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种养殖需谨慎

发展特种养殖需谨慎

一、发展特种养殖需慎重(论文文献综述)

石建高,余雯雯,赵奎,刘永利,王磊,许爱蔡,王立群,常向玉,王越,孙斌,舒爱艳[1](2021)在《海水网箱网衣防污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海水网箱养殖中,网衣污损附着物会影响网箱设施安全及其养殖鱼类的健康生长,因此,网衣防污是网箱养殖业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简述海水网箱网衣分类与特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人工清除法、防污涂料法、机械清除法、金属合金网衣防污法、箱体转动防污法、生物防污法、网衣本征防污法等网衣防污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本课题组在网衣防污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上述防污技术的特点,为网衣防污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我国海水网箱养殖业大有可为,但网衣防污工作仍任重道远。

过梦瑶[2](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园规划 ——以鱼龙山产业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结合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因此合理的规划有利于产业园区内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从而实现产业振兴。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功能大于形式、以人为本、以农为本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实例研究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从产业景观、廊道景观和农村聚落景观以点、线、面的方式,将农业产业园规划为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以产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本文是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规划设计参数与方法,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案例进一步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思路加以揭示。通过现场调研和专家问卷等调查方法确定农业产业园的景观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专家打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分析评价结果,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和案例分析启示对规划区进行规划设计。具体研究如下:1)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农业产业园做的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文献进行梳理,提炼出对本文研究内容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归纳总结规划设计技术参数与方法。2)通过对澄迈农业示范区、杨家坨现代生态农业园和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三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案例进行解读,得到案例启示:(1)因地制宜:保护规划原有的格局。(2)生态优先: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营造。(3)产业集群:形成高效的产业联动。3)通过现场调查和查阅文献结合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筛选出农业产业园景观评价指标,最后确定了包含二级评价指标、三级评价指标和评价因子层的综合评价体系,二级评价层包括2个指标,三级评价层包括4个指标,因子评价层包括21个指标。通过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并完成一致性检验。得出在二级指标层中自然属性指标权重最高,在三级指标中农业生产景观权重最高,在评价因子中农业生产景观的矩阵中产业景观权重最高;农业生态景观矩阵中河流水面景观权重最高;在农村聚落景观矩阵中农村聚落景观权重最高;在农业服务设施景观矩阵中农业观光园景观和道路景观权重相对较高。4)根据AHP评价结果,结合案例剖析从中提取出对本案规划具有借鉴意义的指导思想,通过对项目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确定规划定位与目标,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要素类型,将规划区形成以“一环、一带、三板块、五区、多景点”的景观空间规划,对产业景观、廊道景观和聚落景观规划,以及重点景观节点打造,全面搭建产业园的规划设计。5)通过对鱼龙山现代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之后,并对规划后的鱼龙山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效益预测,分别是社会效益:规划后的园区道路密度有很大的提升,有利于产业的运输,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实现生活富裕;生态效益:规划后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科学而合理的改善,有助于打造生态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科学的规划后园区的主导产业经济将占园区经济的93%,可以实现产业振兴。通过效益预测可知园区科学规划后可以达到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进而推进乡村振兴。

杨晓芬[3](2016)在《景宁山区稻—虾共育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新产业和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小龙虾具有食性杂、生长快、生殖力强、耐高低温、病害少的特点,只要选择生产条件好或易于改良的稻田,适当加以工程建设,即可实行稻—虾共育养殖。通过小龙虾的生命活动,对水稻生长起到除草、松土、活水、通气、增肥、减轻病虫发生的作用;水稻的生长也为小龙虾起到增加食源、调节水质、盛夏调温的互利共生作用,实现了稻田水利、水生动植物、微生物资源综合

唐金玉[4](2016)在《鱼蚌综合养殖池塘养殖模式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常见水产经济种类三角帆蚌、草鱼、鲫、鲢和鳙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系统放养结构和水质管理措施两方面对池塘综合养殖模式的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我国淡水池塘养殖模式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2009年5~11月测定了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花园湾村两口鱼类混养池塘的水温(T)、透明度(SD)、溶氧(DO)、pH、电导率、盐度、总氨氮(TAN)、亚硝态氮(NO2-N)、硝态氮(NO3-N)、磷酸盐(P04-P)、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钾指数(CODMn)、叶绿素a(Chla)以及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密度(实验Ⅰ)。2010年8月在包括以上两口池塘在内的附近12口鱼类混养池塘采样,分析其SD、TN、TP和CODMn(实验Ⅱ)。结果表明:实验Ⅰ中池塘内的TAN为1.372~1.664 mg/L,NO2-N为0.072~0.076 mg/L,NO3-N为0.139~0.144 mg/L,P04-P为0.038~0.062 mg/L,TN为2.267~2.828mg/L,TP为0.274~0.277mg/L,CODMn为15.46~15.51 mg/L。池塘内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小于10 pm的蓝藻和绿藻。实验Ⅱ中主养草鱼池塘内SD为12~37 cm,TN为2.85~5.87 mg/L、TP为0.47-2.20 mg/L,CODMn为25.58~50.19 mg/L。结果说明鱼类混养池塘具有TN、TP和CODMn较高的特点,建议在池塘中适当配养滤食性种类来降低养殖污染。(2)2011年8月29日~9月1日分析了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10口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养殖池塘中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和理化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三角帆蚌养殖池塘内共观察到浮游植物51属/种,优势种为平裂藻、微囊藻、腔球藻和栅藻;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71~8.01×108 cell/L,71%~97%为蓝藻。池塘内SD平均值为33 cm、 DO为4~12 mg/L、TN为1.933~4.062mg/L、TP为0.154~1.010 mg/L.CODMn为6.49-10.06 mg/L,说明三角帆蚌养殖池塘具有DO较高,SD、TN、TP、CODMn和TN/TP较低的特点。RDA分析显示水温是影响池塘中浮游植物常见种类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说明相近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接近。鉴于所调查的池塘内TN、TP、CODMn和TN/TP较低的特点,建议适当增加杂食性鱼类放养密度和配合饲料投喂量并降低鸭粪施肥量。通过实验(1)和(2)的调查结果发现,鱼类混养池塘可为三角帆蚌的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3)通过78 d围隔实验检验了在草鱼、鲫、鲢、鳙混养系统中吊养三角帆蚌对鱼产量和水质的影响。设2个处理,处理Ⅰ混养草鱼、鲫、鲢和鳙,处理Ⅱ在处理Ⅰ基础上按鱼:蚌=1:1的比例配养三角帆蚌。实验期间定期采样分析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初级生产力(P)、群落呼吸(R)、DO、pH、SD、碳酸根离子(C032-)、碳酸氢根离子(HCO3-)、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042-)、钙离子(Ca2+)、镁离子(Mg2+)、Na++K+、总碱度、总硬度、TAN、NO2-N、NO3-N、PO4-P、TN、TP、总有机碳(TOC)、CODMn和生化耗氧量(BOD5)。结果发现,吊养三角帆蚌显着降低水体中Ca2+浓度,但对其他指标均无显着影响。处理Ⅱ草鱼、鲫、鲢产量略高于处理Ⅰ,而鳙产量略低于后者,表明在草鱼、鲫、鲢、鳙混养系统中按1:1的比例配养三角帆蚌不会导致草鱼和鲫产量下降,但导致鳙产量降低。处理Ⅱ浮游植物多样性(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种类数)、P、P/R、SD和DO略高于处理Ⅰ,而氨态氮、活性磷、TN、TP、CODMn、BOD5和TOC略低于后者,表明在混养系统中配养三角帆蚌可显着降低养殖水体Ca2+浓度,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P和DO并降低TN、TP、 CODMn、BOD5和TOC。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淡水鱼类混养系统中适度配养三角帆蚌可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助于降低养殖系统内氮、磷和有机废物的积累。(4)通过90 d围隔实验检验了不同三角帆蚌密度对草鱼、鲫、鲢和鳙混养系统生产性能和水质的影响。设4种非插珠蚌密度:M1(85 ind/围隔)、M2(55 ind/围隔)、M3(25 ind/围隔)、C(0 ind/围隔)。每个放蚌围隔内另加插珠蚌5 ind。结果发现,随着三角帆蚌密度的增加,其对鱼类生产性能(草鱼和鲫个体增重、鱼产量和营养利用效率)、浮游植物指标(群落多样性、生物量和功能)、SD增量、水化学指标增量(DO、pH, Ca2+、碱度、硬度、TAN、TN、TP、CODMn和BOD5)等的改善效果逐渐升高,而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产量逐渐降低。影响草鱼、鲫、鲢和鳙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为蓝藻生物量、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碱度和TAN。季节变化对养殖环境的影响大于三角帆蚌密度变化引起的影响。结果说明,三角帆蚌可一定程度上提高鱼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功能和水化学指标,其作用效果与三角帆蚌放养密度密切相关。然而,三角帆蚌的放养仅可缓解混养系统中富营养化的进程但不能平衡其危害。因此,需发展新技术来进一步降低系统中的养殖废物。(5)通过90 d围隔实验检验了两种三角帆蚌密度(5插珠蚌+85非插珠蚌VS 5插珠蚌+55非插珠蚌)和两种罗非鱼放养机制(放养或不放养)对草鱼、鲫、鲢和鳙混养系统生产性能和水质的影响。结果发现,罗非鱼显着增加鱼产量及水体中TAN、CODMn和BOD5浓度,并显着降低非插珠蚌个体增重和FCR (P<0.05)。增加三角帆蚌密度可相对提高营养利用效率,维持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并改善其功能,降低水体中的N、P和有机质;而罗非鱼相对降低其他鱼类和三角帆蚌生长、珍珠产量、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结果说明,增加三角帆蚌密度可一定程度上改善鱼类生产性能和养殖环境;添加罗非鱼显着促进鱼产量和营养利用效率,但限制其他鱼类生长和珍珠产量,并导致养殖环境恶化,因此在鱼类混养池塘中应控制其放养密度。(6)利用草鱼、鲫、鲢和鳙构建鱼类混养系统,通过60 d围隔实验检验了微生物产品(添加或不添加)和三角帆蚌(吊养或不吊养)对混养系统生产性能和水质的影响。其中,放养结构设为草鱼+鲫+鲢+鳙或草鱼+鲫+鲢+鳙+三角帆蚌。结果发现:三角帆蚌和微生物产品的综合效应可显着改善鱼产量(P<0.05)。二者均可促进鱼类生长、提高鱼产量并降低FCR、维持浮游植物多样性、抑制蓝藻生长、提高初级生产力、降低水体浑浊度及PO4-P、TN、CODMn和BOD5浓度(P>0.05)。结果说明,在草鱼、鲫、鲢和鳙混养系统中添加三角帆蚌和微生物产品可一定程度上提高鱼类生产性能和改善水质,并且二者的协同效果更好。因此,可考虑增加系统中食饵性鱼类密度来增加经济效益。(7)通过93 d围隔实验检验了不同食饵性鱼类密度和微生物产品对鱼蚌综合养殖系统生产性能和水质的影响。其中食饵性鱼类(草鱼:鲫=2:1)密度设为20草鱼+10鲫或40草鱼+20鲫,微生物产品(商用EM菌)添加或不添加。每个围隔中放养20插珠蚌和20非插珠蚌。结果发现,提高食饵性鱼类密度显着降低草鱼生长、SD和氮磷比(N/P)(P<0.05),相对降低三角帆蚌生长、珍珠产量和营养利用效率(P>0.05);显着增加NO2-N、PO4-P、TN、TP、TOC、CODMn、BOD5、浮游植物生物量和蓝藻比例(P<0.05),相对提高鱼产量(P>0.05)。EM菌显着抑制插珠蚌的生长(P<0.05),相对降低珍珠产量及TAN、TOC、CODMn、BOD5、浮游植物生物量和蓝藻比例,促进草鱼和鲫的生长、鱼产量及营养利用效率(P>0.05)。季节变化对围隔内水化学指标的影响高于食饵性鱼类密度和微生物产品的影响。SD、NO2-N和TOC为影响鱼、蚌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说明增加食饵性鱼类密度会损害珍珠产量并加快水体富营养化进程,而添加EM菌不能平衡草鱼和鲫密度增加引起的珍珠产量降低和水质恶化的不良影响,且EM菌对三角帆蚌的生长不利。因此,在三角帆蚌与草鱼、鲫、鲢和鳙的综合养殖系统中增加食饵性鱼类密度和添加EM菌时需慎重。(8)推测实验(7)中EM菌未能发挥有效作用与实验过程中未曝气有关。通过93 d围隔实验检验了不同食饵性鱼类密度和曝气对微生物产品(商用EM菌)改善鱼蚌综合养殖系统生产性能和水质的影响。设两种草鱼和鲫放养密度(20草鱼和10鲫VS 40草鱼和20鲫)和两种曝气措施(曝气VS不曝气)。基础鱼蚌综合养殖系统包括40三角帆蚌(20插珠蚌和20非插珠蚌)、8鲢和2鳙。每个围隔中定期添加商用EM菌。结果发现,增加草鱼和鲫密度显着降低草鱼个体增重,提高浮游植物群落呼吸,增加TOC、总碳(TC)、 TN、TP、N/P、CODMn和BOD5浓度(P<0.05)。曝气相对提高鱼产量和营养利用效率并降低水体中TN、TP、CODMn和BOD5浓度(P>0.05)。结果说明,在三角帆蚌与草鱼、鲫、鲢和鳙的综合养殖系统中,低密度食饵性鱼类时鱼蚌生产性能和水质较好。曝气可改善微生物产品的使用效果。(9)通过31d水槽实验检验了不同微生物产品(诺碧清净水剂、中水牌复合菌剂和EM菌)对草鱼、鲫和鲢混养系统鱼类生长和水质的影响。设4个处理:添加诺碧清净水剂(NO)、添加中水牌复合菌剂(PB)、添加EM菌(EM)和空白对照组(BL)。放养鱼类每天投饲配合饲料,微生物产品每隔10d添加一次。结果发现:不同微生物产品对鱼类存活率、个体增重、饵料利用系数、SD、水化学指标(DO、pH、NH3-N、NO2-N、 NO3-N、PO4-P、TN、TP、CODMn)和浮游植物指标(种类组成、生物量、Chl a浓度和多样性指数)无显着的影响。该研究说明,在短期(31 d)内每隔10d添加微生物产品不会对草鱼、鲫和鲢构成的混养系统的生产性能和水质产生有益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1)鱼类混养池塘可为三角帆蚌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2)三角帆蚌的吊养有利于改善鱼类混养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且改善效果与三角帆蚌的放养密度有关;(3)在鱼蚌综合养殖系统中放养罗非鱼可增加鱼产量,同时降低其他鱼类和三角帆蚌的生长并恶化养殖环境;(4)在鱼蚌综合养殖中使用商业微生物水质改良产品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鱼类生产性能和养殖水质,但并不能解决因鱼类养殖中投饵产生的养殖废物积累的问题,此外使用微生物产品不利于三角帆蚌的生长;(5)曝气可改善微生物产品的使用效果;(6)在短期(31 d)内每隔10d添加微生物产品不会对草鱼、鲫和鲢构成的混养系统的生产性能和水质产生有益效果。

阎锡海[5](2015)在《中国经济禽类养殖现状及对策思考》文中指出中国的经济禽类养殖起步较晚,发展很快,前景乐观,存在问题突出,需亟待解决。就其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存在盲目投资、规模偏小等6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宣传报道、加强创新研究、提高文化、知识素质、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对策思考。

宋岱峰,许锦鹏[6](2014)在《新型“膜法&蒸发”浓水零排放处理技术—SUPER RO特种膜》文中认为实现真正的"零排放",除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必须合理。现有的"零排放"工艺主要是膜法+蒸发,但是存在传统膜回收率低,蒸发量大,系统经济性差等缺点。本文概述了传统膜工艺浓水(NF/RO)的特点和各种处理技术,着重介绍SUPER RO特种膜技术。传统膜工艺的回收率一般为60%80%,该工艺浓水可经过SUPER RO膜系统进行再浓缩减量化处理,使整个回用水系统的回收率达到90%-95%,大大减少浓缩液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后续蒸发系统的处理量。SUPER RO膜系统运行稳定,使用寿命长,吨水运行费用也较低(全系统加上蒸发共计8-12元之间),采用SUPER RO膜工艺与机械压缩式蒸发(MVR)集成的技术,吨水投资成本也远远低于单独使用MVR或多效蒸发系统,可使企业在污水"零排放"实施过程中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使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技术得以推广。

孙传辉[7](2011)在《平原农区林下养殖模式及注意事项》文中认为介绍了平原农区发展林下养殖的意义及其对林地的要求,总结了林下养殖的几种模式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养殖户增收、增效提供参考。

朱方建[8](2011)在《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索可持续的对虾池塘养殖模式,本课题进行了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水质变动和产出效果、二茬养殖试验以及虾鱼混养对抑制弧菌的作用研究,结论如下:1对虾池塘综合养殖的原理及应用现状本文通过查阅中外文献比较总结了对虾池塘综合养殖的原理、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以及现实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以期对对虾池塘综合养殖研究提供一点理论依据。2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与对虾单养模式的池塘水质动态及产出效果对比研究在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的基础上,本实验于2010年3月6月对比研究了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主养对象的低盐度土池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鲫(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模式与凡纳滨对虾单养模式的产出效果和水质动态。混养池塘和单养池塘各3口,均位于珠江三角洲,实验对养殖全过程进行跟进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温棚中间培育,混养组凡纳滨对虾平均养殖周期比单养组短10天,平均体重、成活率、单位面积产量比单养组分别高6.24%、26.25%、55.86%,对虾饲料的实际投饵系数比单养组低8%。混养组草鱼单位净产量1467.27(±115.82)kg·hm-2,杂食性鱼类鲫和滤食性鱼类鲢、鳙的总单位净产量447.78(±34.20)kg·hm-2。混养鱼类的成活率均在98%以上。混养池塘单位面积总投饵量虽然比单养组大,但水体NO2-N浓度和COD比单养组低,混养池塘水体的无机氮主要以毒性小的TAN、NO3-N形式存在,NO2-N波动小。混养池塘水体透明度比单养池塘稳定,但早晨溶解氧含量低于单养池塘,需加强人工增氧。3低盐度土池凡纳滨对虾-草鱼二茬混养试验本实验于2010年78月对比研究了以凡纳滨对虾为主养对象的低盐度土池混养草鱼、鲫、鲢和鳙二茬养殖模式与凡纳滨对虾单养模式的产出效果和水质动态。混养池塘和单养池塘各3口,混养塘在第一茬对虾收获以后,混养鱼类不起捕,利用原养殖用水再次放养虾苗;单养塘经过清塘消毒,并对养殖全过程进行跟进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混养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控制饲料投喂量,二茬混养和单养水质因子中的pH、DO、TAN、NO2-N、NO3-N、PO4-P和COD差异均不显着,混养组对虾成活率和单位产量分别比单养组高55.72%和5.26%。但由于过度控制草鱼饲料投喂量,导致草鱼抢食对虾饲料,混养组对虾生长比单养组平均养殖周期长41d,平均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分别比单养组低46.51%和4.38%,投饵系数比单养组高56.76%。草鱼的平均单位净产量2038.13(±193.55)kg·hm-2,成活率97.75%,投饵系数0.92;杂食性鱼类鲫的平均体重0.48kg,净产量163.88 kg·hm-2,成活率99%;滤食性鱼类鲢、鳙的总平均单位净产量827.06(±40.93)kg·hm-2。实验结果表明,虾塘混养鱼类二茬养殖可有效减少对虾疾病的发生,相对对虾单养模式可显着提高对虾成活率。但是混养鱼类也会与对虾争抢饲料,对总饲料成本有影响,因此在饲料投喂技术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4第二茬鱼虾混养与对虾单养池塘弧菌动态及其与水质因子相关性分析本实验于2010年78月对比研究了以凡纳滨对虾为主养对象的低盐度土池混养草鱼、鲫、鲢和鳙二茬养殖模式与对虾单养消毒模式中弧菌的数量变动,并就水中弧菌分布数量与水质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各池塘均利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单养塘定期使用消毒剂消毒水体,抗菌药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拌喂对虾饲料;混养塘养殖过程中未使用消毒产品,仅通过混养鱼类改善养殖环境。结果表明:通过定期的水体消毒可以有效的降低水体中弧菌大量滋生,避免养殖后期弧菌爆发性增殖;混养塘弧菌在养殖后期突然上升,最高达到4.75×103CFU/ml,显着高于单养组。但单养塘对虾发病导致成活率明显低于混养塘,仅有32.61%,混养塘对虾成活率达到87.37%,在本实验中,池塘水中弧菌与大多数水质因子相关性不显着。

贺秋华[9](2011)在《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简称LUCC)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而开展典型地区的案例研究是认识全球变化的重要途径,滨海地区因其特殊的海陆生态系统环境也已成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本文选择江苏滨海地区为研究对象,以1987年利用现状图、1997年和2006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3S技术(RS、GIS、GPS),综合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统计学、土地评价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集成一系列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从不同侧面系统研究和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机制、过程、趋势与规律,不仅可为该区域的土地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国内外同类区域研究提供借鉴。以“时间过程”和“空间格局”为主线,采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幅度、动态度、速度、土地利用程度、景观偏离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集中化指数、均匀度指数、区位指数、转移矩阵等模型,对江苏滨海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深入剖析。将定性分析和定量诊断相结合,采用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江苏滨海不同时空尺度和区域背景下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驱动机制。采用"Logistic回归+CLUE-S"模型,在粮食安全情景、生态安全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综合发展情景等4个预设情景方案的基础上重建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对未来土地的空间结构动态发展进行了预测。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地覆盖以耕地、水域、沿海滩涂、沼泽地等土地类型为主,其中耕地和水产养殖组成的农用地占整个区域的3/4左右。区域土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面积总量变化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水域、未利用土地、耕地、建设用地。无论总变化幅度还是年变化幅度均以水域为最大,总变化幅度中水域(1713.07kmm2)>未利用地(749.10 km2)>耕地(654.84 km2)>建设用地(-610.24km2)>草地(-297.24 km2)>林地(-67.96 km2)。动态度变化水域(32.69%)>草地(-5%)>建设用地(-3.91%)>未利用地(2.75%)>林地(-1.75%)。江苏滨海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为211-307,区域内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总体较低,且有所下降。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方式与强度存在较大差异,耕地的转入量大于转出量,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转出大于转入,转移强度未利用地(了.20)>建设用地(5.02)>耕地(2.88)>林地(2.37)>水域用地(2.17)。(2)1987-200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指数较小,江苏滨海的土地利用多样性较低,但有不断上升趋势;景观偏离度指数较大,多在70%以上,土地人工化程度较高;集中化指数较高,部分县(市、区)部分年份的集中化指数超过了0.5,但是其值有下降趋势,均匀化指数较低,大多低于0.50,且有上升趋势。综合以上结果,江苏滨海土地利用人工化程度较高,各县(市、区)土地单一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集中性,随着近年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化,集中性下降,均匀程度增加。(3)从区位指数来看,盐城耕地具有普遍区位优势,水域的区位优势集中于连云港和盐城,建设用地在沿海各已开发、待开发港口均有一定的潜力优势,未利用地在整个江苏滨海具有普遍区位优势。(4)海岸淤蚀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构成了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基底,人口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但是通过社会经济和政策影响来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施加作用。近代以来,尤其是解放以后,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受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驱动。土地所有制三次大变革、经济体制改革、三次滩涂围垦、海上苏东战略的实施都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驱动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未来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可能会来自沿海开发战略升级,包括沿海空间开发格局、沿海海洋产业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等因素。(5)江苏滨海经历了50、60年代以大规模治水兴垦,创办农盐场为特征的滩涂开发,70、80年代以围垦开垦移民开发、种植养殖综合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滩涂开发,“九五、十五”期间的“百万滩涂开发工程”,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海上苏东战略等,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在近几十年内发生了较大变化,与之伴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产生了海岸线淤蚀变化、区域湿地面积变化、区域土壤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和水质变化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6)选取距道路距离、距海岸线距离、距大陆岸线距离、距居民地距离、距河流距离、距5m等深线距离、人口密度和农业产值密度等8个因子作为驱动因子与各土地利用类型做Logistic分析,所有地类ROC曲线下的面积在0.7以上,具有较好的解释效果。运用CLUE-S模型,通过1997年的遥感解译数据模拟2006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情况,发现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指数为0.8675,可以较好地模拟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7)在预设粮食安全情景、生态安全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综合发展情景等4个情景方案的基础上,运用CLUE-S模型软件模拟2015年江苏滨海的土地覆盖空间格局。对上述4个情景的模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未来江苏滨海较合理的土地利用情景是综合发展目标情景。(8)基于综合发展目标情景,江苏滨海未来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应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突出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区划、多方协作等原则指导下,选择“集约发展港口与工业建设、优化发展滨海农业、积极发展滨海生态旅游业和合理构建生态保护屏障”多目标优化战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运用LUCC的理论方法研究江苏滨海的土地利用/覆盖问题。以“时间过程”和“空间格局”为主线,集成多种定量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一系列时间动态模型、空间格局模型,对20年来江苏滨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变化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揭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其规律。综合运用了地理学、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实证角度增补了LUCC研究的滨海区域案例。(2)尝试采用时间尺度分析思路,通过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揭示了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海岸淤蚀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变化等自然因素属较长时间尺度,影响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基底;人口增长、土地所有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滩涂经济发展和沿海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等社会经济因素属较短时间尺度,影响土地利用/覆盖的条块变化。近20年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社会经济因素,表现为人均工业产值和盐田变化、乡村劳动力密度与建设用地变化、粮食总产量和耕地变化之间存在较大的联系。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受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升级的驱动。(3)根据江苏滨海的实际情况修正了Logistics、CLUE-S模型的相关参数,成功运用于江苏滨海LUCC情景模拟研究,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充分研究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粮食安全情景、生态安全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综合发展情景4种情景方案,用以模拟2015年江苏滨海在这4种不同情景方案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结果表明,粮食安全情景、生态安全情景、经济发展情景和综合发展情景分属于海洋产业结构演进的Ⅰ—Ⅳ阶段。经比较分析发现,在沿海开发战略升级的驱动下,综合发展情景是未来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较优的情景方案。

李玉[10](2010)在《当前特种养殖业市场前景分析》文中提出从当前我国特种养殖业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特种养殖动物发展前景依然看好,但广大养殖户一定要密切关注市场行情,避免盲目发展。一、需慎重选择的特养品种1.地鳖虫。又名土元、金元。前几年发展较快,但应用有限,药材部门库存较多,过多发展地

二、发展特种养殖需慎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特种养殖需慎重(论文提纲范文)

(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园规划 ——以鱼龙山产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经济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术语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术语
        2.1.1 农业景观
        2.1.2 现代农业园区
        2.1.3 农业观光园
        2.1.4 农业产业园
    2.2 相关理论
        2.2.1 现代农业理论
        2.2.2 生态农业理论
        2.2.3 循环农业理论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5 可持续农业理论
    2.3 现代农业产业园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发展趋势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澄迈农业示范区
        3.1.1 区位分析
        3.1.2 规划结构
        3.1.3 产业分析
        3.1.4 小结
    3.2 北京苏家坨现代生态农业园区
        3.2.1 区位分析
        3.2.2 规划结构
        3.2.3 产业分析
        3.2.4 小结
    3.3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3.3.1 区位分析
        3.3.2 规划结构
        3.3.3 产业分析
        3.3.4 小结
    3.4 案例启示
第4章 园区农业景观评价
    4.1 二级与三级指标的建立
    4.2 评价因子体系的建立
        4.2.1 农业生产景观
        4.2.2 农业生态景观
        4.2.3 农村聚落景观
        4.2.4 农业服务设施景观
    4.3 权重分析
        4.3.1 构造判断矩阵
        4.3.2 计算其权重并完成一致性检验
    4.4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4.4.1 二级指标因子权重分析
        4.4.2 三级指标因子权重分析
        4.4.3 评价因子权重分析
    4.5 景观评价小结
第5章 鱼龙山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
    5.1 项目区分析
        5.1.1 区位交通条件
        5.1.2 自然条件
        5.1.3 社会经济条件
    5.2 规划定位与目标
        5.2.1 总体定位
        5.2.2 功能定位
        5.2.3 产业定位
        5.2.4 形象定位
    5.3 景观总体布局
        5.3.1 规划原则
        5.3.2 空间构成
        5.3.3 功能分区
    5.4 景观规划
        5.4.1 产业景观规划
        5.4.2 廊道景观规划
        5.4.3 农村聚落景观规划
        5.4.4 重点景点打造
    5.5 基础设施规划
        5.5.1 渠系管网规划
        5.5.2 电力信息设施规划
        5.5.3 标识系统规划
        5.5.4 交通服务设施建设
        5.5.5 商贸物流体系建设
    5.6 效益预测
        5.6.1 社会效益
        5.6.2 生态效益
        5.6.3 经济效益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农业产业园景观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3)景宁山区稻—虾共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地选择
2 田间设施建设
3 水稻品种选择
4 水稻育苗移栽
5 消毒培肥
6 栽种水草
7 虾苗放养
8 田间管理
    8.1 巡田
    8.2 投饲
    8.3 水质管理
    8.4 小龙虾病、敌害防治
        8.4.1 病害防治
        8.4.1. 1 黑鳃病
        8.4.1. 2 烂鳃病 每立方米水体用2g漂白粉或鳃净、二氧化氯化水后全田泼浇防治。
        8.4.1. 3 甲壳溃烂病 用生石灰5~6kg/亩或每立方米水体用2~3g漂白粉兑水全田泼浇防治。
        8.4.1. 4 烂尾病
        8.4.1. 5 出血病
        8.4.1. 6 水霉病
        8.4.1. 7 纤毛虫病 用0.7mg/L硫酸铜加硫酸亚铁按5∶2混合或用0.5mg/L的代森胺泼浇防治。
        8.4.2 敌害防除
        8.4.2. 1 鸟类 可用音响或视带干扰来轰吓。
        8.4.2. 2 鱼类 主要做好投放前的清除毒杀和进、排水口的拦截工作, 个别的甚至可用电瓶电杀。
        8.4.2. 3 鼠、蛇、蛙、蟾蜍、水蜈蚣等 可通过毒饵诱杀、围栏阻隔、驱逐捕杀、打捞蛙卵进行防治。
        8.4.2. 4 水生昆虫
    8.5 水稻肥、水管理
    8.6 水稻病、虫害防治
    8.7 商品虾捕捞

(4)鱼蚌综合养殖池塘养殖模式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池塘养殖面临的问题
    2. 生态学原理
    3. 养殖模式的优化
        3.1 优化放养结构
        3.1.1 优化放养结构的途径
        3.1.2 优化放养结构的内容
        3.2 优化管理措施
        3.2.1 营养输入技术
        3.2.2 水质调控技术
    4. 鱼蚌综合养殖模式优化进展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淡水鱼类混养池塘和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理化环境
    第一节 浙江湖州地区主养草鱼池塘水化学和浮游植物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养殖池塘和养殖模式(实验Ⅰ)
        2.2 采样与分析(实验Ⅰ)
        2.3 采样与分析(实验Ⅱ)
        2.4 数据计算
        3 结果
        3.1 T、SD、DO、pH和含盐量(实验Ⅰ)
        3.2 主要离子含量、总碱度和总硬度(实验Ⅰ)
        3.3 氮、磷和有机质(实验Ⅰ)
        3.4 浮游植物(实验Ⅰ)
        3.4 SD、TN、TP和COD_(Mn)(实验Ⅱ)
        4 讨论
    第二节 浙江诸暨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理化环境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养殖池塘和养殖模式
        2.2 采样与分析
        2.3 数据计算与统计
        3 结果
        3.1 光照强度、有效辐射、水温、透明度、DO和pH
        3.2 氮、磷和有机质
        3.3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生物量
        3.4 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环境因子
        4 讨论
        4.1 诸暨三角帆蚌养殖池塘理化环境
        4.2 诸暨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生物量
        4.3 影响诸暨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理化环境因子
        4.4 优化诸暨三角帆蚌池塘养殖模式的措施
第三章 鱼蚌综合养殖池塘放养结构的优化
    第一节 在淡水鱼类混养系统中吊养三角帆蚌对养殖产量和水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三角帆蚌、鱼类及实验围隔
        2.2 实验设计与养殖实验
        2.3 浮游植物和水化学分析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鱼、蚌产量和珍珠产量
        3.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3.3 水温、SD和水化学指标
        4 讨论
    第二节 不同三角帆蚌密度对淡水鱼类混养系统养殖产量和水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鱼类、三角帆蚌及围隔
        2.2 实验设计与养殖实验
        2.3 浮游植物和水化学分析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生产性能
        3.1.1 鱼类产量和饵料系数
        3.1.2 三角帆蚌产量和珍珠产量
        3.2 环境变量
        3.2.1 浮游植物
        3.2.2 水温、透明度和水化学指标
        3.2.3 环境变量的变化趋势
        3.3 影响鱼类生长的环境因素
        4 讨论
    第三节 三角帆蚌密度和罗非鱼对淡水鱼类混养系统养殖产量和水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三角帆蚌、鱼类及实验围隔
        2.2 实验设计与养殖实验
        2.3 浮游植物和水化学分析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生产性能
        3.1.1 鱼类产量和饵料系数
        3.1.2 蚌产量和珍珠产量
        3.2 浮游植物
        3.2.1 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3.2.2 生物量
        3.2.3 初级生产力和群落呼吸
        3.3 水化学
        3.3.1 水温、SD、DO、pH
        3.3.2 主要离子、碱度和硬度
        3.3.3 氮、磷和有机质
        4 讨论
第四章 鱼蚌综合养殖池塘管理措施的优化
    第一节 三角帆蚌和微生物产品对淡水鱼类混养系统养殖产量和水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微生物产品、三角帆蚌、鱼类及实验围隔
        2.2 实验设计与养殖实验
        2.3 水化学和浮游植物分析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生产性能
        3.1.1 鱼类产量和饵料系数
        3.1.2 蚌产量和珍珠产量
        3.2 水质
        3.2.1 浮游植物
        3.2.2 水化学
        4 讨论
    第二节 增加食饵性鱼类密度和微生物产品对鱼蚌综合养殖系统产量和水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三角帆蚌、鱼类、微生物产品及实验围隔
        2.2 实验设计与养殖实验
        2.3 浮游植物和水化学分析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生产性能
        3.2 环境变量
        3.2.1 浮游植物
        3.2.2 水化学
        3.3 鱼、蚌生长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
        4 讨论
    第三节 增加食饵性鱼类密度和曝气对利用微生物产品调控鱼蚌综合养殖产量和水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三角帆蚌、鱼类、微生物产品及实验围隔
        2.2 实验设计与养殖实验
        2.3 浮游植物和水化学分析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鱼、蚌生产性能
        3.2 浮游植物
        3.3 水化学
        4 讨论
第五章 微生物产品对淡水鱼类混养系统生长性能和水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微生物产品和鱼类混养系统
        2.2 实验设计与养殖实验
        2.3 浮游植物和水化学分析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研究总结与工作展望
    1. 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5)中国经济禽类养殖现状及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禽类养殖现状
2 中国经济禽类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盲目投资
    2.2 规模偏小, 布局混乱
    2.3 用途不多, 隶属的目少
    2.4 场地不足, 养殖环境欠佳
    2.5 技术含量低, 加工方式落后
    2.6 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3 对策思考
    3.1 加强宣传报道
    3.2 加强技术创新研究
    3.3 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知识素质
    3.4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7)平原农区林下养殖模式及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下养殖的意义
2 林下养殖对林地的要求
3 林下养殖的模式
4 注意事项

(8)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对虾池塘综合养殖的原理及其应用
        1.1.1 综合养殖的原理及特点
        1.1.2 综合养殖的应用
        1.1.2.1 对虾-滤食性鱼、贝类综合养殖
        1.1.2.2 对虾-肉食性鱼、蟹类综合养殖
        1.1.2.3 对虾-海参综合养殖
        1.1.2.4 对虾-大型藻类综合养殖
        1.1.2.5 虾池多元综合养殖
        1.1.3 对虾-草鱼混养模式
        1.1.3.1 围网混养草鱼
        1.1.3.2 直放混养草鱼
        1.1.4 综合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4.1 品种组成问题
        1.1.4.2 放养规格和时间问题
        1.1.4.3 饵料转化效率问题
        1.1.4.4 养殖模式的可移植性问题
        1.1.4.5 病害防治问题
        1.1.5 总结与展望
    1.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与对虾单养模式的池塘水质动态及产出效果对比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池塘
        2.1.2 实验材料
        2.1.3 养殖流程
        2.1.3.1 池塘的准备
        2.1.3.2 苗种放养
        2.1.3.3 养殖管理
        2.1.3.4 收获情况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1 水质理化因子的测定
        2.1.4.2 生长的测定
        2.1.5 数据计算及分析
    2.2 结果
        2.2.1 单位面积总投喂量及水体负荷
        2.2.2 水温、盐度、透明度、DO 及pH 的变动
        2.2.3 TAN、NO_2-N、NO_3-N、PO_4-P、COD 的变动
        2.2.4 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及发病情况
        2.2.5 鱼类的养成情况
    2.3 讨论与结论
        2.3.1 水质
        2.3.2 混养鱼类的作用
        2.3.3 混养鱼虾的生长情况
第三章 低盐度土池凡纳滨对虾-草鱼二茬混养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池塘
        3.1.2 实验材料
        3.1.3 养殖流程
        3.1.3.1 池塘的准备
        3.1.3.2 苗种放养
        3.1.3.3 养殖管理
        3.1.3.4 收获情况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1 水质理化因子的测定
        3.1.4.2 生长的测定
        3.1.5 数据计算及分析
    3.2 结果
        3.2.1 水温、盐度、透明度、水色、DO 及pH 的变动
        3.2.2 TAN、NO_2-N、NO_3-N、PO_4-P、COD 的变动
        3.2.3 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及发病情况
        3.2.4 鱼类养成情况
        3.2.5 养殖效益
    3.3 讨论与结论
        3.3.1 二茬养殖水质因子变动
        3.3.2 混养鱼虾的生长情况及投喂策略
        3.3.3 养殖效益分析
第四章 第二茬鱼虾混养与对虾单养池塘弧菌动态及其与水质因子相关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池塘及养殖品种
        4.1.2 弧菌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4.1.3 水质理化因子的测定
        4.1.4 数据计算及分析
    4.2 结果
        4.2.1 实验池塘水体中弧菌数量变动
        4.2.2 实验池塘理化因子的变动
        4.2.3 实验池塘水体中弧菌和理化因子间相关性
        4.2.4 养殖品种的成活率
    4.3 讨论与结论
        4.3.1 弧菌与水质因子间的关系
        4.3.2 混养鱼类和消毒产品对水体弧菌抑制作用及对对虾成活率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立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LUCC内涵
2.2 LUCC研究综述
    2.2.1 国外LUCC研究
    2.2.2 国内LUCC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 第三章 江苏滨海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1.1 区域位置与范围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象气候
    3.1.4 土壤植被
    3.1.5 水文水系
    3.1.6 自然资源
3.2 社会经济
    3.2.1 人口增长
    3.2.2 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章 江苏滨海LUCC的时空演变
4.1 数据与方法
    4.1.1 数据
    4.1.2 方法
4.2 土地利用/覆盖分类
4.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间变化特征
    4.3.1 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分析
    4.3.2 土地变化的幅度
    4.3.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速度
    4.3.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4.3.5 土地利用主要类型转移
4.4 江苏滨海LUCC空间格局分析
    4.4.1 多样性分析
    4.4.2 集中性分析
    4.4.3 区位意义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江苏滨海LUCC驱动力与驱动机制
5.1 自然因素
    5.1.1 海岸淤蚀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5.1.2 海平面上升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5.2 人口因素
5.3 社会经济因素
    5.3.1 驱动因素筛选
    5.3.2 操作过程
    5.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5.4 政策因素
    5.4.1 土地所有制和经济体制
    5.4.2 滩涂围垦
    5.4.3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
5.5 未来驱动力分析
    5.5.1 江苏沿海空间开发格局
    5.5.2 江苏沿海海洋产业发展
    5.5.3 江苏沿海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
5.6 小结 第六章 江苏滨海LUCC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6.1 对海岸线淤蚀影响
6.2 对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影响
6.3 对区域土壤环境变化的影响
6.4 生物多样性变化问题
6.5 水质变化问题
    6.5.1 非点源污染负荷模拟
    6.5.2 水质监测结果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江苏滨海LUCC情景模拟分析
7.1 CLUE-S模型
    7.1.1 模型结构
    7.1.2 CLUE-S模型的支撑体系
    7.1.3 CLUE-S模型的参数文件
7.2 模拟步骤
7.3 情景模拟
    7.3.1 情景方案设定
    7.3.2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江苏滨海土地可持续利用
8.1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8.2 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选择
    8.2.1 集约发展港口与工业建设
    8.2.2 优化发展滨海农业
    8.2.3 积极发展滨海生态旅游业
    8.2.4 合理构建生态保护屏障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课题与学术成果 致谢

(10)当前特种养殖业市场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需慎重选择的特养品种
    1. 地鳖虫。
    2. 蜗牛。
    3. 福寿螺。
    4. 蚯蚓。
    5. 豚鼠。
    6. 玩赏狗。
    7. 蚂蚁。
    8. 小白鼠。
二、值得推荐的特养水产品种
    1. 青虾。
    2. 螃蟹。
    3. 甲鱼。

四、发展特种养殖需慎重(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水网箱网衣防污技术的研究进展[J]. 石建高,余雯雯,赵奎,刘永利,王磊,许爱蔡,王立群,常向玉,王越,孙斌,舒爱艳. 水产学报, 2021(03)
  • [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园规划 ——以鱼龙山产业园为例[D]. 过梦瑶.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景宁山区稻—虾共育技术[J]. 杨晓芬.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6(12)
  • [4]鱼蚌综合养殖池塘养殖模式优化的研究[D]. 唐金玉. 浙江大学, 2016(02)
  • [5]中国经济禽类养殖现状及对策思考[J]. 阎锡海.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6]新型“膜法&蒸发”浓水零排放处理技术—SUPER RO特种膜[A]. 宋岱峰,许锦鹏. 2014青岛国际脱盐大会论文集, 2014
  • [7]平原农区林下养殖模式及注意事项[J]. 孙传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9)
  • [8]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的初步研究[D]. 朱方建.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4)
  • [9]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 贺秋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6)
  • [10]当前特种养殖业市场前景分析[J]. 李玉. 农村百事通, 2010(24)

标签:;  ;  ;  ;  ;  

发展特种养殖需谨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