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皮肤拔除创面的临床观察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皮肤拔除创面的临床观察

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取皮创面的临床治疗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代站站,彭宇,房贺,马兵[1](2022)在《富血小板血浆在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富血小板血浆(PRP)是一种从自体静脉血提取的富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其被激活后可释放大量生长因子参与创面修复过程。该技术作为一种促进组织修复的新型治疗手段,已在糖尿病足、静脉性溃疡等慢性创面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深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本文将对PRP影响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机制、目前PRP在深度烧伤创面中应用的具体实践和效果展开综述,以期为PRP技术应用于烧伤创面提供理论支持,并指导烧伤专科医师的临床实践。

马骥[2](2021)在《盐酸小檗碱外用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糖尿病慢性难愈性创面修复异常主要表现为新生血管及胶原沉积减少、炎症反应时间延长、氧化应激增强等。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R)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具有一定作用。本研究拟通过动物及细胞实验探讨盐酸小檗碱外用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及主要机制。方法:1.应用STZ腹腔注射SD大鼠(220g-260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背部全层皮肤切除法制备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空白对照组(DM组)、药物溶剂组(BBRSolvent)、药物低剂量组(LBBR)、药物高剂量组(HBBR),观察创面愈合一般情况及创面面积的变化。在创面愈合过程的第3,8,12,16天切取创面组织进行分析。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创面形态学的变化。ELISA法检测创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生成和堆积。Western Blotting检测创面RAGE受体和Ⅰ型胶原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水平。2.分离提取人真皮来源成纤维细胞(HDFs)并鉴定其Vimentin蛋白表达情况。体外制备糖基化白蛋白(AGEs-HSA),检测其浓度;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AGEs-HSA组,HSA组,摸索其对HDFs的作用效果及合适的作用浓度。检测RAGE受体的蛋白表达;进一步检测细胞凋亡相关指标,并检测Caspase家族蛋白以明确AGEs-HSA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检测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中相关指标的改变,包括Bax/Bcl-2,线粒体膜电位,细胞色素C等,同时检测细胞内ROS的含量。3.探讨BBR是否可以调控AGEs-HSA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细胞分为对照组,AGEs-HSA处理组,HSA处理组,BBR溶剂组、低剂量BBR及高剂量BBR处理组。首先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CK-8法)及细胞毒性实验(LDH法)摸索合适的BBR浓度;检测RAGE受体的蛋白水平,并通过TUNEL,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进一步检测细胞内ROS水平,并通过ROS激活剂代替BBR的方式探索ROS是否为BBR的作用靶点;检测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中相关指标的改变,包括线粒体膜电位,细胞色素C,Caspase-9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等。结果:1.应用STZ腹腔注射SD大鼠后,糖尿病大鼠血糖明显高于正常大鼠。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创面愈合延迟(P<0.05),出现血管生成减少,炎症消散延迟,成纤维细胞及基质沉积减少等特征。BBR可有效促进胶原纤维的增生与成熟,加速创面新生上皮的覆盖。同时,BBR可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2.在糖尿病创面愈合的过程中,AGEs处于不断生成和堆积的状态。BBR可抑制糖尿病创面中AGEs的生成和堆积,降低创面中RAGE受体的过度表达。同时,BBR可提高糖尿病创面中Ⅰ型胶原的表达,促进创面细胞外基质的沉积。此外,盐酸小檗碱可提高糖尿病创面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水平。3.人真皮来源成纤维细胞分离及生长情况良好;150μg/mL以内的AGEs-HSA可以呈剂量依赖性地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同浓度下HSA溶液对成纤维细胞无明显促凋亡作用。AGEs-HSA可以上调RAGE受体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剪切形式的Caspase-9的表达,进一步实验发现AGEs-HSA可以增加Bax/Bcl-2的比值,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丢失,促进细胞色素C的释放,提示其主要影响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同时,AGEs-HSA可以增加细胞内ROS的水平。4.BBR在75μg/mL浓度以内时,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拮抗AGEs-HSA的作用,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降低其细胞毒性。BBR不影响成纤维细胞RAGE受体的表达。BBR可以下调细胞内ROS的水平,提示其可能通过调控ROS发挥拮抗AGEs-HSA的作用。BBR可以调控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相关的指标,包括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减少细胞色素C释放入胞浆,下调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化水平。结论:1.盐酸小檗碱外用可有效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的愈合。高浓度的盐酸小檗碱效果更为显着。BBR可抑制糖尿病创面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生成,提高糖尿病创面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水平。2.AGEs-HSA可以通过结合RAGE受体,激活ROS/细胞色素C/Caspase-9/Caspase-3的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诱导人真皮来源成纤维细胞凋亡,从而影响糖尿病创面的愈合;BBR可以抑制细胞内ROS的生成,阻断AGEs-HSA对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逆转AGEs-HSA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张丽,易倩,林晓丽,倪荣苹,谭洁[3](2021)在《外用rb-bFGF辅助治疗骶尾部Ⅲ~Ⅳ期压疮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bFGF)凝胶辅助治疗骶尾部Ⅲ~Ⅳ期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2例骶尾部Ⅲ~Ⅳ期压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压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应用rb-bFGF外用凝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恢复情况(创面治愈时间、创面肉芽生长时间、换药次数、渗液消失时间),治疗前、治疗1周、2周时均评估创面恢复情况[压疮愈合量表(Pressure ulcer scale for healing,PUSH)]、炎性因子水平[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记录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满意度。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治愈时间、创面肉芽生长时间、换药次数、渗液消失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时,两组PUSH评分、IL-6、TNF-α、IL-8均呈持续下降趋势,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不同治疗方案指标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b-bFGF外用凝胶辅助治疗骶尾部Ⅲ~Ⅳ期压疮效果良好,有临床应用价值。

张红超[4](2021)在《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角膜溃疡(Cornea Ulceration)是兽医临床较常见的眼科疾病,其病原菌主要为伪中间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medius)。目前,治疗角膜溃疡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如联合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或带蒂结膜瓣遮盖术。但是,对这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没有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对郑州地区102例角膜溃疡犬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然后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用主要致病菌构建犬角膜溃疡模型,进而观察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和带蒂结膜瓣遮盖术对角膜溃疡的疗效。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试验一:102例犬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细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郑州市三家宠物医院收治的102例犬角膜溃疡病例,统计其发病原因、年龄、性别、品种、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并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细胞刷蘸取溃疡灶样品,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细菌培养与纯化,然后使用MALDI Biotyper系统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将所分离的主要菌株做眼科常用药物的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发病率较高的品种为贵宾、比熊、京巴、柯基和混血犬;年龄从2月龄至1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8±0.54岁,发病原因主要以外伤(22例,21.57%)和干眼症(14例,13.73%)为主。(2)细菌培养阳性99例,以伪中间葡萄球菌感染的混合感染病例为主;体外抑菌有效的抗生素有头孢甲肟(96.94%)、利福平(98.98%)、妥布霉素(97.96%)、左氧氟沙星(93.88%)和环丙沙星(96.94%);而对四环素(91.84%)、红霉素(96.94%)和氯霉素(51.02%)有耐药性。试验二:不同治疗方法对伪中间葡萄球菌性犬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选用15只健康成年比格犬,使用微量注射器吸取伪中间葡萄球菌菌液注入角膜基质层内构建犬角膜溃疡模型。造模后48 h,使用0.5%聚维酮碘生理盐水溶液对溃疡灶进行冲洗。同时滴加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12次/d,两种药物用药间隔为1 min。造模成功后,随机选择3只犬用于抗生素治疗组,12只犬用于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在术眼消毒后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左眼行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右眼行带蒂结膜瓣遮盖术。并于术后7、14、21、28、35和42 d统计相关临床指标和信息。根据临床观察指标和症状进行评分。试验结果如下:(1)单纯抗生素治疗组实验犬在治疗后36-46h内均出现角膜穿孔,前房塌陷,虹膜脱出,羞明,流泪,眼分泌物增多;角膜大面积水肿、不透明,多象限内可见新生血管。单纯抗生素治疗组治疗无效。(2)手术治疗组角膜浑浊度评分:术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14和21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28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5和42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3)手术治疗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术前及术后7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21、28和35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42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手术治疗组角膜水肿面积评分:术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和14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21、28、35和42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手术治疗组泪液量检测结果:术前及术后2-6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18、32、38和42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手术治疗组眼内压检测结果:术前及术后2-6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18、32、38和42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三:不同治疗方法对伪中间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犬角膜组织病理学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将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的12只实验犬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于术后14、28、35和42 d进行手术采取角膜。将采集的角膜沿手术位置一分为二,一半用于组织切片制作,一半用于荧光定量检测细胞因子。试验结果如下:(1)单纯抗生素治疗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角膜上皮层缺失,结构不完整,内皮细胞层部分区域缺失,后弹力层缺失。溃疡灶内可见新生肉芽组织,但无法完全闭合溃疡灶。(2)手术治疗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角膜结构完整,角膜上皮层重新上皮化,纤维蛋白排列整齐有序,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结构完整。带蒂结膜瓣遮盖组溃疡灶处完全覆盖结膜上皮,细胞密度高,排列杂乱无章,基质层可见新生血管,纤维蛋白排列无序。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结构完整。(3)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术后14和28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LR2、IL-1β、IL-6、IL-8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术后35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LR2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其余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2d,两组各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术后14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VEGF、FGF和TGF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或极显着升高(p<0.05或p<0.01)。术后28d,两组各细胞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5和42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GF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其余生长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四: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的疗效观察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采取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连续观察至60 d。术后泪液量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眼内压在术后5-11 d内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余时间点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没有病例出现重复感染,术后恢复效果良好,视力均得到恢复。综上所述,郑州市102例犬角膜溃疡病例中的犬品种多为泰迪和短头颅犬,感染的细菌主要为伪中间葡萄球菌且对红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术后恢复效果优于结膜瓣遮盖术,角膜愈合与透明度良好,纤维蛋白排列整齐有序,上皮层结构完整。

李志红[5](2021)在《消炎生肌膏对肛周脓肿术后bFGF、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消炎生肌膏与雷弗努尔外用治疗肛周脓肿术后创面,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4天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浓度表达变化,观察并比较两组在创面疼痛、创面渗液、创缘水肿、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的治疗效果及差异。研究并探讨消炎生肌膏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一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下注型肛周脓肿术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消炎生肌膏纱条外用换药治疗,对照组予雷弗努尔纱条外用换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4天的血清VEGF与bFGF的浓度表达变化,术后第7天、14天、21天两组患者创面疼痛,创面渗出量,创缘水肿的情况,测量并记录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对比总体疗效,追访并记录创面愈合的时间。结果:1、术前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原始创面面积、治疗前的血清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具有可比性。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升高血清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比两组术后创面疼痛情况,术后第7天,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4天、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比两组术后创面渗液情况,术后第7天,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4天、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比两组术后创缘水肿情况,在术后第7天、14天、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比两组术后创面面积,在术后第7天、14天、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比两组术后第21天的创面愈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比两组术后的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对比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消炎生肌膏治疗肛周脓肿,能够提高血清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修复,同时显着缓解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疼痛,减少创面渗液量,减轻创缘水肿,加快创面修复速度,缩减愈合时间。

车诗怡[6](2021)在《bFGF缓释纳米敷料的制备及其创面主动修复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创面主动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的临床应用剂型以喷雾剂和冻干粉剂为主,存在易于失活、无法实现缓释等不足。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具有无纺布膜的形态,具有高孔隙率、良好的阻菌性和透气性,以及可仿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的特性,是制备生物活性创面敷料的理想材料。但现有工艺存在制备过程繁琐,不适合规模放大,药物活性收率低,释放不可控等一系列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设计一种bFGF-ATP-Zn三元复合体系以提高bFGF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作为高分子基材,通过乳液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具有bFGF缓释特性及创面主动修复功能的新型纳米敷料。论文研究结果和创新点如下:(1)以具有与bFGF相近分子量和等电点、活性易于检测的溶菌酶(Lysozyme,Lyso)为模型药物,对载药乳液电纺体系的制备条件进行系统优化。在最优的乳液制备条件下(10%PCL为油相、5%水油比、1.5%Span80,超声乳化5 min),经乳液电纺可以制备出尺寸均一、具有“外壳-内芯”结构的载溶菌酶纳米纤维Lyso/PCL,溶菌酶的活性收率达到91.96%,在4℃存储30天后保持初始活性的65.62%,而游离酶剩余活性仅有36.92%。(2)Lyso/PCL载酶纳米纤维膜具有优异的药物缓释性能与可降解性,其30天的体外累积释放量可达到82.68%,通过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HDF)的增殖实验验证了 Lyso/PCL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HDF接种6天后其细胞密度和融合度显着增加,并伴有Ⅰ型胶原分泌。Lyso/PC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显着的抑菌效果,且抑菌活性随着内水相溶菌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3)基于bFGF与ATP和Zn2+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配位作用,以及Zn2+和bFGF促进细胞增殖的协同作用,设计一种bFGF-ATP-Zn三元复合体系,可以将HDF细胞活性提高46.67%,并且经过60℃加热之后,活性仍然保持97.63%,证实了 ATP和Zn2+协同可以促进bFGF的细胞增殖活性和稳定性。以bFGF-ATP-Zn作为内水相,通过乳液电纺制备出bFGF-ATP-Zn/PCL纳米敷料,具有显着的缓释性能,14天的bFGF累积释放率为22.76%。与bFGF/PCL组相比,该纳米敷料促进HDF细胞增殖的活性提高了 1.39倍,Ⅰ型胶原容积提高了 3.45倍,溶血率由14.72%降低至3.13%。最后将bFGF-ATP-Zn/PCL纳米敷料应用于小鼠皮肤缺损模型,与bFGF/PCL组相比,可以能够更好地加速创面愈合并减少创面周围瘢痕。综上所述,本论文以乳液电纺体系为基础,以溶菌酶为模型蛋白,优化了载蛋白药物的乳液电纺体系制备条件,制得活性高、稳定性好的载溶菌酶纳米纤维膜;基于bFGF-ATP-Zn三元复合体系的稳定性和高活性,制得生物相容性好、具有bFGF缓释特性及创面主动修复功能的新型纳米敷料,为生物活性型创面敷料的产品开发及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李权[7](2021)在《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中厚皮片供区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Ghanaati等学者在于2014年运用更低转速,离心无添加剂的外周全血制备成了新一代的含有更多白细胞的血小板浓缩物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A-PRF),具有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组织修复领域。对于多种致病因素造成的急慢性创面,临床上多采用皮片移植的方法予以修复。中厚皮片因其皮源丰富、存活率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创面修复。但因中厚皮供区创面深及真皮层,所需愈合时间较长且伴随瘢痕愈合而影响外观及功能,给生活造成不便。笔者研究旨在通过临床应用观察A-PRF促进中厚皮片供区创面的治疗效果,证实A-PRF具有可以促进中厚皮片供区创面愈合,减轻术后疼痛及瘢痕增生的作用。为临床医生选择促进中厚皮片供区软组织愈合及再生的生物材料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2019年1月至10月需中厚皮植皮修复创面的80名病人,随机分为A、B、C、D 4组。中厚皮片供区创面分别植入A-PRF膜(A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膜(B组)、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4组供区创面均采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及无菌纱布加压包扎。记录4组患者皮片供区创面愈合时间,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分别评估各组术后24小时、7天、10天和术后14天的中厚皮供区创面疼痛情况,根据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估各组术后第3个月及6个月的瘢痕情况。结果(1)术后疼痛:术后第1、7、10、14天的四组VAS评分均为A组<B组<C组<D组,4个组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RF与其他3组在四个时间段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愈合时间:四组愈合时间:A组<B组<C组<D组,任两组组间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瘢痕:术后第3、6月VSS评分均为A组<B组<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B、C、D三组在术后第3、6月V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RF可降低术后疼痛、加快中厚皮供区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增生、改善愈后形态。

张开华[8](2020)在《局部外用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纳米银敷料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目的:探究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纳米银敷料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7-06至202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均自愿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表皮生长因子组30例、纳米银敷料组30例、联合组30例、生理盐水对照组(生理盐水为常规治疗方式)30例。表皮生长因子组每次换药时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40IU/平方厘米;纳米银敷料组每次换药给予外用纳米银敷料,联合组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和纳米银敷料;其余治疗(生理盐水常规治疗方式)四组均相同。对照组仅用生理盐水进行常规治疗。各组都给予隔日换药一次,观察创面修复到各愈合阶段所需时间,愈合阶段分创面表皮愈合率及肉芽组织生长程度进行分级。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对创面渗出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4组病例达到治疗有效阶段(1级)的时间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表皮生长因子组和联合组达到创面修复2、3级的时间更短,差异有显着性(P<0.05);且联合组的创面修复时间比表皮生长因子组更短(P<0.05)。纳米银敷料组的创面修复时间比对照组短,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在临床显效期内,四组的创面愈合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此期后使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创面愈合,纳米银敷料对创面愈合有积极影响但效果不够明显;联合使用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和纳米银敷料则具有明显良好的促进创面愈合效果且能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第二部分表皮生长因子联合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研究目的:探究表皮生长因子联合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糖尿病足创面的愈合影响。方法:筛选2018-02至2020-0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创面治疗中心及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均自愿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20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20例、生长因子联合组20例、桐叶烧伤油对照组(桐叶烧伤油为常规治疗方式)20例。各组患者在接受创面治疗期间,均将空腹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伴感染者使用相应抗生素治疗至感染完全控制,创面清创、清洗、去除病理性肉芽。联合用药组每次给予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40IU/平方厘米,外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平方厘米,其余治疗(桐叶烧伤油常规治疗方式)同对照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每次单纯给予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40IU/平方厘米,其余治疗(桐叶烧伤油常规治疗方式)同对照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每次给予外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U/平方厘米,其余治疗(桐叶烧伤油常规治疗方式)同对照组;桐叶烧伤油对照组仅用桐叶烧伤油进行常规治疗(以桐叶烧伤油浸泡纱布,将油纱敷于创面,主要为创面保湿及收敛创面作用,是临床上常规创面换药方式)。各组都给予每日换药一次,观察创面修复到各愈合阶段所需时间,愈合阶段分创面表皮愈合率及肉芽组织生长程度进行分级。结果:研究纳入糖尿病足患者8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创面处理后各组创面愈合到各阶段的时间比较:4组在治疗开始后第3-4天(即临床显效期),创面愈合情况相近(P>0.05);而在此之后,联合用药组的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表皮生长因子组的情况与联合组更为相近。4组病例在治疗开始后第3-4天(临床显效期),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相近(P>0.05);在后期,联合用药组的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表皮生长因子组的情况与联合组更为相近。结论:两种生长因子在临床显效期内对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此期后单独使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或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创面愈合有积极影响但效果不够明显,而联合使用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和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具有明显良好的促进创面愈合效果。第三部分表皮生长因子等多种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足溃疡管理中的作用: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目的:生长因子是糖尿病足溃疡的新兴疗法,尽管已有临床报道,但尚未有研究对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功效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证据的全面、系统评估。我们通过对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综述来解决这一问题,并通过荟萃分析探究表皮生长因子对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使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搜索Pub Med,Cochrane库,Scopus,Embase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并选择有关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患者溃疡创面的RCT研究文献。文献检索和评估由两名独立的审阅者进行。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使用雅达量表进行评估。我们搜索数据库包括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EBSCOhost,Science Direct和Scopus(截至2020年6月),筛选表皮生长因子和安慰剂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研究文章,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从而纳入高质量文献。以糖尿病足治愈率为对比指标,根据给药途径的类型进行分层荟萃分析(局部注射和局部应用),通过计算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95%CI)确定研究结论的准确性。结果:我们鉴定了涉及糖尿病的糖尿病患者的18项RCT,评估了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的有效性。主要的主要结局是完全愈合,尽管采用了不同的指标来定义这一点,例如伤口闭合,肉芽组织形成或完全再上皮化。很少有研究有随访期来报告任何复发和截肢率。由于干预,没有不良反应的报道。Meta分析共纳入六项研究,涉及530例患者符合分析条件。组合的OR(局部注射和局部适用)是4.005(95%CI:(2.248;7.135),p<0.001)。病灶内注射和局部用药应用分别为3.599(95%CI:(1.213;10.677),p=0.021)和4.176(95%CI:(2.112;8.256),p<0.001)。统计异质性在整体治疗和两个子组(I2:24.56,p=0.25,I2:33.26,p=0.213)中并无明显意义(I2=15.17,p=0.317)。结论:总体而言,文献分析关于EGF增强糖尿病溃疡愈合效果的共识更大,meta分析结果也支持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对治疗糖尿病足创面溃疡有效。然而,由于大多数生长因子的试验很少,并且可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其他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有效性缺乏明确循证医学证据。

林自认[9](2020)在《rb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主要是rb 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研究,比较rb 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和单纯rb FGF治疗、单纯纳米银敷料治疗三种方法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差异,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案,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并促进创面愈合,为rb FGF和纳米银敷料在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临床依据。方法:(1)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外科2017年07月至2019年12月所收治的深Ⅱ度烧伤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rb FGF组、纳米银组,每组24例。(2)所有患者入院后综合评估身体情况,积极综合治疗,烧伤创面术必泰清创消毒等治疗措施。随后,依据创面处理方法不同按rb FGF组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治疗,纳米银组给予纳米银抗菌敷料治疗,联合组给予纳米银抗菌敷料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治疗。(3)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治疗期间VAS、创面愈合质量评分、创面并发症总发生率,得出相关数据,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rb FGF组21人,纳米银组24人,联合组21人,其中因失访或未能坚持治疗剔除6例患者(rb FGF组3例、联合组3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烧伤面积及致伤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符合统计学要求(p>0.05)。(2)创面愈合时间比较:rb FGF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20.05?1.66)d,纳米银组平均(19.96?1.90)d,联合组平均(18.81?1.70)d;三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纳米银组(p<0.05),联合组<rb FGF组(p<0.05),联合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均小于纳米银组及rb FGF组,rb FGF组和纳米银组比较(p>0.05),rb FGF组和纳米银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比较:rb FGF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分别为28.57%和47.62%,纳米银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分别为29.17%和45.83%,联合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和90.48%;三组患者(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纳米银组(p<0.017),联合组>rb FGF组(p<0.017),联合组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均小于纳米银组及rb FGF组,rb FGF组和纳米银组比较(p>0.017),rb FGF组和纳米银组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rb FGF组(治疗前、治疗3d、治疗7d、治疗14d)VAS中位数分别为8(7,8)分、5(5,6)分、3(3,4)分和2(1,2)分;纳米银组(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d、治疗14d)VAS中位数分别为8(7,8)分、5(5,6)分、2(0.5,3)分和1(0.25,2)分;联合组(治疗前、治疗3d、治疗7d、治疗14d)VAS中位数分别为8(7,8)分、5(5,6)分、2(1,2)分和1(0.25,1)分;三组(治疗前、治疗3d)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7d、治疗14d)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rb FGF组>纳米银组(p<0.017),rb FGF组>联合组(p<0.017),rb FGF组的(治疗7d、治疗14d)VAS均大于纳米银组及联合组,纳米银组和联合组比较(p>0.017),纳米银组和联合组的(治疗7d、治疗14d)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比较:rb FGF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中位数为6(4.5,7)分,纳米银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中位数为6(4.25,7)分,联合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中位数为4(3.5,5)分,三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rb FGF组(p<0.017),联合组<纳米银组(p<0.017),联合组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均小于rb FGF组及纳米银组,rb FGF组和纳米银组比较(p>0.017),rb FGF组和纳米银组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并发症发生率:rb FGF组创面感染发生率28.57%,创面异味发生率28.57%,总并发症发生率57.14%;纳米银组创面感染发生率16.67%,创面异味发生率12.50%,总并发症发生率29.17%;联合组创面感染发生率9.52%,创面异味发生率4.76%,总并发症发生率14.29%;三组创面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rb FGF组(p<0.017),联合组的创面总并发症发生率小于rb FGF组,纳米银组分别与联合组、rb FGF组比较(p>0.017),纳米银组的创面总并发症发生率与联合组及rb FG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运用rb 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能提高疗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烧伤患者痛苦,提高早期创面愈合质量,并降低创面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刘聪[10](2020)在《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从创面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检出率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其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低温热源性烧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际完成观察的病例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手术清创,治疗组予以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处理创面,对照组予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处理创面,疗程7天,共观察四个疗程。观察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治疗第28天。通过对比两组创面治疗前后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得出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创面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例数17,显效例数3,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2,脱落病例1,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例数16,显效例数2,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3,脱落例数2,总有效率86.9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创面局部症状总积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局部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两组创面治疗后局部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比较,治疗第7天,治疗组创面渗液、腐肉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创面腐肉、肉芽、面积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液、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两组创面渗液、腐肉、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分析,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创面细菌检出率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在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疗效相当,治疗期间均能减轻创面局部症状,无不良反应,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加以推广应用。

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取皮创面的临床治疗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取皮创面的临床治疗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富血小板血浆在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PRP影响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机制
    (一)PRP对烧伤创面细胞外基质增生及微血管再生的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二)PRP对烧伤创面再上皮化具有促进作用
    (三)PRP对烧伤创面具有潜在抗菌作用
二、PRP在深度烧伤创面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一)PRP在深度烧伤创面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二)PRP在深度烧伤创面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1.PRP在深度烧伤创面植皮区创面中的应用研究:
        2.PRP在深度烧伤创面中厚皮片移植供皮区创面中的应用研究:
三、PRP在深度烧伤创面应用中的问题与展望

(2)盐酸小檗碱外用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创面的修复过程
        1.1 凝血期
        1.2 炎症期
        1.3 增殖期
        1.4 重塑期
    2. 糖尿病创面的修复异常
        2.1 糖尿病创面血管生成减少
        2.2 糖尿病创面炎症消退延迟
        2.3 糖尿病创面氧化应激增强
    3. 糖尿病创面的治疗现状及盐酸小檗碱的应用
        3.1 盐酸小檗碱对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3.2 盐酸小檗碱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3.3 盐酸小檗碱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3.4 盐酸小檗碱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3.5 盐酸小檗碱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3.6 盐酸小檗碱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第二部分 盐酸小檗碱外用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结果
    2. 实验结果
        2.1 糖尿病大鼠一般状态的观察
        2.2 各组大鼠的血糖变化
        2.3 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
        2.4 创面模型制备后各组创面愈合情况的观察
        2.5 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的比较
        2.6 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的比较
        2.7 各组大鼠创面组织HE染色
        2.8 各组大鼠创面组织Masson染色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盐酸小檗碱外用对糖尿病创面AGEs及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创面AGEs的含量
        2.2 各组大鼠创面胶原及RAGE受体的蛋白表达情况
        2.3 各组大鼠创面中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水平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盐酸小檗碱对人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AGEs-HSA对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人真皮来源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2.2 盐酸小檗碱对AGEs刺激的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外用rb-bFGF辅助治疗骶尾部Ⅲ~Ⅳ期压疮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1.4 疗效评价: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2.3 两组PUSH评分比较:
    2.4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2.5 两组创面愈合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4)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角膜溃疡的病因和愈合机制
        1 角膜溃疡的病因与致病机制
        1.1 角膜溃疡的病因
        1.2 角膜溃疡的致病机制
        2 角膜上皮层伤口的愈合机制
        2.1 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2.2 Toll样受体2
        2.3 蛋白酶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2.4 细胞外基质(ECM)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3 角膜基质伤口的愈合机制
        3.1 愈合过程中角膜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转化
        3.2 免疫系统细胞在基质修复中的作用
        3.3 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细胞外基质的改建
        3.4 与基质创面愈合过程相关的信号通路
    第二章 治疗角膜溃疡方法的研究进展
        1 药物治疗
        2 角膜工程生物材料
        2.1 胶原蛋白
        2.2 丝素蛋白
        2.3 明胶
        2.4 脱细胞角膜
        2.5 壳聚糖
        2.6 其他合成聚合物水凝胶
        3 手术治疗
        3.1 角膜溃疡清创术
        3.2 结膜瓣遮盖术
        3.3 羊膜移植术
        3.4 穿透角膜移植术
        3.5 板层角膜移植术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102例犬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1 材料
        1.1 临床病例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常用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培养
        2.3 MALDI Biotyper系统鉴定细菌和细菌保存
        2.4 药物敏感性试验
        3 结果
        3.1 病因
        3.2 发病率
        3.3 品种
        3.4 性别和年龄
        3.5 治疗方法
        3.6 治疗效果
        3.7 细菌学分类
        3.8 药物敏感性试验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治疗方法对犬伪中间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1.3 试剂配制
        1.4 仪器和设备
        1.5 手术器械
        2 方法
        2.1 造模前准备
        2.2 麻醉与保定
        2.3 术部消毒
        2.4 角膜溃疡模型建立
        2.5 手术治疗前准备
        2.6 抗生素治疗组
        2.7 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
        2.8 术后护理
        3 术后临床常规检查及裂隙灯观察
        3.1 临床检查
        3.2 裂隙灯检查
        3.3 治疗过程中犬泪液量检测
        3.4 犬眼内压测定
        4 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抗生素治疗组裂隙灯观察的变化
        5.2 手术治疗组裂隙灯观察
        5.3 临床评分
        5.4 泪液量检测结果
        5.5 眼内压检测结果
        5.6 三种治疗方案的疗效
        5.7 三种治疗方案的愈合时间
        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治疗方法对角膜溃疡模型犬角膜组织病理学与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试剂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实验犬术前准备
        2.3 手术采样
        2.4 组织切片制作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组织病理学观察
        3.1.1 抗生素治疗组组织病理学观察
        3.1.2 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病理学切片观察
        3.2 qPCR检测角膜细胞因子的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的疗效观察
        1 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
        1.2 临床病例介绍
        2 方法
        2.1 术前临床检查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护理
        2.4 术后临床检查
        3 结果
        3.1 术前检查结果
        3.2 术后检查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附录

(5)消炎生肌膏对肛周脓肿术后bFGF、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3 药物
        3.1 药物制剂来源及主要组成
        3.2 药物使用方法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
        4.2 操作方法
        4.3 分组处理
        4.4 主要试剂及检测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定
        6.1 疗效评定标准
        6.2 肛门疼痛程度评分标准
        6.3 创缘水肿评分情况
        6.4 创面分泌物渗液量评分标准
        6.5 创面愈合率
        6.6 创面愈合时间
    7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
        1.2 年龄
        1.3 创面原始面积的比较
        1.4 生长因子治疗前的比较
    2 观察指标数据分析和对比
        2.1 VEGF的数据分析
        2.2 bFGF的数据分析
        2.3 两组术后第7 天、14 天、21 天的VAS的分析与对比
        2.4 两组术后创面渗液积分分析和对比
        2.5 两组术后创缘水肿积分分析和对比
        2.6 两组创面面积的分析与对比
        2.7 两组创面愈合率的分析和对比
        2.8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的分析和对比
        2.9 两组创面总体疗效分析和对比
    3 脱落说明
    4 安全性审查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肛周脓肿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肛周脓肿术后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肛周脓肿的认识
        2.1 定义
        2.2 发病机制
    3 祖国医学治疗肛周脓肿的研究进展
        3.1 祖国医学对治疗肛周脓肿的认识
        3.2 祖国医学对治疗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认识
    4 现代医学治疗肛周脓肿的研究进展
        4.1 现代医学对治疗肛周脓肿及术后创面的认识
    5 生长因子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意义
        5.1 创面愈合与生长因子的联系
        5.2 生长因子直接调控创面修复
        5.3 生长因子间接调控创面修复
    6 中药油膏外治疗法
        6.1 中药油膏的定义及特点
        6.2 膏药的中医治疗理论
        6.3 中药油膏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恢复
    7 消炎生肌膏的认识
        7.1 方药组成及方解
        7.2 消炎生肌膏主要药物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8 研究结果分析
        8.1 一般资料分析
        8.2 血清生长因子VEGF、bFGF治疗前后的表达分析
        8.3 疗效分析
    9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药油膏治疗肛周脓肿影响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bFGF缓释纳米敷料的制备及其创面主动修复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1.1.1 生长因子的分类及功能
        1.1.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
        1.1.3 bFGF的剂型开发
    1.2 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
        1.2.1 静电纺丝的原理
        1.2.2 乳液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
    1.3 静电纺丝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3.1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特性
        1.3.2 静电纺丝用作治疗性药物缓释载体
        1.3.3 静电纺丝制备复合型医用伤口敷料
        1.3.4 静电纺丝制备生物活性医用伤口敷料
    1.4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乳液电纺制备载溶菌酶纳米纤维及其活性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乳液的制备及优化
        2.3.2 乳液静电纺丝
        2.3.3 乳液电纺制备载溶菌酶纳米纤维膜的理化性质表征
        2.3.4 乳液电纺制备载溶菌酶纳米纤维膜的活性表征
        2.3.5 载溶菌酶纳米纤维膜的体外释放和降解
        2.3.6 载溶菌酶纳米纤维膜的生物相容性测定
        2.3.7 载溶菌酶纳米纤维膜的抑菌效果
        2.3.8 有机可溶性溶菌酶的制备及乳液电纺制备壳层载酶的纳米纤维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溶菌酶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4.2 乳液电纺制备载溶菌酶纳米纤维膜的影响
        2.4.3 乳液电纺制备载溶菌酶纳米纤维膜的酶学性质
        2.4.4 载溶菌酶纳米纤维膜的体外释放和降解行为
        2.4.5 载溶菌酶纳米纤维膜的灭菌方法的选择
        2.4.6 载溶菌酶纳米纤维膜的生物相容性考察
        2.4.7 载溶菌酶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性能
        2.4.8 有机可溶性溶菌酶的制备及乳液电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bFGF缓释纳米敷料的制备及其创面主动修复性能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器材
    3.3 实验方法
        3.3.1 溶液配制
        3.3.2 含不同稳定剂的bFGF热变性温度检测
        3.3.3 含不同稳定剂的bFGF细胞活性检测
        3.3.4 乳液电纺制备载bFGF纳米敷料
        3.3.5 含bFGF水凝胶的制备
        3.3.6 载bFGF纳米敷料的体外释药与降解
        3.3.7 载bFGF纳米敷料的血液相容性考察
        3.3.8 载bFGF纳米敷料的细胞生长情况
        3.3.9 载bFGF纳米敷料用于小鼠创面修复的研究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稳定剂对bFGF热变性稳定的影响
        3.4.2 不同稳定剂与bFGF结合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4.3 乳液电纺制备载bFGF纳米敷料的形貌结构及理化性质表征
        3.4.4 载bFGF纳米敷料的体外释药和降解
        3.4.5 载bFGF纳米敷料的血液相容性和细胞活性
        3.4.6 载bFGF纳米敷料用于小鼠创面修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论文的主要结论
    4.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中厚皮片供区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目前中厚皮片的临床应用及其供皮区治疗上的问题
    1.2 中厚皮片供区创面的治疗方法的优缺点
    1.3 富血小板制品应用于创面的理论基础和使用价值
2 一般资料与试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主要相关药品及器材
    2.4 A-PRF与PRF制备
    2.5 手术方案
    2.6 术后处理及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术后疼痛
    3.2 愈合时间
    3.3 术后瘢痕
4 讨论
    4.1 A-PRF和PRF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4.2 A-PR和PRF的作用机制
    4.3 本研究A-PRF治疗创面的有效性
    4.4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A-PRF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局部外用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纳米银敷料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资料与方法
    结果
        2.1 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和组间差异的比较
        2.2 各组伤口愈合效果比较
        2.3 各组新肉芽组织生长率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表皮生长因子联合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对象
        1.3 治疗分组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描述性统计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表皮生长因子等多种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足溃疡管理中的作用: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搜索策略
        2.2 学习程序
        2.3 数据综合与分析
        2.4 偏见风险及出版偏差
        2.5 敏感性分析
    3.实验结果
        3.1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3.2 表皮生长因子
        3.3 成纤维生长因子
        3.4 其他生长因子
        3.5 不良事件与质量评估
        3.6 表皮生长因子meta分析的研究项目选择
        3.7 meta分析纳入研究的特征
        3.8 rhEGF与安慰剂的完全治愈率对比
        3.9 证据质量与偏见风险评估
        3.10 出版偏差与敏感性分析
    4 讨论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关于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足临床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rb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所需药品及材料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2.3 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比较
    2.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2.5 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比较
    2.6 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纳米银治疗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10)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概述
        1.1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烧伤辨证分型治疗的认识
        1.4 祖国医学对烧伤外治的认识
    2 西医学对于烧伤的概述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西医对于烧伤治疗的认识
    3 中西医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概述
        3.1 中医外治法对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认识
        3.2 西医对低温热源性烧伤治疗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2.6 病例脱落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比较
        3.2 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大体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1.1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2 湿润烧伤膏(MEBO)的概述
        2.1 祖国医学对湿润烧伤膏药物组成的认识
        2.2 具体组成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3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为对照组依据
    4 针对合并基础疾病的对比分析
    5 疗效分析
        5.1 创面局部症状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分析
        5.2 对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5.3 对两组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的影响
        5.4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6 结论
    7 本课题存在的优势、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取皮创面的临床治疗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富血小板血浆在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代站站,彭宇,房贺,马兵.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2(01)
  • [2]盐酸小檗碱外用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马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外用rb-bFGF辅助治疗骶尾部Ⅲ~Ⅳ期压疮疗效观察[J]. 张丽,易倩,林晓丽,倪荣苹,谭洁. 中国美容医学, 2021(07)
  • [4]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D]. 张红超. 扬州大学, 2021
  • [5]消炎生肌膏对肛周脓肿术后bFGF、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李志红.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bFGF缓释纳米敷料的制备及其创面主动修复性能研究[D]. 车诗怡.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7]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中厚皮片供区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权.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局部外用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D]. 张开华. 南昌大学, 2020(01)
  • [9]rb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 林自认.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10]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 刘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皮肤拔除创面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