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千家洞自然保护区评价

广西千家洞自然保护区评价

一、对广西千家洞自然保护区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文冬妮[1](2021)在《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廊道构建》文中指出文章以遗产廊道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构成、特色及价值。借助GIS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空间集聚区域和遗产类型集聚区域三方面揭示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进而构建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从宏观到微观的格局架构,确定将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划分为三个层次:区域、遗产集聚区以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点;据此构建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的绿色廊道、解说系统、交通系统三部分元素,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南岭走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刘湘衡[2](2020)在《桂林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也是全球最具规模的产业之一。“旅游+”模式逐渐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桂林旅游资源优越,其旅游业发展绝大部分依赖于特殊的生态环境,但由于其气候环境及地质地貌比较复杂,使得桂林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会尤为明显。因此如何实现桂林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首先,本文从旅游经济、生态环境、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概述。其次,本文对桂林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旅游经济在促进生态环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生态环境承载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制约作用。再次,遵循全面客观、定量定性、可操作性原则,初步构建了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合桂林2009-2018年指标数据,利用皮尔逊法删除掉重复指标,指标权重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确定,最终建立起桂林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中旅游经济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生态环境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然后,构建了评价二者耦合关系的综合水平指数模型、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并通过对桂林2009-2018年指标数据计算,得到以下结论:桂林市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水平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大致可分为低水平显着发展期(2009-2013年)、平稳发展期(2014-2015年)、高速发展期(2016-2018年)三个阶段。桂林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水平波动较大,经历了低水平快速发展期(2009-2012年)、逐步下降期(2013-2016年)、稳步回升期(2017-2018年)三个阶段。桂林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呈现高水平的波动性增长,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逐渐达到良好的协调阶段。2015年以前耦合协调类型表现为旅游经济滞后,2015年后开始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旅游+生态”空间格局,一体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打“生态”招牌、发展“大健康”产业,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升旅游容量、减少核心景区旅游压力等综合对策和旅游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针对性对策,以期为桂林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指导。

吴醇[3](2020)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珍稀动物适宜栖息地模拟与预测 ——以白颈长尾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球生物正面临来自气候变化的威胁,许多物种不得不通过改变栖息地点来适应全球变暖和降水格局差异。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作为我国特有的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珍稀鸟类仅剩万余只,探究其适宜栖息地分布范围及未来的变化趋势,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并探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以帮助其适应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收集并筛选了292个白颈长尾雉分布点位,结合气候、地形、植被、水源、人类干扰等多源环境数据集,利用MaxEn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白颈长尾雉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从而模拟白颈长尾雉在我国南方十省区的适宜栖息地;同时,利用多模式集合(BC、MC、MP三种气候模式)方法预测2050年、2070年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浓度情景(Rcp2.6、Rcp4.5、Rcp8.5)下的白颈长尾雉适宜栖息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时空转换特征及气候变化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模拟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适宜在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充沛、海拔较低、距水源近、受人类干扰小的森林、灌丛和草地中栖息;当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7123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62%,呈“三纵一横一片”分布于各省边界山区;其中,高适生区面积为57317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21.13%,主要分布于浙赣皖交界处、武夷山脉、幕连九山脉、罗霄山脉和南岭;较适生区面积为213921 km2,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78.87%,大多包围在高适生区周围形成缓冲区。(2)多模式集合的预测结果显示,2070年白颈长尾雉适宜栖息地面积将缩小为研究区面积的10.67%,高适生区占适宜栖息地面积的比例将缩小为6.29%;适宜栖息地与高适生区的破碎化程度均上升,聚集度和连通度均下降;适宜栖息地质心将由江西新余向东北方向的宜春迁移;22.88%的当前适宜栖息地未来不易受气候变化威胁,14.11%的当前适宜栖息地未来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3)不同气候模式和情景对比结果显示,BC、MC、MP三种气候模式均能预测白颈长尾雉未来适宜栖息地,但预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在单模式预测中MP模式最适用于中国南方雉类适生区预测。Rcp2.6、Rcp4.5、Rcp8.5三种情景下白颈长尾雉适宜栖息地面积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幅度各不相同,其中Rcp4.5情景下白颈长尾雉所受胁迫较小,Rcp8.5情景下胁迫最大。

李玉玲[4](2019)在《旅游系统视角下广西灌阳县旅游扶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中共中央以最大的力度来推进扶贫工作,现阶段,脱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国贫困县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贫困问题多集中表现为“老、少、边、穷”,因此脱贫难度大。那么,怎样实现西部贫困地区脱贫已经成为我们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旅游扶贫作为我国精准扶贫的一种实用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贫困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广西灌阳县旅游扶贫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对旅游系统视角下广西灌阳县旅游扶贫中各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一手资料,统计了灌阳县景区周边居民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意愿进行分析,同时统计了灌阳游客的基本情况、对灌阳旅游的满意度及他们的出行方式等,结合游客出行的目的来分析游客偏好选择目的地的影响因子,及各个影响因子的比重。其次,分别从四大子系统分析了广西灌阳县旅游扶贫工作中的问题。(1)供给系统存在的问题:旅游扶贫产品开发单一,核心竞争力不强;当地居民旅游扶贫观念滞后,贫困农户参与度不高。(2)需求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周边县市存在同质旅游产品竞争;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不够精准。(3)支撑系统存在的问题:旅游扶贫基础服务设施滞后,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旅游扶贫资源来源过于单一,内动力不足;信息不对称,旅游扶贫效应大打折扣。(4)中介系统存在的问题:旅行社规模偏小,OTA平台的合作较少:旅游知名度不高,旅游营销推广力度有待加强;旅游扶贫人才不足,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最后针对灌阳旅游扶贫系统运行的问题,提出了广西灌阳县旅游扶贫系统健康运行的保障措施,具体包括:(1)供给系统方面:整合优势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六大特色旅游产品;提升贫困居民认知水平,提高居民旅游扶贫参与度。(2)需求系统方面:构建大旅游体系战略,完善旅游竞合机制;明确旅游市场需求,精准旅游市场定位。(3)支撑系统方面:逐步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游客满意度;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引导旅游扶贫投资方式多元化;构建旅游信息一体化平台,实现旅游信息共享。(4)中介系统方面:壮大旅行社规模,加强与OTA的合作;拓展营销渠道,增加宣传力度;培养和引进旅游扶贫人才,强化智力支撑。

班美玲,谢华,谢洲,彭波,杨瑞刚,李相林,苏相琴[5](2018)在《广西南岭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南岭地区是我国1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广西南岭区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基于广西南岭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分析目前主要存在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及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仍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立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交流合作。

黄辰宇[6](2018)在《基于水热动态地理变异解释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蕨类植物(Pteridophyta),又称之为羊齿植物(fern),它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同时也是原始的维管植物。蕨类植物是存在于苔藓植物与裸子植物之间的一个过渡植物类群。据统计世界上目前存在的蕨类植物大约为12000多种。中国是世界最丰富的地区,约有2600种。蕨类植物会对森林的生长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它们对环境条件十分敏感,也可以作为某些特定环境的指示植物。因此研究蕨类植物在我国的大尺度分布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物种多样性大尺度格局的形成机制,人们提出了上百种假说来对此进行解释。在这些假说中,能量假说是被最广泛讨论的假说之一,水热动态假说就属于能量假说中的一种。水热动态假说的主要思想是认为物种多样性的大尺度分布格局是由水分和能量所共同决定的。在本研究中,我们拟利用水热动态地理变异来解释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我们的目标是量化水分因子和能量因子对于蕨类植物物种丰富度的相对重要性的地理差异,并尝试验证霍金斯假设。同时,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水分因子和能量因子之间的动态组合对蕨类植物的丰富度格局的影响。本研究的物种分布数据来源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蕨类植物物种名录,一共包含有48个自然保护区。其中,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476种蕨类植物,是拥有种数最多的保护区。气候数据取自世界气候数据网站,一共统计了19个生物气候因子。这19个变量是由每月的温度和降水量衍生而出的,包括11个表征能量的变量和8个表征水分的变量。这些生物气候变量代表了年度趋势、季节性和极端或限制性环境因素。由于各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此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主成分提取,从而消除气候数据之间的多重共线性。然后,分别对蕨类植物的丰富度与能量和水分的关系进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评估了丰富度-能量和丰富度-水分之间关系的空间变化。最后,验证蕨类植物的分布范围是否是由水分和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判断在哪种水热组合情况下蕨类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蕨类植物在地理分布方面呈不均匀分布,各个保护区内所存在的物种数量差异较大。从整体上看,南方地区蕨类植物种数高于北方,在温暖湿润地区内的保护区物种数多,而在干旱地区的物种数目较少。水分因子和能量因子对蕨类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会随着可利用水分和能量的分布梯度而发生变化。两者均表现为解释程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但是能量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变化幅度要明显弱于水分。水分与能量对于蕨类植物物种丰富度的相对影响程度虽然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差异,这种差异与霍金斯假设恰好相反,即在低纬地区能量起主导作用,而随着纬度升高,在高纬地区水分成为影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这也表明中国的蕨类植物分布格局与霍金斯假设有所差异。此外,水分和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局部尺度下的蕨类植物多样性-水分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影响,而对多样性-能量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影响。当可利用水分和能量都处于一个比较丰富的情况下时,蕨类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是最高的,而这些具有最高物种丰富度的地区其局部气候条件对丰富度的统计影响也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干冷的环境中,蕨类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最低,此时局部气候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达到最大值。

赵宁[7](2017)在《桂林市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结构优化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文章是以桂林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以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为主线展开的。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在明确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关联、产业融合、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结构等理论或学说的前提下,文献梳理了前人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市场转型升级、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和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为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概述。研究将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探索起步期、发展期、停滞巩固期、复兴期和全新发展时期。之后,分析了景区、住宿业、旅行社业、餐饮业、旅游交通这5大旅游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第四章为桂林市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分析。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定量分析了桂林与广西、杭州、广州、昆明在旅游产业各个发展指标和产业结构上的差异,并运用产业结构区位熵、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系统熵值3个指标进行了桂林旅游产业结构专业化分析、差异分析以及稳定性分析。第五章为桂林市国际旅游产业的结构效益分析。主要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分析了住宿、游览、娱乐、商品销售、市内交通、邮电通讯、其他服务、餐饮、长途交通这9大部门在桂林旅游产业结构中的相对优势情况。另外,与全国的对比分析发现,桂林市旅游产业的相对增长率、结构效果指数、竞争力效果指数均大于1,说明桂林旅游产业的总体发展势头和速度要高于全国,区域经济系统中潜力较大的、增长较快的部门占该区域的比重要高于全国。第六章为桂林市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分析。即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桂林国际旅游收入构成中各部门的关联度不高,且高低差异较大。反映出桂林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均衡,对于住宿、长途交通、餐饮三大刚性需求部门的依赖程度很大,使桂林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整体较为脆弱。第七章为桂林市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对策研究。研究总结了桂林旅游产业在规模、产业部门经营情况、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效益贡献率、关联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方向与路径。

李会[8](2016)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地区响应研究 ——以大连森林覆盖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一个更高级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对工业文明时期对自然界掠夺式开发行为的反思。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国家环保和林业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其中尤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中公布的指标体系最为权威。但当前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还很少涉及指标的地区响应等方面,因此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文件中的指标进行落实或有效分解落实,是目前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步骤。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的部分指标已经按主体功能区或地形区提出差异化建设目标,但提出的建设目标是针对区域的总体性目标,另外主体功能区或地形区内部也存在一定差异,而且区域内部各地形面积和分布也需要进一步统计和划分。因此需要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进行分解落实研究。第一步,完成指标划分。根据指标特点和实际需要将所有指标划分为"直接落实指标"和"优化分解指标"两类。第二步,明确指标响应思路。在指标分类基础上提出按行政区和按自然地理区响应的双重分解思路,行政区可按区市县单元分解,自然地理区可按地形单元和流域单元分解。第三步,实证分析研究。选取森林覆盖率这一典型指标,运用基于GIS的综合分析技术,实现对大连市森林覆盖率指标的行政单元和自然地理单元的分解响应。以大连市森林覆盖率指标为例,综合运用格网分析、地形分析和叠加分析,采用MapInfo、Vertical Mapper、Global Mapper联合构建基础地理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森林覆盖率指标的地区分解响应。首先,运用MapInfo的Grid Maker.MBX工具构建区域250m×250m格网,生成基础数据的承载层。其次,运用Vertical Mapper的地形分析技术,依据高程和地形起伏度两个因素,确定大连市的地形分类依据,将地形划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地三类。然后,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指标中的要求确定大连市森林应保有的数量,并与大连市实际森林覆盖对比,结果显示大连市森林覆盖水平超过国家要求。最后,运用Global Mapper生成大连市的流域单元,Vertical Mapper提取大连市的高程单元,通过250m×250m格网与各单元进行交互赋值,实现大连市现有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基于行政单元、高程单元和流域单元三种落实单元的地区响应,并得到大连市新增适宜造林地面积。

王辛宇[9](2015)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城乡空间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内外部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要求促进城乡空间结构的优化,保障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融合发展。现今,我国学术界关于新型城镇化对城乡空间及其空间结构影响的相关研究还较少。同时,自中国-东盟自贸区设立以来,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下,广西城乡空间结构内部各组成要素间不协调发展的问题正在凸显。因此,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构建和培育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的城乡空间结构,一方面希望能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及城乡空间结构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同时希望能为广西城乡空间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通过总结国内外区域空间结构及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研究历史、现状以及趋势的基础上,阐释新型城镇化及城乡空间结构的定义及内涵,然后通过采取分层次空间结构解析的办法,从城乡规模空间、城乡产业空间、城乡建设空间、城乡生态空间四方面研究广西城乡空间结构现状。而后,分析得出广西城乡空间结构在城乡规模空间与产业空间、城乡产业与城乡生态空间、城镇及城乡间的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协调,不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最后,根据广西城乡空间结构现状及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提出构建“一圈、两群、两区”的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思路,以及相关的优化对策。

安辉,谭伟福[10](2015)在《广西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调查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是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较早和较多的省区之一,但目前还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保护区进行评估。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广西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评估,为自然保护区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对广西千家洞自然保护区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广西千家洞自然保护区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廊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遗资源构成
二、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遗空间分布特征
    (一)空间分布类型
    (二)空间集聚区域
    (三)遗产类型集聚区域
三、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遗廊道构建
    (一)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遗廊道层次构建
    (二)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遗廊道元素构建
        1.绿色廊道。
        2.解说系统。
        3.交通系统。
四、结语

(2)桂林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旅游经济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内外旅游经济研究进展
        1.3.3 生态环境研究现状分析
        1.3.4 国内外生态环境研究进展
        1.3.5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现状分析
        1.3.6 国内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进展
        1.3.7 总体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
        1.5.2 理论与实证分析
        1.5.3 定性与定量分析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旅游经济
        2.1.2 生态环境
        2.1.3 耦合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耦合理论
        2.2.2 旅游环境学理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桂林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基础条件及机理分析
    3.1 桂林市发展概况
        3.1.1 自然地理状况
        3.1.2 区位交通状况
        3.1.3 历史人文状况
        3.1.4 社会经济状况
    3.2 桂林市旅游经济概况
    3.3 桂林市生态环境概况
    3.4 桂林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作用机理
        3.4.1 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
        3.4.2 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抑制作用
        3.4.3 生态环境对旅游经济的承载作用
        3.4.4 生态环境对旅游经济的制约作用
第4章 桂林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1 全面客观原则
        4.1.2 可操作性原则
        4.1.3 定量定性原则
    4.2 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4.3 评价指标解释
        4.3.1 旅游经济系统
        4.3.2 生态环境系统
    4.4 数据来源及处理
    4.5 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删除重复指标
        4.5.1 数据标准化
        4.5.2 删除重复指标
    4.6 确定指标权重
        4.6.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6.2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4.6.3 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
第5章 桂林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
    5.1 耦合评价模型
        5.1.1 综合水平指数模型
        5.1.2 耦合度模型
        5.1.3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 耦合评价分析
        5.2.1 桂林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水平分析
        5.2.2 桂林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
        5.2.3 桂林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
第6章 桂林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建议
    6.1 综合建议
        6.1.1 优化“旅游+生态”空间格局
        6.1.2 一体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6.1.3 打好生态招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6.1.4 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契机,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升旅游容量,减少核心景区旅游压力
    6.2 针对性建议
        6.2.1 提升旅游经济发展
        6.2.2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标相关性分析
附录3 AHP法确定指标权重的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4 AHP法集结后的各要素判断矩阵分值及权重
个人简历及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气候变化背景下珍稀动物适宜栖息地模拟与预测 ——以白颈长尾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研究进展
        1.2.2 适宜栖息地模拟方法研究进展
        1.2.3 气候变化对适宜栖息地影响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2.2.1 白颈长尾雉分布数据
        2.2.2 地理环境因子数据集
    2.3 研究方法
        2.3.1 MaxEnt模型
        2.3.2 多模式集合与评价
        2.3.3 景观格局指数
        2.3.4 关键区和敏感区识别
3 白颈长尾雉适宜栖息地模拟分析
    3.1 白颈长尾雉适宜栖息地模拟精度
    3.2 白颈长尾雉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
    3.3 白颈长尾雉适宜栖息地气候条件
        3.3.1 环境因子重要性
        3.3.2 适宜栖息环境
4 多模式的白颈长尾雉未来适宜栖息地预测分析
    4.1 三种气候模式下未来适宜栖息地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4.1.1 BC气候模式适宜栖息地预测结果
        4.1.2 MC气候模式适宜栖息地预测结果
        4.1.3 MP气候模式适宜栖息地预测结果
        4.1.4 各气候模式预测结果对比与评价
    4.2 多模式下适宜栖息地预测结果与变化分析
        4.2.1 未来适宜栖息地预测结果
        4.2.2 适宜栖息地景观格局指数
        4.2.3 适宜栖息地质心迁移轨迹
        4.2.4 关键栖息地和敏感栖息地识别
    4.3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4.4 保护建议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旅游系统视角下广西灌阳县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
        2.1.2 旅游扶贫
    2.2 旅游扶贫研究
        2.2.1 国外旅游扶贫研究现状
        2.2.2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现状
        2.2.3 旅游扶贫研究热点问题
    2.3 旅游系统研究
    2.4 旅游扶贫系统研究
    2.5 旅游扶贫相关理论
        2.5.1 系统理论
        2.5.2 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理论
        2.5.3 旅游乘数效应理论
        2.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灌阳县旅游扶贫概况
    3.1 灌阳县经济社会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经济社会概况
    3.2 灌阳县贫困状况
    3.3 灌阳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3.3.1 灌阳县游客接待量及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3.3.2 旅游产品特色初步突显
    3.4 灌阳县旅游扶贫概况
第4章 灌阳县旅游扶贫的调查结果分析
    4.1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4.2 调查问卷设计
    4.3 调查实施情况总结
第5章 灌阳县旅游扶贫系统分析
    5.1 旅游扶贫系统的简介
    5.2 供给子系统
        5.2.1 灌阳县旅游资源丰富且等级较高
        5.2.2 旅游扶贫产品开发单一,核心竞争力不强
        5.2.3 旅游地居民旅游扶贫观念滞后,贫困农户参与度不高
    5.3 需求子系统
        5.3.1 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大
        5.3.2 与周边县市存在同质旅游产品竞争
        5.3.3 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不够精准
    5.4 支撑子系统
        5.4.1 各级政府高度正视旅游扶贫开发
        5.4.2 旅游发展要素初具规模,但层次不高
        5.4.3 旅游扶贫基础服务设施滞后,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5.4.4 旅游扶贫资源来源过于单一,内动力不足
        5.4.5 信息不对称,旅游扶贫效应大打折扣
    5.5 中介子系统
        5.5.1 旅行社规模偏小,OTA平台合作较少
        5.5.2 旅游知名度不高,旅游营销推广力度有待加强
        5.5.3 旅游扶贫人才缺乏,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第6章 灌阳县旅游扶贫对策
    6.1 供给子系统分析
        6.1.1 整合优势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六大特色旅游产品
        6.1.2 提升贫困居民认知水平,提高居民旅游扶贫参与度
    6.2 需求子系统分析
        6.2.1 构建大旅游体系战略,完善旅游竞合机制
        6.2.2 明确旅游市场需求,精准旅游市场定位
    6.3 支撑子系统分析
        6.3.1 逐步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游客满意度
        6.3.2 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引导旅游扶贫投资方式多元化
        6.3.3 构建旅游信息一体化平台,实现旅游信息共享
    6.4 中介子系统分析
        6.4.1 壮大旅行社规模,强化与OTA的合作
        6.4.2 拓展营销渠道,增加宣传力度
        6.4.3 培养和引进旅游扶贫人才,强化智力支撑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桂林灌阳县民众对旅游扶贫的问卷调查
附件二 桂林灌阳县游客问卷调查
致谢

(5)广西南岭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现状
    1.1 重要的地理区位
        1.1.1 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1.1.2 珠江和长江水系的重要源头区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2.1 自然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发
    2.2 生态破坏时有发生, 保护形势严峻
    2.3 保护意识薄弱
    2.4 保护管理能力薄弱, 经费投入不足
    2.5 保护管理政策法规不健全
    2.6 调查评估与科研监测工作滞后
3 广西南岭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3.2 加强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3.3 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建立监测评估、预警体系
    3.4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
    3.5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交流合作

(6)基于水热动态地理变异解释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蕨类植物概述
    1.1 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1.2 蕨类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1.3 蕨类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意义
        1.3.1 蕨类植物的生物学意义
        1.3.2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1.3.3 蕨类植物的生态学意义
    1.4 中国的蕨类植物
第二章 物种分布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2.1 物种多样性大尺度分布格局
    2.2 水热动态假说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第三章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数据
        3.1.1 物种分布数据
        3.1.2 气候数据
    3.2 主成分分析
    3.3 地理加权回归
        3.3.1 模型简介
        3.3.2 模型构建及运行
第四章 蕨类植物在中国的分布格局
    4.1 蕨类物种丰富度
    4.2 水分与能量的影响与霍金斯假设
    4.3 水分与能量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

(7)桂林市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转型升级
        2.1.2 产业融合
        2.1.3 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2.2 研究综述
        2.2.1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2.2.2 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专题研究
第3章 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3.1 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3.1.1 探索起步期(1973—1977 年)
        3.1.2 发展期(1978—1987 年)
        3.1.3 停滞巩固期(1988-1996 年)
        3.1.4 复兴期(1997-2009 年)
        3.1.5 全新发展时期(2010 年至今)
    3.2 桂林市旅游产业各部门发展情况
        3.2.1 桂林市旅游景区发展概况
        3.2.2 桂林市旅游住宿业发展概况
        3.2.3 桂林市旅行社业发展概况
        3.2.4 桂林市旅游餐饮业发展概况
        3.2.5 桂林市旅游交通发展概况
第4章 桂林市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4.1 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1.1 产业增长率分析
        4.1.2 人均旅游产值分析
        4.1.3 旅游产业地位分析
        4.1.4 产值相对弹性分析
    4.2 桂林市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4.2.1 旅游业“旅游市场-旅游产值”的结构分析
        4.2.2 旅游业“产出部门—经营状况”的内部分析
        4.2.3 旅游业“吸引要素-消费类型”的结构分析
        4.2.4 旅游业“吸引要素—停留时间”的结构分析
        4.2.5 桂林旅游业“外汇收入—产业部门”的结构分析
    4.3 桂林市旅游产业结构的定量评价
        4.3.1 评价指标
        4.3.2 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第5章 桂林市国际旅游业的结构效益分析
    5.1 SSM模型
        5.1.1 SSM的指标与计算公式
        5.1.2 桂林市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SSM分析
    5.2 桂林市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SSM分析
        5.2.1 桂林市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SSM分析图
        5.2.2 桂林市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SSM分析结论
第6章 桂林市国际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分析
    6.1 灰色关联度模型
    6.2 桂林市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6.2.1 关联分析过程
        6.2.2 桂林市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分析结论
第7章 桂林市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对策
    7.1 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7.1.1 旅游产业规模不大,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7.1.2 旅游产出部门经营状况不良,主导部门错位
        7.1.3 旅游产业结构不优,产业系统稳定性不强
        7.1.4 旅游产业结构的效益贡献率低,产业发展不平衡
        7.1.5 旅游产业结构内部关联度小,产业脆弱性突出
    7.2 转型升级战略目标与方向
        7.2.1 转型升级战略目标
        7.2.2 转型升级方向
    7.3 转型升级路径与保障措施
        7.3.1 落实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政策,促进旅游开发向集约型升级
        7.3.2 深化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
        7.3.3 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推动旅游发展空间升级
        7.3.4 创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升级
        7.3.5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旅游景区建设升级
        7.3.6 推进旅游城镇化建设,促进旅游城镇体系升级
        7.3.7 确立智慧旅游导向,促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升级
        7.3.8 完善设施建设,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升级
        7.3.9 优化旅游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设计,促进旅游人才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8)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地区响应研究 ——以大连森林覆盖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研究现状与思路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 现状总结与展望
    2.3 研究内容与思路
3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响应研究
    3.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
        3.1.1 市级指标体系
        3.1.2 县级指标体系
    3.2 响应思路
    3.3 响应原则
    3.4 指标分类
        3.4.1 直接落实指标
        3.4.2 优化分解指标
    3.5 区域分解单元
        3.5.1 行政单元
        3.5.2 高程单元
        3.5.3 流域单元
    3.6 技术方法
        3.6.1 格网分析
        3.6.2 地形分析
        3.6.3 叠加分析
4 生态文明指标的分解实证——以大连市森林覆盖率为例
    4.1 大连市概况
    4.2 分解依据及思路
    4.3 森林覆盖分解过程
        4.3.1 森林覆盖现状分布
        4.3.2 适宜造林地区域分析
        4.3.3 林地与地形的分配关系
    4.4 指标落实
        4.4.1 高程分解落实
        4.4.2 流域单元落实
        4.4.3 行政单元落实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及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城乡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思路以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框架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概况
        1.4.2 国内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概况
        1.4.3 新型城镇化研究概况
2 理论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新型城镇化
        2.1.2 城乡空间结构
    2.2 基础理论
        2.2.1 共生理论
        2.2.2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3 空间布局理论
        2.2.4 区域分工理论
    2.3 新型城镇化对城乡空间结构的发展要求
        2.3.1 注重人文发展
        2.3.2 注重集约发展
        2.3.3 注重绿色发展
3 广西城乡空间结构发展现状
    3.1 城乡规模空间
        3.1.1 人口空间分布
        3.1.2 城镇规模结构
        3.1.3 经济规模空间
    3.2 城乡产业空间
        3.2.1 产业结构分析
        3.2.2 产业集聚分析
        3.2.3 产业集群分析
    3.3 城乡建设空间
        3.3.1 城乡居民点空间分布
        3.3.2 交通设施空间分布
    3.4 城乡生态空间
        3.4.1 自然环境条件
        3.4.2 生态功能区分布
4 广西城乡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4.1 需促进人口与产业协调,保障城乡空间人本发展
    4.2 需促进城镇、城乡协调,保障城乡空间集约发展
    4.3 需促进产业与环境协调,保障城乡空间绿色发展
5 广西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思路及对策
    5.1 优化思路
        5.1.1 优化原则
        5.1.2 优化内容
    5.2 优化对策
        5.2.1 加强重点镇及中心村建设,塑造新型城乡体系
        5.2.2 继续完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加快中小城市发展步伐
        5.2.3 打破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壁垒,引导资源要素畅通流动
        5.2.4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强化欠发达地区交通建设
        5.2.5 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地区环保力度
        5.2.6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保障区域财政资金平衡发展
6 总结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广西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调查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广西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3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调查评估
    3.1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2成效评估结果与分析
        3.2.1结果
        3.2.2分析
    3.3讨论

四、对广西千家洞自然保护区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廊道构建[J]. 文冬妮. 社会科学家, 2021(03)
  • [2]桂林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研究[D]. 刘湘衡.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3]气候变化背景下珍稀动物适宜栖息地模拟与预测 ——以白颈长尾雉为例[D]. 吴醇. 浙江大学, 2020(02)
  • [4]旅游系统视角下广西灌阳县旅游扶贫研究[D]. 李玉玲.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5]广西南岭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班美玲,谢华,谢洲,彭波,杨瑞刚,李相林,苏相琴. 南方农业, 2018(16)
  • [6]基于水热动态地理变异解释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D]. 黄辰宇. 山西大学, 2018(04)
  • [7]桂林市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转型升级研究[D]. 赵宁.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8]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地区响应研究 ——以大连森林覆盖率为例[D]. 李会.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城乡空间结构研究[D]. 王辛宇. 广西师范学院, 2015(05)
  • [10]广西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调查评估[J]. 安辉,谭伟福. 广西林业科学, 2015(01)

标签:;  ;  ;  ;  ;  

广西千家洞自然保护区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