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桩在控制边坡失稳中的应用

杉木桩在控制边坡失稳中的应用

一、杉木桩在治理边坡失稳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谢晟[1](2022)在《广州地区深厚软土地层深基坑大面积放坡支护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依托于广州亚运城某基坑支护工程项目,研究大面积放坡+内插松木桩的支护形式在广州地区深厚软土基坑工程中的适用性及其受力机制,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松木桩的长度和间距对深大软土边坡的塑性应变分布及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规律,同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面积放坡+内插松木桩的支护形式在广州地区深厚软土地层基坑工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松木桩间距小于2.25 m时打插木桩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贡献较大;木桩起到有效调整边坡内部广义塑性应变分布的效果,进而实现木桩与土体的协调变形,提高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研究成果可为广州地区深厚软弱地层中的类似深基坑工程提供应用参考和理论支撑。

王一帆,李伟[2](2021)在《杉木桩在挡土墙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文章以某湿地修复项目的景观平台挡土墙不良地基处理方案为实例,采用杉木桩对挡土墙的地基进行处理,介绍了其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及沉降观测方法,并通过试验段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应用结果表明:杉木桩加固景观平台挡土墙地基的方法是可行的,加固效果好,造价低,施工方便。

高旭和[3](2020)在《二元结构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受力变形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二元边坡开挖支护过程中结构受力变形特征复杂和容易造成失稳破坏的问题,以山区公路挖方路段土-岩二元边坡为研究对象,开展桩锚加固二元边坡稳定性评估和稳态渗流分析,旨在揭示二元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失稳机理和锚索预应力损失特征,为二元边坡开挖支护过程提供依据。论文依托江瓮高速TJ1A标K5+220-K5+770段右侧边坡(以下简称禾塘坝边坡)治理工程,开展边坡深部位移监测和现场土工试验;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边坡开挖支护二维模型,提出基于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P值检验校核模拟参数的新方法;在校核模拟参数的前提下开展稳态渗流对多次支护边坡坡体和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特征分析。提出和开展二元结构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分析。最后优化了预应力损失预测模型。研究成果如下:(1)确定禾塘坝边坡属于碎石土-基岩二元结构边坡。开展禾塘坝二元结构边坡现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调查,得到禾塘坝边坡碎石土成因及分布特征。分析二元结构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变形破坏机理。(2)分析深部位移和锚索预应力损失监测数据,得到边坡二次支护前深部位移和预应力损失变化特征。通过现场颗粒筛分试验和大剪试验,得到现场碎石土的c、φ值取值范围。(3)建立简化渗流的边坡多次施工二维模型,提出基于P值检验的模拟参数校核方法。得到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的施加会逐步改变坡体的受力变形特征、提高边坡安全系数。验证了基于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P值检验校核模拟参数的方法。(4)采用孔隙水压力叠加计算方法,研究稳态渗流在两次支护过程中对边坡和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影响特征。得到稳态渗流对边坡开挖完成、初次支护和二次支护阶段位移、应力、应变、和安全系数的影响规律。得到稳态渗流作用前后预应力锚索和抗滑桩的受力变形特征。(5)针对边坡开挖支护过程中最危险施工工况难以判断的问题,基于模拟参数校核和孔隙水压力叠加计算,提出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分析,分析禾塘坝边坡施加孔隙水压力前后11个工况坡体应力应变以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征。得到禾塘坝边坡开挖支护的最危险工况是初次支护的二级边坡开挖阶段。(6)针对锚索预应力随时间损失不能在有限元模型中反映的问题,使用回归分析和分阶段统计的方法,得到了分阶段计算的锚索预应力损失改进模型。分析改进模型的适用性,得到改进模型可以将预应力损失预测误差控制在8.9%之内。

金澍[4](2020)在《辽宁抚顺地区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抚顺是辽宁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该地区已经建设完成或正处于建设阶段的大量重要的工程项目,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该地区的人类活动以及工程开发日益的频繁,导致了地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了比较明显的干扰和影响,此外该地区对于坡地的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还很缺乏。造成了在夏季的暴雨发生时,经常发生塌方、滑坡和泥石流等一系列的严重地质灾害,对在建的重要工程项目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以抚顺地区为例,通过全面调查该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并在详细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数学建模方法和sufer软件等进行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区和危险性评价。最终给出抚顺地区地质灾害分区治理及监测预防的建议。取得了如下成果:(1)基本查清了抚顺县及抚顺市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条件。由于诸多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和发育情况、危害程度各不相同,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鉴于此,要充分的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导致地质灾害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加以预防和治理,避免灾害的发生,推动社会健康和谐发展。(2)基本查清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状况及发育特征。本次调查与2016年抚顺市区地质灾害巡查报告及抚顺县地质灾害巡查报告相比,新增地质灾害点2处(抚顺县),核销地质灾害点12处(抚顺市城区8处,抚顺县4处),合并了5处地质灾害点(抚顺市城区)。(3)初步查明诱发研究区地质灾害主要因素。抚顺市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大气降水等自然因素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抚顺市区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主要以中-大型的地裂缝、滑坡为主,辅以小型的地面塌陷、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上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大气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到采矿、切坡等人为因素的控制。(4)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了分区。利用sufer和建模方法对抚顺地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分区。(5)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建议,编制了防治区划及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实践证明,通过利用数学建模和sufer软件可以有效的对抚顺地区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分区划分,并利用评判模型准确的进行危险性评价,能够为抚顺地区地质灾害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服务。

宋军涛[5](2020)在《安江高速公路某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抗滑桩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边坡是天然或人为影响形成的斜坡,也是建设工程中较为多见的一种地质形式。在山区高速公路实现了迅猛发展的同时,高边坡也越趋常见。从公路沿线来看,许多高边坡的地质条件往往较为复杂,地形条件也比较陡峭,一直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边坡工程的支护方式和稳定程度。本文以安江高速公路高边坡某段治理工程为依托,对边坡在各种不同工况下进行稳定性分析并采取合理的加固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该公路病害,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本文基于FLAC3D软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边坡在雨季工况下进行抗滑桩的加固。基于FLAC3D软件,优化设计了抗滑桩的参数及其布设方式,主要得出了下述结论:(1)通过FLAC3D软件计算得出边坡在天然工况、雨季工况下和地震工况下的边坡稳定系数分别为1.14、1.03和0.75,从边坡稳定系数的角度可以判断边坡在天然空况下为基本稳定,在雨季工况下为欠稳定,在地震工况下为不稳定,因此边坡需要进行相应的加固措施。(2)通过FLAC3D在出现高边坡雨季工况的情况下构建了边坡三维模型,对抗滑桩的桩位、桩长以及桩间距进行了优化。综合考虑边坡位移以及稳定系数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可知,当抗滑桩位于二级平台(③号位)时,和其他桩位相比表现出的加固作用更好。抗滑桩阻滑作用会随着桩长的加长而加大,但是当桩长超过了 30m,继续增加桩长,阻滑作用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综合考虑边坡位移以及稳定系数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可知,抗滑桩最佳桩长取值应为30m。抗滑桩的阻滑作用会因为桩间距的增加而减弱,当桩间距从4m增加至5m时,Fs的减小幅度很小,桩间距从5m到8m时,桩间距每出现1m的增加Fs就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小,而到8m之后,Fs和无桩工况并无较大差异。综合考虑边坡位移以及稳定系数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可知,桩间距的最佳取值应是5m。(3)优化后设计方案抗滑桩布置在边坡二级平台,桩长为30m、桩间距为5m,边坡的总位移、水平位移、竖向位移都很小,趋于0,边坡稳定系数为1.31,达到了规范设计要求,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同时桩长由原来的32m降到了 30m,在降低了工程造价的同时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避免了后期安全隐患的出现,本章对边坡设计方案的优化对于工程的施工提高了经济性,提出了最为合理的治理措施。

彭文哲[6](2020)在《基于应变楔理论的陡坡段桥梁桩基设计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促使我国西部山区的高速公路及铁路工程发展迅速,部分路线将不可避免地穿越崇山峻岭。然而,修建高速公路或铁路时,不仅要考虑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以保证工程安全,还要减少生态破坏,因此许多路段采用半路半桥形式沿陡坡行进或采用全高架桥形式跨越山区,桥梁桩基不得不建造在陡坡上。相比于平地桩基,陡坡段桥梁桩基的受荷及变形特性复杂得多,我国现行规范尚无对应的内力及变形计算方法。为此,本文依托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高陡横坡条件下桩柱式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及交通部科技计划项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修订”,进一步探究陡坡段桥梁桩基的承载机理及受力变形特性等,以完善陡坡段桥梁桩基设计理论及方法。本文首先介绍应变楔理论的基本原理,并借助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水平受荷单桩模型。通过分析桩周土体的应变等值线云图,验证应变楔的存在,进而确定应变楔基本参数,总结出规律性结论:随着桩顶水平荷载的增大,边界应变值增大;应变楔长度及深度均呈增大的趋势,且幅度相近。随着土体内摩擦角的增大,边界应变值增大;应变楔长度与深度均呈减小的趋势,且幅度相近;伞角也未有明显变化。其次,对比抗滑桩及陡坡段桥梁基桩承载机理,进行抗滑桩稳定性及合理桩间距研究;并通过有限元极限分析软件探讨临坡水平受荷刚性桩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荷载指向坡外及坡内的两种工况,分别提出相应的桩前土体极限破坏模式,进而推导出极限承载力。研究表明:临坡刚性桩水平极限承载比随粘聚力的变化不大,随坡角增大而减小;不同内摩擦角条件下的水平极限承载比-坡度曲线近乎直线,界限比较分明。水平极限承载比随临坡距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达到临界临坡距后,承载比将与临坡距的增加无关。再次,引入可综合考虑“P-Δ”效应、桩土相互作用及地基剪切模量的改进有限杆单元方法;结合平地应变楔理论及斜坡地基水平极限承载力模型,提出适用于坡顶处水平受荷桩分析的修正应变楔模型以确定地基水平抗力,并提出对应的设计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土楔理论考虑坡腰处桥梁基桩可能承受的侧向土压力,提出适用于坡腰处水平受荷桩分析的力学模型及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折减地基比例系数法(m′=1/2m)是一种简单实用的陡坡段桥梁基桩分析计算方法,适用于预测低水平荷载下基桩位移,尽管会低估高水平荷载下基桩位移。此外,修正应变楔方法计算结果比m法及m′=1/2m法更贴近数值模拟结果。最后,根据陡坡段桥梁基桩承载特性,建立考虑桩后土压力的复杂荷载下陡坡段桥梁单桩简化模型;并引入Pasternak双参数以考虑土体剪切模量,推导单桩内力及位移有限差分解。针对陡坡段桥梁双桩的承载特性,考虑桩-土-桩相互作用、桩顶变形协调及边界条件,建立适用于陡坡段桥梁双桩基础内力及位移分析的简化模型;并综合考虑“P-Δ”效应、连系梁的影响以及相邻特征段满足的连续条件,推导陡坡段桥梁双桩基础内力及位移有限差分解。

徐佳佳[7](2020)在《北京密云石匣小流域坡面径流泥沙及雨水溶解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密云库区是首都重要的水源保护地。针对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日益严峻的面源污染风险,本文集合了密云库区石匣小流域2007~2016年径流小区的定位监测资料,并通过野外定位监测、室内分析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量化了密云库区雨峰形态特征指标(峰宽、峰数、峰值、峰位和连续性等),分析了雨峰形态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植被类型、盖度及时空变化对产流产沙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对降雨再分配过程中雨水溶解物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密云水源保护区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和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雨峰形态特征指标对产流量的影响力排序为:峰宽>峰数>峰值>连续性>峰位,对产沙量的影响力排序为:峰宽>峰值>峰数>连续性>峰位。统计性降雨指标中I60与坡面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但与雨峰降雨量(TPR)相比,I60对产流产沙的解释力明显不足。雨峰降雨量能兼顾多峰、峰值、峰宽等因素,与产流产沙量的相关性最高,以雨峰降雨量建立的产流量模型预测误差约20%,拟合度较高(R2=0.82)。(2)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大产流量和产沙量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时,产流量和产沙量趋于稳定,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荆条(Vitex negundo)灌木丛、草地的产流量和产沙量没有显着区别(P>0.05),减流率可达93以上、减沙率可达99.8%以上,玉米(Zea mays)地减流率和减沙率仅为29.8%和46.6%。(3)降雨、植被、地形、土壤对径流的影响度分别为26.82%、25.39%、23.91%、23.87%;径流、植被、降雨、土壤、地形对侵蚀量的影响度分别为25%、20%、20%、18%、17%。对产流量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为稳渗速率(0.81)、I60(0.79)和枯落物厚度(0.77);对产沙量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为:枯落物厚度(0.84)、产流量(0.82)和稳渗速率(0.80)。对产流量和产沙量的影响中,植被、土壤与降雨强度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植被冠层、枯落物和土壤渗透性对低雨强降雨的减流效果最好,枯落物、土壤渗透性能对一般暴雨的减沙作用最强。(4)大气降雨中阳离子以Na+、NH4+、硅离子为主,占阳离子总量的80%;阴离子以NO3-和Cl-为主,占阴离子总量的94.6%。刺槐林、荆条灌丛和玉米冠层的穿透雨中阳离子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刺槐枯落物渗水中阳离子和阴离子含量均明显大于荆条灌丛(P<0.05)。玉米地土壤渗水中阳离子和阴离子含量均显着大于刺槐林和荆条灌丛(P<0.05)。(5)雨水通过植被冠层和枯落物层时有机物含量大幅增加,通过冠层的增幅为0.42倍~1.49倍,通过枯落物层的增幅为1.95倍~4.69倍;雨水通过林地土壤层后有机物被大幅吸收,荆条林地的吸收率为52%,刺槐林地为23%。植被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既能吸收离子也能释放离子,其中刺槐林地土壤层对离子的吸收量为释放量的5.67倍,对离子的过滤能力最强。(6)各地类地表径流中总磷、总氮和COD总量均表现为刺槐林地<荆条灌丛<草地<玉米地<裸地。玉米地的地表径流中总磷、总氮和COD总量与裸地无显着差异(P<0.05)。

杜小明[8](2020)在《基于Midas-GTS的降雨—地震共同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处于地震带上,地震灾害多发;并且该地区降雨量较大,年降雨时间较长,因此研究降雨-地震共同作用下边坡稳定性非常必要。本文选取了某一级公路位于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鲹鱼河镇滴水岩村附近斜坡中部的K342+080~K342+280边坡为工程背景,基于Midas-GTS软件在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地震加速度、以及不同降雨强度-地震加速度组合工况下建立三维模型,研究边坡在不同降雨强度和地震加速度以及降雨-地震共同作用下的稳定性及变形规律;同时研究了在最不利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下边坡最容易出现破坏位置布置抗滑桩后边坡的稳定性与未布置抗滑桩的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本文着重研究的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1)降雨工况下边坡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孔隙水压力随之增大,当降雨强度达到80mm/d时,边坡孔隙水压力增大量会显着变大。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孔隙水压力在坡面和坡顶位置由开始的负压慢慢向正压转换。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边坡最大位移值增大,当降雨强度大于80mm/d时最大位移值显着增大。随着降雨时长的减少,最大位移面面积随之减小,当降雨持续时长大于4d时,最大位移面面积主要集中在坡顶处,当降雨持续时长小于4d后最大滑移面面积显着减小,且向坡脚处转移。从各方向来看,X轴方向发生位移的敏感性大于Z轴,Y轴不发生位移。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边坡安全系数减小,当降雨强度大于80mm/d时安全系数显着减小,边坡的稳定性显着降低。(2)边坡在地震工况下随着地震加速度的增大,边坡最大主应力明显增大呈折线状(拐点处为0.15g),与地震加速度成正相关,且边坡最大应力都出现在坡脚。从位移云图来看,最大位移都发生在坡脚处,五种不同工况下的总位移值分别为14.2mm、16.9mm、21.6mm、29.9mm以及57.9mm,随着地震加速度的增加,相应所发生的位移值也有所增加,且位移的这种增加幅度在地震加速度达到0.15g以上越来越大。从各方向位移敏感性来分析,Z轴最大,X轴次之,Y轴最小且远远小于X轴。安全系数是随着地震加速度的增大而呈折线状减小的(拐点处为0.15g),边坡的稳定性也是不断被削弱的。(3)边坡在降雨-地震组合工况下的主应力大小与地震加速度成正相关,相反与降雨强度成负相关。当降雨强度40mm/d、持续时长2d且地震加速度为0.2g时边坡模型所承受的最大主应力最大为849KPa。当降雨强度为160mm/d,持续时间2d,地震加速度为0.2g时最大位移最大,其数值为158.3mm。X轴方向位移和Y轴方向位移的坡脚位置对于降雨-地震共同作用最为敏感,而Z轴方向位移对于坡脚和坡顶都比较敏感。X轴方向的位移敏感性大于Z轴方向的位移敏感性,Y轴方向的位移敏感性很小,可以用微小来概括。降雨-地震共同作用下其中降雨强度40mm/d,地震加速度0.05g时最安全系数最大;降雨强度160mm/d,地震加速度0.2g时最小。(4)根据降雨-地震共同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说明了对边坡进行加固措施的必要性,基于Midas-GTS软件在降雨-地震共同作用最不利工况下加入抗滑桩后建立三维模型,加入抗滑桩后边坡自身抗滑移性能得到明显增强,位移量也明显减小,安全系数由未布置抗滑桩的0.46增加到符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要求大于1.15的1.39,安全性明显提升,为实际工程提供了科学设计依据。

陈国鑫[9](2020)在《贵州省施秉县中寨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寨滑坡位于贵州省施秉县牛大坪村中寨组,距离施秉县牛大场镇约5.0km,整体形态呈圈椅状,该滑坡于1972年5月发生过滑移;滑坡体物质组成主要为耕植土、残坡积含碎石粘土、强风化页岩,下伏基岩为中风化灰岩,岩层产状均为35°∠10°,与滑坡坡向关系为斜交关系,滑坡纵长约660m,横宽约210m,潜在主滑方向68°,厚度3.00-15.00m,一般厚度为8.00m,主滑方向厚约8.00-15.00m,体积约150×104m3,属大型中层土质滑坡。根据地表变形特征分析,目前该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极端气候特别是强降雨的诱发下短时间就可能会发生整体变形并且下滑,一旦成灾,将严重威胁斜滑坡体上283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中寨滑坡为研究对象,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勘探、样品取样、送样、室内试验等工作,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并结合当地的气象水文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地震活动等,综合分析滑坡体变形破坏特征。然后使用极限平衡法(折线滑移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再选取合适的主滑剖面运用Geo-studio软件对滑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从而对中寨滑坡的稳定性进行综合的评价。最后,在综合评价结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地区防治经验和设计规范,再提出安全、经济、合理的防治方案,以达到对中寨滑坡治理的目的。本文取得如下成果:(1)运用折线滑移法计算可得,在暴雨的降雨条件下,上部耕植土、残破积含碎石粘土、强风化页岩易沿其下伏中风化灰岩分界面发生折线滑动,而下伏中风化灰岩不会发生滑动;根据结果判断得中寨滑坡上部滑体主要为耕植土、残破积含碎石粘土、强风化页岩,下伏滑床主要为中风化灰岩。在此基础上选取主滑剖面2-2’运用Geo-studio软件模拟计算中寨滑坡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稳定性系数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强,中寨滑坡体的稳定性逐渐降低,且降低的幅度越来越大,发生变形滑动的时间越来越快;这对于我们防治工期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查阅施秉县近年来的降雨情况,我们应该把治理工程工期选在9-12月,避免施工过程中滑坡体受到降雨的影响,从而给滑坡体上的村民带来安全隐患。(2)在对中寨滑坡定性定量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评价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安全、经济、合理的防治方案;确定防治方案为:“自动化监测+系统截排水沟+抗滑桩”。

刘兴章[10](2020)在《四川华蓥市煤矿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及防治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以及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各类矿产及其工业品,尤其是能源类矿产,如煤炭、石油等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举足轻重。但是,随着近几年来矿产资源的大规模、掠夺性地过度开采,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慢慢的凸显了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环境的影响也很严重。华蓥市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境内,处于华蓥山腹地,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易开采。区内煤矿企业众多,基本上为井下开采。随着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的过度开采,区内因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对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当地政府近几年也在大力推进煤炭企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关停落后企业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本文通过对华蓥市境内煤矿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前人成果以及背景资料,对该地区因煤矿开采所造成的地质环境影响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评价,旨在为政府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参考。主要开展的工作以及得出的结论如下:(1)以华蓥市煤矿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该区域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收集,在野外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收集到的有关于矿区基本情况、环境地质特征等资料,详细分析了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在这个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华蓥市煤矿储量巨大,开采量大,在开采的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多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对水资源的污染;对于土地资源的压占破坏;以及在开采过程中所引起的泥石流、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形成的大面积采空区。(2)在野外部署了煤矿采样点,采集了8个水样品和27个土样、5个煤矸石样品,全部送往专业的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分析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煤矿区的水质与国家标准进行了对比,其水中有害金属含量超标,主要为:Cu、Pb、Cr、Cd、Fe元素。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程度较低,以Cd、Cu、Hg、Zn元素为主,对土壤做了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评价。为中等潜在生态危害。结合煤矸石的测试数据说明煤矿开采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3)构建了华蓥市煤矿地质环境评价指标,对因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如地形地貌破坏问题、水污染问题、次生地质灾害问题等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14个评价指标,涵盖了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外部条件、环境地球化学等多个方面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对于华蓥市因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原则进行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按照影响程度的不同分为严重区、较重区和一般区。其中以较重区的面积最大,少部分地区为严重区,这与当地开展的修复治理工作有关。说明对于矿区的修复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根据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以及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对华蓥市煤矿地质环境问题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和对策,对于指导当地正在开展的地质环境治理和矿产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二、杉木桩在治理边坡失稳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杉木桩在治理边坡失稳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地区深厚软土地层深基坑大面积放坡支护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1.1 基坑概况
    1.2 水文地质概况
2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基本情况
    2.2 基本假定
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1 模拟结果
        3.1.1 松木桩长度对软土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
        3.1.2 松木桩间距对软土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
    3.2 结果分析
        3.2.1 松木桩长度的影响分析
        3.2.2 松木桩间距的影响分析
4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比较
5 结论

(2)杉木桩在挡土墙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2 软土地基加固方案
3 试验段观测
4 杉木桩施工
5 结束语

(3)二元结构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受力变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边坡渗流研究现状
        1.2.3 边坡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1.2.4 锚索预应力损失研究现状
        1.2.5 现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二元边坡类型与禾塘坝边坡工程
    2.1 二元结构边坡类型
        2.1.1 土质二元边坡
        2.1.2 土-岩二元边坡
        2.1.3 岩质二元边坡
    2.2 二元结构边坡破坏
        2.2.1 土质二元边坡
        2.2.2 土-岩二元边坡
        2.2.3 岩质二元边坡
    2.3 二元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2.3.1 物理力学参数
        2.3.2 坡体构成
        2.3.3 边坡外部环境
    2.4 禾塘坝二元结构边坡治理工程
        2.4.1 气象水文
        2.4.2 地形地貌
        2.4.3 构造特征与地层岩性
        2.4.4 边坡滑动历史
        2.4.5 碎石土分布与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禾塘坝边坡施工监测与现场试验
    3.1 滑动机理和二次支护
        3.1.1 滑坡体特征及形成机理
        3.1.2 二次支护与治理方案
        3.1.3 施工监测
    3.2 施工监测
        3.2.1 监测点布设
        3.2.2 监测设备原理
        3.2.3 监测结果
    3.3 现场土工试验
        3.3.1 颗粒分析试验
        3.3.2 大型剪切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元边坡有限元建模与参数校核
    4.1 有限元分析原理
        4.1.1 有限元基本方程
        4.1.2 模型破坏准则
        4.1.3 土体变形有限元模拟
    4.2 岩土体本构关系
        4.2.1 土的弹塑性模型
        4.2.2 桩土接触单元处理
        4.2.3 边坡初始地应力计算
    4.3 二元边坡建模与分析
        4.3.1 边坡滑动与支护
        4.3.2 前期监测
        4.3.3 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
        4.3.4 建模与参数校核
        4.3.5 边坡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元边坡稳态渗流分析
    5.1 渗流基本理论
        5.1.1 土水势基本理论
        5.1.2 饱和-非饱和渗流达西定律
        5.1.3 非饱和渗流基本方程
        5.1.4 非饱和渗流基本方程的定解条件
    5.2 二元边坡稳态渗流模拟
        5.2.1 建模与分析
        5.2.2 稳态渗流分析
        5.2.3 施加孔隙水压力对比分析
    5.3 支护结构对比分析
        5.3.1 初次支护分析
        5.3.2 二次支护分析
    5.4 排水孔计算
        5.4.1 基本计算方法
        5.4.2 排水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5.4.3 排水孔径和间距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元边坡桩锚支护过程分析
    6.1 边坡支护过程数值模拟
    6.2 数值模型建立
        6.2.1 模拟假设与区域
        6.2.2 模型边界条件
    6.3 模拟思路与参数确定
        6.3.1 过程分析方法
        6.3.1 参数校核与确定
    6.4 模拟结果分析
        6.4.1 边坡变形破坏分析
        6.4.2 抗滑桩受力分析
        6.4.3 锚索受力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锚索预应力损失预测
    7.1 预应力锚索与锚索测力计
    7.2 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
        7.2.1 瞬时损失影响因素
        7.2.2 长期损失影响因素
        7.2.3 其他影响因素
    7.3 预应力锚索施工
    7.4 锚索预应力监测与分析
        7.4.1 预应力锚索布置
        7.4.2 锚索预应力损失规律
    7.5 预测模型建立和验证
        7.5.1 模型初步假设
        7.5.2 初始模型验证
        7.5.3 改进模型
        7.5.4 适用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论文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辽宁抚顺地区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IS技术在地质灾害评价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2.2 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1 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交通位置
        2.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水文与气象
        2.2.2 植被类型、分布特征
    2.3 地质灾害类型
    2.4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2.4.1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2.4.2 地质灾害的行政区域分布特征
        2.4.3 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第3章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3.1 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
    3.2 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
    3.3 地质灾害与地震
    3.4 地质灾害与降水
    3.5 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4章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
    4.1 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
    4.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综合分区评价
        4.2.1 分区的目的
        4.2.2 分区原则
    4.3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4.3.1 分区方法
        4.3.2 建立分区体系
        4.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4.3.4 数据处理
        4.3.5 分区结果及分区评价
    4.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4.1 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影响因素的确定
        4.4.2 建立评判模型
        4.4.3 危险性分区
    4.5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评价
    4.6 地质灾害耦合模拟分析:以泥石流为例
        4.6.1 建立流固耦合模型
        4.6.2 参数设置
        4.6.3 模拟结果
第5章 地质灾害监测预防体系建设
    5.1 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5.1.1 群测群防网络的构成
        5.1.2 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5.1.3 群测群防的工作内容
    5.2 群专结合的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5.2.1 专业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5.2.2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5.2.3 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5.3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评述
        5.3.1 重点防治区(Ⅰ)
        5.3.2 次重点防治区(Ⅱ)
        5.3.3 一般防治区(Ⅲ)
    5.4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平台
        5.4.1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平台
        5.4.2 运行环境
        5.4.3 系统框架
        5.4.4 数据库结构与内容
        5.4.5 系统功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5)安江高速公路某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抗滑桩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抗滑桩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高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特性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地震烈度
        2.2.5 气象与水文条件
    2.3 本章小结
3 高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3.1 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3.2 天然工况数值模拟
    3.3 雨季工况数值模拟
    3.4 地震工况数值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抗滑桩加固边坡的因素分析
    4.1 原治理设计方案
    4.2 抗滑桩影响因素分析
        4.2.1 模型参数的选取
        4.2.2 桩位的影响分析
        4.2.3 桩长的影响分析
        4.2.4 桩间距的影响分析
    4.3 双排抗滑桩布置方式分析
        4.3.1 双排桩的不同布置方式
        4.3.2 常规双排桩加固边坡数值模拟
        4.3.3 错位双排桩加固边坡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5 抗滑桩加固边坡优化设计数值模拟
    5.1 原设计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5.2 优化设计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5.3 优化设计方案与原方案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应变楔理论的陡坡段桥梁桩基设计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桩基础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1.1.2 桩的分类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2 亟待研究的问题
    1.3 陡坡段桥梁桩基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现状
        1.3.1 受力分析研究现状
        1.3.2 应变楔理论研究现状
        1.3.3 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陡坡段桥梁桩基承载机理及受力变形特性研究
    2.1 概述
    2.2 竖向荷载下基桩承载特性
        2.2.1 竖向荷载下基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2.2.2 竖向荷载下基桩破坏模式
        2.2.3 竖向荷载下基桩承载力
    2.3 横向荷载下基桩受力变形特性
        2.3.1 横向荷载下基桩受力特性
        2.3.2 横向荷载下基桩破坏模式
        2.3.3 横向荷载下基桩受力变形分析
    2.4 倾斜荷载下基桩受力变形特性
    2.5 陡坡段桥梁桩基承载特性及受力特性
        2.5.1 竖向荷载下基桩与边坡相互作用
        2.5.2 横向荷载下边坡对基桩的影响
        2.5.3 复杂荷载下双桩基础受力变形特性
第3章 基于应变楔理论的水平受荷桩桩土相互作用分析研究
    3.1 概述
    3.2 应变楔理论
    3.3 水平受荷桩有限元分析的算例验证
    3.4 刚性桩应变楔参数研究
        3.4.1 三维有限元模拟
        3.4.2 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
    3.5 柔性桩应变楔参数研究
        3.5.1 三维有限元模拟
        3.5.2 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
    3.6 小结
第4章 陡坡段桥梁桩基稳定性及水平极限承载力研究
    4.1 概述
    4.2 抗滑桩加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最优桩位确定
        4.2.1 Optum G2 分析边坡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4.2.2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4.2.3 参数分析
    4.3 考虑桩侧及桩后土拱联合作用的抗滑桩桩间距研究
        4.3.1 计算模型及基本假定
        4.3.2 双土拱模型承载机理及合理桩间距
        4.3.3 实例验证
        4.3.4 参数分析
    4.4 临坡刚性桩破坏模式及水平极限承载力研究
        4.4.1 模型建立
        4.4.2 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力
    4.5 斜坡地基刚性桩水平承载力上限分析
        4.5.1 有效嵌入深度及极限水平地基反力
        4.5.2 破坏模式及基本假定
        4.5.3 水平承载力上限分析
        4.5.4 算例验证
        4.5.5 边坡及荷载方向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应变楔理论及有限杆单元法的陡坡段桥梁桩基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有限杆单元基本原理及其改进方法
        5.2.1 有限杆单元方法基本原理
        5.2.2 改进有限杆单元分析方法
        5.2.3 基于有限杆单元法的陡坡段桥梁桩基分析步骤
    5.3 陡坡段坡顶处桥梁基桩受力分析
        5.3.1 陡坡段坡顶处桥梁基桩应变楔模型
        5.3.2 下部修正应变楔模型
        5.3.3 上部土楔
        5.3.4 修正应变楔模型的计算流程
        5.3.6 算例验证
        5.3.7 影响因素分析
    5.4 陡坡段坡腰处桥梁基桩受力分析
        5.4.1 简化计算模型及其控制方程求解
        5.4.2 土楔理论
        5.4.3 分析流程
        5.4.4 算例验证
        5.4.5 参数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陡坡段桥梁双桩基础内力及变形计算方法研究
    6.1 概述
    6.2 陡坡段单桩内力有限差分解
        6.2.1 基本假定及微分方程
        6.2.2 有限差分解
        6.2.3 算例验证
    6.3 陡坡段桥梁双桩基础内力计算有限差分解
        6.3.1 双桩基础内力计算模型及基本假定
        6.3.2 各特征段桩身内力及位移有限差分解
        6.3.3 实例验证
        6.3.4 参数分析
    6.4 基于改进有限杆单元的陡坡段双桩内力计算方法
        6.4.1 陡坡段桥梁双桩受力分析模型
        6.4.2 基本假定
        6.4.3 桩土相互作用
        6.4.4 陡坡段桥梁双桩内力及变形分析
    6.5 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7)北京密云石匣小流域坡面径流泥沙及雨水溶解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降雨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1.2.2 土壤对坡面产沙产流的影响
        1.2.3 地形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1.2.4 地表覆被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1.2.5 地表覆被对水质的影响
        1.2.6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水文气候
    2.4 土壤
    2.5 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情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地及实验设计
        3.3.2 数据采集
        3.3.3 数据分析方法
4 降雨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4.1 降雨特征分析
    4.2 雨峰形态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4.2.1 峰数、峰位和连续性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4.2.2 峰值、峰宽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4.2.3 雨峰形态对产流产沙的综合影响
    4.3 统计性降雨指标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4.4 降雨指标对产流产沙变化的解释力
    4.5 小结
5 植被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5.1 植被类型和盖度对产流的影响
        5.1.1 不同植被类型和盖度对年均产流量的影响
        5.1.2 不同植被类型、盖度下产流量的年际变化
    5.2 植被类型和盖度对产沙的影响
        5.2.1 不同植被类型和盖度对年均产沙量的影响
        5.2.2 不同植被类型、盖度下产沙量的年际变化
    5.3 农地产流产沙特征
        5.3.1 产流对生长季农地盖度变化的响应
        5.3.2 产沙对生长季农地盖度变化的响应
        5.3.3 不同植被类型的减流减沙效益
    5.4 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雨水溶解物特征
    5.5 小结
6 产流、泥沙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6.1 影响产流产沙的主要因素
    6.2 降雨强度等级划分
    6.3 不同雨强等级下植被因素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6.4 不同雨强等级下土壤因素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6.5 不同雨强等级下地形因素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6.6 小结
7 不同植被类型降雨再分配过程中溶解物特征
    7.1 大气降水溶解物特征
    7.2 植被冠层对雨水溶解物的影响
        7.2.1 植被冠层对pH和COD的影响
        7.2.2 植被冠层对阳离子的影响
        7.2.3 植被冠层对阴离子的影响
    7.3 枯落物层对雨水溶解物的影响
        7.3.1 枯落物层对pH和COD的影响
        7.3.2 枯落物层对阳离子的影响
        7.3.3 枯落物层对阴离子的影响
    7.4 土壤层对雨水溶解物的影响
        7.4.1 土壤层对pH和COD的影响
        7.4.2 土壤层对阳离子的影响
        7.4.3 土壤层对阴离子的影响
    7.5 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雨水溶解物变化比较
        7.5.1 pH和COD
        7.5.2 阳离子
        7.5.3 阴离子
    7.6 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基于Midas-GTS的降雨—地震共同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降雨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4 降雨-地震共同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降雨、地震及共同作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理论基础
    2.1 前言
    2.2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2.1 内部因素
        2.2.2 外部因素
    2.3 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3.1 降雨入渗的基本理论
        2.3.2 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
        2.3.3 土体的渗流微分方程
        2.3.4 土-水特征曲线模型
    2.4 降雨入渗引起边坡失稳破坏机理
    2.5 地震引发边坡失稳破坏机理
    2.6 地震和降雨耦合作用对边坡破坏机理
    2.7 有限元基本理论
        2.7.1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2.7.2 动力有限元原理
    2.8 土体本构模型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1 前言
    3.2 工程实例背景
        3.2.1 地理位置
        3.2.2 气象水文
        3.2.3 工程地质条件
    3.3 模型尺寸及参数确定
        3.3.1 边坡尺寸
        3.3.2 边坡岩土体力学参数
        3.3.3 边坡模型
        3.3.4 边界条件的确定
    3.4 工况设计
    3.5 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3.5.1 孔隙水压力
        3.5.2 位移场
        3.5.3 安全系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1 前言
    4.2 模型尺寸及参数的确定
        4.2.1 边坡尺寸
        4.2.2 边坡岩土体力学参数
        4.2.3 边坡模型
        4.2.4 边界条件
    4.3 工况设计
    4.4 地震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4.4.1 应力场
        4.4.2 位移值
        4.4.3 安全系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降雨-地震共同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1 前言
    5.2 模型尺寸及参数确定
        5.2.1 边坡尺寸
        5.2.2 边坡岩土体力学参数
        5.2.3 边坡模型
    5.3 工况设计
    5.4 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5.4.1 应力场
        5.4.2 位移值
        5.4.3 安全系数
    5.5 抗滑桩加固后边坡稳定性分析
        5.5.1 边坡加固的方法和原理
        5.5.2 建立降入抗滑桩后的边坡模型
        5.5.3 布置抗滑桩后的边坡应力
        5.5.4 布置抗滑桩后的边坡位移
        5.5.5 布置抗滑桩后的边坡安全系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9)贵州省施秉县中寨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滑坡防治对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与水文
    2.2 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区域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人类工程活动
        2.2.6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3 滑坡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
    3.1 滑坡基本特征
        3.1.1 滑坡形态特征
        3.1.2 滑坡边界特征
        3.1.3 滑坡规模特征
    3.2 滑坡体物质结构
    3.3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滑移面
        3.3.1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3.3.2 滑移面
    3.4 滑坡成因及破坏机制分析
        3.4.1 成因分析
        3.4.2 破坏机制
        3.4.3 危害程度
4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4.1 定性分析及评价
    4.2 定量分析及评价
        4.2.1 分析方法简述
        4.2.2 计算工况
        4.2.3 计算方法及过程
        4.2.4 岩土体参数取值
        4.2.5 计算结果与评价
5 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
    5.1 基于Geo-Studio软件数值模拟
    5.2 不同降雨情况下数值模拟分析
        5.2.1 模拟方法简述
        5.2.2 模型的建立及模拟方案设计
        5.2.3 模拟过程及分析
    5.3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6 滑坡防治对策
    6.1 防治目标与原则
    6.2 防治方案确定
    6.3 防治工程总体设计
        6.3.1 设计依据
        6.3.2 设计参数选取
        6.3.3 防治工程分项设计
    6.4 治理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4.1 治理过程对自然环境影响
        6.4.2 治理完成后支护工程对自然环境影响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四川华蓥市煤矿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及防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情况
        2.1.1 气象和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2 社会经济情况
    2.3 地质背景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3.3 水文地质体征
        2.3.4 人类工程活动
    2.4 华蓥市煤矿资源开发现状
第3章 华蓥市煤矿环境地质问题及影响
    3.1 煤矿区次生地质灾害特征
        3.1.1 煤矿区地质灾害类型
        3.1.2 煤矿区地质灾害特征
    3.2 煤矿开采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3.3 煤矿开采造成的土地压占与损毁
    3.4 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3.5 煤矿废水、废液、废固造成的污染
第4章 华蓥市煤矿环境污染调查与评价
    4.1 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分析
        4.1.1 水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4.1.2 土壤和煤矸石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4.2 评价方法
    4.3 不同环境介质污染评价
        4.3.1 水体分析结果
        4.3.2 土壤分析结果
        4.3.3 煤矸石分析结果
第5章 华蓥市煤矿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5.1 评价原则
    5.2 评价方法
    5.3 评价指标的要求和选取
    5.4 煤矿区地质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
    5.5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5.5.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
        5.5.2 构造判断矩阵
        5.5.3 一致性检验
    5.6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5.6.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和权重计算
        5.6.2 二级指标计算
        5.6.3 层次总排序及结果分析说明
    5.7 煤矿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模型
    5.8 煤矿地质环境影响分区
第6章 华蓥市煤矿地质环境防治与对策建议
    6.1 防治原则
    6.2 煤矿区地质环境防治措施
        6.2.1 煤矿区地质环境预防措施
        6.2.2 煤矿区地质环境的分区治理
        6.2.3 煤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手段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杉木桩在治理边坡失稳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地区深厚软土地层深基坑大面积放坡支护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J]. 谢晟.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2(01)
  • [2]杉木桩在挡土墙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王一帆,李伟. 工程技术研究, 2021(03)
  • [3]二元结构边坡开挖支护过程受力变形特征研究[D]. 高旭和. 长安大学, 2020(06)
  • [4]辽宁抚顺地区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 金澍. 吉林大学, 2020(01)
  • [5]安江高速公路某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抗滑桩优化研究[D]. 宋军涛.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应变楔理论的陡坡段桥梁桩基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 彭文哲. 湖南大学, 2020(09)
  • [7]北京密云石匣小流域坡面径流泥沙及雨水溶解物的研究[D]. 徐佳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8]基于Midas-GTS的降雨—地震共同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研究[D]. 杜小明.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贵州省施秉县中寨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D]. 陈国鑫.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四川华蓥市煤矿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及防治建议[D]. 刘兴章.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杉木桩在控制边坡失稳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