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痛中医证候与X线表现对比研究

上腹痛中医证候与X线表现对比研究

一、胃脘痛中医证候与X线表现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跃华[1](2020)在《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疾病,是一种以胃黏膜炎性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由于该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的针灸推拿等外治方法对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调理脾胃,而且对防止该病的反复发作和提高患者的整体身体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同时澳洲的整脊治疗也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无药物治疗方法,对于许多内脏疾病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因此本研究在采取多种无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法中,探索多种方法联用是否比单独使用具有更好的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中医古籍和现代中医文献,对相关论述进行文献梳理,综述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为病体在胃,同时受肝脾的影响,在胃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基础上,夹杂痰湿、血瘀、气滞、气虚等多种复杂因素,形成虚实夹杂的多种病变证型。治疗方法有中药的内服、外用;中医的外治方法等。其中针灸推拿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外治方法,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对于现代西医的认识主要通过文献收集,综述了现代医学在内镜技术和病理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了本病的认识,也即胃黏膜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改变,在致病因素中,近些年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和本病高度相关,因此治疗方法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同时有针对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联合铋剂和质子泵抑制进行治疗。临床研究部分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电针治疗、推拿整脊治疗和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三种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治疗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三组分别给予为期4周的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患者的主要症状积分分别从治疗前14.00±3.48、14.00±3.32、18.00±3.21下降到治疗后4.07±3.95、5.53±4.48、2.80±3.34;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在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中,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好转;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比单纯推拿整脊治疗在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治疗前31.47±8.45、31.00±7.64、31.87±8.19下降到治疗后14.13±4.10、16.47±3.95、11.73±4.35;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积分下降最明显,表明其疗效在三组当中最佳(P<0.05)。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16.70±4.35、16.07±4.01、15.83±4.33下降至7.50±2.15、8.00±2.94、5.70±1.99,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中均有较好的疗效。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治疗效果最佳(P<0.05)。在抑郁和焦虑状况的比较中,三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5.37±6.07、15.50±5.89、16.03±5.80下降到治疗后6.73±2.36、7.40±2.71、6.17±2.32,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三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3.67±5.76、13.87±5.65、13.83±5.90下降到6.00±1.97、7.07±2.15、6.13±2.11,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焦虑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电针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4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5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60%;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2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恶化2例,显效率为40%;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8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1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80%。三组显效率资料经卡方检验示,P<0.05,表明三组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其中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效果最佳。结论:1.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均有治疗作用。2.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抑郁、焦虑状态方面均有治疗作用。3.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观察指标方面,电针组联合推拿整脊组疗效最佳。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次要观察指标方面,三组疗效相当。综上所述,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在主要观察指标方面,显示最佳疗效差异(P<0.05),且进一步比较分析中,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显示较单纯推拿整脊方法疗效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电针组和推拿整脊组以及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电针在几项积分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应当加以重视。在次要观察指标中三组疗效相当,其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王娓娓[2](2020)在《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和胃镜象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的胃镜象特点,探究其表现的相关性,从而为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山东省立医院小儿消化科为依托,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2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2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调研的方式,观察并记录病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软件整理数据,同时分析患儿中医证型和胃镜象、病理象的相关性。结果:1.患儿一般资料分析:男女之比为1.46:1;学龄期患儿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青春期;病程以1~6个月的患儿最多;临床表现以腹痛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呕吐、恶心;有家族史患儿约占1/3;发病诱因半数以上为饮食不节,其次为情志因素影响。2.中医证型与患儿一般情况的相关性:①湿热中阻证在小儿CSG中最常见,其余依次为肝胃气滞、食滞胃肠、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胃阴不足。②不同中医证型患儿的年龄分布有差异:食滞胃肠证、湿热中阻证以学龄期患儿居多,肝胃气滞证以青春期患儿居多,脾胃虚寒证以学龄前期患儿居多。③饮食习惯方面喜食肉类的患儿占半数以上,其余依次为油炸、甜食、辛辣、冷饮、无偏好;其中冷饮与寒邪犯胃呈正相关,肉类与食滞胃肠呈正相关,油炸、辛辣及甜食与湿热中阻呈正相关,无偏好与肝胃气滞呈正相关。3.中医证型与胃镜象的相关性:①CSG患儿胃镜象以红斑为主要表现,其次为糜烂、胆汁反流;其中水肿、出血斑主要见于脾胃虚寒证,糜烂主要见于食滞胃肠、湿热中阻、胃阴不足证;胆汁反流多见于湿热中阻、肝胃气滞证。②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象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胆汁反流与寒邪犯胃呈负相关;胆汁反流与食滞胃肠呈负相关;出血斑(点)、糜烂、胆汁反流与湿热中阻呈正相关;水肿与脾胃虚寒呈正相关;糜烂与肝胃气滞呈负相关;糜烂与脾胃虚寒呈负相关。③胃镜下伴发症分布情况:大多数CSG患儿合并十二指肠球炎,约1/3患儿伴胆汁反流,其余伴发症占比较少,有疣状胃炎、食管炎、胃窦异位胰腺、贲门松弛。4.中医证型与病理象的相关性:①CSG患儿大多数胃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轻度慢性炎性反应,中度慢性炎性反应不足1/5,无重度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炎症的患儿占1/6。②各中医证型均以轻度慢性炎性反应为主,中度慢性炎性反应在湿热中阻证中所占比例最高;不同中医证型患儿的慢性炎性反应程度分布有差异:寒邪犯胃证主要为轻度慢性炎症,湿热中阻证轻、中度慢性炎症之比1.79:1。5.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Hp感染的患儿约占1/5;不同中医证型的Hp感染情况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儿CSG在学龄期、青春期高发,主要由于饮食和情志因素;最常见的证型是湿热中阻,其次为肝胃气滞;控制冷饮、油炸、辛辣、甜食的摄入,对防治小儿CSG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各中医证型均以红斑为主要胃镜下表现;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象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同中医证型的Hp感染情况分布无明显差异。

柳康康[3](2020)在《健脾调肝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健脾调肝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健脾调肝方口服,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评分、胃排空率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等信息。并在治疗结束12周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再次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统计患者复发情况。最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观察到的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各项结果的差异性。结果:1.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的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为5.68±3.02,对照组为9.35±3.14,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各单项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各单项积分较前均下降,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脘胀(痛)、两胁胀满、烦躁易怒、食少纳差、呃逆嗳气、胸闷太息、口干口苦等症状积分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心反酸积分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分别为91.18%和85.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胃排空有效率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胃排空有效率分别为91.18%和88.2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总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评分较前均升高,治疗组评分为70.93±4.49,对照组评分为66.02±5.52,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单项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各单项评分较前均升高,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饮食、睡眠、健康感觉、疾病控制、压力、不适等维度评分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焦虑维度评分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12周后进行随访,其中治疗组复发率为9.68%,对照组复发率为31.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观察期间均未有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健脾调肝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提高胃排空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怡[4](2020)在《HP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候及证素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211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与147例Hp阴性的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生活饮食习惯、疾病诱因、消化道症状、合并症、内镜下表现、特别是中医证素和证候的对比分析研究,探索HP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出HP感染与PU患者证候证素之间的关系,为预防HP感染、中医药辨证论治辅助根除HP,促进溃疡愈合与防止溃疡复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收集2019年天津市南开医院消化内科二住院的内镜确诊35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初步研究对象,进行HP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2.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婚况、职业、文化程度、初发、复发、家族史。3.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发病诱因。4.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评分及合并症情况。5.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内镜下表现特点。6.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对两组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并比较两组中医证素、证候信息。7.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按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得出及按中医证素分析得出中医证候的异同。8.进行HP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35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HP检测结果为Hp阳性者211例、Hp阴性者147例。2.两组患者中男性均多于女性(P>0.05);Hp阳性组溃疡发病年龄高峰为60-69岁,Hp阴性组为50-59岁(P<0.05);HP感染与患者婚姻状况不相关(P>0.05);Hp阳性组职业中司机、体力劳动者比例高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率与患者文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Hp阳性组复发率、溃疡病家族史患者比例均高于Hp阴性组(P<0.05)。3.两组患者饮食嗜好比较,Hp阳性组中偏嗜辛辣油腻、过冷过热饮食、酗酒患者比例较高,Hp阴性组中偏嗜过酸过甜、粗硬饮食、饮咖啡患者比例较高(P<0.01);两组患者生活习惯比较,Hp阳性组中卫生习惯较差、不规律饮食、吸烟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Hp阴性组,Hp阴性组患者习惯分餐、暴饮暴食比例高于Hp阳性组(P<0.01);在发病诱因方面,Hp阳性组精神刺激比例较高,Hp阴性组劳累、受凉、NSAIDs比例较高(P<0.01)。4.Hp阳性组消化道症状评分及消化道出血及梗阻的概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1)。5.内镜下比较:Hp阳性组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复合性溃疡(compound ulcer,CU)、多发溃疡、胃体溃疡、胃底溃疡、幽门管溃疡、巨大溃疡、深凹溃疡比例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组溃疡周围的粘膜点状发红、弥漫性发红、充血水肿、红斑样改变明显多于Hp阴性组(P<0.01),伴胆汁反流的比例低于Hp阴性组。6.经聚类分析,提取Hp阳性患者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属实者气滞、湿、热、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提取类证共有6个,分别为类脾胃湿热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胃络瘀阻证、类胃阴不足证、类脾胃阳虚证。提取Hp阴性患者病位证素为胃、脾、肝,病性证素属实者气滞、湿、热、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提取类症共有5个,分别为类胃络瘀阻证、类胃阴不足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肝胃不和证。经因子分析,提取Hp阳性患者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属实者气滞、热、湿、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气虚。提取类证共有6个,分别为类脾胃湿热证(25.1%)>类脾虚湿热证(17.1%)=类肝胃郁热证(17.1%)>类胃阴不足证(16.5%)>类肝胃不和证(13.3%)>类胃络瘀阻证(10.9%)。提取Hp阴性患者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属实者热、气滞、湿、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气虚。提取类证共有6个,分别为类肝胃不和证(24.5%)>类胃阴不足证(19.7%)>类脾胃湿热证(15.6%)>类肝胃郁热证(15.0%)>类脾胃虚弱证(14.3%)>类胃络瘀阻证(10.9%)。经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证素、证候分析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依据共识意见,经中医医师辨证得出的证候分布为:Hp阳性组:脾胃湿热证(32.7%)>肝胃不和证(21.8%)>胃阴不足证(15.2%)>肝胃郁热证(14.7%)>脾胃虚弱证(8.1%)>胃络瘀阻证(7.6%)。Hp阴性组:肝胃不和证(36.1%)>胃阴不足证(14.2%)>脾胃虚弱证(13.6%)>脾胃湿热证(12.2%)>肝胃郁热证(12.2%)>胃络瘀阻证(11.6%)。经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证候分析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对专家辨证与因子分析-证素辨证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Hp阳性患者专家辨证与因子分析-证素辨证法结果有所差异(P<0.01)。而Hp阴性患者专家辨证与因子分析-证素辨证法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Hp阳性患者专家辨证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比例较高;而通过因子分析的证素辨证结果示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比例明显较高。8.HP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有年龄、受教育程度低、饮食偏嗜、不规律饮食(可能与职业相关,如司机)、不习惯分餐、不良卫生习惯、精神刺激因素、经常聚餐、吸烟、酗酒等。结论:1.HP感染与年龄、受教育程度低、不良卫生及饮食习惯、如吸烟酗酒、饮食偏嗜、不规律饮食以及精神刺激因素等有关,与患者性别、婚况无明显相关。2.Hp阳性组的消化性溃疡有特征性的粘膜表现,其溃疡往往多发、深大、十二指肠球部及胃体、胃底多见,更容易出现合并症,临床症状相对偏重。3.Hp阳性PU患者最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属实者气滞、热、湿、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气虚。其中湿、热证素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Hp阳性PU患者最多见的中医证候为脾胃湿热证。Hp阴性患者最为多见的证候类型为肝胃不和证。提示湿、热可能是Hp感染的特征性表现。4.Hp阳性患者专家辨证及因子分析-证素辨证存在差异,提示对PU患者的中医辨证诊治仍需更多的规范化研究与培训。

马红梅,傅晓红[5](2020)在《内关穴按压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在肝气犯胃型胃脘痛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内关穴按压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82例,按照治疗方案的差异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给予内关穴按压配合中医护理方案。记录2组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胃动素、胃泌素、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2. 08%)明显高于对照组(73. 17%)(P <0. 05); 2组胃脘胀痛、大便溏薄、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 <0. 05); 2组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和自然领域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P <0. 05); 2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 <0. 01)。结论内关穴按压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疗效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机体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且可显着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王新[6](2019)在《通络愈疡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通络愈疡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试验进行观察,评价其近期临床疗效,进而总结通络愈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药配伍及证治规律。方法:严格筛选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将符合本次临床试验标准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经过统计学相关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胃镜检查结果、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各项安全性指标以及治疗前证候积分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以通络愈疡汤联合四联疗法药物作为治疗方案,对照组仅给予四联疗法药物治疗,疗程为2周,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所有入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胃镜检查结果、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各项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等方面没有差异,具备可比性。2.胃镜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40例,经过治疗后临床痊愈6例,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72.5%,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40例,经过治疗后临床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21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47.5%,总有效率为100%。经过统计分析后,治疗组的胃镜疗效优于对照组。3.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40例,经过治疗后清除39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40例,经过治疗后清除3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5%。两组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疗效经过统计分析后,未发现差异。4.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40例,经过治疗后痊愈8例,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82.5%,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40例,经过治疗后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愈显率为25%,总有效率为85%。经过统计分析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指标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心电图等各项指标均未见异常,且经过统计分析后无差异;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通络愈疡汤联合四联疗法在近期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并促进溃疡愈合,且安全有效。

陈凯[7](2019)在《柴郁调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柴郁调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提供新的有效的方剂。方法:选取符合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患者6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在研究过程中,因相关患者未按规定服用药物,将治疗组中不符合要求的2例予以剔除,对照组中剔除2例,最终得到60例;分别为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柴郁调胃汤。治疗后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电子胃镜的变化情况,同时评价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结果:(1)中医证候的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心烦、嗳气、情志不畅、叹息等症状,实验组改善胃脘疼痛或胀满、情志不畅、叹息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两胁胀满、心烦、嗳气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3.33%,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胃镜结果比较:实验组溃疡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90%。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3)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安全性检测无异常变化,未见过敏反应,也无与中药有关的不良反应,说明本次临床治疗的安全性,便于临床推广。结论:柴郁调胃汤联合对症支持治疗消化性溃疡A1、A2期肝胃不和证患者,对于胃脘疼痛或胀满、情志不畅及叹息方面疗效显着,能改善患者主观感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中医中药具备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等西医所不具备的优势。有广阔的应用背景。观察结果显示柴郁调胃汤治疗A1、A2期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安全有效。

杨涛,周运峰[8](2018)在《举陷平胃通降汤联合掌振顶托按摩法治疗胃下垂》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举陷平胃通降汤联合掌振顶托按摩法对胃下垂患者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方法:9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养胃颗粒、胃复安片、维生素B6治疗。治疗组予举陷平胃通降汤联合掌振顶托按摩法治疗。掌振顶托按摩法取穴:鸩尾穴、中脘、气海、天枢;主要手法为掌振法、顶托法,辅以一指禅推、按法、摩法。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56.52%,治疗组有效率为82.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65.22%,治疗组有效率为8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胃角切迹低于两侧髂嵴连线的距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积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举陷平胃通降汤联合掌振顶托按摩法治疗胃下垂疗效显着,且可显着减轻患者临床中医证候,提高患者预后,改善患者心理抑郁、焦虑等状态。

赵鲁卿[9](2017)在《健脾理气方治疗功能消化不良临床观察和激活Na+/HCO3-共转体NBCe1-B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耗费大量医疗资源,是消化领域研究热点之一,目前西医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抑制胃酸、促胃肠动力、抗焦虑抑郁等治疗,但临床仍有很多患者疗效不能满意。尤其是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FD患者,症状反复加重,是困扰临床治疗的难题。FD是公认的中医治疗优势病种,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众多,但是中药对于同时伴有焦虑抑制症状的FD患者临床疗效如何,目前缺乏相应证据。健脾理气方是在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和结合多年临床的基础上创制而成,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前期试验证明该方能明显改善FD消化道症状及中医证候,在此基础上探讨该方对于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症状FD患者的疗效十分必要。FD为多因素致病的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传统观点认为,消化不良症状主要由胃产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十二指肠对酸、脂类的高敏及黏膜屏障受损在FD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治疗FD的疗效毋庸置疑,但是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明确,目前的机制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胃动力、胃肠激素等的影响,而从十二指肠的角度对其机制的探讨,尚未见相关报道。我们在前期健脾理气方治疗FD取得满意疗效的基础上,也对该方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该方可以有效调节FD大鼠内脏敏感性、胃顺应性,促进胃肠动力,同时可以增加5-HT、PGE2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为了进一步探索健脾理气方不同的治疗靶点,本课题拟从健脾理气激活Na+/HCO3-共转体NBCe1-B,恢复十二指肠的屏障功能的角度探讨治疗FD可能的作用机制。基于上述分析,本课题分为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两个部分。临床研究部分: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将60例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的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评估患者的消化道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m Scale,HAMD)评分等,综合评价健脾理气方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的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结果:①消化道症状积分:治疗4周,两组消化道症状积分分别为3.63±1.81和5.27±1.80(P=0.001),随访时两组消化道症状积分分别为4.30±2.02和6.30±2.31(P=0.001),治疗组消化道症状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②中医证候积分:治疗4周,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8.37±2.06和10.90±2.60(P=0.000),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随访时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8.70±2.70和10.03±2.79(P=0.065),两组无明显差异。③HAMA评分:治疗4周,两组HAMA评分分别为4.60±2.34和6.23±2.95(P=0.021),随访时两组HAMA评分分别为4.67±2.26和6.70 ± 3.41(P=0.009),治疗组HAM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④HAMD评分:治疗4周,两组HAMD评分分别为5.07±1.82和6.90±2.55(P=0.002),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随访时两组HAMD评分分别为7.13±1.20和7.57±1.68(P=0.254),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安慰剂比较,健脾理气方治疗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基础研究部分:方法:动物实验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采用夹尾刺激的方法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健脾理气方组,正常组和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健脾理气方组予以健脾理气方煎剂,灌胃7天。通过电子恒压器检测大鼠胃的敏感性和顺应性,PH试纸检测十二指肠PH,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十二指肠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 E2,PGE2)组织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Na+/HC03-共转体NBCe1-B的表达及定位。细胞实验选用Caco-2作为细胞模型探讨5-HT和PGE2对NBCe1-B与IRIT结合的影响机制。免疫共沉淀法检测NBCe1-B和IRBIT结合的蛋白量,生物素标记提取膜蛋白的方法检测NBCe1-B的膜表达量。结果:健脾理气方降低FD大鼠胃的敏感性且增强胃的顺应性,提高了 PH精确试纸检测的十二指肠PH,可以增加十二指肠组织5-HT和PGE2含量,并且增加了十二指肠上皮细胞NBCe1-B膜定位。5-HT和PGE2预处理Caco-2/HA-IRBIT细胞,通过免疫共沉淀和生物素标记膜蛋白的方法检测,发现5-HT和PGE2协同促进Caco-2/HA-IRBIT细胞中IRBIT与NBCe1-B结合,并且增加NBCe1-B的细胞膜表达量。应用PKC抑制剂Go6850预处理可以明显降低5-HT和PGE2对NBCe1-B与IRBIT结合的促进作用。结论:健脾理气方对FD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十二指肠组织5-HT和PGE2分泌,促进细胞中IRBIT与NBCe1-B结合,增加NBCe1-B的分泌活性,进而恢复十二指肠黏膜屏障而实现的。

王轩[10](2014)在《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1.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研究理路北京中医药大学“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重大科技成果“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是行业内第一款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上市的中医类医疗器械,是唯一一款集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于一体并嵌入动态II导心电监测、指端光电容积(可计算出血氧饱和度)、寸口桡动脉压力脉搏波、血管顺应性等多种人体指标参数,同时给出四诊合参报告的中医类医疗器械。在老一辈专家付骢远教授、赵绍琴教授、董建华教授、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俞梦孙院士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30余年的诊法现代化研究,提出以“位、数、形、势”属性和“模态”属性等简化归类、执简驭繁的诊法研究理路,实现从“象”研究,到“形”的量化,再到“神”的四诊合参多模态识别的方法学创新;融合主、客观判断于一身,宏观辨证、微观辨识相结合的中医数字化提取与量化识别的方法,不断诠释四诊的生物学内涵,阐明其医学工程学原理,发展形成了“搞清机理—单诊突破—两诊集合—四诊合参”的研究思路和“数字化、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关键技术路线,是全国多领域优秀人才智慧的结晶。1.2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应用影响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第二批重点“推广一批、提升一批、改造一批、开发一批”中医诊疗设备中“重点推广一批”产品,也是唯一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评估选型推荐品。相继受邀参加商务部和北京市委共同主办的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展、世界传统医药大会暨“中国中医药展”、国际生物经济大会。2011年受中央电视台《创新无限》节目组的邀请,参加了第132期节目录制。历次展会都备受关注,有众多国内外参观者体验了数字化、量化的中医诊断。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的诞生和使用,提高了健康与疾病的辨识能力,使得许多初期特征不明显的疾病能够得到早期预测及干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山西、河北等多家医院。研究团队研制的可远程复现、四诊合参的心动脉应脉诊训练仪,由心电发生器的心电信号触发机械心泵系统,以“位、数、形、势”四属性为纲,模拟输出单一脉动信息或组合全部符合中医脉学理论的脉动信息,实现心动脉应诊训练。于2013年9月通过北京市药监局、中医局组织的专家验收。1.3原创的中医四诊合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形成,是数千年来中医学发展成熟的标帜。其融入医患双方主观和客观判断自成体系、把握整体的辨证施治理论和四诊合参的诊病模式,是中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别是近50年来借助现代物理科技的手段,脉诊、舌诊、闻诊、腹诊、望面诊等的发展,使特色的、过去仅凭医家主观判断的“心中了了”的诊断,有了数字化、量化和规范的标准。不仅促进了教学和学术交流,同时提高了“一把草药,一根银针”的中医诊疗技术和认识疾病规律的水平。1.4主客观联合辨证中医四诊中,问诊过程的四诊合参是医家和病人(主诉)交流中,把诸多主客观的不确定因素,辨识为诊家对病人的认识,并主导辨证和遣方用药。当问诊把病人主诉和医生的判断而借助“工具量表”数字化规范成标准的诊断过程时,中医的四诊合参,是融主客观判断于一身,既可“舍脉、舌而从症”,又可依据主观判断形成“桂枝汤证”、“白虎汤证”……而辨证施治。医家宏观辨识阴阳、精气神、脏腑、体质、四时……和辨识微观层面的变数,形成集客观可见和主观判断于一身,四诊合参辨病辨证的认知;“上工治人,治未病”的思想,在发展中的医学体系中,体现了中医具有更高的辨识健康与疾病的能力,因而更科学。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认识理念先进,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滞后。传承中医理论,突破制约中医四诊关键技术的瓶颈和深化辅助诊断设备的研究,实现望、闻、问、切四诊全面吸纳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助推中医医生四诊诊断技术的回归和提高,必将大大促进中医学的发展。2精神情志类疾病的数字化量化方法学探讨2.1从量表、CRF表到脱离量表的数字化量化诊疗知识数据库采用不断发展完善、融主客观辨证于一身的中医特色的可辅助医生辨证的四诊合参装置和关键技术,筛选典型抑郁症病人的四诊证候因素的分类分级信息;对比抑郁症量表评分,建立人机互参的数字化、量化的抑郁症证候诊断特征指标参数;在中医知识库的数字化的病例报告表(CRF)基础上,通过多家医院多中心筛选典型病例进行验证,聚类和相关分析,形成应用于筛查抑郁症的中医四诊合参技术规范;发展和创新主客观联合辨证的精神情志类疾病的中医诊断模式,进而拓展该辅助诊断技术规范,形成普适的精神情志类疾病中医检测的辅助诊断规范,并探讨对精神情志类疾病的中医数字化、量化诠释。2.2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用于抑郁症的辅助诊疗结果研究30例抑郁症患者共有6种证型:心胆气虚型(8例)、痰热内扰型(6例)、阴虚火旺型(6例)、肝郁化火型(6例)、心火炽盛型(3例)、心脾两虚型(3例)。对各证型的脉诊、舌诊、闻诊、问诊等四诊合参参数特征和给出的方剂进行了分析和方法学探讨。2.3心神合一,主客观联合辨证抑郁症中医四诊合参的数字化、量化的实现,融合有经验的医生得出的抑郁症四诊特征与采用四诊合参辅助诊断仪采集的患者的四诊信息特征,以抑郁症的证候因素分级归类,通过二者的比较与结合,从而增加并形成诊断系统的关于抑郁症的中医知识信息库。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数字化、量化”已经成为各个学科领域中所追求的统一标准。在医学领域中,标准化的诊断量表处处可见,对于研究对象作出标准化的归类研究,既方便于医生一目了然的统计患者疾病信息,又能让检查过程简洁并且完备。本研究选择抑郁症的数字化、量化的中医证候诊断为突破口,有望形成特色的主客观联合辨证的数字化诊断模式,探索精神情志类疾病中医现代诠释和评估。3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应用3.1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利于中国医改问题的解决该研究应用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成果的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的整体辨证论治方法,发挥其以人为中心,多属性数据采集分析、在体质、亚健康辨识、慢病调治、养生、预防、健康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发挥其“简便效廉”、占用空间少、便携、低成本、先进性、整体全科、可广覆盖、检测流程简便、易在社区基层推广、利于中医回归家庭等优势,发展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中国医改需要“中国式”的解决办法,呼唤“中国式”的中医重大仪器的发展,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社区、家庭的推广和应用,可促进覆盖城乡居民和人人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设。3.2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的设计在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健康、体质辨识、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型研究基础上,推广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通过对健康管理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制定出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平台系统的总体需求和具体需求,并且以中医药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对系统模块进行详细设计,进行系统结构和系统开发工具的设计,联合软件公司实现系统开发,形成了 一套集系统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基于脏腑经络辨识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推广为基础的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3.3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系统的实现基于脏腑经络辨识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构建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古今中医健康管理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思维的融合,将居民生活习惯、运动能力、心理状况和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从生活方式、运动饮食、中医保健以及心理情志等方面的个性化干预是社区卫生服务规模化、标准化的需求,也是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健康工具,还是维护居民基本健康需求的手段,更是以健康管理平台为依托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推广策略的实现。4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社区/家庭健康服务系统构建中的应用集成可获取人体诊断关键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使原创的、集成创新与再创新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四诊合参辅助诊疗设备真正走向社区与家庭,以此为基础,构建治未病、全覆盖、低成本、高收益的社区与家庭POS/HOC(Point-of-Service/Home-of-Care)中西医结合网络健康干预管理系统,使大众能够共享先进的中医现代化诊疗成果。

二、胃脘痛中医证候与X线表现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脘痛中医证候与X线表现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1.1 中医学对病名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胃腑与肝脾关系的认识
        1.1.3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4 中医治疗之概述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2.1 胃炎
        1.2.2 慢性胃炎
        1.2.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
        2.1.1 样本量选择
        2.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止病例标准
        2.1.7 脱落剔除标准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比较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案选择
        3.1.1 电针治疗方案的选择
        3.1.2 推拿整脊方案的选择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3.2.3 三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3.2.4 三组患者次要观察指标比较
        3.2.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2)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和胃镜象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临床研究
    1. —般资料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临床症状诊断标准
        2.2 胃镜象诊断标准
        2.3 胃黏膜组织病理诊断标准
        2.4 ~(13)C呼气试验诊断标准
        2.5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检查仪器
    6. 观察指标
    7. 质量控制
    8. 数据处理
结果
    1. 一般情况
        1.1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1.2 病程、家族史分布情况
        1.3 主要临床症状分布情况
        1.4 发病诱因分布情况
    2. 中医证型与患儿一般情况的相关性
        2.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2 中医证型与性别的相关性
        2.3 中医证型与年龄的相关性
        2.4 中医证型与病程的相关性
        2.5 中医证型与饮食习惯的相关性
    3. 中医证型与胃镜象的相关性
        3.1 胃镜象分布情况
        3.2 中医证型与胃镜象的相关性
        3.3 胃镜下伴发症的分布情况
    4. 中医证型与病理象的相关性
        4.1 病理象分布情况
        4.2 中医证型与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
        4.3 中医证型与慢性炎性反应分级的相关性
    5. 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
讨论
    1.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1.1 一般治疗
        1.2 药物治疗
    2. 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2.1 辨证施治
        2.2 中成药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一般资料分析
        3.2 中医证型与患儿一般情况的相关性
        3.3 中医证型与胃镜象的相关性
        3.4 中医证型与病理象的相关性
        3.5 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 关于小儿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文献记载
        1.1 古代医籍中对病名的认识
        1.2 文献中对病因病机的阐述
        1.3 简述古代医家辨证施治
        1.4 现代医家分型论治
    2. 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诊断标准文献汇总
    3. 简述小儿胃镜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1 胃镜象图片
附录2 小儿慢性胃炎临床资料记录表
致谢
发表论文

(3)健脾调肝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方法
        4.2 治疗方法
        4.2.1 一般治疗
        4.2.2 药物治疗
    5 观察指标
        5.1 疗效性观察指标
        5.1.1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5.1.2 胃排空试验
        5.1.3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
        5.1.4 复发率
        5.2 不良反应观察指标
    6 疗效评价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6.2 胃排空疗效评定标准
        6.3 复发率评定标准
    7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疗效比较
        2.1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2 中医证候各单项积分比较
        2.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4 胃排空疗效比较
        2.5 FDDQL总评分比较
        2.6 FDDQL各单项评分比较
        2.7 复发率比较
    3 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2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分析
    4 组方分析及单味药分析
        4.1 组方分析
        4.2 单味药分析
    5.疗效分析
        5.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5.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3 两组胃排空疗效分析
        5.4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分析
        5.5 两组复发率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名单
个人简历

(4)HP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候及证素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医辨证标准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发病诱因比较
        2.3 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评分、合并症比较
        2.4 两组患者内镜下表现比较
        2.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证素分析比较研究
        2.6 两组患者因子分析-证素辨证与专家辨证结果比较
        2.7 HP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PUSRS量表
    附表二 CRF表知情同意书
    附表三 Hp阳性组患者四诊信息分布
    附表四 Hp阴性组四诊信息分布
    附表五 Hp阳性组总方差解释
    附表六 Hp阴性组总方差解释
    附表七 Hp阳性组公因子得分
    附表八 Hp阴性组公因子得分
综述一 Hp感染性上消化道疾病中医证候、证素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内关穴按压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在肝气犯胃型胃脘痛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2组患者胃动素、胃泌素比较
    2.4 2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3 讨论

(6)通络愈疡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柴郁调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3 病例纳入标准
        1.2.4 病例排除标准
        1.2.5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测项目与指标
        2.3.1 观测指标
        2.3.2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3.1 病例收集情况
    3.2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3.3 两组患者临床结果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2.传统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3.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4.柴郁调胃汤组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1.结论
    2.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临床观察表
    附表A1.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表A2.柴郁调胃汤临床观察表
附录B:综述
    参考文献

(8)举陷平胃通降汤联合掌振顶托按摩法治疗胃下垂(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西医鉴别诊断
        1.2.3 中医诊断标准
        1.2.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病例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疗效判定标准
        1.6.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6.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7观察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胃下垂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胃下垂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3 两组胃下垂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4 两组胃下垂患者治疗前后胃角切迹低于两侧髂嵴连线的距离比较
    2.5 两组胃下垂患者治疗前后HAMA、HAMD积分比较
    2.6 两组胃下垂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9)健脾理气方治疗功能消化不良临床观察和激活Na+/HCO3-共转体NBCe1-B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研究进展
        1 引言
        2 西医研究进展
        3 中医研究进展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RBIT研究进展
        1 IRBIT的结构
        2 IRBIT的分布
        3 IRBIT与目标蛋白的相互作用
        4 IRBIT的其他功能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健脾理气方治疗伴有焦虑抑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观察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础实验 健脾理气方通过IRBIT激活Na~+/HCO3~-共转体NBCe1-B的机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结语
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上篇 理论与方法学探讨
    第一章 中医诊法与四诊合参
        1 中医四诊与西医四诊的比较
        2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3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脉诊研究
        4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舌诊研究
        5 参与四诊合参的中医闻诊研究
        6 四诊合参研究
        6.1 四诊合参的意义
        6.1.1 四诊合参
        6.1.2 四诊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片面性
        6.2 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研究
        6.2.1 主客观联合辨证的四诊合参数字化量化
        6.2.2 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数字化量化
        6.2.3 “搞清机理—单诊突破—两诊集合—四诊合参”的研究理路
        6.2.4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的实现
        6.2.5 四诊合参诊疗技术进入社区、家庭、掌上诊疗
        6.2.6 可远程复现、四诊合参的心动脉应脉诊训练仪
        7 中国自己的仪器助推医改问题的解决
        8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与西医诊断仪器的比较优势
        9 结论
        9.1 中医需要引入现代技术发展数字化量化的四诊合参关键技术
        9.1.1 传统中医四诊信息的获取缺乏数字化量化
        9.1.2 古老的中医学在可视与数字化的发展中有着很大的技术空缺
        9.2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
        9.2.1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辨证论治
        9.2.2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促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规范化
        9.2.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可以在基层的应用
        9.2.4 先进低成本便携普惠的“中国式”重大诊疗仪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抑郁症数字化四诊特征的理论与方法学探讨
        1 精神情志类疾病证候的数字化四诊特征诠释
        2 脑卒中后抑郁症证候的四诊合参特征研究
        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墨西哥的推广应用
        4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5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6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及辨证研究进展
        7 结论
        7.1 中国需要自己的重大仪器
        7.2 抑郁症尚无数字化量化的四诊合参诊疗规范
        7.3 四诊合参辅助诊技术利于抑郁症辨证分型规范化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社区医院/家庭服务网络健康管理系统构建中的应用方法学探讨
        1 治未病的中医健康服务理念
        2 基于数字化量化的脏腑经络辨识健康、体质、亚健康的监测与动态评估
        2.1 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关键技术
        2.2 肝气郁结型亚健康人群与健康人群的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特征比较及干预研究
        2.3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糖尿病前期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电针干预前后四诊特征比较
        3 IGT诊断与筛查方法
        4 IGT流行病学研究
        5 IGT的发展
        6 IGT的危险因素
        7 IGT干预
        8 基于虚拟云构建中西医结合网络健康服务体系
        8.1 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8.2 基于虚拟云的中医健康服务体系的优势
        8.3 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构建网络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
        8.4 网络健康服务体系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下篇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 抑郁症证候四诊数字化量化特征研究
        引言
        1 研究目标
        2 资料
        5 病例信息采集
        6 结果
        7 讨论
        8 结论
        8.1 创新之处
        8.2 存在的不足和需要继续完善之处
    第二章 构建社区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平台推广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
        引言
        1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的社区推广
        2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构架设计
        3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
        4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的系统实现及相关功能描述
        5 社区健康管理平台系统架构和预期效果
        6 讨论
        6.1 个体情况是探索健康状态原因的重要依据
        6.2 体检数据是对健康状况的确认
        6.3 体质辨识是对采集各项数据的综合
        6.4 通过辨识制定个性化处方
        7 结论
        7.1 专利技术推广理念决定着推广策略和产品的生命力
        7.2 中医药对维护居民的健康有着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7.3 以中医诊查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平台使健康的维护更加系统化
        7.4 待完善之处
    第三章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糖耐量减低健康干预管理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引言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设计原则
        1.2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1.3 系统运行环境
        1.4 社区医院一站式服务POS(Point-of-Service)系统的模块设计
        1.5 家庭服务HOC(Home-of-Care)系统
        2 POS/HOC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实现与操作说明
        2.1 POS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实现与操作说明
        2.2 HOC IGT健康干预服务系统的初步实现与操作说明
        3 结论
        4 待完善之处
附录 脏腑经络辨识装置之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胃脘痛中医证候与X线表现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孙跃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和胃镜象的相关性研究[D]. 王娓娓.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健脾调肝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D]. 柳康康.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4]HP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候及证素比较研究[D]. 李怡.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内关穴按压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在肝气犯胃型胃脘痛中的应用效果[J]. 马红梅,傅晓红. 光明中医, 2020(01)
  • [6]通络愈疡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胃络瘀阻型消化性溃疡的近期疗效观察[D]. 王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柴郁调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凯.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举陷平胃通降汤联合掌振顶托按摩法治疗胃下垂[J]. 杨涛,周运峰. 中医学报, 2018(07)
  • [9]健脾理气方治疗功能消化不良临床观察和激活Na+/HCO3-共转体NBCe1-B的机制[D]. 赵鲁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应用与普适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D]. 王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上腹痛中医证候与X线表现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