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一)

有线电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一)

一、有线电机技术现状与发展(1)(论文文献综述)

吴君青[1](2021)在《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控制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的发展使得汽车成为人类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科技的进步诞生了新能源汽车类型,新能源汽车摒弃了传统汽车过度使用汽油或者柴油的能源的现象,使得汽车不仅能够辅助人类方便出现,同时也能够避免给予环境造成过度污染。电机驱动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分,优化和完善电机驱动系统控制技术能够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品质,利用优良的电机驱动系统来增强汽车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当中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然后阐述如何选择新能源汽车当中电机驱动系统当中的发电机,最后展望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希望给予我国汽车企业在进行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当中予以建议。

罗瑞军[2](2021)在《中央空调通风管道清扫机器人机构设计与工作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持续的城市化发展带动了更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城市内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中央空调通风系统越来越多的用于高楼大厦中,而中央空调通风管道内部随着使用时间的积累以及空调通风系统的不规范使用导致管道内部受到污染,传统的人工清洁存在效率低、经济成本高、时间成本高等一系列弊端,所以设计一款新型的、更适合通风管道工作和清洁的移动机器人意义非凡。首先,分析机器人要服务工作的环境状况,结合目前各类管道清洁机器人的设计进行清洁机器人的设计,包括机器人的运动系统、清洁系统、控制系统。主要完成的工作是机器人结构和机构方面的设计与分析。并建立机器人的三维装配模型。其次,对灰尘的粘附力学原理以及特性完成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机器人工作环境的分析,基于机器人清洁机构的设计参数,建立滚刷刷毛基于大变形理论下的力学模型,建立非线性方程组并使用MATLAB软件求解,得到滚刷刷毛的工作正压力与滚刷转速、滚刷的高度相关性,对机器人清洁效果的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机器人的关键部件进行了静力学仿真优化,对于机器人的机体完成了模态分析研究,保证了机器人结构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对机器人的爬坡性、越障能力、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以及仿真,保证机器人工作的可靠性。最后,根据对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以及各方面的理论分析,选择机器人结构的材料、选型标准件,并加工非标件,搭建出机器人的样机。并对机器人的驱动性能以及清洁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研究,实现机器人的稳定运动和高效清洁工作。

陈强[3](2020)在《恒大集团新能源汽车多元化经营》文中提出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的兴衰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朝阳产业向夕阳产业的转型,让房地产企业的经营者感受到了各种压力。现今,房地产企业难以再依赖于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来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也很难再利用市场机会来迅速积累“原始资本”。因此,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所需要考虑的战略问题。恒大集团的多元化策略十分具有代表性。其中,恒大新能源汽车是恒大集团多元化战略中的重要环节。恒大新能源汽车是世界500强恒大集团的龙头产业,秉持“核心技术必须世界领先”以及“产品品质必须世界一流”的发展定位,已构建了涵盖汽车制造、电机控制、动力电池、汽车销售、智能充电和共享出行等各个领域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每个关键环节都拥有着世界顶级的核心技术。同时,实施全球一体化研发模式,在全球多个国家协同研发,其拥有瑞典和中国广东、上海、天津与辽宁等多个高端制造基地,打造世界一流品质的全系列产品,并主张“全球研发,中国智造”。本文将通过对当前地产行业的形势分析和恒大集团整体介绍,以及对恒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研究,都无不体现出了房地产行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策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通过对恒大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深度分析,本文还提出了恒大新能源汽车在恒大集团的多元化战略上存在的缺陷及其造成的原因。最后,通过对恒大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恒大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建议,希望对恒大集团的可持续性发展有所帮助,也为其他房地产企业提供参考。

赵林亭[4](2020)在《冬枣收获机电动底盘控制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枣是渤海湾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特有的宝贵资源,尤其“沾化冬枣”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目前整个冬枣生产过程基本由人工劳动完成,尤其是采摘作业环节,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采摘不及时造成枣农巨大经济损失。针对上述问题,迫切需要研发实用化、机械化的冬枣收获机。冬枣收获机电动底盘控制系统是其核心控制部件,实现智能化作业的保证,因此本文分析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采用仿真及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冬枣收获机电动底盘控制系统的开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通过理论计算完成冬枣收获机电动底盘的动力参数匹配。由匹配结果选配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等部件,基于汽车动力仿真软件AVL CRUISE,建立动力传动系统优化匹配模型,保证稳定动力输出和爬坡能力,并能满足长时间连续作业要求。其次,对冬枣收获机电动底盘控制系统设计。包括底盘驱动控制、转向控制等功能,基于STM32单片机设计控制器,根据模块化的设计思想设计控制器硬件电路,开发控制器软件,在软件Keil5中编制相应的控制程序,对软硬件进行调试。进而实现对电动底盘驱动控制、转向控制等,保证车辆在各种行驶条件下稳定安全行驶。然后,进行底盘整机遥控与视觉监控设计。设计电控底盘遥控装置,使其能够对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实现整机全功能无线遥控,设计电动底盘的视觉监控装置,作业人员可通过视觉监控实时观看到收获机作业环境,辅助遥控从而更好的对底盘做出相应的控制,实现人机分离的操作。最后,做了相关试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冬枣收获机电动底盘最高车速为7.63km/h,具备通过30%坡度路面,续航里程可达17.3km,无线遥控距离达到200m,各项试验数据满足设计要求。即说明本文设计的冬枣收获机电动底盘控制系统有效可行。

黄居言[5](2020)在《低速潜油永磁同步电机单边磁拉力及转轴挠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石油的开采中稠油井的比例不断增加,稠油井一般选择转速较低的螺杆泵。传统的潜油电机由于直径限制,定子槽数不宜过多,因此很难通过电磁设计增加极数降低转速,需要配备减速器一起使用,造成采油系统存在可靠性低、系统效率低等问题。采用分数槽集中绕组的三相永磁同步潜油电机可以通过合理的电磁设计方案达到多极少槽的目的,在稠油井的开采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分数槽大长径比低速潜油永磁同步电机通常采用滑动轴承,存在气隙不均匀的固有缺陷,某些极槽配合组合会带来较大的单边磁拉力,造成低速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的振动加剧和轴承偏磨等问题。本文针对采用分数槽集中绕组的低速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设计和机械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比较了不同极槽配合方案对绕组系数和齿槽转矩的影响,选择最佳的极槽配合方案,根据该极槽配合方案设计了一台低速潜油永磁同步电机,并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了该电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其次,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单边磁拉力的解析表达式,分析得出除了转子偏心原因产生单边磁拉力之外,由极槽配合导致的定子拓扑结构不对称也会产生单边磁拉力,本文分别推导了这两种单边磁拉力及二者合力的解析表达式,针对极槽配合引起的单边磁拉力极槽分量改进了传统挠度计算的解析表达式,并通过有限元仿真进行了验证,为采用分数槽集中绕组的永磁同步电机的机械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最后,研究了挠度测量问题,提出通过将转轴挠度问题转换为定子振动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利用有限元法仿真了电机模型在不同单节转子铁心长度情况下单边磁拉力在挠度为临界值时所引起的定子电磁振动,通过测量定子振动判断挠度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王涛[6](2020)在《发电电动机励磁回路连线和引线动应力分析》文中提出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抽水蓄能是被各国普遍采用的较为成熟的超大规模储能方式,对保障电网安全运行以及消纳新能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一般的水轮发电机相比,抽水蓄能电站使用的发电电动机需要频繁的启停机和发电电动工况转换,造成转子部件所受的机械应力变化较大。磁极连接线是水轮发电机磁极的重要部件,磁极线圈之间用极间连接线和磁极引出线相连接以构成励磁绕组。转子励磁引线是位于滑环与转子首个磁极和滑环与末端磁极之间,为转子磁极提供励磁电流的结构。最近几年,国内抽水蓄能电站发电电动机磁极连接线与励磁引线结构频繁发生故障,严重威胁发电电动机的安全运行。这说明,在发电电动机磁极连接线与励磁引线的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复杂机械和电气条件对可靠性的影响,明确结构中的薄弱部位,在设计和装配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风险。这将有利于抽水蓄能机组的高效稳定运行。本文通过建立机械和电磁有限元模型,计算发电电动机励磁回路连(引)线动应力,充分考虑结构部件、运行环境对边界条件、载荷的影响,分析三台模型机组发电电动机中的三种典型磁极连接线结构与两种典型励磁引线结构在不同运行环境下的动应力特点。整体思路是:采用有限元商业软件,建立不同运行工况和工况转换条件下不同结构形式磁极连(引)线的电磁和机械模型,并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实现应力和疲劳损耗的计算。本文将做以下具体工作:根据模型机设计参数及图纸,建立电机整体(包括定子铁心、电枢绕组,转子铁心、阻尼绕组和励磁绕组)的二维电磁时步有限元模型,对一些没有监测数据的工况和工况转换(例如三相突然短路),利用二维电磁时步有限元模型计算出电枢电流和励磁电流的波形;建立磁极连(引)线及周围结构的三维或二维电磁模型,将励磁电流输入该模型,计算磁极连(引)线电磁应力。对有监测数据的工况,直接将监测的励磁电流输入电磁模型;对没有监测数据的工况,将采用二维模型计算得到的励磁电流输入三维模型,并将计算出的磁极连(引)线电磁应力与计算出的离心应力作比较,评估电磁力对磁极连(引)线运行寿命的影响;建立磁极连(引)线的三维机械模型,根据不同工况和工况转换条件下转速的实测数据,以及模型机的结构特点设置仿真的运行与边界条件,计算磁极连(引)线由于旋转受到的离心应力;对不同工况和工况转换条件,将之前计算得到的磁极连(引)线电磁应力和机械应力叠加,得到总的受力,并考虑不同温度条件下应力的变化,从而对磁极连(引)线结构的安全性做出评估。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改变已搭建好的磁极连接线模型的关键结构参数,计算不同参数磁极连接线应力,并完成其中一个模型机组连接线的疲劳损耗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评估,给出结构参数的改进建议。考虑到不同磁极连接件结构在不同转速、不同容量/功率的发电电动机和不同运行条件下可能有不同的运行特点,本文将三台模型机组发电电动机的三种典型磁极连接线结构通过等比例缩放的方式,应用在16个不同发电电动机中,计算磁极连接线在这些机组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并分析其在不同类型发电电动机上的适用性。

彭华[7](2019)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文中提出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最早应溯及人们对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反思。而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兴起,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的燃油车在技术上逐步走向成熟并实现了商业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也因之渐行渐丰。身为港人,目睹祖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迭出、市场起伏,深感相关研究亟待深化。特别是,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家庭大型消费品,已经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宠,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蓬勃发展,在东部沿海多地形成高度集聚的生产基地。而与此同时,传统的燃油车既有技术成熟的市场信任,也有优势产能的留恋固守,那么,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究竟如何,其空间分布是否有章可循,是本文探讨的目标和出发点。已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问题的研究,可以大而分之为三个主要领域:其一,关于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二,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研究;其三,关于政策激励与消费支撑等主要影响要素的研究;其四,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特征的研究。总体而言,关于已有研究尚未将关注点放在空间分布的研究上,相关资料梳理多为数据整理而缺乏深入的总结。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至2008年的技术验证与科技示范期。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2012年的“十城千辆”一期。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2015年“十城千辆”二期。第四个阶段是2016年至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已经达到了1256000辆,为2014年年销售量的16.80倍。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在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2%,为2011年的55倍。无论产销量还是市场份额都居世界首位。在动力电池、电动机、充电桩、整车技术等领域,中国也在迅速崛起,但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关亟待攻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过去传统燃油汽车生产基地的空间布局,但是又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东北地区仅有吉林省一家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同时,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集中在我国华东、中南以及西南地区。其中,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最多是华东地区,共有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89个,其中山东省以23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排名全国省份第一。中南地区为42家,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广东等省份。西北地区的有12家,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等省份。西南地区有31家,其中四川14家。从省级层面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个省份;华中地区的湖北省;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西北地区的陕西省;西南地区的重庆。新能源汽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要素,包括研发与制造基础、技术与知识溢出、政策与地区经济、消费市场接近性等四个方面。从研发和制造基础来看,原来具有传统燃油汽车的区域有较好的人力资本积累,有研发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产业支撑,且有着完善的配套产业链,利于企业自身供应链的把控和成本控制。从技术与知识溢出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聚集起到了正向加强作用。新能源汽车对各种制造以及信息化技术要求更高,专业技术人才之间、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当地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支撑,作用较为突出。从政策与地区经济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意味着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引导必不可少;而其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受当地政府在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上的扶持政策影响甚大。从消费市场接近性来看,区域市场分割的现实使新能源汽车厂商主动选择主要消费市场所在区域,而这些地区主要是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地方财政有足够的资金对道路、充电桩等公共设施进行投资。此外,当地的气候与地形也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在该地区的销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东北与西部地区往往不具备集聚发展的区位优势。而通过计量分析,我们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R&D经费、相关政策的数量均对新能源产业集聚有正向加强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起到决定性作用;较高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具有排斥作用。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看,本文从市场规模、政策走向、技术趋势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论证。发现我国目前燃油政策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削弱了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预测2020年与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分别到达820万辆与3940万辆。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规模将会带动充电桩、光伏、风电产业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结合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判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将会倾向于优化产业结构,保证产业高质量发展;单一技术路径被多种路径并行发展模式取代;补贴政策继续实行“退坡机制”,并在一段时间以后补贴政策或全面退出。最后,本文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充满必要性与机遇性,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还能为我国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为了更好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第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第三,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第四,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五,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刘建行[8](2019)在《自动投本机械臂的设计与仿真》文中认为机械臂自动化生产促进了各行各业由传统的手工作业变成了机械自动化作业,机械臂技术的运用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印刷厂的投本工作需要人工进行投放书芯,高频率的投本容易使操作人员产生疲劳,出现投本反向、书芯错位等失误,并造成纸张的浪费。本文针对印刷厂的投本作业问题,为了满足厂家的特定需求,研究设计出一款自动投本机械臂。根据机械臂的实际应用环境、设计要求、组成及分类,确定了整个自动投本机械臂是由四个自由度和一个末端执行夹持器构成,并且选择了关键结构的驱动方式,分析各部件的运动规划及简析主要结构的功能。确定总体方案后,对自动投本机械臂进行了机械结构的设计,分别对底座、臂部和腕部进行了传动结构的选择,然后准确概述了夹持器、底座和臂部的设计内容。应用SolidWorks软件实现各零件的实体建模和装配工作,并对自动投本机械臂整机进行虚拟装配和干涉检验,确定了设计的初步合理性。由于自动投本机械臂关键零部件的选型直接影响设计的合理性,文中对能够实现升降和伸缩功能的主要部件滚珠丝杠和各部件的驱动电机进行了计算选型。运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关键零部件和整机进行静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有限元分析,通过求解结果中的应力和变形云图,验证选用的设计材料和结构是否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根据动力学中模态分析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图形及谐响应分析中的应力、位移频率曲线,分析选用的设计材料和结构是否满足动强度、动刚度和稳定性要求,并对存在危险的结构进行加强和确定应该规避的危险频率点,以保证设计的安全性与合理性。通过对自动投本机械臂的设计和仿真,进行简单优化后,确定了自动投本机械臂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满足印刷厂投放书芯的需求。

张晓艺[9](2019)在《分布式励磁系统高速通讯网络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发电机励磁系统是控制发电机电压及无功功率分配的关键设备,同时它对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也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电网容量的不断扩大和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对励磁系统的可靠性和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成为研究的重点。随着微控制器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励磁系统逐步实现从单控制器到多控制器的转变,从而构成分布式励磁系统网架结构。励磁调节器和各功率柜均具有智能控制单元,各单元之间通过现场总线实现信息互连。智能电网技术的的快速发展对设备的信息化要求也越来越高,智能故障分析与判断等新功能均需要大量的实时数据传输。现有的励磁单元之间的网络通讯技术需要解决传输过程较慢的瓶颈,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分布式励磁系统通讯网络的高速传输问题。首先,分析了现有的网络通讯方式,选用高速以太网和CAN通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了双网络通讯拓扑结构。其次,以功率柜控制单元的控制器为实验核心,搭建CAN通讯和以太网通讯的硬件平台,以太网通讯选用不同的物理层芯片LAN8720A和DP83620,分别配合双绞线和光纤搭建通讯网络,编写实验程序,进行相关的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CAN通讯和以太网通讯的对比实验验证,CAN通讯实现了正常的控制和运行数据的传输,光纤以太网通讯实现了故障分析与判断所需的大容量实时数据高速传输。通过对比不同传输介质的以太网通讯方式,验证了光纤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的优势。它将在分布式励磁系统的高速数据通讯发面发挥重要作用。

王雪峰[10](2019)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控制策略研究及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的方式将电源与车载动力电池进行连接,具有无直接电气连接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有线充电面临的接口限制、安全问题。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线圈耦合系数、频率、负载等因素会对系统的传输特性产生影响,控制困难。本文针对目前应用较广的磁耦合谐振式(Magnetically Coupled Resonant,MCR)无线充电方式,根据SAE J2954标准,对3.3k W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控制策略及系统设计进行研究。(1)分析了无线充电系统典型谐振拓扑补偿结构的特点,根据SAE J2954标准,选取了适合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LCCL-S-LCL谐振拓扑结构,进行了传输特性表达式的推导,并采用仿真手段分析了频率、耦合系数以及负载等影响因素对系统传输特性的影响。(2)研究了典型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特性;比较了无线充电系统单边控制和双边控制的特点,提出了在双边控制方式下的基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无线充电智能控制方法。确定了正态分布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制定了模糊控制规则,并进行了模糊推理以及反模糊化计算,完成了无线充电的智能控制策略。然后对设计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进行了仿真设计和性能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可根据参考值与实际输出值的偏差大小实现自动调整PID控制器的参数。(3)根据设计的控制策略,对无线充电系统的Boost功率因数校正电路、高频逆变电路、谐振补偿电路、无源无损软开关Buck电路和包括采样及驱动电路的控制与保护电路进行了设计,确定了系统的控制流程,并对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无源无损软开关Buck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4)根据设计的LCCL-S-LCL谐振拓扑结构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了整体仿真设计,完成了调控策略的输出控制效果仿真分析。搭建了实验平台,对功率因数校正功能、频率跟踪功能和输出控制效果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提出的应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控制策略和系统设计是可行的。

二、有线电机技术现状与发展(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线电机技术现状与发展(1)(论文提纲范文)

(1)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控制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新能源汽车驱动控制器的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
3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扁铜线技术
4 如何选择新能源汽车当中电机驱动系统的发电机
    4.1 选择的发电机需要性能优良
    4.2 需要选择的电动机具有高功率性能
    4.3 需要选择低辐射的新能源汽车电动机
    4.4 需要选择经济成本低的新能源汽车发电机
5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控制技术
6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控制技术的前景展望
7 结语

(2)中央空调通风管道清扫机器人机构设计与工作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概述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总结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管道清洁机器人总体结构设计
    2.1 机器人总体设计要求
    2.2 机器人结构设计方案
    2.3 机器人总体设计
        2.3.1 设计与分析流程
        2.3.2 运动系统设计
        2.3.3 清洁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管道表面灰尘颗粒粘附特性参数分析
    3.1 灰尘颗粒来源
    3.2 灰尘颗粒的粘附性分析
        3.2.1 灰尘的粘附机理
        3.2.2 灰尘的粘附力学模型
        3.2.3 灰尘颗粒粘附与沉积的影响因素
    3.3 灰尘颗粒粘附力的分析与计算
        3.3.1 范德华力
        3.3.2 重力
        3.3.3 毛细力
        3.3.4 滚刷刷毛清洁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管道机器人参数设计与工作性能分析及仿真
    4.1 滚刷清洁过程的静力学建模分析
        4.1.1 清洁滚刷的力学建模分析
        4.1.2 基于Matalab软件求解力学模型
    4.2 机器人基本参数设定及工作性能的分析
        4.2.1 机器人通过性的运动分析
        4.2.2 管道机器人爬坡过程的稳定性分析
    4.3 基于CAE软件的机器人关键结构的仿真分析
        4.3.1 模态分析基础
        4.3.2 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关键部件的静力学分析
        4.3.3 机器人机体的模态分析
    4.4 基于Adams的双清洁机构清洁机器人仿真
        4.4.1 管道机器人爬坡性能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管道机器人的样机装配以及实验分析
    5.1 机器人样机的搭建与研究
        5.1.1 机器人关键零件的选型
        5.1.2 机器人样机的装配
    5.2 机器人工作性能的实验分析
        5.2.1 机器人驱动力的实验分析
        5.2.2 机器人工作性能实验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恒大集团新能源汽车多元化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宏观背景
        1.1.2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定量分析法
        1.4.3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相关理论综述
        2.1.2 战略分析工具综述
    2.2 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文献述评
3 恒大集团多元化发展
    3.1 恒大集团简介
        3.1.1 集团概况
        3.1.2 恒大集团的优势
    3.2 恒大集团多元化历程
    3.3 恒大集团多元化发展特点
        3.3.1 时机把握准确
        3.3.2 非相关多元化
        3.3.3 涉及领域多
4 恒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4.1 恒大新能源汽车简介
    4.2 恒大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4.3 恒大新能源汽车外部环境分析
        4.3.1 政治与法律环境
        4.3.2 经济环境
        4.3.3 社会文化环境
        4.3.4 技术环境
    4.4 恒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环境分析
        4.4.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4.4.2 新进入者的威胁
        4.4.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4.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4.5 替代品的威胁
    4.5 恒大新能源汽车价值链分析
    4.6 恒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问题
        4.6.1 持续投入风险
        4.6.2 成本回收难
        4.6.3 弯道超车阻力过大
        4.6.4 技术资产拼合问题
    4.7 恒大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4.7.1 主要收入的发展不乐观
        4.7.2 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汽车难度大
        4.7.3 行业壁垒高
        4.7.4 团队操作的准确性
5 推动恒大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
    5.1 恒大新能源汽车SWOT分析
        5.1.1 恒大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机遇
        5.1.2 恒大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挑战
        5.1.3 恒大新能源汽车的优势
        5.1.4 恒大新能源汽车的劣势
    5.2 恒大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建议
        5.2.1 SO战略
        5.2.2 WO战略
        5.2.3 ST战略
        5.2.4 WT战略
6 恒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恒大多元化的借鉴及保障措施
    6.1 恒大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启示
    6.2 对恒大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6.2.1 充分发挥恒大的现有优势
        6.2.2 对拟进入行业进行深入营销分析
        6.2.3 构建专业的多元化运营团队
        6.2.4 做好多元化经营风险把控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冬枣收获机电动底盘控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来源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冬枣收获机电动底盘动力系统匹配设计
    2.1 冬枣收获机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动力驱动系统参数匹配理论计算与选型
        2.2.1 驱动电机选型
        2.2.2 动力电池参数确定与选配
    2.3 整车仿真模型建立与分析
        2.3.1 仿真软件AVL CRUISE简介
        2.3.2 整车仿真模型
        2.3.3 动力系统性能仿真任务的建立
        2.3.4 仿真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冬枣收获机电动底盘电控系统设计
    3.1 电动底盘电控系统分析
    3.2 整机控制器控制策略研究
        3.2.1 电子差速模型分析
        3.2.2 轮毂电机的控制分析
    3.3 整车控制器设计方案
        3.3.1 控制器设计分析与方案
        3.3.2 电子差速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3.3.3 电子差速整车控制器软件程序开发
    3.4 本章小结
4 遥控与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4.1 冬枣收获机遥控系统
        4.1.1 无线遥控方案设计
        4.1.2 无线遥控器系统功能分析
        4.1.3 无线遥控器硬件设计
        4.1.4 无线遥控器软件程序设计
    4.2 视觉监控系统设计
        4.2.1 视觉监控系统分析
        4.2.2 视觉监控系统组成
    4.3 本章小结
5 实车试验测试
    5.1 遥控器与控制器信号接收测试
    5.2 车辆最高车速测试
    5.3 整车爬坡能力测试
    5.4 整车续航能力测试
    5.5 遥控器无线通讯信号稳定性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低速潜油永磁同步电机单边磁拉力及转轴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潜油电机国外研究现状
        1.2.2 潜油电机国内研究现状
        1.2.3 单边磁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永磁同步电机的振动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低速潜油永磁同步电机设计及分析
    2.1 低速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设计
        2.1.1 低速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的极槽配合选择
        2.1.2 低速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设计
    2.2 低速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场及性能分析
        2.2.1 空载情况下电机电磁场及齿槽转矩波动分析
        2.2.2 额定负载情况下电机电磁场及转矩波动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边磁拉力的分析及计算
    3.1 单边磁拉力的解析计算及分析
    3.2 单边磁拉力极槽分量的解析计算
    3.3 单边磁拉力偏心分量的解析计算
    3.4 单边磁拉力的解析计算分析及有限元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轴挠度的分析及计算
    4.1 挠度及挠曲线的定义
        4.1.1 挠度的定义
        4.1.2 挠曲线的定义
    4.2 电机转轴挠度的分析及计算
        4.2.1 转子重力产生挠度的解析计算
        4.2.2 轴伸处作用力产生挠度的解析计算
        4.2.3 单边磁拉力产生挠度的解析计算
        4.2.4 转轴总挠度的解析计算
    4.3 潜油电机转轴挠度的有限元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机转轴挠度测量方法的研究
    5.1 转轴挠度测量方法分析
    5.2 电磁振动数学模型分析
    5.3 定子振动有限元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发电电动机励磁回路连线和引线动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发电电动机研究现状
        1.2.2 对电机内结构进行的电磁力计算
        1.2.3 对电机内结构进行的机械力计算
    1.3 本文所做工作
第2章 基于有限元的电磁力与机械力计算理论分析
    2.1 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
    2.2 弹性力学的理论基础
    2.3 磁场力的理论基础
第3章 磁极连接线的动应力计算与分析
    3.1 引言
    3.2 针对径向引出、垂直磁轭型(A机组)连接线进行的动应力计算与分析
        3.2.1 A机组发电电动机基本参数
        3.2.2 A机组磁极连接线的三维机械模型及应力计算
        3.2.3 温度对磁极连接线所受机械力的影响
        3.2.4 磁极连接线的电磁力计算
        3.2.5 磁极连接线不同结构参数条件下的应力计算
        3.2.6 磁极连接线疲劳损耗计算
    3.3 针对径向引出、平铺磁轭(B机组)连接线进行的动应力计算与分析
        3.3.1 B机组发电电动机基本参数
        3.3.2 磁极连接线的三维机械模型
        3.3.3 磁极连接线的机械应力计算
        3.3.4 磁极连接线不同结构参数条件下的应力计算
    3.4 针对切向引出、垂直磁轭型(C机组)连接线进行的动应力计算与分析
        3.4.1 C机组发电电动机基本参数
        3.4.2 磁极连接线的三维机械模型
        3.4.3 磁极连接线的机械应力计算
        3.4.4 小结
第4章 磁极连接件典型结构在不同发电电动机上的适用性研究
    4.1 引言
    4.2 径向引出、垂直磁轭型(A机组)磁极连接线应用于不同发电电动机的应力计算
    4.3 径向引出、平铺磁轭型(B机组)磁极连接线应用于不同发电电动机的应力计算
    4.4 切向引出、垂直磁轭型(C机组)磁极连接线应用于不同发电电动机的应力计算
    4.5 不同结构类型的磁极连接线对不同转速类型发电电动机的适用性评估
        4.5.1 切向引出、垂直磁轭型磁极连接线对不同转速类型发电电动机的适用性评估
        4.5.2 径向引出、平铺磁轭型磁极连接线对不同转速类型发电电动机的适用性评估
        4.5.3 径向引出、垂直磁轭型磁极连接线对不同转速类型发电电动机的适用性评估
第5章 磁极引线的动应力计算与分析
    5.1 引言
    5.2 穿轴铜排型(A机组)励磁引线的动应力计算与分析
        5.2.1 穿轴铜排式(A机组)转子穿轴引线的电磁力计算
        5.2.2 A机组发电电动机转子穿轴引线的机械力计算
        5.2.3 小结
    5.3 穿轴铜棒型(B机组)励磁引线的动应力计算与分析
        5.3.1 穿轴引线的结构
        5.3.2 穿轴引线的机械有限元模型
        5.3.3 穿轴引线的机械应力计算
        5.3.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7)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
        1.2.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1.2.3 政策激励效果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1 能源危机的预见性
        2.1.2 减少排放的紧迫性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
        2.1.4 可持续发展与需求变化
    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相关理论
    2.3 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理论
第3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3.1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介绍
        3.1.1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3.1.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3.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与对比
        3.2.1 国内外新能汽车整车技术现状
        3.2.2 国内外动力电池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3.2.3 国内外电动机技术发展现状
        3.2.4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对比分析
第4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
    4.1 中国汽车产业空间分布情况
    4.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空间分布情况
        4.2.1 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布局情况
        4.2.2 新能源汽车销地分布情况
    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4.3.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现状总览
        4.3.2 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第5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
    5.1 研发与制造基础
    5.2 技术与知识溢出
    5.3 当地政策的引导
    5.4 消费市场接近性
    5.5 中国新能源汽车集聚因素的实证研究
        5.5.1 数据的获取与指标的建立
        5.5.2 模型的建立
        5.5.3 模型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瞻
    6.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预测
        6.1.1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的灰度分析
        6.1.2 基于Bass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保有量预测
    6.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走向
    6.3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判
    6.4 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1.1 发展规划政策
        7.1.2 技术与能源限制性政策
        7.1.3 配套基础设施政策
        7.1.4 推广与补助政策
    7.2 国外新能源汽车政策
        7.2.1 美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2.2 日本新能源汽车政策
        7.2.3 德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3 国际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对比分析
    7.4 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7.4.1 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
        7.4.2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7.4.3 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
        7.4.4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7.4.5 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自动投本机械臂的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机械臂研究概述
        1.2.1 国外机械臂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机械臂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自动投本机械臂的总体方案
    2.1 应用环境和设计要求
        2.1.1 实际应用环境
        2.1.2 设计要求
    2.2 机械臂的组成和分类
        2.2.1 机械臂的组成
        2.2.2 机械臂的分类
    2.3 总体方案的确定与分析
        2.3.1 自由度确定
        2.3.2 驱动方案确定
        2.3.3 运动规划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自动投本机械臂的结构设计与选型
    3.1 传动方式的设计
        3.1.1 传动方式的类型
        3.1.2 底座传动设计
        3.1.3 臂部传动设计
        3.1.4 腕部传动设计
    3.2 夹持器的设计
        3.2.1 夹持器分类
        3.2.2 夹持器结构设计
        3.2.3 夹持器气缸选择
    3.3 臂部的设计
    3.4 底座的设计
    3.5 基于SolidWorks软件的三维建模
        3.5.1 各结构的三维建模
        3.5.2 整机的虚拟装配
        3.5.3 干涉检查分析
    3.6 关键零部件的选型
        3.6.1 滚珠丝杠的选型
        3.6.2 电机的选型
    3.7 本章小结
4 自动投本机械臂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理论概述
        4.1.1 ANSYS Workbench软件简介
        4.1.2 结构静力学分析理论
        4.1.3 结构动力学分析理论
    4.2 关键零部件的静力学分析
        4.2.1 底座齿轮的静力学分析
        4.2.2 伸缩臂大臂的静力学分析
        4.2.3 伸缩臂小臂的静力学分析
        4.2.4 机械臂整机的静力学分析
        4.2.5 机械臂的优化
    4.3 关键零部件的动力学分析
        4.3.1 伸缩臂大臂的模态分析
        4.3.2 伸缩臂小臂的模态分析
        4.3.3 机械臂整机的模态分析
        4.3.4 关键零部件的谐响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课题总结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分布式励磁系统高速通讯网络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励磁系统通讯的国内外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布式励磁系统
    2.1 励磁系统的组成
    2.2 分布式励磁系统
        2.2.1 励磁调节单元
        2.2.2 励磁功率单元
        2.2.3 灭磁保护单元
    2.3 常用通讯方式
        2.3.1 RS485通讯方式
        2.3.2 CAN通讯方式
        2.3.3 以太网通讯方式
        2.3.4 传输介质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讯系统硬件设计
    3.1 通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2 系统电源模块设计
    3.3 CAN接口电路
    3.4 以太网接口电路
        3.4.1 LAN8720A连接方式
        3.4.2 DP83620连接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讯系统软件设计
    4.1 KEIL集成开发环境介绍
    4.2 LWIP TCP/IP栈
    4.3 CAN通讯配置
    4.4 以太网通讯配置
        4.4.1 以太网初始化
        4.4.2 配置PHY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讯实验与分析
    5.1 CAN通讯实验
    5.2 以太网通讯实验
        5.2.1 双绞线以太网通讯
        5.2.2 光纤以太网通讯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控制策略研究及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控制策略及设计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传输特性分析
    2.1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结构
    2.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拓扑结构分析
        2.2.1 S型谐振拓扑结构分析
        2.2.2 LCL谐振腔分析
        2.2.3 LCCL-S-LCL谐振拓扑结构的分析
    2.3 LCCL-S-LCL型 MCR-WPT系统传输特性的影响分析
        2.3.1 频率与耦合系数对传输特性的影响分析
        2.3.2 负载对传输特性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控制策略研究
    3.1 电动汽车锂电池充电方法研究
    3.2 无线充电控制方式的设计
    3.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的确定和控制器的设计
        3.3.1 PID控制器的数学模型
        3.3.2 基于Buck的 DC/DC变换电路数学模型
        3.3.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
        3.3.4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设计
        4.2.1 Boost-APFC变换器的设计
        4.2.2 Boost-APFC电路参数设计
        4.2.3 Boost-APFC的仿真分析
    4.3 高频逆变电路的设计
        4.3.1 逆变电路的选择
        4.3.2 开关器件的选择
        4.3.3 频率跟踪控制电路的设计
        4.3.4 驱动电路的设计
    4.4 谐振补偿电路设计
    4.5 基于Buck的 DC/DC变换电路设计
        4.5.1 软开关技术
        4.5.2 无源无损软开关Buck电路的设计
        4.5.3 无源无损软开关Buck电路的设计和仿真
    4.6 控制系统设计
        4.6.1 通信模块的设计
        4.6.2 采样与保护电路的设计
        4.6.3 基于dsPIC的控制系统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仿真与实验验证
    5.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仿真设计
    5.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5.3 实验设计和分析
        5.3.1 频率跟踪功能的实验设计和分析
        5.3.2 功率因数校正功能的实验设计和分析
        5.3.3 输出控制效果的实验设计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有线电机技术现状与发展(1)(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控制技术分析[J]. 吴君青. 时代汽车, 2021(23)
  • [2]中央空调通风管道清扫机器人机构设计与工作性能分析[D]. 罗瑞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恒大集团新能源汽车多元化经营[D]. 陈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冬枣收获机电动底盘控制系统开发[D]. 赵林亭. 山东交通学院, 2020
  • [5]低速潜油永磁同步电机单边磁拉力及转轴挠度分析[D]. 黄居言.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6]发电电动机励磁回路连线和引线动应力分析[D]. 王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D]. 彭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8]自动投本机械臂的设计与仿真[D]. 刘建行.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9]分布式励磁系统高速通讯网络的研究与实现[D]. 张晓艺.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10]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控制策略研究及系统设计[D]. 王雪峰.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有线电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