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与雪松混交造林技术

杉木与雪松混交造林技术

一、杉木与柳杉混交造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上前[1](2020)在《1年生青榨槭混交造林效果分析》文中提出对1年生青榨槭与柳杉、木荷等树种混交林生长性状和保存率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榨槭×柳杉混交模式下,青榨槭树高和地径均值分别为0.97m、1.14cm;青榨槭×木荷混交模式下,青榨槭树高和地径均值分别为1.05m、1.16cm;青榨槭纯林,树高和地径均值分别为1.01m、1.12cm,不同混交模式下青榨槭生长量存在差异,但方差分析表明差异不显着。青榨槭×柳杉混交模式造林保存率85.23%,青榨槭×木荷混交造林保存率87.15%,青榨槭纯林造林保存率86.13%,青榨槭×木荷混交造林保存率最高,卡方检验显示各混交模式下苗木存活率无显着差异。混交造林第一年,混交对青榨槭及林分影响作用不明显。

董凯丽[2](2020)在《抚育间伐对三种人工林土壤水文效应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湿地松(pinuselliottii)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用材林树种,但其人工林普遍存在过纯过密问题,严重降低了森林的综合效益,亟待提质改造。抚育间伐是森林提质改造的关键环节,通过抚育间伐可以淘汰遗传品质差和生长衰弱的林木,降低林分郁闭度,通过补植补播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可以改善林分的组成结构、层次结构和年龄结构,形成异龄、复层针阔混交的近自然森林,从而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林地的水文效应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抚育间伐是该项目的主要技术手段,为了精准认识抚育间伐对人工针叶纯林生态系统发育过程的影响,本文以江西16年生杉木林、湖南14年生的湿地松和四川12年生的柳杉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抚育(T)和对照(CK)两种处理固定样地,从2016年-2019年,定期进行调查并结合相关的室内实验,研究抚育间伐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抚育样地和对照样地之间林地的水文效应和土壤的理化性质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抚育间伐能有效的改善林地土壤的水文效应,减小林地土壤的水土流失。2016年-2019年,杉木、湿地松、柳杉抚育后的样地各项水文指标均显着(p<0.05)减小,其中地表径流量分别减小了2.29 mm、2.18 m、m1.71 mm,净水量分别减小了 45.84 kg/L、43.61 kg/L、34.35 kg/L,净泥量分别减小了 92.09 kg/L、108.02 kg/L、54.16 kg/L,径流系数分别减小了 0.16%、0.18%、0.10%,冲刷量分别减小了 4.60%、11.43%、2.71%。而对照样地的以上五个指标4年里只在小范围波动,变化不显着(pp>0.05)。(2)抚育间伐可以改善表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2016年-2019年,杉木、湿地松、柳杉试验区抚育样地0-20 cm 土层的土壤容重分别减小了 0.43 g/cm3、0.21 g/cm3、0.19 g/cm3且差异显着(pp<0.05),土壤毛管空隙度分别增加了 11.76%、19.57%、8.63%,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了 5.26%、4.27%、4.03%,森林储水能力分别增加了 263.34 t.hm-2、102.51 t.hm-2、237.67 t.hm-2,且均显着增加,但对照样地的两个土层和抚育样地20-40 cm 土层4年内均没有显着(p>0.05)变化。(3)抚育间伐能促进林分地力的恢复,增加林地土壤养分元素含量。2016年-2019年,杉木、湿地松、柳杉试验区抚育样地0-20 cm 土层土壤pH值显着(p<0.05)增加,分别增加了 0.35、0.20、0.21,酸度变弱,但20-40 cm 土层,抚育样地和对照样地土壤pH值没有显着(p>0.05)变化,抚育间伐样地0-20cm土层土壤的化学指标变化显着(p<0.05),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 0.46 g/kg、0.56 g/kg、1.99 g/kg,全钾含量分别增加了 1.66 g/kg、2.05 g/k、g2.12 g/kg、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 0.16 g/kg、0.19 g/kg、0.35 g/kg、水解氮含量分别增加了 0.079 g/kg、0.03 g/kg、0.195 g/kg,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 0.0437 g/kg、0.0533 g/kg、0.04 g/kg、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 0.0032 g/kg、0.0033 g/kg、0.0221 g/kg,但 20-40 cm 土层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的变化不明显。对照样地两个土层的土壤养分元素含量4年间出现减少的趋势,但变化不显着(p>0.05)水平。(4)抚育间伐促进土壤酶活性的增强。抚育4年后,杉木、湿地松、柳杉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抚育样地比对照样地分别增加了 0.29 m1·h-1·g-1、0.25-ml·h-·g-1、0.66 ml·h-1·g-1,脲酶活性分别增加了 0.19 mg·g-1·24h-1、0.07 mg·g-1·24h-1、0.16 mg·g-1·24h-1,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 1.94 mol·g-1·24 h-1、1.22 mol·g-1·24 h-1、0.62 mol·24 h-1,且同一试验区两种处理的样地之间差异显着(pp<0.05)。(5)抚育间伐促进了林分的生长。2016年-2019年,杉木抚育样地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蓄积量增长量与对照样地相比均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 2.29 cm、2.34 m、49.11 m3/hm2,湿地松分别增加了 2.1 cm、0.8 m、44.44 m3/hm2,柳杉分别增加了 1.8 cm、3.45 m、88.72 m3/hm2,胸径增长量和蓄积量增长量同一试验区两种处理的差异显着(p<0.05);树高增长量杉木和湿地松样地两种处理的差异不显着(p>0.05),柳杉两种处理的差异显着(p<0.05)。研究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可以改善人工林的林地土壤结构,减小林地水土流失,增加林地养分元素含量,提高林地土壤酶的活性,促进林木的生长。

林传宝[3](2020)在《柳杉樟树混交造林技术试验》文中指出通过营造柳杉樟树混交林、纯林进行技术试验,经过十几年的经营管理,试验地柳杉樟树混交林林分生长均匀良好。结果显示:混交林的林木平均生长量,分别比纯林的林木平均树高大24.8%、12.5%,胸径粗10.8%、6.7%,树冠大28.1%、7.9%,郁闭度高3.2%、2.1%,单株材积大45.3%、34.6%,蓄积多22.8%、75.5%。

黄彩枝[4](2019)在《不同混交比例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生长特性和生物生产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分别是广西重要的乡土树种或珍贵树种,都具有适应性较广、生长速度快、木材材质优良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混交比例模式[马尾松、红锥分别按照9∶1(A)、8∶2(B)、7∶3(C)、6∶4(D)、马尾松纯林(E)和红锥纯林(F),采用标准地定位调查与生物量实测方法,对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生长特性进行连续8年的定位监测,同时测定8年生各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探讨不同混交比例对马尾松、红锥林木生长和生物生产力的影响,以期为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混交模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各混交模式中马尾松和红锥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随之增大,混交林和纯林的生长效果差异逐渐明显。8年生4种模式混交林(A、B、C、D)生长效果均好于纯林,其中以A模式马尾松生长效果最好,混交林中马尾松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量分别比马尾松纯林(E)提高5.80%、8.33%和23.31%;B模式红锥生长效果最好,混交林混红锥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量分别比红锥纯林(F模式)提高8.57%、18.18%和49.16%。(2)造林8年后,不同混交比例对林木平均木单株生物量存在差异,其中以A模式马尾松单株生物量最大,达到56.26 kg/株,比马尾松纯林(E模式)(48.54 kg/株)提高15.90%;B模式红锥单株生物量最大,到达44.79kg/株,比红锥纯林(F模式)(35.76kg/株)提高25.25%。(3)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林分生物量存在差异,其中以A模式最大,为83.18 t/hm2,其次是B、C、E和D模式,分别为80.91、79.91、77.67和74.57 t/hm2,最小是F模式,为56.86 t/hm2。(4)8年生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红锥混交林乔木层净生产力存在差异,其由大到小排列次序为A(10.40 t/(hm2·a))、B(10.11 t/(hm2·a))、C(9.99 t/(hm2·a))、E(9.71 t/(hm2·a))、D(9.32 t/(hm2·a))、F(7.11 t/(hm2·a))。各混交模式马尾松-红锥各器官净生产力大小均为干材>树枝>树根>树皮>树叶。综上所述,马尾松和红锥混交促进两个树种的生长发育,提高林木生长速度和林分生物生产力水平。

林贤山[5](2019)在《福建柏混交造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福建省安溪白濑国有林场(1967、1976、1978、1984、1986、1991年)营造的福建柏混交试验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较差(Ⅲ、Ⅳ类地)的林地,福建柏与杉科树种(杉木、柳杉、秃杉)树种混交,生长竞争力大,相互促进作用较小,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均有差异,福建柏纯林的单位蓄积量比杉木与福建柏混交林反高了31.8%;福建柏与松科树种(马尾松、湿地松)混交,相互促进,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均显着差异,混交林单位蓄积比纯林高70.5%、51.2%;福建柏与阔叶树树种(火力楠、木荷)混交,形成复层林,混交林蓄积量比纯林高了34.9%、57.9%。说明在立地条件较差(Ⅲ、Ⅳ类地)的林地,福建柏不宜与杉科树种(杉木、柳杉、秃杉)混交,可以与松科(马尾松、湿地松)、阔叶树(火力楠、木荷)混交,比营造福建柏纯林可以取得更大的经济、生态效益。

陈德清[6](2017)在《26年生秃杉不同树种混交造林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26年生的秃杉与不同树种混交造林的生长、土壤肥力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单位蓄积分别达到17.1m、17.4cm、0.1993m3和209.6071m3,分别比纯林高8.8%、7.4%、23.0%和23.3%,秃杉与柳杉混交最好;营造秃杉混交林,除了秃杉×杉木混交林的土壤肥力比纯林差外,其他各混交林土壤肥力均比纯林高。可见,培育秃杉混交林,不仅能促进林木生长,还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高进兴[7](2017)在《40年生福建柏不同混交林生长比较》文中指出为探索培育福建柏大径材的最优混交模式,对安溪竹园国有林场40年生福建柏不同的行间混交林(福建柏×杉木×马尾松(混交比例为3∶1∶1)、福建柏×柳杉(5∶4)、福建柏×火力楠(2∶1)、福建柏×木荷(3∶2),福建柏纯林(对照组)的生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柏单株材积量大小排序为福建柏×杉木×马尾松混交林(0.2702 m3·株-1)>福建柏×柳杉混交林(0.2620 m3·株-1)>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0.2125 m3·株-1)>福建柏纯林(0.1986 m3·株-1)>福建柏×木荷混交林(0.1196 m3·株-1);木材总蓄积量大小排序为福建柏×杉木×马尾松混交林(336.19 m3·hm-2)>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261.73 m3·hm-2)>福建柏×柳杉混交林(241.84 m3·hm-2)>福建柏纯林(192.77 m3·hm-2)>福建柏×木荷混交林(128.37 m3·hm-2)。综合比较分析,初步得出福建柏×杉木×马尾松为最优混交模式,与福建柏纯林相比,其福建柏单株平均胸径、树高、材积分别提高13.32%、20.58%、36.05%,林分总蓄积量增加74.40%。

孙洪刚,姜景民,万志兵[8](2017)在《海拔和坡向对北亚热带檫木天然次生林生长、空间结构和树种组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对北亚热带檫木天然次生林的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了海拔和坡向对檫木生长、空间结构和树种组成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拔1 000 m以上山地,檫木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及胸径/树高均差于海拔1 000 m以下的山地,人工林造林地选择宜在海拔1 000 m以下;随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坡位变化,檫木生长量和胸径/树高呈逐渐减小趋势。阳坡和半阳坡差异不显着,是理想的檫木造林坡向;檫木纯林或者混交林可以采用均匀造林模式。在海拔500 m以下阳坡,可以实现混交增产造林树种的混交伴生树种为杉木、香樟和枫香;在海拔500 m以下半阳坡,混交伴生树种为杉木、亮叶桦、枫香和枳椇;在海拔5001 000 m的阳坡山地,混交伴生树种为甜槠、枫香和木荷;在海拔5001 000 m的半阳坡山地,混交伴生树种为木荷、麻栎、杜英、枫香和紫茎。初步解决了北亚热带山地檫木分布区划分、空间结构变化及互利混交树种等问题,可以为檫木人工造林的林地选择、造林模式和混交伴生树种选取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陈琪[9](2015)在《造林方案设计及其可视化模拟分析》文中指出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生长周期长,使得造林设计的成果需要十几年或几十年才能显示出来,这些特点给林业研究、森林经营管理带来很大复杂性和挑战性。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可视化等技术的发展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林业领域产生了虚拟森林环境等新兴研究方向。虚拟森林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适用于森林生长分析、管理、决策的辅助工具。本文基于造林规划设计原理及森林的近自然经营管理理论,结合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虚拟植物等技术,研发造林方案设计的三维辅助分析系统,实现造林方案的智能化推荐和交互式设计,并在虚拟地理环境中对设计的造林方案进行三维可视化表达,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小班的造林效果。利用林分的空间结构指数及郁闭度对构建的虚拟森林进行空间结构合理性分析,为辅助造林方案的调整及林分的近自然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造林规则集和案例集的构建。收集并总结了福建省主要造林树种的适生立地条件(如地貌、海拔、坡度、坡向等)和造林模式(如主栽树种、初植密度、株行距、营造模式、伴生树种等),建立110个主要造林树种的造林规则。以2010年福建省漳平市五一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二类小班调查数据为数据源,建立2117条造林案例。(2)造林知识的形式化表达与推理。利用产生式知识表达方法对造林规则或案例知识进行形式化表达,根据正向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原理,开发知识推理引擎,实现造林方案的智能化推荐。(3)造林方案的三维可视化表达。根据设计的造林方案,运用可视化技术、虚拟植物技术在虚拟地理环境中构建森林场景,实现造林方案的三维可视化表达,为探察造林方案的合理性提供基础。(4)基于Voronoi图的角尺度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以林分空间结构理论为基础,通过模拟不同空间分布类型的林分,得出适用于Voronoi图方法的随机分布角尺度置信区间[0.2111,0.2219],为实现造林方案的空间合理性分析及林分的近自然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5)林分郁闭度值估算方法。结合三维可视化中的阴影图理论,提出了虚拟三维环境下林分郁闭度值的估算方法,为合理控制林分择伐强度提供了科学依据。(6)造林方案的对比与分析。以促进林分的近自然改造为目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造林方案及择伐强度条件下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和郁闭度变化,得出两者较适宜采用的造林方案。

刘立才,喻红阳,胡景容[10](2015)在《柳杉针阔混交林造林试验》文中认为对柳杉营造纯林、与枫香混交造林、与鹅掌楸混交造林进行了15 a的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柳杉与枫香、鹅掌楸等阔叶树混交营造柳杉混交林,既能改善林地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柳杉林分的产量和质量,又能减少病虫和风雪危害,增强柳杉林的抗灾能力。柳杉适宜和喜光、深根性的中山速生阔叶树种混交造林。

二、杉木与柳杉混交造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杉木与柳杉混交造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1年生青榨槭混交造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试验地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调查及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混交模式下各树种生长情况分析
    4.2 不同混交模式下苗木存活率情况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2)抚育间伐对三种人工林土壤水文效应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抚育间伐研究现状
        1.2.1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水文效应影响
        1.2.2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3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4 抚育间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土壤
    2.5 植被概况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的选择及布设
        3.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 课题来源及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水文效应的影响
        4.1.1 抚育间伐对林地径流量的影响
        4.1.2 抚育间伐对净水量的影响
        4.1.3 抚育间伐对净泥量的影响
        4.1.4 抚育间伐对径流系数的影响
        4.1.5 抚育间伐对冲刷量的影响
        4.1.6 小结
    4.2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1 抚育间伐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2.2 抚育间伐对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4.2.3 抚育间伐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4.2.4 抚育间伐对森林土壤储水能力的影响
        4.2.5 小结
    4.3 抚育间伐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3.1 抚育间伐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3.2 抚育间伐对土壤养分元素的影响
        4.3.3 抚育间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4 小结
    4.4 抚育间伐对林分生长量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柳杉樟树混交造林技术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试验地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林地规划
    3.2 整地方式
    3.3 造林
        3.3.1 苗木状况
        3.3.2 起苗运输
        3.3.3 种植
    3.4 幼树成活率检查
4 经营管理
    4.1 幼林管理
        4.1.1 除草
        4.1.2 施肥
        4.1.3 造林成活率调查
    4.2 间伐
5 林木生长量分析
    5.1 苗木成活率分析
    5.2 林木生长量分析
        5.2.1 幼林生长量分析
        5.2.2 林木生长分析
        5.2.3 间伐林木生长分析
6 结论

(4)不同混交比例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生长特性和生物生产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尾松概述
        1.1.1 马尾松生长生态学特性
        1.1.2 马尾松研究进展
    1.2 红锥概述
        1.2.1 红锥生长生态学特性
        1.2.2 红锥研究进展
    1.3 针阔混交林的研究背景
    1.4 针阔混交林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方法
        2.2.2 林木生长量的测定
        2.2.3 林木生物量的测定
        2.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模式林木树高生长特征
        3.1.1 林木平均树高
        3.1.2 树高年平均生长量
        3.1.3 树高连年生长量
    3.2 不同混交比例林木胸径生长特征
        3.2.1 林木平均胸径
        3.2.2 胸径年平均生长量
        3.2.3 胸径连年生长量
    3.3 不同模式林木蓄积量
        3.3.1 林木单株蓄积量
        3.3.2 林分蓄积量
    3.4 不同模式8年生生物量
        3.4.1 林木生物量回归模型
        3.4.2 林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
        3.4.3 林分生物量
    3.5 不同模式8年生乔木层净生产力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模式林木树高生长特性
        4.1.2 不同模式林木胸径生长特性
        4.1.3 不同模式蓄积量生长特性
        4.1.4 不同模式乔木层生物量与生产力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福建柏混交造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调查样地基本情况
3 调查方法
    3.1 林木生长量调查
    3.2 分析统计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福建柏与杉科树种 (杉木、柳杉、秃杉) 混交效果
    4.2 福建柏与松科树种 (马尾松、湿地松) 的混交效果
    4.3 福建柏与不同阔叶树种 (火力楠、木荷) 混交的效果影响
5 结语

(6)26年生秃杉不同树种混交造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试验地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混交树种生长分析
    4.2 不同混交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3 不同混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5 小结与讨论

(7)40年生福建柏不同混交林生长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9)造林方案设计及其可视化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造林规划设计及森林资源管理系统
        1.2.2 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研究进展
        1.2.3 森林可视化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方法
    2.1 造林模式设计
        2.1.1 造林树种的选择
        2.1.2 营造模式的设计
        2.1.3 种植点的配置
    2.2 造林知识的形式化表达
    2.3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2.3.1 空间分布格局指数
        2.3.2 树种空间隔离指数
        2.3.3 林木竞争指数
    2.4 林分郁闭度估测方法
    2.5 虚拟森林场景的构建
        2.5.1 三维几何单株木模型的构建
        2.5.2 基于分页的三维地形绘制
        2.5.3 虚拟森林场景的构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造林方案的设计与可视化表达
    3.1 主导立地因子的选取
    3.2 造林知识的表达及推理
        3.2.1 基于规则与案例的造林知识表达
        3.2.2 造林规则集与案例集的构建
        3.2.3 造林知识的推理
    3.3 造林方案的设计与可视化
        3.3.1 智能化推荐
        3.3.2 交互式设计
        3.3.3 造林方案的可视化表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造林方案的林分空间结构分析与郁闭度估算
    4.1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4.1.1 基于Voronoi图的最近邻木株数N值确定
        4.1.2 标准角a_0及角尺度置信区间的确定
        4.1.3 基于林分空间结构指数的造林方案分析
    4.2 林分郁闭度值估算
        4.2.1 造林小班像元总数的确定
        4.2.2 林分冠层像元总数的确定
        4.2.3 郁闭度值的估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造林方案的对比与分析
    5.1 单株木模型及虚拟森林场景的构建
    5.2 不同造林模式下的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对比分析
    5.3 不同砍伐强度下的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及郁闭度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工作总结
    主要研究成果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柳杉针阔混交林造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点的自然概况
2试验材料和方法
    2.1材料
    2.2方法
        2.2.1育苗、清林、整地
        2.2.2造林
        2.2.3补植、管护
3统计处理和结果
4分析和小结

四、杉木与柳杉混交造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1年生青榨槭混交造林效果分析[J]. 李上前. 绿色科技, 2020(23)
  • [2]抚育间伐对三种人工林土壤水文效应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D]. 董凯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3]柳杉樟树混交造林技术试验[J]. 林传宝. 绿色科技, 2020(09)
  • [4]不同混交比例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生长特性和生物生产力的影响[D]. 黄彩枝. 广西大学, 2019(06)
  • [5]福建柏混交造林效果分析[J]. 林贤山. 绿色科技, 2019(01)
  • [6]26年生秃杉不同树种混交造林效果分析[J]. 陈德清. 绿色科技, 2017(19)
  • [7]40年生福建柏不同混交林生长比较[J]. 高进兴. 福建林业科技, 2017(03)
  • [8]海拔和坡向对北亚热带檫木天然次生林生长、空间结构和树种组成的影响[J]. 孙洪刚,姜景民,万志兵.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7(04)
  • [9]造林方案设计及其可视化模拟分析[D]. 陈琪. 福州大学, 2015(07)
  • [10]柳杉针阔混交林造林试验[J]. 刘立才,喻红阳,胡景容. 四川林业科技, 2015(02)

标签:;  ;  ;  ;  ;  

杉木与雪松混交造林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