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分层下沉”构建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实施“分层下沉”构建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实施“错层下沉” 构建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唐慧萍[1](2015)在《如何持续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外部环境》文中指出任何制度都是运行在由多种因素影响的外部环境中,因此,只有持续创造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发展相融合的外部环境,持续完善制度本身的设计和持续规范约束各参与主体的行为才能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

韩烨[2](2015)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融合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乡村医生队伍为一体。但目前存在投入支持缺乏、卫生费用攀升、机构设置不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偏低等难题,制约着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应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力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村医疗服务体系。

唐慧萍[3](2014)在《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作医疗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获得基本卫生服务,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前期虽然己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仍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还不完善,在资金筹集、医疗补偿、基金监管等环节以及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等方面均有待完善;二是政府、定点医疗机构和参合农民等主体作用有待充分发挥,主体行为有待规范。如,政府存在宣贯不到位和监督管控乏力等问题;农民存在参合意愿不高等问题;定点医疗机构存在诊疗不规范,以及诱导非必要医疗需求等问题;三是存在着一些阻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健康发展的外部因素。如,传统的家庭医疗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愿;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很有可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收支平衡,出现赤字。因此,只有详细回顾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历史,深刻总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经验与教训,才能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健康发展提供改革策略支持。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历史,其次重点探讨了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期间运行情况。本文最后提出了推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改革策略:一是要持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科学设计。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筹集机制、完善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以及探索构建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机制;二是要多措并举,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体的功能和作用,严格规范政府、农民和医疗机构等主体行为;三是持续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定点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整顿和规范农村医疗市场,以及努力实现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衔接。

车莲鸿[4](2012)在《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一)医改背景下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进展和效果应及时总结和评价在我国,众所周知,“看病贵、看病难”已被定位为重大民生问题,国家为此进行了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是其近期目标之一,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是新医改近期(2009-2011年)五项重点改革内容,其意义在于“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适度规模”、“合理布局”被确立为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至少有两点需要深入研究,一是各地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进展情况,二是“适度规模”、“合理布局”的评价问题。(二)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具有特殊性,其建设效果亟需评价上海市医院建设面临较特殊的外部环境。上海市早在1997年就明确了由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成新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目标,其后不断整合其医疗资源、不断调整辖区医院布局,域内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动作不断,其中影响和反响最大的是郊区三级综合医院建设项目(“5+3+1”)。为贯彻国家新一轮医改精神,上海市提出“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推进医疗资源整合,形成‘1560’就医圈”,以改善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改革与发展目标。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分析和评价的任务更为紧迫。(三)国内医院规模和布局测评视角、方法待发展,以服务卫生实践规模经济性测评是医院规模研究的适宜方法。近些年来,国内医院规模经济研究趋于活跃,研究方法也趋于多样化,但还存在个别视角如动态研究案例少见、成本函数法研究案例和模型使用不够丰富、DEA法规模经济性多为技术效率测评副产出、核心问题结论不一致、样本医院地域有限等问题。另外、医院规模性受内外环境影响,其他国家的研究、以前的研究不能替代本地化、现阶段的研究。传统的资源人口比值法和卫生公平性测评方法在区域内医院布局方面存在缺陷,空间可达性是区域内医院布局评价的适宜方法。国外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已较为成熟,方法多样、案例丰富,理论和实践应用广泛。近些年来,国内也积累少量研究案例,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受资料等限制,研究方法有限、规模偏小,学术意义大于应用意义,不能满足医院等布局决策实践需要。二、研究目的探索适宜的医院规模和布局评价方法,对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专题评价,为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具体而言,是在对医院规模、布局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和描述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背景与环境、过程与现状,探索和发展医院个体规模和区域内布局的适宜评价方法,对上海市二三级医院规模经济性进行测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上海市医院布局建设的核心内容即三级医院的空间可达性、公平性进行测评,综合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三、内容与方法(一)总体特征本研究的总体特征在于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历史回顾和现状描述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相结合,多角度、多方法综合评价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二)研究内容、具体方法1、医院规模、布局研究的理论分析与方法述评。此部分资料来源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文献,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复习法,通过广泛的国内外文献阅读、梳理,对医院规模、布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2、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背景与环境分析。此部分资料来源于规划文件及各种年鉴,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复习法、统计描述法,对上海市城市发展规划和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人口交通与卫生情况进行分析。3、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过程与现状分析。此部分资料来源于各种年鉴及官网资料,研究综合运用历史回顾和统计描述等手段,对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历史过程、现阶段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描述和分析。4、上海市二三级医院的规模经济性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此部分研究运用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提供的50家二、三级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数据,在对样本医院投入产出规模进行统计描述、分组比较的基础上,先对样本医院经济运行效益进行多指标逐项描述,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单因素、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再使用可变成本函数对其进行规模经济性、边际成本指标测算和单因素、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最后使用DEA法CRS、VRS、NIRS、Malmquist指数等模型对其静态、动态规模经济和技术效率、成本效率进行测评和单因素、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以全面把握医院规模经济性及其影响因素。5、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的空间可达性测评及公平性分析。此部分资料来源于上海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等官网资料、政府文件及新闻报道,并借助互联网地图服务商(搜狗地图)提供的API即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和JavaScript程序代码进行地址解析、距离测算,基于欧式直线距离,使用最近距离、累积机会、引力可达性指数三种模型对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进行测评,分析其地区差异、时间趋势及受益情况,并运用测算结果,使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泰尔指数等技术工具对三级(市级)医院布局公平性进行了测评。6、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进一步优化的建议分析。此部分综合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理论分析结果、背景和环境分析结果、过程和现状分析结果、医院规模经济性和空间可达性及公平性测评结果,有针对性提出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进一步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四、主要的研究结果、结论(一)上海市城市发展大环境要求医院规模总量和空间布局做出调整1、上海城市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增加医院资源配置总量上海城市规划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在长三角地区中处于“核心”、“龙头”地位。其人口基数大,2010年常住人口2302.66万,外来人口比重大(38.67%,2010)、密集高(3632人/平方公里,2010)。经济运行平稳,发展较快,GDP增长率2005年以来一直大于8.2%。域内外交通便捷、有利出行。但其卫生发展滞后于人口和经济发展,2005-2010年累积增长率医生、床位数在16%左右,常住人口为21.82%、GDP为85.63%、财政收支在100%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为71%、农村为65%、卫生系统业务量增长幅度达287-434%,卫生系统效率提升空间极小。2、上海城市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改善郊区(县)医院配置上海市城市化水平高,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为88.6%,城乡一体化多中心都市区发展趋势明显,郊区(县)人口聚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郊区(县)常住人口数为1132.2万,比重69.7%,比2005年增长了42.7%和6.5%。2005年以来,郊区(县)GDP逐年增长率一直大于10%,高于市区。随着郊区化进程的推进,郊区人口规模还会增加,经济发展趋势也将更好。(二)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不断调整优化,依然存在问题1、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过程与主要特点1997年以来,上海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融入到上海市医药卫生改革进程之中,在建设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先后受企业医院属地化改革、医疗机构联合重组改革特别是医院集团化运动、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医院新一轮评审、医疗机构间对口支援、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等项工作的影响和推动。其主要特点在于: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共存,政府主导为主;与城市总体发展和布局建设相配合、匹配;医院微观规模建设和整体布局调整相结合;医院规模、布局建设以公立三级医院为主;不同地域、级别的医院间的联系趋于紧密。2、上海大医院规模扩张趋势明显,布局有所改善上海市医院医生、床位绝对数、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2000-2010年床位累计增长48.46%、医生累计增长19.41%,2010年医院医生、床位比重依次为80.72%和61.81%。800张以上张床位医院占百张以上床位医院比重由2003年7.14%增至2010年15.06%,500张以上床位医院比重36.75%,仅略低于北京39.13%水平。三级(市级)医院数和执业点数均在增加,并通过医院集团等方式影响其他医疗机构,用其名称冠名的医院分院、门诊部数量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5+3+1”建设项目、部分三级医院搬迁、设分院等改善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的空间布局。3、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依然存在的问题突出的问题在于是郊区(县)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资源不足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带来人口格局的改变,2010年郊区(县)人口1132.2万,比重69.7%,比2005年增长42.7%和6.5%。2010年中心城区医院每万人口床位数在52.53-209.69之间,高于广大郊区(县)18.62-49.41水平,中心城区该指标普遍增长,郊区(县)则普遍在下降。三级(市级)医院执业点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其他问题还包括: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与上海城市的规划定位要求还有差距;以公立三级医院为主,市场垄断程度加深;加剧产权和管理关系复杂性,管理难度大;需注意老品牌稀释、新品牌建设问题;面临医保预付制约束;未触动医院补偿机制,群众获益有限;有助长现有就医秩序的问题等。(三)医院具有规模经济性,但规模过大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减1、样本医院投入产出规模分析与比较市级样本医院的规模明显大于区级医院。2008-2010年间医院固定资产、服务提供、收入支出规模扩张较为明显,特别是市级医院,医院人员和床位投入增加不明显。市区两级医院“以药养医”补偿机制无改变,药品收入比重在45-47%。2、经济运行效益指标描述分析与比较从住院服务效率与工作负荷、货币投入和收支比值、业务收支比和要素补偿比率、资产水平与盈余发展能力、服务单元费用等几个方面对样本医院经济运行效益进行指标描述,显示市级医院在住院服务效率、经济补偿和资产收益等方面具有优势,区级医院在单元费用、净资产增长方面更具有优势。3、应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经济运行效益及影响因素医院经济运行效益与规模高度相关,因子总得分与核定床位数的相关系数为0.784,市级(三级)医院高于区级(二级)医院。综合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因子得分与Roemer指数、是否是附属医院、是否是西医院、(区级医院)冠名是否有市级医院、医院是否在市区、(市级医院)是否具有郊区分院等无关。4、基于成本函数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和影响因素分析2010年样本医院门急诊边际成本、住院边际成本、短期规模报酬、长期规模经济均值依次为310.28元、14146.29元、0.99、0.84,前两者在增加、后两者在下降。2010年50家医院短期规模报酬、长期规模经济大于1的医院比重依次为44%、24%。研究支持规模过大医院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的结论,规模不经济在住院边际成本、长期规模经济和2010年更为明显。区级医院是否在市区、是否有市级医院冠名对门急诊边际成本的影响有统计意义。5、基于数据包络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和影响因素分析样本医院2010年DEA法规模效率、CRS技术效率、成本效率平均值依次为0.970、0.837、0.741,规模报酬递减医院数33个。2008-2010年规模报酬改变指数为1.0113,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为1.0301。医院规模效率值抛物线特征明显。医院规模与CRS技术效率、成本效率两指数有关但不呈简单线性关系。规模过大引起规模报酬递减。Roemer指数对CRS技术效率有影响。时间因素对成本效率、规模报酬区间分布有影响。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成本函数法、DEA法研究结果均证实规模经济的存在,但成本函数法和DEA法研究结果不支持医院规模经济无限存在的假设,证实医院规模过大也产生规模报酬递减,变化的规模成本函数法短期均衡和DEA法在500张左右核定床位数,成本函数法长期均衡和边际成本在1-000张左右。(四)上海三级(市级)医院可达性、公平性在改善,但地区差异依然大1、基于最近距离法可达性测评结果与结论2012年预期与2007年相比,全市有一半的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最近距离降低,涉及1157万人口数,以崇明县、奉贤区、嘉定区、浦东新区最近距离下降最为明显,其他郊区次之,最后是市区,市区有5个区没有受影响。2012年底预期各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最近距离在169.43-35169.87米之间,均值为6666.47米,最近距离均值郊区(县)是市区6.36倍,浦东地区、扩展区、郊区、崇明三岛地区是市区倍数依次为5.43、3.02、1.17、2.32。2、基于累积机会法可达性测评结果与结论2012年预期与2007年相比,全市5000米、10000米、20000米、50000米、100000米阈值水平下到三级(市级)医院累积机会均值增长依次为0.45、1.63、4.62、12.29、14.98。各地区累积机会增加是有差异的,市区在20000米以下各阈值显着高于郊区(县),地区间累积机会的离散程度不是在下降,而是在增加,尤以20000米阈值最为明显。2012年底预期全市在5000米、10000米、20000米、50000米、100000米阈值水平下累积机会均值依次为4.91、13.35、26.22、50.47、57.92。累积机会市区一直高于郊区(县),郊区(县)基本呈扩展区最高、浦东地区次之,郊区再次之、崇明三岛地区最差的态势。3、基于引力模型法可达性测评结果与结论2012年预期与2007年相比,全市各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引力可达性指数几乎100%增长。当β=1时,2007、2011、2012年全市引力可达性指数均值依次为1.24、1.39、1.70,累积增长率为37.10%,当β=1.2时,2007、2011、2012年依次为1.26、1.41、1.72,累积增长率为36.51%。当β=1时,2007、2011、2012年市区与郊区(县)引力可达性指数均值倍数关系依次为3.68、3.53、2.79,当β=1.2时依次为4.76、4.52、3.32。郊区(县)各地区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的引力可达性指数内部差异在拉大,2007-2012年浦东地区、扩展区、郊区、崇明三岛地区该指标标准差累积增长量当β=1时依次为0.09、0.02、0.06、0.25,当β=1.2时依次为0.11、0.02、0.05、0.50。4、基于可达性指标的公平性测评结果与结论以最近距离、10000米阈值累积机会、20000米阈值累积机会、β=1和β=1.2引力可达性指数为分析指标,使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洛伦茨曲线分析工具,对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布局公平性进行测评分析,显示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布局公平性趋于改善,不公平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以β=1引力可达性指数为例,2007、2011、2012年变异系数依次为0.832、0.793、0.654,基尼系数依次为0.510、0.496、0.413,泰尔指数依次为0.149、0.145、0.101,区域间泰尔指数对总泰尔指数的贡献率依次是75.17%、77.24%、72.28%,洛伦茨曲线2012年最接近对角线,其次是2011年、2007年。动态分析显示,郊区(县)各街道、乡镇到三级(市级)医院最近距离、累积机会、引力可达性指数普遍改善,彰显“5+3+1”建设项目及个别医院设分院等行为对郊区(县)优质医院资源缺乏状态改进成效显着,基于最近距离、累积机会、引力可达性指数的相对公平指标趋于更优,提示医院布局更趋公平。五、研究的政策启示1、与上海经济社会人口发展形势相适应,提高医院资源总量配置水平;2、继续改善郊区(县)医院资源配置水平与质量,改善医院布局公平;3、适当控制医院规模,使医院规模扩张与医院能力、技术发展相适应;4、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医院规模和布局调整成效取得更大效益。六、研究创新与价值1、本研究对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应用:研究者综合性应用了一套基于卫生统计常规数据多视角测评医院规模经济性的方法。具体包括采取经济运行效益逐项描述和综合评价,基于成本函数法测算门急诊、住院服务边际成本、短期规模报酬、规模经济指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测算规模效率指数、动态变动指数及其他效率指数。研究者综合性应用了一套基于街道、乡镇尺度、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获取地理资料、基于空间可达性视角的医院布局适宜性测评方法。该方法借鉴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借助互联网地图服务商API功能获取居民点到医院的距离资料,用最近距离、累积机会、引力可达性指数评价医院布局。并通过对上海数据的分析,使评价更全面,结果更有说服力。评价方法对其他地区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评价也有借鉴意义。2、本研究对上海市二、三级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背景与环境、过程和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医院规模经济性和布局公平性进行了专题评价,结合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了几点建设性建议。3、本研究分析了区级医院是否有市级医院冠名、市级医院是否设立郊区分院等因素与医院规模经济性指标的联系,丰富了医院规模经济性研究。七、研究不足与展望1、受样本量和数据限制,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和影响因素分析部分,某些分析没法深入展开,如病例组合差异对医院规模经济的影响等;2、医院规模经济综合评价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基于统计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于在更多的实践中加以应用,接受实践检验;3、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以三级医院为主,因时间限制,本研究主要测评了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二级医院的测评有待下一步继续进行。

张振刚,黄琳[5](2011)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障的城乡差距及均等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不科学的公共财政体制、缺乏充足的财力保障以及城乡地域差异等原因,造成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力度、经费投入、卫生资源配置、服务可及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文章探讨了医疗保障均等化动态发展路径,这种动态性体现在公共服务资源与能力的更新方面——借助于组织惯例和学习行为将上一轮均等化推进所积累的技术经验投入到新的资源与能力的开发中以持续推进均等化,为实时准确地把握城乡医疗保障均等化提供了动态决策依据。

穆艳丽[6](2011)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在人的需要论中曾这样讲到: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当疾病危及到人的健康与生存时,每个人都有治疗的需要。由于疾病具有传播性、传染性,个人得病有可能危及到一个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因此抵御疾病、治疗疾病不是个体的孤立行为,而变成一种社会活动。如果这一社会活动的有效性难以保证,那么必将危害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并且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指出“健康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各国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回顾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衰重建历程,历史的实践证明了合作医疗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医疗保障形式。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项社会保障制度能像合作医疗那样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在分析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兴衰成败之因的基础上,“以史为鉴”,走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新时期和谐社会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之路就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笔者从历史的角度入手,首先,运用文献综述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衰成败作了总结和深入的原因剖析。借鉴前车之鉴,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开展,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次,阐释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的必要性和概念、特点,并对实践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的主要绩效作了总结。然后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新农合在实践中创新的“番禺模式”和“神木模式”作了深入的认识和阐述。希望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功推广和完善发展有指导意义;再次,对实践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与三方制约因素:需求方农民、供给方医疗机构、制度设计方政府三方利益体为视角分析了影响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探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最后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最终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沙力媛[7](2011)在《招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农民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以预防和大病统筹为主,由政府组织扶助,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面筹资,一般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农民健康,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构筑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招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开始起步,通过试点运行,经过多方摸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制度信任的缺失、报销比例低、保障水平不高、参合农民逆向选择问题、乡、村两级医疗服务水平低下、医疗设施简陋等等。本文将理论应用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在现有理论支撑的基础上,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谈话等形式了解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状况及对其的评价,全面收集各种资料,整理、分析招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状况,归纳、总结招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及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招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包括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提供最后保障防线、强化农民参与意识以避免农民逆向选择、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等。

李魁[8](2011)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给体系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和看病难问题的主要形式,是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新农合作为解决农村居民医疗保障问题的一项制度安排,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本文通过在甘肃省的实地调研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对新农合制度供给体系中的政府责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甘肃省新农合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政府某些责任的缺失制约了新农合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在新农合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举足轻重,当务之急就是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把握好自己的责任定位,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本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公共产品理论、疾病风险理论和政府责任理论。第三章首先概括介绍了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其供给体系中的政府责任。第四章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结果,总结分析了甘肃省新农合运行情况和政府责任的缺失的原因。第五章对国外农村医疗保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第六章针对甘肃省新农合实施中政府责任的缺失,提出了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各级政府应如何分配这些责任,最后阐述了新农合中政府责任应如何落实。希望本文能够为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医疗实践及相关的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咸辉[9](2010)在《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与欠发达地区政策选择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以来,参合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减轻,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有所改变。但因各地区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还有很大的困难。如何做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得以优化并促进这一制度更趋完善,需要不断对其运行及其相关的合作医疗政策作出调整,需要总结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经验教训,需要对不同的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基于以上考虑论文运用历史分析法,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只能从政策的视角去寻找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选择甘肃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典型来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求,结果表明参合农民、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及其对待新农合的态度、工作行为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利益是调整新农合政策的切入点和关键。同时对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和补偿机制的研究,也出现与上面相同的问题。参合农民、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之间不但存在利益的博弈,同时也存在着政策方面的冲突。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社会政策时,要考虑制度的兼容性和政策的嵌入性。在甘肃实证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及政策问题的研究,提出农村医疗体系要进行体制创新,要借鉴国内外经验,对新农合政策进行不断调整,并正确选择政策方向和实施重点。同时制度创新要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实际,避免用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思路来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遇到的新问题。

孔祥礼[10](2009)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政府为了缓解广大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保障健康,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作为一种社会医疗保险的形式在运行,因此同样受到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由此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成为制约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能处理好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将可能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市场萎缩和经济效率的损失。逆向选择的存在,降低了农民的参合率,加大了合作医疗基金抗风险的难度。新农合各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将使制度运行背离初始目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在新型农村合作疗中,包括政府及经办机构、参合农民、医药机构等各参与主体的关系较为特殊和复杂,在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将更加明显。医疗服务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农民整体上的医学知识相对匮乏,信息不对称现象将更为严重;乡村医药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和村诊所,资金匮乏,在利益的驱动下,道德风险行为将增多,加大了制度运行风险;地方政府产生套资动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采取第三方付费的社会保险模式,导致各方关系复杂,加重了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制度采取自愿参加和大病统筹,将进一步加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本文在临朐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从制度和参与主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借鉴城镇社会医疗保险的风险防控策略,分别针对各参与主体提出相对应的对策。注重对农村卫生机构的改革和管理,提出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尤其是基金支付手段的导向性来促进农村医药卫生机构的改革,从根源上控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大信息的公开力度和规范性;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改自愿参合为半强制参合等措施。

二、实施“错层下沉” 构建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错层下沉” 构建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如何持续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外部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整顿和规范农村医疗市场
    1.1 加强农村药品市场监管, 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秩序
    1.2 明确用药规范, 确保农村医疗用药安全
2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1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2.2 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人员的培养
    2.3 加深农村卫生体制改革
3 努力实现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衔接

(2)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2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 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3)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和国外成功经验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传统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发展历程
    第二节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演进的启示
第三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情况总结
    第一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出台和试点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征
    第三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创新
    第一节 持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科学设计
    第二节 持续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体的功能和作用
    第三节 持续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外部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 医改背景下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进展和效果应及时总结和评价
        (二) 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具有特殊性,其建设效果亟需评价
        (三) 国内医院规模和布局测评视角、方法待发展,以服务卫生实践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本研究的总体特征
        (二) 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三)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医院规模与布局建设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分析
    一、本研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的含义、界定
        (一) 医院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界定
        (二) 医院规模、布局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界定
    二、医院规模与布局建设研究的理论阐述
        (一) 医院规模、布局建设和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 医院规模扩张与医院规模经济理论概述
        (三) 卫生服务可及性、空间可达性理论概述
    三、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医院规模经济性和卫生服务可达性测评方法述评
    一、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的方法与研究述评
        (一) 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的常用方法概述
        (二) 成本函数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方法概述
        (三) 数据包络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方法概述
        (四) 医院规模经济性实证研究概述
        (五) 医院规模经济性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评价
    二、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测评的方法与研究述评
        (一) 卫生领域空间可达性测评方法与模型种类
        (二) 空间可达性测评中的距离测量
        (三) 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测评的应用范围
        (四) 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实证研究概述
        (五) 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评价
    三、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背景与环境分析
    一、上海市自然条件、城市性质与发展规划
        (一) 上海市地理区位与自然条件
        (二) 上海市性质定位、发展方向和市域空间结构
        (三) 上海市在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二、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地域分布分析
        (一) 上海市行政区划与地域划分
        (二) 上海市人口发展状况与地域分布分析
        (三) 上海市经济发展状况与地域分布分析
        (四) 上海市交通运输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三、上海市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与地域分布分析
        (一) 上海市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分析
        (二) 上海市卫生资源配置布局分析
        (三) 上海市医疗服务提供及效率分析
        (四) 上海市居民健康状况水平和疾病防治效果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过程与现状分析
    一、上海市医院规模与布局建设的基本过程概述
        (一) 1997年以前上海市医院建设的基本情况概述
        (二) 1997年以来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的基本过程概述
    二、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现状的一般分析
        (一) 上海市医院规模总量的绝对量分析
        (二) 上海市医院规模总量的相对量分析
        (三) 上海市医院床位数的频数分布分析
        (四) 上海市医院床位数的区域布局分析
        (五) 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执业点的区域分布分析
        (六) 上海市三级(市级)医院分院、门诊部数量分析
    三、上海市现阶段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
        (一) 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的主要特点
        (二) 上海市医院规模、布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四、本章总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上海市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源来源与样本医院基本情况描述分析
        (一) 样本医院资料来源及基本特点
        (二) 样本医院基本情况的统计描述
    二、样本医院经济运行效益的指标描述分析
        (一) 分析维度、指标及资料处理
        (二) 样本医院经济运行效益指标描述
    三、应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经济运行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原理、步骤及资料处理
        (二)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与影响因素分析
    四、基于成本函数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函数模型、变量界定及资料处理
        (二) 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结果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五、基于数据包络法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基本原理、指标选择、资料处理
        (二) 医院规模经济性测评结果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六、本章总结与讨论
        (一) 研究的主要结果总结
        (二) 关于多种方法的使用
        (三) 研究的其他事项说明
第七章 上海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公平性测评
    一、医院空间可达性测评的基本要素界定和数据准备
        (一) 医院服务供给的界定与数据准备
        (二) 医院服务需求的界定与数据准备
        (三) 供需间距离形式选择及数据准备
    二、基于最近距离法的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测评
        (一) 理论原理与方法
        (二) 测评结果的分析
    三、基于累积机会法的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测评
        (一) 理论原理与方法
        (二) 测评结果的分析
    四、基于引力模型法的三级(市级)医院空间可达性测评
        (一) 理论原理与方法
        (二) 测评结果的分析
    五、基于医院空间可达性的三级(市级)医院公平性测评
        (一) 理论原理与方法
        (二) 测评结果的分析
    六、本章总结与讨论
        (一) 研究的主要结果总结
        (二) 空间可达性法的优势
        (三) 关于多种方法的使用
        (四) 研究的其他事项说明
第八章 研究总结、建议与展望
    一、主要的研究结果与结论
    二、研究结果的政策启示
    三、研究的创新与价值
    四、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我国基本医疗保障的城乡差距及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医疗保障与均等化的内涵
    (一) 基本医疗保障的内涵
    (二) 均等化的内涵
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差距的现状
    (一) 医疗保障力度不均
    (二) 医疗保障经费投入不均
    (三)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
    (四) 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不均
三、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 国家城乡二元体制是根本原因
    (二) 不科学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制度原因
    (三) 缺乏充足的财力保障是现实原因
四、城乡医疗保障均等化的动态发展路径
    (一) 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二) 构建城乡医疗保障均等化支持系统
    (三) 弥补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与能力缺口
五、结论

(6)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目的
    (四) 国内外研究动态
    (五) 研究思路与内容
    (六) 研究方法
    (七)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反思
    1.1 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
        1.1.1 萌芽阶段(1938年—1954年)
        1.1.2 形成阶段(1955年—1964年)
        1.1.3 兴盛阶段(1965—1977年)
        1.1.4 衰落阶段(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
        1.1.5 恢复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3年)
    1.2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兴盛的原因
    1.3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衰落解体的原因
第二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与创新模式分析
    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概念的提出及特点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运行情况
    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主要绩效
    2.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新模式
        2.4.1 番禺模式
        2.4.2 神木模式
第三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3.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需求因素分析
        3.1.1 农民受益因素
        3.1.2 农民参合因素
    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供给因素分析
        3.2.1 卫生医疗机构资金的来源
        3.2.2 医疗服务资源
        3.2.3 定点医疗机构的不规范行为
    3.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制度设计分析
第四章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4.1 从政府的视角探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路和对策
        4.1.1 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新农合筹资机制
        4.1.2 探索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4.1.3 优化管理机构
        4.1.4 强化监督体制
        4.1.5 探讨完善新农合制度本身的设计方案
        4.1.6 探讨如何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使得新农合得以持续发展
    4.2 从农民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视角探求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 #34发展的路径
    4.3 加快公立医院制度的改革
    4.4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实现多元化办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招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相关理论基础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数据材料及研究方法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提出及意义
    2.1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
        2.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建设时期(2003—2005)
        2.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发展时期(2006—2008)
        2.1.3 新农合的巩固完善时期(2009—)
    2.2 新农合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2.3 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深远意义
3 招远市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3.1 山东省招远市的基本状况
    3.2 招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体制
        3.2.1 基金筹集制度
        3.2.2 基金使用制度
        3.2.3 基金管理制度
        3.2.4 组织结构方面
    3.3 招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运行状况调查分析
    3.4 招远市农村卫生资源及利用状况
    3.5 对招远市新型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调查
        3.5.1 对医药费承受能力和报销比例满意度的调查
        3.5.2 对合作医疗制度认可度调查
        3.5.3 对不同年龄段和身体健康状况的农民参加合作医疗情况调查
4 招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4.1 招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取得的成效
        4.1.1 不断加强宣传普及力度
        4.1.2 不断完善医疗服务
        4.1.3 不断提高农民参合及受益面
        4.1.4 逐步建立健全机构组织
        4.1.5 不断优化外部环境
    4.2 招远市新农合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2.1 信任缺失问题同高参合率并存
        4.2.2 报销比例过低,保障水平不高
        4.2.3 在自愿原则下参合农民的逆向选择问题
        4.2.4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低,医疗设施简陋
        4.2.5 政府职能部门存在政策冲突现象
5 医疗制度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借鉴
    5.1 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
        5.1.1 英国全民医疗保险体制
        5.1.2 日本的农村国民健康保险制度
    5.2 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经验
        5.2.1 巴西全民统一免费医疗制度
        5.2.2 印度建立的三级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5.2.3 墨西哥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2.4 发展中国家农村医保制度的经验启示
6 完善招远市合作医疗制度对策和建议
    6.1 加大宣传力度
    6.2 强化农民的参与意识,努力规避参合农民的“逆向选择”
    6.3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关法律法规
    6.4 不断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巩固最后的保障防线
    6.5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6.6 全面提高农村医疗机构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6.7 加强新农合基金的监管
    6.8 加强卫生服务行为监管,控制医药费用上涨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成果奖励

(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给体系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政府责任的研究
        1.2.2 关于政府在新农合制度供给体系中责任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写作难点及预期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政府责任理论
        2.1.1 基于公共服务的政府责任
        2.1.2 基于健康权的政府责任
    2.2 公共产品理论
    2.3 疾病风险理论
第三章 新农合制度供给体系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3.1 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
        3.1.1 农村合作医疗的产生和初步建立
        3.1.2 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和发展
        3.1.3 农村合作医疗的衰退
        3.1.4 农村合作医疗的恢复重建——新农合的产生与推广
    3.2 我国新农合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3.2.1 我国新农合的特点
        3.2.2 新农合的发展现状
    3.3 新农合制度供给体系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3.3.1 新农合制度供给体系中的主体分析
        3.3.2 新农合制度供给体系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第四章 新农合制度供给体系中政府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4.1 甘肃省实施新农合的发展概况
    4.2 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及其分析(基于甘肃省的实际情况)
        4.2.1 制度设计方面
        4.2.2 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4.2.3 对药品和医疗机构的监管方面
第五章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介绍及其经验借鉴
    5.1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的介绍
        5.1.1 国家卫生服务模式
        5.1.2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5.1.3 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5.1.4 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5.2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新农合的启示
        5.2.1 卫生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5.2.2 向全体国民提供基本卫生保健是国际社会的大趋势
        5.2.3 公立医院的改革不能背离其公益性目标
        5.2.4 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
第六章 落实政府在新农合制度供给体系中责任的基本对策
    6.1 完善新农合的制度设计
        6.1.1 筹资制度
        6.1.2 补偿制度
    6.2 健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2.1 健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6.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3 加强政府对新农合医疗机构和药品的监管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与欠发达地区政策选择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三、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研究
    第一节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历程及简要分析
    第二节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利益相关者的分析
第三章 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求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选择甘肃省作为样本的原因与研究思路
    第二节 甘肃省新农合制度需求情况调查
    第三节 甘肃省新农合的需求研究
第四章 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与补偿机制研究
    第一节 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与补偿机制研究设计
    第二节 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制研究
    第三节 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偿模式研究
第五章 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制度的制度建设与政策调整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制度政策调整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制度政策的选择
    第三节 欠发达地区新农合制度创新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表
附件2 新农合管理机构调查表
附件3 访谈提纲

(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存在的问题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2.3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新农合的负面影响
第3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成因分析
    3.1 信息不对称
    3.2 现行制度设计的弊端
第4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参与主体的特征分析
    4.1 农村医疗机构的特征分析
    4.2 参合农村居民的特征分析
    4.3 新农合管理机构的特征分析
    4.4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评估
第5章 对策讨论
    5.1 借鉴社会医疗保险经验,增强新农合抵御风险的能力
    5.2 完善新农合制度设计,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5.3 深化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实施“错层下沉” 构建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如何持续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外部环境[J]. 唐慧萍.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18)
  • [2]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J]. 韩烨.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1)
  • [3]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创新研究[D]. 唐慧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4)
  • [4]上海市医院规模和布局建设现状分析与评价研究[D]. 车莲鸿. 复旦大学, 2012(02)
  • [5]我国基本医疗保障的城乡差距及均等化研究[J]. 张振刚,黄琳. 改革与战略, 2011(11)
  • [6]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D]. 穆艳丽. 山西大学, 2011(06)
  • [7]招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研究[D]. 沙力媛.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给体系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D]. 李魁. 兰州大学, 2011(12)
  • [9]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与欠发达地区政策选择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D]. 咸辉. 兰州大学, 2010(10)
  • [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研究[D]. 孔祥礼. 暨南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实施“分层下沉”构建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