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药治疗抗Thy-1抗体肾炎的实验研究

活血化瘀药治疗抗Thy-1抗体肾炎的实验研究

一、活血化瘀药物在抗Thy-1抗体肾炎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辉[1](2020)在《基于PI3K-AKT-mTORC1信号通路研究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患者及MsPGN大鼠线粒体自噬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观察参地颗粒对脾肾亏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 PGN)患者肾组织中PI3K-AKT-mTORC1信号通路对自噬的影响。2.方法:选取66例CGN脾肾亏虚证患者(预计60例,增加<15%的剔除和脱落病例数)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联合用药组,各22例。试验过程中共剔除6例,完成临床试验共60例,三组各20例。其中,缬沙坦组:予以缬沙坦80mg/日(晨服);参地颗粒组给予参地颗粒,每日3次,一次1包,温水冲服;联合用药组给予参地颗粒,每日3次,一次1包,温水冲服,并同时予以缬沙坦80mg/日(晨服);三组均进行12周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值,24h尿蛋白定量(24h Upro)、肾功能(Scr、BUN、e GFR),同时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此外,收集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组织10例、正常人肾组织(左肾错构瘤大部分切术患者肾组织)1例,用于检测肾脏组织中PI3K、AKT、mTORC1、VDAC1、Beclin 1、LC3-Ⅱ及P6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组织中系膜细胞自噬体的数量及线粒体的形态变化。3.结果:3.1临床疾病疗效:缬沙坦组总有效率为60%、参地颗粒组为85%、联合用药组为95%,参地颗粒组与缬沙坦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缬沙坦组、联合用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参地颗粒组与联合用药组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2中医证候疗效:缬沙坦总有效率为50%,参地颗粒组为90%、联合用药组为90%,参地颗粒组与缬沙坦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缬沙坦组、联合用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参地颗粒组与联合用药组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12周后,各组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其中参地颗粒组积分较缬沙坦组显着降低(P<0.05),参地颗粒组与联合用药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3.4 24h Upro比较:与治疗前比较,第4周、第8周、第12周各组患者24h Upro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进程影响着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第4周同时间点各组组间比较,患者24h Upro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周、第12周,同时间点均表现为缬沙坦组疗效低于参地颗粒组(P<0.05),而以联合用药组疗效最优(P<0.05)。3.5肾功能:治疗前后,各组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肾功能指标(Scr、e GFR、BUN)均在正常范围内。3.6(1)肾组织中PI3K、AKT、mTORC1蛋白表达:与正常人肾组织相比,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I3K、AKT、mTORC1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2)肾组织中VDAC1、Beclin 1、LC3-Ⅱ及P62蛋白表达:与正常人肾组织相比,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组织中VDAC1、Beclin 1、LC3-Ⅱ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0.05),P62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显着升高(P<0.05)。3.7肾组织中系膜细胞自噬体数量及线粒体形态观察: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组织中系膜细胞自噬体数量相对正常肾组织中系膜细胞自噬体数量明显减少。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组织中可见系膜细胞线粒体肿胀,宽大畸形,部分融合,线粒体嵴排列紊乱。3.8安全性指标:药物干预12周后,各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变化。4.结论:4.1参地颗粒可有效缓解CGN脾肾亏虚证患者的临床表现,消减尿蛋白,与缬沙坦联用有协同增效作用。4.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组织PI3K-AKT-mTORC1通路激活抑制了自噬活性。4.3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组织存在系膜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活性下降参与其中。4.4患者服用参地颗粒过程中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说明该药安全性良好。1.目的基于PI3K-AKT-mTORC1信号通路研究参地颗粒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 PGN)大鼠线粒体自噬的调节作用;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组织中系膜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变化。2.方法选用2月龄雄性SPF级SD大鼠60只,体重200±50g,适应性饲养1周后以单纯随机抽样分为5组,各12只,包括假手术组,模型组,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联合用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8只大鼠经麻醉后切除左肾,术后2周采用单次尾静脉注射Thy-1抗体(333ug/只),进行Ms PGN大鼠模型复制。并在注射抗体1周后检测大鼠尿蛋白,尿蛋白试纸结果为(+)++,则动物模型复制成功。于注射抗体2周后开始灌胃,参地颗粒组给予相应剂量参地颗粒水溶液;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胶囊混悬液,联合用药组给予参地颗粒水溶液+缬沙坦胶囊混悬液;假手术组、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每次4ml,每天1次,连续给药12周,代谢笼收集大鼠24h尿液,无菌采取腹主动脉血及右肾,检测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oururine protein,24h Upro);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肾脏组织中PI3K、AKT、mTORC1、P62、VDAC1、Beclin 1、LC3-Ⅱ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三染检测PI3K+AKT+mTORC1、VDAC1+P62+Beclin 1在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成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组织中系膜细胞自噬体的数量及线粒体的形态变化;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马松(MASSON)、过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3.结果3.1假手术组大鼠反应灵敏,精神状态佳,毛发光泽稠密,饮食正常;其余各组造模后精神不振,毛发灰暗,易激惹,饮食较前减少,体重减轻。连续给药治疗12周后,大鼠精神状态及饮食量逐渐好转。其中参地颗粒组大鼠毛发光泽及饮食量优于缬沙坦组,联合用药组与参地颗粒大鼠状态无明显差异。3.2尿蛋白改变情况: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各组大鼠24h Upro水平在造模后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联合用药组大鼠24h Upro水平显着降低(P<0.05),参地颗粒组较缬沙坦组下降明显(P<0.05),其中以联合用药组下降最为显着(P<0.05)。3.3 p-PI3K/PI3K、p-AKT/AKT、p-mTORC1/mTORC1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1)p-PI3K/PI3K: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各药物治疗组p-PI3K/PI3K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PI3K/PI3K表达下降显着(P<0.05);各治疗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2)p-AKT/AKT: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各药物治疗组p-AKT/AKT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AKT/AKT表达下降显着(P<0.05);各治疗组之间p-AKT/AKT表达对比有差异(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下降最为显着(P<0.05)。(3)p-mTORC1/mTORC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各药物治疗组p-mTORC1/mTORC1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mTORC1/mTORC1表达下降显着(P<0.05);各治疗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3.4 P62、Beclin 1、LC3-Ⅱ、VDAC1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1)P62: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各药物治疗组P62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62蛋白表达量下降显着(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最低(P<0.05);缬沙坦组与参地颗粒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2)Beclin 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eclin 1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各药物治疗组Beclin 1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Beclin 1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上调最为显着(P<0.05)。(3)LC3-Ⅱ: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C3-Ⅱ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各药物治疗组LC3-Ⅱ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Beclin 1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上调最为显着(P<0.05);与缬沙坦组对比,参地颗粒组上调显着(P<0.05)。(4)VDAC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VDAC1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各药物治疗组VDAC1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VDAC1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上调最为显着(P<0.05);与缬沙坦组对比,参地颗粒组上调显着(P<0.05)。3.5肾组织中PI3K、AKT、mTORC1、VDAC1、Beclin 1及P62m RNA表达情况(RT-PCR):(1)PI3Km RN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I3Km 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各药物治疗组PI3Km 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I3K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各治疗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2)AKTm RN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各药物治疗组AKTm 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AKT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各治疗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3)mTORC1m RN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mTORC1m 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各药物治疗组mTORC1m 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mTORC1m 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各治疗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4)VDAC1m RN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VDAC1m RNA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各药物治疗组VDAC1m RNA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VDAC1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上调最为显着(P<0.05);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无显着差异(P<0.05)。(5)P62m RN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各药物治疗组P62m RNA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62m RNA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下调最为显着(P<0.05);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无显着差异(P<0.05)。(6)Beclin 1m RN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eclin 1m RNA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各药物治疗组Beclin 1m RNA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Beclin 1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上调最为显着(P<0.05);缬沙坦组、参地颗粒组无显着差异(P<0.05)。3.6肾组织PI3K+AKT+mTORC1、VDAC1+P62+Beclin 1免疫荧光三染表达情况(1)PI3K+AKT+mTORC1:PI3K、AKT、mTORC1在假手术组均有表达,分别呈绿色、红色和橙色荧光;三者在模型组表达显着增强,呈明亮绿色、红色和橙色荧光;各药物干预组PI3K、AKT、mTORC1表达较模型组不同程度减弱,其中以联合用药组表达最弱。(2)VDAC1+P62+Beclin 1:P62在假手术组呈红色荧光,模型组及各药物干预组呈不同程度增强;VDAC1和Beclin 1在假手术组均有表达,分别呈明亮绿色与橙色荧光;二者在模型组表达显着减弱,呈橙色与红色荧光,各药物干预组VDAC1和Beclin 1表达较模型组不同程度增强,其中以联合用药组表达最显着,可见明亮绿色与橙色荧光。3.7电子显微镜检测肾组织中系膜细胞线粒体假手术组中线粒体形态正常,排列整齐;模型组中线粒体肿胀,宽大畸形,线粒体嵴排列紊乱。缬沙坦组线粒体排列较模型组整齐,可见线粒体空泡变性;参地颗粒组线粒体形态及排列较模型组明显改善;联合用药组仅少数线粒体肿胀,可见线粒体嵴且线粒体排列在治疗组中最为整齐。3.8实验大鼠肾脏病理观察假手术组肾小球结构正常,系膜细胞未见增生,细胞外基质未见明显增多,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形态正常,球囊未见狭窄及黏连。模型组肾组织系膜细胞与系膜基质弥漫性增生,毛细血管狭窄。与模型组相比,参地颗粒组、缬沙坦组、联合用药组病理损伤程度有所改善;参地颗粒组、氯沙坦组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较模型组减轻,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参地颗粒组系膜细胞与系膜基质增生程度较缬沙坦组轻。联合用药组中可见轻度系膜细胞集系膜基质增生。4.结论4.1参地颗粒可有效降低Ms PGN大鼠尿蛋白水平,与缬沙坦联合应用有协同增效作用。4.2参地颗粒可抑制Ms PGN大鼠肾组织PI3K-AKT-mTORC1活性,从而上调线粒体自噬水平。4.3参地颗粒可通过上调线粒体自噬活性,改善Ms PGN大鼠肾组织系膜细胞线粒体的功能障碍。4.4参地颗粒可减轻Ms PGN大鼠肾组织的病理损伤,而抑制Ms PGN大鼠肾组织PI3K-AKT-mTORC1活性,上调线粒体自噬水平,改善系膜细胞线粒体的功能障碍是其机制之一。

马从显[2](2018)在《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患者及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细胞外基质(ColⅠ、ColⅢ、FN)以及Megsin的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参地颗粒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ColⅠ、ColⅢ、FN、Megsin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8月-2017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慢性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患者中选择60例且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并增设正常组20例。治疗组予参地颗粒每次10g,3次/天的剂量,由温开水冲服;对照组予缬沙坦口服,每次80mg,1次/天。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Ⅰ胶原蛋白(Col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Ⅲ)、纤维连接蛋白(FN)、系膜细胞优势表达serpin家族基因(Megsin)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过程中因患者自身原因及病情进展等因素,治疗组剔除3例;对照组剔除3例。最终治疗组、对照组各27例、正常组20例进入统计分析。2.24HUPr: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周留取CGN患者24H尿液送检,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的24HUPr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8周后24HUPr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ColⅠ、ColⅢ:治疗前,对照组及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ColⅠ、ColⅢ水平均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治疗组ColⅠ、ColⅢ水平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ColⅠ、ColⅢ下降水平更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4.FN:治疗前,对照组及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FN水平均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治疗组FN水平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N下降水平更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5.Megsin: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Megsin水平均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治疗组Megsin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Megsin下降水平更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6.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各组间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与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7.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就诊时,治疗组27人中有14人血压超过140/90mmHg,对照组27人中有15人就诊时血压高于140/90mmHg;予常规降压药口服治疗,所有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140/90mmHg以下)。8.服用参地颗粒的患者血象、肝功能、心电图与治疗前比无明显变化。结论:1.慢性肾炎患者血清中ColⅠ、ColⅢ、FN等细胞外基质成分以及Megsin明显增多,其进行性积聚会加剧肾小球硬化,导致肾小球损害加重。2.参地颗粒可以下调ColⅠ、ColⅢ、FN等细胞外基质成分以及Megsin,进而减轻肾脏损害。3.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口服参地颗粒的慢性肾炎患者未见不良反应,说明其安全性高。目的:建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肾脏组织中ColⅠ、ColⅢ、FN、Megsin表达水平,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脏病理情况,探讨参地颗粒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 PGN)大鼠的细胞外基质ColⅠ、ColⅢ、FN以及Megsin的影响。方法:选用普通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0g,置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实验楼动物房内适应性喂养1周。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取10只大鼠标记为正常组,剩余所有大鼠均在尾静脉注射Thy-1抗体以造Ms PGN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缬沙坦组)、实验组(参地颗粒组)。在造模周期结束后次日给药,实验组予参地颗粒水溶液灌胃(剂量:0.8g/200g·d);对照组予缬沙坦胶囊配置成溶液后灌胃(剂量:1.03mg/100g·d);模型组、正常组予温开水(3ml)灌胃,均连续灌胃至12周。待整个给药流程完成后开始麻醉大鼠,取血和肾脏组织,检测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24H尿蛋白定量、血清及肾脏组织中ColⅠ、ColⅢ、FN、Megsin水平,以及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反应灵敏,动作自如,毛发平伏有光泽。造模成功后的大鼠出现精神不振,喜卧,饮食及摄水量减少,毛发暗而无光泽。连续给药灌胃12周后,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好转,毛发有光泽,活动、饮食摄水量增加,体重增加,且实验组更加明显。模型组无变化。2.24H尿蛋白定量:治疗前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24HUPr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组与模型组治疗后尿蛋白未见下降,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6周后实验组、对照组大鼠尿蛋白定量降低,与模型组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12周后实验组24HUPr较模型组下降程度更大,有显着性差异(P<0.05)。3.Scr、BUN比较:模型组大鼠BUN、Scr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实验组BUN、Scr均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血清ColⅠ、ColⅢ:模型组大鼠血清ColⅠ、ColⅢ较正常组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血清ColⅠ、ColⅢ均较模型组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血清ColⅠ、ColⅢ较对照组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5.血清FN:模型组血清FN均高于正常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实验组血清FN降低,与模型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6.血清Megsin:模型组血清Megsin高于正常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实验组血清Megsin降低,与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7.肾脏病理:肾小球系膜区可见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弥漫性性增生,有时可见肾小球节段性硬化。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肾小球内均有轻度系膜细胞增多,参地颗粒组系膜基质增生及基底膜增厚程度均较缬沙坦组轻,说明参地颗粒有抑制Ms PGN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增生的作用。结论:1.Ms PGN模型大鼠系膜区和血清中ColⅠ、ColⅢ、FN以及Megsin明显增多,基质的进行性积聚会加重肾小球损害。2.参地颗粒可以减少Ms PGN模型大鼠系膜区和血清中ColⅠ、ColⅢ、FN等细胞外基质,下调Megsin水平,进而消减尿蛋白,减轻肾脏病理损害,保护肾脏。

林喜清[3](2017)在《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理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原发性免疫球蛋白A肾病(Primary Immunolobin A nephropthy,IgAN)简称IgA肾病,典型特征为肾小球系膜区免疫复合物IgA沉积,并伴有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扩张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IgAN发病率高,主要临床症状为轻至重度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水肿、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治疗IgAN的药物主要有ACEI、ARB类、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类,其他药物有鱼油、抗凝和抗血小板类,但因这些药物的疗效作用存在争议,副作用大,临床试验结论不一致。IgAN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障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作用、肾脏血液动力学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免疫功能异常是IgA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阳离子牛血清白蛋白(C-BSA)诱发的肾炎大鼠模型是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常用模型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及肾脏病理改变,病理特点和肾病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与人类膜性肾病相似,该模型重复性好,发病率高,是研究人类膜性肾炎较好的动物模型。青蒿素(artemisinin,Art)是从植物黄花蒿和青蒿叶中提取分离出的主要药用成分,具有高效的抗疟作用,多年来作为一线抗疟药物,近几年的多项研究表明青蒿素具有一定的抗炎免疫抑制活性。羟基氯喹(Hydroxychloroquin,HCQ)广泛用作抗疟药和治疗狼疮性肾炎药物,通过抗感染、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作用发挥抗疟疾、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消除皮疹、抗凝和降血脂等多方面的作用。青蒿素与羟基氯喹均具有良好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即亦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调节免疫机制、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等方面作用改善IgAN及C-BSA肾炎大鼠的的肾脏损伤。因此采用青蒿素与羟基氯喹进行配伍(AH),从整体动物水平考察青蒿素配伍羟基氯喹对IgAN及C-BSA肾炎大鼠的药效作用,为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科学依据。目的:探讨AH对IgAN及C-BSA肾炎大鼠的药理药效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科学依据。方法:1.模型的建立:采用口服牛血清白蛋白+尾静脉注射脂多糖+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建立IgAN大鼠模型;采用皮下注射+尾静脉注射阳离子牛血清白蛋白的方法诱发建立C-BSA大鼠模型。2.分组与给药:取10只正常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取造模成功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片组、AH 1:1组、AH 1:3组。分组后灌胃给与相应药物,每日一次,连续90天;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与等量纯净水灌胃。3.样本采集与指标测定:给药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况,每周记录大鼠体重,检测尿蛋白变化。实验结束,收集大鼠尿液,检测尿蛋白总量、血尿。麻醉大鼠,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生化指标(CRE、UREA、TP、ALB、CHOL、TG),凝血四项(PT、PTA、APTT、TT);取血清,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IgAN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补体(C3)、一氧化氮(NO)含量,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PAS染色法、免疫荧光法、透射电镜法检测IgAN大鼠肾脏病理,HE染色法检测C-BSA肾炎大鼠肾脏病理。结果:1.大鼠一般状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延长,出现活动量减少、体型消瘦、精神萎靡、体毛枯松、无光泽、易脱落等症状;各给药组大鼠给药后摄食情况较模型组大鼠逐渐好转,活动量逐渐增加,体毛脱落逐渐改善。2.尿蛋白、血尿情况尿蛋白、血尿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给药后逐渐降低。与模型组比较,AH组可降低IgAN和C-BSA肾炎大鼠24 h尿蛋白总量(P<0.05),尿红细胞数显着降低(P<0.05)。3.血生化检测IgAN大鼠给药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RE、UREA水平显着升高(P<0.01),TP、ALB水平水平降低,CHOL、TG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组血清CRE、UREA水平显着降低,TP、ALB水平升高,CHOL、TG水平降低C-BSA肾炎大鼠给药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RE、UREA水平显着升高,TP、ALB、GLB水平显着降低,CHOL、TG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组CRE、UREA水平显着降低,TP、GLB水平显着升高,CHOL、TG水平降低。4.凝血四项检测IgAN大鼠给药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PT明显缩短,PTA明显升高,INR缩短;APTT明显缩短,TT明显延长;Fbg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 1:3组大鼠血浆PT明显延长,PTA明显降低,INR延长,APTT明显延长,TT明显缩短,Fbg明显降低。AH 1:1组血浆PTA明显降低,APTT明显延长,TT明显缩短,PT、INR、Fbg均无显着差异。5.血清IgA、C3含量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两组AH组血清IgA水平均有下降,AH 1:3组下降显着,趋近正常组血清IgA水平,血清C3水平显着上升。6.血清NO含量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NO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AH组血浆NO水平显着升高。7.血浆SOD、MDA含量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浆SOD水平无明显变化,MDA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AH 1:1组SOD水平无明显变化,MDA水平显着降低;AH 1:3组SOD水平显着升高,MDA水平显着降低。8.肾脏病理变化检测IgAN大鼠给药实验结果:肾脏IgA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可见:与模型组比较,AH组镜下肾小球IgA荧光强度表达(+++)比模型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P<0.01);肾脏病理PAS染色光镜检测结果可见:与模型组比较,AH组肾脏肾小球系膜区染成紫红色沉积物明显减少(P<0.01);肾脏电镜检测结果可见:与模型组比较,AH组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厚情况明显改善,系膜基质厚度趋近正常组,基底膜内无明显沉积物,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明显改善。C-BSA肾炎大鼠给药结果:模型组大鼠肾小球肿大,球囊腔变窄,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肾小球内细胞数增多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AH组、地塞米松片药组肾小球形态开始恢复,肾小球大小明显恢复正常,球囊开放,系膜细胞减少,基质均匀,系膜区渐窄。AH组病变肾小球数明显减少、病变率显着降低、病损程度显着减轻、肾小球内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由统计差异结果看,AH=1:3组改善肾脏病理损伤程度优于1:1组。以上结果表明,AH可改善C-BSA肾炎大鼠的肾脏病理损伤,降低肾功能衰竭的风险。结论:1.AH可降低IgAN和C-BSA肾炎大鼠的尿蛋白、血尿,降低血清CRE、UREA水平、升高TP、ALB水平、降低CHOL水平,表明AH能恢复肾小球滤过功能,能够改善因肾脏损伤肾小球功能缺陷引起的血清蛋白流失、脂质代谢紊乱及改善肾功能。2.AH可降低IgAN大鼠血清IgA水平、升高血浆SOD水平、降低血浆MDA水平,减少IgA免疫复合物在肾脏中沉积,表明AH改善IgAN大鼠肾脏病理损伤,其机制与氧化应激有关。3.AH能改善IgAN和C-BSA肾炎大鼠的肾脏病理损伤,降低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陈成[4](2017)在《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患者及系膜增生大鼠CTLA-4/B7-1介导的免疫炎症紊乱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参地颗粒对于脾肾亏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TLA-4、B7-1水平和血清IL-2、IL-6、IFN-γ的影响,探讨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患者的CTLA-4/B7-1介导的免疫炎症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就诊我科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脾肾亏虚型CG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并增设正常组20例。治疗组予参地颗粒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每次10g;对照组予缬沙坦口服,每日1次,每次80mg,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24HUPr)、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7-1(CD80)水平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尿B7-1(尿CD80)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因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剔除2例;对照组因1例服用雷公藤多甙片,2例未按规定服用缬沙坦,共剔除3例。最终完成病例数55例,即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正常组20例进入统计分析。2.中医证候积分值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证候积分均下降,两组治疗前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55.55%,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疾病疗效判定:对照组与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96%、8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4H尿蛋白定量:治疗组治疗前、治疗第4周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第4周24HUP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8周、12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8周、12周后24HUPr明显降低,分别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细胞因子比较: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IL-2下降,IL-6、IFN-γ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IL-2升高,IL-6、IFN-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IL-2均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IL-6、IFN-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及尿液B7-1:与治疗前对照组及治疗组相比,正常组血清B7-1及尿B7-1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正常组、对照组血清B7-1及尿液B7-1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及尿液B7-1均下降,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与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与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就诊时,治疗组28人中有15人血压达到140/90mmHg,对照组27人中有13人就诊时血压高于140/90mmHg;予常规降压药口服治疗,监测血压所有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140/90mmHg以下)。结论:1.慢性肾炎患者存在CTLA-4/B7-1信号系统紊乱,引起Th1/Th2细胞失衡,造成炎症因子的分泌,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系膜增生、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损害加重。2.参地颗粒可以调节CGN患者共刺激信号系统,下调IFN-γ、IL-6等细胞因子,促进Th1/Th2细胞恢复平衡,抑制免疫紊乱的继续,减轻肾脏病理损害。3.参地颗粒可以明显改善脾肾亏虚型CGN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证候积分,减少24H尿蛋白。4.治疗过程中尚未发现患者因服用参地颗粒后发生不良反应,说明其安全性高,有利于临床推广。实验研究目的:建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CTLA-4、B7-1在细胞表面表达情况,及细胞因子(IL-2、IL-6、INF-γ)水平,24HUPr,肾脏病理情况,探讨参地颗粒对Ms PGN大鼠CTLA-4/B7-1介导的免疫炎症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选用普通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80-220g。所有大鼠均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实验楼动物房内喂养1周。按单纯随机抽样,随机抽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组,余下大鼠均制作Ms PGN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实验组(参地颗粒组)、对照组(缬沙坦组)、模型组。各组大鼠在造模完成后第二天开始给药,对照组每日予缬沙坦胶囊配置成溶液后灌胃(剂量:1.03mg/100g·d);治疗组予参地颗粒水溶液灌胃(剂量:4.0g/kg·d);模型组、正常组以同样操作步骤每日给予温开水(3ml)灌胃,连续进行12周结束。实验结束后麻醉大鼠,取血和肾脏组织,检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血清IL-2、IL-6、INF-γ水平、CTLA-4、B7-1含量,以及显微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Ms PGN模型成功复制后,大鼠出现精神萎靡,喜静懒动,摄食饮水量较前减少,毛发灰暗无泽。正常组大鼠未见明显变化,饮食活动正常,毛发稠密光泽,体重增加。连续灌胃治疗12周,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出现精神状态好转,毛发光泽,活动、饮食摄水量增加,体重增加,且实验组大鼠好转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模型组大鼠蜷卧懒动,毛发灰暗,摄食饮食较少。2.24H尿蛋白定量:正常组与模型组治疗12周后尿蛋白未见下降,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前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24HUPr升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模型组第6周24HU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后实验组与模型组大鼠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细胞因子:模型组大鼠血清IL-2、IL-6、IFN-γ较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血清IL-6、IFN-γ均较模型组低,IL-2较模型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实验组血清IL-2较对照组高,血清IFN-γ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IL-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CD152、CD80及尿液CD80:模型组血清及尿液CD80均高于正常组,血清CD152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实验组血清CD152升高,血清及尿液CD80降低,与模型组对比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外周血CTLA-4/B7-1:模型组CD3+CTLA-4+%、CD4+CTLA-4+%较正常组低,CD19+CD80+%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CD3+CTLA-4+%、CD4+CTLA-4+%升高,CD19+CD80+%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Scr、BUN比较:模型组大鼠BUN、Scr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治疗组BUN、Scr均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BUN、Scr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肾脏病理: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系膜基质弥漫性增生(3-5个/系膜区),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狭窄,肾间质有淋巴细胞浸润,部分间质出现纤维化。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肾小球内均有轻度系膜细胞增多,参地颗粒组系膜基质增生及基底膜厚程度均较缬沙坦组轻,说明参地颗粒有抑制Ms PGN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增生的作用。结论:1.Ms PGN大鼠存在CTLA-4/B7-1信号系统紊乱,引起Th1/Th2细胞失衡,造成炎症因子的分泌紊乱,免疫复合物沉积,最终系膜增生、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球损害加重。2.参地颗粒可以调节MsPGN大鼠共刺激信号系统,下调IFN-γ、IL-6等细胞因子,促进Th1/Th2细胞恢复平衡,抑制免疫紊乱的继续,减轻肾脏病理损害。3.Ms PGN大鼠出现CTLA-4表达下降,致使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引起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参地颗粒通过上调CTLA-4表达,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白烨[5](2014)在《养阴止血方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NF-κB、Bcl-2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建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大鼠模型,探讨养阴止血方的作用机理,检测肾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的表达水平,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血尿安胶囊阳性药对照组、养阴止血方低剂量组、养阴止血方中剂量组、养阴止血方高剂量组。采用隔日口服牛血清白蛋白,皮下注射弗氏佐剂,尾部注射葡萄球菌肠毒素B复制大鼠MsPGN模型,分别测定第8、11、14周各组大鼠尿红细胞水平,测定第8、14周大鼠24h尿蛋白的含量,于第14周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中NF-κB及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1.第14周末养阴止血方高、中、低剂量治疗组红细胞明显减少,其中养阴止血方中剂量治疗组疗效最显着;2.模型对照组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弥漫增生,血尿安胶囊对照组及养阴止血方各治疗组肾小球系膜可见局灶、节段系膜细胞增生;3.模型对照组Bcl-2,NF-κB阳性表达明显增强;血尿安胶囊对照组、养阴止血方各治疗组阳性表达明显减弱。结论:养阴止血方能减少MsPGN大鼠尿红细胞,能改善模型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损害,能够抑制模型大鼠NF-κB、Bcl-2的表达。

朋红霞[6](2014)在《基于氧化应激介导NF-κB信号活化探讨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脾肾亏虚证患者及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慢性肾炎脾肾亏虚证患者血清NF-κB p65亚单位、MCP-1、FN、ROS、SOD和MDA的含量,探讨氧化应激介导的NF-κB信号活化在CG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经参地颗粒干预治疗后,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参地颗粒的肾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并自愿接受治疗的50例慢性肾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另外选取20例同期来体检中心体检的18~65岁健康人员作为正常组。对照组服用贝那普利片(每次10mg,每日一次),治疗组服用参地颗粒(每次10g,每日3次),疗程12周,留取尿液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0、4、8、12周各检测1次),采血检测血肌酐、血清NF-κB p65亚单位、MCP-1、FN、ROS、SOD和MDA含量(治疗前后各测一次),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进行量化评分,评价疗效。结果(1)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治疗前和治疗第4周,治疗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周和治疗第12周,治疗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第4周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12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12周降低更为明显(P<0.01)。(2)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81.82%)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77.27%)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肌酐和eGFR水平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肌酐、eGFR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ROS、MDA、SOD水平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ROS、MDA水平高于正常组,血清SOD水平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ROS、MDA、SO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ROS、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血清SOD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ROS、MDA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NF-κB p65、MCP-1、FN水平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NF-κB p65、MCP-1水平高于正常组,血清FN水平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NF-κB p65、MCP-1、F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NF-κB p65、MCP-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血清FN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F-κB p65、MCP-1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FN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氧化应激介导NF-κB p65信号活化,产生炎症介质MCP-1,参与了慢性肾炎脾肾亏虚证的发生发展。2.参地颗粒可减少慢性肾炎脾肾亏虚证患者尿蛋白的排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3.参地颗粒可能通过抑制慢性肾炎脾肾亏虚证患者的氧化应激,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NF-κB信号活化,下调MCP-1表达,从而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检测肾脏组织中ROS、MDA、SOD含量和NF-κB p65、MCP-1、FN的表达情况,探讨氧化应激介导的NF-κB信号活化是否在系膜增生性肾炎发生发展中起作用,并应用参地颗粒进行干预治疗,探讨参地颗粒对系膜增生性肾炎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1周,根据随机区组法从中选择14只作正常组,其余46只大鼠建立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模型,造模过程中大鼠死亡12只,1周后收集尿液作尿常规检查,剔除尿蛋白阴性大鼠2只,将剩余大鼠仍根据随机区组法分为参地颗粒组11只、贝那普利组11只及模型组10只。1周后开始给药,参地颗粒组予参地颗粒水溶液4ml(按0.8g/200g·d-1配制)灌胃;贝那普利组予贝那普利水溶液4ml(按0.3mg/d配制)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大鼠自由饮水、进食。分别于给药第4、8、12周末用代谢笼收集24小时尿液,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于12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血测定血肌酐,留取肾脏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肾脏组织中ROS、MDA、SOD含量,HE、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中NF-κB p65、MCP-1、FN的表达情况。结果(1)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参地颗粒组、贝那普利组和模型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第4周末参地颗粒组和贝那普利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12周末参地颗粒组和贝那普利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第4周末比较,第8、12周末参地颗粒组和贝那普利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第8、12周末模型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第4周末,参地颗粒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12周末,参地颗粒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贝那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Scr比较:参地颗粒组、贝那普利组和模型组大鼠Scr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地颗粒组与贝那普利组Scr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地颗粒组Scr低于贝那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肾脏ROS、MDA、SOD含量比较:参地颗粒组、贝那普利组和模型组大鼠肾脏ROS、MDA含量高于正常组,SOD含量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地颗粒组和贝那普利组大鼠肾脏ROS、MDA含量低于模型组,SOD含量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地颗粒组大鼠肾脏ROS、MDA含量低于贝那普利组,SOD含量高于贝那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肾脏病理改变的比较:正常组大鼠未见病理损害,模型组、参地颗粒组和贝那普利组大鼠肾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但与模型组比较,参地颗粒组和贝那普利组大鼠肾脏损害较轻。PAS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参地颗粒组和贝那普利组大鼠肾脏PAS阳性物面积占毛细血管丛面积百分比(S2/S1)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地颗粒组和贝那普利组大鼠肾脏S2/S1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地颗粒组大鼠肾脏S2/S1低于贝那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肾脏NF-κB p65、MCP-1、FN表达情况比较:参地颗粒组、贝那普利组和模型组大鼠肾脏NF-κBp65、MCP-1、FN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地颗粒组和贝那普利组大鼠肾脏NF-κB p65、MCP-1、FN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地颗粒组大鼠肾脏NF-κBp65、MCP-1、FN表达低于贝那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sPGN大鼠的发病过程有氧化应激介导NF-κB信号活化的参与。2.参地颗粒可以减少ECM的聚积,在延缓MsPGN大鼠肾小球硬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氧化应激介导的NF-κB信号活化有关。

孙东云[7](2013)在《化瘀涤痰通路中药调控肾上腺髓质素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肾衰竭在我国近年来的发病率有显着增高的趋势,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结果表明肾间质纤维化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故有效地抑制肾间质纤维化可减缓肾脏疾病的进展。肾间质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至慢性肾衰竭的共同病理改变,由多种因素诱导而成,细胞增殖及表型转化均参与这一过程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tubularepithelial-myofibroblast transdifferentiation,TEMT)的概念由Strutz于1994年提出,并已被证实为肾间质纤维化的核心病理改变,其标志物为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TEMT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单一途径阻断难以获得理想效果,故寻找具有多种生理效应、多途径抑制TEMT的药物对减缓其进展有重要作用。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是1993年发现的一种生物活性多肽,已证实该物质分布于体内多个重要脏器及组织中,肾脏是ADM表达及分布较多的器官之一。ADM具有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Ⅱ,AngⅡ)、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理作用,可以拮抗多种脏器纤维化。TEMT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发生机制是转化生长因子-β的诱导作用,故推论ADM可通过调控TGF-β、抑制TEMT从而减轻肾脏损伤,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ADM尚未用于临床,中药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是否与其相关?前期实验研究已证实化瘀涤痰通络中药——肾络通能通过抑制TGF-β1拮抗TEMT的进展,是否通过调控ADM而发挥作用尚不明确。本实验研究采用ADM基因部分敲除小鼠(+/-),以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方法复制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以醛固酮受体阻断剂依普利酮为对照药物,观察肾络通对野生及ADM基因敲除小鼠肾组织中α-SMA、TGF-β1、Ⅲ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Ⅲ,Col Ⅲ)及ADM表达的影响,探讨化瘀涤痰通络中药抑制TEMT拮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及其与ADM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和实验依据。第一部分化瘀涤痰通络中药对ADM基因敲除肾间质纤维化小鼠肾功能及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野生及ADM基因敲除小鼠各20只均随机分为四组,即野生小鼠分为假手术组(WT-Sham group)、模型组(WT-UUO group)、依普利酮组(WT-UUOE group)及中药组(WT-UUOS group)四组;基因敲除小鼠同样分为假手术组(AMKO-Sham group)、模型组(AMKO-UUOgroup)、依普利酮组(AMKO-UUOE group)及中药组(AMKO-UUOSgroup)四组。除假手术组游离左侧输尿管但不结扎外,其余各组均行左侧输尿管结扎术。中药组给予化瘀涤痰通络中药肾络通27.6g/(kg.d)经口灌服;依普利酮组给予依普利酮混匀于饲料中按100mg/(kg.d)剂量食入。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经口灌服与中药汤剂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一般情况,给药10天。于实验结束时,称重,断头取血,分离血清,分别测定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摘取左侧肾脏并称重,计算各组肾重/体重比值,进行肾脏组织HE、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SPSS16.0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着性差异水平以0.05和0.01为标准。结果:1实验小鼠肾重/体重比值测定结果野生及基因敲除小鼠的模型组、依普利酮组及中药组显着高于相应的假手术组(P均<0.01),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Table1-1)2小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测结果HE染色显示,野生及基因敲除小鼠中,假手术组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可见肾小管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部分坏死、脱落,炎性细胞在肾间质区广泛浸润。Masson染色显示,野生及基因敲除小鼠中,假手术组肾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小管基底膜完整,肾间质可见少量胶原成分。模型组肾组织间质胶原成分沉积显着增多,并呈条带状或灶状分布,且基因敲除小鼠重于野生小鼠。依普利酮组及中药组间质胶原成分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其中基因敲除小鼠较野生小鼠损伤为重。3肾功能检测结果Scr及BUN测定结果显示,野生及基因敲除中各组小鼠的Scr及BUN值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二部分化瘀涤痰通络中药对ADM基因敲除肾间质纤维化小鼠α-SMA的影响方法:动物分组、模型复制、给药方法同第一部分,共10天。实验结束时留取肾脏,采用RT-PCR、Western-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α-SMAmRNA及蛋白的表达。统计学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1肾组织α-SMA mRAN检测结果采用RT-PCR测定α-SMA mRNA在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野生及基因敲除中的假手术组小鼠呈弱表达,模型组表达较相应的假手术组显着增强(P<0.01;P<0.01),且基因敲除模型组显着高于野生小鼠模型组(P<0.05)。依普利酮组及中药组表达下调(P<0.01;P<0.01)。2肾组织α-SMA蛋白检测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野生及基因敲除小鼠中的假手术组肾组织α-SMA蛋白表达较弱,模型组表达明显增强,显着高于相应的假手术组(P<0.01;P<0.01),且基因敲除模型组显着高于野生小鼠模型组(P<0.05)。依普利酮组及中药组表达明显低于相应的模型组(P<0.01;P<0.01),中药组与依普利酮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3肾组织α-SMA免疫组化检测光镜下野生及基因敲除小鼠的假手术组仅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未见表达;模型组中α-SMA表达明显增多,多见于皮髓交界及皮质区的小管间质部分。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组表达尤其明显。依普利酮组及中药组α-SM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但基因敲除小鼠表达较野生小鼠更为明显。第三部分化瘀涤痰通络中药对ADM基因敲除肾间质纤维化小鼠TGF-β1、Col III的影响方法:动物分组、模型复制、给药方法同第一部分,共10天。实验结束时留取肾脏,采用RT-PCR、Western-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TGF-β1、Col Ⅲ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用天狼猩红染色法测定肾脏胶原组织表达。统计学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1肾组织TGF-β1、Col Ⅲ mRNA检测1.1TGF-β1mRNA RT-PCR测定结果显示,野生及基因敲除中的假手术组小鼠呈弱表达,模型组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P<0.01),基因敲除模型组表达更为明显,显着高于野生小鼠模型组(P<0.05);依普利酮组及中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5)。1.2Col Ⅲ mRNART-PCR测定结果显示,野生及基因敲除中小鼠的假手术组呈极弱表达,模型组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P<0.01),基因敲除模型组显着高于野生小鼠模型组(P<0.01);依普利酮组及中药组明显低于相应模型组小鼠(P<0.01; P<0.01)。野生及基因敲除小鼠之间比较,基因敲除小鼠中药组及依普利酮组表达均明显高于野生型同组小鼠(P<0.05;P<0.05)。2肾组织中TGF-β1及Col Ⅲ蛋白检测2.1TGF-β1Western Blot测定野生及基因敲除小鼠假手术组TGF-β1蛋白少量表达,模型组表达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P<0.01),基因敲除模型组表达显着高于野生小鼠模型组(P<0.01)。依普利酮组及中药组表达明显低于相应模型组(P<0.01;P<0.01)。2.2Col Ⅲ Western Blot测定结果显示,野生及基因敲除小鼠假手术组少量表达,模型组显着高于相应的假手术组(P<0.01;P<0.01),基因敲除模型组显着高于野生小鼠模型组(P<0.01)。野生及基因敲除小鼠依普利酮组及中药组明显低于相应模型组(P<0.05;P<0.01)。野生及基因敲除两型之间比较,基因敲除小鼠中药组与依普利酮组均明显高于野生型的同组小鼠(P<0.05;P<0.05)。3肾组织TGF-β1及Col Ⅲ免疫组化检测3.1TGF-β1免疫组化检测野生及基因敲除小鼠的假手术组肾脏TGF-β1呈弱表达,可见于肾小球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模型组TGF-β1表达明显增强,其中基因敲除小鼠尤其显着;依普利酮组及中药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但基因敲除小鼠较野生小鼠表达明显。3.2Col Ⅲ免疫组化检测野生及基因敲除小鼠的假手术组肾脏可见少量表达,可见于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模型组Col Ⅲ表达明显增多,以间质最为明显,其中基因敲除小鼠甚于野生小鼠;依普利酮组及中药组表达较相应模型组明显减少,但基因敲除小鼠较野生小鼠表达明显。4肾脏胶原组织天狼猩红染色测定假手术组肾间质可见胶原组织表达于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野生及基因敲除小鼠间无明显差异;模型组表达明显增多,主要见于肾小管间质,皮质及髓质表达均明显增强,ADM基因敲除小鼠表达尤为显着;依普利酮组及中药组表达较相应模型组明显减弱,但两组中ADM基因敲除小鼠较野生小鼠表达明显。第四部分化瘀涤痰通络中药对肾间质纤维化小鼠ADM表达的影响方法:动物分组、模型复制、给药方法同第一部分,共10天。实验结束时留取肾脏,采用RT-PCR、Western-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ADM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统计学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1肾组织ADM mRNA检测野生及基因敲除小鼠中假手术组均有表达,但基因敲除小鼠的表达明显低于野生小鼠(P<0.01)。模型组显着低于相应假手术组(P<0.01;P<0.01),其中基因敲除模型组明显低于野生小鼠模型组(P<0.01)。依普利酮组及中药组ADM表达明显高于相应模型组(P均<0.05)。2肾组织ADM蛋白检测野生小鼠假手术组ADM表达明显,基因敲除型假手术组表达减弱,与野生型有显着差异(P<0.01);模型组ADM表达显着低于相应假手术组(P<0.01;P<0.01),基因敲除模型组明显低于野生小鼠模型组(P<0.01)。依普利酮组及中药组ADM表达明显高于相应模型组(P<0.05;P<0.05)。3肾组织ADM免疫组化检测野生小鼠假手术组ADM表达较为广泛,在皮质及髓质均有表达,且以髓质表达为明显,基因敲除小鼠假手术组表达较野生小鼠假手术组明显减弱;两模型组ADM表达明显减少,髓质部减少更为明显,且基因敲除小鼠较野生小鼠表达显着减少,在髓质部几无表达;依普利酮及中药组ADM表达较相应模型组增多,其中野生小鼠表达较基因敲除小鼠为多。结论:1结扎单侧输尿管复制肾间质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肾间质胶原成分显着增多,其中ADM基因敲除UUO小鼠较野生小鼠更为明显。依普利酮及中药可抑制胶原沉积,抑制作用对野生小鼠更为显着。2肾间质纤维化实验小鼠肾脏TEMT标志物α-SM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其中基因敲除小鼠较野生小鼠为甚;化瘀涤痰通络中药及依普利酮可下调α-SMA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3化瘀涤痰通络中药可下调UUO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小鼠肾组织中TGF-β1、Col Ⅲm RNA及蛋白的表达,减少ECM沉积。4肾间质纤维化实验小鼠肾脏ADM表达较假手术组显着降低,化瘀涤痰通络中药可上调其表达,对野生小鼠ADM的上调作用显着强于基因敲除小鼠。5化瘀涤痰通络中药可上调UUO肾间质纤维化模型小鼠的ADM表达,下调TGF-β1水平,抑制TEMT,减轻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这可能是中医药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之一。

邸志权,胡金芳,刘静,申秀萍[8](2012)在《慢性肾炎的中医药实验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学者借助现代实验手段进行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的实验研究,复制出各种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动物病理模型,并以中药干预治疗,其中对与慢性肾炎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最为集中,就该病的研究进展和热点方向做一综述。

王翚[9](2012)在《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风邪证候的分布规律及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下简称慢性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最常见的原因。中医药在治疗和延缓慢性肾脏病的发展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从风论治肾脏病的思路已有多家论述。风邪在肾脏病中的地位尚存在分歧。既往研究多为临床理论与个人经验,缺乏对肾脏病中风邪的客观证候、指标、致病机制等的具体研究。目的:观察慢性肾病患者,研究合并风邪和非合并风邪组在具体症状、证候类型、病理类型之间有无差异,总结存在风邪表现的肾脏病患者证候、症状及病理学特点。观察慢性肾病患者血、尿IL-6、TNF-a水平,以及和其它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并观察在风邪组病人中,IL-6、TNF-a水平与非风邪组有无差异,从而探讨风邪在慢性肾病中的特点。方法:共收集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探讨风邪证和其他中医证型的关系,以及风邪的分布特点。其中有106例患者留取了血清、尿液样本,用EL ISA方法检测血清、尿液的IL-6TNF-a水平,并结合中医证型、生化指标,肾脏病理等,分析之间的相关性,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临床资料和IL-6、TNF-a的数据分析。结果:1慢性肾病患者中,风邪证是最多见的标实证候,占60.16%(77/128)。风邪证常见症状为尿中泡沫明显(56.25%),颜面浮肿(53.13%)及反复遇外感而发作(50.78%)。合并风邪证的患者在肾病综合征中的比例高于慢性肾炎,二者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实邪证型中,风邪证最常和湿热证合并出现。在虚证中,合并风邪者以气阴两虚型为主,肝肾阴虚型最少。各种病理类型均有风邪证合并,其中微小病变合并风邪证比例最高。慢性肾脏病(CKD)的1-4期,均有风邪合并存在。3风邪组较非风邪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P<0.05。IgE水平在风邪证组高于非风邪证,但统计学检验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蛋白尿量的增加,合并风邪患者明显增加,蛋白尿>1g者与蛋白尿≤1g者比较差异显着,P<0.01。蛋白尿≥3.5g者较lg<24hUTP<3.5g者合并风邪患者也有增加,但之间没有显着差异。4在患者的血、尿标本中,IL-6、TNF-α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血IL-6在CKD1-4期均与正常组有差异,P<0.05;尿IL-6在CKD2、3、4期与正常组有差异,P<0.05;血TNF-α在CKD2、3、4期与正常组有差异,P<0.05;尿TNF-a在CKD1、2、3、4期均与正常组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尿TNF-α在CKD4期与CKD2期有差异,P<0.05。5在风邪组中,血、尿的IL-6浓度均高于非风邪组。其中血IL-6浓度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血、尿的TNF-a浓度均高于非风邪组。其中尿TNF-a浓度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在标实证型中,合并风邪证患者血、尿IL-6、TNF-a含量最高。均高于其他标实证型。结论:(1)慢性肾病患者中存在中医证型的差异,标实证中以风邪证最常见,且最常合并湿热证一起出现。明显的泡沫尿、颜面浮肿及反复遇外感而发作是风邪证的常见表现。(2)风邪组较非风邪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提示蛋白尿水平可作为患者存在风邪的重要微观辨证依据。(3)在风邪组中,血、尿的IL-6、TNF-α浓度均高于非风邪组,并高于其他标实证型。提示风邪证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因子存在相关性。

王圣治[10](2012)在《益气解毒化瘀法抗肾小球硬化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肾小球硬化是慢性肾衰的主要病理基础,也是各种肾小球疾病进行性进展的最终结局,临床上表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其主要病理特征为系膜细胞(MC)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积聚。目前西医在肾小球硬化的发病机理方面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于在肾小球硬化的治疗,保护肾脏,控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最近几年,中药的复方、单味草药及中药提取物在治疗肾小球硬化,保护肾脏,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因此对于中药治疗肾小球硬化,保护肾脏,值得深入研究。本实验是在前期课题“愈肾颗粒拆方重组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前期课题研究,按照中医病机和组方原则为依据进行拆方,将原处方按益气化瘀解毒、益气化瘀、益气解毒的组方原则,经试验研究,初步结论复方1号组黄芪,丹参,白花蛇舌草组更具有显着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降低细胞外基质合成,防治肾小球硬化的功效。本实验即针对该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黄芪,丹参,白花蛇舌草),开展进一步研究,观察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及其单味药组干预肾小球硬化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并探讨益气解毒化瘀同治对提高防治肾小球硬化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为在临床方面防治肾小球硬化,提供理论与方法依据,为下一步的深入科学研究中药防治肾小球硬化打下基础。实验一: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及其单味药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及其单味药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主要材料:Wistar大鼠60只,体重(200±20)g;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中药材:小复方由黄芪,丹参、白花蛇舌草组成,单味药组分别为黄芪,丹参,白花蛇舌草。西药对照组:替米沙坦;DMEM培养基干粉、标准胎牛血清、血管紧张素Ⅱ、MTT、AnnexinV-FITC、台盼蓝;2.主要仪器:超净工作台;CO2恒温培养箱;倒置荧光显微镜;Benehmark酶标仪;电子精密天平;超声波细胞粉碎机;流式细胞仪;蛋白核酸分析仪;电泳仪;凝胶图像分析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电动玻璃匀浆机;细胞培养瓶;细胞培养板(96孔、12孔)、离心管、微孔滤器;3.含药大鼠血清的制备:将各组中药饮片分别放入冷水中浸泡大约30分钟,先用武火将中药煎沸腾,再用文火保持沸腾30分钟,然后将各组药液滤出来,再加水煎煮,煮沸后文火保持大约20分钟,每一剂煎煮三次之后混合一起,煎煮浓缩至所需剂量的浓度。将中药黄芪水煎并浓缩至0.7g/ml,丹参水煎并浓缩0.25g/ml,白花蛇舌草水煎并浓缩至0.3g/ml,复方组水煎并浓缩至1.25g/ml,替米沙坦加入蒸馏水配成浓度为0.6mg/ml。将60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6组,分为:复方组(丹参、黄芪、白花蛇舌草),正常对照组黄芪组,丹参组,白花蛇舌草组,对照西药替米沙坦组。正常组每日灌服蒸馏水4ml,分早晚两次,中药组分别每日灌服药液4ml,分早晚两次,西药替米沙坦组每日灌服药液4ml,分早晚两次灌药,连续三日,在第三天灌胃后1小时采取腹主动脉采血,采血后离心取得血清(1500rpm离心5分钟),在56℃水浴,时间为30min,灭活补体后,用0.22μm无菌滤器进行过滤,之后放入-20℃冰箱中冻存备用4.系膜细胞的培养:每天要观察大鼠肾小球生长状态,放到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比较好的表现为,细胞呈现为梭型,并且在细胞中间可见到一清晰卵圆形细胞核,细胞紧贴在细胞培养瓶上。一般2-3天换液一次,换液时候弃去培养液的总量的1/2-1/3,然后加入新的培养液,新加入的培养液能够覆盖在培养瓶底就可以,换完培养液后,旋紧培养瓶盖并松半扣,放入5%CO2孵箱中,37℃中进行培养。5.随机分组系膜细胞:血管紧张素Ⅱ组:加入浓度为10-6mol/L的AngⅡ和浓度为10%胎牛血清的DMEM液;正常血清组:加入10%浓度未给予药物的正常大鼠血清的DMEM液和10-6mol/L的AngⅡ中药小复方组:加入浓度为10-6mol/L的AngⅡ和浓度为10%的中药小复方组大鼠血清。黄芪组:加入浓度为10-6mol/L的AngⅡ和浓度为10%的黄芪组大鼠血清丹参组:加入浓度为10-6mol/L的AngⅡ和浓度为10%的丹参组大鼠血清白花蛇舌草组:加入浓度为10-6mol/L的AngⅡ和浓度为10%的白花蛇舌草组大鼠血清西药对照替米沙坦组:加入浓度为10-6mol/L的AngⅡ和浓度为10%的替米沙坦中药组大鼠血清6.系膜细胞增殖与凋亡的检测:采用MTT比色法,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吸光度值A(570nm处),将生长状态良好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4/ml,转种于96孔板每孔200μl,每组随机设6个复孔,培养24h待细胞贴壁后,换成无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24h,使多数细胞同步于G0/G1期,然后分别加入含10%正常大鼠血清和10%含药血清的,每孔200μl,继续培养48小时后,弃去培养液,分别于培养结束前6小时加入MTT20μl/孔。培养结束后,移去MTT溶液,然后每孔加入150μl二甲亚砜(DMSO),于37oC微孔振荡器振荡10分钟,待结晶后完全溶解后,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吸光度值A(570nm处)。流式细胞仪测定含药血清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抑制及凋亡作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ngⅡ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血管紧张素Ⅱ组(AngⅡ)能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异常增殖,系膜细胞增殖模型建立成功。各药物组明显降低系膜细胞增殖情况,与AngⅡ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各药物干预组对AngⅡ刺激的系膜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复方组降低系膜细胞增殖最为明显,与各单味药,西药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提示复方组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作用最强;其余各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药物血清在作用24、48小时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提示药物抑制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作用不随时间的延长而又显着性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血管紧张素组相比,各治疗组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并且复方组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作用最强,与单味药及西药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其余各药物组之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可有效地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有效地促进系膜细胞凋亡,并优于单味药,从而达到抗肾小球硬化,保护肾脏的目的。实验二: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及其单味药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FN,Col-IV胶原蛋白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及其单味药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FN,Col-IV胶原蛋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主要材料:血清IV型胶原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N)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Col-IV型胶原酶。主要方法:采用双抗体ELISA夹心法对系膜细胞上清进行测定,取培养液100ul,按血清按照血清FN、Col-IV酶联免疫试剂操作说明书进行检测,结果为酶标仪测定的OD值,减去正常对照组的OD值结果:血管紧张素组可明显增高FN,Col-IV胶原蛋白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血管紧张素能够促进ECM合成增加,加速肾小球硬化形成;与血管紧张素组对比,替米沙坦组,丹参组,黄芪组,白花蛇舌草组,复方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上述中药能明显降低FN,Col-IV胶原蛋白水平,抑制ECM合成,防止肾小球硬化;各组降低FN,Col-IV胶原蛋白水平比较,复方组最为明显,与替米沙坦组,黄芪组,丹参组,白花蛇舌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显示复方组能够下调FN,Col-IV胶原蛋白水平,降低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延缓肾小球硬化的进展,并且优越于各单味药组。结论: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可有效减少FN,Col-IV胶原蛋白含量,降低系膜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并优于单味药,达到防治肾小球硬化的目的。实验三: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及其单味药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MP3,TIMP1影响研究目的:探讨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及其单味药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MP3,TIMP1的基因表达影响,初步明确其抗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主要材料与仪器:Trizol、异丙醇、氯仿、DNA-MARKER、RT-PCR试剂盒、MMP-3,TIMP-1。超低温冰箱;超纯水机;电动玻璃匀浆机;超声波细胞粉碎机;蛋白核酸分析仪低温高速离心机;低温冰箱;洁净工作台;快速混匀器;PCR仪;电泳仪;电泳槽;微波炉仪固液相分子杂交仪。方法:RT-PCR法检测各组含药血清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MP3,TIMP1mRNA的表达影响。结果:各药物组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MP3mRNA,TIMP1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各组肾小球系膜细胞MMP-3mRNA,TIMP1mRNA明显不均一。各治疗组组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MMP3mRNA的表达,降低TIMP1mRNA的表达,而以中药复方最为显着,说明中药复方降低ECM合成,抗肾小球硬化作用与促进MMP3mRNA的表达,降低TIMP1mRNA表达有关。结论: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抑制系膜细胞增殖,降低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低MMP3mRNA的表达,促进TIMP1mRNA表达有关。实验四: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及其单味药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Smad3,Smad7mRNA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及其单味药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信号通路Smad3,Smad7mRNA的基因表达影响,初步明确其抗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Smad3,Smad7试剂。RT-PCR法检测各组含药血清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细胞内信号传递Smad3/7检测:分子Smad3/7mRNA的表达影响结果:各药物组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细胞内信号通路Smad3/Smad7mRNA表达影响:采取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及个单味药干预后,可以明显抑制Smad3的表达,促进Smad7的表达,并且益气解毒化瘀复方优越于各单味药组。所以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中药可以抑制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过程,从而延缓肾小球硬化。这一结论从基因水平阐述了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ECM)积聚,保护肾脏的作用机理。结论: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中药可以抑制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TGF-β/smad信号通路的过程,从而延缓肾小球硬化。从基因和蛋白水平阐述了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抑制ECM积聚,保护肾脏的作用机理

二、活血化瘀药物在抗Thy-1抗体肾炎中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血化瘀药物在抗Thy-1抗体肾炎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mTORC1信号通路研究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患者及MsPGN大鼠线粒体自噬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2)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患者及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细胞外基质(ColⅠ、ColⅢ、FN)以及Megsin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致谢

(3)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青蒿素及羟基氯喹的研究进展
        一、青蒿素的免疫抑制作用
        二、羟基氯喹的免疫抑制作用
        三、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的免疫抑制作用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概况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病因病机的研究
        二、慢性肾炎的药物治疗
        三、氧化应激与慢性肾炎
        四、NO与慢性肾炎
    第三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的研究状况
        一、IgA肾炎模型
        二、阳离子化小牛血清白蛋白(C-BSA)肾炎模型
        三、系膜增殖性肾炎模型
        四、狼疮性肾炎动物模型
        五、Heymann肾炎模型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对IgAN模型大鼠的药理作用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对C-BSA肾炎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患者及系膜增生大鼠CTLA-4/B7-1介导的免疫炎症紊乱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一
附图二
附图三
附图四
附图五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养阴止血方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NF-κB、Bcl-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 MsPGN 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 MsPGN 的研究进展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观察指标
    4. 实验取材
    5. 肾组织病理观察
    6. 免疫组化定量分析
    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情况观察
    2. 大鼠尿红细胞的改变
    3. 对大鼠蛋白尿的改变
    4. 对大鼠肾功的改变
    5. 肾脏病理改变
    6. MsPGN 大鼠肾脏组织中 NF-κB 及 Bcl-2 的表达
讨论
    1. 养阴止血方治疗 MsPGN 血尿的探讨
    2. 养阴止血方探讨
    3. 动物模型的选择
    4. 关于尿蛋白、尿红细胞的改变
    5. 关于 NF-κB、Bcl-2 的改变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附图

(6)基于氧化应激介导NF-κB信号活化探讨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脾肾亏虚证患者及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化瘀涤痰通路中药调控肾上腺髓质素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化瘀涤痰通络中药对 ADM 基因敲除肾间质纤维化小鼠肾功能及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化瘀涤痰通络中药对 ADM 基因敲除肾间质纤维化小鼠α-SMA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化瘀涤痰通络中药对 ADM 基因敲除肾间质纤维化小鼠 TGF-β1及 Col Ⅲ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化瘀涤痰通络中药对肾间质纤维化小鼠 ADM 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肾上腺髓质素与肾脏疾病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慢性肾炎的中医药实验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的研究模型
    1.1 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炎 (Masugi肾炎) 模型[2-6]
    1.2 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
        1.2.1 抗牛血清白蛋白 (BSA) 型
        1.2.2 抗Thy-1模型[16]
    1.3 膜性肾炎 (Heymann肾炎) 模型
    1.4 IgA肾炎[22]
    1.5 阿霉素慢性肾炎模型[14, 23]
2 慢性肾炎的主要观测指标
    2.1 实验室检查
    2.2 临床观测指标
        2.2.1 一般状况观察
        2.2.2 生化指标检查
        2.2.3 病理学检查
3 CGN与免疫相关因子
    3.1 白细胞介素 (IL)
    3.2 自由基 (FR)
    3.3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3.4 其他
4 CGN的中医治则
5 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1 模型的稳定性
    5.2 BUN、Cr
    5.3 尿量
    5.4 免疫抑制与免疫增强
6 结语

(9)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风邪证候的分布规律及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文献综述
    前言
    综述一 风邪与肾脏病的关系
        1 中医对慢性肾病的认识
        2 慢性肾病中风邪的致病机理
        3 慢性肾病中风邪的临床表现
        4 慢性肾病风邪的现代医学研究
        5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风邪的治疗
        6 小结
    综述二 IL-6、TNF-α与肾脏病的关系
        1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
        2 IL-6与肾脏病
        3 TNF-α与肾脏病
        4 小结
下篇: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风邪证候的分布规律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研究二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风邪证候与IL-6、TNF-α的相关性分析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益气解毒化瘀法抗肾小球硬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医对肾小球硬化的认识
    综述二:肾小球硬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实验一: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及其单味药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分析讨论
实验二: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及其单味药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 FN,Col-IV 胶原蛋白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分析讨论
实验三: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及其单味药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 MMP3,TIMP1 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分析讨论
实验四:益气解毒化瘀小复方及其单味药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 Smad3,Smad7mRNA 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活血化瘀药物在抗Thy-1抗体肾炎中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mTORC1信号通路研究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患者及MsPGN大鼠线粒体自噬的调节作用[D]. 赵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患者及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细胞外基质(ColⅠ、ColⅢ、FN)以及Megsin的干预作用[D]. 马从显.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青蒿素联合羟基氯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理研究[D]. 林喜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4]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患者及系膜增生大鼠CTLA-4/B7-1介导的免疫炎症紊乱的干预作用[D]. 陈成.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5]养阴止血方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NF-κB、Bcl-2的影响[D]. 白烨.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4(03)
  • [6]基于氧化应激介导NF-κB信号活化探讨参地颗粒对慢性肾炎脾肾亏虚证患者及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的干预作用[D]. 朋红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12)
  • [7]化瘀涤痰通路中药调控肾上腺髓质素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D]. 孙东云.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0)
  • [8]慢性肾炎的中医药实验方法研究进展[J]. 邸志权,胡金芳,刘静,申秀萍. 药物评价研究, 2012(03)
  • [9]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风邪证候的分布规律及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D]. 王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10]益气解毒化瘀法抗肾小球硬化实验研究[D]. 王圣治.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活血化瘀药治疗抗Thy-1抗体肾炎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