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针叶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十种针叶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一、针叶十大功劳愈伤组织诱导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晓[1](2014)在《脆江蓠生理生化特性及组织培养种质保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 Zhang et Xia)是我国特有的大型经济红藻,已在福建沿海开展了大规模人工栽培,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但其基础生物学研究较为欠缺,且孢子采苗困难,养殖主要依靠藻枝累代营养繁殖,不利于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种质资源的保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脆江蓠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补充脆江蓠基础生物学研究的不足,探索经济、高效的保种和育苗的新途径,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脆江蓠进行生理学实验,探究脆江蓠生长的适宜光强和温度条件,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从藻体的无菌化处理、理化条件的优化、丝状体的诱导、保存及再分化等方面对脆江蓠无性繁殖系的诱导和育苗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为探究脆江蓠生长的适宜光强和温度条件,设置10、15、20、25℃4个温度梯度和40、80、120、160、200μmol·m-2·s-15个光强梯度,对脆江蓠进行二因素多水平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光强及二者交互作用均对脆江蓠的生长产生极显着影响,温度为相对生长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在光强120μmol·m-2·s-1,温度20℃条件下,脆江蓠相对生长速率最高,达0.038g·g-1·d-1。光合色素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随光强增大先升后降,在光强120μmol·m-2·s-1,温度25℃条件下达到最高值,藻红蛋白(PE)达1.12mg/g,藻蓝蛋白(PC)达0.272mg/g,别藻蓝蛋白(APC)达0.216mg/g1,叶绿素a (Chla)达1.82mg/g,其中光强对PE、Chla含量的影响较大,温度对PC、APC含量的影响较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和光强的升高而升高,主要受光照强度影响。在各温度条件下,120200μmol·m-2·s-1光强组SOD含量较高,均达到800U/g左右的较高水平。丙二醛(MDA)含量随温度和光强的上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主要受温度影响。25℃、200μmol·m-2·s-1处理组MDA含量最高,达211.85mg/gFW。综上,脆江蓠生长最适条件为光强120μmol·m-2·s-1,温度20℃;在25℃高温下脆江蓠细胞受害程度较高,在40120μmol·m-2·s-1光强范围内,提高光照强度可提高脆江蓠的抗逆性。2.为诱导脆江蓠产生丝状体,并找到适宜的脆江蓠组织块除菌方法及丝状体诱导的适宜条件,本实验设置了不同的灭菌方法、外植体长度、光强、温度、培养基及生长调节剂等条件,对脆江蓠藻段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最佳灭菌方法是将脆江蓠藻体用无菌海水冲洗干净,在20℃下超声清洗15min,放入1%聚维酮碘溶液中浸泡5min后洗净藻体表面的灭菌剂,在含抗生素的f/2培养基中培养24h,该处理在有效除菌的同时,可最大程度的减轻对外植体的伤害,提高成活率;组织培养适宜的藻段长度为10mm,该长度的外植体成活率达到100%,98%的外植体产生不定芽,平均出芽数为3.29±1.67个/cm;适宜的光温条件为,温度2025℃、光强40120μmol·m-2·s-1,该条件下愈伤组织诱导率均达70%以上,不定芽产生率达95%以上;在培养基中添加0.5mg/L1-萘乙酸对丝状体的诱导和不定芽产生均有明显效果,75%以上的外植体产生丝状体,而对照组无丝状体的产生,添加1-萘乙酸组的外植体不定芽的芽长也显着高于对照组。3.分别采用液体培养基和固-液结合培养基对脆江蓠丝状体进行培养,并设置不同温度、光强条件,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脆江蓠丝状体与外植体分离后,在液体培养基中悬浮培养仍可保持快速营养生长,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适宜光强为80120μmol·m-2·s-1,最大相对生长速率达到0.10g.g-1. d-1。4.将脆江蓠丝状体片段静置培养,与附着基接触的丝状体可自行固着并再分化为盘状体,经过40天室内培养,再生出脆江蓠幼苗。

王海涛[2](2014)在《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和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细胞培养研究》文中指出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和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属龙胆科龙胆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其以根和花入药,多产于西藏、青海、陕西、甘肃、四川等地。近年来,由于临床用药量的增加和过度采挖,致使麻花艽和大叶秦艽野生资源日趋减少。因此,开展麻花艽和大叶秦艽的细胞工程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以麻花艽和大叶秦艽为试验材料,从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两个方面开展这两种植物的细胞培养研究,并研究细胞培养过程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变化,旨在为通过细胞培养来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奠定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麻花艽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2.0mg·L-12,4-D和0.5mg·L-16-BA,添加0.85%的琼脂,适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其最高诱导率为90.6%。2.以大叶秦艽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1.5mg·L-12,4-D和0.5mg·L-16-BA,添加0.85%的琼脂,适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其最高诱导率为87.7%。3.开展了麻花艽愈伤组织培养的研究。麻花艽愈伤组织的生长曲线呈“S”型,生长周期为33d,可分为4个时期,即延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退期;每一时期的细胞分裂指数分别为22.18%、54.23%、67.55%和26.97%,各时期对应的龙胆苦苷含量分别为7.92、15.01、25.02和14.04mg·g-1DW。龙胆苦苷的积累与愈伤组织的增殖呈同步趋势,在稳定期达到最大值。4.开展了大叶秦艽愈伤组织培养的研究。大叶秦艽愈伤组织的生长曲线呈“S”型,生长周期为33d,可分为4个时期,即延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退期;每一时期的细胞分裂指数分别为25.54%、47.09%、63.56%和34.15%,各时期对应的龙胆苦苷含量分别为11.80、16.38、22.49和8.79mg·g-1DW。龙胆苦苷的积累与愈伤组织的增殖呈同步趋势,在稳定期达到最大值。5.对麻花艽和大叶秦艽不同生长时期愈伤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延滞期细胞较小,近球形;对数生长期细胞近等边形,胞质浓厚,细胞分裂旺盛;稳定期细胞开始变长;衰退期细胞基本呈长条形。随着细胞的生长,质体逐渐发育成熟,到了衰退期,质体开始解体。6.通过对初始接种量、蔗糖浓度、摇床转速、温度、基本培养基及诱导子的优化,开展了麻花艽的细胞悬浮培养研究。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初始接种量为30g·L-1、蔗糖浓度3%、摇床转速110r·min-1、温度22℃以及加入100mg·L-1的酵母膏或5g·L-1的果糖,有利于麻花艽悬浮细胞的生长及龙胆苦苷的合成。7.通过对初始接种量、蔗糖浓度、摇床转速、温度、基本培养基及诱导子的优化,开展了大叶秦艽的细胞悬浮培养研究。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初始接种量为20g·L-1、蔗糖浓度3.5%、摇床转速110r·min-1、温度22℃以及加入100mg·L-1的水解酪蛋白或5g·L-1的果糖,有利于大叶秦艽悬浮细胞的生长及龙胆苦苷的合成。8.在麻花艽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优条件下,研究了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变化。麻花艽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型,生长周期为30d,可分为4个时期,即延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各时期细胞内龙胆苦苷含量分别为16.53、20.14、23.86和14.63mg·g-1DW,释放到培养液中龙胆苦苷含量分别为5.22、7.97、9.11、11.10mg·g-1DW,稳定期最大,为32.97mg·g-1DW,大于愈伤组织中龙胆苦苷的含量;龙胆苦苷的增长趋势与麻花艽细胞悬浮培养的生长曲线一致。9.在大叶秦艽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优条件下,研究了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变化。大叶秦艽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型,生长周期为30d,可分为4个时期,即延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各时期细胞内龙胆苦苷含量分别为8.69、18.82、23.22和11.44mg·g-1DW,释放到培养液中龙胆苦苷含量分别为5.92、6.81、7.82、8.94mg·g-1DW,稳定期最大,为31.04mg·g-1DW,大于愈伤组织中龙胆苦苷的含量;龙胆苦苷的增长趋势与大叶秦艽细胞悬浮培养的生长曲线一致。

吴茜[3](2012)在《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愈伤组织体系的建立及优化》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海洋盐生被子植物大叶藻为研究对象,以组织培养技术原理为指导,以大叶藻初生分生组织和器官为外植体,探究培养基种类、培养基添加物、培养方式、培养条件等对大叶藻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探讨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优化条件,为通过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体细胞胚间接发生和植株再生提供充足的种质来源,为人工条件下实现大叶藻规模化组织培养快繁体系做基础技术参考;实验结果如下:1.以大叶藻初生分生组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1)无菌苗的培育及培育条件的优化本实验研究培养基盐度(5‰、10‰、15‰、20‰、25‰和30‰)、培养温度(10℃、14℃、18℃、22℃和26℃)和培养光照强度(0Lx、500Lx、1000Lx、2000Lx和4000Lx)对大叶藻种子萌发的影响,为组织培养提供充足的无菌外植体来源。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液为低盐时(盐度为5‰-10‰)时,有利于大叶藻种子在短时间萌发;而温度为14℃时,种子的萌发率明显高于其他温度下的萌发率;光照强度对大叶藻种子萌发率影响不明显,高光强(4000Lx)不利于种子萌发。综上所示:培养液盐度为5‰-10‰,在温度为14℃光强为500Lx-1000Lx时可以为组织培养提供充足的无菌外植体供应。(2)以无菌苗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①培养基种类、培养方式对不同部位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本实验研究培养基种类(MS,N6,PESI,VSE和Sea培养基)、培养方式(固体培养、半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对不同部位的外植体(胚根、胚轴和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为大叶藻无菌苗愈伤组织诱导提供基础的理论指导。实验结果表明:半固体MS,N6,PESI,VSE和Sea培养基不利于无菌苗愈伤组织的诱导,只有液体N6可以促进无菌苗的胚根形成少量浑浊的浅绿色丝状物,染色后发现绿色物质中含有大量细菌或真菌和少量染色浅的空泡状细胞;而五种固体培养基均可以促进无菌苗形成愈伤组织。其中,MS、N6和Sea培养基不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愈伤组织诱导率低且含有大量的细菌或真菌;而VSE和PESI培养基有利于无菌苗的胚根形成愈伤组织,组织中含有少量的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菌,而叶和胚轴形成的愈伤组织中含有极少量的细胞。综上所述:无菌苗的胚根可以在添加激素和碳源的固体VSE培养基上形成高诱导率的愈伤组织,组织中含有少量的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菌。②培养基添加物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本实验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生长素2,4-D、NAA和IAA与细胞分裂素6-BA和KT配比),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不同浓度的2,4-D和6-BA),碳源种类(蔗糖、葡萄糖、甘露醇和甘油)、碳源浓度(10g/L、20g/L、30g/L、40g/L和50g/L)和琼脂含量(0%、0.1%、0.4%、0.7%、1.0%和1.3%w/v)对大叶藻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以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愈伤组织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VSE培养基中添加2,4-D和6-BA有利于大叶藻无菌苗愈伤组织的诱导,激素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不显着;蔗糖,甘露醇和甘油均有利于大叶藻愈伤组织的诱导,诱导率差异不显着,但是蔗糖有利于外植体形成具有大量染色深细胞的绿色愈伤组织;蔗糖的浓度对大叶藻愈伤组织的形成影响差异不显着,但蔗糖浓度过高(40g/L-50g/L)时,愈伤组织干瘪无光泽;培养基中添加0.4%-1.3%的琼脂均有利于大叶藻愈伤组织的形成,含量为0.7%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93.33%),琼脂含量过高(1.0%-1.3%)时愈伤组织干瘪无光泽。综上所述,培养基中添加2mg/L2,4-D、1mg/L6-BA、30g/L蔗糖和0.7%(W/V)的琼脂有利于形成高诱导率的愈伤组织,且愈伤组织中含有大量染色深的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菌。③培养条件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本实验研究培养温度(10℃、15℃、20℃、25℃和30℃)和光照强度(500Lx、1000Lx、2000Lx、4000Lx和8000Lx)对大叶藻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以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愈伤组织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温度为10℃-30℃时均可以诱导无菌苗的胚根形成愈伤组织,当温度为20℃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80%,与其他组差异性不显着(P>0.05);高温(25℃-30℃)条件下形成的愈伤组织干瘪无光泽;当培养光照强度为500LX-8000LX时均可以诱导胚根形成愈伤组织;其中当光照强度为500LX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86.67%,与其他实验组差异不显着(P>0.05)。光照强度为4000Lx-8000Lx时,愈伤组织干瘪无光泽。综上所述,当温度为15℃-20℃,光强为500-2000Lx时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2.以大叶藻器官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1)培养基种类、培养方式对不同部位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本实验研究培养基种类(MS,N6,PESI,VSE和Sea培养基)、培养方式(固体培养、半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对不同部位的外植体(根、地下茎、生殖枝和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为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提供基础的理论指导。实验结果表明:大叶藻的根、生殖枝和叶在固体、半固体和液体的MS,N6,PESI、VSE和Sea培养基上培养,没有物质形成。地下茎在固体、半固体和液体Sea培养基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在MS和N6固体培养基中,分别有67%和100%的地下茎可以形成愈伤组织,但是经染色鉴定后发现,形成物中只有少量的体积较大的细胞,并且形成了较多的细菌或真菌;而在PESI和VSE固体培养基上既可以形成白色或半透明色的愈伤组织,也可以成细丝,但是组织和细丝均深入到培养基内部,无法取出进行染色实验。有80%外植体在MS液体培养基中形成愈伤组织,染色后发现,组织中有具有少量分枝的丝状体和细胞;在液体N6培养基中,有93%的外植体可以形成大量愈伤组织,染色实验发现,具有大量的细胞,期间夹杂着少量的丝状体形成;VSE培养液不利于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含量极少; PESI培养基中,有87%的外植体可形成愈伤组织,染色后发现具有少量体积较大的细胞。综上所述,大叶藻的地下茎在N6液体培养基中可以形成较高诱导率的愈伤组织,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染色深的细胞和少量极细的细丝。(2)消毒剂浓度和消毒时间对获得无菌地下茎外植体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3%、5%、10%和15%)处理地下茎不同时间(5min、10min和15min)后,对大叶藻无菌外植体获得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为地下茎组织培养提供大量的、无菌的和可行的外植体实验结果表明:当次氯酸钠浓度为5%并消毒15min时可以获得60%的无菌外植体;当次氯酸钠浓度为10%并消毒5min-15min时可以获得60%以上的无菌外植体,其中消毒10min时,不但可以获得高达80%的无菌外植体并且这些外植体均可以形成大量的愈伤组织。综上所述,当次氯酸浓度为10min时,可以获得高达80%的无菌外植体,足以为组织培养提供充足的、可行的无菌外植体。(3)外植体取材大小对地下茎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不同大小的外植体(一茎节、二茎节和三茎节)对地下茎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探究地下茎组织培养的最适打下外植体长度,既节省自然外植体资源,又可以形成大量的愈伤组织。实验结果表明:当外植体为二茎节或三茎节时,外植体上没有任何物质生成,但,培养基呈淡粉色,取培养液染色,可以发现具有大量染色稍浅且体积稍小的细胞。而外植体为一茎节时,外植体整个表面形成大量白色团块物质,染色后发现,具有大量的细胞,很多细胞连在一起,成丝状。综上所述,当地下茎为一茎节长度时最有利于地下茎愈伤组织的形成。(4)培养基添加物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本实验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生长素2,4-D、NAA和IAA与细胞分裂素6-BA和KT配比),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不同浓度的2,4-D和6-BA),碳源种类(蔗糖、葡萄糖、甘露醇和甘油)和蔗糖浓度(10g/L、20g/L、30g/L、40g/L和50g/L)对大叶藻地下茎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以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愈伤组织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有激素配比均可以促进地下茎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大量繁殖可以形成愈伤组织球(NAA+6-BA除外),其中2,4-D和6-BA最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所有配比中均可以形成大量染色深的丝状体;低浓度和高浓度的激素处理下形成的愈伤组织中含有直径较细的丝状体;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甘油和甘露醇均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但是甘油和甘露醇处理组的产物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培养基中添加10-50g/L的蔗糖均能诱导大叶藻地下茎形成愈伤组织,差异不显着,当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为10-20g/L时,形成物中有大量染色极浅的细胞,而蔗糖浓度为40-50g/L时,愈伤组织中存在少量染色深的丝状体和大量的细菌,蔗糖浓度为30g/L时,形成物中有大量染色深的丝状体。综上所述,培养基中添加2mg/L2,4-D、1mg/L6-BA和30g/L蔗糖有利于形成高诱导率的愈伤组织,且愈伤组织中含有大量染色深的丝状体和极少量的细菌。(5)培养条件对大叶藻地下茎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本实验研究培养温度(10℃、15℃、20℃、25℃和30℃)、光照强度(500Lx、1000Lx、2000Lx、4000Lx和8000Lx)以及摇床培养的振荡速度(0rpm、80rpm、120rpm和160rpm)对大叶藻地下茎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以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愈伤组织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5℃-20℃时有利于地下茎愈伤组织的形成,其中温度为15℃时最有利于地下茎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且丝状体直径较粗,低温(10℃)形成的愈伤组织中丝状体直径较细,而高温(25℃和30℃)形成的愈伤组织中有大量的细菌;光照强度对地下茎愈伤组织的形成影响不明显,高光强(4000Lx-8000Lx)时愈伤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细菌;振荡速度为120rpm时有利于地下茎愈伤组织的诱导。综上所述,温度为15℃-20℃,光强为500Lx-2000Lx,振荡速度为120rpm时,有利于地下茎形成细菌极少的直径较粗的丝状体。

黄光霁,高英楠,黄煌,赵凤琴,姜长阳[4](2012)在《阔叶十大功劳叶柄愈伤组织诱导及试管苗培养的研究》文中指出以大连市引种的阔叶十大功劳嫩叶柄为外植体,采用组织培养方法研究其快繁技术,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的初代和继代理想培养基是MS+KT 0.6 mg·L-1+2,4-D 2.5 mg·L-1;不定芽分化的理想培养基是1/4MS+ZT0.4 mg·L-1+NAA 0.1 mg·L-1;不定芽生根的理想培养基是1/3MS+IAA0.5mg·L-1;试管苗生根继代培养形成的试管苗生长旺盛,生根率为94.6%,生根数为7.2条,每代的繁殖系数为2.8。试管苗移栽平均成活率为89.8%,生长旺盛,在大连地区可正常越冬,翌年即可开花。

张玲玲[5](2012)在《垂丝海棠组织培养技术体系》文中研究表明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原产我国西南、中南、华东等地,属于蔷薇科苹果属植物,又称海棠花、垂枝海棠、解语花等,落叶小乔木,花期3-4月,开花时节花蕾绽放、花色艳丽,花梗柔软下垂,宛若少女纤纤细肢,花姿优美,深受人们喜爱,古人称之为“花中神仙”,其干在老化和风蚀后,苍虬蜿移,曲如龙游(刘志强2004),相对于花的美艳又别有一番趣味,其生性强健,栽培容易,在园林绿化中应用广泛。除具有园林观赏价值外,垂丝海棠还具有一定的食用和药用功能,因而引起相关行业的极大重视,如何快速大量繁殖垂丝海棠优质苗木满足其逐年增加的市场需求成为重点(许晓岗2007)。目前,国内对垂丝海棠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方面(李晓东2002;王嘉祥2005),其繁殖多采用扦插、嫁接方式(陈相国2003),成活率低,繁殖系数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严重限制了垂丝海棠苗木的发展,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可以采用组织培养来加快其生长和繁殖速度。垂丝海棠属于木本花卉,对其进行组织培养难度较大,目前对垂丝海棠组织培养的研究较少(张庆田2007),因此,本试验从外植体消毒建立无菌体系到研究离体快繁技术和愈伤组织培养,再到诱导生根和驯化移栽,一系列研究为垂丝海棠组织培养技术提供了系统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外植体消毒:每年4-8月取材的幼嫩外植体消毒灭菌效果最好,消毒效果由好到劣依次为幼嫩单芽茎段>幼嫩叶片>花瓣,其中茎段的最佳消毒处理为:75%酒精30s+0.1%HgCl2消毒6min,叶片的最佳消毒处理为:75%酒精30s+0.1%HgCl2消毒8min,花瓣的最佳消毒处理为:75%酒精30s+0.1%HgCl2消毒6min。2.离体快繁培养:垂丝海棠长度为1.0-1.5cm的半木质化茎段出芽率最高为80%;正交试验筛选出垂丝海棠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及激素浓度配比为WPM+6-BA1.Omg/L+NAAO.5mg/L,启动率为86.67%。芽增殖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及激素浓度配比为MS+6-BA1.5mg/L+IBA0.5mg/L,垂丝海棠芽继代增殖培养添加1.0g/L的AC、lmg/LGA3有助于促进芽的增殖、伸长生长。3.愈伤组织培养:垂丝海棠茎段直插或平卧、叶片近轴面朝上接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出愈率;暗培养出愈时间较短,并且愈伤组织结构更紧实;诱导培养基中最好添加30g/L的蔗糖;愈伤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及激素浓度组合为:MS+6-BAO.5mg/L+2,4-D0.5mg/L,出愈率为95%。愈伤组织增殖以NAA为生长素效果好于以2,4-D为生长素,因此垂丝海棠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培养基及激素浓度组合为:MS+6-BA2.Omg/L+NAAO.6mg/L。愈伤组织分化芽的最佳培养基及激素浓度组合为:MS+6-BA2.0mg/L+NAA0.8mg/L,分化率为88.33%。4.生根诱导:垂丝海棠诱导生根以1/2MS+IBA0.5mg/L为最佳培养基及激素浓度组合,平均根数为5.78条,根粗壮、无愈伤,生根率为72.67%;AC浓度1.0g/L对促进垂丝海棠组培苗生根最有利,浓度过高反而会对生根不利。5.炼苗移栽:组培苗移栽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试验结果:不开瓶口自然光3d+开瓶口室内3d是最佳炼苗方式;选择玻璃烧杯覆盖移栽小苗,移栽成活率高达80%;每年的春季4月份是垂丝海棠最佳移栽时期,移栽成活率为85%;蛭石:腐殖土:河沙(2:3:1)配比的栽培基质生根苗生长最好,移栽存活率为90%,小苗移栽后选择透光率为60%的遮阴处理方式,垂丝海棠生长更好,存活率更高。

林呐,余韩开宗,肖丽娜,李春丽[6](2011)在《野生型拟南芥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野生型拟南芥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方法]以野生型拟南芥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将其切段后接种在添加有不同浓度6-BA和NAA的MS培养基上,研究了拟南芥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植株。[结果]6-BA对于愈伤组织诱导不可缺少,但其浓度太高易产生玻璃化;NAA单独使用利于生根,配合6-BA使用利于分化芽;获得最适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0.50 mg/L 6-BA+0.10mg/L NAA,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结论]为进一步开展拟南芥的遗传转化或细胞培养奠定了基础。

林呐,余韩开宗,肖丽娜,李春丽[7](2011)在《野生型拟南芥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英文)》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野生型拟南芥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方法]以野生型拟南芥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将其切段后接种在添加有不同浓度6-BA和NAA的MS培养基上,研究了拟南芥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植株。[结果]6-BA对于愈伤组织诱导不可缺少,但其浓度太高易产生玻璃化;NAA单独使用利于生根,配合6-BA使用利于分化芽;获得最适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0.50mg/L6-BA+0.10mg/LNAA,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结论]为进一步开展拟南芥的遗传转化或细胞培养奠定了基础。

胡丽娟[8](2010)在《陕西卫矛的组织培养及园林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园林应用实践中,对植物既有“奇、秀、雅”的需求,又要节约成本,来协调人工造园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由此,适当地开发一些乡土野生植物资源是走上“节约型园林”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陕西卫矛(Euonymus Schensianus Maxim.)作为陕西的十大乡土树种之一,就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因其夏秋之季的蝴蝶状翅果被誉为“金线吊蝴蝶”,满足了景观的需求;另一方面其种子中含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精氨酸等)以及高含量的微量元素晒和锗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是它主要生长在陕西境内的秦岭—巴山一带,大部分仍处于野生状态,而目前它的繁殖方式主要靠嫁接和播种,种苗数量极其有限,园林开发应用尚不深入。因此,本文通过组织培养试验,分别从茎段诱导不定芽和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两条途径,建立了陕西卫矛的再生体系,弥补了实践中仅靠嫁接和播种繁殖的缺陷;基于实际的调研工作和物侯期观测,分析了其在园林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茎段组织培养试验。以3月中下旬成龄树当年生枝条的中上部带芽茎段为外植体材料,先用10%洗衣粉水清洗后,流水冲洗2h,再用75%的酒精表面消毒20s,然后用0.1%的升汞浸泡消毒4min,无菌水冲洗4至6次后,接种到附加琼脂6%、蔗糖20g/L和pH5.8的MS培养基上;培养条件为:温度(25±2)℃,光照每天12h,光照强度1500-2000lx。试验结果表明,初代(芽的萌动)最适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2mg/L,萌动率为93.25%;继代(增殖)最适培养基为:1/4MS+6-BA2.0mg/L+NAA0.1mg/L ,增殖系数为4.85 ;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MS+IBA0.3mg/L,生根率为78.13%。最佳移栽基质为腐殖土:珍珠岩=1:1,移栽成活率为81.53%。2.愈伤组织培养试验。试验选取不带芽的嫩茎作为外植体材料,消毒和培养条件同上(茎段组培)。试验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0.2mg/L+6-BA2.0mg/L,出愈率为95%以上;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0.5mg/L+6-BA2.0mg/L,愈伤组织的重量可达2.2695;愈伤组织分化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0.5mg/L+6-BA2.0mg/L,分化率为95.26%。3.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发现,陕西卫矛在陕西境内的整体分布比较均匀,在陕北(轩辕庙)、关中(西安植物园、杨虎城将军陵园和净业寺)和陕南(龙王庙)等地都有一定数量的存在。其中,在秦岭—巴山一带的数量较多,但属于零星分布,不成群落。其在园林应用实践方面,主要强调个体美的主景树—孤植、盆景(小树或者老桩)、庭院树等;也可与建筑配植或作为整体美的列植、丛植以及作为寺庙园林植物和插花的异形花材。4.通过物候期观测表明,3月中下旬陕西卫矛鲜绿色嫩枝抽生,4月中上旬进入盛花期,4月中旬至6月下旬果实发育,6月底至8月上旬蝴蝶状翅果成熟,10月中旬落叶,11月底至次年2月初为冬眠期。其最佳观赏时间段为每年3月底绿色的花开至8月上旬红色的蝴蝶状翅果成熟。本文通过组织培养试验,建立了陕西卫矛的快繁体系,可以规模化地快速繁殖高质量的苗木,而且也为生物技术育种提供了基础,还可以有效地保护野生的陕西卫矛种质资源。最后,以物候期观测和实地调查,了解了陕西卫矛的生长特性,分析了其在园林应用中的价值,为陕西卫矛在园林中的应用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吕秀立,朱春玲,戴咏梅,韩玉洁,朱心军,陈坚,孙伟墨[9](2009)在《冬阳十大功劳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文中研究表明对冬阳十大功劳进行离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高约2 cm的无菌苗在培养基MS+BA 0.6 mg/L+NAA0.1 mg/L上分化的不定芽比较多,诱导率为100%,增殖系数达到5.7,生根培养基为改良MS+0.4 mg/L NAA时,生根率及平均根数分别为93.3%和4.3条,移栽成活率为83%。

铁军[10](2009)在《神农架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栖息地植物构成和食源植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目前分布于我国陕西、四川、甘肃及湖北等地。湖北神农架是川金丝猴分布的最东端,在保护区内川金丝猴主要分布于金猴岭和千家坪地区,近20多年来种群数量一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现有8群约1200只。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1月,作者先后9次对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川金丝猴的生态学进行专题研究,着重对栖息地植物构成、不同季节栖息地选择、食物组成、食源植物营养成分及食性选择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结果将为神农架川金丝猴的合理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神农架川金丝猴现生栖息地160个、64000m2的样方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随海拔梯度升高,栖息地植物构成、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样方中共记录到了木本植物289种,隶属于37科123属;其中乔木25科90属198种,灌木7科29属84种,木质藤本5科4属7种。其中优势科主要有蔷薇科(Ros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cae)和杜鹃花科(Ericaceae)等。根据不同海拔乔木层物种组成的差异,该区可划分为落叶阔叶林(1900m~2100m)、针阔叶混交林(2200 m~2400 m)和暗针叶林(2500 m~2600 m)3种植被类型。随海拔升高,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在三种植被类型中均呈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在针阔叶混交林和暗针叶林中呈下降趋势,而在落叶阔叶林中变化不明显。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阳坡的乔木物种多样性低于阴坡;而暗针叶林中,阴、阳坡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却不显着。随着海拔升高,乔木Ⅰ层(>20 m)在乔木层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但乔木Ⅱ层(10 m~20 m)的比例无明显变化,而乔木Ⅲ层(<10 m)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利用胸径替代年龄,分析栖息地9种优势乔木树种的种群年龄结构,结果表明该区乔木层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2、采用定量分析法研究了湖北神农架千家坪地区川金丝猴现生栖息地优势树种的生态位特点。结果表明,栖息地森林群落乔木层中,生态位宽度最高的为红桦(Betulaalbo-sinensis)(5.261),华山松(Pinus armandii)(4.545)、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4.289)和糙皮桦(Betula utilis)(3.256)次之;灌木层中最高的为红晕杜鹃(Rhododendron erubescens)(2.245),多枝柳(Salix polyclona)(2.064)、华中山楂(Crataegus wilsonii)(1.508)和陇东海棠(Malus kansuensis)(1.453)次之。主要树种生态位宽度大于1的有30种,占总数的10.38%,其中21种是川金丝猴食源植物,占神农架川金丝猴食源植物总数的12.21%;重要值排名前25位的树种中,18种为食源植物,占重要值总和的74.50%;大部分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在0~0.3之间,占全部种对的83.82%,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在0.4以上的有7对种群。总之,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组成复杂,优势种多为食源植物,优势种的生境高度相似、生态位多有重叠等特点。3、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选择和夜宿地的选择,并对栖息地选择的12个生态因子和夜宿地选择的14个生态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神农架川金丝猴对栖息地植被的利用(F=4.85,P<0.05)和坡位(F=7.33,P<0.05)选择上存在显着差异;对海拔(F=10.27,P<0.01)、坡度(F=11.09,P<0.01)、隐蔽性(F=21.76,P<0.01)、林分郁闭度(F=11.55,P<0.01)、食物丰富度(F=8.62,P<0.01)、乔木平均高度(F=18.35,P<0.01)、乔木平均胸径(F=23.53,P<0.01)和灌木平均高度(F=13.62,P<0.01)都存在极显着差异;而对坡向(F=1.27,P>0.05)和距离水源距离(F=3.17,P>0.05)差异不显着。不同季节神农架川金丝猴对夜宿地灌木平均高度(F=5.91,P<0.05)选择上存在显着差异;对植被类型(F=21.35,P<0.01)、坡度(F=7.50,P<0.01)、坡向(F=18.66,P<0.01)、坡位(F=12.43,P<0.01)、隐蔽性(F=58.38,P<0.01)、林分郁闭度(F=37.14,P<0.01)、食物丰富度(F=53.88,P<0.01)、乔木平均高度(F=14.66,P<0.01)、乔木平均胸径(F=11.84,P<0.01)、乔木距离(F=19.38,P<0.01)和距离水源距离(F=17.95,P<0.01)选择上都存在极显着差异;而对地海拔(F=2.69,P>0.05)和灌木距离(F=3.22,P>0.05)选择上差异不显着。4、通过不同季节栖息地喜好程度分析可知,川金丝猴通常喜欢选择海拔在2000m~2600 m之间,中偏下坡位,坡度在15°~45°之间的阳坡或半阳半阴坡,中高食物丰富度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活动,在秋季和冬季天气较好时偶尔也会去阴坡采食。它们对林分郁闭度和隐蔽性的要求也较高,往往喜欢林分郁闭度在30%~80%之间(更偏爱80%以上),乔木高度在10 m~20 m,乔木平均胸径在10 cm~30cm,灌木高度在3 m~5 m,隐蔽性在20%~60%(或更高)的森林活动。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影响神农架川金丝猴不同季节栖息地选择的生态因子也有所差异:植被类型、隐蔽条件和食物因子是影响春季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植被类型和隐蔽条件是影响夏季和秋季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而冬季栖息地的选择则主要受隐蔽条件和食物因子的影响。5、调查发现神农架川金丝猴对夜宿地选择的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喜欢选择海拔在2000 m~2600 m之间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偏上坡位,坡度在15°~45°之间的阳坡或半阳半阴坡,隐蔽性在50%以上,林分郁闭度在50%~80%(更偏爱80%以上),乔木高度在20 m~30 m,乔木最近距离小于5 m,乔木平均胸径在20 cm~30 cm之间,灌木高度在1 m~4 m之间,灌木最近距离在2 m~3 m之间(更喜欢远于3 m的地段),食物丰富度中等至高等水平,距水源距离500 m~1000 m之间或远于1000 m的山地森林。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影响神农架川金丝猴不同季节夜宿地选择的生态因子有所差异:植被类型因子、食物因子和隐蔽条件是影响神农架川金丝猴春季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植被类型、地形因子和隐蔽条件是影响夏季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地形因子、食物因子、植被类型和隐蔽条件是影响秋季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子,而冬季夜宿地的选择主要受隐蔽条件、食物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影响。6、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可知神农架地区可供川金丝猴采食的植物有202种,隶属44科89属,其中木本植物181种、草本植物17种、地衣类植物4种,分别占神农架川金丝猴食源植物总种数的89.60%、8.42%和1.98%。喜食植物主要集中在17个科(5种以上的科),分别是蔷薇科(9属/32种,下同)、樟科(4/15)、忍冬科(5/14)、壳斗科(5/10)、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2/8)、木犀科(Oleaceae)(4/8)、松科(Pinaceae)(3/7)、杨柳科(Salicaceae)(2/7)、四照花科(Comaceae)(3/6)、榛科(Corylaceae)(2/6)、卫矛科(Celastraceae)(2/6)、小檗科(Berberidaceae)(2/5)、木通科(Lardizabalaceae)(3/5)、伞形科(Umbelliferae)(2/5)、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1/5)、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1/5)和杜鹃花科(1/5),共计51属,149种,分别占神农架川金丝猴食源植物总科数的38.64%,总属种数的57.30%,总种数的73.76%。7、在神农架千家坪地区川金丝猴主要活动区域的样方调查中,共记录到食源植物93种,隶属3363属。按照各种食源植物在群落内的植物相对丰富度(RA)的大小,可分为三类,即RA>5,1<RA<5和RA<1。在春季,RA>5的植物有红桦、糙皮桦、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单齿鹅耳枥(C.simplicidentata)、米心水青冈(Fagusengleriana)、槲栎(Quercus aliena)和锐齿槲栎(Q.spinosa vat.acuteserrata)7种,1<RA<5的有灯台树(Comus controversa)、大叶杨(Populus lasiocarpa)和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 vat.chinensis)等32种,RA<1的有犬樱(Cerasusbuergeriana)、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中国旌节花(Stachyurus chinensis)和华中五味子(S.glaucescens)等45种;在夏季,RA>5的有猫儿屎(Decaisnea fargesii)、华中山楂和湖北山楂(Crataegus hupehensis)3种,1<RA<5的有长果花楸(Sorbuszahlbruckneri)、糙皮桦、红桦和千金榆等40种,RA<1的有五味子、兴山五味子(S.incarnata)、粗皮松萝(Usnea montis-fuji)和尖刺松萝(U.acicurifera)等31种;在秋季,RA>5的有华山松、巴山冷杉、湖北山楂、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陇东海棠5种,1<RA<5的有华中山楂、槲栎和锐齿槲栎等34种,RA<1的有华中五味子、尾萼蔷薇(Rosa caudata)、串果藤(Sinofranchetia chinensis)和长梗卫矛(Euonymuselegantissimus)等13种;在冬季,RA>5的植物有华山松、巴山冷杉、青荚叶(Helwingiajaponica)、陇东海棠等12种,1<RA<5的有粗皮松萝、长松萝(U.longissima)、尖刺松萝、小刺褐松萝(U.luridorufa)4种。从川金丝猴食源植物资源谱可以看出,春夏秋三个季节里大部分食源植物的RA值在1-5之间,这也反映了神农架川金丝猴食源植物的时空变化及川金丝猴食性的复杂性。8、对神农架川金丝猴不同季节的粪便残留物进行显微分析,发现了54种植物的59个部位是神农架川金丝猴的主要食物成分,占神农架川金丝猴可采食植物的26.73%。在春季,r>5的植物有千金榆、青荚叶、米心水青冈和红桦4种,1<r<5的有灯台树、猫儿屎、青榨槭(Acer davidii)和盐肤木(Rhus chinensis)等15种,两者合计占春季川金丝猴食物组成的74.04%,是春季食物的主要来源;在夏季,r>5的有千金榆和米心水青冈2种,1<r<5的有猫儿屎、红桦、青荚叶和华中山楂等20种,两者合计占夏季川金丝猴食物组成的68.35%,是夏季主要采食的食源植物:在秋季,r>5的有华山松、湖北海棠、湖北山楂和华中山楂等7种,1<r<5的有巴山冷杉、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卫矛(Euonymus alatus)和藏刺榛(Corylus ferox var.thibetica)等15种,合计占到秋季川金丝猴食物组成的81.30%,是秋季的主要食物来源;在冬季,r>5的有华山松、陇东海棠、青荚叶、粗皮松萝和尖刺松萝等8种,合计占冬季川金丝猴食物组成的52.91%,是冬季的主要食物来源。9、对神农架川金丝猴不同季节取食相关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季节食物丰富度平均值(t=2.492,P=0.088)差异不显着(P>0.05),而主要食源植物平均含水量(t=4.155,P=0.025,P<0.05)、粗蛋白质含量(t=14.196,P=0.001,P<0.01)、粗纤维含量(t=5.921,P=0.010,P<0.05)、粗灰分含量(t=14.487,P=0.001,P<0.01)、粗脂肪含量(t=7.167,P=0.006,P<0.01)、无氮浸出物含量(t=7.846,P=0.004,P<0.01)均达到显着水平。这说明,不同季节川金丝猴对食物的选择不是由单一因子决定的,而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显示了其食性选择的复杂性。不同季节食源植物营养成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粗蛋白、无氮浸出物、含水量和食物丰富度是影响神农架川金丝猴春季取食的主要因子,无氮浸出物、粗纤维和粗灰分是影响夏季取食的主要因子,粗纤维、粗蛋白和食物丰富度是影响秋季取食的主要因子,而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和食物丰富度则是影响冬季取食的主要因子。综合来讲,粗蛋白、食物相对丰富度、粗纤维及含水量是影响川金丝猴取食的最主要因子。

二、针叶十大功劳愈伤组织诱导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叶十大功劳愈伤组织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脆江蓠生理生化特性及组织培养种质保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环境因子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1.1.1 温度
        1.1.2 光照
        1.1.3 营养盐
    1.2 大型海藻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大型海藻组织培养技术概述
        1.2.2 藻类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2.3 红藻门藻类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 江蓠属研究进展
        1.3.1 江蓠的生物学特征
        1.3.2 江蓠的研究现状
        1.3.3 江蓠的应用价值
    1.4 脆江蓠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光强和温度对脆江蓠的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预培养
        2.1.2 实验方法
    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光照强度及温度对脆江蓠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2.3.2 不同光照强度及温度对脆江蓠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3.3 不同光照强度及温度对脆江蓠 MDA 含量的影响
        2.3.4 不同光照强度及温度对脆江蓠 SOD 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不同光照强度及温度对脆江蓠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2.4.2 不同光照强度及温度对脆江蓠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4.3 不同光照强度及温度对脆江蓠 MDA 和 SOD 含量的影响
第三章 脆江蓠切段培养的研究
    3.1 材料预处理
    3.2 藻段长度对脆江蓠切段培养的影响
        3.2.1 实验方法
        3.2.2 数据处理
        3.2.3 实验结果
    3.3 灭菌方法对脆江蓠切段培养的影响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4 光照和温度对脆江蓠切段培养的影响
        3.4.1 实验方法
        3.4.2 实验结果
    3.5 培养基与生长调节剂对脆江蓠切段培养的影响
        3.5.1 实验方法
        3.5.2 数据处理
        3.5.3 实验结果
    3.6 讨论
        3.6.1 藻段长度对脆江蓠切段培养的影响
        3.6.2 灭菌方法对脆江蓠切段培养的影响
        3.6.3 光强和温度对脆江蓠切段培养的影响
        3.6.4 培养基与生长调节剂对脆江蓠切段培养的影响
第四章 脆江蓠丝状体的保存扩增和再分化
    4.1 培养方法对脆江蓠丝状体离体培养的影响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实验结果
    4.2 温度对丝状体生长的影响
        4.2.1 实验方法
        4.2.2 数据处理
        4.2.3 实验结果
    4.3 光照对丝状体生长的影响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
    4.4 丝状体育苗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结果
    4.5 讨论
5.研究结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学术论文

(2)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和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细胞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植物细胞培养研究概况
        1.1 植物细胞培养的发展历史
        1.2 植物细胞培养的特点
    2 植物愈伤组织培养研究
        2.1 影响植物愈伤组织培养的因素
        2.1.1 不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培养影响
        2.1.2 外植体类型对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2.1.3 不同激素组合及浓度对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2.2 植物愈伤组织培养生产有用次生代谢产物
    3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研究
        3.1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特点
        3.2 影响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因素
        3.2.1 基因型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2.2 初始接种量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2.3 蔗糖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2.4 不同激素浓度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2.5 不同有机附加物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2.6 诱导子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2.7 继代周期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2.8 其他因素
        3.3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生产有用次生代谢产物
    4 龙胆苦苷研究概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麻花艽愈伤组织培养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麻花艽愈伤组织的诱导
        2.1.1 不同激素组合对麻花艽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1.2 不同琼脂浓度对麻花艽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 麻花艽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2.3 麻花艽愈伤组织生长曲线的测定
        2.4 不同生长时期麻花艽愈伤组织细胞分裂指数的测定
        2.4.1 染色体压片法
        2.4.2 原生质体观察法
        2.5 不同生长时期麻花艽愈伤组织中龙胆苦苷含量的测定
        2.5.1 色谱条件
        2.5.2 对照品溶液制备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2.5.3 供试样品溶液制备
        2.6 不同生长时期麻花艽愈伤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观察
        2.6.1 愈伤组织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2.6.2 愈伤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2.7 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麻花艽愈伤组织的诱导
        3.1.1 不同激素组合对麻花艽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2 不同琼脂浓度对麻花艽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 麻花艽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3.3 麻花艽愈伤组织的生长曲线
        3.4 不同生长时期麻花艽愈伤组织中细胞的分裂指数
        3.5 不同生长时期麻花艽愈伤组织中龙胆苦苷的含量
        3.6 不同生长时期麻花艽愈伤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观察
        3.6.1 愈伤组织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3.6.2 愈伤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4 讨论
        4.1 不同激素组合对麻花艽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 不同琼脂浓度对麻花艽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3 麻花艽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变化
    5 结论
第三章 大叶秦艽愈伤组织培养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大叶秦艽愈伤组织的诱导
        2.2 大叶秦艽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2.3 大叶秦艽愈伤组织生长曲线的测定
        2.4 不同生长时期大叶秦艽愈伤组织细胞分裂指数的测定
        2.5 不同生长时期大叶秦艽愈伤组织中龙胆苦苷含量的测定
        2.6 不同生长时期大叶秦艽愈伤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观察
        2.6.1 愈伤组织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2.6.2 愈伤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2.7 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激素组合对大叶秦艽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 大叶秦艽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3.3 大叶秦艽愈伤组织的生长曲线
        3.4 不同生长时期大叶秦艽愈伤组织中细胞的分裂指数
        3.5 不同生长时期大叶秦艽愈伤组织中龙胆苦苷的含量
        3.6 不同生长时期大叶秦艽愈伤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观察
        3.6.1 愈伤组织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3.6.2 愈伤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4 讨论
        4.1 不同激素组合对大叶秦艽艽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 大叶秦艽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变化
    5 结论
第四章 麻花艽细胞悬浮培养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细胞鲜重的测定
        2.2 龙胆苦苷含量的测定
        2.3 麻花艽悬浮培养细胞系的建立
        2.4 初始接种量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5 蔗糖浓度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6 不同转速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7 不同温度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8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9 不同诱导子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9.1 不同诱导子的配制
        2.9.2 酵母膏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9.3 水解酪蛋白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9.4 L-果糖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9.5 水杨酸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9.6 AgNO_3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10 麻花艽细胞悬浮培养在最优条件下相关指标的测定
        2.10.1 麻花艽细胞悬浮培养生长曲线的测定
        2.10.2 不同生长时期麻花艽细胞悬浮培养龙胆苦苷含量的测定
        2.10.3 麻花艽细胞悬浮培养中 PH 的变化
        2.11 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初始接种量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2 蔗糖浓度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3 不同转速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4 不同温度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5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6 不同诱导子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6.1 酵母膏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6.2 水解酪蛋白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6.3 L-果糖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6.4 水杨酸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6.5 AgNO_3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7 麻花艽细胞悬浮培养在最优条件下的相关指标
        3.7.1 麻花艽细胞悬浮培养的生长曲线
        3.7.2 不同生长时期麻花艽细胞悬浮培养龙胆苦苷的含量
        3.7.3 麻花艽细胞悬浮培养中 PH 的变化
    4 讨论
        4.1 初始接种量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4.2 不同蔗糖浓度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4.3 不同转速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4.4 不同温度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4.5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4.6 不同诱导子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4.7 麻花艽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变化
    5 结论
第五章 大叶秦艽细胞悬浮培养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细胞鲜重的测定
        2.2 龙胆苦苷含量的测定
        2.3 大叶秦艽悬浮培养细胞系的建立
        2.4 初始接种量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5 蔗糖浓度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6 不同转速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7 不同温度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8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9 不同诱导子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9.1 不同浓度诱导子的配制
        2.9.2 酵母膏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9.3 水解酪蛋白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9.4 L-果糖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9.5 水杨酸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9.6 AgNO_3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2.10 大叶秦艽细胞悬浮培养在最优条件下相关指标的测定
        2.10.1 大叶秦艽细胞悬浮培养生长曲线的测定
        2.10.2 不同生长时期大叶秦艽细胞悬浮培养龙胆苦苷含量的测定
        2.10.3 大叶秦艽细胞悬浮培养中 PH 的变化
        2.11 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初始接种量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2 蔗糖浓度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3 摇床转速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4 不同温度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5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6 不同诱导子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6.1 酵母膏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6.2 水解酪蛋白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6.3 L-果糖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6.4 水杨酸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6.5 AgNO_3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3.7 大叶秦艽细胞悬浮培养在最优条件下的相关指标
        3.7.1 大叶秦艽细胞悬浮培养的生长曲线
        3.7.2 不同生长时期大叶秦艽细胞悬浮培养龙胆苦苷的含量
        3.7.3 大叶秦艽细胞悬浮培养中 PH 的变化
    4 讨论
        4.1 初始接种量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4.2 不同蔗糖浓度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4.3 不同转速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4.4 不同温度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4.5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4.6 不同诱导子对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4.7 大叶秦艽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变化
    5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愈伤组织体系的建立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1.1 陆生植物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
        1.1.2 淡水植物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
        1.1.3 海洋植物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
    1.2 影响组织培养技术成功的因素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1.2.3 激素种类和浓度的配比
        1.2.4 碳源种类和浓度的选择
        1.2.5 培养条件对组织培养的影响
        1.2.6 培养方式对组织培养的影响
    1.3 海洋盐生植物---大叶藻的研究现状
        1.3.1 大叶藻植物学
        1.3.1.1 大叶藻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1.3.1.2 大叶藻的形态特征
        1.3.1.3 大叶藻生态价值及生存现状的研究进展
        1.3.2 大叶藻生态价值及生存现状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 以大叶藻初生分生组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2.1 大叶藻种子萌发条件的优化
        引言
        2.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2 实验结果
        2.1.3 讨论
    2.2 以无菌苗为外植体诱导大叶藻愈伤组织
        引言
        2.2.1 培养基种类,培养方式和外植体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2 实验结果
        2.2.1.3 讨论
        2.2.2 培养基添加物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2.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2.1.2 实验结果
        2.2.2.1.3 讨论
        2.2.2.2 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2.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2.2.2 实验结果
        2.2.2.2.3 讨论
        2.2.2.3 碳源种类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2.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2.3.2 实验结果
        2.2.2.3.3 讨论
        2.2.2.4 碳源浓度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2.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2.4.2 实验结果
        2.2.2.4.3 讨论
        2.2.2.5 琼脂浓度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2.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2.5.2 实验结果
        2.2.2.5.3 讨论
        2.2.3 培养条件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3.1 温度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3.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3.1.2 实验结果
        2.2.3.1.3 讨论
        2.2.3.2 光照强度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3.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3.2.2 实验结果
        2.2.3.2.3 讨论
3 以大叶藻各种器官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引言
    3.1 培养基种类,培养方式和外植体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2 实验结果
        3.1.3 讨论
    3.2 消毒剂浓度和消毒时间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2.3 讨论
    3.3 外植体取材大小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3.3 讨论
    3.4 培养基添加物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4.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4.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4.1.2 实验结果
        3.4.1.3 讨论
        3.4.2 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4.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4.2.2 实验结果
        3.4.2.3 讨论
        3.4.3 碳源种类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4.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4.3.2 实验结果
        3.4.3.3 讨论
        3.4.4 碳源浓度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4.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4.4.2 实验结果
        3.4.4.3 讨论
    3.5 培养条件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5.1 温度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5.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5.1.2 实验结果
        3.5.1.3 讨论
        3.5.2 光照强度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5.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5.2.2 实验结果
        3.5.2.3 讨论
        3.5.3 振荡速度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5.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5.3.2 实验结果
        3.5.3.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阔叶十大功劳叶柄愈伤组织诱导及试管苗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外植体灭菌
    1.2 培养条件
    1.3 方法
        1.3.1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
        1.3.2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
        1.3.3不定芽的生根培养
        1.3.4 试管苗的生根继代培养
        1.3.5 试管苗的移栽
2 结果及分析
    2.1 不同质量浓度的生长素对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的影响
    2.3不同质量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定芽生根培养的影响
    2.4 试管苗的生根继代培养
    2.5 试管苗的移栽
3 小结与讨论

(5)垂丝海棠组织培养技术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组织培养
        1.1.1 植物组织培养概念
        1.1.2 组织培养的起源
        1.1.3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1.1.4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再生途径
        1.1.5 海棠的组织培养研究
    1.2 垂丝海棠
        1.2.1 垂丝海棠的形态特征
        1.2.2 垂丝海棠的生长习性
        1.2.3 垂丝海棠的栽培技术
        1.2.4 垂丝海棠的观赏价值与园林应用
        1.2.5 垂丝海棠的药用价值
        1.2.6 垂丝海棠的食用价值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垂丝海棠无菌材料建立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外植体的幼嫩程度对消毒的影响
        2.2.2 取材时期对外植体消毒的影响
        2.2.3 消毒剂种类和消毒时间对不同外植体消毒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垂丝海棠快速繁殖技术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芽初代诱导启动培养
        3.2.2 芽增殖继代培养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垂丝海棠愈伤组织培养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4.2.2 愈伤组织的增殖
        4.2.3 愈伤组织分化芽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组培苗生根诱导与移栽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根培养
        5.2.2 炼苗与移栽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6)野生型拟南芥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拟南芥叶片外植体材料的获得。
        1.2.2 拟南芥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1.2.3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观察时间下培养基上的叶片生长情况
    2.2 不同激素配比对拟南芥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 讨论

(7)野生型拟南芥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Material and Method
    Material
    Method
        Acquisition of A.thaliana leaves as explant
        Medium of callus induction of A.thaliana
        Callus induction and regenerated plant of A.thaliana
Results
    Leaf growth in medium at various observation time
    Effect of different hormone ratio on the callus induction of A.thaliana leaves
Discussions

(8)陕西卫矛的组织培养及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组织培养
        1.1.1 组织培养的概念及原理
        1.1.2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
        1.1.3 组培技术的改进
    1.2 卫矛属植物组织培养
    1.3 卫矛属植物的园林应用
    1.4 陕西卫矛的相关研究
        1.4.1 陕西卫矛的生物学特性
        1.4.2 陕西卫矛的药用价值
        1.4.3 陕西卫矛的美学价值
        1.4.4 陕西卫矛的研究难点
第二章 陕西卫矛的茎段组织培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外植体的选择和预处理
        2.1.3 初代培养
        2.1.4 继代培养
        2.1.5 生根培养
        2.1.6 炼苗与移栽
        2.1.7 培养条件
        2.1.8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初代培养
        2.2.2 继代培养
        2.2.3 生根培养
        2.2.4 炼苗与移栽
    2.3 小结
第三章 陕西卫矛的愈伤组织培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愈伤组织的诱导
        3.1.2 愈伤组织的增殖
        3.1.3 愈伤组织诱导芽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愈伤组织的诱导
        3.2.2 愈伤组织的增殖
        3.2.3 愈伤组织诱导芽
    3.3 小结
第四章 陕西卫矛的物候期观察及园林应用
    4.1 陕西卫矛的物候期观测
    4.2 陕西卫矛的园林应用实践
        4.2.1 建筑配植
        4.2.2 寺庙园林配景树
        4.2.3 孤植
        4.2.4 庭院树
        4.2.5 列植
        4.2.6 散点植
        4.2.7 盆景
        4.2.8 插花
    4.3 陕西卫矛园林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4.3.1 节约型园林树种
        4.3.2 地域性园林植物造景素材
        4.3.3 种苗培育方式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与建议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冬阳十大功劳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处理
    1.2 分化条件的筛选
    1.3 培养条件
    1.4 数据统计
    1.5 试管苗的移栽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管苗的分化与增殖
    2.2 不定芽壮苗培养
    2.3 试管苗的生根及移栽
3 结 论

(10)神农架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栖息地植物构成和食源植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金丝猴的研究概况
        1.1.1 金丝猴的分类学研究
        1.1.1.1 科级分类阶元
        1.1.1.2 属级分类阶元
        1.1.1.3 种级分类阶元
        1.1.2 金丝猴历史变迁与变迁原因
        1.1.2.1 金丝猴的历史分布与现今分布
        1.1.2.2 金丝猴变迁特点
        1.1.2.3 金丝猴变迁原因
        1.1.3 金丝猴地理分布与种群数量
        1.1.3.1 滇金丝猴地理分布与种群数量
        1.1.3.2 黔金丝猴地理分布与种群数量
        1.1.3.3 越南金丝猴地理分布与种群数量
        1.1.3.4 川金丝猴地理分布与种群数量
    1.2 野生动物栖息地研究进展
        1.2.1 栖息地的概念
        1.2.2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利用与选择
        1.2.2.1 影响栖息地选择的生态因子
        1.2.2.2 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威胁
        1.2.3 研究栖息地选择的常用方法
    1.3 种群及群落生态学
        1.3.1 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1.3.2 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1.4 关于川金丝猴研究进展
        1.4.1 川金丝猴栖息地研究进展
        1.4.2 川金丝猴行为及生殖生态研究
        1.4.2.1 川金丝猴的行为生态学研究
        1.4.2.2 川金丝猴的社群结构
        1.4.2.3 川金丝猴的生殖生理学
        1.4.3 川金丝猴食性及营养研究
        1.4.3.1 川金丝猴食性研究方法简介
        1.4.3.2 川金丝猴食物组成及食性研究
        1.4.3.3 灵长类动物的营养需求
    1.5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5.2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及研究对象
    2.1 神农架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与地形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水文
    2.2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概况
        2.2.1 植物资源
        2.2.1.1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2.2.1.2 植物区系特点
        2.2.1.3 植被类型
        2.2.2 动物资源
        2.2.2.1 动物种类
        2.2.2.2 动物区系及特点
    2.3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分布现状
        2.3.1 神农架川金丝猴的种群分布
        2.3.2 神农架川金丝猴的种群数量
        2.3.3 神农架川金丝猴研究概况
3 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植被特征
    3.1 栖息地植物区系特征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3.1.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3.1.2.1 研究地基本概况
        3.1.2.2 研究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3.1 栖息地植物区系组成
        3.1.3.2 栖息地川金丝猴食源植物组成
        3.1.3.3 栖息地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3.1.4 讨论
        3.1.4.1 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区系的特征
        3.1.4.2 川金丝猴栖息地内食源植物资源的特点
    3.2 川金丝猴栖息地植被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及结构特征
        3.2.1 研究方法
        3.2.1.1 样方设置和调查内容
        3.2.1.2 α多样性测度方法
        3.2.1.3 优势乔木的年龄结构分析
        3.2.2 结果与分析
        3.2.2.1 栖息地物种组成及不同海拔间的分布
        3.2.2.2 随海拔梯度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
        3.2.2.3 栖息地优势种群的动态
        3.2.3 讨论
        3.2.3.1 栖息地植被类型与川金丝猴生境要求
        3.2.3.2 栖息地植被乔木层结构对川金丝猴行为的影响
        3.2.3.3 栖息地不同海拔树种资源分布特点对川金丝猴生存的作用
    3.3 川金丝猴栖息地优势树种生态位研究
        3.3.1 研究方法
        3.3.1.1 样方设置和调查内容
        3.3.1.2 数据处理
        3.3.2 结果与分析
        3.3.2.1 栖息地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树种的重要值
        3.3.2.2 栖息地森林群落优势树种生态位宽度分析
        3.3.2.3 栖息地森林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分析
        3.3.2.4 栖息地森林群落优势种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析
        3.3.2.5 栖息地内川金丝猴食源植物生态位特点
        3.3.3 讨论
        3.3.3.1 神农架川金丝猴现生栖息森林优势种生态位特点
        3.3.3.2 栖息地森林群落优势种对川金丝猴生存的作用
4 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选择及影响栖息地选择的主因素分析
    4.1 川金丝猴的栖息地选择
        4.1.1 研究方法
        4.1.1.1 川金丝猴栖息地选择的生态因子及其测度
        4.1.1.2 川金丝猴夜宿地选择的生态因子及其测度
        4.1.1.3 数据处理
        4.1.2 研究结果
        4.1.2.1 各季节川金丝猴对栖息地环境的利用比较
        4.1.2.2 各季节川金丝猴对栖息地喜好程度的分析
        4.1.2.3 各季节川金丝猴对夜宿地环境的利用比较
        4.1.2.4 各季节川金丝猴对夜宿地喜好程度的分析
        4.1.3 讨论
        4.1.3.1 各季节川金丝猴栖息地选择因素分析
        4.1.3.2 各季节川金丝猴夜宿地选择因素分析
    4.2 影响川金丝猴栖息地选择的主因素分析
        4.2.1 研究方法
        4.2.1.1 方法与数据来源
        4.2.1.2 数据处理
        4.2.2 结果与分析
        4.2.2.1 各季节川金丝猴栖息地选择主要生态因子分析
        4.2.2.2 各季节川金丝猴夜宿地选择主要生态因子分析
        4.2.3 讨论
        4.2.3.1 影响各季节川金丝猴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
        4.2.3.2 影响各季节川金丝猴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子
        4.2.3.3 确定影响川金丝猴栖息地选择主要因子在保护管理中的意义
5 川金丝猴栖息地食源植物组成及食性选择
    5.1 研究方法
        5.1.1 川金丝猴食源植物种类调查
        5.1.2 川金丝猴食源植物资源谱的测定
        5.1.3 川金丝猴食性分析
        5.1.3.1 粪便样的采集
        5.1.3.2 样本处理和样片制备
        5.1.3.3 植物种类的识别及镜鉴
        5.1.3.4 食性选择的计算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神农架川金丝猴可采食植物资源
        5.2.2 神农架川金丝猴食物资源的季节性分配
        5.2.3 神农架川金丝猴的食物资源谱
        5.2.4 神农架川金丝猴的各季节食物组成及食性选择
        5.2.4.1 川金丝猴几种主要食源植物显微结构描述
        5.2.4.2 各季节川金丝猴食物组成
        5.2.4.3 各季节川金丝猴的食性选择
        5.2.5 神农架川金丝猴的季相食性选择差异
        5.2.6 神农架川金丝猴的食物特征
    5.3 讨论
        5.3.1 川金丝猴消化道结构特征及取食适应
        5.3.2 川金丝猴与食物的季节性适应
        5.3.3 川金丝猴的食物选择与粪便显微分析
6 川金丝猴食源植物营养成分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植物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6.1.2 测定方法
        6.1.2.1 水分(W)测定
        6.1.2.2 粗蛋白(CP)的测定
        6.1.2.3 粗脂肪(EE)含量的测定
        6.1.2.4 粗纤维(CF)的测定
        6.1.2.5 粗灰分(CA)的测定
        6.1.2.6 磷(P)含量的测定
        6.1.2.7 钠(Na)和钙(Ca)含量的测定
        6.1.2.8 铜(Cu)、锌(Zn)、铁(Fe)和锰(Mn)含量的测定
        6.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6.2 结果和分析
        6.2.1 食源植物含水量的季相变化
        6.2.2 食源植物粗蛋白含量的季相变化
        6.2.3 食源植物粗脂肪含量的季相变化
        6.2.4 食源植物粗纤维含量的季相变化
        6.2.5 食源植物粗灰分含量的季相变化
        6.2.6 食源植物无氮浸出物含量的季相变化
        6.2.7 食源植物部分矿质元素含量的季相变化
        6.2.7.1 磷(P)含量的季相变化
        6.2.7.2 钠(Na)和钙(Ca)含量的季相变化
        6.2.7.3 铜(Cu)、锌(Zn)、铁(Fe)和锰(Mn)含量的季相变化
    6.3 讨论
        6.3.1 水分对食物选择作用分析
        6.3.2 粗蛋白对食物选择作用分析
        6.3.2 粗纤维对食物选择作用分析
        6.3.4 粗脂肪对食物选择作用分析
        6.3.5 部分矿质元素对食物选择作用分析
7 影响川金丝猴取食主要因素分析及食源植物的评价
    7.1 研究方法
    7.2 数据统计与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各季节川金丝猴取食与食源植物丰富度的关系
        7.3.2 各季节川金丝猴取食与食源植物营养成分的关系
        7.3.2.1 各季节川金丝猴取食与食源植物含水量的关系
        7.3.2.2 各季节川金丝猴取食与食源植物粗蛋白的关系
        7.3.2.3 各季节川金丝猴取食与食源植物粗纤维含量的关系
        7.3.2.4 各季节川金丝猴取食与食源植物粗灰分含量的关系
        7.3.2.5 各季节川金丝猴取食与食源植物粗脂肪含量的关系
        7.3.2.6 各季节川金丝猴取食与食源植物无氮浸出物含量的关系
        7.3.3 各季节川金丝猴取食相关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7.3.3.1 春季川金丝猴取食相关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7.3.3.2 夏季川金丝猴取食相关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7.3.3.3 秋季川金丝猴取食相关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7.3.3.4 冬季川金丝猴取食相关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7.3.4 各季节川金丝猴食源植物选择及综合评价
    7.4 讨论
        7.4.1 各个季节川金丝猴取食与营养成分的关系
        7.4.2 各个季节影响神农架川金丝猴取食的主要因子
        7.4.3 川金丝猴食源植物的选择及评价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1 川金丝猴主要食源植物的扦插繁殖试验
附录2 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附录3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附录4 神农架千家坪地区川金丝猴栖息地木本植物及食源植物总名录
附图
    1 川金丝猴、栖息地及食源植物
    2 部分川金丝猴食源植物显微照片
    3 三种川金丝猴食源植物的扦插照片

四、针叶十大功劳愈伤组织诱导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脆江蓠生理生化特性及组织培养种质保存研究[D]. 卢晓.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2]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和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细胞培养研究[D]. 王海涛. 青海大学, 2014(03)
  • [3]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愈伤组织体系的建立及优化[D]. 吴茜.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4]阔叶十大功劳叶柄愈伤组织诱导及试管苗培养的研究[J]. 黄光霁,高英楠,黄煌,赵凤琴,姜长阳. 吉林林业科技, 2012(03)
  • [5]垂丝海棠组织培养技术体系[D]. 张玲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6]野生型拟南芥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J]. 林呐,余韩开宗,肖丽娜,李春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3)
  • [7]野生型拟南芥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英文)[J]. 林呐,余韩开宗,肖丽娜,李春丽.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01)
  • [8]陕西卫矛的组织培养及园林应用研究[D]. 胡丽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9]冬阳十大功劳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J]. 吕秀立,朱春玲,戴咏梅,韩玉洁,朱心军,陈坚,孙伟墨. 林业科技开发, 2009(06)
  • [10]神农架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栖息地植物构成和食源植物评价研究[D]. 铁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十种针叶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