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危险废物处置现状调查分析

汉中市危险废物处置现状调查分析

一、汉中市危险废物处置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施响[1](2021)在《中国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几百年来,全球史诗般的人口大迁徙引发了区域兴衰、产业更替和霸权更迭。人口流动引发土地资源需求变化,从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变历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高强度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土地资源已经进入预警或超载状态。因此,如何通过协调人口有序流动,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现状,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的基础,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基于土地资源管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在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协调系统分析框架基础上,以中国287个设区市(即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域)为研究范围,刻画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科学测度与评价土地综合承载力,构建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两者的耦合过程和耦合特征,识别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驱动因子,进而分析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耦合机理。论文相对于传统的人口与土地关系研究(关注人口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静态耦合),将研究范围扩展至跨区域尺度,关注人口跨区域流动对人地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影响,丰富了人地关系理论中关于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内容,有助于进一步从区域联系的动态视角关注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问题,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共分为八章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的提出与理论的探讨,由第一、二、三章构成,主要阐释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明确了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目标与框架;界定了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等相关概念,并对相关基础理论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评述,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特征研究,由第四、五章构成。其中,第四章主要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对中国287个设区市的人口流动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五章通过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测度了287个设区市的土地综合承载水平,并对其空间格局与空间自相关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关系与机理探究,由第六、七章构成。其中,第六章是基于第三、四章对人口流动和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结果,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对中国287个设区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综合测度与评价;第七章是基于第六章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相互作用模式,构建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子体系,对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关系具有显着影响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归纳总结两者的耦合机理。第四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即第八章,是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和观点的归纳总结,包括主要研究结论、可能的创新,以及研究的不足和展望。论文主要观点与内容如下:1.中国人口流动呈现以“菱形”为核心的空间网络结构,人口流动密集节点和通道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的东侧。基于人口流联系的城市子群呈现出明显的地理临近和省际分异特征,既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受省界制约明显、由首位联系主导的中心—腹地结构的小型城市子群,同时在东北、西北、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也形成了跨越省级行政边界的多中心结构大型城市子群。基于ERGM模型确定的中国人口流动网络影响因素可以用网络结构效应、节点属性效应和外生网络效应来解释。其中,决定便利设施效果的人均技术支出和人均教育支出均未通过显着性水平测试,说明设施便利性的地区差异对中国人口流动没有显着影响。同时,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其他变量(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规模)大多意义重大。因此,我们更倾向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可以更为真实描述中国人口流动网络的形成。2.土地综合承载力表现为承载压力-支撑力、破坏力-恢复力共同作用的合力,作用力大小变化导致区域间土地综合承载水平的显着差异。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测度出的中国各设区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以中等承载水平和较低承载水平为主,高承载或较高承载水平的设区市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中下游、松花江流域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表现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基于莫兰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土地综合承载力具有显着的空间正相关性,土地综合承载力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发达经济带,而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欠发达经济带。其中土地压力和破坏力的高低值聚类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支撑力和恢复力则分别呈现出“南高北低”和“南低北高”的集聚格局。整体上,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的集聚规模大于高低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后者在空间分布也相对分散。3.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间存在明确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在全国尺度上普遍呈现为高耦合—低协调的空间特征,耦合度与协调度均具有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对人口流动和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设区市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整体耦合效果未达到良性耦合状态,大部分城市的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仍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基于莫兰指数计算结果表明,人口流动网络与土地综合承载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着的空间正相关,其中高高值聚类和低低值聚类特征表现更为明显,形成的集聚区数量相对较多且集聚规模较大;高低值聚类和低高值聚类以围绕在低值聚类和高值聚类周围分布为主,同时也会在一些省会城市形成单独的高低值集聚区。4.人口流动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影响表现为内外部流动网络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共同促进的正向作用。人口流动的外部网络效应通过区域间的社会经济联系直接作用于区域内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并通过社会经济联系过程中产生的隐含资源流动对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造成间接影响。人口流动的内部网络效应表现为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对城市内部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城乡之间、功能区之间)、人口结构(年龄、性别、职业、家庭)等的显着影响,而区域内人口要素的变化将直接作用于土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人口流动通过对区域内人口要素的影响进而对土地综合承载系统产生综合作用。因此,人口流动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作用表现为内外部网络形成的综合效应。通过对人口流动网络与土地综合承载系统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人口流动总量、流动强度、度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与土地综合承载力间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且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间不存在U型关系,也进一步证实了假设1的猜想,即人口流动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始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5.土地综合承载力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表现为土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对人口流动的综合承载作用。其中,环境子系统对人口流动的作用过程主要体现在环境恢复和治理能力对人口流动的显着正向影响,资源子系统对人口流动的作用过程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对人口流动的显着正向影响,社会经济子系统对人口流动的作用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口要素对人口流动的显着正向影响,同时也作为资源、环境子系统作用于人口流动的媒介,将资源、环境相关驱动因子通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转化为对人口流动的作用过程。虽然各个子系统对人口流动的具体作用形式和相关要素不尽相同,但相比之下,土地综合承载系统对人口流动的“拉力”作用更明显,而与推力作用相关的指标如废水排放量、废物产生量、城镇失业率、年际耕地减少面积等对人口流动均未造成显着影响。因此,证实了假设2的观点,即土地综合承载力对人口流动的作用以“拉力”为主,具有较高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区域对人口流动的吸引力更强。6.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机理包括影响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变化的动力体系、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特征的空间逻辑三个方面。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协调的动力体系是由促进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关系形成的社会经济要素、资源环境要素、网络关联要素等共同组成的驱动因子体系。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耦合机制和空间逻辑为在人口流动网络内外部效应(流动强度、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流动密度)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双向提升和土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承载子系统对人口流动共同“拉力”的作用下,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间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耦合关系,在区域内部资源、人口和经济要素以及区域外部地理距离、时间距离和高铁连通度等关联要素的共同驱动下,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间耦合协调特征在全国尺度上呈现了发达地区耦合协调度高,而经济落后地区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地域分异规律。

郑卫琴[2](2021)在《江苏省盐城市化工危险废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邓兆强[3](2021)在《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引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对环保业务市场环境具有深刻影响,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到环境保护行业。惠州WLY公司作为广东省节能环保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早期利用先发优势占领了市场。但随着市场的饱和竞争的剧烈,公司的业绩增长缓慢,市场压力越来越大,其环境保护业务发展也进入了瓶颈期。为破除发展桎梏,需要深刻剖析公司现阶段的内外环境,优化公司的环保业务竞争战略,抢占行业核心竞争高地,提升公司竞争能力。基于此,本文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对环保行业竞争战略展开讨论,并针对WLY公司的具体情况选择惠适合的竞争战略,进而提出具体的实施与保障措施。本文对环保业务竞争战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阐述本文运用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作为研究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竞争战略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文中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对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涵盖了宏观环境、行业现状与竞争趋势和行业内部竞争结构三部分的剖析。另一方面,本文也使用价值链理论,结合公司年报、内部数据与政府公开信息等对其环保业务的内部条件仔细梳理。具体了解惠州WLY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资源条件之后,本文又基于SWOT分析、公司的定位与目标、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最终确定差异化战略作为惠州WLY公司的竞争战略,并从品牌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战略实施措施,并辅之以相应的实施保障措施。惠州WLY公司虽然目前规模较小,但以“创新”为引领,借助政府资源和政策优势,运用独树一帜的差异化战略,会在竞争中起到重要作用,助力惠州WLY公司跻身环保企业前列。

翁禹[4](2021)在《基于PPP模式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管理研究 ——以A市为例》文中认为

范学田[5](2021)在《甘肃省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十四五”是甘肃省产业调整的关键期,也是弥补基础短板的突破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缩小发展差距的窗口期,伴随着产业调整危险废物的相关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危险废物的产生具有产生量大、种类多的特点,摸清甘肃省“十三五”时期危废的产生、利用处置、贮存等情况是提出“十四五”危废污染防治对策的依据。因此对“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危废的产生、利用处置情况进行现状调查,依据调查数据对危废产生量进行预测分析以掌握其产生趋势,从而提出相应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全面分析了“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各市(州)及兰州新区、甘肃矿区共16个区域产危废企业基本情况、各地区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主要危险废物类别、危险废物行业来源等。具体介绍了甘肃省持有危险废物许可证企业数量和区域分布情况、产危废企业自建危废利用处置设施情况,并将甘肃省划分为河西片区、中部片区和陇东片区,按照片区和种类分别对甘肃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按片区进行划分,河西地区和中部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不足,陇东地区危废利用处置能力满足需求;按种类划分,甘肃省铁矾渣、石膏渣、尾矿渣、沉矾渣、污泥利用处置能力设施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电解槽大修渣和铝灰虽建有一定规模的危废利用处置设施,但由于累计贮存量较大,故还需进一步加强其利用处置设施建设。还以2020年产生量超过1万吨的危险废物种类为研究对象,运用GM(1,1)模型和改进GM(1,1)模型分别对2016-2020年各类危险废物产生量数据进行拟合,通过精度检验确定各类危险废物数据拟合的最优模型,并用最优模型预测了“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各类危险废物产生量,结果表明:3个改进的GM(1,1)模型较原始GM(1,1)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其中对于数据变化较大的原始数列,原始序列预处理GM(1,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对于原始数据变化幅度较小的数列,背景值改进GM(1,1)模型Ⅱ适用性更好。到“十四五”末甘肃省危险废物产生量将达到211.95万吨,多数种类危险废物产生量将持续增加,也有一些危险废物种类呈现下降趋势。2025年甘肃省产生量超过5万吨的危废有7类,依次是HW48、HW11、HW46、HW29、HW08、HW21和HW18。基于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和产生量预测,本文指出了甘肃省危险废物管理存在处理处置设施能力不足、社会源危险废物管理体系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企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意识淡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设施布局、监管、制度、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包括:提高危废利用处置能力并合理布局危废利用处置设施、健全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转移体系、强化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推广刚性填埋场建设、严格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加强危废管理队伍建设、推行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危废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加大危险废物宣传力度等。通过以上防治对策,以期为“十四五”甘肃省生态环保规划危险废物部分编制提供依据,为管理部门科学管理危险废物提供参考。

江志钟[6](2021)在《龙岩市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末端处置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前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固体废物的产生量,特别是危险废物的产生量不断增加,2018年龙岩全市产生危险废物达2.96万吨。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危险废物随意倾倒或利用处置不当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损害。本文利用危险废物现状调查数据和末端处置情况,从环境、经济、社会效益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供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程亮,张筝,孙宁,刘双柳,陶亚,徐志杰,王志凯[7](2020)在《补齐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收集处理短板的思考和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为推动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有关指示精神,推进危险废物环境管理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全国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情况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和政策文件系统梳理,识别出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置短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目前仍存在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和管理有待加强、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薄弱、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不匹配不均衡、集中处置区域合作和跨省(区、市)协同有待探索、处置产业有待升级发展等问题.建议编制实施全国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升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医疗废物、危险废物调查评估和监管信息化能力,统筹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体系,推动利用处置技术优化升级,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聚焦重点领域,推进医疗废物危险废物补短板工作.

谭婷[8](2020)在《危险废物处置监管的公众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清远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魏亚婷[9](2020)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危险废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黄璐[10](2020)在《淮安市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工业危险废物违法倾倒、填埋的事件时有发生,工业危险废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处置难度大,极易造成水体、大气和土壤污染,威胁人民群众健康,成为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的环境问题,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政府管理是杜绝工业危险废物环境污染、做好工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关于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运输等文献的基础上,以淮安市的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危险废物、政府管理的相关概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政府治理理论,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淮安市的工业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分布情况、处置利用情况等进行调查,肯定了近年来淮安市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总结淮安市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参考了葡萄牙、新西兰、英国、泉州市、南宁市、惠州市在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方面先进经验,淮安市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存在工业危险废物相关数据掌握不精确、政府管理能力不足、贮存场所管理不到位、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并提出准确掌握工业危险废物的相关数据、强化政府管理能力建设、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强对贮存场所的管理力度、加强工业危险废物的处置能力建设的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工业危险废物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淮安市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现状、成效、问题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国内外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的相关经验;第五部分主要针对淮安市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通过对淮安市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危险废物政府管理的发展趋势是:执法队伍越来越规范、执法力度越来越强、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更加明确、危险废物处置更加高效。加强危险废物政府监管,有利于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有利于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

二、汉中市危险废物处置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中市危险废物处置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准确真实地刻画中国大规模人口流动空间特征,是指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的前提
        1.1.2 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1.3 时空行为大数据使人类活动与地理空间互动研究成为可能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科学问题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主要数据来源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人口流动和迁徙研究进展
        2.1.1 西方对于人口迁徙的基本认识
        2.1.2 中国人口流动的基本特征
        2.1.3 基于大数据的人口流动迁徙研究
    2.2 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进展
        2.2.1 土地综合承载力基本概念的演化与发展
        2.2.2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主要方法模型
    2.3 人地关系研究进展
        2.3.1 区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3.2 人地关系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类型分析
    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3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3.1 基本概念
        3.1.1 人口流动
        3.1.2 土地综合承载力
        3.1.3 流空间
        3.1.4 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耦合关系
        3.1.5 耦合协调度
    3.2 基础理论
        3.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3.2.2 人口流动相关理论
        3.2.3 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假设
第4章 中国人口流动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人口流动空间格局
        4.1.1 人口流动的整体特征
        4.1.2 不同时间尺度的人口流动空间格局
    4.2 人口流动网络空间特征
        4.2.1 人口流动网络分析方法
        4.2.2 节点层级
        4.2.3 联系强度
        4.2.4 子群结构
    4.3 人口流动网络影响因素
        4.3.1 发现驱动因素的ERGM模型
        4.3.2 候选解释变量的理论基础
        4.3.3 人口流动网络的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设区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
    5.1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5.1.1 概念模型
        5.1.2 研究方法
        5.1.3 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5.2 设区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测度
        5.2.1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获取
        5.2.2 土地综合承载力测度结果
    5.3 设区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特征
        5.3.1 设区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格局
        5.3.2 设区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自相关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耦合特征
    6.1 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初步拟合
        6.1.1 市级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分布格局初步拟合
        6.1.2 省级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分布格局初步拟合
    6.2 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耦合测度与评价
        6.2.1 人口流动网络评价体系构建及等级划分
        6.2.2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及等级划分
        6.2.3 耦合协调度的评价结果
        6.2.4 人口流动网络与土地综合承载系统的耦合过程
    6.3 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
        6.3.1 市级尺度的耦合协调度空间特征
        6.3.2 省级尺度的耦合协调度空间特征分析
        6.3.3 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6.3.4 耦合协调度的核密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耦合机理
    7.1 人口流动对土地综合承载系统的作用过程
        7.1.1 人口流动的外部网络效应对土地综合承载系统的作用过程
        7.1.2 人口流动的内部网络效应对土地综合承载系统的作用过程
        7.1.3 人口流动对土地综合承载力作用的定量测度
        7.1.4 人口流动对土地综合承载力作用机制
    7.2 土地综合承载系统对人口流动的作用过程
        7.2.1 研究方法
        7.2.2 土地综合承载系统对人口流动的驱动因素
        7.2.3 土地综合承载系统对人口流动的作用机制
    7.3 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子测度
        7.3.1 驱动因子的确定
        7.3.2 分析模型的选取与原理
        7.3.3 分析模型选择结果
    7.4 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
        7.4.1 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
        7.4.2 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耦合机理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人口流动解释变量中关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1.研究目标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竞争战略研究
        2.国外竞争战略研究
        3.国内环保企业竞争战略发展研究
        4.国外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演变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
        1.环保业务
        2.竞争战略
    (二)相关理论
        1.SWOT分析法
        2.波特五力模型
        3.竞争战略理论
        4.价值链理论
三、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政策环境分析(Political)
        2.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3.社会环境分析(Social)
        4.技术环境分析(Technological)
        5.外部宏观环境分析总结
    (二)行业现状与竞争趋势
    (三)行业内部竞争结构分析(五力模型)
        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买方的议价能力
        3.新进入者的威胁
        4.替代品的威胁
        5.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四、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内部条件分析
    (一)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的发展现状
        1.惠州WLY公司基本情况
        2.惠州WLY公司业务发展概况
        3.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发展成效
    (二)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资源分析
        1.有形资源
        2.无形资源
    (三)基于价值链的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能力分析
        1.环保业务价值链的构建
        2.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产品能力分析
        3.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客户营销能力分析
        4.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客户服务能力分析
        5.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辅助活动分析
        6.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价值链分析总结
五、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一)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2.劣势分析
        3.机遇分析
        4.威胁分析
        5.应对措施
    (二)竞争战略定位与目标
        1.定位
        2.目标
    (三)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1.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2.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六、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一)竞争战略的实施
        1.品牌差异化
        2.产品差异化
        3.服务差异化
    (二)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竞争战略实施保障
        1.企业资金保障
        2.企业组织保障
        3.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甘肃省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危险废物来源与分类
        1.1.1 危险废物定义
        1.1.2 危险废物来源
        1.1.3 危险废物分类
    1.2 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1.3 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1.3.1 国外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1.3.2 国内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1.4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1.5 课题研究区域、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区概况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甘肃省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2.1 产生危险废物企业基本情况
        2.1.1 产生危险废物企业数量
        2.1.2 产生危险废物企业地区分布情况
        2.1.3 主要产危废企业
    2.2 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2.2.1 全省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2.2.2 各年份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2.2.3 各地区危险废物产存情况
    2.3 主要危险废物类别
        2.3.1 甘肃省主要危险废物类别
        2.3.2 甘肃省各类危险废物来源单位
        2.3.3 各地区主要危险废物类别
    2.4 危险废物主要行业来源
    2.5 本章小结
3 甘肃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理设施基本情况
    3.1 甘肃省持有经营许可证企业整体情况
    3.2 持有危险废物许可证企业地区分布情况
    3.3 企业自行利用处置情况
    3.4 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匹配情况分析
        3.4.1 各地区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匹配情况
        3.4.2 各类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匹配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甘肃省“十四五”危险废物产生量预测
    4.1 模型简介
    4.2 GM(1,1)模型改进
        4.2.1 背景值计算改进法Ⅰ
        4.2.2 背景值计算改进法Ⅱ
        4.2.3 原始序列预处理法
    4.3 模型检验
    4.4 危险废物产生量预测
        4.4.1 建模过程
        4.4.2 危险废物产生量预测
    4.5 本章小结
5 甘肃省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5.1 甘肃省危险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
        5.1.1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地区分布不均衡
        5.1.2 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存在缺陷
        5.1.3 社会源危险废物管理体系不健全
        5.1.4 监管能力薄弱,企业危废环境管理意识淡薄
    5.2 甘肃省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策
        5.2.1 提高危废利用处置能力,合理布局危废处理处置设施
        5.2.2 加大危险废物监管力度,完善规章制度
        5.2.3 推进先进技术应用,提升危废利用处置水平
        5.2.4 加强危废管理队伍建设,大力宣传危废相关知识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 版)简要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龙岩市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末端处置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龙岩市危险废物产生及处置现状
    1.1 龙岩市危险废物产生情况
        1.1.1 按地区划分
        1.1.2 按行业划分
        1.1.3 按类别划分
    1.2 龙岩市危险废物处置情况
        1.2.1 危废经营单位建设和运行情况
        1.2.2 危废处置单位规划发展情况
    1.3 龙岩市危险废物产生与末端处置匹配情况
2 存在问题
3 对策建议

(7)补齐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收集处理短板的思考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医疗废物、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现状
    1.1 产生和处置情况
    1.2 利用处置能力情况
    1.3 疫情期间医疗废物产生和处置情况
2 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短板分析
    2.1 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和管理有待加强
    2.2 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薄弱
    2.3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不匹配不均衡问题突出
    2.4 集中处置区域合作和跨省(区、市)协同有待探索
    2.5 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产业有待升级发展
3 补齐收集处理短板的相关建议
    3.1 编制实施全国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3.2 显着提升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
    3.3 全面提升医疗废物、危险废物调查评估和监管信息化能力
    3.4 统筹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体系
    3.5 推动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技术优化升级
4 结论

(10)淮安市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危险废物
        2.1.2 危险废物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政府治理理论
3 淮安市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3.1 淮安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分布、处置利用现状
        3.1.1 工业危险废物产生情况
        3.1.2 工业危险废物分布情况
        3.1.3 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情况
    3.2 淮安市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3.2.1 采取的措施
        3.2.2 取得的成效
    3.3 淮安市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3.1 工业危险废物相关数据掌握不精确
        3.3.2 政府管理能力不足
        3.3.3 贮存场所管理不到位
        3.3.4 处置能力不足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产废企业存在漏报、瞒报的现象
        3.4.2 政府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3.4.3 环保的宣传力度不够
        3.4.4 对贮存场所的管理力度不够
        3.4.5 工业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有限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经验
        4.1.1 葡萄牙:修改立法框架、加强组织建设
        4.1.2 新西兰:危险废物优先管理政策
        4.1.3 英国:环境绩效考核制度
    4.2 国内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经验
        4.2.1 泉州市:投入大量资金推动处置能力建设
        4.2.2 南宁市:加大市内处置设施建设
        4.2.3 惠州市:进一步提升危险废物管理信息化水平
    4.3 国内外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经验启示
        4.3.1 加强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制度建设
        4.3.2 加大处置能力建设
        4.3.3 加大对环保的资金支持力度
        4.3.4 提升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5 进一步加强淮安市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的对策分析
    5.1 准确掌握工业危险废物的相关数据
        5.1.1 确保企业申报数据的准确性
        5.1.2 注重企业管理计划的申报、变更
        5.1.3 严惩漏报、谎报、瞒报行为
    5.2 强化政府管理能力建设
        5.2.1 加大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频次
        5.2.2 明确执法人员的职责
        5.2.3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
        5.2.4 提升政府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5.3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5.3.1 加强对企业的环保宣传力度
        5.3.2 加大对社会的环保宣传力度
    5.4 加强对贮存场所的管理力度
        5.4.1 加强对贮存场所相关设施的要求
        5.4.2 突出重点管理并加大处罚力度
    5.5 加强工业危险废物的处置能力建设
        5.5.1 优化生产工艺、注重源头管理
        5.5.2 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5.5.3 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自行利用处置设施
        5.5.4 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处置能力
        5.5.5 加大对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的资金支持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汉中市危险废物处置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人口流动与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研究[D]. 施响. 吉林大学, 2021(02)
  • [2]江苏省盐城市化工危险废物管理研究[D]. 郑卫琴.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3]惠州WLY公司环保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邓兆强.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基于PPP模式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管理研究 ——以A市为例[D]. 翁禹.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甘肃省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D]. 范学田.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6]龙岩市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末端处置对策[J]. 江志钟.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1(01)
  • [7]补齐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收集处理短板的思考和建议[J]. 程亮,张筝,孙宁,刘双柳,陶亚,徐志杰,王志凯.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7)
  • [8]危险废物处置监管的公众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清远市为例[D]. 谭婷.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9]天津市滨海新区危险废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魏亚婷. 天津大学, 2020
  • [10]淮安市工业危险废物政府管理问题研究[D]. 黄璐.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汉中市危险废物处置现状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