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茎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雷公藤茎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雷公藤茎、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珊[1](2022)在《丝兰提取物对肉鸽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提出

姜一宇[2](2020)在《雷公藤根部倍半萜类化合物筛选及细胞毒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以生物活性为导向,对天然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干燥的根部进行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筛选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方法:通过正、反相柱层析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对雷公藤根(5.0kg)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分析所得化合物的MS、UV、IR、1-2D-NMR光谱数据以及与文献对比,最终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同时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对五种不同肿瘤细胞(A549,HOS,MCF-7,MDA-MB-231,MCF-7/TAMR)的有效抑制浓度。结果:分离得到九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包括四个新化合物(1-4)和五个已知化合物(5-9)。分别命名为:1α,2α,5α,7α,11-pentaacetoxy-8α-benzoyloxy-β-dihydroagarofuran(1),1α,2α,5α,7α,11-Pentaacetoxy-8α-furanyl-β-dihydroagarofuran(2),1β,2α,5α,7β,11-Pentaacetoxy-8α-furanyl-β-dihydroagarofuran(3),1α,5α,7α,11-Tetraacetoxy-8α-benzoyloxy-β-dihydroagarofuran(4),(1α,2α,6β,8α,9α)-1,2,6,8,15-pentakis(acetyloxy)-9-(benzoyloxy)dihydro-β-agarofuran(5),(1α,6β,8β,15α)-tetraacetoxy-9α-benzoyloxy-β-dihydroagarofuran(6),(1α,6β,8α,15α)-tetraacetoxy-9α-benzoyloxy-β-dihydroagarofuran(7),(1α,6β,15α)-1,6,15-triacetoxy-9β-(benzoyloxy)dihydro-β-agarofuran(8),Wilforsinine B(9)。结论:本文从中药雷公藤根部分离得到四个新的和五个已知的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类化合物。细胞毒性活性数据显示,化合物2-4,7-9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化合物2:58.25±2.04μM(MDA-MB-231);化合物3:13.77±2.39μΜ(MDA-MB-231);化合物4:42.12±3.26μM(A549);化合物7:51.01±2.02μM(MDA-MB-231);化合物8:48.71±2.31μM(MDA-MB-231);化合物9:62.11±3.19μM(A549)。

张雪,彭富全,何风雷,刘敏[3](2019)在《含雷公藤甲素中药的风险控制》文中研究指明雷公藤甲素广泛存在于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中,既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又有肝脏毒性、胃肠道毒性、生殖毒性等副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检索了国内外近10年来有关雷公藤甲素含有量测定的文献,发现雷公藤属3个物种中雷公藤所含该成分含有量最高,昆明山海棠中次之,东北雷公藤中最低;雷公藤属植物根皮中其含有量最高,茎枝及根去皮木质部中较低。影响中药材及中成药中雷公藤甲素含有量的因素较多,包括药材使用部位,药材产地、采收、炮制方法,制剂提取工艺,药物配伍等,建议重视该成分毒性,对相关饮片和中成药进行质量控制,以期降低用药风险,保证临床安全性。

农程,王欣之,江振洲,张陆勇[4](2019)在《雷公藤对免疫系统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传统中药雷公藤是我国的一种天然植物药,其化学成分复杂,应用历史悠久,早期作为杀虫剂保护农作物,后发现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有显着疗效,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抗癌、神经保护、抗炎及免疫抑制方面都有显着的疗效,能够治愈多种疾病,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雷公藤的多种提取物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功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免疫作用,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疗效显着。雷公藤作为一种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值得深入的开发研究。在雷公藤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有关其毒性作用的报道也日益增多,对机体的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反应,极大地阻碍了临床上的使用。为更深刻全面的了解雷公藤免疫抑制作用,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现综述近几年国内外雷公藤对免疫器官、细胞、因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的进展,以及雷公藤的药理和毒性作用,为其在临床上发挥更广泛的治疗作用,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胡清霞[5](2015)在《雷公藤内生真菌对宿主生长及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文中提出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属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是一种珍贵的传统药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台湾等省份。植物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各种健康植物的组织或器官中,在与宿主植物的长期生活中互相影响形成互利共生体。在植物微生态系统中,内生真菌长期生活在植物体内,对宿主植物的生理生长产生重要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植物内生真菌具有益生长、增强宿主植物抗逆性、增强宿主植物代谢等多种生物学作用,有的内生真菌还能够合成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近的次生代谢产物。目前,雷公藤的来源主要以采挖野生资源为主,而自然界中雷公藤资源的数量有限,这就导致雷公藤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实验通过对内生真菌与宿主组培苗共培养体系的建立,并对内生真菌有益生物活性进行评价和悬浮诱导子添加技术,研究雷公藤内生真菌对宿主生长及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将筛选至健康雷公藤体内的18株内生真菌接入至雷公藤组培菌苗中发现,18株内生真菌中有7内生真菌对苗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剩余的1 1株真菌中发现NS1、NS6、NS31、NS32、NS33不但对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还能显着提高不同器官内甲素、红素的含量。进一步对这11株内生真菌进行有益生物活性评价,发现NS-6、NS7、NS14和NS32具有较高的合成IAA能力,NS1和NS31具有较高的溶磷能力,NS1、NS4、NS6、NS25、NS-31、NS33具有合成铁载体的能力。通过综合比对各项指标将NS6、NS31、NS32、NS33选为目标菌株,进一步的研究。2、经真菌26s rDNA序列鉴定及同源性分析发现NS-6和NS-32分别与penicillium steckii和hypocrea nigricans 的相似度达到 99%;而 NS31 与 meyerozma gull iermondii 的相似度达到 99%;NS33 与 fusarium oxysporum的相似度达到 99%。3、将四株内生真菌两两混合接入至无菌苗中发现,6种混合菌对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且各混合菌还能提高雷公藤各器官对C、N、P、K元素的吸收,提高植株体内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值,但NS31-N32和NS31-N33叶绿素含量及NS6-N31和NS31-N33荧光值低于空白对照。各混合菌对雷公藤各器官合成雷公藤甲素、红素具有促进作用,对促进甲素合成最为明显的为NS31-N33混合菌,而对促进红素合成最为明显的为NS6-N32和NS6-N33混合菌。4、将4株目标菌株制备成菌液(JY)、菌体(JT)诱导子添加至雷公藤悬浮细胞中,结果表明:各诱导子均能提高悬浮细胞培养液中营养成分的消耗速率;除NS33-JT和NS31-JY诱导子外其余诱导子能提高悬浮细胞细胞活力;且在NS32-JT和NS33-JT诱导子的影响下,悬浮细胞细胞鲜重要低于其他诱导子处理和空白对照;胞内甲素中以NS31-JY和NS31-JT含量最高,胞外甲素则以NS32-JT和NS31-JY含量较高;雷公藤红素的合成以NS32-JT和NS31-JT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而在培养液中并未检测到红素的存在。5、对6种混合菌进行有益生物活性评价,选取NS6-31混合菌制备成菌液(JY)、菌体(JT)、活菌(HJ)3种诱导子添加至雷公藤悬浮细胞中,结果表明:与第四章试验结果相同各诱导子均能提高悬浮细胞培养液中营养成分的消耗速率;HJ诱导子提高了培养液PH值而JY、JT诱导子降低了培养液的PH,加入诱导后培养液中电导率液均低于空白对照;JY和JT诱导子能提高悬浮细胞细胞活力和细胞生物量,但HJ诱导子则降低了细胞的活力和细胞生物量;JY诱导子对雷公藤细胞合成甲素具有促进作用且各诱导子均能提高胞外甲素的含量;JT和JY诱导子能促进悬浮细胞合成雷公藤红素,与第4章试验结果相同在培养液中并未检测到红素的存在。

沙秀秀,宿树兰,段金廒,沈飞,严辉,郭盛,钱大玮[6](2014)在《我国雷公藤属植物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转化利用与资源化途径》文中指出雷公藤在医药和生物农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雷公藤制剂产品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随着雷公藤资源产业链快速发展并不断拓展延伸,在其药材资源生产过程中产生非药用部位,以及在其制剂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渣、废水、废气等废弃物,由此导致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巨大浪费,日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该文通过对雷公藤资源利用现状及其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可利用物质及其利用途径等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该资源的效率提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许进娇[7](2014)在《雷公藤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促生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属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是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台湾等省份。植物内生细菌广泛存在于各种健康植物的组织和器官中,与宿主植物和谐共存、相互影响,内生细菌与植物的共生体也被认为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植物微生态系统中,内生细菌长期生活在植物体内,对宿主植物的生理生化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些植物内生细菌已被证明扮演着有益生物学角色,它们可以通过溶磷、固氮、产铁载体、分泌生长素等作用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并在植物抗逆境、抗动物摄食、抗病原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陆续从不同药用植物体内筛选出对宿主植物次生代谢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内生菌,它们不但自身能够产生特殊的活性物质,还能参与植物活性成分的合成,或促进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进行转化。本文通过对雷公藤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筛选鉴定具有益生作用的内生细菌,并通过菌苗共生技术及悬浮诱导子添加技术,对目标细菌的实际促生效果及对甲素合成的影响进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从健康雷公藤植株体内分离得到23株内生细菌,对其有益生物学特征及对小麦萌发能力影响进行评价,得出4株益生效果显着的内生细菌。这4株内生细菌均能产生植物生长素,LG3、LJ10、LY3能分泌铁载体,其中LG3、LJ10具有溶磷特性,LG3、LY4具有固氮功能并同时具有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ACC脱氨酶)活性。2、经细菌16S rDNA序列鉴定及同源性分析发现,LG3和LY4分别于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的相似度达到了 99%,LJ10 与泛菌属(Pantoea eucrina)的相似度达到了99%,而LY3与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的相似度达到了99%。3、将4株目标菌株回接到雷公藤组培苗中发现,4株目标菌株不但能够促进雷公藤植株的生长,还能显着提高不同器官内雷公藤甲素的含量,提高植物体内叶绿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和植物体内丙二醛的含量。4、将4株目标菌株接种到水培雷公藤中,结果表明,4株目标菌株均能促进雷公藤植株的生长,促生效果最为明显的是LY4菌株和LG3菌株,同时,该4株目标菌株能不同程度地促进雷公藤对营养元素C、N、P、K的吸收及雷公藤甲素的合成,而多酚氧化酶(PPO)酶活各个处理的活性变化不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则与雷公藤的生长状况相反,即雷公藤的长势越好,PAL的酶活性越低。5、将内生细菌菌液(P)、内生细菌粗提物(J)及未经处理的活菌(H)3种诱导子添加到雷公藤悬浮细胞中,结果表明3种诱导子均能提高悬浮细胞培养液中可溶性糖的消耗速率及细胞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P组处理对雷公藤悬浮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P-LJ10与P-LG3处理促生效果最好。

倪乐[8](2013)在《不同套种模式对雷公藤林地土壤养分、雷公藤甲素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是卫矛科雷公藤属攀缘藤本植物,是一种传统的中药,依其特有的化学成分,具有很大的的药用价值。雷公藤药用价值在国内外的医药界受到广泛的重视,其综合应用的研究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雷公藤在生态栽培和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前景将非常广泛。本文对不同树种林下套种雷公藤进行研究,套种模式有厚朴/雷公藤、杉木/雷公藤和马尾松/雷公藤,雷公藤纯林作为对照组。研究了不同套种模式对雷公藤林地土壤养分、雷公藤甲素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并对雷公藤林地土壤养分和雷公藤各部位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1、不同套种模式下的雷公藤林地土壤养分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各自有各自的规律。厚朴林下套种雷公藤模式对雷公藤林地土壤全氮、水解性氮、全钾、速效钾和有机质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0.49%、3.98%、21.22%、31.31%和47.58%。杉木林下套种雷公藤模式对雷公藤林地土壤全氮、水解性氮、全钾和速效钾的积累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低10.33%、12.48%、8.38%和7.29%;对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47.18%和25.11%。马尾松林下套种雷公藤模式对雷公藤林地土壤全磷和有机质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3.88%和16.10%。不同套种模式对雷公藤林地土壤pH值没有明显的影响,pH值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2、测定了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根、茎、叶的甲素含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各部位甲素含量总体大小顺序是:根>叶>茎。其中,杉木林下套种雷公藤模式在9月份时的雷公藤甲素含量大小顺序为:叶>根>茎,大小分别为1.2053%、0.9327%和0.2696%。不同套种模式下的雷公藤含量均在9月份达到最大,大小顺序为厚朴/雷公藤>雷公藤纯林>杉木/雷公藤>马尾松/雷公藤,大小分别为4.4927%、3.1841%、2.4076%和2.2977%。3、在不同套种模式对雷公藤各部位甲素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当中,厚朴林下套种雷公藤模式可以增加雷公藤根和叶中的甲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23.06%和105.80%。杉木林下套种雷公藤模式可以增加雷公藤叶中甲素含量,比对照组高36.52%;降低雷公藤茎中甲素含量,比对照组低20.77%。马尾松林下套种雷公藤模式可以减少雷公藤茎和根中甲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低56.15%和14.32%。4、分析了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养分与雷公藤各部位甲素的相关性。雷公藤根中甲素与土壤全氮、全钾、水解性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0.930、0.835、0.919和0.587;雷公藤根中甲素与土壤全磷、有效磷和pH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2、-0.527和-0.601。雷公藤茎中甲素与土壤全氮、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和pH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1、0.156、0.814、0.054、0.248、0.222;雷公藤茎中甲素与土壤全磷和有机质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08和-0.047。雷公藤叶中甲素与土壤全氮、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6、0.702、0.499、0.068、0.897和0.868;雷公藤叶中甲素与土壤全磷和pH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24和-0.126。5、分析了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光合作用日变化。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净光合速率大小顺序为:厚朴/雷公藤>杉木/雷公藤>马尾松/雷公藤,平均大小分别为6.56μmol·m-2·s-1、6.11μmol·m-2·s-1和4.92μmol·m-2·s-1;蒸腾速率的大小顺序为:厚朴/雷公藤>马尾松/雷公藤>杉木/雷公藤,平均大小分别为9.36mmol·m-2·s-1、7.77mmol·m-2·s-1和7.25mmol·m-2·s-1;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变化一致;胞间CO2浓度与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相反;水分利用率总体比较接近;气孔限制值大小顺序为杉木/雷公藤>厚朴/雷公藤>马尾松/雷公藤,平均大小分别为0.44、0.41和0.39。6、分析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光响应曲线,计算出AQY、LCP和LSP。分析比较各值得出:不同套种模式下的雷公藤的光能利用率大小为:厚朴/雷公藤>杉木/雷公藤>马尾松/雷公藤;厚朴/雷公藤模式下雷公藤对光强的利用范围较宽,马尾松/雷公藤模式下雷公藤对光强的利用范围较窄;厚朴/雷公藤模式下雷公藤对强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厚朴/雷公藤下雷公藤叶光合潜能最高,马尾松/雷公藤下雷公藤叶光合潜能最低。7、分析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净光合速率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不同套种模式下的雷公藤净光合速率与土壤全氮、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7、0.459、0.780、0.240、0.714、0.878、0.160;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净光合速率与土壤全磷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81。

朱精英[9](2011)在《雷公藤药材HPLC特征图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公藤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多年生藤本植物,主产于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传统使用雷公藤的根或去皮的木质部,现在也有使用雷公藤叶。临床上常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脏疾病及皮肤病等,药理研究也表明其有抗肿瘤、抗炎等作用,但雷公藤有大毒,应用时须谨慎。雷公藤化学成分复杂,特别是有些微量成分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主要的活性成分如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红素即是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雷公藤临床上治疗指数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远高于其他药物,主要发生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髓及血液系统。因此,为了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亟待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雷公藤传统以根或去皮的木质部入药,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及受资源的限制,现在也有用叶入药的。本研究以福建泰宁雷公藤GAP基地药材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固相萃取及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首次建立了雷公藤根木质部、根皮、茎、叶四个部位的特征图谱。经过系统适应性和方法学考察,各个部位的特征图谱建立方法均稳定、可靠、重现性较好。研究结果表明,雷公藤根木质部、根皮、茎、叶中化学成分存在显着差异:雷公藤根皮中所含的化合物种类最多,各化合物之间的含量差异很大;雷公藤根木质部中含有的化合物比雷公藤根皮中的少,为“临床上使用去皮的雷公藤根”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随着季节的变化,含量变化也很大,其中秋季采收的雷公藤根木质部中含有的化合物最多,同时,GAP基地生产的雷公藤根木质部比野生的化合物含量要高,提示我们要对雷公藤药材进行规范种植;在临床使用时,雷公藤茎大多都是被弃用的部位,但是本实验结果表明,雷公藤茎中含有的化合物含量虽然不高,但是随着季节的变化,含量变化不大,提示我们可以对雷公藤茎进行开发利用;雷公藤叶中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差异很大,其中秋季采收的雷公藤叶中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最高,表明雷公藤叶在秋季采收最佳,另外,雷公藤落叶中的化学成分与雷公藤植物采摘的叶中的成分种类差异不大,提示雷公藤落叶也可以进行开发利用。本论文对雷公藤中具代表性的有效成分-雷公藤内酯醇在根皮和叶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雷公藤内酯醇的HPLC测定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稳定,可作为雷公藤中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本实验还比较了同一采收季节根皮与叶中的雷公藤内酯醇含量,并分别比较了不同采收季节采集的根皮与叶中的雷公藤内酯醇含量,结果发现在春季采收的雷公藤植株中,雷公藤叶中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比雷公藤根皮中的含量要低,而在秋季采集的药材则刚好相反,提示雷公藤叶宜在秋季采集。这一发现为雷公藤的合理种植与利用提供了基础研究数据,为扩大雷公藤的药用部位、提高其药用价值奠定了基础。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雷公藤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不能只是单一控制某一个有效成分或少数几个有效成分的含量,而是应该从整体上对雷公藤药材进行质量控制,本实验将雷公藤药材分为四个部位,建立的四个部位的特征图谱能较好地反映雷公藤药材不同用药部位的质量,为雷公藤药材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利用及保证临床雷公藤用药的安全、有效和可控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基础研究数据。

林光美[10](2011)在《雷公藤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叶及花。其味辛苦,药性温凉,入肝、脾二经、通十二经络,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杀虫止血等功效。传统研究表明,临床中雷公藤主要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目前对这几类疾病的治疗除雷公藤之外还没有其他中药、西药可代替。现代研究表明,雷公藤可作为抗器官排斥药物,效果很好。为此,系统开展雷公藤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与主要活性成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种质资源库。本项目从药用植物雷公藤资源的源头着手,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收集了雷公藤主要分布区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福建,浙江,云南7个省份、30个县(市)、227个种源植株,建设全国最有代表性的雷公藤种质基因库。2.对不同地理种源的雷公藤的主要光合生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Vpd)、气孔导度(Gs)和胞间C02浓度(Ci)均表现为东南地区的高于西南地区的,但胞间C02浓度西南地区的比东南地区的较高。生理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极显着相关;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也呈极显着相关。3.以不同地区雷公藤为研究材料,按Bradford方法、Giannoplitis的NBT光化还原法、硫代巴比妥酸(TBA)法等测定,综合分析雷公藤种源的活性氧代谢指标,结果表明POD活性的差异最大,MDA含量的差异最小。西南地区种源之间在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MDA含量三个指标上差别明显大于东南地区。SOD活性最高的桐梓、融水、宜州、祥云均是西南地区;活性最低的陆良、金州也为西南地区。桐梓种源的几项指标表现出明显的极端性,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为80.151U/g鲜重/min、MDA含量为30.766μmol/g鲜重,均为最高,但其POD活性却处于较低水平。而来自福建泰宁、连城、德化三地的雷公藤四项指标均处于平均水平,参试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大。4.以不同地区雷公藤为研究材料,采用CTAB法提取总DNA,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从153对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较稳定的8对引物,对不同雷公藤材料DNA进行扩增,共产生88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11条,表现出了良好的多态性。分析种质遗传多样性,进行种质资源分类,大部分雷公藤样品因地理来源相同、遗传背景相似而聚在同一类群中,在相异系数为0.68处,将36份样品大致分成了五类。未出现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两个样品,其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为泰宁大布和泰宁新桥的两个样品,相异系数为0.111;亲缘关系最远的为贵州桐梓和湖南湘乡的样品,相异系数为0.9714。5.建立雷公藤甲素的HPLC测定体系,采用Agilent 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G1315A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以水、甲醇为流动相(水:甲醇=72:28(v/v))进行梯度洗脱,在波长为220nm处进行样品检测;该法平均加样回收率93.00%,RSD=4.37%。雷公藤甲素进样量在6.34ng-317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武夷山的材料甲素最高,为6.337μg/g,云南大理的含量最低为0.119μg/g。平均含量为1.900μg/g,江西厢东,福建武夷山、连城、尤溪、泰宁长兴、泰宁超级苗、超级扦插,湖南湘乡,广西河池,浙江松阳均在平均水平之上。同一产地雷公藤不同部位甲素含量也不同,甲素在根芯的含量高于在根皮、茎的分布,含量比例,根芯:根皮;茎约为6:3:1。6.建立了雷公藤内酯甲的HPLC测定体系,以水、甲醇为流动相(水:甲醇=19:81(v/v))进行梯度洗脱,在波长为205nm处进行样品检测;该法平均加样回收率96.01%,RSD=4.49%,雷公藤内酯甲进样量在10.74ng-537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大田的材料含内酯甲最高,为17.335μg/g,福建泰宁超级苗的含量最低0.471μg/g,平均含量为3.157μg/g,其中来自广西融水,贵州雷公、桐梓、贵州的组培苗,福建永安、大田、泰宁江坑、泰宁支农坑,浙江松阳、衢州的10个材料都在平均水平之上。同一产地雷公藤不同部位内酯甲含量也不同,绝大多数样品内酯甲主要分布在根皮中,占65.7%。不同经纬度,海拔高度对内酯甲含量存在一定影响。7.建立了雷公藤红素的HPLC测定体系,以水、甲醇为流动相(水:甲醇=13:87(v:v))进行梯度洗脱,在波长为425nm处进行样品检测;该法平均加样回收率95.12%,RSD=4.71%,雷公藤红素进样量在65.1ng-2170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分析结果表明,福建连城的材料含量最高为1.89mg/g,湖南隆回的含量最低为0.28mg/g。平均含量为0.83mg/g,其中来自江西铅山,广西金州,贵州雷公、贵州的组培苗,福建武夷山、连城、永安、明溪、清流、尤溪、泰宁超级苗、超级扦插苗、浙江松阳的13个材料均在平均水平之上。同一产地雷公藤不同部位红素含量也不同,而且差异明显,约94.2%的红素分布在根皮中,根皮与根芯红素含量比约为20:1。8.利用EXCEL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同一部位的不同成分分布的高低关系,茎中甲素与内酯甲的含量大小相关系数达0.514,根皮中甲素与内酯甲的相关系数为0.409,甲素与红素的相关系数为0.347,内酯甲与红素的相关系数为0.355。其他部位的不同成分的含量大小之间不呈现相关性。9.在雷公藤种质资源研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净现值(NPV)法及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比较分析法分析了雷公藤田间栽培、山地纯林栽培、山地套种栽培三种不同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得出NPV田间栽培、NPV山地纯林栽培、NPV山地套种栽培均为正数、边际成本均小于边际收入,即三种种植模式均可行,以雷公藤田间栽培模式为最优,山地纯林栽培及山地套种栽培模式次之。

二、雷公藤茎、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雷公藤茎、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雷公藤根部倍半萜类化合物筛选及细胞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抗肿瘤研究进展
        1.1.1.肿瘤流行病学概述
        1.1.2.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1.1.3.天然产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2.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研究概述
        1.2.1.雷公藤植物介绍
        1.2.2.雷公藤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3.雷公藤药理学研究进展
    1.3.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1.研究目的
        1.3.2.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2.2.实验过程
    2.3.化合物 1-9 的波谱数据
    2.4.肿瘤细胞毒活性性实验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雷公藤根部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3.2.生物活性实验结果
    3.3.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化合物 1-9 的结构式
    附录 B: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色谱图
    附录 C:新化合物1-4的~1H NMR(500MHz)和~(13)C NMR(125MHz)数据
    附录 D:已知化合物5-9 的~1H NMR(500MHz)和 ~(13)C NMR(125MHz)数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含雷公藤甲素中药的风险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
2 毒性机制
3 中药材、中成药中雷公藤甲素含有量及其影响因素
    3.1 含有量
    3.2 影响因素
        3.2.1 药材部位、采收时间
        3.2.2 药材来源、中成药种类
        3.2.3 药材炮制、药物配伍
4 讨论
    4.1 有必要加强中成药中雷公藤甲素含有量范围的控制
    4.2 急需对含雷公藤甲素中药材、中成药进行风险评估
5 结语

(4)雷公藤对免疫系统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雷公藤对免疫器官的作用
2 雷公藤对免疫细胞的作用
    2.1 对T细胞影响
    2.2 对B细胞影响
    2.3 对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 DC) 影响
    2.4 对其他免疫细胞的影响
3 雷公藤对免疫因子的作用
    3.1 细胞因子
    3.2 趋化因子
    3.3 黏附分子
    3.4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4 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影响NF-κB因子
    4.2 活化蛋白1 (activator protein 1, AP-1)
    4.3 影响EP2-PKA信号通路
    4.4 影响JNK-MAPK通路
5 结语和展望

(5)雷公藤内生真菌对宿主生长及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雷公藤概述
        1.1.1 雷公藤形态特征
        1.1.2 雷公藤地理分布及生长特性
        1.1.3 雷公藤化学成分
        1.1.4 雷公藤药理作用
    1.2 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2.1 内生真菌的分布
        1.2.2 内生真菌的普遍多样性
        1.2.3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
        1.2.4 内生菌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单种内生真菌对雷公藤组培苗生长特征及活性成分生成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
    2.3 试剂与培养基
        2.3.1 主要试剂
        2.3.2 主要培养基
    2.4 试验方法
        2.4.1 非致死菌株的筛选和菌苗共生体系的建立
        2.4.2 鲜、干重的测定
        2.4.3 株高、根长、叶片数的测定
        2.4.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4.5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2.4.6 雷公藤内C、N、P、K元素的测定
        2.4.7 雷公藤甲素、红素含量的测定
        2.4.8 内生真菌有益生物学特性评价
        2.4.9 目标菌株生物学鉴定
    2.5 结果与分析
        2.5.1 非致死菌株的筛选
        2.5.2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鲜重的影响
        2.5.3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干重的影响
        2.5.4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株高的影响
        2.5.5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根长的影响
        2.5.6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叶片数的影响
        2.5.7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5.8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2.5.9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C、N、P、K的影响
        2.5.10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甲素含量的影响
        2.5.11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红素含量的影响
        2.5.12 内生真菌生物学特性评价
        2.5.13 菌株鉴定结果
    2.6 小结
第三章 内生真菌互作对雷公藤生长特征及活性产物生成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内生真菌与雷公藤组培苗共生体系的建立
        3.2.2 鲜、干重的测定
        3.2.3 株高、根长、叶片数的测定
        3.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2.5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3.2.6 雷公藤内C、N、P、K元素的测定
        3.2.7 雷公藤甲素、红素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鲜、干重的影响
        3.3.2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株高、根长的影响
        3.3.3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叶片数的影响
        3.3.4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叶绿素的影响
        3.3.5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3.3.6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营养元素C、N、P、K吸收的影响
        3.3.7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甲素生成的影响
        3.3.8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红素生成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悬浮细胞生长特征及活性产物积累的诱导效应
    4.1 试验材料
    4.2 主要试剂
    4.3 主要仪器
    4.4 试验方法
        4.4.1 雷公藤细胞悬浮培养
        4.4.2 真菌诱导子的制备
        4.4.3 培养液中蔗糖含量的测定
        4.4.4 培养液中NO_3~-的测定
        4.4.5 培养液中PO_4~(3-)的测定
        4.4.6 培养液中NH_4~+的能测定
        4.4.7 培养液PH、电导率的测定
        4.4.8 悬浮细胞细胞活性的测定
        4.4.9 悬浮细胞鲜重的测定
        4.4.10 悬浮细胞中甲素、红素的测定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中蔗糖消耗的影响
        4.5.2 不同诱导子对NO_3~-的影响
        4.5.3 不同诱导子对PO_4~(3-)的影响
        4.5.4 不同诱导子对NH_4~+的影响
        4.5.5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PH的影响
        4.5.6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
        4.5.7 不同诱导子对悬浮细胞细胞活性的影响
        4.5.8 不同诱导子对悬浮细胞鲜重的影响
        4.5.9 不同诱导子对雷公藤悬浮细胞胞内甲素的影响
        4.5.10 不同诱导子对雷公藤悬浮细胞胞外甲素的影响
        4.5.11 不同诱导子对雷公藤悬浮细胞胞内红素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内生真菌互作对雷公藤悬浮细胞生长特征及活性产物积累的诱导效应
    5.1 试验材料
    5.2 主要试剂
    5.3 主要培养基
    5.4 主要仪器
    5.5 试验方法
        5.5.1 混合菌有益生物学特性评价
        5.5.2 雷公藤细胞悬浮培养
        5.5.3 真菌诱导子的制备
        5.5.4 培养液中蔗糖含量的测定
        5.5.5 培养液中NO_3~-的测定
        5.5.6 培养液中PO_4~(3-)的测定
        5.5.7 培养液中NH_4~+的能测定
        5.5.8 培养液PH、电导率的测定
        5.5.9 细胞活性的测定
        5.5.10 悬浮细胞鲜重的测定
        5.5.11 悬浮细胞中甲素、红素的测定
    5.6 结果与分析
        5.6.1 混合菌有益生物学特性
        5.6.2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中蔗糖消耗的影响
        5.6.3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中NO_3~-的影响
        5.6.4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中PO_4~(3-)的影响
        5.6.5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中NH_4的影响
        5.6.6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PH的影响
        5.6.7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
        5.6.8 不同诱导子对悬浮细胞细胞活性的影响
        5.6.9 不同诱导子对悬浮细胞细胞鲜重的影响
        5.6.10 不同诱导子对悬浮细胞合成甲素的影响
        5.6.11 不同诱导子对悬浮细胞合成红素的影响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雷公藤属植物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转化利用与资源化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雷公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1.1 雷公藤资源现状
    1.2 雷公藤资源利用现状
        1.2.1 雷公藤二萜类化合物开发利用现状
        1.2.2 雷公藤生物碱类化合物开发利用现状
        1.2.3 雷公藤三萜类化合物开发利用现状
2 雷公藤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及其可利用物质
    2.1 雷公藤资源植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及资源性成分
        2.1.1 雷公藤茎叶中资源性化学成分
        2.1.1. 1 二萜类资源性化学成分
        2.1.1. 2 生物碱类资源性化学成分
        2.1.1. 3 三萜类资源性化学成分
        2.1.2 雷公藤果实中资源性化学成分
    2.2 雷公藤药材采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及资源性化学成分
    2.3 雷公藤药材资源性产品深加工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及资源性化学成分
3 雷公藤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利用途径及其产业化
    3.1 雷公藤茎叶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开发
        3.1.1 医药领域的应用与产品开发
        3.1.2 雷公藤茎叶作为植物农药的开发利用
    3.2 雷公藤根皮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开发
    3.3 雷公藤废渣的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开发
4 小结与讨论

(7)雷公藤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促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内生细菌
        1.1.1 植物内生细菌的定义
        1.1.2 植物内生细菌的种类及分布
    1.2 内生细菌的生物学功能
        1.2.1 促进植物的生长
        1.2.2 固氮作用
        1.2.3 生防作用
        1.2.4 抗逆作用
        1.2.5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1.3 雷公藤概述
        1.3.1 雷公藤资源分布
        1.3.2 雷公藤化学成分
        1.3.3 雷公藤药理作用
    1.4 植物与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雷公藤促生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主要仪器
    2.2 试剂与培养基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雷公藤内生细菌的分离
        2.3.2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2.3.3 雷公藤内生细菌的有益生物学特性评价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内生细菌的分离
        2.4.2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2.4.3 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2.4.4 菌株的促发芽和促生长能力
        2.4.5 菌种鉴定结果
    2.5 结论
第三章 雷公藤内生细菌对宿主的促生作用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样品来源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内生细菌与雷公藤组培苗共生体系的建立
        3.2.2 雷公藤甲素含量的测定
        3.2.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3.2.5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3.2.6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的测定
        3.2.7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内生细菌对雷公藤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3.3.2 内生细菌对雷公藤甲素生成的影响
        3.3.3 内生细菌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4 内生细菌对雷公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3.5 内生细菌对雷公藤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3.6 内生细菌对雷公藤组培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的影响
        3.3.7 内生细菌对雷公藤组培苗丙二醛(MDA)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内生细菌对水培雷公藤生长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样品来源
        4.1.2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4株目标菌株菌悬液的制备
        4.2.2 营养液的制备
        4.2.3 雷公藤水培体系建立
        4.2.4 植物样品处理
        4.2.5 植物消煮
        4.2.6 雷公藤内C、N、P、K元素的测定
        4.2.7 多酚氧化酶(PPO)的测定
        4.2.8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测定
        4.2.9 雷公藤甲素含量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内生细菌对雷公藤水培苗生长的影响
        4.3.2 目标菌株对雷公藤C、N、P、K元素吸收的影响
        4.3.3 内生细菌对雷公藤PPO活性的影响
        4.3.4 内生细菌对雷公藤PAL活性的影响
        4.3.5 内生细菌对雷公藤各器官甲素合成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内生细菌与雷公藤细胞共生培养的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雷公藤细胞悬浮培养
        5.2.2 雷公藤内生细菌诱导子的制备
        5.2.3 诱导子对雷公藤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5.2.4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pH的影响
        5.3.2 不同诱导子对愈伤组织干重的影响
        5.3.3 诱导子对悬浮细胞培养液总糖含量的影响
        5.3.4 诱导子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5.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不同套种模式对雷公藤林地土壤养分、雷公藤甲素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雷公藤的研究进展
        1.1.1 雷公藤的生物学特征
        1.1.2 雷公藤的利用价值
        1.1.3 雷公藤应用的研究现状
    1.2 间作套种模式研究
        1.2.1 间作套种的概念
        1.2.2 间作套种的国内外研究
        1.2.3 间作套种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1.3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林地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研究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甲素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验仪器与试剂
        2.2.3 试验方法
    2.3 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光合特性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主要试验仪器
        2.3.3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分析
        3.1.1 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 N 元素动态变化
        3.1.2 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 P 元素动态变化
        3.1.3 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 K 元素动态变化
        3.1.4 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水解氮动态变化
        3.1.5 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有效磷动态变化
        3.1.6 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速效钾动态变化
        3.1.7 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动态变化
        3.1.8 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 pH 值动态变化
    3.2 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甲素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3.2.1 雷公藤甲素色谱峰的确认
        3.2.2 进样量的确定
        3.2.3 稳定性试验
        3.2.4 精密度试验
        3.2.5 重复性试验
        3.2.6 加样回收率试验
        3.2.7 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甲素含量的测定
        3.2.8 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甲素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
    3.3 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光合特性分析
        3.3.1 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光合特性日变化分析
        3.3.2 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的光响应曲线分析
        3.3.3 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净光合速率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研究
        4.1.2 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甲素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4.1.3 不同套种模式下雷公藤光合特性研究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雷公藤药材HPLC特征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化学成分方面
    二、药理作用方面
    三、毒性研究方面
    四、质量控制研究方面
    五、展望
第一章 雷公藤不同部位的特征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用对照品、药材及试药
    3. 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制备
    4、色谱条件的选择
    5、雷公藤根皮的特征图谱研究
        5.1 色谱条件
        5.2 方法学考察
        5.3 雷公藤根皮特征图谱及技术参数
        5.4 结果与讨论
    6、雷公藤根木质部的特征图谱研究
        6.1 色谱条件
        6.2 方法学考察
        6.3 雷公藤根木质部特征图谱及技术数
        6.4 结果与讨论
    7、雷公藤茎的特征图谱研究
        7.1 色谱条件
        7.2 方法学考察
        7.3 雷公藤茎特征图谱及技术参数
        7.4 结果与讨论
    8、雷公藤叶的特征图谱研究
        8.1 色谱条件
        8.2 方法学考察
        8.3 雷公藤茎特征图谱及技术数
        8.4 结果与讨论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中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贮备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重复性试验
        2.8 回收率试验
        2.9 样品含量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雷公藤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雷公藤研究综述
    1.1 雷公藤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1 雷公藤种质资源分布
        1.1.2 不同雷公藤种质资源的形态学表现
        1.1.3 分子标记技术在雷公藤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1.1.4 不同雷公藤种质资源的活性成分差异
    1.2 雷公藤化学成分、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1.2.1 活性成分
        1.2.2 药理作用
        1.2.3 临床应用
        1.2.4 毒理作用
    1.3 栽培研究进展
        1.3.1 生物学及生态特征
        1.3.2 外界环境对雷公生长及其活性成分的影响
        1.3.3 栽培技术措施对雷公生长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1.3.4 采收与存贮时间对雷公藤活性成分的影响
    1.4 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1 分子遗传标记的种类
        1.4.2 分子标记在雷公藤等中药上的应用
    1.5 HPLC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及在雷公藤研究中的作用
        1.5.1 HPLC简介
        1.5.2 HPLC在中药领域的应用概述
        1.5.3 HPLC在雷公藤研究中的的应用
2 雷公藤种质资源库建立
    2.1 种源收集
        2.1.1 收集方法
        2.1.2 种质资源的保存
    2.2 实验样本的选择
        2.2.1 雷公藤种质资源实验样本基本情况
        2.2.2 雷公藤高优苗的选育
3 不同地理种源雷公藤的植物生理研究
    3.1 不同地理种源雷公藤的光合生理特征比较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
    3.2 不同地区雷公藤活性氧代谢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4 雷公藤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供试样品来源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NA的纯度与浓度
        4.2.2 SRAP生态性分析
        4.2.3 结论
    4.3 讨论
        4.3.1 雷公藤总DNA提取
        4.3.2 SRAP标记及多态性
5 雷公藤活性成分的HPLC含量研究
    5.1 雷公藤甲素的提取和研究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雷公藤甲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5.1.3 雷公藤甲素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5.1.4 雷公藤甲素含量结果与分析
        5.1.5 小结
    5.2 雷公藤内酯甲的提取与研究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雷公藤内酯甲色谱分析条件的建立
        5.2.3 雷公藤内酯甲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5.2.4 雷公藤内酯甲含量结果与分析
        5.2.5 小结
    5.3 雷公藤红素的提取与研究
        5.3.1 仪器与试剂
        5.3.2 雷公藤红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5.3.3 雷公藤红素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5.3.4 小结
    5.4 相关性分析
        5.4.1 雷公藤活性成分相关性分析
        5.4.2 小结
6 雷公藤种质资源研究效益评价
    6.1 生态和社会效益评价
        6.1.1 生态效益评价
        6.1.2 社会效益评价
    6.2 经济效益评价
        6.2.1 净现值法效益分析评价
        6.2.2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分析评价
        6.2.3 需求供给效益分析评价
    6.3 市场风险分析与控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雷公藤茎、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丝兰提取物对肉鸽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D]. 孙晓珊. 河北工程大学, 2022
  • [2]雷公藤根部倍半萜类化合物筛选及细胞毒性研究[D]. 姜一宇. 北华大学, 2020(12)
  • [3]含雷公藤甲素中药的风险控制[J]. 张雪,彭富全,何风雷,刘敏. 中成药, 2019(07)
  • [4]雷公藤对免疫系统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农程,王欣之,江振洲,张陆勇.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6)
  • [5]雷公藤内生真菌对宿主生长及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D]. 胡清霞.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6]我国雷公藤属植物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转化利用与资源化途径[J]. 沙秀秀,宿树兰,段金廒,沈飞,严辉,郭盛,钱大玮. 中国现代中药, 2014(07)
  • [7]雷公藤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促生作用研究[D]. 许进娇.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8]不同套种模式对雷公藤林地土壤养分、雷公藤甲素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D]. 倪乐.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1)
  • [9]雷公藤药材HPLC特征图谱研究[D]. 朱精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1(04)
  • [10]雷公藤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D]. 林光美.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雷公藤茎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