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份阴道拭子和涂片的显微镜检查结果分析

1120份阴道拭子和涂片的显微镜检查结果分析

一、1120份阴拭分泌物涂片镜检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孙宏莉,赵颖,张丽,朱任媛,窦红涛,原英,刘亚丽,刘文静,徐英春[1](2021)在《自动化镜检结合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对阴道分泌物革兰氏染色涂片形态学的准确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自动化镜检结合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对阴道分泌物革兰氏染色涂片阴道微生态形态学评价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20年1—5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门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标本经涂片、革兰氏染色,分别进行人工镜检和自动化镜检。自动化镜检采用仕达思Comet-60au高倍镜检分析系统,并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自动判定结果。对形态学镜检结果进行半定量评分,并以人工镜检结果为对照,评估自动化镜检对阴道分泌物革兰氏染色涂片阴道微生态形态学评价的准确性。结果共收集400例患者的400份标本。人工镜检Nugent评分判定为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124例(31.0%)、中间型BV 142例(35.5%)、正常134例(33.5%);酵母样孢子或假菌丝阳性137例(34.3%),其中BV合并真菌阳性29例(21.2%)、中间型BV合并真菌阳性68例(49.6%),Nugent分类正常但真菌阳性40例(29.2%)。根据半定量评分结果,自动化镜检与人工镜检对阴道菌群多样性检测结果的完全一致率和基本一致率分别为52.3%和85.3%,对阴道菌群密集度、乳杆菌样革兰氏阳性杆菌、阴道加德纳菌及拟杆菌样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染色不定的弯曲杆菌的完全一致率和基本一致率分别为81.8%~99.5%和93.3%~100%,对酵母样孢子和假菌丝定性检测的一致率均高于96%,对白细胞>10个/高倍镜视野检测结果的完全一致率为70.5%。自动化镜检与人工镜检对Nugent评分BV分类和真菌定性检测的准确度分别为90.8%和94.5%,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861和0.875(P<0.001)。结论在阴道分泌物革兰氏染色涂片阴道微生态形态学评价中,自动化镜检与人工镜检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较为准确、快速地完成临床检验,显着提高实验室检测效率,并降低人工镜检工作负荷。

张艺旋[2](2020)在《苦参碱对需氧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苦参碱对需氧菌性阴道炎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抑菌作用,并与克林霉素对比。检测苦参碱对阴道上皮细胞受细菌结构组分刺激后产生的炎症的改善,为苦参碱治疗需氧菌性阴道炎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微生物实验指南规范的微稀释方法,根据既往文献中需氧菌性阴道炎常见的细菌培养结果,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将苦参碱及克林霉素分别倍比稀释,检测苦参及克林霉素对这四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VK2E6/E7阴道上皮细胞,将苦参碱稀释至10μg/mL、1μg/mL、0.1μg/mL、0.01μg/mL,采用CCK8试剂盒及分光光度仪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对阴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以脂多糖、肽聚糖等细菌细胞壁成分与苦参碱同时刺激阴道上皮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方式检测NF-κB的活化程度。结果1.苦参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依次为 15.5mg/mL、15.5mg/mL、7.7mg/mL、7.7mg/mL。2.苦参碱能缓解脂多糖及肽聚糖刺激阴道上皮细胞后产生的NF-κB磷酸化上调水平。结论:苦参碱对需氧菌性阴道炎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有抑菌作用,苦参碱能够缓解脂多糖及肽聚糖刺激后NF-κB的磷酸化水平。

周子瀚[3](2020)在《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分析目的:研究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human pappilomavirus,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12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同时行HR-HPV检测(采用Aptima HPV和Aptima HPV-GT检测法)和阴道微生态检测(采用五联酶法)、年龄18-48岁的女性的临床资料。为研究阴道微生态异常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将研究对象分为阴道微生态正常组和异常组,分析两组的HR-HPV感染率。结果: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收集2537例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5.26±7.17岁,中位年龄34.0岁(30.0~41.0岁),包括阴道微生态正常497例,阴道微生态异常2040例。2.阴道微生态不同组别HR-HPV感染率比较:阴道微生态正常组HR-HPV感染47例(9.50%),阴道微生态异常组HR-HPV感染751例(36.80%)。阴道微生态异常组HR-HPV感染率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HR-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与HR-HPV感染之间具有相关性,阴道微生态异常的患者更容易感染HR-HPV。第二部分BV、VVC、TV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分析目的:研究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8-12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同时行HR-HPV检测(采用Aptima HPV和Aptima HPV-GT检测法)和阴道微生态检测(采用五联酶法)、年龄18-48岁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为研究BV、VVC、TV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将研究对象分为HR-HPV阴性组和阳性组,分析两组的BV、VVC、TV的检出率并对HR-HPV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纳入2537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5.26±7.17岁,中位年龄34.0岁(30.0~41.0岁),其中HR-HPV阴性1739例、HR-HPV阳性798例。2.HR-HPV不同组别BV、VVC、TV检出率比较:HR-HPV阴性组BV、VVC、TV检出率分别为9.4%(163/1739)、9.1%(158/1739)、1.3%(23/1739),HR-HPV阳性组BV、VVC、TV检出率分别为13.8%(110/798)、11.9%(95/798)、2.6%(21/798)。HR-HPV阳性组BV、VVC、TV检出率均高于HR-HPV阴性组BV、VVC、T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HR-HPV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BV、VVC、TV的患者感染HR-HPV的可能性分别是其他患者的1.646倍、1.466倍、2.227倍(P<0.05),OR值及95%CI分别为1.646(1.268~2.136),1.466(1.117~1.926),2.227(1.223~4.055)。结论:BV、VVC、TV与HR-HPV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是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董敏安[4](2018)在《混合精斑不同免疫学检验方法的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法医鉴定里,精斑是性犯罪中的重要证据之一,其作用不可替代,一般可以作为案件定性的主要依据。显微镜镜检精子细胞、免疫学方法以及组织化学等方法常用于检验精斑,但每种检测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及不足。目前,在法医鉴定中得以广泛应用的精斑分离方法是差异裂解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检材的多样性,存在精斑混合女性分泌物、精斑混合血斑、多人精斑、精子量过少等复杂情况,能否有效处理这些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精斑检测的准确性,而差异裂解法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有时难以得到嫌疑人的单一DNA分型。因此,对混合精斑进行分离确证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和物证检验中的难点。研究表明,精斑试纸条法是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灵敏度较高的简便方法,可以用于确证精斑的存在,达到快速筛选的效果;免疫磁珠法采用磁性分离技术,可以捕获精斑中的精子核酸,用于纯化、扩增和检测;激光捕获显微分离技术则可以捕获单一精子,以确保准确获得单一DNA分型。因此,针对传统检测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本文联用精斑试纸条法、免疫磁珠法及激光捕获显微分离技术此三种技术,配合低体积扩增,必要时将获得的所有分型进行汇总、叠加,最后进行分类,从而获得每个精子供体的分型。本文以单一精斑为对照,对混合精斑进行检测。精斑试纸条法测试结果中,阴性对照未出现阳性反应,而各待测样本在测试区和控制区内均出现一紫红色线条,表明各待测样本中均含有前列腺抗原,提示精斑的存在,可应用于快速筛选有效检材,而采用免疫磁珠法替代差异裂解法第二步提取到的单一精斑核酸,进行后续扩增和检测获得的结果,与常规方法提取、扩增和检测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免疫磁珠法处理的结果检出更完整有效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型,表明免疫磁珠法可用于替代差异裂解法的第二步提取,以获得更优的检测结果,且针对混合精斑难以分离的情况,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分离技术对混合精斑进行处理并经低体积扩增后,把结果进行汇总、叠加,可获得完整的单一分型。本文在实际的案件应用中,利用上述方法获得了完整的单一分型,案件得以快速破获。通过三种方法的联用,可满足多数情况下混合精斑的有效分离与检测。

马媛园[5](2016)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中医体质分布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盆腔炎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它有三个主要远期并发症,分别为输卵管性不孕、异位妊娠和慢性盆腔痛。其中,以慢性盆腔痛对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最大。但目前尚无有效的预测或干预手段预测、预防慢性盆腔痛的发生。已有研究表明中医体质表现为形态结抅、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病症演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其对个体的发病倾向、既病后疾病的转归等有明确的指导意义。那么,中医体质学说能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在个体中的发病倾向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的中体质分布较健康人有哪些特殊性?本研究就中医体质学说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研究目的:本研究运用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对盆腔炎性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体质类型进行判定,与健康女性体质类型分布进行对比,以求找到盆腔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找到具有较高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发病率的体质类型,同时明确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对患者体质类型的影响,以期指导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或药物干预。研究方法:于2015年7月发放并回收20份《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进行预实验,根据预实验结果估算样本量为60例。参照2015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制定的《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中有关盆腔炎性疾病有关标准,筛选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妇科住院部患者60例作为病例组;根据近期体检报告,筛选我院体检中心6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分别填写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得出研究对象的体质,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与健康女性体质分布存在显着性差异。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中阳虚质者较健康女性有聚集倾向。3.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阳虚体质较健康女性阳虚体质者转化分偏高,经非参数检验差异显着。4.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兼夹体质患者较健康女性多,其中以阳虚体质兼夹气虚体质者多见。研究结论:1.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发生与阳虚体质相关。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可能加重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阳虚状态,使其阳虚体质向病态转化。3.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日久可能引起多种偏颇体质兼夹的情况。

韩燕[6](2016)在《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多位点测序分型研究和新型变种流行现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江苏和广西性病门诊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高分辨多位点测序分型研究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是全球最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2008年WHO估计成人新发感染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人数达1亿左右。传统的基因分型方法分型能力有限,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是一种基于核苷酸序列测定的细菌分型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既适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也可用于分子进化学的研究。为了丰富我国沙眼衣原体分子生物学的遗传背景信息,了解流行的分子学特征,本研究在广西和江苏地区收集了99例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和16例随访患者的生殖道分泌物标本以及其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利用QIAxtractor全自动核酸纯化仪对收集的标本进行DNA提取和沙眼衣原体淋球菌的实时定量PCR的检测,沙眼衣原体核酸检测的标本经巢式PCR法扩增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ien, omp) ompA基因和MLST的CT046 (hctB)、CT058、CT144、CT172和CT682 (pbpB)五个基因。扩增产物经正反双向测序后,通过序列比对和型别分析获得菌株的ompA基因型别及MLST型别。利用BioNumerics7软件对菌株MLST的信息进行最小生成树分析,比较来源于不同地区的菌株的差异。同时利用卡方检验探讨菌株型别与其临床表现的关系、菌株型别与淋球菌共感染的关系。结果显示:90例成功分型的菌株中共含7种ompA基因型和26种MLST型别,其中5种序列型别(Sequence type, ST)型别为首次报道。江苏和广西两个地区沙眼衣原体的ST差异较小;但与意大利的菌株的差异却较大。6例随访阳性患者的标本经MLST分型后,3例被鉴定为的新发感染。统计分析后显示沙眼衣原体菌株型别与淋球菌共感染情况存在相关性、不同菌株型别与不同临床症状间存在相关性:J型的沙眼衣原体合并淋球菌感染的比率显着低于其他型别,合并淋球菌感染的比率较高的分别为:E-3和F-110;去除淋球菌感染对临床症状的影响后,引起分泌物异常的菌株主要为J和E,引起尿道不适症状则主要是E和F,而J型菌株引起尿道不适症状比例显着低于其他型别菌株。此外易引起分泌异常型别是E-3和J-264;易引起尿道不适症状的ompA-MLST型别是:D-35,F-110及E-3,但这还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验证,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我国流行的沙眼衣原体ST型别与意大利流行的不同,随访阳性患者的标本中绝大多数为新发感染。不同ST型别的沙眼衣原体菌株与淋球菌共感染及其引起的临床症状不同。第二部分沙眼衣原体新型变种在我国华南地区暗娼人群中的流行现状调查及Abbott m2000 CT/NG检测性能的评估2006年,瑞典科学家发现了可引起生殖道感染的沙眼衣原体新变种(new variant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nvCT),该变种菌株的隐蔽质粒中缺失了377bp长片段,而当时的罗氏和雅培诊断试剂选择的目标片段正是这一缺失的片段,从而导致了nvCT能够在瑞典迅速传播。我国使用核酸试剂一直是罗氏的诊断试剂,因此国内nvCT的流行情况及其对我国公共卫生的影响也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nvCT在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ual workers, FSWs)人群中流行现状,同时了解Abbott m2000 CT/NG核酸检测试对该人群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的检测能力。在广东和海南地区收集997例FSWs的宫颈拭子,同时利用Abbott m2000实时定量CT/NG全自动检测平台和罗氏Amplicor CT/NG检测试剂进行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的检测,不一致的结果利用Qiagen care CT PCR试剂进行确认。罗氏检测沙眼衣原体为阴性,而雅培检测为阳性的标本,则怀疑为nvCT,并将该菌株的DNA标本进行测序鉴定,以确定其是否为nvCT。结果显示:在该人群中没有发现可能为沙眼衣原体新型变种的菌株存在。共有25份标本的沙眼衣原体和26份淋球菌的结果需要进行Qiagen试剂的确证。Abbott m2000实时定量PCR试剂对沙眼衣原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9%和100%,淋球菌的则为95.45%和99.90%。在暗娼人群中对沙眼衣原体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98.52%,淋球菌的则为95.5%和99.90%。因此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在中国广东和海南地区的暗娼人群中有nvCT的流行。.Abbott m2000实时定量PCR试剂对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的检测特异性高,但是灵敏度低于Roche Cobas Amplicor核酸试剂。Abbott m2000实时定量PCR试剂在暗娼人群中对淋球菌检测有着较高的阳性预测值,这提示该试剂能够适用在淋球菌流行率较低的人群中。第三部分我国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检测现状分析为了了解我国沙眼衣原体的检测能力及其检测情况,本研究通过对2015年度270家参评单位的沙眼衣原体质控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我国检测沙眼衣原体的能力;并选择5个省共36家医疗单位进行沙眼衣原体检测现状调查,了解我国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情况。结果显示:共214家单位使用了快速免疫色谱法(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 ICT)进行沙眼衣原体的检测,占反馈结果单位的79.3%;36家调研的医疗单位中共有4家单位没有开展沙眼衣原体的检测,共27家开展的是沙眼衣原体快速免疫色谱法,占84.4%;仅有5家使用的是核酸检测。ICT的方法在进行弱阳性标本检测26.64%,6家医疗单位ICT检测阳性率(1.22%)明显低于核酸检测的阳性率(6.16%)。23家综合医院1-6月份沙眼衣原体的检测量为34462例,9家妇幼保健医院48219例。妇幼系统对目标人群的筛查高于综合性医院。我国检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检测手段目前仍主要是ICT检测,但该方法的灵敏性太低,不足以发现所有待检标本中阳性感染,因此我国实验室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对沙眼衣原体的检测的能力有限。此外妇幼系统对目标人群沙眼衣原体筛查力度大于综合性医疗机构,在综合性医疗机构筛查力度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我国沙眼衣原体真实的流行态势不容乐观。

罗丹[7](2014)在《人粪中两种钩虫卵的PCR分类鉴定方法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试从人类粪便标本中提取钩虫卵DNA利用PCR技术扩增COI基因,对寄生人体的两种主要钩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进行分类鉴定,为达到快速从人类粪便中对钩虫进行分类鉴定与诊断的目的奠定初步的实验基础。方法:实验分为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两部分,现场工作主要是收集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和勐海县多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粪便样本,采用改良加藤法对每份粪便样本进行“一粪三检”,经镜检确定寄生虫虫卵类型并且对各种虫卵分别进行计数,筛选出钩虫卵含量较高的样本,将样本置于95%的乙醇中于4冰箱保存准备下一步检测;实验室中将收集的标本采用PCR方法进行分类鉴定并测序,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确定基因类型。结果:选取钩虫卵含量较高的40份粪便样本作为阳性样本,其中单纯只含有钩虫卵的样本为26份,除钩虫卵外还含有蛔虫卵的样本为3份,除钩虫卵外还含有鞭虫卵的样本为5份,同时含有钩虫卵、蛔虫卵、鞭虫卵的样本为6份。选取10份不含钩虫卵或不含任何虫卵的粪便样本作为阴性对照样本。经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14份镜检阳性样本出现阳性条带,位置在300bp-500bp之间,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有6份样本与美洲钩虫COI基因的相似率均在84%-99%,即敏感性35%(14/40),假阳性57%(8/14);而作为对照的10份阴性样本PCR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均未见条带,特异性100%。结论:实验证明了利用PCR技术扩增从粪便中提取的钩虫卵DNA,并且以此鉴定出感染钩虫类型的方法是可行的,但由于初步实验的检出率较低,可能受多个步骤和多种因素影响,需要后续研究不断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敏感性、特异性等。

王相芹[8](2013)在《山东省部分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文中提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简称结核分枝杆菌或结核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人与动物结核病的交叉传播造成了结核病的广泛流行。该病的流行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引起各国人们的广泛关注。为控制和消灭此病,必须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经几十年的研究,结核病诊断技术从起初的结核分枝杆菌分离鉴定到血清学检测,再到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渐向着更敏感、更特异、更方便、更经济的方向发展。由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还有各地区结核病的流行状况不同,给结核病的诊断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所以有必要针对病人的痰液、血清进行结核菌的分离培养,并结合PCR技术等进行鉴定,同时利用重组的结核分枝杆菌外膜蛋白(OMPA)研制出一种快速、高敏感性ELISA诊断方法,进行综合检测。因此,目前建立快速检测结核病的诊断方法尤为重要。本课题运用多种检测方法对山东地区疑似结核病人的痰液进行结核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对血清进行结核抗体的检测。主要内容包括:1.对山东部分地区医院结核病人的痰液进行抗酸染色镜检和分离培养。根据各地区结核病的爆发情况和患病严重情况,每个月进行临床样本的收集。结合临床表现、CT、影像特点、纤维支气管镜、胸透等诊断方法对痰液进行初步筛选。共收集256份痰液,进行分离培养,培养10-45天,观察培养结果。通过培养和抗酸染色镜检,有68份呈阳性(镜检可疑的作为阳性菌),188份呈阴性,阳性率为26.56%。根据结核菌的生长情况,对获得的菌落进行扩大培养。2.利用PCR检测方法,成功地对分离培养的菌株进行了鉴定。参考已有的文献,对68株菌株提取DNA并用7对引物进行鉴定。结果显示:3株为非分枝杆菌;12株为非结核分枝杆菌(MOTT);40株为结核菌分枝杆菌(MTBC)或非洲分枝杆菌Ⅱ型;5株为牛型分枝杆菌;3株为卡介苗;2株为田鼠分枝杆菌;3株为非洲分枝杆菌Ⅰ型;未获得M.caprae分枝杆菌和M.canettii分枝杆菌。其中人感染牛分枝杆菌的比例相对较高,占所有分离菌株的7.4%。本研究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3.以重组蛋白(OMPA)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TB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对OMPA-ELISA工作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抗原包被液为CB;最佳抗原包被条件为4℃;最佳封闭液浓度为1%BSA-PBST;最佳抗原包被量为12μg/mL;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00;最佳血清作用时间为40min;最佳二抗的稀释度为1:5000;最佳二抗作用时间为40min;底物最佳显色时间为15min;终止后显色时间为5min。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变异系数均小于10%;特异性试验表明与布氏杆菌病、乙肝、艾滋病等血清之间无交叉性;保存期试验结果为4℃可以保存一年。与临床诊断和结核菌素试验(PPD)相比,所建立的OMPA-ELISA诊断敏感性、诊断特异性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8.15%、95.45%和96.30%。利用上述方法,对山东部分地区263份疑似结核病人的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其中阳性血清241份,阴性血清22份,阳性率为91.63%。

钱幸[9](2013)在《丹毒丝菌毒力基因、重组蛋白免疫保护性研究及间接SPA-ELISA的建立》文中提出分析2010-2012年从湖南临床送检样品内分离的11株丹毒丝菌的生化特性、药敏特性、毒力基因及致病性。首先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11株分离菌的生化特性、采用纸片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然后用DNAstar软件和MEGE5分别分析PCR法扩增的6个毒力因子基因(CPS-A、CPS-B、CPS-C、SpaA、 RspA、RspB)和16S rRNA测序结果,最后对11株分离菌进行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VITEK2革兰氏阳性鉴定卡鉴定结果中,11株分离菌有36个(86.0%)生化反应结果相同,6个(14.0%)不同,但差异没有分离年份上的规律;11株分离菌对13种抗生素中的10种敏感性一致,3种存在轻微差别;6种毒力基因均存在于全部11株分离菌中、且这些菌株的毒力基因与丹毒丝菌Fujisawa株对应毒力基因的同源性都高达99%-100%,与ATCC19414株同源性98%-100%,16SrRNA分析发现湖南株与从瑞典、乌拉圭分离株同源性100%;11株分离菌对小鼠的LD5o在5CFU-136CFU之间,但差异没有分离年份上的规律。以丹毒丝菌单菌落为模板,PCR扩增丹毒丝菌4种脂蛋白BMP-1、BMP-2. MBP-a、MBP-b和1种表面蛋白SPBa-N基因,将他们插入pET-28a载体中的EcoRⅠ、Sal Ⅰ位点,构建各重组子。经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酶切鉴定、测序分析,确定构建的重组质粒含有丹毒丝菌BMP-1、BMP-2、MBP-a、MBP-b基因和SPBa-N基因的氨基端基因序列。将5种重组质粒转化进入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表达,得到重组蛋白,蛋白大量表达后用亲和层析方法纯化。用SDS-PAGE鉴定、Western-Blot分析和小鼠免疫保护试验分析蛋白性质、免疫原性。结果显示5种蛋白都有可溶性表达,且Western-Blot分析rBMP-1和rSPBa-N反应明显,有较好反应原性,小鼠免疫保护试验各重组蛋白未见明显免疫保护性,但BMP-2和SPBa-N组延迟了小鼠死亡速度。将合成的LTB基因序列插入pET-28a载体中的Nco I和EcoR I位点,建立重组质粒pET-28a-LTB。再将BMP-2和SPBa-N基因序列插入pET-28a-LTB的EcoRⅠ、SalⅠ位点。得到质粒pET-28a-LTB-BMP-2和pET-28a-LTB-SPBa-N,分别转化进入大肠杆菌Rosetta(DE3)和BL21(DE3)诱导表达,得到重组蛋白,且用亲和层析方法纯化得到纯化的蛋白,但r LTB-BMP-2不挂柱无法得到纯化产物,结果显示rLTB-BMP-2和rLTB-SPBa-N有可溶性表达。Western-Blot分析发现rLTB-BMP-2和rLTB-SPBa-N反应明显。小鼠免疫保护性试验显示r LTB-BMP-2上清组、rBMP-2与rSPBa-N混合弗氏佐剂组、rBMP-2与rSPBa-N混合氢氧化铝佐剂组免疫后的小鼠分别有1只、1只、2只能够抵御丹毒丝菌的攻击,具有一定免疫保护性。初步建立了丹毒丝菌SPA蛋白的猪丹毒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并对ELISA试验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最终确定的试验条件检测一批血清,并与SE/MR抗体检测试剂盒做对比发现,SPA-ELISA敏感性为97.2%,特异性为67.86%。虽然SPA-ELISA特异性不是很高,可能与参考试剂盒的临界值取值过高有关。跟踪商品疫苗免疫后猪的抗体消长水平发现,SPA-ELISA和SE/MR抗体检测试剂盒最早在接种后14天左右检测到抗体,且整体消长规律一致。

孙中平[10](2012)在《感染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统计分析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非胎膜早破患者资料相比,探讨胎膜早破孕产妇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值、血白细胞计数(、vhite blood cell, WBC)的变化、生殖道病原学检查--包括宫颈分泌物查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阴道分泌物查细菌培养、细菌性阴道病检测(bacterial vaginosis, BV)、白带常规以及阴道清洁度测定情况与胎膜早破发生的相关性及其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在天津港口医院住院分娩的140例孕产妇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胎膜早破70例,非胎膜早破70例。两组孕妇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肾疾病等病史,且年龄、孕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院均常规查血常规(包括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阴道分泌物做白带常规(含阴道清洁度测定)及细菌培养及细菌性阴道病检测、宫颈分泌物做沙眼衣原体及解脲脲原体检测,根据测定数据对比判定胎膜早破与感染的关系。标本采集方法:(1)患者无须空腹,随机取静脉血3ml送化验室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2)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碘伏消毒外阴后,无菌窥阴器暴露阴道及宫颈,先用3支无菌阴拭子取阴道侧后壁分泌物分别送白带常规、细菌培养及细菌性阴道病检测,再用2支无菌阴拭子伸入宫颈管1~2cm,转动数周并停留片刻取宫颈分泌物送衣原体支原体检测。检测方法:C-反应蛋白测定选用高敏的CRP试剂盒,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测定;血常规为仪器法测定;解脲脲原体采用支原体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衣原体采用衣原体快速检测试剂测定;细菌培养采用血平皿、麦康凯和沙保罗三种培养基进行培养;细菌性阴道病采用细菌性阴道病诊断试剂盒(唾液酸酶法)测定;白带常规为盐水涂片法测定。本研究中各项检查结果均由化验室专业人员正规操作所得。[结果]胎膜早破组孕妇CRP(5.98±2.08)mg/L,血白细胞(14.84±2.03)×109/L。非胎膜早破组孕妇CRP(1.95±1.46)mg/L,血白细胞(12.10±1.63)×109/L,胎膜早破组的CRP显着高于非胎膜早破组(P<0.01)与白细胞的升高相一致。胎膜早破组生殖道分泌物检查:阴道分泌物培养有菌生长39例,其中白色念珠菌14例,葡萄球菌15例(包括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克氏葡萄球菌、孔氏葡萄球菌、阿尔莱塔葡萄球菌等),链球菌3例,大肠埃希菌3例,屎肠球菌2例,阴沟肠杆菌2例;宫颈分泌物UU(+)17例,CT(+)13例;BV(+)10例;滴虫(+)3例。其中混合感染23例。阴道清洁度多数Ⅱ度以上,约占57%。而非胎膜早破组仅18例培养有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占7例,腐生葡萄球菌4例,白色念珠菌4例,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各1例;宫颈分泌物UU(+)8例,CT(+)5例,BV(+)3例,未检见滴虫。混合感染11例。清洁度多为Ⅰ度,Ⅱ度以上者占38%。两组相比,胎膜早破组生殖道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胎膜早破组(P<0.05),且阴道清洁度明显低于非胎膜早破组。[结论]胎膜早破与感染密切相关,其产前感染的发生明显高于非胎膜早破组,感染是引起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因胎膜早破可诱发早产、脐带脱垂、胎儿窘迫及母儿感染等不良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母儿健康,故应正确处理产前胎膜早破相关因素,尽量避免胎膜早破;一旦胎膜早破,采取恰当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能大大降低母儿并发症,取得较好的妊娠结局。C-反应蛋白、生殖道病原学检查均可提示产前感染的存在,并能及时正规地指导使用抗生素以避免产褥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的发生,故常规测定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1120份阴拭分泌物涂片镜检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20份阴拭分泌物涂片镜检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自动化镜检结合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对阴道分泌物革兰氏染色涂片形态学的准确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方法
        1.2.1 涂片制备及革兰氏染色
        1.2.2 显微镜检
    1.3 结果判定标准
    1.4 观察指标及定义
    1.5 样本量估算及偏倚控制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2.2 人工镜检结果
    2.3 自动化镜检对阴道微生态形态学评价的准确性
    2.4 自动化镜检Nugent评分判断的准确性
    2.5 自动化镜检对真菌定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讨论

(2)苦参碱对需氧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检测苦参碱对AV常见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1.1 材料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探索苦参碱与细菌成分刺激阴道上皮细胞后NF-κB的活化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需氧菌性阴道炎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BV、VVC、TV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阴道微生态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混合精斑不同免疫学检验方法的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免疫学方法概述
    1.2 免疫学方法在精斑检验中的应用
    1.3 其他
    1.4 选题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仪器和试剂
    2.2 标本制备
    2.3 检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联用实验检测结果
    3.2 案例应用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抗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胶体金免疫试纸条法用于快速筛选检材
    4.2 免疫磁珠法用于纯化、浓缩DNA
    4.3 激光捕获显微分离技术用于分离混合精斑检材
    4.4 联合应用效果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精斑鉴别技术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中医体质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盆腔炎性疾病
        1.1 盆腔炎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1.2 盆腔炎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1.3 盆腔炎性疾病的微生物学病因
        1.4 盆腔炎性疾病的长期并发症
        1.4.1. 输卵管性不孕(Tubal Factor Infertility,TFI)
        1.4.2. 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
        1.4.3. 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
        1.5 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
        1.5.1. 盆腔炎性疾病的西医学治疗
        1.5.2. 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治疗
    2. 慢性盆腔痛
        2.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慢性盆腔痛的流行病学
        2.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慢性盆腔痛的病理生理基础
        2.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慢性盆腔痛的治疗
        2.3.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慢性盆腔痛的中医治疗
        2.3.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慢性盆腔痛的西医治疗
    3. 中医体质学说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诊断标准
        1.2.2.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标准
        1.2.2.1 判定方法
        1.2.2.2 判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纳入
        2.3 数据录入及处理
    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4.2 中医体质分布
        4.3 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体质类型转化分的异同
        4.4 年龄与体质类型分布的关系
        4.5 兼夹体质与单纯体质分布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讨论
    参考文献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6)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多位点测序分型研究和新型变种流行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序言
    参考文献
全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江苏和广西性病门诊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多位点测序分型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ompA及MLST分型方法的建立
        1. 参考菌株的传代培养
        2. DNA提取和核酸检测
        3. ompA和MLST基因分型
        二、研究的对象
        1. 调查的对象
        2. 调查问卷和知情同意书
        3. 调查的流程
        三、临床标本的基因分型检测
        1. 检测的流程
        2. 临床标本的细胞培养
        3. 临床标本的核酸检测及基因分型
        四、数据统计分析
        1. 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
        2. MLST数据分析
    结果
        一、参考菌株ompA基因及MLST基因测序分型的结果
        二、临床基础资料
        1. 总体概况
        2. 患者人口学信息
        3. 患者的患病史和就诊原因
        4. 随访患者的情况
        5. 淋球菌实时定量PCR检测的结果
        三、临床标本沙眼衣原体ompA基因型别及MLST的分布
        1. 临床标本沙眼衣原体ompA基因型别的分布
        2. 临床标本沙眼衣原体MLST型别的分布
        3. 江苏与广西地区菌株间的关系
        4. 江苏和广西地区与意大利地区菌株间的关系
        四、不同型别的菌株合并淋球菌感染的情况及其与临床症状相关性
        1. 不同型别的菌株合并淋球菌感染的情况
        2. 不同型别的菌株与引起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沙眼衣原体新型变种在暗娼人群中的流行现状调查及Abbott m2000CT/NG检测性能的评估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 调查对象
        2. 调查问卷和知情同意书
        3. 调查的流程
        二、检测方法
        1. 检测方案
        2. 检测的主要试剂
        3. 检测的主要仪器
        4. 实验主要步骤
        三、统计方法
    结果
        一、研究对象人口学基本特征情况
        二、检测的基本概况
        1. 标本含抑制物及可疑标本的处理情况
        2. 两种试剂对FSWs人群的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的检测情况
        3. 两种试剂间的符合率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我国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检测现状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 室间质评的对象
        2. 现场调研的对象
        二、研究方法
        1. 质控标本的设计与发放
        2. 医疗机构调研
        3. 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一、质控考核的总体成绩
        二、沙眼衣原体的检测现状
        三、诊断试剂的检测特性
        四、不同检测试剂检测能力的比较
    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相关性综述1
论文相关性综述2
附录
    附录1. 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件
    附录2. 修正案申请备案表
    附录3. 临床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发生机制的初探知情同意书
    附录4. 沙眼衣原体感染就诊者信息表
    附录5. 医学伦理委员会科研(药物)临床试验审批表
    附录6. FSW健康调查表
    附录7. 代表性论着1
    附录8. 代表性论着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会议及培训班
致谢

(7)人粪中两种钩虫卵的PCR分类鉴定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山东省部分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结核病的研究进展
        1.1.1 结核病的认知过程
        1.1.2 结核菌的形态特性
        1.1.3 结核菌的培养与生化特性
        1.1.4 结核菌的抵抗力与变异力
        1.1.5 结核菌的免疫性
        1.1.6 结核病的发病机理
        1.1.7 结核病的症状及病理变化
    1.2 结核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1.2.1 结核病的流行总趋势
        1.2.2 传播途径
        1.2.3 国外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1.2.4 我国结核病的流行现状
    1.3 结核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细菌学诊断方法
        1.3.2 分子生物学诊断
        1.3.3 免疫学诊断
    1.4 防制措施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样品
        2.1.2 试剂耗材与来源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2.1.5 引物的合成
    2.2 方法
        2.2.1 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
        2.2.2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PCR 技术的鉴定
        2.2.3 间接 ELISA 试剂盒的初步建立
结果与分析
    3.1 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
        3.1.1 痰液镜检结果
        3.1.2 抗酸阳性菌株初次培养结果
        3.1.3 临床分离株的涂片镜检结果
        3.1.4 菌株扩大培养的结果
    3.2 菌株的 PCR 技术的鉴定
        3.2.1 菌株 PCR 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3.2.2 血清 PCR 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3.3 间接 ELISA 诊断方法的初步建立
        3.3.1 间接 ELISA 方法最佳条件的筛选
        3.3.2 临界值的判定
        3.3.3 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
        3.3.4 重复性试验
        3.3.5 与临床诊断结果的比较
        3.3.6 保存期试验
        3.3.7 试剂盒的组装
        3.3.8 间接 ELISA 试剂盒的初步应用
讨论
    4.1 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
    4.2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PCR 技术的鉴定
    4.3 间接 ELISA 诊断方法的初步建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丹毒丝菌毒力基因、重组蛋白免疫保护性研究及间接SPA-ELISA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流行病学
    第二节 丹毒丝菌毒力因子
    第三节 实验室诊断方法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湖南11株猪源红斑丹毒丝菌的分离鉴定和主要毒力基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菌种来源
        1.3 细菌生化鉴定与药敏分析
        1.4 PCR扩增毒力基因和细菌16S rRNA
        1.5 毒力基因遗传变异分析与16S rRNA遗传进化树构建
        1.6 分离株的毒力试验
    2. 结果
        2.1 生化鉴定与药敏试验分析
        2.2 PCR及序列分析结果
        2.3 小鼠致病性试验
    3. 讨论
第三章 丹毒丝菌4种脂蛋白和SPBA蛋白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DNA模板
        1.3 引物设计与克隆
        1.4 PCR技术扩增基因
        1.5 构建重组质粒
        1.6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1.7 表达产物的纯化
        1.8 纯化后的重组蛋白Western-Blot分析
        1.9 重组蛋白的小鼠免疫保护性试验
    2. 结果
        2.1 PCR电泳检测产物
        2.2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2.3 重组蛋白的SDS-PAGE电泳鉴定
        2.4 表达产物的纯化
        2.5 纯化后的重组蛋白Western-blot分析
        2.6 重组蛋白的小鼠免疫保护性研究
    3. 讨论
第四章 BMP-2、SPBA-N与LTB蛋白融合表达及小鼠免疫保护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引物设计和PCR反应
        1.3 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1.4 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
        1.5 表达产物的纯化
        1.6 Western-Blot分析
        1.7 融合蛋白与混合蛋白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
    2. 结果
        2.1 融合基因构建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2.2 融合蛋白的SDS-PAGE鉴定
        2.3 表达产物的纯化
        2.4 Western-Blot分析
        2.5 融合蛋白与混合蛋白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3. 讨论
第五章 检测猪丹毒SPA-ELISA的初步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本试验基本操作流程
        1.3 阴性血清和阳性血清的筛选
        1.4 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倍数的优化
        1.5 封闭液的优化
        1.6 血清作用时间的确定
        1.7 酶标二抗作用时间的确定
        1.8 底物显色时间的确定
        1.9 临界值的确定
        1.10 重复试验
        1.11 SPA-ELISA检测效果评估
    2. 结果
        2.1 蛋白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倍数的确定
        2.2 封闭液的确定
        2.3 血清作用时间优化
        2.4 酶标二抗作用时间优化
        2.5 TMB底物作用时间优化
        2.6 临界值的确定
        2.7 重复试验
        2.8 特异性和敏感性检测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致谢
作者简介

(10)感染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资料收集
    4. 数据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胎膜早破的发病机制及预防处理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1120份阴拭分泌物涂片镜检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动化镜检结合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对阴道分泌物革兰氏染色涂片形态学的准确性评价[J]. 王瑶,孙宏莉,赵颖,张丽,朱任媛,窦红涛,原英,刘亚丽,刘文静,徐英春. 协和医学杂志, 2021(04)
  • [2]苦参碱对需氧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机制研究[D]. 张艺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D]. 周子瀚.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混合精斑不同免疫学检验方法的联用分析[D]. 董敏安.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5]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中医体质分布研究[D]. 马媛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多位点测序分型研究和新型变种流行现状研究[D]. 韩燕.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7]人粪中两种钩虫卵的PCR分类鉴定方法初探[D]. 罗丹. 大理学院, 2014(01)
  • [8]山东省部分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D]. 王相芹.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9]丹毒丝菌毒力基因、重组蛋白免疫保护性研究及间接SPA-ELISA的建立[D]. 钱幸.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10]感染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分析[D]. 孙中平.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1120份阴道拭子和涂片的显微镜检查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