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重点工程建设成绩显着

宁夏重点工程建设成绩显着

一、宁夏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宁政办发[2021]64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0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9月22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十四五"规划第一章编制背景第一节"十三五"市场监管工作成效"十三五"时期,是宁夏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五年,全区市场监管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政办发[2021]59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9月7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持续改善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依据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3](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宁政办发[2021]57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9月7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陈璐[4](2021)在《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文中指出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水利现代化建设分阶段分地区稳步推进,自东部部分省市率先探索实践起,到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其在治水理念、基础设施、技术手段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而从整体来看,各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程度不同、指标之间不协调、短板效应影响明显,建设现状与发展目标尚存一定差异。因此,开展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及短板分析,对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明确水利现代化内涵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包含27项指标的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基于云模型分析了其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利用阻碍度模型对各省水利发展短板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提升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横向区域对比了 2018年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通过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聚类,31个省份可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包括北京、上海、江苏以及天津,其水利现代化程度最高,已达到Ⅳ-级;第二梯队中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为Ⅲ+级,梯队内部包含三个层次,重庆、山东以及浙江等地更加偏向于Ⅳ-级,贵州、山西以及河北等地处于Ⅲ+级中位水平,陕西、甘肃以及黑龙江等地占比达该梯队的61.54%,其水利现代化水平更加偏向于Ⅲ-级;第三梯队仅包含西藏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为Ⅲ-级。(2)从五大维度分析了 2018年省域水利现代化差异。水生态修复滞后与水管理能力差异是导致省域水利现代化仍存在不均衡的主要因素,省域间差异性明显,水生态修复整体水平较低,仅8个省域位于平均线以上。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治理及水安全保障方面,各省域间评价结果相差较小。(3)从纵向年度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发展趋势。水利现代化建设特征由2011年的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变化为均衡发展,等级聚集度逐渐增高,各省域间水利现代化水平差距逐步缩小,41.93%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部分省份的水生态修复与水管理能力指数出现回弹,表明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增长仍属于依靠增强水安全保障力度与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的粗放型增长,而非全要素提升的集约式增长。(4)基于障碍诊断模型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并提出了提升策略。水生态修复滞后是我国各省域水利发展普遍面临的短板,水资源控制是东北、京津冀、西北地区的突出短板,水环境治理滞后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较突出的短板,水管理能力低下对水利发展的阻碍作用暂无明显的地区差异。并结合各区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别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提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为提升我国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水平提供一定的支撑。

冯欣[5](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必须要素。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现状,农业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但农业用水提价与农民承载力间的矛盾,制约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开展。因此,进行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发,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开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加权Topsis法、Micthell评分法、模糊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识别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其利益诉求和影响水价的机理,确定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及其分担水价,提出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划分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阐明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划分为初始、深入试点、全面推进和分类施策四个阶段,归纳了各阶段特性。分析了改革中制度变迁和机制形成的过程,任务分配和改革进展的空间特征,以及机制落实和节水增效的改革成效。总结了改革创新、多样化的做法和明显的分类特征。(2)构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根据改革特征和文献研究,确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加权Topsis法,分别从指导政府决策和客观定量评价两个角度出发,对31省(区)改革进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省改革进展评价得分在43.332-99.97分之间,呈现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的区域特征。粮食主产区受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承载力低等因素影响,改革进展普遍偏慢,需要建立改革激励和农业水价分担机制。(3)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理论。对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识别和分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诉求和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利益相关者评价,得分在1.55-7.243,呈现农业用水供给方>农业用水使用方>支援保障方,政府>农户>社会。从利益评价和利益诉求出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分担方式,明确了政府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政府、农户在农业水价分担中的主体地位。(4)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方法,明确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综合分析及修正4个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性的利益评价;利用C-D生产函数、单位效益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方法,从粮食安全、灌溉效益和生态价值3个角度出发,对主要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进行定量评估;对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从激励地方改革和扶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目标出发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结果显示,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分别在0.302-0.399,0.292-0.472和0.21-0.395;中央、地方和农户承担的农业水价分别在0.011-0.204元/m3,0.010-0.236元/m3,0.009-0.217元/m3;根据2018年粮食播种和灌溉情况,确定当年粮食灌溉共产生水费496.82亿元,其中中央政府172.1亿元,地方政府165.19亿元,农户159.54亿元。(5)建立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提供了破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困境的途径。在改革进展、利益相关者和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核心,四个服务”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破解改革困境、推动改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点:(1)提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进行了评价;(2)提出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3)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确定方法,确定了各省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苏亚超[6](2021)在《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扶贫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西”是指甘肃河西、以甘肃定西市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以及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善这一地区“苦瘠甲于天下”的贫困面貌,甘肃省虽先后开展了“兴西济中”和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等一系列扶贫项目,但皆因资金、物资、人力等方面问题而后劲不足。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在知悉这一情况后,批准了由甘肃省委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针对“三西”连片贫困区域一同协商策划的扶贫项目,并于1983年正式启动。依据“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两年巩固提高”的基本规划,各地在能源、林草、农业、水利、智力教育、移民、产业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党政领导责任制,至1992年顺利完成了十年预期目标。因此,本文以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的发展进程着手,主要从背景、实施策略以及所产生的成效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探析。“三西”地区在二十世纪开展的这项以解决群众温饱为目的、大规模的农业建设和扶贫开发活动,在解决“三西”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增强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当时实现区域现代化建设、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重大战略决策。

康旭华[7](2021)在《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面对能源需求迅速增加与能源供给不足,生产生活用能与全面可持续发展两大矛盾,各国和地区纷纷选择合作以共同应对发展难题,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和全球气候谈判等为代表的能源合作屡见不鲜。在国内,能源及其相关的气候和低碳发展等问题也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关注,并积极寻求对内对外合作以保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资源型地区作为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和承担者,同时也肩负着自身转型发展的历史重任。目前,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进入关键的时期,需要寻找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可行的实践措施。因此,将能源合作这一时代命题与资源型经济的转型需求相结合,从要素组合视角研究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不仅可以在理论上为中观层面能源合作相关问题奠定微观基础,为资源型经济相关学术研究开辟新的视角;还能够指导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践,为其探寻突破路径。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论、空间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理论,采用归纳演绎、比较静态分析、数理模型分析、案例研究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层层深入展开研究。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支撑和立场与方法论指导,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与约束,阐明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和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借鉴空间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理论对要素水平与垂直联系以及系统超循环理论,从不同要素组合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作用及演进规律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吸收和运用雷布津斯基定理、增长极理论、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熊彼特制度要素作用理论,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展开比较静态分析、数理模型分析和逻辑推理。进而,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的能源合作及其对转型的作用进行了阶段性梳理,运用熵权法、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等计量方法对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贵州、云南十个省(区)能源合作对其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检验,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1)本文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和约束,总结了资源型地区能源合作的动因,笔者认为资源型地区天然就是能源合作的参与者,需要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在政府引导下,有意识地通过多种能源合作获得多元要素,以参与水平分工;双向合作关系的建立有益于资源型经济转型;不同的能源合作类型将对资源型经济产生差别化作用,能源合作引入要素作为“负熵流”,对资源型经济耗散作用回归稳态会产生重要作用。(2)本文运用集聚与扩散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系统论分析发现,分析发现在能源合作带来的要素流动基础上,不同要素组合通过水平和垂直两个层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产生作用。其中,水平层面作用是要素组合内部产生的实质性变化,表现形式依要素组合各异,主要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垂直层面作用是要素组合在构成形态上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极化效应和均衡效应。二者此消彼长,共同影响着资源型经济中能源要素主导地位的涨落,促进了不同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演进。(3)通过对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这四类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机理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在水平层面,能源贸易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能够产生收入效应,初期可促进其转型,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能源投资合作通过结构效应和内涵效应可以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通过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可产生推动作用。在垂直层面,能源贸易合作通常会对能源要素产生极化效应,而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可以发挥极化效应或均衡效应,由此影响资源型经济能源要素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其转型效果。(4)论文在运用熵权法对2005-2019年十个资源型省(区)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别采用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法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效果进行了基本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检验对象在检验期间参与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在水平层面分别通过收入效应、结构效应和内涵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自身资源型经济转型;在垂直层面,分别通过极化效应(能源贸易合作)和均衡效应(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对能源要素主体地位分别产生强化和弱化作用,从而对资源型经济转型起到反向和正向影响。(5)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的能源合作及其对转型影响进行阶段性梳理,本文得出结论:山西省的能源合作由量变到质变、从单向到双向,在不断演进中逐步实现合作领域的清洁化;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也随能源合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类型能源合作内在质量的改善及相互间的联合开展,由能源产业内部到工业体系再到整个经济与社会体系,沿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地区协调—生态环境的效果路径循序渐进地显现出来;能源合作是资源型经济实现转型的“捷径”之一;而开放程度不高、对高质量要素吸收不够,对转型引领作用不足、各类合作结合乏力与创新能力欠缺制约了山西省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发挥。(6)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资源型地区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政府需要有意识地引导资源型经济转型,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开展多种类型的能源合作,并根据转型需求吸收高质量要素,促进转型发展。在能源贸易合作中,应增加高附加值能源商品和能源服务贸易合作,促进能源合作向吸收高质量要素的方向发展,同时促进贸易收入的资本化。在能源投资合作中,应避免投机合作,积极利用外资,引导合作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提升能源产业劳动力素质的领域。在能源技术合作中,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国内能源领域的创新合作,通过内部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技术研发与转化。目前,能源治理合作的发展尚未成熟,需要着力在能源基金利用与监管和生态保护机制建设,以及统一能源金融和碳交易体系等方面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尝试从要素组合水平层面和垂直层面作用角度分析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其中,借鉴前人将空间经济学的极化效应运用至要素组合的方法,进一步将要素在空间上的扩散效应转化为在经济体内要素构成上的均衡效应,补充并完善了相关理论,构建了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第二,本文在地区合作层面上,将能源合作划分为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并将散见于个别研究的具体化能源合作纳入同一个研究体系,运用同一研究范式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推演出不同类型能源合作间的演进规律,从而勾勒出能源合作体系的概貌,其中的个别观点和内容对今后相关问题研究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第三,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能源合作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统计的部门和数据,本文选取山西省为代表,经过长期调研、数据搜集、整理,梳理出其参与各类能源合作的实际情况并进行了阶段性梳理,掌握了充足详实的现实数据和研究方法,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相关部门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是:第一,由于实证检验对象实际情况的限制,本文未将能源服务贸易合作纳入能源贸易合作的研究中。今后,可将能源贸易合作单独作为研究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第二,鉴于研究重心关系,在对能源治理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进行机理分析时,本文未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加以区分,而是淡化了其中的差别,这也是作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第三,尽管本文已经竭尽所能对省级能源合作数据进行挖掘和梳理,但可能仍然存在一定欠缺。今后,笔者将进一步钻研统计方法,以便深化和完善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姬禹[8](2021)在《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社会变动剧烈,宁夏辖区实现从“军政”向“民政”的转变历程。中央政府与地方力量,共同推动宁夏辖区卫所建制、水利治理、儒学教育、方志纂修、坛庙信仰的治理变化。明代,中央政府在宁夏镇辖区设置卫所,以长远获取明蒙对峙优势地位。宁夏镇辖区卫所防御体系,经历了良好发展到逐渐衰败的演变趋势。清前期,在中央推行卫所变革政策、社会局面动荡不安、经济恢复发展需求、周边民族关系缓和因素作用下,中央政府逐步完成宁夏府辖区卫所建制与官职系统变革工作。宁夏府辖区卫所变革对管理系统、税收程序、儒学教育治理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平原地区水利治理重要性表现在自然环境特殊性、治水历史悠久、统治者与地方官高度重视方面。中央政府以设置机构、委派官员、制定政策、提供资金举措治理宁夏平原水利事业,地方力量分别以管理者、协助者、参与者身份参与宁夏平原水利治理事业。宁夏平原水利治理在治水技术走向完善、水利管理制度系统化、治水资金供给稳定、治水规模扩大方面成效显着。水利治理过程中还隐藏着淤泥堆积渠道、水利资源争夺、基层管理系统腐败的治水问题。明初至清中叶,中央政府规定办学模式、师资力量、招生数量和推行尊孔重儒政策指导宁夏儒学教育发展,促使宁夏儒学教育形成学校数量多、种类齐全的格局。宁夏地方力量以广修设施、筹措资金、管理教育举措,实现治理宁夏儒学教育事业。儒学教育在教化民风、培养人才、改造结构方面对宁夏地方治理产生影响。宁夏儒学教育治理形成儒祭特色明显、地域差异性大、官方控制性加强的地域特色。明末清初,宁夏镇(府)方志纂修在吸取施政智慧、教化民众、保存地方文献方面与地方治理关系密切。宁夏地方政府在方志纂修过程中,以组织纂修群体、管理纂修思想、规范纂修内容举措,强化地方治理能力。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政府极力发挥坛庙信仰保佑军事活动胜利、繁荣商业经济、保障农业生产顺利、维系社会稳定的治理功能,并通过修缮坛庙设施、筹集坛庙资金、组织坛庙活动举措,实现治理宁夏民众坛庙信仰的目标。宁夏地方力量在增强军事防御、增修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事业、发展屯田经济、赈济民众、发展文化事业、整改社会风貌方面,作出了卓越治理贡献。

刘洋洋[9](2021)在《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模型的构建与定性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高素质人力资源及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而高等教育直接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的职能,因此可以说,高等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石。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也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实体。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整体提升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可以说是关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现实课题。从现有研究来看,关于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主要侧重实证研究,通过建构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区域及城市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进行比较及评价分析,通过这种研究看到我国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概况,但是对于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上,通过分析不同样本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试图提出未来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的适切性建议。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组态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本研究选择我国东、中、西部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样本区域的不同因素组合如何影响并带动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展开研究。并结合典型样本区域的现有高等教育政策文本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未来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的可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竞争力会受到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其次,区域高等教育正向分析和反向分析对应的样本区域竞争力提升路径存在差异。再次,典型样本区域的高等教育建设的政策规划内容具有同质化特点,与提升路径存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提出未来区域高等教育提升的适切性建议。

崔盼盼[10](2021)在《黄河流域能源消费碳减排成效评价及减排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破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所面对的诸多难题引起关注,而碳排放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使碳减排成为支撑该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其中碳减排成效评价和潜力挖掘是推动区域和行业低碳转型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选取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以能源消费碳减排成效评价和潜力挖掘为研究对象,而省域层面的碳减排实际上是某种意义上的流域内部经济格局重构,行业层面的碳减排是实现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因此省域和行业层面的碳减排成效评价和潜力挖掘研究对制定合理、全面、系统的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首先借助矫正系数、LMDI-Ⅰ方法测度省份/行业的碳减排有效性和贡献性,遵循“省份(行业)碳减排有效性-省份(行业)碳减排综合贡献-省份(行业)碳减排有效性与综合贡献关系”的逻辑构建黄河流域碳减排成效评价框架,并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融入行业碳减排成效框架,从而对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下降过程中省份和行业的碳减排成效进行评价,以期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其次,在选取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助多元回归方法、面板回归和情景分析方法对基准情景、高碳情景和低碳情景下的黄河流域整体、省份和行业层面的碳排放强度进行预测,并将低碳和高碳情景相对于基准情景下的碳排放强度设为碳减排潜力和增排风险,探讨碳减排潜力大小及减排重点,以期达到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的目的。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变化特征,且存在显着的省际和行业差异。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具有显着的阶段特征,2000~2012年间处于逐年增长阶段,2012~2017年间处于波动下降阶段;省域层面上具有下游较低、上游居中、中游最高的特征,且陕西、河南、甘肃及四川的碳排放强度降幅较大,山西、内蒙古、青海、宁夏和山东的碳排放强度降幅较小;行业层面上,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碳排放强度较高,为高碳行业,而其他4大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较小,为低碳行业,6大行业总体均呈下降变化趋势,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行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剩余4大行业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2)碳减排成效良好的省份在空间上由黄河流域的上、中游转为上、下游。从碳减排有效性来看,减排有效省份数量较多,上中下游均有分布,但空间范围逐渐缩小;从省份碳减排综合贡献来看,除个别省份外,绝大多数省份对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均作出了贡献,中下游地区是影响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贡献区;从贡献途径来看,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的贡献主要依靠各省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而产值变化只起到有限的调节作用。(3)行业碳减排成效不容乐观,但整体有所改善。行业间的碳减排有效性存在显着差异,工业和建筑业始终为减排有效行业,且各行业碳减排有效性在空间上均具有显着不均衡特征,随上中下游不同发展水平呈现不同的空间变化趋势;多数行业对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做出了贡献,中下游地区倾向于以多行业贡献为主,上游地区倾向于以单行业贡献为主,且行业碳排放强度是促进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个别省份的工业碳排放强度贡献较高。(4)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在大小和方向上均存在显着差异,但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条件。能源效率在省域、行业以及整个流域层面作用均较大且主要表现为抑碳作用,在流域和省域层面,产业结构也具有一定的抑碳作用,而人口规模和居民消费水平在省份和行业层面上均表现为双向作用,是实现降排的重要社会经济条件。(5)未来省份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分为逐年下降和具有拐点的曲线变化2种,逐年下降是未来省份碳排放的主要变化趋势,仅有青海和宁夏为具有拐点的曲线变化,且除青海外,其余省份的低碳情景最有利于碳减排,山西和内蒙古的碳减排潜力较大,是推进低碳发展的重要发力点,河南、陕西和四川的碳减排潜力较小。(6)低碳情景是最有利于未来各行业进行碳减排的情景,基准情景和高碳情景下农业、高碳情景下的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的碳排放强度呈上升趋势,其余4大行业在3种情景下均呈下降趋势;行业碳减排潜始终高于增排风险,其中工业和建筑业是碳减排潜力和增排风险均较大的行业。

二、宁夏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4)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水利现代化概述
        2.1.1 水利现代化的提出与发展
        2.1.2 水利现代化内涵研究
        2.1.3 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
        2.1.4 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
        2.2.3 系统评价理论
    2.3 评价方法及模型
        2.3.1 确权方法
        2.3.2 云模型
        2.3.3 障碍诊断模型
        2.3.4 最小方差法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3.1 评价框架研究
    3.2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选取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设置
    3.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3.3.2 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检验
        3.3.3 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3.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模型
        3.4.1 数据标准化处理
        3.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3 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模型
        3.4.4 评价准则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测度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预处理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变异系数法计算权重
        4.2.2 熵权法计算权重
        4.2.3 客观组合权重
    4.3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横向区域分析
        4.3.1 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聚类分析
        4.3.2 五大功能模式现代化水平分析
        4.3.3 综合区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分析
    4.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纵向年度分析
        4.4.1 基于省域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4.2 基于五大功能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及提升策略
    5.1 水利现代化阻碍度模型
        5.1.1 阻碍度模型
        5.1.2 基于最优值的阻碍度模型
    5.2 省域水利现代化障碍因子诊断
    5.3 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
        5.3.1 基于最小方差法的阻碍模式分析
        5.3.2 单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3 双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4 三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5 四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4 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进展
        1.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1.2.2 农业水价分担
        1.2.3 农业水价补贴(补偿)
        1.2.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1.2.5 农业水价和灌溉价值计算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名词解释
        2.1.1 农业水价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1.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
        2.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2.1.5 农业水价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关系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社会分工理论
        2.2.4 效用价值论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程研究
    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和制度变迁
        3.1.1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
        3.1.2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度变迁
    3.2 改革任务和进度分析
        3.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3.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进度
        3.2.3 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改革进程变化趋势
    3.3 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3.3.1 农业执行水价对运营维护成本弥补情况
        3.3.2 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落实情况
        3.3.3 供水计量、定额管理和管护机制配套情况
    3.4 改革成效
        3.4.1 节水成效显着
        3.4.2 灌溉和生产效率提升
    3.5 改革特点及存在问题
        3.5.1 改革特征
        3.5.2 存在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研究
    4.1 指标识别
        4.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特点
        4.1.2 指标选择原则
        4.1.3 指标确定依据和初步识别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
        4.2.2 权重确定
    4.3 以指导政府决策为目标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4.3.1 指标评价标准
        4.3.2 模型构建
        4.3.3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结果
        4.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区域差异
    4.4 基于加权Topsis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定量评价
        4.4.1 模型介绍
        4.4.2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结果
        4.4.3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区域性差异
    4.5 两种评价方式下结果的差异及综合结果
        4.5.1 两种评价结果差异
        4.5.2 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
        4.5.3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差异
    4.6 小结
第五章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
    5.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义与识别
        5.1.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识别
        5.1.2 Mitchell评分法
        5.1.3 基于Mitchell评分法的利益相关者确定
        5.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类
    5.2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分析
        5.2.1 利益关系
        5.2.2 利益诉求
        5.2.3 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
    5.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
        5.3.1 指标体系
        5.3.2 专家评分结果处理方法
        5.3.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结果
        5.3.4 科研学者与实践工作者评价结果的差异
    5.4 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的合理分担
        5.4.1 分担主体识别
        5.4.2 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担责任
        5.4.3 政府部门的分担方式
        5.4.4 用水农户及相关组织的分担方式
        5.4.5 社会机构的分担方式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定量方法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1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
        6.1.2 粮食作物单位水产出与农业单位水产出的关系
        6.1.3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灌溉效益分摊系数
        6.1.4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 政府内部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2.1 评价体系构建
        6.2.2 基于粮食安全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
        6.2.3 基于水资源灌溉效益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4 基于生态价值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5 地方及中央政府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3 基于定量方法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6.3.1 基于定量评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6.3.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分担的农业水价
        6.3.3 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确定和机制建设研究
    7.1 基于“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7.1.1 “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7.1.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1.3 农户分担的水价与当前执行水价之间的关系
        7.1.4 基于“定量+定性”综合评估的各方水费承担额度
        7.1.5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2 基于激励和扶持机制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修正
        7.2.1 标准确定
        7.2.2 修正后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7.2.3 修正后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2.4 修正后粮食灌溉水费分担情况
        7.2.5 修正后分担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
        7.3.1 合理定价机制
        7.3.2 政策倾斜机制
        7.3.3 农户参与机制
        7.3.4 社会参与机制
        7.3.5 保障机制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扶贫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准备工作
        (一)研究方法
        (二)准备工作
第一章 “三西”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三西”地区的基本状况
        一、自然状况
        二、社会历史状况
    第二节 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与“兴西济中”
        一、河西商品粮基地
        二、“兴西济中”
    第三节 “三西”建设决策的提出
第二章 1983 年至1992 年“三西”建设决策实施
    第一节 “三西”地区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甘肃开展“两西”建设
        二、宁夏西海固地区实现“三条路”并走
    第二节 “三西”建设决策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三年停止破坏(1983-1985):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
        二、五年解决温饱(1986-1990):移民和支柱产业建设
        三、两年巩固提高(1991-1992):构建党政领导责任制
第三章 1983 年至1992 年“三西”建设决策的实施成效
    第一节 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
    第二节 促进了“三西”地区各业发展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二、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
        三、区域性支柱产业开始形成
    第三节 增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一、坚持宗旨,为人民办实事
        二、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三、团结一致,动员全社会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论文的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能源合作模式、机制与效应研究述评
        1.2.2 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述评
        1.2.3 分工合作中要素变动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影响研究述评
        1.2.4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影响研究述评
        1.2.5 研究文献总体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源合作
        2.1.2 资源型经济转型
        2.1.3 要素流动与要素组合
    2.2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在能源合作中的应用
        2.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合作”理论在能源合作中的应用
    2.3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动因
        2.3.1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与约束
        2.3.2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
        2.3.3 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有序”运行
    2.4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作用分析
        2.4.1 要素流动下要素组合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2.4.2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水平和垂直层面作用
    2.5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演进规律
        2.5.1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类型划分
        2.5.2 资源型经济不同能源合作类型的演进规律
    2.6 小结
第3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1.1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水平作用的基本假定
        3.1.2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水平层面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1.3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垂直层面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2 能源贸易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机理分析
        3.2.1 贸易在能源合作中的作用
        3.2.2 能源贸易合作中要素的水平层面作用机理
        3.2.3 能源贸易合作中要素的垂直层面作用机理
    3.3 能源投资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3.1 资本要素的作用
        3.3.2 能源投资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比较静态分析
        3.3.3 能源投资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3.4 能源投资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4 能源技术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4.1 技术要素的作用
        3.4.2 能源技术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比较静态分析
        3.4.3 能源技术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4.4 能源技术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5 能源治理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5.1 制度要素的作用
        3.5.2 能源治理合作的水平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5.3 能源治理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5.4 能源治理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实证检验
    4.1 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的评价体系构建与结果分析
        4.1.1 检验对象的确定
        4.1.2 评价体系构建与方法选择
        4.1.3 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评价
    4.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中介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控制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3.1 基准回归模型构建
        4.3.2 水平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3.3 垂直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4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与基准回归分析
        4.4.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4.2 模型的基准回归分析
    4.5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1 水平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2 垂直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3 实证检验结论
    4.6 小结
第5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案例分析
    5.1 起步阶段(1978-1991):单一贸易合作作用甚微
        5.1.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1.2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2 全面发展准备阶段(1992-2000):投资合作促进内部结构优化
        5.2.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2.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3 全面发展阶段(2001-2012):技术合作提升发展能力
        5.3.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3.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4 成熟引领阶段(2013 至今):完善的合作体系全面促进转型
        5.4.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4.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5 山西省能源合作及其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5.5.1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特点
        5.5.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5.5.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合作作用的政策方向
    5.6 小结
第6章 加强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6.1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6.1.1 调整能源贸易合作结构与提高商品附加值并重
        6.1.2 积极拓展能源服务贸易合作
        6.1.3 合理分配能源贸易合作收入
    6.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投资合作的政策建议
        6.2.1 规避能源投资合作中的投机行为
        6.2.2 积极引导新兴产业投资合作以优化能源投资结构
        6.2.3 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外生比较优势内生化
        6.2.4 扩大外资规模与引导外资投向并重
    6.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技术合作的政策建议
        6.3.1 通过技术创新合作提升行业竞争力
        6.3.2 多渠道加强国内能源技术合作
        6.3.3 促进能源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
    6.4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治理合作的政策建议
        6.4.1 通过能源治理合作提高合作红利
        6.4.2 加强能源合作中的基金使用监管
        6.4.3 发展绿色金融合作以推进能源金融体系建设
        6.4.4 积极融入碳交易体系
        6.4.5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以提高合作意愿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成果

(8)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分析
    三、研究内容、资料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明至清前期宁夏镇(府)辖区卫所变革与地方治理
    第一节 明代宁夏镇辖区卫所设置目的及演变趋势
        一、宁夏镇辖区卫所设置目的
        二、宁夏镇辖区卫所演变趋势
    第二节 清前期宁夏府辖区卫所变革过程及原因分析
        一、宁夏府辖区卫所变革的过程
        二、宁夏府辖区卫所变革原因分析
    第三节 宁夏府辖区卫所变革对地方治理的影响
        一、地方管理系统行政化发展
        二、赋税征收程序由繁琐到简化
        三、儒学教育实现长久稳定发展
第二章 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平原地区水利治理及其相关问题探析
    第一节 宁夏平原地区水利治理的重要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特殊性
        二、水利治理历史悠久
        三、统治者与地方官员高度重视
    第二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力量治理宁夏平原地区水利事业的举措
        一、中央政府治理宁夏平原水利事业的多种举措
        二、地方力量治理宁夏平原水利事业的举措
    第三节 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平原地区水利治理成效
        一、水利治理技术走向完善
        二、水利管理制度系统化趋势加强
        三、治水资金供给形势趋于稳定
        四、水利治理规模不断扩大
    第四节 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平原地区水利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淤泥堆积堵塞渠道现象频出
        二、水利资源争夺现象屡见不鲜
        三、水利基层管理系统严重腐败
第三章 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儒学教育发展与地方治理
    第一节 中央政策导向性下的宁夏儒学教育发展
        一、中央对宁夏儒学教育的治理政策
        二、宁夏儒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
    第二节 宁夏地方力量治理儒学教育的多种举措
        一、广修设施
        二、筹措资金
        三、管理教育
    第三节 儒学教育对宁夏地方治理所产生的影响
        一、教化民风维持社会稳定
        二、地方治理人才不断涌现
        三、地方治理结构重新改造
    第四节 宁夏儒学教育治理形成的地域特色
        一、儒学祭祀特色明显
        二、地域差异性较大
        三、官方控制性逐渐加强
第四章 明末清初宁夏镇(府)方志纂修与地方治理
    第一节 方志纂修与地方治理关系密切
        一、纂修方志吸取施政智慧
        二、纂修方志教化地方民众
        三、纂修方志保存地方文献
    第二节 方志纂修变化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强化
        一、组织纂修群体
        二、管理纂修思想
        三、规范纂修内容
第五章 宁夏地方政府与坛庙信仰治理
    第一节 宁夏坛庙信仰的社会治理功能
        一、保佑军事活动胜利
        二、繁荣商业经济
        三、保障农业生产顺利
        四、维系社会秩序稳定
    第二节 宁夏地方政府治理坛庙信仰的举措
        一、修缮坛庙设施
        二、筹集坛庙资金
        三、组织坛庙活动
第六章 政绩斐然: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力量的治理贡献
    第一节 明代宁夏地方官员的治理贡献
        一、宁夏地方官任职简历及评价
        二、地方官员对宁夏各地的治理贡献
    第二节 清前中期宁夏地方知县的治理贡献
        一、宁夏地方知县任职简历及评价
        二、宁夏地方知县的治理贡献
    第三节 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士绅群体的治理贡献
        一、宁夏士绅群体的地方事务管理贡献
        二、宁夏士绅群体的地方文化建设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模型的构建与定性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
        2.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客观要求
        3.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多因素影响
    (二)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经济与管理领域竞争力文献梳理
        2.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文献梳理
        3.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的焦点
    (四)研究思路设计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设计
        2.研究内容的确立
        3.研究方法的选择
    (五)创新点
二、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分析基础
    (一)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二)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分析理论基础
        1.高等教育职能论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视角:组态理论
        1.组态理论起源
        2.组态理论内容
        3.组态理论的适切性
三、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一)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识别
        1.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要素构成的多元形态
        2.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确定
    (二)组态理论与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1.组态理论视角下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2.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钻石模型”架构
    (三)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1.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2.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确立
四、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定性比较分析
    (一)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选择及可行性分析
        1.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介绍
        2.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应用
        3.方法选择的可行性分析
    (二)结果变量与条件变量的选取
        1.结果变量设计
        2.条件变量设计
    (三)变量数据库的构建
        1.变量命名与数据来源
        2.定性比较分析基础数据
    (四)数据处理
        1.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的校准
        2.条件变量的必要性分析
        3.真值表构建
    (五)结果分析
        1.区域高等教育“强竞争力”成效分析结果
        2.区域高等教育“弱竞争力”成效分析结果
        3.稳健性检验
五、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组态解讨论及提升路径建议
    (一)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组态解讨论
        1.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结果讨论
        2.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组态解的不同区域案例分析
        3.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组态解与区域政策规划比较
    (二)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提升的改进建议
        1.国家政策扶持,差异化精准支持
        2.探索多重路径,体现“区域特色”
        3.优化要素条件组合,塑造综合影响力
        4.找准区域定位,突出地方高校特色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各区域高校规模原始数据
附录 B 各区域学生规模原始数据
附录 C 各区域高校教师规模原始数据
附录 D 各区域高校办学条件原始数据
附录 E 各区域高校经费投入原始数据
附录 F 各区域高校科研成果原始数据
附录 G 各区域高校科研产出效益原始数据
附录 H 定性比较分析各变量基础源数据
附录 I 定性比较分析各变量校准后数据
致谢

(10)黄河流域能源消费碳减排成效评价及减排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碳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1.1.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1.1.3 碳减排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区域概况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预期创新点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可能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碳排放
        2.1.2 碳减排成效
        2.1.3 碳减排潜力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碳排放测度研究
        2.2.2 碳减排成效评价研究
        2.2.3 碳减排潜力研究
        2.2.4 研究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低碳经济理论
        2.3.2 绿色经济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两山”理论
第3章 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特征分析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1 碳排放测算
        3.1.2 碳排放强度测算
        3.1.3 脱钩指数测算
        3.1.4 数据来源
    3.2 黄河流域整体碳排放强度
        3.2.1 碳排放量的时间演化
        3.2.2 碳排放与GDP脱钩指数
        3.2.3 碳排放强度时间演化特征
    3.3 黄河流域碳分省份碳排放强度
        3.3.1 分省份碳排放量时空演化
        3.3.2 分省份碳排放与GDP脱钩指数
        3.3.3 分省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化
    3.4 黄河流域分行业碳排放强度
        3.4.1 分行业碳排放量时间演化
        3.4.2 分行业碳排放与GDP脱钩指数
        3.4.3 分行业碳排放强度时间演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河流域碳减排成效评价
    4.1 碳减排成效评价框架的构建
    4.2 研究方法
        4.2.1 矫正系数
        4.2.2 LMDI-Ⅰ分解
        4.2.3 匹配系数
    4.3 黄河流域分省份碳减排成效评价
        4.3.1 分省份碳减排有效性时空分异
        4.3.2 分省份碳减排综合贡献时空分异
        4.3.3 分省份碳减排有效性与综合贡献关系
        4.3.4 分省份碳减排成效类型划分
    4.4 黄河流域分行业碳减排成效评价
        4.4.1 分行业碳减排有效性差异
        4.4.2 分行业碳减排综合贡献差异
        4.4.3 分行业碳减排有效性与综合贡献关系
        4.4.4 分行业碳减排成效类型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河流域碳减排潜力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平稳性检验
        5.1.2 协整检验
        5.1.3 面板回归
        5.1.4 多元回归
        5.1.5 情景分析
    5.2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取
        5.2.1 人口规模
        5.2.2 居民消费水平
        5.2.3 技术水平
        5.2.4 产业结构
    5.3 情景设置
        5.3.1 情景构建
        5.3.2 参数设定
    5.4 数据来源
    5.5 不同情景下碳排放强度预测
        5.5.1 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预测
        5.5.2 分省份碳排放强度预测
        5.5.3 分行业碳排放强度预测
    5.6 碳减排潜力分析
        5.6.1 黄河流域碳减排潜力
        5.6.2 分省份碳减排潜力
        5.6.3 分行业碳减排潜力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与对策
        6.2.1 完善流域协调联动减排机制
        6.2.2 差异化地选择与调整碳减排成效提升路径
        6.2.3 多管齐下深度挖掘碳减排潜力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宁夏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23)
  • [2]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22)
  • [3]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20)
  • [4]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D]. 陈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D]. 冯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6]1983年至1992年“三西”建设扶贫战略研究[D]. 苏亚超.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7]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D]. 康旭华.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8]明初至清中叶宁夏地方治理研究[D]. 姬禹.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9]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模型的构建与定性比较分析[D]. 刘洋洋.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黄河流域能源消费碳减排成效评价及减排潜力研究[D]. 崔盼盼.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宁夏重点工程建设成绩显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