积极财政政策保障农民​​增收

积极财政政策保障农民​​增收

一、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农民增收(论文文献综述)

缪言,白仲林,尹彦辉[1](2021)在《财政支出政策的减贫效应:相对贫困治理视角》文中指出为了厘清财政支出政策的减贫效应和作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支出工具治理相对贫困的积极作用,本文首先运用PSM方法验证了政府转移性支出扶贫效应和投资性支出的增收效应;其次,构建包含两类家庭的异质性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以揭示财政支出政策治理非李嘉图家庭相对贫困的经济机理;最后,构造"相对贫困指数"以评估财政支出工具治理相对贫困的动态效应。研究发现:积极的政府转移性(扶贫)支出政策具有迅速治理相对贫困的功效,但是对非李嘉图家庭工资收入存在"挤出"效应;虽然积极的政府投资性支出政策挤出私人投资,但能有效提升非李嘉图家庭就业和劳动收入,具有良好的相对贫困治理效应;积极的政府消费性支出政策会刺激短期需求、促进就业、拉动总产出增长,从而增加非李嘉图家庭收入、减少相对贫困,但是,长期而言会挤出居民消费,并且政策效应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不及投资性支出。因此,"精准导向"的积极财政支出政策能够提升相对贫困的治理效果。

王炜祎[2](2021)在《乡村振兴的财政政策研究 ——以XX县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几近我国人口总数的一半,然而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道路上,还存在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差异大等诸多障碍,其中“三农”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大计、民生实事的根源性问题。重中之重是“三农”,我们的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把“三农”问题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事。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次被提出,作为深入解决好“三农”问题的行动指南,反映出全党和中央的决心强大。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刻理解“三个必然要求”,它不仅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财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性的基础和支撑,联系着政治、社会、经济三大子系统,要充分运用财政这一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以及中央和地方三对关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通过社会整合和价值引导两方发力,发挥出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创新构建出利益协调和稳定的体制机制,最终建立乡村振兴的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XX县为例,研究乡村振兴的财政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立足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前提,站在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从理论上对财政支持乡村振兴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加以阐释,为建立乡村振兴的财政保障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本文分析了XX县乡村振兴的财政政策实施现状及取得的成效,认真梳理了近年来XX县乡村振兴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研判了XX县乡村振兴的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最终提出了XX县乡村振兴的财政政策的对策建议。

龙隆[3](2021)在《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效应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农业相比于传统农业其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更高,因此现代农业生产必然伴随着高效率。伴随着新的农业生产理念以及经营方式的出现,对于现代农业的效益评价也更加全面,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投入与产出水平,同时也包括农村社会发展以及生态效益,这也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基本内容。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引导作用一致以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中央政府的指导文件以及地方政府对指导政策的落实,都成为推动各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事实上,由于不同地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客观条件上的限制,导致很多地区的农业政策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都遇到了各种障碍,因此有必要通过对部分地区的农业政策效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政策的优化策略进行分析。枣庄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过程中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与经验优势,而且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政策也相对成熟,这一点相比于山东省其他地区存在典型性。因此本文针对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政策效应与优化策略进行研究,尤其是策略的提出过程中借鉴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以期能够为推动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以及完善政策驱动机制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本文主要采用了实证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展开研究:首先是对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与理论的阐述,通过对财政支农政策的作用、金融支农政策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作用、农业土地政策的作用以及现代农业促进政策的作用文献分析,证明了农业政策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对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的评价,通过选择评价指标、指标权重以及评价结果的计算得出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较高的结论,并对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正负效应进行分析,指出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负效应。再次是对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障碍及成因分析,包括政策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障碍表现以及障碍成因。最后是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优化,包括国内外经验借鉴、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为促进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政策的优化与改进提供参考。

杨广勇[4](2020)在《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评价及其优化》文中认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领域,相继作出了农村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财政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有效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然而,地方政府自有财力供给不足和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并存的矛盾相当普遍,财政资金配置低效问题在涉农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为优化财政涉农资金配置,集中有限资源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中央政府于2016年启动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将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中央财政涉农资金按照原渠道下达,但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贫困县,由其按照权责匹配原则自主实施。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是在现有财政体制框架下政府间财政关系调整和地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创新。鉴于此,论文尝试从财政分权视角构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制,客观评价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提出进一步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现脱贫攻坚与相对贫困纾解的有序衔接提供决策依据。理论上,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渠道主要包含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整合和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整合,这是由预算管理体制特别是财政分权特征决定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涉及决策主体、审批主体、实施主体、监督评价主体。根据公共产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公共预算理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能够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助推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而且可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聚焦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可以通过政府间权责的合理划分和财力的协调适应、部门间职责的分工配合和预算管理职权的统筹整合产生增产效应,通过购买性支出间接渠道、转移性支出直接渠道产生增收效应。从政策变迁看,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自2013年以来逐步由地方自主探索转变为区域整体推进。通过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整体情况分析发现:财政涉农资金总体规模庞大且保持增长态势,但其高速增长难以持续;地方政府在涉农领域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相对更高、财政分权程度相对更低。进一步通过湖南省和安徽省两个不同类型贫困县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在整合资金的使用方向和项目配置方面,均以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为主,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规模在2019年均提升了 60%以上,而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资金配置相对不足,其中湖南省洞口县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出现36.65%的降幅;在整合资金的项目选择依据和绩效考评方面,均建立了脱贫攻坚项目库管理制度,且编制了绩效目标,但均存在着项目库资金缺口过大、绩效管理链条不全等问题。为实证分析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对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2013-2018年中部四省229个县域面板数据,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能够显着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即产生增产效应,贫困县的人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较非贫困县可提高1.47个百分点;不同类别的贫困县产生的增产效应均是显着的,但存在明显差异,国家扶贫重点县最高,增产效应高达2.55个百分点,连片特困地区县次之,达到1.22个百分点,省级扶贫重点县最低,仍达到1.04个百分点;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未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即直接的增收效应并不显着。进一步引入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未能通过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仍不牢固;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涉农支出的增长表现为遮掩效应而非中介效应,增产效应被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增长遮掩了 5.5%,增收效应被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相对规模的增长遮掩了71.18%,适度规模下的转移支付结构优化和涉农投入绩效提升更为可取。最后,提出促进财政涉农资金有效整合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层面,加快涉农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合理划分,深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涉农资金实质整合;地方政府层面,推动地方涉农部门职责的分工协调,深化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配套政策层面,通过加快财政转移支付、预算绩效管理等立法进程,提升财政治理法治化水平等。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尝试从财政分权视角构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制,并引入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首先,从预算管理体制特别是财政分权特征出发,尝试构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双向传导机制,即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传导机制、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传导机制,其可通过政府间权责的合理划分和财力的协调适应、部门间职责的分工配合和预算管理职权的统筹整合产生增产效应,通过购买性支出间接渠道、转移性支出直接渠道产生增收效应;其次,引入中介效应模型,分别从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涉农支出验证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涉农支出的增长表现为遮掩效应而非中介效应。(2)运用双重差分准自然实验方法客观评价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直接推动的涉农资金重大改革试点,对于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实施四年多以来,相关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因果推断研究在现有文献中是鲜有涉及的。本研究在梳理我国贫困县政策和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的基础上,从粮食主产区中部四省选择了 129个贫困县和100个非贫困县共229个县1374个观测样本,运用双重差分准自然实验方法发现,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具有显着的增产效应,但直接的增收效应并不显着。(3)发现连片特困地区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增产效应的异质性。按照处理组样本贫困县类别进行分类检验,发现不同类别的贫困县在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中产生的增产效应存在显着差异,连片特困地区县的增产效应低于国家扶贫重点县,但明显高于省级扶贫重点县。考虑到连片特困地区县农业生产成本等因素,这一结论更具积极意义,尤其是对于未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乡村产业,改善相对贫困状况,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黄鑫权[5](2020)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为此,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全面系统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既是一项开启乡村现代化新征程的创世之举,也是百年乡村建设运动中最为伟大的社会实践,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的根本性问题作出了时代回答。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既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课题,也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探究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尝试对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所关涉的主要理论问题作出考察、分析和探索,力争为新时代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全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问题缘起、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评析并阐述从中获得的研究启示,就核心概念、可能的创新点、研究的重难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是第一章,即研究乡村振兴问题的理论切入点。本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谱系进行梳理,重点发掘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其重要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发展的本质是变革乡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二是乡村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实现乡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三是乡村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共同发力的过程,也是城乡由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四是乡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部分是第二章,即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本部分主要阐述乡村振兴问题作为一个历史性课题的发展脉络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乡村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景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在具体历史时段的生动体现。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既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推动中国乡村实现现代化作为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许多仁人志士奋力追求的目标。新中国建立后,实现乡村现代化问题成为了亟需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历经70余年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具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基础,而推进乡村在新时代实现全面振兴则具有了现实可能性。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包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主要从中观层面论述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性与现代性、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城市与乡村、乡村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其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在继承既有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基础上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性和现代性两种性质始终处于矛盾运动状态,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两种张力,这种张力可以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传统和现代两个维度上的不同体现,既表现为现代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又表现为现代从传统中生发、传统映射出现代的不足,还表现为现代以渐进方式将传统融入现代。其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内生动力和外源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培育内生动力,也需要输入外源动力。这两种动力是推动乡村社会快速发展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源泉,二者共处于同一个矛盾体中,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的体制机制,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并使其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合力。其三,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一个重塑城乡关系的历史过程。推动乡村振兴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城乡关系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塑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采取有效举措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则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其四,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直接目标是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升级和农民全面发展。在这一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好人的全面发展原则,既要将这一原则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也要把这一原则作为评价新时代乡村振兴实际效果的根本尺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为视域研究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为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二是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阐清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基础;其二,系统阐发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城市与乡村三大关系;其三,深入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农民的全面发展,探究人的全面发展的渐进提升对乡村振兴的反作用。

晁楠[6](2020)在《基于IPA模型的乡村旅游地农户对收入的满意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中新型的旅游形式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走进乡村,亲近自然,体验民俗文化。我国当前的乡村旅游产业依然停留在初期开发阶段,乡村旅游从业者职业素养低、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欠缺等问题,对乡村旅游地区农民脱贫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途径,对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进行满意度分析,以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对地方农民增收的作用。本文研究了乡村旅游对农户收入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从农户的认知角度出发探索乡村旅游对其收入的影响,对促进乡村旅游地区农户家庭收入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其他乡村旅游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选取十八洞村乡村旅游地农户为实证对象,基于农户满意度角度,运用IPA分析法,研究乡村旅游地农户对收入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与理论进行归纳与分析,尝试构建乡村旅游地农户对收入的满意度评价体系。通过实地走访,利用深度访谈法对十八洞村乡村旅游地的农户及旅游管理相关专家进行访谈,从而修正并确定了乡村旅游地农户对收入的满意度评价体系,包括自然风光、安全设施、地理位置、民俗文化、特殊政策、交通便利程度、年终分红、租金收入、工资报酬、农产品价格、保障金缴纳、税费缴纳这十二大指标。其次,开展问卷调查搜集相关数据与信息,运用SPSS17.0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与配对样本T检验,以此为基础构建IPA模型并划分出四个象限,从而凸显各个指标在现实与农户期望之间的差距,识别出影响农户增收的消极因素与亟需重点改善的指标。在文末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地农户增收的对策与意见,并阐述了研究展望。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影响农户收入满意度的几个因素中,自然风光、便利交通、特殊政策的表现性与重要性都很高,可见其影响作用是十分显着的,且在现实中,这些因素的表现性与农户的期望差距较小。与之相反的是地理位置和工资收入因素,实际表现性与农户期望差距最大,这是各地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改善的部分。租金收益、保障金缴纳、年终分红、税费缴纳这四个因素重要性与表现性均偏低,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后续条件。安全设施、农产品价格、民俗活动这三个因素重要性偏低但表现性偏高,表明以上因素虽然不是最受农户重视的因素,但已经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农户收入的提高发挥正向作用。由此可得出结论:乡村旅游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地农户增收的基石;政府支持为乡村旅游地农户增收提供保障。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乡村旅游地农户增收的对策与意见:保护乡村旅游自然环境,为农户增收提供原始动力;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户增收提供物质基础;健全乡村旅游政策制度,为农户增收提供制度保障;促进乡村旅游文旅结合,为农户增收拓宽渠道。

欧阳班勇[7](2020)在《“减税降费”背景下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2015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减税降费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起,国家“减税降费”的步伐从未停止。2019年减税降费取得明显成效,好于预期,全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这里蕴含了国家在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的坚定决心,而“减税降费”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如何充分利用好国家“减税降费”重大利好政策,各行各业“对号入座”,努力做好“减税降费”这道“应用题”。近20年来,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涉及“三农”工作的专门文件。从历史经验来看,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如今社会主义新时代,近两百年的历史证明,基本解决了“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农业的基础地位就更加牢固,国家也更加安定。从我国国情来看,五千年中华文化表明,中国一直以来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首要位置,这就决定了主要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然处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基础地位。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在为“三农”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过程中,作用不容忽视,社会公认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中国是农业大国,江西省是农业大省,省情与国情是一致的,选取江西省作为案例分析具有典型意义。与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样,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即江西辖内农商银行有着特殊地位和重要历史贡献,自1951年江西第一家信用社成立以来,始终扎根江西本土,服务实体本源,聚焦支农支小主业,每年以占全省金融机构20%,发放全省约三分之一的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具有代表性。长期以来,本人在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工作,从服务“三农”最基层的乡镇网点综合柜员、会计主管到机关部门锻炼,再到乡镇支行负责,最终到管理县域农商银行财务工作,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和思考,掌握着有关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第一手资料,数据资料具有可得性。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上江西省走在前列,在业务发展上也居前列,在当前“减税降费”大环境下,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政府的财税政策也存在收紧趋严的现象,如何适应大环境以促进更加稳健发展是摆在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减税降费”为背景,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政府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分析与事实分析相结合法、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政府扶持的必要性、政府现有扶持政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从一般分析到案例分析,以江西省为例,分析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历程及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政府扶持的必要性、可行性,接着对政府扶持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政策运行进行分析。紧接着,介绍了美国、日本、印度等三个典型国家扶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税政策,总结了相关经验做法;最后,针对财税政策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为政府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提出相关财税政策建议。

沈琦[8](2020)在《财政支出、包容性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我国经济也逐步转向高质量稳定发展阶段,但收入、机会不平等问题却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政府部门协调作用并促进金融体制改革,从供需两侧推进经济稳定增长,已然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是,己有研究多集中于单向考察财政政策、包容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支出和包容性金融之间的交互效应,对地方性财政政策和金融发展研究也是少有涉及。故基于此,本文重点考察了在政府财政支出条件下,包容性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并对其理论传导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为实证分析提供更新颖的探索视角。因此,如何调整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促使金融市场良好配置金融资源,进而推动农村地区减贫增收,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首先以金融发展理论和财政支出理论为基础,详细分析了我国的包容性金融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引入政府投资类支出和消费类支出两大指标,从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要素生产率)渠道入手,分析财政支出和包容性金融发展的内在联系。然后分别基于中小微企业、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社会居民公众和国家及社会金融发展政策等角度,构建了财政支出视角下,包容性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信息传导和联动机制。最后选取我国2006-2018年度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框架下,采用系统矩估计法(GMM),进行上述实证研究和检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从整体层面上看,随着包容性金融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基本发展增速逐步放缓,两者间呈现“U”型关系。(2)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水平随着地方财政支出的增加,呈缓慢下降趋势,即处于“U”型的下降阶段。(3)财政支出与包容性金融存在正向的交叉作用,即在财政支出的协调配合下,包容性金融会进一步有效的发挥其经济增长效应,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其交互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趋于弱化。据此,本文分别从财政政策、金融制度、金融与非金融机构三个层面提出以下建议,政府部门应明确相应职责和合作机制,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合理调整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在金融制度层面,强化包容性金融市场法制建设,完善地区信用担保和支付体系。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推动传统向新型金融机构转变,实现“互联网+金融”的互动配合,最终形成政府部门和金融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维持经济发展的健康可持续。

唐英松[9](2019)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 ——以株洲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只有解决了粮食的问题,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壤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我国农业有了新的发展要求。农业的绿色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中一系列生态问题的最佳途径。农业的绿色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循环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和升级。本文通过研究株洲市财政支农政策以及数据分析得出影响株洲市农业绿色发展的因素,包括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保护两个方面,以及株洲市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2010-2018年株洲市财政政策以及财政支农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株洲市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有利经验,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省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株洲市的数据研究发现,株洲市现行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存在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财政补贴制度有缺陷、现行税收政策不完善和政策手段缺乏多样性等问题。国外通过建立农业绿色发展专款从进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黑龙江省设定相关规章制度及上海市整合涉农资金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最后本文提出,优化株洲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发展资金,加大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金融支持新模式。

李晓龙[10](2019)在《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是关于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效率,拓展农民增收领域,以及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重要特征。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改善目前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也要消除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更要突破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要素供给瓶颈。在这些供给要素中,尤其以资金和技术的需求最为旺盛,由此也迫切需要深化农村金融服务,通过扩大农村金融规模、优化农村金融结构以及提高农村金融效率等途径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快农业技术进步,通过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业技能培训等途径增强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支持。因此,系统地研究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1)研究的主要内容1)系统构建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探究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测度依据与方法。2)统计分析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首先描述性分析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及主要业态现状,系统讨论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省际分布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特征。然后分别分析了农村金融深化和农业技术进步的现状,以及农村金融深化和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与问题。3)实证研究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基于2008-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FE、PCSE、FGLS、SYS-GMM、空间计量、门槛回归等计量方法,分别实证检验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并从农业技术进步的视角,实证检验了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传导机制。4)探索设计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政策建议。基于理论与实证的研究结论,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设计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及二者配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并提出了促进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2)研究的主要结论1)考察期内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测算结果表明:2008-2016年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提升十分明显,年均增长率高达11.97%。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为区域划分标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增长速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则要明显快于东部地区。衡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在整体上呈现出逐年递减趋势,说明中国省际之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正在不断缩小。2)农村金融深化显着提升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综合采用FE、PCSE、FGLS以及SYS-GMM等计量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农村金融深化有利于提升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相比于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加显着。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发现,地区之间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农村人力资本以及基础设施水平的不同,是造成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3)农业技术进步不仅有利于提升本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技术扩散效应)促进了相邻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传统计量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显着促进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空间计量结果则发现,一个地区的农业技术进步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周边相邻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即农业技术进步存在一定的技术扩散效应。进一步运用空间收敛模型检验发现,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且农业技术进步对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收敛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4)农村金融深化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显着提升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即农业技术进步是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交互作用模型检验发现,农村金融深化有效提高了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正向作用。中介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是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途径,从而揭示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传导机制。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发现,随着农村金融深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效应不断增强,再次验证了农村金融深化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进而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生了正向作用。5)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构建农村金融深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及二者相互配合的长效机制。农村金融深化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产品创新机制、风险分散机制和协调合作机制;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供给推动机制、需求拉动机制以及示范带动机制;农村金融深化与农业技术进步配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融资保障机制、服务支撑机制以及环境优化机制。(3)研究的重要观点1)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则是振兴乡村产业的根本途径。必须依靠农村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加快培育农村新业态、新产业,建立现代化的农村产业体系来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2)中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农村金融深化需要充分结合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农村金融深化策略,以有效推动区域农村产业融合的持续健康发展。3)制定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地理空间因素,通过技术要素的空间有效配置形成新的增长点,以带动相邻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协同发展。4)农村金融深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配合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必须依靠农村金融深化,积极发展农业科技金融,促进农业科技要素与金融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5)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关键是人才兴旺。没有农民的知识化、技能化、职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兴旺繁荣就只能是空中楼阁。要鼓励有志青年在农村创业、就业、安居乐业。(4)研究的政策建议1)以农村金融改革为契机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供给。完善多层次金融支持政策,缓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约束;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强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2)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含量。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支持政策,培育农村“众创空间”,发挥产业集群创新优势,强化科技与农业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创意设计与生产经营对接。3)以地区资源禀赋为前提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多元化并存发展。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和政策差异,积极探索农业内部融合、纵向融合、横向融合、技术渗透型融合、复合型融合等多元化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4)以培育多元融合主体为重点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高度重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供销社、邮政系统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焕发活力,同时增强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能力。5)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基础改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农村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降低涉农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整体盈利能力。6)以相关制度建设为依托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破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土地供给瓶颈;同时完善监管制度和统计制度,指导和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有序发展。

二、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农民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农民增收(论文提纲范文)

(1)财政支出政策的减贫效应:相对贫困治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政府转移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减贫效应评估
    (一)政府转移性(扶贫)支出对贫困农户收入和消费的处理效应
    (二)政府投资性支出对农民收入与就业状况的处理效应
三、财政支出政策治理相对贫困的理论分析
    (一)家庭
        (1)李嘉图家庭。
        (2)非李嘉图家庭,用上标n表示。
    (二)厂商
    (三)政府与中央银行
    (四)均衡系统及相对贫困指数
    (五)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四、财政支出政策治理相对贫困的模拟分析
    (一)政府转移性(扶贫)支出政策的效应分析
    (二)政府投资性支出政策的效应分析
    (三)政府消费性支出政策的效应分析
    (四)积极财政支出政策的长期效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2)乡村振兴的财政政策研究 ——以X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2 乡村振兴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财政政策
    2.2 理论依据
        2.2.1 农村发展理论
        2.2.2 公共财政理论
3 XX县乡村振兴的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3.1 XX县乡村振兴财政政策的主要做法
        3.1.1 支持农业发展财政政策
        3.1.2 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财政政策
        3.1.3 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财政政策
        3.1.4 支持农村综合改革财政政策
        3.1.5 支持扶贫开发财政政策
    3.2 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
        3.2.1 乡村振兴的成效
        3.2.2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3.3 XX县乡村振兴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3.3.1 财政投入总量不足
        3.3.2 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3.3.3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
        3.3.4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3.3.5 财政政策与需求不匹配
4 XX县乡村振兴的财政政策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乡村振兴财政投入力度
        4.1.1 保障财政投入的稳健增长
        4.1.2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4.1.3 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
    4.2 调整和优化乡村振兴的财政支出结构
        4.2.1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城乡结构
        4.2.2 推进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2.3 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
    4.3 完善乡村振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
        4.3.1 加大一般转移支付力度
        4.3.2 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双重机制
        4.3.3 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建设目标
    4.4 提升乡村振兴的财政政策绩效管理水平
        4.4.1 健全财政政策绩效评价体系
        4.4.2 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配置效率
        4.4.3 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
    4.5 健全乡村振兴的财政制度性供给决策体系
        4.5.1 实现供需两侧的协同效应
        4.5.2 提升财政制度性供给质量
        4.5.3 完善需求主体表达反馈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词

(3)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效应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现代高效农业政策文献综述
        1.2.1 财政支农政策的作用
        1.2.2 金融支农政策的作用
        1.2.3 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作用
        1.2.4 农业土地政策的作用
        1.2.5 现代农业促进政策的作用
        1.2.6 国内外文献总体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和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存在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现代高效农业概念
        2.1.2 政策效应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多功能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农业弱质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现状与政策效应分析
    3.1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政策与历程
        3.1.1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现状
        3.1.2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历史过程
    3.2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评价
        3.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3.2.2 研究方法
        3.2.3 评价指标的选择
        3.2.4 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评价步骤
        3.2.5 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指标数据的定性分析
        3.2.6 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3.2.7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结果分析
    3.3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的结果
        3.3.1 政策科学性可行性差
        3.3.2 政策执行主体与对象能力弱
        3.3.3 农业产业扶持作用不足
        3.3.4 农民就业率保障力度低
        3.3.5 农业产值提升有限
        3.3.6 协调农业生态发展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3.3.7 在衰退生产力转移与推动制造业发展作用低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障碍与成因
    4.1 政策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障碍表现
        4.1.1 产业化水平低
        4.1.2 龙头企业能力弱
        4.1.3 劳动者素质不高
        4.1.4 政策执行主体力量及重视程度低
    4.2 政策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障碍成因
        4.2.1 资金短缺严重
        4.2.2 基地建设制约
        4.2.3 质量安全检测不足
        4.2.4 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4.2.5 政策执行主体层级过多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5.1 国外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经验
        5.1.1 美国经验借鉴
        5.1.2 荷兰经验借鉴
        5.1.3 日本经验借鉴
    5.2 国内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经验
        5.2.1 四川成都经验借鉴
        5.2.2 江苏泰州经验借鉴
    5.3 经验总结
第6章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优化策略
    6.1 促进农业组织化的发展
    6.2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6.3 激活农村的人力资源
    6.4 发挥金融资源的支持作用
    6.5 实现土地资源要素优化利用
    6.6 促进农业市场化发展
    6.7 完善农业市场的构建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政策驱动效应调查问卷
附录B 专家调查问卷
致谢

(4)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评价及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3.1 创新之处
        1.3.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贫困县脱贫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理论分析
    3.1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界定
        3.1.1 财政涉农资金的范围
        3.1.2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内容
        3.1.3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理解
    3.2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理论依据
        3.2.1 公共产品理论
        3.2.2 财政分权理论
        3.2.3 公共预算理论
    3.3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理
        3.3.1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对农业产出的传导路径
        3.3.2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对农民收入的传导路径
第4章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政策变迁与实施情况
    4.1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的演变历程
        4.1.1 地方自主探索阶段:2005-2012年
        4.1.2 区域性整体推进阶段:2013年至今
    4.2 财政涉农资金的配置情况
        4.2.1 整体概况
        4.2.2 农业发展财政资金的配置情况
        4.2.3 农民脱贫增收财政资金的配置情况
    4.3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政策规定与典型案例
        4.3.1 贫困县发展概况
        4.3.2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政策规定
        4.3.3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典型案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
    5.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1.1 研究假设
        5.1.2 双重差分模型构建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来源
    5.3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对农业产出的效应
        5.3.3 对农民收入的效应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中介效应模型
    6.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6.1.1 研究假设
        6.1.2 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1 中介变量选取
        6.2.2 数据来源
    6.3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农业产出的传导效应
        6.3.3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传导效应
        6.3.4 地方财政涉农支出的传导效应
        6.3.5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与奖励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选题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实践依据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价值
    四、研究综述
        (一)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五、问题评析与研究启示
        (一)研究问题评析
        (二)问题研究启示
    六、核心概念
        (一)农村与乡村的辨析
        (二)乡村与城市的关系
        (三)核心话语转变的内涵
    七、创新之处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八、研究的重点难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作为研究视域的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谱系
        一、马克思恩格斯乡村发展思想的确立
        二、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苏俄化”改造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
        一、乡村发展的本质:变革乡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乡村发展的基本趋势:实现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
        三、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的共同发力
        四、城乡关系的新趋向:城乡发展由对立走向融合
        五、乡村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
    第一节 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
        一、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性课题
        二、新中国成立后乡村发展的新突破和新变化
        三、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四、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第二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振兴乡村提出新要求
        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对振兴乡村提出新任务
        三、从“三步走”到“两步走”对振兴乡村作出新部署
第三章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第一节 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一、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性
        二、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
        三、乡村现代化进程总趋势:由传统性主导向现代性主导转变
    第二节 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路: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现代型乡村
        一、乡村振兴道路的实质是“三农”的现代化之路
        二、消除阻滞乡村振兴进程的传统性因素
        三、合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四、乡村全面振兴是乡村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完成
    第三节 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
        一、继承乡村传统人文精神与形塑乡村现代人文精神的统一
        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与建设乡村现代文化体系的统一
        三、利用乡村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建设现代美丽乡村
第四章 乡村振兴的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
    第一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外源动力
        一、经验借鉴:推进乡村振兴的他山之石
        二、政策倾斜: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力量
        三、资本下乡: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四、科技参与: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五、人才引进:推进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第二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培育主体: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源泉
        二、发掘资源:发挥参与乡村振兴的本土优势
        三、乡村治理: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
        四、深化改革:培育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
    第三节 乡村振兴需要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
        一、实现乡村振兴外源动力和内生动力的辩证统一
        二、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的体制机制
第五章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城乡关系
    第一节 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任务
        一、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历史脉络
        二、新时代是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历史关口”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提供历史契机
    第二节 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
        一、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增强城市对乡村的反哺能力和辐射作用
        二、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事关乡村振兴事业全局
        三、构建城乡发展命运共同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目标
    第三节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塑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推进城乡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
        四、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
        五、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均衡配置
第六章 乡村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
        一、实现人的解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
        三、推进乡村振兴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动力
    第二节 逐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二、逐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第三节 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一、把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二、乡村振兴实际效果的评价应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IPA模型的乡村旅游地农户对收入的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2.1.2 农户增收相关研究
        2.1.3 乡村旅游对农户收入影响的相关研究
        2.1.4 旅游地居民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2.1.5 国内外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发展极”理论
        2.2.2 产业结构理论
        2.2.3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2.2.4 满意度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选择
    3.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3 评价指标筛选的依据与过程
    3.4 调查设计与数据收集
        3.4.1 调查设计
        3.4.2 数据收集
第4章 数据分析
    4.1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4.1.1 信度分析
        4.1.2 效度分析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4.2.2 样本的收入影响评价分析
    4.3 重要性、满意度描述性分析
    4.4 配对样本T检验
    4.5 满意度IPA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1.1 乡村旅游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
        5.1.2 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地农户增收的基石
        5.1.3 政府支持为乡村旅游地农户增收提供保障
    5.2 对策建议
        5.2.1 保护乡村旅游自然环境,为农户增收提供原始动力
        5.2.2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户增收提供物质基础
        5.2.3 健全乡村旅游政策制度,为农户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5.2.4 促进乡村旅游文旅结合,为农户增收拓宽渠道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调查问卷

(7)“减税降费”背景下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减税降费
        2.1.2 合作金融
        2.1.3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2.2 理论依据
        2.2.1 零和博弈和纳什均衡理论
        2.2.2 拉弗曲线理论
    2.3 政府扶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用机制
第3章 政府扶持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一般分析
    3.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3.1.1 涉农贷款投放情况
        3.1.2 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情况
        3.1.3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情况
    3.2 政府扶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必要性
        3.2.1 “三农”工作的特殊地位和历史贡献
        3.2.2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特殊地位和历史贡献
    3.3 政府扶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现有财税政策
        3.3.1 农村金融机构政府现有财政奖补政策
        3.3.2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府现有税收优惠政策
    3.4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扶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相关税收差异导致扣除难
        3.4.2 有关财税政策与当前经济发展不匹配的问题
        3.4.3 财税政策延续不够及优惠条件趋严
        3.4.4 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第4章 政府扶持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案例分析
    4.1 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历程及现状
        4.1.1 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历程
        4.1.2 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4.2 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及扶持的必要性、可行性
        4.2.1 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的挑战
        4.2.2 政府扶持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必要性
        4.2.3 政府与企业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可行性分析
    4.3 政府扶持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政策运行分析
        4.3.1 政府扶持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政政策运行分析
        4.3.2 政府扶持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政政策存在问题
        4.3.3 政府扶持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税收政策运行分析
        4.3.4 政府扶持江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税收政策存在问题
第5章 外国扶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税政策对比分析
    5.1 美国扶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税政策
    5.2 日本扶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税政策
    5.3 印度扶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税政策
    5.4 经验启示
第6章 政府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6.1 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6.1.1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6.1.2 完善财政扶持政策
        6.1.3 创新财政扶持机制
    6.2 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6.2.1 放宽企业所得税政策措施
        6.2.2 加大增值税政策优惠
        6.2.3 出台个人所得税政策激励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财政支出、包容性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包容性金融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1.1.2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财政政策支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创新之处和不足
        1.4.1 研究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关于包容性金融发展的内涵、测度及效应研究
        2.1.2 政府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1.3 包容性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1.4 财政支出、包容性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三者间关系的研究
        2.1.5 文献述评
    2.2 相关经典理论基础
        2.2.1 金融发展理论
        2.2.2 财政支出理论
        2.2.3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本研究的借鉴意义
第3章 财政支出视角下包容性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现状及测度
    3.1 财政支出影响包容性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因素选择
        3.1.1 政府财政支出和金融市场调节
        3.1.2 居民公众和金融机构
        3.1.3 社会基础设施和基本环境
    3.2 我国省际包容性金融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水平测算
        3.2.1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3.2.2 包容性金融发展的水平测算方法
        3.2.3 包容性金融发展的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3.3 包容性金融发展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及因素选择
        3.3.1 包容性金融发展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3.3.2 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选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第4章 财政支出视角下包容性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4.1 政府财政支出对包容性金融发展的渠道选择
        4.1.1 资本积累渠道
        4.1.2 全要素生产率渠道
    4.2 包容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4.2.1 中小企业层面
        4.2.2 社会公众层面
        4.2.3 产业结构层面
        4.2.4 国家政策层面
第5章 财政支出视角下包容性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5.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5.1.1 模型设定及原理
        5.1.2 估计方法选择问题
    5.2 变量设定与数据描述分析
        5.2.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5.2.2 数据描述分析
    5.3 回归分析与实证检验
        5.3.1 系统GMM基本回归分析
        5.3.2 考虑变量间传导作用的回归分析
        5.3.3 考虑不同区域样本的回归分析
        5.3.4 考虑被解释变量的代理变量和额外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
    5.4 研究结论分析
第6章 财政支出视角下包容性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建议
    6.1 财政政策层面
        6.1.1 明确政府部门职责与合作机制
        6.1.2 完善分税财政体制改革
        6.1.3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并放宽政府经济职能
    6.2 金融制度层面
        6.2.1 强化包容性金融市场法制建设
        6.2.2 完善地区信用担保和支付体系
        6.2.3 促进中西部地区包容性金融发展
    6.3 金融与非金融机构层面
        6.3.1 推动传统金融机构转型
        6.3.2 依托资本市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6.3.3 促进新型金融业态发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 ——以株洲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1.2.1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论文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发展
        2.1.2 农业绿色发展
        2.1.3 财政支出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经济的外部性理论
        2.2.3 绿色发展理论
    2.3 财政支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作用
        2.3.1 有助于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抵抗风险的能力
        2.3.2 有助于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公共需求
        2.3.3 有助于构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
        2.3.4 有助于提升农业绿色发展产业化水平
        2.3.5 有助于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3章 株洲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现状
    3.1 株洲市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
        3.1.1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3.1.2 农业清洁生产和废弃物治理效果不断优化
        3.1.3 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改善
        3.1.4 绿色农副产品供给持续增加
        3.1.5 农业绿色发展基地初具规模
    3.2 株洲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概况
        3.2.1 财政拨款
        3.2.2 政府采购
        3.2.3 财政间接支出
    3.3 株洲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具体分析
        3.3.1 财政支出总额分析
        3.3.2 支出来源结构分析
        3.3.3 支出去向结构分析
        3.3.4 支出使用管理分析
    3.4 株洲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3.4.1 农业生态环境支出过低
        3.4.2 农业补贴结构不科学
        3.4.3 资金投入体系不合理
        3.4.4 政策手段缺乏多样性
    3.5 株洲市农业绿色发展财政支出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3.5.1 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3.5.2 农业绿色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3.5.3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过度依赖财政投入
        3.5.4 政府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工具不足
第4章 国内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借鉴与启示
    4.1 国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政策
        4.1.1 设置专项资金
        4.1.2 设立相关法律
        4.1.3 征收生态税
        4.1.4 市场手段调控
    4.2 国内其他省份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
    4.3 国内其他市县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
    4.4 对株洲市财政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几点启示
        4.4.1 制定科学稳定的规划
        4.4.2 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4.4.3 实施积极的财政补贴
        4.4.4 重视绿色食品的发展
        4.4.5 完善绿色的税收制度
        4.4.6 丰富政策手段的使用
        4.4.7 注重各级部门的配合
第5章 完善株洲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财政支出政策的对策建议
    5.1 制定财政支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
    5.2 优化农业投入规模与渠道
        5.2.1 适度增加财政农业支出总体规模
        5.2.2 推进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有序整合
        5.2.3 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
    5.3 创新财政支出农业绿色的管理机制
    5.4 加大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补偿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1.2 研究的目标及思路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的资料及来源
    1.5 研究的特色及创新
2 理论借鉴、文献综述与经验考察
    2.1 理论借鉴
        2.1.1 农村金融深化相关理论
        2.1.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理论
        2.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3 经验考察
        2.3.1 美洲实践经验考察
        2.3.2 欧洲实践经验考察
        2.3.3 亚洲实践经验考察
    2.4 本章小结
3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界定
        3.1.1 农村金融深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3.1.2 农业技术进步的概念及其内涵
        3.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3.2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3.2.1 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3.2.2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3.2.3 农村金融深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
        3.2.4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3.3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量化测度
        3.3.1 农村金融深化的测度依据与方法
        3.3.2 农业技术进步的测度依据与方法
        3.3.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测度依据与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4.1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4.1.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及主要业态
        4.1.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4.2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4.2.1 农村金融深化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4.2.2 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4.3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4.3.1 农村金融深化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4.3.2 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检验
    5.1 引言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2.3 典型化事实
    5.3 经验检验与结果分析
        5.3.1 基准检验结果分析
        5.3.2 区域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进一步讨论: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5.4.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农业技术进步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检验
    6.1 引言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3 经验检验与结果分析
        6.3.1 传统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6.3.2 空间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进一步讨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收敛性分析
        6.4.1 空间收敛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6.4.2 空间收敛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传导机制检验——基于农业技术进步的视角
    7.1 引言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7.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7.2.3 典型化事实
    7.3 经验检验与结果分析
        7.3.1 交互作用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7.3.2 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4 进一步讨论:农村金融深化的门槛特征分析
        7.4.1 门槛模型设定与参数估计方法
        7.4.2 门槛效应检验与估计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8.1 农村金融深化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8.1.1 产品创新机制
        8.1.2 风险分散机制
        8.1.3 协同合作机制
    8.2 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8.2.1 供给推动机制
        8.2.2 需求拉动机制
        8.2.3 示范带动机制
    8.3 金融技术配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8.3.1 融资保障机制
        8.3.2 服务支撑机制
        8.3.3 环境优化机制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以农村金融改革为契机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供给
        9.2.2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含量
        9.2.3 以地区资源禀赋为前提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多元化并存发展
        9.2.4 以培育多元融合主体为重点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
        9.2.5 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基础改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
        9.2.6 以相关制度建设为依托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研的科研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农民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财政支出政策的减贫效应:相对贫困治理视角[J]. 缪言,白仲林,尹彦辉. 经济学动态, 2021(09)
  • [2]乡村振兴的财政政策研究 ——以XX县为例[D]. 王炜祎.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3]枣庄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效应与优化策略研究[D]. 龙隆.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评价及其优化[D]. 杨广勇. 山东大学, 2020(04)
  • [5]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D]. 黄鑫权.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基于IPA模型的乡村旅游地农户对收入的满意度研究[D]. 晁楠. 吉首大学, 2020(03)
  • [7]“减税降费”背景下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欧阳班勇.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8]财政支出、包容性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D]. 沈琦.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9]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 ——以株洲市为例[D]. 唐英松.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10]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D]. 李晓龙.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积极财政政策保障农民​​增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