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模语言及其研究进展

浅谈建模语言及其研究进展

一、建模语言及其研究进展初谈(论文文献综述)

秦立平,张宇旭,缑勇,冯毅芳,吴洁[1](2018)在《提高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广泛和深入的调研基础之上,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具体需求。基于施工、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基本技能要求,构建了以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师为核心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了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改革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牟丹娜[2](2016)在《基于B/S架构的税务监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税务监察管理过程中,由于传统的监察方式效率低,人工参与度高,也使得整个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得当前监察管理效率降低。因此,通过网络化体现出当前的税务监察管理,能够提升效率慢等特征,完全意义上体现出当前的效率机制和实现机制。从税务监察管理的角度上来看,进行相应的计算机流程性上的分析和建设,能够极大的提升监察的效率,提升监察的工作执行能力。基于此,笔者在当前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相关技术,对当前的税务监察管理系统进行更好的设计,体现出计算机技术在当前的税务监察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本系统以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以权力运行轨迹为路径,以易发、多发违法违纪的税收执法环节和部位为重点,按照税务监察管理工作程序,经过实际的需求分析,采用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J2EE)体系结构,运用B/S框架实现MVC机制的多层构架,设计并构建了高效、稳定、可用性和可扩展性强的执法监察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采用Windows2003Server为系统平台,采用SQL Server大型数据库系统和JAVA编程语开发实现了该系统。整个系统从符合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的要求出发,完成税务监察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功能概要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和调试。本系统通过问题线索处理,一案双查,监察立项、组织实施、审核处理和立卷归档、统计查询、系统维护和系统帮助等九大主要功能。论文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开发背景,所要完成的功能和开发的过程。重点说明了系统设计的重点、设计思想、难点技术和解决方案。通过开发后期的系统功能测试和对客户反馈意见的收集,可以得知系统已经达到了客户需求。经过实际使用证明,本文所设计的税务监察管理系统运行稳定,可以满足税务监察管理方面的需要。

王火灿[3](2015)在《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围绕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这一中心论题展开研究,旨在揭示此种耦合关系的现实表征并加以实证分析,进而探究其内在机理与理论根源,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企业在其国际化进程中针对WTO所建构的生态竞争环境需进行的相应战略调整与适配。在当代,所谓企业国际化即是在以WTO多边贸易体制为核心的国际游戏规则体系下,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与内外向国际直接投资等跨国经营业务和活动以及相应的国际化管理实践的过程。多边贸易体制(GATT/WTO)是在以企业国际化为载体的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作为一整套国际游戏规则,它又是在“WTO-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双层博弈”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这一博弈模式界定了企业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和体制实践的方式与途径。现有的WTO多边规则体系和制度框架结构,对企业国际化产生保障公平竞争、稳定商业预期、降低交易费用等主要效应或功能。本论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耦合理论在经济管理中的机理与内涵,并从企业国际化的两大核心要素——企业国际竞争战略与企业国际竞争力出发,论述了企业国际化与WTO的耦合协调系统,构建了企业国际化与WTO的耦合评价模型。中国与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关系十分独特。在19482014年的67年中,以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为界,可分为两大阶段,即前32年——从短暂“原始缔约国”期到之后漫长的“失联期”;后35年则为复合期。在中国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目标之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复关/入世谈判进程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创建进程“三江并流”,并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大潮历史性汇合,终于在时机、理念和战略的“三重契合”下,于最近20多年中,造就了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强耦合关系,并在贸易、投资、制度和观念等四大维度上产生了强大的“四维共振”效应。不过,目前这种双向的强共振效应尚具有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WTO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四维”皆强格局,而中国企业国际化对WTO的影响在制度和观念两大维度上则相对较弱;在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FDI)这两大维度上,WTO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崛起,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这种快速崛起也对世界经贸的原有格局以及其他主要WTO成员(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对外经贸格局产生了“破格局性”的重大影响。中国为加入WTO和履行入世承诺,在短期内对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与WTO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直接相关的国际化制度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快速调整,在入世前后国内出现了罕见的“WTO热”等现象,均充分显示出WTO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巨大影响力。相反,作为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制之外、正处于转型中的后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对于WTO的制度建设和理念贡献尚十分有限。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WTO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Granger原因。利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耦合度指标反映出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基本上已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指标则反映出两者基本上处于中度及以上强度的耦合协调状态。本论文尝试提出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理论,旨在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该理论指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异质性”由制度异质性、体制转型性、大国规模性、发展后起性、快速崛起性和国企主导性等六个方面组成,前三者与后三者分别构成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外生异质性”和“内生异质性”。它们共同刻画了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特殊外部和内部环境或属性。这六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且与WTO之间也存在密切的互动影响关系。由于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的异质性、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矛盾性与趋同性以及作为后发性大国的快速崛起特性,决定了中国入世谈判和入世协议签订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同时也决定了入世以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快速崛起以及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强共振效应。WTO的动态发展趋势和一些新兴重大议题的谈判进展表明,包括贸易与环境、投资、竞争政策、政府采购、“超TRIPS”规则以及竞争中立、TPP等,可能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论文利用传统的“SWTO”(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分析法,从异质性和WTO体制两大视角,剖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环境因素,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资源、体制深化、内向与外向国际化的不平衡、低度化陷阱、技术创新乏力、贸易保护和转型升级等。最后,本论文从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强耦合关系出发,就中国企业国际化崛起进程中的“WTO战略”的原则、目标、实施路径等提出了看法和建议:即战略原则应是多边主义;核心战略目标是维护和推进WTO多边贸易体制更有效运行,以实现强化和确保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强耦合效应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为此,选择“学以致用”和“有效参与”两大战略路径,通过提高参与能力、改善和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与作用以及强化政企有效合作等来实施战略。本论文对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强耦合关系存在性的内在成因开展了理论探析,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战略适配建议,有助于丰富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能为政府和企业参与多边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丽娟[4](2014)在《基于二跳中继网络的多智能体一致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益创新,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控制系统规模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民用、工业和军事等行业都要求自治的智能体之间进行相互协调。多智能体系统的协调控制是一个有趣而且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其在军事、商业、自然科学、交通等领域有着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同时表现出高效、可靠性、稳定性及可扩展性等特征。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讨论,新问题和现象必然会随之产生,因此,多智能体系统协调一致性研究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内容概括如下:首先,回顾了多智能体系统的发展历史、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并介绍了多智能体系统的相关概念、组织结构、系统特点、协调控制应用以及一致性理论在各方面的研究进展等内容。其次,在前人的研究理论基础上,文中在多智能体之间引入二跳中继网络拓扑结构,同时考虑通信网络中的不确定因素--随机丢包。进而,对考虑丢包问题的基于二跳中继网络拓扑的多智能体系统的平均一致性进行了数学建模、理论证明及仿真验证。再次,研究多智能体的一个典型工程实体实例,多机器鱼系统的一致性问题。仿真实例在北京大学提供的URWPGSim2D仿真平台上进行,通过C++语言编程、策略的加载和反复调试实现。通过理论和实践的验证多智能体系统一致快速稳定性,有效地证明了所提出的一致性协议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黎明冬[5](2012)在《面向SOA的服务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OA是一种新的软件体系构架模式,和以往的面向对象相比,它具有众多的优点,比如松散耦合、可重用性、互操作性和粗粒度等。SOA允许企业调整并使用企业IT系统自身已有的服务模式,达到对现有资源的重用,从而无需耗费巨资进行大规模的新应用程序代码的开发。借助SOA可以大大地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降低企业的IT成本,满足企业短时间内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响应的要求,实现企业的业务逻辑与IT软件系统的快速对齐。因此,SOA早已成为多数企业IT系统架构设计的主流选择,在企业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SOA概念最早是Gartner公司于1996年提出的,一直到现在,SOA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基础已经有了深远的发展。但是,时至今日,基于SOA的服务建模过程的方法体系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这是影响SOA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SOA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我们不但需要不断地提供相关开发技术的标准化,同时还要有服务建模过程方法论的指导。但是目前现有的几种服务建模方法依然难以满足SOA项目的最新要求。为了方便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对服务进行建模,本文提出对原有的UML元模型进行SOA描述方面的扩展,从而能够更加精确和形象地描述服务,而且还能方便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之间进行沟通。同时结合现有的服务开发过程指导方法,提出一种新的面向服务开发过程的服务建模方法,涵盖服务分析和设计的整个服务建模流程,解决当前面向服务开发过程中缺乏完整服务建模指导方法等问题。最后,本文给出了一个订购处理系统的设计实例,该实例借助Microsoft Office Visio和IBM的RSA建模工具,使用UML扩展元模型实现服务建模,并且按照文章提出的服务建模方法指导服务的分析设计过程。旨在说明一个能够精确和形象地描述服务,并且完整实用的服务建模方法。

崔光霁[6](2011)在《UML状态图的形式化研究》文中提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软件诞生开始,软件设计一直是软件系统开发的核心内容,好的软件设计有助于软件开发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以及保证软件的正确性。但采用何种方法来保证软件设计是“好的”一直是软件开发人员关注的问题。从最初靠个人智慧来设计和编写软件,到各种软件设计方法“百家争鸣”,再到众所周知的统一建模语言,研究者们一直试图找到一种理想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易于被使用者理解和接受,便于使用和交流,规范且能保证设计的正确性,这种语言至今并未出现,目前的设计语言只能满足上述部分方面。到了上世纪末,出现了两种风格迥异的设计方法,一种方法提倡简单灵活,既不使用复杂的数学理论作为基础,也不使用严谨的设计方式保证正确性,这种方法就是已经被大多数设计人员和团队接受的统一建模语言;另一种方法认为在软件设计阶段用精确和严谨的证明保证系统的正确性是必不可少的,提倡采用规范可证明方式来设计软件。但由于需要使用者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普及成本较高,加上技术并不成熟以及没有好的工具支持,使得这种方法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并未普及,如VDM方法、B方法、Z方法等。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CHAM化学抽象机形式化语言对状态图进行形式化的方法,之所以选择化学抽象机形式化语言,因为这种语言最初用于并行计算的描述,具有严谨的数学基础和完整的语义,之后,用于系统行为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动态描述能力,有可能实现状态图的形式化,本文采用一种新的状态图的划分方法,将状态图分为简单状态图、分层状态图和并发状态图三种,并分别论述了形式化描述的方法,并用一个概括性的实例展示了具体实现方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可用于化学抽象机形式化语言书写的工具,该工具有效的支持化学抽象机形式化语言描述,采用了规则检验等方式保证正确性,并引用自动生成溶液的方式以减少书写的工作量,解决了之前CHAM语言没有工具支持的问题。

王怡然[7](2011)在《基于STEP的异型螺杆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螺杆类零件在军工、石油、化工、橡胶、注塑成型及污水处理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应用,近些年来对此类零件的设计和加工等方面都有研究。根据应用背景和设备参数要求的不同,螺杆类零件的长度、内外径、螺槽形状、头数和导程等各项设计参数会有所不同,因此造成螺杆零件信息表达形式多样,缺乏统一的数学模型表达和数控加工规划。为了能够实现设计到制造的无缝衔接,本文所研究的零件信息表达是基于STEP标准进行的。STEP标准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关于工业产品数据交换的国际标准,能够作为研究完整产品模型表达方法的信息标准。本文通过对EXPRESS语言结构形式和语法的研究,针对螺杆零件模型进行STEP信息递归提取,用Java语言实现STEP文件到螺杆模型的映射。螺杆零件模型不仅清楚完整的表达零件几何信息,而且结合了数控设备和加工方法等制造工艺问题,针对旋风铣削法对螺杆零件轴向截面线型进行建模,并利用集合的思想对异型螺杆类零件进行了归类。螺槽截面线型的模型建立是其中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对螺槽内的曲线部分进行插值和拟合计算。该模型结合了旋风铣削加工方法的特点,为后期的数控插补计算提供了数学依据和计算方法支持。本论文的数控加工采用的是自主研发的EtherMAC运动控制平台,利用已经建立的零件模型进行插补计算和加减速控制,插补计算过程在开发的原型机系统上进行,插补计算出每个周期的坐标位置,按照EtherMAC的协议将其进行组包。上位机和运动控制平台的通讯是基于JNA方法实现的,并在程序中进行了通讯延时测试。在论文的最后,开发了原型机系统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验证,螺杆信息提供STEP文件和手工录入两种方式,可以进行基于Java 3D的三维模型显示。系统还可以进行上位机和EtherMAC的通讯测试和数控插补计算等功能,在论文最后做了实例验证。

左仁广[8](2009)在《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找矿难度日益增大,如何提高找矿效果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阻碍当前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的滞后。因而,必须加强成矿地质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深入了解各类矿床形成的环境和条件以及矿床分布规律与产出特征;同时,加强找矿技术方法研究,进一步查明指示矿床存在的各种标志和现象,有针对性地开发识别、获取、加工、分析和解释海量找矿信息的手段、工具和软件,研究深层次、隐性及难以识别的找矿信息的识别及提取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其中还隐含了基础理论问题,如支持弱信息识别、复合信息及混杂信息分离的基础理论等,而这些问题无疑正是制约当今找矿突破的世界性难题。赵鹏大等(1991)提出的以“求异”思维为基础的“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理论突破了矿产勘查中“相似类比”思维的约束,并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和“矿床谱系”为核心的“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业已应用于固体矿产预测评价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并在山东、云南等地的找矿实践中取得了成效。进入21世纪,矿产资源勘查面临新形势:传统的矿产资源短缺,尤其是战略性、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富铁、锰、铬、钾盐等形势更为严峻,出现了一批传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机矿山和矿业城市”;未发现矿产很多属于难识别、难发现和难利用的复杂矿床(赵鹏大等,2002)。当前,主要以找深部矿和难识别矿为主,尤其在勘探程度较高的中、东部地区。因此,如何识别、提取和圈定新型的、隐型(式)的和深层次的成矿地质信息成为当前矿产预测评价的关键。在这种形式下,研发在“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指导下的能有效识别、提取和圈定地质异常的专业GIS软件就显得格外重要。此外,由于地质本身的变化性和复杂性,如矿床类型的多样性,矿床成因的复杂性,控矿因素的隐蔽性和找矿信息的多解性(赵鹏大,2007)以及人类认识的不完备性等因素,导致了矿产预测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并常常因人而异。矿产定量预测与评价是在不确定性下制定最优决策的工作,是在各种可能的决策和所对应的可能结果(或称“决策谱”)中选择一个最佳结果,即在不漏失或最少漏失成矿远景区或矿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缩小需要进行详细工作的地区范围,达到成功和收益最大,损失和消耗最小(赵鹏大,2007)。因此,矿产定量预测与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查明矿产预测不确定性的来源,寻求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减少不确定性,使其矿产预测的正面结果概率最大,负面结果概率最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地质学家已开始注意并致力于研究矿产预测与评价的不确定性问题,该项研究业已成为探索“热点”。本文以国土资源大调查重大项目“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下属“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新方法研究”为依托,在“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紧密围绕地质异常理论和不确定性评价这个主题,开展了地质异常的地质基础和数学基础,地质异常识别、提取和圈定技术与方法,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的途径与方法等研究,研发了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与评价GIS软件,并以西藏冈底斯斑岩型铜矿为例,圈定了斑岩铜矿找矿远景区并评价了其不确定性。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①探讨了地质异常的地质基础和数学基础地质异常是地质异常事件作用的结果,而反过来,地质异常又是各种事件的策源地和诱因,因此,可认为地质异常的地质基础为地质异常事件。极值和异常值相对地质背景来说都可认为是地质异常,地质异常的观测值位于分布的尾部,而极值分析正是研究在超常大(或小)水平上量化过程的随机性状,并估计比任何已观测水平更为极端事件的概率,因此,地质异常属于极值理论研究的范畴。②搭建了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主流程基于GIS矿产预测不确定性分为矿产定位预测不确定性(包括数据的不确定性、预测模型与预测方法的不确定性、矿床产出空间位置的不确定性)和资源潜力预测不确定性(包括未发现矿床(点)数的不确定性,未发现矿床(点)品位、吨位及资源量的不确定性),总结每种类型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和研究内容;并用模糊集评价矿产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引入了隶属度的概念,从量上把握和处理矿产预测中复杂性和模糊不确定性等问题,可反映矿产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可能性、误差和风险的大小。研究了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表达模型和传播模型及相应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降低矿产预测评价不确定性的途径。从而初步搭建了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矿产预测不确定性来源、分类→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表达与传播→降低矿产预测不确定性途径与方法。③探讨了矿产预测中定性数据的不确定性评价方法以“全国重要成矿区带数据库”为例,对各类型数据的字段数和存储空间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定性数据在字段总数和存储空间都占主导地位,可见研究定性数据的不确定性是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中关键,并把定性数据分为文字描述型、分类码和顺序码等3类,统计分析这3类数据的字段数和存储空间,发现文字描述型数据和分类码数据是定性不确定性评价的重点。运用语言学算子对描述型数据进行不确定性评价,采用定性排序和定量转化方法评价分类码和顺序码数据不确定性,并以地层和断裂方位为例评价了定性数据的不确定性。④发展了地质异常识别、提取与圈定技术并研发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与评价GIS系统基于GIS开发了极值理论、模糊数学及C-A法等圈定地质异常方法,发展了地质异常识别、提取与圈定技术,并研发了基于地质异常矿产预测评价GIS软件。该系统基本实现了矿产预测评价主流程的信息化与定量化,它具有地质异常识别与提取、变量变换、变量构置与优化、异常圈定、预测远景区圈定与优选等功能,实现了对矿产定位预测与矿产潜力预测的不确定性评价。这些对提取与圈定新型的、隐型(式)的和深层次的成矿地质信息和评价矿产预测的风险有一定的帮助。⑤圈定了西藏冈底斯斑岩型铜矿找矿远景区并评价其不确定性收集西藏冈底斯东段1:50万地理、地质、矿产地、地球化学、遥感、航磁和重力数据,建立了矿产预测基础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评价系统对冈底斯斑岩型铜矿进行地质异常信息识别、提取与圈定;利用非线性方法-奇异性指数绘制法进行了Cu等异常信息提取;利用不对称模糊关系分析计算了预测变量的权重;利用多层模糊综合预测了斑岩型铜的找矿远景区,为在该区进行进一步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奇异性指数能有效提取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弱缓异常;(2)模糊不对称关系考虑了变量间的对称与不对称关系,其计算的预测变量的权重更能反映地质变量的关系,减少了预测变量权重的不确定性;(3)多层次模糊关系可有效的综合多层次多种类预测变量,并可评价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综上所述,对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做了有益探索。在地质异常理论与方法方面,研究了地质异常的地质与数学基础,发展了地质异常识别、提取与圈定技术,实现了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与评价系统;在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方面,搭建了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的主流程,探讨了评价矿产预测不确定性的方法与技术,并圈定了西藏冈底斯斑岩型铜矿的找矿远景区并评价了其模糊不确定性,检验了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与评价系统的实用性及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主流程的可操作性。上述工作的开展,为更广泛的应用地质异常理论开展矿产预测及不确定性评价提供理论、方法与软件支持,以期对提取与圈定新型的、隐型(式)的和深层次的成矿地质信息和减小矿产预测不确定性有一定的帮助。

张雪平[9](2009)在《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综合录井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布式人工智能(DAI)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未,其研究的是怎样使用一组协作的实体来实现协同式的问题求解。DAI的研究内容包含分布式问题求解(DPS)和多智能体系统(MAS)。近年来,对Agent和MAS的研究为分布式系统的综合、分析、实现和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DAI技术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如决策支持、网页搜索和信息获取、信息系统建模等。Agent的智能就在于其适应性、独立性,而且它还具有推理能力。一个Agent通过与其它Agent的协作来执行计划和任务以实现其目标,通过学习动态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Agent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异构的。MAS就是一个由多个Agent松散耦合在一起的网络,可用于求解那些超出单个Agent能力或知识之外的问题。对MAS进行研究所带来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所求解问题是单个Agent所不及的;提高了问题求解速度和可靠性;容许不确定的数据和知识。在MAS里,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协调、协商和通信。综合录井是指在钻井过程中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信息分析技术,借助分析仪器对各种地质钻井工程以及其它随钻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进而达到发现油气层的一项随钻石油勘探技术。其主要任务是在钻探过程中实时获得各项数据,为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它拥有采集数据多、精度高、数据连续、资料实时性强、评价速度快以及受人为因素干扰少等特点。综合录井系统主要包含硬件(综合录井仪)和软件(联机、脱机系统)两个部分。针对目前国内综合录井技术水平相比国外在总体上仍有较大差距的现状,为增强综合录井系统在作业决策现场化,井场信息集成化,智能化,小型化等方面的能力,使系统更具开放性,我们在三个层面上构建了基于MAS技术的综合录井系统模型,即层次模型、结构模型和业务模型。同时对模型中Agent模块的功能进行了定义,并对Agent之间的通信、协调与合作以及Agent的知识表达、更新与共享进行了研究。在实际应用项目中,我们依据该系统模型,实现了一个新型综合录井系统软件。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获得了较好的运行效果。

刘家强[10](2009)在《整体医学方法论与中医心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医药学是独具整体特色的民族医学,但是随着以还原论思想为主体的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医药学逐渐受到了挑战,如何结合现代医学就成为中医药学在继承基础上继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如何发挥中医药学的整体优势,如何在结合现代科学的同时发展自身,这是中医药学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医药学必须首先从理论上突破从方法论入手,才能正确引导中医药学的继续发展。目的探讨“整体医学与中医心理学”的方法论研究,建立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平台。方法1系统整理文献,从方法论角度探讨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从整体角度研讨中医和西医的特点,为中医发展提供理论平台。2探索整体观念的本质和内涵,以整体思想为指导探索中医药学的发展方向。3用现代数学方法和模式,以中医整体观和天人相应观为指导,建立中医基因组学。4以中华本土心理学和中医心理学为基础,探讨现代心理学的本质和特点,建立以功能本体为基础的整体心理学。5以整体心理学为指导,以双生子病证为实例为基础,探讨双生子的证候、人格和体质。结果1中医药学是与现代科学完全不同体系的整体科学,是先进科学。中医药学的整体内涵依然是先进的,超前的。2阐述了中医结合基因组学的思想,建立了分子症和分子象理论,用数学方法对抽象的证进行了量化。3宏观的经络系统和微观的基因组网络是统一的,经络系统可以从基因上得到证明。4以整体观为基础阐述新的整体心理学思想。5建立了以功能整体和参照系统相统一的整体心理学体系。整体心理学以功能本体——意元体和参照系的相互统一来研究人的心理的,以编码基因、调控基因与文化信息序列的矛盾和统一来研究心理的分子本质的。6在家系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双生子的证候、人格和体质发展,建立中医药学基础上的双生子数学发展模型,并用两对双生子来说明。结论1中医现代化必须在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后,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建立以整体思想为基础的整体医学体系,而不是对肢节的修修补补。只有建立真正的整体观,中医药学才能真正进入现代化的平台。中医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首先建立宏微观统一的数学模型,然后逐渐转入以基因组深层次调控为基础的经络与基因研究的平台。2体心理学是中华本土心理学和中医心理学的新发展,以中华本土心理学和中医心理学为平台,建立了整体思想基础上的心理学理论。整体心理学以功能和整体论为基础,可以认识人的真正本我和人格的本质。而从整体心理学也丰富发展了中医药学。3从整体观建立的人格、体质和证候双生子研究模型可以带来新的发展。人格、体质和证候密切相关,随年龄发展曲线不一致。双生子是研究证候、人格和体质绝佳的平台,双生子遗传的-致性可以带来新的突破。

二、建模语言及其研究进展初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模语言及其研究进展初谈(论文提纲范文)

(1)提高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因素
    1.1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现状
    1.2 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1.3 缺乏适用的教材
    1.4 教学质量监控力度不够
2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1 理论教学系列平台
        1) 基础系列。
        2) 结构系列。
        3) 施工系列。
        4) 拓展提升系列。
    2.2 工程实践训练平台
        1) 学科基础系列。
        2) 专业技能系列。
        3) 综合实践系列。
        4) 创新能力系列。
3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
    1) 加强“实践训练”。
    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3) 加强“校企合作”。
    4) 加强“双师型”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5) 加强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系统化改革。
4 结论

(2)基于B/S架构的税务监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1.4 研究的方法及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的理论概述
    2.1 J2EE技术
    2.2 Java语言
    2.3 数据库
    2.4 MVC模式
    2.5 B/S架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1.1 问题线索处置
        3.1.2 一案双查
        3.1.3 监察立项
        3.1.4 组织实施
        3.1.5 审核处理
        3.1.6 立卷归档
        3.1.7 统计查询
        3.1.8 系统维护
        3.1.9 系统帮助
    3.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
    4.1 功能模块设计
        4.1.1 问题线索处置
        4.1.2 一案双查功能
        4.1.3 监察立项功能
        4.1.4 组织实施功能
        4.1.5 审核处理功能
        4.1.6 立卷归档功能
        4.1.7 统计查询功能
        4.1.8 系统维护功能
    4.2 系统的架构设计
        4.2.1 表示层
        4.2.2 控制层
        4.2.3 业务层
        4.2.4 DAO层
        4.2.5 持久层
        4.2.6 数据库层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概念数据模型
        4.3.2 物理数据模型
        4.3.3 数据库表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平台及运行环境
        5.1.1 开发平台
        5.1.2 系统运行环境
    5.2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5.2.1 系统实现的过程分析
        5.2.2 系统的接口设计
    5.3 界面设计
        5.3.1 界面设计的总体原则
        5.3.2 主要的功能界面
    5.4 JAVA语言编程
        5.4.1 统计查询部分代码
        5.4.2 文件上传功能代码
        5.4.3 数据库备份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方法
    6.3 测试内容
    6.4 测试过程
    6.5 测试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1.3.1 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总体思路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和创新点
        1.4.1 框架结构安排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2.1 企业国际化理论
        2.1.1 企业国际化的概念与内涵
        2.1.2 企业国际化理论体系概述
        2.1.3 企业国际化的内外共生条件
    2.2 多边贸易体制的理论与实践
        2.2.1 企业国际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耦合
        2.2.2 多边规则的形成机制与企业的参与机理
        2.2.3 WTO 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与作用机理
    2.3 耦合理论与耦合评价模型
        2.3.1 耦合的内涵与机理
        2.3.2 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耦合协调系统
        2.3.3 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评价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之间强耦合的现实表征
    3.1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历史契合
        3.1.1 中国与 GATT/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关系
        3.1.2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3.1.3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三重契合
    3.2 WTO 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强共振效应
        3.2.1 贸易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3.2.2 投资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3.2.3 制度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3.2.4 观念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3.3 中国企业国际化对 WTO 的共振效应
        3.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崛起与全球经贸格局的裂变
        3.3.2 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崛起对 WTO 其他成员经贸格局产生的影响
        3.3.3 中国入世对 WTO 体制与观念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因果关系分析
        4.1.1 指标选择
        4.1.2 检验过程及其解释
    4.2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实证分析
        4.2.1 基于宏观层面数据的耦合关系实证
        4.2.2 基于企业微观层面数据的耦合关系实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强耦合的成因探析
    5.1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的概念与内涵
    5.2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5.3 从异质性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强耦合关系
        5.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与 WTO 之间的互动关系
        5.3.2 从异质性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强耦合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WTO 生态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环境分析
    6.1 WTO 的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潜在影响分析
        6.1.1 WTO 的动态发展趋势:从后乌拉圭回合到多哈回合
        6.1.2 WTO 视野下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进程的重大议题
    6.2 强耦合与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6.2.1 强耦合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6.2.2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6.3 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进程中的重大战略环境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WTO 生态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考与策略选择
    7.1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WTO 总体战略”
        7.1.1 战略原则与战略目标
        7.1.2 战略选择
        7.1.3 战略实施
    7.2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WTO 部门战略”
        7.2.1 贸易救济战略
        7.2.2 破壁跨垒战略
        7.2.3 TRIPS 战略
        7.2.4 服务贸易战略
        7.2.5 投资战略
        7.2.6 国企战略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4)基于二跳中继网络的多智能体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多智能体一致性问题的研究进展
        1.2.2 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的主要研究问题
    1.3 本文的具体安排
第2章 有关基础知识
    2.1 图论基础
        2.1.1 代数图论
        2.1.2 连通性
        2.1.3 图的表示
    2.2 多智能体系统理论基础
        2.2.1 多智能体系统的定义、特点及结构
        2.2.2 多智能体一致性问题描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丢包问题的基于二跳中继网络的多智能一致性研究
    3.1 基于二跳中继网络的多智能体系统考虑丢包问题的一致性建模
        3.1.1 问题描述
        3.1.2 二跳网络协议
        3.1.3 丢包问题
        3.1.4 考虑丢包问题的基于二跳中继网络的多智能体一致性建模
    3.2 系统一致性分析及证明
    3.3 仿真验证与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机器鱼系统的一致性研究
    4.1 URWPGSim2D平台简介
    4.2 群体机器鱼系统一致性问题描述
    4.3 多机器鱼仿真系统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5)面向SOA的服务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SOA 及服务建模介绍
    2.1 SOA 简介
        2.1.1 SOA 定义
        2.1.2 服务
        2.1.3 服务总线
        2.1.4 服务存储库
    2.2 UML 技术概述
        2.2.1 UML 发展背景
        2.2.2 UML 结构
        2.2.3 UML 的应用
        2.2.4 UML 的扩展机制
    2.3 服务建模
        2.3.1 服务建模概述
        2.3.2 现有建模方法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流程分解的服务建模方法
    3.1 基于流程分解的服务建模方法的提出
        3.1.1 服务建模过程分析
        3.1.2 服务建模语言分析
        3.1.3 提出基于流程分解的服务建模方法
    3.2 基于流程分解的服务建模方法的步骤
        3.2.1 业务流程分析
        3.2.2 服务操作合并
        3.2.3 服务操作验证
        3.2.4 服务规范
        3.2.5 服务组合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服务建模实例设计
    4.1 业务背景介绍
    4.2 订单处理系统服务建模过程
        4.2.1 业务流程分析
        4.2.2 服务操作合并
        4.2.3 服务操作验证
        4.2.4 服务规范
        4.2.5 服务组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6)UML状态图的形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软件设计的发展
        1.1.2 形式化与形式化建模语言的产生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文章结构
第二章. UML状态图
    2.1 UML统一建模语言的由来和发展
        2.1.1 软件开发过程与建模语言
        2.1.2 面向对象的UML建模语言
    2.2 UML状态图简介
        2.2.1 UML状态图的基本元素
        2.2.2 UML状态图的分类
第三章. 形式化方法与化学抽象机
    3.1 形式化方法概述
        3.1.1 形式化语言与形式化方法
        3.1.2 形式化研究的方式与意义
        3.1.3 典型的形式化方法(语言)介绍
    3.2 CHAM化学抽象机
        3.2.1 CHAM的基本概念
        3.2.2 化学抽象机形式化语言概述
第四章. UML状态图的形式化
    4.1 UML状态图的CHAM语义
    4.2 简单UML状态图的形式化
        4.2.1 不含内部迁移的简单状态图的形式化
        4.2.2 含有内部迁移的简单状态图的形式化
    4.3 复杂UML状态图的形式化
        4.3.1 层次化与带有并发的状态图
        4.3.2 催化剂规则与通道理论
第五章. 形式化CHAM语言的软件设计辅助工具
    5.1 软件设计辅助工具的设计
        5.1.1 辅助工具的界面介绍
        5.1.2 功能及算法介绍
    5.2 辅助工具的功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5.2.1 工具的功能测试
        5.2.2 测试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STEP的异型螺杆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STEP标准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异型螺杆类零件数控加工研究
        1.3.2 基于STEP标准的螺杆零件建模研究
    1.4 课题内容与意义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研究意义
第2章 螺杆类零件数学建模
    2.1 曲线数学模型与截线建模
        2.1.1 参数化方法与插值模型
        2.1.2 弗格森曲线模型
        2.1.3 插值三次样条曲线
    2.2 螺杆零件模型与实例分析
        2.2.1 螺杆零件模型基本几何特征
        2.2.2 异型螺杆集合分类
        2.2.3 螺槽截面建模实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螺杆零件STEP文件映射
    3.1 STEP文件表达规则
    3.2 EXPRESS映射和信息提取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维建模与验证
    4.1 三维平台介绍
    4.2 三维模型建模算法
    4.3 三维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螺杆加工插补计算
    5.1 数控加工插补的概念和意义
    5.2 异型螺杆类零件路径规划
        5.2.1 加工策略与路径方案
        5.2.2 加工轨迹计算方法
    5.3 插补算法与加减速控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据通信
    6.1 数据通信必要性
    6.2 Java与EtherMAC的通讯方法
        6.2.1 动态链接库结构
        6.2.2 Java与DLL调用
    6.3 数据通信实时性的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开发与验证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

(8)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与评价
    1.2 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GIS软件
    1.3 地质异常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
    1.4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
    1.5 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1.5.1 发展趋势
        1.5.2 存在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质异常
    2.1 地质异常的地质基础和数学基础
        2.1.1 地质基础——地质异常事件
        2.1.2 数学基础——极值理论
    2.2 地质异常特征
        2.2.1 属性特征
        2.2.2 几何特征
        2.2.3 与地球物理异常、地球化学异常的联系与区别
    2.3 地质异常时空演化
        2.3.1 地质异常时空分布特征
        2.3.2 地质异常的时空演化
    2.4 地质异常识别、提取与圈定
第三章 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与评价主流程
    3.1 预测单元的划分
        3.1.1 规则网格单元
        3.1.2 不规则地质单元划分
    3.2 地质背景场的划分
    3.3 地质异常识别与提取
    3.4 圈定预测远景区与估算资源量
    3.5 预测远景区优选
        3.5.1 预测远景区优选的原则
        3.5.2 预测远景区优选方法
    3.6 勘查工作部署
第四章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
    4.1 不确定性
    4.2 地质不确定性
        4.2.1 地质不确定性分类
        4.2.2 地质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4.3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
        4.3.1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主要来源
        4.3.2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分类
        4.3.3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4.3.4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4.3.5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评价步骤
    4.4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传播
        4.4.1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表达模型
        4.4.2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传播模型
        4.4.3 矿产预测不确定性传播主要算法
    4.5 基于模糊集评价矿产预测的不确定性
        4.5.1 模糊集
        4.5.2 定量数据模糊化
        4.5.3 定性数据模糊化
        4.5.4 基于模糊集评价矿产定位预测的不确定性
        4.5.5 基于模糊集评价矿产潜力预测的不确定性
        4.5.6 降低矿产预测不确定性的途径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开发的目的及意义
    5.2 系统在“三联式”矿产预测与评价系统中的作用
    5.3 系统需求分析
        5.3.1 用户需求
        5.3.2 功能需求
    5.4 系统设计
        5.4.1 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评价系统的数据流程及功能模块
        5.4.2 系统的运行环境
    5.5 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与评价系统实现
        5.5.1 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与评价系统实现概述
        5.5.2 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预测与评价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和算法简介
    5.6 小结
第六章 西藏冈底斯斑岩型铜矿预测远景区圈定与不确定性评价
    6.1 区域地质背景
    6.2 区域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6.2.1 构造格局
        6.2.2 构造演化
    6.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6.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6.5 区域遥感影像特征
    6.6 区域矿产
    6.7 典型矿床研究
    6.8 找矿标志与找矿模型
    6.9 地质异常分析
    6.10 奇异性指数绘制法分解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
    6.11 不对称模糊关系分析计算变量的权重
    6.12 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法圈定预测远景区与评价模糊不确定性
    6.13 预测远景区优选与剖析
    6.1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9)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综合录井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综合录井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1.2.2 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分布式人工智能理论基础研究
    2.1 分布式人工智能概述
        2.1.1 特点
        2.1.2 系统模型
        2.1.3 研究主题
    2.2 分布式问题求解
        2.2.1 结构特点
        2.2.2 求解过程和方法
    2.3 Agent技术
        2.3.1 模型及特征
        2.3.2 结构及分类
        2.3.3 对象与Agent
    2.4 MAS技术
        2.4.1 特征和研究内容
        2.4.2 体系结构
        2.4.3 MAS的构造技术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MAS技术的综合录井系统模型研究
    3.1 综合录井概述
        3.1.1 系统构成
        3.1.2 系统的业务流程
        3.1.3 综合录井技术的应用
        3.1.4 综合录井发展展望
    3.2 综合录井系统模型研究
        3.2.1 层次模型
        3.2.2 结构模型
        3.2.3 业务模型
    3.3 Agent间的通信、协调与协作
        3.3.1 通信
        3.3.2 协调
        3.3.3 协作
        3.3.4 协商与冲突消解
    3.4 MAS中对本体的研究
        3.4.1 本体的定义
        3.4.2 本体的分类及作用
    3.5 Agent在综合录井系统里的应用举例
    3.6 小结
第4章 综合录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项目背景
    4.2 开发运行环境
    4.3 主要开发工具介绍
        4.3.1 Visual Studio2008
        4.3.2 Delphi 2007
        4.3.3 Protege
        4.3.4 SQL Server 2000
    4.4 系统结构
    4.5 功能模块
    4.6 系统核心功能实现
        4.6.1 Agent的实现
        4.6.2 Agent的部署与激活
        4.6.3 本体的构建
    4.7 系统运行实例及应用
    4.8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5.3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索引

(10)整体医学方法论与中医心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中西医的根本区别
    2 中医现代化的理论
    3 中医现代化的一些方法
        3.1 建立中医分子生物学——中医基因组学
        3.2 建立中医心理学——整体心理学
        3.3 证候的量化
    4 前瞻
上篇整体医学方法论研究
    1 整体医学
        1.1 整体医学的来源及发展
        1.1.1 现代整体医学
        1.1.2 现代整体医学的本质
        1.1.3 医学的发展
        1.1.4 中医学现代化
        1.1.5 结语
        1.2 中医学未来发展
        1.2.1 理论基础
        1.2.1.1 《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1.2.1.2 基因组学是实现中医药学现代化的契机
        1.2.2 整体观是贯穿人体宏观和微观的根本
        1.2.3 建立整体心理学
        1.2.4 中医科学的发展是从模糊走向清晰
        1.2.5 结语
        1.3 整体观及发展
        1.3.1 整体
        1.3.2 整体的特点
        1.3.3 整体的形成
        1.3.4 三才整体观
        1.3.5 人体整体观
        1.4 中西医学的优劣及中医的再发展
        1.4.1 思想基础
        1.4.1.1 哲学基础的相互促进
        1.4.1.2 思维方式的合一
        1.4.2 思维特征
    2 中医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
        2.1 中医基因组学
        2.1.1 中医基因组学的概念
        2.1.2 中医学与基因组学结合的切入点
        2.1.3 生命微观整体的建立的分子理论基础
        2.1.4 脏腑系统与基因组的关系
        2.1.5 精气神与基因组的关系
        2.1.6 经络系统与基因组的关系
        2.1.7 建立整体心理学的必要
        2.1.8 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2.1.9 微观辨证
        2.1.10 中医基因组学的生命的进化观
        2.1.11 中医基因组学与中药基因组学的关系
        2.1.12 意义
        2.2 阴阳
        2.2.1 阴血阳精的结合是整体生命的开始
        2.2.2 阴阳是人体整体的两个最基本的属性
        2.2.3 阴阳与基因组
        2.2.4 基因数目的推测
        2.2.5 "神机"与"气立"
        2.2.6 阴阳学说与生物大分子
        2.2.7 气化
        2.2.8 结语
        2.3 分子"象"与分子症状
        2.3.1 分子与藏象
        2.3.2 分子与证候
        2.3.3 分子症状
        2.3.4 分子象前瞻
        2.4 基因模块
        2.4.1 研究回顾
        2.4.2 寒证与基因功能模块的理论研究
        2.4.3 模块研究
        2.4.3.1 基因组内部的复杂周密的调控关系
        2.4.3.2 基因组的整体观
        2.4.3.3 模块
        2.4.4 中医结合基因组研究必须坚持中医特色
        2.5 基因组的解译与脏腑、经络基因组学的建立
        2.5.1 基因组网络
        2.5.1.1 整体思想在基因组学的延伸
        2.5.1.2 经络系统与基因组
        2.5.2 基因组整体解码
        2.5.3 脏腑基因组与经络基因组的切入
        2.5.4 证候基因组学的发展
        2.5.5 结语
        2.6 人类基因组内部经络联系
        2.6.1 基因组是中医学"精"的功能的集中表现
        2.6.2 基因组是全息的和整体的
        2.6.3 基因的协调作用
        2.6.4 转座子的作用
        2.6.5 建立经络基因组学
        2.7 中医药学的主体和整体观的指导作用
        2.7.1 发挥中医药学的整体优势
        2.7.2 藏象、经络理论对基因组学研究整体观的指导作用
        2.7.3 发挥中医学对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整体观的指导作用
        2.7.4 分子象前瞻
    3 辨证
        3.1 基因组基础上的微观辨证
        3.1.1 宏观的辨证论治
        3.1.2 中医基因组学的建立
        3.1.3 气与蛋白质组以及微观辨证
        3.1.4 证的基因组基础和基因组整体辨证
        3.1.5 结语
        3.2 宏微观辨证的数据处理方法
        3.2.1 证素内容与证素辨证体系
        3.2.2 脏腑辨证细化分型规律
        3.2.3 证与症状的数学表达
        3.2.4 证候的数值分析法
        3.2.4.1 证乃机体的阴阳反应结果
        3.2.4.2 f值的确定
        3.2.5 复杂情况下的证候
        3.2.5.1 同一个人对于出现几种证候的情况
        3.2.5.2 群体不同证候出现的同一种病,即出现多种证候交叉现象
        3.2.5.3 地理、气候和心理环境影响
        3.2.5.4 证候的动态变化
        3.2.6 辨证在分子生物学上的发展
        3.2.6.1 微观证素研究
        3.2.6.2 证候的基因数值分析法
        3.2.6.3 微观层次上数值分析法
        3.2.6.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证候非线性建模方法
        3.2.7 建立以宏微观辨证统一的系统生物学框架
        3.2.8 实例
        3.2.9 结语
        3.3 中医诊断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
        3.3.1 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3.3.2 辨证的整体观
        3.3.2.1 宏观微观的统一
        3.3.2.2 宏微观症状
        3.3.2.3 症状的不同形式表现
        3.3.3 新技术在证候辨证中的应用
        3.3.4 现代科技手段和中医证候的联系方法
        3.4 中医时间医学数学模型
        3.4.1 阴阳
        3.4.2 节律
        3.4.2.1 日节律
        3.4.2.2 月节律
        3.4.3 五脏
        3.4.3.1 五脏的复数表达
        3.4.3.2 脏气与日节律
        3.4.4 证候在一日内变化规律
        3.4.4.1 阴阳变化
        3.4.4.2 证候变化
        3.4.4.3 五脏变化
        3.4.5 公式中k值的解释
        3.4.6 八卦和六十四卦
        3.5 中药药性的量化研究
        3.5.1 单味中药
        3.5.2 复方
        3.5.3 复方的研究可以借助证候与基因表达联系起来
        3.5.4 量效关系
        3.6 复方基因组学
        3.6.1 中药基因组学
        3.6.2 复方基因组
        3.6.3 复方基因组学与证候基因组学的相关性
        3.6.4 复方基因组建立的目的
下篇 整体心理学研究
    1 导论
        1.1 整体心理学的涵义
        1.1.1 整体心理学的概念
        1.1.2 整体心理学的模式图
        1.1.3 整体心理学的优势
        1.2 整体心理学的性质
    2 相关心理思想
        2.1 本土心性理论
        2.1.1 心性论
        2.1.2 人格与心性
        2.2 佛学
        2.2.1 见性论
        2.2.2 成唯识论
        2.3 中医心理学
        2.3.1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2.3.2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2.3.2.1 中医心理学的特点
        2.3.2.2 中医的理想人格
        2.3.2.3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的不同
        2.3.2.4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的关键点
        2.3.2.5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是功能与应用的结合
        2.3.2.6 参照系与七情病
        2.3.3 中医心理学与整体心理学
        2.3.3.1 共同点
        2.3.3.2 区别点
        2.3.3.3 中医心理学的新发展
        2.4 当代心理学
        2.4.1 整体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不同点
        2.4.2 整体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整体心理学
        2.4.3 整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2.4.4 整体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
        2.4.5 结语
        2.5 人格特质理论与整体心理学
        2.5.1 特质
        2.5.2 人格心理学的"大五"、"大七"
        2.5.3 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的构成
        2.5.4 中医心理学的深入研究
        2.5.5 整体心理学
        2.5.6 意元体与人格
        2.5.7 结论
        2.6 论整体心理学的建立
        2.6.1 唯物论
        2.6.2 整体观
        2.6.3 功能本体观
        2.6.4 参照系
        2.6.5 意元体和参照系的关系
        2.6.6 意念和情绪
        2.6.7 分子基础
    3 基础理论
        3.1 意元体
        3.1.1 物质基础
        3.1.2 当代心理学和整体心理学的本体
        3.1.3 意元体
        3.1.4 意元体的特点
        3.1.4.1 均匀性与精微性
        3.1.4.2 反映性
        3.1.4.3 能动性
        3.1.5 参照系
        3.1.6 参照系与意元体的关系
        3.2 参照系
        3.2.1 参照系、我执与人格
        3.2.2 参照系的形成
        3.2.3 参照系产生的条件
        3.2.4 参照系的特点
        3.2.4.1 自然性
        3.2.4.2 社会性
        3.2.4.3 个体特异性
        3.2.4.4 整体性
        3.2.4.5 相对稳定性
        3.2.4.6 发展性
        3.2.5 参照系产生的意义
        3.2.6 参照系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等的影响
        3.2.7 主体意识和参照系
        3.2.8 结语
        3.3 自我发展及参照系、脑可塑性
        3.3.1 意元体和参照系的进化
        3.3.2 意元体的形成与变化
        3.3.2.1 初始意元体
        3.3.2.2 自我意元体
        3.3.2.3 偏执意元体
        3.3.2.4 圆满意元体
        3.3.3 参照系
        3.3.3.1 参照系的形成
        3.3.3.2 参照系与意元体的关系
        3.3.4 意识活动的形成是先天、后天的作用的结果
        3.3.5 意识活动的过程是脑与意元体的整体混化过程
        3.3.6 人格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与脑可塑性
        3.3.6.1 人格遗传研究
        3.3.6.2 脑可塑性研究
        3.3.7 结语
    4 意识
        4.1 意识
        4.1.1 意识的含义
        4.1.2 形神学说
        4.1.3 意元体是物质的,意识也是物质的
        4.1.4 意元体与意识
        4.1.5 意元体的变化
        4.1.6 意识心理活动
        4.1.7 整体心理学某些现象的生物解释
        4.1.8 结语
        4.2 意识产生
        4.2.1 当代心理学的意识问题
        4.2.2 意念活动的产生过程
        4.2.2.1 原始启动
        4.2.2.2 趋向性集聚
        4.2.2.3 发韧活动
        4.2.2.4 效应活动
        4.3 情绪
        4.3.1 情绪产生的过程
        4.3.2 七情
        4.3.3 情绪产生的机制
        4.3.4 未病
        4.3.4.1 未病发生的心理学研究
        4.3.4.2 未病的发生
        4.3.4.2.1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出现了失衡
        4.3.4.2.2 与社会环境的失衡
        4.3.4.3 未病的预防
        4.3.4.3.1 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4.3.4.3.2 个人修养
    5 自我
        5.1 自我
        5.1.1 自我
        5.1.1.1 自我的起源
        5.1.1.2 整体心理学的自我观
        5.1.2 自我与个体生命的关系
        5.1.2.1 个体的生命活动是自我的存在基础
        5.1.2.2 个体的生命活动是实现自我的手段
        5.1.3 整体心理学的心理主体——意元体
        5.1.4 结语
        5.2 道德
        5.2.1 道德一词的由来及其含义
        5.2.1.1 伦理学中道德的含义
        5.2.1.2 中华文化中道德的含义
        5.2.2 道德范畴内的基本观点
        5.2.2.1 善恶观
        5.2.2.2 良心观
        5.2.3 道德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
        5.2.4 道德是人类本质的内在根据
        5.2.4.1 道德意识在参照系中的较早、较深的影响
        5.2.4.2 道德在意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5.3 理想人格
        5.3.1 和谐
        5.3.2 中和之性
    6 整体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
        6.1 脑功能基因组
        6.1.1 中医学对脑的认识
        6.1.2 基因组整体的精气神功能分类
        6.1.3 脑细胞是信息代谢
        6.1.4 脑基因组的特性
        6.1.5 人的大脑是生理建构和文化建构的统一而成的整体
        6.1.6 脑基因组的功能
        6.1.7 脑基因组的研究
        6.1.8 研究方法
        6.1.9 结语
        6.2 事件相关电位的整体心理学研究
        6.2.1 脑电图
        6.2.2 脑磁图
        6.2.3 脑波与遗传
        6.2.4 脑基因组的研究
        6.2.5 整体心理学的深入
    7 整体心理学应用
        7.1 中医人格体质发展学说
        7.1.1 双生子遗传研究
        7.1.2 中医人格体质发展学说
        7.1.2.1 体质变化
        7.1.2.2 人格变化
        7.1.2.3 中医和体质的测量方法
        7.1.2.3.1 人格的测量
        7.1.2.3.2 体质的测量
        7.1.2.4 中医人格和体质的双生子研究
        7.1.2.4.1 同卵双生子人格P_t
        7.1.2.4.2 同卵双生子B_t
        7.1.2.5 双生子整体心理学研究
        7.2 65对双生子家系的调查
        7.2.1 对象和方法
        7.2.1.1 对象
        7.2.1.2 方法
        7.2.1.2.1 调查方式
        7.2.1.2.2 卵型鉴别
        7.2.1.2.3 证候调查
        7.2.2 结果
        7.2.2.1 双生子基本状况
        7.2.2.1.1 双生子情况
        7.2.2.1.2 双生子年龄
        7.2.2.1.3 母亲年龄
        7.2.2.1.4 家族中双胞胎对数
        7.2.2.1.5 家系代数
        7.2.2.1.6 卵型判定
        7.2.2.2 病史
        7.2.2.3 一例异卵三生子脑瘫中西医(病证)结合研究的范例
        7.2.3 讨论
        7.2.3.1 双生子研究
        7.2.3.2 证候公式
        7.2.3.3 小结
        7.3 一对癫痫双生子家系与遗传研究
        7.3.1 癫痫发病的基础
        7.3.2 病因病理
        7.3.2.1 中医病因病机
        7.3.2.2 西医病因病机
        7.3.2.3 癫痫发病的外部条件
        7.3.3 临床调查
        7.3.3.1 对象与方法
        7.3.3.1.1 对象
        7.3.3.1.2 方法
        7.3.3.1.3 病证检查
        7.3.3.2 结果
        7.3.3.2.1 性状相似性的比较结果
        7.3.3.2.2 家系调查
        7.3.4 Jeavon’s综合征的脑电图特征
        7.3.5 双生子红外热断层扫描
        7.3.6 讨论
        7.3.6.1 双生子人格体质的研究
        7.3.6.2 双生子病证结合分析
        7.3.6.3 八纲寒热辨证与红外热断层扫描数据的模型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论中医药学的发展与创新
    1 整体观
        1.1 整体观
        1.2 宏观与微观统一的整体体系与中医辨证观的发展
        1.3 证候的量化
    2 基因组研究
        2.1 基因组的整体性
        2.2 经络基因组研究
    3 心理学和脑功能基因组研究
        3.1 整体心理学
        3.2 脑基因组的研究
        3.3 研究方法
    4 结语
附件1: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2:学术交流、专着和科研

四、建模语言及其研究进展初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法的研究[J]. 秦立平,张宇旭,缑勇,冯毅芳,吴洁.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8(05)
  • [2]基于B/S架构的税务监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牟丹娜. 东北大学, 2016(07)
  • [3]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D]. 王火灿. 东华大学, 2015(11)
  • [4]基于二跳中继网络的多智能体一致性研究[D]. 李丽娟.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 [5]面向SOA的服务建模方法研究[D]. 黎明冬.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6]UML状态图的形式化研究[D]. 崔光霁.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 [7]基于STEP的异型螺杆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 王怡然. 山东大学, 2011(04)
  • [8]基于地质异常的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D]. 左仁广. 中国地质大学, 2009(11)
  • [9]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综合录井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 张雪平. 西南石油大学, 2009(06)
  • [10]整体医学方法论与中医心理学研究[D]. 刘家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浅谈建模语言及其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