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在粮油企业余热回收中的应用初探

热管在粮油企业余热回收中的应用初探

一、热管在粮油工业企业余热回收应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全俊威[1](2021)在《陶瓷窑炉烟气余热回收的热管换热器设计及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炉作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热工设备,每年耗能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4,但相当一部分能量以余热形式排出。以陶瓷窑炉为例,排烟损失约占窑炉总热量的25%~35%,其中可回收热量约占60%。本文在原有的直接热交换技术、热功转换技术、提质利用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热管换热技术用于陶瓷窑炉的烟气余热回收,其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安全性能好等优势,可以有效回收陶瓷窑炉烟气余热,提高能源利用率。针对陶瓷窑炉的实际工况,本文采用常规设计法和分区设计理念对热管换热器进行了理论设计,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换热器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采用沸腾排气法和机械真空泵法对热管进行了制造,并进一步就热管的充液率、倾角、工质种类和管材类型对热管的性能影响进行了实验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用于某排烟量为8000 m3/h,排烟温度为360℃的隧道窑烟气余热回收的热管换热器进行了设计,热管换热器共由143根热管构成,采用正三角形叉排排列方式进行组合安装,分15排布置。根据蒸发段壁温,整个热管换热器分两个区域,其中区域一采用水作为工质,区域二采用乙醇作为工质。(2)通过数值研究方法研究了翅片间距、高度和管间距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采用综合传热性能指标PEC(PEC=j/f)对换热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EC随翅片间距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翅片间距为7.6mm时,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最佳;翅片高度对换热器综合传热性能影响显着,随着翅片高度的增大,PEC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翅片高度为15mm时,该值最大;PEC与管间距呈负相关,在不考虑压损和积灰的情况下,管间距可以适当取小,在文中最佳管间距为75mm。(3)就充液率和倾角两个因素对沸腾排气法所制造热管的性能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真空度接近的情况下,充液率是影响启动温度的主要因素,随着充液率的增大,启动温度逐渐增大;热管的均温性能随着加热功率增大逐渐降低,倾角对均温性能影响显着,倾角为60°时,热管的均温性最佳;随加热功率的增大,热管的传热性能整体呈现增大趋势;综合以上评价指标,当充液率为20%,倾角为60°时,热管性能最佳。(4)就工质种类(水工质和乙醇工质)和管材类型(沟槽管和光管)两个因素对机械真空泵法制造的热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从启动性能、均温性能、传热性能和变功率启动性能对热管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7~22W的加热功率下,乙醇工质热管较水工质热管性能更为优异;相较于光管热管,沟槽管热管性能更佳;热管对热负荷变化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并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稳定。

陈瑶[2](2020)在《用于井筒防冻的新型热管热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矿井位于寒冷干燥地区,冬天的气温很低。当进风口内部有积水时,容易出现风口结冰的现象,为工程运输带来不便,从而对矿井井下的工作人员以及设备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安全隐患。目前常用的井筒防冻措施采用传统燃煤燃气锅炉,利用内部提供的蒸汽作为热源来进行井筒防冻,但该方式存在建筑占地面积大、投资大、能耗高、环境污染大、管理复杂等诸多缺点。恒温带基本上保持一定的埋深,地层恒温带具备稳定的地热潜力,如果提取矿井深层恒温带的地热用于井筒防冻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创新性提出以恒温地层的地热能作为热管的驱动热源用于井筒防冻的新思路,结合井筒工况计算设计了一种L型重力热管,通过在重力热管中充入液氨工质,热管蒸发段以地下恒温层地热能为驱动力,当达到液体工质的饱和蒸发温度时,发生相变产生蒸汽。在热管两端温差压差的作用下,蒸汽上升至热管冷凝段,与冷凝段的井筒冷空气交换热量,热管通过提取地下恒温层地热能连续不断的保证了冬季井筒防冻需求。建立热管的物理模型,通过VOF模型模拟热管内两相流的热质交换,同时,使用UDF定义热管中的蒸发源项和冷凝源项,然后计算液体工作介质的蒸发和冷凝过程。通过模拟软件模拟所得的气液两相体积分数分布、温度场分布、压力场分布、速度场分布来分析不同时刻热管内液体工质的蒸发冷凝过程。通过数值模拟得出,热管冷凝端温度能够达到275K,热管提取恒温层热能用于井筒防冻的方案可行。优化热管的结构,针对热管蒸发段液池的充液率、管径、冷凝段和绝热段长度,进行了热管的优化模拟。结果表明,利用热管提取恒温层热能的方案经过优化后,热管冷凝端的温度提高275.6K,优化后的效果较为理想,同时,提出一种结构优化的热管管束设计。本课题能够为热管应用于地热开采预防井筒防冻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将热管技术与井筒防冻领域研究相结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李爽[3](2020)在《基于重力热管技术的BIPVT空调系统及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在我国占全社会总能耗1/3的能耗是建筑能耗,而暖通空调能耗又是在建筑能耗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占比高达65%。由于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相应的人们对暖通空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给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随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对常规能源的过度消耗,人们急需一种绿色的可再生能源,所以太阳能引起了各个行业专家学者们对它的广泛关注。由于建筑物可以很好的为太阳能的应用提供载体,而太阳能又可以减小建筑能耗,所以建筑与太阳能能够很好的结合,太阳能BIPVT技术应运而生,并且在最近这几年得以迅猛发展。使太阳能能够被利用的方式在现在有两个是最主要的,其中一个是太阳能光热技术,另一个是太阳能光电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是现在得到最多人使用的、在技术上最成熟的太阳能利用方式。太阳能BIPVT技术是将太阳能光热技术和太阳能光电技术共同应用到建筑上,这样的优点是不仅可以一起得到所需的热和电,使综合利用率方面得到增长,而且利用建筑可以解决占地面积大的缺点。重力热管本身具备良好的传热性能,将它与太阳能BIPVT技术结合在一起,由于重力热管是利用内部工质的相变来实现传热的,这样就能利用重力热管降低太阳能光伏板的工作温度,从而达到提高光电转化效率的目的。本文为相应国家绿色建筑的号召,设计了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首先选择合适的重力热管,然后通过搭建试验台,利用实验仪器对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的光伏光热部分进行监测。通过对比有无热管,改变通风速度,是否安装折流板来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带有重力热管的空调系统,通风速度越大,流动路程越长,光电转化效率越高。并且利用该实验台结构分别进行夏季冬季的实验数据采集,分别得出夏季冬季的光电转化效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重力热管以及通风等因素对太阳能光伏板光电转化的影响,建立了太阳能光伏板的数值模拟模型,按设计条件对太阳能光伏板表面温度、空气间层温度进行了动态模拟,得出结论:重力热管可以降低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表面的温度;通风可以降低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表面的温度;增加通风路径可以降低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表面的温度。另外,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也通过实验进行了检验。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对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光伏光热部分进行特性研究和优化选择,使该系统能够达到广泛应用的目的。通过辅助空气源热泵系统或水源热泵系统解决了其该系统在恶劣条件下单独使用不能满足系统运行的问题,最后在经济性、节能性、环保性三个方面对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该系统在整体性能以及经济节能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所以这项技术值得应用推广。

岳畅[4](2020)在《数据中心微通道分离式热管两相换热与流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的产业规模及其能耗不断攀升,占其总能耗比例较大的数据中心空调系统,也成为了节能研究的重点。而微通道分离式热管,以其节能、高效、利于利用自然冷源等特点,逐渐在数据中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结构、运行参数也得到了一定优化。然而,由于结构紧凑、壁面不透明等原因,关于微通道热管内部制冷剂侧的研究不够完善。因此,本文以微通道热管流动与换热特性为研究目标,以实验及数值模拟为研究手段,解决流态可视化、壁面接触角参数分析等难点,关注运行条件、结构参数、充液率、壁面润湿性等参数对换热及两相流动的影响,对优化微通道热管的换热性能、提升数据中心的节能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以研究微通道热管的换热特性并为模拟提供基础为目标,搭建了微通道分离式热管的实验平台,针对风冷式热管空调和水冷式背板热管两种数据中心中广泛采用的热管结构,分析了充液率、风量、室内外温差等不同条件下的换热量、过热度、进出口温差、压力分布等换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充液率是影响热管换热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随着充液率增大至最佳值,系统的换热量逐渐增大,出风温度、进出口温差、出口过热度等参数逐步下降;但随着充液率进一步上升,由于过量制冷剂影响了两相换热面积,系统的换热性能呈劣化的趋势。此外,提高室内外温差、风量等参数也能增大系统的最大换热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充液率的最佳范围。其次,在管外百叶窗翅片模型、相变模型、接触角模型和VOF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微通道热管的简化数值模型,并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该数值模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模拟结果表明,蒸发段的两相流态沿Y轴方向均呈纯液态→泡状流→弹状流的变化趋势,同时流态和两相区体积显着影响了壁面过热程度及制冷剂侧的换热性能。而冷凝段内主要以膜状冷凝为主,制冷剂以液膜的形式沿壁面向下流动,液膜厚度随时间逐渐增大,同时也沿重力方向逐渐增大,并伴有冷凝液滴生成,使出口流速和体积分数产生周期性波动。再次,在实验与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了微通道热管在不同壁面接触角下的换热与流动特性,分析了换热量、流态、体积分数分布、壁面与制冷剂温度等多参数与壁面接触角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壁面接触角变化对制冷剂流动状态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随着壁面接触角从0°增大至180°,气相制冷剂更倾向于分布在两侧壁面上,导致管内有规律的弹状流转变为无规律的气塞,同时壁面温度升高、近壁面与热管内部的平均制冷剂温差增大了0.86℃,制冷剂侧换热系数降低了68.9%,说明壁面亲水性有利于系统临界热流密度的提高。而另一方面,随着接触角增大,管内气泡的成核时间提前,成核的初始最低点下降了55%,侧面证明了壁面疏水性有助于气泡的成核。最后,为了综合利用亲、疏水性壁面的优势,以疏水点阵在亲水表面上间隔排列的亲-疏水混合微通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内部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发现在该微通道内,制冷剂的蒸发程度提高了近3-5倍,其总体换热性能也要明显高于亲、疏水微通道,气泡主要在疏水点阵上成核,并在上升过程中与其他点阵上的气泡碰撞、聚合,使得管内气相分数呈现出了时空上的周期性波动,此外,疏水面积比和流速也显着影响了气相体积分数的平均值、振幅和频率。

冯乾[5](2019)在《阳煤集团某煤矿热管治理煤矸石山自燃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煤炭的开采与洗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矸石,作为固体废物,绝大部分煤矸石得不到有效利用,被就近堆放在煤矿附近,逐渐累积的煤矸石堆积成山。煤矸石中的炭质部分与煤成分类似,具有可燃性,其内部碳与硫的化合物与环境中的氧与水分子发生化合反应,进行放热自燃。自燃会导致煤矸石中的硫化物,与碳成分以气体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对人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以往传统的治理煤矸石山自燃的方法主要有灌浆法、喷浆法、挖掘熄灭法、表面燃烧法等,采用隔热、隔氧、外部散温的方式进行治理。但这些方法对煤矸石内部热源的治理效果并不显着,一旦外部治理不达标,内部热源依旧存在并且释放热量。如果能够及时将煤矸石山内部的热量及时转移出,使煤矸石山内部热源逐渐消减,就可以有效治理煤矸石山的自燃。热管技术已经在传热领域已经显示了其高效的传热率,在此尝试用重力热管对煤矸石山的热量进行提取,抑制煤矸石山的温度,达到有效治理煤矸石山自燃的目的。本文对煤矸石自燃与热管的理论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热管,在山西省思汗沟煤矸石山上进行了工业实验,并对实验测试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地表下不同热管、不同深度煤矸石温度的变化、地表上热管冷凝段的温度变化,以及对不同热管传热量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煤矸石山内部温度沿垂直方向温度逐渐随深度升高,热管插入区域能够降低该区域的温度,热管能够有效提取插入区域的热量,以地表冷凝段散热量为比较依据,热管散热能力为依次为翅片管、水套管、双热管,为热管移热治理煤矸石山自燃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雷玉娇[6](2019)在《新型重力热管在中低温地热能量获取的传热性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高效传热元件,重力热管己经在能源领域得到了应用,并体现出良好的综合性能。我国地热资源以中低温地热为主,为了更好地将重力热管应用于低温地热资源中,促进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本论文针对填充了二氧化碳和纳米颗粒混合工质的新型重力热管,分别搭建了对流型地热系统实验台和传导型热储实验台,重点实验研究了外部工作条件以及结构尺寸对新型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在对流型地热系统实验中,主要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热源温度、热水体积流量、冷源温度、冷水体积流量以及热管自身的长度、直径和外翅片,得到了如下结论:从增加传热量来考虑,在一定范围内增大热源温度及热水体积流量、降低冷源温度、增大冷水体积流量和增设外翅片都是有效的手段;考虑在不同工况下热管的整体热阻和等效对流换热系数,增大热水体积流量、降低冷源温度和增大冷水体积流量都能够起积极作用,但热源温度的升高会增大整体热阻和降低等效对流换热系数;将长度L=1600 mm、2000 mm,管径D=51 mm、89 mm、110 mm的六根热管进行对比可知,L/D=1600 mm/89 mm的热管最有利于传热性能的发挥;D=51 mm的两根热管传热量不足,在实际应用中最不为推荐;D=110 mm的热管更为适合热输入较大的情况。在传导型热储实验中,主要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热储体积含水率、热源温度、冷源温度以及冷水体积流量,得到了如下结论:传导型热储的热传导性能是限制热管的传热性能的最关键因素。增大热储的体积含水率对热管传热量的改善最大;增加热源温度也有利于传热量的提升;在大部分情况下,增加冷水体积流量和降低冷源温度都有利于热管传热量的提升,但当热管在热储体积含水率0%的工况下工作时,由于增大冷水流量不能够改善蒸发段的热量输入,仅提升了冷凝段的对流换热强度,所以会使得热管的传热量降低。在实际工程中,对于两种类型的地热资源利用,需要结合重点影响因素和生产需求,选择最为合适的热管型号,保证成本与性能的协调性。

王亚伟[7](2019)在《联合收割机内燃机余热干燥粮食装置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联合收割机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但是在作业时只有小部分能量转化为机械功,将近70%的热量通过废气、冷却液流失掉,造成了燃料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文章结合国内对新收获粮食干燥不足、霉损严重的情况,提出了在作业时利用联合收割机内燃机余热对新收获的粮食进行预干燥的新思路。论文根据所需换热器进行了流场的结构和管束间距的选型进行FLUENT模拟,然后结合内燃机的余热特性和粮食干燥机制,设计了以热管为主要换热部件的双级热管式换热器,进行实验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结合已具备的热量发生模拟设备和粮食干燥装置,对以小麦为例的粮食进行了以进口风速、干燥时间和进料速率为变量因素的干燥实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对热管换热器布管方式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选用的管间距为50 mm的叉排布置方式,较管束间距为30 mm、40 mm的叉排布置传热效率分别提高了10.2%、4.9%,较顺排布置对流传热效率提高21.5%;(2)根据模拟结果设计出了单管最大传热为1.5 kW、管数为32根,规格为265 mm ×365 mm × 1025 mm的热管式换热器,蒸发段最大压力损失为61.4 Pa,冷凝段最大压力损失为13.2Pa,在内燃机可用废热为96.2 kW时,最高余热回收率为43.8%;(3)在小麦干燥中实验结果表明:以进口风速为0.5 m/s,对进料速率为0.5 kg/s的小麦干燥20 min时,余热利用效率达到最高35.7%,能够降低小麦8%的含水率,燃料利用率提高14.6%;测量出口温度为62℃左右,压损为0.98 Pa,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压损的相对误差为10%左右,温度相对误差为5.2%左右。

曹宵瑜[8](2019)在《环形流热管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能源利用仍然存在着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生态环境压力大的主要问题。对于制药与食品等特定行业,高温灭菌这一工艺过程会浪费大量的热量与冷却水,而某些产品要求必须采用无菌换热设备,必须严格避免灭菌前与灭菌后的产品相接触,必须做到无卫生死角,以防交叉污染,但是目前难以找到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能量回收装置。工程实际中对这种类型的余热回收研究很少,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基于重力型热管的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热管系统(环形流热管)。本论文研制了环形流热管实验装置,建立了冷,热水循环系统,通过实验研究了以水,R134a两种环保工质作为热管工质时,环形流热管在不同充注量与倾斜角下的换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蒸馏水作为热管工质时,随着充注量的增加,环形流热管的换热性能先上升后下降,环形流热管工作的最佳充注量为30%;随倾斜角的降低,环形流热管的换热性能先上升后下降,环形流热管工作的最佳倾斜角为5°15°;2.采用R134a作为热管工质时,随充注量的增加,环形流热管的换热性能先上升后下降,环形流热管工作的最佳充注量区间为55%60%;随倾斜角的降低,环形流热管的换热性能先上升后下降,环形流热管工作的最佳倾斜角为5°15°;3.两种不同环保工质的对比实验研究表明,环形流热管采用蒸馏水作为热管工质时,换热性能更好。本文进行了环形流热管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对食品或医药等行业的能量回收提供一种有效的能量回收方式,对工程实际应用方面提供了数据支持。

郎晨曦[9](2019)在《沈阳市泉源锅炉房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工程评价与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针对沈阳市目前锅炉运行中普遍存在排烟温度过高、锅炉热效率低等问题,以沈阳市惠天公司所属泉源锅炉房内1#锅炉为例,对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工程进行分析和评价。首先,对该公司的7座大型热源厂内所属的15台29MW及以上的锅炉供热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采暖的耗煤量指标平均值为47kg/m2,测试锅炉的排烟温度区间在150℃~300℃,锅炉热效率在59%~80%之间,存在较大的节能改造空间。从国家政策和节能环保等方面论证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工程的可行性。其次,对泉源锅炉房4台锅炉进行热工测试,测试结果为4台锅炉的排烟温度均在204℃左右,均高于额定烟温140℃,有较大的余热回收空间;热平衡效率均在60%左右,说明在满足供水温度参数的同时煤炭单耗增高,造成资源浪费。第三,对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工程进行分析和测试,发现排烟热损失q2明显降低,排烟平均温度从改造前的平均烟温204℃降低到改造后的平均烟温159℃,降幅50℃左右。平均热效率从改造前的62.81%提高至71.74%,提高幅度近10%。最后,对改造工程进行节能、经济及环保效益分析,对比改造前后的煤耗节省率均为4.06%左右,电耗节省率为4.33%左右。改造后节约燃料费282750元.节约电费2.4万元,预计回收期为7年。通过敏感性分析可知,随着电价和煤炭价格的增长,此工程的节能收益越高。S02的排放量减少了 7.59%,NOx的排放量减少了 8.03%,C02的排放量减少了5.17%,烟尘排放量减少了 9.68%。通过泉源锅炉增设烟气余热回收设备,该锅炉的热效率得到显着提升,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企业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刘英凡[10](2019)在《基于热管技术的海上油田燃气轮机烟气余热回收研究》文中认为燃气轮机是海上石油平台的主要能耗设备,排放大量高温烟气,余热回收潜力巨大,但平台的空间和载重都有限。热管具有优良的传热性能、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本论文通过制作钢-水热管,对冷凝段管外水的沸腾过程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同时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燃气轮机及余热回收模型展开模拟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对热管蒸汽发生器余热回收装置进行设计,实际应用于工程实践。制作并使用了不同尺度的钢-水热管,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了热管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在启动过程中,随着能量的积累,冷凝段外壁气泡在受热面上产生并随着热量的不断传递而变大,后从壁面上脱落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发生融合、分裂,加强液体的扰动,水逐渐沸腾,停止加热后短时间内沸腾继续进行,随着温度的降低气泡逐渐变小,从下而上消失,沸腾停止。加热功率不同,热管表现出不同的传热性能。在本文实验范围内,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热管加热段与冷凝段温差增大,当量导热系数增大。100W时最小,为566.51W/m·oC,220W时最大,为1234.92W/m·oC。随着加热段加热温度的升高,热管传热量增加,温度为400oC时传热量为113.44W,600oC时传热量达261.83W。输入热量的增加使热管加热段温度升高速度加快,蒸发段工质迅速汽化到达冷凝段进行放热,蒸汽对冷凝段液膜的冲刷使运行阻力减小,传热性能增强。加热功率一定时,随着加热段长度的增加,热管传热性能增强,当冷凝段长度过短时,工质蒸汽难以在冷凝段及时冷凝回流,导致热管传热性能变差,本论文所涉及的工况中,加热段和冷凝段长度比为11:1的热管具有较好的传热性能。6m超长热管在2000W的功率下上下温差仅为13oC,当量导热系数达534203.83W/m·oC,具有优良的等温性和导热性。基于Aspen Plus软件对某海上平台燃气轮机烟气余热回收搭建模型展开模拟研究,得出燃气轮机输出功量随空气入口温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实验值相符。在ISO工况下,若将燃气轮机烟气温度下降为150oC排放,可获得180oC饱和蒸汽量为20t/h以上。若空气入口温度在-30oC-45oC范围内变化时,可产生蒸汽量17.8t/h-23.6t/h。由于燃气比例小,改变燃气温度带来的变化比较小,但随着燃气温度的增加,排烟温度也相应增加,回收热量也略有增加。随着空气湿度的增大,空气流量也在增大,燃气轮机的净输出功量、产生的饱和蒸汽量和排烟温度均有所降低,变化也较小。当发电负荷产生变化时,由于烟气量的变化,造成饱和蒸汽产量也会随之改变,当在满负荷情况下,烟气排放温度为338.64oC,但在40%负荷情况下,烟气的最终排放温度为109.51oC,与满负荷情况相比下降了67.66%。根据某海上石油平台的现场条件及热需求,将实验研究的超长热管用于热管蒸汽发生器,在海上平台上得以成功应用。为了进一步回收烟气余热,将燃气轮机烟气温度高低和用热需求分为三级,对燃气轮机烟气余热进行梯级利用模拟研究,第一级为热管导热油炉,温度需求较高,达250oC,用于生产加热;第二级为热管蒸汽发生器,生产水蒸汽,为180 oC,用于替换电脱加热器;第三级为热管热水器,温度为75 oC,用于加热回注水。使得烟气余热充分利用,最终排放温度可接近100 oC。本论文研究为海上油田燃气轮机烟气余热回收提供了从实验研究到工程应用实践,对燃气轮机烟气高效梯级利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热管在粮油工业企业余热回收应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管在粮油工业企业余热回收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陶瓷窑炉烟气余热回收的热管换热器设计及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工业余热回收研究现状
        1.2.1 .直接热交换技术
        1.2.2 .热功转换技术
        1.2.3 .提质利用技术
        1.2.4 .热管换热技术
    1.3 .热管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1.3.1 .热管的工作原理
        1.3.2 .热管的基本特性
    1.4 .重力热管的研究现状
        1.4.1 .重力热管实验研究进展
        1.4.2 .重力热管数值研究进展
    1.5 .重力热管换热器的研究现状
        1.5.1 .重力热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进展
        1.5.2 .重力热管换热器的数值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实际意义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重力热管换热器的设计
    2.1 .热管换热器的设计方法
    2.2 .热平衡计算
    2.3 .单根热管参数的确定
        2.3.1 .管材和工质的选择
        2.3.2 .管径和壁厚的选择
        2.3.3 .热管翅片的选择
    2.4 .热管高度和迎风面积设计
    2.5 传热计算
        2.5.1 管束的传热计算
        2.5.2 热管元件热阻计算
        2.5.3 总传热系数和热管总数
    2.6 流阻计算
    2.7 安全性及经济性核算
        2.7.1 .安全性核算
        2.7.2 .经济性核算
    2.8 分区设计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管换热器的数值模拟
    3.1 .CFD简介
    3.2 .几何模型的建立
    3.3 .模型网格划分
    3.4 .控制方程
        3.4.1 .流动及传热基本方程
        3.4.2 .湍流模型
        3.4.3 .边界条件设置
        3.4.4 .方程的离散化和求解
    3.5 .网格无关性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值模拟结果与流动传热特性分析
    4.1 模拟结果与理论设计结果的对比分析
        4.1.1 速度分析
        4.1.2 温度分析
        4.1.3 压力分析
        4.1.4 误差分析
    4.2 结构参数的优化研究
        4.2.1 优化参数的选择
        4.2.2 换热器性能的评价指标
        4.2.3 翅片间距对流动及传热特性的影响
        4.2.4 翅片高度对流动及传热性能的影响
        4.2.5 管间距对流动及传热特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管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5.1 热管的制造
        5.1.1 清洗
        5.1.2 检漏
        5.1.3 抽真空及充填工质
    5.2 实验系统的设计
        5.2.1 实验系统介绍
        5.2.2 实验步骤
    5.3 实验数据处理
    5.4 误差及不确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管传热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沸腾排气法热管的结果分析
        6.1.1 启动性能研究
        6.1.2 均温性能研究
        6.1.3 传热性能研究
    6.2 机械真空泵法热管的结果分析
        6.2.1 启动性能研究
        6.2.2 均温性能研究
        6.2.3 传热性能研究
        6.2.4 变功率运行性能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2)用于井筒防冻的新型热管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井筒防冻研究现状
        1.2.2 地热利用研究现状
        1.2.3 热管用于余热利用中研究现状
        1.2.4 热管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2 热管结构设计及传热流动分析
    2.1 热管设计
        2.1.1 设计要求和任务
        2.1.2 壳体材料与工质的选择
        2.1.3 结构设计
        2.1.4 热管的工作原理
        2.1.5 热管的分类
        2.1.6 热管的特性
    2.2 热管传热流动分析
        2.2.1 热管的热阻分析
        2.2.2 热管的传热过程分析
        2.2.3 重力热管的传热极限
        2.2.4 重力热管的传热系数
    2.3 本章小结
3 用于井筒防冻的新型热管的数值模拟
    3.1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3.2 热管的物理模型
        3.2.1 物理模型的简化
        3.2.2 划分网格
    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3.4 假设条件与边界条件
        3.4.1 假设条件
        3.4.2 边界条件
    3.5 热管的数值模拟
        3.5.1 多相流模型
        3.5.2 VOF模型的控制方程
        3.5.3 源相设置
        3.5.4 压力速度耦合算法设置
    3.6 本章小结
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1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与参数分布
        4.1.1 温度场分布
        4.1.2 体积分数分布
        4.1.3 速度场分布
        4.1.4 压力场分布
    4.2 本章小结
5 热管提取恒温层地热能系统的优化
    5.1 充液率和内径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5.2 冷凝段和绝热段长度变化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5.3 一种结构优化的热管管束设计
        5.3.1 设计思想
        5.3.2 结构设计
        5.3.3 换热量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6.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B.申请及已获得的专利
    C.参与的竞赛项目
    D.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3)基于重力热管技术的BIPVT空调系统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能源现状
    1.2 我国太阳能资源
        1.2.1 太阳能光热技术
        1.2.2 太阳能光电技术
        1.2.3 BIPVT技术
    1.3 热管技术研究的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际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重力热管技术的BIPVT空调系统的理论分析
    2.1 热管的理论分析
        2.1.1 热管的工作原理
        2.1.2 重力热管的工作原理
    2.2 重力热管的选择
        2.2.1 重力热管工质的选择
        2.2.2 重力热管管径和长度的计算
        2.2.3 重力热管材料的选择
    2.3 重力热管的传热分析
        2.3.1 蒸发段的传热
        2.3.2 冷凝段的传热
    2.4 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理论分析
        2.4.1 斜面上的太阳辐射
        2.4.2 玻璃盖板的能量平衡分析
        2.4.3 光伏电池板的能量平衡分析
        2.4.4 空气间层的能量平衡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重力热管技术的BIPVT空调系统实验分析
    3.1 实验装置设计
        3.1.1 实验台的功能
        3.1.2 实验台的原理
        3.1.3 实验台的搭建
    3.2 实验系统设计
        3.2.1 实验及测试设备
        3.2.2 测试方法设计
        3.2.3 实验步骤
    3.3 参数变化对光伏光热系统的影响实验
        3.3.1 有无重力热管对光伏光热系统的影响实验
        3.3.2 通风对光伏光热系统的影响实验
        3.3.3 接触面积对光伏光热系统的影响实验
        3.3.4 季节对光伏光热系统的影响实验
    3.4 本章小结
4 重力热管的BIPVT空调系统的模拟分析
    4.1 物理模型的建立
        4.1.1 模型假设
        4.1.2 控制方程
    4.2 模型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4.2.1 模型网格的划分
        4.2.2 边界条件
    4.3 求解参数设置及收敛结果的确定
    4.4 空气间层温度场的模拟结果分析
        4.4.1 无热管空气间层内温度场的模拟结果分析
        4.4.2 有热管空气间层内温度场的模拟结果分析
    4.5 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适用性分析
    5.1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独立使用的性能分析
        5.1.1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的主要设备
        5.1.2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的系统运行流程
        5.1.3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的性能
    5.2 辅助热泵系统的使用性能分析
        5.2.1 辅助水源热泵系统
        5.2.2 辅助空气源热泵
    5.3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5.4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的节能性分析
    5.5 重力热管BIPVT空调系统的环保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数据中心微通道分离式热管两相换热与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节能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热管运行及结构参数分析
        1.3.2 热管流动与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1.3.3 表面润湿性对热管换热特性的影响
        1.3.4 亲-疏水性混合表面对热管换热特性的影响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课题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分离式微通道重力热管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系统及原理
    2.3 实验对象及其结构
        2.3.1 风冷式热管空调
        2.3.2 水冷式背板热管
        2.3.3 微通道扁管及翅片结构
    2.4 实验条件及步骤
        2.4.1 风冷式热管空调
        2.4.2 水冷式背板热管
        2.4.3 实验步骤
    2.5 风冷式热管实验结果分析
        2.5.1 不同室内外温度下的运行参数分析
        2.5.2 不同风量下的运行参数分析
    2.6 水冷式背板热管实验结果分析
        2.6.1 不同进水温度下的运行参数分析
        2.6.2 不同风量下的运行参数分析
        2.6.3 不同室内温度下的运行参数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通道重力热管数值模型
    3.1 扁管及空气侧百叶窗翅片简化模型
    3.2 VOF模型
    3.3 表面张力模型
    3.4 蒸发-冷凝模型
    3.5 热管模型及网格收敛性指标
        3.5.1 网格收敛性指标
        3.5.2 模型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冷式微通道热管换热与流动特性的模拟研究
    4.1 蒸发段模型及边界条件
    4.2 蒸发段制冷剂流动特性分析
    4.3 蒸发段换热特性分析
    4.4 冷凝段模型及边界条件
    4.5 冷凝段制冷剂流动特性分析
    4.6 冷凝段换热特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冷式微通道热管换热与流动特性的模拟研究
    5.1 微通道背板热管蒸发段模型及模拟条件
    5.2 充液率对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
    5.3 流动与换热分布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表面润湿性对换热与流动特性的影响
    6.1 表面接触角对换热与流动特性的影响
        6.1.1 不同接触角下的流动特性
        6.1.2 不同接触角下的换热特性
    6.2 亲-疏水混合表面对换热与流动特性的影响
        6.2.1 几何模型及相关模拟条件
        6.2.2 流速对亲-疏水混合微通道流动与换热的影响
        6.2.3 疏水点长度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的其他科研成果)

(5)阳煤集团某煤矿热管治理煤矸石山自燃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煤矸石山自燃机理研究
    1.3 煤矸石自燃治理的研究现状
    1.4 热管技术在热量提取方面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热管传热理论分析
    2.1 热管及其工作原理
        2.1.1 重力热管工作原理
        2.1.2 普通热管工作原理
        2.1.3 热管的分类
    2.2 热管基本理论基础
        2.2.1 热传导理论基础
        2.2.2 热对流理论基础
    2.3 多孔介质传热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煤矸石山热管设计
    3.1 工程概况
    3.2 煤矸石山热管传热数学模型
        3.2.1 煤矸石传热数学方程描述
        3.2.2 热管换热数学方程描述
    3.3 热管参数设计
        3.3.1 热管壳体设计
        3.3.2 热管内腔设计
        3.3.3 热管散热段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矸石热管的工业实验
    4.1 实验目的与原理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原理
    4.2 实验方案
        4.2.1 实验地点
        4.2.2 实验设备与装置
        4.2.3 实验布置
    4.3 实验过程
        4.3.1 工厂阶段
        4.3.2工程现场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数据分析
    5.1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5.2 实验数据分析内容
    5.3 热管实验数据分析
    5.4 实验结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6)新型重力热管在中低温地热能量获取的传热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我国中低温地热资源现状
        1.1.2 重力热管的特点及其优势
    1.2 国内外关于重力热管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重力热管的理论基础及发展
        1.2.2 重力热管的研究现状
        1.2.3 重力热管的工程应用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新型重力热管传热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
    2.1 重力热管的设计构思
    2.2 对流型热源实验系统设计
        2.2.1 实验参数的确定
        2.2.2 热管实验段
        2.2.3 热水和冷水循环系统
        2.2.4 数据测量及采集系统
        2.2.5 实验操作过程
    2.3 传导型热储模拟实验系统的改造
        2.3.1 实验系统的改造
        2.3.2 实验参数的确定
        2.3.3 实验操作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流型地热系统中新型热管传热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数据处理方式
        3.1.1 热管传热性能评价参数的选取
        3.1.2 实验结果误差分析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实验系统热平衡分析
        3.2.2 热管的运行过程分析
        3.2.3 热源条件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3.2.4 冷源条件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3.2.5 热管长度与管径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3.2.6 热管外翅片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导型地热系统中新型热管传热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对流型与传导型地热系统模型的对比
    4.2 实验结果分析
        4.2.1 热管的启动和稳定运行
        4.2.2 热储体积含水率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4.2.3 热源温度和热管管径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4.2.4 冷凝段冷源条件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4.3 对两种类型热储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联合收割机内燃机余热干燥粮食装置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内燃机余热回收利用研究现状
        1.2.1 温差发电
        1.2.2 取暖加热
        1.2.3 空调制冷
        1.2.4 朗肯循环
    1.3 联合收割机内燃机余热干燥粮食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2. 余热回收装置流场模拟与分析
    2.1 模拟方案
    2.2 模型的建立
        2.2.1 前处理软件ICEM介绍
        2.2.2 几何模型的抽象简化与建立
        2.2.3 网格划分
        2.2.4 网格无关性验证
    2.3 数值模拟计算
        2.3.1 边界条件的设定
        2.3.2 物性参数的设定
        2.3.3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2.3.4 二阶迎风格式
    2.4 排布方式模拟求解与分析
        2.4.1 同间距不同布置方式
        2.4.2 同布置方式不同间距
    2.5 多工况模拟求解与分析
        2.5.1 不同进口速度时的温度云图
        2.5.2 不同进口速度时的速度云图
        2.5.3 不同进口速度时的压力云图
    2.6 本章小结
3. 热管式余热回收干燥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3.1 热管及热管理论
        3.1.1 热管工作原理
        3.1.2 热管技术的应用
    3.2 余热干燥系统能量分析
        3.2.1 内燃机可用余热量
        3.2.2 粮食干燥所需热量
    3.3 热管换热器设计与校核
        3.3.1 热管材料和结构的选择
        3.3.2 热管设计计算与校核
        3.3.3 热管换热器参数计算
        3.3.4 热管换热器结构布局
    3.4 本章小结
4. 内燃机余热干燥小麦的实验研究
    4.1 余热回收干燥实验装置
        4.1.1 参数测量系统
        4.1.2 余热干燥装置示意图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流场实验值与模拟值对比验证
        4.3.2 进口风速对小麦干燥效果的影响
        4.3.3 干燥时间对小麦干燥效果的影响
        4.3.4 进料流量对小麦干燥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换热器图纸

(8)环形流热管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常见的余热回收方法简介
        1.2.1 热交换技术
        1.2.2 热功转换技术
        1.2.3 制冷制热技术
    1.3 热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热管系统仿真的研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环形流热管实验台的研制
    2.1 热管技术的发展
    2.2 环形流热管的工作原理
    2.3 实验目的及要求
    2.4 环形流热管的制作
    2.5 实验方案
        2.5.1 热管工质充注
        2.5.2 冷热水循环方案
        2.5.3 实验台架设计方案
    2.6 热管工质的选择
    2.7 测点选择
    2.8 测量系统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形流热管的热力分析
    3.1 环形流热管换热器传热系数计算
        3.1.1 管壁温度
        3.1.2 稳态传热方程
        3.1.3 平均温差
        3.1.4 换热面积
        3.1.5 蒸发,冷凝换热系数
        3.1.6 套管内体积
    3.2 实验误差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蒸馏水为热管工质的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4.1 数据收集
        4.1.1 实验步骤
        4.1.2 实验注意事项
        4.1.3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4.2 环形流热管传热量分析
        4.2.1 充注量对传热量的影响
        4.2.2 倾斜角对传热量的影响
        4.2.3 冷,热侧内管进口温度对传热量的影响
    4.3 环形流热管蒸发,冷凝换热系数分析
        4.3.1 充注量对蒸发,冷凝换热系数的影响
        4.3.2 倾斜角对蒸发,冷凝换热系数的影响
        4.3.3 冷,热侧内管进口温度对蒸发与冷凝换热系数的影响
        4.3.4 环形流热管传热特性理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R134A为热管工质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5.1 数据收集
        5.1.1 实验步骤
        5.1.2 实验注意事项
    5.2 环形流热管传热量分析
        5.2.1 充注量对传热量的影响
        5.2.2 倾斜角对传热量的影响
        5.2.3 热、冷侧内管进口温度对传热量的影响
    5.3 环形流热管蒸发与冷凝换热系数分析
        5.3.1 充注量对蒸发与冷凝换热系数的影响
        5.3.2 倾斜角对蒸发,冷凝换热系数的影响
        5.3.3 冷,热内管进口温度对蒸发、冷凝系数的影响
        5.3.4 环形流热管传热特性数理论分析
    5.4 以R134A与蒸馏水为热管工质的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沈阳市泉源锅炉房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工程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动态
        1.2.1 国外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发展现状
        1.2.2 国内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锅炉余热利用计算相关理论
    2.1 锅炉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2.1.1 锅炉的工作原理
        2.1.2 锅炉的工作过程
    2.2 热水锅炉供热系统
    2.3 余热利用基本理论
        2.3.1 燃烧理论
        2.3.2 传热理论
        2.3.3 流动理论
    2.4 烟气基本参数计算
        2.4.1 烟气量计算
        2.4.2 烟气密度计算
        2.4.3 烟气粘度计算
        2.4.4 烟道抽力计算
        2.4.5 校核计算
        2.4.6 可利用余热量计算
    2.5 锅炉热效率的概念
    2.6 热工计算
    2.7 本章小结
3 热源现状调研及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工程可行性分析
    3.1 热源供热现状调研及运行数据分析
        3.1.1 热源供热现状调研
        3.1.2 热源运行数据分析
    3.2 节能改造工程的可行性
        3.2.1 相关政策
        3.2.2 技术上的可行性
        3.2.3 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
    3.3 本章小结
4 泉源锅炉热效率测试及分析
    4.1 测试方案
        4.1.1 热效率测试方法
        4.1.2 测试的内容
        4.1.3 测试方案
    4.2 测试数据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泉源锅炉房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工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锅炉房改造前情况
    5.3 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工程实施
        5.3.1 常用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5.3.2 改造工程的设备选用
        5.3.3 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工程实施方案
        5.3.4 采暖初期运行监测数据
        5.3.5 采暖严寒期运行监测数据
    5.4 改造后锅炉热效率测试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工程的节能、经济及环保效益分析
    6.1 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工程节能效益分析
        6.1.1 设备用电量分析
        6.1.2 节能效益分析
    6.2 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6.2.1 经济效益参数及计算
        6.2.2 改造工程的初投资
        6.2.3 工程节约的运行费用
        6.2.4 投资回收期
        6.2.5 敏感性分析
    6.3 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工程环保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热源厂锅炉测试数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热管技术的海上油田燃气轮机烟气余热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余热资源现状
    1.3 燃气轮机余热回收利用现状
        1.3.1 蒸汽回注式燃气轮机
        1.3.2 余热制冷进气
        1.3.3 内环水余热加热进气
        1.3.4 导热油余热回收
        1.3.5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1.4 存在的问题
    1.5 热管技术
        1.5.1 热管原理及热管余热锅炉
        1.5.2 热管技术应用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钢-水热管的制作及实验研究
    2.1 钢-水热管简介
    2.2 钢-水热管的制作及实验系统
    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4 钢-水热管实验研究
        2.4.1 钢-水热管启动的非稳态过程
        2.4.2 加热功率对钢-水热管传热效果的影响
        2.4.3 加热段和冷凝段长度比对钢-水热管传热效果的影响
        2.4.4 超长热管传热效果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spen Plus软件对燃气轮机烟气余热回收的模拟研究
    3.1 Aspen Plus简介
    3.2 燃气轮机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模拟研究
        3.2.1 燃气轮机及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模型
        3.2.2 空气入口温度对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
        3.2.3 燃气入口温度对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
        3.2.4 空气入口湿度对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
        3.2.5 发电负荷对蒸汽产量和排烟温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水热管蒸汽发生器的设计及工程应用实践
    4.1 钢-水热管蒸汽发生器的设计计算
        4.1.1 基本计算
        4.1.2 基本选择
        4.1.3 估算和结构设计
        4.1.4 精确设计
    4.2 钢-水热管蒸汽发生器的工程应用
        4.2.1 蒸汽发生器应用的工艺流程
        4.2.2 蒸汽发生器设计参数
        4.2.3 蒸汽发生器现场安装调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上燃气轮机烟气余热梯级深度回收可行性模拟研究
    5.1 海上燃气轮机烟气余热回收潜力及梯级回收概述
    5.2 烟气余热梯级深度回收系统模拟研究
        5.2.1 空气入口温度的影响
        5.2.2 空气入口湿度的影响
        5.2.3 燃气温度的影响
        5.2.4 燃气轮机负荷变化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热管在粮油工业企业余热回收应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陶瓷窑炉烟气余热回收的热管换热器设计及性能优化研究[D]. 全俊威.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2]用于井筒防冻的新型热管热性能研究[D]. 陈瑶.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重力热管技术的BIPVT空调系统及特性研究[D]. 李爽.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4]数据中心微通道分离式热管两相换热与流动特性研究[D]. 岳畅. 湖南大学, 2020(08)
  • [5]阳煤集团某煤矿热管治理煤矸石山自燃技术的应用研究[D]. 冯乾.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6]新型重力热管在中低温地热能量获取的传热性能实验研究[D]. 雷玉娇. 天津大学, 2019(01)
  • [7]联合收割机内燃机余热干燥粮食装置设计与实验研究[D]. 王亚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8]环形流热管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D]. 曹宵瑜. 青岛大学, 2019(02)
  • [9]沈阳市泉源锅炉房烟气余热回收改造工程评价与分析[D]. 郎晨曦.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基于热管技术的海上油田燃气轮机烟气余热回收研究[D]. 刘英凡.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热管在粮油企业余热回收中的应用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