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式开始淘汰和更新旧建筑起重机

北京正式开始淘汰和更新旧建筑起重机

一、北京市淘汰更新老旧型建筑施工起重机正式开始(论文文献综述)

耿皓晨[1](2021)在《基于LCA的城市住宅碳排放计算及减排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温室气体过量排放使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这类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建筑行业消耗了全球大约30~40%的能源,并排放了几乎占全球30%的温室气体,给全球气候和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的讲话中强调中国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我国如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占全国总碳排放量40%以上的建筑行业责任重大。控制建筑碳排放是减少全国碳排放总量的重要手段,而住宅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其建设量之大对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影响巨大。基于此,本文研究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特点,并提出相关的碳减排对策,对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借鉴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原则与框架及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规划设计、建材准备、施工建造、运行维护及拆除处理五个阶段,提出建筑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并界定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碳排放来源。其次,结合国内外碳排放相关标准,分析并选择碳排放计算方法。基于LCA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模型,以西安地区一栋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楼为案例建筑,计算该住宅楼的全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再次,分析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及构成特点,甄别出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的运行维护、建材准备、施工建造、拆除处理四个阶段的碳排放占比分别为78.05%、20.59%、0.61%以及0.75%。其中,在运行维护阶段,采暖、空调制冷、照明引起的碳排放分别为59.59%、17.49%和14.31%,在拆除处理阶段,拆除机械、废弃物回收利用、废弃物运输引起的碳排放分别为1.61%、92.34%和6.05%。最后,根据对研究结果的敏感性分析,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提出城市住宅的碳减排对策。

韩锐[2](2021)在《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文中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起点。依托苏联的技术援助,以“156工程”为基石,中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实际建成的150个重点项目中,56项分布在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鲜明的地理气候特征、发达的陆运网络、出色的近代工业基础以及特殊的历史沿革等一系列因素,使56个项目的立项选址与规划建设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色,同时依附铁路的连通纵横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厘清了东北地区“156工程”的历史沿革与分类建设的概况。基于“156工程”以工业项目带动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特点,选取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以及嵌入式改扩建工业区三类代表性工业区规划模式案例,深入的剖析其规划特点以及与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演进关系,并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技术比较分析它们的规划实践水平。借助比较研究法及多技术融合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生产区与生活区代表性案例作为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揭示出在“156工程”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领域中迥异的建筑文化与技术转移内容、过程及动因。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成就经由苏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锤炼所沉淀出的工业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梳理出苏联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在“156工程”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发展与流变。利用BIM技术与绿色建筑模拟技术,从建筑科技角度揭示出“156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与适用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客观的评价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建造水平,明确了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对苏联标准化设计的全面应用以及在立面设计中对中式“民族形式”的创新演绎,使其成为了人类工业建筑发展史中外来输入技术与国内政治文化融合的独特类型。对东北地区“156工程”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行定性,基于价值评定和建筑破损现状调查,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156工程”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与分级保护方法,提出了“双重保护、三类溢出、五位一体”的东北地区“156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156工程”建筑是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发展的珍稀样本,承载着丰厚的物质与文化信息。它们的建成与投产,有力的支撑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对于其历史研究、技术研究、文化研究以及保护研究,不仅可以完善东北地区近代建筑史,亦可以拓展东北工业城镇的空间结构演进和城市文脉发展的相关研究。

侯飞[3](2020)在《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工程结构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劳务人口数量的减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传统的现浇结构建筑已慢慢的被装配式结构建筑所取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优秀的设计单位和施工、监理单位也顺应时代发展的组织单位人员进行装配式结构的学习和探索,整个建筑行业进入了装配式结构建筑的新领域。为了使装配式结构建筑更加智能化、信息化,越来越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引入装配式结构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经过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检验,被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学者们广泛使用和推广,成为了融入装配式结构建筑众多技术中的佼佼者。本文以装配式建筑为研究基础,以工程质量为研究重点,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市较有代表性的三个装配式结构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调查、汇总、统计。根据质量问题发生频率和数量以及现场管理人员的反馈,得出了装配式结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同时运用鱼骨图分析法,找出了装配式结构建筑每个质量问题在“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具体分析,从而得到了在每个工序中能够影响工程质量的具体因素,以便针对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将BIM技术与装配式结构建筑有机结合一起,提出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运用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案,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进行论证性运用。在开始施工之前进行事前把控,利用BIM技术建立建筑模型,通过碰撞检测和施工模拟,提前预判质量问题的位置和性质,提前发现预制构件运输、安装、位置关系等问题,同时还能优化施工方案,使工序衔接更连续;在施工过程中和制造厂商生产过程中进行事中控制和生产厂商控制,运用BIM技术对预制构件生产质量、施工工序等进行控制,以达到实时质量控制和追溯性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事后总结质量控制中,主要是在系统的查看BIM模型中的所有施工质量信息,查漏补缺,同时可以记录BIM技术在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优势,形成总结,积累施工经验,为后续项目作参考。

杨藤[4](2020)在《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空间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99年昆明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园艺博览会以来,世界园艺博览会作为重要的城市事件,其规模和影响力在我国迅速扩大,同时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会后游人大量减少,场地、建筑使用率低,会后维持运营困难。世界园艺博览会后续利用方式的选择成为目前园艺博览会举办城市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利用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其后续利用方式大概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以生态修复为目标,展会后作为城市绿地/公园;二是以旧城改造为目标,展会后拆除进行城市开发;三是对原绿地或景区进行升级改造,展会后部分作为城市公园、部分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即城市公园+综合开发利用。在对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规划进行系统解析基础上,总结了青岛世园会对城市和区域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城市整体效益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在城市整体效益上扩大了城市知名度,完善了旅游体系;二是在生态效益上,提升了李沧区尤其是李沧东部的绿化覆盖率;三是在经济效益上,促使李沧东部建成区面积扩展,房地产业发展快速,人口增长明显;四是在社会效益上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道路路网密度,提高了公共交通通达率。但是,五年多来,景区运营状况不尽如人意,各种效益均没有达到预期。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存在后续影响乏力、园区维护不力、人气急剧下滑、场馆建筑利用不足等种种问题。为改变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现状,持续提升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影响力,从城市、城市辖区、园区自身等纬度对其后续利用原则进行了探析。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世园会园址成为崂山风景名胜区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同时,成为青岛市生态旅游消费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李沧区层面,带动打造生态宜居、配套完善、功能复合的李沧东部新区;在园区自身层面,在保留好世园文化遗产的同时,重点关注展园和重要建筑空间的更新利用,赋予新的吸引点,提升园区人气。按照“让生活走进自然”的主题要求,围绕后续利用原则,提出了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的空间策略:一是在城市和李沧区空间布局上,将青岛世园会园址提升为开放的城市公园;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周边尚未开发用地或可以改造的用地从功能业态、交通策略等方面进行控制、引导,打造青岛市北部区域生态旅游消费综合体。二是在园区层面上,按照开放的城市公园要求,构建生态本底,优化园区空间肌理;对各展园分类提出功能优化引导,增加互动体验;三是对重点场馆建筑空间进行更新利用导引,注入复合功能,提高建筑利用率。未来,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及其周边城区将成为开放的城市公园景观综合体与城市生态旅游消费综合体的结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城市整体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以后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承办城市,在后续利用上起到借鉴作用。

王瑶[5](2020)在《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低碳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人类活动、生产建设等行为造成碳排放急剧增加,环境恶化成为了全球的首要环境问题。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计算表明,建筑行业消耗的能源占据全球能源总量的一半,并且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42%,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国建筑业发展不断扩大,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减碳压力巨大。如果不提高建筑能效,降低建筑用能和碳排放,到2050年建筑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将占总排放量的50%以上。我国每年新建建筑类型中,城镇住宅占比最大,减排的首要对象就是城市住宅建筑。其次在城市住宅中,寒冷地区的住宅由于每年采暖导致大量的碳排放,因此本文将以寒冷地区城市住宅为研究对象,寻求当下建筑师可控的减碳策略。通过从使用阶段的节能计算到全生命周的碳排放衡量,以碳排放为指标突出建筑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构成建筑与环境影响的量化衡量指标之一。首先,本文将系统分析当前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碳排放现状,对寒冷地区城市住宅碳排放的构成及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其次,对低碳居住建筑示范案例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与前我国寒冷地区住宅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和构成进行对比。最后,通过上文分析总结寒冷地区低碳住宅的设计策略及注意要点。

孙瑾玉[6](2020)在《延续历史记忆的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研究 ——以安钢遗址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钢铁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伴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钢铁企业破产倒闭或进行搬迁,遗留下大量工业废弃地,并产生了环境污染、经济退化等相关城市问题。这些遗址地中的相当一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和再利用价值,如果只进行简单的拆除与重建,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将破坏场地的历史文化脉络。目前,虽有大量工业遗址改造方面的研究,但针对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的研究内容尚不多见。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遗址公园的文献及案例研究,从遗址公园的类型、建筑和室外场地的利用与转换、工业污染物的去除等角度对钢铁遗址公园设计的基本模式进行总结,提出现阶段遗址公园设计中可能面临的工业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场地功能转变这3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作者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将延续历史记忆作为研究切入点提出设计策略,分别从延续场地肌理、保留工艺关键元素、利用制高点和突出物、利用机械设备和产品、重现生产场景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将风景园林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河南省安阳钢铁厂遗址公园为例,结合理论研究内容进行方案设计,检验理论成果的可行性。

吴洋[7](2020)在《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文中指出在工业发展带来技术革新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雾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英国伦敦雾霾与西安城市雾霾都具有工业化进程中雾霾城市的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雾霾的历史演进特征、空间区域分布、污染源、危害性、民众认知态度、治理措施及取得成效等,找寻工业作为城市雾霾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期为我国城市雾霾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铸就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必要的学术探索。本文首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别对伦敦和西安两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西安所在的风成黄土、风场作用、季风条件、盆地地形、降水量等因素以及伦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并概述了中外其他爆发雾霾的典型城市所具有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阐述了自然环境对雾霾生成的重要作用。雾霾的爆发除了特殊的自然因素作用之外,人为因素是重要的环节。西安与伦敦均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雾霾问题,在以煤炭为能源基础的前提下,两地工业发展迅猛发展,城市雾霾相伴而生。伦敦雾霾从初现期、持续期到爆发期的历史演进及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特征,针对雾霾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监管力度、民众参与程度、科学技术投入是英国城市雾霾治理的三要素。煤炭资源的动力保障及清末民国时期政府出台政策、实地考察、工业西迁等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成为西安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建国以来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西安市工业经济从过渡期、奠基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西安城市雾霾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以沙尘为主的“风霾”、“灰霾”现象到建国以来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城市雾霾,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西安市工业及家庭燃煤量的攀升,城市雾霾表现出空间区域分布及年代季节变化的特征,针对这一时期的城市雾霾问题,西安市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政府层面的综合治理及企业层面如发电厂作为重污染企业的减排措施等。近三十年来西安城市雾霾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以及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的新特征,城市空气污染源的复杂多样性、空气质量的年度及季节变化、雾霾空间分布及主要污染行业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西安市近三十年来城市雾霾的新特征,一系列治霾新措施相继出台,通过对我国雾霾治理路径及英国提升空气质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雾霾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雾霾是一种空气污染现象,存在严重的危害性。伦敦与西安雾霾爆发后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城市交通运行、动植物与农作物生长、建筑物外观、全球气候及经济发展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中外其他典型城市在雾霾发生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城市雾霾这一空气污染问题,民众对其也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度。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经历了从曲解到了解的转变过程,西安民众对雾霾则是从盲从转向清晰,可以看出两地民众对雾霾的认知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纵观两地的城市雾霾问题,存在众多异同点。在经济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污染源与雾霾高发季、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与城市雾霾的双重关系这四个方面两地存在一定相似性;民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雾霾引发的社会问题、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雾霾发生的经过及后果、两地雾霾发生时间段均有所差异。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高耗能的工业经济为主导,煤炭依然是现在及未来我国主要燃料来源,因此雾霾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从自然地理、燃料结构、群体意识、人地关系四个方面文末对西安雾霾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对未来西安市雾霾治理的自身优势做了分析,并提出雾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例如推动科技进步与产品研发、提升民众环保理念等。在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同使命的今天,在“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期待“繁荣”与“清洁”和谐共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会更加美丽。

金玉格[8](2020)在《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住房发展基本完成从“缺房”到“有房”的演进,人民对住房品质的改善和服务消费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I住宅是当下最为成熟的工业化住宅之一,能最大限度满足住宅的可持续需求,是未来我国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SI住宅自提出起就提倡以工业化建造方式进行建造,但近年来唯装配式的观念对SI住宅在我国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行动性研究、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与国内某大型房企合作项目的基础研究内容,聚焦于探究如何采用SSGF(SSafe&share安全共享、S-Sci-tech科技创新、G-Green绿色可持续、F-Fine优质高效)这种被成熟应用、且被广为认可和推广的现场工业化建造体系建造SI住宅。以设计建造理论的变革和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创新为基础,以SI住宅工业化为发展目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公众易于接受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首先,论文明确了SI住宅内涵与划分、典型特征及工业化建造要求,并基于国内实践案例及其技术体系分析了SI住宅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紧接着对SSGF的技术体系划分、理论基础、关键特征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从目标、互补性、属性三个方面论证了SI住宅与SSGF建造体系的契合性,并通过支撑矩阵对SSGF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采用SSGF建造体系建造SI住宅的适应性和必要性。此外,论文对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范畴进行界定,在对上述支撑矩阵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SI住宅理论基础、SSGF现有成果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搭建了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构建分析框架。其次,论文基于以上分析框架,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中设计、施工技术及管理方法三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设计模式上,在SSGF分级标准化设计模式基础上,加入有助于SI住宅产品特征和工业化建造要求实现的设计模式;施工技术体系上,支撑体混凝土结构强调适度预制,提出现场工业化成套技术体系,并提倡结合其他相关新型建造技术,此外还对SSGF缺少的填充体成套技术体系进行了补充;管理方式上,提出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模式,为技术体系发展提供管理保障。最终形成完整的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最后,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印证了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可行性与优势所在。

左丽丽[9](2019)在《基于绿色理念的模板工程施工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建筑业粗放式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绿色理念的兴起,绿色施工在高能耗的建筑业逐渐推广,对于混凝土结构中的模板工程具有工期长、成本高、能耗大但可控制性强的特点,实行绿色施工是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关于模板工程阶段的绿色施工评价研究甚少。本文以提高模板工程施工阶段的绿色施工水平为目的,对基于绿色理念的模板工程施工进行评价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为:(1)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收集传统绿色施工常用的评价指标因素,对模板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挖掘模板工程施工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非绿色因素,初步建立模板工程施工评价指标集;再通过德尔菲法对模板工程领域专家和施工现场技术人员进行两轮的指标合理性咨询,并借助SPSS软件分析获得的问卷数据,确定绿色施工在模板工程阶段的21个定量指标和9个定性指标;然后对指标来源和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并参考相关规范和施工技术人员的经验,分别设定评价结果和指标各五个等级,以及指标各等级划分标准。(2)考虑到主客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改进的AHP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对比常用的评价方法,分析模糊物元分析法对模板工程施工评价的适用性,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对评价体系进一步梳理,发现评价体系中有12个指标与建筑模板种类直接相关,且权重占总权重的60.37%,然后通过AHP-TOPSIS法将现阶段施工现场常用的四种建筑模板绿色性能进行方案排序,得出塑料模板绿色性能最优,胶合板最差。(3)实例分析。将本文建立的模糊物元分析评价模型应用在采用塑料模板施工的桃园一坊棚改项目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模板工程施工模糊物元分析评价模型可行,同时也证实了绿色理念下塑料模板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模板工程的绿色施工评价对类似工程的指导意义。

李金潞[10](2019)在《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及减碳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由于碳排放急剧增加而导致的环境恶化成为全球的首要环境问题。根据联合国环境署计算,建筑行业消耗了全球大约30-40%的能源,并排放了几乎占全球30%的温室气体,给环境问题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确定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1]。如何落实我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60%65%的减排承诺,占国内生产总值逾7%的建筑行业责任重大。而城市住宅作为建设量最大的建筑类型,对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影响巨大。因此,对2005年左右的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进行测算,研究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构成特点,从而建立2005年典型城市住宅类型的碳排放的参照样本,为当下建筑行业的节能减碳提供对标参照。首先,本研究提出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研究建筑的碳排放,在总结国内外建筑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将建筑全生命周期划分为规划设计阶段、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拆除清理四个阶段,以基于过程的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法,结合碳排放系数法来进行建筑碳排放计算。同时,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碳排放单元过程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其次,本研究对2005年国家住宅工程建设量构成进行分析,选取2005年全国住宅工程建设量占比最多的城市住宅类型——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城市住宅为减碳对标建筑类型,并以西安(寒冷B区)地区一栋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楼为例进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得出该住宅的全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再次,对案例住宅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构成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使用维护阶段的碳排放占比约为87.88%,其次为物化阶段(考虑了建材的回收率)碳排放占比约为11.13%,最后为拆除清理阶段约为0.98%;在物化阶段,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占比约为95.20%;在使用维护阶段,在使用阶段因采暖耗能产生的碳排放占比最大,为59.10%,其次为照明的碳排放,为24%,空调制冷引起的碳排放为12%;在拆除清理阶段,拆解机具运营产生的碳排放约占该阶段的3.75%,废旧建材回收利用带来的碳减量约占该阶段碳排放的80.22%,废旧建材运输引起的碳排放量约占5.08%,废旧建材的回收率是影响该阶段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对标建筑的碳排放构成分析,从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有针对性的提出寒冷地区城市居住建筑的减碳策略,并以案例建筑为例,对减碳策略的减排贡献率进行具体测算,经测算得出在寒冷地区,以西安市为例,减少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重点有效策略有1)提高采暖能源的使用效率;2)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3)使用低碳能源,降低电力碳排放因子;4)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5)利用可再生能源;6)减少建筑的体形系数;7)选用回收率高的建材;8)使用高性能建材;9)使用节能灯具;10)以建筑拆解的方式来代替拆毁;

二、北京市淘汰更新老旧型建筑施工起重机正式开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淘汰更新老旧型建筑施工起重机正式开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CA的城市住宅碳排放计算及减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案与研究路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径
2 建筑碳排放评价相关理论
    2.1 生命周期评价(LCA)
        2.1.1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及定义
        2.1.2 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框架
    2.2 碳排放
        2.2.1 基本概念
        2.2.2 碳排放标准
        2.2.3 碳排放计算方法
    2.3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
        2.3.1 建筑碳排放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必要性
        2.3.2 评价方法及结构
        2.3.3 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3 基于LCA的住宅碳排放评价模型构建
    3.1 目的和范围确定
        3.1.1 评价目的
        3.1.2 系统类型
        3.1.3 功能单位
        3.1.4 系统边界
    3.2 住宅全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3.2.1 住宅生命周期碳排放来源分析
        3.2.2 基础数据收集
        3.2.3 碳排放因子分析
    3.3 住宅全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及解释
        3.3.1 规划设计阶段碳排放计算公式
        3.3.2 建材准备阶段碳排放计算公式
        3.3.3 施工建造阶段碳排放计算公式
        3.3.4 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计算公式
        3.3.5 拆除处理阶段碳排放计算公式
        3.3.6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计算公式
        3.3.7 住宅碳排放计算结果分析
        3.3.8 住宅全生命周期解释
4 实证分析
    4.1 建筑选择依据
    4.2 建筑工程简介
    4.3 规划设计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4 建材准备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4.1 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
        4.4.2 建材运输阶段碳排放
        4.4.3 建材准备阶段碳排放总量
    4.5 施工建造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5.1 施工阶段碳排放
        4.5.2 临时设施碳排放
        4.5.3 施工建造阶段碳排放总量
    4.6 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6.1 运行阶段碳排放
        4.6.2 维护阶段碳排放
        4.6.3 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总量
    4.7 拆除处理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7.1 拆除阶段碳排放
        4.7.2 废弃物回收碳排放减量
        4.7.3 拆除处理阶段碳排放总量
    4.8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计算
    4.9 碳排放计算结果分析
        4.9.1 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分析
        4.9.2 建材准备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4.9.3 施工建造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4.9.4 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4.9.5 拆除处理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5 城市住宅碳减排对策研究
    5.1 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1.1 建材准备及施工建造阶段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
        5.1.2 运行维护阶段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
        5.1.3 拆除处理阶段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
    5.2 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减碳对策敏感性分析
    5.3 规划设计阶段减排对策
    5.4 建材准备阶段减排对策
        5.4.1 建材生产阶段减排对策
        5.4.2 建材运输阶段减排对策
    5.5 施工建造阶段减排对策
    5.6 运行维护阶段减排对策
    5.7 拆除处理阶段减排对策
    5.8 城市住宅碳减排对策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情况

(2)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156 工程”建筑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2.3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4 国外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第2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历史背景及发展贡献
    2.1 “156 工程”的立项背景
        2.1.1 国际政治环境背景——外部因素
        2.1.2 国防与经济建设需要——内部因素
        2.1.3 “156 工程”相关扶持政策
    2.2 新中国“156 工程”总体建设情况
        2.2.1 “156 工程”专家援助情况
        2.2.2 “156 工程”建设及产业构成情况
        2.2.3 “156 工程”的投资及地理分布情况
        2.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类型
    2.3 以“156 工程”为依托的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发展
        2.3.1 前“156 工程”时期的东北地区地域特质
        2.3.2 “156 工程”塑造下的东北工业基地特点
        2.3.3 “156 工程”对东北工业基地发展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设类型及特征
    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新建项目类型
        3.1.1 多厂联合式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1.2 单一工厂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改扩建项目类型
        3.2.1 原址改扩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2 设备技术升级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区规划建设模式
    4.1 “156 工程”规划模式对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
        4.1.1 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2 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3 嵌入式扩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2 苏联工业区规划理念在“156 工程”中的实践特征
        4.2.1 苏联工业区规划模式的形成及向东北地区的转移
        4.2.2 哈尔滨市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3 长春市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4 沈阳市嵌入式扩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156 工程”规划实践水平分析
        4.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空间可拓性分析
        4.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道路可达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转移及创新
    5.1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溯源
        5.1.1 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苏联的转移
        5.1.2 苏联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中国的转移
        5.1.3 中国对现代工业建筑文化与技术的吸纳
        5.1.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的规划及设计水平
        5.1.5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5.2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建筑的发展与流变
        5.2.1 苏联民用建筑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5.2.2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设计理论对中国的转移
        5.2.3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规划设计分析
        5.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建筑舒适度分析
        5.2.5 东北地区“156 工程”民用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本土化历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与保护开发策略
    6.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
        6.1.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定性
        6.1.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多重价值评估及分析
    6.2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现状调查及保护分级策略
        6.2.1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现状调查及破损成因分析
        6.2.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保护分级及措施建议
    6.3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开发策略
        6.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语境
        6.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及愿景
    6.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工程结构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BIM在装配式建筑研究中的现状
    1.5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概述
    2.1 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概况
    2.2 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理论
    2.3 BIM技术相关综述
3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分析
    3.1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问题统计与分析
    3.2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问题问卷调查
    3.3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中的优势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的某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4.1 工程项目简介
    4.2 施工工艺
    4.3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空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兴起
        1.1.2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引起的反思
    1.2 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世界园艺博览会
        1.2.2 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
    1.3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的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
    2.1 世界园艺博览会概况
    2.2 国内外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研究
        2.2.1 以生态修复为目标,展会后作为城市公园/绿地
        2.2.2 以旧城改造为目标,展会后拆掉展园进行城市开发
        2.2.3 对原绿地或景区进行升级再造,展会后城市公园+综合开发利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规划解析
    3.1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规划设计方案
        3.1.1 规划布局原则
        3.1.2 规划设计结构
    3.2 主要场馆建筑
        3.2.1 永久性建筑
        3.2.2 临时性建筑
        3.2.3 模块化建筑
    3.3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规划设计
        3.3.1 景观体系及植物配置
        3.3.2 水体景观体系
    3.4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低碳环保绿色理念应用
        3.4.1 智慧园区
        3.4.2 自循环水处理系统
        3.4.3 其他绿色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现状及后续利用原则探析
    4.1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影响力
        4.1.1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城市带来的整体效益
        4.1.2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区域带来的生态效益
        4.1.3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区域带来的经济效益
        4.1.4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区域带来的社会效益
    4.2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2.1 世园会对周边区域后续影响乏力,人气急剧下滑
        4.2.2 园区维护不力,场馆建筑利用不足
    4.3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原则探析
        4.3.1 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
        4.3.2 从区域功能完善角度
        4.3.3 从园区自身优化提升角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空间策略
    5.1 总体目标
    5.2 城市、城区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完善提升策略
        5.2.1 园址转型城市公园景观综合体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2.2 城市生态旅游消费综合体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完善提升策略
    5.3 园址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3.1 保留原有生态格局,构建城市公园基底
        5.3.2 保持原有路网结构,延续世园会园区肌理
        5.3.3 优化园区展园功能
        5.3.4 节庆活动策略
    5.4 园区场馆建筑空间更新利用导引
        5.4.1 重点场馆建筑空间更新利用导引
        5.4.2 各展园内主题建筑以及临时性建筑空间更新利用导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5)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及我国减排需求
        1.1.2 建筑能耗与节能减排
        1.1.3 课题来源及性质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小结
2 建筑碳排放及寒冷地区住宅碳排放现状
    2.1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2.1.1 建筑全生命周期
        2.1.2 建筑碳排放
        2.1.3 建筑碳排放强度
        2.1.4 研究范围
    2.2 寒冷地区住宅碳排放现状分析
        2.2.1 寒冷地区建筑设计要点
        2.2.2 寒冷地区节能住宅规模及发展趋势
        2.2.3 寒冷地区城市住宅能耗现状
        2.2.4 寒冷地区城市住宅低碳设计现状
        2.2.5 小结
    2.3 碳排放计算方法与研究工具
        2.3.1 计算方法
        2.3.2 模拟软件的选择与分析
    2.4 碳排放计算模型及住宅碳排放构成
        2.4.1 碳排放计算模型
        2.4.2 住宅建筑碳排放及其构成
3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分析
    3.1 对标建筑选择与碳排放构成分析
        3.1.1 对标建筑选择与基本概况
        3.1.2 物化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3.1.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3.1.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3.2 低碳设计案例全生命周期计算
        3.2.1 低碳案例选择
        3.2.2 碳排放量估算
    3.3 对标建筑与案例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对比分析
        3.3.1 案例低碳建筑与对标建筑碳排放量对比分析
        3.3.2 案例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策略与设计方法
    4.1 寒冷地区城市住宅物化阶段减碳策略研究
        4.1.1 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4.1.2 建筑施工
        4.1.3 物化阶段减碳策略小结
    4.2 寒冷地区城市住宅使用阶段减碳策略研究
        4.2.1 “节流”——建筑节能
        4.2.2 “开源”——建筑产能
        4.2.3 “延寿”-延长建筑使用周期
        4.2.4 本节小结
    4.3 拆解阶段减碳策略
        4.3.1 拆除方式优化
        4.3.2 建材回收及利用
    4.4 寒冷地区住宅全生命周期减碳策略总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致谢

(6)延续历史记忆的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研究 ——以安钢遗址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逆工业化导致旧钢铁工业区的拆除
        1.1.2 工业遗产保护的热度不断提升
        1.1.3 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与延伸
        1.1.4 大型钢企面临的绿色转型任务和上位规划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相关理论概念的解读
    2.1 钢铁工业遗址的相关概念解读
        2.1.1 工业遗址
        2.1.2 钢铁工业遗址
    2.2 历史记忆的相关概念解读
        2.2.1 历史记忆
        2.2.2 延续历史记忆
    2.3 本章小结
3.国内外钢铁工业遗址改造设计的案例研究
    3.1 国外钢铁工业遗址改造设计的案例研究
        3.1.1 卢森堡贝尔瓦尔工业荒地改造项目
        3.1.2 北杜伊斯堡后工业景观公园
        3.1.3 墨西哥蒙特利市钢铁博物馆公园
    3.2 国内钢铁工业遗址改造设计的案例研究
        3.2.1 首钢工业遗址公园
        3.2.2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
        3.2.3 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
    3.3 本章小结
4.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基本模式的研究
    4.1 钢铁工业用地的常见改造利用形式
        4.1.1 大型工业主题旅游园区
        4.1.2 城市主题公园
        4.1.3 文化创意园
        4.1.4 博物馆公园
    4.2 钢铁工业建筑使用功能的转换和内部空间的改造
        4.2.1 钢铁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
        4.2.2 钢铁工业建筑遗产的保留标准
        4.2.3 钢铁工业建筑使用功能的转换
        4.2.4 钢铁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
    4.3 室外空间的获取和功能安排
        4.3.1 交通空间的获取和功能安排
        4.3.2 场地的获取和功能安排
    4.4 室内外空间的转换和融合
        4.4.1 内外空间的相互转换
        4.4.2 室内外空间的融合
    4.5 钢铁工业污染物的处理
        4.5.1 钢铁工业遗址污染物的测定
        4.5.2 钢铁工业遗址污染物的去除
        4.5.3 生态成效
    4.6 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中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挑战
        4.6.1 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
        4.6.2 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问题
        4.6.3 功能转变方面的问题
    4.7 本章小结
5.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中延续历史记忆的设计策略
    5.1 延续钢铁工业遗址历史记忆的的设计手法
        5.1.1 原物保留
        5.1.2 突出强调
        5.1.3 提炼转译
        5.1.4 场景再现
        5.1.5 功能植入
    5.2 对场地原始肌理的尊重
        5.2.1 尊重厂区的原始地形
        5.2.2 尊重厂区的交通脉络和空间结构
        5.2.3 延续厂区的水系统
    5.3 工艺关键元素的保留与再利用
        5.3.1 主要生产车间和生产设备的工艺流程
        5.3.2 关键生产设施设备的再利用
        5.3.3 建筑空间的再利用
        5.3.4 室外场地的设计
    5.4 制高点与突出物的利用
        5.4.1 看——观景台
        5.4.2 被看——标志物
    5.5 机械设备、产品和废弃物的再利用
        5.5.1 机械设备
        5.5.2 产品
        5.5.3 废弃物
    5.6 生产场景的再现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
        5.6.1 生产场景的再现
        5.6.2 生产生活方式的体验
    5.7 人文历史资源的利用
        5.7.1 海报和标语的保留
        5.7.2 工业历史事件的记载
        5.7.3 体现厂区特征的标志设计
        5.7.4 文创产品的开发
    5.8 本章小结
6.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实践——安钢遗址公园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概况
        6.1.2 历史文化背景
        6.1.3 上位规划和政策背景
        6.1.4 场地现状
        6.1.5 改造价值分析
        6.1.6 SWOT分析
    6.2 目标与策略
        6.2.1 目标定位
        6.2.2 设计策略
        6.2.3 设计依据
    6.3 总体设计方案
        6.3.1 平面布局
        6.3.2 景观结构
        6.3.3 功能分区
    6.4 专项设计
        6.4.1 交通组织
        6.4.2 竖向设计
        6.4.3 视线组织
        6.4.4 种植设计
        6.4.5 滨水空间设计
        6.4.6 生态修复措施
        6.4.7 设施与小品
        6.4.8 活动策划
    6.5 延续历史记忆的设计表达
        6.5.1 工业建筑构筑再利用
        6.5.2 工业设施设备再利用
        6.5.3 制高点利用
        6.5.4 钢铁材料利用
        6.5.5 钢铁工业废弃物再利用
        6.5.6 钢铁工业流程展示
        6.5.7 保留场地记忆的植被恢复模式
    6.6 用地平衡表
7.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7)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雾霾城市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伦敦的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
    第二节 西安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二、气候特征及降水条件
    第三节 地理因素对城市雾霾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伦敦雾霾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助推西安雾霾发生
    第四节 主要雾霾城市的地理特征
        一、洛杉矶特殊地理因素促成雾霾的形成
        二、北京地理环境加剧雾霾的严重程度
    小结
第二章 伦敦城市雾霾的历史探究
    第一节 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特征
        一、英国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
        二、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伦敦雾霾的历史回顾
        一、伦敦雾霾爆发的主要成因
        二、伦敦雾霾的历史演进及空间特征
    第三节 伦敦城市雾霾的政府治理及民众应对
        一、早期环保人士的反烟斗争
        二、政府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模式
        三、民间团体参与雾霾治理
        四、科技进步提升空气监测水平
    小结
第三章 西安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态势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安工业起步的条件
        一、煤炭资源是能源保障
        二、政府对西安工业经济的开发
    第二节 建国以来西安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便利
        二、西安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 西安市雾霾的历史演进
        一、民国前西安市空气质量概况
        二、民国时期西安空气质量良好
        三、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城市雾霾的特征
    第四节 西安市城市雾霾治理的举措
        一、限煤运动的开展
        二、发电厂的废气减排措施
        三、城市雾霾的综合治理
    小结
第四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呈现的新特征
    第一节 西安城市雾霾近三十年来变化趋势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问题总体概述
        二、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雾霾的变化特征
        三、近二十年来西安市雾霾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阶段性特征
        一、雾霾呈现复合型特征
        二、雾霾程度加剧,范围扩大
    小结
第五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治理及成效
    第一节 西安市近三十年来雾霾治理的新举措
        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
        二、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三、扩建城市绿地面积
        四、企业配合,科技支撑
        五、能源转型、产业升级
    第二节 中英两国改善空气质量的路径对比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治理的历程
        二、英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
        三、我国雾霾治理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一、伦敦雾霾治理成效显着
        二、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城市雾霾的危害性
    第一节 雾霾危害性概述
    第二节 国外主要城市雾霾事件及其危害程度
        一、美国洛杉矶城市雾霾带来的危害
        二、美国多诺拉镇及其他城市的遭遇
        三、日本城市雾霾及其危害性
        四、其他地区雾霾的爆发及负面影响
    第三节 伦敦雾霾的危害性
        一、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
        二、对建筑物及动植物的损害
    第四节 西安雾霾的负面影响
        一、对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二、对城市交通造成负面影响
        三、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四、雾霾造成经济损失
    小结
第七章 城市雾霾的认知度
    第一节 从曲解到了解——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
    第二节 伦敦雾霾时代的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
    第三节 从盲从到清晰——西安民众对雾霾的认知过程
        一、我国公众对城市雾霾的总体认知
        二、西安市民众对雾霾的认知态度
        三、了解民众认知有益于政府开展雾霾治理
    第四节 西安与伦敦对雾霾认知度的差异
    小结
第八章 城市雾霾的中外异同
    第一节 两地城市雾霾的相似之处
        一、经济社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
        二、人与环境关系的普遍性
        三、空气污染源及雾霾高发季的一致性
        四、城市雾霾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关系论
    第二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问题呈现的差异性
        一、经历过程及后果的差异
        二、民众参与度形成鲜明对比
        三、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
        四、雾霾发生时间段不同
        五、伦敦雾霾引发社会问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8)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SI住宅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SSGF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住宅工业化建造方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概述与体系构建分析
    2.1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2.1.1 研究范围
        2.1.2 相关概念界定
    2.2 SI住宅概述
        2.2.1 SI住宅的内涵及构成与划分
        2.2.2 SI住宅产品的典型特征
        2.2.3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要求
        2.2.4 SI住宅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困境
    2.3 SSGF建造体系概述
        2.3.1 SSGF的基本认识与体系划分
        2.3.2 SSGF的工业化属性界定
        2.3.3 SSGF的理论基础分析
        2.3.4 SSGF的关键特征与优势分析
    2.4 SSGF与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适应性分析
        2.4.1 SSGF与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契合性分析
        2.4.2 SSGF对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支撑作用分析
    2.5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构建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设计模式
    3.1 SI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3.1.1 SI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
        3.1.2 SI住宅的设计原则
    3.2 基于SSGF的 SI住宅设计模式
        3.2.1 分级标准化设计
        3.2.2 模块化设计
        3.2.3 空间可变设计
        3.2.4 一体化集成设计
        3.2.5 两阶段用户参与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SSGF的 SI住宅支撑体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4.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内容及要求
        4.1.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内容
        4.1.2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要求
    4.2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现场工业化
        4.2.1 国外SI住宅支撑体混凝土结构施工方式的启示
        4.2.2 支撑混凝土结构现场工业化建造的概念及建造目标
    4.3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非承重构件适度预制
        4.3.1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适度预制的理念
        4.3.2 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选择
        4.3.3 新型混凝土构件预制装配技术的借鉴
    4.4 支撑体混凝土承重结构现浇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
        4.4.1 混凝土商品化生产、机械化施工
        4.4.2 钢筋工厂一体化加工、装配化施工
        4.4.3 模板标准化生产、工具化使用
        4.4.4 脚手架技术集成化、智能化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SSGF的 SI住宅填充体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5.1 填充体集成化部品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1.1 架空墙体
        5.1.2 轻质隔墙
        5.1.3 架空吊顶
        5.1.4 架空地板
    5.2 填充体模块化部品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2.1 整体厨房技术集成
        5.2.2 整体卫生间技术集成
        5.2.3 整体收纳技术集成
    5.3 填充体设备及管线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3.1 设备管线技术集成
        5.3.2 共用管道井技术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
    6.1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框架分析
        6.1.1 精益建造管理理论及方法的运用
        6.1.2 BIM信息技术的运用
        6.1.3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实施框架
    6.2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的实施
        6.2.1 项目设计阶段
        6.2.2 构件部品生产运输阶段
        6.2.3 项目施工阶段
        6.2.4 运营维护阶段
    6.3 本章小结
7 案例分析
    7.1 案例概况
    7.2 SI住宅两阶段用户参与设计
        7.2.1 第一阶段设计——商家设计
        7.2.2 第二阶段设计——住户参与设计
    7.3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施工技术体系
        7.3.1 支撑体现场工业化施工
        7.3.2 填充体干法施工
    7.4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的应用
        7.4.1 本项目BIM信息技术应用方案
        7.4.2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的实施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结论与创新点
        8.1.1 论文结论
        8.1.2 论文创新点
    8.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我国SI住宅集成技术应用情况
附录 B SSGF建造体系内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基于绿色理念的模板工程施工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色施工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模板工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
    2.1 绿色理念
        2.1.1 绿色理念兴起与发展
        2.1.2 绿色理念内涵
    2.2 绿色施工
        2.2.1 绿色施工概念
        2.2.2 绿色施工内容
        2.2.3 绿色施工评价
    2.3 模板工程
        2.3.1 建筑模板分类
        2.3.2 模板工程施工
    2.4 本章小结
3 构建模板工程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和原则
        3.1.1 指标筛选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2 评价指标筛选
        3.2.1 绿色施工指标因素收集
        3.2.2 现场调研施工现场的非绿色因素分析
    3.3 德尔菲法指标筛选
        3.3.1 专家咨询前期准备
        3.3.2 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3.4 评价标准设定
        3.4.1 评价等级设定
        3.4.2 指标等级标准设定
    3.5 本章小结
4 评价模型构建和优选决策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1.1 常用评价方法分析
        4.1.2 模糊物元分析法
        4.1.3 AHP-TOPSIS法
    4.2 指标权重确定
        4.2.1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4.2.2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4.2.3 熵权法
        4.2.4 综合集成赋权法
    4.3 评价模型构建
        4.3.1 模糊物元分析法概念
        4.3.2 评价模型构建的步骤
    4.4 建筑模板绿色性能优选决策
        4.4.1 AHP-TOPSIS法方案优选
        4.4.2 建筑模板方案优选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应用
    5.1 项目背景和模板施工方案
        5.1.1 工程项目背景
        5.1.2 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5.2 模糊物元分析法综合评价过程
        5.2.1 经典域和评价值物元的确定
        5.2.2 隶属度物元的确定
        5.2.3 权重物元权重的确定
        5.2.4 模糊物元的确定
        5.2.5 综合评价结果
        5.2.6 评价结果分析
    5.3 模板工程的绿色施工措施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主要科研成果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1 评价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附录2 模板工程施工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3 模板绿色性能排序模板调查问卷

(10)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及减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及性质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住宅建筑碳足迹研究与应用
        1.3.2 国外住宅建筑碳足迹研究与应用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本理论研究及建筑碳排放
    2.1 生命周期评价(LCA)
        2.1.1 生命周期评价(LCA)的定义
        2.1.2 生命周期评价(LCA)的发展
        2.1.3 生命周期评价(LCA)在国内外的应用
        2.1.4 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方法
        2.1.5 生命周期评价(LCA)的优缺点
    2.2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LCA)
        2.2.1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意义与内涵
        2.2.2 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建筑碳排放研究的必要性
        2.2.3 建筑LCA软件
    2.3 建筑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2.3.1 国内外建筑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相关研究综述
        2.3.2 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研究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2.3.3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概述
    2.4 建筑碳排放
        2.4.1 基本概念
        2.4.2 国内外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2.4.3 建筑碳排放计算的方法研究综述
    2.5 碳排放因子
        2.5.1 碳排放因子概念
        2.5.2 碳排放因子的获取
        2.5.3 典型的国内建材数据库介绍
        2.5.4 本研究碳排放因子选取
    2.6 本章小结
3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体系框架与计算方法
    3.1 核算目的
    3.2 核算范围
        3.2.1 碳排放核算边界
        3.2.2 功能单位
    3.3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3.3.1 清单分析的方法
    3.4 各阶段碳排放来源的分析
    3.5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清单分析计算公式
        3.5.1 公式来源
        3.5.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计算模型
        3.5.3 规划设计阶段的碳排放计算
        3.5.4 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
        3.5.5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计算公式:
        3.5.6 拆除清理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2005 年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案例研究
    4.1 2005 年国家住宅工程建设量构成分析
        4.1.1 2005 年国家新开工房屋面积构成分析
        4.1.2 2005 年城镇住宅和农村住宅比例分析
        4.1.3 2005 年城镇住宅中高层比例分析
        4.1.4 2005 年城镇住宅不同建筑结构比例分析
    4.2 减碳对标建筑的选取
    4.3 案例建筑资料来源
    4.4 对标住宅建筑工程简介
    4.5 案例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5.1 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计算
        4.5.2 建材运输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5.3 施工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5.4 施工阶段临时设施碳排放
        4.5.5 物化阶段碳排放总量计算
    4.6 案例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6.1 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6.2 案例建筑维护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6.3 案例建筑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总量计算
    4.7 案例拆除清理阶段碳排放量计算
        4.7.1 拆解工具运行的碳排放量
        4.7.2 废旧建材运输碳排放量
        4.7.3 废旧建材回收利用阶段碳排放减量
        4.7.4 拆解阶段碳排放总量
    4.8 案例建筑当前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量
    4.9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计算
    4.10 与其他相关研究的对比及分析
        4.10.1 不同研究住宅全生命周期段碳排放构成对比及分析
        4.10.2 不同研究物化阶段碳排放量对比及分析
        4.10.3 不同研究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量对比及分析
        4.10.4 不同研究拆除清理阶段碳排放量对比及分析
    4.11 本章小结
5 案例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分析
    5.1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比例分析
    5.2 物化阶段碳排放比例分析
        5.2.1 物化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5.2.2 建材生产阶段建材料用量及建材碳排放量分析
        5.2.4 建材运输阶段碳构成分析
        5.2.5 施工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5.2.6 施工阶段临时设施碳排放构成分析
    5.3 案例建筑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量计算及碳排放构成分析
        5.3.1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总体水平分析
        5.3.2 使用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5.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5.4.1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量构成分析
        5.4.2 建筑拆解碳排放量构成分析
        5.4.3 废旧建材回收利用排放减量构成分析
    5.5 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5.1 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
        5.5.2 建筑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
        5.5.3 拆除清理阶段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
    5.6 本章小结
6 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策略研究——以西安市某高层住宅为例
    6.1 规划设计阶段减排策略
        6.1.1 改善建筑节能设计
        6.1.2 优化设计方案
    6.2 建筑物化阶段减排策略
        6.2.1 建材生产阶段减排策略
        6.2.2 建材运输阶段减排策略
        6.2.3 施工阶段减排策略
    6.3 使用维护阶段减排策略
        6.3.1 使用阶段
    6.4 拆除清理阶段减排策略
        6.4.1 拆除阶段的减排策略
        6.4.2 减少废旧建材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
        6.4.3 提高废旧建材回收利用率
        6.4.4 延长建筑的使用年限
    6.5 寒冷地区城市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策略总结
        6.5.1 寒冷地区城市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减碳策略总结
        6.5.2 不同减碳策略减排率分析
        6.5.3 住宅建筑现有常见的减碳策略
        6.5.4 在常见减排策略基础上优化提升的减碳策略
        6.5.5 寒冷地区城市居住建筑减碳策略总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工作展望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图片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四、北京市淘汰更新老旧型建筑施工起重机正式开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CA的城市住宅碳排放计算及减排对策研究[D]. 耿皓晨.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D]. 韩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工程结构质量控制研究[D]. 侯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空间策略研究[D]. 杨藤.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5]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低碳设计研究[D]. 王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6]延续历史记忆的钢铁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研究 ——以安钢遗址公园为例[D]. 孙瑾玉.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D]. 吴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8]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D]. 金玉格.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基于绿色理念的模板工程施工评价研究[D]. 左丽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及减碳策略研究[D]. 李金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北京正式开始淘汰和更新旧建筑起重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