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现代表土环境磁学研究

福建省三明市现代表土环境磁学研究

一、福建省三明城区现代表土环境磁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英红[1](2020)在《徐州城市表层土壤中黑碳与重金属的相关性及磁学响应》文中研究指明徐州市作为一座资源型和重工业城市,污染源多且复杂。本研究选择徐州市的城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主城区表土、某水泥厂附近表土以及路面尘样品,通过分析化学和环境磁学技术测定,结合多元统计和地统计学方法,探讨城市表土黑碳、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其与环境磁学参数的关系,分别揭示了黑碳、重金属的内在联系及其磁学响应,构建了黑碳和重金属污染的磁学评价体系。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黑碳和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基本特征城区表土、水泥厂附近表土和路面尘中黑碳平均含量均高于徐州市土壤黑碳的背景值。三个区域样品中多种重金属含量也超过对应元素的背景值。不同区域样品中元素含量有所差别:水泥厂附近表土中铬、锰、镍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城区表土和路面尘;路面尘中铜、铅和锌含量明显偏高。不同区域样品中污染物在不同粒级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不同:城区表土和水泥厂附近表土中黑碳多富集于较大粒径土壤颗粒,路面尘黑碳含量随粒径变化规律不明显,金属元素多倾向于富集在粒径较小的土壤颗粒。(2)黑碳和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城区表土中黑碳和铬、铜、铅、锌呈显着正相关,主要分布在工矿企业集中地区、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大区域;受徐州市主导风向东南偏东风影响,水泥厂附近表土中黑碳与镉、铜、铅和锌的含量高值均出现在水泥厂的西北侧,且黑碳与元素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路面尘中黑碳和铬、铜、镍的正相关性良好且空间分布相似,在车流量大的路段含量偏高。(3)城市表土的磁学特征城区表土、水泥厂附近表土和路面尘中磁性矿物含量明显偏高,磁性矿物均以粗颗粒的假单畴/多畴(PSD/MD)亚铁磁性矿物为主。扫描电镜分析(SEM-EDS)结果表明:样品中存在大小和表面形态各异的人为输入磁性颗粒。(4)黑碳和重金属的磁学响应首次发现徐州市城市表土中的黑碳与反映磁性矿物含量的多个磁学参数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环境磁学参数可以作为监测土壤重金属和黑碳污染特征的代用指标。(5)黑碳和重金属的来源城区表土中黑碳、铅、锌受工矿业生产和道路交通综合影响,铜、钼和镍来自工业生产,铬、铁和锰则来自成土母质;水泥厂附近表土中黑碳和铜来源于水泥厂排放;钴、铬、锰、镍受水泥厂排放和成土母质共同作用,镉、铅和锌受水泥厂排放和交通污染的共同影响;路面尘中黑碳、铬和磁性矿物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铜、镍、铅和锌来源于道路交通污染,钴和锰受成土母质影响。该论文有图55幅,表31个,参考文献221篇。

石晓润[2](2020)在《大同李汪涧旧石器遗址综合研究》文中提出李汪涧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端—大同盆地东北部,行政区划上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李汪涧村;遗址位于李汪涧村西南0.7km处,是一处露天旷野遗址。该遗址首次发现于2016年,调查发现后经过多次的复查,并于2017年6-8月对该遗址进行了地质剖面的试掘工作。鉴于此次试掘中发现数量较多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以及较为连续的地层堆积,我们在2018年7-10月对该遗址进行正式的发掘。2017年、2018年的考古试掘和发掘共发现4个文化层,获得数量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本文研究的指导思想为“操作链”理论,运用石料产地调查、埋藏学研究、类型学分析、拼合研究、动物考古学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李汪涧遗址中的石制品和动物骨骼化石进行简要的分析与研究:首先,对整篇文章的选题、研究背景进行阐述,从而划定文章的研究内容、目的以及方法,并对石制品和动物骨骼的分类和观测项目进行具体的描述。随后对近几年来在大同盆地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和试掘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大同盆地内的旧石器地点和化石点主要集中在桑干河北岸,南岸仅有少量发现;结合水系和行政区划,对本次调查区域划分为四个小的区域:桑干河上游北岸、桑干河中游北岸、桑干河中游南岸、洋河上游。调查所发现的文化遗物所处地层多为河—湖相沉积和马兰黄土层,且集中分布于桑干河及其支流两岸的Ⅱ、Ⅲ级阶地;新发现的地点均属于露天旷野遗址。第二,通过地层学、类型学、数理统计学、拼合研究、埋藏学等研究分析方法,对李汪涧遗址的地层、年代、埋藏学特征和石制品原料、构成、剥片技术、加工技术等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和研究结果显示,李汪涧遗址中的石料大都为就地取材,多采自遗址附近的河滩砾石或距遗址西北约20km以内的山地基岩出露地区。遗址中石制品种类包括石核、石片、废品、碎屑、工具和未加工者六大类;工具中未发现一类工具,仅发现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端刮器,工具组合中刮削器占据绝对优势,刮削器中包括数量较少的凹缺器,其余器型发现较少,未发现石球。李汪涧遗址中的剥片和加工技术均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砸击法辅之且较为少见,未发现软锤加工、间接或压制法;剥片技术仍以简单的石核剥片技术为主,但也有预制技术的应用。工具的毛坯以锤击石片、残片为主,块状毛坯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加工方向以正向为主,就基础面和工作面来讲,由平的基础面向凸的工作面加工为主;刃缘数量以单个为主;修疤以中小型居多,多呈连续性单层分布;加工长度和刃缘长度的比值,显示出古人类对单个刃缘的开发较为深入;工具的加工、修整较为简单,无定性,权宜工具较多,且倾向对单个刃缘的开发利用,对简单的加工技术运用熟练,但遗址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潜在刃缘,未进行开发利用。第三,李汪涧遗址中发现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化石,初步鉴定的种属有狼属、牛属、马科、犀科,其中尤以马牙化石发现较多;马、牛两种动物属于中型偏大的动物,为当时古人类提供较好的肉食资源。李汪涧遗址中的动物骨骼化石保存部位以肢骨为主,肢骨长骨化石大都小于1/4,未发现带有两端关节部位的骨骼;骨骼化石大都为长骨破碎而成,其形态以尖状和舌状为主,反映出古人类可能进行过敲骨吸髓的行为。结合遗址中的碎骨、牙齿及骨制品、石制品等信息分析,李汪涧遗址中的古人类有一定的狩猎和处理食物的能力。此外,李汪涧遗址中存在部分人工打制的骨制品和具有使用痕迹的骨骼化石,说明古人类对骨骼化石的利用。第四,通过与泥河湾盆地内和北方地区相近时间段内相关遗址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李汪涧遗址是以石片石器为主的石制品工业类型,属于北方地区典型的小石器工业传统。李汪涧遗址与泥河湾盆地内的石制品工业具有高度一致性,属于一脉相承,遗址中发现的初级预制技术体现出技术的进步性。李汪涧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为研究大同盆地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文化面貌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对大同盆地内的地质地理、地表岩性、地层堆积、地貌演变背景、环境背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李汪涧遗址的光释光测年结果还未全部给出,部分样本的测年数据显示遗址的下文化层年代早于距今5万年,上文化层的年代不晚于距今3万年;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遗址的年代为距今4.5万年(校正后);李汪涧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其文化面貌是在继承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文化基础上有所发展而成,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将为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的人类活动提供新的研究材料。

吴同[3](2019)在《温州沿海平原第四纪地层及古环境演变》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全球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作为地球陆地系统和海洋系统的重要界面,沿海平原地区的古环境演变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第四纪以来,受气候及海平面变化影响,沿海平原存在交替性的冷暖变迁和海进-海退等地质事件,强烈的海陆相互作用导致研究区内发育了极其复杂的沉积地层,其中包含了很多气候变化、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及海侵历史的记录。因此,在海洋经济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温州市作为浙江省链接长三角和海西两大经济区的纽带,同时也作为浙江沿海第四纪研究的薄弱区域。研究该地区的第四纪环境演变历史对探讨人类活动的时空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选用浙江省温州市瓯江入海口南北侧沿海平原的第四纪地质钻孔QTZ1和QTZ3,以地层划分为基础,通过孢粉、微体化石、特殊藻类、沉积物粒度等环境代用指标展开,重建了温州沿海平原地区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历史,并深入探讨了研究区古植被演替-古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海相地层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其研究成果如下:(1)第四纪地层划分。岩石地层、磁性地层、气候地层和特殊藻类海侵地层所指示的结果基本一致。经区域对比并综合分析,认为在多重地层划分理论的背景下,本文地层学结果所反映的研究区地质年代具有合理性。可以指出,QTZ1钻孔的Qh/Qp3界线位于37.90 m;Qp3/Qp2界线位于94.90 m。QTZ3钻孔的Qh/Qp3界线位于35.20 m;Qp3/Qp2界线位于110.30 m。(2)植被演替和气候变迁。温州沿海平原第四纪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经历了五个主要的演化阶段(早更新世地层缺失,未能重建该时期气候植被演化历史):中更新世气候以温和为主,西部山地丘陵地带以松属为主的针叶树茂盛,沿海平原发育落叶阔叶林,海岸及河道两侧发育湿地-草原环境;进入晚更新世早期,气候更加温暖,受海侵或洪流作用影响,沿海平原普遍发育湿地湖沼环境,木本林地消失;至晚更新世中期海水退却,出现典型的阔叶林-草原景观;末次冰盛期以来,相对寒冷的气候条件导致沿海平原温带森林衰退,草原-湿地-沼泽成为主要环境;全新世气候转暖,针叶林退缩至高山地带,沿海平原出现数个落叶树种和草本群落。(3)海相地层特征。QTZ1钻孔识别出两套海相单元,可划分为三个海相层;QTZ3钻孔识别出一套海相单元,可划分为两个海相层。温州沿海平原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的海相层沉积记录良好。有孔虫和介形虫鉴定结果表明,末次冰盛期至今,研究区由滨海-浅海环境过渡为浅海沉积环境。QTZ1孔89 m处的海相地层特征表明,温州沿海存在晚更新世早期的海侵历史,发育浅海陆架环境。其它时期微体化石缺乏,结合特殊藻类分布特征,推断为陆相沉积。(4)温州地区的古地磁极性序列表明,全新统中上部分普遍存在间断性的极性倒转事件,未能与已知任何一个全球性极性事件相对应,但可与前人在宁波地区发现的―宁波亚时‖产生良好的对应关系。该极性事件是否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普遍性,便有待后来者进行系统研究了。本文的特色是以多重地层划分理论为基础,用多种地层学手段对温州沿海第四纪地层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此作为时间尺度,定性描述了温州沿海平原的环境演变过程,同时为东部沿海可能存在的―宁波亚时‖提供了对比依据。此研究成果首先可以为区域环境演变对比提供了基础资料,丰富浙江沿海地区的古环境研究,使温州地区的古环境演变成果在面向海洋的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中发挥作用。其次可能的研究价值是对沿海地区围填海、开发地下空间等海洋经济建设发展作出需求导向,并预测未来人类生境的变化,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闫慧,曹军芬,张坤龙,袁冬颜,吉梦洁,邓亚平[4](2018)在《许昌市典型区域土壤磁化率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为探讨土壤磁化率对有机质含量的指示作用,对许昌市典型区域土壤磁化率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土壤样品Xlf变化范围在15×10-8125×10-8m3/kg,平均值为64×10-8m3/kg,说明研究区土壤样品中磁性矿物含量较低。Xfd值在4.67%26.67%之间,平均值为10.02%,反映了样品中超顺磁颗粒含量很高,说明研究区域土壤磁性矿物主要由自然成土作用形成,现代工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活动贡献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3.7431.93 g/kg,均值为17.09 g/kg。研究区域土壤磁化率与有机质含量呈不显着正相关性,反映了在长期人工施肥活动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导致土壤各理化因子之间发生学联系的弱化。

肖恋[5](2018)在《福州市表层土壤磁化率特征与重金属污染磁学响应》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土壤污染问题日显严重。土壤磁学技术因其操作简单快速、对样品无损且费用低等特点,在土壤污染监测方面获得学者的青睐。通过测量土壤样品磁学参数,将该参数与土壤重金属联系,获知土壤磁学性质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特征,从而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预测土壤环境的变化趋势。本文以福州市为研究区,对研究区表层土壤低频(Xlf)、高频(Xhf)和频率磁化率(Xfd)进行测试,同时对研究区土壤Cu、Zn、Pb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探究磁化率和三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土壤磁化率、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重金属污染之间的关系,获得土壤磁化率对Cu、Zn、Pb元素及其污染的评价响应诊断序列。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土壤磁化率特征:研究区土壤Xlf变化范围为3.39~1014.57×10-10-8m3/kg,平均值为138.86×10-8m3/kg;Xhf的变化范围为3.21~1006.29×10-8m3/kg,平均值为136.13×10-8m3/kg;Xfd变化范围为0.02~35.28%,平均值为3.64%。空间分析表明,磁化率均符合指数模型,空间自相关强烈,空间变异为结构变异为主,Xlf、Xhf高值区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Xlf、Xhf具有显着差异,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土壤Xlf与建设用地Xlf存在显着性差异,林地土壤Xlf与园地存在显着性差异。Xf方差分析结果与Xlf一致,五种土地利用类型Xfd差异性均不显着。(2)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研究区土壤Cu的含量为6.09~94.6 mg/kg,平均值为23.85 mg/kg;Zn的含量为2.2~383.13 mg/kg,平均值为96.97 mg/kg;Pb的含量为13.95~121.7 mg/kg,平均值为42.14 mg/kg。Cu、Zn、Pb平均值含量分别达到福建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的1.1倍、1.2倍、1.2倍,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空间分析表明,Cu、Pb符合线性模型,空间相关性弱,受到人为活动影响较大。Zn符合高斯模型,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异以结构性为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Cu、Pb具有显着差异,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和建设用地的Cu存在显着性差异,耕地、林地、草地与建设用地的Pb存在显着性差异;污染负荷指数计算结果表明,总体土样重金属的CF均值依次为:Pb(1.21)>Zn(1.17)>Cu(1.1),为轻度污染。PLI为0.74,总体属于无污染。(3)土壤Cu、Zn、Pb元素及其污染的磁学诊断序列:当Xlf低于33.42×10-8m3/kg时,福州市表土Cu、Zn、Pb未发生累积,土壤处于完全清洁状态;当Xlf为33.42~57.39×10-8m3/kg时,土壤Pb元素发生累积;当Xlf57.39~62.40×10-8m3/kg时,土壤中Pb元素发生累积,土壤环境轻度污染;当Xlf为62.40~90.51×10-8m3/kg时,土壤中Pb、Zn元素发生累积,土壤环境轻度污染;当Xlf为90.51~492.17×10-8m3/kg时,Pb、Zn、Cu元素发生累积,土壤环境轻度污染;当Xlf为492.17~926.96×10-8m3/kg时,土壤环境中度污染;当Xlf大于926.96×10-8m3/kg时,土壤环境重度污染。

张宏亮,张志高,王芳芳,张月,李敏[6](2017)在《安阳街道尘土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对安阳市区主要交通街道尘土磁化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安阳市街道尘土磁化率平均值为465.3×10-8 m3/kg,频率磁化率平均值为1.07%,磁化率分布大致从西北到东南逐渐降低,磁化率的总体分布与安阳市城市功能区具有一致性.安阳钢铁厂周围频率磁化率总体上较低,城市绿地和靠近水源采样点的频率磁化率稍高,说明工业污染和密集的交通是产生污染的主要来源.

葛静[7](2016)在《基于土壤磁化率的霍侯一级路两侧土壤重金属分布规律及其评价》文中指出本文以霍侯一级路两侧表层和剖面土壤为研究对象,测量土壤的重金属含量(Pb、 Cu、Zn)、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和磁化率(低频、高频、频率磁化率),以重金属含量和磁化率等数据为基础,探讨其分布特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来揭示土壤重金属污染物和磁性矿物质的来源。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污染评价方法评估样区中土壤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状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土壤样品中Pb、Cu、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4.40mg/kg、59.60mg/kg、 80.95mg/kg,Pb和Cu元素含量全部超过山西土壤背景值,有61.48%的样品Zn元素含量超过山西土壤背景值,三种元素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从变异系数来看,三种重金属的变异系数表现为Zn(36.46%)>Pb(33.97%)>Cu(33.44%),重金属元素均处在中度变异范围内;土壤中三种重金属含量在表层土壤最高,随着深度的加深含量逐渐降低,随后趋于稳定,说明土壤中重金属可能为人为来源。(2)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显示,土壤pH值与3种元素含量均呈正相关,且与Pb呈显着相关水平,说明土壤中pH值越高,土壤对Pb、Cu、Zn的富集作用越明显,这三种元素越容易在土壤中富集,不易迁移;有机质与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呈正相关,其中,有机质与Pb含量呈极显着的相关水平,与Cu与Zn含量呈显着相关水平,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作用越强:三种重金属的含量都与土壤中黏粒显着正相关。土壤重金属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说明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黏粒的影响。(3)在样区中,磁化率高值主要出现在距离路基5-15m处,这与重金属在样区中的高值范围具有一致的区域性;而在剖面土壤中,重金属与磁化率的高值都集中在0-5cm的深度范围内,也表现出相似的垂向迁移规律。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得出,低频磁化率与三种金属都显着相关,其中与Pb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频率磁化率与三种金属都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低频磁化率与三种金属的显着相关性表明磁化率的值越大,重金属含量越高。这种相关性表明重金属和磁性粒子间有着相似的来源、沉降和迁移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磁化率值可以指示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状况。(4)在研究中,三种重金属均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互相之间有极显着的正相关性,说明这三种重金属来源相同,可能来自于人为污染。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辨别到指示交通污染的角状磁性粒子。由于样地周围没有其他污染源,所以这三种重金属元素均是来自于交通污染,该公路两侧土壤已经受到交通状况的影响。(5)通过计算样区土壤中三种重金属的累积分担率、地质累积指数、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对样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b元素的富集状况比较严重,已经对研究区域土壤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Cu和Zn的生态威胁相对较轻,但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李静[8](2016)在《城市样带土壤环境磁学空间变异规律与重金属磁学响应》文中提出城市表层土壤是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蓄积库,重金属含量的高低是指示城市环境污染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日益频繁的人为活动,如生活垃圾、工业三废、汽车尾气等,将大量的有毒有害化学元素带入环境之中,造成重金属元素在地表的累积。土壤重金属元素一方面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污染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等,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在“风、车流、人流”等动力作用下,以吞食、吸入和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内,直接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传统的重金属分析测试方法过程复杂、费用昂贵,制约了城市土壤规模化、系统性的样带采集与分析。而土壤磁学指标的测定具有快速、灵敏、经济、无破坏性和信息量大的优点,而且能指示重金属的污染。因此开展城市土壤环境磁学特征的研究及其对重金属污染指示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上海城市样带,包含3个不同行政区(徐汇区、闵行区、奉贤区)、5个不同功能区(公园、工业区、居民区、交通绿地、农田)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磁性参数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χlf通常与亚铁磁性矿物含量成正相关。样带、徐汇、闵行以及奉贤区土壤χlf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13-262.6×10-8m3·kg-1、24.57-112.75×10-8m3·kg-1、15.00-220.21×10-8m3·kg-1、12.13-262.62×10-8m3·kg-1,χlf的变化范围奉贤区>闵行区>徐汇区。对比χlf平均值,不难发现徐汇区(66.82×10-8m3·kg-1)>闵行区(47.76×10-8m3·kg-1)>样带(45.17×10-8m3·kg-1)>奉贤区(36.40×10-8m3·kg-1)。χlf反映样品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市区(如徐汇区)和交通流量大、工业集中的地区受到人为扰动强烈,亚铁磁性矿物含量总体呈现相对较高值。郊区(如奉贤区)车流量相对较小,人类活动相对较少,亚铁磁性矿物含量整体低于市区繁华地段。总体而言,由中心城区到近郊到远郊,亚铁磁性矿物含量依次降低,反映了城市化程度对亚铁磁性矿物含量的影响。(2)上海城市样带土壤S-100m T的变化范围为54.23-101.34%,平均值为79.35%。S-300m T的变化范围为55.36-101.34%,平均值为92.38%。S-100m T均值大于70%,S-300m T在90-99.9%之间变动。样带土壤S-100m T约88%数据大于70%,S-300m T约80%数据在90-99.9%之间变动,表明在样带范围内,土壤样品主要为亚铁磁性矿物,但同时存在少量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χfd%主要反映的是超顺磁晶粒(SP)对土壤磁性的贡献。样带土壤χfd%的变化范围为0-31.22%,平均值为1.96%,约83%的样点数据小于3%,说明样带土壤SP晶粒含量较少。上海城市样带土壤样品中,χARM/χlf均值为3.57,约70%数据χARM/χlf<4,χARM/SIRM均值为27.23×10-5m A-1,约64%的样点数据χARM/SIRM<30×10-5m A-1,说明上海样带土壤中亚铁磁性矿物晶粒以假单畴(PSD)、多畴(MD)为主。(3)从行政区尺度上看,徐汇区、闵行区、奉贤区的磁学参数表明各行政区范围内亚铁磁性矿物主导了土壤样品的磁性特征,同时存在少量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并且亚铁磁性矿物晶粒以假单畴(PSD)、多畴(MD)晶粒为主。对比各区磁学参数值,徐汇区样品中所含有亚铁磁性矿物含量最高,其次是闵行区,亚铁磁性矿物含量最低的是奉贤区。(4)对工业区、居民区、农田、公园、交通绿地各功能区的磁学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功能区范围内亚铁磁性矿物主导了土壤样品的磁性特征,同时也存在少量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亚铁磁性矿物晶粒的粒径在各个功能区各不相同。对比各功能区χlf值,可以发现,公园(27.39×10-8m3·kg-1)<浦江农田(38.5×10-8m3·kg-1)<居民区(43.35×10-8m3·kg-1)<工业区(45.17×10-8m3·kg-1)<交通绿地(63.46×10-8m3·kg-1)。χlf反映样品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亚铁磁性矿物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通绿地、工业区、居民区、农田、公园。公园、工业区、交通绿地土壤亚铁磁性矿物晶粒以假单畴(PSD)、多畴(MD)晶粒为主。居民区、浦江农田土壤亚铁磁性矿物晶粒为多畴(MD)和超顺磁晶粒(SP)的混合物。(5)土壤磁性参数的空间插值的结果显示,土壤磁性矿物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在居民区出入口、道路附近、公园出入口、工业区等人类活动密集区,土壤磁性矿物含量较高,SP颗粒含量较少。这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商业等人为活动产生的磁性矿物有关。(6)空间结构分析可知,从大尺度到中尺度再到小尺度上,随着研究尺度的减小,土壤磁性参数的块金系数不断减小,土壤磁性参数的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在土壤环境磁学参数多尺度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尺度空间结构模型,并进行了空间插值。结果显示,大尺度空间结构模型与中小尺度的结构模型提高了土壤磁性参数的空间预测精度。(7)对上海城市样带不同尺度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磁性参数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Cu、Cr、Pb、Zn、Fe与χlf、χARM、SIRM之间相关性显着。土壤磁化率浓集因子与Tomlinson污染指数(PLI)正相关,表明上述磁性参数可用于指示土壤重金属污染。通过建立环境磁学评价体系,根据PLI和Si标准,上海城市土壤整体处于中等污染。各功能区土壤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通绿地、工业区、居民区、公园、农田。

张孔合[9](2014)在《城市样带土壤环境磁学基本特征及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指示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长,土地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人们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地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此造成土壤污染,不仅会导致严重生态威胁还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在城市,由于人口聚居,各种工业污染、废水、废气更容易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对城市土壤环境监测已经成为当今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城市土壤环境监测除了化学方法、生物修复等方法外,环境磁学由于其快速、不破坏样本、便捷等优点成为城市土壤污染研究新的方法。环境磁学原理是通过测量土壤、沉积物、岩石和大气尘埃等自然物质的各种磁学参数,从中提取环境变化信息,进而了解自然过程中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预测环境长期变化趋势。本文以上海市城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区表层土壤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研究区土壤Cu、Cr、Mn、Pb、Zn和Fe这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土壤粒度和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探索他们之间空间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样带从城市中心区徐汇区、闵行区到城郊边缘区奉贤区,土壤磁化率空间分布呈现“高—低—高”特征,最小值出现在奉贤区,为9.802×10-8/m3·kg-1,最高值出现在闵行区,为299.761×10-8/m3·kg-1,均值为48.624×10-8/m3·kg-1;频率磁化率最高值出现在闵行区农业区为5.877,最低值出现闵行区工业区0.103。2、空间结构分析表明,样带土壤中徐汇区土壤频率磁化率遵从指数模型,闵行区遵从球状模型,奉贤区遵从高斯模型,整个样带遵从指数模型。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变异系数分别为80.426%和55.230%,说明样带尺度上土壤低频磁化率具有强变异程度,频率磁化率变异程度中等。3、不同功能区土壤表层磁学特征统计显示,低频磁化率最小值出现在公园区为14.501×10-8/m3·kg-1,最高值出现在工业区,为315.610×10-8/m3·kg-1,均值为48.624×10-8/m3·kg-1;不同功能区低频磁化率的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交通道路(72.934×10-8/m3·kg-1)、工业区(67.512×10-8/m3·kg-1)、居民区(48.619×10-8/m3·kg-1)、农业区区(39.240×10-8/m3·kg1)、公园区(30.375×10-8/m3·kg-1)。4、工业区有86.2%采样点土壤低频磁化率<2%,尤其在工业区厂房以及工业区内道路两边表层土壤中,土壤中磁性颗粒多为MD,而SP很少。说明工业区土壤磁性颗粒物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而非成土作用。交通道路、农业区和工业区靠近道路一侧是频率磁化率的低值区,而公园区和居民区出入口,也是明显低值区。5、功能区尺度上,交通道路、工业区、农业区、居民区和公园区样点磁化率大于100×10-8/m3·kg-1样点数超标率分别为26.67%、16.92%、4.55%、3.33%和2.63%。区级尺度上,闵行区磁化率大于100×10-8/m3·kg-1样点数超标率为8.51%。样带尺度上,磁化率大于100×10-8/m3·kg-1样点数超标率8.46%。交通道路、公园区、居民区、农业区频率磁化率小于3%样点数分别占该样块样点总数93.33%、86.84%、76.67%和72.73%,说明交通道路土壤受到的污染程度较高。6、多尺度土壤磁学特征显示,区级尺度和各功能区尺度上,土壤磁化率块金系数均小于25%,具有强烈空间自相关性,以结构性变异为主;样带尺度上土壤磁化率块金系数为100%,空间相关性较弱,以随机变异为主。功能区尺度上,交通道路、公园区、居民区和农业区土壤磁化率半方差函数遵从球状模型,工业区土壤磁化率遵从高斯模型。区级尺度上遵从球状模型,样带尺度上土壤磁化率遵从线性模型,为纯块金形式,表明在样带尺度上,各采样点土壤磁化率表现出较强独立性和随机性。7、样带尺度上,土壤重金属Cr、Mn和Fe变异系数分别为0.142、0.178和0.139,属于弱变异强度;Cu、Pb和Zn变异系数分别为0.384、0.569和0.310,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区级尺度上,闵行区土壤重金属Cr、Mn和Fe变异系数分别为0.15、0.16和0.14,属于弱变异强度;Cu、Pb和Zn变异系数分别为0.33、0.62和0.29,属于中等强度变异。说明土壤中Cu、Pb、Zn受外界干扰比较显着,空间分异较大,可能是由于交通、工业、商业等城市建设用地等强烈人为活动造成。8、样带土壤磁化率与Cu、Cr、Mn、Pb、Zn、Fe相关系数分别为0.250、0.207、0.039、0.393、0.416、-0.056,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Zn>Pb>Cu>Cr>Mn>Fe。不同功能区,交通道路、公园区、居民区和工业区土壤Cu、Cr、Pb、Zn重金属元素与磁化率具有显着正相关。频率磁化率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相关性不明显。城市土壤Cu、Zn、Pb等含量增加,土壤磁化率也随之增加,因此,城市土壤磁化率大小可指示土壤中Cu、Zn、Pb等重金属元素污染状况。9、城市土壤粒度及磁学特征,样带土壤粉粒平均百分比为79.995%,闵行区土壤粒度粉粒平均百分比为79.885%,说明样带和闵行区土壤粉粒占优势地位,粉粒变异系数也最小。样带土壤磁化率与砂粒组颗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粉粒组颗粒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工业区和农业区土壤磁化率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3和0.555,交通道路、居民区和公园区土壤磁化率与沙粒含量相关性不明显;交通道路、工业区和农业区土壤磁化率与土壤粉粒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76、-0.245和-0.501,居民区和公园区土壤磁化率与粉粒含量相关性不明显。农业区土壤磁化率x1f与土壤质地粘粒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14,其他功能区与土壤粘粒含量相关性不明显。10、城市土壤有机质及其磁学特征,有机碳的平均值为11.35g/kg,有机碳的变异系数为0.66,属于中等强度变异。样带全氮平均值为1.4g/kg,全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6~3.57g/kg,变异系数为0.33,属于中等强度变异。样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相关系数为0.443,相关关系显着。样带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磁化率呈显着正相关,有机碳与磁化率相关系数为0.402。

吕敏[10](2013)在《漳州市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绿地及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前城市环境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休闲的场所,还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漳州市为研究对象,采集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的土壤,系统地分析了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磁性特征,以及Cr、Ni、 As、Cu、Cd、Zn和Pb等7种主要重金属的含量,依据福建省土壤背景值和国家土壤分级标准,详细的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重金属的积累情况。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采用SPSS等软件对理化性质与重金属以及重金属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型分别对漳州市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漳州市城市绿地土壤酸碱度偏中性(pH=6.27),有机质含量变化幅度较大(2.27-27.79g/kg),其中41%的样品处于国家标准的第四级,土壤磁性呈现增强(χ=300.39×10-8m3/kg)。分析表明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工业“三废”排放、机动车尾气、居民生活垃圾以及成土母质,并且污染源多以复合的形式存在。与本地区的背景值相比,大多数重金属元素己经发生一定程度的积累,除Cr和Ni外,其它元素都处于污染状态;四个绿地功能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处于较强的生态风险。在已测的七个重金属元素中,Cd污染尤为突出。漳州市城市绿地的重金属污染已非常严重,处于一个较高的生态风险指数,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福建省三明城区现代表土环境磁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三明城区现代表土环境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徐州城市表层土壤中黑碳与重金属的相关性及磁学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土壤中黑碳的研究
    1.3 城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1.4 环境磁学研究现状
    1.5 黑碳、重金属和磁性矿物的相关性研究
    1.6 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 完成实物工作量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3 黑碳和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研究
    3.1 黑碳和重金属含量的描述性统计
    3.2 黑碳和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不同粒径表土中黑碳和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3.4 黑碳颗粒的表征
    3.5 小结
4 黑碳和重金属的相关性研究
    4.1 城区表土黑碳和重金属含量的多元统计分析
    4.2 水泥厂附近表土黑碳和重金属含量的多元统计分析
    4.3 路面尘黑碳和重金属含量的多元统计分析
    4.4 小结
5 黑碳和重金属的磁学响应研究
    5.1 表土的磁学性质
    5.2 磁学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5.3 黑碳和重金属的磁学响应与溯源
    5.4 小结
6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大同李汪涧旧石器遗址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1.2.1 关于“操作链”的理论阐释
        1.2.2 石制品分类及观测
        1.2.3 动物骨骼观测项目
    1.3 大同盆地考古研究新进展
        1.3.1 各区域内的发现
        1.3.2 发现的意义
第二章 大同盆地地质地貌与环境背景
    2.1 区域地质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表岩性概况
        2.2.1 地层堆积
        2.2.2 地表岩性
    2.3 地貌演变背景
    2.4 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背景
    2.5 李汪涧遗址动物群反映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李汪涧遗址地层划分与年代测定
    3.1 李汪涧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3.1.1 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3.1.2 李汪涧遗址的发掘
    3.2 李汪涧遗址的地层堆积
        3.2.1 地层堆积
        3.2.2 遗物分布与文化层堆积形态
    3.3 李汪涧遗址的年代
第四章 李汪涧遗址的石制品分析
    4.1 李汪涧遗址的石制品构成
        4.1.1 石制品构成
        4.1.2 石制品大小
        4.1.3 按原料统计石制品大小
    4.2 第(12)文化层
        4.2.1 原料
        4.2.2 剥片
        4.2.3 未加工者
        4.2.4 工具
    4.3 第(18)文化层
        4.3.1 原料
        4.3.2 剥片
        4.3.3 未加工者
        4.3.4 工具
    4.4 第○21 文化层
        4.4.1 原料
        4.4.2 剥片
        4.4.3 未加工者
        4.4.4 工具
    4.5 第○22 文化层
        4.5.1 原料
        4.5.2 剥片
        4.5.3 未加工者
        4.5.4 工具
    4.6 李汪涧遗址各文化层石制品工业特征对比
        4.6.1 石料
        4.6.2 类型
        4.6.3 尺寸
        4.6.4 技术特征
    4.7 小结
第五章 石制品工业特征
    5.1 原料的开发与利用
        5.1.1 石料产源和利用模式研究
        5.1.2 李汪涧原料组成特点
        5.1.3 原料产地调查
        5.1.4 原料的获取与搬运
        5.1.5 原料的利用策略
        5.1.6 小结
    5.2 石制品技术分析
        5.2.1 石核剥片技术
        5.2.2 工具技术分析
        5.2.3 小结
第六章 李汪涧遗址的动物遗存
    6.1 种属鉴定
        6.1.1 动物骨骼遗存
        6.1.2 分类描述
    6.2 埋藏学研究
        6.2.1 埋藏条件
        6.2.2 碎骨统计分析
        6.2.3 骨骼表面痕迹分析
    6.3 对比
        6.3.1 与盆地内部的比较
        6.3.2 与其他地区对比
        6.3.3 小结
第七章 李汪涧遗址的埋藏性质和古人类行为
    7.1 李汪涧遗址的埋藏总特征
        7.1.1 野外堆积结构观察
        7.1.2 遗物保存状况
        7.1.3 遗物产状统计分析
        7.1.4 拼合研究
        7.1.5 遗物尺寸构成
        7.1.6 李汪涧遗址的埋藏性质
    7.2 遗址功能
        7.2.1 遗址功能分类
        7.2.2 李汪涧遗址的功能
    7.3 古人类行为推测
        7.3.1 自然环境
        7.3.2 石制品特征与人类行为
        7.3.3 食物资源
        7.3.4 遗址内人类活动范围和人群规模
        7.3.5 遗址中古人类行为
第八章 相关遗址的对比研究
    8.1 与盆地内相关遗址的对比
        8.1.1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
        8.1.2 板井子遗址
        8.1.3 新庙庄遗址
        8.1.4 油房遗址
        8.1.5 峙峪遗址
        8.1.6 杜庄遗址
        8.1.7 小结
    8.2 与中国北方其他遗址的对比
        8.2.1 周口店第15地点
        8.2.2 丁村
        8.2.3 小孤山
        8.2.4 乌兰木伦
        8.2.5 水洞沟
        8.2.6 织机洞
        8.2.7 灵井
        8.2.8 小结
第九章 结语与讨论
    9.1 李汪涧遗址的文化面貌
        9.1.1 石制品工业特征
        9.1.2 动物化石遗存
    9.2 讨论
        9.2.1 大同盆地旧石器文化发展脉络
        9.2.2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的文化演变
        9.2.3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温州沿海平原第四纪地层及古环境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2.1 中国东部沿海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研究现状
        1.2.2 第四纪环境代用指标研究进展
        1.2.3 温州地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现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及工作量统计
        1.5.1 技术路线
        1.5.2 工作量统计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基本概况
        2.1.2 地貌特征
        2.1.3 气候水文条件
        2.1.4 植被特征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质构造
        2.2.2 研究区地层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3.1 样品采集及岩芯描述
        3.1.1 钻孔样品采集
        3.1.2 钻孔岩芯描述
    3.2 样品实验与分析方法
        3.2.1 古地磁测试及间接定年方法
        3.2.2 孢粉鉴定及分析方法
        3.2.3 粒度分析方法
        3.2.4 微体古生物分析方法
第4章 温州沿海平原第四纪地层
    4.1 岩石地层
        4.1.1 中更新统前港组(Q_p~2)
        4.1.2 上更新统东浦组(Q_p~(3-1))
        4.1.3 上更新统宁波组(Q_p~(3-2))
        4.1.4 全新统(Q_h)
        4.1.5 岩石地层综合分析
    4.2 磁性地层
        4.2.1 古地磁测试结果
        4.2.2 磁性地层综合分析
    4.3 气候地层
        4.3.1 气候地层划分
        4.3.2 气候地层综合分析
    4.4 特殊藻类海侵地层
    4.5 第四纪地层综合分析
第5章 孢粉分析与古气候重建
    5.1 温州沿海平原孢粉分析
        5.1.1 QTZ1 钻孔孢粉种类及组合特征
        5.1.2 QTZ3 钻孔孢粉种类及组合特征
        5.1.3 温州沿海平原孢粉来源及代表性分析
    5.2 温州沿海平原古植被演替及古气候重建
        5.2.1 中更新世植被及气候变化
        5.2.2 晚更新世植被及气候变化
        5.2.3 全新世植被及气候变化
第6章 微体动物化石分析与海相地层
    6.1 微体古生物环境指示意义
    6.2 温州沿海平原海相地层特征及环境分析
        6.2.1 QTZ1 钻孔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
        6.2.2 QTZ3 钻孔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
        6.2.3 温州沿海平原海相地层及沉积环境
第7章 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变
    7.1 沉积物粒度分析
        7.1.1 QTZ1 钻孔粒度特征
        7.1.2 QTZ3 钻孔粒度特征
    7.2 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第8章 古环境演变综合分析
    8.1 温州沿海平原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
        8.1.1 QTZ1 钻孔剖面记录的中更新世气候波动
        8.1.2 晚更新世的冰期及间冰期
        8.1.3 全新世气候变化及转型
    8.2 温州沿海平原第四纪以来的海侵历史
    8.3 古环境演化综合分析
        8.3.1 中更新世古环境演化
        8.3.2 晚更新世古环境演化
        8.3.3 全新世古环境演化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9.2.1 论文主要创新点
        9.2.2 存在问题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4)许昌市典型区域土壤磁化率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 结果
    2.1 土壤磁化率特征
    2.2 土壤有机质特征
3 讨论
    3.1 土壤磁化率特征分析
    3.2 土壤有机质特征的分析
    3.3 土壤磁化率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
4 结论

(5)福州市表层土壤磁化率特征与重金属污染磁学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进展
        0.2.1 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0.2.2 土壤环境磁学研究进展
        0.2.3 土壤磁学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
    0.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0.3.1 研究内容
        0.3.2 创新点
    0.4 技术路线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1.2.1 样品的采集
        1.2.2 样品的制备
    1.3 样品分析
        1.3.1 实验仪器设备
        1.3.2 金属元素测定
        1.3.3 磁化率测定
    1.4 数据分析
        1.4.1 数据处理
        1.4.2 半方差函数分析
        1.4.3 相关性分析
        1.4.4 回归分析
第二章 土壤磁化率及分布特征
    2.1 土壤磁化率特征
        2.1.1 土壤磁化率
        2.1.2 土壤磁化率空间结构特征
        2.1.3 土壤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
    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磁化率对比
    2.3 自然与人为扰动土壤磁化率对比
    2.4 小结
第三章 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
    3.1 土壤重金属特征
        3.1.1 土壤重金属含量
        3.1.2 土壤重金属空间结构特征
        3.1.3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对比
    3.3 自然与人为扰动土壤重金属对比
    3.4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3.4.1 评价标准
        3.4.2 评价方法
        3.4.3 评价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磁学响应
    4.1 重金属与磁化率相关性
    4.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元素磁学诊断
    4.3 福州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磁学诊断
        4.3.1 相关性分析
        4.3.2 定量模型
        4.3.3 模型检验
        4.3.4 重金属污染磁学诊断参数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资助项目声明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安阳街道尘土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样品来源和方法
    2.1 采样点分布
    2.2 样品采集与实验室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安阳市街道尘土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变化特征
    3.2 安阳市街道尘土磁化率的空间分布特征
4 结论

(7)基于土壤磁化率的霍侯一级路两侧土壤重金属分布规律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我国公路交通建设发展状况
        1.1.2 公路运营带来的环境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公路沿线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1.2.1 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的累积分布
        1.2.2 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
        1.2.3 公路两侧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重金属相关关系
        1.2.4 公路两侧土壤磁化率研究
        1.2.5 公路两侧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仪器
    2.2 土壤样品采集
    2.3 样品实验分析
        2.3.1 土样理化性质测定
        2.3.2 磁学参数
        2.3.3 磁性矿物
        2.3.4 重金属含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的理化性质
        3.1.1 土壤pH值
        3.1.2 有机质含量
        3.1.3 土壤质地
    3.2 土壤磁化率
        3.2.1 土壤磁化率值特征分析
        3.2.2 磁化率水平分布特征
        3.2.3 磁化率垂向分布特征
    3.3 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3.3.1 土壤重金属统计特征值
        3.3.2 土壤中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
    3.4 磁性矿物分析
4 公路两侧土壤的统计学分析
    4.1 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的相关性分析
        4.1.1 pH值与重金属
        4.1.2 有机质与重金属
        4.1.3 土壤质地与重金属
        4.1.4 磁学性质与重金属
    4.2 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5 重金属污染评价
    5.1 土壤重金属累积状况评价
        5.1.1 土壤重金属的整体累积状况
        5.1.2 土壤重金属的地质累积指数评价
    5.2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风险评价
        5.2.1 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
        5.2.2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
    5.3 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6 讨论
    6.1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讨论
        6.1.1 土壤重金属含量
        6.1.2 土壤磁化率特征及其与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1.3 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2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与讨论
        6.2.1 不同评价方法单项指数的对比分析
        6.2.2 不同评价方法综合指数的对比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城市样带土壤环境磁学空间变异规律与重金属磁学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发展水平
        1.2.1 磁学方法在土壤学研究中的应用
        1.2.2 磁学方法在城市土壤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1.2.3 环境磁学与重金属之间的关系研究
        1.2.4 尺度效应和套合结构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环境磁学基本参数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磁学测试
        2.2.2 重金属分析
第3章 多尺度土壤磁学参数统计特征
    3.1 样带尺度上表土磁学统计特征
    3.2 行政区级尺度上表土磁学统计
    3.3 功能区级尺度上表土磁学统计
        3.3.1 公园表土磁学统计
        3.3.2 工业区表土磁学统计
        3.3.3 居民区表土磁学统计
        3.3.4 交通绿地表土磁学统计
        3.3.5 浦江农田表土磁学统计
    3.4 小结
第4章 多尺度土壤磁学参数空间结构特征
    4.1 样带尺度上土壤磁学参数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4.2 行政区级尺度上土壤磁学参数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4.3 功能区级尺度上土壤磁学参数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4.3.1 公园土壤磁学参数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4.3.2 工业区土壤磁学参数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4.3.3 居民区土壤磁学参数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4.3.4 交通绿地土壤磁学参数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4.3.5 浦江农田土壤磁学参数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套合尺度上城市样带土壤磁学参数的空间分布
    5.1 尺度选取与划分
    5.2 城市土壤磁性参数的空间尺度效应分析
    5.3 土壤环境磁学参数空间结构的多尺度套合
    5.4 小结
第6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磁学响应
    6.1 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6.2 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磁性特征的关系
        6.2.1 样带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磁性特征的关系
        6.2.2 行政区土壤重金属与磁性特征的关系
        6.2.3 功能区土壤重金属与磁性特征的关系
    6.3 重金属污染的环境磁学评价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城市样带土壤环境磁学基本特征及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指示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环境磁学主要理论基础
        1.2.1 环境磁学理论
        1.2.2 环境磁学基本原理
        1.2.3 基本磁学参数
    1.3 环境磁学的应用
        1.3.1 在土壤学研究中的应用
        1.3.2 在古气候与古环境变迁研究中的应用
        1.3.3 土壤污染研究中磁学方法的作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采取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分析方法
    2.1 上海市概况
    2.2 研究区概况
    2.3 样品采集与说明
        2.3.1 样带、闵行区样品采集
        2.3.2 功能区尺度样品采集
        2.3.3 土壤样品预处理
    2.4 磁化率测定方法与步骤
    2.5 土壤粒度测定方法与步骤
    2.6 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与步骤
    2.7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与步骤
第三章 城市土壤磁学特征
    3.1 样带土壤磁学特征
        3.1.1 样带土壤磁化率空间结构特征
        3.1.2 样带土壤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
        3.1.3 样带土壤频率磁化率空间结构特征
        3.1.4 样带土壤频率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
    3.2 功能区土壤磁学特征
        3.2.1 功能区土壤磁化率空间结构特征
        3.2.2 功能区土壤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
        3.2.3 功能区土壤频率磁化率空间结构特征
        3.2.4 功能区土壤频率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
    3.3 多尺度土壤磁学特征
        3.3.1 多尺度土壤磁学参数统计特征
        3.3.2 多尺度土壤磁学特征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磁学诊断
    4.1 城市土壤污染重金属含量
        4.1.1 样带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统计特征
        4.1.2 闵行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统计
        4.1.3 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统计
    4.2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磁学诊断
        4.2.1 样带尺度上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磁学诊断
        4.2.2 区级尺度上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磁学诊断
        4.2.3 功能区尺度上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磁学诊断
        4.2.4 多尺度城市土壤磁化率与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4.3 结语
第五章 影响土壤磁学特征的其它土壤环境因子
    5.1 土壤粒度
        5.1.1 样带城市土壤粒度统计特征
        5.1.2 闵行区土壤粒度统计特征
        5.1.3 不同功能区土壤粒度统计特征
        5.1.4 土壤磁学特征与土壤粒度统计特征
    5.2 土壤有机质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上海城市样带土壤磁学特征
        6.1.2 不同功能区土壤磁学特征
        6.1.3 不同研究尺度土壤磁学特征
        6.1.4 城市土壤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与磁学诊断
        6.1.5 城市土壤粒度及磁学特征
        6.1.6 城市土壤有机质及其磁学特征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漳州市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1 城市绿地概述
    2 重金属来源与危害
        2.1 重金属概念与来源
        2.2 重金属危害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
    1.2 社会经济条件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试剂和仪器
    2.2 样品的采集和前处理
    2.3 实验步骤及参数值测定
        2.3.1 pH值
        2.3.2 有机质
        2.2.3 磁学参数
        2.3.4 重金属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pH值特征
        3.1.1 漳州市城市绿地土壤pH值及其分布特征
        3.1.2 植被类型与土壤pH值
    3.2 漳州市城市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3.2.2 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质含量
    3.3 漳州市城市绿地土壤磁性特征
        3.3.2 植被类型与土壤磁性特征
    3.4 土壤重金属特征
        3.4.1 漳州市城市绿地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3.4.2 植被类型与土壤重金属含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漳州市城市绿地土壤的统计学分析
    4.1 土壤理化性质与重金属的相关性分析
        4.1.1 pH值与重金属
        4.1.2 有机质与重金属
        4.1.3 磁学性质与重金属
    4.2 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漳州市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来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漳州市不同绿地功能区重金属污染评价
    5.1 评价方法选取
        5.1.1 污染指数评价法
        5.1.2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5.1.3 地积累指数法
    5.2 评价结果与分析
        5.2.1 漳州市不同绿地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评价
        5.2.2 漳州市不同绿地功能区土壤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5.2.3 漳州市不同绿地功能区土壤地积累指数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福建省三明城区现代表土环境磁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州城市表层土壤中黑碳与重金属的相关性及磁学响应[D]. 刘英红.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大同李汪涧旧石器遗址综合研究[D]. 石晓润. 山西大学, 2020
  • [3]温州沿海平原第四纪地层及古环境演变[D]. 吴同.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许昌市典型区域土壤磁化率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 闫慧,曹军芬,张坤龙,袁冬颜,吉梦洁,邓亚平. 地球与环境, 2018(03)
  • [5]福州市表层土壤磁化率特征与重金属污染磁学响应[D]. 肖恋.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6]安阳街道尘土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指示意义[J]. 张宏亮,张志高,王芳芳,张月,李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7(01)
  • [7]基于土壤磁化率的霍侯一级路两侧土壤重金属分布规律及其评价[D]. 葛静.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
  • [8]城市样带土壤环境磁学空间变异规律与重金属磁学响应[D]. 李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9]城市样带土壤环境磁学基本特征及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指示性研究[D]. 张孔合.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10]漳州市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D]. 吕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福建省三明市现代表土环境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