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核苷酸及其制备与应用研究

调味核苷酸及其制备与应用研究

一、呈味核苷酸及其生产应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谢航涛,杨玥,罗永康,洪惠[1](2022)在《KCl复配5’-肌苷酸二钠替代钠盐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制低盐鱼糜,探究食盐替代物KCl和5’-肌苷酸二钠(inosine 5’-monophosphate disodium salt,IMP)对鱼糜凝胶品质的影响,以鲢鱼鱼糜为研究对象,设计3组实验,A组添加2.0%NaCl,B组添加0.8%KCl和1.2%NaCl,C组添加0.7%KCl、0.1%IMP和1.2%NaCl,通过测定鱼糜凝胶的白度、持水性、强度、质构、水分分布与组成以及微观结构变化,探究NaCl的最佳替代方案。结果表明:相比于A组,B组鱼糜凝胶白度、持水性、强度变低,硬度、胶着性、咀嚼性、内聚性显着降低,弹性无显着变化,不易流动水含量减小、自由水含量升高,凝胶网络空间结构形成不完全;C组鱼糜凝胶除咀嚼性显着下降外,其余指标未发生显着劣变,说明KCl和IMP复配是一种理想的NaCl替代方案。

李文龙[2](2020)在《低亚硝酸盐西式熏煮火腿品质改良及产品质量评价》文中指出西式熏煮火腿作为低温肉制品火腿类的主要代表起源于欧洲,因为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在全世界广受欢迎。亚硝酸盐在其加工生产中起到发色、抑菌、抗氧化、增加风味等作用,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但亚硝酸盐本身具有毒性,已被证实与肉中胺类物质反应会形成N-亚硝胺等致癌物质,导致火腿食用安全性降低。因此,开发研制低硝西式熏煮火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品质改良物对低硝西式熏煮火腿的品质改良效果,优化得到最佳用量,对比分析贮藏特性,同时建立数学模型对改良效果进行评判,为低硝西式熏煮火腿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低硝西式熏煮火腿改良物筛选及优化研究表明,竹叶提取物、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和甘草提取物均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火腿的亚硝酸盐残留量以及提升火腿的抗氧化性,其中竹叶提取物亚硝酸盐清除效果和抗氧化效果最好;辣椒红、番茄红、高粱红和天然苋菜红对低硝西式熏煮火腿色泽品质均有一定的改良效果,其中使用辣椒红最为高效、经济;优化得出最佳配方为:竹叶提取物0.05%、辣椒红0.04%和亚硝酸盐0.009%。模糊数学风味评价法优化复合调味剂研究表明,通过模糊数学综合风味评判对低硝西式熏煮火腿风味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出味精、乙基麦芽酚和呈味核苷酸二钠的用量为0.92%、0.021%、0.036%时风味最佳,协同效果最好。改良低硝西式熏煮火腿贮藏特性研究表明,改良组火腿的理化特性均符合国家标准,改良组与对照组(亚硝酸钠0.015%)之间的营养成分(水分、蛋白质、脂肪)无显着差异,亚硝酸盐残留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在贮藏期内改良组火腿的食用品质和贮藏品质均有一定程度的劣变,但改良组火腿的pH、色泽、质构、TBARS值、TVB-N值、菌落总数和感官评分劣变速率均小于对照组,表明改良组的贮藏特性优于对照组。改良低硝西式熏煮火腿质量评价研究表明,随着亚硝酸盐的增加,西式熏煮火腿的亮度值、黄度值逐渐下降,红度值、硬度、弹性、咀嚼性和亚硝酸盐残留量逐渐增大;贮藏期间的TBARS值、TVB-N值、菌落总数增加幅度逐渐减小;不同亚硝酸盐添加量火腿品质变化模型为:F=0.170X1+0.153X2+0.172X3+0.165X4+0.170X5+0.170X6,改良组火腿综合品质评分为0.7907,感官评分92.25均高于对照组火腿,该火腿亚硝酸盐替代量达到40%以上,亚硝酸盐残留量降低71.24%。

韩星月,吴涛,王成,王海雷[3](2019)在《呈味核苷酸生产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呈味核苷酸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在医药、食品、农业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其不同的合成路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着重介绍了微生物发酵法、化学合成法、酶解法和生物催化法。微生物发酵法受菌种特性的限制较大;化学合成法提取工艺复杂;酶解法研究时间最长,工艺较成熟,但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推广;环境友好型生物催化法属于新兴技术,副产物少,提取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优势明显。

丁奇[4](2017)在《鸡汤及鸡肉酶解液中鲜味成分的测定与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肉是人类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肉质细嫩鲜美,具有产量大及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本文以鸡胸肉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呈味核苷酸和有机酸的方法。优化鸡汤的煮制方式并与鸡肉酶解液中的呈味物质对比分析,对其中的鲜味肽进行分离纯化及结构的鉴定。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呈味核苷酸检测条件的建立为:色谱柱:Venusil XBP C18(4.6 mm×250 mm,5μm);柱温:25℃;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54 nm;流动相:甲醇:磷酸二氢钾(0.05mol/L,pH=4.5)=5:95(v:v);流速:1 mL/min;进样量10μL。建立检测有机酸条件:色谱柱:Venusil XBP C18(4.6 mm×250 mm,5μm);柱温:25℃;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05 nm;流动相:甲醇:磷酸二氢钾(0.01 mol/L,pH=2.8)=5:95(v:v);流速:1 m L/min;进样量10μL。在研究鸡汤煮制方式时,通过对加盐方式、加盐量和煮制时间的优化,得到最佳的鸡汤煮制方式是煮制前加盐,加盐量为1.50%,煮制时间为4 h。分析鸡肉酶解液和鸡汤中有机酸、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等呈味物质,得出鸡肉酶解液的肌苷酸、琥珀酸、乳酸及味精当量高于鸡汤,而组氨酸的含量低于鸡汤。利用超滤、凝胶色谱和液相色谱对鸡汤及鸡肉酶解液中的肽进行分离,得到鲜味最强的分子量范围是0-1 KDa且分离出的各组分中加入NaCl鲜味均会明显提升。最终通过LC-Q-TOF-MS分析,得到11种肽,其中鸡汤中有3种,鸡肉酶解液中有8种。

魏卓[5](2016)在《I+G结晶过程在线浓度检测及工艺改进探讨》文中指出5’-呈味核苷酸二钠(I+G)由5’-肌苷酸二钠(IMP)与5’-鸟苷酸二钠(GMP)混合而成,是一种常见的核苷酸类化合物,已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产5’-呈味核苷酸二钠在晶体产品质量(纯度、晶形、粒度分布等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5’-呈味核苷酸二钠生产过程中,结晶是控制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溶液过饱和度是结晶过程控制的基础。本文在开发5’-呈味核苷酸二钠-乙醇水体系在线浓度检测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结晶工艺的对比。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衰减全反射紫外光谱(ATR-UV),结合二元线性回归,通过Kaiser法选取最优波长为250 nm和274 nm,建立了IMP+GMP+乙醇+水体系中IMP与GMP在线浓度检测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反溶剂降温结晶过程中溶液浓度效应、反溶剂效应、温度效应、颗粒效应对ATR-UV光谱的影响,同时计算了该模型的定量限与检测限。校验结果表明,ATR-UV浓度检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2)采用ATR-UV浓度检测模型,测定IMP+GMP+乙醇+水四元体系IMP与GMP的溶解度,并将该模型用于I+G反溶剂降温结晶过程在线浓度检测。(3)在对比多种结晶工艺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蒸发量和蒸发时机等过程参数对真空蒸发I+G反溶剂降温结晶产品质量的影响。上述工作可为I+G结晶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其结晶工艺改进提供参考。

廖能[6](2016)在《酶法催化鸟苷磷酸化过程研究》文中提出由5’-鸟苷酸二钠与5’-肌苷酸二钠组成的食品增鲜剂呈味核苷酸二钠(I+G)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磷酸转移酶催化鸟苷磷酸化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酶专一性强、安全环保等优点,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课题通过研究磷酸转移酶催化鸟苷磷酸化反应过程中各因素对鸟苷磷酸化的影响,建立了磷酸转移酶催化合成5’-鸟苷酸二钠反应体系,同时,通过添加解凝剂解决反应过程凝胶现象,提高了反应底物浓度,为实现5’-鸟苷酸二钠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本论文考察了pH值、温度、时间、磷酸酯、电解质和缓冲剂对含有酸性磷酸转移酶的菌体全细胞催化鸟苷磷酸化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酶在3040℃温度区间酶活较高;该酶在pH=5.2时,酶活最高;该反应在30℃,pH=5.2时,5’-鸟苷酸二钠的累积量3h达到峰值,其后开始降解;考察的无机盐电解质对该酶均有抑制作用;醋酸钠对该反应抑制不明显,同时对5’-鸟苷酸二钠分解也有一定抑制作用。本论文同时研究了溶剂、分散剂、酰胺类物质和季铵盐类化合物对反应过程中凝胶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考察的有机溶剂对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加入乙酰胺抑制相对较轻,且能明显抑制凝胶形成;发现RJ和LP这两种季铵盐类化合物均能很好抑制凝胶形成,而且对5’-鸟苷酸二钠的降解反应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加入RJ的转化率提高至90%。本论文还考察了pH值、温度条件对反应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在5℃65℃范围内时,pH值为8.0时,5’-鸟苷酸二钠含量保持稳定,适合在此条件下做后处理。经后处理分离得到5’-鸟苷酸二钠的色谱纯度大于98%,结构经核磁共振及红外加以鉴定,并按照食品添加剂5’-鸟苷酸二钠行业标准QBT 2846-2007进行质量检测,结果符合标准。

杨欣怡,宋军,赵艳,雷宝良,饶瑾瑜,张凤枰,刘耀敏,王锡昌[7](2016)在《网箱海养卵形鲳鲹肌肉中呈味物质分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测定网箱海养卵形鲳鲹肌肉中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无机离子和甜菜碱等主要呈味物质的含量,并采用味精当量值和呈味强度值来评价这些呈味物质的呈味强度。结果表明:网箱海养卵形鲳鲹肌肉的呈味核苷酸总量为379.9 mg/100 g,其中以5’-肌苷酸(5’-inosine monophosphate,IMP)含量最高,高达373.59 mg/100 g;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56.60 mg/100 g,以甘氨酸(136.34 mg/100 g)、丙氨酸(27.47 mg/100 g)、谷氨酸(16.84 mg/100 g)贡献最大;K+、Na+、PO43-和IMP为主要呈味离子,甜菜碱含量为1.95 mg/g;呈味核苷酸和鲜味氨基酸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其味精当量值为7.92 g MSG/100 g,呈味强度高达264。结果表明:IMP、甘氨酸、谷氨酸、丙氨酸、K+和PO43-等为网箱海养卵形鲳鲹肌肉中主要滋味贡献物质,且IMP与甘氨酸和丙氨酸具有协同交互作用,这些是卵形鲳鲹肌肉呈现鲜味的物质基础。

方炜[8](2014)在《腺苷酸脱氨酶基因的克隆与重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工业上广泛应用的腺苷酸脱氨酶(AMP deaminase,EC3.5.4.6)最早是由哺乳类动物细胞制备,如人红血细胞、鼠骨骼肌细胞等。现在工业生产中通常由酵母、曲霉、毛霉等微生物直接发酵来制备AMP脱氨酶,包括固态发酵法和液态发酵法,但是该方法在酶的活性、稳定性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微生物来源的AMP脱氨酶基因在特定宿主中进行重组表达,可以有效改善上述问题。所以,本实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蜂蜜曲霉、米曲霉以及鼠灰链霉菌来源的AMP脱氨酶基因,拟在不同宿主中实现AMP脱氨酶基因的重组表达,对重组菌的摇瓶发酵条件进行初步优化,以期获得较高的酶活,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以及酶学性质研究。以蜂蜜曲霉RNA为模板反转录获得cDNA,利用简并引物PCR扩增出中间保守序列,通过RACE技术扩增出该基因的3′末端和5′末端序列,根据Vector NTI软件和Kozak规则寻找到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该ORF由2082bp碱基组成。然后,设计引物PCR扩增出该基因,命名为AMPDa,纯化后与pEASY-T1载体相连,获得克隆载体pEASY-T1-AMPDa。以米曲霉RNA为模板反转录获得cDNA,PCR扩增出米曲霉AMP脱氨酶基因,命名为AMPDb,与pEASY-T1载体相连,获得克隆载体pEASY-T1-AMPDb。以鼠灰链霉菌染色体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出编码AMP脱氨酶的成熟肽基因AMPDc1以及全基因AMPDc2,与pMD19-T Simple Vector相连,获得克隆载体pMD19-T-AMPDc1和pMD19-T-AMPDc2。分别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AMPDa、pET28a-AMPDb和pET28a-AMPDc1,转化大肠杆菌获得相应的重组菌株。酶活测定结果显示,鼠灰链霉菌来源的AMP脱氨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酶活较高,为150U·mL-1。分别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HY-p43-AMPDc2、pGAP9K-AMPDc1和pKLAC1-AMPDc1,转化枯草芽孢杆菌、毕赤酵母、乳酸克鲁维酵母,得到相应的重组菌株。酶活测定结果显示,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和重组乳酸克鲁维酵母的酶活相对较低,重组毕赤酵母菌株的酶活较高,为800U·mL-1。对重组毕赤酵母菌的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重组菌的最适发酵培养基为:甘油2%,蛋白胨2%,酵母膏1%,KH2PO40.5%,MgSO4·7H2O0.05%,pH6.0;发酵条件为:接种龄24h,转接量3%,30℃、200r·min-1。在该条件下摇瓶培养96h,取发酵上清测酶活,重组AMP脱氨酶酶活达到2230±60U·mL-1,是优化前的2.7倍。通过Ni-螯合柱对重组毕赤酵母菌株表达的AMP脱氨酶进行纯化,SDS-PAGE蛋白电泳显示为单一条带。对重组AMP脱氨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重组酶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pH为6.0,在30℃-60℃以及pH5.0-8.0范围内稳定性较好,良好的热稳定性使其在工业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沈琪[9](2014)在《双孢菇废弃菇柄干燥特性及其呈味核苷酸的提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孢菇不仅是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食用菌,也是我国食用菌中栽培、出口量最大的种类。双孢菇肉质肥厚,营养丰富,菇柄与菇盖一样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核酸、多糖等活性物质,但在其加工整形修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菇柄、残次菇等废弃物。据统计,每年废弃的菇柄至少为双孢菇年产量的10%,而这些常作为废弃物被丢弃,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可对其进行综合利用,不仅可提高双孢菇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文以双孢菇废弃菇柄为试材,首先对其干燥特性进行研究,并对超声波法提取核酸工艺、核酸酶解及5’-核苷酸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随热风温度的升高、切片厚度的减小,双孢菇废弃物菇柄干燥时间缩短,热风干燥过程主要为降速期,其干燥过程符合Page方程,该模型的预测值与试验值拟合良好。50℃与60℃在菇柄有效成分保留率上没有显着差异,但60℃干燥可以节省较多的时间,故综合考虑,以热风温度60℃、切片5mm作为双孢菇废弃菇柄干燥的条件。(2)以热风干燥60℃的菇柄为原料,采用超声法提取菇柄粉中的核酸。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超声功率600W,液固比30:1mL/g,超声工作/间歇时间5s,超声时间l0min时核酸得率较好,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580W、液固比34:1mL/g、超声时间15min,理论核酸得率3.49g/100g。通过验证试验,实际核酸得率可达3.43g/100g,实验证明模型拟合程度良好,误差较小。与传统工艺相比,超声波提取核酸不仅快速高效,且反应过程无副反应发生和物料损失,是一种安全、经济和简便的提取方法。(3)为得到5’-核苷酸,用5’-磷酸二酯酶水解双孢菇废弃菇柄粉中的核酸,影响核酸酶解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酶底比、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通过正交实验分析优化,在pH5.0、酶底比3000U/g、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3h时双孢菇废弃菇柄中核酸酶解率最大,即5’-核苷酸酶解得率为1.60g/100g。(4)为研究5’-核苷酸在食品烹调加工中的应用,将5’-核苷酸在不同的温度、pH、水浴时间下分别做单因素实验,最后得到:双孢菇废弃菇柄中的5’-核苷酸在pH值为中性偏酸(pH5~7)条件下比较稳定;5’-核苷酸受热时,温度越高越不稳定;在试验范围内若想保留更多的5’-核苷酸,热处理时间以不超过1.5h为宜。

沈爱萍[10](2014)在《酸性磷酸酶的分子改造及其在生物催化制备5’-IMP的应用》文中指出呈味核苷酸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可以提高食品的鲜味,改善味觉,使其接近天然食品的味道。其中5’-IMP已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和药物合成中间体。以酸性磷酸酶生物催化法生产呈味核苷酸,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低成本、低毒性、特异性高等优点,而且也与绿色化学发展方向相一致,逐渐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酸性磷酸酶利用无机焦磷酸和核苷为底物催化生成5’-核苷酸,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呈味核苷酸的方式。本论文是以重组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pET28b-AP/PT为出发菌株,首先从PDB文库中找到酸性磷酸酶的蛋白质晶体结构,并且以底物肌苷为配体,将两者在对接软件Discovery Studio 2.5中进行分子对接;在提高酶活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对接结果,从而选择潜在的突变点,并对此设计引物,采用点饱和突变技术进行分子改造。最终得到突变菌株E.coli BL21(DE3)/pET28b-AP/PT-D108S/N143L。由于此突变酸性磷酸酶带有6个His-tag标签,因此,我们采用Ni-NTA柱亲和层析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以获得纯酶,从而研究其酶学性质,包括最适pH、pH稳定性、最适温度、热稳定性、反应动力学参数、金属离子对其酶活的影响。最终结果表明此酶的最适温度为30℃,且在此温度下,酶的热稳定性要优于35℃和40℃;最适pH为4.0,而且在碱性条件下的酶活低稳定性也比较差。而向反应体系中添加金属离子和表面活性剂时,Ni2+对酶活的促进作用比较大,而Cu2+与EDTA对酶活具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反应动力学常数:Vmax=3 0.12 U/mg,Km=5.2 mM随后,我们通过单因素实验对突变菌株 E.coli BL21(DE3)/pET28b-AP/PT-D108S/N143L 进行了产酶条件的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成分为(g/L):蛋白胨 14,酵母粉5,NaCl 10,甘油5,发酵液初始pH为7.0;最佳诱导条件:28℃,0.8 mM IPTG,诱导12 h。最终得到该突变菌株的酶活和生物量(DCW)分别为1832.82 U/L,4.85 g/L,分别为优化前的1.2倍和2.3倍。在5L发酵罐中进行了分批发酵实验,并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为2%,通气量为1.5 L/min,搅拌转速为500 rpm,诱导时机为OD600=6左右。最终得到突变菌株的酶活和生物量分别为5080.02 U/L和14.04 g/L。最后,我们考察了影响静息细胞催化肌苷生成5’-IMP的条件包括缓冲液pH、温度、底物浓度、菌体浓度等参数,最终确定了最佳反应体系:35℃,100Mm,pH4.0的醋酸钠缓冲液,菌体浓度为60g/L,肌苷浓度为35 mg/mL,焦磷酸钠浓度为250 mg/mL。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的产率为90.6%。

二、呈味核苷酸及其生产应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呈味核苷酸及其生产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KCl复配5’-肌苷酸二钠替代钠盐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鱼糜凝胶的制备
        1.3.2 鱼糜凝胶白度测定
        1.3.3 鱼糜凝胶持水性测定
        1.3.4 鱼糜凝胶强度测定
        1.3.5 鱼糜凝胶质地剖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
        1.3.6 鱼糜凝胶水分分布与组成分析
        1.3.7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钠盐替代对鱼糜凝胶白度的影响
    2.2 钠盐替代对鱼糜凝胶持水性的影响
    2.3 钠盐替代对鱼糜凝胶破断强度和凝胶强度的影响
    2.4 钠盐替代对鱼糜凝胶质构的影响
    2.5 钠盐替代对鱼糜凝胶水分分布与组成的影响
    2.6 钠盐替代对鱼糜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
3 结论

(2)低亚硝酸盐西式熏煮火腿品质改良及产品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低亚硝酸盐肉制品研究现状
        1.2.1 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作用及危害
        1.2.2 低硝低温类肉制品研究现状
    1.3 低硝肉制品品质改良物研究进展
        1.3.1 色泽改良物
        1.3.2 抗氧化改良物
        1.3.3 风味改良物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低硝西式熏煮火腿品质改良物筛选与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基本配方
        2.3.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3.3 样品处理
        2.3.4 天然抗氧化物单因素试验设计
        2.3.5 天然色素单因素试验设计
        2.3.6 正交优化试验设计
        2.3.7 指标检测方法
        2.3.8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天然抗氧化物对火腿中亚硝酸盐的清除效果
        2.4.2 天然抗氧化物对低硝火腿pH值的影响
        2.4.3 天然抗氧化物对低硝火腿贮藏期间TVB-N值的影响
        2.4.4 天然抗氧化物对低硝火腿贮藏期间TBARS值的影响
        2.4.5 天然抗氧化物对低硝火腿色度的影响
        2.4.6 天然抗氧化物对低硝火腿感官评定的影响
        2.4.7 低硝西式熏煮火腿抗氧化改良物的选择
        2.4.8 辣椒红对低硝火腿色泽品质的影响
        2.4.9 番茄红对低硝火腿色泽品质的影响
        2.4.10 高粱红对低硝火腿色泽品质的影响
        2.4.11 天然苋菜红对低硝火腿色泽品质的影响
        2.4.12 低硝西式熏煮火腿色泽改良物的选择
        2.4.13 正交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2.4.14 品质特性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糊数学风味评价法优化复合调味剂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基本配方
        3.3.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3.3 单因素试验设计
        3.3.4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3.3.5 指标检测方法
        3.3.6 风味质量评价方法
        3.3.7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味精对低硝西式熏煮火腿风味品质的影响
        3.4.2 乙基麦芽酚对低硝西式熏煮火腿风味品质的影响
        3.4.3 I+G对低硝西式熏煮火腿风味品质的影响
        3.4.4 乙基麦芽酚对低硝火腿色度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3.4.5 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结果
        3.4.6 响应面试验结果模糊数学综合评判
        3.4.7 响应面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良低硝西式熏煮火腿贮藏特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样品的制备
        4.3.2 指标测定方法
        4.3.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改良低硝西式熏煮火腿基本成分分析
        4.4.2 改良低硝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pH值的变化
        4.4.3 改良低硝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色度的变化
        4.4.4 改良低硝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TBARS值的变化
        4.4.5 改良低硝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TVB-N值的变化
        4.4.6 改良低硝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菌落总数的变化
        4.4.7 改良低硝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质构的变化
        4.4.8 改良低硝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感官评分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良低硝西式熏煮火腿质量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样本制备
        5.3.2 指标测定方法
        5.3.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亚硝酸钠对西式熏煮火腿的品质的影响
        5.4.2 西式熏煮火腿评价模型的建立
        5.4.3 改良低硝西式熏煮火腿品质改良效果的评判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呈味核苷酸生产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发酵法
2 化学合成法
3 酶解法
4 生物催化法
5 结 论

(4)鸡汤及鸡肉酶解液中鲜味成分的测定与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鸡肉产业的发展现状
    1.2 水解蛋白方法及应用
        1.2.1 水解蛋白的方法
        1.2.2 生物蛋白酶种类及选择
        1.2.3 酶解技术在鸡肉产品中的应用
    1.3 呈味物质的研究
        1.3.1 呈味机理
        1.3.2 呈味氨基酸的研究
        1.3.3 呈味核苷酸的研究
        1.3.4 有机酸呈味研究
        1.3.5 呈味肽的研究
    1.4 呈味肽分离纯化鉴定
        1.4.1 超滤分离技术的应用
        1.4.2 凝胶过滤色谱分离技术的应用
        1.4.3 反相液相色谱技术的应用
        1.4.4 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呈味肽结构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的内容及方案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路线
第2章 呈味核苷酸和有机酸测定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标准曲线的配制及定量方法
        2.3.2 样品前处理
        2.3.3 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条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呈味核苷酸液相方法的建立
        2.4.2 有机酸液相方法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鸡汤及鸡肉酶解液中呈味物质的测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鸡汤的煮制及鸡肉的酶解方法
        3.3.2 氨基酸的检测方法
        3.3.3 呈味核苷酸的检测方法
        3.3.4 有机酸的检测方法
        3.3.5 理化指标的检测
        3.3.6 多肽含量的测定
    3.4 分析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鸡肉的理化检测指标
        3.5.2 呈味物质标准曲线的建立
        3.5.3 3种煮制方式鸡汤中呈味物质的分析
        3.5.4 不同加盐量鸡汤中呈味物质的分析
        3.5.5 不同煮制时间鸡汤中呈味物质的分析
        3.5.6 鸡肉酶液中呈味物质的分析
        3.5.7 分析最优鸡汤与鸡肉酶解液中呈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鸡汤及鸡肉酶解液中鲜味肽分离纯化及鉴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感官评价方法
        4.3.2 鸡汤及鸡肉酶解液的超滤
        4.3.3 凝胶色谱分离纯化
        4.3.4 液相色谱分离纯化
        4.3.5 结构鉴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鸡汤和鸡肉酶解液超滤纯化
        4.4.2 小于1 KD的组分凝胶过滤纯化
        4.4.3 对凝胶过滤后的组分进一步分离纯化
        4.4.4 鸡汤和鸡肉酶解液中鲜味肽结构的鉴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呈味核苷酸和有机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5.1.2 鸡汤及酶解液中呈味物质的检测结果
        5.1.3 鸡汤及酶解液中鲜味肽的分离鉴定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I+G结晶过程在线浓度检测及工艺改进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I+G简介
        1.1.1 I+G的理化性能介绍
        1.1.2 I+G的应用价值
    1.2 I+G的生产工艺及结晶工艺研究进展
        1.2.1 I+G的生产工艺
        1.2.2 I+G的结晶工艺研究进展
    1.3 反溶剂结晶研究进展
        1.3.1 过程参数对反溶剂结晶的影响
        1.3.2 过程分析技术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ATR-UV光谱的测定方法
        2.3.2 溶解度测定以及结晶过程浓度检测装置与方法
        2.3.3 真空蒸发反溶剂结晶装置与方法
第三章 溶液浓度在线检测
    3.1 模型标定所用实验矩阵
    3.2 体系ATR-UV光谱特征
        3.2.1 IMP、GMP、I+G溶液ATR-UV光谱
        3.2.2 溶液浓度对ATR-UV光谱的影响
        3.2.3 溶剂组成对ATR-UV光谱的影响
        3.2.4 温度对ATR-UV光谱的影响
        3.2.5 颗粒浓度对ATR-UV光谱的影响
    3.3 浓度在线检测模型的建立与校验
        3.3.1 浓度在线检测模型最优波长的选择
        3.3.2 浓度检测模型的二元线性回归
        3.3.3 浓度检测模型的校验
    3.4 体系溶解度测定及结晶过程过饱和度检测
        3.4.1 体系溶解度测定
        3.4.2 结晶过程过饱和度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G结晶工艺改进
    4.1 不同结晶方法对比
        4.1.1 不同结晶方法对结晶产品质量的影响
        4.1.2 添加溶剂再溶解对结晶过程过饱和度的影响
    4.2 真空蒸发结晶研究
        4.2.1 控温方式和反溶剂滴加速率
        4.2.2 真空蒸发量与蒸发时机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6)酶法催化鸟苷磷酸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5’-鸟苷酸二钠的结构与性质
    1.2 5’-鸟苷酸二钠的用途
    1.3 5’-鸟苷酸二钠的生产概况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 数据表征
第三章 酶催化鸟苷磷酸化反应影响因素研究
    3.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2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3.3 反应时间对 5’-GMP累积的影响
    3.4 磷酸酯对 5'-GMP累积的影响
    3.5 无机盐电解质对 5'-GMP累积的影响
    3.6 缓冲剂和络合剂对 5'-GMP累积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酶催化鸟苷磷酸化反应过程中解凝研究
    4.1 未添加解凝剂对照实验
    4.2 溶剂对酶催化鸟苷磷酸化反应的影响
    4.3 分散剂对酶催化鸟苷磷酸化反应的影响
    4.4 酰胺类化合物对酶催化鸟苷磷酸化反应的影响
    4.5 季铵盐类化合物对酶催化鸟苷磷酸化反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酶催化鸟苷磷酸化反应后处理研究
    5.1 反应液稳定性研究
    5.2 分离纯化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网箱海养卵形鲳鲹肌肉中呈味物质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1.2仪器与设备
    1.3方法
        1.3.1样品的处理
        1.3.2呈味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1.3.3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1.3.4甜菜碱含量的测定
        1.3.5呈味无机离子含量的测定
        1.3.6评价方法
        1.3.6.1TAV
        1.3.6.2氨基酸与核苷酸的协同效应
    1.4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呈味核苷酸含量测定结果及其对滋味的影响
    2.2 卵形鲳鲹游离氨基酸含量和TAV及其对滋味的影响
    2.3无机离子、甜菜碱含量及其对滋味的影响
    2.4呈味核苷酸与鲜味氨基酸的协同效应
3结论

(8)腺苷酸脱氨酶基因的克隆与重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呈味核苷酸概述
        1.1.1 呈味核苷酸的发展历史
        1.1.2 呈味核苷酸的性质
        1.1.3 呈味核苷酸的应用
        1.1.4 呈味核苷酸的生产方法
    1.2 AMP脱氨酶概述
        1.2.1 AMP 脱氨酶基因家族简介
        1.2.2 AMP 脱氨酶基因的结构与特性
        1.2.3 AMP 脱氨酶基因与人类疾病
        1.2.4 AMP 脱氨酶基因与肉质风味的关系
    1.3 AMP 脱氨酶的生产开发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和质粒
        2.1.2 引物
        2.1.3 工具酶与各种试剂
        2.1.4 培养基
        2.1.5 常用实验溶液的配制
        2.1.6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曲霉染色体基因组的提取
        2.2.2 曲霉总 RNA 的提取(硅藻土-苯酚法)
        2.2.3 鼠灰链霉菌染色体基因组的提取
        2.2.4 酵母染色体基因组的提取
        2.2.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以及转化
        2.2.6 质粒小量快速提取法
        2.2.7 其它分子生物学操作
        2.2.8 AMP 脱氨酶活性测定
        2.2.9 AMP 脱氨酶基因的重组表达
        2.2.10 重组毕赤酵母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
        2.2.11 AMP 脱氨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2.2.12 PCR 扩增条件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AMP 脱氨酶基因的克隆
        3.1.1 蜂蜜曲霉 AMP 脱氨酶基因的克隆
        3.1.2 米曲霉 AMP 脱氨酶基因克隆
        3.1.3 鼠灰链霉菌 AMP 脱氨酶基因的克隆
    3.2 AMP 脱氨酶基因的重组表达
        3.2.1 AMP 脱氨酶基因在原核系统中的表达
        3.2.2 AMP 脱氨酶基因在真核系统中的表达
    3.3 重组毕赤酵母菌株的发酵初步优化
        3.3.1 重组毕赤酵母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3.2 重组毕赤酵母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3.3 重组毕赤酵母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3.3.4 正交实验
    3.4 重组 AMP 脱氨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3.4.1 重组 AMP 脱氨酶的纯化
        3.4.2 重组 AMP 脱氨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A:蜂蜜曲霉 AMP 脱氨酶基因完整序列

(9)双孢菇废弃菇柄干燥特性及其呈味核苷酸的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双孢菇的发展现状
        1.1.1 双孢菇种植产业发展迅猛
        1.1.2 双孢菇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广滞后
        1.1.3 双孢菇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极低
    1.2 双孢菇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1.3 蘑菇干燥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核酸的成份、结构及性质
    1.5 双孢菇中呈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1.5.1 呈味核苷酸的研究
        1.5.2 可溶性糖的研究
        1.5.3 游离氨基酸的研究
    1.6 双孢菇中有效成分提取与制备的研究现状
        1.6.1 热水提取
        1.6.2 纤维素酶提取
        1.6.3 超声波提取
        1.6.4 核苷酸的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1.6.5 呈味核苷酸的制备
    1.7 双孢菇中核苷酸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8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8.1 课题研究意义
        1.8.2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原料前处理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2.3.1 热风干燥温度试验
        2.2.3.2 切片厚度试验
        2.2.3.3 干燥参数的计算
        2.2.3.4 核酸的定量测定
        2.2.3.5 蛋白质的定量测定
        2.2.3.6 多糖的定量测定
        2.2.4 不同条件对菇柄中有效成分保留率的测定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热风温度对双孢菇废弃物菇柄干燥特性的影响
        2.3.2 切片厚度对双孢菇废弃物菇柄干燥特性的影响
        2.3.3 双孢菇废弃物菇柄热风干燥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3.3.1 动力学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2.3.3.2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2.3.4 不同条件下菇柄中有效成分保留率的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双孢菇废弃菇柄核酸的提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双孢菇废弃菇柄核酸的提取
        3.2.3.2 单因素实验
        3.2.3.3 响应面分析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各单因素实验对废弃菇柄核酸提取的影响
        3.3.1.1 超声功率对废弃菇柄核酸提取的影响
        3.3.1.2 液固比对废弃菇柄核酸提取的影响
        3.3.1.3 超声工作/间歇时间对废弃菇柄核酸提取的影响
        3.3.1.4 超声时间对废弃菇柄核酸提取的影响
        3.3.2 响应面法优化废弃菇柄核酸提取工艺参数
        3.3.2.1 响应面试验结果
        3.3.2.2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
        3.3.3 验证实验
        3.3.4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双孢菇废弃菇柄中核苷酸酶解条件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双孢菇废弃菇柄核酸提取工艺流程
        4.2.3.2 核苷酸定量测定
        4.2.3.3 核酸的酶解
        4.2.3.4 单因素试验
        4.2.3.5 正交试验
        4.2.3.6 色谱条件
        4.2.3.7 标品及混合标品的配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各单因素实验结果对废弃菇柄核酸酶解效果的影响
        4.3.1.1 pH对废弃菇柄核酸酶解效果的影响
        4.3.1.2 酶底比对废弃菇柄核酸酶解效果的影响
        4.3.1.3 酶解温度对废弃菇柄核酸酶解效果的影响
        4.3.1.4 酶解时间对废弃菇柄核酸酶解效果的影响
        4.3.2 正交实验优化结果
        4.3.3 酶解前后核苷酸含量的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双孢菇废弃菇柄浸提物中5'-核苷酸稳定性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测定方法
        5.2.2 双孢菇废弃菇柄浸提物的制备
        5.2.3 双孢菇废弃菇柄浸提液中5'-核苷酸稳定性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pH值对废弃菇柄浸提物中5'-核苷酸稳定性的影响
        5.3.2 加热温度对废弃菇柄浸提物中5'-核苷酸稳定性的影响
        5.3.3 热处理时间对废弃菇柄浸提物中5'-核苷酸稳定性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及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酸性磷酸酶的分子改造及其在生物催化制备5’-IMP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呈味核苷酸概述
        1.1.1 呈味核苷酸的简介
        1.1.2 核苷酸的作用
        1.1.2.1 呈味核苷酸的增鲜调味
        1.1.2.2 外源核苷酸的营养作用
        1.1.2.3 外源核苷酸与免疫的关系
        1.1.2.4 外源核苷酸对胃肠道的影响
        1.1.2.5 外源核苷酸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1.1.2.6 外源核苷酸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1.1.3 呈味核苷酸的生产方法
    1.2 酸性磷酸酶
        1.2.1 酸性磷酸酶的概念
        1.2.2 酸性磷酸酶的研究进展
    1.3 酶的分子改造
        1.3.1 基因的定向突变
        1.3.1.1 引物定点引入法
        1.3.1.2 PCR扩增突变法
        1.3.2 基因的体外定向进化
        1.3.2.1 易错PCR
        1.3.2.2 DNA改组(DNA shuffling)
        1.3.2.3 体外随机引发重组
        1.3.2.4 交错延伸
        1.3.2.5 过渡模板随机嵌合生长
        1.3.2.6 渐增切割杂合酶生成
        1.3.2.7 同源序列非依赖性蛋白质重组
        1.3.3 点饱和突变技术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酸性磷酸酶的分子改造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株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工具酶和试剂
        2.2.4 主要实验仪器
        2.2.5 酸性磷酸酶的分子改造
        2.2.5.1 质粒的提取
        2.2.5.2 PCR体系的建立
        2.2.5.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2.2.5.4 PCR产物酶切
        2.2.5.5 酶切产物的转化
        2.2.5.6 突变质粒的筛选及鉴定
        2.2.5.7 突变酸性磷酸酶基因的诱导表达
        2.2.6 突变酸性磷酸酶的酶活检测
        2.2.7 5'-IMP的定量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点饱和突变技术PCR扩增结果
        2.3.2 点饱和突变文库的筛选
        2.3.3 突变酸性磷酸酶的测定以及测序结果
        2.3.4 表达产物SDS-PAGE分析
        2.3.5 分子对接
        2.3.6 氨基酸的分析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突变酸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与培养基
        3.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3 突变酸性磷酸酶的制备
        3.2.4 突变酸性磷酸酶的酶活测定
        3.2.5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3.2.6 分析方法
        3.2.7 突变酸性磷酸酶的酶学性质
        3.2.7.1 突变酸性磷酸酶最适温度的测定
        3.2.7.2 突变酸性磷酸酶的温度稳定性研究
        3.2.7.3 突变酸性磷酸酶最适pH的测定
        3.2.7.4 重组核苷磷酸酶的pH稳定性
        3.2.7.5 金属离子和表面活性剂对突变酸性磷酸酶酶活的影响
        3.2.7.6 突变酸性磷酸酶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突变酸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
        3.3.2 突变酸性磷酸转移酶的酶学性质
        3.3.2.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3.2.2 突变酸性磷酸酶的热稳定性
        3.3.2.3 突变酸性磷酸酶最适pH的测定
        3.3.2.4 突变酸性磷酸酶的pH稳定性
        3.3.2.5 金属离子和表面活性剂对突变酸性磷酸转移酶酶活的影响
        3.3.2.6 酶反应动力学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突变酸性磷酸酶生产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2.3 培养基
        4.2.4 培养方法
        4.2.5 生物量测定
        4.2.6 静息细胞转化
        4.2.7 分析方法和酶活定义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培养基组分的优化
        4.3.1.1 种子液生长曲线及种龄的确定
        4.3.1.2 添加不同碳源对菌体生长以及产酶的影响
        4.3.1.3 甘油浓度对菌体生长以及产酶的影响
        4.3.1.4 有机氮源对菌体生长以及产酶的影响
        4.3.1.5 金属离子对菌体生长以及产酶的影响
        4.3.1.6 培养基初始pH值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4.3.2 诱导条件的优化
        4.3.2.1 诱导剂IPTG浓度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4.3.2.2 诱导时间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4.3.2.3 乳糖浓度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4.3.3 摇瓶发酵菌体生长和产酶曲线
        4.3.4 5 L发酵罐中菌体的生长以及产酶曲线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突变酸性磷酸酶催化生成5'-IMP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株与培养基
        5.2.2 主要实验仪器
        5.2.3 静息细胞的制备
        5.2.4 静息细胞转化
        5.2.5 转化温度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5.2.6 pH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5.2.7 菌体浓度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5.2.8 底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转化温度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5.3.2 pH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5.3.3 菌体浓度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5.3.4 底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5.3.6 不同底物浓度的转化进程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呈味核苷酸及其生产应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KCl复配5’-肌苷酸二钠替代钠盐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J]. 谢航涛,杨玥,罗永康,洪惠. 肉类研究, 2022
  • [2]低亚硝酸盐西式熏煮火腿品质改良及产品质量评价[D]. 李文龙. 吉林大学, 2020(08)
  • [3]呈味核苷酸生产方法研究进展[J]. 韩星月,吴涛,王成,王海雷. 发酵科技通讯, 2019(03)
  • [4]鸡汤及鸡肉酶解液中鲜味成分的测定与对比分析[D]. 丁奇. 北京工商大学, 2017(06)
  • [5]I+G结晶过程在线浓度检测及工艺改进探讨[D]. 魏卓.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6]酶法催化鸟苷磷酸化过程研究[D]. 廖能.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7]网箱海养卵形鲳鲹肌肉中呈味物质分析评价[J]. 杨欣怡,宋军,赵艳,雷宝良,饶瑾瑜,张凤枰,刘耀敏,王锡昌. 食品科学, 2016(08)
  • [8]腺苷酸脱氨酶基因的克隆与重组表达[D]. 方炜. 江南大学, 2014(01)
  • [9]双孢菇废弃菇柄干燥特性及其呈味核苷酸的提取研究[D]. 沈琪.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2)
  • [10]酸性磷酸酶的分子改造及其在生物催化制备5’-IMP的应用[D]. 沈爱萍.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调味核苷酸及其制备与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