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UPS主板卡死故障处理案例分析

一起UPS主板卡死故障处理案例分析

一、一例UPS主板封锁故障处理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天成[1](2021)在《电压暂降源辨识与源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工业设备趋于集成化和精密化,特别是以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工业设备,对供电电压变化十分敏感。电力系统无法避免的电压暂降事件与越来越敏感的用电设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于用电侧而言,采用合适的治理装置能有效缓解电压暂降对敏感设备的影响;对于电网而言,建立一个可靠、灵敏的电压暂降源辨识和源定位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用户侧电压暂降治理设备进行了研究,在此之后重点对电压暂降源辨识和源定位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电压暂降源辨识和源定位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电压暂降的概念、造成电压暂降原因的分类、电压暂降的危害,以及从电网侧、设备侧、和用户侧对电压暂降的缓解措施进行了研究。之后重点针对电压暂降的源辨识和源定位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电压暂降源辨识方面,运用一种新型的电压暂降源辨识方法,通过搭建一维卷积神经网络以及对比损失函数,研究了仅需少量有标签真实数据支撑的电压暂降类型辨识技术。本方法仅使用真实电网电压录波波形,引入基于孪生网络的少样本学习技术首先对模型进行预训练,最终可实现对暂降源类型的有效辨识。并通过电网实测数据进行验证,表明该方法对源辨识判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电压暂降源定位方面,将小波能量熵应用在电压暂降源定位方法,该方法以故障时监测点电压幅值变化量为测量量,将变化量的大小通过小波能量熵来进行量化,同时能滤除电力系统中因暂态扰动信号而产生的干扰噪声,进一步改善仿真结果,最终实现暂降源与监测装置相对位置的定位估计。使用IEEE-14节点标准测试系统进行仿真,并通过实习单位提供的电网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暂降源定位判断的实用性。

钱云超,李彤[2](2019)在《1kW中波广播发射机开机故障分析和处理》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广播行业的影响显着。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优化广播发射机的相关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对1kW中波广播发射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引发的故障进行分析,根据广播发射机的实际情况进行妥善处理和维护,保障广播发射机的正常工作。

王金国[3](2016)在《中波数字调幅发射机的应用与故障检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波数字调幅发射机应用的十分广泛,其在广播发射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中波数字调幅发射机是广播发射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其对广播发射的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中波数字调幅发射机的应用和故障解决是相关人员工作中的重点。为了实现广播发射的合理性、科学性,必须要对发射机应用过程中常见的一些故障进行分析,了解发生故障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地解决故障,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赵文胜[4](2014)在《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障》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竞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将信息化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殊性,特别是信息无国界性的特点,在整个信息化进程中,各国均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公民个人安全的方方面面。适用于真实世界的传统刑法如何服务于虚拟的比特世界,如何利用刑法来保障信息安全是刑法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信息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对信息安全的含义、信息安全的技术保障与法律保障的关系、我国刑法对信息安全的保障以及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刑事政策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引言。在简要介绍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对信息安全的刑法保障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促进刑事立法,为刑事立法寻找一个科学的刑事政策指导,从而防止出现犯罪化过剩和犯罪化不足的极端局面,为信息安全保障提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刑事立法之路。第二,有助于指导刑事司法,为打击信息犯罪的刑事司法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使刑法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第三,有助于繁荣刑法理论,在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刑法适应中国虚拟社会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传统刑法理论在信息时代的发展。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关于信息的概念,众说纷纭,作者认为“信息是以物质能量在时空中某一不均匀分布的整体形式所表达的物质运动状态和关于运动状态反映的属性。”这一定义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信息的特征。以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主线,可以将人类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依次更迭的5个阶段:信息的原始传播时期、信息的语言传播时期、信息的文字传播时期、信息的机器传播时期、信息的电子传播时期。每一发展时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安全问题。而具有现代含义的信息安全概念是在20年世纪40年代申农创立了信息论之后才被逐渐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此时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了被称为信息时代的电子信息交流时代,正是在这个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安全的概念才突显出其重要性。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信息安全的概念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信息安全涵盖的范围从信息的保密性,拓展到信息的完整性、信息的可用性、信息的可控性和信息的不可否认性等。我国信息安全研究经历了通信保密、计算机数据保护两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在进入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阶段。由于互联网发展在地域上的极不平衡,信息强国对于信息弱国已经形成了“信息势差”。居于信息低位势的国家,其传统的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和威胁。因此,国内很多信息安全方面的专家均认为,截至目前为止,我国有网络,但没有安全的网络。尽管有分析说,我国的信息安全介于相对安全和轻度不安全之间,但实际上我国信息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信息安全在我国还任重道远。第二章,信息安全与刑法保障。信息与法律作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其关系甚为密切,两者相互影响,交互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共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安全保障是一个由技术保障、管理保障和法律保障共同构建的多层次复合体系。尽管技术和管理手段可能为信息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但它们并不是可完全信赖的灵丹妙药。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对抗信息犯罪的前景将是暗淡的。因为技术手段只在有人发起新的攻击前有效,一旦运用新的攻击手段,现有的技术防范便会漏洞百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万无一失的安全防护系统,所有的高技术方法在它们被运用的同时,都几乎立刻遭到黑客的反击,而且,随着系统不断简化,计算机变得更加容易使用,但同时也更容易遭受黑客的攻击。因此,在信息时代,人们往往缺乏安全感,从而会加深对法律的依赖。作者在对各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律是信息安全的最佳保障的观点。同时认为,在刑法理论的研究中,固然应当关注技术因素的介入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犯罪构成要件的变异的可能性,但是,刑法理论关注的是定性评价,而不是技术类型与技术等级,因此,在刑法理论的研究中,在考虑了基本技术因素的情况下,追求的是定性准确,否定性评价程度的合理,而不是过度关注技术介入的程度和技术本身的优劣程度。本章在对危害信息安全行为的种类和特征进行了归纳,并就所掌握的资料对世界各国信息安全保障的刑事法律政策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指出国际互联网的跨国界性无疑增加了各国在其主权范围内独立调整和管制网上行为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互联网无法管制。各国不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联手打击网络犯罪行为,而且,由于出现了强烈的网络管制的社会要求,各种行之有效的网络管制法律也应运而生了。今天,从立法技术上讲,国际互联网络无法管制的神话已被打破。当然,截至于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制定出有效预防和管束黑客的法律。有鉴于此,各国都在苦思对策,除了从网络安全技术方面加以预防和缉拿黑客外,还加快制定和完善惩治黑客的立法步伐,对黑客的行为加以严格的规范。第三章,我国刑法对信息安全的保障。就刑法典的规定而言,我国刑法为信息安全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法律保障。这种保障主要体现在刑法对危害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抵赖性的行为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了犯罪化处理。具体到计算机网络而言,刑法从网络的硬件环境到软件环境均提供了相应的保护。当然,这种保护还有一定的缺陷,本章对以下5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网络行为的犯罪化进行了考查。1、网络黑客,泛指一切未经他人允许或授权而侵入其计算机系统的人。对于网络黑客应采取区别对待黑客的刑事政策,普遍实行“思想教育在前,法律制裁在后”的方针,加大对犯罪黑客的打击力度,坚决取缔黑客组织。2、网络色情,是指通过网络传送色情信息的一种行为和现象。由于我国没有色情犯罪,只有淫秽物品犯罪,因此,对于没有达到淫秽标准的网络色情的传播,刑法应保持谦抑性。与网络色情相对应的有网络性犯罪,它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与性有关的间接、直接的犯罪行为,对于这类犯罪应加强司法合作,加大打击力度。3、信息冗余,是指信息源包含了除了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信息冗余具有巨大的危害性,但刑法对此并没有相应的犯罪化规定,作者认为尽管大量发送垃圾邮件的行为具有巨大的社会性,但通过技术手段和其他部门法的规制完全可以对其加以控制,目前没有将其纳入到刑法制裁的必要。4、信息欺诈,是指通过互联网工、手机或其他途径,发布虚假信息,以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的行为。信息欺诈是传统诈骗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目前的打击重点不是创制新的罪名,而是强化侦查技术,提高破案率。5、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同时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网络隐私权脱胎于传统隐私权,但同时也具有新的特点。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几乎是一片空白,现阶段,网络隐私权遭到侵害适用解决名誉侵权的法律条款,这种解决方式自然是不妥当的。这种间接保护方式不仅在诉讼上不方便,也不利于受害人寻求司法保护。立法者应对侵犯电子邮件和个人数据的行为进行犯罪化,以维护网络的安全和秩序。第四章,建立一个科学的保障信息安全的刑事政策体系。在肯定传统刑法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网络虚拟空间中出现的新问题,正如美国有的学者所指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网络成为一种新型交互方式的时候,计算机犯罪就开始露头。然而试图将现存法律的适用范围不加变动地扩展到虚拟空间,却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刑事立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刑法规则和理论整体上受到挑战;法益保护的范围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某些刑事立法与社会现实失调。对此,本文提出刑事立法的出路在于:1、刑法对危害信息安全的行为覆盖面偏窄,需要予以适当扩大;2、犯罪构成的设计不合理,需要增加法人犯罪和过失犯罪;3、刑罚设置不合理,应当增设资格刑;4、对罪行轻微者可创设社区处遇制度;5、建议增加计算机渎职犯罪;6、建议修改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7、建议增设盗窃计算机数据罪;8、建议将窃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刑事司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的保护问题、网站交易违禁品和犯罪信息的管理问题、刑事案件管辖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刑事司法的出路在于:1、提高证据的收集、鉴别能力;2、建立合理的刑事法律解释体系;3、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的刑事管辖权的确立。本文最后就我国进入信息社会后的立法需求、立法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信息安全立法应遵循:效益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吸收借鉴原则、适度超前原则和协调原则,制订信息安全统一法,运用多方面的社会手段对信息安全进行必要的维护,加强对网络系统运作的规范,并强化执罚责任追究制度。

杨诚[5](2014)在《博士公司基于ISO27001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诊断与分析》文中提出信息安全这个概念本身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政策等机密安全,到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以及个人信息的泄露等都属于信息安全的范畴。如今,在这个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信息,尤其是敏感信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兴衰甚至是生死存亡,它已经悄然地变为了一项企业资产。它和其它资产一样重要,对企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理应需要受到重视和保护。本文首先对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国际上公认最佳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模型体系进行了综合描述。然后以博士公司①这家国内领先的第三方理财机构为例,通过与各业务职能部门的访谈,并结合ISO27001模型体系要求设计调查问卷以及评估工具来诊断博士公司目前所暴露出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另外,根据原因诊断结果并结合博士公司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最后,本文希望通过国际上通用的ISO27001安全管理体系在博士公司的实践,着重分析博士公司在信息安全管理上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系统的诊断分析,找出若干风险控制节点,并结合组织的自身情况,针对每个风险控制节点一一拟定了解决方案。本研究不但能够丰富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而且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同行业提高信息安全水平提供借鉴。

韩朝炜[6](2013)在《证券交易所自律司法介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激烈的证券市场利益冲突之中,我国证券交易所因履行自律职责已经被推上涉诉的“风口浪尖”。尽管法院所持立场从“拒之门外”到“谨慎介入”,其中进步有目共睹、令人可喜,但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所感到的困惑,以及案件背后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浮出水面。对此,学界尚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无法有效地为探索形成合理的司法介入政策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本文试图在对证券交易所自律的法理和司法介入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自律侵权的民事司法救济、自律规则的法律效力及司法审查、纪律处分行为的司法审查等三个方面入手,对司法介入的典型问题予以探讨,进而在全面剖析我国司法介入的现状及权证诉讼典型案例之后,从司法、司法之外两个方面就如何完善相关制度提出建议。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证券交易所自律的理论基础”,共分两节。主要对自律进行了法理分析,并论述了证券交易所的角色定位。“自律”一词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经济领域,通过对自律、市场自律、证券交易所自律的层层分析,界定了司法介入对象的基本内涵和外延。从国家与自律组织之间的关系看,自律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模式,即政府(法定)模式、有限交易所的自律组织模式、强力交易所的自律组织模式以及独立会员的自律组织模式。证券交易所自律是对商人自律传统的传承,有着深厚的制度变迁底蕴。相对政府监管,证券交易所自律具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等重要优势。政府与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制度安排。随着“无形之手”神话破灭,以及“有形之手”效用受到质疑,自律组织可以起到纠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润滑剂”作用。证券交易所属于自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交易所虽然在法律上被定性为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但其与政府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导致独立法律人格缺失。第二章是“司法介入与证券交易所自律”,共分三节。主要对司法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的正当性、限度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交易所自律面临的诉讼风险。司法介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司法干预、司法监督、司法审查、司法救济等含义。而且,司法介入并不意味着突破被动性这一司法的固有性质。司法具有公正性、终局性和裁判性,这为其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证券交易所自律因其存在利益冲突、不透明性和垄断等失灵现象,使司法介入有其必要性。司法所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是有限的,这同样适用于司法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关于能动抑或克制的司法哲学问题,对于确立司法介入的限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我国应当在复杂的价值取向之间进行妥善的平衡,通常应以尊重证券交易所自律为前提。证券交易所自律职责的多样性导致其诉讼风险的易发性。管理上市公司面临因审核上市申请、准予上市交易、强制退市等与上市企业、投资者之间发生纠纷;管理会员面临因会员资格管理、纪律处分行为等与会员、其他市场参与者之间发生纠纷;管理证券交易面临因自律规则合法性、交易信息、交易异常情况等与市场参与者之间发生纠纷。第三章是“司法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的一般问题”,共分两节。主要对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属性、自律管理权的基本结构进行了研究。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属性具有双重面相,公、私法人区分标准运用于交易所出现困境。证券交易所具有私法人基因,在本质上是互益法人。同时,证券交易所带有公法人因素,具有公共机构性质。这是由证券交易所经济功能的演进、会员主导模式的变迁、行政任务的民营化等因素造成的。即使在证券法制高度发达的美国,法院对证券交易所法律属性的认定,往往徘徊于私人组织与公共机构之间。英国法院通过确立“功能属性”标准对自律组织进行司法审查。我国司法实践对该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深感困惑。由于证券交易所兼具公私法人属性,其自律所引起的案件既有可能是民事诉讼,也有可能是行政诉讼。建议摈弃“行政主体”标准,借鉴“公共职能”标准确定案件诉讼类型。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权是权利与权力的混合体。自律管理权作为一种权利,主要是相对于国家权力而言的,是交易所具有独立人格的重要表现,包括“正当性”和“行为”两大要素,并具有派生性、集体性和固有性等基本特征。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权的权力属性起作用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律管理权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二是自律管理权与会员权利的关系。自律管理权力的来源包括法律授予之权力、契约所设之权力,而自律规则制定权、惩罚权、市场管理权、争端解决权等构成其基本内容。第四章是“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的民事司法救济”,共分五节。主要论述了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民事责任的基本法理,介绍了美国证券交易所自律民事责任豁免制度,探讨了交易所自律侵权中的归责原则和过错认定、因果关系认定以及交易所自律涉数人侵权的责任分担形态。自律侵权民事责任是证券交易所在履行自律职责过程中违反义务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以回复权利为目的、兼具强制性和任意性并以财产责任为主,具有补偿、预防功能。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过错、损害事实、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律侵权的损害后果属于纯粹经济损失。证券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投资者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证券交易所进行损害赔偿。在美国,默示私人诉权制度适用于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目前,我国法院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对案件按照民事诉讼程序予以受理。美国证券交易所自律获得民事责任豁免是以主权豁免原则为理论基础的,相关典型案例代表着美国法院将绝对豁免原则适用于自律组织的基本发展过程。但是,美国法院也正在进行刺破民事责任绝对豁免“面纱”的尝试,由此引发激烈争论。对于美国的这项制度,我国学者见仁见智,而司法实践不予承认。我国没有必要全面引进该项制度,因为证券交易所的重要地位要求其有承担责任的压力;适当责任能够促进资源更有效率地分配;适当责任能够有效约束证券交易所的自利性;民事责任豁免违背程序正义原则。自律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可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基础,并采用过错推定的方法来认定证券交易所的过错。在界定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中的过错时,适合采用客观过错说,这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目标相契合、能够合理解释自律管理法人的过错、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确保审理效率。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将自律侵权中的过错分为故意与过失、作为过错与不作为过错,对证券交易所的责任认定均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证券交易所应就其不作为过错承担侵权责任。对自律侵权中过错的判断宜采用客观标准,包括法定标准和善良管理人标准两个方面。关于自律侵权的因果关系,学界及实务界中主要存在必然因果关系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但居于通说地位的必然因果关系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建议借鉴二元论因果关系学说,从事实层面考察自律管理行为是否是损害的充分原因,并从法律层面考察此种因果关系是否具有相当性。在涉数人侵权的责任分担中,证券交易所因共同侵权行为、以累积因果关系表现的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而承担连带责任;当受害人因交易所自律管理对象从事证券禁止性行为或违反法定义务而遭受损失时,如果交易所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完全履行自律职责,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第五章是“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的法律效力及司法审查”,共分四节。主要对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进行了法理研究,分析了自律规则的效力基础,对境外自律规则涉诉情况进行了考察,探讨了自律规则的司法审查问题。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是交易所履行自律职能的法律渊源,以其普遍约束力维护公共利益,且具有优先适用效力。与法律规范相比,自律规则具有专业性、低成本、灵活性等优势,并具有填补价值、转化价值和共生价值等内在价值。从总体上说,自律规则属于行业自治性规范,但表现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面相、商事习惯的特征以及契约的性质。目前,我国证券交易所已经基本形成与其履行自律职能相适应的规则体系。自律规则的效力由其合法性所生成,反映证券市场参与者对自律规则的认同。内容的合目的性和形式的正当性是自律规则获得效力的重要前提。在自律规则制定的实体性控制方面,制定时应当遵循不得与上位法相互抵触、符合资本市场发展需求、确保规则自身科学有效、维护规则内部体系和谐等原则,内容主要包括上市规则、交易规则、会员管理规则等。在自律规则制定的程序性控制方面,自律规则制定适用正当程序是实现证券交易所自律法治化、提高自律规则理性程度、确保自律规则有效实施的内在需要,程序民主、程序平等、程序理性和程序效率是必须遵守的程序公正标准,但标准的适用与立法相比是有限的。而且,审议机构、提出程序、形成程序和生效程序等制度构成遵循正当程序标准的基本环节。境外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制定程序对我们有重要启示。自律规则对市场参与者具有约束力,有利于确保证券交易所更好地履行自律职责、维护证券市场的交易安全和秩序以及促进证券交易市场的创新与发展。自律规则的规定和合同条款的约定是自律规则约束市场参与者的具体路径。不仅如此,自律规则也是证券市场监管机构行使职权以及衡量市场行为合法性的重要依据。由于自律规则具有法源性、适应性和正当性,其可以作为法院在裁判文书中判断和说理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审判依据。境外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涉诉情况时有发生,美国、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典型案例背后所反映出的司法观点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对自律规则进行司法审查,是制约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权、保障市场参与者合法权益以及规范证券市场创新发展的需要。而且,国外先进经验可资借鉴、证券市场法治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实现难度不大、实际已经存在等因素,决定了司法审查的可行性。法院对案件的管辖适宜采用指定管辖模式。对自律规则的司法审查,可以采用附带审查方式。司法审查可以遵循以合法性审查为主的基本原则。对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的审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明显性审查、可支持性审查、强烈内容审查等标准。对程序问题的审查,法院适宜采用正当程序标准或者“最低限度之公正”要求。关于司法审查的效果,比较恰当的是在具体案件中对该自律规则不予适用。第六章是“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行为的司法审查”,共分五节。主要研究了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行为的法理问题及制约机制,对境外主要证券交易所的纪律处分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对纪律处分行为的可诉性、穷尽先行救济原则和司法审查的强度进行了探讨。社团罚是自律组织制裁的典型代表,其不同于行政处罚、行政处分。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作为一种社团罚,其包括主体、对象、依据和方式等基本要素,其性质是纪律罚。设定具体边界和确定权力运行的正当程序,是对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权的重要制约。在设定边界方面,可以适用法律保留原则。正当程序制约包括无偏私地对待当事人、听取陈述和申辩、说明理由等三项要素。在境外成熟证券市场,作为证券交易所自律重要组成部分的纪律处分制度比较完备。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的纪律处分制度对我国证券交易所相关制度的完善,在独立运作机制、程序繁简结合、调查程序规范、听证审理模式、救济措施完备等方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由于自律与他律、特权与法治、需求与回应等价值、理念、制度方面的障碍,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行为的可诉性受到巨大挑战。但是,可诉性对于解决证券交易所自律纠纷、相对人权利获得救济、保障交易所自律等具有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可以行政法律关系界定纪律处分行为的可诉性,采用“公共职能”标准为实质的受案标准,使司法成为一个必要且适当的救济途径。合理安排司法审查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行为的时机,有利于尊重交易所自律和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国外证券监管领域存在行政救济制度,比如英国的行政裁判所制度、美国的行政上诉制度。因此,穷尽行政救济原则在行政诉讼中成为重要制度。该原则适用于证券交易所自律领域,包括穷尽内部救济规则和行政复议前置规则两层含义。其对于纪律处分争议的有效化解、维护自律组织的和谐秩序、提高法院审查质效以及减轻负担等具有重要价值。在设计相关程序时,适宜采用复审和复议“并行制”。司法审查强度是司法审查的中枢神经。在案件事实的审查强度方面,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态度并不相同,建议我国法院在审查时采用相对宽松的实质性证据标准,有利于法院在没有放弃审查证券交易所认定的事实的前提下,促进自律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在处分程序的审查强度方面,适宜采用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标准。因为,证券交易所作为自律组织,其适用正当程序原则是有限的,是尊重自律、区分程序性质和兼顾自律效率的需要。美国法院的典型判例充分体现了对证券交易所自律的尊重,强调了自律遵守正当程序的特定环境。根据“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标准”,应当具体确定有关违反反偏私原则、职能混同、律师代理、听证程序、违反说明理由等方面的判断标准。第七章是“我国司法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的现实图景及制度完善”,共分四节。主要剖析了我国司法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的现状,对权证纠纷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并从司法、司法之外两个方面就如何完善相关制度提出建议。现实需求与制度供给、自律管理与外在干预、转型因素与法治标准之间存在矛盾,是我院司法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的基本现状。基于法院审理的27起权证诉讼案件,就这些案件的每年收案数量、当事人情况、涉案标的额、案件类型、案件处理情况、上诉情况、涉案权证、案由等方面进行了司法统计分析。同时,对涉及权证创设、权证信息披露、权证行权、权证规则效力、权证公告内容、权证交易受限等六种类型的典型案件进行了剖析。总体而言,我国司法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的合理定位是有所作为、保持谨慎。司法具有回应社会需求、最终解决纠纷和提供规则指引的功能,使其能够对纠纷的是否曲直作出合理判断。但是,必须对司法的有限介入作出明确的制度安排,包括确定适当的受案范围、充分考虑行业的特性、设置必要的前提条件、重点审查程序正当性以及慎重确定责任的承担等。在具体步骤上,应当个案审判先行,要特别重视案例的示范效应和指导作用,及早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此外,司法规范证券交易所自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改善自律的力量来自司法之外。这些措施主要是完善自律管理权内部运行机制、改善自律管理权外部生存环境等。

蔡惠敏(Chinda Sae Chuo)[7](2013)在《汉泰经贸词语互译研究 ——以《泰汉—汉泰经贸词典》补正为例》文中认为中泰两国从1975年建立外交关系,至今已经有38年。而2015年东盟经济共同体即将建成,中国和泰国的经贸往来更加密切,有关汉泰经贸方面的辞书将显得更为重要。但是,有关汉泰经贸方面的辞书却寥寥无几,双语词典作为沟通工具,无论是对翻译或对学习都有着重大意义。目前,中国市场上最权威的汉泰和泰汉经贸辞书只有《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本论文以《泰汉-汉泰经贸词典》作为研究对象,对该书进行全面研究,梳理常见的翻译错误,逐条进行辨析、一一订正其错误,希望能够给使用者提供一些参考。全文正文共四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汉泰经贸词语互译研究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泰汉-汉泰经贸词典》。第三部分介绍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经贸词语汉泰互译概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汉泰经贸词汇概论,首先阐述经贸词汇的定义和经贸词汇的特点,然后再介绍汉语经贸词汇的类别和泰语经贸词汇的类别;其次分析汉泰语经贸词汇的异同,指出汉泰语经贸词汇主要的相异之处:汉语经贸词汇中的外来词意译较多,而泰语经贸词汇中的外来词音译较多。最后收录并翻译了近些年新产生的汉泰经贸词汇,分为汉语经贸新词语和泰语经贸新词语,对《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未收录的新词语进行翻译。通过泰国皇家学术院编写的《泰语新词语词典》挑选出新词语,翻译成汉语并举例说明。第二部分介绍经贸词汇汉泰互译的方法。分别为经贸词汇汉泰互译、汉泰经贸专有名词和数量词的互译,并提出经贸词汇汉泰互译存在的常见问题,如:死译、硬译,译文不简约,解释性翻译,外来词翻译不当,释文不规范等。第三章《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汉译泰偏误类型及分析。本章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泰汉-汉泰经贸词典》进行逐条辨析、订正其错误,进行错误分类,归纳出九个错误类型,并举例分析每一类的汉译泰经贸词汇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翻译错误。第二部分笔误别字。第三部分误加空格。第四部分排序错误。第五部分体例不一。第六部分欠全面性。第七部分重复赘译。第八部分不当收而收。第九部分词语漏收。第四章《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泰译汉偏误类型及分析。本章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泰汉-汉泰经贸词典》进行逐条辨析、订正其错误,进行错误分类,归纳出九个错误类型,并举例分析每一类的泰译汉经贸词汇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翻译错误。第二部分笔误别字。第三部分误加空格。第四部分排序错误。第五部分体例不一。第六部分欠全面性。第七部分重复赘译。第八部分不当收而收。第九部分词语漏收。论文最后是余论。阐述加强语言知识和经贸知识的修养,以及为总结误译及原因,并提出经贸词典编纂的建议与对策。之后为四个附录,分别是“汉泰英经贸词汇译表”,“泰汉英经贸词汇译表”,“《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汉译泰订误表”,“《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泰译汉订误表”。通过对《泰汉-汉泰经贸词典》的逐条校勘,进行错误分析,并予以补正。笔者希望能够对今后双语辞书的编纂,特别是汉泰双语辞书的编纂,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由于辞书的词条数量大,加之个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在研究过程中,肯定存在一些错误或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笔者在此表示歉意,希望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吴剑明[8](2012)在《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是全球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介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活动后出现的一种政府管理现象。具体而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就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国家信息化总体战略框架下,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结合地方民族构成、民族文化和行政环境所开展的本级和下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信息化以及引领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现和发展过程。从信息技术角度而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技术工具和技术设备等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信息化并无二致。但是,由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的特殊性,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具有自己的特征、特定的内容和相对滞后的发展阶段。技术性、政治性和民族性士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本源特征;公共性、异步性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衍生特征。国家、上级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本身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体;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政府网站、民族工作和民族资源信息化等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客体。从实践来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在不同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之间不完全同步,与一般地方政府相比也存在总体上相对落后的现象。从总体上看,计算机单机应用、民族资源信息化、政府外网建设特别是政府网站建设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阶段。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具有独特的内在机理。首先,从技术机制角度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实施后的作用要大于一般地方政府,具体表现在网络结构、信息交换速率、信息成本和收益等方面。其次,从非技术机制角度看,国家通过对信息技术的选择和信息政策的制定等方式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进行着干预控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消极效应、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的滞后状态、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心理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制约因素。最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政治性、民族性和技术性等三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关系。在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语境中,政治性与民族性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体——多元”互动,技术性与民族性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形式——内容”互动,政治性与技术性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人——机”互动。本文基于以上互动关系进一步认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政治性、民族性和技术性等三个方面,构成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较为稳定的“三角”结构,忽视任何一方的两方互动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消极后果。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庞杂的,本文遵循“环境—因子—因素”的思路对一些相对重要的影响因子予以展开分析。从国内环境来看,存在物质经济因子、政治法律因子、人口文化因子、民族资源因子、信息技术因子、安全保障因子和地理交通因子;从国际环境来看,存在跨界民族因子、技术优势因子和网络空间因子。本文在关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内在机理相关章节的讨论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管理体制、推动性政策、信息素养、人才队伍、跨界民族、国外技术优势、国际网络空间和国外安全威胁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无论是其内在机理还是所处的行政生态环境,都表明了其结构性和系统性的整体特点,因而具有特定的功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功能是在多方面和多层次发挥作用的,可以分为技术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等四个主要方面。共享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和提高政府回应性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技术功能;更新政府文化、引导网络文化和宣扬民族文化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文化功能;增强内部效能、提高外部效益和实现信息扶贫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经济功能;推动政府组织变革、促进政府流程再造和提升公共管理能力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要政治功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士我国政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既有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既表现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层级上的纵向共性,也表现为层级上的横向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本文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现状概括为:“两网、一站、四库、十八金”等工程在民族自治地方具有一种纵向贯通能力、政府信息化成为一科,政策要求、信息技能要求成为一种人事制度、公文交换系统成为一种实践共识、政府网站建设成为一种潮流。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层级共性问题主要有:思想认识不统一、建设水平不平衡、重建设轻应用、人才匮乏和流失等问题。本文进一步认为,顶层设计欠缺问题是自治区政府信息化的主要问题,政府信息特别是民族信息的采集规范问题是自治州政府信息化的主要问题,而自治县政府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则表现为对上级政府的依赖性较大、网络化程度总体较低、信息到达基层用户的推送问题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价值取向、模式选择、制度设计、信息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塑造等多个方面。首先,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应当坚持服务性的价值取向,这一服务取向具有特定的内容、意义和实现途径。在建设和管理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的建设内容应当分别采取创新式外包、流程式外包和混合式外包等不同的外包形式。其次,在建设框架和重点内容方面包括基础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务管理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等“六大体系”。其中,民族资源信息化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而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及其专门人才培养也成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进行网络空间和网络边疆治理的基础性条件。再次,民族自治地方在开展政府信息化的实践中还要做好相关制度设计,并同时关注相关制度的共时态作用和历时态作用。关注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制度的历时态作用是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制度设计中,既需要同级人大的立法支持,又需要工信部门对技术性和民族工作部门对民族性的具体把握。最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信息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治理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时代使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信息文化建设既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文化的时代性要求,也是其功能性要求。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文化的主要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网络文化治理,既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政治管理职能,也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社会文化管理职能,其治理模式具有特定的内容。总之,作为我国政府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特殊性。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特殊性并不完全是相关民族“自为”的结果,它是国内和国外、民族内和民族外、技术的和政治的、地方的和国家的等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性问题、技术性问题,更是一个政治性问题,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及其完备性是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民族平等的必由之路。在当今全球信息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的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鄢显俊[9](2010)在《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社会。就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在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展开的过程,美国社会为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由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的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信息资本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垄断,它指独占信息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垄断资本、凭借其市场权力,滥用知识产权以攫取高额利润而实施的一种垄断,是当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它鞭辟入里的解剖将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一扇独特的“视窗”。信息垄断起源于信息经济形成和信息产业勃兴的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信息垄断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垄断IT核心技术。信息垄断的发展史也就是全球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和CPU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的发家史,其产业代表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结成的Wintel联盟。而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它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美国控制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信息垄断生态环境模型”揭示了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它由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产品基础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构成。信息垄断厂商熟练地运用法律策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策略打压竞争并侵害消费者。为此,它遭遇了美欧日韩各国频频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信息垄断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对抗自己的“内生反对力量”。这就是“自由软件”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开源软件”运动。前者坚决反对微软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软件”制度,堪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空想社会主义。后者试图探索一条“自由软件”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而且获得成功,这是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必然结果。信息垄断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信息时代的特殊体现。任由信息垄断泛滥将对经济公正乃至社会公正产生重大危害。而且,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强大的“战略武器”,信息垄断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利益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信息垄断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外,还表现在中观和宏观的其他所有领域,在信息技术范式的“重塑”下,信息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表现为“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除此,“数字鸿沟”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探讨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和量化表现,将更有助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规律以及所蕴藏的危机。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信息时代最复杂的“两制”关系,其特征可用:“共时态并存中的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复杂关系的演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促使这种错综复杂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日愈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动能所致,这是马克思早年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大本质特征仍旧如故,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即商品生产无所不在;第二,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榨取剩余价值。综合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看到,“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变化本身。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变迁历程。运用ORBICOM提供的测量方法,通过多维度量化考察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它与信息资本主义的差距及中国的追赶特点。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超常规发展的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应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的国策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郑美花[10](2010)在《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文中指出Recently, many scholars do researches on the Japanese loanwords in the different aspects. The research materials of this paper are based on the 889 loanwords from the <Chinese loanword dictionary>. We judge the 64 Chinese fixed words by Shen Guowei’s textual research which was on the original of the Japanese loanword. Then we eliminate 129 Japanese loanword according to the<Modern Chinese standard Dictionary> and<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And finally,696 Japanese loanwords which were conformed to the research targets were obtained.Firstly, we divided the period of the absorption of the Japanese loanword into Chinese in two parts.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ethods of the absorption of the Japanese loanwords in the first period by the end of 1900’s. The second period starts from 1980’s,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one, such as the meaning types, psychosocial, absorption ways and methods.Secondly, we classify the Japanese loanwords by its properties. They are divided into 5 kinds. The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m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is statistically detected.Thirdly, we contrast these 696 Japanese loanwords according to its meanings, and divide them into 3 parts. The results that about 70 percent of them are of the same meaning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meanings in the rest of the words are found in these two countries. The reason that causing the change of the meanings are analysised in this paper as well as the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Then we get the solution of learning Japanese in the influence of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Finally,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Sino-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 is given by the medium of Chinese characters. We come to understand Japan through the words exchange as well as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Japanese loanwords are not only taking the important part in the past, but also play an unparalleled role in the new period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They also enrich the Chinese vocabulary as well as making great progress in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二、一例UPS主板封锁故障处理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例UPS主板封锁故障处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电压暂降源辨识与源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电压暂降源辨识研究现状
        1.2.2 电压暂降源定位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电压暂降的分析与研究
    2.1 电压暂降的概念
    2.2 电压暂降源的分类
        2.2.1 短路故障引起的电压暂降
        2.2.2 变压器激磁引起的电压暂降
        2.2.3 大型感应电机投切引起的电压暂降
    2.3 电压暂降的危害
    2.4 电压暂降缓解关键措施研究
        2.4.1 电网侧缓解电压暂降措施
        2.4.2 设备侧缓解电压暂降措施
        2.4.3 用户侧缓解电压暂降措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少样本学习的电压暂降源辨识技术
    3.1 引言
    3.2 基于少样本学习的电压暂降源辨识模型总体原理
    3.3 电压暂降源辨识各模块工作原理
        3.3.1 暂降数据预处理
        3.3.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特征提取器
        3.3.3 基于加权K最邻近的分类器
    3.4 基于少样本学习的模型训练方法
    3.5 暂降事件实例验证对比
        3.5.1 电压暂降数据规模的影响
        3.5.2 暂降类型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小波能量熵的暂降源定位方法
    4.1 引言
    4.2 小波熵定义及其应用原理分析
    4.3 仿真算例及分析
    4.4 实测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1kW中波广播发射机开机故障分析和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1kW中波广播发射机开机故障类型分析
    1.1 发射机的按键灯故障
    1.2 发射机自动开机和关机的故障
    1.3 设备的按键灯正常但发射机无法开机
2 1kW中波广播发射机开机故障处理措施
    2.1 重启排查发热点、保障保险管的质量问题
    2.2 加强保险丝的质量监控
    2.3 兼顾设备各部位的质量

(4)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信息安全概述
    第一节 信息概述
        一、信息的概念及特征
        二、信息的分类
        三、信息的作用
        四、信息传播的历史
    第二节 信息安全的的概念和内容
        一、信息安全的历史发展
        二、信息安全的概念
    第三节 我国的信息安全概况
        一、我国的信息安全现状
        二、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思维模式
第二章 信息安全与刑法保障
    第一节 信息与法律的关系
        一、信息系统对法律的影响
        二、法律对信息系统的反作用
    第二节 法律在信息安全体系中的作用
        一、信息安全体系的层次结构
        二、法律是信息安全的最佳保障
    第三节 信息安全感的缺失与刑法需求
        一、信息时代不安全感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对信息时代刑法需求的考查
    第四节 危害信息安全行为的种类及特征
        一、危害信息安全行为的种类
        二、危害信息安全行为的特征
    第五节 各国信息安全保障的刑事法律政策概述
        一、国际社会刑事立法进程概述
        二、美国政府保障信息安全的刑事法律政策
        三、欧盟各国保障信息安全的刑事法律政策
        四、其他国家信息安全的刑事法律政策
第三章 我国刑法对信息安全的保障
    第一节 我国刑法对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
        一、对信息系统可靠性的保护
        二、对信息系统保密性的保护
        三、对信息系统完整性的保护
        四、对信息系统可用性的保护
    第二节 对几种网络危害行为犯罪化的刑法考查
        一、网络黑客
        二、网络色情
        三、信息冗余
        四、信息欺诈
        五、网络隐私权
第四章 建立一个科学的保障信息安全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体系
    第一节 信息安全保障中的刑事立法的困境与出路
        一、刑事立法的困境
        二、刑事立法的出路
    第二节 信息安全保障中的刑事司法的困境与出路
        一、刑事司法的困境
        二、刑事司法的出路
    第三节 有关信息安全的立法建议
        一、信息社会的立法需求
        二、我国信息安全的立法现状
        三、信息安全的立法原则
        四、加强我国信息安全的立法建议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博士公司基于ISO27001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诊断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信息安全概述
    1.2 第三方理财行业信息安全现状以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基本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基本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ISO27001 简介
    2.2 PDCA 简介
    2.3 信息系统审计简介
第3章 博士公司问题现状
    3.1 博士公司简介
        3.1.1 公司历史
        3.1.2 博士公司经营状况
        3.1.3 公司组织构架
    3.2 博士公司企业信息安全诊断工作过程描述
    3.3 博士公司信息安全的若干问题
        3.3.1 企业整体缺乏体系化的安全管理机制
        3.3.2 信息安全人力资源匮乏,信息安全组织架构不够完善
        3.3.3 尚未建立信息资产清单
        3.3.4 员工安全意识薄弱
        3.3.5 未将信息安全有效融入第三方外包服务管理
        3.3.6 系统开发和运维人员职责不明确
        3.3.7 尚未对信息安全实施内部审计
        3.3.8 访问控制机制尚不健全
        3.3.9 业务连续性方面建设比较初级
第4章 博士公司基于 ISO27001 体系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诊断
    4.1 信息安全策略
    4.2 信息安全组织
    4.3 资产管理
    4.4 人力资源安全
    4.5 物理和环境安全
    4.6 访问控制
    4.7 业务连续性管理
    4.8 通讯与操作管理
    4.9 信息系统的获取开发和维护
    4.10 信息安全事故管理
    4.11 符合性
    4.12 防信息泄露
第5章 博士公司基于 ISO27001 体系的信息安全管理改进方案
    5.1 建立体系化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5.2 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组织结构
    5.3 识别各类信息资产重要等级进行分级保护
    5.4 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
    5.5 规范外包人员管理
    5.6 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并设定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
    5.7 制定业务持续性计划
    5.8 引入内部审计机制
    5.9 建立 PDCA 有效循环机制,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安全体系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6)证券交易所自律司法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
    三、写作思路及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特色与不足
第一章 证券交易所自律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自律的法理分析
        一、自律、市场自律与证券交易所自律
        二、自律的基本模式:自律组织与国家关系的视角
        三、证券交易所自律是对商人自律的传承
        四、证券交易所自律优化资源配置的优势
    第二节 证券交易所的角色定位
        一、市场机制:“无形之手”神话的破灭
        二、政府监管:“有形之手”效用的质疑
        三、自律组织:“第三只手”力量的引入
        四、证券交易所:自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司法介入与证券交易所自律
    第一节 司法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的正当性
        一、司法与司法介入
        二、司法的特性与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
        三、司法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的必要性
    第二节 司法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的限度
        一、司法哲学:在能动与克制之间
        二、介入限度:在自治与法治之间
    第三节 证券交易所自律的诉讼风险
        一、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及其诉讼风险
        二、对交易所会员的管理及其诉讼风险
        三、对证券交易的管理及其诉讼风险
第三章 司法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法律属性的双重面相
        一、一波三折的欣凯公司股票终止上市案
        二、公、私法交融背景下证券交易所姓“公”抑或姓“私”难题
        三、私法人基因:证券交易所在本质上是互益法人
        四、公法人因素:证券交易所的公共机构性质
        五、徘徊于私人组织与公共机构之间的司法裁判
        六、民事诉讼抑或行政诉讼:模糊的法律空间与案件类型选择
    第二节 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权的二元结构
        一、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权是权利与权力的混合体
        二、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权的权利属性
        三、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权的权力属性
第四章 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的民事司法救济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民事责任概述
        一、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二、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
        三、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民事责任与司法救济
    第二节 美国证券交易所自律民事责任豁免制度及其思考
        一、民事责任绝对豁免权的理论基础
        二、适用民事责任绝对豁免原则的典型案例
        三、刺破民事责任绝对豁免“面纱”的尝试以及不同的发展趋势
        四、Weissman 案引发的激烈争论
        五、对民事责任绝对豁免权制度的思考
    第三节 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的归责原则及过错认定
        一、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二、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中过错概念的界定
        三、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中过错的分类及其对责任认定的影响
        四、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中过错的判断标准
    第四节 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民事责任的因果关系
        一、侵权法上因果关系概述
        二、判断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的主要理论
        三、证券交易所自律侵权民事责任的因果关系
    第五节 证券交易所自律涉数人侵权的责任分担形态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证券交易所承担自律侵权的连带责任
        三、证券交易所承担自律侵权的补充责任
第五章 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的法律效力及司法审查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的法理研究
        一、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二、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的功能优势
        三、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的内在价值
        四、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的法律属性
        五、我国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的效力基础
        一、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的效力概述
        二、证券交易所制定自律规则的实体性控制
        三、证券交易所制定自律规则的程序性控制
        四、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对市场主体的约束力
        五、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在法院审判中的适用
    第三节 境外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涉诉情况考察
        一、美国
        二、我国台湾地区
        三、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四、启示
    第四节 证券交易所自律规则的司法审查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我国自律规则接受司法审查的现状以及必要性、可行性
        三、司法审查案件的管辖
        四、司法审查的启动:直接起诉抑或附带审查
        五、司法审查的标准
        六、司法审查的效果:废止还是不予适用
第六章 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行为的司法审查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的法理基础及制约机制
        一、秩序、制裁及惩罚的基本体系
        二、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的规范分析
        三、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权的边界及设定
        四、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权运行的正当程序
    第二节 境外主要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制度及其启示
        一、纽约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制度
        二、伦敦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制度
        三、东京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制度
        四、香港联合交易所纪律处分制度
        五、启示
    第三节 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行为的可诉性
        一、可诉性含义的理解
        二、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行为可诉性之障碍
        三、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行为可诉性障碍之克服
    第四节 司法审查的时机:穷尽先行救济原则
        一、境外限制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诉讼的实践
        二、行政救济制度与穷尽行政救济原则
        三、穷尽行政救济原则在证券交易所自律领域的适用
    第五节 司法审查纪律处分行为的强度
        一、证券交易所自律语境下的司法审查强度
        二、纪律处分事实的审查强度
        三、纪律处分程序的审查强度
第七章 我国司法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的现实图景及制度完善
    第一节 我国司法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的现状
        一、现实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
        二、自律管理与外在干预之间的矛盾
        三、转型因素与法治标准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真实场景:权证纠纷典型案件解说
        一、涉及证券交易所权证纠纷案件的基本情况
        二、涉及权证创设问题的典型案例
        三、涉及权证信息披露问题的典型案例
        四、涉及权证行权问题的典型案例
        五、涉及权证规则效力问题的典型案例
        六、涉及权证公告内容问题的典型案例
        七、涉及权证交易受限问题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展望:司法介入证券交易所自律的“为”与“不为”
        一、司法应当有所作为
        二、司法应当保持审慎
    第四节 司法之外的努力:证券交易所自律制度的完善
        一、自律管理权内部运行机制的完善
        二、自律管理权外部生存环境的改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汉泰经贸词语互译研究 ——以《泰汉—汉泰经贸词典》补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汉泰经贸词语互译研究的重要性
    二、汉泰经贸词语互译词典《泰汉-汉泰经贸词典》简介
    三、本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经贸词语汉泰互译概论
    第一节 汉泰经贸词汇概论
        一、经贸词汇概说
        二、汉泰语经贸词汇的异同
        三、近些年新产生的汉泰经贸词汇
    第二节 经贸词汇汉泰互译的方法
        一、经贸词汇汉泰互译方法概论
        二、汉泰经贸专有名词和数量词的互译
        三、经贸词汇汉泰互译存在的常见问题
第三章 《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汉译泰偏误类型及分析
    第一节 翻译错误
    第二节 笔误别字
    第三节 误加空格
    第四节 排序错误
    第五节 体例不一
    第六节 欠全面性
    第七节 重复赘译
    第八节 不当收而收
    第九节 词语漏收
第四章 《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泰译汉偏误类型及分析
    第一节 翻译错误
    第二节 笔误别字
    第三节 误加空格
    第四节 排序错误
    第五节 体例不一
    第六节 欠全面性
    第七节 重复赘译
    第八节 不当收而收
    第九节 词语漏收
余论
附录一:汉泰英经贸词汇译表
附录二:泰汉英经贸词汇译表
附录三:《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汉译泰订误表
附录四:《泰汉-汉泰经贸词典》泰译汉订误表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界定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内涵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特征
        一、本源特征——技术性、政治性、民族性
        二、衍生特征——公共性、异步性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内容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主体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客体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形成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内在机理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技术机制分析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中的网络结构
        二、政府信息的传输速率
        三、政府信息的成本和收益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非技术机制分析
        一、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干预控制
        二、民族因素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制约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内在互动关系
        一、政治性与民族性——“一体-多元”互动
        二、技术性与民族性——“形式内容”互动
        三、政治性与技术性——“人-机”互动
        四、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内在互动关系模型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环境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生态环境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影响因子
        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管理体制和推动性政策的影响
        一、管理体制的涵义
        二、管理体制的静态和动态影响
        三、推动性政策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信息素养和人才队伍的影响
        一、信息素养
        二、人才队伍
        三、信息素养和人才队伍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国际环境方面的影响
        一、跨界民族的影响
        二、国外技术优势的影响
        三、网络空间方面的影响
        四、安全威胁方面的影响
第四章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技术功能
        一、共享政府信息
        二、公开政府信息
        三、提高政府回应性
    第二节 文化功能
        一、更新政府文化
        二、引导网络文化
        三、宣扬民族文化
    第三节 经济功能
        一、增强内部效能
        二、提高外部效益
        三、实现信息扶贫
    第四节 政治功能
        一、推动政府组织变革
        二、促进政府流程再造
        三、提升公共管理能力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化的现状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现状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层级纵向共性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问题
        二、建设水平不平衡问题
        三、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
        四、人才匮乏和流失问题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层级横向个性问题
        一、自治区政府信息化的问题
        二、自治州政府信息化的问题
        三、自治县政府信息化的问题
第六章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建设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价值取向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服务取向及其内容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坚持服务取向的意义
        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实现服务取向的途径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模式框架
        一、建设和管理模式
        二、建设框架和重点内容
        三、发展战略和实现策略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制度设计
        一、共时态功能的相关制度
        二、历时态功能的相关制度
        三、制度设计中的几个关系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的文化塑造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信息文化
        二、建设人才队伍和提高信息素养
        三、增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对网络文化的治理能力
结论
    一、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具有不同于一般地方政府信息化的特殊性
    二、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及其完备性是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民族平等的必由之路
    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建设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9)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及内涵
        (二) 信息技术革命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三) 垄断理论的争鸣及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二) 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
        (三) 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与信息垄断
    四、研究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一、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产业革命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一、信息垄断前史——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萌芽
        二、信息垄断的萌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三、信息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基本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二章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及"另类信息垄断"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Wintel联盟"
        一、何谓Wintel联盟
        二、信息垄断暨Wintel联盟的特征
    第二节 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
        一、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的含义
        二、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所面临的压力及其变革
第三章 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信息产业及其加速度规律
        一、"摩尔定理"(Moore's law)揭示信息产业的加速度规律
        二、"摩尔定理"(Moore's law)对信息垄断的意义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产品基础:信息产品的诸多特性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二、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
        三、信息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四、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法律环境: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二、美国在全世界率先开启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先河
第四章 信息垄断厂商的市场策略及其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
    第一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法律策略:用"知识产权的大棒"维护垄断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肇始之作:盖茨"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
        二、专利权从来都是英特尔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
        三、微软的全球反盗版行动
    第二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商业策略:"知识霸权"主宰下的赢家通吃
        一、"捆绑"(Bundling)策略
        二、OEM策略
        三、"歧视性价格"策略
        四、"标准战争"
    第三节 信息垄断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魔道相长的激烈对抗
        一、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微软、英特尔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及诉讼
        二、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针对微软、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第五章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本质及危害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第二节 "开源软件"对微软垄断的挑战及微软的应对
        一、"万圣节文档":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
        二、"开源软件"反抗微软垄断的苦斗及初现的曙光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本质及危害
        一、信息垄断的本质
        二、信息垄断的危害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及其新型的两极分化
    第一节 信息技术范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
        二、信息技术范式框架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创造性破坏"的一般描述
        三、信息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
    第二节 信息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及其测量模型
        二、信息资本主义"数字鸿沟"的种种量化表现
        三、各国"信息状态"暨"数字鸿沟"的演进比较
第七章 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共时态并存中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的"两制"关系
        一、"两制"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A-B(1975-1979)
        二、"两制"关系深入、全面且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B-E(1992-200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信息化的综合比较
        三、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当代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略
        一、创新型国家与与国家创新体系
        二、中国特色的主创新道路及国家创新体系
结束语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先行研究
第二章 中国语の日本语语汇借用のプロセス
    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2 20世纪80年代以降
第三章 日本语からの借用语の类型分析
    3.1 「和语」
    3.2 中国古典の再活用
    3.3 音訳した外来语
    3.4 汉字を活用した「新造语」
    3.5 接辞による派生语
第四章 《汉语外来词词典》が収录した借用语
    4.1 语义の视点からの分类
        4.1.1 同形同义
        4.1.2 意味扩大
        4.1.3 意味缩小
        4.1.4 意味领域のずれ
        4.1.5 同形异义
    4.2 语义变化の原因及びその影响
        4.2.1 语义变化をもたらす诸要因
        4.2.2 语义变化による学习上の「母语干涉J现象の分析
        4.2.3 日本语教育における望ましい解决策
第五章 汉字を媒体とする日中间の文化交流
    5.1 日本を知る窓口
    5.2 西洋文明の中继
    5.3 「改革开放」以来の新出「借用语」の働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

四、一例UPS主板封锁故障处理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压暂降源辨识与源定位研究[D]. 许天成.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1kW中波广播发射机开机故障分析和处理[J]. 钱云超,李彤. 数字传媒研究, 2019(05)
  • [3]中波数字调幅发射机的应用与故障检测分析[J]. 王金国. 信息通信, 2016(09)
  • [4]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障[D]. 赵文胜. 武汉大学, 2014(09)
  • [5]博士公司基于ISO27001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诊断与分析[D]. 杨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4)
  • [6]证券交易所自律司法介入研究[D]. 韩朝炜.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5)
  • [7]汉泰经贸词语互译研究 ——以《泰汉—汉泰经贸词典》补正为例[D]. 蔡惠敏(Chinda Sae Chuo). 西南大学, 2013(02)
  • [8]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研究[D]. 吴剑明. 云南大学, 2012(05)
  • [9]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 鄢显俊. 云南大学, 2010(08)
  • [10]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D]. 郑美花. 延边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一起UPS主板卡死故障处理案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