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分布不均匀的桩筏基础分析

桩分布不均匀的桩筏基础分析

一、不均匀布桩的桩筏基础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常远[1](2019)在《不同桩距桩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沉降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得到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物在我国涌现。桩基础因其承载力高、施工便捷等特点成为我国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常规桩基础设计时多采用均匀布桩的形式,而建筑物因上部结构荷载或者地层不均匀分布,桩端应力叠加影响程度有别使得差异沉降较大,严重时会上部结构遭到破坏,影响正常使用;其次实际工程桩土或多或少会承担部分荷载,设计时将荷载全部由桩承担,造成桩承载力浪费。通过采用改变桩间距、桩长以及桩径等方式对桩基础刚度进行调平以减小不均沉降,并考虑桩土荷载分担的这种桩基础设计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与完善。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实际工程进行分析,提出了按桩和土承担荷载各自位移相叠加的方法计算建筑物沉降,并引入面积比和桩距比的概念分析桩基础沉降变化规律,并基于变刚度调平理念提出新的基础布桩方案进一步研究桩距和桩数对沉降的影响,进而提出有效减小不均匀沉降的变桩距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实际工程单桩试桩结果,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单桩有限元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带有不同面积承台单桩基础桩土荷载分担情况,提出桩土荷载分担与桩土面积比之间的关系式。(2)本文考虑桩土荷载分担,提出了按桩和土承担荷载各自位移相叠加的计算方法,将桩基础沉降分为桩分担荷载产生的沉降Sp和桩间土分担荷载产生的沉降Sr两部分,根据桩土荷载分担与桩土面积比的计算式分别求出相应桩、土荷载分担情况,通过叠加得出桩基础总沉降。(3)由于基础中心部位桩端应力叠加现象高于基础四周,沉降呈外大内小“碟”形的分布现象,具有较大的差异沉降。依据“加强中心,减弱外围”变刚调平的桩基础设计原则,将占筏板面积23%31%的中心区域作为核心区,或将核心筒所在的区域作为核心区,其余为非核心区。通过计算表明调整桩基础核心区与非核心区的桩距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桩基础差异沉降。(4)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保持桩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在核心区内采用大桩距,在非核心区内采用小桩距进行布桩,对减小不均匀沉降有显着效果。针对实际工程计算建议桩距比宜取1.671.83。(5)桩基础考虑桩间土分担荷载的设计方法,充分利用桩间土承载能力,可以采用适当减少桩数的方法,已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目的。针对实际工程计算得出桩数适当减少时桩基础既满足承载力同时满足变形要求,且有较好的经济收益。

齐家平[2](2019)在《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差异沉降研究》文中提出因传统的桩基设计方法,往往忽略了基础差异沉降的控制。因而基础中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沉降,而差异沉降的产生会引起上部结构的变形及不稳定等不良现象。近年来针对基础中差异沉降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变刚度调平理论。对于变刚度调平已有的方法中,长短桩基是一种可针对性较强地调整基础刚度,且较为容易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方法。但运用至实际工程时,具体的布桩方案及指导性的实施措施并未成型,阻碍了这种方法的全面推广。因此需要在这个方向进行更多的研究。本文利用ABAQUS软件,使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对采用独立承台基础、独立承台下长短桩组合桩、桩筏基础下长短桩布桩方式进行研究,达到减小工程原方案差异沉降的目的。通过分析,本文得到以下成果:(1)对单桩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与工程试桩结果对比,验证有限元计算选取的参数的可靠性。(2)对工程原方案的各承台进行荷载-沉降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承台的沉降叠加计算方法。并通过叠加承台自身沉降与附加沉降得到原方案沉降呈中间大四周及角部小。(3)提出四种独立承台下长短桩布桩方案,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及沉降叠加计算得到各方案沉降情况,对比得到四角部及基础上边缘与右侧长桩变短桩的方案为独立承台下差异沉降控制较好的方案,分析了独立承台形式下长桩控制面积占比与差异沉降关系。(4)提出原方案基础上的桩筏基础布桩形式,通过有限元整体分析得到该基础呈内大外小的沉降分布。(5)提出三种桩筏式长短基础方案,对各方案分析及对比原方案发现角部及外围长桩变短增沉的方案是对于原方案差异沉降减小效果较好的方案,分析了桩筏式长桩控制占比与差异沉降关系。

段旭,董琪,门玉明,叶万军,李秉书[3](2018)在《黄土挖填方场地中桩筏基础受力变形状态研究》文中指出利用自制模型箱,以延安新区黄土挖填方场地中的桩筏基础为原型,开展了相似比为1∶5的模型试验.通过上部加载模拟上部结构荷载,对桩体纵筋、筏板表面的应变数据以及桩间土体的土压力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大,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了基础产生向填方区的偏转,桩体发生明显的弯曲变形,不同部位桩体的应力集中位置以及桩-土相互作用状态有明显区别.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挖填结合地基上桩-土-筏共同作用的计算式.基础设计时应避免桩体全段位于填方地基中,基桩底部应深入稳定原始土体,并通过对填方地基的预处理提高桩周土体的摩擦力,同时应考虑各桩轴向应变数值以及峰值位置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考虑桩体的承载能力.

薛婷怡[4](2017)在《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应用》文中指出阐述了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概念与原则,在框筒结构基础设计中,采用增大内部桩长,缩小内部桩距的措施,可以实现强化内部及高荷载区,弱化外围区的设计原则,达到减少差异沉降,减小基础内力、基础厚度、基础用钢量,减少桩数、总桩长,大大降低基础造价。

刘泽伟,刘忠[5](2015)在《桩筏基础前排桩的工作参数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桩筏基础力学性能分析,基于荷载分担比率和曲线的代表性,主要研究参数改变下前排中层桩的力学性能改变.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10.0为平台来模拟原位桩筏基础试验,针对横向荷载受力,考虑合理的网格划分、桩-土之间的滑动及脱离、边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并进行了模型验证.通过改变模型参数如桩距、桩长和桩径参数较准确的反映了桩筏基础的受力机理,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薛倩冰[6](2015)在《桩筏基础混合计算简化方法及其设计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桩筏基础因具有较好的受力性能及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房屋建筑、桥梁、港口码头等工程中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由于在实际工程中,桩筏基础的分析与土有关的桩-土-桩、桩-土-筏板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着工程人员对桩筏基础的工作机理的认识,特别是目前桩基实用计算方法需要能够反映土体引起的桩筏非线性变形特性,也描述了桩土分担荷载、筏板与桩的共同作用的受力机理。本文寻求在理论上可靠以及计算量较小的桩基实用的计算方法,用于在工程实践上对桩-土-筏板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的论证和研究。通过建立桩筏基础体系简化分析模型,运用有限元法开发桩筏基础混合计算简化方法程序。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理论上介绍了有限元法与荷载传递法相结合的桩筏基础计算分析方法,有限元法分析桩和筏板,荷载传递法考虑桩土相互作用,考虑桩土弹性、塑性和滑移阶段;基于增量形式描述单桩的荷载传递曲线的基础上,采用近似计算分析群桩的非线性;基于筏板与地基土的接触应力的假设,筏板-土-桩的相互作用对土体刚度矩阵的影响可以通过Mindlin弹性解进行分析。(2)利用Matlab语言开发了桩筏基础混合计算简化方法有限元程序,通过算例分析全面准确地评估桩筏基础混合计算简化方法适用性和程序的准确性。本文编制的桩筏基础混合计算简化方法程序能够完整再现前人的研究成果,具有比较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3)桩筏基础混合计算简化方法在桩筏基础设计理念中的应用,以及简化方法应用到桩基沉降对邻近隧道影响分析,不仅显示了该方法可以用于初步设计及计算校核,同时也可以给出详细的设计性能预测,在实际工程中有较强的实用性。

何平[7](2012)在《框剪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框剪结构-桩筏基础-地基三者共同作用的三维数值有限元模型,并考虑地基土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分析不同地基土变形模量、不同桩长、不同桩距、不同桩径、不同筏板厚度和施工过程对共同作用的影响。由于基础的沉降差会使上部结构产生较大的次应力,故本文主要从基础沉降和上部结构内力的角度出发对共同作用进行分析。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上部框剪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有限元模型,采用设置面-面接触单元考虑桩土之间的接触摩擦;考虑D-P准则作为地基土体的本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论文得到的主要成果包括:①地基模量、桩长、桩距、桩径、筏板厚度对桩筏基础的沉降、沉降差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桩长是影响基础沉降最重要的因素;筏板厚度对基础沉降差有重要影响。设计时适当增加桩长可以很好地控制基础沉降及沉降差;当地基土较均匀时,仅通过增加桩长对沉降差的控制效果不明显,应适当增加筏板厚度。同时,均匀布桩不能很好控制基础沉降差,应考虑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②共同作用时,上部结构的刚度贡献是有限的。考虑三者共同作用时,上部结构内力与常规设计方法得到的内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会出现边柱加载、中柱减载的情况,与剪力墙相连的柱会分担一部分剪力墙的荷载,在实际工程中应引起重视。同时,当基础纵向相对弯曲为0.35‰0.75‰之间时,C轴和D轴出现梁端弯矩最大值增加的现象。这些变化均会随着基础纵向相对弯曲的减小而减小。③均匀布桩的情况下,从减小基础沉降差在上部结构产生的次应力角度出发,对于存在剪力墙的上部结构,基础纵向相对弯曲应小于0.5‰。④从控制基础沉降差的角度出发,通过量纲分析得到了桩筏基础筏板厚度的确定公式,对于初步估计筏板厚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亓福磊[8](2012)在《板式条形桩基变刚度优化调平方法及数值分析》文中认为条形桩基与桩筏基础是多层与高层建筑中最常用的两种基础结构形式。传统设计方法是在承台下布置相同桩径、桩长、桩间距的基桩,当上部结构刚度和荷载分布不均时,由于上部结构、基础、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桩基出现较大的差异沉降,增大承台内力,并引发上部结构次应力。变刚度调平是通过调整基桩的竖向支承刚度来减少基础的差异沉降,降低承台的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目前变刚度调平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抽桩法及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缺乏理论依据;基于Mindlin解沉降计算的调平思路,难以准确确定桩端阻力与桩侧阻力比值。为探讨控制差异沉降的机理和方法,将优化理论和调平思想相结合,以总沉降差为目标函数,对条形桩基进行了变刚度优化数值分析。文中借鉴桩筏基础的调平概念,将其应用到条形桩基,探索出条形桩基的调平方法,最后对应用于桩筏基础的可行性进行探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总结单桩沉降、群桩沉降的计算方法,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来模拟单桩静荷载试验,与已有的试验数据做对比,证明其可行性。(2)分别采用弹簧单元与实体单元来模拟单桩,建立条形桩基的数值分析模型,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选出合适的条形桩基分析方法。(3)分析影响条形桩基沉降的主要因素,建立基于APDL的有限元分析过程命令流,对条形桩基的桩位进行优化分析,确定出合理桩位,然后通过多方案比较,确定合理桩长。(4)将条形桩基的优化方法应用到桩筏基础,在桩位确定的基础上,对中心桩的桩长进行优化调整,并且与桩筏基础的模拟试验对比验证,确定其合理性。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在条形桩基的数值分析中,实体建模比采用弹簧代替基桩的方法更符合现场实测结果。(2)在基础梁刚度、桩长、桩径三个影响条形桩基沉降的主要因素中,增加桩长对于减少差异沉降最为有效。(3)条形桩基的中心桩桩长不宜超过边桩两倍,否则最大沉降会向边桩转移。(4)桩筏基础的数值分析过程中,土体的弹性模量取值需通过反演分析确定。

王会杰[9](2010)在《基于变形控制的复合地基变刚度概念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复合地基基于变形控制设计原则的理念越来越被土木工程界人士重视。复合地基的变形控制研究中,基础的沉降变形是关键点,沉降变形计算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基础沉降的影响。本文总结了影响基础筏板沉降的各种因素,重点研究了支护结构的存在对筏板沉降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减小筏板沉降差的原则,研究了复合地基变刚度概念设计的方法。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把单桩的现场载荷试验结果Q-S曲线应用到筏板的沉降分析中,同时考虑支护结构及基础埋深的影响,建立复合地基基础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上部结构采用框剪结构而使筏板表面荷载分布呈中心大边缘小的情况下,对等间距长短桩、同一桩距中心长桩边缘短桩、同一桩型中心桩距小边缘桩距大、基于等刚度布桩时抽桩等各种复合地基变刚度方案进行沉降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支护结构的存在对筏板下有增强体的复合地基影响不明显,但是对筏板下是天然地基的筏板沉降有显着影响。(2)采用增加桩长的方法可以减少筏板的沉降。但是在等刚度布桩时采用增加桩长的方法解决不了筏板差异沉降大的问题。(3)在上部结构采用框剪结构而使筏板表面荷载分布呈中心大边缘小的情况下,为了减少筏板的差异沉降,根据中心区域支承刚度大,边缘区域支承刚度小的原则布桩时,筏板下支承刚度大的范围要稍大于上部核心区荷载分布范围。基于本文的计算分析,采用中心长桩边缘短桩且中心长桩布置面积占核心筒荷载分布面积的130%左右的变刚度方案为最佳方案,此时桩体荷载分担均匀,沉降曲线平缓。但是这一范围是与支承刚度的相对比值有关的。(4)减少筏板边缘部分的支承刚度,筏板边缘的沉降值增加,中心部位的沉降值变化很小,以使筏板的沉降曲线变缓,差异沉降减少,筏板下桩体荷载分担更趋均匀。但是筏板边缘的支承刚度削弱太严重,会使筏板的沉降曲线呈中心小、两边大的上凸状,达不到沉降控制的效果。(5)减少筏板差异沉降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筏板中心区域的支承刚度与边缘区域的支承刚度比值及刚度布置范围。

崔自治[10](2010)在《传统设计的桩基沉降与反力分布机理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深入分析桩基沉降组成、应力传递机制、附加应力分布、施工过程中上部结构刚度的形成及其架越效应,揭示了传统设计的桩基蝶形分布沉降与马鞍形分布反力形成的机理.均匀等刚度布桩是蝶形沉降的根源,桩顶反力马鞍形分布主要缘于地基蝶形差异沉降及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刚度效应.有针对地提出了减轻这种不利分布影响的概念设计对策.

二、不均匀布桩的桩筏基础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均匀布桩的桩筏基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桩距桩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沉降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基础研究现状
        1.2.2 刚度调平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基础沉降计算理论
    2.1 不计桩间土荷载分担群桩沉降计算方法
        2.1.1 弹性理论法
        2.1.2 等代墩基法
        2.1.3 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
    2.2 计桩间土荷载分担群桩沉降计算方法
        2.2.1 压缩区域分解法
        2.2.2 应力与沉降分解法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3.2 水文地质资料
    3.3 工程地质资料
    3.4 基础形式
4 单桩基础有限元分析
    4.1 单桩有限元分析
        4.1.1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4.1.2 基本假定
        4.1.3 模型建立及计算范围选取
        4.1.4 边界条件的设置
        4.1.5 本构模型选取
        4.1.6 模型接触的选择与初始位移场的消除
        4.1.7 单元网格划分
        4.1.8 加载方式
    4.2 计算结果
    4.3 带承台的单桩有限元分析
        4.3.1 模型建立
        4.3.2 桩土荷载分担
    4.4 桩土荷载分担与桩土面积比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群桩沉降性能分析
    5.1 桩数对群桩基础沉降性能的影响
        5.1.1 桩间土荷载分担情况
        5.1.2 群桩基础沉降计算
        5.1.3 沉降计算结果
        5.1.4 结果分析
    5.2 核心区划分
        5.2.1 核心区选择
        5.2.2 结果分析
    5.3 变桩距对群桩基础沉降性能的影响
        5.3.1 布桩方案
        5.3.2 沉降计算结果
        5.3.3 结果分析
    5.4 基础优化方案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差异沉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刚度调平方面的研究
        1.2.2 长短桩复合地基的研究
        1.2.3 长短桩基础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2 桩基础沉降和荷载机理的探究
    2.1 单桩的承载力理论
        2.1.1 原位测试法
        2.1.2 经验法
    2.2 群桩沉降
        2.2.1 荷载传递法
        2.2.2 等代墩基法
        2.2.3 弹性理论法
        2.2.4 剪切位移法
        2.2.5 有限元法
    2.3 本章小结
3 桩基工程实例及有限元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概况
        3.1.2 试桩确定单桩承载力
    3.2 单桩有限元分析
        3.2.1 有限元软件简介
        3.2.2 本构关系
        3.2.3 计算模型
        3.2.4 计算结果
    3.3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3.4 对原方案群桩承台的计算
        3.4.1 独立承台群桩的计算
        3.4.2 承台的承载力与沉降
    3.5 各承台引起的周边沉降分析
    3.6 工程整体的差异沉降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独立承台基础长短桩的变刚度调平
    4.1 长短桩的选择
    4.2 各个承台的长短桩布桩
        4.2.1 承台的长短桩布桩
        4.2.2 承台周边沉降分析
    4.3 对原方案差异沉降控制的长短桩布桩调整
        4.3.1 独立承台下长短桩组合桩布桩方式及分析
        4.3.2 各布桩方案的对比分析
    4.4 独立承台下长桩控制面积与差异沉降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桩筏式基础长短桩差异沉降研究
    5.1 筏板基础方案设计
    5.2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5.3 计算结果
    5.4 桩筏基础下长短桩布桩
    5.5 桩筏基础沉降及差异沉降分析
    5.6 桩筏式基础下长桩控制面积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黄土挖填方场地中桩筏基础受力变形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设计
    1.1 相似关系与模型结构
    1.2 测试内容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位移数据分析
    2.2 应变数据分析
    2.3 土压力数据分析
    2.4 土体变形裂缝分析
3 力学模型探讨
4 结论

(4)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裙楼间的变刚度调平
2 高层建筑内部的变刚度调平
3 复合地基的变刚度调平
4 变刚度设计流程
5 工程案例
6 结论

(5)桩筏基础前排桩的工作参数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ANSYS建模与模型验证
2 水平荷载作用下前排桩工作性状分析
    2.1 桩距变化对前排桩的工作性状影响
    2.2 桩长变化对前排桩工作性状的影响
    2.3 桩径变化对前排桩工作性状的影响
3 结论

(6)桩筏基础混合计算简化方法及其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桩筏基础综述
        1.1.1 群桩沉降计算理论综述
        1.1.2 桩筏沉降计算理论综述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桩筏基础混合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方法概述
    2.3 桩土相互作用分析
        2.3.1 桩土弹性变形
        2.3.2 桩土塑性变形
        2.3.3 桩土滑移
        2.3.4 桩端变形
    2.4 群桩计算
        2.4.1 桩-桩相互作用柔度系数的计算
        2.4.2 土体非线性分析
        2.4.3 土层非均质分析
    2.5 筏板-土柔度矩阵
    2.6 方程有限元计算
    2.7 结论
第3章 有限元编程及参数分析
    3.1 软件计算环境
    3.2 计算流程
    3.3 程序开发
    3.4 程序验证
        3.4.1 程序验证算例一
        3.4.2 程序验证算例二
    3.5 结论
第4章 混合法在桩筏基础设计和附加沉降计算的应用
    4.1 桩筏基础设计
        4.1.1 引言
        4.1.2 设计理念概述
        4.1.3 设计问题
        4.1.4 对比案例分析
    4.2 混合方法在附加沉降计算的应用
        4.2.1 工程简介
        4.2.2 计算方法
        4.2.3 群桩分析
        4.2.4 附加应力和变形
        4.2.5 计算结果
    4.3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框剪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共同作用研究概况
    1.2 共同作用研究的意义
    1.3 共同作用分析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地基模型研究
    2.1 地基柔度矩阵及刚度矩阵
    2.2 线性弹性地基模型
    2.3 非线性弹性地基模型
        2.3.1 邓肯-张模型
        2.3.2 K-G 模型
    2.4 弹塑性地基模型
        2.4.1 破坏准则和屈服准则
        2.4.2 硬化条件
        2.4.3 流动规则
        2.4.4 弹塑性模型的一般矩阵形式
        2.4.5 拉德-邓肯模型和上海土弹塑性地基模型
    2.5 地基模型参数的确定
        2.5.1 基床系数 k 的确定
        2.5.2 地基土变形模量 E 和泊松比ν 的确定
    2.6 地基模型的选择
3 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3.1 高层建筑基础形式及其设计方法
        3.1.1 高层建筑基础形式
        3.1.2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方法
    3.2 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机理及概念
        3.2.1 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机理
        3.2.2 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的概念
    3.3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子结构法
        3.3.1 刚度矩阵和荷载向量向边界节点凝聚
        3.3.2 共同作用分析的子结构法
    3.4 筏板与桩土共同作用的筏板分析模式
        3.4.1 薄板理论
        3.4.2 厚板理论
    3.5 桩土共同作用分析模式
        3.5.1 单桩与土体共同作用分析的弹性理论法
        3.5.2 群桩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共同作用分析
    3.6 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分析
4 ANSYS 软件简介及桩土接触分析
    4.1 ANSYS 有限元软件简介
        4.1.1 ANSYS 常用单元介绍
        4.1.2 ANSYS 不同单元之间的连接处理
        4.1.3 桩土接触摩擦的处理
    4.2 单桩与土体接触算例分析
        4.2.1 单桩与土体接触分析 ANSYS 有限元模型
        4.2.2 单桩与土体接触有限元数值分析
5 框剪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数值模拟分析
    5.1 不同地基土变形模量下共同作用数值分析
        5.1.1 地基变形模量对基础沉降的影响
        5.1.2 地基变形模量对上部结构内力的影响
    5.2 不同桩长下共同作用数值分析
        5.2.1 桩长对基础沉降的影响
        5.2.2 桩长对上部结构内力的影响
    5.3 不同桩径下共同作用数值分析
        5.3.1 桩径对基础沉降的影响
        5.3.2 桩径对上部结构内力的影响
    5.4 不同桩距下共同作用数值分析
        5.4.1 桩距对基础沉降的影响
        5.4.2 桩距对上部结构内力的影响
    5.5 不同筏板厚度下共同作用数值分析
        5.5.1 筏板厚度对基础沉降的影响
        5.5.2 筏板厚度对上部结构内力的影响
    5.6 考虑施工过程的共同作用分析
        5.6.1 施工过程对基础沉降的影响
        5.6.2 施工过程对上部结构内力的影响
    5.7 桩筏基础筏板厚度的确定
6 结论
    6.1 本文结论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板式条形桩基变刚度优化调平方法及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工作
第2章 单桩荷载位移曲线的数值模拟
    2.1 引言
    2.2 单桩沉降计算
        2.2.1 荷载传递法
        2.2.2 弹性理论法
        2.2.3 数值分析法
    2.3 群桩沉降计算
        2.3.1 等代墩基法
        2.3.2 沉降比法
        2.3.3 弹性理论法
        2.3.4 数值分析法
    2.4 单桩P-S曲线的确定方法
        2.4.1 锚桩法
        2.4.2 基于ANSYS的数值模拟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条形桩基的数值分析
    3.1 条形桩基概述
    3.2 空间条形基础的简化分析
        3.2.1 节点荷载的分配原则
        3.2.2 节点荷载的分配方法
    3.3 条形桩基的理论计算法与ANSYS模拟对比
        3.3.1 理论法
        3.3.2 ANSYS数值模拟
        3.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PDL的条形桩基差异沉降优化分析研究
    4.1 ANSYS及APDL简介
        4.1.1 ANSYS概述
        4.1.2 APDL概述
    4.2 ANSYS的优化理论
        4.2.1 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4.2.2 基于APDL的ANSYS优化过程
    4.3 条形桩基沉降及内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4.3.1 工程概况
        4.3.2 条形基础梁刚度的影响
        4.3.3 桩长的影响
        4.3.4 桩径的影响
        4.3.5 结论
    4.4 实例分析
        4.4.1 APDL命令流
        4.4.2 结果分析
        4.4.3 桩长调整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桩筏基础调平优化设计探究
    5.1 引言
    5.2 试验简介
        5.2.1 试验地质条件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验加载程序及观测点布置
    5.3 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对比
    5.4 变刚度调平优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 APDL命令流

(9)基于变形控制的复合地基变刚度概念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复合地基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概念
    1.3 变刚度调平设计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及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2.1 引言
    2.2 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
        2.2.1 加固区压缩量计算方法
        2.2.2 下卧层压缩量计算方法
    2.3 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2.3.1 褥垫层
        2.3.2 桩体参数
        2.3.3 基础筏板
        2.3.4 上部结构
        2.3.5 支护结构
3 基于载荷试验Q-S曲线的复合地基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ANSYS软件简介
    3.3 基于工程实例的复合地基有限元模型
        3.3.1 工程概况
        3.3.2 工程现场试验结果
        3.3.3 有限元模型
4 支护结构对地基沉降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支护结构对地基沉降影响分析
        4.2.1 基础筏板下复合地基
        4.2.2 基础筏板下天然地基
    4.3 本章小结
5 复合地基变刚度沉降特征的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复合地基非均布荷载下变刚度设计研究
        5.2.1 复合地基等刚度及等间隔长短桩布桩沉降特征
        5.2.2 筏板下"中心长桩边缘短桩"布桩沉降特征
        5.2.3 复合地基变桩距布桩沉降特征
        5.2.4 复合地基筏板下抽桩分析
    5.3 复合地基非均布荷载下各变刚度方法沉降特征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传统设计的桩基沉降与反力分布机理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机理分析
    1.1 地基沉降碟形分布机理
        1.1.1 桩端平面下地基沉降
        1.1.2 桩身压缩变形
        1.1.3 桩向持力层的刺入量
        1.1.4 桩侧阻力效应
    1.2 桩顶反力鞍形分布机理
2 概念设计对策
    2.1 非均匀布桩
    2.2 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和增大基础刚度
    2.3 地基局部处理
    2.4 对策比选
3 结论

四、不均匀布桩的桩筏基础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桩距桩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沉降性能研究[D]. 常远. 河南大学, 2019(01)
  • [2]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差异沉降研究[D]. 齐家平. 河南大学, 2019(01)
  • [3]黄土挖填方场地中桩筏基础受力变形状态研究[J]. 段旭,董琪,门玉明,叶万军,李秉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4]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应用[J]. 薛婷怡. 福建建筑, 2017(07)
  • [5]桩筏基础前排桩的工作参数分析研究[J]. 刘泽伟,刘忠.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6]桩筏基础混合计算简化方法及其设计应用[D]. 薛倩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7]框剪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分析[D]. 何平. 重庆大学, 2012(03)
  • [8]板式条形桩基变刚度优化调平方法及数值分析[D]. 亓福磊. 山东建筑大学, 2012(10)
  • [9]基于变形控制的复合地基变刚度概念设计研究[D]. 王会杰. 郑州大学, 2010(06)
  • [10]传统设计的桩基沉降与反力分布机理及对策分析[J]. 崔自治.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标签:;  ;  ;  ;  ;  

桩分布不均匀的桩筏基础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