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5t~15.67t春玉米每公顷产量铁、锰、铜、锌吸收分布动态模型及运行规律研究

12.75t~15.67t春玉米每公顷产量铁、锰、铜、锌吸收分布动态模型及运行规律研究

一、公顷产量12.75t~15.67t春玉米铁、锰、铜、锌吸收动态模型及分布运转规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行文静[1](2021)在《接种AM真菌与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积累的影响》文中提出硒(Se)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缺硒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多种疾病。我国是缺硒大国,缺硒人口占世界总缺硒人口的1/10,除恩施、紫阳等高硒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膳食硒摄入量低于正常生理需求量(40μg·d-1)。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对硒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能力,可作为食物链中补硒的载体。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根瘤菌(Rhizobium)广泛存在于土壤,两者均可以与大豆形成共生体,进而促进大豆生长及矿质营养的吸收。截止目前,双接AMF和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的效应及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首先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分别施加亚硒酸盐(Se(IV))、硒酸盐(Se(VI))和硒代蛋氨酸(Se Met)条件下,接种AMF(摩西管柄囊霉Fm;地表球囊霉Gv)对苗期大豆硒吸收、积累及转运的影响;其次,通过全生育期试验深入探讨双接AMF与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活化及亚细胞分布的影响,为AMF与根瘤菌在农业上的应用及缺硒地区大豆硒富集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果:(1)无论添加Se(IV)、Se(VI)或Se Met,接种AMF均显着(p<0.05)促进大豆地上部硒的吸收与积累,这与AMF改善大豆磷营养分、促进大豆生长密切相关。此外,在添加Se(IV)和Se(VI)条件下,接种Gv明显促进了大豆根系硒向地上部器官的转移,转移系数分别为0.028~0.072和0.087~0.157,分别是不接种处理的1.2~4.5和1.7~4.4倍;(2)大豆中硒含量与土壤中有效态硒(SOL-Se+EXC-Se)含量呈显着(p<0.01)正相关关系。外源添加1 mg·kg-1Se(Ⅳ)时,与不接种相比,接种AMF处理土壤有效态硒含量显着增加了6.4%~6.6%,这说明AMF通过影响土壤中硒形态进而影响大豆对硒的吸收;(3)AMF与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双接种效果明显优于单接种,外源硒浓度为1.25 mg·kg-1时,双接AMF-R大豆籽粒中硒含量可达8.6 mg·kg-1,与单接根瘤菌和单接AMF相比分别增加了32.4%和14.3%。此外,与不接种(CK)或单接种相比,双接AMF和根瘤菌具有多重优势:双接AMF-R显着(p<0.05)提高了大豆根系侵染率(最高可达88.3%)、大豆中N、P含量及籽粒产量、根瘤鲜重及根瘤固氮酶活性,且延缓了大豆成熟期根瘤的衰老;(4)土壤添加高浓度亚硒酸盐(1.25 mg·kg-1)条件下,双接AMF-R一方面可以促进大豆营养器官中硒再活化,提高大豆硒的收获指数(Se HI);另一方面可以显着(p<0.05)增加大豆细胞壁及可溶性组分中硒含量,提高大豆对硒的耐受性,细胞壁的沉淀作用可能是提高大豆硒耐受性和硒积累能力的关键。此外,双接AMF-R显着增加了土壤中有效态硒含量,当外源添加硒为1.25 mg·kg-1时,双接AMF-R土壤中有效硒含量是单接种1.39倍。(5)不同生育期大豆对硒的吸收速率不同,总体呈慢-快-慢的趋势。花期-结荚期期间大豆对硒的吸收速率快(高达16.9μg·day-1)。此外,双接AMF-R显着(p<0.05)提高了播种-花期期间和花期-结荚期期间大豆对硒的吸收。综上所述,AMF与根瘤菌可以通过改善大豆的氮、磷养分,提高大豆生物量,促进大豆对硒的吸收。AMF与根瘤菌促进了硒再活化,增强了大豆对硒的积累、转运能力,效果优于单接种。

李静[2](2018)在《不同施肥处理对竦椒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分配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海花红辣椒为研究对象,设计14个不同配比氮磷钾试验处理及5个不同有机无机配比试验处理分别与2016年12月、2016年11月在海南文昌市进行为期5个月大田试验,分开花期、盛果期、终熟期三个时期进行采样,研究了辣椒叶、茎、果、根器官干物质及养分积累与分配特性,以及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了解不同施肥处理辣椒生育期各阶段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分配特点,为辣椒优质高产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处理辣椒植株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g/株)大小为N2P3K(54.39)>N2P2K2(52.79)>N2P2K3(52.74)>N2P2K1(52.7)>N3P2K2(51.44)>N2P1K1(49.22)>N1P2K1(49.03)>N1P1K2(48.36)>N2P1K2(47.33)>N1P2K2(43.52)>N2P0K2(40.18)>N2P2K0(37.09)>N0P2K2(23.44)>N0P0K0(19.15);盛果期辣椒干物质积累量(g/株)大小为 N1P2K1(127.93)>N2P2K3(114.39)>N3P2K2(114.27)>N2P2K2(105.23)>N2P2K1(103.88)>N2P3K2(99.26)>N2P1K2(99.08)>N1P1K2(96.94)>N2P2K0(87.17)>N2POK2(86.56)>N1P2K2(78.00)>N2P1K1(61.63)>N0P2K2(39.53)>N0P0K0(33.31);终熟期干物质积累量(g/株)大小为N2P3K2(156.47)>N2P1K2(141.26)>N1P1K2(138.98)>N3P2K2(137.67)>N1P2K1(130.30)>N2P2K2(124.36)>N2P2K3(122.78)>N2P1K1(113.30)>N2POK2(110.90)>N2P2K1(107.74)>N1P2K2(100.74)>N2P2K0(55.6)>N0P2K2(42.58)>N0P0K0(29.24);辣椒植株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在终熟期达最大,果实干物质积累量在盛果期达最大;整个生育期叶、茎干物质分配比例最大,在盛果期果实分配比例较开花期和终熟期高。2.开花期所有养分积累量最低的同为N0P0K0处理,开花期氮、磷、钾、钙、镁、铁、锌养分积累量最高的为N2P2K2处理,氮、磷、钾、钙、镁分别为2.07、0.20、1.49、0.65、0.22g/株,铁、锌分别为23.13、1.02mg/株,锰养分积累量最高的处理是N2P1K1为8.17mg/株,N2P1K1处理较N2P2K2处理高15.22%,差异不显着,铜养分积累量最高的处理为N2P1K2,N2P1K2处理较N2P2K2处理高1.68%,差异不显着;盛果期所有养分积累量最低的同为N0P0K0处理,盛果期氮、钾养分积累量最高的为N3P2K2处理,磷、铁、铜、锌养分积累量最高的为N1P2K1处理,钙、镁养分积累量最高的为N2P2K0处理,锰养分积累量最高的为N2P2K1处理;终熟期所有养分积累量最低的同为N0P0K0处理,终熟期氮、磷、钙、铜、锌养分积累量最高的为N2P3K2处理,钾、铁养分积累量最高的为N3P2K2处理,镁养分积累量最高的为N2P2K3处理,锰养分积累量最高的为N2P1K1处理。辣椒生育进程中植株的氮、磷、钾、钙、镁养分积累量先升后降,铁和铜养分积累量先降后升,而锰和锌不断上升,果实氮、磷、钾、钙、镁、铜、锌养分积累量在盛果期达最大,铁、锰养分积累量在终熟期达最大。3.氮磷钾施肥处理辣椒产量大小表现为N2P1K1>N1P1K2>N2P3K2>N1P2K2>N2P0K2>N2P1K2>N2P2K1>N2P2K3>N2P2K2>N1P2K1>N3P2K2>N2P2K0>N0P2K2>N0P0K0,N2P1K1处理产量最高,为41.28t/hm2,产量最低的是NOPOKO处理,N2P1K1处理产量较N0P0K0处理高出27.53t/hm2,根据高产量可知,每生产1000kg辣椒,需吸收氮、磷、钾分别为5.87kg、1.03kg、3.85kg,NPK肥用量配比为N:P205:K2O= 1:0.18:0.66。N2P1K2 处理辣椒还原性 Vc 含量最高,N2P3K2 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最高,NOPOKO处理还原性Vc和可溶性糖含量最低。4.由有机肥替代无机肥试验可知,0.7M处理产量最高,NPK处理产量最低;还原性Vc和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1M>0.7M>0.5M>0.3M>NPK,即随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而增加,还原性Vc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

王岩[3](2018)在《磷、锌拮抗影响玉米锌营养状况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锌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粮食作物与人体营养联系最为密切的元素。因此保证粮食作物中锌的充足来满足人体健康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作物锌营养缺乏的原因,除了锌在世界大部分耕地中有效性极低的因素外,磷肥的大量施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磷肥的持续投入,导致耕地土壤中磷不断累积。因为磷、锌之间存在显着的拮抗作用,磷肥的大量施用和在土壤中的不断富集就加剧了土壤和作物中锌营养缺乏。玉米作为世界三大作物之一,在世界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玉米是对缺锌最为敏感的作物之一,其需锌量随产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因此提高玉米对锌的吸收利用,对玉米的高产、高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明确磷、锌拮抗对玉米锌营养状况的影响,揭示磷、锌拮抗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大田试验比较不同施磷水平对玉米锌营养状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水培试验研究磷水平对玉米锌吸收的影响、比较土壤供磷水平对土壤锌吸附-解吸特征的作用来阐明磷、锌拮抗的可能机制;室内模拟局部供磷分析磷、锌拮抗作用发生的特点,利用丛植菌根增强宿主植物吸收养分能力的特点验证其能否缓解磷对锌的拮抗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大田试验,设置6个施磷水平(0、25、50、100、200、400 kg/ha),研究不同施磷水平对玉米锌营养状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磷含量和吸收量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玉米锌含量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显着降低。当施磷水平<400 kg/ha时,玉米锌吸收量随供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当供磷达到400 kg/ha时,较施磷水平为200 kg/ha时,茎、叶、籽粒中锌吸收量下降了16.8%、8.5%、4.2%;高磷(400 kg/ha)水平条件下,对比玉米各部分分配系数发现,茎中分配系数显着增加;单位根干重吸锌量在高磷水平条件下达到最小。综上所述,高磷(400 kg/ha)水平条件下,根对锌的吸收、茎中锌的分配受到抑制,这可能是高磷诱导玉米籽粒锌含量、吸收量缺乏的原因。(2)通过水培试验,试验设置3个磷水平(0.05 mM、0.25 mM、2.5 mM);3个锌水平(0.01μM、0.1μM、1μM),研究不同磷水平对玉米锌吸收的影响,以期为揭示玉米磷、锌拮抗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的生长受供磷水平的影响,生物量、茎直径、株高随供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各项指标在中磷条件下达到最大,进一步增加供磷导致其下降。通过分析玉米根系伤流液强度和成分发现,玉米伤流液中锌含量和伤流液强度随供磷水平的提高而显着提高,这说明水培条件下,低磷胁迫不仅导致根系对锌的吸收能力降低,而且向地上部的运输锌的能力也降低。但地上部、根部锌含量随供磷水平变化不显着,高磷诱发锌缺乏的现象在水培环境中完全消失。(3)通过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磷对紫色土锌吸附-解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磷对紫色土锌吸附-解吸的影响作用过程为:土壤磷水平较低(磷水平<100 mg/kg)时,磷能减少土壤胶体对锌的吸附,从而提高土壤锌的有效性,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土壤磷水平为100 mg/kg时土壤对锌吸附量达到最大;土壤磷水平较高(磷水平>100 mg/kg)时,磷与锌的作用机制发生改变,主要为沉淀反应,这就降低了土壤锌的有效性,二者表现为拮抗作用。(4)通过盆栽试验,利用分根技术手段,研究根系局部施磷对玉米生长状况以及磷、锌拮抗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局部施磷、均匀施磷两种方式施肥方式所供磷总量相同时,局部施磷导致地上部生物量高于均匀施磷,这说明局部施磷对玉米的促生的效果强于均匀施磷。无论是局部施磷还是均匀施磷,随着磷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锌含量逐渐下降,这说明磷、锌拮抗作用为整体反应而非只发生在局部。局部施磷条件下,随供磷水平的提高,锌的转运系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表明供磷水平的提高影响锌由地下向地上运输,从而影响了地上部锌含量。同时,相同供磷水平条件下,供锌处理导致锌的转运系数均高于未施锌处理,锌的转运还会受土壤锌的影响。(5)通过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个施磷水平(0、200、400 mg/kg),2个施锌水平(0、5 mg/kg),2个接菌水平[接菌(+AM)和不接菌(-AM)],研究接种AM真菌对磷、锌拮抗作用的影响,以期为揭示AM真菌缓解磷对锌拮抗作用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表明:施磷和接菌处理都显着促进玉米的生长。随着施磷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植株的锌含量会逐渐下降,且地上部尤为显着。在不施锌条件下,施磷200 mg/kg玉米植株地上部锌含量比不施磷时降低36%,与之相反,接种AM真菌后地上部锌含量增加35%,这说明AM真菌可以缓解磷、锌拮抗作用,提高植株对锌的吸收。

刘晓伟,鲁剑巍,李小坤,卜容燕,刘波[4](2012)在《直播冬油菜钙、镁、硫养分吸收规律》文中认为在直播密度为10万株/hm2的甘蓝型油菜华双5号田间定期取样,测定各器官钙、镁、硫的含量,同时计算养分积累量,研究大田直播冬油菜三元素吸收和分配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油菜活体的钙、镁含量在苗期最高,其后随植株的生长逐渐下降,活体硫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蕾薹期达最大值。根、茎的钙含量随植株生长缓慢降低;镁含量在0~100d(苗期)大幅下降,100~150d(苗后期至蕾薹期)较稳定,150d(蕾薹期)后缓慢下降;硫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根和茎的硫含量均在蕾薹期达最大值。绿叶、落叶的钙含量在出苗至花期较稳定,花期后迅速增加;镁含量在花期前缓慢下降,花期后快速增加;硫含量在苗期较稳定,蕾薹期后迅速增加。油菜三元素的总积累量均在角果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7.0、35.8和138.8kg/hm2,而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根、茎、绿叶的各中量元素积累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各养分在根、茎、绿叶中积累达最大值的时期分别为花期、角果期、蕾薹期,三元素规律一致。落叶钙、镁、硫的积累量在收获时达最大值,分别为107.4、9.7、28.0kg/hm2。钙、镁、硫各元素苗期主要分配在绿叶中,成熟期则分别主要分配在落叶、籽粒、角壳中。

张胜[5](2011)在《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内蒙古中部地区土默川灌区和武川旱作区2年、3个马铃薯品种、7种施肥处理的田间试验,对其块茎产量、品质(淀粉、粗蛋白质、矿物质)形成和千公斤产量氮、磷、钾吸收量及其与内在遗传因素(品种)和外界环境条件(地区、年份、施肥)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内蒙古中部地区252个马铃薯样本,平均产量、淀粉(鲜基)和粗蛋白质含量(干基)分别为1285.8kg/666.7m2、18.57%、9.92%,变异系数分别为45.8%、11.14%和11.31%。千公斤产量吸收量为N4.64kg、P2O52.47kg、K2O6.43kg,变异系数分别为44.4%、37.8%、36.7%。各指标的变异度均很大。影响产量因素的重要性顺序为:地区>年份>品种>施肥,外界环境条件>内在遗传因素。影响淀粉含量的顺序为:品种>施肥>地区>年份,内在遗传因素>外界环境条件。影响粗蛋白质含量的顺序为:年份>地区>品种>施肥,外界环境条件>内在遗传因素。影响千公斤产量氮、磷吸收量的顺序为环境条件大于遗传因素,而对钾的影响为遗传因素大于环境条件。2.试验区马铃薯块茎10种矿物质平均含量(平均值±99%置信限)顺序为K20.95±1.13g/kg、P4.11±0.37g/kg、S1.05±0.12g/kg、Mg1.00±0.05g/kg、Ca0.19±0.03g/kg、Fe97.11±7.52mg/kg、Zn28.37±8.84mg/kg、Mn27.12±4.29mg/kg、Cu11.33±1.06mg/kg、Mo0.49±0.17mg/kg。土默川灌区P、S、Mn、Zn含量显着高于武川旱作区,而Cu、Ca、Mo含量则相反,地区间K、Mg、Fe含量差异不显着。环境条件对P、K、S、Ca、Mg、Mn、Cu、Zn含量的影响大于遗传因素,而对Mo含量的影响则相反。3.三个供试品种中,陇薯3号生育期最长,产量最高,淀粉、粗蛋白质以及K、Ca、Mg、Fe矿物质含量较高,S含量较低,对气候反应敏感,年份间产量欠稳定。紫花白生育期和产量都居中,粗蛋白质含量最高,P、S含量较高,淀粉含量最低,Mn、Cu含量较低,适应性强,产量稳定。大西洋生育期最短,淀粉和Mn含量最高,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最低,P、K、Ca、Mg、Fe含量较低,更适宜于早熟栽培。4.土默川灌区马铃薯平均产量1435.4kg/666.7m2,是武川旱作区的2.04倍,平均淀粉含量18.40%,比武川旱作区低0.34个百分点,粗蛋白质含量11.16%,比武川旱作区高2.47个百分点,地区间差异显着。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合,氮磷钾化肥配合,可显着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淀粉和粗蛋白质含量,并不同程度地提高块茎中P、K、S、Ca、Mg、Fe、Zn含量。5.在马铃薯生育进程中,淀粉含量呈“快-慢-快-慢”上升趋势,粗蛋白质含量大多呈平缓下降趋势,个别施肥处理呈凹形曲线变化。P、K、Mg、Fe含量呈缓降,Mo含量呈“波浪式”下降趋势,S、Mn、Cu含量呈平缓升高,Zn含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Ca含量呈“降-升-降”平缓变化趋势。土默川地区P、S、Ca、Mn、Zn含量高于武川地区,而K、Fe、Cu、Mo含量则低于武川地区。淀粉含量动态为:大西洋>陇薯3号>紫花白,粗蛋白质含量为: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6.在不同地区、年份、施肥条件下,马铃薯茎叶、块茎、全株干物质产量及淀粉和粗蛋白质产量增长均呈“S”形曲线变化,其中茎叶干物质产量用一元三次方程模拟较好,其余用Logistic方程模拟更好。各器官及全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中茎叶以一元二次方程模拟较好,其余用V=ae-ct/(1+b e-ct)2方程表达更理想。这是马铃薯干物质产量以及淀粉、粗蛋白质形成的共同规律。但不同品种在不同、年份和施肥条件下,其产量及淀粉、粗蛋白质积累量高低有明显差异,积累速率快慢、峰值高低及出现时间早晚各不相同。7.大西洋、紫花白生育进程较早,在块茎生长前期,块茎干物质产量、淀粉和粗蛋白质积累量、积累速率均高于陇薯3号,而中后期陇薯3号则逐渐赶上或超越。陇薯3号块茎干物质、淀粉和粗蛋白质积累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均较紫花白、大西洋大幅度推后,大大限制了其高产优质品种优势的发挥。土默川灌区各时期块茎产量、淀粉和粗蛋白质产量及其积累速率均明显高于武川旱作区,其峰值出现时间也较武川地区大大提早。有机肥与氮磷配合,氮磷钾配合,均明显提高了马铃薯块茎各生育时期淀粉、粗蛋白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这是马铃薯高产优质的重要生理基础之一。8.陇薯3号千公斤产量养分吸收量为N6.26kg,P2O53.16kg,K2O9.17kg;紫花白为N3.98kg,P2O52.24kg,K2O5.16kg;大西洋为N3.68kg,P2O52.04kg,K2O4.98kg。武川旱作区千公斤产量养分吸收量为N4.15kg,P2O52.02kg,K2O6.70kg,土默川灌区为N5.13kg,P2O52.93kg,K2O6.18kg。品种间、地区间差异均极显着。

高炳德,张胜,白艳妹,刘美英,邢海峰[6](2010)在《不同营养条件下马铃薯锌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在内蒙古土默川地区,以紫花白为材料,在不同栽培施肥条件下,采用二年多点田间试验与化学分析、生物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马铃薯锌素吸收分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效锌含量较高的土壤上,马铃薯全株锌含量从苗期57.0mg kg-1下降到收获期28.4mg kg-1。各器官全生育期平均含量依次为茎49.8 mg kg-1,叶44.3mg kg-1,块茎27.3 mg kg-1。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全株和茎、叶中锌素吸收量变化可用一元三次式模拟,块茎吸收量变化可用Logistic方程定量地表达。全株锌素最快吸收期出现在块茎形成期,最快吸收速率出现在出苗后50d。块茎锌素最快吸收期是块茎增长期,最快吸收速率出现在出苗后70d。出苗后50d前后是喷施锌肥的关键时期。随着生长中心由茎叶向块茎的转移,锌在块茎中的分布逐步上升,收获期锌的运转率63%。每生产1 000kg薯块需吸收锌5.3g~12.9g,马铃薯锌的消耗系数在0.002 1~0.005 2。

王衍安,闫志刚,张元珍,李德全,束怀瑞,张福锁[7](2010)在《不同锌水平果园苹果树锌含量的年周期变化动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锌水平果园苹果树体锌吸收运转分配和锌运转系数的周年变化,解释不同锌水平果园苹果树锌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方法】以盛果期‘红富士/平邑甜茶’苹果为试材,测定缺锌小叶病树和正常树周年内不同物候期土壤及树体各器官的锌含量。【结果】不同锌水平树体根系锌含量周年动态变化差异显着,正常树锌含量周年内基本处于稳定水平,而病树根系前期呈下降趋势,后期急剧上升;在多年生枝条中,正常树锌含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且后期有所增加,而病树在生长发育后期锌含量显着降低;新生器官的锌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正常树的锌含量始终高于病树。【结论】小叶病树生长发育后期锌低位贮藏引起地上部/根锌的运转系数低、树体锌含量上运受阻,同时,缺锌改变了树体养分吸收的节奏,致使小叶病苹果树春夏根系供锌能力低,形成了生长发育后期锌在根系贮藏、上运困难的特有锌运转规律。

王珊珊[8](2010)在《施肥对马铃薯不同品种硫钙镁吸收分配规律及产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以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为实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化学分析和生物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马铃薯不同品种硫、钙、镁养分吸收分配规律,以及羊厩肥(M)、氮磷化肥(NP)及两者配合(M+NP)施用对硫、钙、镁吸收分配规律和块茎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熟期全株含量硫素为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钙素和镁素为大西洋>陇薯3号>紫花白;块茎含量硫素为紫花白>大西洋>陇薯3号,钙素和镁素为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不同施肥处理对硫素、钙素、镁素含量的影响为M+NP>M>NP>CK。2.成熟期全株吸收积累量硫素为陇薯3号>紫花白>大西洋,钙素为大西洋>陇薯3号>紫花白,镁素为陇薯3号>大西洋>紫花白;块茎吸收积累量硫素和镁素为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钙素为大西洋>紫花白>陇薯3号。硫、钙、镁累积吸收量的三种施肥效果均为:M+NP>M>NP>CK。硫、钙、镁成熟期运转率最高的均是紫花白,其次是大西洋,陇薯3号最低,羊厩肥+NP肥对三种元素运转率影响最大。3.不同品种马铃薯成熟期硫素和镁素每生产千公斤块茎吸收量与消耗系数顺序相同,均为陇薯3号>大西洋>紫花白,钙素则为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三种施肥处理均为:M+NP>M>NP>CK。4.品种间比较,全株和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为陇薯3号>紫花白>大西洋。不同施肥处理为:M+NP>M>NP>CK。5.三个品种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以陇薯3号最高,大西洋次之,紫花白最低;不同施肥处理的影响为:M+NP>M>NP>CK,块茎粗蛋白含量为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不同施肥影响表现为M+NP>NP>M>CK。

张胜,白艳殊,崔艳,于卓[9](2010)在《马铃薯硼素吸收分配规律及施肥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掌握马铃薯栽培的养分吸收与生理调控,以马铃薯品种紫花白为材料,对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地区马铃薯钼吸收规律及施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设置对照(CK)、有机肥(M)、氮磷肥(NP)、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M+NP)4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向成熟期的推进,叶片中硼的含量大幅度上升,茎和块茎硼含量均缓慢下降。全生育期平均叶、茎、块茎硼含量分别为40.8,27.5,12.9 mg/kg;全株和块茎硼素吸收量动态变化可分别用一元三次方程和Logistic方程理想模拟。硼的最大吸收量出现在出苗后86 d(淀粉积累期),最快吸收速率出现在出苗后55 d左右(块茎增长初期)。有机肥、氮磷肥均可显着促进硼的吸收,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对硼的吸收有正交互效应,大幅度提高了硼的吸收量;随着生长中心由茎向块茎的转移,硼在茎叶中的分布逐渐下降,块茎中分布逐渐上升。淀粉积累期茎和叶中硼的分布为60%,块茎为40%,即块茎硼的运转率为40%。有机肥和氮磷肥配合,提高了硼的运转率。马铃薯硼的消耗系数平均0.002,生产效率平均173,每生产1 000 kg块茎(鲜)需吸收硼素5.56.1 g,平均5.8 g。

李红莉[10](2009)在《土壤质地对青蒿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蒿(Artemisia annua L.)是我国的传统中药。青蒿素(artemisinin)是从青蒿的叶和花蕾中分离获得的,为抗疟特效药。青蒿在大多数土壤中都能生长发育,但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中,其生长发育和生理状况均有差异,有效成分的含量和产量也会高低不一,其品质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给青蒿素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以“渝青1号”青蒿种子为材料,以砂土、砂质壤土、粉砂质壤土、粘壤土、粉砂质粘壤土、壤质粘土六种不同土壤质地为种植土壤,系统深入地研究土壤质地对青蒿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主要生理特性等的影响,选出适合青蒿生长、青蒿素产量与含量高的土壤质地,为青蒿优质高产栽培基地的选择及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不同质地土壤中,粉砂质壤土和粘壤土上的青蒿株高、茎粗、分枝数、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长度等生长指标最好,粉砂质粘壤土和砂质壤土上的青蒿其生长特性较好,砂土和粘土上的青蒿生长较差。青蒿叶片叶绿素含量以粘壤土和粉砂质壤土上较高,且整个生长期变幅较小,砂土上的青蒿叶绿素含量较低,变幅较大。不同质地中青蒿叶片的SOD、POD、CAT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内变化一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生育后期,粘壤土和粉砂质壤土上青蒿叶片的保护酶活性较高,粘土和砂土较低。生长期内,青蒿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前,砂土中含量较高;峰值出现后,粉砂质壤土和粘壤土中较高。粘壤土和粘土上叶片全氮含量在生育前期较高,砂土和砂质壤土则到中期达到较高水平。青蒿在生育前期,C/N比值较低,叶片中氮素代谢活跃,有利于叶片的生长,中后期C/N比值较高。整个生育过程中,青蒿对氮和钾的吸收量远远大于磷,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在分枝盛期达到峰值。单株青蒿氮、磷、钾的绝对积累量表现为粉砂质壤土>粘壤土>粉砂质粘壤土>砂质壤土>壤质粘土>砂土。青蒿收获时,各器官中氮、磷、钾素积累量表现为叶≥枝>茎≥根。青蒿对Ca、Mg、Fe、Mn、Zn、Cu的阶段吸收量以分枝盛期时最大,对各元素的吸收表现为Ca>Mg>Fe>Mn>Zn>Cu。不同质地土壤中青蒿对各营养元素吸收的动态模型均符合Logistic方程。不同质地土壤中,青蒿植株干物质积累均呈“S”曲线变化。粉砂质壤土和粘壤土,青蒿总干物质积累量较大;砂土和粘土上青蒿的总干物质积累量较小。生长前期,叶片的干物质分配率最高,生长后期,各器官分配率表现为:枝>叶>茎>根。粉砂质壤土和粘壤土上青蒿生长旺盛,分枝形成较多,干物质分配到叶、分枝中的比例较高。粘壤土上,青蒿叶片中青蒿素含量最大,粉砂质壤土次之,砂土最小。粉砂质壤土上青蒿的生物产量最高,粘壤土次之,砂土最低。从青蒿素产量来看,粉砂质壤土>粘壤土>粉砂质粘壤土>砂质壤土>壤质粘土>砂土。相关分析表明,青蒿素含量与形态指标中株高、茎粗、一级分枝长度、二级分枝长度呈正相关,与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呈显着的负相关。生理指标中,青蒿素含量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C/N、POD活性、CAT活性均呈正相关,与SOD活性、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与青蒿叶片中N、K、Ca、Mg、Fe含量呈正相关,与P、Mn、Zn、Cu含量呈负相关。各项指标与青蒿素产量的相关分析显示,青蒿素产量与植株的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一级分枝长度、二级分枝长度均呈正相关;与青蒿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C/N、CAT活性均呈正相关,与POD活性、SOD活性呈负相关;与青蒿叶片中K、Ca、Mn、Fe含量呈正相关,与N、P、Mg、Zn、Cu含量呈负相关。综合上述分析,适合青蒿生长的土壤可分为三类:粉砂质壤土和粘壤土为适宜类;砂质壤土和粉砂质粘壤土为较适宜类;砂土和粘土为不适宜类。

二、公顷产量12.75t~15.67t春玉米铁、锰、铜、锌吸收动态模型及分布运转规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顷产量12.75t~15.67t春玉米铁、锰、铜、锌吸收动态模型及分布运转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接种AM真菌与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硒与人体健康
        1.2.2 土壤硒的来源及分布
        1.2.3 土壤硒形态
        1.2.4 植物中硒的生理功能
        1.2.5 AM真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1.2.6 AM真菌对作物硒吸收的影响
        1.2.7 根瘤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1.2.8 根瘤菌的有效性
        1.2.9 双接AM真菌与根瘤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外源不同形态硒条件下接种AM真菌对大豆硒吸收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仪器试剂
        2.2.3 盆栽试验
        2.2.4 大豆根系侵染率测定
        2.2.5 植物及土壤硒浓度测定
        2.2.6 土壤不同硒形态测定
        2.2.7 其他指标
        2.2.8 质量控制
        2.2.9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外源添加不同形态硒条件下,AMF对大豆侵染率、生物量及磷吸收的影响
        2.3.2 外源添加不同形态硒条件下AMF对大豆硒吸收的影响
        2.3.3 外源添加不同形态硒条件下AMF对土壤中硒形态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接AM真菌与根瘤菌对不同生育期大豆硒吸收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仪器试剂
        3.2.3 全生育期盆栽试验
        3.2.4 大豆根系侵染率测定
        3.2.5 大豆及土壤硒含量的测定
        3.2.6 土壤中不同形态硒的测定
        3.2.7 根瘤固氮酶活性测定
        3.2.8 结荚期大豆中硒的亚细胞分布
        3.2.9 数据分析及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接种AMF与根瘤菌对大豆根系侵染率及根瘤生长的影响
        3.3.2 接种AMF与根瘤菌对大豆N、P养分吸收及生物量的影响
        3.3.3 接种AMF与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和积累的影响
        3.3.4 接种AMF与根瘤菌对大豆中硒再活化的影响
        3.3.5 接种AMF与根瘤菌对结荚期大豆亚细胞硒分布的影响
        3.3.6 双接AMF与根瘤菌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不同施肥处理对竦椒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分配和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辣椒的栽培与发展
        1.1.1 辣椒的栽培
        1.1.2 世界辣椒栽培
        1.1.3 辣椒的营养价值
    1.2 国内外辣椒产业发展
        1.2.1 国外辣椒产业
        1.2.2 国内辣椒产业
        1.2.3 辣椒产业链的发展
        1.2.4 海南辣椒产业现状
    1.3 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1.4 辣椒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分配规律研究
    1.5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5.1 氮磷钾肥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5.2 有机肥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6 研究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3414”试验设计
        2.2.2 有机肥替代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3.1 3414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
        2.3.2 有机肥替代样品采集
        2.3.3 样品测定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时期辣椒干物质分配规律
        3.1.1 开花期辣椒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
        3.1.2 盛果期辣椒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
        3.1.3 终熟期辣椒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
    3.2 辣椒养分积累与分配
        3.2.1 开花期辣椒养分积累与分配
        3.2.2 盛果期辣椒养分积累与分配
        3.2.3 终熟期辣椒养分积累与分配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3.1 氮磷钾肥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研究
        3.3.2 有机肥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研究
4 讨论
    4.1 氮磷钾施肥处理对不同时期辣椒干物质的影响
    4.2 氮磷钾施肥处理对不同时期辣椒养分的影响
    4.3 氮磷钾施肥处理对辣椒产量和品质影响
    4.4 有机肥替代无机肥处理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磷、锌拮抗影响玉米锌营养状况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锌的营养学功能
        1.1.1 锌营养与人体健康
        1.1.2 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1.2 植物锌缺乏的影响因素
    1.3 我国农业磷肥的施用情况
    1.4 磷、锌拮抗作用
第2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2.1 研究背景
    2.2 技术路线
第3章 不同施磷水平对玉米植株、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玉米锌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玉米锌分配系数和转运系数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玉米磷含量和磷吸收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水培条件下不同磷水平对玉米锌吸收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的收获与测定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处理对玉米锌、磷、铁、锰含量的影响
        4.3.3 不同处理对玉米伤流液组分、性状的影响
        4.3.4 不同处理对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4.3.5 不同处理对玉米不同根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不同供磷水平对紫色土锌吸附-解吸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试验土壤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方法与数据处理
    5.3 结果和分析
        5.3.1 不同施磷水平土壤对锌吸附的影响
        5.3.2 不同施磷水平土壤对锌解吸的影响
        5.3.3 不同施磷水平对土壤锌、磷有效性的影响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局部施磷对玉米磷、锌拮抗作用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和分析
        6.3.1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6.3.2 不同处理对玉米锌含量和转运的影响
        6.3.3 不同处理对玉米磷含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结论
第7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磷、锌拮抗作用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设计
        7.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接种AM真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7.3.2 接种AM真菌对玉米锌吸收量和锌含量的影响
        7.3.3 接种AM真菌对玉米磷吸收量和磷含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结论
第8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直播冬油菜钙、镁、硫养分吸收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物质积累动态规律
    2.2 钙、镁、硫养分含量动态变化
    2.3 钙、镁、硫养分积累量动态变化
    2.4 钙、镁、硫在各器官的分配
3 讨论
4 结论

(5)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马铃薯产量形成规律研究现状
        1.2.1 马铃薯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研究
        1.2.2 马铃薯产量形成规律与环境条件关系研究
    1.3 马铃薯品种的品质内涵及用途
        1.3.1 马铃薯品种的用途分类
        1.3.2 马铃薯品质内涵及研究现状
    1.4 马铃薯块茎品质形成的生态基础研究进展
        1.4.1 环境因素对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
        1.4.2 栽培条件对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
    1.5 马铃薯养分吸收分配规律研究进展
        1.5.1 马铃薯千公斤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研究
        1.5.2 马铃薯大中量元素吸收分配规律研究
        1.5.3 马铃薯微量元素吸收分配规律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马铃薯不同品种块茎产量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条件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3 取样及样品处理
        2.1.4 样品测定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内蒙古中部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2.2.1.1 两年两地产量联合分析
        2.2.1.2 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产量的遗传性差异
        2.2.1.3 不同地区自然及栽培条件对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影响
        2.2.1.4 不同年份对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影响
        2.2.1.5 不同施肥对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影响
        2.2.1.6 内蒙古中部地区马铃薯块茎产量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2.2.2 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规律的影响
        2.2.2.1 不同品种不同地区干物质积累规律的共性和遗传性差异
        2.2.2.2 不同年份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规律的影响
        2.2.2.3 不同施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规律的影响
    2.3 小结
3 马铃薯不同品种块茎淀粉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条件
        3.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1.3 取样及样品处理
        3.1.4 样品测定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铃薯收获期块茎淀粉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3.2.1.1 内蒙古中部地区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现状
        3.2.1.2 马铃薯淀粉含量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3.2.1.3 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的遗传性差异
        3.2.1.4 不同地区自然和栽培条件对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3.2.1.5 不同年份对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3.2.1.6 不同施肥对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3.2.1.7 内蒙古中部地区马铃薯淀粉含量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3.2.2 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3.2.2.1 不同品种淀粉含量变化的共性和遗传性差异
        3.2.2.2 不同地区自然及栽培条件对块茎淀粉含量动态的影响
        3.2.2.3 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对块茎淀粉含量动态的影响
        3.2.2.4 不同施肥对块茎淀粉含量动态的影响
        3.2.3 马铃薯块茎淀粉产量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3.2.3.1 不同品种淀粉形成规律的共性与遗传性差异
        3.2.3.2 不同地区自然及栽培条件对块茎淀粉形成规律的影响
        3.2.3.3 不同年份对块茎淀粉形成规律的影响
        3.2.3.4 不同施肥对块茎淀粉产量形成规律的影响
    3.3 小结
4 马铃薯不同品种块茎粗蛋白质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条件
        4.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4.1.3 取样及样品处理
        4.1.4 样品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马铃薯收获期块茎粗蛋白质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4.2.1.1 内蒙古中部地区马铃薯块茎粗蛋白质含量现状
        4.2.1.2 马铃薯块茎粗蛋白质含量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4.2.1.3 马铃薯块茎粗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性差异
        4.2.1.4 不同地区自然及栽培条件对马铃薯块茎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2.1.5 不同施肥对马铃薯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2.1.6 不同年份对马铃薯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2.1.7 内蒙古中部地区马铃薯块茎粗蛋白质含量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4.2.2 马铃薯块茎粗蛋白质含量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4.2.2.1 不同品种粗蛋白质含量动态变化
        4.2.2.2 不同地区自然及栽培条件对块茎粗蛋白质含量动态的影响
        4.2.2.3 不同年份对块茎粗蛋白质含量动态的影响
        4.2.2.4 不同施肥对块茎粗蛋白质含量动态的影响
        4.2.3 马铃薯块茎粗蛋白质产量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4.2.3.1 不同品种粗蛋白质形成规律的共性与遗传性差异
        4.2.3.2 不同地区自然及栽培条件对粗蛋白质形成规律的影响
        4.2.3.3 不同年份对块茎粗蛋白质形成规律的影响
        4.2.3.4 不同施肥对块茎粗蛋白质形成规律的影响
    4.3 小结
5 马铃薯不同品种块茎矿物质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条件
        5.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5.1.3 取样及样品处理
        5.1.4 样品测定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马铃薯收获期块茎矿物质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5.2.1.1 内蒙古中部地区马铃薯试验区块茎矿物质含量现状
        5.2.1.2 不同品种马铃薯矿物质含量的遗传性差异
        5.2.1.3 不同地区自然和栽培条件对马铃薯块茎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5.2.1.4 不同施肥对马铃薯块茎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5.2.1.5 内蒙古中部地区马铃薯块茎矿物质含量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5.2.2 马铃薯块茎矿物质含量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5.2.2.1 不同品种块茎矿物质含量动态的共性与遗传性差异
        5.2.2.2 不同地区自然及栽培条件对块茎矿物质含量动态的影响
        5.2.2.3 不同施肥对块茎钙、镁含量动态的影响
    5.3 小结
6 马铃薯不同品种千公斤产量氮磷钾吸收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条件
        6.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6.1.3 取样及样品处理
        6.1.4 样品测定
        6.1.5 千公斤产量氮、磷、钾吸收量计算
        6.1.6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内蒙古中部地区马铃薯千公斤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
        6.2.2 马铃薯千公斤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6.2.3 不同品种千公斤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及其遗传性差异
        6.2.4 不同地区马铃薯千公斤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及差异
        6.2.5 不同施肥对马铃薯千公斤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6.2.6 不同年份对马铃薯千公斤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6.2.7 内蒙古中部地区马铃薯千公斤产量养分吸收量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6.3 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马铃薯产量形成与气候环境及栽培条件的关系
        7.1.2 马铃薯施肥肥效及千公斤块茎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问题
        7.1.3 不同地区马铃薯块茎品质形成规律差异及与气候和栽培条件的关系
        7.1.4 马铃薯块茎产量、品质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7.1.5 马铃薯与春小麦、春玉米、大豆营养品质的比较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6)不同营养条件下马铃薯锌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试验
    1.2 样品采集制备与测定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锌素含量及变化规律
    2.2 马铃薯锌素营养的延续性和阶段性
    2.3 马铃薯不同器官锌素吸收动态模型
    2.4 马铃薯锌素在体内的分布
    2.5 马铃薯锌素消耗系数, 生产效率及千公斤产量吸收量
3 结论与讨论

(7)不同锌水平果园苹果树锌含量的年周期变化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方法
        1.2.1 植物试材测定
        1.2.2 土壤指标测定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果园土壤有效锌周年动态
    2.2 苹果根系锌含量周年动态
    2.3 苹果地上部器官锌含量的周年动态
    2.4 苹果不同器官锌运转系数动态
3 讨论
    3.1 土壤相关因子与苹果树缺锌的关系
    3.2 缺锌改变了苹果树体锌吸收运转的节奏
4 结论

(8)施肥对马铃薯不同品种硫钙镁吸收分配规律及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硫钙镁素营养及生理研究现状
    1.3 硫钙镁养分吸收分配规律研究现状
    1.4 硫钙镁与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及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及样品处理
    2.4 分析项目测定
    2.5 测定方法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铃薯不同品种硫素吸收分配规律差异及施肥的影响
        3.1.1 不同品种硫素含量变化及施肥的影响
        3.1.1.1 不同品种硫素含量动态
        3.1.1.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硫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1.2 不同品种硫素吸收积累动态及施肥的影响
        3.1.2.1 硫素吸收积累动态及模拟模型
        3.1.2.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硫素吸收积累动态的影响
        3.1.3 不同品种体内硫素分布运转规律及施肥的影响
        3.1.3.1 不同品种体内硫素分布运转规律
        3.1.3.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马铃薯体内硫素分布运转的影响
        3.1.4 不同品种硫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及施肥的影响
        3.1.4.1 不同品种硫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
        3.1.4.2 羊厩肥与氮磷化肥对硫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的影响
    3.2 马铃薯不同品种钙素吸收分配规律的基因型差异及施肥的影响
        3.2.1 不同品种钙素含量变化及施肥的影响
        3.2.1.1 不同品种钙素含量动态
        3.2.1.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钙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2.2 不同品种钙素吸收积累动态及施肥的影响
        3.2.2.1 钙素吸收积累动态及模拟模型
        3.2.2.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钙素吸收积累动态的影响
        3.2.3 不同品种体内钙素分布运转规律及施肥的影响
        3.2.3.1 不同品种体内钙素分布运转规律
        3.2.3.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马铃薯体内钙素分布运转的影响
        3.2.4 不同品种钙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及施肥的影响
        3.2.4.1 不同品种钙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
        3.2.4.2 羊厩肥与氮磷化肥对钙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的影响
    3.3 马铃薯不同品种镁素吸收分配规律的基因型差异及施肥的影响
        3.3.1 不同品种镁素含量变化及施肥的影响
        3.3.1.1 不同品种镁素含量动态
        3.3.1.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镁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3.2 不同品种镁素吸收积累动态变化及施肥的影响
        3.3.2.1 镁素吸收积累动态及模拟模型
        3.3.2.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镁素吸收积累动态的影响
        3.3.3 不同品种体内镁素分布运转规律及施肥的影响
        3.3.3.1 不同品种体内镁素分布运转规律
        3.3.3.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马铃薯体内镁素分布运转的影响
        3.3.4 不同品种镁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及施肥的影响
        3.3.4.1 不同品种镁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
        3.3.4.2 羊厩肥与氮磷化肥对镁素吸收量、消耗系数、生产效率的影响
    3.4 马铃薯不同品种产量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施肥的影响
        3.4.1 不同品种植株干物质积累动态
        3.4.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全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3 不同品种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比较
        3.4.4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马铃薯不同品种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影响
    3.5 马铃薯不同品种品质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施肥的影响
        3.5.1 不同品种淀粉积累的基因型差异及施肥的影响
        3.5.1.1 不同品种淀粉积累动态
        3.5.1.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块茎淀粉含量的影响
        3.5.2 不同品种粗蛋白含量的基因型差异及施肥的影响
        3.5.2.1 不同品种粗蛋白含量动态
        3.5.2.2 羊厩肥、氮磷化肥对块茎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马铃薯硼素吸收分配规律及施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田间试验
    1.2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硼素含量变化规律及施肥的影响
    2.2 马铃薯硼素吸收量动态变化及施肥的影响
        2.2.1 各器官及全株硼吸收积累量动态变化规律
        2.2.2 施肥对马铃薯硼素吸收累积量的影响
        2.2.3 施肥对马铃薯硼素吸收动态模型的影响
    2.3 马铃薯硼素分布与运转规律及施肥的影响
    2.4 马铃薯硼素消耗系数、生产效率、千公斤产量吸收量
3 结论

(10)土壤质地对青蒿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青蒿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1 青蒿的生物学特性
        1.2.1.2 青蒿素的药理作用
        1.2.1.3 青蒿栽培技术的研究
        1.2.2 土壤质地与植物生长发育
        1.2.3 碳氮代谢与养分吸收和积累规律的研究
        1.2.3.1 碳氮代谢
        1.2.3.2 养分吸收与积累规律
    1.3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2.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3.2.2 生长指标
        2.3.2.3 生理指标
        2.3.2.4 青蒿素含量和产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质地土壤对青蒿生长动态的影响
        3.1.1 对株高的影响
        3.1.2 对茎粗的影响
        3.1.3 对分枝数的影响
        3.1.4 对分枝长度的影响
    3.2 不同质地土壤对青蒿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对叶片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3.2.1.1 对叶片叶绿素a(Chl.a)含量的影响
        3.2.1.2 对叶片叶绿素b(Chl.b)含量的影响
        3.2.1.3 对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Chl.a/Chl.b)含量的影响
        3.2.1.4 对叶片叶绿素(a+b)含量的影响
        3.2.1.5 对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3.2.2 对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2.2.1 对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2.2.2 对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2.2.3 对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质地土壤对青蒿碳氮代谢的影响
        3.3.1 对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3.3.1.1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3.3.1.2 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3.3.1.3 可溶性糖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3.3.1.4 叶片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3.1.5 叶片碳氮比(C/N)的变化动态
        3.3.2 对茎的碳氮代谢的影响
        3.3.2.1 茎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3.3.2.2 茎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3.3.2.3 茎的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3.2.4 茎的碳氮比(C/N)的变化动态
        3.3.3 对分枝碳氮代谢的影响
        3.3.3.1 分枝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3.3.3.2 分枝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3.3.3.3 分枝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3.3.4 分枝碳氮比(C/N)的变化动态
        3.3.4 对根碳氮代谢的影响
        3.3.4.1 根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3.3.4.2 根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3.3.4.3 根的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3.4.4 根的碳氮比(C/N)的变化动态
    3.4 不同质地土壤对青蒿植株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4.1 对青蒿植株氮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4.1.1 青蒿各器官氮素百分含量变化
        3.4.1.2 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3.4.1.3 氮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
        3.4.2 对青蒿植株磷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4.2.1 青蒿各器官磷素百分含量变化
        3.4.2.2 对磷素吸收的影响
        3.4.2.3 磷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
        3.4.3 对青蒿植株钾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4.3.1 青蒿各器官钾素百分含量变化
        3.4.3.2 对钾素吸收的影响
        3.4.3.3 钾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
        3.4.4 不同土壤质地青蒿不同发育阶段氮磷钾的吸收
        3.4.5 对青蒿植株Ca、Mg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4.5.1 青蒿体内Ca、Mg浓度的变化
        3.4.5.2 青蒿体内Ca、Mg的吸收与累积特点
        3.4.5.3 青蒿体内Ca、Mg的分布
        3.4.6 对青蒿植株Fe、Mn、Zn、Cu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4.6.1 青蒿体内Fe、Mn、Zn、Cu浓度的变化
        3.4.6.2 青蒿体内Fe、Mn、Zn、Cu的吸收与累积
        3.4.6.3 青蒿体内Fe、Mn、Zn、Cu的分布
        3.4.7 不同土壤质地青蒿养分吸收的动态模型
        3.4.7.1 青蒿N、P、K吸收的动态模型
        3.4.7.2 青蒿Ca、Mg吸收的动态模型
        3.4.7.3 青蒿Fe、Mn、Zn、Cu吸收的动态模型
    3.5 不同质地土壤对青蒿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5.1 总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3.5.2 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率的变化
        3.5.3 对叶片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5.4 叶片干物质积累的动态模型
    3.6 不同质地土壤对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3.6.1 对青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6.2 与青蒿素含量相关的因素分析
        3.6.2.1 形态指标与青蒿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3.6.2.2 主要生理指标与青蒿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3.6.2.3养分含量与青蒿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3.6.3 对青蒿素产量的影响
        3.6.4 与青蒿素产量相关的因素分析
        3.6.4.1 形态指标与青蒿素产量的相关分析
        3.6.4.2 主要生理指标与青蒿素产量的相关分析
        3.6.4.3 养分含量与青蒿素产量的相关分析
        3.6.5 青蒿最佳采收期的确定
    3.7 土壤理化性质与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关系
        3.7.1 土壤物理性质与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相关分析
        3.7.2 土壤肥力因子与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关系
        3.7.2.1 与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相关分析
        3.7.2.2 与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通径分析
        3.7.3 土壤微量元素与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相关分析
        3.7.4 青蒿土壤适宜性研究
        3.7.4.1 土壤指标聚类分析
        3.7.4.2 土壤适宜性分析
4 讨论
    4.1 土壤质地对青蒿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土壤质地对青蒿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土壤质地对青蒿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4.4 土壤质地对青蒿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5 土壤质地对青蒿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4.6 青蒿土壤适宜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公顷产量12.75t~15.67t春玉米铁、锰、铜、锌吸收动态模型及分布运转规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接种AM真菌与根瘤菌对大豆硒吸收积累的影响[D]. 行文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不同施肥处理对竦椒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分配和产量品质的影响[D]. 李静. 海南大学, 2018(08)
  • [3]磷、锌拮抗影响玉米锌营养状况作用研究[D]. 王岩. 西南大学, 2018(01)
  • [4]直播冬油菜钙、镁、硫养分吸收规律[J]. 刘晓伟,鲁剑巍,李小坤,卜容燕,刘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06)
  • [5]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影响的研究[D]. 张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07)
  • [6]不同营养条件下马铃薯锌素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J]. 高炳德,张胜,白艳妹,刘美英,邢海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7]不同锌水平果园苹果树锌含量的年周期变化动态[J]. 王衍安,闫志刚,张元珍,李德全,束怀瑞,张福锁. 中国农业科学, 2010(10)
  • [8]施肥对马铃薯不同品种硫钙镁吸收分配规律及产质量的影响[D]. 王珊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9]马铃薯硼素吸收分配规律及施肥的影响[J]. 张胜,白艳殊,崔艳,于卓. 华北农学报, 2010(01)
  • [10]土壤质地对青蒿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李红莉. 华中农业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12.75t~15.67t春玉米每公顷产量铁、锰、铜、锌吸收分布动态模型及运行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