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背景下“两委”关系常态化的路径选择

村民自治背景下“两委”关系常态化的路径选择

一、村民自治背景下实现“两委”关系正常化的路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梁俊山,董江爱[1](2021)在《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实践路径与经验启示——基于对D村“两票”制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基层制度创新是强化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和推动基层民主发展的重要抓手,以D村"两票"制为样本厘清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实践进路及经验启示,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制度创新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以"两票"制创新实践为考察起点,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遵循从村民自治实践中"两票"制的初创、多重实践检验下"两票"制的推广、实践反思中"两推一选"办法的形成到实践深化中"一肩挑"落地的实践路径。"两票"制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制度创新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制度创新的组织保障,农民实践是制度创新的内生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是制度创新的价值遵循,协同创制是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系统耦合是制度创新实现的有效机制。

高鑫娣[2](2021)在《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制度性安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基层党建的制度化发展是强三农之基、固邦国之本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基层党建制度探索、确立、完善、创新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明确了“变”与“不变”是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发展进程的主线。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党建体制搭建起了以“一章程两条例”为核心的“四梁八柱”,但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制度仍然存在作用发挥缺乏整体性、配套衔接缺乏科学性、执行缺乏强制力、创新缺乏滞后性等问题,通过搜集典型事例、开展实地调研找寻问题的症结,进一步厘清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制度主体与客体、制度环境与制度结构等方面的关系。最后,本文立足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从优化制度环境、提升制度绩效、巩固制度规范、完善制度结构、实现制度目标等方面探索农村基层党建制度性安排的基本思路,致力于提升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基层组织力,努力实现人民主体性目标与新时代农村党建制度化发展的“四个统一”。

孙经纬[3](2021)在《乡村治理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以苏北J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之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陆续出台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作作了不同程度的强调,这也就说明提升组织力是新时代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的必然要求。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选取苏北J村作为研究个案,在乡村治理视角下对J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实践探索、现实困境以及优化策略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总结凝练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和乡村治理的一般性经验。所谓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就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相应目标任务而进行资源调配整合、发挥自身功能的综合能力,具体可以分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组织力与外部组织力,前者指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与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整合调配组织内部资源,促进组织团结统一、进步发展的能力;后者指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与普通村民的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整合调配农村社会资源、领导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能力。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进行理据剖释可以发现:强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的基本遵循构成其理论逻辑,组织力是实现不同时期政党建设目标的关键力量为其提供了实践依据,而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则是提升组织力的现实需求。聚焦个案本身,J村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实践探索从场域形塑、主体锻造、客体认同、外援嫁接四个维度展开,村庄共同体重建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服务力的呈现、组织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凝聚力的强化、村民认同建构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号召力的提升、外部资源争取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推动力的拓展是其提升组织力的探索路径。然而,组织权威私人化、组织工作形式化和组织队伍“老龄化”导致组织建设不够完善,村民认同缺乏长效性、客观性和面临着易变性又促使村民认同缺乏稳定,这两大问题共同构成了 J村党组织提升组织力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此同时,这也是全国许多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在借鉴J村提升组织力有效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以推动组织力提升过程中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本质回归和确保组织力提升过程中村民认同的稳定性目标实现为重点来改善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崔文娅[4](2021)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乡村治理结构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乡村治理的属性是双重的。一方面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支撑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运行;另一方面乡村治理是各个治理主体对其治理能力的运用,是以善治的实现为最终目标展开的一系列对公共事务的治理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展开意味着乡村治理主体会围绕自身所具有的权力、责任和能力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就是乡村治理结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乡村治理结构是不断变化演进的,这一演进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呈现出中国特色独有的演进特征;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中所提出的新的治理标准出发,乡村治理结构始终以追求现代性为发展目标,呈现出乡村治理主体的权力运行制度化发展、角色与责任协调发展和权力与能力相符的转型特征,这意味着乡村治理结构从发展演进到实现现代化转型是必然趋势。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的治理标准推动乡村治理结构实现现代转型,同样,现存的乡村治理治理结构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也预示着乡村治理的现代转型势在必行。选取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为了展开有限研究,也是为了在有限研究的基础上使研究问题更为具体化,使研究思路更为清晰明了。因此,本文选取G镇M村为个案展开调查分析,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这一实证研究方法探寻M村乡村治理结构的整体情况,从中剖析乡村治理结构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其突出困境表现在乡镇政府的一元化主导倾向明显、村民自治委员会的角色与责任处于失衡状态以及村党支部的权力与能力非均衡发展,最终使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陷入失衡的困境。毫无疑问,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面对治理挑战,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型迫在眉睫,基于此的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和协同治理是大势所趋,符合市场化发展趋势和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无疑能够为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型注入新动力。但是,过度强调多元化发展可能带来乡村失序和治理低效,因此,确立宏观的转型思路是为了保证乡村治理结构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和正确的方向上完成转型,也是为了避免让乡村落入因过度多元化而带来的失序的境地,明确来说就是在重塑乡政的基础上推进乡政政府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在重塑村治的基础上推进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的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整体逻辑思路的安排还不足以推动乡村治理结构完成转型,辅之以具体的转型路径才能够更好的配合转型思路安排,从而为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型注入强大的合力。总之,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转型非一日之成,转型之后也不是一劳永逸,要依据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的时代要求和治理标准不断审视乡村治理结构的运行效果,不断进行变革和转型,让乡村治理结构能够在实现乡村善治的道路上持续发力,让乡村成为真正留得住人、真正现代化的乡村,改变现代化的推进必然带来乡村消失的局面。

张宏远[5](2020)在《九龙坡区在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在落实乡村振新战略时,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具体的落实部门,基层群众所直接面对的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因此,如何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群众中的领导作用发挥出来,是当前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所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就当前情况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上所发挥的作用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甚至在一些较为偏僻的乡村还出现了党的领导空白。本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乡村治理中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九龙坡区,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将在研究中所获得经验进行推广,从而帮助更多的乡村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在总结、筛选并梳理了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乡村治理领导作用的大量文献之后,从有关文献中挑选出了相关的研究依据和背景资料,将其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归纳。其次通过实地调查,对九龙坡区内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在梳理和比较之后,将在实施乡村治理工作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的特性问题和共性问题都进行了一一分析,并基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究其解决方案,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发挥。面对群众和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深入的交谈,借助所提问题的回答剖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九龙坡区乡村治理工作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发挥的相关领导作用时,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内所具有的不足和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制定出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在基层中党领导的具体载体是村党支部,因此,只有抓好村党支部在乡村治理中领导,才可以促进党中央发布的工作在实际中落实。此外,规范化的考核、验收和整顿是检验后进党组织进行整顿工作完成度的标准,只有当人民群众的中心领导人变为基层党组织,才能全面、切实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梁俊山[6](2020)在《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先后经历革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重要发展阶段,各阶段都是党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断奋斗的过程。农村基层组织在党的实践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制度创新是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的核心机制。厘清农村基层党支部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对于实现以制度创新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党支部领导,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H县D村是一个位于晋、陕、蒙交界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型村庄,其处于“鸡鸣三省”的边缘地理环境、“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和“民歌海洋”的艺术氛围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独特时空场域中,为基层党的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撑。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经历了组织化的三个重要时期,即从分散个体到组织集体的农民协会时期,从原子化小农到合作化社员的合作化时期和从非正式合作到政权化行动的人民公社时期。组织化实践中农民的民主意识得到启蒙并对农村制度形成初步认知,为改革开放后有序参与村民自治并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全国推行村民自治的宏观背景下,由于党的制度安排尚未明确村“两委”关系,为村民自治实践预留了基层制度创新空间。D村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化成为干群关系紧张、基层组织涣散的矛盾复杂村,群众在坚持党的领导制度认知下提出“选书记”的制度创新诉求。地方党委基于“人民中心”的价值遵循对诉求积极回应,与人民互动中创造了“两票”制选举党支部书记的新做法,强化了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权威,有效解决农村现实问题。“两票”制经验在党组织支持和实践检验下不断扩散和深化,最终演化为具有全国普适性的“两推一选”制度。D村“两票”制经验及其“跨村选人”、“一肩挑”的制度创新实践展示了完整的制度创新脉络和经验链条,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本文试图通过对D村“两票”制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调研,结合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场域理论对其内在规律进行剖析,形成对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研究发现党支部选举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保障下、农民发展内驱力推动下,遵循理法合一的价值路线,通过内生外嵌的实现路径进行耦合创新的过程。其中制度场域是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四维一体是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系统协同是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耦合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实现机制。在把握党的基层制度创新逻辑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满足农民发展需求、引领农村“三治融合”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的作用,从而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陈安伟[7](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Z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党和政府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重点,全面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总要求中,“治理有效”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主体不断充实发展,乡村治理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乡村治理体系逐渐完善,但是乡村社会在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乡村治理主体发展不健全,乡村治理结构不合理,乡村治理能力与现代化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诸多因素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剖析乡村治理结构主体作用发挥的现状,分析乡村治理结构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总结国内优化乡村治理结构的先进经验,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结构的优化路径。为此,以山东省辖县级市Z市为例,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方法,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梳理了研究的基本理论基础,确定了研究的范围。其次,对目前国内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述评。第三,总结了Z市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结构中作用发挥情况,对Z市现有的村委会主导型、村党组织主导型、政府行政主导型乡村治理结构进行了比较。第四,总结了 Z市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结构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强,村民自治组织基础不够牢固,乡村治理主体不够多元丰富,乡村治理主体之间关系紊乱。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基本是:乡村治理主体意识观念错位,乡村治理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乡村治理主体公信力衰减,政府行政手段干预基层民主。第五,详细阐述了国内优化乡村治理结构的地方经验,并对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从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巩固领导基础,促进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巩固经济基础,完善法律制度与加强德治相结合、引导多元经济社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理顺多元乡村治理主体良性互动关系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乡村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王微[8](2020)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行良好的乡村治理体系对我国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乡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乡村治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目标,仍需要结合乡村现实、特别是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宏观分析框架,研究“三治”融合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旨在构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乡村治理体系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以丰富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促进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发展。全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理论基础,以解决乡村治理中的现实问题为目标。通过对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依托的基础进行梳理,对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理清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第二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体系的演变趋势及成就。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是对新时期乡村治理的历史总结和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体系经历了初始阶段、法治化和规范化建设阶段、多元主体建设阶段、“三治”融合新探索阶段。通过深入剖析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呈现出来的历史特点以及取得的成就,揭示乡村治理体系演进的历史逻辑和发展趋势。第三部分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及逻辑结构。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为根本要求;以党的基层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为基本要素;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实现目标,分析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逻辑结构和三治融合的联动机制,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第四部分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及生成原因。面对乡村社会转型,乡村治理环境的深刻变化,要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治理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集中在主体结构、国家制度、精神文化等多个方面,只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乡村治理体系由理论变为实际地治理效能。第五部分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治、德治、法治的实现路径和具体实行措施。通过完善自治制度,将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纳入法治化轨道。强化法治保障,增强法治观念和制度性供给。弘扬德治,与自治、法治刚柔并济共同引领乡村新风尚。从而,“三治融合”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新格局。总之,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是新时代我国乡村社会的主要目标。在坚持基本制度与重要制度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衔接,总结历史与未来、改革与创新、问题与目标相统一的多重维度下,通过自治、法治和德治相融合的有效实践路径,构建起具有中国农村特点的、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为实现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的动力支撑和制度支持。

宁泽东[9](2020)在《射阳县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有效在我国的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中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果。通过采用访谈法对基层政府领导、村干部、社会组织负责人、村民等进行深入的了解,采用文献法研究国内外有关乡村治理的最新研究,围绕乡村治理主体的功能定位和各主体的协同性,将其与建立“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综合分析,来寻找适合射阳县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有效途径,为协同治理理论的完善和国家今后乡村工作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首先对此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一个论述,其次对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展示,包括概念的界定、相关治理理论、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以及射阳县的基本情况,接着认真分析了射阳县目前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困境主要有哪些,并从乡村治理的四个治理主体进行原因分析,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乡村治理的经验,从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治理和建立“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角度论述了增强射阳县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李元勋[10](2019)在《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脱胎于“政社合一”人民公社体制的村民自治,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萌发起来的,是一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力量介入高位推动的中国特色的基层直接民主形式,是乡村治理的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及有效方式,是基层群众自治在农村的民主实践和伟大创举。改革开放之初,这种发韧于农村的由村民创造的民主改革实践,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国家逐步通过立法形式对这种民主形式进行了制度化设计,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使之上升为制度化的基层民主形式和在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上运行。同时又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了亿万农民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了村民当家作主。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治理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它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状况的变迁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甚至文字表述都会发生某些变化。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实现了从村民自治向乡村治理话语体系的转变。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十八大后要求探索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特别是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全“自治、德治、法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便成为重要的政策话语,实现了从自治到共治的转变。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基层民主发展与具体实践的梳理和研究,总结概括出了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成效与基本经验。本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由绪论和正文五章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及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可能创新之处,并梳理了本论文的理论渊源。第一章是村民自治的萌生。本章对村民自治产生前的乡村治理作了梳理与分析;对其产生的背景作了深度剖析,这些背景主要包括宽松的政治环境、包产到户的推行、社会结构和文化基础的变化等因素。梳理了村民自治兴起的过程,从建立第一个村委会到在全国的普及,村民自治组织在广大农村得以全面建立。第二章是村民自治的发展。本章对村民自治活动的发动和村民自治的发展作了论述,这一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为起点的,主要是开始建章立制,推进村民自治达标示范活动,与村民自治相关的一些规章制度得以完善、村务公开的广泛开展和选举模式的创新。第三章是村民自治的深化。1998年《村组法》正式颁布实施,村民自治实践全面推行,进行了世纪之交“真枪实弹”的选举;在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背景下,村民自治面临新挑战,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开展与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建设逐步规范和选举方式方法不断创新。第四章是村民自治的提升。在这一时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以村民自治为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的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和实践场域,开启了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开始了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求广大基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各地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开始了对基层民主协商的探索与实践。在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背景下,针对“三农”问题,党中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开启了对“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第五章是村民自治的成效和历史经验。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经过40年的发展,成效显着,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加强,各项民主机制体制逐步完善,农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基本得以实现。通过考察村民自治40年的进程得出了最基本的经验: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结合,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推动制度革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发展道路。

二、村民自治背景下实现“两委”关系正常化的路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村民自治背景下实现“两委”关系正常化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实践路径与经验启示——基于对D村“两票”制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村民自治实践中“两票”制的初创
    (二)多重实践检验下“两票”制的推广
    (三)实践反思中“两推一选”办法的形成
    (四)实践深化中“一肩挑”的落地
三、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经验启示

(2)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制度性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综述
        1.3.1 政策文件综述
        1.3.2 具体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
        1.5.1 制度、制度建设与制度性安排
        1.5.2 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建
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建的制度化发展历程
    2.1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期间农村党建制度的发展历程
        2.1.1 转折时期的探索(1978-1992 年)
        2.1.2 农村党建制度框架的初步确立(1992-2000 年)
        2.1.3 农村党建制度的推进与完善(2000-2012 年)
    2.2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党建制度化的工作创新
        2.2.1 农村基层党建布局基本实现结构性耦合
        2.2.2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政治性日益突显
        2.2.3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显着提升
        2.2.4 农村基层党建的监督机制日益健全
3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制度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制度的作用发挥缺乏整体性
        3.1.1 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自身定位不清
        3.1.2 部分基层组织单打独斗相互卸力
    3.2 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制度的配套衔接缺乏科学性
        3.2.1 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制度的可操作性不足
        3.2.2 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制度执行监督不力
    3.3 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制度的具体执行缺乏强制力
        3.3.1 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制度意识不足
        3.3.2 实体性制度缺乏程序性制度的支撑
    3.4 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制度的创新存在滞后性
        3.4.1 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不足
        3.4.2 农村基层党建制度破旧立新不及时
4 完善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制度性安排的基本思路
    4.1 优化农村党建中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制度环境
        4.1.1 构建并完善党在农村的政治领导体制
        4.1.2 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政治体检制度
        4.1.3 制定并执行农村党内政治生活准则
    4.2 提升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制度绩效
        4.2.1 深化新时代农村党建制度化的价值引领
        4.2.2 强化党员干部群众的制度意识和制度认同
        4.2.3 总结思想建设经验并形成实体性制度规范
    4.3 巩固农村党的组织建设战斗堡垒作用的制度规范
        4.3.1 创新新时代农村党组织工作流程图制度
        4.3.2 规范农村党员干部的选用育考程序
    4.4 完善以法治提升作风建设实效性的制度结构
        4.4.1 落实从严抓农村党组织作风建设的制度安排
        4.4.2 提升农村作风建设信息公开制的公众信度
    4.5 努力实现农村党建中坚定不移守规矩的制度目标
        4.5.1 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纪律制度体系
        4.5.2 筑牢农村党组织破坏规矩的监督防线
结语
参考文献

(3)乡村治理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以苏北J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四、田野工作
        (一) J村概况
        (二) 选择J村作为个案村庄的依据
    五、研究视角的选择
        (一) 现有研究视角回顾
        (二) 本文研究视角建构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缕析
    一、基层党组织的内涵
        (一) 基层党组织的概念
        (二) 基层党组织的类型
        (三)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涵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念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
        (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概念解析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表现形态
        (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与治理功能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理据剖释
    一、理论逻辑: 强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的基本遵循
        (一) 政党属性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
        (二) 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与组织力
    二、实践依据: 实现不同时期政党建设目标的关键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武器
        (二)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法宝
    三、现实需求: 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
        (一)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组织力
第三章 J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一、村庄共同体重建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服务力的呈现
        (一) 重建地域共同体: 以土为生到依土而生
        (二) 重建精神共同体: 村民内心世界的调适
    二、组织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凝聚力的强化
        (一) 加强组织队伍建设
        (二) 严格开展组织生活
        (三) 建构党员认同
    三、村民认同建构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群众号召力的提升
        (一)村民认同的客观性
        (二) 建构村民认同
    四、外部资源争取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推动力的拓展
        (一) 获取外部资源
        (二) 运用外部资源
第四章 J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过程中的组织建设不够完善
        (一) “头雁”色彩过分凸显导致组织权威面临私人化的风险
        (二) 迎检式工作逻辑导致组织工作面临形式化的风险
        (三) 青年党员脱钩导致组织队伍面临“老龄化”的风险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过程中的村民认同缺乏稳定
        (一) 精英人物主导下的村民认同缺乏长效性
        (二) 村庄信息传递梗阻削弱村民认同的客观性
        (三) 村民政治素养缺失催生村民认同的易变性
第五章 J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优化策略
    一、推动组织力提升过程中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本质回归
        (一) 规范“头雁”运作,维护组织权威的集体化
        (二) 转变工作逻辑,推进组织工作的实效化
        (三) 加强党员管理,落实组织队伍的活力化
    二、确保组织力提升过程中村民认同的稳定性目标实现
        (一) 建构组织主导的认同机制,提升村民认同的长效性
        (二) 多渠道畅通村庄信息传递,增强村民认同的客观性
        (三) 全方位培育村民政治素养,限制村民认同的易变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中主要人物一览
    附录二: X县村党组织书记激励考核办法
    附录三: X县村党组织书记工作绩效百分制考核细则
    附录四: Y镇村居工作百分制考核实施细则
    附录五: Y镇2020年度政法综治暨“平安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创建责任书
    附录六: J村支部活动记录节选
    附录七: 访谈内容节选
    附录八: J村调研掠影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乡村治理结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解释和理论基础
        (一)乡村治理
        (二)乡村治理结构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
    二、乡村治理结构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乡村治理结构转型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三)乡村治理结构转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立足点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及影响因素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结构的演进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乡村治理结构的演进阶段
        (二)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结构的演进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乡村管控和乡村治理是乡村治理结构演进的动因
        (二)乡村治理主体的行动推动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型
        (三)乡村治理单元的规模是乡村治理结构演进的载体
        (四)乡村关系影响乡村治理结构的演进方向
第三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乡村治理结构转型的依据和特征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乡村治理结构转型的依据
        (一)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治理规律的持续探寻
        (二)理论依据:乡村治理现代化理论建构的需要
        (三)现实依据: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乡村的现实需要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乡村治理结构转型的特征分析
        (一)乡村治理主体权力的运作制度化发展
        (二)乡村治理主体的角色与责任协调发展
        (三)乡村治理主体的权力与能力相符
第四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乡村治理结构的困境—以M村为例
    一、M村乡村治理结构的现实描述
        (一)乡村的现实情况和代表性
        (二)M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关系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M村乡村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政府在治理结构中的一元化主导倾向明显
        (二)村民自治委员会在治理结构中的角色与责任处于失衡状态
        (三)村党支部在治理结构中的权力和治理能力不相符
        (四)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呈现结构性失衡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推进乡村治理结构转型的路径
    一、乡村治理结构现代转型的逻辑思路
        (一)重塑乡政:推进乡镇政府的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重塑村治:推进乡村多元主体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乡村治理结构转型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保证村干部行为有效性的动力机制
        (二)建立有效发挥新乡贤治理效能的常态化机制
        (三)建立保证村两委与村民有效联系的沟通机制
        (四)建立稳定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关系的平衡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九龙坡区在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内研究情况
        1.2.2 国外研究情况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乡村治理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治理的概念
        2.1.2 农村基层党组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2.2.2 治理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九龙坡区在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的现状
    3.1 九龙坡区在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情况
        3.1.1 九龙坡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3.1.1.1 农村党员队伍情况
        3.1.1.2 农村干部队伍情况
        3.1.1.3 九龙坡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和社会民生情况
        3.1.2 打造农村党组织乡村治理品牌
        3.1.3 精准扶贫帮困助力乡村治理
        3.1.4 狠抓作风纪律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3.2 九龙坡区在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效果
        3.2.1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机制得到完善
        3.2.2 干部队伍建设水平有所提升
        3.2.3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加强
        3.2.4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多方治理成效初显
        3.2.5 农村和谐稳定得到基本保障
第4章 九龙坡区在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设计指导思想及目的
        4.1.2 调查设计方案
        4.1.3 调查情况
    4.2 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4.2.1 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乡村治理机制不到位
        4.2.2 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强
        4.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道德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4.2.4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力度不够
    4.3 原因分析
        4.3.1 农村基层党组织抓基层党建力度不够、乡村治理机制执行力需强化
        4.3.2 党员干部队伍结构需要不断优化
        4.3.3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农村文化引领作用有待强化
        4.3.4 农村基层党组织未能充分调动多方主体资源
        4.3.5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第5章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领导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5.1.1 强化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机制
        5.1.2 规范整顿工作,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5.1.3 优化考核办法,督促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乡村治理工作
    5.2 强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2.1 树立党员干部选人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乡村治理中的示范作用
        5.2.2 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
        5.2.3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工作力量
    5.3 强化党组织领导下的多方参与乡村治理工作机制
        5.3.1 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
        5.3.2 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加强扶贫帮困工作
        5.3.3 统筹项目和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4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能力
        5.4.1 高水平编制村规划
        5.4.2 积极探索点式征地等农村土地利用新模式
        5.4.3 借力“互联网+”建设农村电商示范村
        5.4.4 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
    5.5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领导作用发挥创造条件
        5.5.1 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领导作用的宣传力度
        5.5.2 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挥乡村治理领导作用时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附录 村支部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6)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基本问题与反思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基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一)文献综述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进路:视角选择与理论假设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理论视角
    四、研究样本:村庄选取与典型特征
        (一)样本选取原则
        (二)样本基本概况
        (三)样本典型特征
第一章 地理交汇与文化交融:“两票”制探索的时空场域
    1.1 “鸡鸣三省”之边缘地理
        1.1.1 H县沿革与县域区位
        1.1.2 D村由来与村庄区位
        1.1.3 边缘地理的交集与自立
    1.2 “十年九旱”之古渡经济
        1.2.1 天与地:传统农业根基薄弱
        1.2.2 福与祸:黄河泊来利弊
        1.2.3 破与立:挣扎的渡口经济
    1.3 “民歌海洋”之艺术之乡
        1.3.1 “二人台”:艺术的地域根基
        1.3.2 民风活跃:曲艺塑造下的地方文化
        1.3.3 走西口:艺术与社会的互动
    1.4 “自治示范”之民主金石
        1.4.1 《村组法》试行与H县试点
        1.4.2 《村组法》落实与H县示范
        1.4.3 突破:自治精神萌动农民诉求
第二章 民主启蒙与制度认知:“两票”制探索前的民主习得
    2.1 农民协会时期:从分散个体到组织化集体
        2.1.1 清末的农会组织
        2.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组织
        2.1.3 解放区的农民协会重建
    2.2 合作化时期:从分散小农到合作化社员
        2.2.1 农民所有制下的个体经营尝试与缺陷
        2.2.2 传统变工下的互助生产
        2.2.3 初级合作社下合作意识的萌动
    2.3 人民公社时期:从非正式合作到政权化行动
        2.3.1 高级合作社:从自发合作到集体行动
        2.3.2 集体化社员:从生产社员到政治成员
        2.3.3 运动化社员:从政治参与到群体乱序
    2.4 包产到户:从秩序缺位到民主自治
        2.4.1 退潮与反思:农民乱序参与的折返
        2.4.2 探索与首创:包产到户的农民实践
        2.4.3 民主与权利:村民自治的制度构建
第三章 民主探索与制度创新:“两票”制产生与实践的内在动因
    3.1 “村民自治”:两票制创新的制度前提
        3.1.1 村民自治顶层设计为制度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3.1.2 村民自治实践开启制度创新窗口
        3.1.3 村民自治使农村基层党建产生新“需求”
    3.2 “为利抗争”:两票制创新的工具理性
        3.2.1 依法举揭:政治认同下农民维权的路径选择
        3.2.2 创制扩权:农民诉求表达的行动策略
        3.2.3 以势易权:农民诉求实现的精神取向
    3.3 “人民中心”:两票制创新的价值回应
        3.3.1 诉求回应: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必然要求
        3.3.2 互动创制:两票制创新的实践路径
        3.3.3 农民中心:两票制的价值遵循
    3.4 “政治实验”:两票制创新的探索路径
        3.4.1 政治实验与政治学实验
        3.4.2 中国的“政治实验”范式
        3.4.3 两票制:政治实验的基层实践
第四章 民主落实与制度拓展:“两票”制发展与深化的路径选择
    4.1 实践检验与制度成型:D村试选到W镇推行
        4.1.1 制度诉求:“信任票”的产生缘由
        4.1.2 制度供给:实践检验下的诉求回应
        4.1.3 创制成效:制度创新绩效的现实反映
    4.2 经验推广与制度发展:从X地区现场会到山西培训班
        4.2.1 组织领导:制度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
        4.2.2 农民实践:制度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
        4.2.3 制度风险:制度创新的宏观考量
    4.3 全国借鉴与制度变体:从“两票”制到“两推一选”
        4.3.1 有限效度:“两票”制昙现与折返
        4.3.2 水波效应:“两票”制的后创制时代
        4.3.3 制度变体:“两推一选”创制与全国落地
    4.4 民主深化与制度超越:从村支部选举到乡镇直选
        4.4.1 民主上升:公推直选由乡村走向乡镇
        4.4.2 民主拓展:由村内选举走向多村联选
        4.4.3 民主深化:制度创新的持续动力
第五章 耦合创新: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
    5.1 党的领导:制度创新的组织保障
        5.1.1 农村党建催生制度创新需求
        5.1.2 地方党组织推动制度创新实践
        5.1.3 党中央确认制度创新结果
    5.2 农民发展: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
        5.2.1 农民逐利:制度创新的经济动因
        5.2.2 农民维权:制度创新的政治追求
        5.2.3 农民参与:制度创新的文化场域
        5.2.4 农民发展:制度创新的核心动力
    5.3 理法合一:制度创新的价值遵循
        5.3.1 合法性:制度创新的外部边界
        5.3.2 合理性:制度创新的内在准绳
        5.3.3 人民性:理法合一的创制精神
    5.4 内生外嵌: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
        5.4.1 诉求萌发:制度创新的起点
        5.4.2 以势抗争:制度议程的设置
        5.4.3 价值嵌入:制度创新的实现
        5.4.4 党的引领:制度创新的扩散
    5.5 耦合效应:制度创新的协同机制
        5.5.1 制度场域:创制发生的空间环境
        5.5.2 四维一体:制度创新的体系结构
        5.5.3 系统协同:制度创新的合力机制
        5.5.4 耦合机制:制度创新的实现机理
第六章 党的制度创新引领农村发展的未来走向
    6.1 以制度创新强化党的基层领导
        6.1.1 跨村选人:创新党的基层选举制度
        6.1.2 跨级用人:创新党员干部管理制度
        6.1.3 跨委育人:创新党员人才培养制度
    6.2 以制度创新满足农民发展需求
        6.2.1 问题:农民需求的现状分析
        6.2.2 归因:农民需求的制度成因
        6.2.3 策略:农民需求的制度供给
    6.3 以制度创新引领农村“三治融合”
        6.3.1 党的领导制度创新:三治融合的基本前提
        6.3.2 农村制度耦合创新:三治融合的协同机制
        6.3.3 党领民治体制创新:三治融合下的农村善治
    6.4 以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振兴
        6.4.1 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助推产业兴旺
        6.4.2 创新农村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宜居乡村
        6.4.3 创新村规民约惯习制度,培育文明乡风
        6.4.4 创新农村社区治理制度,实现农村善治
        6.4.5 创新农民收入分配制度,创造富裕生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Z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文献计量分析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乡村组织振兴
        2.1.3 乡村治理结构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善治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第3章 山东省Z市乡村治理结构现状
    3.1 山东省Z市乡村治理结构主体作用发挥基本情况
        3.1.1 村党组织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3.1.2 村民自治组织决策机制逐步规范
        3.1.3 集体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发展壮大
        3.1.4 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作用初见成效
    3.2 山东省Z市三类乡村治理结构比较
        3.2.1 村委会主导型
        3.2.2 村党组织主导型
        3.2.3 政府行政主导型
    3.3 山东省Z市乡村治理结构面临的困境
        3.3.1 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强
        3.3.2 村民自治组织基础不够牢固
        3.3.3 乡村治理主体不够多元丰富
        3.3.4 乡村治理主体之间关系紊乱
    3.4 山东省Z市乡村治理结构面临困境的原因
        3.4.1 乡村治理主体观念意识错位
        3.4.2 乡村治理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3.4.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3.4.4 乡村治理主体的公信力衰减
        3.4.5 政府行政手段干预基层民主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结构优化的典型经验
    4.1 河北省安平县村党组织发挥作用引领乡村治理
    4.2 海南省定安县聘用专职村级雇员延伸政府服务
    4.3 山东省新泰市平安协会维护乡村社会安全稳定
    4.4 山东省烟台市村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合作组织
    4.5 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五位一体”治理结构
    4.6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结构优化的经验启示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改进乡村治理结构的对策
    5.1 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巩固领导基础
        5.1.1 明晰领导核心主体地位
        5.1.2 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5.1.3 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
    5.2 促进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巩固经济基础
        5.2.1 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5.2.2 积极引导乡村土地流转
        5.2.3 党支部领办经济合作社
    5.3 完善法律制度与加强德治相结合
        5.3.1 完善法律法规推进乡村法治
        5.3.2 健全民主制度推进乡村自治
        5.3.3 加强道德建设推进乡村德治
        5.3.4 形成“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5.4 引导多元经济社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
        5.4.1 下沉乡村治理重心
        5.4.2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5.4.3 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5.5 理顺多元乡村治理主体良性互动关系
        5.5.1 基于相互尊重的独立运作关系
        5.5.2 基于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赢关系
        5.5.3 基于公平公正的相互制约关系
结束语
附录
    1. 政府负责人访谈提纲
    2. 村级组织负责人访谈提纲
    3. 党员、村民代表、普通村民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一、核心概念及分析框架
        (一)治理
        (二)乡村治理
        (三)国家治理分析框架下的乡村治理体系
    二、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基层治理理论
        (三)中华传统政治文化中蕴含的乡村治理基因
        (四)现代治理理论的借鉴
    三、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现实依据
        (一)新时代乡村社会矛盾转化的迫切需要
        (二)基层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要求
        (三)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步骤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体系的演变趋势及成就
    一、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演进
        (一)乡村治理体系的初始阶段(1978—1988)
        (二)乡村治理体系法治化、规范化发展阶段(1988-2006)
        (三)乡村治理主体能力的建设阶段(2006—2012)
        (四)乡村“三治结合”新体系的探索阶段(2012至今)
    二、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一)在治理方式上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在治理主体上从一元向多元转变
        (三)在制度上从路径依赖向不断创新转变
    三、乡村治理体系实施取得的成就
        (一)国家治理体系与乡村治理体系有机结合
        (二)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机制不断推进
        (三)精准扶贫体系日益完善
        (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稳步实施
第三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及逻辑结构
    一、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及目标
        (一)党的基层组织
        (二)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
        (三)以广大村民为主体的自治组织
        (四)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二、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逻辑结构
        (一)以自治为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以法治为本,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保障
        (三)以德治为先,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精神引领
        (四)理顺自治、法治、德治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中的双向互动机制
        (二)三治融合的内在联动机制
        (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机制
第四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一、新时代乡村治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一)乡村治理现实环境的复杂性
        (二)乡村治理现实环境的多样性
    二、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多元主体发育不成熟
        (二)乡村自治机制不健全
        (三)乡村法治规范不到位
        (四)乡村道德文化引领作用不强
    三、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困境生成的原因
        (一)乡村多元治理格局尚未建立
        (二)乡村自治有效制度供给不足
        (三)乡村法治保障机制相对缺乏
        (四)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
    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自治
        (一)加强与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培育充满活力的民间自治组织
        (三)创建多方参与的协调协商机制
        (四)提高现代农民的民主意识和能力
        (五)尊重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
    二、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的乡村法治
        (一)推进政府涉农法律法规实施
        (二)增强基层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治观念
        (三)构建农村法律公共服务体系
        (四)健全乡村法治化监督和保障体系
    三、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乡村德治
        (一)传承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二)强化乡村思想道德与公共文化建设
        (三)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四)发挥习俗和村规民约的独特治理功能
        (五)建设村民认同的乡村“精神共同体”
        (六)充分调动“新乡贤”的人才支撑作用
    四、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一)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协同的乡村共建平台
        (二)依靠群众化解基层矛盾的乡村共治机制
        (三)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乡村共享分配制度
        (四)“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新篇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9)射阳县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2 理论基础与基本情况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治理理论
    2.3 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
    2.4 射阳县基本情况
3 射阳县乡村治理中的困境
    3.1 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快
    3.2 人口流失不断加速
    3.3 基础设施薄弱
    3.4 公共服务投入不足
    3.5 腐败问题突出
4 射阳县乡村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4.1 基层政府角色转变不到位
    4.2 村“两委”协调能力不足
    4.3 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
    4.4 村民整体素质不高
5 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
    5.1 国内外先进做法
    5.2 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6 增强射阳县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6.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6.2 加强农村“两委”组织建设
    6.3 增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力度
    6.4 提高村民综合素质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创新之处
    六、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村民自治的萌生
    一、1949-1978 年乡村治理的简要回顾
        (一)农民协会和乡—村政权组织
        (二)合作化时期的乡村治理
        (三)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乡村治理
    二、村民自治产生的背景
        (一)宽松的政治环境
        (二)包产到户的推行
        (三)农村管理出现组织真空与公共权力缺位
        (四)社会结构和文化基础的变化
    三、村民自治组织的逐步建立
        (一)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与第一个村委会的成立
        (二)由点到面建立村民委员会
        (三)民主选举的初步探索:“海选”
第二章 村民自治的发展
    一、村民自治制度化的初步探索
        (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
        (二)“莱西会议”促进村级组织的健全
        (三)初步建章立制
        (四)民主选举的进一步探索
    二、开展村民自治达标示范活动
        (一)推进达标示范活动的急迫性
        (二)开展达标示范活动的进程
        (三)村民自治达标示范活动的成效
    三、村民自治制度化的推进
        (一)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完善
        (二)村务公开的广泛开展
        (三)选举模式的创新
第三章 村民自治的深化
    一、村民自治的全面实践
        (一)《村组法》正式颁布实施
        (二)世纪之交“真枪实弹”的选举
        (三)依法罢免民选村官
        (四)民主选举中暴露的问题
    二、制度化建设的逐步完善
        (一)从国家到地方对制度的逐步规范
        (二)民主选举的进一步规范与超越
        (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推进与创新
    三、新农村建设战略下的村民自治实践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民自治的挑战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成效
第四章 村民自治的提升
    一、基层协商民主的探索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协商民主的诉求
        (二)基层协商民主理论的提出
        (三)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
    二、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
        (一)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背景
        (二)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实践
        (三)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成效
    三、“自治、德治、法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探索
        (一)治理有效提出的背景
        (二)打造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三)“三治合一”治理模式的实践
第五章 村民自治的成效与历史经验
    一、村民自治的成效
        (一)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推动着中国政治发展
        (二)村民自治的法制保障不断完善
        (三)民主实践不断规范
        (四)村民民主参与意识、法制观念增强
    二、村民自治的历史经验
        (一)党的领导是村民自治发展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二)依法治理是村民自治发展的法理基础
        (三)充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
        (四)顺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村民自治发展的动力
        (五)推进村民自治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四、村民自治背景下实现“两委”关系正常化的路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的实践路径与经验启示——基于对D村“两票”制的考察[J]. 梁俊山,董江爱.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1(06)
  • [2]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制度性安排研究[D]. 高鑫娣. 浙江大学, 2021(02)
  • [3]乡村治理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以苏北J村为例[D]. 孙经纬. 扬州大学, 2021(09)
  • [4]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乡村治理结构转型研究[D]. 崔文娅.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九龙坡区在乡村治理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研究[D]. 张宏远. 西南大学, 2020(05)
  • [6]农村党支部选举制度创新研究 ——以D村“两票”制为例[D]. 梁俊山. 山西大学, 2020(07)
  • [7]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Z市为例[D]. 陈安伟. 山东大学, 2020(10)
  • [8]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研究[D]. 王微.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射阳县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D]. 宁泽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研究[D]. 李元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标签:;  ;  ;  ;  ;  

村民自治背景下“两委”关系常态化的路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