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与李清照诗歌艺术风格比较

秦观与李清照诗歌艺术风格比较

一、秦观、李清照词艺术风格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叶[1](2021)在《李清照词用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清照是宋代着名词人,关于李清照词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其词作题材、风格、接受情况或对其单个词作的分析。本文依据李清照现存五十三首词作,三十八个词调的用调与题材、声情、艺术风格的关系来探讨李清照词用调的词史意义。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李清照词作的用调的总体概况,发现其多用唐宋流行词调,小令与长调兼善;第二章主要分析李清照词用调与题材类型的关系,通过题材与声情两方面的选择情况,发现其多选用闺情和咏物题材,大多词情相配,但在题材和声情上也均有突破;第三章主要分析李清照词用调与艺术风格的关系,从句法、用韵方面均成就了其婉转蕴藉的词风并对其奇横之作《声声慢》加以具体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李清照词用调的词史意义,通过对词谱着作(《词律》《词谱》《白香词谱》)中李清照词的收录情况以及后世词人唱和方面的分析,发现李清照词用调广为词人认可和接受,对之后词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雷晶晶[2](2021)在《晚唐五代北宋文人词抒情方式演进研究》文中认为抒情文学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经验做出理性安排,并使之转化成为与读者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建构不仅仅是对作者内心活动的传达,同时也是在重组情感经验和构筑审美理想,最终使得在所创造的这个艺术世界中能够直观我们自身。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抒情形式无疑是直抵抒情文学研究本质的命题之一。抒情形式包括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和抒发这种情感的代表样式。词作为中国古典抒情文学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内涵,承载着作家的审美体验和思想情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尤其是晚唐五代北宋文人词,三百余年的历史,词经历了从发生、发展,到北宋中后期达到高峰,在实践上具备了整个词史上几乎所有的抒情形式,并在理论上成为与诗歌并驾齐驱的重要文体,唐五代北宋文人词确是研究文人词的根基和源头。本论文从抒情视角的变换、抒情内容的革新、抒情时空的创设、悲感成分的增减四个角度,分为四章对晚唐五代北宋文人词抒情方式的演进过程作以分析和概括。第一章,分析抒情视角的动态变迁,总结出晚唐五代北宋文人词抒情方式变革的三个阶段:局外观色的旁观立场→模拟代言的女性心态→缘己恋情的自我表现。晚唐文人往往是以叙述者的角色出现,以客观之笔法装饰美女,点染丽情。五代时期,词人逐渐转向对抒情主人公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关注,注意安排词中事件的叙述逻辑和人物的情感流程。时代环境迫使南唐李后主成为词中自我化抒情的第一人,北宋词人接替其继续将词境扩大,词朝着表达文人文化心理的纵深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抒情视角和抒情角色经过了四次演进。第一次是词人以外视角对审美对象进行叙抒;第二次是词人以内视角对自我情怀进行披露;第三次是词人以平行视线,通过同构隐喻,借他人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第四次是词人以外视角进行自我审视,在突围个体的有限性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第二章,观照词体抒情重心的转移,探寻词体在不同时期的抒情内容。“花间”之“情”突出男女情爱,咏唱的是情爱缺失的人生体验;南唐词凸显的是家国之“情”,吟唱的是失国离家之悲;北宋前期词聚焦的是士大夫日常生活之“情”,吟诵的是聊佐清欢的闲笔,是富贵盛明的闲情;北宋后期词陶写的是人之性情,是士大夫的中心遥遥之志,是深刻的人生体悟,是文化滋养与人生境遇交汇所生育出的情志与情趣。抒情内容的迁移总体上昭示着词人主体意识和抒情成分的增强,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在词中心态、趣味和对词体功能认识的变化:当词向着与士大夫紧密相关的人生经验开掘时,词的价值也从“资羽盖之欢”到发抒人生重压,到聊佐清欢、形容盛明,再到陶写性情,最终在实践和理论上完成蜕变,成为与诗歌并驾齐驱的抒情样式。第三章,论述时空创设、组合与抒情方式变革之关系。词人在相对有限的篇幅中,通过对时空的精心结构,既避免了叙抒结构散漫无章之弊,又使得事件发展和情感活动脉络因时空明晰而收条理贯穿、曲尽人心之益,多种时空组合方式,展现了词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小令往往以单一时空和追叙笔法进行模糊叙抒,由此带来了词体的深幽性。长调相对小令容量有所扩大,对时空的铺叙更为直接、明确,渐次出现了设想未来与时空之延伸、追忆过往与时空之回溯、双向对写与时空之拓展三种时空组合方式,其意味着词人不再遵循物理的逻辑,而是诗性或曰情感的逻辑进行精神的自由创造。在这种自由创造中,个体抒情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两种典型的扩张方式,即历史追忆与羁旅、游仙,其成为词人人生困顿和命运焦虑的异时、异域投映。时空设置作为一种文学手段,强化着抒情的力度和深度,构筑起词体抒情的深幽性、感染力。第四章,论述晚唐五代北宋文人词情感抒发和抒发这种情感的代表样式的阶段划分,以及贯穿这几个阶段的总体审美倾向。根据不同时期词的吟咏重心,将唐五代北宋文人词自然划分为四个时段,即花间词(836—941)、南唐词(916—978)、北宋前期词(1017—1068)和北宋后期词(1068—1125)。在词的不同发展时期,贯穿始终的是以悲为美的审悲趣尚。其根因于悲感作为节制和调配乐感的角色而出现,悲感一方面使词不至于在制造富贵欢乐的艺术幻觉中流于狂欢;另一方面,悲感作为乐感的调配,丰富了词的内涵层次,增强了词的韵味。审悲意识实际上显示了士大夫对享乐警惕与矛盾的心态。

彭国忠,刘泽华[3](2020)在《反思与开拓:上海词学研究70年述评》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词学研究可分为转型期、繁盛期和发展期。上海词学在转型期前一阶段有着重思想内容轻艺术特征、重豪放轻婉约的特点,后一阶段则进入沉寂。在繁盛期,上海词学界开始了对前期研究的反思与开拓,在美学热、方法热的影响下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进入发展期后,词学界在研究时往往伴随着回归历史语境和民族话语本位的思考,力求消解以逻辑自洽为目标的"强制阐释","中观"研究开始流行,明清及民国词渐渐成为热点。上海词学研究在文献整理、词人研究、词乐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研究群体具有多样性和传承性,形成了代代相传的词学传统。

苏静[4](2020)在《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词绝句是以诗歌绝句的形式对词人、词作及词体本身进行评述或议论。由于绝句自身的体量不大,其所能表达的内容也是比较有限的,因此论词绝句的主题集中而凝练,主要是评析鉴赏某位词人或某部词集,或者以读后感的形式,表达作者阅读词作后的感悟和所思,或者是批评者针对某个争议较大的词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目前已知最早的论词诗是南宋刘克庄的《自题长短句后》,刘诗反映了南宋时期词体观念的新变,开以诗论词的先河。然而金元明时期论词绝句创作屈指可数,仅有王中立《题裕之乐府后》,元好问《题山谷小艳诗》,元淮《读李易安文》等少数篇章,直至清代论词绝句创作异峰突起,渐成规模。这与清代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的发展有关。极力扩大韵语文学的表现范围,是清人在面对古典文学发展至清代已“无体不备”的发展现状时作出的选择,这种自觉求新的意识表面上看是对文学传统的屈服和退让,而选择通过其他领域开拓新境,但实际上已孕育了超越和突破文学传统的要求及可能。在“另辟町畦”思想的驱使下,清代士人一方面进入戏曲、小说等主流文体之外的领域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也不断尝试以其熟识的文体容纳新的内容,而清代论词绝句的兴起也正是以此为背景。“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意在通过研究论词绝句这一兼具诗歌文本和词论载体双重性的诗歌形式,发掘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理论价值,并对清代文人学者的词学观念和创作心理进行探察。本文绪论部分对论词绝句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概括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论诗绝句产生时代早于论词绝句,而且影响力也更大,论诗绝句从带偶然性的“戏为”“漫成”之作,转变为具有相对稳定形制的诗歌创作形式,并且从以诗论诗,延伸至以诗论画、论曲、论词等,因此可以说论词绝句是论诗绝句体式合乎逻辑的发展。第一章在对清代论词绝句发展进行历史分期的基础上,力图把握每一个历史阶段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形态和思想倾向,从而在清代文学和清代词学的大框架内实现对论词绝句发展历程的历史认知和建构。清初思想界仍以批判和反思明代王学空谈心性为主流,就词学而言,扫荡明词艳俗风气的同时也是新词风孕育成长的重要契机,相应地,清初论词绝句也以批评明词、评价清初词坛和反映对历代词的接受状况为主要内容;清代中后期的论词绝句创作与阳羡、浙西、常州诸词派的继起迭兴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不同时期词学派别对词坛的深远影响,已辐射到了论词绝句的创作内容和整体倾向;“词史”和“寄托”既是理解晚清词学的关键,也是理解晚清论词绝句的关键,一方面以地域词、闺阁词、国朝词为表现对象的论词绝句组诗创作渐成大观,另一方面晚清论词绝句创作逐渐显现出从词论向文学回归的趋势。第二章具体从创作主体身份和创作心理出发,探究在论词绝句发展过程中文学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论词绝句的创作主体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由于主体身份的差别,词派人物、文人雅士、词学名家和词选编者在进行论词绝句创作时,在诗歌内容和创作形式上也会各有侧重。从创作心理而言,以“戏题”“杂感”“偶成”为题的论词绝句创作,通过观点提出的非正式性,消解了正面批评当世人物的严肃感和紧张感;清代是一个博学重才的时代,而论词绝句以短小篇幅谈艺论道,能够彰显出创作者个体的诗歌技艺和知识学问;论词绝句还是作者读词、论词文学活动的产物,集中反映了清代文人尚雅避俗的文化心理。第三章侧重从个案分析的角度考察论词绝句的创作活动。厉鹗的论词绝句不仅集中反映了浙西词派的词学思想,而且厉鹗本人对论词绝句的运用有创制之功,因此可以说,厉鹗及其论词绝句创作在清代论词绝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翔凤论词绝句“缒幽凿险”的解词方式,不仅是常州词派以治今文经学方式解词的范本,而且是清代论词绝句从评词(对风格的评论)向解词(对词意的解读)转变的关键一环;在清代诸多论词绝句作者中,从数量和规模而言,谭莹的论词绝句组诗创作都堪称第一,而且谭莹、潘飞声以论词绝句组诗形式构建岭南词史,对于拓宽论词绝句的批评功能具有积极意义。第四章主要分析论词绝句的文学价值。清代论词绝句作者在借鉴诗歌传统艺术手法和批评手法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论词绝句独特的审美形式。论词绝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借用主要体现为寻章摘句的语言形式,巧喻设譬的艺术构思,以及情理交融的审美特征。论词绝句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认为论词绝句因“以议论为诗”而欠缺文学性的观点。第五章主要分析论词绝句的理论价值。这部分主要从理论内容和文体观念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就理论内容而言,词体起源、词体风格和批评鉴赏是论词绝句对清代词学贡献比较大的三个方面。此外,论词绝句的创作还反映了词学批评的“越界”问题,具体而言,可分为诗与论的结合,以及诗与词的结合。探讨论词绝句的“文体越界”问题,能够深化我们对清代词学批评“综合性”特征的理解。

池茗,高文韬[5](2020)在《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表明*本索引收录2016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每条所列内容及格式为:作者:题目,《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

陶友珍[6](2020)在《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文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下前代文学的印记,清代是词学复兴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清词的中兴离不开清人对唐宋词的学习与接受。本文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词集、词论与创作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形。就词集而言,本文主要从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着录、刊刻、抄写、校勘、评点、笺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秦观、陈允平、辛弃疾、苏轼、赵以夫、周密、周邦彦、吴文英、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词集在该时期书目中着录次数较多,选集的着录以《花庵词选》《梅苑》《绝妙好词》《乐府雅词》为最。该时期新刊唐宋词集,别集以姜夔和张炎词集刊刻次数最多,选集以《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刊刻次数为多。顺康雍乾时期学人对唐宋词集的校勘、笺注、评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唐宋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唐宋词集的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其中《花间集》与明末清初词坛的复古之风,《乐府补题》与该时期咏物词的繁荣,《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时期新编的唐宋词选目前可见的约有23部,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体例全、择取精等特点,为唐宋词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较好的文献基础。从统计数据来看,南宋清雅词人及其作品的入选率普遍较高,排名靠前,姜夔和张炎的词尤其受青睐。该时期新编的一些唐宋词选对清代词坛产生了较大影响,《见山亭古今词选》《词综》《词洁》《御选历代诗余》《晴雪雅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清人词论也是研究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词话是唐宋词传播的重要途径。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保存和传播的唐宋词数量颇为可观,其主要以品评、赏析、阐释、辨讹、述闻等方式呈现,唐宋词的词话传播具有小众化、碎片化、趣味化和深度化等特点;另一方面,清人在词话中通过研究具体的唐宋词作,学习唐宋人的写作技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其在词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获,作词讲求蕴藉、合理用典、情景交融。对于长调、中调、小令也能依据其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写作技巧。关于咏物词则主张神似而非形似,须寄托情感。大多数清人都认同宋代是词的高峰时期。他们认为词有着与诗、曲不一样的特质,主张词须幽深而要眇,尤其反对词的曲化和俗化。但清人也认识到了词与其他文体在摅写性情、标举景物方面的相通之处。这种词体观也从侧面透露出清人认同并学习何种唐宋词的接受思想。清人在构建词史时,几乎都忽略了豪放词人,而其列举的各个时期的代表词人往往以南宋清雅词人居多。从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的论争来看,一般而言,清初学人多主张学五代北宋,康熙中叶以还,对南宋词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正变之论和本色之争基本延续了传统的观点,但强调豪放亦为本色或只可论正变而不可论短长者亦不乏其人,反映了清人较为宏通的接受观;而雅俗之争基本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崇雅的势力要远大于媚俗。在词的创作方面,清人也对唐宋词多有接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宋词接受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词的创作:明末至顺治初期,清人多学习南唐、花间、北宋,清词多呈现出小令化和艳情化的倾向;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清人的接受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色,清词题材与风格多样,成就颇高;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是姜、张独尊的时期,清词更追求华丽的外壳而缺乏深广的思想内容,整体成就不如清初。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是多方面的,很多地方都是隐性而难以坐实的。故而,本文以追和这一较为明显而特殊的接受方式为例,阐述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主要有和韵、集句、效体、櫽栝等不同形式,其追和唐宋词时对长调更偏好,追和对象多为唐宋名家名作,对南宋词作尤为青睐。顺康雍乾时期追和词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词学文献的储备以及词人创作追和词的契机和心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人的追和使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人在词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加速了唐宋词经典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词的中兴与繁荣。

李芳[7](2020)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李清照词作选编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传统经典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蕴含丰厚的哲理,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作品对中学生的成长而言,常常具有灯塔般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经典的传承越发重要。李清照词作为经典古诗词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尽管诗词教学历来是学界及一线教学关注的焦点,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使诗词教学出现单一化、类同化的特点。李清照作为独特的个体其词作有着本身鲜明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李清照词作教学的独特性没有得到鲜明的呈现,同时教学中缺乏对李清照词作专题教学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以中学语文教材中李清照词作为研究对象,以当下李清照词作教学案例为研究重点,从以下四方面展开研究:首先,绪论阐述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和方法。接着,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李清照词作历代传播及近代教材中选编情况,从而了解李清照词作的历史价值和编选目的。第二部分是当下中学语文教材中李清照词作教学案例研究。通过对《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三篇词作的教学案例研究来分析当下李清照词作教学中的可取之处和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是在前两章对李清照词作的传播与选编、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出中学语文教材中李清照词作的教学策略,分别从李清照词作风格的全面认知、李清照词的教学策略和李清照词的专题教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李清照词作风格从词言情、诗言志两方面进行认知;李清照词作教学策略从摘句对比阅读、巧抓意象特色阅读和开展李清照词乐融合趣味课堂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专题教学设计包括专题教学的重要性、专题教学资源整合的设想和专题教学开展三个方面。

杨伟义[8](2020)在《历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南唐二主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唐二主词在词史上具有突出地位,被历代文人不断言说、阐释。从历代词学批评视野的角度观照南唐二主词,能够辨析历代词学批评的承转关系,厘清南唐二主词在历代词学批评中的接受状况,准确评析、定位南唐二主词的经典意义和价值。立足于南唐二主词与历代评论资料的实际,从本事批评、词人形象、词学活动、词作艺术、地位和影响五个方面梳理南唐二主词的历代批评概貌,并对相关问题作出事实、审美判断。论文共四章。第一章,讨论南唐二主词本事。通过梳理、辨析与二主词本事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历代文人的讨论来看,宋代文人已经显露出“寄托”之说的倾向。在相关讨论中,一些作品在宋、元、明时期被视为诗体,到清代则被视为词体。它诠释着词体的文体自觉、词体观念的更新。文献理论价值方面,二主词本事还显示出,一些文献梳理和考辨较为严谨(如《苕溪渔隐丛话》《耆旧续闻》《词综》等),因而影响深远;而一些文献疏失较多(如《古今词话》《历代词话》等)。第二章,梳理历代文人对南唐二主的褒贬和南唐君臣以词讽谏的文学活动。历代文人对南唐二主的褒贬影响着他们对二主词作的接受,呈现出“二重性”的总体特征。从南唐君臣以词讽谏的文学活动来看,词体在南唐除了承载歌酒之佐、宴乐助兴的传统功能之外,尚有讽谏的传统诗教功能。文章将对李煜音乐才能的讨论,纳入李煜形象研究的层面加以考查,从李煜制乐填词的实际来看,其词学才能并非虚誉。第三章,梳理历代对南唐二主词艺术的讨论。从宋元到明清,由于文学观念的更新,尤其是受主“情”文学观念的影响,词学批评对南唐二主词有了新的评价和认识,直到王国维出,才给予南唐二主词的抒情特色以准确评价。围绕着南唐二主词“凄婉”的情感特征,历代文人由于受传统乐论观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批评倾向,使他们对二主词的认识曲折前进着。第四章,梳理历代关于南唐二主词地位、影响的讨论。历代文人、批评家多能够肯定南唐二主词,但角度略有不同。尤其是自王世贞从词体正变观的角度重新定位南唐二主词以来,明清词学批评多从正变观的视角审视二主词。特别是清代影响深远的常州词派,从其对南唐二主词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其对前代二主词批评的重新整合。

仝乐[9](2020)在《两宋之际宗苏词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宗苏词人由苏门词人及苏门外围人员组成,北宋末期由江西诗派词人组成,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苏轼词风。南渡时期宗苏词人延续了苏轼词风。以辛弃疾为主的中兴宗苏词人,则发扬了苏轼词风。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界定了宗苏词人的成员构成,判断其为宗苏词人的依据为该词人曾与苏轼交游,隔代宗苏词人或推崇苏轼诗文,或在词中次韵苏词,或者词风相似。对两宋之际词坛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介绍针对这一题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正文分为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宗苏词人的代际传承。苏轼对苏门词人的影响在于促进了苏门词人群的形成和发展,苏门词人群对南渡词人的影响体现在南渡词人对苏门词学活动的追和,如对苏门《渔父词》的追和、赋木樨的词学活动等,促进了苏轼词风延续。中兴词人发扬苏轼词风的体现之一是以词言志,将词以载道作为创作宗旨,中兴词人是承继着南渡词人群之后的英雄群体,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理念以及恢复中原的志向,发扬了苏轼的豪放词风。第二章,“佳处如其诗”:江西诗派诗人的词作。陈与义、徐俯、吕本中、韩驹、惠洪属江西诗派的着名诗人,“佳处如其诗”,正是传承并发展了苏、黄等人“以诗为词”的做法。陈与义作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有意且明显地接受苏轼以诗为词的词风。江西诗派与苏轼“以诗为词”的差异,体现在江西诗派词人好以诗论入词,而苏轼则以豪放词风为主要标志。江西诗派词人词风以平淡流畅为主。第三章,南渡宗苏词人词作。词风更为多样化,苏轼词淡泊潇洒的精神被南渡词人延续,南渡士人在辗转流寓的情况下多寓浮家泛宅的想象,他们在词中寄予了进退出处的矛盾心理,表现为“齐物意”与“济时心”的共存。此外,南渡词人多延续苏轼豪宕沉雄的词风,表现在南渡文人对元佑时期的向往以及确立词能言志的词学观念。词中显露出中兴气象,即为苏轼“天风海雨”词境的塑造,以及词中具有“胸中万顷空旷”的意境。南渡时期的诗歌导向是学习杜甫诗,词学领域也逐渐转向对杜甫诗的学习,词中对杜甫诗的学习又反过来促进了苏轼词风的发展,词的内容和题材转向多样化,主题表现为“万象为诗材”。宗苏词的表现方式主要为直接化用苏词或者苏诗,词人群体之间词学活动也使得苏轼词风间接地影响了南渡词人。第四章,两宋之际次韵苏轼词的新变和价值。表现为次韵词在宗苏词人之间的影响力,南渡时期次韵苏词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促进了次韵词组词形式的创新和词牌的经典化。第五章,宗苏词人的词学观。苏门词人的词学观以传统词论为主,南渡词人的词学观以东坡词为范式,赞赏“以诗为词”的豪放词风,黜俗崇雅。中兴宗苏词人词学观为崇尚词风的多样性,倡导英雄之词,词的表现为“以文为词”,具有词史功能。宋末宗苏词人继承苏、辛词的优点,追求词艺,出现对苏、辛豪放词的反思。

罗改峰[10](2019)在《晚清民国时期词学对秦观的论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北宋着名词人,秦观历来备受关注。晚近时期,在新旧文化转型的背景下,词论家们对秦观词的论评也进入深化与总结阶段。本文从秦观这一创作主体出发,结合具体词作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等展开论述。全文包括四章。第一章,论说晚清民国时期词学对秦观艺术才能及词作渊源的论评,其中,主要从词才与词心展开其艺术才能之评,从远祖温韦、近承欧柳两个方面展开其词作渊源之论。第二章,论说晚清民国时期词学对秦观词作技巧、艺术风格的论评,其中,主要从辞、情、韵的结合、字句的锤炼、意境的营造三个方面展开其词作技巧之论,从婉约与沉郁两个方面展开其艺术风格之论。第三章,论说晚清民国时期词学对秦观词史地位的论评,主要从词人相互间的比较和总体上对秦观词史地位的论评两个方面展开其词史地位之评。第四章,论说晚清民国时期词学对秦观论评的特点及此时期与晚清之前的论评相比的突破点,认为此时期其批评内容更加严谨细致。同时,这一时期对秦观的论评透视出晚清以来词论家在批评立场上多尚北宋的特点。此外,不少论者采取论词绝句的形式加以论评,别具特色。总之,本文认为,由晚清至民国时期,词论家们对秦观的认识更加完整细致与深入,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其人其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二、秦观、李清照词艺术风格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观、李清照词艺术风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李清照词用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清照词用调的基本情况
    1.1 李清照词用调的概况
    1.2 李清照词用调的来源与形式
    1.3 李清照词用调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李清照词用调与题材类型及声情表达
    2.1 李清照词用调与题材选择
        2.1.1 李清照词的题材类型
        2.1.2 李清照词各题材的用调情况
    2.2 李清照词用调与声情表达
        2.2.1 李清照词的声情类型
        2.2.2 李清照词用调与声情的关系
第三章 李清照词用调与艺术风格
    3.1 用调体式与词风关系
        3.1.1 句法与艺术风格
        3.1.2 用韵与艺术风格
    3.2 独特体式
第四章 李清照词的词史意义及影响
    4.1 李清照的词调体式对后人的影响
    4.2 李清照词在词谱着作中的选录情况
        4.2.1 《词律》对李清照词的选录情况
        4.2.2 《词谱》对李清照词的选录情况
        4.2.3 《白香词谱》对李清照词的选录情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晚唐五代北宋文人词抒情方式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看”与“被看”——词的抒情视角之嬗变
    第一节 叙述者的全知视角——局外观色的旁观立场
        一、强化视觉的装饰艺术
        二、心境物化的抒情方式
    第二节 代言的第一人称抒情——模拟代言的女性心态
        一、不同代言对象的相似艳情
        二、超越同质艳情的象喻潜能
    第三节 作者的第一人称叙抒——缘己恋情的自我表现
        一、抒情第一人称“我”的出现
        二、真正作为第一人称的叙抒
        三、风雅比兴的托寓抒情
第二章 “风骚”还是“艳情”——词的抒情内容之迁移
    第一节 花间词——以双衬单的表情模式
        一、常见“双”的物态及其功能
        二、词人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南唐词——政治陈情的两性表达
        一、两性构象下的政治陈情
        二、“儿女态”中的家国心绪
    第三节 聊佐清欢、形容盛明的北宋前期词
        一、聊作清欢:丽情、闲情与风情
        二、形容盛明:干谒、酬唱与祝寿
    第四节 陶写性情、审音定调的北宋后期词
        一、陶写性情:士心、社稷与悼亡
        二、审音定调:字法、句法与章法
    第五节 走向抒情的误区——词丧失感发功能的两种形态
        一、畸形的艳
        二、病变的雅
第三章 时空与诗性——词的抒情形式之变革
    第一节 小令的时空设置与诗性思维
        一、活在过去的词人
        二、追忆笔法的虚拟叙事
    第二节 长调的时空安排与词体革新
        一、设想未来与时空之延伸
        二、追忆过往与时空之回溯
        三、双向对写与时空之拓展
    第三节 个体抒情在时间上的扩张——历史追忆与人生失落
    第四节 个体抒情在空间上的扩张——羁旅、游仙与命运焦虑
第四章 唐五代北宋文人词的发展阶段与吟咏重心
    第一节 晚唐五代北宋文人词发展的雅化过程和突出阶段
    第二节 总体基调:历史—道德二律悖反下词的吟咏重心与悲剧美感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反思与开拓:上海词学研究70年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辉煌的历程: 上海词学研究的三个时期
    (一) 转型期
    (二) 繁盛期
    (三) 发展期
二、 广阔的研究视域
三、 群体的多样与传承
小 结

(4)清代论词绝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论词绝句研究文献综述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三、从论诗绝句到论词绝句
第一章 清代论词绝句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清代论词绝句的研究背景
        一、清代之前的论词绝句
        二、清代论词绝句的历史分期问题
    第二节 清初词坛:词学复兴带动论词绝句的兴起
        一、对明词的批评
        二、对清初词坛的评价
        三、对历代词的接受
    第三节 清中后期词坛:词派论争推进论词绝句的发展
        一、阳羡词派:髯陈端不让髯苏,跌宕沉雄绝代无
        二、浙西词派:秀骨清魂画亦难,千秋白石压词坛
        三、常州词派:千载春花与秋月,一经寄托便遥深
    第四节 晚清词坛:多元并立拓展论词绝句的创作
        一、评点本朝词人
        二、聚焦地域词学
        三、评点闺阁词人
        四、“主寄托”带来文学性的回归
第二章 清代论词绝句作者的主体身份与创作心理
    第一节 主体身份
        一、词派人物
        二、文人雅士
        三、词学名家
        四、词选编者
    第二节 创作心理
        一、“戏为”滥觞:“戏题”“杂感”与“偶成”的非正式批评
        二、才学为诗:作为以学问解词、注词的产物
        三、标举风雅:诗词创作的日常化
第三章 清代论词绝句名家综论
    第一节 厉鹗的论词绝句
        一、厉鹗作论词绝句的时代背景
        二、论词绝句与浙西词学
        三、厉鹗对浙派美学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宋翔凤的论词绝句
        一、宋翔凤作论词绝句的时代背景
        二、从“论词”到“解词”
        三、宋翔凤“缒幽凿险”的解词方式
    第三节 谭莹的论词绝句
        一、谭莹作论词绝句的缘由
        二、谭莹论词绝句中的词学思想
        三、谭莹与潘飞声论岭南词人异同
        四、论词绝句创作与岭南词史构建
第四章 论词绝句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论词绝句的艺术手法和审美特征
        一、诗与词的结合:寻章摘句,檃栝成文
        二、象与喻的结合:巧喻设譬,形象生动
        三、情与理的结合:亦情亦理,情理兼胜
    第二节 作为文学样式的论词绝句
        一、论词绝句题前小序略论
        二、论词绝句对词本事的索解
        三、论词绝句的文学性问题
第五章 论词绝句的理论价值
    第一节 论词绝句的理论内容
        一、词体起源说:从“辨体”转向“尊体”
        二、词体风格论:从“对立”走向“多元”
        三、批评方法论:从“鉴赏”到“感悟”
    第二节 论词绝句的“文体越界”问题
        一、诗与论,诗歌题材内容的开拓
        二、诗与词,“以高行卑”文体互参观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6)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顺康雍乾时期词传播与接受的环境及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布
    第一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书目中的着录
        一、别集
        二、选集
    第二节 宋版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传
        一、毛扆及毛褒所藏宋刻
        二、钱曾所藏宋刻
        三、季振宜所藏宋刻
        四、徐乾学所藏宋刻
        五、张宗橚所藏宋刻
        六、黄丕烈所藏宋刻
    第三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重刻与重抄
        一、唐宋词集丛刻
        (一) 汲古阁所刻唐宋词
        (二) 侯文灿刻《宋十名家词》
        二、宋词别集重刻
        三、唐宋词选集重刻
        (一) 《梅苑》
        (二) 《草堂诗余》
        (三) 《绝妙好词》
        (四) 《乐府补题》
        四、唐宋词集的重抄
        (一) 书坊及私人传抄唐宋词集
        (二) 四库馆臣抄录唐宋词集
    第四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校勘
        一、私人藏书家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毛扆和鲍廷博为中心
        二、四库馆臣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一) 字句勘误
        (二) 作者考订
        (三) 格律辨析
        (四) 版本考证
    第五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与笺注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以《山中白云词》为例
        (一) 艺术手法的点评
        (二) 思想内容的感悟
        二、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笺注——以《绝妙好词笺》为例
        (一) 名物掌故笺释
        (二) 词人生平考证
        (三) 词人词作评价
        (四) 其他词作增补
        (五) 文字内容校勘
    第六节 唐宋词集的传播与顺康雍乾时期词风的演变
        一、《花间集》与明末清初复古之风的赓续
        二、《乐府补题》与顺康雍乾时期咏物词的繁荣
        三、《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编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新编唐宋词选概述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选中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基本数据的获取、统计与计算
        二、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一) 时代及群体的选择
        (二) 重要词人的进退与沉浮
        (三) 词作的审视
    第三节 唐宋词的选编与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
        一、《见山亭古今词选》:清初崇雅之风的酝酿
        二、《词综》:开启清代学南宋慕骚雅的新时代
        三、《词洁》:南北兼取的接受理念与客观上崇雅的强化
        四、《御选历代诗余》:不主一隅与悉归于正
        五、《晴雪雅词》:示人词法与南宋清雅词风的普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以《词话丛编》为中心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概述
        二、唐宋词在词话中的传播方式
        (一) 品评与赏析
        (二) 笺注与阐释
        (三) 辨讹与纠谬
        (四) 纪事与述闻
        三、词话传播唐宋词的特点和效应
        (一) 小众化
        (二) 碎片化
        (三) 趣味化
        (四) 深度化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接受——以作法的研习为中心
        一、创作进程的构思
        二、艺术境界的营造
        三、作法类型的归纳
    余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体认与论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对唐宋词人及其作品的体认
    第二节 词体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一、诗、词之异同
        二、词、曲之异同
    第三节 词史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第四节 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接受的论争
        一、南北宋之争
        二、正变之论
        三、本色论
        四、雅俗之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唐宋词接受看顺康雍乾时期词风之演变
    第一节 明末至顺治初期——宗花间、南唐、北宋与清词的小令化、艳情化
    第二节 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多元化接受与清词题材及风格的多样化
        一、风云变幻的唐宋词多元接受
        二、多元接受背景下的清初词坛
    第三节 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姜张独尊与清词内容的贫弱及风格的单一
        一、从厉鹗到王昶:对姜张的坚守与新变
        二、姜张词风笼罩下的其他类型唐宋词接受
        三、姜张独尊下的雍、乾词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追和看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的形式
        一、和韵
        二、集句
        三、效体
        四、櫽栝
    第二节 追和词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用调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用调数据基本分析
        (二) 追和十大词调
        (三) 追和词调与声情
        (四) 追和词调选用与原作及词坛风尚关系
        二、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人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次数及所属时代分布
        (二) 追和十大词人
        (三) 顺康和雍乾时期追和差异分析
        (四) 稼轩词风在清前期全面回归
        (五) 康熙中期姜张词风全面崛起
        三、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作排行及分析
        (一) 被追和热点作品排行比较
        (二) 被追和热点作品的词调、题材和风格比较
        (三) 顺康时期与雍乾时期被追和热点作品之比较
        (四) 被追和热点作品所属时代比较
    第三节 追和词兴盛的原因及其对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
        一、追和词兴盛原因探究
        二、追和对于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和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大事记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中学语文教材中李清照词作选编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李清照词的传播及近代教材中选编情况分析
    第一节 李清照词作的传播情况
        一、宋元——独步闺阁的词学地位
        二、明代——跻身须眉的词学地位
        三、清代——词家大宗的词学地位
        四、现当代(78年以前)政治化解读
        五、现当代(78年以后)研究高涨期
    第二节 李清照词作在教材中选编及特点分析
        一、李清照词作在教材中的选编
        二、李清照词作选编的特点分析
    第三节 李清照词作传播与选编影响因素
        一、李清照作品本身的属性
        二、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
        三、课程标准的导向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李清照词的教学案例研究
    第一节 李清照词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教学案例研究
        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教学案例研究
        三、《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教学案例研究
    第二节 李清照词在教学中的不足
        一、注重单篇教学
        二、教学针对不足
        三、资源整合缺乏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李清照词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李清照作品风格的全面认知
        一、词言情
        二、诗言志
    第二节 李清照词作教学策略
        一、李清照词作教学策略之对比阅读
        二、李清照词作教学策略之巧抓意象
        三、开展李清照词乐融合趣味课堂
    第三节 李清照词作的专题教学
        一、李清照词作专题教学的重要性
        二、李清照词作专题资源整合设想
        三、李清照词作专题教学的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历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南唐二主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南唐二主词本事研究
    一、李璟词本事研究
        (一)《浣溪沙》二首的作者
        (二)《浣溪沙》本事批评
    二、李煜词本事与传播研究
        (一)《菩萨蛮》词本事批评
        (二)《玉楼春》词本事批评
        (三)《柳枝》词传播研究
        (四)“后主围城中作词”考辨
第二章 词人形象与南唐词学活动研究
    一、历代词论中的二主形象
        (一)词论中的李璟形象
        (二)词论中的李煜形象
    二、李煜的音乐才能
        (一)参与补缀《霓裳羽衣曲》
        (二)创作《念家山破》和《振金铃曲破》
        (三)填《嵇康》曲词
        (四)李煜与《后庭花破子》词
        (五)李煜与《秋霁》词
    三、南唐君臣以词讽谏的文学活动研究
        (一)南唐君臣以词讽谏的文学现象
        (二)南唐君臣以词讽谏的文学史意义
第三章 南唐二主词艺术研究
    一、明清对南唐二主词的重新认识
        (一)“致语”“情语”——《艺苑卮言》对李煜词的新定位
        (二)南唐二主词写“哀情”与词体地位的提高
        (三)沈谦对李煜词认识的偏差
        (四)王国维对南唐二主词的评价
    二、论南唐二主词的凄婉词风
        (一)三种批评的声音
        (二)对二主词风认识上的二重性
        (三)陈廷焯词学视域中的二主词风
第四章 论南唐二主词的地位和影响
    一、南唐二主词的词坛地位
        (一)五代、南唐词的代表
        (二)词体正变观与南唐二主词
        (三)将南唐二主词视为婉约词风的滥觞
    二、常州词派词学视域中的南唐二主词
        (一)张惠言对南唐二主词认识的不足
        (二)周济对李煜词认识上的矛盾
        (三)谭献对李煜词作的品评
        (四)冯煦词学视域中的二主词
        (五)陈廷焯对二主词的认识
        (六)况周颐对李煜词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9)两宋之际宗苏词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宗苏词人的代际传承
    第一节 苏轼与苏门词人
    第二节 南渡词人对苏轼词风的延续
    第三节 中兴词人对苏轼词风的发扬
    小结
第二章 “佳处如其诗”:江西诗派诗人的词作
    第一节 江西诗派诗论入词
    第二节 “浓淡之间”——陈与义对东坡范式的追摹
    第三节 “以诗为词”的进程
    第四节 绚烂归于平淡——词风整体倾向
    小结
第三章 南渡宗苏词人的词作
    第一节 进退出处的选择
    第二节 高举苏轼豪宕沉雄的词风
    第三节 中兴气象
    第四节 宗苏词的表现方式
    小结
第四章 次韵苏轼词的新变和价值
    第一节 次韵词的影响效应
    第二节 次韵词的情感深化过程
    第三节 次韵词组词形式的创新
    第四节 次韵词词牌的经典化意义
    小结
第五章 宗苏词人的词学观
    第一节 苏门词人的词学观
    第二节 南渡宗苏词人的词学观
    第三节 中兴宗苏词人的词学观
    小结
结语
附录 :宗苏词人成员构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晚清民国时期词学对秦观的论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晚清民国时期词学对秦观作为创作主体的论评
    1.1 艺术才能论
        1.1.1 卓越的词才
        1.1.2 深沉的词心
    1.2 词作渊源论
        1.2.1 远祖温、韦
        1.2.2 近承欧、柳
第2章 晚清民国时期词学对秦观词作的论评
    2.1 技巧手法论
        2.1.1 辞、情、韵的精心融合
        2.1.2 字句的用心锤炼
        2.1.3 意境的苦心营造
    2.2 艺术风格论
        2.2.1 婉约
        2.2.2 沉郁
第3章 晚清民国时期词学对秦观词史地位的论评
    3.1 周、秦比较论
    3.2 晏、秦比较论
    3.3 黄、秦比较论
    3.4 总体词史地位论
第4章 晚清民国时期词学对秦观论评的特点及突破
    4.1 晚清民国时期词学对秦观论评的特点
    4.2 晚清民国时期词学对秦观论评的突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秦观、李清照词艺术风格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清照词用调研究[D]. 宋子叶. 河北大学, 2021(02)
  • [2]晚唐五代北宋文人词抒情方式演进研究[D]. 雷晶晶.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反思与开拓:上海词学研究70年述评[J]. 彭国忠,刘泽华. 文艺理论研究, 2020(06)
  • [4]清代论词绝句研究[D]. 苏静. 吉林大学, 2020(01)
  • [5]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池茗,高文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2)
  • [6]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D]. 陶友珍. 苏州大学, 2020(06)
  • [7]中学语文教材中李清照词作选编及教学研究[D]. 李芳. 河南大学, 2020(02)
  • [8]历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南唐二主词研究[D]. 杨伟义. 云南民族大学, 2020(06)
  • [9]两宋之际宗苏词人研究[D]. 仝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晚清民国时期词学对秦观的论评研究[D]. 罗改峰. 南昌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秦观与李清照诗歌艺术风格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