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鱼类养殖配合饲料的生产现状

世界鱼类养殖配合饲料的生产现状

一、世界养鱼用配合饲料生产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陈加晋[1](2019)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研究》文中提出饲料是畜禽营养最主要的来源,是畜牧业存续与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上半叶(1900-1949年)是中国饲料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期,也是中国现代饲料科技的奠基期,时间虽短,但意义极为重大。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的实质是西方饲料科技对中国传统饲料科技体系的改造、重构与升级。中国传统饲料科技体系完整、富有特色,具体表现为:不拘一格的饲料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饲料处理与因物制宜的饲喂方法。该体系的最大困境在于饲料供应不足与认知匮乏,前者导致大家畜饲养业衰落与畜禽种质退化;后者表现为饲料视角与顶层设计的匮乏,此两者是饲料科技近代化的使命与动力来源。在19世纪末西方近代饲料知识初传中国时,饲料学“学科交叉”的特性就已见端倪。进入20世纪初,西方饲料科技的传入活动发展至新的阶段,不仅传入形式更多、规模更大,而且最主要的特征是出现以饲料作为探讨或研究对象的西方饲料科技“专文”。西方饲料科技的传入彻底开启了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进程,这一进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初步发展期、波动式上升期、近代化顶峰期、动荡式衰落期。饲料科学的初步建制化是农业化学、畜牧学、植物学、作物学,甚至理学等多学科共同引领与推动的结果。在农业化学领域,饲料学率先实现从科目课程到机构建制的突破;在畜牧学领域,饲料学一般被纳入到“饲养学”和“畜产学”体系内,并逐渐形成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西北农学院、中央畜牧实验所为代表的饲料科教重镇。在建制化进程中,饲料学本身也出现两大变化,一是饲料学与动物营养学的融合,二是牧草学的分化与半独立发展。当今饲料科学最为基本的两大建制,即饲料学、动物营养学合并组成二级学科与牧草学独立设为一级学科即可溯源于此。学理研究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的主要工作与成就。以1900年中国第一篇饲料学专文《重要饲料之成分及消化量》为标志,学界先贤开始由“畜禽”视角向“饲料”视角转变,并逐渐构建以“饲料”为研究对象,以饲养试验、化学分析、栽培试验为基本研究法的饲料科学体系。“科学调查”往往是科研第一步,除农学与畜牧学人外,植物学人与“乡村建设派”也都是饲料科学调查的主要力量。20世纪30年代,官方与学界共同发起西北地区的牧草考察热潮,多个科学领域与社会力量合流参与其中。“饲料营养研究”是饲料领域最基础与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先贤在深入认知“营养成分”基础上,对“营养价值”“营养与机体关系”方面颇多探讨。“牧草研究”是一支较独立的研究方向,以栽培试验为主,研究主体多在北方草原区,南方以中央农业实验所为代表。在解决现实生产问题的迫切需求与实用性思维的主导下,饲料配合成果的转化一直被视作20世纪上半叶饲料学界的重要命题之一,总体上处于成果转化的“准备”与“尝试”阶段。饲料配合成果转化的准备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应用为导向的相关基础研究;二是西方饲养标准的引进与自主制定,此过程反映出中国饲料学界事实上选择了美国道路。饲料配合成果转化的尝试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报刊为主要阵地,着力宣传配合理念与推广饲料配方,尤值得肯定的是,鸡的饲料理念已开始下沉至生产端;二是由少数学人、团体或机构开展的饲料配合指导与培训工作。从有限的史料中能窥探出,饲料配合成果的转化以养鸡业最为成功。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有效解决了传统饲料科技曾面临的困境。一方面,饲料供应环节得到了明显优化,通过统计发现已利用到的饲料至少有12个大类、53个亚类、295种,基于农学家视角统计出以玉米、麸皮、米糠、小麦等为首的30种畜禽常用饲料,通俗地说,即畜禽“能吃的”变多了,“常吃的”变好了。另一方面,学界、政界与生产界对饲料的认知与观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革新。此外,可能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上半叶是现代饲料科技与饲料工业不可缺少的奠基期,没有此五十年的摸索与实践,也就没有当今饲料科技的高速发展与的饲料工业体系的快速壮大。当然,这一近代化进程也存在至少三方面的问题,即学界对传统过分的否定、政府仍处于相当程度的缺位状态、农民基本处于失位状态等。见微知着,20世纪中国饲料科技的近代化正是中国畜牧科技乃至整个科学体系近代化的缩影。鸡饲料领域拥有超过一半比例的专文,与远超其他畜种的关注度和理论水平,反映了近代中国以鸡为首的畜牧业结构与生产状况。粗糙的近代科学理论体系的另一面往往是广阔的学科外延,这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与发展提供土壤与空间。此外,囿于时局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客观局限,尤其是中国科技的近代化深受经济原则所桎梏,科技若超出成本原则必然导致推广无力,所以本时期的饲料科技虽然取得了诸多开拓性的贡献,大多仍处于形而上的理论探讨阶段,推广与应用发展的不足显而易见。但正如庄周所言“始生之物,其形必丑”,以上短板与不足并不能掩盖本时期饲料科技发展所取得的开拓之绩与奠基之功。

包鹏云[2](2018)在《刺参常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及其对主要营养物质有效利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刺参因其独特的药效营养保健功能和经济价值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刺参养殖业已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刺参人工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安全、优质、环保的配合饲料。但是刺参营养学和饲料学严重滞后于刺参养殖业的发展,按科学配方生产的高质量配合饲料成为刺参养殖业进行集约化、环保化健康养殖的制约因素。本文以刺参饲料学和营养学基础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刺参常见饲料原料概略养分的测定和主要营养成分消化率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刺参对主要营养物质的营养需求、营养生理学效应及营养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同时,进一步优化刺参饲料中主要动植物蛋白源的比例,科学的筛选和应用大豆来源的植物蛋白源,通过系统研究获取关键的饲料学和营养学参数,为将来制定刺参营养标准,开发和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刺参饲料,促进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选取14种常见刺参饲料原料测定其概略营养成分,并开展不同规格刺参对饲料原料主要营养成分消化率的比较研究。利用概略养分分析方法和消化实验方法(略做改动)分别对14种常见的刺参饲料原料的概略养分和饲料原料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的消化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贻贝肉粉、鱼粉、大豆粕、螺旋藻、花生粕、玉米蛋白等高蛋白质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灰分含量分别在87.46%-94.36%、44.64%-64.43%^ 2.12%-13.85%、4.37%-5.63%、3.42%-14.55%范围;鼠尾藻、马尾藻、石窥、脱胶海带粉、海带粉、川蔓藻、裙带菜、啤酒糟等低蛋白质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灰分含量范围分别是91.35%-94.13%、6.45%-25.14%、0.45%-6.45%、4.67%-27.21%、10.18%-17.48%。每一规格刺参14 种饲料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消化率均表现为差异显着(P<0.05)。随着刺参规格的增大,刺参对14种饲料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消化率逐渐增大。刺参对以海藻类为主的低蛋白质饲料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消化率范围分别为30.17%-58.90%、39.73%-73.24%和 28.24%-52.24%,对鱼粉、螺旋藻、花生粕等高蛋白质饲料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消化率范围分别是44.90%-66.59%、58.78%-78.72%和40.82%-56.71%。三种规格刺参对高蛋白质饲料原料中鱼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消化率分别均在61%、74%、52%以上,除鱼粉蛋白质和贻贝粉蛋白质消化率差异不显着外。鱼粉的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率都显着高于其它饲料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的消化率(P<0.05),而川蔓藻干物质的消化率(分别为30.17%、31.88%、32.52%)则均显着低于其它饲料原料干物质的消化率(P<0.05)。(2)通过养殖实验确定刺参对三大基础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营养需求。依照Cornell的三因素混合设计方案设计实验,选择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做为饲料配方组成的变量,研究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物质对刺参生长性能、消化、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对刺参生长性能、饲料营养成分消化率、消化酶活性、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性、免疫相关酶活性均有显着性影响(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刺参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营养需求量适宜范围分别为15%-19%、1.7%-4.7%、30%-34%,均可获得73%以上增重率,在此范围内刺参对饲料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率分别超过51.94%、60.80%、59.54%;刺参肠道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较高,蛋白质代谢旺盛;刺参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处于较高水平,刺参免疫能力较强;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16.75%、3.65%、32.87%时,刺参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97.15%、1.51%/天)。(3)通过养殖实验考察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对刺参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影响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生长性能除体壁系数外的其它指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体壁重)均影响显着(P<0.05);在动植物蛋白比为1:3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体壁重和体壁系数达到最大值;动植物蛋白比显着影响刺参对饲料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的消化率(P<0.05),动植物蛋白比为1:2时,饲料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的消化率达到最大值;肠道壁中的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均受饲料动植物蛋白比显着影响(P<0.05),而肠道壁中的谷丙转氨酶和体腔液中的溶菌酶活性所受影响不显着。(4)设计3种动植物蛋白比为1:3的等氮等脂配合饲料,通过养殖实验,比较研究豆粕、大豆浓缩蛋白、发酵豆粕对刺参生长、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豆粕组刺参生长性能指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体壁重)均显着高于豆粕组和大豆浓缩蛋白组(P<0.05)。在前一个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设计六种发酵豆粕添加量不同的饲料(按0、4%、8%、12%、16%和20%的比例取代对照组饲料中豆粕),通过养殖实验,进一步探究饲料中发酵豆粕的最适添加量,以及发酵豆粕添加量对刺参生长、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动植物蛋白比为1:3的刺参饲料中,发酵豆粕添加量达到16%时,刺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比对照组提高57%以上,刺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体壁蛋白质含量均显着高于其它各组(不包括20%发酵豆粕组);消化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

冯田[3](2017)在《鱿鱼膏替代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世界主要养殖对虾之一,也是我国主要对虾养殖种类,鱿鱼膏是凡纳滨对虾饲料中几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对虾养殖业快速增长、鱿鱼膏镉含量过高及远洋渔业资源有限,为保障对虾产品质量安全,开发鱿鱼膏替代物及技术势在必行。为补充平衡无鱿鱼膏饲料中脂肪酸及磷脂等,本论文在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鱼油、磷脂来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鱿鱼膏,从生长、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等方面评价鱼油和磷脂的作用效果,探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鱼油和磷脂的适宜替代量,为凡纳滨对虾饲料生产中鱿鱼膏的替代研究及科学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包括两个试验:试验一鱼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研究日粮中不同水平的鱼油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2.29±0.01g的凡纳滨对虾525尾,随机分为5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虾,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容积250L)中进行为期43d的生长试验。以含5%鱿鱼膏为对照组,其他试验组鱼油添加量分别为0.0%、0.5%、1.0%和1.5%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0%、0.5%、1.0%鱼油组蛋白质效率显着降低(P<0.05),添加不同水平的鱼油对凡纳滨对虾其他生长指标无显着性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0.0%鱼油组全虾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肌肉水分含量显着升高(P<0.05),其他体成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肌肉中C18:3n-3与C22:6n-3含量显着降低(P<0.05),1.0%与1.5%鱼油组肌肉中C20:1n-9含量显着升高(P<0.05),1.5%鱼油组肌肉中高级不饱和脂肪酸、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含量与n-3/n-6值均显着降低(P<0.05),而其C14:0含量显着升高(P<0.05)。1.0%鱼油组肌肉中高不饱和脂肪酸及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高脂肪酸含量最高,且肌肉脂肪酸组成最为接近对照组,具有替代鱿鱼膏的潜力。与对照组相比,0.5%鱼油组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另外,0.5%鱼油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着低于0.0%鱼油组(P<0.05)。各试验组间血清和肝胰腺中酸式磷酸酸酶、碱式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对虾肝胰腺中,1.5%鱼油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但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结果提示,饲料鱼油水平为1.5%时,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抗氧化能力较好。饲料鱼油水平为1.0%时,凡纳滨对虾肌肉脂肪酸组成较为接近鱿鱼膏组,且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总和最高。试验二大豆磷脂油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研究日粮中不同水平的大豆磷脂油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2.29±0.01g的凡纳滨对虾525尾,随机分为5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虾,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容积250L)中进行为期43d的生长试验。以含5%鱿鱼膏为对照组,其他试验组大豆磷脂油(磷脂含量为60%)添加量分别为0.0%、1.0%、2.0%和3.0%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生长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添加不同水平的磷脂对对虾生长没有显着影响。0.6%磷脂组虾体水分含量最低,粗蛋白含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1.2%磷脂组肌肉中C16:0、C20:0、C20:5n-3、C20:4n-6的含量和C20:5n-3、C22:6n-3含量之和均最高,C22:6n-3、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1.2%与1.8%磷脂组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在血清中,与对照组相比,1.2%磷脂组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肝胰腺中,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溶菌酶活性均显着降低(P<0.05)。在肝胰腺中,0.6%磷脂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且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高于1.2%与1.8%磷脂组(P<0.05),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1.2%与1.8%磷脂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饲料磷脂水平为0.6%时,凡纳滨对虾粗蛋白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饲料磷脂水平为1.2%时,对凡纳滨对虾免疫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肌肉脂肪酸组成较为接近鱿鱼膏组,且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含量最高。综上所述,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以1.0%、1.5%鱼油或0.6%、1.2%磷脂替代鱿鱼膏,不降低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饲料利用及免疫和抗氧化性能,可用于无鱿鱼膏凡纳滨对虾饲料的生产应用。

薛文礼[4](2017)在《陕西地区匙吻鲟养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匙吻鲟是全球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之一。匙吻鲟最早生活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生活于淡水中之中,通过过滤的方式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为生。常见于内陆的水域,如河流、湖泊、水库等。匙吻鲟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目前,人们对其皮、肉、卵都有进行开发。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皮则是上等的制革原料。肉质鲜嫩,且肉质内部无骨,加之吻部的营养丰富,是上好的食材。匙吻鲟在生长初期,其吻部与鸭嘴相似,特异的体型导致其在水中行动的动作别致,因此匙吻鲟也是良好的观赏鱼类。通过在陕西安康400 m2小池塘进行匙吻鲟精养试验得出,产量超过400kg/667m2,纯收入3414元/667m2,微流水和增氧机持续增氧来保证池塘溶解氧在5 mg/l以上,是降低饲料系数和保证高产的重要措施。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在陕西安康匙吻鲟池塘高产养殖模式,在产量和效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陕西黄陵郑家河进行网箱匙吻鲟单养和混养试验表明,匙吻鲟单养的最佳放养量为41.3g/m2;网箱匙吻鲟混养的最佳放养量为24.7g/m2。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价陕北地区水库放养匙吻鲟的放养量和最佳放养量,并对陕北地区水库和一般中营养型水库放养匙吻鲟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许智海[5](2017)在《漳浦县对虾养殖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解析了国内外对虾养殖概况,回顾了漳浦县对虾养殖的历史发展进程,详细介绍了当前漳浦县对虾养殖业的情况,涵盖了漳浦县对虾养殖的品种、养殖模式、苗种、病害、饲料、渔药等现状情况,逐一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就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在养殖证颁发、对虾质量安全里的可追溯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无公害及品牌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等先进做法进行归纳点评,对今后对虾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应对措施。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走访了各乡镇的大户能手。框架结构清晰,具体内容详实。从实际出发,就病害肆虐严重、种苗质量下降、亲本受制进口、渔药市场混乱、养虾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探讨了有关对虾育苗、病害防控、对虾饲料销售新做法和渔药现状的正负两面性、质量安全、设施抵押登记等方面的新方法,推动对虾养殖业从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逐步确立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客观分析了漳浦县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对漳浦县乃至其他地区对虾养殖业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舒朗山[6](2011)在《农户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置模式选择行为实证分析 ——以湖北省武穴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我国畜牧业主体的生猪养殖业发展迅猛,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猪肉产量持续增加,为满足国内居民猪肉消费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养猪场集中产生的粪尿污物量急剧增加,而政府面源污染控制政策制定、法律法规建设都明显滞后于生猪产业发展速度,生猪养殖废弃物逐渐成为重要环境污染源之一。如何减缓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促进养猪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生猪养殖业废弃物治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生猪养殖专业户的生产行为为研究对象,试图找出影响农户废弃物处置方式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希望能够为政府生猪养殖的相关污染防治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利用1996-2008年的宏观统计数据对我国生猪产业的演进趋势、废弃物治理现状及困境展开讨论,发现中、小规模生猪养殖专业户落后的废弃物治理水平是制约生猪产业环境治理的瓶颈。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以湖北省武穴市为研究区域,随机抽取4个不同乡镇的150个生猪养殖专业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获得有效问卷134份,并利用多元logistic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家庭从事农业劳动力数量、饲养规模、猪舍与最近居民区的距离、沼气池容积、农户性别、农户是否兼职种地或养鱼和是否获得沼气池修建补贴对农户废弃物处理方式选择行为具有显着影响。随后,针对饲养规模与废弃物处置的关系,笔者又进一步利用order logistic回归模型深入分析农户选择不同饲养规模行为的决定因素,发现规范仔猪销售市场、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及适当引导当地组织协会的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当地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趋势,进而影响当地生猪养殖业废弃物治理水平为解决生猪养殖业废弃物污染问题,笔者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政策性启示:(1)通过加强宣传生猪废弃物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的实例,来提高农户对污染危害的了解,以提升农户环保意识。(2)推广合理配置饲料方法和高效饲养技术,及做好改善基础设施等科学减污方法的普及工作。(3)通过引入高品质良种以规范仔猪销售市场、合理安排治污培训内容及适当引导当地组织协会的方式来倡导适度规模养殖,减缓生猪产业过快规模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4)完善沼气池修建补贴政策,提升沼气发酵技术的应用效果。

邓程[7](2010)在《莫桑比克幼鳗营养学研究及其人工养殖技术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一系列试验对莫桑比克鳗鲡营养学进行研究,同时检测水质,探索莫桑比克鳗鲡人工养殖的可行性及其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分别采用水蚯蚓和人工开口饲料对莫桑比克白仔鳗进行投喂,探讨不同开口饵料对莫桑比克鳗鲡生长性能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蚯蚓组相对增重率达388.89%、特定生长率7.57%/d显着高于开口饲料组,饵料系数比开口饲料组低1.69,但人工开口饲料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水蚯蚓组。对首次感染拟指环虫病的莫桑比克鳗鲡进行药浴处理并观察药浴后摄食生长状况,研究三种常用药物的驱虫效果。结果表明,吡喹酮在3mg/L浓度下12h内即将拟指环虫全部驱除,是寄生在莫桑比克鳗鲡鳃上的拟指环虫的有效驱虫药物,且药浴后鳗鲡生长性能显着优于其他药物组。甲苯咪唑和敌百虫驱除效果不佳。通过设置5.5%、6.5%、7.5%和8.5%四个投饵率梯度并进行水质分析研究莫桑比克鳗鲡的最适投饵率。结果表明在养殖水温为29-30℃,体重为0.73g左右的莫桑比克黑仔鳗最适投饵率为7.5%。养殖过程的水质监测表明在此投饵率下饵料得到较充分的利用,水体结构稳定。研究了体重为0.73g左右的莫桑比克鳗鲡在养殖水温为29-30℃下经过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后恢复投喂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饥饿5d组在实验结束时体重与未饥饿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具完全补偿生长效应;饥饿10d组生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具部分补偿生长效应;饥饿15d组体重和生长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具补偿生长效应。通过在配合饲料中添加鱼油和甲壳素探讨两种添加物在莫桑比克鳗鲡养殖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添加0.5%的甲壳素和5%鱼油显着提高了莫桑比克幼鳗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了饵料系数,但对莫桑比克鳗鲡消化吸收蛋白质无显着影响。试养期间,莫桑比克鳗鲡在白苗开口期生长正常,对水蚯蚓的转化效率达到25%以上,但转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生长极缓慢,虽然日摄食量达到体重的7%以上,但特定生长率仅为0.5%/d左右,对蛋白质消化吸收能力远低于其他种类鳗鲡。

杨远航[8](2009)在《大亚湾东升网箱养殖区真菌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大亚湾位于我国南海北部,约在N:22°30′~22°50′,E:114°30′~114°50′之间,面积约600 km2,是广东省海水网箱养殖主要海区。由于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大亚湾海区生态条件的恶化。本研究在筛选出适合定量调查海洋底泥与水体真菌培养基的基础上,于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13次对大亚湾澳头东升网箱养殖海区真菌分布进行了调查,并讨论其与各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该海域网箱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在大亚湾东升养殖区设3个站点,在小鹰嘴非养殖区设3个站点作为对照,每月调查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养殖区与非养殖区底泥与水体真菌时空分布变化显着,秋季最多,冬季最少。养殖区3个样点底泥真菌数量的变化范围为185cell/g~3350cell/g,非养殖区3个样点底泥真菌数量的变化范围为50cell/g~2380cell/g,养殖区真菌数量平均比非养殖区多72.59%。养殖区3个样点水体真菌数量的变化范围为170cell/mL~810cell/mL,非养殖区3个样点真菌数量的变化范围为100cell/mL~580cell/mL,养殖区真菌数量比非养殖区多71.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底泥真菌分布均与多个环境因子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中养殖区包括有机物(r=0.651,p<0.05)、凯氏氮(r=0.5633,p<0.05)、总磷(r=0.8381,p<0.01);而非养殖区也包括有机物(r=0.7714,p<0.01)、凯氏氮(r=0.7158,p<0.01)、总磷(r=0.7624,p<0.01)。同样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养殖区与非养殖区水体真菌分布与多个环境因子呈显着相关关系。在养殖区包括与温度(r=0.7898,p<0.01)、氨氮(r=0.766,p<0.01)、硝氮(r=0.637,p<0.05)、磷酸盐(r=0.674,p<0.01)、COD(r=0.6061,p<0.05)等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溶解氧呈显着负线性相关关系(r=-0.6186,p<0.05);而在非养殖区包括与温度(r=0.7411,p<0.01)、氨氮(r=0.679,p<0.01)、硝氮(r=0.564,p<0.05)、磷酸盐(r=0.662,p<0.01)、COD(r=0.552,p<0.05)等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溶解氧呈显着负线性相关关系(r=-0.6812,p<0.01)。

陈昌洪[9](2008)在《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四川生猪具有低成本生产优势、数量优势和价格比较优势,但是由于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营销手段落后和技术壁垒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生猪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弱,生猪产业的比较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国内生猪产品市场由供需平衡转变为供应相对充足和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研究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变动规律和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提高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对农业竞争力研究的论着较多,但是针对生猪国际竞争力的专门研究很少,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至今仍是空白。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计量经济分析和统计分析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利用“六因素模型”深入分析影响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建立生猪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生猪国际竞争力进行科学测定,为提高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导论。从加入WTO后四川生猪产业发展所处国内外环境出发,着重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生猪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动态作了较为全面、客观的综述和评价,指出了可借鉴的主要理论、重要观点和基本方法以及研究中的不足。文献综述表明探索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定方法,依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根据研究目的和关键问题,构思出本文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生猪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本章在导论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结论,结合生猪产业特点,界定了生猪国际竞争力,认为其本质是比较生产力,是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与竞争力环境的统一体。其次,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创新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阐明了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生猪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因素;交易效率是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市场条件;创新是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动力和根本途径。最后,指出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同时综合运用创新理论,构建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创新优势相结合的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竞争力的客观基础,竞争优势是竞争力的现实态势,创新优势是竞争力持续的源泉,三者的本质都是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创新优势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从静态走向动态。第三章.四川生猪生产、贸易、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本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利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四川生猪生产、贸易和消费情况,并与世界生猪生产和出口大国进行了比较,对国外生猪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丹麦、美国和巴西等国家在提高生猪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剖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四川生猪具有生产优势和数量优势,但是生猪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在深加工和产业化方面存在不足,在生产方式、技术支持和疫病监控等方面与丹麦和美国差距大,在生产成本上受到巴西生猪的挑战。二是在国际市场上,四川生猪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质量水平不高,与巴西的猪肉竞争激烈,形成相互替代关系,同时受制于国外技术壁垒,竞争力弱。三是国外强大的猪肉需求,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猪肉需求,为四川生猪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也是四川生猪产品的机会所在。四是四川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适用条件,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丹麦、美国和巴西等国提高生猪国际竞争力的经验,为我所用。第四章.影响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借鉴波特“钻石”模型构建了生猪国际竞争力“六因素模型’’,采用因素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影响四川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撑条件、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政府作用和机遇等因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研究发现: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禀赋良好,但是与先进国家差距明显;猪肉国内需求持续增长并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四川种猪研发成效显着、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健全,但是科技水平较低: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快速发展为四川生猪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生猪屠宰及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水平较低;农户散养的生产方式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规模化养殖受环境压力大;加强猪肉供应链管理是生猪储运发展的方向;股份合作型龙头企业是生猪经营主体发展方向;政府在生猪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支持有限;生猪产业发展面临多种机遇。第五章.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为指导,应用系统论原理,结合生猪产业特点,设计了竞争绩效评价指标群和竞争实力评价指标群,建立起较系统的生猪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竞争绩效评价指标群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MS)、出口渗透率(EPR)、出口导向率(EOR)、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固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竞争实力评价指标群包括价格竞争力、成本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市场营销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和生产竞争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定,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四川猪肉主要以国内销售为主,外向型程度不高,能出口的猪肉具有较大的贸易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但是与丹麦、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四川生猪具有成本价格优势,但综合竞争力较弱。三是四川生猪的质量安全竞争力较弱,但正在逐步提高。四是生猪市场营销竞争力较差。五是生猪技术竞争力不强。六是生猪生产竞争力提高快,但与国外生猪生产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大。第六章.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借鉴国际上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先进经验,结合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实际,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提出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六大主要对策措施: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加强生猪产业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方式变革;提高生猪市场交易效率;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李大海[10](2007)在《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文中认为论文在对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工具与方法,从生产、市场、技术、政策等多个层面,揭示了海水养殖生产的特殊性,分析了其生产特性与产业发展规律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海水养殖生产模型、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等数理模型,对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波动性明显、发展效率低下、环境病害问题突出等现象提供了经济学解释,并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论文首先综述了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与现状,对“四次浪潮”中代表品种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分析,发现在海水养殖发展中,除了具有因生产周期较长、市场均衡存在时滞(与农业生产类似)因素引起的周期外,还存在另一种更剧烈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主要地由容量的限制所引发,与养殖规模、密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在借鉴养殖容量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论文构建了海水养殖生产模型,提出了海水养殖最优生产理论。将养殖容量进一步细化为短期容量、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经比较发现短期容量大于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而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有可能重合。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应根据可持续容量确定最大养殖规模;但海水养殖经营者会按照经济最优容量确定养殖规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经济最优容量大于可持续容量,将引发过度养殖。模拟显示,如不对海水养殖业进行任何干预,自发产生的过度养殖将使行业发展出现周期性波动,并引起生产效率下降。针对我国“小农式”的海水养殖经营模式,应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论文建立了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由于海水具有流动性,海水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可扩散到周边养殖单元,使相同海域不同养殖者的生产决策相互影响。模型证明: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任何一个养殖者来说,其最优对策都是扩大养殖规模。海水流动性带来外部性,外部性将导致过度养殖。论文根据海水养殖生产函数推导了海水养殖市场供给函数,并对供给、需求进行了动态分析。发现供给和需求可能出现非均衡波动的情况,即当供、需曲线交点对应的产量大于可持续容量时,在容量限制与外部性的共同作用下,可能出现价格持续上升与产量持续下降互相强化、最终导致市场供需完全失衡的现象。论文认为,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有可能加剧过度养殖和行业发展波动。在总结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文着重分析了容量限制对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影响。发现除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r型)外,海水养殖业还存在着容量集约型的技术进步(k型)。通过k型技术进步,单位面积海域能够容纳更多的要素投入,增大可持续养殖容量,提高养殖效益。在对对虾、扇贝等品种养殖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其发展初期的技术进步以r型技术进步为主;而当养殖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k型技术进步开始成为技术演化的主要方面。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分析显示,当养殖规模未达到可持续容量时,r型技术进步边际收益较高,而k型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为零;当出现过度养殖时,r型技术进步边际收益迅速下降,而k型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开始增加。论文认为,技术进步是海水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海水养殖业既无法通过自身调节、也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实现可持续、有效率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实施适当的行政管理。但是,近30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对海水养殖业发展采取以数量为中心的行政管理,即把产量、收入等指标的持续增长作为政府管理的主要目标。论文综述了近20多年来我国政府对海水养殖业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根据海水养殖生产经营的特点提出了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思路,认为应把控制养殖规模、防止过度养殖作为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并结合发达国家的行政管理经验提出了具体措施。

二、世界养鱼用配合饲料生产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养鱼用配合饲料生产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况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传统下的危机:20世纪之前的中国饲料科技体系
    第一节 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饲料科技体系
        一、饲料资源开发
        二、饲料处理技术
        三、喂饲方法
    第二节 中国传统饲料科技面临的困境
        一、饲料供应不足与“人畜争粮”矛盾
        二、应有认知不足致饲料理念与顶层设计的匮乏
第二章 “未见之新智”: 19~20世纪西方饲料科技的传入
    第一节 19世纪中后期西方饲料科技的初传
        一、第一批接触西方饲料科技的出洋人员
        二、《农学报》对西方饲料知识的初载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西方饲料科技的集中传入
        一、专门以饲料为对象的科技译文
        二、西方饲料科技译着
        三、留学生派遣与饲料科学奠基者的形成
        四、延请西方饲料学相关专家人才
    第三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的历史分期
        一、1900~1925年: 初步发展期
        二、1926~1933年: 波动式上升期
        三、1934~1937年: 近代化顶峰期
        四、1938~1949年: 动荡式衰落期
第三章 学科与机构: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学的初步建制化
    第一节 多学科引领下的饲料学
        一、从常设科目到肇建机构: 农业化学系统中的饲料学建制化
        二、专业课程与科教重镇: 畜牧学系统中的饲料学建制化
        三、应用植物与饲料作物学: 植物学与作物学系统中的饲料学建制化
    第二节 饲料学与动物营养学的融合
        一、以营养为纽带: 从饲料学到动物营养学
        二、以畜禽为视角: 动物营养学中的饲料学
    第三节 牧草学学科的分化与半独立发展
        一、始于科学上的分化
        二、20世纪10-20年代: 中小学课程知识的分化
        三、20世纪30-40年代初: “振兴西北畜牧”战略下的牧草学热
        四、20世纪40年代: 牧草学独立建制的出现
第四章 学理研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的主要工作与成就
    第一节 饲料科学调查研究
        一、植物学家率先开展的饲草资源调查与采集活动
        二、“乡村建设派”开展的饲料生产与消费调查
        三、农业与畜牧学者开展的饲料科学调查
        四、西北地区的牧草资源考察热潮
    第二节 饲料营养研究
        一、饲料营养成分研究
        二、饲料营养价值研究
        三、饲料养分与畜禽机体关系研究
    第三节 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一、新饲料资源的开发研究
        二、旧饲料资源的利用研究
    第四节 牧草栽培与利用研究
        一、牧草引种与栽培
        二、牧草营养、保藏、育种及配合饲喂
第五章 从学界到生产界: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配合成果的转化
    第一节 成果转化的准备(一): 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
        一、营养的“贵贱”之分
        二、饲料的“种类”之别
        三、配合的要点要素
    第二节 成果转化的准备(二): 西方饲养标准的引进
        一、西方饲养标准的制定与发展变迁
        二、从Wolff到莫利逊: 学人选择与西方饲养标准的引进
        三、从解读补充到自主制定: 西方饲养标准的本土化之路
    第三节 成果转化的尝试(一): 以报刊媒介为主要推广阵地
        一、饲料配合理念的推广
        二、饲料配方的推广
    第四节 成果转化的尝试(二): 配合指导与培训工作
        一、学人开展的配合指导工作
        二、机构团体开展的培训工作
第六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的作用与问题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的作用
        一、畜牧业饲料供应环节的优化——基于相关定量统计
        二、学、政与生产界对饲料的再认知与观念的革新
        三、中国现代饲料科技体系与饲料工业的奠基阶段
    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西化”路径下中国传统饲料科技遭到过分否定
        二、政府仍处于相当程度的缺位状态
        三、农民群体基本处于失位状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2)刺参常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及其对主要营养物质有效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刺参养殖产业的发展
        1.1.1 刺参养殖业发展的现状
        1.1.2 刺参养殖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刺参的摄食与消化
        1.2.1 刺参的摄食
        1.2.2 刺参的天然食物源构成
        1.2.3 刺参的消化酶和消化能力
    1.3 刺参营养学研究进展
        1.3.1 蛋白质和氨基酸
        1.3.2 脂肪和脂肪酸
        1.3.3 维生素和矿物质
        1.3.4 抗病营养与刺参健康
    1.4 刺参饲料学和配合饲料的研究进展
        1.4.1 刺参饲料(饵料)资源的研究进展
        1.4.2 刺参配合饲料研究进展
    1.5 我国水产饲料营养标准现状与刺参营养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5.1 我国水产饲料营养标准现状
        1.5.2 刺参营养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刺参常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的评定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饲料原料概略养分的测定
        2.2.4 饲料原料消化率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刺参饲料原料概略养分组成与含量
        2.3.2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干物质的消化率
        2.3.3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蛋白质的消化率
        2.3.4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脂肪的消化率
    2.4 讨论
        2.4.1 刺参饲料原料概略养分组成与含量
        2.4.2 消化率实验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2.4.3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干物质消化率
        2.4.4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蛋白质的消化率
        2.4.5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脂肪的消化率
    2.5 小结
3 刺参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适宜营养需求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设备
        3.2.2 主要试剂及材料
        3.2.3 实验设计与饲料配方
        3.2.4 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
        3.2.5 消化实验
        3.2.6 肠道组织及内含物与体腔液的采集
        3.2.7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3.2.8 刺参生长性能与消化率的计算公式
        3.2.9 数据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3.2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消化酶的影响
        3.3.3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消化率的影响
        3.3.4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蛋白质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3.3.5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在刺参饲料营养学研究中采用Cornell方法的优势
        3.4.2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4.3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消化酶的影响
        3.4.4 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刺参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3.4.5 词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刺参蛋白质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3.4.6 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刺参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3.5 小结
4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生长、消化和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设备
        4.2.2 主要试剂和材料
        4.2.3 实验的饲料配制
        4.2.4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饲养管理
        4.2.5 消化实验
        4.2.6 肠道组织及内含物与体腔液的采集
        4.2.7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4.2.8 刺参生长性能和消化率的计算公式
        4.2.9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4.3.2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饲料对刺参体成分的影响
        4.3.3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3.4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消化率的影响
        4.3.5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蛋白质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4.3.6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4.4.2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体成分的影响
        4.4.3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消化率的影响
        4.4.4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4.5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4.6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5 小结
5 大豆蛋白源对刺参生长、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设备
        5.2.2 主要试剂和材料
        5.2.3 实验设计与饲料配制
        5.2.4 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5.2.5 肠道组织及内含物与体腔液的采集
        5.2.6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5.2.7 刺参生长性能计算公式
        5.2.8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饲料中不同大豆蛋白源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5.3.2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
        5.3.3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体成分的影响
        5.3.4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3.5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5.4 讨论
        5.4.1 饲料中不同大豆蛋白源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5.4.2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
        5.4.3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体成分的影响
        5.4.4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4.5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摘要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鱿鱼膏替代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1 前言
    1.1 凡纳滨对虾
        1.1.1 凡纳滨对虾生物学特征
        1.1.2 凡纳滨对虾营养需求
        1.1.3 对虾配合饲料中镉限量的研究进展
    1.2 鱿鱼膏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 鱼油研究进展
        1.3.1 鱼油简介
        1.3.2 鱼油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4 大豆磷脂
        1.4.1 大豆磷脂简介
        1.4.2 大豆磷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5 对虾免疫系统
        1.5.1 免疫器官
        1.5.2 体液免疫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2 鱼油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饲料
        2.2.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2.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鱼油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测定结果
        2.3.2 鱼油替代鱿鱼膏的凡纳滨对虾体组成及肌肉脂肪酸测定结果
        2.3.3 鱼油替代鱿鱼膏的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2.3.4 鱼油替代鱿鱼膏的凡纳滨对虾免疫及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
    2.4 讨论
        2.4.1 鱼油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2.4.2 鱼油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常规营养组成的影响
        2.4.3 鱼油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4.4 鱼油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5 小结
3 磷脂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饲料
        3.2.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3.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磷脂替代鱿鱼膏的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测定结果
        3.3.2 磷脂替代鱿鱼膏的凡纳滨对虾虾体及肌肉成分测定结果
        3.3.3 磷脂替代鱿鱼膏的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3.4 磷脂替代鱿鱼膏的凡纳滨对虾免疫及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
    3.4 讨论
        3.4.1 磷脂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3.4.2 磷脂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常规营养组成的影响
        3.4.3 磷脂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4 磷脂替代鱿鱼膏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4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陕西地区匙吻鲟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中国鲟鱼养殖业的发展状况
    1.5 鲟鱼的资源濒危状况与保护
    1.6 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1.6.1 鲟鱼养殖业将上新台阶,但发展速度将相对减慢
        1.6.2 鲟鱼价格将进一步降低,但市场容量将迅速扩大
        1.6.3 经济效益将明显降低,但生产者的利润仍然可观
    1.7.匙吻鲟的生物学特性
    1.8 匙吻鲟养殖现状
        1.8.1 发展现状
        1.8.2 主要问题
        1.8.3 匙吻鲟养殖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1.9 匙吻鲟养殖技术研究
        1.9.1 人工繁殖
        1.9.2 苗种培育
        1.9.3 水库养殖
        1.9.4 水库养殖前景分析
    1.10 池塘精养
第二部分 陕西安康地区匙吻鲟池塘精养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池塘条件
        2.1.2 苗种放养
        2.1.3 饲养管理
    2.2 结果
        2.2.1 产量
        2.2.2 试验鱼生长情况
    2.3 分析与讨论
    2.4 结论
第三部分 陕西黄陵网箱放养匙吻鲟生长与最佳放养量研究
    3.1 试验地点概况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数据统计及参数计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鱼种运输及放养效果
        3.3.2 网箱单养匙吻鲟的生长、鱼产量与放养密度的关系
        3.3.3 网箱匙吻鲟单养放养量
        3.3.4 网箱混养匙吻鲟、鲢、鳙生长状况、鱼产量与放养密度
        3.3.5 网箱匙吻鲟混养放养量
        3.3.6 陕北地区水库放养匙吻鲟放养量
    3.4 讨论
        3.4.1 匙吻鲟、鲢、鳙鱼的生长及放养效益的比较
        3.4.2 陕北地区水库放养结构的调整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漳浦县对虾养殖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漳浦县区位优势
    1.3 漳浦对虾历史发展概况
    1.4 研究方案
    1.5 论点分布图
第2章 漳浦县对虾养殖基本情况
    2.1 漳浦县对虾养殖品种
        2.1.1 海水对虾
        2.1.2 淡水对虾
    2.2 漳浦县对虾养殖产量及面积
    2.3 漳浦县对虾养殖模式
        2.3.1 传统土池养殖模式
        2.3.2 工厂化养殖模式
        2.3.3 土池和工厂化养殖的优缺点
    2.4 漳浦县对虾苗种生产情况
        2.4.1 虾苗生产基本情况
        2.4.2 从国外直接引进良种亲虾基本情况
        2.4.3 国内自主研发新品种情况
        2.4.4“土苗”泛滥,以次充好
        2.4.5 凡纳滨对虾种苗生产存在的问题
        2.4.6 造成我国凡纳滨对虾亲虾长期依赖进口的原因
        2.4.7 小结与建议
    2.5 漳浦县对虾养殖病害情况
        2.5.1 发病情况
        2.5.2 赤湖镇凡纳滨对虾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凡纳滨对虾规模养殖病害防控措施建议
    2.6 漳浦县对虾饲料行业解析
        2.6.1 漳浦县对虾饲料行业现状
        2.6.2 对虾饲料利润空间缩小
        2.6.3 对虾饲料厂家竞争进入白热化
        2.6.4 赊欠现象较为严重,虾料企业存在资金链风险
        2.6.5 对虾饲料发展新现象
        2.6.6 小结
    2.7 漳浦县对虾渔药状况分析
        2.7.1 对虾渔药背景
        2.7.2 漳浦县对虾渔药使用、监管现状
        2.7.3 渔药现状导致的正负两面性
        2.7.4 建议
第3章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对虾产业做法探究
    3.1 漳浦县对虾养殖证办理情况
        3.1.1 办证情况
        3.1.2 争议的焦点
        3.1.3 加快漳浦县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发放工作的思考
    3.2 漳浦县水产品可追溯工作开展情况
        3.2.1 可追溯工作开展背景及现状
        3.2.2 主要做法
        3.2.3 存在困难
        3.2.4 对策及建议
    3.3 漳浦县创建推进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工作开展情况
        3.3.1 漳浦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发展概况
        3.3.2 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经验做法
        3.3.3 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中遇到的困难
        3.3.4 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建议
        3.3.5 小结
    3.4 漳浦县对虾无公害养殖及品牌建设探讨
        3.4.1 发展对虾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的现状
        3.4.2 发展对虾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的存在问题
        3.4.3 发展对虾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3.5 农业设施抵押登记贷款情况
        3.5.1 背景介绍
        3.5.2 具体做法
        3.5.3 成效收益
        3.5.4 存在问题
        3.5.5 建议对策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农户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置模式选择行为实证分析 ——以湖北省武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2 相关研究回顾
    2.1 生猪养殖废弃物类别及对环境影响
    2.2 生猪养殖废弃物污染的成因
    2.3 生猪养殖废弃物的治理技术发展
    2.4 生猪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与政策
    2.5 农户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置行为选择
    2.6 文献评述
3 中国生猪养殖发展现状与困境
    3.1 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状况
        3.1.1 中国生猪养殖发展趋势
        3.1.2 中国生猪养殖演进趋势的诱因
        3.1.3 中国生猪养殖业污染现状
    3.2 中国生猪养殖废弃物污染的治理:现状与困境
        3.2.1 规模养猪场废弃物污染控制的政策法规
        3.2.2 规模养猪场废弃物处置模式选择
        3.2.3 中国生猪养殖废弃物治理面临的困境
    3.3 小结
4 武穴市农户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置方式决定因素分析
    4.1 调查点的选择与数据获得
        4.1.1 调查点的选择及介绍
        4.1.2 问卷设计
        4.1.3 样本分布特征
    4.2 样本数据的统计性特征
        4.2.1 农户个人基本特征
        4.2.2 农户家庭情况
        4.2.3 农户养殖特征
        4.2.4 外部环境特征
        4.2.5 描述性统计小结
    4.3 农户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置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变量确定及模型选择
        4.3.2 计量分析与结论
    4.4 小结
5 养殖规模与废弃物处置方式选择
    5.1 养猪专业户饲养规模决定因素
    5.2 饲养规模与技术效率
        5.2.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5.2.2 生猪养殖技术效率的测算
    5.3 农户生猪养殖规模与废弃物处置
        5.3.1 农户对废弃物的预处理情况
        5.3.2 农户对废弃物的最终处理情况
    5.4 改进武穴市生猪养殖业废弃物治理的对策建议
        5.4.1 提升农户环保意识
        5.4.2 引导农户科学减污
        5.4.3 倡导适度规模养殖
        5.4.4 完善沼气池补贴政策
    5.5 小结
6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生猪养殖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7)莫桑比克幼鳗营养学研究及其人工养殖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鳗鲡生物学特性研究概况
        1.2.1 生物学分类及分布
        1.2.2 生活习性
        1.2.2.1 鳗鲡生活史
        1.2.2.2 行为习性
        1.2.2.3 摄食习性
        1.2.3 鳗鲡形态学特征
        1.2.4 营养需求及饲料营养研究
        1.2.4.1 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
        1.2.4.2 脂肪和必需脂肪酸
        1.2.4.3 碳水化合物
        1.2.4.4 维生素及矿物质
        1.2.4.5 激素
        1.2.4.6 鳗鲡饲料中的非营养性物质
    1.3 鳗鲡养殖水水质控制
        1.3.1 养殖水体的主要物理特性
        1.3.1.1 温度
        1.3.1.2 水色和透明度
        1.3.2 养殖水体的主要化学特性
        1.3.2.1 溶解氧
        1.3.2.2 pH 值
        1.3.2.3 氨氮和亚硝酸盐
    1.4 我国鳗鲡养殖研究现状及发展
        1.4.1 鳗鲡营养及经济价值
        1.4.2 养殖品种
        1.4.3 养殖模式
        1.4.4 病害防治进展
        1.4.4.1 鳗鲡病害概况
        1.4.4.2 药物防治
        1.4.4.3 免疫和生物技术防治的研究与开发
        1.4.4.4 生态防治
        1.4.5 饲料投喂及饲料生产
        1.4.5.1 开口饵料
        1.4.5.2 我国饲料生产状况
    1.5 课题研究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不同开口饵料对莫桑比克白仔鳗生长及水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配置
        2.2.2 实验条件和材料
        2.2.3 实验方法
        2.2.4 水质分析方法
        2.2.4.1 水体中氨氮的分析方法
        2.2.4.2 水体中亚硝酸氮的分析方法
        2.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开口饵料对莫桑比克鳗鲡的影响
        2.3.1.1 不同饵料下莫桑比克鳗鲡的摄食行为
        2.3.1.2 生长差异
        2.3.1.3 饵料系数差异
        2.3.1.4 存活率差异
        2.3.2 不同开口饵料对水质影响
第三章 莫桑比克鳗鲡拟指环虫病防治初探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实验仪器和药剂
        3.2.1.2 实验用鱼
        3.2.2 实验方法
        3.2.2.1 莫桑比克鳗鲡拟指环虫驱除
        3.2.2.2 药浴后鳗鲡生长状况观察
        3.2.2.3 观察记录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药物对拟指环虫的驱除效果
        3.3.2 药浴后鳗鲡生长状况恢复观察
        3.3.2.1 恢复期间莫桑比克鳗鲡鳃上拟指环虫变化情况
        3.3.2.2 不同药物处理后莫桑比克鳗鲡摄食状况
        3.3.2.3 不同药物处理后莫桑比克鳗鲡生长状况
        3.3.2.4 不同药物处理后恢复期间莫桑比克鳗鲡存活率差异
第四章 莫桑比克鳗鲡投饵优化研究
    4.1 前言
    4.2 仪器及试剂配置
    4.3 实验材料
    4.4 实验方法
        4.4.1 投饵率实验
        4.4.2 饥饿后再投喂实验
        4.4.3 水质分析及浮游生物监测
        4.4.3.1 水体中无机磷的分析方法
        4.4.3.2 藻类及轮虫数目的测定方法
        4.4.3.3 枝角类、桡足类数量的测定方法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投饵率实验
        4.5.1.1 不同投饵率组摄食情况
        4.5.1.2 生长及饵料系数
        4.5.1.3 浮游生物监测
        4.5.1.4 水质分析
        4.5.2 饥饿再投喂对莫桑比克鳗鲡生长的影响
        4.5.2.1 饥饿和再投喂对莫桑比克鳗鲡行为的影响
        4.5.2.2 饥饿过程中及再投喂后的生长变化
        4.5.2.3 再投喂后的饵料系数
第五章 营养与添加剂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计
        5.2.3 粪便蛋白质含量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摄食行为观察
        5.3.2 鱼油及甲壳素对莫桑比克鳗鲡生长的影响
        5.3.3 鱼油及甲壳素对饲料饵料系数的影响
        5.3.4 鱼油及甲壳素对存活率的影响
        5.3.5 粪便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学习经历
学术论文

(8)大亚湾东升网箱养殖区真菌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 国内外海水养殖发展概况
        1.1 世界海水养殖发展概况
        1.2 我国海水养殖以及网箱养殖的发展概况
        1.3 网箱养殖存在的问题
    2 海水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2.1 对水质的影响
        2.2 对底质的影响
        2.3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3 海洋真菌
        3.1 真菌的概述
        3.2 海洋真菌的定义
        3.3 海洋真菌的分类
        3.4 海洋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生态习性
        3.5 海洋真菌的功能
        3.6 海洋酵母菌的特性及功能
        3.7 海洋真菌作为养殖环境指示生物的可能性
    4 本研究的对象、内容和目的意义
        4.1 大亚湾简介
        4.2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第二章 底泥与水体真菌定量分析培养基的筛选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和器皿
        1.2 采样地点
        1.3 样品采集
        1.4 样品处理
        1.5 培养基
        1.6 真菌培养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南湖底泥与水体真菌培养结果与分析
        2.2 大亚湾底泥与水体真菌培养结果与分析
        2.3 淡水水域与海水水域底泥与水体真菌数量的差别
    3 讨论
第三章 大亚湾东升海水网箱养殖区真菌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的设置
        1.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3 底泥和水样的测定
        1.4 真菌的测定
    2.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水体
        3.2 底泥
        3.3 养殖区与非养殖区水体真菌数量与各理化因子的关系
        3.4 养殖区与非养殖区底泥真菌数量与各理化因子的关系
    4.讨论
        4.1 水体
        4.2 底泥
        4.3 底泥与水体中真菌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营养因子的关系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情况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3.1 国外研究动态述评
        1.3.2 国外研究进展评介
        1.3.3 国内研究动态述评
        1.3.4 国内研究进展评价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调研情况及数据来源说明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猪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
    2.1 生猪产业特点及其国际竞争力分析
        2.1.1 生猪产业特点
        2.1.2 生猪国际竞争力分析
    2.2 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
        2.2.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2.2.2 生猪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条件
    2.3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与生猪国际竞争力关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川生猪生产、贸易、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
    3.1 四川生猪生产及国际比较分析
        3.1.1 四川生猪生产分析
        3.1.2 四川生猪生产的国际比较分析
    3.2 四川生猪贸易及国际比较分析
        3.2.1 四川生猪贸易分析
        3.2.2 四川生猪贸易的国际比较
    3.3 四川生猪消费及国际比较分析
        3.3.1 四川生猪消费分析
        3.3.2 四川生猪消费的国际比较
    3.4 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3.4.1 提升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经验
        3.4.2 国际经验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4.1 生猪国际竞争力“六因素模型”
    4.2 生产要素条件
        4.2.1 基础要素
        4.2.2 高级要素
    4.3 需求条件
        4.3.1 国内需求增长和需求结构变动趋势
        4.3.2 国内需求国际化
    4.4 相关和支撑条件
        4.4.1 种猪研发、繁育及技术推广体系
        4.4.2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4.4.3 生猪屠宰及加工
    4.5 生产、储运、经营主体状况
        4.5.1 生产主体状况
        4.5.2 储运主体状况
        4.5.3 经营主体状况
    4.6 政府作用
        4.6.1 创造与维护有效率的生猪产业市场
        4.6.2 产业政策
        4.6.3 国际贸易政策
    4.7 机遇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测度
    5.1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5.1.1 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测定生猪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5.2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具体评价
        5.2.1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绩效评价
        5.2.2 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实力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6.1.1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规体系
        6.1.2 完善生猪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
    6.2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6.2.1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6.2.2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管体系
        6.2.3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6.2.4 建立生猪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6.2.5 建立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疫病综合防控体系
    6.3 加强生猪产业先进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应用
    6.4 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方式变革
        6.4.1 创新生猪产业发展机制
        6.4.2 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猪产业中介组织
        6.4.3 推进垂直一体化的安全猪肉生产方式
    6.5 提高生猪市场交易效率
        6.5.1 构建现代化生猪产业物流体系
        6.5.2 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努力开拓多元国际市场
        6.5.3 适时推出生猪期货
    6.6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6.1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的原因剖析
        6.6.2 发展生猪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6.6.3 加强生猪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动态
        0.2.1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研究
        0.2.2 渔业资源经济学的有关研究
        0.2.3 制度和技术经济学的有关研究
    0.3 本文内容和研究方法
    0.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 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述
    1.1 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1.1.1 产量和产值
        1.1.2 养殖面积
        1.1.3 养殖单产
        1.1.4 主要品种
    1.2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
        1.2.1 中国海水养殖的发展阶段
        1.2.2 各海水养殖品种的发展历程
    1.3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特点
        1.3.1 产量高,品种全
        1.3.2 发展速度快,开发强度大
        1.3.3 环境、病害问题突出
2 中国海水养殖“四次浪潮”及发展规律
    2.1 对虾养殖
        2.1.1 对虾生物学概述
        2.1.2 我国对虾养殖发展简史
    2.2 扇贝养殖
        2.2.1 扇贝生物学概述
        2.2.2 我国扇贝养殖发展简史
    2.3 海带养殖
        2.3.1 海带生物学概述
        2.3.2 我国海带养殖发展简史
    2.4 海水鱼类养殖
        2.4.1 养殖海水鱼类概述
        2.4.2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简史
    2.5 我国海水养殖发展规律
        2.5.1 发展的波动性
        2.5.2 波动的周期性
        2.5.3 一个发展周期的四个阶段
        2.5.4 海水养殖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 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型
    3.1 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
    3.2 养殖容量
    3.3 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型
        3.3.1 海水养殖生产要素投入的特点
        3.3.2 封闭式海域的海水养殖的生产函数
        3.3.3 开放式海域的海水养殖生产函数
        3.3.4 短期最大产量和可持续最大产量
        3.3.5 海水养殖的成本曲线、收益曲线及经济最大产量的确定
        3.3.6 过度养殖与海水养殖发展周期
        3.3.7 海水养殖的休作轮养及其意义
    3.4 小农经营模式与过度养殖(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
4 海水养殖业发展中的市场机制
    4.1 多年来主要品种养殖效益的变化情况
        4.1.1 对虾
        4.1.2 扇贝
        4.1.3 海带
    4.2 海水养殖周期性发展中行业利润的变化规律
    4.3 海水养殖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分析
        4.3.1 海水养殖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函数
        4.3.2 海水养殖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4.3.3 容量限制下的蛛网模型(动态均衡分析)
    4.4 海水养殖经营效益与规模增长速度相关性假说及实证分析
        4.4.1 海水养殖经营效益与规模增长速度的相关性假说
        4.4.2 关于对虾养殖的实证分析
        4.4.3 关于扇贝和海带养殖的实证分析
5 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特点与机制
    5.1 四次浪潮中的技术演化
        5.1.1 对虾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5.1.2 扇贝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5.1.3 海带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5.1.4 海水鱼类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5.2 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特点
        5.2.1 技术外生性
        5.2.2 时间分布的非均匀性
        5.2.3 技术演化的路径依赖(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2.4 多方向性和可逆性
    5.3 有关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几个问题
        5.3.1 要素可获得性对技术演化的影响
        5.3.2 容量限制对技术演化的影响(技术演化的两个方向)
        5.3.3 要素相对价格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5.3.4 养殖风险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6 容量限制、外部性与政府管理
    6.1 我国海水养殖政府管理综述
        6.1.1 政策的演变
        6.1.2 主要管理手段
    6.2 我国部分海水养殖政策效果评价
        6.2.1 以产量为中心的系列政策
        6.2.2 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政策
        6.2.3 产业化政策
    6.3 以环境为中心的海水养殖行政管理及效果评价
        6.3.1 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概述
        6.3.2 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效果评析
        6.3.3 两种管理手段:完善产权与政府直接管理
    6.4 对我国海水养殖行政管理的建议
        6.4.1 转变行政管理思路
        6.4.2 明确行政管理目标
        6.4.3 确定行政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论文附表
附表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世界养鱼用配合饲料生产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饲料科技近代化研究[D]. 陈加晋.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2]刺参常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及其对主要营养物质有效利用的研究[D]. 包鹏云.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8)
  • [3]鱿鱼膏替代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D]. 冯田.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4]陕西地区匙吻鲟养殖技术研究[D]. 薛文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5]漳浦县对虾养殖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许智海. 集美大学, 2017(01)
  • [6]农户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置模式选择行为实证分析 ——以湖北省武穴市为例[D]. 舒朗山. 浙江大学, 2011(07)
  • [7]莫桑比克幼鳗营养学研究及其人工养殖技术初探[D]. 邓程. 福州大学, 2010(06)
  • [8]大亚湾东升网箱养殖区真菌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D]. 杨远航. 暨南大学, 2009(09)
  • [9]四川生猪国际竞争力研究[D]. 陈昌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10]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D]. 李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世界鱼类养殖配合饲料的生产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