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产业化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

成果产业化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

一、成果产业化制约因素分析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于王捷[1](2018)在《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性技术介于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之间,是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重要桥梁;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联结官产学研各方,是促进共性技术有效供给和加速转化的重要载体。上海按照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正加快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但保障公共平台高效运转的运行机制尚在探索之中,制约着科技成果从创新链向产业链的关键一跃。回顾国内文献可知,关于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对公共平台的运行机制缺乏具体设计,对公共平台影响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的关键因素与内在机理缺乏深入分析。本文在界定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概念的基础上,以市场失灵下的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和转化不畅为假设前提,以如何实现双边公共平台的多元治理和开放共享为观察视角,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出促进共性技术研发转化的针对性政策建议。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指出已有研究对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的理论着述相对匮乏、对公共平台系统构成和转化扩散的深入研究相对不足、对公共平台经费资助形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更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等缺憾之处。在扬弃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的概念作出界定,指出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是由组织管理架构、经费资助形式、转化扩散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四个侧面互相促进、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其次,通过理论研究,对市场失灵理论和双边平台理论的起源与演变、概念与原理、内涵与意义作了详细阐述,指出共性技术在供给和扩散中存在“多重失灵”,公共平台应将多方共享、多边参与、多元共治的精神理念奉为圭臬,为政府为何介入和如何介入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基于以上理论视角开展实证研究,对上海市公共部门管理人员和公共平台管理人员等两类对象进行深度访谈,研究表明注重非盈利定位和企业化管理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架构、以逐步“退坡”的机构式资助为主的经费资助形式、以企业孵化器为主的转化扩散模式、基于合同的周期性绩效考评制度共同构成了当前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的运行机制,但在组织管理架构的多元性、经费资助形式的灵活性、转化扩散模式的普惠性、考核评价方式的激励性上仍存在短板。通过依托访谈资料深入剖析公共平台的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较好回应了前述章节的理论研究。最后,对国际发达经济体和国内发达地区部分优秀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开展比较研究,指出成功案例普遍具有“半官半民”的组织管理架构,兼顾稳定性、效益性、聚焦度和阶段性的经费资助形式,秉持公益定位和需求导向的转化扩散模式,以及与用户评价和政府资助紧密挂钩的考核评价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前述章节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上海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运作新机制提出了因应之策。

李俊峰[2](2016)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进行研究,旨在发展与完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理论。结论如下。第一,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职能体系的构成与其他高校并无不同。不论任何一所高等体育院校,其职能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还是此消彼长的。当三者协调发展并达到一定的制约与平衡时,这种影响就是积极的;当过于强调某项职能的发展而忽略其他职能的发展时,无论是强调社会服务职能还是另外两项职能的任一种,这种影响都是消极的,而且,对于高校整体职能的发挥也是极其不利的。第二,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完全服务于国家需要的无意识阶段(1952至1976年)、改革开放背景下的自我摸索阶段c 1977至1998年)和J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探索阶段(1999年至今)”3个阶段。第三,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已开展的社会服务可归为4种:人才服务(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训等)、科技服务(“校队”服务、“校校”服务等)、信息服务(学术讲座、专家咨询等)、物质文化资源服务(学校设施服务、文化建设服务等)。第四,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存在的问题:(1)社会服务观念有所偏差,存在“缺乏能力论”、“无必要论”等8种论调;(2)社会服务能力不高,表现为“体育类专业与社会联系不紧密,专业特色弱化;体育相关类专业建设水平较低,逐渐边缘化;科研总体实力不高,科研成果应用率低”;(3)社会服务机制不健全,表现为“社会服务宏观调控机制、中观协调机制、微观组织实施机制不健全”。第五,本研究通过ISM分析得出,制约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直接因素有社会服务观念有所偏差、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等,间接制约因素有科研水平不高、办学自主权受制约等,深层制约因素有学科建设水平较低、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等。第六,为了推进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优化,本研究提出以下发展策略:(1)坚守正确的社会服务职能价值导向:(2)明确社会服务职能定位;(3)建立健全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机制。第七,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标准的制定要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代表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等。遵循以上原则,本研究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

廖唯超[3](2015)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提出国家快速稳定地发展和农业不断地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现阶段中国的农业发展正处在从传统化向着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科学创新成果在农业中被以各种形式加以利用和进一步的产业化都在为农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强难度高的科研项目,规划方案以及实施过程都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科研、企业、农民几方的共同合作。为了达到农业科技成果能够最终以产业化形式发展起来的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农业科技和生产资料进行有机结合,让它们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从而产生出超越原有层次的更高水平的生产力,以上这些就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不但能够提高农业活动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还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它的综合实力。农业科技成果被推向市场,通过流通与转化,最终变成生产力进一步推动国家向前发展,基于以上所说,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研究与探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对中国的农业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以湖南省为例,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良好,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限制着其对这个方向科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以此为起点深入介绍了湖南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总结出了自己的观点与解决办法,以求可以更好地推动湖南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向前迈进。

崔家岳[4](2012)在《基于生态群落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合作模式的选择不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何基于企业自身的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不仅对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国家与区域的产业技术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企业的视角,以津冀两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问题,通过应用生态群落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对产学研合作动因进行深入剖析,应用生态群落中的生态位理论,分析得出了产学研各方的合作动因、利益诉求以及在合作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应用种间关系理论,分析产、学、研三方之间的合作博弈关系,结合种群与环境关系理论,进一步分析得出了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因素。采用内容分析法,总结和归纳了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最后,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识别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四种合作模式各自所包含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理,以及得出了相关影响因素与某种合作模式的作用关系,进而提出了企业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相关建议。

叶宝忠[5](2011)在《基于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从潜在生产力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提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创造使用价值,而技术转移则是实现二者结合的中间环节,技术转移模式的选择是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第一步。因此,积极寻求适合我国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对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诸多文献的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知识扩散和应用能力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20-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通过相关文献对西方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模式的探究和比较分析后认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一是缺乏能够促使产学研有效合作的组织模式,当前已有的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为主体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均存在着种种不足;二是缺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当前已有的模式分别存在着缺乏灵活应变市场的能力、技术的成熟度不够、风险较大等等问题,从而导致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不高。为此,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运用技术创新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历史研究、比较分析、逻辑推理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技术转移的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究和仔细分析,提出了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产学研合作新型组织形式,归纳出工研院技术转移的创新模式——集合体模式,并以此作为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围绕这一问题,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中包含着笔者的创新之处):一是关于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特点的概括和总结,认为我国大多数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假以时日,才能真正走向市场;二是关于对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分析。指出工研院是一种新型的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组织,它在当前实现技术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关于工研院技术转移创新模式的分析。本文归纳出工研院技术转移的新型模式——集合体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特点归纳和理论基础分析,又构建了其理论模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工研院技术转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还不多,本研究可视为在该研究方面的一个突破;四是对国内主要技术转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与国内主要的几种技术转移模式(政府主导型、高校科研院所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科技中介机构主导型和复合型模式等)的对比分析,比较了各模式的特点,认为集合体模式的特点是克服了以往模式的不足,特别是对技术集成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五是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工研院技术转移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实施模型。通过对20位相关专家学者的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工研院技术转移评价体系进行权重赋值,力求较为准确地定量反映了工研院技术转移能力。同时通过对各变量系数的分析,清楚地了解各指标对技术转移能力的影响程度,为工研院提高技术转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并通过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关于珠海裕华聚酯有限公司的案例,证明了集合体模式有效地实现以工研院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以科研带产业,以产业促科研良性循环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初步解决了现阶段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六是提出了工研院实施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政策建议。认为政策和制度的创新是工研院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高校等应在法律保障、政策支持、资金、人才等方面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给予其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持。

介百梅[6](2011)在《我国地方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今,国家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则会大大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及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和推广的主要承担者。本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地方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在对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进行简要回顾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式访问,综合运用文献法、统计分析法和访谈法,分析近五年来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转化率低;(2)高校对农业科成果转化工作重视不够;(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不够合理;(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R&D投入不足。笔者从转化主体、转化客体、转化机制、转化的R&D投入四个方面对我国地方农业高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这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1)转化主体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地方农业高校应建立配套的政策制度;涉农企业应加大与农业高校的联合力度;农民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客体:科研选题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特性进行推广。(3)转化机制:改革学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健全市场机制。(4)转化R&D: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R&D投入。

肖亮[7](2010)在《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成果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资源,而科技成果转化则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推动力。湖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创新型湖南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本文在概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理论和比较分析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典型经验的基础上,从政策法规、科技计划、服务平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归纳出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并以农业技术创新链条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影响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本文结合湖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实际,研究提出完善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突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环节等三个方面共十一条对策措施,加快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张健华[8](2010)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人类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最为重要的因素。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不断生产出大量的科技成果,能否有效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成为大多数国家及政府关注的热点。然而,政府职能转变虽然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多数文献却都是从经济和社会的宏观层面分析政府职能,从微观层面研究具体领域的政府职能的成果并不多,特别是直接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政府职能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及数量分析等方法,在跨学科思想的指导下,综合应用行政生态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理论),一方面,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就政府职能及其转变展开跨学科的理论分析;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政府职能转变需求;同时,在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职能的定位和设计问题。通过梳理发达国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活动和措施,本文归纳出发达国家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政府职能的三大特征:“服务性”、“相机性”和“双强格局”。第一,服务性,即发达国家注意防范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问题,其职能具有明显的服务性。第二,相机性,即发达国家常常根据本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情况,相机确定阶段性的工作重点,适时调整政府职能,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双强格局”,即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及其政府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干预,积极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设立精干的主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职能部门,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形成了“强政府、强社会”的双强格局。本文借助CAS理论,对政府和政府职能及其转变作了理论分析。首先,借助CAS理论,采用“隐喻”的方式,把政府看成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并分析了政府的动态变化性、开放性以及内部各要素的非线性互动性。其次,本文借助生物学和复杂适应系统的隐喻,把政府职能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统”,指出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政府内部文化制度与外部环境双重选择的过程和结果。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演变历史是一个从集中控制型政府职能向干预型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得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近年来一直徘徊不前的结论,并通过调查问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制约因素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职能,针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制约因素,本文提出我国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职能定位:“强政府、强社会”和“督导-服务型”。在上述定位的基础上,本文从角色的角度指出了政府职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供给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从宏观层面指出了我国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五个总体功能:法规驱动功能、利益协调功能、激励导向功能、有效制衡功能、中介服务建设功能。在微观层面,本文指出,为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改革政府的科技管理体制,完善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渠道投资体系,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估机制,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积极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设。

刘君[9](2009)在《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商品化影响因素与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在科技力量作用越来越凸显的今天,新产品研发及其商品化是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在市场立足、取得生存的关键。中国要想从一个纺织服装大国成为纺织服装强国,需要迅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走科技创新道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品牌战略、研发战略占领产业价值链高端。因此,研究新产品研发商品化影响因素,客观评价新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对于提高纺织服装业的整体实力和促进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以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为背景,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并对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商品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②阐述国内外纺织服装业新产品研发的现状,并辅以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托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基础,结合关键成功因素、德尔菲法、熵权法以及指标筛选方法等理论,提出指标体系的模型理论构架。③构建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商品化指标体系:a.通过文献理论研究及专家咨询法,初步建立包含48项指标的初选指标体系,并以此设计问卷;b.通过专家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采用德尔菲法、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主客观相结合挑选评价指标,由48项指标筛选为最终22项关键指标,以组成评价商品化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c.由5段量表所获得的问卷数据,采用熵权法获得各关键指标的客观权重,结合专家咨询获得主观权重,并将两者结合处理获得22项指标的最终权重。④将已获得的指标权重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构建新产品研发商品化的评估模型。以L企业为例,通过深入调查和实践,采集该企业的相关信息,提出模型应用,并逐一阐述各指标的评估结果,提出改进建议构想。本文力求通过新产品研发商品化评价模型的建立和实证研究,为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商品化的评价和方法进行探索,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王建刚[10](2009)在《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了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快速转化,国家对中国科学院的技术需求日渐强烈,中国科学院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目前,中国科学院的各研究所通过半个世纪的积累,拥有丰富的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不仅是研究所体现创新为民的宗旨,而且也是其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多数科技成果不能快速、有效的转化及产业化。这就形成了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在市场两端不能有效对接,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周期过长,因此,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可行模式对策的研究势在必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兰州化物所)地处西北,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具有持续科技创新与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的国家“西部资源化学与新材料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形成了资源化学、新材料和化学生物学三大学科领域。做为高技术定位的研究所,科技成果产业化虽然已成为全所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但是由于其地域局限,观念落后,机制不完善,运营人才缺乏,特别是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解的偏差等原因,未能探索出产业化可行模式对策,导致科技成果产业化不能顺利推进,兰州化物所的长足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本文以兰州化物所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法、案例分析法、SWOT系统分析法,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在引进人才、设计产业化组织机构及战略调整的总体思路下,借鉴国内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方式、模式,结合兰州化物所目前的科技成果及产业化现状,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多种模式,通过分析,总结出合作产业化模式是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首选,并在建立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流程中,通过综合评估就具体的科技成果作出针对性的模式选择,实施产业化,以此来解决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产业化难的现实问题。

二、成果产业化制约因素分析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果产业化制约因素分析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管理理论研究
        二、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组织管理架构研究
        三、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经费资助形式研究
        四、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转化扩散模式研究
        五、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考核评价方式研究
        六、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共性技术的概念分析
        一、共性技术
        二、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
        三、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双边平台理论
第三章 当前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
    第一节 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总体情况
        一、计划经济时期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概况
        二、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概况
        三、新世纪以来上海促进共性技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组织管理架构:非盈利定位与企业化管理相结合
        一、坚持非盈利定位
        二、注重企业化管理
    第三节 经费资助形式:在稳定资助的基础上鼓励自主发展
        一、以鼓励多元化为理念的多渠道经费筹集
        二、以稳定持续为重的机构式经费资助
        三、以前期扶持为主的“退坡”式经费资助
    第四节 转化扩散模式:以企业孵化器模式为主
        一、广建孵化基地
        二、积极参股企业
        三、以定向合作为主提供共性技术服务
    第五节 考核评价方式:基于合同的周期性绩效考评制度
        一、基于合同约定明确考核指标
        二、基于考核指标实施定期评估
        三、基于评估等级作出支持决定
第四章 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管理架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类公共平台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缺乏统筹
        二、各类公共平台的治理结构存在短板
        三、对公共平台的行政干预和多头管理现象突出
        四、部分公共平台的选人用人制度不活
    第二节 经费资助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资助未向有市场需求的共性技术研究倾斜
        二、经费资助方式影响平台正常组建和运行
        三、经费使用规定依然刻板
        四、经费到位速度滞后
    第三节 转化扩散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联系不紧:平台方与需求方的对接不够紧密
        二、保护不周:平台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尚不健全
        三、政策不力:支持成果转化扩散的政策措施获得感不强
        四、内外不一:关联企业技术孵化与公开市场技术扩散亲疏有别
    第四节 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导向性不准
        二、手段不科学
        三、激励性不足
        四、威慑力不强
第五章 国内外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经验借鉴
    第一节 组织管理架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第三方专业管理
        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独立行政法人的本格研究
        三、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功能定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政会关系清晰的独立社团法人
        四、台湾(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财团法人制度
        五、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事业法人身份实行市场化运作
        六、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四不像”理论
        七、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完善组织管理架构的启示
    第二节 经费资助形式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三元均衡的“弗朗霍夫财务模式”
        二、台湾(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基于前瞻规划的经费投入
        三、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前期“扶上马”+后期“浪淘沙”
        四、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改进经费资助形式的启示
    第三节 转化扩散模式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台湾(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二、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专业化的成果转化策略
        三、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孵化器
        四、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丰富转化扩散模式的启示
    第四节 考核评价方式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绩效与拨款对应
        二、德国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基于需求导向的定期评价
        三、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基于结果导向的绩效考核
        四、对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优化考核评价方式的启示
第六章 优化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着力健全公共平台的组织管理架构
        一、分类完善公共平台功能定位
        二、加快探索各类多元制衡的组织架构
        三、加快创新政府管理的方式方法
        四、实施更加柔性的人才管理政策
    第二节 优化财政科研经费资助形式
        一、合理配置财政科研经费在创新链条不同环节上的比重
        二、健全更加适应平台发展的经费投入制度
        三、建立更加符合科研规律的财政科研经费使用制度
    第三节 促进公共平台转化扩散模式多样化
        一、加大政府对成果转化扩散公平性的干预力度
        二、加大政府对公开市场成果转化扩散的支持力度
    第四节 加快完善公共平台考核评价方式
        一、形成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评价导向
        二、实施以外部评价为主的考核评价标准
        三、建立“宽进严出”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加快探索“一台一策”的考核评价标准
        五、推广考核评价结果与财政科研经费投入的挂钩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对象编号及信息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加强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是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的需要
        1.1.2 加强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是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
        1.1.3 加强社会服务职能研究是高等体育院校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高等体育院校
        1.3.2 职能
        1.3.3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
        1.3.4 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
    1.4 研究现状
        1.4.1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相关研究
        1.4.2 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理论基础
        1.5.1 三螺旋理论(Triple Helix Mocdel,TH模型)
        1.5.2 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
        1.5.3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
    1.6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思路
2 理论探析: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职能体系
    2.1 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不同观点
        2.1.1 国外观点
        2.1.2 国内观点
    2.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职能体系构成要素及其分析
    2.3 小结
3 历史考察: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变及其启示
    3.1 国外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变
        3.1.1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萌芽(中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
        3.1.2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3.1.3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新发展(20世纪初至今)
    3.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变
        3.2.1 萌芽期:完全服务于国家需要的无意识阶段(1952年至1976年)
        3.2.2 幼苗期:改革开放背景下的自我摸索阶段,1977年至1998年)
        3.2.3 成长期: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探索阶段(1999年至今)
    3.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演变的启示
        3.3.1 社会发展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根本动因
        3.3.2 体育改革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直接动因
        3.3.3 高等教育改革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前提
    3.4 小结
4 现实考量(一):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与形式
    4.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
    4.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形式
        4.2.1 人才服务的主要形式
        4.2.2 科技服务的主要形式
        4.2.3 信息服务的主要形式
        4.2.4 物质文化资源服务的主要形式
    4.3 个案分析:“校校”服务
        4.3.1 实施方案
        4.3.2 对“校校”服务的探讨
    4.4 他山之石: 国外高校社会服务形式的启示与借鉴
        4.4.1 美国高校社会服务形式
        4.4.2 日本高校社会服务形式
        4.4.3 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形式的启示与借鉴
    4.5 小结
5 现实考量(二):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存在的问题
    5.1 社会服务职能观念
    5.2 社会服务能力
        5.2.1 体育类专业与社会联系不紧密,专业特色弱化
        5.2.2 体育相关类专业建设水平较低,逐渐边缘化
        5.2.3 科研总体实力不高,科研成果应用率低
    5.3 社会服务机制
        5.3.1 社会服务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
        5.3.2 社会服务中观协调机制缺位
        5.3.3 社会服务微观组织实施机制不完善
    5.4 小结
6 原因探寻: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制约因素分析
    6.1 解释结构模型(ISM)简介
    6.2 ISM的具体实施
        6.2.1 成立ISM小组
        6.2.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制约因素的确定
        6.2.3 构建邻接矩阵
        6.2.4 计算可达矩阵
        6.2.5 对要素等级进行划分
        6.2.6 建立ISM模型
    6.3 ISM模型解析
    6.4 小结
7 发展之策(一):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优化
    7.1 坚守正确的社会服务职能价值导向
        7.1.1 立足体育,有所为有所不为
        7.1.2 坚持非营利性,促进教学、训练、科研水平的提高
        7.1.3 凸显学术性,守望大学精神
    7.2 明确社会服务职能定位
        7.2.1 社会服务领域定位
        7.2.2 社会服务区域定位
        7.2.3 社会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定位
    7.3 建立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机制
        7.3.1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宏观调控机制
        7.3.2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中观协调机制
        7.3.3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微观组织实施机制
    7.4 小结
8 发展之策(二):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
    8.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评价主体
    8.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
        8.2.1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8.2.2 代表性原则
        8.2.3 导向性原则
    8.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指标的确定与分析
        8.3.1 评价指标确定的步骤与方法
        8.3.2 一级指标的确定与分析
        8.3.3 二级指标的确定与分析
        8.3.4 三级指标的确定与分析
        8.3.5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其指标说明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现状
        1.2.1 国内现状
        1.2.2 国外现状
        1.2.3 相关现状研究评述与展望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认识和理解
        2.1.1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概念
        2.1.2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理解
        2.1.3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征
    2.2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涵
    2.3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相关主体
        2.3.1 政府
        2.3.2 科研单位
        2.3.3 农户和农业企业
    2.4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作用
        2.4.1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4.2 加强深化农业的改革
        2.4.3 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2.4.4 提高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输出
第三章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目标模式
    3.1 现状分析
        3.1.1 国家体系
        3.1.2 社区组织
        3.1.3 龙头企业
        3.1.4 科技园区
    3.2 目标模式
        3.2.1 以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
        3.2.2 整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组织
        3.2.3 形成各有侧重的投入机制
    3.3 政策建议
        3.3.1 创造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
        3.3.2 融入科技成果产业化战略
        3.3.3 强化农业推广的体系建设
        3.3.4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第四章 湖南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情况
    4.1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现状
        4.1.1 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壮大
        4.1.2 农产品加工业增势强劲
        4.1.3 龙头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4.1.4 名特优新成果逐年增多
        4.1.5 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显着
    4.2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问题
        4.2.1 产业规模不大
        4.2.2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
        4.2.3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4.2.4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4.3 问题存在的原因
        4.3.1 思想认识不高
        4.3.2 规划引导不力
        4.3.3 政策扶持乏力
        4.3.4 制约因素不少
        4.3.5 发展环境不优
    4.4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期望
        4.4.1 发展一批优势主导产业
        4.4.2 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
        4.4.3 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
        4.4.4 提升一批农民合作组织
第五章 湖南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制约因素
        5.1.1 农业科技成果市场适应性不强
        5.1.2 农业科技成果成熟度不足
        5.1.3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方法欠合理
    5.2 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方的制约因素
        5.2.1 农业科研院所研究力度不高
        5.2.2 农业科研手段相对落后
        5.2.3 农业企业缺乏必要的技术
    5.3 农业科技成果需求方的制约因素
        5.3.1 农业企业对科技成果产业化主动性不强
        5.3.2 农村人口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收力不足
        5.3.3 农业产业组织不成熟
    5.4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介方的制约因素
        5.4.1 农业科技中介业缺乏总体规划
        5.4.2 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市场化水平低
        5.4.3 农村技术市场发展较缓慢
第六章 湖南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6.1 优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环境
        6.1.1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6.1.2 壮大经营主体,增强农业企业优势
        6.1.3 深化现有观念,强化市场意识
    6.2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步骤
        6.2.1 树立先进战略,推进产业化发展
        6.2.2 完善科学政策,营造产业化环境
        6.2.3 优化政府管理,疏通产业化渠道
        6.2.4 深化科研改革,推进产业化发展
    6.3 明确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方向
        6.3.1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6.3.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6.3.3 提高成果技术含量
        6.3.4 扶持农业技术组织
        6.3.5 加强农业企业建设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生态群落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相关研究综述
        1-7-1 对发达国家的典型合作模式研究
        1-7-2 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多角度研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论文相关的理论与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基于生态群落的产学研概念
        2-1-2 产学研合作模式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态群落理论
        2-2-2 技术创新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生态群落理论的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3-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产学研各方的属性分析
        3-1-1 企业生态位分析
        3-1-2 高校生态位分析
        3-1-3 科研机构生态位分析
    §3-2 基于生物间关系理论的产学研影响因素研究
    §3-3 基于生物与环境间关系理论的产学研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3-3-1 基于生物与环境间关系理论的影响因素识别
        3-3-2 研究目的与方法
        3-3-3 研究步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数据与变量的设置
        4-1-1 样本与数据来源
        4-1-2 变量的设置
    §4-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2-1 合作模式一的回归分析
        4-2-2 合作模式二的回归分析
        4-2-3 合作模式三的回归分析
        4-2-4 合作模式四的回归分析
    §4-3 模型分析结果的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
        5-1-2 合作模式的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5-2-1 研究的局限
        5-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影响因素内容编码表
附录 C 文献统计计量表
致谢

(5)基于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关于技术转移的相关概念
        1.2.2 有关科技中介服务的概念
        1.2.3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分类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关于对技术转移主要模式的研究综述
    2.1 对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发展的探究
        2.1.1 主要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发展
        2.1.2 国内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
    2.2 技术转移服务的主要模式评析
        2.2.1 关于对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的研究
        2.2.2 当前国内外技术转移主要模式的比较分析
    2.3 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的相关理论述评
        2.3.1 宏观理论依据
        2.3.2 微观理论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服务模式运作机理及其优劣研究
    3.1 我国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
        3.1.1 背景
        3.1.2 建立与发展
        3.1.3 特征分析
        3.1.4 作用分析
    3.2 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组织创新模式
        3.2.1 组织结构的主要构成
        3.2.2 组织结构模式创新的特点——兼与各科研机构的比较分析
    3.3 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机制创新分析
        3.3.1 工研院的运行模式及策略
        3.3.2 工研院的资金运作模式
        3.3.3 工研院的科技研发模式
        3.3.4 工研院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
    3.4 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成果转化分析
        3.4.1 技术成果的商品化
        3.4.2 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3.5 我国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3.5.1 宏观发展战略方面的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缺失
        3.5.2 微观发展问题——工研院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4.1 关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4.1.1 基本情况
        4.1.2 案例分析
    4.2 关于浙江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
        4.2.1 基本情况
        4.2.2 案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模式——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探讨
    5.1 引言
    5.2 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提出
        5.2.1 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5.2.2 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理论基础
        5.2.3 工研院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理论模型
    5.3 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特点
        5.3.1 几种主要技术转移模式及其特点
        5.3.2 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特点分析
    5.4 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实施分析
    6.1 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6.1.3 基于AHP的技术转移评价模型
        6.1.4 对结果的分析
    6.2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关于珠海裕华聚酯有限公司案例
    6.3 案例分析——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应用分析
        6.3.1 工研院集合体模式中确定科研目标阶段
        6.3.2 项目的投入研究到技术成果诞生阶段
        6.3.3 科技成果的中试阶段
        6.3.4 工研院集合体模式中技术成果的营销转移
        6.3.5 工研院集合体模式中技术成果的商业化
    6.4 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实施模型
        6.4.1 工研院集合体模式的完整过程
        6.4.2 工研院集合体模式实施的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工业技术研究院实施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政策建议
    7.1 政府是技术转移的制度供给者
        7.1.1 法律制度
        7.1.2 政策支持
        7.1.3 性质定位
    7.2 工业技术研究院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7.3 工业技术研究院运行机制的重构
        7.3.1 推动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整合重组
        7.3.2 设立推动技术创新的基金
        7.3.3 工业技术研究院应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库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我国地方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
        1.6.1 农业科技成果
        1.6.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 我国地方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2.1 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成果
        2.1.1 以项目为载体,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及实用技术
        2.1.2 以科技服务为主题,切实加强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普及
        2.1.3 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
        2.1.4 以激励为导向,不断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评价体系
    2.2 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2.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转化率低
        2.2.2 高校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重视不够
        2.2.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不够合理
        2.2.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多元化程度不够
        2.2.3.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应不断调整
        2.2.3.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处于摸索之中
        2.2.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R&D投入不足
3 我国地方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分析
    3.1 转化主体分析
        3.1.1 政府
        3.1.2 地方农业高校
        3.1.3 涉农企业
        3.1.4 农民
    3.2 转化客体分析
    3.3 转化机制分析
    3.4 转化R&D分析
4 促进我国地方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4.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4.1.1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
        4.1.2 高校应建立配套的政策制度
        4.1.3 涉农企业应加大与高校的联合力度
        4.1.4 农民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
    4.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客体
    4.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4.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R&D投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评述
    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3.1 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的方法
        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理论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概念
        1.1 农业科技成果
        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2 农业科技成果特点、分类及评价
        2.1 农业科技成果特点
        2.2 农业科技成果分类
        2.3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
    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特点及条件
        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3.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
        3.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条件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经验
    1 国外技术转移经验
        1.1 强化政府对技术转移的宏观调控
        1.2 突出大学和科研院所对技术转移的源头支撑
        1.3 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与转移中的主体地位
        1.4 加强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全方位社会化服务
        1.5 搭建系列化的技术转移支撑平台
    2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2.1 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2.2 以农业科教单位为支撑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2.3 以商业组织为支撑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2.4 以行业协会为服务网络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2.5 启示
    3 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模式
        3.1 杨凌模式
        3.2 广西模式
        3.3 台湾模式
        3.4 启示
第四章 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1 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
        1.1 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较健全
        1.2 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体系较完善
        1.3 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较丰富
        1.4 湖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迅速
    2 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统筹协调不健全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不合理
        2.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不完善
第五章 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1 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制约因素
        1.1 农业科技成果市场适应性不强
        1.2 农业科技成果成熟度不足
        1.3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方法欠合理
    2 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方的制约因素
        2.1 农业高校院所重技术水平轻成果转化
        2.2 农业科研手段相对落后
        2.3 农业企业缺乏必要的技术扩散意识
    3 农业科技成果需求方的制约因素
        3.1 农业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性不强
        3.2 农村人口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不足
        3.3 农业产业组织不成熟
    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方的制约因素
        4.1 农业科技中介业缺乏总体规划
        4.2 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市场化水平低
第六章 完善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措施
    1 指导思想
    2 总体目标
    3 对策措施
        3.1 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
        3.2 突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能力
        3.3 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环节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8)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提出和意义
        1.1.1 选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三节 基本概念界定
        1.3.1 政府职能
        1.3.2 科技成果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1.3.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与"强政府、强社会"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及后续研究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2.1.1 国内文献综述
        2.1.2 国外文献综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2.2.1 行政生态理论
        2.2.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比较研究
    第一节 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职能的扩张
        3.1.1 明确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法定职能
        3.1.2 变革科技管理体制,扩展政府宏观管理职能
        3.1.3 制定法规和计划,落实政府宏观控制职能
    第二节 发达国家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社会和市场"的扶持
        3.2.1 建立了多层次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3.2.2 建立多元化的成果转化投资体系
    第三节 发达国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府职能的启示
        3.3.1 厘清政府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职能
        3.3.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政府职能的相机调整
        3.3.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强政府、强社会"
第四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职能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政府职能及其转变的系统分析
        4.1.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政府
        4.1.2 政府职能的系统构成
        4.1.3 政府职能转变
    第二节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分析
        4.2.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构成
        4.2.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4.2.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
    第三节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
        4.3.1 政府边界
        4.3.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有效边界
        4.3.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及其政策工具
第五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政府职能转变需求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职能的历史演变
        5.1.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集中控制型政府职能主导期
        5.1.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职能的恢复期
        5.1.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职能的干预型转变期
        5.1.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职能的干预型发展期
    第二节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问题
        5.2.1 我国高校科技活动的人员和经费投入概况
        5.2.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服务系统情况
        5.2.3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供给情况
        5.2.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
        5.2.5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与政府职能转变需求的实证研究
        5.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5.3.2 三类组织共性问题比较与政府职能转变需求
        5.3.3 三类组织自身问题分析与政府职能转变需求
第六章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职能的战略设计
    第一节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
        6.1.1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强政府、强社会"定位
        6.1.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督导-服务型"定位
    第二节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职能的总体设计
        6.2.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责
        6.2.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功能
    第三节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府职能的微观建构
        6.3.1 改革政府的科技管理体制
        6.3.2 完善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
        6.3.3 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渠道投资体系
        6.3.4 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估机制
        6.3.5 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6.3.6 积极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设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着作
    二、中文着作
    三、中文译着
    四、中文论文
    五、英文文献
    六、学位论文、论文集与会议文件
附录
    附录A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调查问卷Ⅰ
    附录B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调查问卷Ⅱ
    附录C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调查问卷Ⅲ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商品化影响因素与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引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与内容
    1.5 论文的特色
    1.6 本章小结
2 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商品化的文献综述及理论架构
    2.1 术语释疑
        2.1.1 研发(R&D)
        2.1.2 商品化
        2.1.3 新产品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现状
    2.3 模型理论基础
        2.3.1 关键成功因素
        2.3.2 德尔菲法
        2.3.3 变异系数法
        2.3.4 相关系数法
        2.3.5 因子分析法
        2.3.6 熵权法
        2.3.7 模糊综合评价法
    2.4 本章小结
3 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商品化影响因素分析
    3.1 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与方法
    3.2 二级指标的确立
        3.2.1 技术创新SPRE审计模型在指标确立中的应用
        3.2.2 初步确立二级指标
    3.3 三级指标的确立
        3.3.1 政策导向
        3.3.2 技术水平
        3.3.3 竞争环境
        3.3.4 财务资源
        3.3.5 组织保障
        3.3.6 市场营销
    3.4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3.5 本章小结
4 问卷调研、数据处理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问卷设计与调研
        4.1.1 问卷的设计
        4.1.2 样本量概况
        4.1.3 专家访谈内容
    4.2 指标筛选与确立关键指标权重
        4.2.1 数据分析
        4.2.2 指标筛选
        4.2.3 关键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的确立
    4.3 本章小结
5 L企业新产品商品化的实证研究
    5.1 模糊综合评判对商品化进行评估
        5.1.1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介绍
        5.1.2 评估模型演算及结论
        5.1.3 评估模型在Matlab中的实现构想
    5.2 评估模型分析
        5.2.1 政策导向方面
        5.2.2 技术力量方面
        5.2.3 竞争环境方面
        5.2.4 财务资源方面
        5.2.5 组织保障方面
        5.2.6 市场营销方面
    5.3 L企业新产品商品化策略组合与改进构想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局限性及后续研究的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产品研发的相关理论研究
附录2 深度访谈及指标初选(问卷一)
附录3 L企业新产品研发商品化的评价调研问卷(问卷二)
附录4《产学研合作联盟在科技创新中的多种合作模式》
附录5 利用Matlab实现熵权计算和模糊综合评判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及承担的工作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科技成果产业化相关理论概述
    (一) 科技成果理论
    (二) 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
三、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分析
    (一) 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现状
    (二) 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现状
    (三) 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利条件分析
    (四) 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五) 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产业化SWOT分析
四、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总体思路
    (一) 引进工程化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
    (二) 科技成果产业化组织机构设计
    (三) 科技成果产业化战略调整
五、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构建、选择及实施
    (一)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推动力模式
    (二) 科技成果产业化主体集中度模式
    (三) 科技成果自主产业化与合作产业化模式
    (四) 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风险投资融合模式
    (五) 实施
六、建议与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成果产业化制约因素分析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研究[D]. 于王捷.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D]. 李俊峰.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4)
  • [3]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廖唯超.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4]基于生态群落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D]. 崔家岳. 河北工业大学, 2012(01)
  • [5]基于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模式研究[D]. 叶宝忠.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0)
  • [6]我国地方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D]. 介百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1(12)
  • [7]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肖亮.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2)
  • [8]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张健华. 南开大学, 2010(07)
  • [9]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商品化影响因素与模型研究[D]. 刘君. 东华大学, 2009(02)
  • [10]兰州化物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对策研究[D]. 王建刚. 兰州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成果产业化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