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关于全球化的话题

10个关于全球化的话题

一、关于全球化的10个论题(论文文献综述)

徐英瑾[1](2021)在《基于汉语土壤的启蒙哲学何以可能?——以王充的《论衡》为例》文中提出西方启蒙主义的主要论题,可以被概括为以下五项:个体的理智独立性论题;以"百科全书"为典型载体的公共知识库营建之必要性论题;世俗生活的独立性论题;人道主义论题;进步主义论题。然而,并非这五个论题中的任何一个都只能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之中得到培育,而且,这五个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未必是真正自洽的。换言之,在逻辑上完全可能存在着一种并非植根于西方文化的启蒙主义思想纲领——这一纲领的确包含了上述五个论题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但它却排斥了上述五个论题中的另外一部分,以求维护自身在理论上的自洽性。而具有上述特征的中国式的启蒙主义哲学纲领,其实就可以在王充的着作《论衡》中找到。大致来说,王充式的理智独立主义具体体现在:他通过引入"归谬法",使得儒家圣贤能够进入与普通人相同的理性推理空间,由此系统驳斥了主流汉儒的"孔子无谬论";王充对于探求百科知识的必要性的申辩则具体体现在:他在一种基于"气"的宇宙论的基础上,对于万物的生成,给出了一种具有"祛目的论"意味的自然主义解释方案;王充对于世俗生活的独立性的申辩则具体体现在:他在一种基于"偶然性"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对人类个体的命运做出了一种完全排斥神学因素的解释。然而,王充的哲学对于"气"在宇宙中的不均匀分布状态的预设,却使得他无法接纳旨在忽略甚至改造这种自然状态的抽象人道主义与历史进步主义。对于王充哲学的回顾,将有助于今人重新反思西方启蒙主义中的"德先生要素"与"赛先生要素"之间的内在张力,并为一种处在汉语语境内的新启蒙主义思想的培育,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源与义理启发。

吴维[2](2021)在《海外华人流散地的音乐文化与族群身份认同 ——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唐人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不完全统计,广义海外华人的数量大约有4000万到6000万之多,生活的区域除东南亚之外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本论文将聚焦北美地区加拿大城市卡尔加里的唐人街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为手段,以梳理加拿大卡尔加里市这一海外流散地的华人音乐文化历史形成、变迁过程与发展现状;同时,笔者将尝试从族群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角度审视该地华人流散音乐文化现象,以此阐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海外流散地文化特色和身份认同功能。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趋势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作为曾经生活在中西两种文化环境中的一个个体而言,笔者试图以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身份角度开展本课题研究,在本论文中对中国音乐文化在未来国际化发展方向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论文将通过对流散概念、流散地音乐文化的形成、流散音乐文化的学科研究发展史、加拿大流散地--唐人街的功能等方面的介绍,结合对振华声粤曲社、卡尔加里民乐推广社、中乐团和杰诺音乐文化传媒公司的田野调查,详细阐述华人流散地音乐文化的过去与现在,以达到研究和理解海外流散地音乐文化特点、族群身份认同的目的。

孙秀梅[3](2020)在《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对《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的解读》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生态危机的频发迭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与资本主义生态帝国主义战略的实施,以及等等错综复杂的力量对峙与文明冲突,一方面凸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助力现代性发展与人类性文明贡献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一方面力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努力加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和命运,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征,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的科学性与紧迫性。本文以英国着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佩珀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为文本依据,以反思国内理论界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为思想前提,以该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意蕴的挖掘、对生态中心主义的批判、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建构为思想基础,努力完成与实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对佩珀着作的深度耕厘,结合其思想的各种表达,为其思想搭建与之相符合的思想理论框架、澄明其理论蕴涵、彰明其理论方法、揭示其思想特质、展现其实践进路、反思其理论得失;二是在深入理解生态中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概念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解读,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现代性效应呈显出来,以助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进行历史性梳理与思想性把握构成研究的前提与基础。这一历史脉络肇端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90年代的成熟发展,在21世纪以后走向深化。它通过对生态危机全球性扩张的时间绵延分析、对作为典型社会危机的生态危机的空间侵占批判、对生态运动发展及其红绿转向的实践检视,援引社会生态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资源,逐渐明晰了生态社会主义应当吸收的理论营养,坚定秉持的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基调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引领。通过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把捏而努力挖掘其思想的理论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加合理准确地理解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蕴涵、主要论题与理论方法。佩珀尝试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意蕴的开掘、对生态中心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深度辨识和有力揭批,以及对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构筑起其思想的主要理论意涵。在这一理论建构过程中,对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使其逐渐确立了四个主要论题,即生态社会主义研究需要展开对无政府主义和技术中心主义的政治哲学批判,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深入阐发,需要坚持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的有效方案,以实现从社会正义到生态正义的价值路向。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的揭示使其理论特质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佩珀作为典型的生态学者,既呈现出与其他生态中心主义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同,又展示出自身与众不同的异,并将这些继承与创新彰显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资源撷取的不同之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弱”化改造与发展之中,以及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别样理解与独特建构之中。可以说,独到的理论特质使佩珀成为不同于欧洲大陆与北美风格的典型英国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代表。佩珀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建构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既在于他选择性的批判吸收了其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资源,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做了新的解释与运用,更在于他的实践方案努力完成三重变革与转换,即佩珀试图通过从乌托邦式理论到生态现实主义的阶级创建、从“激进变革”到“社会变革”的快速转换、从“红绿对峙”到“红绿联盟”的有效跨越,来完成生态社会主义的逐步推进。这些实践方案是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出发形成的新的判断,是从变化了的生态危机中找寻出路的积极尝试与探索实践。总体来看,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正朝着更加成熟、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他的思想既有显着的理论创新,也有值得引人深思的缺陷不足。佩珀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思考展示出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新观点,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的无政府主义本质与乌托邦理论倾向,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视域,但也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折中主义的误读与运用,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偏激武断的认识,以及对生态问题的过度重视而忽视对经济生产等问题的分析。这些理论不足又暗地里挫败了其实践方案的力度与可操作性,这就难免滑向乌托邦的理论困局。所以,认真检视与合理反思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批判,既有助于我们参照其生态批评的理论资源,又有益于我们坚定阐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超越与贡献。

卢荻,韩嘉怡[4](2020)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有企业:不同视角下的制度功能性与可信性》文中指出中国国有企业的制度特性严重背离西方经济学中个人主义的产权原则。而矛盾之处在于,国有企业却似乎在生产率和盈利能力方面皆表现良好。由此,本文从另一个理论视角出发,对国有企业制度进行考察。本文提出两个核心观点:第一,关于"功能性",长期导向的制度可能有利于提高生产性效率,但可能也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第二,关于"可信性",企业的实际绩效取决于制度与更广泛的发展环境之间的适当匹配。因此,我们发现效率属性是处境特定的。关于处境特定性概念的进一步讨论表明,在确定功能性和可信性时,相对效率是连合性而非结构性的。秉持"原生演化和制度经济学"(Original Evolutionary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的精神,本文提出,相对效率的属性本身受制于中国当前政治经济环境的特定"社会评估"。

顾昕,赵琦[5](2019)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世界各地政府会做出何种应对,尤其是在社会政策领域有何应对,这是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基于中国1998—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发现:一是投资开放度对省域生均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及增量都呈现非线性的U型关系,即先有压低后有增加之效;二是贸易开放度对生均支出水平没有显着影响,但对支出增量也呈现出U型关系。这些发现显示,就教育支出而言,既有文献中全球化引致大政府的命题在中国省级层级上获得了有条件的证实,即只有深度全球化才会引致大政府。更重要的是,本文并未确证既有文献中"补偿命题",即在全球化冲击下的大政府通过强化社会保护以补偿受损民众,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即人力资本论。为了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大政府有可能选择能够增进人力资本的政策,提升辖区的经济竞争力,而增加教育支出的财政政策正是这种应对战略的具体举措之一。

于彤[6](2019)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音乐教学的文化理解范式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音乐教学改革的主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当前时代背景下音乐教学实践所面临的全新挑战。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音乐是人类多样性的实践”和音乐人类学中的“把音乐作为文化”等理论观点相通,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维度,旨在通过对音乐的鉴赏和对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优秀的音乐实践和创造能力,树立音乐文化自信,培养平等的世界音乐文化价值观。在本文的绪论部分中,笔者在对研究的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和相关文献综述等内容进行总述的基础上,对“核心素养”“文化理解”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辨析。笔者继而从三个方面对音乐教学的文化理解范式进行阐述。首先是对走向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讨论。作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指向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一直受到不同时期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在这一部分中,笔者主要从文化理解作为当代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潮、文化理解是体现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途径和文化理解是构成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其次是对指向文化理解的音乐教学课堂设计方法的归纳。音乐教学的文化理解范式的提出,意味着教育者要重新审视音乐教学过程,重建课堂教学。笔者将音乐课堂的重建的设计方法总结为:从设计原则上要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为中心;在设计方法上要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为中心;教学评价的设计能够带动教学实践的进行。最后一部分是对走向文化理解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设计。笔者在已有音乐教材中选择了具体课程内容,从音乐鉴赏的教学实践、歌唱表现的教学实践和音乐编创的教学实践三个不同的方向对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过程进行设计呈现。以期设计出有别于以往的、较为准确地指向使学生获得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总之,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音乐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走向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观已经成为新时代音乐教育的主导价值观念,它的实践与发展也将引领音乐教学走向新的进程。

韦业宇[7](2019)在《视觉文化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表达研究 ——以2010年、2018年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开端是威海市于1999年发布的《你好,威海》,由此,中国通过以城市形象宣传片为代表的城市影像开始了对城市形象的塑造。2017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城市影像开始进入中国城市研究的视野,成为中国城市研究的新领域。影像是视觉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对视觉文化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国经过1990年代至2000年代高速的工业化发展,目前已处在由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与此同时,中国的视觉文化也开始出现了转型的趋势。由此,本文选择以视觉文化中的城市影像为切入点,对后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进行研究。以下三个论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第一,反思城市影像和城市空间的关系,第二,梳理在视觉文化转型下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评价体系,第三,以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做实证分析,得出其在视觉文化转型下的变化趋势。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和分析归纳法。文献分析法首先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视觉文化特征的研究,对城市空间、城市影像、城市形象、城市营销四者关系的研究,建构评价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价值观。城市影像可以通过向观众传递信息对城市空间的意义进行重构,由此完成列斐伏尔的再现性空间过程,也即是影像式的城市空间再生产,而不同时代下的影像式城市空间生产会展现出不同的价值观侧重,即现代主义下的真实和后现代主义下的虚幻。分析归纳法首先对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特点进行了研究。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与城市总体规划在组织编制者、目的、内容几个方面有相似点,两者都是承载官方意志的一种传播形态。在两者的制作过程中,时代背景是共同的前提,而宣传片作为影像的一种,其制作受到文化趋势和审美趋势的影响。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可以说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种动态效果图。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对广州市2010年、2018年城市形象宣传片——《千年羊城南国明珠》、《听见花开城市交响》做对比研究。首先用符号学的方法将宣传片文本化,再借前文建构的价值观和评价体系进行分析,论证出了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向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转型的变化趋势。

王江伟[8](2018)在《民众集体行动的警察回应——西方学界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民众集体行动的警察回应是警察治安管理的重要议题。系统梳理西方学界有关警察回应民众集体行动的方式变迁、影响因素及其回应效果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争议远大于共识。学者们尽管对于西方国家警察回应的风格与类型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但对于影响警察回应的因素却存在威胁模型、弱者模型、威胁与弱者交织模型和警察机构模型等四种竞争性解释观点,对于警察回应的效果也存在两者关系为正相关、负相关、U型曲线关系与倒U型曲线关系等四种相互冲突甚至矛盾的结论。然而,正是这种研究的多样化与非结论性,应更有助于启发对于我国民众集体行动与警察回应之间互动关系的科学研究。

田九霞[9](2017)在《价值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激烈而尖锐的冲突。如何在新形势下,汇聚和整合多元多样多变价值形成人们广泛认同的价值标准,从而凝聚民众,共建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凝神聚力,就成为了本文进行价值整合研究的动因。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价值整合的现实意义。研究价值整合,离不开对价值整合的重要性和现实价值的深刻认识和探讨,这是进行研究的理论前提。当今时代价值分化加剧,价值整合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迫切问题、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重大课题、和谐社会建构的内在要求、党的执政能力的突出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彰显,集中反映了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整体要求。因为价值整合的过程就是维护社会核心价值、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社会价值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展现。第二部分,探究了价值整合的内涵与本质。研究价值整合,离不开对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价值的研究和对价值整合相关概念的厘定和解析。总体而言,我国学术界对价值的的研究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的,并且经历了一个由隐到显再到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价值”这一重要理论学术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这些理论学术探讨为本文研究价值整合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学术资源。本研究拟在学术界对“价值”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价值冲突”,逻辑地引出“价值整合”。此部分研究主要包括价值整合的内涵界定研究,价值整合的本质研究,价值整合的特点研究。第三部分,对价值整合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研究价值整合,首先需要对当前社会价值分化的状态进行归类,凝练和概括出那些对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结构平衡造成冲击和破坏的对偶价值。价值整合实质上也就是对这些有影响力的价值关系进行协调和平衡,来维护社会整体价值结构的稳定。这部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何看待“普世价值”和核心价值的冲突、主导价值和多元价值的冲突、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的冲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虚拟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冲突,并在理性的基调上来整合其间的冲突,给人们提供形成价值共识的可能空间和准备。第四部分,分析了价值整合的客观规律。研究价值整合,最为根本的是要把握价值整合的客观规律,并以其为指导,来开展价值整合研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加速转型本身就与全球化进程相互交织,共同解构了价值结构上的同质化,使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迁。再加上当今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生活实践带来的重大改观,无疑又加快了社会价值变迁的速度并促成新的价值形态产生。社会变迁与价值观变迁相生相长、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与主体多元化的既定事实、多种所有制形态与市场作用的经济机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以及文化全球化的开放与碰撞,等等,这些使得中国的社会价值在方向上出现了主导与主流的裂变、在价值期望上呈现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在变迁程度上出现急遽与平缓的交织、在价值实践上出现行为与观念的脱节等等。基于此种情况,在进行价值整合时,就需要利益主导规律、价值共生规律、交互作用规律、多样统一规律来进行指导。第五部分,构建了价值整合有效实现的路径。研究价值整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成功实现价值整合,使全社会的精神得到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所可依。而这就需要开拓具体且富有成效的整合路径。处于变迁转型期的社会价值,一方面在局部被解构的同时,另一方面却迫切需要新价值的出现和成功被建构。这一解构和建构的过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客观过程。这就需要以主导性引导多样性、整体性融合个体性、先进性提升广泛性、现代性转化传统性的价值整合思路为指导,通过信息沟通、文化交流、观念转变、行为协调、利益调整和制度创新来实现有机整合。从而使相互处于对立状态的价值之间的张力关系得到缓解,相对平衡的支点得以找到。根据上述的研究思路,可以把价值整合研究大体上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部分。其中基础研究涵盖三个论题:价值整合的现实意义研究、价值整合的内涵和本质研究、价值整合的主要内容研究。应用研究涵盖两个论题:价值整合的客观规律研究、价值整合的有效实施研究。基础研究是前提和准备,是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而应用研究则是基础研究的现实转换和检验依据,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吴励生[10](2016)在《女权主义视角与理论、实证、行动的三重变奏——评胡玉坤新着《社会性别与生态文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权主义话语最早在中国大陆流行,基本是以文学批评与创作实践体现出来的,然而,无论是女权主义理论本身还是实证性研究,几乎一直处于人云亦云状态。直到社会科学研究中采用女权主义视角,理论和话语才开始逐渐趋于成熟。其间的关键是有了切身的经验和问题,"在地化"与"处境知识"更是其中关键的关键。有了中国问题的真正视角,女权主义话语才能获得言说的力量,赋权妇女也即获得政治正当性,同时也使中国妇女行动终于成为一道可以被话语附丽的风景。《社会性别与生态文明》一书,昭示了一位学者真正清醒的觉解并身体力行,在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保持批判的觉悟,并在制度层面不断完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由是,该文既循着这本书的女性理论、实证研究、中国妇女行动三个维度展开评述,同时也力求从中国经验、理论创新、公民权利、政府责任、社会公正等更广阔的视角加以阐述。

二、关于全球化的10个论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全球化的10个论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汉语土壤的启蒙哲学何以可能?——以王充的《论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启蒙主义”并不仅仅属于西方
二、 王充哲学形成的意识形态背景
三、 个体理智主义在《论衡》中的典型体现方式——归谬法
四、 基于“气”论的世界“祛魅化”方案
五、 为何王充式“瘦身版”的启蒙主义更能自圆其说?
六、 结 论

(2)海外华人流散地的音乐文化与族群身份认同 ——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唐人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有关流散研究
    四、关于海外民族志研究
    五、有关文化认同研究
    六、有关海外流散地唐人街研究
    七、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
第一章 流散地及华人流散地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海外流散地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加拿大华人流散地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卡尔加里华人流散地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卡尔加里海外华人音乐文化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早期华人移民的“心曲”(粤曲、粤剧)--卡城洪门音乐艺术研究社
    第二节 两个华人器乐社团-卡城民乐推广社和卡城中乐团
    第三节 华人二代新音乐文化:杰诺音乐文化传媒公司
第三章 流散地--唐人街的华人族群音乐文化
    第一节 唐人街华人音乐社团的活动特色和功能
    第二节 流散地华人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和共存
    第三节 海外华人视角看唐人街华人音乐文化
第四章 变迁中的华人流散族群音乐文化与认同研究
    第一节 族群身份认同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
    第二节 身份认同,多重身份认同与音乐身份认同
    第三节 流散地音乐文化与族群身份认同的调查问卷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对《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生成
    一、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源
        (一)时间的绵延:生态危机的全球性扩张
        (二)空间的侵占:作为典型社会危机的生态危机
        (三)实践的发展:生态运动的发展及其红绿转向
    二、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流
        (一)人类中心主义:在与生态中心主义甄选中确立起的理论基调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引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不断汲取的思想给养
        (四)社会生态学:生态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理论来源
    三、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路向
        (一)思想的萌芽:地理学研究中展示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身影
        (二)思想的成熟:从地理学研究向生态社会主义研究的彻底性转变
        (三)思想的深化:21世纪以来佩珀理论的发展与推进
第二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
    一、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蕴涵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意蕴的积极开掘与合理呈显
        (二)无政府主义的深度辨识与有效批揭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勾勒与实践建构
    二、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论题
        (一)关于无政府主义和技术中心主义的政治哲学批判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深入阐发
        (三)关于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案论析
        (四)关于从社会正义到环境正义的价值路向确立
    三、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方法
        (一)用历史分析方法剖析生态危机困境
        (二)用唯物辩证法解决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三)用阶级分析方法研判生态建设主体
第三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特质
    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主题支撑
        (一)深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
        (二)以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自然的共生共存
        (三)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现代性立论
    二、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为价值引领
        (一)融涵马克思辩证法与历史观的人类中心主义
        (二)传承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文脉
        (三)呈现自身独特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
    三、以努力通达生态健康的社会主义为目的归宿
        (一)厘清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二)彰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的社会正义
        (三)建构与众不同的社会主义生态图景
第四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方案
    一、阐明构建原则:生态社会主义的建设遵循
        (一)生态社会主义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社会主义努力实现社会正义
        (三)生态社会主义坚持人类中心主义
        (四)生态社会主义倡导环境友好关系
    二、实践路径之一:从告别乌托邦理论到创建生态现实主义
        (一)告别乌托邦式理论与走向生态现实主义
        (二)工人阶级作为主体力量的历史性地位
        (三)劳动分工的实施与开启工人阶级教育
        (四)阶级斗争的推进与非暴力方式的融合
    三、实践路径之二:从“激进变革”到“社会变革”的转换
        (一)现实困境发生导致激进变革方案流产
        (二)社会变革的推进力证其何以成为可能
        (三)革命性社会变革与生态社会主义建构
    四、实践路径之三:从“红绿对峙”到“红绿联盟”的跨越
        (一)“红绿对抗”局面的结束与历史性退场
        (二)“红绿联盟”从停滞到开启的可行性分析
        (三)“红绿联盟”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的战略推进
第五章 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思评价
    一、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视域
        (二)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
        (三)批判资本主义与建构社会主义并举
        (四)积极呈现社会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二、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局限
        (一)以折中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生态社会主义构想逃不出乌托邦困境
        (三)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存有认识误区
        (四)将生态问题的决定作用过分凸显
    三、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生态危机困境更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4)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有企业:不同视角下的制度功能性与可信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来自制度经济学的启示
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征
四国有企业经济绩效的复杂性
五制度功能性与可信性:解读国有企业的效率特性
    论题1:软预算约束是企业创业型活动的必要条件。
    论题2:政府有可能作为企业创业精神的替代品。
    论题3:雇佣关系本质上可以是特殊的交换。
    论题4: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其制度与整体发展环境之间的匹配。
六超越效率:国有企业与所谓“中国式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
七总结

(5)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的政策选择
二、文献综述:全球化、政府行为与教育发展
    (一)全球化究竟是否引发大政府浪潮
    (二)全球化、教育发展与教育政策
    (三)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研究
三、研究设计:数据、模型、变量
    (一)模型
    (二)变量选择
        1. 被解释变量
        2. 解释变量
        3. 控制变量
四、计量分析结果
五、结语

(6)核心素养视域下音乐教学的文化理解范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关于核心素养概念的解析及界定
        1.3.2 关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现状与探索
        1.3.3 关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1.3.4 关于核心素养相关教材编写与师资建设研究
        1.3.5 关于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理念研究
        1.3.6 关于文化理解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案例研究法
第2章 走向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2.1 文化理解是当代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潮
        2.1.1 音乐观:从艺术到文化
        2.1.2 学习观:从体验到理解
        2.1.3 教学内容:从一元到多元
    2.2 文化理解是体现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途径
        2.2.1 音乐类型的多样性
        2.2.2 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2.2.3 音乐审美的多样性
    2.3 文化理解是构成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
        2.3.1 感知音乐的文化价值
        2.3.2 中国音乐文化的自我认同
        2.3.3 世界音乐文化的他者认同
第3章 走向文化理解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
    3.1 设计原则:以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为中心
        3.1.1 从教材中心到学生中心
        3.1.2 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建构
        3.1.3 从内容导向到结果导向
    3.2 设计方法: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为中心
        3.2.1 音乐内涵与意义的情境化设计
        3.2.2 兼具综合性与有效性的实践活动设计
        3.2.3 追求文化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
    3.3 设计评价:以评价为杠杆撬动音乐教学实践
        3.3.1 不同课程模块的分类评价
        3.3.2 不同学业质量的分级评价
        3.3.3 指向文化理解的综合评价
第4章 走向文化理解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
    4.1 音乐鉴赏教学实践
        4.1.1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
        4.1.2 西方艺术音乐教学
        4.1.3 世界民族音乐教学
    4.2 歌唱表现教学实践
        4.2.1 中国民歌教学
        4.2.2 西方歌剧教学
        4.2.3 艺术歌曲教学
    4.3 音乐编创教学实践
        4.3.1 歌词编创教学
        4.3.2 音乐编创教学
        4.3.3 表演编创教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视觉文化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表达研究 ——以2010年、2018年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后现代社会背景下的视觉文化转型
        1.1.2 城市影像成为中国城市研究的新领域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视觉文化转型下城市影像相关研究综述
    2.1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视觉文化转型研究
        2.1.1 从图像到影像的视觉文化发展历程
        2.1.2 从城市影像切入的视觉文化定义
        2.1.3“现代主义”视角下语言理性主导的视觉文化
        2.1.4“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消费社会主导的视觉文化
        2.1.5 研究述评
    2.2 关于“城市与城市影像关系”的研究
        2.2.1 城市影像重塑城市空间
        2.2.2 城市影像塑造城市形象
        2.2.3 研究述评
    2.3 符号学与城市形象宣传片解构方法的研究
        2.3.1 符号是城市形象宣传片表意的基本单位
        2.3.2 符号学视角的影像文本化表意解构体系
        2.3.3 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符号化解构的方法
        2.3.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发展及特点
    3.1 城市发展动力变化下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发展历程
        3.1.1 1900年代城市竞争背景下城市形象宣传片出现
        3.1.2 2000年代城市形象宣传片向营销化转型
        3.1.3 2010年代新常态要求城市形象宣传片放低视角
    3.2 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耦合互动过程
        3.2.1 政府把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建设指引和宣传工具
        3.2.2 城市形象宣传片是城市总体规划部分内容的影像表达
    3.3 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表达特点
        3.3.1 能指表达从景观罗列向生活方式建构转变
        3.3.2 所指表达指向地方意志与地方认同
    3.4 小结
        3.4.1 发展动力变化下的空间重塑
        3.4.2 政府传播城市形象的新渠道
第四章 2010年版《千年羊城 南国明珠》的解析
    4.1 产业现代化升级下的宣传片制作背景
        4.1.1 2010年前后广州市发展契机是以产业升级为着力点融入全球化
        4.1.2 亚运会成为广州提高国际认知的契机
        4.1.3“千年羊城 南国明珠”形象表述词同时体现了传统和现代
    4.2 2010年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符号化解构
        4.2.1《千年羊城 南国明珠》的符号能指提取
        4.2.2 《千年羊城 南国明珠》符号能指数据整理
        4.2.3 符号所指表意是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过程
    4.3 基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的符号表意解读
        4.3.1 展现广州的悠久历史和现代化
        4.3.2 精英文化背景下的空间重塑
        4.3.3 城市影像反映客观真实
    4.4 小结
        4.4.1 满足政府现代化诉求的影像表达
        4.4.2 现代主义下现代化城市的真实重现
第五章 2018年版《听见花开 城市交响》的解析
    5.1 消费社会初现下的宣传片制作背景
        5.1.1 2018年前后广州市发展契机是消费社会背景下的供给侧改革
        5.1.2 制作团队有空间迪士尼化的拍摄意图
    5.2 2018年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符号化解构
        5.2.1《听见花开 城市交响》的符号提取
        5.2.2《听见花开 城市交响》符号能指数据整理
        5.2.3 符号所指表意是构建美好城市生活
    5.3 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的符号解读
        5.3.1 建构幸福生活的城市形象
        5.3.2 艺术融入大众化生活的空间重塑
        5.3.3 城市影像通过与人共情增强感染力
    5.4 小结
        5.4.1 刺激消费和吸引人才的政府要求
        5.4.2 后现代主义下幸福生活的城市重塑
第六章 基于视觉文化转型的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对比分析
    6.1 后现代视觉文化转型中的城市形象塑造对比
        6.1.1 城市建设同时强调现代化的城市身份
        6.1.2 城市生活是从现代化到幸福化的变化过程
    6.2 政府的游说方式对比
        6.2.1 文化格局是精英话语的大众化过程
        6.2.2 审美方式是语言理性的解构过程
    6.3 小结
        6.3.1 从建设展示到生活塑造的转变
        6.3.2 从“由上至下”到“由下至上”的转变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城市影像可实现影像式的城市空间再生产
    7.2 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评价体系建构
        7.2.1 政府的要求体现时代背景
        7.2.2 文化趋势是社会需求的总和
        7.2.3 审美趋势决定观众需求
    7.3 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向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转型
    7.4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7.4.1 对国外案例研究不足
        7.4.2 影像空间与规划空间的对比研究
        7.4.3 未来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拍摄建议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民众集体行动的警察回应——西方学界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警察回应集体行动的类型研究
二、警察回应集体行动的解释研究
三、警察回应集体行动的效果研究
四、结论与讨论

(9)价值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1. 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紧迫问题
        2. 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重大课题
        3. 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4. 党的执政能力的突出体现
        5.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彰显
    二、研究现状
        1. 现状概要
        2. 内容解读
        3. 评论与展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 价值整合研究的思路
        2. 价值整合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价值整合的现实意义
    一、维护社会核心价值的需要
        1. 核心价值维护的普遍现象
        2. 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维护的迫切需要
    二、凝聚社会共识的需要
        1. 民族凝聚力与价值共识凝聚
        2. 多种经济成分与多元价值整合
        3. 实现民族复兴与正确价值导向
    三、化解社会价值冲突的需要
        1. 利益分化与价值分野
        2. 文化激荡与价值碰撞
        3. 信息爆炸与价值裂变
    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1. 社会矛盾与价值协调
        2. 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
第二章 价值整合的本质内涵
    一、价值整合的内涵
        1. 价值
        2. 价值冲突
        3. 价值整合
    二、价值整合的本质
        1. 多元化中突出主导
        2. 多样性中实现统一
        3. 多变性中把握方向
    三、价值整合的特点
        1. 导向性
        2. 共享性
        3. 交互性
        4. 协调性
        5. 综合性
        6. 反复性
        7. 发展性
第三章 价值整合的主要内容
    一、“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冲突的整合
        1. “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的冲突
        2. “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的整合
    二、主导价值与多元价值冲突的整合
        1. 主导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冲突
        2. 主导价值与多元价值的整合
    三、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冲突的整合
        1. 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冲突
        2. 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整合
    四、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冲突的整合
        1.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
        2.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
    五、虚拟价值与现实价值冲突的整合
        1. 虚拟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
        2. 虚拟价值与现实价值的整合
第四章 价值整合的客观规律
    一、利益主导规律
        1. 利益主导价值取向
        2. 利益主导价值关系
        3. 利益主导价值整合
    二、价值共生规律
        1. 价值主体共存互依
        2. 价值生态共同生成
        3. 价值需求共同实现
    三、互动整合规律
        1. 价值观念互动整合
        2. 价值行为互动整合
        3. 价值利益互动整合
    四、多样统一规律
        1. 化解多种价值分歧
        2. 寻求最大价值公约
        3. 达成高度价值共识
第五章 价值整合的有效实现
    一、价值整合思路
        1. 主导性引导多样性
        2. 整体性融合个体性
        3. 先进性提升广泛性
        4. 现代性转化传统性
    二、价值整合路径
        1. 信息的沟通与整合
        2. 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3. 观念的转变与整合
        4. 行为的协调与整合
        5. 利益的调整与整合
        6. 制度的创新与整合
参考文献
攻博成果
后记

(10)女权主义视角与理论、实证、行动的三重变奏——评胡玉坤新着《社会性别与生态文明》(论文提纲范文)

四、关于全球化的10个论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汉语土壤的启蒙哲学何以可能?——以王充的《论衡》为例[J]. 徐英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海外华人流散地的音乐文化与族群身份认同 ——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唐人街为例[D]. 吴维.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对《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的解读[D]. 孙秀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有企业:不同视角下的制度功能性与可信性[J]. 卢荻,韩嘉怡. 政治经济学季刊, 2020(02)
  • [5]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顾昕,赵琦. 教育研究, 2019(10)
  • [6]核心素养视域下音乐教学的文化理解范式建构[D]. 于彤.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7]视觉文化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表达研究 ——以2010年、2018年广州城市形象宣传片为例[D]. 韦业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民众集体行动的警察回应——西方学界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王江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9]价值整合研究[D]. 田九霞. 武汉大学, 2017(07)
  • [10]女权主义视角与理论、实证、行动的三重变奏——评胡玉坤新着《社会性别与生态文明》[J]. 吴励生. 社会科学论坛, 2016(12)

标签:;  ;  ;  ;  ;  

10个关于全球化的话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