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扫描检测早期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症状

脑部扫描检测早期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症状

一、大脑扫描检测早老性痴呆早期症状(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霞[1](2020)在《Zn2+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损伤机制及干预药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亦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是一个棘手的社会和医疗问题。AD有两个典型的病理特征,分别是淀粉样蛋白Aβ在胞外聚集形成的老年斑,以及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在胞内聚集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临床药物开发还是在基础科学研究中,A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一直占据主要地位。然而与Aβ相比,tau蛋白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相关度更高,且由于靶向Aβ药物的接连失败,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tau蛋白。Tau蛋白包括两大主要结构域:N-端的外伸结构域和C-端的微管结合结构域,后者决定了tau的生物学功能及AD病理发生。金属离子如铜、铁、锌、铝等的动态平衡与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Aβ聚集形成老年斑的过程和磷酸化tau蛋白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的过程,此外金属离子还与氧化应激、突触可塑性、神经毒性、自噬和凋亡等机制有关。然而Zn2+离子与tau蛋白微管结合域第三段重复序列(tau-R3)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导。因此,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应用一系列先进的实验手段从分子、细胞和动物三个层次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Zn2+对tau-R3的聚集和毒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结果指出2分子tau-R3结合1分子Zn2+,其亲和力(Kd)为14.7 μM;Zn2+可以加速tau-R3的聚集,诱导tau-R3形成毒性更强的寡聚体;Tau-R3和Zn2++R3均可以进入N2A细胞,且Zn2++R3进入细胞的量更多,这可能是其对神经细胞毒性更强的原因之一;Zn2++R3增加了神经细胞p-tau的含量,对神经元树突棘的形态、突触素的含量、线粒体的损伤(如膜电位,形成ATP能力,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等均有显着的影响;并能触发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N2A)细胞的自噬起始,同时抑制了自噬的下游通路,引起了 N2A细胞的自噬障碍。基于上述结果我们用小鼠脑定位注射Zn2++R3的方法构建了能体现散发型AD症状的小鼠模型,在注射1.5个月后即出现AD的典型病理特征,多种行为学实验指出该小鼠产生了明显的认知障碍。非常有趣的是通过检测实验鼠血液的生化指标,我们发现Zn2++R3除了对AD的二个风险因子总胆固醇(TC/CHO)和血糖水平有所升高外,对其他指标均无影响,完全符合构建模型鼠的所有要素,因此有望发展成一种能广泛应用的散发型AD小鼠模型。本文的第二部分是研究具有干预早期AD效果的中药复方。长期以来AD的治疗药物仅有乙酰胆碱酶抑制剂及谷氨酸受体拮抗剂两类,但疗效均不理想。长期以来国外着名药企投以巨资研究新药,但进入二、三期临床后几乎全部失败,靶点单一及动物模型不合适是主要原因。关于中药治疗AD虽己发表很多论文,但尚无一种明确能防治AD的中成药被批准用于临床。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从文献己报道对AD有明确防治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中选取,并按中医组方原理(君、臣、佐和使)组成小复方,希能起到协同作用。同时为了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所选用的组分主要来自国家公布的《药食同源》清单中。最终我们所选用的四种中药为:a人参总皂苷,b淫羊藿苷,c姜黄素(为了增加生物利用度添加了胡椒碱)和d漆黄素。我们将这些单方组成两组复方,分别为姜黄素,胡椒碱,淫羊藿苷,和人参总皂苷;及漆黄素,胡椒碱,淫羊藿苷,和人参总皂苷。每种小复方各分为高低两种剂量。小鼠正常饮食喂养至四月龄后,采用相应的含复方的饲料继续喂养四个月至八月龄,再详细进行小鼠行为学和多种AD病理特征及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指出该两组小复方对AD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降低了 AD小鼠脑组织中Aβ寡聚体、p-tau蛋白及神经纤维缠结的含量,增加了突触相关蛋白的含量并降低了神经元的死亡。总体而言,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漆黄素组优于姜黄素组。经生化分析证明该小复方对AD小鼠无肝肾毒性,并可显着降低AD小鼠的血脂水平;有望成为潜在的AD治疗药物。

于姣姣[2](2020)在《薰衣草精油干预心理疲劳大鼠的疗效观察和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心理疲劳的发生率变得越来越高,患者常出现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佳、工作动力不足等表现,严重者可引发早老性痴呆、肿瘤等。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心理疲干预措施的开发,探讨薰衣草精油干预心理疲劳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改善心理疲劳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芳香疗法的发展概况梳理;二、芳香疗法不同给药途径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对比;三、芳香药吸入疗法的中医理论和生理学基础研究。文献研究薰衣草改善疲劳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薰衣草改善疲劳的临床研究,中文数据库检索主题词为:“疲劳”和“薰衣草”;英文数据库检索主题词为“fatigue”和“lavender”。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排重、阅读、对确定纳入的研究进行信息提取和质量评价,并对结局指标进行比较。实验研究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剥夺大鼠睡眠复制心理疲劳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薄荷组和薰衣草组。除空白组外其他三组进行72h完全睡眠剥夺。造模成功后,空白组、模型组熏蒸去离子水、薄荷组和薰衣草组熏蒸1%浓度的精油进行治疗。实验结束后通过一般情况(精神状态、体重)和行为学实验(抓握力、旷场、高架十字迷宫)评价药效。然后通过ELISA实验检测大鼠血清中Ghrelin、Leptin、Orexin-A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及胃粘膜的损伤、免疫组化观察大鼠海马及胃GHSR、OBR、OX1R免疫阳性物表达、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大鼠海马及胃GHSR、OBR、OX1R蛋白表达、RT-PCR检测海马及胃中Ghrelin、Leptin、Orexin-A及其受体GHSR、OBR、OX1R的mRNA表达。探讨薰衣草精油改善心理疲劳的生物学机制。结果:理论研究认为,芳香疗法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经对比认为吸入式疗法安全性高、起效快,更适合临床推广。文献研究发现,在纳入的14篇关于薰衣草干预疲劳的临床研究中,薰衣草精油的使用频率最高,有12篇之多,另外2篇分别使用了薰衣草花茶和薰衣草乳膏。在摄取方式上吸入方法使用频率最高,涉及10篇研究,其他4篇中有3篇采取了外用方式,剩余1篇是花茶口服。实验研究:抓握力测试,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抓握力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薰衣草组大鼠抓握力值升高(P<0.01、P<0.01);与薄荷组相比,薰衣草组大鼠抓握力值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旷场,总活动距离,总穿格数,直立次数,直立时间,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总活动距离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1、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大鼠总活动距离、总穿格数,直立次数,直立时间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P<0.01、P<0.01);薰衣草组大鼠总活动距离增加(P<0.05、P<0.05、P<0.05、P<0.05);薄荷组与薰衣草组总活动距离无统计学差异。修饰时间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修饰时间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大鼠修饰时间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相比,薰衣草组大鼠修饰时间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薰衣草组大鼠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P<0.01、P<0.01)。海马免疫组化阳性物表达GHSR、OX1R,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表达升高(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表达降低(P>0.05、P<0.01),薰衣草组表达降低(P<0.05、P<0.01)。OBR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薰衣草组表达升高(P<0.05、P<0.01)。胃免疫组化阳性物表达GHSR、OX1R,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表达升高(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表达降低(P<0.01、P<0.01),薰衣草组表达降低(P<0.01、P<0.01)。OBR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薰衣草组表达升高(P<0.01、P<0.01)。Western Blot实验发现,与空白组相比,胃组织中模型组OBR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薰衣草组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5)。RT-PCR实验发现,海马组织中,与模型组比,薄荷组和薰衣草组Ghrelin的mRNA表达降低,(P<0.01、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Leptin的mRNA表达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薰衣草组OX1R的mRNA表达降低(P<0.01、P<0.01)。胃组织中,与模型组相比,薰衣草组GHSR的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薄荷组、薰衣草组Orexin-A的mRNA表达降低(P<0.01、P<0.01)。结论:薰衣草干预疲劳最佳作用方式是精油吸入治疗,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MMPM)72小时连续睡眠剥夺能很好的复制心理疲劳大鼠模型,使大鼠出现肌张力下降、旷场活动量下降、焦虑情绪增加、高架迷宫中开放臂活动量减少心理疲劳等表现。薰衣草精油香薰治疗能改善这些不良状态,治疗心理疲劳。而精油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体内胃饥饿素、瘦素、食欲素A的含量有关。

张耀尹[3](2020)在《益气健脾法改善脾气虚证认知障碍大鼠炎症和过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成果以及AD病理机制探索的现代研究基础上建立脾气虚证认知障碍大鼠模型,从模糊数学、行为学和病理学等层面对模型进行评价。分别设立中药和西药治疗组对模型大鼠进行治疗,通过检测用药前后大鼠脑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水平、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氧化酶活性、以及TLR4/My D88/NF-κB炎症通路上关键靶点分子的表达,从脾失健运的角度探讨益气健脾法对改善认知障碍大鼠神经炎症和过氧化损伤的作用,为中医益气健脾为原则治疗认知障碍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选用2~3月龄的SPF级健康SD大鼠共60只,雌雄各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气虚证认知障碍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和益气健脾益智方组。采用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的复合手法复制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再通过Aβ1-42海马注射建立脾气虚证认知障碍模型,通过模糊数学方法、水迷宫行为测验和病理学观察等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价。分别用益气健脾益智方和安理申连续灌胃治疗4周,结束后取大鼠全脑及海马组织。用相应试剂盒检测大鼠脑组织中TNF-α、IL-6、MDA、SOD等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大鼠脑组织中TLR4、My D88、NF-κB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体重、食量变化情况:造模期间,与正常组相比,造模组(指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下同)大鼠的体重和食量增幅均表现为降低;治疗期间,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大鼠体重和食量增幅均表现为升高。2大鼠行为学检测结果:定位航行训练结果显示,造模组的逃避潜伏期相比于正常组日渐增加;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造模组平台象限活动时间占比、平台区域穿越次数明显少于正常组(P<0.01),首次抵达平台区域耗时则明显多于正常组(P<0.01)。3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大鼠脑海马区经HE染色后,其中正常组大鼠神经元排列规整、数量较多、染色均匀,细胞核呈类圆形,核仁清楚。模型组大鼠神经锥体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间隙增宽,胞核深染,胞浆皱缩,大量胶质细胞增生,周围组织形成水肿。与模型组相比,西药和中药组大鼠经给药治疗后的组织形态均明显恢复,细胞数量增加,排列更为规律,核染相对清晰,胶质细胞增生程度也明显好转。4大鼠脑组织炎症与氧化应激指标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TNF-α、IL-6、MDA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均显着提高(P<0.01),SOD活性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的TNF-α、IL-6、MDA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SOD活性显着升高(P<0.01)。5大鼠脑组织中TLR4、My D88、NF-κB蛋白表达检测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LR4、My D88、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TLR4、My D88、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P<0.01)。6大鼠脑组织中TLR4、My D88、NF-κB mRNA表达检测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LR4、My D88、NF-κB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TLR4、My D88、NF-κB的mRNA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P<0.01)。结论:1脾气虚证认知障碍大鼠的脑细胞结构、数量和排列等发生了改变,构成了脾气虚证认知障碍发生的病理学基础。2脾气虚证认知障碍大鼠脑内神经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被持续激活,导致大量炎性因子和氧自由基产生,促使神经细胞变性、淀粉样蛋白生成并沉积,此过程参与了脾气虚证认知障碍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3脾气亏虚作为认知障碍的中医病机之一,促进了认知障碍大鼠脑内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以益气健脾法治疗可以调节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的活跃程度,减轻认知障碍大鼠脑内的炎症反应和过氧化损伤,延缓认知障碍的病变过程。

陈碧兰[4](2020)在《熟地黄有效成分5-HMF对bEnd.3细胞抗凋亡作用研究及中医补肾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药物主要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和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但这些药物主要改善AD症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或逆转AD病情进展。中医根据AD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痴呆”的范畴,历代中医在痴呆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近年来,有一定数量的临床研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治疗AD,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AD疗效可观。查阅这些临床研究,发现大部分研究治疗方法均是以中医补肾为主,故本研究将这些文献纳入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中医补肾法治疗AD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补肾治疗AD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目前AD治疗尚无特效药,且针对AD发病主要病理因素的A β而研发的候选药几乎以失败而告终。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西方发达国家AD的发病率呈下降的趋势,深究原因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对大脑血管健康的保护。近年来,在AD患者尸检中发现除了神经元细胞损伤外还广泛存在着毛细血管内皮的损伤。因此,从脑血管的角度入手,保护血脑屏障,转运清除脑内A β可作为新的一种研究思路。于顾然教授自拟“补肾益精方”在临床上治疗AD患者有确切的疗效,并且本课题组在前期体外研究中不仅证实了该方药血清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还进一步证实了该方的单味药地黄的水煎剂也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5-羟甲基糠醛(5-HMF)是传统中药熟地黄的有效成分。因此,本研究探讨5-HMF对A β1-42寡聚体诱导AD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以期为熟地黄治疗AD提供实验数据支持。方法:Meta分析部分:检索7大数据库,具体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WF)、维普(VIP)、CBM、PubMed、EMbase 和 web of science,根据标题按照PICOS原则找出PICOS分别所对应的主题词和同义词,检索数据库,收集近10年相关文献。通过标题、摘要、全文进行筛查,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有效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stata 12软件对研究结果数据进行meta分析。实验部分:1.CCK8法筛选A β1-42寡聚体对bEnd.3细胞损伤的接近半数抑制率(IC50)的浓度。2.MTT法筛选5-HMF安全有效作用浓度: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5-HMF对A β1-42寡聚体诱导bEnd.3细胞的活性影响。3.Tunel联合DAPI染色观察5-HMF对A β1-42寡聚体诱导bEnd.3细胞凋亡情况。4.Western Blot 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yto-C、cleaved-caspase3、caspase-3、p-PARP、PARP)、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5)和转运蛋白(LRP-1、Pgp)的表达情况。结果:1.此次Meta分析共纳入11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评价结果为:中医补肾组在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疗效、改善MMSE评分、ADAS-cog评分和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安全性方面,纳入的11篇临床研究有7篇出现不良反应,症状轻微能自行缓解。将出现的不良反应文献纳入Meta分析发现中医补肾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中医补肾法治疗AD可能是安全有效的。2.CCK8 检测结果:分别以 5uM、10uM、20uM、40uM、80uM A β1-42寡聚体损伤 bEnd.3细胞24h,发现80uM A β1-42寡聚体对bEnd.3细胞活性抑制率接近50%,与模型Aβ1-42寡聚体组相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3.MTT法检测结果:(1)1uM~400uM浓度范围内的5-HMF对bEnd.3细胞无毒损作用(P>0.05);(2)1uM、10uM 和 50uM 5-HMF 可以抑制A β1-42寡聚体对 bEnd.3细胞活性的损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Tunel联合DAPI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模型Aβ1-42寡聚体组细胞被红色荧光染色的细胞数量增多,细胞核体积也皱缩变小。不同浓度的5-HMF干预后,细胞被红色荧光染色的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的体积皱缩数量也减少。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bEend.3细胞经Aβ1-42寡聚体损伤后,促凋亡相关蛋白Cyto-C/β-actin、Bax/Bcl-2、cleaved-caspase3/caspase-3、p-PARP/PARP 比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入5-HMF干预后,它们的比值随着5-HMF的浓度升高而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情况:Aβ1-42寡聚体损伤 bEend.3 细胞后,Z0-1/β-actin、Occludin/β-actin、Claudin-5/β-actin比值降低(P<0.05),加入5-HMF干预后,5-HMF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比值随着5-HMF的浓度升高而加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Z0-1/β-actin、Claudin-5/β-actin随浓度升高而有所下降(P<0.05),但比值仍高于模型组。(3)转运蛋白表达情况:bEend.3细胞经A β1-42寡聚体损伤后后,LRP-1/β-actin、Pgp/β-actin 比值降低,加入5-HMF干预后,它们的比值随着5-HMF的浓度升高而加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Pgp/β-actin升高幅度不大。结论:1.经Meta分析得出中医补肾法可以改善AD患者记忆、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因纳入文献数量有限,总共纳入患者的数量较少,文献质量不高。因此,我们应该客观性看待此次Meta分析结果。2.一定浓度的5-HMF可以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活性、抑制细胞凋亡、保护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和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来保护BBB正常生理功能免遭Aβ1-42寡聚体的破坏。

李琳琳[5](2020)在《皮质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其与脑灰质体积变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皮质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SVCI)的认知功能损害特点及脑灰质体积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认知功能损害与全脑灰质体积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其中23例皮质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SVCI),27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无认知障碍患者(SIVD-NCI)。对全部受试者采用剑桥老年认知检查量表-中文版(CAMCOG-C)、简易精神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老年抑郁量表(GDS)、Stroop测试、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等神经精神量表进行详细评估。全部受试者均接受3.0T MRI(GE Signal HDxt 3.0T,USA)扫描,获取T1WI、T2WI、Flair像以及3D-T1结构像数据,根据T2WI和Flair像表现评定受试者腔隙性梗死(LI)数目和白质病变(WML)程度。同时进一步使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方法分析比较SIVD-NCI组与SVCI组之间的脑灰质体积差异,并对结果异常的脑区的灰质体积与认知功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VCI组与SIVD-NCI组相比,MMSE量表评分22.00(20.00,24.00)与28.00(27.00,29.00),Z=-6.073,P<0.001)、Mo CA量表评分(15.00(13.00,19.00)与24.00(23.00,26.00),Z=-5.233,P<0.001)、CAMCOG量表总分(67.65±13.35与88.41±10.98,t=-6.032,P<0.001)及各亚分[定向(8.00(5.00,9.00)与10.00(9.00,10.00),Z=-4.133,P<0.001)、语言(24.00(21.00,26.00)与27.00(24.00,28.00),Z=-3.171,P=0.002)、记忆(11.00(9.00,15.00)与19.00(17.00,21.00),Z=-4.648,P<0.001)、注意(4.00(2.00,6.00)与7.00(6.00,7.00),Z=-3.929,P<0.001)、执行(8.00(6.00,10.00)与11.00(9.00,12.00),Z=-3.696,P<0.001)、计算(2.00(2.00,2.00)与2.00(2.00,2.00),Z=-2.528,P=0.011)、思维(6.00(3.00,6.00)与6.00(6.00,8.00),Z=-4.029,P<0.001)、知觉(6.00(6.00,7.00)与8.00(7.00,9.00),Z=-4.221,P<0.001)]均显着减少;SVCI组较SIVD-NCI组ADL评分(21.00(20.00,26.00)与20.00(20.00,20.00),Z=-2.634,P=0.008)和Stroop评分(28.61±4.53与20.04±6.07,t=5.704,P<0.001)显着增加。两组在影像学方面的差异:SVCI组较SIVD-NCI组相比灰质总体积((556.86±49.19)mm3与(618.13±51.73)mm3,t=-3.572,P=0.001)和白质总体积((479.35±48.17)mm3与(507.22±43.84)mm3,t=-2.141,P=0.037)显着减少,VBM分析结果显示SVCI组在右侧眶部额上回(t=5.02,P<0.001,FWE校正),右侧颞中回(t=4.99,P<0.001,FWE校正),右侧枕中回t=5.77,P<0.001,FWE校正),左侧颞下回(t=5.17,P<0.001,FWE校正),左侧枕中回(t=5.67,P<0.001,FWE校正)等脑区的灰质体积显着低于SIVD-NCI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OCA量表评分与SIVD患者左侧颞下回的灰质体积呈正相关(r=0.292,P<0.05),CAMCOG-C亚项中语言功能评分与左侧颞下回的灰质体积呈显着正相关(r=0.322,P<0.05),Stroop测验评分与左侧颞下回的灰质体积呈显着负相关(r=-0.329,P<0.05)。结论SVCI存在多区域认知功能受损和广泛的脑灰质萎缩;不同脑区的灰质体积的变化可能与不同领域的认知功能下降有关。

张莹[6](2020)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患者大脑微结构改变的VBM及TBSS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是儿童青春期生长发育异常病变中最多的一种类型,主要病理机制为体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的调控作用被早期启动,以出现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和乳腺、性腺及外生殖器形态改变为主要特征。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普遍提高,儿童出现性早熟问题来就诊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该病对儿童的发育及成长形成了严重的阻碍。目前对ICPP儿童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及国际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关注。普通的垂体计算机断层(CT)及磁共振(MRI)平扫已成为性早熟儿童常规的检查项目。但是简单常用的CT和MRI扫描序列仅能发现较大的病灶或明显的异常密度/信号,对大脑内部精细结构显示不清,并不能发现微结构的损伤。而现今由于多模态磁共振(m MRI)后处理成像技术的突飞猛进,已为临床上多种疾病的诊疗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而m MRI技术中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和扩散张量成像(DTI)依靠其独特的显像优势,成为了观察大脑微结构最可靠、最普遍的成像方式。由于其对脑结构早期损伤敏感且无创,易操作并可以进行图像多次使用,从微观的角度对大脑灰质体积(GMV)及白质(WM)纤维束完整性进行差异分析,并讨论分析推测大脑微结构损伤与患者HPGA轴内分泌功能异常间的联系。目前VBM联合DTI成像技术应用于ICPP的研究尚缺乏。目的采用VBM联合DTI方法研究ICPP患者GMV的改变及脑WM纤维束完整性的破坏,并推测其改变对HPGA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纳入21名经本院儿科确诊的符合我国性早熟诊断标准的ICPP患者及21名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儿童。使用我科3.0T MR机器扫描并收集脑微结构影像原始图和DTI扫描所得参数,通过VBM联合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TBSS)技术发现并分析不同组别参试对象间的GMV及WM纤维束参数部分各向异性(FA)值的差别,并讨论分析推测大脑微结构损伤与患者HPGA轴内分泌功能异常间的联系。结果对比正常对照组儿童图像及数据,ICPP患者大脑中央后回脑GMV减少,(P<0.05);且两侧大脑半球部分WM纤维束FA值减低,主要以左侧前放射冠、双侧丘脑前辐射、胼胝体辐射线额部为着(P<0.05)。结论ICPP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儿童大脑中央后回脑GMV体积减少及双侧大脑半球部分WM纤维束受损,并且初步推测脑微结构损伤与患者体内HPGA轴内分泌功能异常间存在联系。

甘琦睿[7](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阿尔兹海默症分类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的诊断一直是生物医学疾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在进行AD分析时,通常通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对受试者进行评分,分析其患病程度,或者通过磁共振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行AD诊断。对于MMSE,不同种族人群的评分标准存在差异,对于MRI,信息只能通过图像获取。本研究提出了在基于TI加权脑区MRI图像信息的基础上,加入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年龄和性别数据,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分类建模,并探究MRS数据加入对AD分类影响。通过T检验(Student’s t test)和创新提出“神经网络节点刺激法”筛选出关键数据进行建模,提高模型对AD的分类精度。将筛选出的数据分别与MMSE进行相关性分析,验证筛选出的数据为研究AD的关键数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了将脑区MRI多模态信息和MRS信息相融合的建模方式进行AD分类建模的方法。通过MRI图像的多图谱脑分割技术和MEGA-PRESS技术对脑区多个结构体素和MRS代谢物浓度进行提取。使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进行建模,实验结果显示MRS数据的加入使模型的AUC值从0.7607提高到0.8,有效提高了模型的分类性能,且分类准确率为88.9%。(2)设计基于堆叠自动编码器(Stacked Auto-encoder,SAE)的深度神经网络进行建模,实验结果证明MRS数据的加入有效提高了模型对AD的分类精度。模型的平均误差由之前的0.0580减小到0.0111,AUC值为0.9750。(3)提出基于MRI数据和MRS数据的分析方法。通过T检验对模型的MRI、MRS、年龄和性别数据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筛选出与AD具有较大联系的关键数据,进一步提高模型对AD的分类精度。创新提出“神经网络节点刺激法”对模型的MRI、MRS、年龄和性别数据进行降维分析,筛选出对AD具有较大影响的数据,并进行建模,进一步提高模型对AD的分类精度。(4)将T检验筛和“神经网络节点刺激法”筛选出的数据分别与MMSE进行相关性分析。即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相关性系数R值,经过数据分析对比,证明包括海马区和杏仁核等脑区结构,以及位于顶叶的MRS数据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真实的与AD具有重要联系的数据。

段明君[8](2019)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网络的重塑研究》文中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有认知、情感、行为等多维度精神异常且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障碍,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目前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大脑失连接所致。随着脑影像技术的进步和脑网络理论的引入,精神分裂症大脑结构和功能网络的特异性变化受到了当前研究的广泛关注,认为脑结构和功能网络可能作为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之一。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最有效的手段,抗精神病药物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而多巴胺受体主要分布在基底节。因此本研究以神经影像技术为手段,结合临床治疗数据,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和全脑网络的特征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对这些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工作如下:1.在局部结构层次上,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结构改变情况。本研究通过对比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基底节的磁共振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部分区域和丘脑存在水分子弥散参数异常,其中有8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FA值降低,并且FA值与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阳性症状分量表评分呈负相关;除左侧苍白球外,其他7个ROI脑区MD值增加。进一步比较两组间的ROI体积可见,患者组双侧壳核ROI体积增加,另外6个ROI体积降低。这一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脑区内部是异质性的,各亚区有其特异性变化,并且这些变化与临床症状相关,可能作为我们进行干预的靶点区域。2.在局部功能网络层次,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功能网络改变情况。本研究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基底节脑网络比较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尾状核间功能连接增强,双侧尾状核与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强,双侧尾状核与小脑皮质的功能连接减弱,右尾状核与辅助运动区和中扣带回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患者组病程与右侧尾状核和额上回功能连接改变呈线性正相关,提示精神分裂症脑网络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考虑到尾状核在人脑输入信息过滤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的异常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的妄想有关。3.在全脑网络层次,探讨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网络改变情况。本研究利用全脑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方法,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脑磁共振影像数据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区域脑网络异常,首先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初级皮层DC值降低,高级皮层DC值增高。进一步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与患者右侧枕中回的DC值线性负相关,异常脑区DC值与患者PANSS评分呈线性相关。其中与PANSS阳性症状分量表评分相关的脑区为左侧舌回,与PANSS阴性症状分量表评分相关的脑区包括枕下回,双侧背外侧前额叶,额上回,中央后回,楔叶。这些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C值异常是广泛的,但不同脑区的异常可能与不同的临床症状相关,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其特征性的脑功能网络基础,可以针对性进行研究和干预。4.探讨了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神经节局部功能网络的影响。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CA)和功能网络连通性分析方法,对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神经节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6个月前后的脑影像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双侧尾状核与双侧额中回、左侧尾状核及左侧壳核功能连接降低,双侧丘脑与左侧尾状核和小脑功能连接降低,左侧丘脑与右侧尾状核功能连接也降低,并且发现治疗后左侧额顶网络和右侧额顶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而听觉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降低。鉴于前面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其双侧尾状核间功能连接增强,结合这里发现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其连接降低,可能表明抗精神病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网络连接发挥治疗作用。5.探讨了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网络的影响。采用DC和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model,SVR)预测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利培酮治疗组、氯氮平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三者间的脑影像数据,结合临床症状评估分析发现,三组间的DC值均存在差异,其中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组间的主要差异在颞中回。进一步基于SVR标识了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起效的重点脑区为丘脑、脑岛及初级感知运动区域,且这些脑区的功能连接特征能很好地预测氯氮平组对阴性症状的疗效。综上,本研究支持精神分裂症患者基底节及其相关网络和全脑网络均存在特异性的改变,其中部分改变与病程或临床症状相关。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部分异常脑连接,达到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目的。但这些异常脑网络可能是个体化的,需要更多、更细致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王恺[9](2019)在《TREM2与补体蛋白C1q的相互作用在成年小鼠大脑突触稳态中的功能研究》文中指出Ⅱ型髓系细胞触发受体(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TREM2)是在大脑中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上的先天免疫受体,其编码区突变与一系列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包括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纳苏-哈科罗症(Nasu-Hakola Disease,NHD)以及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补体系统是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以及清除免疫复合物中起到重要作用。最近几项研究证实,补体蛋白C1q调节小胶质细胞在脑发育期间的突触修剪,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这一过程会被异常激活促进突触过度损失进而导致认知下降。这表明补体介导的突触修剪可能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共有的调节通路,然而此过程受何种因素调节尚不明确。在本项研究中,我们证实了 TREM2能以高亲和力的方式结合C1q,并且TREM2的NHD相关疾病突变增加其对C1q的结合能力,AD相关疾病突变对C1q的结合能力影响较小。以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和Trem2基因敲除(Trem2-/-)小鼠为动物模型,我们发现在向成年小鼠脑中立体定位注射Clq蛋白后,Trem2-/-)·小鼠脑中突触丢失,同时小胶质细胞吞噬突触的能力也增加,在体外实验中,C1q亦能增强Trem2-/-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对突触小体的吞噬。此外,我们还发现,JNK信号通路抑制剂SP600125能够阻断Trem2-/-小胶质细胞中C1q诱导的突触小体吞噬。综上,我们的研究第一次揭示了TREM2与C1q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这种相互作用能在成年鼠脑中保护由C1q介导的突触丢失。这为成年健康鼠脑中突触维持长期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机制解释。

汪小莞[10](2017)在《养血清脑改善A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的认知障碍和脑内病理损伤的药效学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老龄化社会的重要疾病。AD的特征性病变主要包括:Aβ累积形成脑内淀粉样斑块,神经纤维缠结,以及选择性胆碱能神经元减少和神经递质缺失。其中,Aβ产生并沉积为老年斑是AD一切病变的核心和始动环节,而氧化应激损伤是导致神经纤维缠结和神经递质缺失的主要诱因。目前,针对Aβ靶点进行的多种药物研发被寄予重大期望,然而,这些药物均在Ⅲ期临床阶段以失败告终,提示了AD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大脑是全身血流最丰富的组织,最新研究表明,增加脑内血流量可能成为一种治疗AD的新方法。养血清脑药物(简称养血清脑,YXQN)是一种临床上应用20年,用于治疗头痛和眩晕等症状的中成药,其病理学基础是改善脑血流量。养血清脑由11味中草药组成,其中4味药物(当归、川芎、白芍和熟地黄)来源于的最着名的活血处方四物汤(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另外,在此基础上加味7种具有活血和神经营养的中草药(钩藤、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延胡索和细辛)。养血清脑是目前临床上改善脑缺血的重要药物,有望成为未来防治AD的新型药物,然而此方面研究还未展开。所以,本项目系统研究了养血清脑对AD模型鼠的认知障碍和脑内病理损伤的改善作用,并分析了其对AD关键信号通路与基因的影响和抗氧化损伤的关联机制。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简称APP/PS1小鼠)是AD研究的经典动物模型。因此,本研究采用8月龄APP/PS1小鼠作为中度病程的AD动物模型。实验将APP/PS1小鼠分为AD生理盐水对照组、养血清脑低浓度组(0.69 g/kg)、养血清脑中浓度组(2.08 g/kg)和养血清脑高浓度组(6.24 g/kg),并设置安理申组(n=16-18)作为药物对照,安理申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AD症状改善类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上述药物连续灌胃2个月直至小鼠10月龄后,我们利用行为学、病理学、基因芯片及生化测试等实验检测了养血清脑的药效并分析其机制。其中,为了明确药物的作用效果,本研究设置同龄野生型小鼠(WT,n=16)作为健康对照组,用于与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首先,我们研究了养血清脑药物对AD模型鼠学习记忆和行为认知功能的影响。应用Morris水迷宫的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检测了小鼠对水下平台的空间记忆和认知,与野生鼠比较,APP/PS1转基因鼠的记忆认知显着下降;在定位航行试验中,养血清脑给药后各组寻找水下平台路径短,潜伏期曲线下面积小,接近同龄背景鼠;在空间探索实验中,养血清脑给药恢复了AD小鼠对水下平台位置的记忆,正确平台位置的穿越次数增多,正确平台象限搜索时间延长;并且养血高浓度组的认知能力接近于同龄正常野生小鼠。所以,我们证明,养血清脑显着改善10月龄APP/PS1小鼠的长期记忆和空间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Y迷宫实验证明,养血清脑给药1个月时程和给药2个月时程,均能显着提高APP/PS1小鼠的短期记忆能力,表现为迷宫正确率显着优于生理盐水AD组和安理申AD组。由此说明,养血清脑能够显着改善APP/PS1小鼠的长短期认知损伤,并以高浓度组最为明显,已接近于野生型小鼠,其效果优于安理申。脑内Aβ老年斑的沉积是AD病变的核心,我们分别利用硫磺素S荧光染色、刚果红染色和Aβ特异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种方法,检测了养血清脑对于AD的脑组织病理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养血清脑各组显着抑制APP/PS1小鼠脑内海马和皮层的淀粉样斑块沉积,与生理盐水AD组相比,养血各组斑块沉积减少了47%-72%。在三种脑内老年斑的病理检测中,高浓度组均能够以60%以上的幅度降低脑内老年斑的沉积。以上结果证明,养血清脑显着改善了APP/PS1小鼠脑内的AD病理损伤。在此基础上,利用ELISA实验,我们证明养血清脑各组显着降低了AD鼠脑内可溶性Aβ40、Aβ42和不溶性Aβ40、Aβ42的水平。Aβ是由前体蛋白APP切割形成的,我们发现,养血清脑药物提高了APP蛋白C端切割产物CTF-α/CTF-β的比值,说明其抑制了APP的病理剪切过程,促进了APP生理切割过程。我们通过对3种切割酶的Western blot检测和免疫组化分析发现,养血清脑能够降低BACE1蛋白(β-分泌酶)和PS1蛋白(γ-分泌酶主要成分)这两个APP病理切割酶的水平,从而减少了脑内淀粉样蛋白的生成。同时,养血清脑通过促进ADAM10蛋白(α-分泌酶)的表达来促进APP的生理剪切过程,产生更多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的sAPPα,拮抗Aβ生成。这些结果提示了养血清脑药物具有APP生理切割的促进作用和病理剪切的拮抗作用。此外,为了找到养血清脑作用于AD病理的关键靶向基因,我们利用表达谱芯片分析了正常小鼠(WT)、AD疾病小鼠(APP/PS1)和养血清脑治疗小鼠(APP/PS1+YXQN)海马区的基因水平变化,在确认了养血清脑靶向的差异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KEGG Pathway数据库的信号通路分析后,筛选出182个AD病理相关基因,并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另外,我们还发现了AD信号通路中受养血清脑调控的多个基因,其中,与上一部分结果相一致的是,养血清脑下调PS1的基因表达水平,从而降低γ-分泌酶的活性,在病理状态下能够有效减少Aβ的产生。更重要的是芯片的结果提示我们养血清脑调控了与氧化应激和胆碱能系统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因此在下一部分中,我们着重进行了验证。Aβ介导的氧化应激损伤是AD神经元功能改变的前提条件,我们分析了养血清脑对脑内多种氧化应激指标的调控作用,以及对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血清脑显着抑制脑内过氧化过程,包括显着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清除脑内过氧化产物,包括显着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产物降解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且其效果均强于安理申,证明了养血清脑药物具有显着改善脑组织AD氧化损伤病理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养血清脑能够显着恢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到生理水平,这与其对氧化损伤的纠正和对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的上调作用密不可分,提示了其认知功能改善的生化学基础。综上所述,我们在药效学水平上确认了养血清脑改善AD引起的记忆认知损伤,纠正了大脑中Aβ斑块的AD病理变化,拮抗了脑内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实现了恢复神经递质Ach的水平。同时,养血清脑药物改变AD相关基因信号通路,逆转了APP分子的病理切割方式。所以,本研究提供了养血清脑作为一种潜在的安全的新型抗AD治疗药物的可能性,为养血清脑为基础的抗AD药物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大脑扫描检测早老性痴呆早期症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脑扫描检测早老性痴呆早期症状(论文提纲范文)

(1)Zn2+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损伤机制及干预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AD的重要性
    1.2 AD研究概况的可视化分析
        1.2.1 Citespace简介
        1.2.2 数据收集
        1.2.3 关键词共现分析
        1.2.4 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分析
        1.2.5 核心作者共现图谱分析
        1.2.6 高产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分析
    1.3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
        1.3.1 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1.3.2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假说
        1.3.3 金属离子代谢紊乱假说
        1.3.4突触损伤与AD
        1.3.5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AD
        1.3.6 自噬障碍与AD
    1.4 天然产物(中药)对阿尔茨海默症的防治作用
        1.4.1 中药干预阿尔茨海默症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1.4.2 本论文选用的几种代表性天然产物简介
    1.5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第2章 金属离子与tau-R3的作用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3.1 等温滴定量热法
        2.3.2 紫外分光光度法
        2.3.3 硫磺素T荧光法
        2.3.4 圆二色谱法
        2.3.5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tau-R3的聚集形态
    2.4 结果
        2.4.1 金属离子与tau-R3的结合
        2.4.2 金属离子对tau-R3聚集的影响
        2.4.3 金属离子对tau-R3二级结构的影响
        2.4.4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tau-R3聚集体的形态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Zn~(2+)+R3对神经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3.1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3.3.2 细胞分组及前处理过程
        3.3.3 细胞系培养
        3.3.4 tau-R3-FITC和Zn~(2+)+R3-FITC在N2A细胞中的定位
        3.3.5 细胞器荧光探针标记
        3.3.6 Cell Counting Kit-8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3.3.7 流式细胞术检测ROS
        3.3.8 原代神经元培养
        3.3.9 细胞免疫荧光
        3.3.10 免疫印迹试验
        3.3.11 线粒体超氧化物的检测
        3.3.12 线粒体耗氧量测试
        3.3.13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3.4 结果
        3.4.1 Zn~(2+)加剧了tau-R3对神经细胞的毒性
        3.4.2 Zn~(2+)+R3在细胞中的定位
        3.4.3 Zn~(2+)+R3对神经细胞tau病理的影响
        3.4.4 Zn~(2+)+R3对神经细胞神经突触的影响
        3.4.5 Zn~(2+)+R3对神经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3.4.6 Zn~(2+)+R3对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散发型AD小鼠模型的构建
    4.1 引言
    4.2 材料
    4.3 方法
        4.3.1 小鼠分组与处理
        4.3.2 药物的分组与制备
        4.3.3 鼠脑立体定位注射
        4.3.4 旷场实验
        4.3.5 Morris水迷宫实验
        4.3.6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4.3.7 新物体识别实验
        4.3.8 场景恐惧实验
        4.3.9 血脂和血糖水平的检测
        4.3.10 冰冻切片
        4.3.11 神经纤维缠结染色
        4.3.12 尼氏染色
        4.3.13 透射电镜
        4.3.14 小鼠脑组织ATP的检测
    4.4 结果
        4.4.1 Zn~(2+)+R3对小鼠行为学认知能力的影响
        4.4.2 生化指标的检测
        4.4.3 Zn~(2+)+R3对小鼠脑组织tau病理的影响
        4.4.4 Zn~(2+)+R3对小鼠脑组织神经突触的影响
        4.4.5 Zn~(2+)+R3对小鼠脑组织线粒体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中药复方早期干预AD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小鼠模型与药物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方法
        5.3.1 小鼠分组与处理
        5.3.2 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脑内Aβ的表达与分布
    5.4 结果
        5.4.1 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的自发活动与探索能力
        5.4.2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5.4.3 小鼠脑内Aβ病理相关指标的检测
        5.4.4 小鼠脑内tau病理相关指标的检测
        5.4.5 小鼠脑内突触病理相关指标的检测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薰衣草精油干预心理疲劳大鼠的疗效观察和生物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薰衣草精油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薰衣草的化学成分
        2 薰衣草精油的生物活性研究
        3 小结
    综述二 心理疲劳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心理疲劳的概念
        2 心理疲劳的发生原因
        3 心理疲劳产生的生物学机制
        4 心理疲劳的测评方法
        5 心理疲劳的干预措施
        6 心理疲劳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研究
        7 心理疲劳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芳香疗法改善心理疲劳中医理论基础
    1 芳香疗法概况
    2 中医芳香药理论
    3 中医芳香疗法常用药物
    4 民族医学中涉及的芳香疗法
    5 芳香疗法常用精油
    6 芳香疗法给药途径以及安全性对比
    7 芳香吸入疗法的中医药理论
    8 芳香吸入疗法的现代医学基础
    9 结论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薰衣草改善疲劳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实验研究
    研究一 薰衣草精油改善心理疲劳的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研究二 薰衣草精油改善心理疲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免疫组化照片
附录二 RT-PCR各指标扩增和溶解曲线

(3)益气健脾法改善脾气虚证认知障碍大鼠炎症和过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熟地黄有效成分5-HMF对bEnd.3细胞抗凋亡作用研究及中医补肾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1 AD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
        1.1 AD的流行病学特征
        1.2 AD的危险因素
        1.3 AD的临床表现
        2 AD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
        3 AD目前治疗研究进展
        4 血脑屏障与AD
        5 讨论
    第二节 中医药与AD
        1 中医对AD病名和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对AD的治法
        2.1 重在补肾,兼顾他脏
        2.2 活血与化痰并施
        2.3 注重解毒通络
第二章 中医补肾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分析
    1 检索策略和方法
    2 文献筛选
    3 文献质量评价
    4 数据提取
    5 统计分析
    6 结果
        6.1 文献检索结果
        6.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6.4 疗效结局指标评价
        6.4.1 临床疗效及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6.4.2 认知功能评价
        6.4.3 生活能力评价
        6.4.4 安全性评价
    7 讨论
        7.1 关于纳入的文献和研究对象
        7.2 关于文献质量及异质性分析
        7.3 关于中医补肾治疗AD的Meta分析结果
        7.4 本Meta分析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章 熟地黄有效成分5-HMF保护AD体外血脑屏障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试剂配制方法及储存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1 细胞培养
        2.2.2 MTT法检测5-HMF对bEnd.3细胞活性影响
        2.2.3 CCK8法选取Aβ1-42寡聚体半数抑制率作用浓度
        2.2.4 MTT法筛选5-HMF对Aβ 1-42寡聚体诱导bEnd.3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浓度
        2.2.5 Tunel联合DA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
        2.2.6 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连接蛋白、转运蛋白的表达
        2.2.6.1 提取蛋白
        2.2.6.2 制备电泳凝胶
        2.2.6.3 蛋白上样、电泳、转膜、敷相应一抗二抗及曝光
        2.2.7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不同浓度的5-HMF对bEend.3细胞细胞活力影响
        2.3.2 不同浓度的A β1-42寡聚体对bEend.3细胞细胞活力影响
        2.3.3 不同浓度5-HMF对80uM A β 1-42寡聚体诱导bEend.3细胞损伤的细胞活力影响
        2.3.4 Tunel联合DAPI染色观察5-HMF对A β 1-42寡聚体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
        2.3.5 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
        2.3.5.1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的表达情况
        2.3.5.2 Western Blot检测连接蛋白的表达情况
        2.3.5.3 Western Blot检测转运蛋白的表达情况
    3 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皮质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其与脑灰质体积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患者大脑微结构改变的VBM及TBS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脑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儿童中枢性性早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基于深度学习的阿尔兹海默症分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MRI在AD中的研究
    1.3 MRS在AD中的研究
    1.4 基于图像法和非图像法的AD诊断方法
        1.4.1 图像法
        1.4.2 非图像法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MRI和 MRS数据预处理
    2.1 MRI数据预处理
        2.1.1 MRI图像的多图谱脑分割技术
        2.1.2 MRI图像采集和体素提取
    2.2 MRS数据预处理
        2.2.1 MEGA-PRESS技术
        2.2.2 MRS数据采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VM的AD分类模型研究
    3.1 SVM模型
        3.1.1 SVM原理
        3.1.2 SVM种类
    3.2 SVM建模方法
        3.2.1 SVM模型数据集建立
        3.2.2 SVM模型参数设置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AE深度神经网络的AD分类建模方法研究
    4.1 SAE深度神经网络
        4.1.1 自动编码器(AE)
        4.1.2 SAE深度神经网络基本结构
    4.2 SAE深度神经网络建模方法
        4.2.1 SAE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数据集建立
        4.2.2 SAE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MRI脑区体积数据建模结果
        4.3.2 MRI脑区体积、MRS数据建模结果
        4.3.3 MRI脑区体积、MRS数据、年龄、性别数据建模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RI多模态数据和MRS数据的AD分析
    5.1 T检验分析方法
        5.1.1 T检验原理和方法设计
        5.1.2 T检验实验结果
        5.1.3 T检验筛选数据SAE深度神经网络建模结果分析
    5.2 神经网络节点刺激法
        5.2.1 方法阐述
        5.2.2 数据集降维结果
        5.2.3 降维后数据集SAE深度神经网络建模结果分析
    5.3 筛选数据与MMSE相关性分析
        5.3.1 T检验筛选数据与MMSE相关性分析
        5.3.2 “神经网络节点刺激法”筛选数据与MMSE相关性分析
        5.3.3 筛选数据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8)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网络的重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变迁
    1.3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递质紊乱
    1.4 大脑与复杂网络
    1.5 精神分裂症脑影像研究
        1.5.1 精神分裂症大脑体积变化
        1.5.2 精神分裂症脑结构网络变化
        1.5.3 精神分裂症大脑功能网络变化
    1.6 抗精神病药物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网络
    1.7 本研究的组成
    1.8 本研究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基底节结构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影像数据采集
        2.2.3 数据预处理
        2.2.4 基底节及丘脑区域的提取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FA值和MD值差异
        2.3.2 体积差异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基底节功能网络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影像数据采集
        3.2.3 数据预处理
        3.2.4 独立成分分析和确定成分
        3.2.5 基底节网络组间统计分析
        3.2.6 功能连接分析
        3.2.7 功能特性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
    3.3 结果
        3.3.1 基底节网络的空间分布
        3.3.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异常网络
        3.3.3 精神分裂症患者尾状核功能连接差异
        3.3.4 功能连接特性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全脑网络度中心度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影像数据采集
        4.2.3 数据预处理
        4.2.4 加权度中心度计算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精神分裂症患者DC值异常脑区
        4.3.2 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DC值与临床症状评分相关性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精神病药物影响精神分裂症基底节网络的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影像数据采集
        5.2.3 数据预处理
        5.2.4 基底节网络功能连接计算
        5.2.5 空间独立成分分析
        5.2.6 功能网络连接分析
    5.3 结果
        5.3.1 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差异
        5.3.2 独立成分选取
        5.3.3 功能网络间连接分析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抗精神病药物影响精神分裂症全脑网络度中心度的研究
    6.1 引言
    6.2 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影像数据采集
        6.2.3 数据预处理
        6.2.4 度中心度的计算
        6.2.5 统计分析
        6.2.6 多变量支持向量回归预测分析
    6.3 结果
        6.3.1 临床资料
        6.3.2 主要差异脑区
        6.3.3 药物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DC值的改变
        6.3.4 药物预测评估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TREM2与补体蛋白C1q的相互作用在成年小鼠大脑突触稳态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中英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TREM2的生理功能
        1.1.1 TREM2的结构
        1.1.2 TREM2的配体
        1.1.3 TREM2的功能
        1.1.4 TREM2突变参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1.2 小胶质细胞与中枢神经系统
        1.2.1 小胶质细胞起源
        1.2.2 小胶质细胞的监视功能
        1.2.3 小胶质细胞与发育期突触修剪
        1.2.4 小胶质细胞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1.2.5 小胶质细胞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突触吞噬
    1.3 补体系统
        1.3.1 补体概述
        1.3.2 补体在炎症疾病中的作用
        1.3.3 补体与突触修剪
        1.3.4 补体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细胞及菌株
        2.1.3 质粒
        2.1.4 培养基、抗体等其他试剂
    2.2 溶液配制
        2.2.1 质粒构建相关溶液及配置
        2.2.2 银染溶液及配制
        2.2.3 蛋白固相结合实验所需溶液及配制
        2.2.4 细胞培养基及配制
        2.2.5 蛋白样品制备溶液及配制
        2.2.6 蛋白免疫印迹溶液及配制
        2.2.7 免疫荧光所需溶液及配制
        2.2.8 突触小体制备所需溶液及配制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质粒构建
        2.4.2 质粒提取
        2.4.3 细胞培养
        2.4.3.1 人胚肾细胞系(HEK293T)培养
        2.4.3.2 原代小胶质细胞分离与培养
        2.4.4 细胞系转染
        2.4.5 蛋白质印迹
        2.4.5.1 蛋白样品的制备
        2.4.5.1.1 细胞样品制备
        2.4.5.1.2 脑组织样品制备
        2.4.5.2 SDS-PAGE凝胶配制
        2.4.5.3 凝胶电泳及转膜
        2.4.5.4 膜封闭以及抗体孵育
        2.4.5.5 基于化学发光法检测目的条带
        2.4.6 标签蛋白纯化
        2.4.7 银染
        2.4.8 生物素标记抗体
        2.4.9 蛋白固相结合实验
        2.4.10 免疫共沉淀实验
        2.4.11 脑立体定位注射
        2.4.12 组织切片及免疫荧光实验
        2.4.13 脑组织pull-down实验
        2.4.14 突触小体的制备
        2.4.15 原代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检测
        2.4.16 数据统计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C1q与TREM2相互作用
    3.2 TREM2的31至71位氨基酸片段是与C1q结合的关键区域
    3.3 NHD疾病相关突变增加TREM2与C1q蛋白的结合能力
    3.4 C1q在成年TREM2缺失小鼠中通过增加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加剧海马中的突触丢失
    3.5 C1q特异性激活Trem2~(-/-)小胶质细胞中的JNK信号通路
    3.6 C1q激活JNK信号通路来促进小胶质细胞对突触小体的吞噬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养血清脑改善A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的认知障碍和脑内病理损伤的药效学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1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概述
        1.1.1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现
        1.1.2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现状
    1.2 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特征与发病机制
        1.2.1 Aβ蛋白是AD病理的核心和始动环节
        1.2.2 Aβ的生成—前体蛋白APP的病理性切割
        1.2.3 调节APP加工过程的三种关键酶
        1.2.4 Aβ引起的AD病理链式反应
    1.3 AD药物的研发进展
        1.3.1 Aβ靶点的AD药物研发均以失败告终
        1.3.2 临床应用的AD药物
        1.3.3 天然产物类AD药物
        1.3.4 中药治疗AD的可行性
    1.4 养血清脑作为AD治疗药物研发的可行性
        1.4.1 血管改变与AD的发病密切相关
        1.4.2 养血清脑改善脑血流量和增加脑营养
        1.4.3 养血清脑的活血作用与组方分析
        1.4.4 养血清脑含有多种抗氧化、活血和神经营养的活性单体组分
        1.4.5 APPswe/PS1dE9(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是探究养血清脑对AD作用的良好模型
    1.5 研究意义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设计与日程安排
结果
    第一部分 养血清脑药物改善APP/PS1 小鼠认知损伤的研究
        3.1.1 养血清脑改善APP/PS1 小鼠的长期记忆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3.1.2 养血清脑改善APP/PS1 小鼠的短期记忆能力
    第二部分 养血清脑药物减少老年斑在APP/PS1 小鼠脑内沉积的研究
        3.2.1 养血清脑降低APP/PS1 小鼠脑组织内的老年斑沉积
        3.2.2 养血清脑对皮质区和海马区的老年斑沉积均有抑制作用
    第三部分 养血清脑药物通过调节APP剪切方式下调脑内Aβ水平
        3.3.1 养血清脑抑制APP蛋白的病理剪切,促进其生理剪切
        3.3.2 养血清脑通过上调ADAM10 的表达促进APP的生理剪切途径
        3.3.3 养血清脑通过下调BACE1和PS1 的表达抑制APP的病理剪切途径
    第四部分 养血清脑药物抗AD的靶向基因和信号通路筛选研究
        3.4.1 养血清脑抗AD的靶向基因确认
        3.4.2 养血清脑抗AD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第五部分 养血清脑药物改善AD脑组织氧化损伤,恢复胆碱能系统功能
        3.5.1 养血清脑促进APP/PS1 小鼠脑内过氧化产物的清除并抑制其生成
        3.5.2 养血清脑降低APP/PS1 小鼠脑内强氧化剂NO的生成
        3.5.3 养血清脑提高APP/PS1 小鼠脑内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水平
讨论
    4.1 养血清脑具有纠正Aβ病理和认知损伤的重要作用
    4.2 养血清脑通过直接作用于APP分子切割发挥抗AD作用,不同于安理申的过载神经细胞生理活性
    4.3 养血清脑中可能发挥拮抗Aβ生成作用的单药组分探讨
    4.4 养血清脑能够改善包括AD在内的脑血流相关疾病
    4.5 养血清脑的拮抗Aβ生成与抗氧化作用相辅相成的改善AD病理损伤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英文缩略表

四、大脑扫描检测早老性痴呆早期症状(论文参考文献)

  • [1]Zn2+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损伤机制及干预药物的研究[D]. 李雪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薰衣草精油干预心理疲劳大鼠的疗效观察和生物学基础研究[D]. 于姣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益气健脾法改善脾气虚证认知障碍大鼠炎症和过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D]. 张耀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熟地黄有效成分5-HMF对bEnd.3细胞抗凋亡作用研究及中医补肾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分析[D]. 陈碧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皮质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其与脑灰质体积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 李琳琳.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患者大脑微结构改变的VBM及TBSS研究[D]. 张莹.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基于深度学习的阿尔兹海默症分类模型研究[D]. 甘琦睿.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
  • [8]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网络的重塑研究[D]. 段明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TREM2与补体蛋白C1q的相互作用在成年小鼠大脑突触稳态中的功能研究[D]. 王恺. 厦门大学, 2019(09)
  • [10]养血清脑改善A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的认知障碍和脑内病理损伤的药效学及机制研究[D]. 汪小莞.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脑部扫描检测早期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症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