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售汇制度视角下的WTO后中国外汇体制改革

结售汇制度视角下的WTO后中国外汇体制改革

一、从结售汇制度看WTO后中国外汇体制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朱玮玮[1](2020)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效应和制度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规模不断壮大,渐已成为影响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格局的关键力量。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OFDI的发展又迎来新的高潮。2019年,中国OFDI流量为1171.2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为8.91%,位居世界第四;存量为20994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为6.07%,位列世界第三。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输出国中,中国已居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国OFDI的区位范围和产业分布广泛,投资区域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近些年跨国企业的投资领域不断向产业链的高端迈进,投资产业已涵盖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后起国家,中国OFDI异军突起的关键推动力量究竟是什么?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代表的主流OFDI理论普遍认为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具备某些竞争优势,包括市场、产品、技术、管理经验等,对不具备明显竞争优势的中国跨国企业的大规模国际扩张,这些理论难以给出全面科学的解释。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母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企业国际化优势的重要来源,并且,仍处于完善过程中的制度体系也会影响企业的跨国投资。本文从母国政策和制度视角构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力求为国内企业大规模的跨国投资寻求新的解释,丰富新兴经济体OFDI的研究,并为中国企业高水平“走出去”提供政策参考,为国内制度环境的改善和制度体系的健全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本文对中国OFDI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对OFDI的特征事实进行阶段性分析,包括经济特征和结构特征。在阶段性经济特征分析中选取了经济发展水平、货币环境、对外贸易、劳动力成本和能源需求指标;在阶段性结构特征分析中,结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和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中国全球投资跟踪)两套数据对投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主体结构进行剖析。另一方面,对中国的OFDI进行跨国比较,对照组分别为大型经济体美国和日本、经济外向型国家韩国、新兴经济体俄罗斯和印度,比较内容涉及OFDI的规模与结构。其次,本文全面梳理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政策演变,并对政策效果进行实证检验。“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是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战略,为推动战略实施,国家全力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助力企业的境外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由审批制转变为核准制,再转为备案制,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不断放宽,管理体制更趋完善和规范。外汇管理政策由管制转为放松,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登记核准、资金汇入和结汇方面的程序不断简化,给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OFDI管理政策演变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相契合,推动了企业的国际化。第三,本文采用行业层面数据,研究金融财税政策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金融财税政策是“走出去”战略以来政府所推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信贷融资支持、财政专项资金、税收激励三个方面。政府通过税收饶让抵免、优惠税率、财政贴息、专项贷款、专项资金等政策鼓励和支持各行业企业“走出去”,可以缓解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融资压力,减低投资成本,提升投资收益率。实证结果表明,“走出去”战略后实施的金融财税政策显着促进了各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和境外企业数量规模的扩张,具有显着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效应,这与政府的政策制定初衷相一致。第四,本文采用企业层面数据,研究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货币政策是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也是微观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经济环境因素。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资金,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使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可能会产生影响。从理论层面看,通过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货币政策可以改变银行流动性水平,改变企业的非货币资产价值和有价证券价格,改变利率水平和投资者情绪,最终作用于OFDI。实证结果证明,宽松的货币政策显着增加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并且能显着降低融资约束对企业国际化的制约作用,但上述影响仅存在于国有企业中,对非国有企业而言,货币政策的影响及调节作用均不显着。第五,本文采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金融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关于金融制度,当前中国仍处于金融抑制状态,一方面,金融抑制扭曲了资本成本和资本分配,造成经常账户的较大顺差,拥有净储蓄的企业通过OFDI可以提升投资收益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金融抑制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通过OFDI能更快提升技术水平。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当前中国的知识产权实际保护水平仍较弱,一方面,较薄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会降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意愿,低水平的研发投入使技术水平难以快速提升,企业转而通过海外投资获得先进技术;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使企业研发成果易被窃取,企业会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研发转向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较健全的国家以保护研发成果。母国金融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缺陷是企业海外投资的“被动”推力,随着制度的逐渐健全,OFDI会趋于减少。实证结果显示,各省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确存在显着的规避金融制度约束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约束的特征;分区域的实证结果证明,东部地区OFDI存在显着的规避金融制度约束的特征,中西部地区的OFDI则存在显着的规避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约束的特征。本文对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政策和制度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政策体系,同时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后续监管以防范风险,保障对外直接投资的高质量发展;建立预警及应对机制,防范逆全球化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不利影响,同时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多角度完善金融财税政策,缓解信贷资源错配问题,支持企业高水平“走出去”;继续推进制度建设,完善金融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现国内和国外投资的均衡发展。

叶伟[2](2020)在《金融开放、新兴经济体特征与货币国际化》文中研究表明自从1994年外汇储备开始实行统一管理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始终坚持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资理念。外汇储备结构日益分散,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年报(2019)》,美元占比从1995年的79%下降至2015年的58%,同期非美元货币从21%上升至42%。本文首先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界定,再分析了新兴经济体特征中货币替代率的影响因素。结合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经验后,本文将重点转向对于主要储备货币份额影响因素的新兴经济体特征与货币参照锚的研究。结合储备货币国、新兴经济体、全球宏观风险等对于储备货币份额及货币参照锚视角分析货币国际化。从而为受贸易摩擦及全球化面临威胁影响下中国推进货币国际化提供政策建议。第一章为引言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概括,阐明整体文章的研究思路及内容,并引出研究方法、概述研究创新及贡献。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析,本章梳理概括了金融开放及货币替代的成因、影响因素。资本项目开放与货币国际化关系,在总结已有文献的主要结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做出评述并总结概括本文的改进并提出本文的创新。第三章分析了新兴经济体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新兴经济体国家普遍存在的货币替代的现象。本章基于传统货币替代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扩展,避险情绪和资本开放度对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替代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传统货币替代模型中加入的避险情绪及资本项目开放度变量证明了,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的避险情绪间接加深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替代。相比而言通货膨胀率似乎还不是新兴市场经济体投资者选择货币的主要原因。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实践中,新兴经济体已经能够有效防御其对货币替代率加深的负面影响。第四章运用时间序列VECM模型的检验分析对于汇率与经济景气度联动中的货币替代及贸易开放的作用。对中国而言,货币替代主要是显着影响到国内的工作生产指数变动率。贸易开放度对国内工业增加值指数变动率没有显着影响,但显着影响到汇率的变动率。我国在2010Q1-2018Q3期间基本保存在很小的货币替代率,均值为2.57%,且我国的对外贸易开放度为22.6%。总体上我国保持着经常项目顺差的局面。对我国而言,货币替代与贸易开放度呈现出负向相关关系,中国经济逐步走向繁荣,经济景气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下可以降低我国的货币替代,提升贸易开放度。在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中,中国应通过稳定经济增长,通过经济景气度的稳定来带动汇率变动率,使得汇率稳定在均衡水平。第五章结合金融开放度以及货币替代等因素对美元储备货币份额进行了面板数据线性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金融市场规模对美元储备货币份额表现没有直接显着的影响。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会正向影响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美国的进口贸易全球占比的上升有效妨碍了美元储备货币的霸主地位,具有显着的负面效应。而加强出口贸易全球占比则会提升有效促进美元在新兴经济体中的储备货币份额。从贸易角度来看,近些年来中美贸易战以及欧美贸易摩擦等,都是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为维持美元货币地位而致力于减少逆差。降低进口、促进出口是当下美国当局所努力的方向。在新兴经济体特征因素方面,新兴经济体的资本账户开放度提升有利于提升美元的储备货币份额。而在货币替代层面上,货币替代削弱了美元储备份额。可能的解释是居民的外汇存款不算外汇储备,货币替代是外币计价的存款(主要为美元)在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占比。在一定的资产配置规模需求下,美元存款的增加对官方的美元储备有负向影响作用。在债务方面,短期债务产出占比明显不如外债存量占比。整体上债务的流量不如外债的存量的影响。另外,全球恐慌指数vix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元作为储备资产的份额。而在全球恐慌条件下,新兴经济体的财富很多配置到美元债券上,美元债券的避险性质使得收益率一度出现走低甚至倒挂的现象。在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变革的国际背景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需综合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在国内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有序的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增强人民币的回流能力。第六章分析了新兴经济体货币参照“隐性锚”,从“隐性锚”的视角分析货币国际化的驱动及影响因素。本章研究表明:新兴市场经济体汇率变动参照锚排序的系数大小依次为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货币变动参照传统的四大国际货币较为显着且基本符合旧版(人民币尚未正式纳入到篮子)SDR货币篮子权重中各货币权重排序。新兴经济体货币汇率变动参照人民币汇率变动不显着。表明,人民币目前还没有起到稳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参照锚的作用。新兴市场经济体贸易开放度、货币替代率以及资本项目开放度并没有起到促进人民币货币汇率锚参照的作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常账户余额占比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着促进其货币变动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参照。由于中国最初的与美元脱钩的外汇体制改革在2005年,再到2016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人民币才最终纳入到SDR货币篮子中,截止到2017年的样本研究表明,人民币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汇率“参照货币锚”任重而道远。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结论做了总括并给出政策实践建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我国未来的金融开放以及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双边合作的渠道提供政策建议。第一、中国需要为人民币国际化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同时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便利跨境资金的流动。另外,有序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推进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配套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框架,更好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格局,做好人民币“走出去”“引进来”的相关工作同样也非常的重要。第二、在贸易方面,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巩固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林群丰[3](2020)在《美元锚到债务锚:人民币发行机制转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从最高点有所回落,央行创设了一系列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补充流动性,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加大,给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带来一定影响,我们还注意到减税降负使得地方债大量发行。以上事件均与人民币发行机制相关,研究人民币发行机制问题不仅关系到央行采用何种货币政策工具配合货币政策的制定,事关货币政策的实施,更事关人民币国际化。本文首先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研究自结构性货币工具创设以来,其是否已经成为新增人民币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并通过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合格抵押品的分析,指出国债已在人民币发行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本文讨论了地方债参与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分析着眼于变革的重要意义和国债规模不足的现实情况,可行性分析着眼于法律保障、已有实践和地方债规模。接着,本文讨论了未来在国债、地方债双双参与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的情况下产生的效果,使得人民币价值构成发生了变化,也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最后,本文讨论了地方债参与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的风险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主要是信用风险和政策风险。本文得出的结论认为人民币正在经历从美元锚到债务锚的转变,国债、地方债未来将是新增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的主要价值锚。为使地方债更好发挥人民币价值锚的作用,本文提出以下三个建议:降低地方债风险权重、适当增加政府债券供给、推进债券市场建设。

马瑜[4](2020)在《金融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外汇储备的动态配置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的成绩,2017年全国生产总值突破8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与经济发展相对应,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也快速提升,从改革开放前不到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到了 2018年初的3.1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世界外汇储备资产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是人类历史上不曾出现的规模。然而必须看到,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美元比重过高,且低收益率资产较多。在刚刚过去的美国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实际价值出现了严重的缩水,这实际上是我国国民财富的流失,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我国外汇储备的配置问题。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更加坚定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要求我们进一步开放,并且进行更深层次的开放策略。无论客观条件还是主观动力,都要求我们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在这一背景之下,本博士论文以智能金融的视角和思路研究了我国外汇储备配置的策略问题,提出、发展了一整套外汇管理的货币指数动态投资组合模型,并研究了美元指数的可预测性,为今后更先进的外汇动态管理模型提供了科学依旧。作为研究重点,本文着重研究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历史沿革和当前外汇储配管理所面对的问题。同时介绍和分析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外汇储备管理策略和外汇储备配置方法,力求从中找到适合我国改善外汇储备管理的路径与策略。本文基于传统的外汇储备管理理论,利用马科维茨经典投资组合理论,借助外汇货币指数概念,将外汇配置问题变成了一种货币指数投资组合优化问题。紧接着,本文引入时间外生变量,将外汇配置模型有静态模型发展成为了动态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国外汇储备的配置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本文的实证部分也证明了这一模型与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同时本文借助了金融工程理论中最新的研究技术,将神经网络分析技术应用到了外汇指数的预测中,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外汇指出是具有显着的概率可预测性的,这对于我国外汇配置的方法和系统的进一步创新研究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最后陈述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战略转变的重要性,认为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下,我国只有不断优化外汇储备配置策略,并最终发展出人工战略管理与智能化可计算的外汇动态管理模型相结合的大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价值流失的问题。同时本文借鉴国外先进的外汇储备管理策略,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长期战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展望。

马宇,张婷婷[5](202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外汇管理政策的演变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外汇管理政策在中国对外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国际国内环境不断变化,中国的外汇管理政策也在演变和发展,经历了由严格管制到宽松管理,由官定汇率到市场机制决定汇率,由最初的集中统一管理到逐步放开,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都较好地服务了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汇管理政策的演变和发展之路,并在总结其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外汇管理政策的意见。

曾皓伦[6](2019)在《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文中认为外汇储备是指各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具有高流动性的以他国货币表示的债权而且能随时转变为他国货币的一种资产,可以用来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维持本币汇率稳定以及维护国际声誉等。持有适度规模的外汇储备对国家经济的运行具有十分巨大的好处,如对中国而言可以稳定人民币汇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以及维护中国的国际声誉。但是如果持有的外汇储备过多或者持有的过少又会对国家经济的运行造成不利的影响。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至2014年期间,每年外汇储备存量都以一个较大的幅度持续走高。在2001年初还只有1655.74亿美元,但是到了2014年2季度末,外汇储备存量就已经高达39932.13亿美元,早已远远高于现行国际标准,深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经常账户常年保持顺差,人民币存在强烈的升值预期引起金融账户顺差,对高额外汇储备利用的不足,强制结售汇制度,对外汇储备的预防性需求以及重商主义等观念等。而且在这期间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存量常年高于适度规模,给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使基础货币超发损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增强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挤占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资金等。然而最近这几年,中国外汇储备存量又出现了新的巨大的变化,使得外汇储备究竟多少适度的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从2015年开始,中国外汇储备存量逆转以往的扩张趋势,连续两年大幅度的下跌,在2017年初一度跌破3万亿美元心理关口,减少幅度接近1万亿美元。从表面上来看是因为人民币贬值预期下金融账户逆差的持续扩大,以及经常账户顺差的持续缩小导致了过去两年外汇储备存量的缩水。但是仔细探究这波突如其来的下跌背后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发现,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形势的转变,包括美国进入强势加息周期,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区域冲突的加剧等;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形势的变化,包括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增下内需的崛起,进口额的持续增加,以及有意识的调节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等。新形势下外汇储备存量的下跌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存量是顺着经济发展的阶段变化而变化的。虽然在2017年末与2018年期间中国外汇储备存量均稳定在31000亿美元附近没有扩大跌幅,但是社会各界对中国外汇储备存量不足的担忧情绪越发浓重,因为外汇储备的不足不仅不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健康的的发展,而且也削弱了中国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虽然说以前普遍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存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适度规模,干扰到了经济的正常运行,但是经过过去这两年持续的大幅缩水,目前的外汇储备存量相对于适度规模而言是多了还是少了?如果少于适度规模,即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了,又该怎么办?除此之外,就算目前外汇储备存量仍然高于适度规模区间或者正处于适度规模区间内,但是过去两年的下跌情形是否还会重演?如何使得本国的外汇储备存量长期维持在适度区间内?针对上述问题的考量,本文先是通过运用外汇储备/进口比例法、外汇储备/外债比例法和IMF测算模型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适度性,然后使用修正过后的Agarwal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测算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通过与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相对比,发现四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惊人的一致:2003年至2014年期间里,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扩张速度远远超出了适度规模增长的步伐,持有过度的外汇储备已经干扰到了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如使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巨大的机会成本以及汇率风险等。2015年后中国外汇储备存量开始快速下降,到2018年横盘震荡在31000万美元附近,接近适度规模最大值,减轻了持有过度外汇储备带来的不利,经济运行更加平稳。最后,虽然说目前外汇储备存量基本处于适度规模内,但却是以一种较为被动的方式达到的。对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稳外汇储备存量,稳人民币汇率以及稳外债规模的方式来综合优化对外汇储备的管理,以期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存量能够长期的保持在适度规模区间内,保证中国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健康的运行。

范盱阳[7](2017)在《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利益突破地理疆界,海外经济利益出现了加速拓展的趋势。海外经济利益不仅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重要性日益增强。世界上的主要大国都十分重视海外经济利益的拓展和维护。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在一定层面上已经成为大国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增强。中国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数量、范围、重要性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治理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对外部市场和资源依赖性不断增强,对外投资数量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内涵,而且以迅速增长的态势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在世界范围内以多种形式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日益凸显。从外部环境看,原有的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趋势有所增强,中国企业面临的来自东道国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政策层面、法律层面、社会层面等风险层出不穷;从内部条件看,由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还存在经验不够丰富、维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在全球经济竞争态势加剧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迅速拓展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紧迫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涉及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国内已经有不少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学术成果。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分散在各个相关领域,集中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进行全面研究的成果尚未出现。本文试图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整体出发,通过详细分析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等问题,借鉴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的成功做法,以期从战略层面对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整体而言,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多层次的风险和挑战。从全球经济治理层面看,由于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导致全球性经济失衡以及国际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从国际贸易层面看,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制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从对外投资和海外资产层面看,由于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导致中国对外投资不仅容易遭受来自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等风险的威胁,还容易受到投资保护主义的制约。从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层面看,由于地缘特点和其它原因,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的风险。因此,中国需要在全面衡量可用于维护海外经济利益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稳妥的维护战略。本论文除绪论外,正文共有5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对国家利益、中国海外利益、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等几个主要方面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对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相关概念界定”。本章利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国家利益、海外利益、海外经济利益等概念进行梳理。在全面总结分析国际政治主要理论关于国家利益概念的基础上,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出发,指出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章还对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和说明。第二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国际经济体系认识的变化历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断拓展的动因,以及中国目前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利益现状。其次,通过分析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区域分布情况和产品构成情况,说明中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再次,通过分析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结构分布、地域分布等问题,说明中国在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最后,对其它形式的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作出总体的分析。第三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首先,本章阐述了由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给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带来的严重威胁。其次,从贸易保护主义角度论述了其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特别是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再次,从中国对外投资所面临的保护主义和其他风险出发,指出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制约和瓶颈。最后,阐述了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以及海外员工面临的安全风险。第四章为“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本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采取的主要途径。首先,在分析美国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具体做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美国利用其作为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者或主导者的地位所获得的巨大经济收益。其次,在阐述日本在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时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日本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战略性、法律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第五章为“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首先,阐述了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冲突的多元性和中国拥有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其次,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升级转型、完善中国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增强外交工作服务海外经济利益能力、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等方面提出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具体举措。

何彦清[8](2017)在《美国利率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际经济与金融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商品与资本的跨境流通加速,使各国货币政策相互影响,溢出效应明显。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其货币政策变化除影响本国经济运行外,还会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与全球货币体系中,美元无疑是大多数国家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因此美国货币政策冲击会对全球其他经济体产生更为显着的影响。2015年12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局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目标利率将维持在0.25%至0.50%之间,其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紧缩。时隔一年,在北京时间2016年12月15日,美联储又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上调至0.5%-0.75%之间,这是继美国实行零利率政策以来的第二次加息。在全球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势必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对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制定提出挑战。本文采取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统一的研究框架,来探究美国利率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通过历史经验分析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到美国利率政策冲击之下中国经济的经验特征。然后,根据实证分析所得特征事实,结合中国经济和货币政策实践的特点,构建了一个新开放经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NOE-DSGE)模型,来研究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从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美国大致经历了3轮完整的利率周期,分别为:1994年1月至1998年11月利率周期、1999年7月-2003年6月利率周期、2004年4月-2008年11月利率周期。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联储经历了4次加息进程。美联储加息进程一般始于经济企稳复苏,就业状况逐渐好转,就业率表现良好,通货膨胀率开始回升并超过目标通胀率(临界点通常为2%),且伴随着较强的趋势性上升。当经济由过热转冷,通货膨胀预期趋于合理,通胀率出现下降时,加息周期结束。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的逐步提升,中美利率政策与宏观经济的联动性不断加强,美国利率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趋复杂。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显示,在美国利率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正向冲击之下,联邦基金利率不断上升,作用效果较为显着,持续时间较长。国内利率随之持续上升,但相较与联邦基金利率,国内利率变化幅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联邦基金利率冲击对中国产出在短期内产生了较强的正向溢出效应,在中期则产生了一定负向溢出效应,而在长期则影响式微。美联储加息将使得中国在短期内出现较严重的通胀效应,人民币名义汇率在短期出现大幅贬值趋势,中后期则出现小幅升值趋势。官方外汇储备出现暂时下降趋势,表明货币当局的汇率政策为"逆风而行"的干预政策。国内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出现小幅下降,之后开始回升到正向水平,表明央行汇率干预政策为"非冲销"式,汇率的干预使得外汇占款同时发生变化。国际石油价格在短期大幅上升,之后逐渐回落;表明美联储加息后,供给成本增加,国内通胀压力加大。基于上述特征事实,结合中国经济和货币政策实践的特点,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开放经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NOE-DSGE)模型,来研究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本文的创新在于,在基准理论模型中包含了跨境资本流动管制,考虑了实体经济与金融部门中存在的金融摩擦,引入了两类金融加速器。同时,基于央行不断进入外汇市场对汇率变化进行直接干预,从而造成外汇占款不断增加的现实,本文将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嵌入模型动态系统,刻画这一重要特征;另外,根据中国当前货币政策操作的实际情况,采用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并包含了汇率目标(或汇率目标区间),货币当局可据此进行间接干预以保持汇率稳定。对以上新开放经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NOE-DSGE)模型进行求解,然后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与贝叶斯估计,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通过将理论模型与VAR模型进行比较可知,美国利率、中国利率、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等变量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所得结论与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理论分析所得结论一致,表明特征事实与理论模型具有较强的自洽性,从而实现了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的高度统一。在一个统一的模型框架内,综合评估了各种货币政策规则及其福利绩效。总体来说,若央行实施数量型货币政策,McCallum规则盯住实际汇率目标最优,其次为McCallum不盯住汇率目标,而McCallum规则盯住名义汇率目标区间表现居末;若央行实施价格型货币政策,Taylor规则盯住实际汇率目标最优,其次为Taylor不盯住汇率目标,而Taylor规则盯住名义汇率目标区间表现居末。在现行意愿性结售汇制度下,若数量型货币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所包含的目标变量相同,则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McCallum规则)优于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Taylor规则)。而在"藏汇于民"制度下,若数量型货币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所包含的目标变量相同,则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Taylor规则)优于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McCallum规则)。为降低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潜在风险,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同时,央行应灵活运用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提升有效应对国外利率冲击的能力。货币当局应提高货币政策决策的透明度,稳定居民预期,疏通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渠道,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避免美联储启动新的加息周期后在短期出现较剧烈的资本外流,央行应完善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制制度,构筑有效的监测指标和预警体系。当前,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之间货币政策存在严重冲突,加之反全球化、新保护主义与孤立主义势力在国际上抬头,可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风险。中国货币当局应就货币政策选择与美国联邦储备局保持沟通,提升国内资本市场运作效率,提高金融体系的战略地位,构建高效的防火墙来防范境外金融风险,科学合理的制定金融改革的路径与节奏。提高汇率弹性,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中国这样的大国,从长期战略来看,自由浮动无疑是最适宜的汇率形成机制。在过度阶段,较为适宜的汇率制度应该是人民币有效汇率在一个较宽的波动区间内浮动,这个制度能够较好地兼顾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与稳定性。降低国际储备规模与外汇占款数量,减少央行被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的频率,减轻央行资产负债表对其货币政策操作的钳制作用。在当前,数量型货币政策仍有其继续存在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实现从数量型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渐进式转型是较可取的选择。货币当局可在实施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同时,开始着手构建价格型调控的基准利率体系,最终实现从数量型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渐进转变。

孙玉奎[9](2016)在《中国货币高增长及其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以来我国货币供给持续高速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速高达18%以上,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货币供给增长为何如此之快?其与我国通货膨胀间存在何种关联性?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从货币统计角度出发,对货币高增长的内部结构进行剖析,分析了货币高增长的主要来源。研究发现: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主要有外汇占款、买卖有价证券和再贷款等渠道,货币扩张过程主要有发放贷款、购买外汇资产、购买有价证券和开展同业业务等存款派生渠道。总量角度来看,过去20多年,我国货币供给增长很快,广义货币年均增速达18.5%。结构角度来看,基于货币乘数理论分析,货币高增长绝大部分由基础货币高增长推动,货币乘数仅在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时期对广义货币增长有较大贡献。进一步分析,基础货币高增长主要是外汇占款高增长所致,货币乘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后企稳的变化态势,前期上升主要受通货比率下降影响,中期下降主要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导致,后期企稳主要归因于我国对于法定准备金率政策的谨慎运用,更加注重结构性货币政策。货币构成结构分析发现,广义货币增长主要是准货币高增长,狭义货币增速趋缓。进一步细分,准货币中居民储蓄存款对广义货币增长贡献最大,单位定期存款增速最快,对广义货币增长贡献也占到20%以上,狭义货币中的单位活期存款对广义货币增长贡献也较大。货币形成来源结构分析发现,货币增长主要来源于贷款,其次是外汇占款。在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外汇占款对广义货币增长贡献率达44%,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贡献率显着下降。这符合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外汇资金的实际。本文接下来从货币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解释了货币高增长的深层经济和金融原因,即实际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变化及金融体系特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投资和出口驱动。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金融体系下,投资增加需要更多信贷,从而贷款渠道创造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强制结售汇制度和人民币汇率升值背景下,出口的增加带来更多外汇占款,从而外汇渠道创造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在我国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间的关联性研究方面。首先,鉴于已有研究真正从“长期”视角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本文基于“长期货币中性”的数理定义,对我国货币增长对实际产出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长期影响进行了严格检验,结果显示:基于传统通货膨胀率指标下,长期货币中性在我国并不成立,货币供给增长在长期不但没有对实际产出产生作用,也没有完全转化为通货膨胀率。传统通货膨胀率指标没有包含资产价格变动信息,本文基于动态因子指数方法构建了我国包含资产价格变动信息的广义价格指数,并基于该指标进一步对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率的长期一一对应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基于广义价格指数下的通货膨胀率指标能够验证我国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率的长期一一对应关系,也即是说,如果将资产价格的变动考虑在内,长期货币中性理论在我国是成立的。文章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资产市场的发展对货币与通胀间关联性的影响问题,在影响机理分析中提出资产市场发展对传统货币与通胀关系的影响有三种效应,即中介传递效应、分流吸纳效应和通货紧缩效应。其中,通缩效应仅发生在严重资产泡沫破裂后的信贷危机情形下发生,我国尚未发生过类似情形,就是说,目前通缩效应在我国并不明显。一般情形下,资产市场发展对货币与通胀关系的影响取决于中介传递效应和分流吸纳效应的强弱对比,当中介传递效应强于分流吸纳效应,则对货币与通胀间关系的影响为正,当分流吸纳效应强于中介传递效应,则对货币与通胀间关系的影响为负。实证研究发现,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的发展对两者的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股票市场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为正,即其中介传递效应较强。房地产市场对通货膨胀率具有显着的负影响,即房地产市场的分流吸纳效应较为显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分流了部分货币供给增长,使得货币供给增长没有完全流入一般物价领域,因而货币供给增长率没有完全转化为传统的通货膨胀。短期内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间的关联性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鉴于目前国内鲜有对不同经济背景下两者间关联程度差异的分析,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使用时变系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下我国货币与通胀间关联性的差异,研究证实两者间关联性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下货币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间的关联程度存在差异,以下时期两者间关联程度相对较强:2000年至2001年、2003年至2008年,这些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以下时期两者间关联程度相对较弱:1997年至1999年、2009年至2013年,这些时期恰好对应两次国外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时期,国内经济受到一定影响。货币供给增长最先对房市和股市等资产市场产生影响,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效应所需滞后期较长,资产市场的发展使得货币增长向一般物价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发生了变化。资产市场高速发展时期,通货膨胀对于货币增长冲击的响应值达到最大所需时间更久,其对通货膨胀的分流吸纳效应更加显着。文章进一步选取不同变量作为门限变量将经济状态划分为不同区制,使用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状态下我国货币与通胀间关联性的差异,研究证实:短期内我国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间的关联程度并不依通胀预期高低或信贷增长快慢而不同,而与经济增长率高低、货币增速快慢及股市或房市等资产市场繁荣与否有关。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间的关联程度越大。货币增长率越高,两者间的关联性越明显。资产市场的繁荣则会分流部分货币增长,使得两者间的关联程度减弱。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从货币统计角度出发,对货币高增长的内部结构进行剖析,分析了货币高增长的主要来源,从经济发展模式角度,解释了货币高增长的主要根源。第二,对我国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间的长期一一对应关系进行了严格检验。构建包含资产价格变动信息的广义价格指数,并基于该指标进一步实证检验了我国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长期一一对应关系。第三,梳理总结了资产市场发展对货币与通胀关系影响的三种效应,并对我国资产市场发展对我国货币与通胀间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四,基于TVP-VAR和门限回归模型分别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及不同经济状态下货币与通胀间关联性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启示主要有:首先,货币问题研究不仅要关注总量视角,更要关注结构化视角;其次,研究更具代表性的包含资产价格变动信息的价格指标具有重大意义,宏观调控也应进一步对更广泛意义上的物价变动给予关注和反应;第三,关注资产价格变动影响,稳定房地产市场,避免其大幅下跌可能对经济和物价稳定带来的过大负面冲击;第四,货币政策等宏观金融政策应与时俱进,综合考虑经济所处发展时期和经济状态,适度发挥好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控机制,提高政策调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唐琳[10](2016)在《开放经济下中国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选择》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10%的高速增长已经超过了30年。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正逐渐减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约束日益增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低于8%,我国经济正处于从10%的高速增长阶段向7%的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增长阶段转换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关键阶段,我国金融体系面临新的调整,市场需要在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中发挥作用,建立一个高效开放的金融制度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转换阶段的关键。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系列改革。根据“三元悖论”理论,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经济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各国可以根据本国宏观经济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作为有着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其“三元悖论”宏观政策目标组合有什么样的特点,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冲击的机制及理论是怎样的?我国的汇率制度安排是否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目标,汇改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开放环境下,国内外货币政策和经济形势对中国进出口以及产出、消费、物价的冲击及响应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本论文要系统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开放经济“三元悖论”理论、开放经济下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以及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模型为理论框架,构建结构计量经济模型(具体包括: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马尔科夫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开放经济新凯恩斯DSGE模型),采用贝叶斯参数估计、脉冲分析等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经济转轨的要求,提出货币政策、汇率制度、资本账户开放、经济结构优化的建议。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了中国的“三元悖论”政策组合及对经济的影响。本文在“三元悖论”的框架下,通过构建MS-VAR模型,研究了我国“汇率稳定性、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开放”三个政策目标的组合,并研究了政策目标组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三元悖论”的政策目标体系中,汇率稳定仍然是首要目标。汇改后,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有所增强,三元悖论目标对经济增长开始产生显着影响,这说明灵活的汇率机制是有助于各项目标传导的。现阶段资本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的,因而,文章提出金融改革应该有序逐步推进,特别要注意开放资本市场的步骤和速度,在汇率弹性和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后,再实行资本开放更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二、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本文采用修正的BGT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央行在面对股市、房市波动、国外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国内金融体系变迁下,货币政策实施方式以及对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以及汇率稳定目标的效果。结果显示,随着意愿结售汇制度的实行和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央行的货币自主性并没有减弱;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本国的经济状况、利率、汇率、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都将影响到国际资本的流动;面对这些国内外冲击,央行进行了央票冲销或调整准备金率等的反向货币政策操作,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三、研究了经济结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选择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本文基于新凯恩斯开放经济DSGE模型及含汇率偏好的Taylor规则,运用贝叶斯估计模型的参数,考察了中国在汇率改革前后的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经济开放度及产出、消费和价格的冲击反应。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结构在汇率改革后更加开放;(2)货币政策在汇改后从稳定汇率为首要目标过渡到稳定产出和物价;(3)灵活的浮动汇率制能吸收部分冲击;(4)汇率传导机制要发挥稳定器的作用离不开中国开放经济环境的支持;(5)放开人民币浮动区间有助于改善贸易条件。

二、从结售汇制度看WTO后中国外汇体制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结售汇制度看WTO后中国外汇体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效应和制度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主流的OFDI理论
    2.2 新兴经济体的OFDI理论
    2.3 新兴经济体OFDI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4 中国OFDI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5 简要评述
第三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事实分析
    3.1 引言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划分
    3.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性经济特征事实分析
    3.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性结构特征事实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比较
    4.1 引言
    4.2 OFDI规模与绩效的比较
    4.3 OFDI产业结构的比较
    4.4 OFDI区域结构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政策演变及效应分析
    5.1 引言
    5.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政策的演变
    5.3 管理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财税政策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于行业层面的分析
    6.1 引言
    6.2 政策概述与研究假设
    6.3 模型设定、变量与数据说明
    6.4 实证检验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货币政策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层面的分析
    7.1 引言
    7.2 影响机制、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7.3 模型设定、变量与数据说明
    7.4 实证检验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制度因素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来自省级数据的检验
    8.1 引言
    8.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8.3 模型设定、变量与数据说明
    8.4 实证检验与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金融开放、新兴经济体特征与货币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二、本文结构安排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及可能的改进拓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融开放文献综述
    第二节 货币国际化与新兴市场经济的货币替代特征
    第三节 金融开放与货币国际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兴经济体货币替代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引言及背景
    第二节 货币替代理论模型及研究设计
        一、基于传统货币需求的替代理论模型
        二、基于微观基础的替代理论模型
        三、货币当局的本外币资产配置
    第三节 货币替代影响因素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说明
    第四节 实证分析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汇率与经济景气度联动中的货币替代及贸易开放
    第一节 VECM模型
    第二节 变量含义处理
    第三节 VECM模型分析结果
    第四节 模型结论及政策含义建议
第五章 新兴经济体储备资产币种份额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主要货币国际化历史经验及人民币国际化推动
        一、主要货币国际化历史经验
        二、人民币国际化推动
    第三节 影响货币国际化因素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及变量选择
        二、变量定义
        三、实证模型设定
    第五节 实证分析结果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兴经济体货币参照“隐性锚”分析
    第一节 引言
        一、隐性货币锚背景
        二、货币替代对汇率决定及波动的影响
    第二节 模型设计及变量选取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和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及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及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选择
    第二节 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缺陷及货币替代转换
    第三节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建设与开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博士阶段研究成果介绍

(3)美元锚到债务锚:人民币发行机制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理论
        1.2.2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货币发行机制
        1.2.3 人民币发行机制的演进
        1.2.4 人民币发行机制与货币政策、人民币国际化
        1.2.5 人民币发行机制的规范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2 人民币发行机制新变化
    2.1 人民币发行机制转变的定性分析
    2.2 人民币发行机制转变的定量分析
        2.2.1 变量与数据
        2.2.2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建立
        2.2.3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2.3 不同货币发行机制的比较
        2.3.1 理论基础的差异
        2.3.2 货币形成机理的转变
        2.3.3 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信用特征
3 人民币发行机制的潜在变革
    3.1 潜在变革的题中之意
    3.2 人民币发行机制变革的必要性
        3.2.1 发行机制变革的重要意义
        3.2.2 发行机制变革的现实考虑:国债规模不足以支撑流动性需求
    3.3 人民币之锚纳入地方债的可行性
        3.3.1 制度保障日趋完善
        3.3.2 地方债实质已参与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
        3.3.3 地方债发行规模分析
4 人民币发行机制转变后的效果分析
    4.1 人民币价值来源发生变化
        4.1.1 政府财政收入的可能变革
        4.1.2 从税项透视人民币价值来源
    4.2 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
        4.2.1 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
        4.2.2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5 人民币发行机制转变的可能风险及应对
    5.1 地方债发行产生的信用风险及应对
        5.1.1 信用风险引人关注
        5.1.2 风险应对措施
    5.2 发行机制转变产生的政策风险及应对
        5.2.1 财税体制的衔接
        5.2.2 货币政策风险
        5.2.3 金融监管风险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降低地方债风险权重
        6.2.2 适当增加政府债券供给
        6.2.3 推进债券市场建设
参考文献

(4)金融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外汇储备的动态配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困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国外研究评述
    2.2 国内研究成果
    2.3 现有研究的评价
第三章 外汇储备配置相关理论与模型
    3.1 外汇储备的界定与功能
    3.2 外汇储备的需求理论
    3.3 外汇储备的规模理论
    3.4 外汇储备的结构理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4.1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4.2 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
    4.3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历史轨迹
    4.4 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的配置结构研究
    5.1 全球外汇储备结构现状
    5.2 我国外汇储备配置结构现状
    5.3 我国外汇储备配置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汇储备管理的国际经验
    6.1 主要国家(地区)的外汇管理经验
    6.2 国际经验总结与对中国的启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汇储备配置的静态模型
    7.1 单期的均值-方差模型
    7.2 外汇配置静态模型--多货币指数的配置模型
    7.3 构建外汇配置静态模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外汇配置的动态模型与实证
    8.1 构建外汇配置动态模型
    8.2 动态模型的最优解
    8.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美元指数的可预测性研究
    9.1 美元指数的经济意义
    9.2 美元指数预测模型结构
    9.3 使用DB小波作为输入的美元指数预测模型
    9.4 实证检验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全文总结、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全文总结
    10.2 研究结论
    10.3 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外汇管理政策的演变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二、外汇管理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外汇管理政策 (1949—1952年)
    (二)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外汇管理政策 (1953—1978年)
    (三) 经济转型阶段的外汇管理政策 (1979—1993年)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的外汇管理政策 (1994—2000年)
    (五) 加入WTO之后的外汇管理政策 (2001—2012年)
    (六) 经济新常态下的外汇管理政策 (2013年以来)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外汇管理政策发展的特点及评价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外汇管理政策发展的特点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外汇管理政策发展的总体评价
四、政策建议

(6)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外汇储备相关概念
        一、外汇储备的概念
        二、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概念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外汇储备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外汇储备相关文献综述
        一、外汇储备需求性研究综述
        二、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内外汇储备相关文献综述
        一、对适度规模的研究综述
        二、对货币政策以及汇率的影响研究综述
    第三节 文献综述述评
第三章 中国外汇储备存量历年变动情况与分析
    第一节 中国外汇储备存量历年的变动情况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8 年至1993 年)
        二、1994 年汇改时期(1994 年至2000 年)
        三、飞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14 年)
        四、新常态下下跌企稳阶段(2015 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外汇储备存量历年变动原因分析
        一、中国外汇储备存量持续增长原因分析(1978 年至2014 年)
        二、新常态下外汇储备存量下降原因分析(2015 年至今)
第四章 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适度性分析
    第一节 比例分析法对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适度性分析
        一、外汇储备与外债的比率
        二、外汇储备与进口的比率
    第二节 IMF测算模型对中国国外汇储备存量的适度性分析
    第三节 AGARWAL模型对适度规模的实证分析
        一、AGARWAL模型简介
        二、AGARWAL模型修正数据的选取——基于时间序列模型
        三、AGARWAL修正模型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实证分析
    第四节 分析总结
第五章 使中国外汇储备存量长期处于适度规模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稳外汇储备存量
    第二节 稳人民币汇率
    第三节 稳外债规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研究
        (三) 关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国家利益界定与分类
        一、主要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
        二、国家利益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海外利益的概念及其发展动因
        一、海外利益的概念
        二、海外利益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中国海外利益分类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分层
        一、中国海外利益的界定、发展和分类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界定及分层
第二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
    第一节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利益现状
        一、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机制
        二、中国在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利益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利益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
        一、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和中国的整体收益
        二、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
        三、中国国际贸易区域分布情况
        四、中国国际贸易产品构成情况
    第三节 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二、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情况
    第四节 海外运输通道和海外员工现状
        一、海外运输通道现状
        二、海外员工现状
第三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第一节 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一、全球经济失衡难以消除
        二、金融危机周期性发生
    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制约中国对外贸易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三、中国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中国海外投资面临多重风险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重重
        二、中国对外间接投资隐忧犹存
    第四节 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风险
        一、现实风险形势严峻
        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第五节 海外员工安全风险日益增多
第四章 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
    第一节 美国的做法:构建和主导全球经济秩序
        一、制定并利用国际经济制度
        二、通过国内立法保障海外经济利益
        三、发展跨国公司实现利益拓展和维护
        四、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和运用军事力量
    第二节 日本的做法:重视战略规划的作用
        一、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
        二、制定完善的保障海外经济利益的法规与制度
        三、形成了多元参与、官民合作的保障机制
        四、开展积极的经济外交
第五章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
    第一节 中国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
        一、中国外交原则和政策的制约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冲突的多元性
        三、中国海外运用军事力量的有限性
    第二节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主导力
        二、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升级转型
        三、完善中国对外投资的体制机制
        四、增强海外经济利益的外交维护力度
        五、探索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的新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美国利率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基本概念和问题界定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美国传统货币政策外溢效应
    1.3.2 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外溢效应
    1.3.3 2015年后新一轮美联储加息外溢效应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
    1.5.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美国利率变动及其影响中国经济的历史回顾
2.1 美国利率变动的历史回顾
    2.1.1 20世纪90年代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变化情况
    2.1.2 20世纪90年代后历次美联储利率周期概述
    2.1.3 美联储历次加息进程的特征
2.2 美国利率与中国经济的联动性回顾
    2.2.1 中美利率变化的联动情况
    2.2.2 美国利率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化的联动情况
    2.2.3 中美国内生产总值的联动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利率影响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VAR模型分析
3.1 VAR模型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3.2 变量平稳性检验与VAR滞后阶数选择
    3.2.1 变量平稳性检验
    3.2.2 VAR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
3.3 国内经济对联邦基金利率冲击的脉冲反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开放经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NOE-DSGE)模型构建
4.1 模型背景及其中国化
    4.1.1 模型背景
    4.1.2 中国制度特色
    4.1.3 金融摩擦
4.2 居民最优决策
    4.2.1 消费者预期效用最大化
    4.2.2 劳动力市场与最优工资设定
    4.2.3 居民对国内与进口产品的需求
4.3 企业生产与定价决策
    4.3.1 最终产品生产企业
    4.3.2 国内中间产品生产企业
    4.3.3 进口贸易企业
    4.3.4 出口贸易企业
4.4 企业家与信贷合同
4.5 金融部门
4.6 资本生产商
4.7 政府部门、国外经济与外生冲击
    4.7.1 政府部门
    4.7.2 国外经济
    4.7.3 外生冲击过程
4.8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调控体系
    4.8.1 资本管制与修正的利率平价
    4.8.2 结售汇制度与央行资产负债表
    4.8.3 货币政策规则
4.9 资源约束与市场出清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利率影响中国经济的数值模拟:NOE-DSGE模型仿真
5.1 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5.1.1 参数校准
    5.1.2 贝叶斯估计
5.2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3 联邦基金利率冲击的传导机制分析
5.4 基准模型与实际经济的匹配程度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联储加息背景下中国最优货币政策选择
6.1 货币政策规则
    6.1.1 McCallum规则
    6.1.2 Taylor规则
6.2 中央银行最优化行为
    6.2.1 最优化问题描述
    6.2.2 福利评估标准
6.3 社会福利分析与货币政策绩效评估
    6.3.1 意愿性结售汇制度与货币政策福利绩效
    6.3.2 "藏汇于民"与货币政策福利绩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附录A 基准模型动态系统
A.1 正文缺省函数的形式设定
    A.1.1 投资调整成本函数
    A.1.2 实物资本利用率成本函数
A.2 外国经济结构
    A.2.1 SVAR识别策略
    A.2.2 VAR与SVAR估计结果
A.3 基准理论模型动态系统
    A.3.1 各种产品及工资相对价格
    A.3.2 消费者最优化一阶条件及行为方程:
    A.3.3 企业生产决策与定价行为
    A.3.4 企业家、金融机构与信贷合同
    A.3.5 资本生产商
    A.3.6 央行货币政策安排
    A.3.7 市场出清
    A.3.8 国外经济
A.4 matlab程序编制说明 附录B 模型求解方法
B.1 非线性理性预期模型对数线性化
B.2 线性理性预期模型的数值算法 附录C 贝叶斯估计
C.1 贝叶斯估计的基本原理
    C.1.1 贝叶斯理论概述
    C.1.2 DSGE模型参数估计步骤
C.2 模型选择与比较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9)中国货币高增长及其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逻辑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本文的逻辑框架
    1.3 主要创新点
    1.4 不足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测度指标
        2.1.1 货币供给的概念及测度指标
        2.1.2 通货膨胀的概念及测度指标
    2.2 货币供给理论及相关研究
        2.2.1 货币供给理论:外生论与内生论
        2.2.2 关于中国货币高增长问题的研究综述
    2.3 通货膨胀理论及相关研究
        2.3.1 通货膨胀成因及理论模型
        2.3.2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相关研究综述
    2.4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联理论及相关研究
        2.4.1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关联的传统理论
        2.4.2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反常规关系及其解释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货币供给高增长及其原因分析
    3.1 我国货币供给量创造过程
        3.1.1 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
        3.1.2 其他存款性公司开展货币扩张活动
    3.2 我国货币供给总量分析
    3.3 我国货币供给结构分析
        3.3.1 货币乘数结构分析
        3.3.2 货币层次结构分析
        3.3.3 货币形成来源结构分析
    3.4 我国货币供给高增长的原因分析——基于经济增长模式角度
        3.4.1 我国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3.4.2 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与高货币供给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关系分析
    4.1 我国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率变化的典型事实
    4.2 长期货币中性及其检验方法
        4.2.1 截面回归法
        4.2.2 协整检验法
        4.2.3 时序回归法
        4.2.4 向量自回归法
    4.3 基于传统价格指数的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关系检验
        4.3.1 指标选取及单位根检验
        4.3.2 向量自回归法检验分析
    4.4 基于广义价格指数的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关系检验
        4.4.1 广义价格指数的构建
        4.4.2 向量自回归法检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资产市场发展对货币与通胀间关联性的影响研究
    5.1 我国资产市场发展概述
        5.1.1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概述
        5.1.2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概述
    5.2 资产市场发展影响货币与通胀间关联性的机理分析
    5.3 资产市场发展影响货币与通胀间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5.3.1 指标选取和单位根检验
        5.3.2 协整关系检验
        5.3.3 模型及参数估计
        5.3.4 脉冲响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经济发展时期货币与通胀间关联性分析
    6.1 TVP-VAR模型简介
    6.2 模型设定
    6.3 实证分析
        6.3.1 数据选取
        6.3.2 模型估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不同经济状态货币与通胀间关联性分析
    7.1 门限回归模型简介
    7.2 模型设定
    7.3 实证分析
        7.3.1 变量及数据选取
        7.3.2 线性模型的估计
        7.3.3 门限回归模型的估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启示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10)开放经济下中国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增速换挡期的宏观经济环境
        1.1.2 我国金融体系变迁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宏观经济政策、资本流动和汇率政策理论综述
    2.1 “三元悖论”理论渊源
        2.1.1 固定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冲突——米德冲突
        2.1.2 浮动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斯旺模型
        2.1.3 蒙代尔有效市场分配法则
        2.1.4 蒙代尔-弗莱明(Mundell-Fleming)模型
        2.1.5 多恩布什汇率超调模型
        2.1.6 开放经济下政策搭配的“三元悖论”
    2.2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综述
        2.2.1 经常项目影响因素理论
        2.2.2 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理论
        2.2.3 汇率制度、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
    2.3 新开放宏观经济模型理论综述
        2.3.1 OR模型
        2.3.2 OR模型的扩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综述
    3.1 联立方程模型
        3.1.1 联立方程模型的识别
        3.1.2 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
    3.2 MSVAR模型
        3.2.1 VAR模型及其扩展
        3.2.2 MSVAR模型的基本形式及估计
    3.3 开放经济新凯恩斯DSGE模型
        3.3.1 开放经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微观主体
        3.3.2 模型线性化
        3.3.3 模型求解
        3.3.4 数据预处理
        3.3.5 参数估计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元悖论”约束及对经济影响——基于MSVAR模型的研究
    4.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4.2 中国“三元悖论”指标体系的变迁
        4.2.1 中国汇率自由化的衍变
        4.2.2 中国资本开放的进程
        4.2.3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
    4.3 中国“三元悖论”政策指标体系
    4.4 中国“三元悖论”指标计量模型构建
    4.5 实证分析和结果
        4.5.1 中国“三元悖论”指标的组合策略
        4.5.2 “三元悖论”与经济增长
        4.5.3 分区制脉冲响应分析
    4.6 本章结论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修正BGT模型的分析
    5.1 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综述
        5.1.1 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研究框架
        5.1.2 国际资本控制、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
    5.2 中国国际资本流动及货币政策现状
        5.2.1 中国国际资本流动现状
        5.2.2 中国的利率、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改革
        5.2.3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反映
    5.3 修正的BGT实证模型
    5.4 数据来源和变量构造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1 资本流动方程的估计结果
        5.5.2 货币政策反应方程的估计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放经济下经济结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选择-基于DSGE模型的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6.2 开放经济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6.2.1 总需求函数
        6.2.2 总供给函数
        6.2.3 开放经济四部门宏观经济均衡
    6.3 小国开放经济模型
        6.3.1 家庭
        6.3.2 物价指数、消费、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的关系
        6.3.3 厂商
        6.3.4 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
        6.3.5 劳动市场均衡(NKPC曲线)
        6.3.6 货币政策当局
    6.4 基本参数的校准及贝叶斯估计数据描述
    6.5 参数的贝叶斯估计结果
        6.5.1 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6.5.2 中国货币政策特征
    6.6 动态分析
        6.6.1 外国技术冲击
        6.6.2 本国技术冲击的效果
        6.6.3 外国利率冲击的效果
        6.6.4 本国利率冲击的效果
        6.6.5 贸易条件冲击的效果
    6.7 本章结论及建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货币政策的选择——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培育市场基准利率
        7.2.2 汇率制度的选择——保持汇率相对稳定,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7.2.3 资本开放政策的选择——资本部分管制,有序资本开放
        7.2.4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四、从结售汇制度看WTO后中国外汇体制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效应和制度因素研究[D]. 朱玮玮. 东南大学, 2020(02)
  • [2]金融开放、新兴经济体特征与货币国际化[D]. 叶伟.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3]美元锚到债务锚:人民币发行机制转变研究[D]. 林群丰. 浙江大学, 2020(02)
  • [4]金融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外汇储备的动态配置模型研究[D]. 马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外汇管理政策的演变与发展[J]. 马宇,张婷婷.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0(01)
  • [6]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D]. 曾皓伦.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7]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D]. 范盱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8]美国利率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研究[D]. 何彦清.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9]中国货币高增长及其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性研究[D]. 孙玉奎. 中央财经大学, 2016(12)
  • [10]开放经济下中国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的选择[D]. 唐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结售汇制度视角下的WTO后中国外汇体制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