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情感节目交流与沟通

谈情感节目交流与沟通

一、谈谈情感类节目交流与沟通(论文文献综述)

吴秉旭[1](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倡在中小学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的实践。高中各学科己经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三大主要维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但与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初中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社会媒体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呈现出雅俗交织、美丑难辨的复杂情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音乐欣赏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困扰。音乐教育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如果不密切结合课外音乐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目的。有效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能力去鉴别、选择、品味各种多元化的音乐,这是音乐教育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课题。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足,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深入具体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现状如何?2.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哪些?3.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现有的研究,以及对音乐课程相关理论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理解,本研究结合《标准》关于音乐素养、学段目标、内容标准的相关表述,构建了初中阶段的音乐核心素养框架。本研究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为: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文化理解等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欣赏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通过在初中这一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质化研究的取向,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分析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及其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状况。对有代表性的4节常规课和6节优质课的课堂观察和深入分析,对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的访谈,发现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实践教学与《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要求的差距,面对现实应当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哪些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深入探究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教研员和中学音乐教学名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认同度高。通过分析音乐教师常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优质录像课中运用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发掘切实可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以解决初中音乐教师设计和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困扰。2.教师在优质课中运用音乐教学策略的特征:(1)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适合度高;(2)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充分;(3)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类型较丰富;(4)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较充分;(5)优质课中有效组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方式较多。3.有效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有: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文化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游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情境感悟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类比学习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题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在对优质课的分析中,新发现了有效的、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组合作体验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信息延伸与探究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问题引导聆听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联觉辅助聆听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4.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操作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主体经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听觉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师生交流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等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审美感知、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对学生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发展有所欠缺。5.影响初中教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核心素养及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的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态度与特质的了解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音乐课程改革;媒体文化;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等。在以上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1.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4.将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王津京[2](2021)在《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文中提出话剧剧本是一个语篇,它带着编剧与观众交流的愿望。话剧演出是一场约定好的聚会,演出过程是观演之间的交流。演出之后,一些观众会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演出的理解,这其中将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整个语篇或个别语句的理解。一个艺术生命力长久的作品将在历史中被几代人做出不同的解读。话剧语言的意义生成是一个历时漫长且复杂多变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对剧本意义做出大致判断,但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因演员的表演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且,与作品相关的社会背景、创作者阐释、演出广告、评论文章、同题材的其他艺术文本,以至于个人的修养、学识、观剧心情都可能影响我们对作品意义的再阐释。本文试图借鉴叙事学、符号学和话语分析等理论方法对话剧史上的重要作品进行分析,观察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在话剧史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重要作品在整体结构和具体的语言形式选择上,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可供参考的经验。第一章论述早期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建立过程。话剧是以写实的样式进入中国的,并且很快就与传统戏剧形成对峙。一种以写实戏剧观、脱离剧情的演讲、信息的分散和剧情的集中等为特点的新型戏剧话语模式在新剧时期已逐渐形成。五四新剧和爱美剧时期,大量作者开始以易卜生的作品为范本进行创作,一些留学归国人员在剧本创作和导演方面促进了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成熟,话剧语言具备了更符合戏剧表达的功能。第二章论述话剧语言成熟期重要作品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第一节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重要作品在叙事结构、话语冲突、信息的层次及话语功能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总结。第二节主要以曹禺的《雷雨》《北京人》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为例对诗意的话语模式的含蓄、抒情、象征三个特点进行论述。第三节以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和老舍的《龙须沟》为例对再现生活的话语模式进行论述,指出再现生活的四种基本功能。第四节以曹禺的《日出》和老舍的《茶馆》为例对社会杂语式的话语模式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组成进行论述。第三章论述新时期话剧语言在话语模式上的发展变化。第一节主要论述现实主义话语模式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第二节主要论述实验戏剧在语言方面进行的种种实验和成果。第三节主要论述台湾地区影响较大的表演工作坊的主要作品在话语模式上的一些特点。第四章从表演的角度说明语言表演对意义的影响。第一节对话剧腔问题进行简要的历史梳理和辨析,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第二节讨论表演对意义的影响。第三节以不同版本的《雷雨》《茶馆》和《恋爱的犀牛》为例讨论同一个作品在不同时代,由不同导演和演员表现产生的意义变化。第五章从接受的角度讨论话剧语言意义生成的影响因素、标准和时代性,以及当下话剧语言接受的三个主要方向。

谢妙昱[3](2021)在《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研究 ——以《峨影的自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纪实类节目是近几年电视荧幕中极为活跃的一种节目类型,在新闻节目、专题片、纪录片当中几乎都可以看到纪实性的存在。纪实类节目存在的价值在于对过去或现存事物的记录,从而还原并揭示生活本身所富有的内涵和价值。新媒体掀起的创新狂潮,使得纪实类节目的形式也在不断更新,而在这中间,主持人担任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主持人只有对自身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并实现角色的个性化塑造,才能在多元背景下占据牢靠地位。本文结合笔者毕业作品《峨影的自述》和一些经典案例,探析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概述了研究背景、现状、创新之处以及作品概述等;第二部分对纪实类节目以及节目主持人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以传播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双重把关人”、“议程设置者”和“传播仪式建构者”三方面,对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阐述了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需要具备的要求,包括内化要求和外化要求,其中内化要求包括多元化知识构造、艺术化审美品味和全局化心理把控,外化要求又沿用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分类方式,结合传播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划分为语言符号互动和非语言交际;主持人清楚自身角色定位、满足角色塑造要求后,即将进入实践阶段,因此第五部分结合社会表演学“自我”与“角色”的理论来分析纪实类节目主持人如何完成角色塑造的个性化实现,包括掌握自我、规范自我和展现自我三个方面。

周怡帆[4](2020)在《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城镇快速一体化发展带来自然村落减少,使用汉语方言的人群在迅速递减,诸多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族人老龄化而迅速消亡。方言(1)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活化石,还是语言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更是语言生态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现阶段方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从“不敢说”到“不愿说”到现在的“不会说”,形成当代人虽拥有乡愁却难正乡音的现状。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方言进行传播、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的研究起点。本文立足于方言传播的现状与事实,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语言学与传播学相结合,从全媒体视域对方言传播图景、方言传播模式和方言传播省思及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全面审视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逻辑演进,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提供新路径、建立新范式。全文共五章分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层次:研究问题和相关概念的确立,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理清思路,确立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价值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全媒体与方言传播联合共生的关系,对方言传播的内涵、外延、性质、属性进行阐述,对全媒体方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现实动因和挑战进行考察。第二层次: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解构,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层次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方言节目、方言电影、方言微平台、方言短视频、方言出版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调查和研究,探寻不同形态下方言传播的特征、规律和问题。同时,就现阶段方言传播的模式进行总结,提出语言资源保护模式和参与传播模式。第三层次:方言传播机制和范式的建构,包括第五章;基于前四章的研究和梳理,对全媒体方言传播进行省思并创新性地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新机制和新范式,为后人研究提供新思路。通过详尽的调查数据和分析,阐明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缘起、现状、困境和对策。运用三个层次的逻辑递进,拓展方言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献策助力。

李王强[5](2020)在《电视综艺节目的视听语言修辞研究 ——兼论个人策划节目《“音”为你》》文中研究表明电视综艺节目是当下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其对大众的娱乐文化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现如今,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制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综艺节目已经成为电视产业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电视是视听的艺术,是通过视听语言进行传情达意。而电视综艺节目是电视的呈现内容之一,视听语言也是其呈现方式和表达内容。本文以电视综艺节目为研究对象,兼论个人策划作品《音为你》,以汉语修辞学、电视修辞学以及影像修辞学为理论依据,重点从电视综艺节目的视听语言层面展开分析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第一章是绪论,首先是对研究对象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阐明选题目的和意义,其次是对本文依据的汉语修辞学、电视修辞学以及影像修辞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辨析和阐释。最后是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总结归纳。文章正文部分,第二章是对电视综艺节目的语境元素进行分析,从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这两个方面来阐释其对电视综艺节目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第三章是对电视综艺节目的视觉修辞元素进行分析,其在视觉表达层面上所建构的画面语言、造型语言以及镜头语言,并结合经典的电视综艺节目《歌手》《王牌对王牌》《声临其境》以及《朗读者》,分析和阐释视觉修辞在视觉表达层面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其如何提升视觉表达效果,影响观众的视觉体验。第四章是对电视综艺节目的听觉修辞元素进行分析,其在听觉表达层面上所建构的有声语言、音响和音乐,并结合经典的电视节目《王牌对王牌》《歌手》以及《声临其境》,阐释听觉修辞在听觉表达层面所产生的功能和作用,其如何作用于听觉元素的建构过程,影响观众在听觉感受上的体验。第五章,立足于个人策划的电视综艺节目《音为你》,从文本创作的角度出发,分析和阐释《音为你》节目文本的修辞建构和叙事修辞策略。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个人策划节目《音为你》文本进行解读和剖析。当下电视综艺节目呈现井喷态势,电视综艺节目之所以能够赢得大众的喜爱,一方面离不开其本身所具备的娱乐属性,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其在视听语言表达上所运用的修辞策略,让观众获得丰富的视听体验。通过剖析经典电视综艺节目案例,分析其在视听语言表达层面的修辞技巧,既为节目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些创作上的方法和经验,进行取长补短,今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节目创作,又可以借助修辞学的相关理论对电视综艺节目进行修辞批评。除此之外,笔者通过对电视综艺节目的视听语言修辞研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自己在进行节目策划时,也能将一些修辞方法灵活并恰当地运用于节目中,进而让节目的表达形式更加丰富、新颖,节目内容更具吸引力。

张雪奇[6](2020)在《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以《月曜夜未央》与《可以跟你去你家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日本电视传播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逐渐发展成熟,其受众群体与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多年的创新与实践使其在节目内容模式、创新性思维和后期制作上都有许多成功范例,作为日本电视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并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特点及发展动因的深入分析,从国内对其一贯“低俗、无下限”的刻板印象评价中跳脱出来,探究其在日本社会发展潮流中所承载的特殊价值体现。进而为我国综艺节目的制作模式、内容创新以及深夜档节目的发展等方面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二章对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以及几大基本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梳理。第三、第四章以两档不同类型的深夜档案例节目《月曜夜未央》和《可以跟你去你家吗?》为切入口,比较分析两档节目在内容模式、后期制作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而以窥探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整体的基本特征。第五章则是基于前文分析下,从不同视域探讨其具有以上特征的根本原因。最后一章基于中日两国综艺市场环境具有一定相似性,分析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能给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如今的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经过长阶段的摸索与修正,早期突出的恶俗特征已逐步被摒弃、呈现规范化发展。其低成本、小制作的原生特性催使优秀的深夜档综艺往往具备以下特征:独特的原创性题材和新颖形式、丰富有趣的综艺元素以及为满足受众需求而呈现出的高度包容性、开放性。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的基本特征也折射出当今日本社会突出的消费主义文化以及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受众需要也证明了深夜档电视综艺在当今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在拥有相似文化土壤的我国,其也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曾慧苗[7](2020)在《官方媒体代际关系报道的内容分析 ——以“中青在线”(2009-2019)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会转型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家庭代际关系也面临着新的变化和困境,此时代际关系和代际沟通日益成为社会和家庭关注的问题。媒体作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资讯的来源,其承载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会直接影响大众对信息的理解。与此同时,我国传媒也经历了变革和转型,媒体更加关注与普通大众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积极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中青在线”作为专为青少年服务的主流媒体,而代际关系又作为其报道的重要内容,极大程度上输出并影响着青少年群体对代际关系的价值认知。以往传播学者对代际关系的研究主要体现为在媒介变革环境下的两个指向,一方面为数字化/社会化媒体对代际间的媒介使用和沟通模式产生影响,对此国外学者偏向于丰富代际沟通模型,国内的学者则集中探讨“代际数沟”和“媒介素养”议题;另一方面则是传媒市场的家庭化视角转向,学者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代际关系的呈现与建构。而这些学者并没有谈到官方媒体对于代际关系的呈现,更没有处理代际关系与时代变迁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官方媒体对于代际关系的呈现,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法,通过编码操作,对“中青在线”从2009年到2019年总数为354篇代际关系报道样本进行内容分析,以解答官方媒体如何呈现代际关系这一关键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梳理以往传播学者对代际关系的研究,以此确立研究意义价值并对代际关系的具体议题进行把握;其次是研究方法的设计及确立编码操作;之后对“中青在线”代际关系报道的概况和特点进行分析,包括如何报道代际关系议题、随着时间的进展议题有无相关变化、以及面临代际冲突时,官方媒体提供何种解方;接着进一步提炼“中青在线”代际关系报道对长辈和晚辈角色的构建以及报道局限。本研究预期能得出官方媒体在呈现代际关系的态度与立场,借此填补学界针对这一块思考的空白。通过研究发现,以“中青在线”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对代际关系报道总体上反映了我国代际关系现状,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随着社会转型和代际矛盾的转化调整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并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具体为:代际关系逐渐成为“中青在线”的重要报道内容;重视代际差异的调节和化解;报道偏于晚辈视角下的地位不对等;长辈实践偏负面,晚辈实践偏正面;报道全面却又缺乏深度。同时也发现“中青在线”重视代际关系报道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例如没有充分发挥对于长辈实践的正面引导,没有平衡好报道主体和消息来源,以及在更深层次和广泛的视角缺乏探索,缺乏通过代际关系报道向民众传达健康代际关系理念的意识。本文的局限在于:首先,仅选取了“中青在线”一家媒体的代际关系报道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比较单一;其次,由于精力有限缺乏对样本的深入研究,如缺少对报道标题、具体报道内容的话语分析;最后,由于笔者积累有限,缺乏系统的社会学相关知识进行解读。上述局限期待能在未来的研究中被进一步探讨。

王凤洲[8](2020)在《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大众媒介与儿童发展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并且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引起广泛讨论的议题,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国内相关学者开始着手于电视对儿童的影响相关研究,其中就包括电视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近年来,具有新型节目形态的少儿真人秀节目在荧幕中异军突起,并凭借其独特的表达策略和审美模式吸引了大量儿童观众,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和媒介产品的新形态,它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产生了新的作用和新的影响。作为消费时代中的电视文化产品,当代少儿真人秀节目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儿童节目和成人真人秀节目的种种特征,另一方面也呈现出高度的商品化、消费化和娱乐化特质,作为当前的一道媒介奇观掀起了一场场“全民狂欢”,也引起了儿童受众普遍的持续关注和热情讨论。电视节目类型与形态的快速发展,促使我们不得不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持续性的审视电视媒介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同时鉴于少儿真人秀作为电视节目领域出现的新形态并对社会文化和儿童受众造成的新作用与新影响,使得我们有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次系统性的论述与分析,并将其视为“拼图中的一块碎片”纳入到整个“大众媒介与儿童发展”领域中去审视。本文对“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这一议题的论述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少儿真人秀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第二章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电视媒介参与”,其目的是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即:现代儿童可以接触到电视媒介,并通过电视媒介接触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社会文化可以对儿童发挥作用,造成各种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包括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造成某种影响。第三章是“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的呈现及社会化介入”,其目的是划定研究文本,阐明少儿真人秀与儿童社会化的联系,并描述相关节目对儿童的呈现和使用现象及特征。第四章是“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的社会化干预效果”,其主要内容是阐述并论证少儿真人秀在儿童心理特征的成人化、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思想行为的现代化和职业价值观的多样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原因。第五章是“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特殊性及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通过其与传统儿童节目和成人真人秀节目的比较发现少儿真人秀对儿童社会化影响产生的特殊作用,并就相关节目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个人建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少儿真人秀节目在丰富了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节目形态,也由此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产生了一些新的、独特的影响,在对儿童产生正面引导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在审视少儿真人秀节目时应对其抱有一种客观理性的中立态度,并给予这类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型节目一定的宽容和耐心,期望它能成为既令儿童喜爱、又对儿童有益的媒介产品典范。

夏尔巴奴·吐尔逊[9](2020)在《《朗读者》中董卿的语言风格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文化的繁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综艺节目的种类越来越多样,节目内容也日趋多元。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已然成为栏目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引起学术界对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的探究。《朗读者》作为一文化节目,2017年一推出便获得巨大成功,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好评,成为当下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典范。《朗读者》的成功与主持人董卿的影响力、才华、及其深厚的语言功底是分不开的。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搜集整理了董卿在《朗读者》第一、第二季节目中的主持语言(共272711个字),重点探究董卿在该节目主持中的语言风格特点。本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坚定不移地坚持“四个自信”,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语料分析法、归纳研究法、参与观察法、数据统计法,重点对《朗读者》节目主持人董卿的语言风格特点进行研究。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语言风格的概念、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朗读者》节目和主持人董卿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朗读者》节目中董卿的语言特点:语言清晰流畅、悦耳动听,语言表达富有内涵,情感表达张弛有度,语言生动形象。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董卿在《朗读者》主持语言中独具特色的语音、词汇特点:在语音方面,对董卿语言中的押韵、四音节词、语音的重叠与叠音等进行了分析;在词汇方面,着重分析董卿主持语言中的敬语、称呼语、成语等使用特点。第四部分重点从句子语气和句子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朗读者》节目主持人董卿的语言风格特点。第五部分对《朗读者》董卿主持语言中常出现的引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揭示了董卿在该节目中的语言修辞特征。第三、四、五部分为本文的主要部分。第六部分为结论。总之,本文对《朗读者》节目主持人董卿的语言风格进行调查,深度分析和探究,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对《朗读者》董卿的语言风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邓丽君[10](2020)在《综艺节目主持人叙事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极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呈现出高度融合势态。从2019年第七届网络视听大会的研究成果看,综艺节目广受大众喜爱,在传媒影视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综艺节目以“寓教于乐”为宗旨,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将向真向善的社会行为通过电子媒介的语境呈现在屏幕上。而此类节目的广受欢迎与节目主持人的叙事模式关系密切。屏幕上有很多优质综艺节目主持人以故事化的社会角色鲜活存在其中,给受众带来心理慰藉。本文从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叙事角色出发,运用跨学科研究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其叙事策略及成因的讨论,探究综艺节目主持人情感共鸣、娱乐轻松、文化导向三种叙事模式。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叙事模式和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叙事研究现状、本文的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探讨了综艺节目主持人通过承担提问者、聆听者、共情者和施惠者角色,使用第三人称全知与限知以及第一人称限知叙事视角,引发节目嘉宾、受众的情感共鸣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的形成原因在于主客体的谈话促进了真情实感的流露,长期互动产生了移情效果。第三章主要讨论了综艺节目主持人娱乐轻松的叙事模式:主持人担任探索者、援助者、体验者和传承者等叙事角色,运用肢体语言强化节目戏剧性和创造正在进行时的身体叙事策略,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这种叙事模式的形成原由在于多元化叙事主体消解了主持人的中心地位和在社会转型时期受众群体的焦虑需要得到缓解。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综艺节目主持人文化导向的叙事模式:综艺节目主持人以说书人、点评者、幽默者和品鉴者等多个叙事角色,采用叙事语言的悬念感、情节点、微观性以及道具符号象征全新叙事时空的叙事策略,对受众进行文化引导。造成这种叙事模式的原因是,优秀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媒体责任意识与受众审美力的提升需求。第五章是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进行总结,并对节目主持叙事的发展之路进行了展望。

二、谈谈情感类节目交流与沟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情感类节目交流与沟通(论文提纲范文)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二、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实践
        三、工作经历的启发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核心素养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一、关于核心素养及其与课程关系的研究
        二、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音乐欣赏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
        一、音乐欣赏的理解
        二、音乐欣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第三节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
        二、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三、国外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四、国内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
    第五节 简要述评
        一、有关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二、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质化研究取向
        二、课堂观察
        三、访谈
        四、案例分析
    第三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计划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与研究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程目标
    第一节 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与目标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课程中的定位
        二、音乐欣赏课程目标的理解
    第二节 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思
        一、音乐素养在《标准》中的体现
        二、音乐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三、初中音乐核心素养的构建
        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核心素养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常规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一、《非洲的灵感》一课的详细分析
        二、音乐欣赏常规课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一、教师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整体比较单一
        二、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与教学内容适合度不高
        三、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价值的认识不够
        四、很少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优质课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分析
        一、《永远的莫扎特》一课的详细分析
        二、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策略的特征分析
        一、优质课中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二、优质课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三、优质课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优质课中体现多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机组合
第六章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教学内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和音乐欣赏教育价值的认同
        二、教师素养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
        四、对学生知识、态度和特质的了解
        五、学校制度和教学环境
    第二节 外部因素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影响
        一、音乐课程改革的影响
        二、媒体文化的影响
        三、教育行政的政策和教研员的专业支持
第七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改进
    第一节 教学策略选择与有效实施应指向整合的教学目标
        一、依据《标准》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
        二、根据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策略
        一、针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二、针对音乐情绪与情感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三、针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四、针对风格与流派内容的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方式
        五、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充分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第三节 将音乐欣赏教学教学策略与环境因素有机融合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点
        二、拓展教材资源,整合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三、淡化经典与流行的界线,提升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初中音乐欣赏常规课教学策略存在一些问题
        二、优质课与常规课中均有较丰富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运用
        三、优质课中发现一些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四、一些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体现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影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的因素
    第二节 建议
        一、教师要熟知“核心素养”和《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成败的关键
        三、针对学生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五、有效音乐欣赏教学策略运用是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6 节初中音乐欣赏优质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后记

(2)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第一章 早期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建立
    第一节 新剧语言中的良性萌芽
        一、写实观的萌芽——王钟声之《张汶祥刺马》
        二、话语功能的转变与演讲的安排——钟声新剧与天知派新剧
        三、新剧的话语秩序与家庭剧——以春柳社作品为例
    第二节 五四新剧语言的发展
        一、叙事框架的建立——社会问题剧的叙事框架
        二、中国早期话剧的示范之作——洪深改译的《少奶奶的扇子》
        三、辩论、宣言与抒情——五四新剧中的话语功能
    第三节 早期话剧语言的成就
        一、田汉的《名优之死》
        二、丁西林的《一只马蜂》
    小结
第二章 话剧语言成熟期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
    第一节 叙事策略与对白写作技巧的成熟
        一、叙事者与叙事结构
        二、话语冲突与层次感
        三、语言功能的丰富
    第二节 诗意的话语模式——以《雷雨》《北京人》《风雪夜归人》为例
        一、《雷雨》语言的含蓄性
        二、《北京人》语言的抒情性
        三、《风雪夜归人》语言的象征义
    第三节 再现生活的话语模式——以《上海屋檐下》《龙须沟》为例
        一、半公共空间与日常行动
        二、场面布局的基本方法
        三、人物与言语行为
        四、作者对意义的控制方式
    第四节 社会杂语式的话语模式——以《日出》《茶馆》为例
        一、多重等级链条
        二、冲突性对话
        三、评议性对话
    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话语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一、“三一律”结构的继承
        二、再现生活与社会杂语的融合发展
        三、探索剧对现实主义话语模式的发展
    第二节 实验戏剧的话语模式
        一、语言的暴力
        二、伪装的叙事
        三、戏仿与拼贴
    第三节 台湾地区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
        一、表演工作坊作品的话语模式
        二、相声剧的话语模式
    小结
第四章 表演中的话剧语言
    第一节 话剧腔问题
        一、话剧语言表演理论小史
        二、“话剧腔”“舞台腔”“翻译腔”“朗诵腔”之辨
        三、“话剧腔”的价值
    第二节 表演中的意义变化
        一、潜台词
        二、表演对文本意义的影响
    第三节 同一剧目不同风格的表演
        一、《雷雨》的不同版本
        二、《茶馆》的不同版本
        三、《恋爱的犀牛》的不同版本
第五章 话剧语言的理解与接受
    第一节 早期话剧语言的接受
        一、前文本的影响——《张汶祥刺马》的意义生成
        二、接受标准的形成——《少奶奶的扇子》的接受
        三、从美的接受到现实的接受——以《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为例
    第二节 话剧语言接受的三个方向
        一、现实方向
        二、诗意方向
        三、哲理方向
结语
    一、关于经典作品的争议
    二、现实的困境
    三、语言学对话剧语言创作的启示
附录一 《张文祥刺马》相关资料
附录二 《申报》提及马新贻的文章(1872—1903年)
附录三 访问周野芒
附录四 2019年全国话剧演出统计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3)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研究 ——以《峨影的自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毕业作品说明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毕业作品《峨影的自述》简介
第一章 纪实类节目与主持人角色概述
    第一节 纪实类节目概述
    第二节 纪实类节目主持人角色概述
第二章 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第一节 双重把关人
        一、文案形式的选择
        二、传播符号的把关
    第二节 议程设置者
        一、进程走向的把控
        二、舆论话题的引导
    第三节 传播仪式的建构者
        一、再现时空的听觉传播
        二、纪实仪式的氛围设置
第三章 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要求
    第一节 内化要求
        一、多元化知识构造
        二、艺术化审美品味
        三、全局化心理把控
    第二节 外化要求
        一、有声语言的符号互动
        二、非语言交际
第四章 纪实类节目主持人角色塑造的个性化呈现
    第一节 掌控自我
        一、掌控自我的特性
        二、掌控自我与节目的联系
    第二节 规范自我
        一、自我本身的调节
        二、规范“自我”和“角色”
    第三节 展现自我
        一、自我魅力的展现
        二、主持风格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科研成果

(4)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思路
        1.1.1 研究缘起
        1.1.2 方言现状
        1.1.3 研究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
        1.4.1 研究学术价值
        1.4.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媒体与方言传播的联合共生
    2.1 方言传播的历史与逻辑演进
        2.1.1 方言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2.1.2 方言传播的性质与功能
    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建构
        2.2.1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界定
        2.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动因考察
        2.2.3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现实挑战
第三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图景解构
    3.1 方言节目的多元与统一
        3.1.1 方言节目的演化脉络
        3.1.2 方言节目背后的价值演进规律
        3.1.3 方言节目的文化本质与多元思考
    3.2 方言电影的固守与转变
        3.2.1 何谓“方言电影”与“方言元素”
        3.2.2 方言电影的创作流变
        3.2.3 方言电影的价值意义
        3.2.4 方言电影的文化透视
    3.3 方言微平台的融合与创新
        3.3.1 方言微平台全网数据呈现
        3.3.2 微博中方言传播的裂变和激增
        3.3.3 微信中方言传播的依存和互动
        3.3.4 客户端中方言传播的分享和叙事
    3.4 方言短视频的崛起与繁荣
        3.4.1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延伸与突破
        3.4.2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集中和力量
    3.5 方言出版的嬗变与革新
        3.5.1 EP同步构建纸电融合新平台
        3.5.2 大数据与AR建立跨域沉浸新互动
第四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模式
    4.1 方言传播的决策力量:语言资源保护模式
        4.1.1 方言保护路径之单一的纸本记录
        4.1.2 方言保护路径之多角度的调查保存
        4.1.3 方言保护路径之全方位联动保护
    4.2 方言传播的推动力量:参与传播模式
        4.2.1 媒体近用:参与传播的切入口
        4.2.2 媒介参与:建构公众的主体性
        4.2.3 精英扩散:参与传播的突破点
        4.2.4 大众赋权:实现参与的关键点
第五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省思与启示
    5.1 方言媒介化传播的文化省思
        5.1.1 传播主体价值偏离
        5.1.2 传播源始精准缺乏
        5.1.3 传播内容娱乐过度
        5.1.4 传播过程监管困难
    5.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多维启示
        5.2.1 树立方言传播新观念,奠定语言资源根基
        5.2.2 打造方言传播新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内涵
        5.2.3 建构方言传播新机制,凸显语言多元魅力
        5.2.4 创建方言传播新范式,提供语言发展动力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方言节目一览表
附录二 :方言电影一览表
附录三 :方言表情包一览表
附录四 :方言短视频一览表
附录五 :乡音情怀公众号内容统计一览表
附录六 :山西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
附录七 :口述史(一)
附录八 :口述史(二)
附录九 :国际音标的动漫设计
附录十 :言途网APP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电视综艺节目的视听语言修辞研究 ——兼论个人策划节目《“音”为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电视综艺节目
        1.2.2 修辞的发展及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电视修辞学
    1.4 研究意义
        1.4.1 现实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电视综艺节目的修辞语境
    2.1 情景语境
        2.1.1 背景环境
        2.1.2 媒介环境
    2.2 上下文语境
        2.2.1 节目编排的上下文语境
        2.2.2 节目文本的上下文语境
第三章 电视综艺节目的视觉修辞
    3.1 画面语言:表现性与叙述性
        3.1.1 光效语言:烘托环境气氛与创造艺术审美
        3.1.2 屏幕文字:辅助信息传递与制造戏剧效果
    3.2 造型语言:艺术性与审美性
        3.2.1 舞台形象:揭示节目主题与丰富可视空间
        3.2.2 主持人、嘉宾形象:塑造人物形象与展现节目矛盾
    3.3 镜头语言:客观性与主观性
        3.3.1 蒙太奇:引发悬念与制造紧张气氛
        3.3.2 景别:描绘画面空间与引导观众情绪
第四章 电视综艺节目的听觉修辞
    4.1 音响修辞:营造节目氛围与转换场景
    4.2 音乐修辞:渲染气氛与强化情感
    4.3 有声语言修辞:传递信息与阐释主题
第五章 个人策划节目《音为你》的修辞分析
    5.1 《音为你》的文本建构
        5.1.1 《音为你》的修辞情景
        5.1.2 《音为你》的修辞主体
        5.1.3 《音为你》的文体规范
    5.2 《音为你》的叙事修辞
        5.2.1 《音为你》的叙述视点
        5.2.2 《音为你》的叙事元素
        5.2.3 《音为你》的情节悬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参考节目
附录2 :策划案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以《月曜夜未央》与《可以跟你去你家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日本对其本土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综述
        1.3.2 国内对日本电视综艺节目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对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日本电视综艺节目发展概述
    2.1 日本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1.1 日本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历史
        2.1.2 日本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现状
    2.2 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2.2.1 1960至1980年代中期的萌芽摸索期
        2.2.2 19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快速发展、多样类型涌现
        2.2.3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各成体系、逐渐规范化的稳步发展
    2.3 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基本分类
        2.3.1 谈话类脱口秀节目
        2.3.2 纪行类真人秀节目
        2.3.3 整人恶搞类搞笑节目
        2.3.4 偶像团综类节目
第三章 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的节目特征分析
    3.1 案例选取依据
        3.1.1 选取《月曜夜未央》的依据
        3.1.2 选取《可以跟你去你家吗?》的依据
    3.2 《月曜夜未央》节目特征分析
        3.2.1 《月曜夜未央》节目基本概述
        3.2.2 《月曜夜未央》的内容设计
        3.2.3 《月曜夜未央》的主体人物
    3.3 《可以跟你去你家吗?》节目特征分析
        3.3.1 《可以跟你去你家吗?》节目基本概述
        3.3.2 《可以跟你去你家吗?》的主题呈现
        3.3.3 《可以跟你去你家吗?》的主体人物
第四章 《月曜夜未央》和《可以跟你去你家吗?》的异同点比较
    4.1 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比较
        4.1.1 场景呈现上的差异性
        4.1.2 视觉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
        4.1.3 听觉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
    4.2 价值导向上的趋同性分析
        4.2.1 自由包容传递多元价值,平等话语弱化“说教”色彩
        4.2.2 议题内容关注边缘群体,平民视角显示人文关怀
        4.2.3 悲观表象反衬积极内涵,百态人生传递正能量
第五章 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动因探析
    5.1 消费文化视域下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动因探析
        5.1.1 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商品本质
        5.1.2 深夜档电视综艺中的符号建构与消费
        5.1.3 收视率至上原则刺激深夜档低俗内容滋生
    5.2 传播学视域下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动因探析
        5.2.1 受众的扩大化及其情感需要的满足
        5.2.2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呈现迎合受众需求
    5.3 文化社会学视域下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动因探析
        5.3.1 后情感主义思潮泛起的推波助澜
        5.3.2 社会文化诉求促其承载社会文化价值
第六章 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6.1 发展深夜档综艺节目的现实意义
        6.1.1 市场竞争格局变动,深夜受众群体增多
        6.1.2 补充延伸其他时段,丰富综艺节目类型
        6.1.3 对夜间经济消费的刺激与促进
    6.2 我国发展深夜档综艺节目的可行性
    6.3 我国对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的借鉴策略
        6.3.1 关注观众心理需求,精确定位目标群体
        6.3.2 摆脱题材形式同质化、提高开发制作水准
        6.3.3 注重节目价值观构建,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官方媒体代际关系报道的内容分析 ——以“中青在线”(2009-201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代际关系的研究
        (一)国外代际关系研究概况
        (二)对国外关于媒体与代际关系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代际关系的研究
        (一)国内代际关系研究概况
        (二)国内关于媒体与代际关系的研究
    三、框架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目标媒体
    三、研究时段
    四、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五、类目构建与编码表
    六、编码和分析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青在线”代际关系报道概况
    一、报道数量:呈上升趋势
    二、报道篇幅:分布相对均匀,中长篇报道突出
    三、报道版面:丰富且分布不均
    四、报道类型:观点评论性报道为主
    五、新闻来源:善于从新闻媒体搜寻信息,凸显受众特点
    六、消息来源:注重晚辈及专家学者
    七、报道议题:教育类议题占主导,孝道议题仍受重视
    八、报道主体:偏重成年的晚辈和未成年子女的长辈
    九、报道基调:中立为主
    十、报道情感倾向:晚辈和长辈显现差异
        (一)对长辈的情感倾向:中立为主
        (二)对晚辈的情感倾向:中立偏正面
    十一、报道所呈现代际关系程度:状态相对平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青在线”代际关系报道特征与发现
    一、代际关系成为重要报道
    二、偏重理性表达,弱化代际之间差异
        (一)中立的观点评论为主
        (二)对和谐关系多采用正面基调,紧张/非常紧张关系多采用中立基调
        (三)善用报道框架,引导代际主体相互调适
        (四)借专家学者话语进行差异调和
    三、报道偏向晚辈视角,凸显媒体属性
    四、长辈实践偏负面,晚辈实践偏正面
    五、全面但缺乏深度
        (一)议题内容广泛,贴近社会发展
        (二)解读深度有待提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青在线”代际关系报道的角色呈现
    一、对长辈实践的角色呈现
        (一)教育实践的改良者
        (二)代际支持的透支方
        (三)数字化环境下的适应者
    二、对晚辈实践的角色呈现
        (一)新时代孝道的践行者
        (二)情感与沟通的诉求方
        (三)义务实践的高度负压者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中青在线”代际关系议题报道的思考
    一、强化议题报道的正面引导作用
    二、均衡消息来源,平衡报道主体
    三、加强报道深度,做系统性的代际关系报道
    四、代际关系报道的建设性新闻探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中西方关于电视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
        1.2.2 近年来少儿真人秀节目与儿童发展的研究
    1.3 “少儿真人秀节目”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2 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电视媒介参与
    2.1 儿童的媒介需要与媒介选择
        2.1.1 儿童是媒介的使用者
        2.1.2 媒介是儿童满足需要的工具
        2.1.3 收视行为:电视仍然是儿童的主要接触媒介
        2.1.4 收视范围:电视让儿童“无所不看”
    2.2 交叉点与信息桥:电视媒介中的儿童与社会文化
        2.2.1 儿童与电视的单向传播特性
        2.2.2 交叉点:儿童与电视中的社会文化
        2.2.3 信息桥:儿童对社会文化的获取
    2.3 电视参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2.3.1 “儿童社会化”的界定
        2.3.2 现实环境对儿童社会化及媒介需求的影响
        2.3.3 电视参与儿童的社会认知过程
3 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的呈现及社会化介入
    3.1 典型文本划定及关联性分析
        3.1.1 典型文本的划定及原因
        3.1.2 少儿真人秀与儿童社会化的相关性
    3.2 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群体的呈现与使用
        3.2.1 儿童成为被观察对象
        3.2.2 儿童形象的标签化
        3.2.3 “表演者”:综艺产业的低龄劳工
        3.2.4 节目对儿童主体性的消解
    3.3 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的社会化介入
        3.3.1 儿童受众的媒介信息接受特点
        3.3.2 儿童受众对少儿真人秀的模仿内容
        3.3.3 少儿真人秀模仿行为与儿童社会化
4 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的社会化干预效果
    4.1 少儿真人秀节目与儿童心理特征的成人化
        4.1.1 儿童在节目中的成人化预演
        4.1.2 节目对儿童的成人化加工
        4.1.3 节目对儿童受众日常情感及行为的成人化暗示与培养
    4.2 少儿真人秀与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4.2.1 少儿真人秀节目中的性别角色定型内容
        4.2.2 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性别角色定型的影响
        4.2.3 少儿真人秀节目应帮助儿童建立现代社会性别观念
    4.3 少儿真人秀与儿童思想行为的现代化
        4.3.1 儿童自我意识的张扬
        4.3.2 儿童开放意识的形成
        4.3.3 儿童权利意识的增强
        4.3.4 儿童价值观念的革新
    4.4 少儿真人秀与儿童职业价值观的多样化
5 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特殊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5.1 少儿真人秀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殊性分析
        5.1.1 与传统儿童节目对比
        5.1.2 与成人真人秀节目对比
    5.2 面向未来:建立少儿真人秀节目制作新理念
        5.2.1 重塑媒介伦理
        5.2.2 恢复儿童的主体性地位
        5.2.3 寓教于乐:打造教育与娱乐并重的绿色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朗读者》中董卿的语言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风格及主持人语言风格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1 研究目的
        0.2.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外语言风格与主持人语言研究现状
        0.3.2 国内语言风格与主持人语言研究现状
        0.3.3 《朗读者》节目主持人董卿的语言风格研究现状
    0.4 研究方法
    0.5 语料来源
    0.6 创新之处
第1章 《朗读者》节目及主持人董卿
    1.1 《朗读者》节目
    1.2 央视节目主持人董卿
    1.3 《朗读者》节目中董卿的语言特点
第2章 《朗读者》董卿语言的语音、词汇特点
    2.1 董卿语言的语音特点
        2.1.1 押韵的使用
        2.1.2 四音节韵律的使用
        2.1.3 语音重叠的使用
    2.2 董卿语言的词汇特点
        2.2.1 敬语的使用
        2.2.2 称呼语的使用
        2.2.3 成语的使用
    2.3 小结
第3章 《朗读者》中董卿语言的语法特点
    3.1 《朗读者》中董卿语言的语气功能
        3.1.1 陈述句的使用
        3.1.2 疑问句的使用
        3.1.3 祈使句的使用
        3.1.4 感叹句的使用
    3.2 《朗读者》中董卿语言的句子结构
        3.2.1 单句的使用
        3.2.2 复句的使用
    3.3 小结
第4章 《朗读者》董卿语言的修辞特点
    4.1 修辞
    4.2 引用的使用
    4.3 排比的使用
    4.4 比喻的使用
    4.5 对比的使用
    4.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朗读者》董卿的卷首语、开场白、结束语的音频文本
附录B 董卿在《朗读者》第一、第二季语言中押韵使用数量统计
附录C 朗读者第一、第二季使用敬语“您、请、老”称呼嘉宾统计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综艺节目主持人叙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叙事模式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关于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叙事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综艺节目主持人情感共鸣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主持人情感共鸣的叙事角色
        一、聆听者与共情者
        二、提问者与施惠者
        三、主持人情感共鸣叙事功能分析
    第二节 主持人情感共鸣的叙事策略
        一、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呈现节目的纪实性
        二、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还原节目的自然性
        三、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渲染节目的仪式感
    第三节 主持人情感共鸣叙事模式的成因
        一、谈话促进情感共鸣的真实感
        二、互动生成叙事主体的内模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艺节目主持人娱乐轻松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主持人娱乐轻松的叙事角色
        一、探索者与援助者
        二、体验者与传承者
        三、主持人娱乐轻松叙事功能分析
    第二节 主持人娱乐轻松的叙事策略
        一、主持人身体叙事强化节目的情节点
        二、主持人身体叙事创造正在进行时态
        三、受众对身体叙事突发性的期待心理
    第三节 主持人娱乐轻松叙事模式的成因
        一、多元化叙事主体消解主持人中心地位
        二、社会转型时期受众群的焦虑需要缓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艺节目主持人文化导向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主持人文化导向的叙事角色
        一、说书人与点评者
        二、幽默者与品鉴者
        三、主持人文化导向叙事功能分析
    第二节 主持人文化导向的叙事策略
        一、细节悬念和情节叙事技巧的适切运用
        二、道具符号象征全新叙事时间与空间集
    第三节 主持人文化导向叙事模式的成因
        一、内因: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韧度
        二、外因:媒体责任感与受众审美力的提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谈谈情感类节目交流与沟通(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 吴秉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D]. 王津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塑造研究 ——以《峨影的自述》为例[D]. 谢妙昱.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 周怡帆. 山西大学, 2020(02)
  • [5]电视综艺节目的视听语言修辞研究 ——兼论个人策划节目《“音”为你》[D]. 李王强.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6]日本深夜档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以《月曜夜未央》与《可以跟你去你家吗?》为例[D]. 张雪奇. 广西大学, 2020(07)
  • [7]官方媒体代际关系报道的内容分析 ——以“中青在线”(2009-2019)为例[D]. 曾慧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 王凤洲.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9]《朗读者》中董卿的语言风格研究[D]. 夏尔巴奴·吐尔逊. 新疆大学, 2020(07)
  • [10]综艺节目主持人叙事模式研究[D]. 邓丽君.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谈情感节目交流与沟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