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中医辨证论治与胃黏膜病变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胃脘痛中医辨证论治与胃黏膜病变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一、胃脘痛的中医辨证与胃粘膜病理改变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雷[1](2021)在《基于升降理论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升降理论基础为指导,观察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提供临床思路与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普通针刺,观察组为升降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双)、气海、足三里(左侧)、合谷(双侧)、内关(左侧)、阳陵泉(右侧)、太冲(双侧)两组治疗时间相同,每周针刺5次,每次留针40分钟,休2天,共3周。观察胃肠PRO的积分、Hp感染分级、主要症状的积分、中医症候总积分及生存质量评分(SF-36),评估其临床有效性。结果:(1)两组胃肠PRO的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改善胃肠PRO的积分方面均有明显效果,而观察组在改善胃肠PRO的积分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Hp感染分级比较: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改善Hp感染方面两组均有明显效果,而观察组在改善Hp感染方面优于对照组。(3)两组CSG主要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改善CSG主要症状,而观察组在改善CSG主要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而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效果优于对照组。(5)两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组内比较(P=0.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改善两组生存质量均有明显效果;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生理职能(P=0.000<0.05)、躯体疼痛(P=0.004<0.01)、总体健康(P=0.000<0.01)、活力(P=0.000<0.01)、社会功能(P=0.000<0.01)、情感职能(P=0.00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在改善这些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生理职能(P=0.088>0.05)、精神健康(P=0.250>0.05)方面,无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组在这两方面治疗效果相近。结论:1、临床观察表明在改善胃肠PRO症状、Hp感染率、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生存质量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具有明显临床效果。2、在改善胃肠PRO症状、Hp感染率、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生存质量的多方面观察组明显优对照组。

杨润萌[2](2021)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心理干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疗效的影响,探求心理干预与肝胃不和证的相关性。方法:将72例伴有焦虑、抑郁状态、西医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为肝胃不和证的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患者进行SAS、SDS、SF-36量表、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的评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方法,而观察组在常规基础治疗方法上,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治疗,综合观察心理干预对本病患者生活质量、胃肠症状、抑郁和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均有降低,SF-36评分都有明显提高,胃肠症状评分皆有改善,经检验,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情绪的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改善程度、胃肠症状好转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观察两组的疗效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结论:经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状态好转程度比对照组患者更优,说明心理干预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是有帮助的。

韩萍萍[3](2021)在《体质辨识与三辨诊疗模式在慢性胃炎中应用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证型分布规律,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总结汤毅主任治疗的临床经验,为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体质辨识量表、证型判定表、症状积分量表的评测并记录数据,口服汤药为汤毅主任应用三辨诊疗模式进行治疗的药物,患者治疗8周后复测症状积分量表。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研究结果1.151例慢性胃炎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分布无差异。年龄分布以青年人为主,占53%。BMI分布体重正常占55.6%,体重过重、肥胖共占36.4%。男性以体重超重和肥胖为主,占57.8%,女性以体重正常为主,占67.85%。Hp阳性患者的BMI大于阴性患者。2.体质类型分布:151例慢性胃炎患者体质类型阳虚质占比最高,为27.8%,湿热质次之,为16.6%。体质性质以虚性体质最多,占48.3%,其次为实性体质,占46.4%,理想体质最少,占5.3%。男性患者体质类型湿热质占比最多,为26.6%、其次为阳虚质、痰湿质均占比18.8%。女性患者的体质类型主要以阳虚质占比最多,为34.5%、其次为气虚质/气郁质,均占14.9%。Hp阳性患者体质类型以湿热质为主,占比27.1%,其次为阳虚质,占比18.6%。青年组的体质类型以阳虚质(26.3%)、湿热质(23.8%)为主。中年组以阳虚质(26.2%)为主,气虚质(19.6%)为主,老年组体质类型分布无异。3.证型分布:慢性胃炎患者证型以为脾胃虚弱证(43%)为主,次之为脾胃湿热证(21.9%),再次为肝胃不和证(21.2%)。女性以脾胃虚弱为主,占比51.7%,胃络瘀阻证5例均为女性。男性以脾胃湿热证(37.5%)为主,本次研究男性未见胃络瘀证。Hp阳性以脾胃湿热证为主,占比44.3%,Hp阴性脾胃湿热证占比最少,仅有两例,主要为脾胃虚弱证,占比54.3%。所有年龄段患者证型均以脾胃虚弱证为主,第二位证型青年组和中年组患者均为脾胃湿热证,老年组患者为肝胃不和证,占比达36%。4.本次研究慢性胃炎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相关性较大为阳虚质与脾胃虚弱证(26例)、阳虚质与肝胃不和证(11例)、气虚质与脾胃虚弱证(16例)、湿热质与脾胃湿热证(7例)、痰湿质与脾胃湿热证(7例)、气郁质与肝胃不和证(8例)、阴虚质与胃阴不足证(7例)、血瘀质与胃络瘀血证(5例)。5.本次研究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采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8周后总体有效率为87.4%。其中痊愈6%,显效,29.8%,有效51.6%,无效12.6%。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可改善患者大部分症状,嗳气呃逆未见改善。湿热质慢性胃炎患者疗效优于血瘀质,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患者疗效优于胃络瘀血证。研究结论1.本次研究结果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阳虚质为主,多见湿热质。证型以脾胃虚弱证为主,多见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可能有“年轻化”的趋势,超重和肥胖患者占比较大,因此慢性胃炎患者应加强体重控制。Hp阳性患者体质以湿热质为主。慢性胃炎患者的性别、年龄均与中医体质、中医证型有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部分中医体质和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2.经治8周后慢性胃炎患者在中医症状积分方面疗效明显,总体有效率为87.4%。就体质、证型而言,湿热质患者疗效优于血瘀质,脾胃湿热证患者疗效优于胃络瘀血证。说明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不仅临床疗效明显,而且为慢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多维度的诊疗方法,提高疗效,防止复发。3.经治8周疗后在大部分症状均有改善,说明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疗效突出。

孙跃华[4](2020)在《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疾病,是一种以胃黏膜炎性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由于该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的针灸推拿等外治方法对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调理脾胃,而且对防止该病的反复发作和提高患者的整体身体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同时澳洲的整脊治疗也是一种较受欢迎的无药物治疗方法,对于许多内脏疾病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因此本研究在采取多种无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法中,探索多种方法联用是否比单独使用具有更好的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收集中医古籍和现代中医文献,对相关论述进行文献梳理,综述了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为病体在胃,同时受肝脾的影响,在胃腑功能失调的病理基础上,夹杂痰湿、血瘀、气滞、气虚等多种复杂因素,形成虚实夹杂的多种病变证型。治疗方法有中药的内服、外用;中医的外治方法等。其中针灸推拿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外治方法,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对于现代西医的认识主要通过文献收集,综述了现代医学在内镜技术和病理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了本病的认识,也即胃黏膜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改变,在致病因素中,近些年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和本病高度相关,因此治疗方法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同时有针对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联合铋剂和质子泵抑制进行治疗。临床研究部分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电针治疗、推拿整脊治疗和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三种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治疗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三组分别给予为期4周的两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三组患者的主要症状积分分别从治疗前14.00±3.48、14.00±3.32、18.00±3.21下降到治疗后4.07±3.95、5.53±4.48、2.80±3.34;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在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中,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好转;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比单纯推拿整脊治疗在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治疗前31.47±8.45、31.00±7.64、31.87±8.19下降到治疗后14.13±4.10、16.47±3.95、11.73±4.35;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积分下降最明显,表明其疗效在三组当中最佳(P<0.05)。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方面,三组的积分分别从16.70±4.35、16.07±4.01、15.83±4.33下降至7.50±2.15、8.00±2.94、5.70±1.99,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在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比较中均有较好的疗效。组间比较显示,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的治疗效果最佳(P<0.05)。在抑郁和焦虑状况的比较中,三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5.37±6.07、15.50±5.89、16.03±5.80下降到治疗后6.73±2.36、7.40±2.71、6.17±2.32,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三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分别从治疗前13.67±5.76、13.87±5.65、13.83±5.90下降到6.00±1.97、7.07±2.15、6.13±2.11,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表明三组在改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三种方法在改善患者焦虑症状方面疗效相当(P>0.05)。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电针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4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5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60%;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2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恶化2例,显效率为40%;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经治疗后,临床治愈人数8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1例,恶化1例,显效率为80%。三组显效率资料经卡方检验示,P<0.05,表明三组的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其中电针联合推拿整脊组效果最佳。结论:1.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次要症状积分均有治疗作用。2.电针组、推拿整脊组、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在改善抑郁、焦虑状态方面均有治疗作用。3.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观察指标方面,电针组联合推拿整脊组疗效最佳。4.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次要观察指标方面,三组疗效相当。综上所述,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在主要观察指标方面,显示最佳疗效差异(P<0.05),且进一步比较分析中,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方法显示较单纯推拿整脊方法疗效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电针组和推拿整脊组以及电针结合推拿整脊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电针在几项积分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应当加以重视。在次要观察指标中三组疗效相当,其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黄佳钦[5](2020)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或(和)异型增生称为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由于胃癌具有发病率高、生存率低、发现晚等特点,故胃癌癌前病变作为肠型胃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环节,早期在此阶段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对阻断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医对于此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对症治疗及对因治疗,其中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抗胆汁反流、抗氧化、叶酸及COX-2抑制剂等治疗方式,尚缺乏特异性干预措施。而中医药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国内外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延缓、阻断甚至逆转PLGC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且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组结合PLGC病机特点及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PLGC,并在前期的临床研究中得出该法在PLGC的治疗上确有疗效,然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故本课题拟从临床疗效和分子机制两部分展开研究:临床疗效部分,通过证候量表、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评价方式以明确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PLGC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由文献综述、临床疗效研究及分子机制研究三部分组成。文献综述部分分为以下2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部分,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特点、分型论治、现代医家治疗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部分,主要围绕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治疗方法及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临床疗效研究部分,收集就诊于东直门医院门诊的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30例,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其进行干预,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胃镜病理学表现情况,试图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进而运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30例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运用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P53、ERBB4、PTEN的水平,尝试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对比,本研究共纳入30例研究对象,其中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5岁,平均年龄为53.93±7.87,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且不同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下者较多,其中高中21例,占70.00%;就诊季节以冬季(46.67%)、秋季(40.00%)居多;本病诱发情绪因素以焦虑忧虑(63.33%)、急躁易怒(60.00%)、精神紧张(43.33%)多见;患者饮食习惯以嗜食油腻(70.00%)、甜食(60.00%)、辛辣(40.00%)居多;生活作息方面,作息规律(46.67%)者多于熬夜(40.00%)与劳倦(30.00%)的患者;烟酒史方面,吸烟(43.33%)及饮酒(36.67%)患者较多。(2)临床疗效主要从临床症状积分及病理组织学积分两方面评估运用尼莫地平法计算临床症状积分得出,痊愈2例(6.67%),显效5例(16.67%),有效19例(63.33%),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86.67%,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积分及次要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对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进行统计,得出胃脘痞塞、心烦易怒、反酸、烧心、口苦、口干、暖气、身重倦怠、精神疲乏、纳差、气短、大便溏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胃脘疼痛、懒言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中嘈杂、大便干结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积分进行统计发现,治疗前后患者病理总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及慢性炎症4项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动性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包括网络药理学结果与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多色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共搜集了 858个化合物,以OB≥30%,DL≥0.18为筛选条件,共得到83个口服利用度和类药性较好的候选化合物;化合物-靶点网路共有41个hub节点,其中靶点≥35个的化合物有11个,13个靶点能与≥20个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有54个节点,其中包含31个靶点与23个疾病;对参白颗粒中6种草药对应的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确定了 324个GO条目;并对上调的部分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FDR≤0.01筛选得到24条KEGG通路信息。对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进行多色免疫荧光检测得出,PI3K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KT、Bcl-2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BB4、P53、PTEN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一般情况中,从性别年龄分析,该病好发于45-65岁的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发病与季节、饮食、情绪有关,其中就诊季节以冬、秋季节较多,情绪中焦虑忧虑、急躁易怒、精神紧张三方面因素影响较大,饮食以嗜食油腻、甜食、辛辣、生冷食物者居多,同时烟酒史也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发现,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故可以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网络药理学结果发现细胞凋亡、P53、ERBB4、癌症通路等17条通路均与PI3K/AKT通路相关,由此猜测,参白颗粒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实现。进一步观察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ERBB4、P53、PTEN分子的干预作用,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可下调PI3K、AKT、Bcl-2分子的表达水平,故该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癌变的发展。

王睿[6](2020)在《基于NF-κB/COX-2和Hedgehug信号通路研究通阳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1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幽门螺旋杆菌为主要病因,也存在饮食、环境、免疫、药物因素的影响。当前本病尚不能治愈,治疗手段在控制症状缓解及预防癌前病变中有众多不足。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针对不同病因病证用药以缓解症状,是中医药在本病中的治疗优势。在中医的角度,上述病因均体现出胃阳受损的特征。前期研究揭示新安医学、新安王氏内科论治胃脘痛的病机、辨证及用药思路具有独特的思想:以通阳散结法为治则、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为主要组方特点,针对胃阳不振在胃病治疗中广泛应用,亦同样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本研究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胃阳不振”的病机理论,结合前期的研究基础,在理论源流中发掘通阳散结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基础,阐述胃阳不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过程中的机制。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新安王氏内科医案中有关胃阳不振胃病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寻找通阳散结法的组方特点。进一步对此组方进行动物实验的机制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的双方面验证。在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中,通过NF-κB/COX-2通路表达水平验证本法本方对CAG炎症活动的干预机制,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研究其对CAG癌变的干预机制;在临床疗效观察中,通过与温胃舒胶囊的临床对比研究判断本法本方对CAG临床症状、证候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水平。为本法本方的进一步临床及药理研究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2方法第一部分:新安王氏内科治疗胃阳不振型胃痞/胃痛的组方用药特色从已出版的《王仲奇医案—新安医籍丛刊医案医话类》,《王任之医案》以及王乐匋先生现存医案手稿选取符合中医胃痞和胃痛病诊断标准,证候符合胃阳不振特点的,有较完整的病史,舌脉象及病机分析,有完整的组方,用药剂量的医案纳入研究。采用SPSS Clementine软件进行关联分析,分析至三阶关联,总结出新安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法的基本用药和组方特点,供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使用。第二部分:通阳散结组方通过NF-κB/COX-2通路和Hedgehog通路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健康Wistar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NF-κB阻滞剂组,Hedgehog阻滞剂组,每组12只。治疗组,NF-κB阻滞剂组,Hedgehog阻滞剂组由通阳散结组方颗粒剂研末配置生药液1ml·100g-1灌胃4周,对照组以温胃舒胶囊粉末配置生药液7.5mg·kg-11ml·100g-1灌胃4周。空白组和模型组按等量生理盐水灌胃。NF-κB阻滞剂组给予EVP45930.2mg·100g-1每日腹腔注射,Hedgehog阻滞剂组给予GDC-0449 0.2mg·100g-1每日腹腔注射,共4周。采用N-亚硝基化合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联合夹尾刺激模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阳不振动物模型。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NF-κB、COX-2表达,RT-PCR检测NF-κB、COX-2受体mRNA表达,判断NF-κB/COX-2通路变化水平。相同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Shh、Ptch、Gli-1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胃组织Shh、Ptch、Gli-1 mRNA表达,判断Hedgehog通路变化水平。第三部分:通阳散结组方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选取符合中医胃痛和胃痞病,证候表现为胃阳不振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各组患者一般情况五显着差异。观察组:予通阳散结组方颗粒剂水冲300ml早晚分2次服用。对照组给予温胃舒胶囊,一次1.2g,一日2次。给药前、给药1周、给药4周后对各组给药前后中医症状及症候积分评分,给药前、给药4周后进行胃肠病症状重叠与PRO量表评分进行对比,评价通阳散结组方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中医症状/证候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情况。3结果第一部分:新安王氏内科对于胃阳不振型胃痞/胃痛的组方用药特色对147例符合条件的医案组方进行数据挖掘,通过三阶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半夏、瓜蒌、枳壳;半夏、瓜蒌、薤白;枳壳、瓜蒌、薤白等三组存在最强关联度,与其他药物组合存在显着差异。以此推断枳壳、瓜蒌、薤白、半夏等四药为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方的主药;综合其他核心药物和二阶关联规则,得出通阳散结组方由半夏、瓜蒌、薤白、枳壳、延胡索、川楝子、五灵脂、甘松、黄连等药物组成。依据本方的组成和功效的相似度,判断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而成。第二部分:通阳散结组方通过NF-κB/COX-2通路和Hedgehog通路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1)HE染色观察,空白组显示正常胃黏膜;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NF-κB阻滞剂组,Hedgehog阻滞剂组均呈现腺体萎缩和肠化,符合萎缩性胃炎表现;除空白组和NF-κB阻滞剂组,其他各组大鼠黏膜固有层存在活动性炎症表现,模型组程度重于其他组。(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F-κB、COX-2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NF-κB阻滞剂组NF-κB、COX-2蛋白及mRNA的表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通阳散结组NF-κB、COX-2蛋白及mRNA表达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NF-κB阻滞剂组比较,治疗组组NF-κB、COX-2蛋白及mRNA较高(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Hedgehog阻滞剂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Hedgehog阻滞剂组比较,治疗组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1)。第三部分:通阳散结组方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1)组内比较,给药1周及给药4周以后治疗组和观察组的中医症状及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给药前(P<0.05);给药4周评分明显低于给药1周(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给药前,给药1周及给药4周与对照组相比主症评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4周后,观察组次症评分及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内比较,观察组和治疗组,给药4周后,反流、消化不良、排便异常、全身症状评分低于给药前(P<0.05);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评分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反流、消化不良、排便异常、全身症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消化不良和反流症状评分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排便异常、全身症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评分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4结论(1)新安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法针对胃阳不振的胃痞、胃痛组方由半夏、瓜蒌、薤白、枳壳、延胡索、川楝子、五灵脂、甘松、黄连组成,为经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而成。(2)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能够通过抑制NF-κB、COX-2蛋白及mRNA的表达,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炎症活动水平。(3)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能够提高Shh、Ptch、Gli-1蛋白及mRNA的表达,激活Hedgehog通路,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前状态及向胃癌的转变。(4)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及证候缓解,消化不良、反流症状的缓解水平优于温胃舒胶囊,对全身症状、心理情绪的缓解二者无显着差异。

曾荣[7](2020)在《安胃消萎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自拟方安胃消萎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症状改善、胃镜下粘膜修复及病理分度情况,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明确安胃消萎汤的治疗效果,为中医治疗CAG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选自2019年2月至2020年0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门诊部、住院部以及胃镜室经胃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CAG,并且经过中医辨证确定证型为脾胃虚弱证的患者总计60例。经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自拟方安胃消萎汤口服,对照组予胃复春口服,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共12周,并在治疗的第4、8周观察对比主症的积分。治疗12周后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及胃镜积分,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3个月的回访,观察临床症状的变化,并分析统计结果。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不能服用与本病治疗有关或影响疗效的其他药物。结果 临床疗效上,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为80%,经过统计表明,两组均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治疗组对改善胃脘胀闷疼痛、食少纳呆、食后脘闷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胃寒喜暖、气短、乏力体倦、大便溏泻方面,两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在对萎缩、肠化、炎症及活动性的修复方面,两组对萎缩和炎症均有改善,而治疗组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而在对改善肠化及活动性方面,二者效果无明显相差。服药结束后3个月,对两组随访着的症状进行对比,治疗组未发现明显复发(P>0.05),对照组有复发趋势(P<0.05)。结论 运用安胃消萎汤治疗CAG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本方在改善患者症状上较对照组更有效,对修复胃粘膜方面本方亦有较好效果,进而随访发现本方可以较好的控制病情。

徐雪莲[8](2019)在《炮山甲联合化痰消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组旨在观察炮山甲联合化痰消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异型增生患者临床症状、胃镜表现及病理诊断等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以及随机分组实验的方法,来观察炮山甲联合化痰消瘀方是否能够有效逆转胃黏膜的萎缩、异型增生以及肠上皮化生,对此类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观察其疗效是否优于单纯使用化痰消瘀方治疗方案。客观评价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患者的逆转治疗提供临床用药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异型增生的患者。将符合诊断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化痰消瘀方随症加减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疗程的前3个月加用炮山甲颗粒剂,每日一次,3g温水冲服。治疗过程中,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随访记录,包括胃痛、嘈杂、痞满、嗳气反酸、纳差等中医症候积分、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异型增生、萎缩、肠上皮化生)积分等项目。患者治疗过程中如出现特殊情况应及时随访并记录,必要时嘱患者就诊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及病理总积分、胃镜检查表现等疗效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总疗效:对照组显示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显示痊愈2例,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两组治疗方案对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候疗效:治疗后,两组各个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治疗后各中医症状均有显着改善。治疗组治疗后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中医症状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胃粘膜病理组织学疗效:两组在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的改善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病理组织学积分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对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特别是异型增生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胃镜下表现如充血水肿、红白相间、血管显露、糜烂、胆汁反流及颗粒增生等征象的改善率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不良反应: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炮山甲联合化痰消瘀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能有效缓解患者胃痛、嘈杂、痞满、嗳气反酸、纳差等中医临床症状;对胃粘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血管显露、糜烂、胆汁反流及颗粒增生等征象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对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有显着疗效,甚至逆转这一癌前病变;其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化痰消瘀方,且炮山甲免煎剂服用方便,用量少,易吸收,用药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崔渺[9](2019)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及其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teine,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的关系,以期为CAG的筛查和初步诊断以及CAG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中医内科、消化内科门诊及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CAG患者252例及对照组42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判断中医证型;检测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结果:1)对照组与萎缩组血清指标比较:对照组与萎缩组的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而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降低。2)一般情况:①不同萎缩程度CAG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既往胃病史(p<0.001)、喜饮绿茶(p<0.001)、喜饮浓咖啡(p<0.05)与CAG的发生有关联。既往有胃病史、喜饮咖啡患者患CAG的风险上升;喜饮绿茶的患者患CAG的风险降低。其余人口学变量与CAG发病无明显相关。3)中医证型分布情况:①中医证型分布:脾胃虚寒证32.10%、胃络瘀血证25.80%、胃阴不足证17.90%、肝胃气滞证14.30%、肝胃郁热证9.90%、脾胃湿热证5.60%。②不同萎缩程度CAG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轻度CAG组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弱证59.3%、肝胃气滞证21.30%、肝胃郁热证13.50%、胃阴不足证13.50%、胃络瘀血证12.90%、脾胃湿热证7.70%;中度CAG组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弱证36.6%、胃阴不足证29.30%、脾胃湿热证23.20%、肝胃郁热证4.90%、肝胃气滞证3.70%、脾胃湿热证2.40%;重度CAG组主要中医证型为胃络瘀血证80.00%、脾胃虚弱证20.00%。4)CAG与血清指标的关系:①萎缩程度与血清Hcy水平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0.59,p<0.001),轻度CAG组的血清Hcy水平显着低于中度CAG组(p<0.001)、重度CAG组(p<0.001)。萎缩程度与维生素B6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0.455,p<0.001),轻度CAG组的维生素B6水平显着高于中度CAG组(p<0.001)、重度CAG组(p<0.001)。萎缩程度与维生素B12及叶酸无明显相关,但轻度CAG组的维生素B12水平显着高于中度CAG组(p<0.001)、重度CAG组(p<0.001)。随着萎缩程度加重,CAG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呈上升趋势,血清维生素B12、维生素B6、叶酸水平呈下降趋势。②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其他证型;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患者血清维生素B6水平低于其他证型;脾胃虚弱证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于其他证型;胃络瘀血证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其他证型。③ 不同性别患者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在性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男性低于女性。年龄与血清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无显着相关(p>0.05),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p<0.05),即年龄越大,血清Hcy水平越高。④各血清指标水平的影响因素:Hcy:除年龄外,大量饮酒史对Hcy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p<0.05)。维生素B6:既往胃病史和患高血压病对维生素B6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维生素B12:喜热食对维生素B12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叶酸:性别、脑梗死、喜辛辣刺激对叶酸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喜热食对叶酸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CAG患者萎缩程度与中医证型分布密切相关。CAG的发生与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有关,且萎缩程度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维生素B6呈负相关,可为CAG的筛查和初步诊断提供依据。血清Hcy、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在中医证型间分布具有差异。Hcy与CAG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关系密切,维生素B6与CAG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关系密切,维生素B12与CAG脾胃虚弱证关系密切,叶酸与CAG胃络瘀血证关系密切,推断上述指标与CAG虚(脾胃及阴虚)、瘀的产生有关,可作为CAG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

陈美琳[10](2019)在《七方胃痛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七方胃痛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幽门螺杆菌清除情况的观察,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理,从而为本方治疗肝胃不和型CAG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本院符合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6例,给予导师所创的七方胃痛方免煎颗粒治疗,每日1剂,早晚饭后冲服,疗程3个月,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以及胃粘膜病理积分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对中医证候以及病理学的疗效,并对入组后行14C呼气试验检查提示阳性者在停药4周后再次检测Hp,统计分析其治疗前后Hp数值变化情况以评估该方对Hp的根除或抑制情况。结果:本研究共有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病例为44例。1.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44例患者中,临床症状治愈10例(22.73%),显效14例(31.82%),有效18例(40.91%),无效2例(4.55%),总有效率为95.45%。2.治疗前后中医各项症状积分以及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中医各项症状积分以及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七方胃痛方可以有效改善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脘胀满或胃脘痛、胁肋胀闷、胃脘灼热、嗳气反酸、口干口苦、心烦易怒、情绪抑郁、大便干燥等症状。3.治疗后各项病理疗效以及总病理疗效比较:经治疗后44例CAG患者总有效率为79.55%,临床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其中44例CAG患者中,有12例单纯萎缩者临床治愈2例,显效3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66.67%;28例萎缩伴肠化者临床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64.29%;4例萎缩伴异型增生者,有效1例,总有效率25%。4.治疗前后各项病理积分以及总病理积分比较:44例CAG患者治疗前后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活动性炎症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慢性炎症及异型增生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4例CAG患者治疗前后病理总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Hp转阴率:入组44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Hp为阳性,治疗后复查14C呼气试验,结果显示其中有8例患者Hp转阴,转阴率为38.10%。6.治疗前后安全性比较:44例受试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因服用七方胃痛方免煎颗粒而产生不良反应以及过敏反应,在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二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的检测,亦未发现明显异常变化。结论:七方胃痛方可有效改善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胃黏膜的病理学状况,并对幽门螺旋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具备较好的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但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并设立对照,扩大验证。

二、胃脘痛的中医辨证与胃粘膜病理改变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脘痛的中医辨证与胃粘膜病理改变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升降理论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资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临床资料登记表
    附录 C CSG 主要症状评分量化分级表
    附录 D 胃肠病 PRO 量表
    附录 E HP 感染分级量表
    附录 F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附录 G 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 量表)
    综述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心理干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脱落标准
        2.4 随机分组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研究指标
        3.2 疗效性评测
        3.3 研究内容
        3.4 西医诊断标准
        3.5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6 心理干预
        3.7 技术路线
        3.8 建立数据库
        3.9 统计与方法
    4.结果
讨论
    1.一般情况分析
    2.治疗先后两组的SAS、SDS评分比较
    3.治疗先后 SF-36 量表、胃肠症状评分、疗效的比较
    4.关于情志
    5.肝胃不和证与心理干预的相关性
    6.分析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体质辨识与三辨诊疗模式在慢性胃炎中应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治疗方法
        2.3 干预时间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4 观测指标
        4.1 安全性指标
        4.2 证型类型
        4.3 体质判定
        4.4 人口学特征
        4.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
        4.6 体质类型与年龄、性别、Hp感染、证型相关性
        4.7 证型与年龄、性别、Hp感染、体质类型相关性
    5 疗效判定
    6 质量控制
    7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慢性胃炎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1.1 性别分布情况
        1.2 年龄分布情况
        1.3 Hp感染情况
        1.4 BMI分布情况
    2 慢性胃炎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性分析
        2.1 不同性别的年龄分布
        2.2 不同性别的BMI情况分析
        2.3 Hp感染与年龄、BMI的分布情况
        2.4 各BMI分级的Hp感染情况分析
    3 本组151 例慢性胃炎患者9 种体质的分布如下
        3.1 不同性别的体质类型分布
        3.2 Hp感染情况的体质类型分布
        3.3 各年龄阶段的体质类型分布
    4 本组151 例慢性胃炎人群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如下
        4.1 不同性别的中医证型分布
        4.2 Hp感染情况的中医证型分布
        4.3 各年龄阶段的中医证型分布
    5 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相关性
        5.1 慢性胃炎患者不同体质的中医证型分布
        5.2 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证型的中医体质分布
    6 中医症状积分表
        6.1 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分布
        6.2 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单一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情况
        6.3 治疗8 周后各中医体质类型疗效情况
        6.4 治疗8 周后各中医证型疗效情况
        6.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体质学说
        1.1 体质可分论
        1.2 体病相关论
        1.3 体质可调论
    2 研究结果讨论
        2.1 慢性胃炎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2 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分析
        2.3 慢性胃炎患者的证型分析
        2.4 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证型相关性分析
        2.5 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3 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
        3.1 三辨诊疗模式
        3.2 汤毅教授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具体思路及方法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1.1 中医学对病名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胃腑与肝脾关系的认识
        1.1.3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4 中医治疗之概述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2.1 胃炎
        1.2.2 慢性胃炎
        1.2.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
        2.1.1 样本量选择
        2.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止病例标准
        2.1.7 脱落剔除标准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比较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案选择
        3.1.1 电针治疗方案的选择
        3.1.2 推拿整脊方案的选择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2 三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3.2.3 三组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3.2.4 三组患者次要观察指标比较
        3.2.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电针结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认识
        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现代医家辨证论治特点
        4 辨病专方治疗
        5 中成药治疗
        6 外治法
        7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
        8 理气活血解毒法
        9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
        2 治疗
        3 PI3K/AKT通路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疗效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疗效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分子机制研究
    一、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二、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NF-κB/COX-2和Hedgehug信号通路研究通阳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新安王氏内科胃阳不振型胃痞/胃痛的组方用药特色
    1 新安王氏内科胃痞/胃痛病的辨治特色—胃脘痛
        1.1 辨证重视胃的阴阳
        1.2 重视肝在胃病发生中的作用
    2 新安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法治疗胃阳不振型胃病的数据挖掘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
第二部分 通阳散结组方通过NF-ΚB/COX-2通路和Hedgehong通路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及分组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2 方法
        2.1 模型制备
        2.2 给药
        2.3 取材
        2.4 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
        2.5 Western Blot 法检测大鼠胃组织 NF-κB、COX-2蛋白表达,以及Shh、Ptch、Gli-1蛋白表达
    3 结果
        3.1 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
        3.2 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COX-2蛋白表达
        3.3 Western Blot法检测Shh、Ptch、Gli-1蛋白表达
        3.4 RT-PCR法检测NF-κB、COX-2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
        3.5 RT-PCR法检测Shh、Ptch、Gli-1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
第三部分 通阳散结组方治疗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2 给药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中医症状及证候积分
        3.2 消化道重叠症状及临床疗效评价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各组患者一般情况
        5.2 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5.3 中医证候评价
        5.4 治疗前后基于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报告临床结局评价量表评分对比
讨论
    1 CAG胃阳虚理论的确立
        1.1 胃阳与脾阳理论的历史源流
        1.2 胃阳虚与脾阳虚的鉴别
        1.3 胃阳虚是CAG的主要证候特征
    2 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的确立
        2.1 通阳散结法用治胃病的起源
        2.2 病机分析,从脏腑阴阳辨析通阳散结法
        2.3 创新发挥和药物的选取
    3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的机制
        3.1 HE染色表现
        3.2 NF-κB/COX-2通路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在CAG中的抗炎机制
        3.3 Hedghog通路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在CAG中的抑癌机制
    4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的临床疗效评价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与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1.发病机制认识
    2.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3.对中医药治疗CAG实验研究现状的思考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论着及参与课题情况

(7)安胃消萎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理论研究
    1.中医理论研究
        1.1 病名研究
        1.2 病因病机
        1.3 辩证分型
        1.4 微观辨证
        1.5 中医辨证论治
        1.6 专方专药研究
        1.7 名医治疗经验
        1.8 其他治疗
    2.西医理论研究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西医诊断标准及病情分度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进展
二、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病例来源
    3.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4.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4.3 病例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4.4 病例剔除标准
    5.研究方法
        5.1 分组方法
        5.2 治疗方法及疗程
    6.观察指标及方法
        6.1 基本情况及安全性指标
        6.2 疗效观察指标
        6.3 疗效评价标准
    7.统计方法
    8.观察结果
        8.1 两组患者基本信息的比较
        8.2 中医证候总疗效治疗比较
        8.3 各症状的比较
        8.4 主症治疗前后的改善情况比较
        8.5 两组症状的总积分比较
        8.6 两组患者的胃镜病理组织学比较
        8.7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比较
        8.8 不良反应及安全指标
三、讨论
    1.研究结果及分析
    2.组方原理
    3.组方方解
    4.现代药理研究
    5.研究中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2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病理分级量化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炮山甲联合化痰消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认识
        1.发病机制
        2.治疗思路
        3.随访策略
    二、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认识
        1.病名溯源
        2.病因病机
        3.辨证分型
        4.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炮山甲联合化痰消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1.理论依据
    2.方药解析
    3.配伍释义
    4.疗效分析
    5.病案举隅
    6.研究结论
    7.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CAG西医诊断标准
        1.2.2 CAG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病例入选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采集和临床病例报告表的完成
    2.2 实验室检查
    2.3 统计分析
    2.4 伦理
3. 结果
    3.1 对照组与萎缩组血清指标的比较
    3.2 一般情况比较
        3.2.1 CAG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3.2.2 既往疾病、生活及饮食习惯、情绪因素情况
        3.2.3 病理类型分布情况
    3.3 中医证型分布
    3.4 CAG与血清指标的关系
        3.4.1 CAG与血清Hcy水平的关系
        3.4.2 中医证型与血清Hcy水平的比较
        3.4.3 不同性别、年龄血清Hcy水平的比较
        3.4.4 血清Hcy水平影响因素
        3.4.5 CAG与维生素B_6、维生素B_(12)、叶酸的关系
        3.4.6 萎缩程度与血清指标的关系
4. 讨论
    4.1 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
        4.1.1 对照组与萎缩组血清指标的比较
        4.1.2 一般情况的比较
        4.1.3 中医证型分布
        4.1.4 血清指标情况
    4.2 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现状
        4.2.1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认识
        4.2.2 西医对CAG的认识
        4.2.3 同型半胱氨酸
        4.2.4 对CAG的治疗
    4.3 问题与展望
        4.3.1 具有的问题
        4.3.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标记物研究进展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已发表的其他文章
附录3: 临床病例报告表

(10)七方胃痛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观察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评分标准
        2.4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治疗前基数分析
        2.1 纳入实验人群的性别分布
        2.2 纳入实验人群的年龄分布
        2.3 纳入实验人群的病程分布
        2.4 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各种因素分布
        2.5 纳入实验人群Hp感染的分布情况
    3 治疗结果统计
        3.1 治疗前后中医各项症状比较
        3.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
        3.3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4 治疗前后5种病理学积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总积分比较
        3.6 治疗后各项病理疗效评价
        3.7 治疗后总病理疗效评价
        3.8 治疗后Hp转阴情况
        3.9 Hp(+)患者治疗前后~(14)C-UBT 数值变化
    4 安全性监测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流行病学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现代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名的认识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论治
    3 立题依据
        3.1 导师对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3.2 七方胃痛方的组方分析
        3.3 七方胃痛方对萎缩性胃炎的现代药理研究
        3.4 七方胃痛方中对Hp抑菌的现代药理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5 问题
    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胃脘痛的中医辨证与胃粘膜病理改变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升降理论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王春雷.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心理干预疗效研究[D]. 杨润萌.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体质辨识与三辨诊疗模式在慢性胃炎中应用的临床观察[D]. 韩萍萍.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电针联合推拿整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孙跃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黄佳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NF-κB/COX-2和Hedgehug信号通路研究通阳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观察[D]. 王睿.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
  • [7]安胃消萎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曾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炮山甲联合化痰消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临床研究[D]. 徐雪莲.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9]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崔渺.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七方胃痛方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美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胃脘痛中医辨证论治与胃黏膜病变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