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LD在MSPWM逆变器死区控制中的应用

CPLD在MSPWM逆变器死区控制中的应用

一、CPLD在MSPWM逆变器中对死区时间控制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安慧玲[1](2020)在《基于开关升压逆变器的综合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光伏逆变器作为最关键的设备之一成为了目前关注的焦点。传统逆变器、Z/Quasi-Z源逆变器和开关升压逆变器虽然经过不断革新,但依然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相比之下,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能够实现与Z源逆变器相同的电压增益,同时还具有更简单的前级电路、避免死区时间等优点,未来在多个领域都将拥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母线电压二倍频和共模电压电压较高的问题,导致更高开关损耗、更大的电流谐波和漏电流。因此,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设计。针对单相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母线电压二倍频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PI+PR”的协同控制方法。首先,推导分析了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母线电压二倍频的产生原因,并利用最优参数设计法仿真研究了前级电路中电感、电容和输出侧电阻对母线电压二倍频的影响,得到了单相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在多组参数条件下的母线电压二倍频大小。之后,介绍了PI和PR控制方法的原理、传递函数和对直流侧电压和输出侧电流的静态和动态控制过程。最后,在多组电路参数条件下进行了仿真研究,证明了“PI+PR”闭环控制对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的母线电压二倍频抑制效果明显,母线电压二倍频幅值相比开环时均显着下降。针对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的共模电压问题,本文采用了奇矢量脉冲宽度调制(OPWM)用于抑制系统共模电压。首先,对空间矢量调制中电压矢量与三相逆变桥开关状态的对应关系进行了介绍,进而通过计算分析了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中各个电压矢量所对应的共模电压值,证明了采用OPWM能够抑制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的共模电压。之后,分别介绍了空间矢量脉冲宽度调制(SVPWM)和OPWM中电压矢量的选择原则、目标矢量的合成方式、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计算和开关序列的作用顺序。最后通过仿真对比分析,证明了OPWM导致的共模电压幅值为1/3upn,相比SVPWM导致的共模电压幅值下降了2/3。最后,搭建了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的实验平台,验证了OPWM能够有效地抑制系统的共模电压。

吴琪[2](2020)在《三电平ANPC变换器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电平有源中点钳位变换器(ANPC)具有三相输出的电压谐波畸变率低、开关器件耐压值小与功率密度高等优势,降低了变换器的成本和设备的体积。目前被广泛用在中高压大功率设备中。本文针对传统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作用于三电平ANPC时,每个开关周期滚动优化都要计算全部的电压矢量,导致控制器的计算量大,针对该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有:1.简述了三电平ANP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构建了三电平ANPC变换器与空间电压矢量数学模型,并且对该模型进行了离散化。2.阐述了课题组搭建了基于DSP+CPLD控制单元的多电平ANPC变换器实验平台,本文提出两种改进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都是在此实验平台上验证的。3.三电平ANPC变换器传统模型预测算法每滚动一次就要计算27个电压矢量,从中选择一个最优解,这样就需要占有控制器很大的资源并且程序执行时间长。针对这个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的模型预测算法控制。结合虚拟空间矢量的算法,从而让有限控制集内的27个电压矢量减少到21个电压矢量,减少了每次滚动优化的矢量个数,最终提高计算的速度的同时减少对控制器资源的消耗,提高效率。此算法通过了仿真和试验的验证。4.在前面的基础上提出另一种更快速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此方法分两步预测,第一步根据价值函数代入6个正小矢量计算,从中选择一个价值函数最小的;第二步根据第一步计算出价值函数最小的正小矢量,计算以该正小矢量为中心的四边形内所有的矢量价值函数,最终选择一个最小的值作为输出矢量,这样大幅度的降低计算量,提高计算效率。此算法通过了仿真和试验的验证。

程东亮[3](2019)在《基于VSVPWM的三电平电源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以及越来越多精密仪器的出现,要求逆变器具有输出功率大、谐波含量低、转化效率高、电磁干扰低的特点。二极管箝位式三电平逆变器具有控制简单、开关器件应力小、输出电压谐波失真小等优点,在高压大功率场合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存在中点电位不平衡问题和死区效应问题,会导致输出波形的畸变,甚至降低电子元件的寿命,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高逆变器的输出效率以及输出波形的质量。本课题主要对二极管箝位式三电平逆变器的虚拟空间矢量脉宽调制(Virtual Space Voltag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VSVPWM)、中点电位平衡和死区补偿等相关技术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VSVPWM实现过程计算量偏大问题,论文对二极管箝位式三电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三电平矢量空间进行分析。同时基于60°坐标对VSVPWM进行算法优化,详细推导了优化算法实现过程,对大小扇区判断和时间计算进行了简化。并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结果表明逆变器的开关管驱动信号、输出线电压以及三相输出波形都与理论推导一致,证明了优化算法的正确性。(2)针对中点电位存在波动较大和偏移问题,基于虚拟空间矢量调制提出了一种调节因子控制和开关序列选择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对于存在冗余小矢量的小扇区,则引入调节因子进行电位控制;当参考电压矢量位于第5小扇区,由于缺乏冗余小矢量,通过选取合适的开关序列来对中点电位的偏移进行平衡。仿真结果表明在调制度为0.9时所提的平衡算法仍可以有效抑制中点电位的波动,对电位偏移也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3)针对三电平逆变器固定死区补偿的不足以及电流极性判断不准确问题,对死区效应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相电压反馈的误差电压计算和电流重构相结合的死区补偿策略,该方法通过相电压反馈,可实时计算死区效应所造成的误差电压,提高补偿策略的适应性,同时在旋转坐标系下采用卡尔曼滤波,克服了传统滤波方法造成的相位延时问题,从而提高了电流极性判断的准确性。仿真结果表明,重构之后的电流在过零处的电流极性也更容易判断;同时相对于传统固定死区补偿方法,所提算法死区补偿之后的输出电压更接近于目标值,谐波含量也有明显下降。(4)基于TMS320F28335 DSP搭建了一套15KW的二极管箝位式三电平逆变器的实验平台。分别对提出基于60°坐标的VSVPWM的中点电位平衡和死区补偿算法进行验证,然后进行系统整体的调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中点电位平衡算法有效抑制电容电压发生偏移,同时减小了中点电位的波动;经过死区补偿之后的电压更加光滑,谐波含量更小;逆变器三相输出基本达到220V目标值,相邻两相相位偏差小于6°,输出电压谐波小于3%,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陈斌[4](2019)在《EMA数字伺服驱动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机电作动器(EMA)是一种机电一体化装置,具有集成度高、功率密度大、传动效率高等优点,在飞机翼面控制系统、武器随动系统、电动收放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高性能的EMA要求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和环境适应性。针对该要求,本文研究自适应控制在EMA数字伺服驱动领域的应用并搭建以IPM和DSP为核心的伺服驱动平台以进行性能验证。首先,介绍本文EMA总体设计,建立了EMA数学模型,模型包括驱动电机和机械传动两部分。在EMA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电流控制策略在解耦精确性、动态响应性、对参数变化的鲁棒性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MRAC)的电流环控制策略。在EMA速度环设计中,通过扰动观测器对EMA速度控制过程中的扰动进行观测和前馈补偿。此外,对该控制器的参数敏感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RLS)的速度环自校正控制策略。然后,搭建了EMA数字伺服驱动系统试验平台,包括硬件平台和嵌入式软件系统。硬件平台包括功率驱动电路和数字控制电路,功率驱动电路以智能功率模块(IPM)为核心,采用三相半桥结构;数字控制电路以DSP+CPLD为核心,结合了DSP的强大运算能力与CPLD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设计了EMA自适应控制嵌入式软件系统,并进行相关测试和调试。最后,在EMA数字伺服驱动平台上对本文提出的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试验和验证。

张陶晶[5](2019)在《电动汽车双凸极电机驱动/充电一体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动汽车的驱动/充电一体化系统能够将驱动用电机系统复用为充电装置,从而无需额外的充电器或充电桩,仅需大功率充电电缆即可实现快速充电,大大提高了电动汽车充电的便利性。电励磁双凸极电机(DSEM)由于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制造成本低等因素,在电动汽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不足之处在励磁损耗影响到电机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因此,本文针对电励磁双凸极电机,提出一种驱动/充电一体化集成系统,变换器采用前级DC/DC变换器和逆变器级联的方式,将DSEM的励磁绕组作为DC/DC变换器的大电感,不仅省去了传统驱动/充电一体化系统中的DC/DC变换器的大电感,励磁绕组的功能复用还可以提高系统驱动运行的效率,同时系统充电模式下利用电机绕组作为网侧电感,不仅可以降低网侧电流谐波,还可以消除DSEM的转矩输出。本文针对该系统的拓扑结构、控制策略和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本文给出了该新型DSEM驱动/充电一体化系统拓扑结构方案,在升压驱动和降压恒流充电工作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的DSEM的复用励磁绕组布置方式和匝数进行了设计,并结合DSEM的数学模型,理论上推导了由DSEM三相电枢绕组电感构成的三相PWM整流器数学模型。针对系统驱动运行模式下存在的DSEM励磁电流、DC/DC变换器输出电压、电机转速和电枢电流控制过程中相互耦合关系,推导了转速电流闭环的系统解耦控制策略,并分析了系统输入和输出间存在的功率约束关系,提出一种功率闭环的优化解耦控制策略,对影响驱动输出特性的励磁电流纹波和直流母线电压纹波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并通过系统损耗分析校验了驱动系统的运行效率。针对系统充电运行模式,详细设计了三相PWM整流器控制回路参数,给出了前级DC/DC变换器的控制策略,并对系统充电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三相PWM整流器的输出电压限制、绕组间互感对充电电流的影响和DSEM输出转矩等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搭建了驱动模式下的MATLAB仿真模型和充电模式下的MATLAB、ANSYS有限元联合仿真模型,验证系统驱动和充电模式下的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软硬件实验平台,设计了基于碳化硅MOSFET的主功率电路及其驱动电路、采样和调理电路,以及基于DSP和CPLD的主控电路,对本文中所提出的驱动和充电一体化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系统运行过程中优良的稳态和动态性能。

唐昊[6](2013)在《基于FPGA的单相逆变电源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逆变电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逆变电源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研发高性能的单相逆变电源成为电力电子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FPGA的单相数字控制逆变电源。通过对单相逆变电路工作原理的分析,建立了逆变电源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模型、离散时间状态空间模型及SPWM调制方式做了详细分析。为提高逆变电源输出正弦波的精度,提出了一种新型无死区SPWM调制方式,相比于传统的SPWM加死区调制方式,这种新型的调制方式能够提高逆变电源的输出精度以及母线电压的利用率,并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仿真分析。在综合分析逆变电源的数字控制策略基础上,考虑到小型单相电源并联组成大功率三相电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PID控制的幅相控制策略。对幅相控制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利用Matlab/Simulink对幅相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在仿真中调制方式分别采用传统SPWM加死区调制方式、理想SPWM调制方式和新型无死区SPWM调制方式。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FFT分析,新型无死区SPWM调制方式的波形优于传统SPWM加死区调制方式的波形,验证了设计的无死区调制单相数字控制逆变电源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最后,设计了以FPGA为控制核心的硬件电路,其中包括主控电路、检测电路和驱动电路等,并在实验平台上完成了相关实验。

杨溢炜[7](2013)在《三级式同步电机的起动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频交流电源系统以其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运行维护成本低以及容易实现起动发电双功能等突出优点,成为当今飞机电源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三级式同步电机作为航空电源系统中最常用的无刷交流发电机,仍然应用于变频电源系统中,可以实现起动发电双功能。三级式同步电机构成的起动发电系统,首先必须解决起动过程中主励磁机的励磁问题,而且需要针对主发电机选择合适的起动控制策略。基于上述情况,本文重点对三级式同步电机起动工作时的励磁控制技术及系统起动控制技术展开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具有开路型励磁绕组的三级式同步电机结构,然后建立了主发电机和主励磁机的数学模型,并简要阐述了三级式同步电机的励磁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起动工作原理;此外,对主励磁机的励磁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根据交、直流励磁特性,给出了交流励磁频率及交、直流励磁切换点的选取原则。针对本文提出的双逆变器共直流母线的励磁结构,基于矢量控制的思想,研究了双逆变器的新型交、直流励磁控制实现方法;为了获得良好的励磁效果,分析了双逆变器的死区效应,提出其死区补偿控制策略;为了方便算法实现,还简化了基于SVPWM调制的励磁控制过程。为了验证本文所述控制方法,本文采用MATLAB软件构建了基于新型交直流励磁的三级式同步电机起动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对起动过程中的励磁特性及起动运行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然后构建了以TMS320F28335为核心的全数字励磁和起动控制器,介绍了其软硬件设计流程,最后对励磁及起动控制过程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述控制策略是正确可行的。

郑胄强[8](2013)在《基于DSP+CPLD的横机伺服驱动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舒适、优雅、绚丽的针织服饰越来越被大众所青睐,而电脑横机正是针织服饰时尚的缔造者。近年来,国内电脑横机行业虽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同时也形成了品牌层次参差不齐,产品质量高低不同的乱相。国内厂商虽然在一些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某些关键技术上与国外仍有不小的差距,这也造成了高端市场被国外厂商长期垄断的局面。横机主要由制版系统、机械执行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制版系统和控制系统分别决定了横机产品的样式和品质,而作为横机机械执行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伺服驱动器是横机效率和性能的决定因素,也是国内企业进入高端市场必须攻克的关键技术。因此横机伺服驱动器也逐渐成为各大横机厂商的研究热点,研究高性能横机伺服驱动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电脑针织横机交流永磁同步电机机头伺服驱动器为例,介绍了一种基于DSP+CPLD的电脑横机机头伺服驱动器的实现方式。主要开展的研究有:首先,讨论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和数学模型,详细分析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和SVPWM实现原理,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系统,并确定了电脑横机机头矢量控制策略。然后,根据横机伺服驱动器的特殊硬件功能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DSP+CPLD的横机伺服驱动器的硬件平台,该平台由控制板和驱动板两部分组成。并对包括开关电源、主功率逆变、上下桥臂驱动、电流采样等各个电路模块的实现原理及参数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接着,根据横机伺服驱动器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完成了DSP和CPLD的软件部分设计。DSP和CPLD分别实现矢量控制核心算法和系统辅助功能,并重点对三环控制器和正交分频算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并实现了一种新颖的任意倍数正交分频算法和变比例增益的三环控制器;在深入分析死区效应和零点钳位效应的基础上,结合本项目实际应用,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死区补偿策略,通过两相旋转坐标系中的电流重构技术判断电流极性,并应用了一种零电流钳位现象的判断和消除方法,可以有效的抑制电流的过零点钳位。该策略具有补偿精确、易于软件实现等特点;最后在实验室对托平台和现场调试平台下进行了测试,对系统各类实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系统设计的稳定性和正确性,结果显示本文所设计的伺服驱动器能很好的满足全电脑针织横机的工作要求。

潘扬[9](2010)在《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化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性能,永磁同步电机伺服驱动系统作为运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和应用直接影响到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因此,对伺服驱动系统的研究有利于提升我国自动化生产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提高永磁同步电机伺服驱动系统的运行精度,降低其成本,本论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伺服驱动系统的无速度传感器技术和死区补偿算法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分析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转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方法设计了带有电流环和速度环的双闭环数字伺服驱动系统,并进行Simulink仿真。2、针对传统速度传感器可靠性差、成本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的无速度传感器转速估计方法,并与有速度传感器系统进行了比较。3、针对由逆变器死区效应引起的电流畸变、谐波增大等问题,通过分析死区效应产生的原因和死区效应的影响,提出一种采用卡尔曼滤波器进行在线死区补偿的方法,将死区补偿前后的输出特性进行比较。4、进行永磁同步电机伺服驱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硬件部分基于TMS320F2812设计了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器,基于PS21563设计了永磁同步电机功率驱动器;软件部分采用EKF实现转速估计,并加入卡尔曼滤波死区补偿算法。5、将设计算法应用于研制的永磁同步电机伺服驱动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能够较好估计电机转子速度,经过死区补偿后电机电压电流谐波减小,基本消除了零点钳位现象,验证了所研究方法的有效性。6、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展望。

陆天华[10](2009)在《基于IGBT350kHz大功率分时移相控制逆变电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外频率高于100kHz的固态高频感应加热电源基本上都是采用功率MOS- FET器件。由于功率MOSFET器件单管容量小,大功率设备需要大量的器件并联使用,而为了消除其固有的寄生二极管的不良反向恢复特性,必须串联快恢复二极管。由于器件多,所以可靠性和效率降低。另外在相同功率和频率下,采用IGBT可使开关管的成本降为采用MOSFET的1/21/3。然而大容量的IGBT存在开关损耗大,尤其是拖尾电流在高频开关工作状态下引起的关断损耗很大,限制了其工作频率的提高。目前IGBT的开关频率在零电流开关(ZCS)状态下可工作在100KHz。针对目前大功率开关器件IGBT频率较低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逆变拓扑结构——通过4个IGBT并联的时间分割控制提高系统频率,从而在保证感应加热电源大功率的前提下提高了其工作频率。另外,针对感应加热系统参数具有非恒定性,随时间、环境及自身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本文研究了采用电流过零同步技术的频率跟踪方式并在CPLD中进行设计实现,使逆变器始终保持在功率因数近似为1的状态下工作,实现电源的高效运行。设计一台350kHz、1KW的分时——移相控制感应加热电源实验样机,在实现的过程中,研究了基于DSP+CPLD的分时——移相调节的控制策略的实现,进行了软件编程仿真下载测试,以及IGBT的驱动保护电路的设计实验,对电流过零同步技术的频率跟踪方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试验。文章给出了整机的结构设计,逆变器控制框图,驱动电路以及保护电路的设计。同时给出了关键电路的仿真波形和电源实验结果。

二、CPLD在MSPWM逆变器中对死区时间控制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PLD在MSPWM逆变器中对死区时间控制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开关升压逆变器的综合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伏逆变器研究现状
        1.2.1 传统逆变器
        1.2.2 Z/Quasi-Z源逆变器
        1.2.3 开关升压逆变器
    1.3 逆变器二倍频纹波抑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4 逆变器共模电压抑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分析
    2.1 系统拓扑结构
    2.2 前级升压电路建模分析
    2.3 后级传统三相桥建模分析
    2.4 调制策略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母线电压二倍频纹波分析及抑制
    3.1 引言
    3.2 母线电压二倍频纹波分析
    3.3 基于“PI+PR”控制器的二倍频纹波抑制策略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共模电压分析及抑制
    4.1 引言
    4.2 共模电压分析
    4.3 基于SVPWM的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的共模电压分析
    4.4 基于OPWM的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的共模电压分析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共模电压抑制的实验研究
    5.1 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实验系统
        5.1.1 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实验系统硬件部分
        5.1.2 新型开关升压逆变器实验系统软件部分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三电平ANPC变换器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电平变换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多电平变换器介绍及研究背景
        1.1.2 多电平变换器的研究意义
    1.2 多电平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1.2.1 中性点钳位式多电平变换器
        1.2.2 级联式多电平变换器
        1.2.3 飞跨电容多电平变换器
    1.3 多电平变换器的调制算法
        1.3.1 空间矢量脉宽控制
        1.3.2 载波脉宽控制
        1.3.3 特定谐波消除控制
        1.3.4 模型预测控制
    1.4 三电平ANPC变换器的关键问题及研究现状
        1.4.1 直流母线中性点电压的平衡
        1.4.2 开关器件的损耗减少与平衡
        1.4.3 共模电压的减少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平台介绍
    2.1 实验平台总体架构
    2.2 平台硬件电路
        2.2.1 控制板单元
        2.2.2 主功率单元
        2.2.3 辅助供电板单元
        2.2.4 信号采样调理单元
        2.2.5 驱动电路单元
    2.3 平台控制的软件
        2.3.1 DSP控制的程序实现流程
        2.3.2 CPLD控制的程序实现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电平ANPC变换器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
    3.1 三电平ANPC变换器工作原理
    3.2 三电平ANPC变换器空间电压矢量模型
    3.3 三电平ANPC变换器的离散数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电平ANPC变换器基于虚拟磁链的快速模型预测控制
    4.1 三电平ANPC变换器虚拟空间矢量
        4.1.1 虚拟中矢量
        4.1.2 虚拟小矢量
        4.1.3 虚拟大矢量
        4.1.4 虚拟零矢量
    4.2 基于虚拟磁链的快速模型预测控制
        4.2.1 三电平ANPC变换器的中性点电压预测模型
        4.2.2 三电平ANPC变换器虚拟磁链的预测模型
        4.2.3 三电平ANPC变换器快速模型预测控制策略
        4.2.4 仿真与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电平ANPC变换器分步预测的快速模型预测控制
    5.1 三电平ANPC变换器模型预测控制建模
        5.1.1 三电平ANPC变换器输出电流数学模型
        5.1.2 三电平ANPC变换器母线中性点电压数学模型
        5.1.3 三电平ANPC变换器输出电流与中性点电压平衡
    5.2 三电平ANPC变换器快速模型预测控制建模
        5.2.1仿真与实验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VSVPWM的三电平电源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三电平逆变器研究现状
        1.2.1 三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
        1.2.2 三电平逆变器调制技术
        1.2.3 三电平逆变器电位平衡技术
        1.2.4 三电平逆变器死区补偿技术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二极管箝位式三电平逆变器原理
    2.1 二极管箝位式三电平逆变器基本原理
    2.2 基于60°坐标系对VSVPWM算法的研究
        2.2.1 三电平逆变器VSVPWM算法
        2.2.2 60 °坐标系下优化的VSVPWM算法
    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三电平逆变器改进的中点电位平衡控制方法
    3.1 三电平逆变器中点电位不平衡原理
    3.2 传统中点电位平衡控制方法
    3.3 改进的中点电位平衡控制方法
        3.3.1 基于调节因子的电位控制
        3.3.2 开关序列选择控制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三电平逆变器死区补偿策略
    4.1 三电平逆变器死区效应分析
    4.2 死区补偿策略
        4.2.1 误差电压在线计算
        4.2.2 电流极性判断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三电平逆变器系统设计与测试
    5.1 三电平逆变器整体硬件系统
        5.1.1 逆变器主电路
        5.1.2 电源模块
        5.1.3 采样调理电路
        5.1.4 驱动电路设计
    5.2 三电平逆变器软件系统
        5.2.1 DSP主程序
        5.2.2 DSP中断服务子程序
        5.2.3 CPLD功能
    5.3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3.1 实验平台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EMA数字伺服驱动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EMA数字伺服系统研究现状
    1.3 EMA数字伺服系统关键技术
        1.3.1 电机及功率驱动技术
        1.3.2 机械传动技术
        1.3.3 先进伺服控制技术
        1.3.4 热力分析与管理
        1.3.5 多学科建模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EMA数字伺服驱动系统建模
    2.1 EMA数字伺服驱动系统性能要求
    2.2 EMA数字伺服驱动系统结构
    2.3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
        2.3.1 坐标变换
        2.3.2 PMSM模型
    2.4 EMA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MA数字伺服驱动自适应控制研究
    3.1 基于MRAC的电流环自适应控制
        3.1.1 电流环解耦控制
        3.1.2 基于MRAC的自适应控制
        3.1.3 仿真验证
    3.2 基于参数辨识的速度环自校正控制
        3.2.1 基于扰动观测器的速度控制器
        3.2.2 基于RLS的在线参数辨识
        3.2.3 基于参数辨识的速度环自校正控制
        3.2.4 仿真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MA数字伺服驱动系统试验平台搭建
    4.1 EMA数字伺服驱动系统硬件平台
        4.1.1 基于IPM的功率驱动电路
        4.1.2 基于RDC的位置/速度反馈电路
        4.1.3 基于霍尔传感器的电压/电流反馈电路
        4.1.4 基于DSP+CPLD的数字控制电路
        4.1.5 其它功能模块
    4.2 EMA数字伺服驱动系统嵌入式软件
        4.2.1 EMA数字伺服驱动软件系统流程
        4.2.2 EMA数字伺服驱动控制程序结构
        4.2.3 DSP系统初始化及外设应用程序
        4.2.4 SVPWM算法应用程序
        4.2.5 控制器应用程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MA数字伺服驱动自适应控制系统性能试验
    5.1 EMA电流环性能试验
    5.2 EMA速度环自校正性能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电动汽车双凸极电机驱动/充电一体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动汽车驱动/充电一体化系统研究背景
    1.3 电动汽车驱动/充电一体化系统研究现状
        1.3.1 基于永磁电机的驱动/充电一体化系统
        1.3.2 无永磁体电机驱动/充电一体化系统
    1.4 电动汽车用双凸极电机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凸极电机驱动/充电一体化系统工作原理
    2.1 引言
    2.2 驱动和充电一体化系统结构设计
    2.3 驱动/充电工作模式基本原理
    2.4 分段励磁绕组的DSEM
        2.4.1 DSEM结构方案
        2.4.2 DSEM励磁绕组匝数
    2.5 DSEM的数学模型
    2.6 DSEM绕组构成的三相PWM整流器数学模型
        2.6.1 低频数学模型
        2.6.2 高频数学模型
        2.6.3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驱动模式运行的控制策略
    3.1 引言
    3.2 DSEM的驱动控制
    3.3 驱动模式下解耦控制策略
        3.3.1 解耦控制原理
        3.3.2 转速电流闭环解耦控制策略
        3.3.3 系统驱动模式功率约束分析
    3.4 优化控制策略
        3.4.1 转速功率闭环控制策略
        3.4.2 励磁电流纹波分析及优化控制
        3.4.3 直流母线电压纹波分析及优化控制
    3.5 系统驱动模式效率分析
        3.5.1 励磁损耗计算
        3.5.2 功率器件损耗分析
        3.5.3 系统效率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充电模式运行的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三相PWM整流器的控制策略
        4.2.1 SVPWM控制
        4.2.2 三相PWM整流器的控制器设计
    4.3 前级DC/DC变换器控制策略
    4.4 系统充电模式下的工作特性分析
        4.4.1 三相PWM整流器输出电压限制
        4.4.2 绕组间互感对充电电流的影响
        4.4.3 系统充电模式电机输出转矩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凸极电机驱动/充电一体化系统模型搭建及仿真
    5.1 引言
    5.2 驱动模式仿真模型搭建
        5.2.1 基于Maxwell的电机本体模型
        5.2.2 基于MATLAB的驱动模式系统仿真模型
    5.3.充电模式下有限元联合仿真模型搭建
        5.3.1 基于Simplorer的功率变换器仿真模型
        5.3.2 基于MATLAB的充电控制器仿真模型
    5.4 驱动模式仿真结果
    5.5 充电模式有限元联合仿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凸极电机驱动/充电一体化系统实验平台设计
    6.1 引言
    6.2 实验硬件平台设计
        6.2.1 基于碳化硅MOSFET的主功率电路设计
        6.2.2 采样及调理电路设计
        6.2.3 主控电路设计
    6.3 系统软件设计
        6.3.1 DSP软件设计
        6.3.2 CPLD软件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双凸极电机驱动/充电一体化系统实验研究
    7.1 引言
    7.2 系统驱动模式实验
        7.2.1 DSEM反电势及位置信号
        7.2.2 驱动模式稳态实验
        7.2.3 驱动模式的起动过程实验
        7.2.4 驱动模式调速实验
        7.2.5 驱动模式加卸载实验
    7.3 系统充电模式实验
        7.3.1 恒流充电稳态实验
        7.3.2 充电模式建压实验
        7.3.3 充电模式下加、卸载实验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内容总结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6)基于FPGA的单相逆变电源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逆变电源技术研究的现状
        1.2.2 逆变电源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2章 逆变电路工作原理及模型分析
    2.1 逆变电路介绍
    2.2 单相全桥逆变电路工作原理
    2.3 全桥逆变电路的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2.3.1 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模型
        2.3.2 离散时间状态空间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PWM逆变电源调制方式的研究
    3.1 SPWM技术基本原理
    3.2 SPWM调制方式的分类
        3.2.1 单极性SPWM调制
        3.2.2 双极性SPWM调制
        3.2.3 倍频SPWM调制
    3.3 SPWM控制方法的实现
        3.3.1 表格法(ROM法)
        3.3.2 随时计算法(RAM法)
        3.3.3 实时计算法
    3.4 理想SPWM及SPWM加死区问题分析
        3.4.1 理想SPWM调制方式分析
        3.4.2 SPWM加死区问题分析
    3.5 无死区SPWM调制方式分析
        3.5.1 过渡开关状态
        3.5.2 无死区SPWM的实现方法
    3.6 SPWM调制方式仿真
        3.6.1 无死区SPWM数学模型
        3.6.2 无死区SPWM算法的仿真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逆变电源控制策略的研究与仿真
    4.1 逆变电源数字控制策略的概述
        4.1.1 无差拍控制
        4.1.2 重复控制
        4.1.3 模糊控制
        4.1.4 滑膜变结构控制
        4.1.5 神经元网络控制
        4.1.6 数字PID控制
    4.2 幅相控制方法
        4.2.1 系统模型描述
        4.2.2 幅相控制方法的控制原理
        4.2.3 幅相控制方法的外环控制
        4.2.4 幅相控制方法的内环控制
        4.2.5 幅相控制方法的系统结构
    4.3 系统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3.1 理想SPWM的幅相控制仿真实验
        4.3.2 SPWM加死区的幅相控制仿真实验
        4.3.3 无死区的幅相控制仿真实验
        4.3.4 二极管负载仿真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硬件电路设计和实现
    5.1 系统硬件电路整体设计
    5.2 主控电路设计
        5.2.1 主控芯片介绍
        5.2.2 电源与晶振电路设计
        5.2.3 存储电路设计
        5.2.4 通讯电路设计
        5.2.5 PWM输出电路设计
        5.2.6 FPGA电路设计
    5.3 检测电路设计
        5.3.1 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5.3.2 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5.3.3 A/D转换电路设计
    5.4 逆变电源功率电路硬件设计
        5.4.1 整流电路设计
        5.4.2 逆变电路设计
        5.4.3 滤波电路设计
        5.4.4 驱动电路设计
    5.5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三级式同步电机的起动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变频交流起动发电系统的发展
        1.1.1 飞机电源系统的发展趋势
        1.1.2 变频交流起动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1.2 三级式同步电机起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励磁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起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级式同步电机起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1 引言
    2.2 三级式同步电机的新型结构
    2.3 三级式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3.1 主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2.3.2 主励磁机的数学模型
    2.4 三级式同步电机的起动原理
        2.4.1 励磁工作原理
        2.4.2 起动工作原理
    2.5 三级式同步电机的励磁特性分析
        2.5.1 三相交流励磁特性分析
        2.5.2 直流励磁特性分析
        2.5.3 交流励磁频率及交直流励磁切换点的选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级式同步电机起动过程的新型励磁控制方法
    3.1 引言
    3.2 三级式同步电机的新型励磁控制方法
        3.2.1 双逆变器的三相交流励磁控制
        3.2.2 双逆变器的直流励磁控制
        3.2.3 交、直流励磁切换控制
    3.3 双逆变器的死区效应分析及补偿控制策略研究
        3.3.1 双逆变器的死区效应分析
        3.3.2 双逆变器的死区补偿控制策略研究
    3.4 基于 SVPWM 调制的双逆变器励磁控制算法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级式同步电机起动控制系统的 MATLAB 建模与仿真
    4.1 引言
    4.2 三级式同步电机起动控制系统的 MATLAB 建模
        4.2.1 三级式同步电机本体模型
        4.2.2 功率变换电路模型
        4.2.3 励磁控制器模型
        4.2.4 起动控制器模型
    4.3 新型交直流励磁控制的仿真研究
    4.4 起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级式同步电机起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实现
    5.1 引言
    5.2 系统硬件设计
        5.2.1 起动功率电路设计
        5.2.2 励磁功率电路设计
        5.2.3 数字控制电路设计
        5.2.4 检测电路设计
        5.2.5 辅助电源电路设计
    5.3 系统软件设计
        5.3.1 起动与励磁控制 DSP 软件设计
        5.3.2 起动与励磁控制 CPLD 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级式同步电机起动控制系统的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系统实验参数
    6.3 励磁过程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起动过程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8)基于DSP+CPLD的横机伺服驱动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电脑横机的简单介绍
        1.1.2 电脑横机的市场需求分析
        1.1.3 电脑横机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1.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电脑横机伺服驱动器的研究现状分析
        1.2.1 交流伺服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电脑横机伺服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和矢量控制原理
    2.1 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方程
        2.1.1 转子结构及物理模型
        2.1.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建立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策略
    2.3 基于 SVPWM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原理
        2.3.1 电压空间矢量(SVPWM)和磁链的关系
        2.3.2 基本的电压空间矢量
        2.3.3 任意电压矢量的合成
        2.3.4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脑横机伺服驱动器的硬件实现
    3.1 硬件设计方案的确定
    3.2 硬件电路整体结构
    3.3 主要电路模块设计
        3.3.1 高效开关电源模块设计
        3.3.2 三相逆变电路和功率驱动模块的设计
        3.3.3 保护功能模块设计
        3.3.4 电流采样电路的设计
        3.3.5 相电流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3.6 DSP 和 CPLD 的选择
        3.3.7 CPLD 和 DSP 外围电路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脑横机伺服器的软件设计
    4.1 横机伺服驱动器软件设计目标
    4.2 横机伺服驱动器软件整体设计
        4.2.1 位置控制回路控制器的设计
        4.2.2 速度控制回路控制器的设计
        4.2.3 电流控制回路控制器的设计
    4.3 横机伺服驱动器 DSP 软件实现
    4.4 低速死区补偿方法
        4.4.1 低速补偿算法分析
        4.4.2 SVPWM 逆变器的死区效应
        4.4.3 电流极性的判断
        4.4.4 死区零电流钳位效应抑制
        4.4.5 死区补偿算法的实现
    4.5 CPLD 部分的软件设计
        4.5.1 正交分频算法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实验研究平台
    5.2 硬件平台测试实验结果
        5.2.1 开关电源测试点波形
        5.2.2 相电流波形分析
    5.3 死区补偿方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回顾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9)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1 伺服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3.2 无速度传感器技术发展现状
        1.3.3 死区补偿技术发展现状
    1.4 本文工作
第2章 PMSM矢量控制系统原理与仿真
    2.1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2.1.1 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
        2.1.2 坐标变换
        2.1.3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和数学模型
    2.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
        2.2.1 矢量控制策略
        2.2.2 PMSM矢量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2.2.3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2.3 PMSM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2.3.1 电流环设计
        2.3.2 速度环设计
        2.3.3 系统仿真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PMSM无速度传感器控制
    3.1 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方法
    3.2 卡尔曼滤波观测器原理
    3.3 扩展卡尔曼滤波在转速估计中的应用
        3.3.1 α-β坐标系下的转速估计
        3.3.2 协方差矩阵Q、R和P的选择
    3.4 基于EKF的PMSM矢量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死区补偿器设计
    4.1 PMSM矢量控制系统死区补偿器设计
    4.2 死区效应分析
    4.3 死区补偿方法
        4.3.1 d-q轴死区补偿电压(DTCV)的确定
        4.3.2 q轴平均死区补偿电压的估计
    4.4 死区补偿器仿真及分析
        4.4.1 模块搭建
        4.4.2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PMSM驱动器软硬件结构设计与实现
    5.1 硬件系统设计
        5.1.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5.1.2 伺服控制电路设计
        5.1.3 功率驱动部分设计
        5.1.4 系统电路板及实物图
    5.2 系统软件设计
        5.2.1 主程序结构设计
        5.2.2 中断子程序
        5.2.3 EKF转速估计子程序
        5.2.4 卡尔曼滤波死区补偿子程序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平台
        5.3.2 EKF转速估计实验波形及分析
        5.3.3 死区补偿前后的电流波形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10)基于IGBT350kHz大功率分时移相控制逆变电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感应加热原理及其特点
    1.2 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1.2.1 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概况
        1.2.2 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任务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2 主要研究的任务
第二章 感应加热电源主电路方案分析与确定
    2.1 感应加热电源的电路结构
        2.1.1 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与负载并联谐振逆变器的对比
        2.1.2 负载谐振逆变器的分析与选择
        2.1.3 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2.2 串联谐振式感应加热电源常用功率调节方式
        2.2.1 直流母线调压调功(PAM)
        2.2.2 逆变调功
        2.2.3 调功方式比较
    2.3 开关器件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时—移相控制感应加热电源主电路的分析及设计
    3.1 分时—移相控制电源主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
        3.1.1 分时—移相控制电源主电路结构
        3.1.2 分时—移相控制电源工作原理分析
    3.2 输出功率、功率因数等与移相角的关系
    3.3 电源参数选择与设计
        3.3.1 整流部分参数设计
        3.3.2 逆变部分参数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SP+CPLD 的分时—移相控制感应加热电源设计
    4.1 基于DSP+CPLD 的系统硬件设计
        4.1.1 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硬件设计
        4.1.2 TM5320F2812 DSP 简介
        4.1.3 EPM1270T144C CPLD 及VHDL 语言简介
        4.1.4 辅助电源设计
        4.1.5 信号检测电路
        4.1.6 保护电路的设计
        4.1.7 驱动及其保护电路
    4.2 基于DSP 的系统调功软件设计
        4.2.1 数字化PID 调节器设计
        4.2.2 基于DSP 的调功系统的设计
    4.3 基于CPLD 的频率跟踪技术
        4.3.1 锁相环技术
        4.3.2 电流过零同步技术
        4.3.3 基于CPLD 的频率跟踪模块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5.1 仿真结果分析
    5.2 实验结果分析
        5.2.1 实验时所用的主要仪器及设备
        5.2.2 实验波形
    5.3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主电路图
    附录B DSP 主板原理图及采样电路
    附录C CPLD 主板原理图及驱动电路
    附录D 部分源程序
    附录E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CPLD在MSPWM逆变器中对死区时间控制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开关升压逆变器的综合优化设计[D]. 安慧玲.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2]三电平ANPC变换器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研究[D]. 吴琪. 安徽大学, 2020(07)
  • [3]基于VSVPWM的三电平电源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D]. 程东亮.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4]EMA数字伺服驱动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陈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电动汽车双凸极电机驱动/充电一体化系统研究[D]. 张陶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6]基于FPGA的单相逆变电源研究与设计[D]. 唐昊. 东北大学, 2013(03)
  • [7]三级式同步电机的起动控制策略研究[D]. 杨溢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06)
  • [8]基于DSP+CPLD的横机伺服驱动器的研究[D]. 郑胄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9]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技术研究[D]. 潘扬. 浙江工业大学, 2010(06)
  • [10]基于IGBT350kHz大功率分时移相控制逆变电源的研究[D]. 陆天华. 江南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CPLD在MSPWM逆变器死区控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