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回归系数在岩土试验中的应用

线性回归系数在岩土试验中的应用

一、线性回归系数在土工试验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坤泓[1](2021)在《干湿及冻融循环交替作用下压实黄土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黄土在我国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大面积存在,这些区域又属于季节性冻土区,区域内的路基、边坡等与黄土密切相关的岩土工程不可避免受到干湿-冻融循环的劣化作用,产生复杂变形,严重时会诱发诸如不均匀沉降、边坡失稳等工程病害,严重威胁相关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亟需对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的变形特性开展全面研究。本文依托于山西省吉河高速公路项目,针对该黄土路基随时间产生周期性隆起沉降的工程问题,对现场压实路基黄土进行取样,开展了相关室内试验研究,获得主要成果如下:(1)开展了非饱和压实黄土土-水特征曲线的试验研究。结合轴平移技术、滤纸法和饱和盐溶液法,对压实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进行测定,得到不同干密度下全吸力范围内的土水特征曲线,揭示了净平均应力、温度和干密度等因素对压实黄土持水特性的影响规律。(2)基于全自动固结仪,对经历过不同干湿循环次数的压实黄土开展了常规压缩试验和湿陷性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次数、初始含水量、初始压实度对其压缩特性和湿陷特性的影响规律。(3)基于三联温控非饱和土三轴仪,开展不同干密度下控制吸力的压实黄土干湿循环试验、三维冻融循环试验及干湿-冻融耦合循环试验,得到黄土试样孔隙比和体应变随循环次数变化的演化规律,并分析了不同循环工况对压实黄土变形的影响机理。探究了黄土试样在耦合作用过程中,干湿循环次数和冻融循环次数分别对其体积变形带来的影响程度,建立了考虑不同循环次数的压实黄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4)利用压汞试验掌握了压实黄土内部孔隙的分布特征。采用电镜扫描法(SEM),定性地描述初始压实度、干湿循环次数以及冻融循环次数对黄土试样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利用微观结构特征对宏观规律进行解释,实现宏观变形特性和微观结构特性的结合。

刘汉俊[2](2021)在《不同盐溶液条件下陕南膨胀土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膨胀土在世界各地分布较为广泛,陕南地区也有涉及,因其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等不良特性,致使陕南地区工程建设、灾后维修等经常遇见工程性难题,陕南地区边坡坍塌也常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经济也遭受巨大损失,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但对于陕南地区盐溶液改良膨胀土的研究甚少,因此针对不同盐溶液(NaCl溶液、CaCl2溶液、Na2SiO3溶液)改性陕南膨胀土的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研究十分重要且具有价值的实际意义。给以后陕南地区膨胀土的不良特性治理问题以及处理工程难题上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和改良溶液选择。本文在陕南地区汉中市勉县地区对膨胀土进行取样为本文的试验对象,对其盐溶液改良前后的试样的基本物理性质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三种盐溶液对陕南膨胀土的基物性改良效果。通过一系列膨胀性试验得三种盐溶液对土体膨胀性的抑制效果,再进行常规三轴压缩剪切试验,对改性膨胀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抗剪强度指标系数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改性膨胀土的力学特性及改性溶液对其土体的改性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试验得到陕南勉县地区所取试样的天然含水率、天然密度、重度、界限含水率,通过XRD试验得到土体矿物成分占比,综合判断本次试验所用膨胀土等级为中膨胀土;使用三种盐溶液(NaCl、CaCl2、Na2SiO3)对土体进行改性,对改性前后土体进行自由膨胀率和无荷膨胀率试验,得到Na2SiO3溶液对陕南重塑土的膨胀性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CaCl2和NaCl溶液;且三种盐溶液改性过程中在溶液浓度偏大的时候下降甚微。(2)对盐溶液改良前后的重塑陕南膨胀土试样进行三轴压缩剪切试验,研究固结围压和溶液浓度对陕南重塑膨胀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影响。得到当固结围压较小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多出现理想弹塑型和应变软化型,高围压情况下则基本为应变硬化型。Na2SiO3溶液改性土在围压50kPa时应力应变曲线都呈现应变软化。三种盐溶液改性土随着固结围压的增大Na2SiO3溶液改性土的峰值应力增长最快,同围压下随着溶液浓度增长,NaCl溶液和CaCl2溶液改性土的主应力差随之减小呈负相关,Na2SiO3溶液改性土的主应力差随之增大呈正相关。(3)根据三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抗剪强度系数,研究不同盐溶液浓度和固结围压对抗剪强度系数及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得到随着溶液浓度增大,Na2SiO3溶液改性土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随之增大,CaCl2溶液改性土的粘聚力c下降,内摩擦角φ上升,NaCl溶液改性土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都随之下降。随着围压增大,三种盐溶液改性土的抗剪强度都随之上升,Na2SiO3溶液改性土上升幅度最大。(4)分析三种盐溶液改性土的强度和变形变化规律,深度探究改性机理,得到:Na2SiO3溶液在土颗粒中产生凝胶作用生成硅酸凝胶,网补自由的土颗粒,使其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都随之升大;NaCl溶液改性膨胀土时,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高而降低,高浓度的阳离子溶液中和土颗粒所带负电荷,压缩扩散双电层厚度,使土颗粒排列结构从集聚结构转为凝聚结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都随之下降;在CaCl2溶液改性膨胀土时,随着CaCl2溶液浓度的增加,高价钙离子中和负电荷的作用更强,使粘聚力下降幅度比NaCl溶液更大,但在土颗粒之间Ca2+发生结晶作用,充斥在土颗粒的孔隙中,使内摩擦角逐渐升高。(5)综合本文膨胀性试验及力学特性试验,在今后陕南勉县地区膨胀土工程治理及化学改良方面,在土体径向压力较大情况下可使用Na2SiO3溶液进行化学改良,对抑制膨胀性,提高土体强度有明显表现,在径向压力较小的时候,可使用CaCl2溶液进行土体的改良。

夏天[3](2021)在《土壤排渗过滤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引黄灌区灌溉水泥沙含量较高,对微灌高含沙水处理是一个重大的工程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使用全流过滤设备处理高含沙水存在回洗频繁和滤网寿命短及高耗能等实际问题。目前学者在高含沙水微灌排渗过滤方法和装置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以微灌用非耕地土壤排渗过滤材料为研究对象,针对排渗过滤装置的排-渗-滤-堵相互作用问题,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野外典型工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系统的对土壤排渗过滤机理与模型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考虑到微灌用高含沙水排渗过滤的土壤滤料堵塞过程,是粘粒和粉粒含量依次增加而沙粒含量依次减少的过程,即土壤质地发生由轻到粘的变化。通过室内土柱积水入渗模拟试验,结合HYDRUS-1D数值试验,研究了适用于排渗过滤的土壤粘粒含量对沙壤土、沙土和壤质沙土三种质地土壤滤料入渗特性和稳渗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三种土壤滤料入渗特性和稳渗率受粘粒含量的影响明显。沙壤土滤料稳渗率与粘粒含量呈指数衰减模型关系;Philip入渗模型是描述沙壤土滤料入渗特性的适宜模型;利用粘粒含量预测沙壤土滤料累积入渗量的模型相对误差≤ 8.3%。沙土和壤质沙土滤料稳渗率均与粘粒含量显着负线性相关(p<0.01);改进的Kostiakov入渗模型是描述沙土和壤质沙土滤料入渗特性的适宜模型;利用粘粒含量预测沙土和壤质沙土滤料累积入渗量的模型相对误差分别≤10.7%和≤ 11.4%。(2)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适用于排渗过滤的土壤粘粒含量对沙土、沙壤土滤料水分特征曲线-孔隙分布-孔隙堵塞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沙土和沙壤土滤料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参数-孔隙分布受粘粒含量的影响明显。θs和α均与粘粒含量显着正线性相关(p<0.01),θr与粘粒含量显着负线性相关(p<0.01),n与粘粒含量呈指数衰减模型关系;粘粒含量增加,土壤滤料传导孔隙(当量孔径0.03~1 mm)体积减少,储存孔隙(当量孔径200 nm~0.03 mm)体积增加,其它当量孔径的孔隙体积不变,传导孔隙和储存孔隙体积的变化是导致沙土和沙壤土滤料孔隙堵塞的主要原因;利用粘粒含量预测沙土和沙壤土水分特征曲线的模型对土壤滤料传导孔隙体积预测相对误差≤ 7.82%,储存孔隙体积预测相对误差≤ 9.89%。(3)针对微灌用层状土壤排渗过滤材料水分运动数值模拟中,求解ψ-式Richards方程异质界面附近格点差分格式的修正问题,基于浸没界面方法建立了一种允许界面位置相对于空间离散格点的位置没有要求,且能够保证数值计算结果在空间上具有整体二阶精度的算法。(4)针对宁夏引黄灌区高含沙水微灌排渗过滤实际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非耕地沙壤土和沙土+水平过滤暗管(埋深1m)+外包土工布的高含沙水微灌排渗过滤装置。采用渗流槽,通过含沙水积水入渗试验,设计积水深度5 cm,含沙量2 kg/m3,对比研究了装置的过滤性能,分析了滤料的堵塞特性及堵塞机理。研究表明:采用沙壤土和沙土作为滤料时,滤水含沙量和滤水速率随滤水时长的变化规律均符合指数衰减模型关系,滤后水最大颗粒粒径均<0.1 mm,适用于直接微灌,或辅以网式过滤效果更佳;沙壤土对含沙水的过滤精度优于沙土;沙壤土和沙土排渗过滤装置的理论堵塞时间分别为107天和123天;对沙壤土而言,滤水管面积上理论总平均滤水量为3.20m3/(m2·d)(包括辅以网式过滤器可用的那部分初期滤水),可直接为滴灌所用的滤水管面积上理论平均滤水量为1.64m3/(m2·d);土壤面积上理论总平均滤水量为1.35m3/(m2·d),可直接为滴灌所用的土壤面积上理论平均滤水量为0.68m3/(m2·d)。对沙土而言,滤水管面积上理论总平均滤水量为3.51m3/(m2·d)(包括辅以网式过滤器可用的那部分初期滤水),可直接为滴灌所用的滤水管面积上理论平均滤水量为1.88m3/(m2·d);土壤面积上理论总平均滤水量为1.44m3/(m2·d),可直接为滴灌所用的土壤面积上理论平均滤水量为 0.80m3/(m2 · d)。高含沙水长时间排渗过滤改变了沙壤土和沙土滤料的质地和结构。试验过程中,沙壤土和沙土滤料粘粒和粉粒含量均增加,沙粒含量减少。试验终止后,沙壤土和沙土滤料质地分别演变为粉质粘土和沙质粘壤土,传导孔隙体积均显着减少,储存孔隙体积均显着增加(p<0.01)。沙壤土和沙土滤料孔隙堵塞物均主要是含沙水中的粘粒和粉粒。沙壤土和沙土滤料堵塞深度范围分别为0~100cm和0~80 cm,孔隙堵塞率分别为66%和63%。利用粘粒含量预测沙土入渗特性的模型,对高含沙水入渗时沙土滤料累积入渗量的预测相对误差≤11.7%。(5)在基于渗流槽的高含沙水微灌排渗过滤装置模拟试验的研究基础之上,以高含沙水微灌排渗过滤装置在野外3年的试验成果为基础,对比分析了装置的关键过滤性能参数和堵塞特性及机理。研究表明:当黄河水含沙量为5.66 kg/m3时,综合考虑滤水含沙量、滤水耗时、滤水颗粒粒径分布和滤水速率,以及滤料堵塞深度等因素,在实际应用时,以非耕地沙土+水平无砂混凝土过滤暗管(外径400mm、内径300mm,埋深1.5 m)+全防渗+地表铺设规格350g/m2无纺布的处理对高含沙水进行排渗过滤为最优处理。黄利用粘粒含量预测土壤孔隙堵塞率的模型,对堵塞临界深度土层传导孔隙和储存孔隙体积预测相对误差分别为11.34%和19%。(6)土壤排渗过滤装置滤水量可满足一个灌溉季的滴灌使用需求,对河高含沙水胶粒的过滤效果较好。当黄河水含沙量为5.66 kg/m3时,采用非耕地沙土滤料对胶粒的去除率为87.50%。

冯亚松[4](2021)在《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文中指出工业污染场地的绿色可持续修复及安全再利用不仅是当前环境岩土工程学科的难点,也是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的迫切需求。当前固化稳定化技术中广泛使用的水泥具有能耗高、污染重等环境友好性差的弊端。因此研发可持续固化剂并开展固化工业重金属污染土的效果测评研究,对丰富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内容,推进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9YFC1806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877248、41472258)、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2013AA06A206)和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No.2016031)为依托,以工业重金属污染土的高效修复和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目标,结合我国工业污染场地污染特征和绿色可持续修复需求,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对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发了针对镍锌污染土的钢渣基可持续固化剂,查明了固化土的环境土工特性。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钢渣基固化剂对污染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重金属浸出浓度、酸碱度、电导率和基本土性等环境土工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渣基固化剂能够提高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p H值,降低污染土浸出毒性与电导率;钢渣基固化剂加入后,污染土的液限、比表面积、有机质含量、黏粒组分含量降低,阳离子交换量、比重、最大干密度及砂粒组分含量增加。(2)揭示了污染土强度提升和重金属稳定的控制机理。通过对污染土的孔隙结构、酸缓冲能力、重金属化学形态、X射线衍射及对固化剂净浆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查明了固化土的微观特性和反应产物。结果表明:水合硅酸钙对土颗粒的胶结作用及钙矾石、氢氧化钙石和重金属沉淀的填充作用,减少污染土孔隙体积,促进固化土强度提升;氢氧化镍、镍铁双层状氢氧化物、锌酸钙和碱式氯化锌等产物、水合硅酸钙的物理包裹及钙矾石的离子交换作用促进重金属化学稳定性增加;碱性反应产物显着提升污染土的酸缓冲能力;污染土酸缓冲能力和重金属化学稳定性的增加共同导致重金属浸出浓度降低。(3)研究了不同拌和含水率和压实状态下固化土的重金属浸出特性。通过毒性浸出和半动态浸出试验,查明了拌和含水率和固化土压实度(干密度)对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和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拌和含水率(17%~26%)对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高达50%;重金属浸出浓度最低值对应的拌和含水率与击实试验获得的固化土最优含水率接近;固化土压实度(75%~100%)的增加促进重金属浸出浓度和重金属表观扩散系数降低。拌和含水率对固化土浸出特性的影响源于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固化土孔隙分布的差异。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固化土粒径分布造成不同压实度条件下固化土浸出特性的变化。(4)研究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的演化规律。通过改进ASTM D4843试验,分析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的质量损失、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响应过程,阐明了固化土的劣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24次内),固化土相对累积质量损失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转折点对应干湿循环次数均为18次;重金属浸出浓度变化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转折点对应干湿循环次数为6次。固化土劣化的主要原因是固化土的孔隙分布和重金属化学形态变化。(5)测评了扩散和渗透作用下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通过柱状扩散试验和柔性壁渗透试验,研究了一维扩散和渗透作用下重金属的运移特征,对比了污染土固化前后重金属的有效扩散系数、分配系数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扩散时间的增加,与土样接触溶液中重金属浓度增加;随着渗透时间的增加,渗透液中重金属浓度降低。固化剂改变污染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固化剂掺量8%的固化土的镍和锌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污染土的3.75%和3.60%;重金属镍和锌分配系数分别为污染土的169和175倍。固化剂掺量8%的固化土渗透系数较污染土降低约2个数量级。(6)评价了钢渣基固化剂固化土作为道路路基填土的工程、环境和经济性能。通过现场试验,建立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再利用的技术工艺,论证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安全再利用的可行性,并与传统的水泥和生石灰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钢渣基固化剂固化土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道路路基填土。固化土的回弹模量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快速路和主干路回弹模量设计值,重金属浸出浓度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IV类地下水标准限值。钢渣基固化剂工程性能指标与水泥接近,优于生石灰;钢渣基固化剂环境和经济性能指标均优于水泥和生石灰。(7)研究了自然暴露场景下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长期稳定性和污染物运移特征。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安全再利用的长期稳定性,预测了固化土中重金属向离场土的运移距离。结果表明:监测600天内,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持续降低、回弹模量持续增加。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距离小于5 cm;服役50年后,污染土中锌向离场土的扩散距离为18.9 cm,而固化土中锌向离场土的扩散距离为3.2 cm。

王艺霖[5](2020)在《基于传感型土工带多元信息的路基内部灾变定位、前兆辨识及预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实现工业化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下一阶段实现经济双循环的重要基础保证。近年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不断增加,已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将是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部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进一步突出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路基的全寿命周期性能监控和灾变前兆辨识与安全预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路基在复杂环境荷载作用下的长期安全监控及灾变预警面临着严重的技术挑战。第一,常规的结构监测偏重于沉降、水平位移等结构外部稳定性指标,无法及时获取结构内部变形信息。其次,现有的结构内部变形测量方法存在耐久性差、安装效应强、费用昂贵、量程低等缺点,不能满足工程需求。第三,目前的测量手段的监测信息仅限于局部变形这一单一信息,难以实现对结构内部变形的分布式测量,易导致结构灾变预警的漏报、误报或迟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基于导电聚合物拉敏效应研发而成的传感型土工带(Sensor-enabledgeobelts,简称SEGB)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足尺模型试验、有限元模拟、现场试验等多种研究手段,开展基于SEGB的路基灾变前兆辨识与预警技术研究。SEGB在与土体相互作用中可实现对自变形的分布式测量。通过SEGB拉敏特性模型、全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筋土界面本构模型和蠕变本构模型等多种本构模型的耦合,可以得到SEGB在土体中的应变分布、应力分布、位移分布和界面剪应力分布等多元信息。利用SEGB所得的多元信息,揭示了考虑SEGB粘塑性大变形的非线性行为分布规律,分析了路基结构灾变前SEGB的变形特征,并从路基长期服役期性能监测的角度提出了路基灾变定位、前兆辨识及预警方法。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对SEGB的全应力-应变特性、拉敏特性、筋土界面特性及流变特性分别建立了考虑SEGB粘塑性大变形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考虑温度影响的拉敏效应本构模型、分别适用于应变硬化界面和软化界面的筋土界面本构模型,以及以开尔文元件为主的流变本构模型,并在路基内部灾变定位、前兆辨识和预警方法中实现了多本构模型耦合。(2)以SEGB全应力应变曲线和筋土界面响应为基础,分别建立了适用于应变硬化筋土界面和应变软化筋土界面的SEGB拉拔荷载传递方程。利用SEGB分布式测量和多元信息获取的优点,通过开展拉拔摩擦试验验证了拉拔荷载传递方程的有效性,揭示了 SEGB在拉拔过程中非线性行为的分布规律。(3)开展了考虑不同SEGB有效长度和不同法向压力的拉拔摩擦试验,分析并总结了 SEGB在不同失效模式(拔断或拔出)下的变形特征。基于极限平衡假设推导了两种失效模式的临界状态公式,可对SEGB在土体中的失效模式进行预判。(4)基于SEGB的分布式自检测和多种本构模型耦合所得到的应变分布、应力分布、位移分布和界面剪应力分布等多元信息,提出了路基内部灾变的定位、前兆辨识及预警方法。研发了基于SEGB、适用于路基长期性能监测和灾变预警的岩土工程安全预警软、硬件系统,实现了对SEGB分布式测量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传输、云端存储、实时监控、后台查询、多级预警等功能。(5)开展了加筋土挡墙足尺模型试验和潍日高速跨越采石坑高填方路基现场试验。在试验中成功应用了基于SEGB的岩土工程安全预警软、硬件系统,对提出的路基内部灾变定位、前兆辨识及预警方法进行了验证与应用。以现场试验为工程背景建立了 ABAQUS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中以UMAT子程序的方式考虑了 SEGB流变本构模型的因素,分析了 SEGB流变特性对路基长期服役期性能的影响。

杨祥宇[6](2020)在《京津冀典型沉降区土层变形特征及地面沉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地下水长期持续超采,河北平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一系列缓变地质灾害随之而来。廊坊市地处北京、天津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地域上属于河北平原和北京平原的交汇地区。为响应国家对京津冀平原地面沉降综合防治的要求,论文依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项目(DD20160235)“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对该地区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和地面沉降规律进行了分析。利用土工试验及高压固结试验测定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分析各指标与压缩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和深度、颗粒级配对土层压缩变形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和调查资料,构建了廊坊规划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廊坊规划区地面沉降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对0~405m内土样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物理指标随深度变化的规律,获得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与深度、孔隙比、天然密度、液性指数、砂粒含量和含水率的关系,可通过线性回归方程来表示。压缩系数随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呈较好的负线性关系。不同深度土样的比重和塑性指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孔隙比与含水率、天然密度之间呈线性关系。(2)通过高压固结和超高压固结试验,获得了浅层、深层黏性土的固结过程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深层土与浅层土的主固结阶段的曲线变化相似,但深层土达到拐点(即屈服点)所需固结压力更大,固结完成所需压力更大。对黏性土的不同颗粒级配的固结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均匀系数越小(22.8>Cu>5),在相同固结压力下变形越大,曲率系数越大(1.3>Cc>0.2),在相同固结压力下变形越大。(3)结合试验结果和野外调查,建立了廊坊规划区的地质概念模型和计算模型,对规划区2030年地面累计沉降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以现今开采趋势开采10年,位于市中心的沉降中心仍会继续沉降,但速率明显减小;考虑西部种植结构改变,一、二含水层水位需求量减小,2030年会出现地面回升,预计回升50~60mm,最大为80mm。

种垒[7](2020)在《湖北省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湖北省因为有着复杂的自然地质条件和充足的降水,加上较多的人类活动和地震等因素,使得湖北省近年来的边坡灾害频发。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时代的到来,为了更好地对该地区的边坡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汇总现有的边坡工程资料,就湖北省边坡建立其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并在此数据库的科学研究基础上,针对相关数据参数,进一步进行了数据的挖掘和统计分析。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关于湖北省边坡分类的基础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湖北省边坡的基本概况和区域地质条件,而后详细介绍了湖北省边坡分类系统,以此作为该地区边坡按类识别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的重要依据。(2)湖北省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的创建。以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础开发建立该数据库,依据已有的边坡分类系统,基于需求分析、用例建模以及概念结构设计(建立数据库E-R模型),确立所建数据库的架构并建立数据库的主要工作表,分别为“工程概况”表、“边(滑)坡属性特征”表和“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表,各表均以“工程编号”为主键,“坡体物质组成”为外键相互联系。(3)基于数据库的统计分析。根据数据库中长期收集与整理的数据资料,通过对力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总结发现一些关于力学参数的经验规律和统计特征。(4)数据库的实用性验证。从数据库中提取出相关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的挖掘和处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计算,针对某一具体工程实例的滑面抗剪强度参数取值进行了预估,与该工程设计建议值对比结果显示相差较小,以此证明了数据库的实用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且所建立的数据库随着基础数据的不断增加和数据库结构的完善,其工程实用价值将愈发体现。

刘学慧[8](2020)在《串联式双锚板抗拔及变形性状研究》文中认为锚板作为一种重要的抗拔基础形式是锚固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优良的抗拔承载性能,而且结构简单且造价经济适应性强,在岩土工程的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归纳总结深埋和浅埋锚板工作机理及流土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串联式锚板锚固技术。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手段,较系统对比研究了传统的单锚板与串联式双锚板抗拔承载性状及影响因素,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进行了传统的单锚板与串联式双锚板室内模型对比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两者的承载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串联式双锚板抗拔承载力远高于单锚板;无论是传统的单锚板或是串联式双锚板,上拔力与位移的曲线是典型的双曲线。(2)基于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传统的单锚板与串联式双锚板工作性状有限差分模型,室内模型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串联式双锚定板的抗拔承载力与锚板埋深及上下锚板间距有关。对于深埋锚板,当锚板埋深小于临界埋深或上下锚板间距小于临界间距时,其抗拔承载力随锚板埋深或上下锚板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当锚板埋深大于临界埋深或上下锚板间距大于临界间距时,其抗拔承载力随锚板埋深或上下锚板间距的增大几乎保持不变,其临界埋深为(8-11)D,上下锚板的临界间距为(4-6)D。(3)串联式双锚定板的破坏模式与锚板埋深及上下锚板间距密切相关。对于深埋串联式锚板,当上下锚板间距从小于到大于临界间距转变时,串联式双锚板破坏模式则从“圆柱形破坏模式”向“独立局部剪切破坏模式”转变。(4)基于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深埋串联式方形双锚板抗拔承载力计算回归公式,并进行了回归分析的统计性检验,验证了串联式双锚板抗拔承载力预测模型的可靠性。

商舒婷[9](2020)在《冻结过程粉质黏土物理特性变化规律研究及预测模型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典型的深季节冻土区,地处中国最北、最东部,气候严寒多变,导致土壤水分、温度等变化过程复杂频繁,农业渠道、道桥及路基等基础工程受冻害作用,从而对农业、水利等诸多方面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了研究土体在寒季的冻胀特性,本文以黑龙江省水利科技试验研究中心为试验区,于2018年冬至2019年夏对试验土体冻结-融化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原位监测,得到区域气温变化、热通量传导、土壤水、热变化过程及土温响应气温的滞后效应等土体重要影响参数的自然变化特征。取现场土样于室内重塑试样进行封闭系统冻结试验,研究分析土体冻结特征和物理特性变化等规律,探讨土体冻胀破坏机理、水分迁移变化及不同影响因素对土体物理特性的影响程度。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原位测量结果,揭示了土壤天然冻融循环过程中水、热动态平衡变化过程、土温响应气温的时滞性变化,以及土、温、水等重要参数的变化规律:试验区气温整体呈正弦变化趋势;土体温度垂向轮廓线变化符合“单向冻结,双向融化”典型过程,由11月初至次年4月完成冻融循环过程,最大冻深至135 cm;土层温度响应气温变化出现时滞性,垂直深度增加(0~200 cm),最大滞后相关性R值随之增大,对应相关系数不断减小,逐渐趋近线性变化,春融期相较于冻结期,滞后时间相对延长;水分场变化过程划分为快速降温、恒负温、升温融化、持续升温四个阶段,表层土壤未冻水含量变化趋势相对最明显,土深增加变化趋势逐渐减弱,存在滞后效应;地表热通量周期内正、负值交替出现,即热量传输方向相反,热通量振幅消失阶段,土体逐渐进入冻结状态。(2)封闭系统下,对粉质黏土重塑试样进行在含水率、干密度和冻结温度等不同因素影响下冻胀响应特征的试验研究,通过土工冻胀试验仪对冻结过程进行控制模拟,对不同边界条件下土体冻胀性变化进行单因素分析,变化特征如下:土体温度场变化可分为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和平稳变化三个阶段,距离顶端越远,温度进入平稳阶段耗时越长;冷端温度降低,土体内部温度场进入平稳阶段耗时依次缩短;冻结锋面发展变化分为急速、缓慢、稳定冻结三个区间,土体冻结深度随冷端温度降低而增大,进入稳定阶段时间缩短;不同冻结温度、含水率和干密度条件下,温度梯度均呈现增长、下降和趋于稳定三个变化过程,冻结温度越低,到达峰值所需时间越短,且温度梯度峰值越大,水分、密度因素对其影响不大;土体冷端温度越低,水分积聚现象越不显着,冻结缘区含水率同初始相比变化最大;土体的冻结温度越低、初始干密度越小、初始含水率越大、冻胀现象出现越早;土体最大冻胀率与冻结温度成负相关,与含水率、干密度均成正相关。(3)制备试样所需重塑土样,选定试验控制边界条件:含水率、干密度和温度三种因素。综合实际采用瞬态测试法测定土体热物性指标,通过便携式热特性分析仪直接测试获取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等试验指标,进行不同影响因素下土体导热特性变化单因素试验分析,热物性参数变化特征如下:常温状态下导热系数无特殊变化,控制温度降至0℃后,出现突增现象,而后变化趋于平缓;土体的导热系数与干密度和含水率变化均成正相关;土体的热扩散系数与干密度和含水率变化成正相关,但土体含水率较高趋近饱和状态时,热扩散系数增加趋于稳定甚至减小。(4)针对土体的两种不同物理特性变化进行正交试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得到试验指标最优组合(试验范围内),确定选取的边界条件对冻胀及导热特性影响的主次程度。封闭体系下,冻胀正交分析中各因素影响程度:含水率>干密度>冻结温度;导热系数正交分析中各因素影响程度:含水率>干密度>温度。(5)理论分析与试验数据相结合,应用数理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建综合影响因素(温度、含水率、干密度)的冻胀、导热预测模型,并进行方差分析和模型验证。冻胀预测模型标准化回归系数表明,各因素贡献水平:含水率>干密度>冻结温度,与正交分析结果相互验证;导热系数预测模型标准化回归系数表明,各因素贡献水平:含水率>干密度>温度,验证正交分析结果。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拟合度均较高,模型实用性较强,可针对实际工程及时做出基础预测。

沈翔[10](2020)在《盾构掘进“机-土”动态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需要重点研发跨海通道、大型隧道等高难度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越江海隧道对国家或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隧道建设的安全、隧道的功能以及应对灾害的能力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对于盾构法隧道的建设的设计、施工要求将会更高。目前在盾构法施工中存在着盾构-土相互作用不明、盾构姿态难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高水压条件下将更加凸显。鉴于此,本文从盾构-土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出发,进而对盾构姿态控制理论展开研究,并利用自主研发可实现2.0MPa高水压的多功能泥水盾构模型试验平台,对高水压下对盾构-土相互作用以及盾构姿态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自主研发了可实现2.0MPa高水压的多功能泥水盾构模型试验平台。该试验平台模型试验土箱尺寸达5.9m×3.3m×4.5m,盾构模型机外径为0.62m,并具备研究盾构开挖面稳定性问题、复杂条件下刀具磨损问题以及盾构姿态相关的盾构-土相互作用问题的功能。试验平台的成功研制为本文以及以后需要在高水压下进行与盾构相关试验研究提供了基础的试验条件;(2)为了将琼州海峡的工程背景和盾构模型试验平台相联系,并为后面的高水压泥水盾构掘进模型试验做先期试验,进行了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研究。基于正交试验法,以重晶石粉/标准砂、黏结剂浓度、凡硅比和石膏含量作为4个控制因素,对不同配比相似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最终研制得到了可近似模拟深海环境砂土地层的相似材料配比为重晶石粉/标准砂(0.4),黏结剂浓度(4.5%),凡硅比(3:1),石膏含量(3%)。(3)对盾构刀盘-土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从刀具对土的切削作用以及刀盘对土的挤压作用两个方面进行。针对目前Mckeys-Ali模型存在的问题,结合盾构掘进的特点,改进了Mckeys-Ali模型。基于改进后的Mckeys-Ali模型,对切削刀在盾构掘进过程中的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和推导,得到了切削刀的所受作用力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基于Kelvin问题的基本解,对盾构掘进过程中刀盘对的挤压作用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和求解。综合以上的理论计算成果,通过自主研发的试验平台,对盾构的推进力和刀盘扭矩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本文建立的盾构刀盘-土相互作用的模型得到的盾构推进力和刀盘扭矩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监测值较为接近;(4)为了探明盾构掘进过程中盾壳-土相互作用的机理,指导盾构姿态的控制和调整,对作用于盾壳周围土压力的理论计算方法以及盾构姿态偏角预测模型展开了研究。首先基于地基反力曲线,通过等效弹簧近似建立盾构与土的相互作用模型,从而得到了作用于盾构外壳的周围土压力的理论计算方法。然后引用改进的松动土压力计算方法,得到了盾构初始土压力的计算方法,解决了盾构水平偏角计算的初始边界问题,并结合土对盾构的作用荷载的计算方法得到了盾构姿态角计算方法。最后,结合济南地铁R2线盾构隧道工程,对形成的盾构姿态角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三方面的应用,分别是对盾构-土相互作用力的反演计算、盾构俯仰角的预测、盾构水平偏角的预测;(5)随着盾构隧道工程中水压的升高,将对盾构机自身的密封防水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盾尾密封作为其中一环,是盾构实现安全掘进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结合这一工程问题,自主研制了一套盾尾油脂耐水压动态密封监测装置。利用该装置,选择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油脂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密封试验。在不同水压、金属网种类(近似模拟盾尾刷的作用)、动态边界等因素作用下的盾尾油脂进行了耐水性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压下,不同油脂在不同金属网条件下表现出的耐水压能性能各不相同;动态边界的存在会增加密封失效的风险;温度升高,油脂的材料粘度明显下降,会导致油脂的耐水压密封性能下降;相比淡水环境,海水环境对油脂耐水压密封性能的削弱作用更强,油脂的渗漏水速度更快。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6)结合琼州海峡的工程背景,基于相似原理得到的相似砂土配比,分别在无土和相似砂土环境下进行了高水压条件下的泥水盾构掘进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盾构推进力与刀盘扭矩的计算方法在高水压条件下拟合程度较好,并且高水压对刀盘扭矩的影响较小,对盾构的推进力的影响明显;高水压大大提高了盾构姿态调整的难度。

二、线性回归系数在土工试验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性回归系数在土工试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干湿及冻融循环交替作用下压实黄土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饱和土土水特性的研究现状
        1.2.2 干湿循环条件下黄土的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3 冻融循环条件下黄土的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4 干湿-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黄土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压实路基黄土土样基本性质
    2.1 试验土样的选取
        2.1.1 地层岩性
        2.1.2 气候温度条件
    2.2 土样的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2.2.1 颗粒分析试验
        2.2.2 土粒比重试验
        2.2.3 界限含水率试验
        2.2.4 击实试验
        2.2.5 基本物理参数汇总
    2.3 试样的微观性质
        2.3.1 试样的制备
        2.3.2 压汞试验
        2.3.3 矿物成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非饱和压实黄土持水特性的试验研究
    3.1 土-水特征曲线
    3.2 基于轴平移技术的持水特性试验
        3.2.1 试验仪器介绍
        3.2.2 试验步骤
        3.2.3 试验结果
    3.3 滤纸法试验
        3.3.1 试验原理及步骤
        3.3.2 试验结果
    3.4 饱和盐溶液蒸汽平衡法试验
        3.4.1 试验原理及步骤
        3.4.2 试验结果
    3.5 不同因素作用下压实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结果分析
        3.5.1 净平均应力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规律
        3.5.2 温度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规律
        3.5.3 干密度对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规律
    3.6 全吸力范围内土-水特征曲线的拟合
    3.7 本章小结
4 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
    4.1 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压缩特性的试验研究
        4.1.1 试验方案与步骤
        4.1.2 初始含水率对压缩变形的影响
        4.1.3 干湿循环作用对不同压实度土样压缩变形的影响
        4.1.4 干湿循环次数对压缩应变的影响
        4.1.5 割线模量分析
        4.1.6 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微观机理研究(SEM)
    4.2 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湿陷特性的试验研究
        4.2.1 试样制备与步骤
        4.2.2 无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湿陷特性
        4.2.3 初始压实度对压实黄土湿陷特性的影响
        4.2.4 干湿循环次数对压实黄土湿陷特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干湿-冻融交替作用对压实黄土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
    5.1 控制吸力下的压实黄土干湿循环试验
        5.1.1 试验仪器介绍
        5.1.2 试验概况
        5.1.3 干湿循环作用对压实黄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5.2 压实黄土的三维冻融循环试验
        5.2.1 试验仪器的调整
        5.2.2 试验概况
        5.2.3 冻融循环次数对压实黄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5.2.4 冻融循环作用下初始压实度对压实黄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5.2.5 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微观机理研究(SEM)
    5.3 干湿-冻融耦合循环对压实黄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5.3.1 试验方案
        5.3.2 耦合循环次数对压实黄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5.3.3 耦合循环作用下的各向同性压缩试验
    5.4 耦合循环作用下影响压实黄土变形因素的权重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不同盐溶液条件下陕南膨胀土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膨胀土胀缩机理
        1.2.2 膨胀土的变形特性研究
        1.2.3 膨胀土的力学特性研究
        1.2.4 膨胀土的化学改良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膨胀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及膨胀性试验
    2.1 采集试验土样
    2.2 膨胀土的基本物理性质试验研究
        2.2.1 天然含水率试验
        2.2.2 天然密度和重度试验
        2.2.3 界限含水率试验
        2.2.4 自由膨胀率试验
        2.2.5 膨胀土等级判定
    2.3 盐溶液改性膨胀土膨胀性试验研究
        2.3.1 盐溶液改性膨胀土的自由膨胀率
        2.3.2 盐溶液改性膨胀土的无荷膨胀率
    2.4 本章小结
3 盐溶液改性重塑膨胀土常规三轴试验及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3.1 盐溶液改性重塑膨胀土常规三轴试验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方案
        3.1.3 常规三轴压缩剪切试验重塑试样制备
        3.1.4 试验步骤
    3.2 盐溶液改性重塑膨胀土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3.2.1 固结围压对重塑膨胀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影响
        3.2.2 盐溶液浓度对重塑膨胀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盐溶液改性陕南膨胀土抗剪强度特性研究
    4.1 盐溶液浓度对重塑膨胀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4.1.1 盐溶液浓度对重塑膨胀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4.1.2 盐溶液浓度对重塑膨胀土抗剪强度影响机理分析
    4.2 固结围压对重塑膨胀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4.2.1 固结围压对重塑膨胀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4.2.2 固结围压对重塑膨胀土抗剪强度影响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3)土壤排渗过滤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基于土壤排渗过滤的土壤入渗物理过程研究进展
        1.2.2 基于土壤排渗过滤的土壤入渗特性研究进展
        1.2.3 基于土壤排渗过滤的土壤入渗模型研究进展
        1.2.4 基于土壤排渗过滤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研究进展
        1.2.5 基于土壤排渗过滤的一维层状土水分运动Richards方程数值解法研究进展
        1.2.6 高含沙水微灌排渗过滤方法和装置试验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利用粘粒含量预测土壤滤料水分入渗特性的模拟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利用粘粒含量预测沙壤土入渗量和湿润锋深度的模拟试验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模型验证
        2.2.4 小结
    2.3 利用粘粒含量预测沙土和壤质沙土滤料入渗特性的数值试验研究
        2.3.1 模型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3 模型验证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粘粒含量预测土壤滤料水分特征曲线的模拟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土样
        3.2.2 试验设计和土样制备
        3.2.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
        3.2.4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
        3.2.5 土壤当量孔径
        3.2.6 误差评估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质地土壤滤料水分特征曲线形态变化规律
        3.3.2 不同质地土壤滤料当量孔径分布变化规律
        3.3.3 不同质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参数与粘粒含量的关系
        3.3.4 模型验证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浸没界面方法的一维层状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浸没界面方法概述
    4.3 基本方程
        4.3.1 控制方程
        4.3.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
        4.3.3 界面跳变条件
    4.4 算法推导与实现
        4.4.1 常规格点差分格式
        4.4.2 非常规格点差分格式浸没界面修正
    4.5 算法验证与结果分析
        4.5.1 上层沙土+下层沙壤土-层状土算例与结果分析
        4.5.2 上层沙壤土+下层沙土-层状土算例与结果分析
        4.5.3 算法精度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渗流槽的高含沙水微灌排渗过滤装置模拟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装置
        5.2.2 供试土壤
        5.2.3 试验布置
        5.2.4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滤水含沙量随滤水时长的变化规律
        5.3.2 滤水颗粒粒径分布
        5.3.3 过滤速率随滤水时长的变化规律
        5.3.4 高含沙水排渗过滤土壤滤料物理特性变化规律
        5.3.5 高含沙水排渗过滤对土壤滤料堵塞特性的影响
        5.3.6 高含沙水排渗过滤土壤滤料堵塞机理分析
        5.3.7 累积入渗量预测模型应用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高含沙水微灌排渗过滤装置的典型工程实例对比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野外高含沙水排渗过滤试验区概况
        6.2.2 水平过滤暗管装置设计与施工方法
        6.2.3 试验区供试高含沙水和土壤性质
        6.2.4 试验方法和指标观测
    6.3 试验成果对比分析与讨论
        6.3.1 滤水含沙量对比分析
        6.3.2 滤水颗粒粒径分布对比分析
        6.3.3 滤水速率对比分析
        6.3.4 土壤滤料堵塞机理对比分析
        6.3.5 不同试验方案滤水性能与滤料堵塞特性差异分析
        6.3.6 土壤滤料孔隙堵塞预测模型应用分析
    6.4 讨论
        6.4.1 土壤排渗过滤装置对黄河高含沙水胶粒的过滤效果较好
        6.4.2 土壤排渗过滤装置过滤黄河高含沙水的滤水量满足滴灌需求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我国污染场地现状及修复需求
        1.2.2 固化稳定化技术技术特征及应用现状
        1.2.3 固化剂应用现状
        1.2.4 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2.5 固化稳定化效果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钢渣在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钢渣的物理化学特性
        1.3.2 钢渣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3 钢渣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4 钢渣激发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渣基固化剂处理镍锌污染土的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可持续型固化剂研发
        2.2.1 研发思路
        2.2.2 激发剂筛选
        2.2.3 电石渣和磷石膏的化学属性
    2.3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案
        2.3.3 试样制备
        2.3.4 测试方法
    2.4 固化剂组分优化试验结果
        2.4.1 转炉钢渣、电石渣和磷石膏固化土的强度和重金属稳定率
        2.4.2 固化剂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5 BCP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
        2.5.1 固化土的基本土性参数
        2.5.2 固化土的酸碱度和电导率
    2.6 BCP固化土的强度特性
        2.6.1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2.6.2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酸碱度/电导率的关系
    2.7 BCP固化土的浸出毒性
        2.7.1 硫酸硝酸法重金属浸出浓度
        2.7.2 固化土浸出液的酸碱度和电导率
        2.7.3 重金属浸出浓度与浸出液酸碱度和电导率的关系
        2.7.4 浸提液p H对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2.7.5 液固比对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2.8 BCP固化土的环境土工特性变化机理
        2.8.1 固化土的酸缓冲能力
        2.8.2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
        2.8.3 固化土的孔隙特征
        2.8.4 BCP固化剂与重金属镍和锌反应机理
        2.8.5 BCP掺量和龄期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机理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拌和含水率和压实度对固化稳定化效果影响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样制备
        3.2.4 测试方法
    3.3 污染土拌和含水率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
        3.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3.2 重金属浸出浓度
        3.3.3 固化土酸碱度
        3.3.4 固化土含水率
        3.3.5 固化土干密度和比重
        3.3.6 固化土颗粒分布
        3.3.7 重金属化学形态
        3.3.8 固化土孔径分布
        3.3.9 固化土微观形态
        3.3.10 固化剂掺量和污染土拌和含水率进行优化
    3.4 压实度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
        3.4.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4.2 重金属浸出浓度
        3.4.3 固化土酸碱度
        3.4.4 固化土界限含水率
        3.4.5 固化土粒径分布
        3.4.6 重金属的化学形态
        3.4.7 固化土粒径减小后金属浸出浓度
        3.4.8 固化土半动态浸出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重金属浸出行为演化规律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样制备
        4.2.4 测试方法
    4.3 传统试验方法测试结果与讨论
        4.3.1 浸泡液p H值和重金属浓度
        4.3.2 试样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3.3 重金属浸出浓度和重金属全量空间分布
        4.3.4 试样破坏情况
        4.3.5 ASTM D4843 试验方法的局限性
    4.4 改进试验方法测试结果与讨论
        4.4.1 浸泡液p H值和重金属浓度
        4.4.2 试样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4.3 土样空间均质性
        4.4.4 试样破坏情况
        4.4.5 土样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和全量
        4.4.6 土样pH值
        4.4.7 土样干密度和粒径分布
        4.4.8 重金属化学形态
        4.4.9 土样孔隙分布
    4.5 土样环境土工参数变化对应的干湿循环次数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化土重金属扩散和渗流运移参数测评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样制备
        5.2.4 试验方法
    5.3 扩散试验结果与讨论
        5.3.1 试验前后土样土性指标
        5.3.2 试验前后土样孔隙水中金属浓度
        5.3.3 上层溶液金属浓度
        5.3.4 有效扩散系数和分配系数计算
        5.3.5 有效扩散系数的讨论
    5.4 渗透试验结果与讨论
        5.4.1 渗透系数
        5.4.2 渗出液pH值
        5.4.3 渗出液镍和锌浓度
        5.4.4 渗出液钙浓度
        5.4.5 USEPA 1314和USEPA 1316 试验结果比较
        5.4.6 基于柔性壁渗透试验结果求算重金属运移参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金属污染土固化稳定化现场试验研究
    6.1 概述
    6.2 试验场地
        6.2.1 污染场地概况
        6.2.2 污染土
        6.2.3 下卧土
        6.2.4 固化剂
    6.3 固化稳定化修复
        6.3.1 试验方案
        6.3.2 施工工艺
    6.4 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
        6.4.1 取样点位
        6.4.2 测试方法
    6.5 试验结果与讨论
        6.5.1 气温及固化土温度
        6.5.2 干密度和含水率
        6.5.3 贯入阻力
        6.5.4 回弹模量
        6.5.5 无侧限抗压强度
        6.5.6 固化土浸出毒性、酸碱度和电导率
        6.5.7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
        6.5.8 下卧层土重金属全量
        6.5.9 BCP与传统固化剂性能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固化污染土填筑路基的耐久性与重金属运移特征研究
    7.1 概述
    7.2 试验场地概况
        7.2.1 污染场地概况
        7.2.2 污染土
        7.2.3 离场土
        7.2.4 固化剂
    7.3 固化稳定化修复及监测
        7.3.1 试验方案
        7.3.2 固化稳定化施工工艺
        7.3.3 原位测试及取样点位
        7.3.4 测试方法
    7.4 试验结果与讨论
        7.4.1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7.4.2 干密度
        7.4.3 贯入阻力
        7.4.4 回弹模量
        7.4.5 重金属浸出浓度
        7.4.6 固化土p H值和EC值
        7.4.7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
        7.4.8 固化土重金属向离场土运移特征
        7.4.9 固化土重金属向离场土体扩散运移距离预测
        7.4.10 多场作用下固化土土性参数空间变异性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5)基于传感型土工带多元信息的路基内部灾变定位、前兆辨识及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SEGB的基本性质及本构模型
    2.1 引言
    2.2 SEGB试件制备
    2.3 SEGB的单轴拉伸应力-应变本构模型
    2.4 SEGB的拉敏效应模型
    2.5 SEGB的流变本构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EGB在应变硬化筋土界面中多元信息的获取与分析
    3.1 引言
    3.2 筋土界面应变硬化本构模型
    3.3 应变硬化筋土界面中的SEGB荷载传递方程推导及其解法
    3.4 拉拔试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3.5 SEGB应变硬化模型的局限性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EGB在应变软化筋土界面中多元信息的获取与分析
    4.1 引言
    4.2 筋土界面应变软化本构模型
    4.3 SEGB在应变软化筋土界面中的拉拔荷载传递方程及其解法
    4.4 拉拔试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4.5 SEGB应变软化模型的局限性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EGB的路基内部灾变前兆信息表征与判识
    5.1 引言
    5.2 拉拔试验与结果分析
    5.3 SEGB分布式测量结果及多元信息分析
    5.4 SEGB失效模式的临界状态分析
    5.5 SEGB在不同失效模式前的变形特征
    5.6 边界条件对试验结果的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SEGB的灾变预警方法及预警系统研发
    6.1 引言
    6.2 基于SEGB的路基灾变定位、前兆辨识及预警方法
    6.3 SEGB数据的跳变拐点检测——自适应滑动窗口法
    6.4 基于SEGB的安全预警系统的开发难点及解决方案
    6.5 基于SEGB的岩土工程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软、硬件开发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加筋土挡墙破坏性模型试验研究
    7.1 引言
    7.2 足尺模型试验平台的搭建
    7.3 试验方案与步骤
    7.4 足尺模型实验结果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SEGB加筋路基的全寿命监测及预警现场试验
    8.1 引言
    8.2 工程概况
    8.3 SEGB及排扣式嵌固格栅铺设
    8.4 有限元建模及模型参数
    8.5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讨论
    8.6 安全监控系统的应用及评价
    8.7 有限元模拟及现场试验局限性的讨论
    8.8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京津冀典型沉降区土层变形特征及地面沉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试验技术研究
        1.2.2 地面沉降模型研究
        1.2.2.1 渗流场模型
        1.2.2.2 应力场模型
        1.2.2.3 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模型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2.研究区概况和地质特征
    2.1 工作区位置与交通
    2.2 气象水文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特征
        2.3.3 构造特征
    2.4 水文地质概况
        2.4.1 含水层组划分
        2.4.2 地下水埋藏特征
        2.4.2.1 浅层水地下埋藏特征
        2.4.2.2 深层地下水埋藏特征
        2.4.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3.研究区土体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及压缩变形特征
    3.1 钻孔选取
    3.2 土工试验方法
    3.3 粘性土体基本物理性质随深度的变化特征
        3.3.1 颗粒分析试验数据分析
        3.3.2 密度试验数据分析
        3.3.3 天然含水率试验分析
        3.3.4 液、塑限试验数据分析
        3.3.5 比重试验数据分析
        3.3.6 固结试验数据分析
    3.4 土体基本物理指标与压缩性的相关性分析
        3.4.1 压缩性指标与其它物理力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3.4.2 其它物理力学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4.3 压缩性指标方程简化
    3.5 小结
4.土体压缩变形规律研究
    4.1 土样深度对土体压密变形的影响
    4.2 颗粒级配对土体压缩变形的影响
    4.3 压缩系数规律研究
    4.4 固结状态分析
    4.5 小结
5.廊坊规划区三维数值分析
    5.1 比奥固结理论与土体本构模型
        5.1.1 概述
        5.1.2 比奥固结方程
        5.1.3 孔隙度与渗透系数的动态性
        5.1.4 土体本构模型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剖分
        5.2.2 初始条件
        5.2.3 边界条件
        5.2.4 时间离散
        5.2.5 模型参数
        5.2.6 开采井设置
    5.3 模型的识别验证
    5.4 模型预测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7)湖北省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库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2.2 岩土体参数不确定性及可靠性理论研究现状
        1.2.3 岩土体参数取值方法研究现状
        1.2.4 岩土体参数相关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湖北省区域边坡综合分类探讨
    2.1 引言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边坡综合分类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2.4 湖北省边坡类别的划分
    2.5 本章小结
3 数据库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数据的层次
    3.3 数据模型
        3.3.1 概念数据模型
        3.3.2 逻辑数据模型
    3.4 数据库结构
    3.5 数据库管理系统
        3.5.1 Oracle
        3.5.2 Microsoft Access
        3.5.3 Microsoft SQL Sever
        3.5.4 数据库系统的比较与选择
    3.6 数据库系统的访问技术与可视化
    3.7 本章小结
4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的建立
    4.1 引言
    4.2 规划与分析
    4.3 需求分析
        4.3.1 系统功能需求
        4.3.2 用例建模
    4.4 系统设计
        4.4.1 概念设计
        4.4.2 逻辑设计
        4.4.3 物理设计
    4.5 录入参数的说明
        4.5.1 岩块物理力学参数
        4.5.2 岩体结构面力学参数
        4.5.3 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4.5.4 工程概况实体集及边(滑)坡属性特征实体集属性参数
    4.6 表、索引的建立
        4.6.1 表的建立
        4.6.2 索引的建立
    4.7 湖北省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系统的可视化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数据库系统的参数统计分析
    5.1 引言
    5.2 土的抗剪强度参数统计分析
        5.2.1 土工数据的预处理
        5.2.1.1 预处理的原则及方法
        5.2.1.2 数据的优化分析
        5.2.2 抗剪强度参数C,f的线性与非线性回归
        5.2.2.1 C,f的线性回归
        5.2.2.2 C,f的非线性回归
        5.2.3 力学参数的统计方法和概型检验
        5.2.3.1 力学参数的统计方法
        5.2.3.2 力学参数的概型检验
        5.2.4 统计实例和研究结果
        5.2.4.1 土性参数的统计规律
        5.2.4.2 物理力学参数的概型检验
    5.3 本章小结
6 数据库系统的工程应用
    6.1 引言
    6.2 工程背景
        6.2.1 工程概况
        6.2.2 工程地质条件
        6.2.3 土样土工试验成果统计
        6.2.4 工程设计抗剪强度参考值
    6.3 基于数据库系统的参数取值分析比较
        6.3.1 数据可靠性检验及统计量的确定
        6.3.2 物理力学参数数据的统计分析
        6.3.2.1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确定
        6.3.2.2 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
        6.3.3 滑面抗剪强度参数取值的确定与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8)串联式双锚板抗拔及变形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实验研究
        1.2.2 理论研究
        1.2.3 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锚板拉拔性能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锚板抗拔机理分析
        2.2.1 锚板的分类
        2.2.2 影响锚板承载力的因素
        2.2.3 黏性土中锚板抗拔性能
        2.2.4 锚板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
        2.2.5 锚板的评价指标
    2.3 室内土工试验
        2.3.1 研究目的
        2.3.2 试验土样制备
        2.3.3 土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2.4 锚板抗拔性状室内模型试验
        2.4.1 模型试验制作
        2.4.2 加载装置及测量元件
        2.4.3 加载方案及注意事项
    2.5 试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锚板及串联式双锚板抗拔性能数值模拟
    3.1 概述
    3.2 建模基本设置
        3.2.1 FLAC3D软件计算原理
        3.2.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3.2.3 本构模型及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3.3 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4 串联式双锚板承载力性状影响因素
        3.4.1 抗拔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5 串联式双锚板临界埋深、板间距探讨
        3.5.1 单锚板上拔承载特性
        3.5.2 串联式双锚板上拔承载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埋串联式方形锚板极限承载力回归分析
    4.1 引言
    4.2 锚板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4.2.1 锚板拉拔经验公式
    4.3 锚板极限承载力回归分析方法
        4.3.1 回归方法概述
        4.3.2 数值模拟试验
        4.3.3 数据回归模型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一、已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9)冻结过程粉质黏土物理特性变化规律研究及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胀试验研究进展
        1.2.2 冻胀模型理论研究进展
        1.2.3 热物性参数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原型观测与分析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布置与数据采集
        2.2.1 冻土观测场温度监测
        2.2.2 冻土观测场水分监测
        2.2.3 冻土观测场土壤热通量监测
    2.3 观测结果分析
        2.3.1 气温变化规律
        2.3.2 土壤温度场变化规律
        2.3.3 土壤水分场变化规律
        2.3.4 土壤热通量变化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冻胀特性试验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备
        3.2.1 土工冻胀试验箱
        3.2.2 试验模具
        3.2.3 数据测量及采集仪器
        3.2.4 常规土工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案
        3.3.1 试验初始条件确定
        3.3.2 试验设计
        3.3.3 试验步骤
    3.4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4.1 冻结温度试验结果分析
        3.4.2 冻结过程中温度场和冻结锋面变化分析
        3.4.3 不同冻结温度下的冻胀试验
        3.4.4 不同初始水分条件下的冻胀试验
        3.4.5 不同干密度条件下的冻胀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热物性参数试验研究
    4.1 测试原理
    4.2 试验设备
        4.2.1 土工冻胀试验箱
        4.2.2 热特性分析仪
    4.3 试验方案
        4.3.1 试验条件
        4.3.2 试验设计
        4.3.3 试验步骤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温度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4.4.2 干密度对热物性参数的影响
        4.4.3 含水率对热物性参数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多元回归分析
    5.1 正交试验分析
        5.1.1 冻胀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1.2 导热系数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2 预报回归模型的建立
        5.2.1 冻胀预测模型
        5.2.2 导热系数预测模型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盾构掘进“机-土”动态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问题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相似模型试验
        1.3.2 盾构-土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1.3.3 盾构姿态控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多功能泥水盾构模型试验平台研制
    2.1 模型试验箱
        2.1.1 模型试验箱概况
        2.1.2 结构受力分析
        2.1.3 加载系统设计
    2.2 盾构机总成
        2.2.1 盾壳
        2.2.2 刀盘
        2.2.3 推进系统
        2.2.4 姿态控制系统
        2.2.5 主驱密封装置
        2.2.6 盾尾密封装置
    2.3 泥水循环及控制系统
        2.3.1 泥水循环及控制系统组成
        2.3.2 泥水循环实施步骤
    2.4 液压控制及电控平台
        2.4.1 液压控制系统
        2.4.2 电器控制系统
    2.5 结论
3 模型试验相似材料参数选取及配比研究
    3.1 相似判据推导
        3.1.1 系统参量确定
        3.1.2 相似判据和相似常数
    3.2 相似材料配比及试验准备
        3.2.1 基础材料选取
        3.2.2 试验相关设备
        3.2.3 正交试验设计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相似材料适用性分析
        3.3.2 因素敏感性分析
        3.3.3 显着性分析
        3.3.4 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3.3.5 参数确定
    3.4 讨论
    3.5 结论
4 盾构掘进对刀盘-土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4.1 盾构切刀开挖原理
        4.1.1 开挖型式与土的破坏机理
        4.1.2 切削刀的运动特性
    4.2 切刀切削土体力学模型
        4.2.1 中心失效区受力分析
        4.2.2 侧部失效区受力分析
        4.2.3 整体受力分析
    4.3 刀盘面板与土的相互作用
        4.3.1 刀盘面板与土法向作用
        4.3.2 刀盘面板与土摩擦作用
    4.4 模型试验验证
        4.4.1 刀盘及刀具安装概况
        4.4.2 模型试验设计
        4.4.3 试验结果分析
    4.5 结论
5 盾构掘进对盾壳-土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5.1 盾构掘进力学模型
        5.1.1 作用荷载
        5.1.2 状态参数
        5.1.3 平衡方程
    5.2 初始土压力计算
        5.2.1 上覆土层松弛土压力计算
        5.2.2 初始盾壳受力计算
    5.3 盾构-土相互作用模型
        5.3.1 基本假设
        5.3.2 几何参数
        5.3.3 盾构-土竖向及水平作用力求解
        5.3.4 盾构-土相互作用所受弯矩求解
    5.4 盾构俯仰角及水平偏角求解方法
        5.4.1 算例演示
        5.4.2 盾构离散化精度分析
        5.4.3 影响因素分析——俯仰角
        5.4.4 影响因素分析——水平偏角
    5.5 工程应用
        5.5.1 工程概况
        5.5.2 盾构机概况
        5.5.3 工程应用I:盾构-土的相互作用力的反演计算
        5.5.4 工程应用II:盾构俯仰角预测
        5.5.5 工程应用III:盾构水平偏角预测
    5.6 结论
6 盾尾密封油脂与高水压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6.1 耐水压密封性装置设计及检测方法
        6.1.1 装置研制
        6.1.2 试验方案
        6.1.3 影响因素设置
    6.2 盾尾密封油脂耐水压密封试验
        6.2.1 油脂基本情况介绍及性状对比
        6.2.2 不同金属网边界下的油脂耐水压密封试验
        6.2.3 不同水压下的油脂耐水压密封试验
        6.2.4 盾尾密封油脂密封方式分析
    6.3 影响因素分析
        6.3.1 动态边界对油脂耐水压密封性的影响
        6.3.2 温度对油脂耐水压密封性的影响
        6.3.3 水环境对油脂耐水压密封性的影响
        6.3.4 泥沙杂质对油脂耐水压密封性的影响
    6.4 数值模拟研究
        6.4.1 数值模型建立基础
        6.4.2 油脂耐水压密封性数值模拟方法
        6.4.3 盾尾密封工程近似数值模拟研究
    6.5 结论
7 高水压下泥水盾构掘进模型试验
    7.1 高水压环境模拟方法
    7.2 无土高水压环境下盾构基本参数分析
        7.2.1 刀盘扭矩
        7.2.2 掘进推力
        7.2.3 姿态调整
    7.3 高水压相似土泥水盾构模型掘进试验
        7.3.1 试验准备
        7.3.2 刀盘扭矩
        7.3.3 掘进推力
        7.3.4 姿态调整
    7.4 结论
8 总结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规定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线性回归系数在土工试验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湿及冻融循环交替作用下压实黄土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D]. 李坤泓.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不同盐溶液条件下陕南膨胀土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 刘汉俊.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3]土壤排渗过滤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 夏天. 宁夏大学, 2021(02)
  • [4]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D]. 冯亚松. 东南大学, 2021(02)
  • [5]基于传感型土工带多元信息的路基内部灾变定位、前兆辨识及预警方法研究[D]. 王艺霖. 山东大学, 2020(04)
  • [6]京津冀典型沉降区土层变形特征及地面沉降规律研究[D]. 杨祥宇.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7]湖北省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D]. 种垒.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3)
  • [8]串联式双锚板抗拔及变形性状研究[D]. 刘学慧.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9]冻结过程粉质黏土物理特性变化规律研究及预测模型构建[D]. 商舒婷.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10]盾构掘进“机-土”动态相互作用机理研究[D]. 沈翔.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线性回归系数在岩土试验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