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艺创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浅谈陶艺创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谈谈陶艺创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坤[1](2021)在《基于当代艺术素材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艺术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当代艺术的出现是对社会生活态度和创作观念的崭新表达、是对传统绘画方法的颠覆、以及创作材料的重新选取和使用,其包容性和多元化亘古未有。而当今美术教学中对于当代艺术素材的更新不够完善和详尽,不能满足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下对于新艺术形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当代艺术素材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可以开发和形成学生的多元思维,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和价值判断。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如何通过当代艺术素材解决相对陈旧乏味的美术教学内容和学生求新的内部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概念界定梳理、现状调研和当代艺术素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及契合性分析,制定典型性教学策略,设计并通过实践摸索行之有效的当代艺术教学案例。本研究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个章节是关于当代艺术的概念界定和理解部分,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整理总结专家学者对当代艺术的界定和阐述,提出笔者关于当代艺术的理解,并对本研究中涉猎的当代艺术进行分析。第二个章节是本研究的整体调研部分。分别对人美版、人教版、湘美版三个版本的高中美术鉴赏教材进行调研、教学现状调研、当代艺术认知程度调研以及相关案例调研。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用具体数据和图表,分析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现状。第三个章节主要阐述了当代艺术素材融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培养综合能力和多元思维的价值取向及教学行为导向;从当代艺术的特征角度、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角度以及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角度,三个方面作关于当代艺术素材融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契合性分析。第四章,首先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教师的教研能力等方面论证当代艺术素材开发和筛选的基本原则;其次,结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并制定适合当代艺术的高中美术鉴赏的实施策略和方法,笔者采用不同案例阐述了五种具有典型性的教学策略。第五章是本研究中的教学实践部分,笔者设计并实施了《与传统邂逅的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主题》两个主题单元化教学案例,通过鉴赏课、活动课与创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设计中以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方式予以呈现,并阐明设计意图。最后,以第六章作为结章总结该研究中关于实践部分的教学成效,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并对未来关于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进一步教学活动进行展望。

赵子夜[2](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民族历来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积淀出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在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浸染下,传统的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在其内容上均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暴力、愚昧、迷信、色情等诸多封建落后因素。这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异质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中国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完全疏离的,必然要受到整饬与改造,使其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轨道,重塑民族国家理想,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随着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新的文艺机构团体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传统文艺改造运动逐渐拉开帷幕。期间,中国共产党相继从“改制”“改人”“改剧”三个方面,分别对传统文艺的体制、艺人、内容进行由内而外,自上而下的彻底改造。虽然在改造过程中也产生一定的问题,但总的来说,通过传统文艺的改造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了传统文艺的发展繁荣,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也进一步明晰了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清了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坚定了“双百”方针的正确引导。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在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文艺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党史学、艺术学、文学等知识,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研究法等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背景、步骤、措施、作用、问题等进行综合研究,以总结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历史规律,为当下文艺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具体来看,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国内外学者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及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同时对论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特定名词进行具体阐释。第二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背景。该部分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列宁的文艺理论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文艺理论三方面分别进行归纳分析,剖析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理论基础;随后对苏区时期和延安时期文艺改造的历史实践进行总结回溯,总结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实践经验;最后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改造的现实缘由进行系统分析,包括推进文艺现代转型、整饬伦理道德观念、重塑民族国家理想、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等等。第三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准备。该部分主要对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为破旧立新,全面改造传统文艺所进行的铺垫工作进行系统地梳理与解构,包括对旧文艺机构的接管与改造、对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与利用、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第四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及贯彻。该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对这一时期决定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第一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五五指示”及文艺整风运动这三个重要节点进行梳理分析,从宏观上描绘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路线。随后从“改制”“改人”“改剧”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文艺改造的具体措施进行系统阐释解构,如从改革文艺管理体制、改革团体组织体制、改革团体管理体制三个层面对传统文艺体制进行彻底的变革;从思想改造、技能改造、形象改造三个层面实现传统艺人到文艺工作者的蜕变;最后从查禁反动有害的旧文艺、整理改造传统文艺和创作社会主义新文艺三个方面实现对传统文艺内容的改造与利用。第五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该部分承接第四章,主要对“双百”方针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嬗变进行解构研究。其中,首先介绍“双百”方针的形成、出台,客观评价“双百”方针对传统文艺改造的影响。之后从传统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音乐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双百”方针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第六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成果及经验。该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所取得的成果,并对传统文艺改造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借此进一步明确今后文艺的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文艺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艺的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文艺的繁荣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七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及反思。该部分对传统文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文艺改造中的教训进行深度反思,为当下及今后中国共产党文艺发展的路线政策提供借鉴参考。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嘉桐[4](2020)在《“做中学”理论下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部于2001年6月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等。在此思想指导下,教育部在当年7月将“综合·探索”模块添加到《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以落实教育部对培养具有自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学生要求。在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众多教育理论中,“做中学”理论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该理论中杜威认为学生的“做”是建立在其“经验”之上的。由此可知,“做中学”思想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有很大的价值和启示作用。当下初中美术课程“综合·探索”领域中,教师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以“做中学”理论为切入点,对当下初中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进行教学研究。本文主要章节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杜威的“做中学”理论。首先介绍“做中学”理论产生的背景。该理论的产生与工业革命下社会的变革、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以及杜威的个人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然后分析该理论的特点,即尊重学生兴趣、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及其他学科结合等。最后,结合“做中学”理论的特点及教学实际,在教学中运用“做中学”理论要遵循运用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等原则。第二章分析“做中学”理论在“综合·探索”领域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首先对探究能力做出界定,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技巧运用的熟练度、与人合作意愿、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等为探究能力水平评判的依据。其次,从《初中生美术新课程标准》出发分析“综合·探索”领域学习的目标和特征,以及在教学中的要求。该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了解美术学科内部各领域的联系,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的联系。对“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做到:注重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以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美术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现实相联系;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最后将探究能力与“综合·探索”领域置于“做中学”的理论视角下,从三个方面阐述并分析“做中学”理论对该领域培养探究能力的作用。不仅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理念,在探究教学中更要突出培养学生思维,利用发展性、多元性评价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第三章调查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现状。笔者利用问卷和访谈对实习单位的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合作学习认识、课堂准备环节和教学评价环节。在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归纳相关资料,总结“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中探究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而便于笔者进行后续的教学策略研究。第四章以杜威“做中学”理论为理论指导,提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首先是针对课前的教学策略,重视探究教学细化教学准备,其次详细讲述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策略:1.重视探究教学细化教学准备;2.创设情境模式激发探究兴趣;3.突出学生主体善于自主探究;4.小组合作共享提升探究水平;5.倡导多元评价内化能力发展。第五章基于上述策略展示三个教学案例,通过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对其中三个实际教学案例进行精细分析,向读者充分证明此项研究结果在实际运用中的结果。同时对三个教学案例进行效果分析,阐述教学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以便读者借鉴与指正。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首先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包括研究的成果以及不足,最后对初中生美术探究能力培养提出展望,认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更是帮助学生形成探究能力以及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计宇[5](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文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学最常使用的课程载体,但小学语文学习内容是内隐于教科书选文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炼出选文适切的语文学习内容,也就是建构出选文的语文学习意义是其选文使用时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建构出体现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本研究围绕建构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这一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文本分析法与案例研究法,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内涵与变革指向、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状态与如何建构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四方面进行层层推进的研究。全文由序言、导论、结语与正文七章共十部分构成。序言与导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起点、研究立场、研究意义、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第一章与第二章具体分析21世纪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本质功能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专业追求,全面呈现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变革指向。第三章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进行的理论分析,进而把握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与基本类型。第四章、第五章与第六章则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选文理解实然样态的调查与案例分析,提炼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基本类型与特点,呈现其专业生存方式的现状。第七章中提出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类型与建构策略。结语部分是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研究结论:第一,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样态的集中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其教学实践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集中体现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必然集中体现了其专业发展样态。第二,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状态的客观呈现。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实用型、意义模糊型、技术惯例型、天真依赖型、语言中心型、思想中心型六种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历史性过强、僵化性突出、模仿性明显,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生存方式也难以呈现出与其他群体的差异,客观呈现出其专业生存处于专业自我的缺失消解、专业实践的困惑焦虑与专业发展的表面被动状态之中。第三,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提升过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活由其专业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构成,通过知其所为:理解观念真实回归于语文学习意义的探寻;知其所由:理解方法符合小学语文学习特质的需求;知其所至:理解内容切实回归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三知”策略,建构出专业发展型、批判反思型与素养中心型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能够明确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从而使其专业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另外,又对整体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后续的研究展望:小学教师教育中的语文学科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之间的关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之间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纵向历时研究都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江颖莹[6](2020)在《统编本“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研究 ——以岭南诗文单元教学为例》文中认为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是“家乡文化生活”,指向“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希望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或物,关注家乡文化生活,从而提高对当代文化的参与意识。身为来自于岭南并即将回到岭南执教的教师,为了让岭南地区的学生了解和热爱家乡文化,积极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给各地区教师设计“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提供参照,本文以岭南诗文单元教学为例进行了统编本“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研究。文中借鉴相关专着和硕士论文中岭南诗文的定义,对其进行了新界定,并对教科书内外的岭南诗文进行梳理,提出单元教学建议,设计具体的单元教学,对其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在界定岭南诗文的基础上,对教科书内外的岭南诗文进行分析。指出了教科书中岭南诗文的分布情况、篇目特点和教科书外岭南诗文的选择依据、具体篇目。第二章,提出岭南诗文单元教学的建议。第三章,根据统编本“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要求,依托岭南的地域特点,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设计岭南诗文单元教学。第四章,对单元教学进行分析,阐明单元教学的意义以及在小学、初中阶段的运用。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反思了研究的不足,表达了笔者的期望。

秦培男[7](2019)在《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中研究说明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开展基本美术教学活动的保障,也是提升美术教学的水准和扩大美术教学范围的需要(1)。本文立足于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与美术课程资源相融合展开研究,通过对海南黎陶文化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归类,了解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工艺价值等相关内容,再根据课程资源的分类对黎陶文化进行整合,使黎陶文化与美术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资源,使学生认识到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使黎陶文化通过美术教育途径能得到更广泛、更深远的传播,同时还力图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有效的参考。本研究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调查走访黎族村寨、采访黎族制陶人、查阅文献了解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制作工艺、艺术特色、历史文化价值及发展现状,并将黎陶资源根据美术课程资源的分类进行整理归类,之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哪部分黎陶资源适合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媒介进入美术课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为本文的重点环节,详细的阐述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和黎陶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在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方面主要分析黎陶课程开发的原则、开发的教育模式、开发的步骤。黎陶资源教学实施方面采用单元式教学主要秉承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增强学生对黎陶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审辨思维能力。第四部分是对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实施情况的检验和思考,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美术课程实施情况采取单因素单组前后测实验,了解学生学习黎陶文化的收获,最后对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做一些思考总结,希望通过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之后对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发提供一些经验。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实验研究法等为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做出了全面的分析与整理,并根据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要素建立起黎陶与美术课程资源的相关联系,使学生能从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中审视黎陶对美术课程的意义。

王凯宏[8](2016)在《“非遗”视角下中国现代黑陶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以绥棱黑陶为样本》文中研究表明宋应星所着的《天工开物·陶埏》对陶器工艺有一段概括:“水火既济而土合”。陶器是人类早期文明的象征,她伴随着华夏民族的成长历程。不论是在农业还是精神文化上都起到推动整个早期社会快速发展的作用,是人类革命性的产物。陶的出现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是距今至少一万五千以前的先人第一次用火改变了泥土的性质,并将这脚下的泥土按照主观的意志赋予了形体、生命和思想,实现了泥土的“涅盘”新生!美国着名人类学家罗伯特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要单拿一种活动来判断一个民族的文化发达程度,陶器要算最合适的。”黑陶作为工艺美术中的重要艺术门类,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黑陶的形成基础及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最原始阶段。陶器最初并不是作为工艺美术品而出现的。上古时代,先民们开始制作的陶器,主要是作为日常生活中功能性器具,为生活提供方便,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原始社会的陶器在人们生活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远远超过到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作用。陶器是原始社会人们重要的生活资料,陶器不仅可以作为划分考古学文化的标志,也是人们早期的工艺美术作品之一。在黑陶的装饰上,全国各地的方法是不同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的黑陶纹饰是用贝壳或者卵石做工具,在半干的陶坯体表面进行砑光的方法形成的;云南中甸的黑陶酥油壶是把破碎的瓷器按照纹饰样式打成形状规则的瓷片后,再把这些瓷片镶嵌到坯体上,通过瓷片的黑白对比,从而达到了装饰的效果;山东德州一些厂家生产的黑陶采用硬刻的方法诠释纹饰设计思想,景泰蓝的掐丝工艺也被恰当运用到黑陶的表面,丰富了纹饰的方法和工艺精神;绥棱的现代黑陶的装饰则是采用刻花和镂雕来完成的,镂空透雕技术是寇化林发明的。这点我们从杨永善教授的“绥棱黑陶产品的造型多为形体变化单纯的花盆、花缸、笔筒、花瓶和花罐等,又以双层透雕的产品最为别具一格。”这句话中找到佐证的。2009年8月,杨永善教授为侯力平《绥棱陶艺》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再次写到:“20世纪50年代末,绥棱寇化林创制了以装饰陈设为主的黑陶、红陶和土色陶器,其中以刻花镂雕的黑色陶器最为着名,并影响了国内许多地区。”关于绥棱现代黑陶的“双拉型”技术的发明过程,刘家弟先生一文中是有详细记载的。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种技术在当时还是保密项目。”一种技术之所以要保密,就是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这句话有力地证明了多层镂空技术是绥棱人的发明。杨永善教授在他的着作《说陶论艺》中写到,绥棱黑陶的风格特点不同于和龙山文化,绥棱陶器烧制最初是红陶,后期利用柴草等经过烟的熏制,进行碳素渗透,才演化成黑陶的。“不同于”、“烟的熏制”、“进行碳素渗透”等词语已经毫无疑问地告诉了我们,绥棱黑陶与“龙山文化”没有任何的牵扯关系。绥棱黑陶制作技艺与龙山文化毫无关系,绝对没有受到了龙山文化的影响,绝不是龙山文化的“嫡亲后裔”,也与黑龙江境内其它地方的黑陶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它是完全的土生土长的,是绥棱艺术沃野上的纯粹的的“土着”居民。对此,杨永善教授和刘家弟先生早有定论。做为绥棱现代黑陶发展的见证人和推动者的刘家弟先生在《绥棱黑陶回顾》中,也以不可置疑的语气说,寇化林把花纹刻上花盆的制作技术是无师自通,“纯属是他朴素审美意识的产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瞎鼓捣’出来的。”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黑陶》一书中也较为客观地承认“黑龙江绥棱地区作为当代黑陶发祥地之一制造黑陶的历史已有百余年。”笔者先后到了中国很多生产黑陶的地区,虽然都有透雕工艺,但其透雕的水平,能超过绥棱的几乎寥寥无几。中国现代黑陶制作工艺主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黑陶生产技艺,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地方黑陶技艺的使用和形成,成为了中国现代黑陶制作技艺的“奠基石”。绥棱,无疑是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我国现代黑陶制作工艺的萌芽、成熟和发展都是在这块土地上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裂变,并最终影响到我国现代黑陶的制作工艺和发展。

陈卫炉[9](2016)在《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研究(1949-1966)》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工人文学创作主要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快速进入繁荣期,收获了较为丰硕的创作成果。在新中国“泛政治化”创作语境中,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兴衰荣辱,无疑带有显着的时代印记,并昭示着文学自身律动和社会政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除导论、结语之外,论文主体部分主要分为六章。论文充分注意建构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串联的前、后两个篇章结构。前三章内容着力描摹和彰显整体、抽象的时代场景和历史风貌,后三章内容旨在呈现具体、细致入微的文学内部感知。大致形成了某种“互文性”的研究框架结构,互为条件,互为支撑,努力建构起一个相对合理的研究模型。论文前半部分,主要从文学发生的外部环境入手,探究和分析了上海工人文艺创作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特点。第一章从建国初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识字运动”为主的职工业余教育和文艺政策的“工农兵文学方向”三个方面入手,探究新中国“泛政治化”语境下的工人文艺创作空间。第二章着力考察上海工人文艺创作队伍的建构问题,提出思想上高度重视培养新型知识分子,实践上进行组织化写作、新闻媒介的培育引导以及苏联作家培养模式的借鉴引入,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于新型创作队伍的建构和生成过程。第三章主要梳理了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历史、创作业绩,并对上海工人作家群进行了整体性扫描。论文后半部分,主要由第五、六、七三章组成,着意从文学本体出发,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转入到对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主题类型、人物类型和叙事模式进行分析和论述。提出就文学主题类型而言,聚焦翻身作主的工人在政治、经济以及精神面貌方面发生巨大变化这一类宏大的时代主题,显露出鲜明的政治功利性。在人物塑造方面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老工人、新女工、牛步化知识分子和中间状态干部等四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丰富和拓展中国当代工人形象画廊。在叙事模式上,普遍存在“车间模式”、“新闻速写模式”、“正剧化模式”、“二元对立模式”等弊病。论文在内、外部分析的基础上,努力从历史必然性、局限性及其成因、对未来创作的启示和影响三个维度对“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现象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提出要以全球化的视野,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经验,对世界工业文学名着进行大视野、高层次的深入阅读和研究,在正确认知上海工人文艺创作正当合理的一面的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推进上海工人文艺创作发展。

冯阳[10](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谈谈陶艺创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陶艺创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当代艺术素材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现状
第一章 当代艺术的概念界定和理解
    第一节 当代艺术的概念界定梳理
    第二节 本研究中的当代艺术理解
    第三节 当代艺术范畴——“主题”列举和分析
第二章 当代艺术素材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现状与相关调研
    第一节 新版现行高中美术鉴赏教材调查分析研究
    第二节 教学现状及当代艺术的认知程度调研
    第三节 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推广普及的案例
第三章 当代艺术素材融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价值取向和契合性分析
    第一节 价值取向和教学行为导向
    第二节 契合性分析
第四章 当代艺术素材的开发和筛选及教学策略与方法
    第一节 当代艺术素材开发和筛选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策略
第五章 当代艺术素材融入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主题单元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一)
    第二节 主题单元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二)
第六章 课程教学的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教学成效
    第二节 教学实践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高中生对当代艺术认知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 B 关于高中当代艺术教学现状教师访谈问题表
致谢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基本概念界定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背景
    2.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
        2.1.2 列宁的文艺理论
        2.1.3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文艺理论
    2.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实践经验
        2.2.1 苏区时期的文艺改造
        2.2.2 延安时期的文艺改造
    2.3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现实缘由
        2.3.1 协调继承发展,推进文艺现代转型
        2.3.2 培育文化认同,整饬伦理道德观念
        2.3.3 建立人民主体,重塑民族国家理想
        2.3.4 强化宣传机制,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准备
    3.1 中国共产党对旧文艺机构及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
        3.1.1 中国共产党对旧文艺机构的改造
        3.1.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
    3.2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影响
        3.2.1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
        3.2.2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影响
    3.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3.3.1 中央性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3.3.2 地方性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第4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及贯彻
    4.1 中国共产党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
        4.1.1 改造的基本方向:第一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
        4.1.2 改造的根本方针:“五五”指示
        4.1.3 改造的思想纠偏:文艺整风
    4.2 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体制的改造
        4.2.1 改革文艺管理体制
        4.2.2 改革团体组织体制
        4.2.3 改革团体管理体制
    4.3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艺人的改造
        4.3.1 思想改造
        4.3.2 技能改造
        4.3.3 形象改造
    4.4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内容的改造
        4.4.1 查禁反动有害旧文艺
        4.4.2 整理改造传统文艺
        4.4.3 创作社会主义新文艺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
    5.1 “双百方针”的提出
        5.1.1 “双百”方针的提出
        5.1.2 “双百”方针的影响
    5.2 “双百”方针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
        5.2.1 改造传统文学的推进
        5.2.2 改造传统戏剧的推进
        5.2.3 改造传统美术的推进
        5.2.4 改造传统音乐的推进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作用及经验
    6.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作用
        6.1.1 确立社会主义的文艺体制
        6.1.2 推动传统文艺的繁荣发展
        6.1.3 建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6.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经验
        6.2.1 文艺的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2.2 文艺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2.3 文艺的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6.2.4 文艺的繁荣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7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及启示
    7.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
        7.1.1 文艺改造教条化
        7.1.2 文艺论争政治化
    7.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启示
        7.2.1 尊重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
        7.2.2 正确处理政治与文艺的关系
        7.2.3 坚持“双百”方针的正确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做中学”理论下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来源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1.本课题研究的来源
        2.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课题研究的方法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杜威“做中学”理论概述
    (一)杜威“做中学”理论的形成
    (二)杜威“做中学”理论的特征
    (三)杜威“做中学”理论在教学中运用的一般方法
二、“做中学”理论对“综合·探索”领域培养探究能力的必要性
    (一)探究能力培养的概述
        1.探究能力的界定
        2.初中生探究能力提升的判断标准
    (二)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的基本要求
        1.“综合·探索”领域的目标
        2.“综合·探索”领域的特征
        3.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
    (三)“做中学”理论对“综合·探索”领域培养探究能力的作用
        1.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能力发展理念
        2.探究教学中更加突出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
        3.利用发展性、多元性评价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三、“综合·探索”领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
        1.调查目的与方法
        2.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与分析
        4.针对学生对合作学习认识的调查
    (二)教学各环节调查
        1.教师教学目标的调查
        2.探究教学中分组方式的调查
        3.合作学习方法使用情况调查
        4.课前安排情况调查
        5.课中教师监控学生行为的调查
        6.教师课后辅导情况的调查
    (三)教学评价环节调查
        1.探究学习中评价主体的调查
        2.评价过程中内容的调查
    (四)调查结果总结
        1.在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表现
        2.“做中学”视角下初中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问题表现
四、基于“做中学”理论的初中生探究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一)重视探究教学细化教学准备
    (二)创设情境模式激发探究兴趣
    (三)突出学生主体促进自主探究
    (四)小组合作学习提升探究水平
    (五)倡导多元评价内化能力发展
五、基于“做中学”理论培养初中生探究能力教学应用案例
    (一)“综合·探索”课《自己办展览》教学案例
    (二)“综合·探索”课《关注社区居住环境》教学案例
    (三)“综合·探索”课《土与火的艺术》教学案例
    (四)案例效果分析
六、研究启示与建议
    (一)取得的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启示与展望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话语转型
        (二)教科书选文研究思维的转换
        (三)21世纪社会生活变革的要求
        (四)个人的实践反思与研究旨趣
    二、研究起点
        (一)研究现状
        (二)概念诠释
    三、研究立场
    四、研究意义
        (一)衔接小学语文课程理论与实践,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二)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反思自身专业性,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三)深化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研究视域,丰富教科书研究理论
    五、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与主体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主体结构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本质功能探寻
    一、百年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特色流变
        (一)传承为主:选文体系初建期(1902年-1912年)
        (二)实用为先:选文第一次变革期(1912年-1949年)
        (三)应时开拓:选文第二次变革期(1949年-1977年)
        (四)多元并存:选文第三次变革期(1978年-2000年)
        (五)素养指向:选文第四次变革期(2001年-现在)
    二、21世纪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编写特点
        (一)选文标准明确
        (二)选文特征突出
    三、21世纪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本质功能
        (一)教科书选文是学习语言规范的首要材料
        (二)教科书选文是掌握思维方法的有力工具
        (三)教科书选文是唤醒审美体验的重要媒介
        (四)教科书选文是建构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专业追求
    一、追寻与创建: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双重意蕴
        (一)作为普通读者对选文个体本身意义的追寻
        (二)作为专业教师对选文语文学习意义的创建
    二、历史与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双重对话
        (一)作为普通读者与选文的对话
        (二)作为专业教师与选文的对话
    三、21世纪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的专业追求
        (一)明确自身身份的复合性
        (二)把握理解过程的立体对话
        (三)强调理解内容的素养指向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理论分析
    一、文本解读范式与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辨析
        (一)文本解读范式的内涵
        (二)文本解读范式的主要类型
        (三)“文本解读范式”与“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差异
    二、“文本解读范式”形成的教师选文研究困境
        (一)宏观研究模糊
        (二)中观研究散乱
        (三)微观研究浅表
    三、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与类型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本质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可能类型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二)调查范围与样本
        (三)调查工具的编制
        (四)数据与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呈现
        (一)理解观念现状呈现
        (二)理解方法现状呈现
        (三)理解内容现状呈现
    三、调查发现
        (一)“知”“行”反差大
        (二)教师身份单一性强
        (三)理解过程单向度强
        (四)理解内容适切性差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主要类型
        (一)不同理解观念形成的范式类型
        (二)不同理解方法形成的范式类型
        (三)不同理解内容形成的范式类型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特点
        (一)理解范式历史性过强
        (二)理解范式僵化性突出
        (三)理解范式模仿性明显
    三、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实然样态成因探析
        (一)理解观念:对选文语文学习意义思考不足
        (二)理解方法:对批判性思维缺乏全面运用
        (三)理解内容: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把握模糊
第六章 基于专业生存方式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择与分析框架
        (一)案例选择
        (二)分析框架
    二、案例分析
        (一)专业意识的独特性分析
        (二)独有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三)特有的专业能力情况分析
    三、根基不牢: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方式现状
        (一)独特的专业意识片面固化
        (二)独有的专业知识与学科疏离
        (三)特有的专业能力单一薄弱
    四、根基不牢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方式成因探析
        (一)对学科任务特质认知不清
        (二)具备的学科知识结构不良
        (三)对学科思维方法掌握不足
第七章 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
    一、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特点
        (一)理解观念明确指向于专业发展
        (二)理解方法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
        (三)理解内容聚焦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类型
        (一)类型:专业发展型、批判反思型与素养中心型
        (二)专业生存方式独特性的体现
    三、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策略
        (一)知其所为:理解观念真实回归于语文学习意义的探寻
        (二)知其所由:理解方法符合小学语文学习特质的需求
        (三)知其所至:理解内容切实回归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结语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样态的集中体现
        (二)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存状态的客观呈现
        (三)体现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性的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建构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提升过程
    二、研究反思
        (一)理解范式的内涵本质:在文本解读与选文理解的差异中明确
        (二)理解范式的变革指向:在选文使用的历史与未来的融合中清晰
        (三)理解范式的实然样态:在选文使用的调查与案例的分析中发现
        (四)理解范式的应然建构:在选文使用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生成
    三、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调查问卷
    附录2 :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访谈提纲
    附录3 :六种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典型案例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统编本“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研究 ——以岭南诗文单元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意义
    六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岭南诗文的界定与分析
    第一节 岭南与岭南诗文的界定
        一 岭南的界定
        二 岭南诗文的界定
    第二节 教科书中岭南诗文的分析
        一 教科书中岭南诗文的分布情况
        二 教科书中岭南诗文的篇目特点
    第三节 教科书外岭南诗文的分析
        一 教科书外岭南诗文的选择依据
        二 教科书外岭南诗文的篇目选择
第二章 岭南诗文单元教学的建议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 课堂教学应注重多篇多方面整合
        二 课堂教学应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三 课堂教学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第二节 实践活动的建议
        一 实践活动应具备可行性
        二 实践活动应灵活多样
        三 实践活动应做好评价
第三章 岭南诗文单元教学案例举隅
    第一节 单元的样章
        一 单元导语
        二 单元课文组合
        三 单元实践活动
    第二节 具体篇目的教学经验
        一 融入岭南元素
        二 重视自主学习
    第三节 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 以“感受岭南景物”为主题的设计
        二 以“认识岭南名士”为主题的设计
        三 以“诵读岭南爱国诗文”为主题的设计
        四 以“了解岭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
        五 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为主题的设计
第四章 岭南诗文单元教学的分析
    第一节 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 对学生的意义
        二 对教师的意义
        三 对地区的意义
    第二节 单元教学在其他学段的运用
        一 小学阶段的运用
        二 初中阶段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科书外岭南诗文
附录 B “柳宗元与柳州山水: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鸾乱啼”教学实录
附录 C《望月怀远》教学实录
附录 D《“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教学实录
附录 E《过零丁洋》教学实录
附录 F《梅岭三章》教学实录
致谢

(7)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起源
        (一)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推进要求
        (二)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需要美术课程传承发扬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现状
        (一)原始制陶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现状
        (二)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在基础美术教学实践中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 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作为素材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二 针对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美术课程开发的客观现状调研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物质条件分析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人文条件分析
第二章 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
    一 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可行性原则
        (三)多元性原则
    二 开发与利用的教育模式与价值
        (一)教育模式
        (二)教育价值
    三 开发与利用步骤与方法
        (一)课程开发的步骤
        (二)课程开发的方法
第三章 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教学实施
    一 单元课程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二)单元学习内容及要求
    二 单元课程教学实施《泥火艺术——黎陶》
        (一)《泥火艺术——黎陶》欣赏·评述
        (二)《泥火艺术——黎陶》造型·表现
        (三)《泥火艺术——黎陶》设计·应用
        (四)《泥火艺术——黎陶》综合·探索
    三 单元综教学评价
第四章 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效与经验
    一 教学前后测实验分析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结果分析
        (三)实验总结
    二 关于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非遗”视角下中国现代黑陶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以绥棱黑陶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黑陶文化生态系统分析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生产方式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制度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风俗文化对黑陶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黑陶文化的生态格局与形式演变历史
    第一节 中国传统黑陶文化生态格局
    第二节 中国传统黑陶形式演变历史
第三章 中国现代黑陶地域分布与艺术风格特征
    第一节 中国现代黑陶地域分布
    第二节 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风格与特征
第四章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绥棱黑陶的技艺传承与工艺创新
    第一节 绥棱黑陶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绥棱陶器装饰技法
    第三节 绥棱黑陶的成型技法
    第四节 陶窑及黑陶烧成工艺
    第五节 绥棱黑陶的艺术成就与价值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绥棱黑陶的文化生态位研究
    第一节 绥棱黑陶文化生态位的现状
    第二节 绥棱黑陶文化生态位的失衡原因
    第三节 解决绥棱黑陶文化生态位失衡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观的博物馆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9)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2章 新中国“泛政治化”语境下的工人文艺创作空间
    2.1 朝气蓬勃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2.2 以“识字”为中心的职工业余教育
    2.3 “为工农兵服务”作为当代文学前进的方向
第3章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队伍的建构
    3.1 培养新型知识分子
    3.2 组织化写作实践
    3.3 新闻媒介的阵地培育和舆论引导
    3.4 苏联作家培养模式的影响和借鉴
第4章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焦虑与勃兴
    4.1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溯源和流播
    4.2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勃兴
    4.3 比较视域下的“上海工人作家群”
第5章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主题类型
    5.1 忆苦思甜
    5.2 劳动光荣
    5.3 技术革新
    5.4 接班
第6章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人物类型
    6.1 老工人
    6.2 新女工
    6.3 “牛步化”知识分子
    6.4 中间状态的干部
第7章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叙事模式
    7.1 “车间文学”模式
    7.2 新闻化模式
    7.3 正剧化模式
    7.4 二元对立模式
第8章 对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评价
    8.1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历史必然性
    8.2 上海工人文艺创作局限性及其成因
    8.3 关于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A:上海工人作家生平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四、谈谈陶艺创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当代艺术素材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研究[D]. 张坤.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D]. 赵子夜. 吉林大学, 2021(01)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做中学”理论下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初中美术“综合·探索”领域教学为例[D]. 张嘉桐.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小学语文教师教科书选文理解范式研究[D]. 计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统编本“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研究 ——以岭南诗文单元教学为例[D]. 江颖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 秦培男.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非遗”视角下中国现代黑陶文化生态发展研究 ——以绥棱黑陶为样本[D]. 王凯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2)
  • [9]上海工人文艺创作研究(1949-1966)[D]. 陈卫炉.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标签:;  ;  ;  ;  ;  

浅谈陶艺创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