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力系统的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

各种力系统的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

一、关于各种力系平衡方程的多种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禹[1](2021)在《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架试验载荷谱建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转向架构架载荷谱是建立车辆可靠性评定标准和设计规范的基础,其中基础的工作内容是确认输入载荷的类型及作用方式。目前应用中,主要的指导规范是UIC 615-4、EN 13749与JISE 4207,上述规范将转向架技术参数代入相应的载荷计算方法得到载荷有效值,施加规定载荷作用次数后监测构架是否发生疲劳破坏。但实际情况表明,依据规范中的载荷类型和载荷工况模式进行构架疲劳强度评价时,结构服役载荷显着不同于规范中载荷,评价结果往往不能反映真实服役损伤。因此,为正确预测构架服役疲劳损伤,需开展真实服役条件下的构架载荷测试,获得构架真实服役载荷与疲劳损伤,进而研究建立疲劳试验载荷谱的方法。本文针对某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架进行研究,基于转向架的结构形式和运动特征,确定了构架上的载荷及作用方式。研究运用中构架的载荷耦合方式以及载荷相关行为,建立了能够预测构架服役疲劳损伤的载荷谱。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研究高速动车组构架的结构型式和承载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构架的运动特征确定了构架的主要输入载荷。搭建试验台采用真实构架进行加载试验,依据构架应变响应特征,在构架适当的部位进行应变片组桥,对所有载荷与响应间的传递关系进行解耦,实现传递矩阵对角化,消除载荷与响应间的相互影响,通过高精度的载荷解耦技术和低偏差的试验工装制作了测力构架,使其既承担运用功能又承担测力功能,并装于运用车辆获取构架服役载荷。(2)针对线路服役条件下得到的构架载荷、应力—时间历程,结合GPS和陀螺仪等辅助识别工具,分析了构架在不同典型工况下的载荷特征,通过对构架轴箱垂向力和轮轴横向力载荷趋势的研究,确认了轴箱垂向力和轮轴横向力中存在着其他载荷的被动力分量。进而,通过对轴箱垂向力和轮轴横向力进行力系分解,得到适用于台架加载的浮沉载荷系、侧滚载荷系、扭转载荷系和横移载荷系。(3)依据空间力系平衡原则,本文提出转向架载荷系都是以主动力与被动力相平衡的方式成组出现。从构架垂向载荷系和构架平面载荷系两个角度,同时采用理论计算、模拟仿真和台架加载验证力系平衡的可行性和正确性。进一步,提出以频域相干性和载荷损伤占比对载荷系进行识别确认,同时,分析了受力情况较为复杂的横侧梁及横纵梁连接根部区域出现的动态效应,它们是建立准静态完备载荷谱损伤差异的主要来源。(4)基于时域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建立构架的疲劳损伤模型,通过对构架关键区域控制部位实测等效应力,时域载荷计算应力和EN 13749计算等效应力三者对比分析可知,线路服役跟踪测试获得的实测载荷用于评价构架结构强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时域载荷计算应力更接近于实测等效应力。同时,利用载荷损伤占比验证构架载荷的完备性,最终确立了浮沉载荷,侧滚载荷,扭转载荷,电机垂向异向、同向载荷,齿轮箱异向、同向载荷,制动载荷,抗侧滚扭杆载荷,二系垂向减振器载荷,横移载荷,菱形载荷,抗蛇行减振器载荷,电机横向载荷,二系横向减振器载荷和牵引拉杆载荷等共计16种载荷。(5)为了准确预测构架服役疲劳损伤,需要建立符合台架加载的试验谱,建立有效试验载荷谱需要在确定载荷类型的基础上,还需要涵盖载荷作用幅值、载荷作用频次和载荷作用相位。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损伤最小为目标的试验谱加载模型,利用全程载荷—时域历程Pearson相关系数定义因时域历程转换载荷谱过程中丢失的载荷相位信息,通过载荷同向加载和反向加载的方式模拟构架上的载荷耦合关系;同时,通过实测载荷等比例缩减的方式确定载荷加载频次,进一步利用拉丁超立方抽样确定压缩试验谱的加载频次及其作用方式;最后,以雨流计数后的实测谱等损伤转换为作用频次对应的载荷作用幅值进行加载。通过实测动应力扩展损伤、时域载荷计算损伤、试验谱损伤和EN 13749计算损伤对比分析可知,本文建立的试验谱可以较好的还原实测载荷加载情况,相比于载荷规范EN 13749更接近构架真实的服役损伤。

王珍珍[2](2021)在《梁式结构的可更换OFBG-CFRP智能板-钢板复合加固及全历程受力性能》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的交通运输持续超限运营、设计规范荷载等级标准不断提高、以及长期暴露于干湿、冻融、腐蚀等恶劣服役环境导致的材料性能和界面粘结性能持续劣化,使得已经加固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桥梁继续面临使用性能逐步退化的风险,严重威胁到已加固桥梁的服役寿命。因此,对加固后桥梁长期性能和加固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合理评估以及预防性的二次加固具有重要意义。端锚预应力碳纤维复合板(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加固技术可有效抑制板端剥离、提高CFRP材料的强度利用率,并对被加固结构的正常使用性能、极限承载能力以及耐久性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因而在旧桥、危桥改造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的加固方式多为一次性、永久性,难以一劳永逸地应对加固桥梁承载能力持续退化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以及加固后桥梁长期服役性能和加固效果实时监测和合理评估的基本需求,本文围绕低成本、高耐久性封装与布设工艺的传感器的研制、满足二次加固维护需求的加固改造技术的开发以及加固梁全历程受力分析和安全评估方法三个方面逐步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研制了内嵌光纤光栅传感器(Optical Fiber Bragg Grating,FBG)的智能CFRP板,简称OFBG-CFRP智能板,并利用自制挤压装置将夹片式锚具组装于智能板两端形成智能板锚固件,通过性能试验分别获取其力学性能指标、静载锚固效率和失效模式以及静态感知性能指标;通过对12根端锚OFBG-CFRP智能板加固RC梁以及1根未加固RC梁(对比试件)进行三点弯曲静载性能试验,验证了试验室环境下智能板的全历程测试性能;将OFBG-CFRP智能板应用于大窑湾六号桥实际加固工程中,获得了 CFRP板在加固施工阶段和长期服役阶段的应力演化规律,验证了智能板在实际加固工程中应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次,针对加固后桥梁长期性能和加固效果的实时监测和合理评估以及预防性二次加固的需求,研制了 OFBG-CFRP智能板-钢板可更换复合锚具,通过展开可更换复合锚具的静载锚固性能试验以获取其锚固效率和失效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梁式结构的可更换OFBG-CFRP智能板-钢板复合加固系统,通过对12根端锚预应力OFBG-CFRP智能板-钢板复合加固RC梁进行有限次高周疲劳试验,探讨加固梁在疲劳损伤过程中的受力性能和剩余承载力演化规律,以检验可更换加固思路的可行性和加固效果。第三,建立了张拉荷载作用下端锚CFRP板-基体界面的荷载传递方程,通过引入含残余粘结剪应力的双指数粘结滑移本构模型以及板端锚固处相对滑移量为0的边界条件来模拟端部锚具对界面剪切滑移行为的影响,推导了具有普适性的端锚CFRP板-基体界面荷载传递方程的半解析解答,并利用文献已有的试验数据进行验证;分析了界面和加固几何参数对张拉过程中CFRP板轴力、剪应力分布以及加载端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第四,采用基于节段位移的弯矩-转角分析法建立了考虑中间裂缝剥离过程的端锚预应力CFRP板加固RC梁静载行为全历程分析模型,通过引入端锚CFRP板-基体界面荷载传递半解析解答,构建了相应的数值求解流程,并利用部分端锚预应力CFRP板加固RC梁静载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第五,考虑到可更换智能板-钢板复合加固系统的构造特点,进一步拓展了端锚预应力CFRP板加固RC梁静载行为全历程分析模型。通过引入加固梁各组成材料在疲劳荷载模式下的性能退化规律,分别建立了可更换复合加固梁全寿命期内的疲劳行为、损伤因子以及剩余承载力预测模型,并利用可更换复合加固梁的疲劳试验结果验证了上述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分析了不同钢板更换频率下复合加固梁的剩余承载力、损伤因子的发展规律,从理论角度验证了可更换加固思路较一次加固方式的优越性;提出一种基于OFBG-CFRP智能板实测数据的复合加固梁疲劳损伤评估方法,并利用试验数据对该评估流程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廖勋宝[3](2021)在《自动折叠电动轮椅车结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的进步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从而也造成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另一方面,因为各种事故而导致下肢残疾人数上千万,他们丧失了行走能力,生活极为不便。同时,产品的智能化、电动化极大的改善了这类人群的生活方式。为了给老龄人以及残障人士提供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操作简单的人性化代步工具,针对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轮椅车存在体积质量大、折叠复杂及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本文拟研制一种无需拆卸任何零部件就能实现自动折叠与展开的电动轮椅车,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对市场上主流的两款手动折叠和一款自动折叠电动轮椅车进行结构特性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优缺点,为电动轮椅车结构设计提供思路。根据自动折叠电动轮椅车项目设计要求以及国家相关标准,对轮椅进行概念设计,并提出了三种基于平面铰链连杆机构的自动折叠电动轮椅结构方案。对比分析三种方案的可行性及合理性,确定最终的轮椅结构设计方案并进行综合评价,绘制出机构简图,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2)基于人机工程学理论,结合我国成年人体尺寸测量数据及国家电动轮椅相关标准,设计轮椅相关尺寸,包括座面高度、座面宽度、座面深度、座面倾角、靠背高度、靠背宽度、靠背倾角、扶手高度及间距、脚踏板高度、前后轮总成等尺寸参数。将轮椅机构进行等效简化,拆分成三个杆组。基于闭环矢量法分别对三个杆组机构进行运动学建模,求解机构中各杆件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各关节点的速度、加速度。基于轮椅尺寸设计得到的机构各杆件尺寸,利用Matlab编程计算,得出运动学仿真结果,并观察机构运动参数变化曲线,分析该机构折叠过程中的运动特性,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分析轮椅机构在静止状态下各杆件的受力情况,并建立静力平衡方程,得出各杆件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运动学分析为基础,对轮椅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学分析,建立力和力矩的平衡方程组,并将机构运动在周期内离散,求解得出t(28)5 s时刻各运动副的力分析结果。(3)基于轮椅设计基本尺寸参数,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轮椅各部件进行具体结构造型设计及三维建模,完成轮椅整车的装配并观察折叠过程各部件是否发生干涉。结果表明轮椅结构合理,折叠过程无干涉。(4)利用Adams软件对轮椅虚拟样机进行运动学仿真,测量机构在折叠过程中各杆件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各关节点的速度、加速度,输出变化曲线。对比分析Adams与Matlab仿真结果,两者的误差非常小,其中,角位移最大误差为8.4×10-3 rad,角速度最大误差为12.09×10-4 rad/s,角加速度最大误差为2.02×10-3 rad/s2,关节点速度最大误差为2.6×10-4 m/s,关节点加速度最大误差为3.82×10-4 m/s2,验证了所建立的轮椅机构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基于Ansys对自动折叠电动轮椅车后旋转架、车架、坐垫支架以及靠背支架等关键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其结构强度和刚度均满足设计要求。(5)对自动折叠电动轮椅车的驱动电机以及电动推杆进行分析与选型。根据项目设计要求以及国家的相关标准,对电动轮椅车进行运动参数校核,其中,轮椅最小回转半径为905 mm,爬坡能力为17.2°,轮椅极限侧倾角为25.1°。在启动距离为0.5 m的情况下,理论越障高度可以超过0.04 m。

刘加玮[4](2020)在《轻型无人作战平台的设计及稳定性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以下三点,首先根据无人作战平台在国内外发展状况及研究方向为参考,以技术目标为设计前提,结合实际的情况,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设计和计算,从底盘系统,动力系统和驱动系统三方面着手,设计出轻型的无人作战平台。其次,根据平台所搭载的某5.8mm链式机枪进行计算仿真,结合经典的内弹道学与武器气体动力学的相关知识理论,构建出内弹道及后效期的火药燃气压力的模型。然后,通过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求解,获得机枪在内弹道时期的P-t曲线图。根据Matlab仿真曲线图,以减小机枪射击时的后坐力为目标,设计出符合要求缓冲装置,在本文中选择节制杆式液压缓冲器为与无人作战平台相配合的缓冲装置。最后,通过ADAMS软件对平台整体进行建模仿真,通过仿真可以获得机枪射击时通过缓冲装置带给平台的后坐阻力,以及在机枪射击时相对于地面坐标轴的位移和角度。通过分析以上数据,可以获悉机枪射击时,无人作战平台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赵学茹[5](2020)在《数控机床角度头建模及振动特性分析》文中提出近些年,我国数控加工技术发展迅速,机械制造和自动化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对数控机床的加工范围和复杂程度等功能要求越来越全面。重点制造领域的需求典型结构部件一般以薄壁的复杂曲面为主要加工产品,它们的结构复杂,加工精度要求很高,加工技术也很困难,导致对开展加工任务的数控机床有较高的性能要求。在此其中,较为关注的一项就是数控机床附件的使用。为适应不同加工的需要,常利用不同机床附件来扩大数控机床的加工范围,如平口钳、刀库、平旋盘、数控回转工作台和角度头等。本文以角度头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有限元的机床角度头三维模型,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为工具,模拟实际工况与相应边界条件,添加约束并施加载荷。对角度头进行了静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分析,为角度头的设计和数控机床设备的智能维护提供支撑。在传统铣削力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力的平移定理以及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计算得出不同机床加工参数所对应的不同工况下的X、Y、Z方向的铣削力,提供载荷边界条件给后续角度头的静力学、动力学特性的研究分析。然后对角度头进行静力学分析。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角度头的三维实体模型,导入到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中。根据角度头的真实受力状况,以远程力的施加形式,分析了角度头在重力以及铣削力的作用下的静力变形和角度头壳体的刚度验证,并且采用线性拟合的方法,建立了角度头敏感方向的铣削力和变形量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求解出了角度头敏感方向的静刚度,验证计算得出的结果与仿真得出的结果相符。获得角度头最大变形量以及壳体最大等效应力随着铣削深度、走刀量以及铣削速度等参数改变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实际的加工效率提供了参考意见。最后对角度头进行动力学分析。依据传统动力学分析理论对角度头进行模态分析,得到角度头模型前六阶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接着,对角度头进行动态谐响应分析,得到了角度头与刀具连接处中心的位移响应曲线和动刚度。并且由谐响应分析得到的共振频率值计算得到对应的转速值,为实际数控机床生产加工转速值的选取提供参考,为角度头的减振降噪提供支撑。

王志[6](2020)在《大长径比柔性转子球体动平衡抑振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对于某些转子设备如纺纱锭子、汽轮机组等,其长径比大,且转速高于系统临界转速,属于典型的大长径比柔性转子。高转速下,轻微偏心便会导致转子剧烈振动。因而,设备装机前常需经过严格的动平衡。但在长期运转过程中,设备的负载变化以及变形、腐蚀等情况又会造成转子新的随机不平衡。本文研究大长径比柔性转子球体动平衡技术,主要分为弹支-刚性轴转子和柔性转子。在高于转子临界转速的情况下,平衡器中自由移动的球体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自动向转子偏心相对一侧移动,从而大大减小或完全抵消转子不平衡影响。首先,针对弹支-刚性轴转子,运用Lagrange方程分别给出各部件的动力学描述,建立转子支承作用力和球体所受阻尼力模型,进而将各部件的动力学描述进行组装得到系统振动模型。基于空间力系平衡关系,推导了双圆盘转子幅频与相频曲线方程,指出了其自身的“自动定心”现象,分析了其球体动平衡驱动力的来源;对于单盘转子,研究了转子轴线运动规律,分析了球体动平衡抑振机理。其次,为讨论转子系统稳定性与动态响应,采用旋转坐标变换将上述弹支-刚性轴转子振动模型转为自治系统,讨论平衡解约束方程及构成情况;根据分岔理论,利用分岔软件AUTO分析其稳定性,得到稳定区间分布情况,进而讨论了主要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初步验证分岔结果的正确性;当偏心质量处于转子不同相位时,研究了有无球体平衡器两种情况下,转子系统的稳态响应和瞬态响应;进而引入滚动阻力,讨论了平衡球不同初始位置和不同转速情况下,滚动阻力对转子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再次,针对柔性转子球体动平衡问题,基于有限元法,应用Timoshenko梁理论建立了轴段单元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阻尼矩阵与陀螺矩阵,并与其余刚性部件模型进行耦合,建立了带球体平衡器的柔性转子刚柔耦合模型;引入?隐式迭代算法求解,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其球体平衡器的振动抑制特性。最后,为验证论文理论分析的结论,搭建了带有双球体平衡器的弹支-刚性轴转子实验台,利用高速相机进行观测,研究了不同转速和不同偏心质量相位情况下平衡球的运动轨迹和稳态位置。

王二伟[7](2020)在《“抗滑桩-锚索”结构受力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滑坡是指斜坡岩土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带)发生滑动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现象。滑坡对工程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抗滑桩-锚索”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滑坡治理方法,主要由抗滑桩和锚索组成。抗滑桩结构承担滑坡体大部分的滑坡推力;锚索锚固岩土体,弥补了抗滑桩抗弯刚度不足的缺点,同时起到优化抗滑桩内力分布和减小抗滑桩桩顶位移的作用。抗滑桩结构和锚索结构共同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本文从“抗滑桩-锚索”结构的作用机理、受力特点、受力分析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抗滑桩-锚索”结构是依靠抗滑桩、锚索和周围岩、土体的共同作用,将滑坡推力传递到稳定地层。抗滑桩和锚索共同作用可以使抗滑桩的抗滑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抗滑桩的受力计算方法有k法、m法、c法和有限元数值法。通过对浙江省滑坡案例计算分析,可知m法和有限元法计算结果更精确。“抗滑桩-锚索”结构的设计方法可分为“强桩弱锚”结构与“强锚弱桩”结构。根据工程经验总结了两种设计方案及适用工程的特点。经分析“强桩弱锚”结构更适用于浙江省的滑坡治理。本文选取了新昌县七星街道某小学滑坡案例,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利用“强桩弱锚”结构比抗滑桩结构治理时,抗滑桩最大弯矩减小了百分之十一,同时抗滑桩的桩顶位移减小了百分之四十以上。通过分析“抗滑桩-锚索”结构滑坡治理的现状,结合新昌县七星街道礼泉小学迁建地块山体滑坡的工程案例,运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模拟了该滑坡,并进行了滑坡治理的分析研究。此滑坡在浙江省滑坡治理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为类似的滑坡治理提供参考。

王森[8](2020)在《可调节型闭链多足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较于传统的轮式和履带式移动方式,应用腿式移动系统的机器人,具有更加突出的机动性和地形适应能力,因而成为移动机器人领域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其中,闭链多足机器人因其曲柄的驱动形式和闭链的结构形式,使其具备高效的运转效率,简洁的控制流程和突出的负载能力,然而单一的足端轨迹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所以设计出一款具有突出地形适应能力的闭链多足机器人,对拓展该类型机器人的实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可调机构理念,对传统单自由度闭链腿式机构进行机构创新,基于Watt-?型机构、Chebyshev-pantograph机构和Klann机构提出四种可调节型闭链单腿构型,主要围绕其中的Klann机构改进型进行设计和分析,阐明构型设计思路与分析方法,以该构型为基础构造两动力驱动、四调整驱动的新型八足机器人。Klann机构改进型以Klann六杆机构为基础,增加一个使其机架铰链转动的自由度,实现了铰链位置的调整。用此方法获得其足端轨迹的连续性变化,从而可在纵向上提高抬腿高度以增强越障能力,同时可在横向上改变跨步距以实现逼近目标点的规划,并且还可通过切地角度的调节降低爬坡过渡段的足端冲击。此种腿式机构在行走时由一个电动机驱动,可维持其单自由度特性,在少驱动数目、高结构刚度以及大承载能力方面具有性能优势。应用基本杆组法对其构建运动学分析模型,以最大抬腿高度为目标进行参数优化来确定结构尺寸,并进行静力学分析。开展整机总体设计,合理布局腿部机构和驱动及传动系统,并结合整机结构针对性地开展足端轨迹分析和稳定性分析。以提升地形适应能力为目的制定了转向策略、目标点逼近策略、爬坡策略以及垂直墙越障策略,同时进行相应的动力学仿真分析和技术验证。最终,研制样机一台,对其进行腿部结构设计及强度校核、驱动及传动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完成样机加工与装配,并针对典型地面环境开展适应性试验,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设计的可行性。

张献伟[9](2020)在《新型三叉杆滑球式万向联轴器的润滑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联轴器种类繁多、型号各异,不同型号和种类的联轴器对应不同的使用性能。如今机械传动的相关研究日趋成熟,联轴器作为传动系统的关键构件,为适应新的机械系统,在结构方面应对其进行适当优化,以实现与整体结构的共同发展和创新。本文研究的新型三叉杆滑球式万向联轴器,结构相对简单,经济性高,降低了内部磨损的同时其润滑效果显着提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模型的结构简图,建立空间坐标系,利用方向余弦变换矩阵法,研究内部构件的运动规律,根据内部构件在空间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研究在不同轴线夹角的情况下,滑球与三叉杆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以及输出轴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Motion分析,以不同轴线夹角为变量,对滑球与三叉杆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以及输出轴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进行运动仿真。(2)根据模型的结构简图,建立相应空间坐标系,利用方向余弦变换矩阵法得出滑球、三叉杆以及输出轴的受力情况,并建立相应的力学平衡方程,根据相应的平衡方程构建力学分析模型,设置相应的参数,利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在不同轴线夹角为变量,研究滑球、三叉杆以及输出轴的受力变化规律。(3)利用ADAMS软件对存在摩擦力的构件(滑球与叉杆)进行更加深入的摩擦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滑球与叉杆相对应的接触面分别提出两种结构优化方案:滑球与滑道接触面的横向优化和滑球与滑道接触面的纵向优化;三叉杆与滑球接触面的横向优化和三叉杆与滑球接触面的纵向优化。利用ADAMS软件对优化的结构进行摩擦力分析,对比分析结果,得出最佳的优化结构。(4)对新型三叉杆滑球式万向联轴器的脂润滑特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分别以等温与温升为主要研究方向,根据脂润滑控制方程,通过整理Reynolds方程,建立相应的基本参数方程,并对其进行数值分析,研究其结果的变化规律,分别分析在等温与温升的条件下,不同转速、不同轴线夹角以及不同润滑脂的流变指数对润滑膜膜厚以及压力的影响规律,为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罗建文[10](2020)在《车用材料摩擦异响特性及实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噪声控制水平的提高,原来被掩盖的异响(Squeak,Rattle,S&R)问题逐渐被暴露。异响问题会影响汽车驾乘体验,通过改善异响问题可以提升车辆品质感,因此,对异响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内容是对车用材料摩擦异响(Squeak)特性及实验方法的研究。首先分析材料对的摩擦力学模型和传统摩擦异响测试方法,提出基于粘滑原理(Stick-Slip)和声音数据的摩擦异响测试方法,通过设计车用材料摩擦异响测试装置获取该方法需求的参数,进而运用统计学知识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建立该试验方法的评价模型。最后运用设计的测试装置和评价模型研究温度、湿度、表面正压力、激振频率、不同材料属性和不同涂层等对车用材料摩擦异响的影响规律。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1)摩擦异响机理和试验方法的研究。以导致摩擦异响成因的粘滑运动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种传统粘滑运动测试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基于粘滑原理和声音参数的摩擦异响测试方法。(2)摩擦异响测试装置的设计。根据摩擦异响原理,以测控系统设计、机械结构设计和实验装置的整体设计,实现装置整体开发。并对测试装置的基础加载功能进行验证。(3)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摩擦异响评价模型搭建。通过设计的摩擦异响测试装置获取已知材料对的摩擦相关参数和粘滑运动参数,建立匹配的数据库。基于支持向量机对匹配参数进行分类,最终建立评价模型,并对评价模型不同的核函数进行对比和数据规范化处理。(4)摩擦异响影响因素和规律的研究。运用设计的测试装置和评价模型,研究温度、湿度、表面正压力、激振频率、不同材料属性和不同涂层等对车用材料摩擦异响的影响规律。

二、关于各种力系平衡方程的多种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各种力系平衡方程的多种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架试验载荷谱建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设计载荷输入
        1.2.2 载荷识别方法
        1.2.3 车辆疲劳可靠性
        1.2.4 铁路车辆载荷谱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2 高速动车组测力构架与测力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转向架构架及其载荷划分
    2.3 载荷识别
        2.3.1 载荷直接识别
        2.3.2 传递矩阵病态问题
        2.3.3 载荷识别系数
    2.4 载荷-应力传递系数标定方法研究
        2.4.1 试验台标定
        2.4.2 传递系数精度
    2.5 本章小结
3 典型工况载荷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时域特征分析
        3.2.1 典型工况分析
        3.2.2 轴箱垂向载荷
        3.2.3 驱动载荷
        3.2.4 平面载荷
    3.3 载荷特性分析
        3.3.1 耦合载荷分解
        3.3.2 载荷传递特性
    3.4 构架标准载荷介绍
    3.5 本章小结
4 转向架构架载荷平衡模式验证
    4.1 引言
    4.2 转向架准静态平衡模式构建
        4.2.1 构架垂向平衡力系建立方法
        4.2.2 构架平面平衡力系建立方法
    4.3 构架平衡模式载荷及响应分析
        4.3.1 相干性分析
        4.3.2 损伤占比分析
        4.3.3 构架的动态效应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疲劳损伤累积模型的寿命评估
    5.1 引言
    5.2 疲劳损伤累积模型
    5.3 损伤精度分析
        5.3.1 准静态平衡载荷损伤对比
        5.3.2 载荷系完备性
        5.3.3 精简载荷损伤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高速动车组构架试验载荷谱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谱构建方法
        6.2.1 载荷关联度
        6.2.2 试验恒幅载荷相位研究
        6.2.3 载荷作用频次
        6.2.4 载荷作用次序
        6.2.5 试验加载载荷值
    6.3 试验谱结果
        6.3.1 试验谱加载
        6.3.2 疲劳程序谱对比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试验载荷谱加载结果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梁式结构的可更换OFBG-CFRP智能板-钢板复合加固及全历程受力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FRP加固结构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FRP加固RC梁静载行为全历程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1 基于截面应变的弯矩-曲率分析法
        1.3.2 基于节段位移的弯矩-转角分析法
    1.4 亟待解决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端锚OFBG-CFRP智能板的研制、性能试验与应用
    2.1 引言
    2.2 OFBG-CFRP智能板的研制
        2.2.1 FBG传感技术原理
        2.2.2 OFBG-CFRP智能板的制作工艺
    2.3 夹片式锚具的基本原理与初步设计
        2.3.1 夹片式锚具的基本原理
        2.3.2 夹片式锚具的初步设计
        2.3.3 设计算例
    2.4 夹片式锚具的有限元分析
        2.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2 参数分析工况设计
        2.4.3 参数分析结果与讨论
        2.4.4 锚具应力状态验证
    2.5 端锚OFBG-CFRP智能板的性能试验
        2.5.1 智能板的力学性能
        2.5.2 智能板的锚固性能
        2.5.3 智能板的应变感知性能
    2.6 端锚预应力OFBG-CFRP智能板加固RC梁静载性能试验
        2.6.1 试件工况设计
        2.6.2 试件梁制作
        2.6.3 试验材料特性
        2.6.4 智能板预应力的施加
        2.6.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2.6.6 测量方案
    2.7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7.1 OFBG-CFRP智能板预应力损失分析
        2.7.2 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2.7.3 试验梁裂缝分析
        2.7.4 试件承载能力分析
        2.7.5 试验梁位移分析
        2.7.6 CFRP板应变分析
        2.7.7 混凝土应变分析
        2.7.8 端部锚固力分析
    2.8 端锚OFBG-CFRP智能板在大窑湾六号桥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2.8.1 工程背景
        2.8.2 大窑湾六号桥病害检查
        2.8.3 大窑湾六号桥OFBG-CFRP智能板现场布设
        2.8.4 加固施工阶段OFBG-CFRP智能板短期监测结果
        2.8.5 服役阶段OFBG-CFRP智能板长期监测结果
    2.9 本章小结
3 梁式结构的可更换OFBG-CFRP智能板-钢板复合加固系统的开发与试验验证
    3.1 引言
    3.2 可更换复合锚具的研制及静载锚固性能试验
        3.2.1 可更换复合锚具的研制
        3.2.2 可更换复合加固系统的组成及施工流程
        3.2.3 复合锚具的静载锚固性能试验
    3.3 可更换复合加固RC梁疲劳性能试验概况
        3.3.1 试件工况设计
        3.3.2 试件梁制作
        3.3.3 试验材料特性
        3.3.4 复合锚固板预应力的施加
        3.3.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3.3.6 测量方案
    3.4 可更换复合加固RC梁疲劳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短期预应力损失试验结果分析
        3.4.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3.4.3 疲劳损伤过程结果分析
        3.4.4 疲劳过程中的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3.4.5 剩余承载力及静载性能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端锚CFRP板-基体界面荷载传递全历程分析
    4.1 引言
    4.2 端锚CFRP-基体界面荷载传递一般方程的建立
    4.3 非线性界面粘结滑移本构模型的选取
        4.3.1 非线性界面粘结滑移本构曲线的确定
        4.3.2 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4.3.3 模型参数对比验证
    4.4 剥离过程端锚CFRP板-基体界面荷载传递方程的建立
        4.4.1 加载阶段
        4.4.2 加载-剥离阶段
    4.5 剥离过程端锚CFRP板-基体界面荷载传递方程的求解
        4.5.1 切比雪夫多项式逼近
        4.5.2 加载阶段界面荷载传递方程的求解
        4.5.3 加载-剥离阶段界面荷载传递方程的求解
        4.5.4 试验验证
        4.5.5 算例分析
        4.5.6 参数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端锚预应力CFRP板加固RC梁静载行为全历程分析
    5.1 引言
    5.2 端锚预应力CFRP板加固RC梁静载行为全历程分析过程
        5.2.1 基本假定
        5.2.2 特征节段的静载行为全历程分析
        5.2.3 端锚CFRP板加固RC梁全历程力学行为分析
    5.3 端锚CFRP板加固RC梁的拉伸硬化效应预测模型
        5.3.1 界面荷载传递控制微分方程的建立
        5.3.2 界面粘结滑移本构模型的选取
        5.3.3 边界条件及界面荷载传递解析解答
        5.3.4 两种特殊情况对界面荷载传递的影响
        5.3.5 拉伸硬化分析流程
        5.3.6 试验验证
    5.4 端锚预应力CFRP板加固RC梁静载行为全历程分析模型
        5.4.1 各特征节段的全历程弯矩-转角曲线数值求解方法
        5.4.2 端锚CFRP板加固RC梁全历程力学行为数值求解流程
        5.4.3 试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可更换复合加固RC梁疲劳损伤过程力学行为分析及安全评估
    6.1 引言
    6.2 疲劳荷载作用下可更换复合加固RC梁材料力学性能退化规律
        6.2.1 混凝土力学性能退化规律
        6.2.2 钢筋和钢板力学性能退化规律
    6.3 可更换复合加固RC梁疲劳损伤过程力学行为分析
        6.3.1 基本假定
        6.3.2 未加固RC梁全历程力学行为曲线的疲劳退化
        6.3.3 可更换复合加固RC梁全历程力学行为曲线的疲劳退化
    6.4 可更换复合加固梁疲劳性能试验验证
        6.4.1 试验梁界面粘结滑移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
        6.4.2 疲劳失效过程力学行为试验值与理论值对比分析
        6.4.3 剩余承载力试验值和理论值对比分析
        6.4.4 钢板更换频率的影响分析
    6.5 基于智能板实测数据的加固梁疲劳损伤过程安全评估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特征节段全历程受力分析示意图
    A.1 模式1特征节段全历程受力分析
    A.2 模式2和3特征节段全历程受力分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自动折叠电动轮椅车结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电动轮椅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3.1 电动轮椅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电动轮椅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内容
2 自动折叠电动轮椅车的总体结构方案设计
    2.1 概念设计
        2.1.1 产品的概念设计
        2.1.2 概念设计的方法及过程
    2.2 自动折叠电动轮椅车的概念设计
        2.2.1 市场现有产品分析
        2.2.2 方案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
        2.2.2.1 设计要求
        2.2.2.2 技术指标
        2.2.3 结构方案的设计及优选
    2.3 轮椅车总体方案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自动折叠电动轮椅车尺寸设计及机构分析
    3.1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轮椅车尺寸设计
        3.1.1 人机工程学概述
        3.1.2 轮椅尺寸设计中的人体生理学特征及测量数据
        3.1.3 轮椅基本尺寸参数的确定
    3.2 轮椅机构分析
        3.2.1 运动学分析
        3.2.1.1 前支撑架、车架收折机构
        3.2.1.2 坐垫支架、靠背支架收折机构
        3.2.1.3 扶手收折机构
        3.2.1.4 基于matlab运动学计算及结果
        3.2.2 静力学分析
        3.2.3 动力学分析
        3.2.3.1 轮椅动力学分析
        3.2.3.2 基于matlab动力学计算及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Solid Works的轮椅车实体建模
    4.1 软件介绍
    4.2 轮椅结构设计与三维建模
    4.3 本章小结
5 电动轮椅车关键部件仿真及有限元分析
    5.1 基于Adams的轮椅虚拟样机仿真
        5.1.1 Adams软件介绍
        5.1.2 仿真平台的搭建及环境设置
        5.1.3 轮椅折叠仿真与分析
    5.2 基于Ansys的轮椅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
        5.2.1 Ansys软件介绍
        5.2.2 电动轮椅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轮椅车关键部件的选用及性能分析
    6.1 关键零部件分析与选型
        6.1.1 驱动电机与传动装置
        6.1.2 电动推杆
    6.2 自动折叠电动轮椅车参数校核
        6.2.1 轮椅最小回转半径
        6.2.2 爬坡能力分析
        6.2.3 轮椅越障高度
        6.2.4 轮椅侧倾角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轻型无人作战平台的设计及稳定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无人作战平台研究现状
        1.2.2 对国内无人作战平台的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课题主要内容
        1.3.2 论文主要内容
2.无人作战平台机械系统的设计
    2.1 总体的功能与指标
        2.1.1 无人作战平台的需求及功能
        2.1.2 无人作战平台的技术指标
    2.2 移动底盘系统的设计
        2.2.1 底盘设计
        2.2.2 履带结构设计
        2.2.3 轮系的设计
    2.3 驱动系统的设计
    2.4 动力系统的设计
        2.4.1 行驶功率
        2.4.2 爬坡功率分析
        2.4.3 驱动电机及电源的选取
    2.5 其它的相关计算
        2.5.1 履带的相关计算
        2.5.2 驱动轮,
    2.6 无人作战平台枪架的设计
        2.6.1 枪架的基本组成结构
        2.6.2 枪架的设计方案
        2.6.3 驱动电机的选择
    2.7 平台整体的渲染图三位
    2.8 本章小节
3内弹道的仿真
    3.1 内弹道的模型建立
        3.1.1 内弹道的方程组
        3.1.2 药型系数的计算
        3.1.3 内弹道方程解析
    3.2 内弹道的仿真
        3.2.1 仿真程序介绍
        3.2.2 仿真结果
    3.3 本章小结
4弹簧式缓冲装置的设计及仿真分析
    4.1 缓冲装置的分析
    4.2 缓冲装置方案设计
        4.2.1 缓冲装置的方案选定
        4.2.2 工作原理
    4.3 缓冲装置的结构设计
        4.3.1 缓冲装置相关参数的确定
        4.3.2 缓冲簧的设计
        4.3.3 弹簧缓冲装置的整体结构
    4.4 弹簧缓冲装置的仿真分析
        4.4.1 缓冲装置的模型建立
    4.5 后坐阻力曲线采集
        4.5.1 平射状态时的仿真曲线
        4.5.2 不同射角时的仿真曲线
        4.5.3 不同射速时的仿真曲线
    4.6 本章小结
5.无人作战平台射击稳定性仿真分析
    5.1 引言
    5.2 基于使用动静法的无人作战平台射击稳定性的分析
        5.2.1 无人作战平台射击后坐时受力分析
        5.2.2 无人作战平台射击时稳定性的条件
        5.2.3 无人作战平台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
    5.3 无人作战平台射击稳定性仿真与分析
        5.3.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2 仿真结果分析
    5.4 结论
    5.5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本文所做主要主要结果与工作总结
    6.2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数控机床角度头建模及振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1.2.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角度头振动特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角度头的简单介绍
    2.2 有限元理论介绍
    2.3 有限元分析相关软件的介绍
    2.4 ANSYS Workbench求解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铣削力建模
    3.1 铣削力的确定
    3.2 铣削力的计算
    3.3 ANSYS Workbench中远程点和远程力
    3.4 ANSYS Workbench中的坐标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角度头的静力学特性分析
    4.1 角度头三维模型和有限元建模
    4.2 角度头静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4.3 角度头静力学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角度头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5.1 角度头动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5.2 角度头模态分析
    5.3 角度头谐响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6)大长径比柔性转子球体动平衡抑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转子平衡技术研究现状
        1.2.1 离线平衡理论
        1.2.2 转子自动平衡技术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弹支-刚性轴转子振动模型与动平衡机理分析
    2.1 双圆盘双平衡器弹支-刚性轴转子振动模型的建立
        2.1.1 偏心质量的动力学描述
        2.1.2 圆盘、轴与平衡器壳体的动力学描述
        2.1.3 球体的动力学描述
        2.1.4 转子支承作用力与球体所受阻尼力
        2.1.5 双圆盘双平衡器弹支-刚性轴转子振动模型
    2.2 弹支-刚性轴圆盘转子球体动平衡机理分析
        2.2.1 双圆盘转子球体动平衡驱动机理分析
        2.2.2 单圆盘转子球体动平衡抑振机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弹支-刚性轴双圆盘转子稳定性与动态响应分析
    3.1 分岔理论基础
    3.2 自治系统平衡解及分岔特性分析
        3.2.1 自治系统平衡解
        3.2.2 系统分岔特性分析
    3.3 稳定性分析结果的仿真验证
    3.4 稳态响应分析
    3.5 瞬态响应分析
    3.6 滚动阻力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转子球体振动抑制机理分析
    4.1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
    4.2 连续梁理论
    4.3 轴段单元
    4.4 带球体平衡器柔性转子刚柔耦合模型
    4.5 数值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弹支-刚性轴转子球体动平衡驱动机理实验研究
    5.1 转子实验平台介绍
    5.2 实验仪器与实验准备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7)“抗滑桩-锚索”结构受力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抗滑桩-锚索”结构的研究现状
        1.2.1 “抗滑桩-锚索”结构计算方法
        1.2.2 “抗滑桩-锚索”结构设计
        1.2.3 “抗滑桩-锚索”结构应用现存问题
    1.3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2 “抗滑桩-锚索”结构作用机理及受力分析
    2.1 “抗滑桩-锚索”结构的作用机理
    2.2 “抗滑桩-锚索”结构的受力
        2.2.1 滑坡推力计算
        2.2.2 锚固层地基反力的确定
    2.3 “抗滑桩-锚索”结构内力
        2.3.1 锚索内力
        2.3.2 抗滑桩内力
    2.4 “抗滑桩-锚索”结构力系平衡
        2.4.1 “抗滑桩-锚索”结构的应力作用
        2.4.2 “抗滑桩-锚索”结构变形协调
    2.5 本章小结
3 “抗滑桩-锚索”结构设计中的力系计算
    3.1 概述
    3.2 m法
    3.3 k法
    3.4 c法
    3.5 数值方法
    3.6 抗滑桩结构计算
        3.6.1 区域内滑坡灾害统计分析
        3.6.2 k法、m法、c法对比分析
        3.6.3 m法与数值方法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抗滑桩-锚索”结构设计方法
    4.1 设计原则
    4.2 滑坡推力分析
    4.3 “抗滑桩-锚索”结构应力计算方法
        4.3.1 抗滑桩尺寸确定
        4.3.2 抗滑桩锚固深度的确定
        4.3.3 锚索的设计
    4.4 “抗滑桩-锚索”结构设计
        4.4.1 “抗滑桩-锚索”结构计算方法
        4.4.2 “抗滑桩-锚索”结构治理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分析
    5.1 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气象水文条件
        5.1.3 研究区地貌及地层岩性
    5.2 礼泉小学迁建地块滑坡特征及水文地质概况
        5.2.1 滑坡总体特征
        5.2.2 滑坡边界特征
    5.3 滑坡破坏模式分析
    5.4 “强桩弱锚”结构治理滑坡
    5.5 滑坡治理数值分析
        5.5.1 滑坡稳定性分析
        5.5.2 滑坡模型设计
        5.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6 “抗滑桩-锚索”结构受力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8)可调节型闭链多足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多足机器人发展概况
        1.2.1 串联多足机器人
        1.2.2 并联多足机器人
        1.2.3 闭链多足机器人
    1.3 章节内容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可调节型闭链单腿构型设计与分析
    2.1 引言
    2.2 构型设计
    2.3 运动学分析
    2.4 尺寸参数优化
    2.5 静力学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多足机器人总体设计与分析
    3.1 引言
    3.2 多足机器人总体结构设计
        3.2.1 整机布置方案设计
        3.2.2 驱动及传动方案设计
        3.2.3 整机结构设计
    3.3 足端轨迹分析
        3.3.1 足端轨迹簇
        3.3.2 足端轨迹参数分析
    3.4 整机稳定性分析及重心设计
        3.4.1 稳定性判据方法
        3.4.2 稳定性分析
        3.4.3 重心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整机行走策略与性能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动力学仿真模型
    4.3 转向策略
    4.4 目标点逼近策略
    4.5 爬坡策略
    4.6 垂直墙越障策略
    4.7 本章小结
5 样机研制与试验
    5.1 引言
    5.2 腿部结构设计
        5.2.1 杆件设计
        5.2.2 转动关节设计
    5.3 驱动及传动系统设计
        5.3.1 电机选型与布置
        5.3.2 链条传动设计
    5.4 控制系统设计
    5.5 样机加工与装配
    5.6 样机试验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新型三叉杆滑球式万向联轴器的润滑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联轴器简介
        1.1.1 联轴器研究背景
        1.1.2 联轴器的分类
        1.1.3 联轴器的选用
        1.1.4 万向联轴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联轴器的研究现状
        1.2.3 润滑特性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2 新型三叉杆滑球式万向联轴器的运动学分析
    2.1 坐标系统
        2.1.1 新型三叉杆滑球式万向联轴器的结构分析
        2.1.2 建立坐标系
        2.1.3 方向余弦矩阵
    2.2 运动特性分析
        2.2.1 输出轴的运动分析
        2.2.2 滑球在三叉杆上的运动分析
        2.2.3 滑球在圆柱体滑道内的运动分析
    2.3 Motion运动仿真及结果分析
        2.3.1 输出轴的运动仿真
        2.3.2 滑球在三叉杆上的运动仿真
        2.3.3 滑球在圆柱体滑道内的运动仿真
        2.3.4 运动仿真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新型三叉杆滑球式万向联轴器的力学分析
    3.1 概述
    3.2 建立新型三叉杆滑球式万向联轴器力学原理模型
        3.2.1 输入轴的受力分析
        3.2.2 滑球的受力分析
        3.2.3 输出轴的受力分析
    3.3 数值分析
        3.3.1 输入轴受力的数值分析
        3.3.2 滑球受力的数值分析
        3.3.3 输出轴受力的数值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摩擦力分析及结构优化
    4.1 概述
    4.2 联轴器产生摩擦力的主要位置
        4.2.1 边界条件与参数的设置
        4.2.2 原始模型的摩擦力分析
    4.3 滑球的结构优化
        4.3.1 滑道与滑球接触面的横向优化
        4.3.2 滑道与滑球接触面的纵向优化
    4.4 三叉杆的结构优化
        4.4.1 三叉杆与滑球接触面的横向优化
        4.4.2 三叉杆与滑球接触面的纵向优化
    4.5 确定最佳优化方案
        4.5.1 滑球优化方案的对比
        4.5.2 三叉杆优化方案的对比
        4.5.3 确定最佳构件
    4.6 本章小结
5 新型三叉杆滑球式万向联轴器脂润滑特性
    5.1 等温脂润滑特性分析
        5.1.1 建立基本方程
        5.1.2 数值计算方法
        5.1.3 输入载荷对脂润滑膜厚与压力的影响
        5.1.4 轴线夹角对脂润滑膜厚与压力的影响
        5.1.5 润滑脂流变指数对脂润滑膜厚与压力的影响
    5.2 考虑温升因素脂润滑特性分析
        5.2.1 建立基本方程
        5.2.2 数值计算方法
        5.2.3 输入载荷对脂润滑膜厚与压力的影响
        5.2.4 轴线夹角对脂润滑膜厚与压力的影响
        5.2.5 润滑脂流变指数对脂润滑膜厚与压力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论文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车用材料摩擦异响特性及实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摩擦异响机理分析及实验方法研究
    2.1 摩擦异响的产生机理
    2.2 摩擦异响的测试方法
        2.2.1 摩擦异响的测试原理
        2.2.2 传统的摩擦异响测试方法
    2.3 基于粘滑原理和声音参数的摩擦异响测试方法
        2.3.1 基于粘滑原理和声音参数摩擦异响测试方法的原理
        2.3.2 评价模型中相关参数的计算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摩擦异响测试装置设计
    3.1 测试装置的性能参数及总体方案
    3.2 测控系统的设计
        3.2.1 执行器参数计算及PLC选型
        3.2.2 传感器及采集卡选型
        3.2.3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3.3 机械结构设计
        3.3.1 支撑结构的设计
        3.3.2 法向加载装置设计
        3.3.3 动力切换装置设计
        3.3.4 其他附件设计
        3.3.5 机械加工及安装调试
    3.4 基础加载功能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摩擦异响评价模型搭建
    4.1 摩擦异响参数辨识
    4.2 数据分类算法的选取
        4.2.1 常见的分类算法
        4.2.2 支持向量机基本原理
        4.2.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分类算法
    4.3 基于MATLAB的多分类问题建模
        4.3.1 基于核函数的优化
        4.3.2 基于多项式核函数的优化
        4.3.3 基于规范化的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摩擦异响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
    5.1 不同加载条件对车用材料摩擦异响影响
        5.1.1 温度对摩擦异响风险的影响
        5.1.2 湿度对摩擦异响风险的影响
        5.1.3 表面正压力对摩擦异响风险的影响
        5.1.4 激振频率对摩擦异响风险的影响
    5.2 不同材料间摩擦异响研究
        5.2.1 基于材料成分的摩擦异响研究
        5.2.2 基于材料表面处理的摩擦异响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关于各种力系平衡方程的多种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架试验载荷谱建立方法研究[D]. 张亚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梁式结构的可更换OFBG-CFRP智能板-钢板复合加固及全历程受力性能[D]. 王珍珍.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自动折叠电动轮椅车结构设计与研究[D]. 廖勋宝. 四川大学, 2021(02)
  • [4]轻型无人作战平台的设计及稳定性的分析[D]. 刘加玮. 中北大学, 2020(02)
  • [5]数控机床角度头建模及振动特性分析[D]. 赵学茹.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大长径比柔性转子球体动平衡抑振方法研究[D]. 王志. 江南大学, 2020(01)
  • [7]“抗滑桩-锚索”结构受力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 王二伟.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5)
  • [8]可调节型闭链多足机器人的设计与研究[D]. 王森.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新型三叉杆滑球式万向联轴器的润滑特性研究[D]. 张献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10]车用材料摩擦异响特性及实验方法研究[D]. 罗建文.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各种力系统的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