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蹈基础教育

浅谈舞蹈基础教育

一、舞蹈基础教育略谈(论文文献综述)

黄雪纯[1](2021)在《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社会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点逐渐聚焦在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上。通过对各项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后发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变得薄弱,已成为不争的既定事实。为解决这一现状,教育部实施了“体育、艺术2+1”项目,并深化“体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的推广,即通过学校的体育、艺术教学平台,促使每个学生从幼儿体育到大学体育的体育学习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进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随着排舞在我国的推广范围扩大,受众群体增多,排舞开始向学校体育引进。目前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及健身健美的需求不断扩大,排舞引入高校,符合学生增进健康、愉悦身心、塑造形体、改善心肺功能等锻炼身心的需要。研究目的:本研究为了解我国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高校校园排舞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通过本研究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排舞,并投入到排舞学习、锻炼中来,扩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在全国高校成功推广排舞的经验加以总结,更好地将排舞从社会体育向学校体育中引进,开辟出更加全面有效的排舞发展道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多元化,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为继续推动全国校园排舞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对策。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深入的分析调查,探究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选取了全国8所高校内共49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高校内排舞参与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了解途径、参与动机、满意程度、练习频率的统计,以及排舞课程的开展组织形式、场地设施情况、师资队伍情况,学生参与排舞运动的比赛情况和练习风格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高校校园排舞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积极探索校园排舞的推广途径与方法,以便更好的为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论:1、目前我国各高校校园排舞开展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参与校园排舞的男女生性别比例不均衡;高校学生主要是通过老师同学推荐的途径了解校园排舞;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排舞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对于校园排舞的满意程度较高,大多数学生每周会固定练习排舞;2、校园排舞的课程设置以选修课为主;场地选取大多为室内;参与排舞比赛的高校学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且涉猎各类排舞风格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3、我国校园排舞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生对排舞项目的认知不足,没有很好的对排舞和广场舞进行区分;缺乏专业的排舞老师,学校对校园排舞支持力度不足;校园排舞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校园排舞的推广中忽略了其艺术性本质的问题;4、针对校园排舞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需要校方的支持,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大力加强排舞师资力量建设,扩大排舞教练员、裁判员培训覆盖面,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深入排舞科研,完善排舞教材编撰,校园排舞开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推广校园排舞线上教学,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设校园排舞课程;校方多引进排舞公益讲座,学校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组织举办校际排舞联赛,扩大校园排舞受众群体;校园排舞要更多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创新。通过优化我国校园排舞开展情况,以此促进社会排舞和校园排舞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我国排舞项目的深入推广。

李雨璐[2](2021)在《若雨若风 如滋如润——论中国古典舞少儿教学中的舞史文化传授》文中指出中国古典舞中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蕴含着中国古典文化精神,本文希望通过探索少儿古典舞的教授让孩子来了解中国舞蹈的历史及古典舞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少年儿童认识到每一个舞姿背后的历史渊源,激发少年儿童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同时引起基础教育中对于舞蹈教育的关注。

彭成秋[3](2021)在《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以正阳一中及其附属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受到相应的重视。在东西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和激荡碰撞中,有几种着名的外国音乐教学法引起了国人的注意。比较着名的有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和俄罗斯的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学法。其中以前三种音乐教学法影响最大,最为各国音乐教育界所认可。本文从研究和学习的目的出发,结合2011版义务教育新《音乐课程标准》和本人所在县区的两所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对目前国际上主流的上述前三种音乐教学法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比较研究,对三大音乐教学法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梳理,结合作者本人所在县区学校正阳一中及其附属学校——亿童学校的一些实践课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以期能从中得到启发和在实践中怎么运用这三大外国音乐教学法打开思路。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佳硕[5](2020)在《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以A区为例》文中认为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下,教育质量成为各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教育质量是评估国家和地区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指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逐步重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工作,2002年即开启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项目”。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将会成为未来音乐教学的“助推器”和“风向标”。目前,现存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标准过于单一,造成了学生千人一面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区域内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音乐教学评价失衡导致的学生美育教育出现问题的探讨出发,分析了世界各国艺术学科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相关内容,对中国2016和2019年进行的全国性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数据、经验、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调研了A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教学与评价的现状,构建了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区域音乐教育质量的监测体系。该监测体系研究是通过对教学情况的调研到教学监测体系的理论搭建充实,再到实践中检验的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监测体系的构建导向内容,包括理论、政策和实践方案的理论建设;二是监测体系的构建路径,包括监测目标、内容、工具和保障机制的完善,其中对监测体系的指标构成、得分赋值进行信效度检验,证明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三是专家评介意见,包括对体系构建内容的专业化评定及实施建议。完成体系构建后在实践中予以检验,从实践规划、体系构建、案例建设等方面深入探究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合理化,并研究其推广价值。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课程质量监测体系不仅符合A区发展所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各区域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做了理论和经验上的积累,为“教管研学家”各方都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数据,可以成为衡量教学水准、保障教学实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指向学生终身的“体检仪”和“风向标”。

冉娅雪[6](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课程是学校最富有意义和最为核心的领域之一,师范院校课程设置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师培养的质量,因此,历来师范教育改革莫不以课程为突破口。四川省的中等师范教育发轫于近代,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在川南泸州创办的经纬学堂,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全国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是趋于统一的,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体现出了一些时代和地域特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演变历程曲折,但总体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对这一时期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历程的研究、反思与经验的总结,莫不对当今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以原四川省内五所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为研究对象,以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相关历史文献,主要包括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校史、师范教材、教务类档案及国家和四川省颁布的重要教育文件等为研究基础,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展开研究。正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据中等师范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标志性事件的出现,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改造与建设阶段(1949-1965)、停滞与倒退阶段(1966-1976)、发展与繁荣阶段(1977-1997)、转型与衰落阶段(1998-2010)四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探讨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的演变,在对课程目标历史沿革梳理的基础之上,从形式取向、价值取向两个维度概括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的演进特点。第三部分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结构演变历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演变经历了“文革”前十七年课程结构的单一与善变、“文化大革命”时期课程结构的停滞与破坏、改革开放后课程结构的稳定与均衡三个明显的发展变化阶段。第四部分聚焦于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内容演进历程的梳理,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内容被高度概括在各个时期的教学大纲中,同时也体现在师范教材中,因此,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各个时期中师的教学大纲,并且梳理了中等师范教材发展历程。第五部分基于对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演进历程和特点的认识,反思历史,总结经验。

杨富英[7](2020)在《白马藏族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的社会是充满挑战与变化的世界,国家和民族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所有社会成员都置身于这个充满活力和文化、价值多元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挑战要独立、和谐、主动适应。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在顺应全球化的潮流的同时也要保持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民族地区的教育一方面要完成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要培养适应全球化和多元化社会发展的社会公民。因此,民族地区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无论无论意义多么重大,最终还要凭借实体的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学校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场所,而民族地区学校课程就应该肩负起这个重任。语文课程目标的总要求让学生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适应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多样化,从人类优秀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要求语文教师努力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倡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新的课程意识,充分利用当地的优秀文化资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更多丰富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传承白马藏族民族文化。本文从绪论入手,通过分析白马藏族的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白马藏族文化的研究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最后针对白马藏族文化进校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阐述。本文对白马藏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民族文化融合研究有利于推进全球化的进程。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绪论,这部分主要论述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分析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节阐述白马藏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与白马藏族文化的联系,主要包括白马藏区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实际性意义两个方面的论述。第三部分论述白马藏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白马藏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了解白马藏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分析现状的原因。第四部分在白马藏区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民族文化的思考和建议。这部分主要阐述了树立教师科学的教学观念,完善在白马藏区小学语文教学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机制、在白马藏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原则,在白马藏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途径四个方面的相关理论。第五部分主要是提供了四个在白马藏区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民族文化的教学案例。

杜磊娇[8](2019)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研究 ——以通化县K校“满族撕纸”为个案》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校本课程逐渐成为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发展内容,其课程内容在我国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逐渐在中小学中悄然兴起。同时,课程整合也逐渐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实施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还对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与综合素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终身学习与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纵观我国对校本课程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历程,大部分都是对课程整合策略的研究,以及对各个学科的课程整合研究,极少有关于校本课程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选取课程整合的研究视角,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本研究从“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研究项目当中的实际调研经验出发,在大量阅读相关课程整合文献并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通化县K校的“满族撕纸”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过程为研究个案,采用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半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认识与理解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过程,对“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过程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将K校的“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如何产生、如何实施作为研究问题,理出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策略与步骤,为农村学校进行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研究提供可行的实施建议。本研究历时两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整合实施”确实大大提高了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也促进了学校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为学校打造特色课程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因此,本研究针对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实践经验,为提高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提出了研究结论。本研究结论是针对农村学校如何进行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给出的实施建议,从个案校的“整合实施”经验入手,从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三个维度提出可参考性的实施建议。

温跃强[9](2019)在《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陈洪作为我国近现代具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新音乐”运动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在立足自己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先进音乐文化,进而创造富有中国时代精神的新音乐,创建中国民族乐派,最终实现中国音乐的伟大复兴。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实践家,他立足学校音乐教育并关注参与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编辑期刊、创作音乐作品、译介西方音乐等,他从事的这些音乐实践是服务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从广义上讲,属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一部分。他不仅投身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而且还参与并关注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经历了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萌芽期)、私立广州音乐院时期(早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中期)、南京国立音乐院和南京师范学院时期(晚期)。他的音乐理念产生自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救国”“中庸之道”“实用主义”等教育理念基本上贯穿了他的音乐教育实践。他的每一阶段的音乐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有其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南京师范学院(1983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时期,他在高师音乐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师范性”“为师之道在于慈”“师德是教师的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等高师音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促进了当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仍有积极的影响。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整体向何处去?就必须在深入考量当前形势和问题的同时,系统归纳和总结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了解并研究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有利于为我国当下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陈洪作为近现代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理念值得后人去梳理和研究。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时我国的音乐事业有什么影响?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尤其是音乐教育事业有什么样的积极借鉴意义?从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对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道路和音乐理念进行研究,有助于客观地评价陈洪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尤其是他倡导的立足民族性、借鉴西方形式的开创性音乐理念及“师范性”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积极启示意义。从而更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包括音乐教育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李博[10](2018)在《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学科交叉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历史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知识流动、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体育学学科知识演化进行研究。历史维度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梳理体育学各分支学科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体育学的发展脉络,知识流动维度主要是结合学科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对改革开放至今体育学学科交叉态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内容维度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并分析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学的演化经历了“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学科范畴形态”三个阶段,学科交叉是体育学形成和壮大的主要途径。体育学最原始的知识形态是以运动技术或者是运动技能为表现形态的实践性知识,为了满足科学化需求,和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2、我国体育学经历了清末效仿德日,民国学习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苏,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和西方相比我国体育学发展是非线性、碎片化的,但在学科起源、学科演进动力、学科结构演化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体育学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体系,在知识体系日渐完善的同时逐渐彰显出更多的学术性。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学知识体量和知识流量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知识体量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波动的,经历了复苏期、指数增长期、逻辑增长期3个阶段,知识流量的增长是线性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学科开放性不高,学科知识体量的增长大部分都是学科“自繁衍”的结果。北京奥运会后,这些现象在逐渐改观,学科开放性在逐渐增加,体育学由“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4、我国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从学科交叉的多样性来看,和体育学交叉融合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跨度越来越大,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知识流量的分配由混乱向着有序化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逐渐稳固。二是从学科交叉的聚和性来看,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网络密度越来越高,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5、苏联模式对我国体育学知识体系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勃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学开始了“科学革命”,进入21世纪后“科学革命”逐渐结束,体育学进入“常规科学”阶段,通过“范式融合”我国体育学由偏向自然科学、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演化成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6、在现代科学聚合性发展趋势推动下和学科之间可通约性的规制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两个视角下学科交叉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趋势。体育学和应用科学、软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纯科学、硬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体育学向着“软性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生物学医学学科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经济学学科群成为了体育学关系最为稳定的3个交叉学科群。7、和体育学交叉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其次是经济学学科群、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信息科技学科群、人文类学科群、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形成的研究热点存在“边缘效应”,体育学和远缘学科交叉尽管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是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异质度更高,研究热点的数量也相对更多。8、北京奥运会对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高频关键词、高突现率关键词还是聚类标注词,奥运会是出现次数最为频繁的词汇,几乎每一个学科交叉领域都有涉及奥运会的研究。在北京奥运会的关照下,体育学学科内部的扩张力和学科外部的渗透力不断增强,使得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9、理论研究薄弱是体育学学科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大部分的学科交叉研究都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单向渗透至体育学领域,体育学无法贡献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理论贫乏和方法的缺失使得体育学在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换时总是扮演知识受馈者的角色,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回馈,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渡学科的话语权,造成的后果就是体育学和其他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二、舞蹈基础教育略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舞蹈基础教育略谈(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
        1.1.2 “体育、艺术2+1 项目”的推广
        1.1.3 排舞进校园的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排舞
        2.1.2 校园排舞
    2.2 排舞的特点
        (1)内容多样、曲目丰富
        (2)舞步统一、不断创新
        (3)形式灵活、观赏性强
    2.3 有关校园排舞的价值研究
        (1)校园排舞的教育价值研究
        (2)校园排舞的健身价值研究
        (3)校园排舞的文化价值研究
    2.4 国内相关研究
        2.4.1 排舞发展路径的研究
        2.4.2 校园排舞开展现状的研究
        2.4.3 有关校园排舞竞赛情况研究
    2.5 国外相关研究
        2.5.1 有关排舞发展的研究
        2.5.2 有关排舞的其他研究
    2.6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思路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
        4.1.1 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排舞的基本情况分析
        4.1.2 校园排舞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4.1.3 高校学生参与排舞比赛情况调查分析
        4.1.4 高校学生练习排舞风格情况调查分析
    4.2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1 师生对排舞项目的认知不足
        4.2.2 专业排舞师资力量短缺
        4.2.3 校园排舞理论滞后于实践
        4.2.4 学校对校园排舞支持力度不足
        4.2.5 校园排舞的推广忽略该项目艺术性本质
    4.3 校园排舞未来的发展对策
        4.3.1 扩大对排舞项目的宣传
        4.3.2 加强专业排舞师资力量建设
        4.3.3 促进排舞理论知识研究
        4.3.4 加大学校对校园排舞的支持力度
        4.3.5 校园排舞推广注重艺术性本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附件二 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三 部分访谈内容

(2)若雨若风 如滋如润——论中国古典舞少儿教学中的舞史文化传授(论文提纲范文)

一、少儿舞蹈教学现状
二、少儿中国古典舞教学探索
三、舞史文化的传授
四、结束语

(3)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以正阳一中及其附属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三大音乐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教学手段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形成过程
        (二)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二、柯达伊音乐教学法
        (一)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
        (二)柯达伊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三大音乐教学方法的比较
    一、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共同特点
    二、三大音乐教学法各自显着的特点
第四章 三大音乐教学法综合运用启示与课例分析
    一、三大教学法课堂运用原则
    二、正阳一中及其附属学校—亿童学校音乐教学基本情况
        (一)两所学校基本情况简介
        (二)音乐课程设置、硬件设施及音乐教学活动情况
    三、三大音乐教学法实践课例分析
        (一)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课例分析
        (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课例分析
        (三)奥尔夫教学法课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5)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以A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节 国外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概述
        一、美国NAEP项目
        (一)项目组织形式
        (二)监测模式
        二、新西兰NEMP项目
        (一)项目组织形式
        (二)监测模式
        三、日本学力调查
        (一)项目组织形式
        (二)监测模式
    第二节 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概述
        一、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背景
        二、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导向
        (一)国家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二)音乐教学的“体检仪”
        (三)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区域性探索
        三、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影响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章 A区音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第二节 反馈与结果
        一、学校的音乐教研情况
        二、音乐教师的基本情况
        三、音乐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四、校园音乐环境及艺术文化建设
        五、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基本态度
    第三节 问题与评介
        一、相关问题
        (一)音乐教研教学工作开展有缺陷
        (二)音乐教师专业化趋势明显
        (三)音乐课程创新乏力
        (四)学校艺术文化氛围不足
        (五)学生对音乐课有期待
        二、专家评介
第三章 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导向
        一、体系构建理论基础导向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二)科学管理理论
        (三)学生发展性评价理论
        (四)现代评价项目工程
        二、体系构建相关政策导向
        三、体系构建实践方案导向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路径
        一、教育质量监测目标
        (一)学校目标
        (二)教师目标
        (三)学生目标
        二、教育质量监测内容构建
        (一)《学校音乐教学环境监测量化表》
        (二)《学生音乐能力反馈教育质量监测量化表》
        (三)《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监测量化表》
        (四)《音乐课堂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指标》
        三、教育质量监测工具设计
        (一)音乐基础能力测验设计
        (二)音乐教学问卷调查设计
        (三)音乐教学现象调查设计
        四、教育质量监测保障机制
        (一)组织建设
        (二)合作建设
        (三)反馈建设
    第三节 A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评介
        一、教育质量监测内容与指标确立评介意见
        二、教育质量监测方法与实施思路评介意见
第四章 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实践
    第一节 音乐课程专项监测实施
        一、基本方案形成
        二、教育质量监测实践结果
        三、监测结果与情况反馈
        (一)监测结果分析
        (二)监测情况反馈
        四、教学干预
        (一)建立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案例库
        (二)加强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推广工作
        (三)提高教学培训力度及针对性
        (四)提高教研的深入性
        (五)建设音乐教学质量提升案例库
    第二节 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社会评介
        一、教学管理意见评介
        二、教学研究意见评介
        三、教师意见评介
        四、学生意见评介
        五、家长意见评介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促进区域音乐教学长足发展
        二、推进区域音乐教学改革
    第二节 拓展建议及展望
        一、指向教育现代化推进学科长足发展
        二、指向教育公平化涵养学生美感教育
        三、促进标准制定指引学科教育质量监测导向
        四、促进交流发展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历史之源:中师率先开启小学教师“综合培养”模式
        (二)现实之困:对当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关切与思考
        (三)理论之思:拓展教育史研究领域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等师范学校的研究
        (二)关于课程设置的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程设置
        (二)四川省
        (三)中等师范学校
    四、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调查研究法
    五、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历程
    一、改造与建设阶段(1949-1965)
    二、停止与倒退阶段(1966-1976)
    三、发展与繁荣阶段(1977-1997)
    四、转型与衰落阶段(1998-2010)
第三章 从“双重”到“单一”——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目标演变
    一、课程目标演进概述
        (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双重课程目标
        (二)徘徊于为小学和中学培养师资的课程目标
        (三)转变为以培养小学合格师资的单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形式取向:偏重于普遍性目标
        (二)价值取向:从社会需求到兼顾个人发展
    三、对课程目标演变历程的思考
第四章 从“单一善变”到“稳定均衡”——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结构演变
    一、课程结构演变概述
        (一)课程结构的单一与善变
        (二)课程结构的停滞与破坏
        (三)课程结构的稳定与均衡
    四、课程结构的特点
        (一)统筹协调各学科
        (二)课程结构向均衡性、层次性、灵活化方向发展
    五、对课程结构演变历程的思考
第五章 从“向外学习”到“因地制宜”——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内容演变
    一、课程内容发展概述
        (一)从学习苏联到逐渐本土化的课程内容
        (二)突出政治性的课程内容
        (三)因地制宜的课程内容
    二、教材发展概述
        (一)以统编教材为主
        (二)统编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
    三、课程内容特点
        (一)课程内容文理艺渗透,有显着的基础性
        (二)课程内容联系小学实际,有较强的实用性
    四、对课程内容演变历程的思考
第六章 历史经验与反思
    一、明确课程目标,把握课程定位
    二、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三、整合课程内容,促进知识的融合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7)白马藏族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水平一直提不上去
        1.1.2 白马藏族地区民族文化对学生影响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1.3.2 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1.3.3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1.3.4 扩大语文外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3 对其他相关研究的述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可行性
    2.1白马藏族文化阐释
        2.1.1 白马藏族由来
        2.1.2 白马藏族文化类型
    2.2 小学语文教育的内涵
    2.3 白马藏族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的理论基础
        2.3.1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2.3.2 多元文化整合理论
        2.3.3 教育人类学理论
    2.4 在白马藏区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2.4.1 《语文课程标准》对民族文化的重视
        2.4.2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以主流文化为主
        2.4.3 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民族文化
        2.4.4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2.5 白马藏区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民族文化的实际性意义
        2.5.1 吸收民族文化精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5.2 启迪学生思想,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2.5.3 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疏通语文课程的生活本源
        2.5.4 体现语文课程性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白马藏族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白马藏族文化的现状调查
    3.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白马藏族文化存在问题
        3.2.1 师资力量匮乏
        3.2.2 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3.2.3 教学形式单一
        3.2.4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3 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白马藏族文化教学效果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因素
        二、学生因素
        三、社会因素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白马藏族文化的教学案例
    4.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白马藏族文化遵循的原则
        4.1.1 特色民族性原则
        4.1.2 适用性原则
        4.1.3 明确目的性原则
        4.1.4 综合性原则
    4.2 完善在小学语文教学开发和利用白马藏族文化资源的机制
    4.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白马藏族文化的有效策略
        4.3.1 转变教学理念
        4.3.2 立足课堂
        4.3.3 拓展课外
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白马藏族文的教学案例
    5.1 在阅读教学中融合白马藏族文化
    5.2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探讨白马藏族文化
    5.3 在习作教学中积累白马藏族文化
    5.4 在专题教育活动中渗透白马藏族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农村学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研究 ——以通化县K校“满族撕纸”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研究述评
        1.校本课程的相关研究
        2.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3.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现状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工具
        4.研究过程
    (五)研究的创新点
        1.研究内容的创新
        2.研究过程的创新
一、理论基础:课程整合实施的理论来源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农村学校
        2.校本课程
        3.课程实施
        4.课程整合
        5.整合实施
    (二)课程整合的发展概述
        1.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
        2.课程整合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3.课程整合的模式
    (三)课程整合的心理学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多元智力理论
    (四)课程整合的教育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2.教育生态学
    (五)课程整合的教育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
        1.教育实践意义
        2.社会现实价值
    (六)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层面
        2.实践研究层面
    (七)整合实施的价值追求
        1.课程整合与整合实施的关系
        2.整合实施的原因分析
        3.农村学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意义与价值
二、文化源泉:通化县K校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一)通化县:满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
        1.通化县区域教育文化背景分析
        2.通化县满族文化教育资源分析
    (二)撕纸:满族传统文化代表符号
        1.撕纸文化的历史追溯
        2.撕纸文化的艺术特征
        3.撕纸文化的生存现状
    (三)“满族撕纸”:K校特色校本课程
        1.满族撕纸的资源挖掘
        2.满族撕纸的课程开发
三、通化县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背景分析
    (一)“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1.K校的学校概况
        2.K校学校文化的特色发展
        3.国家社会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求
        4.通化县区域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5.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二)“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以“撕”为美
        2.美在“撕”情
    (三)“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阶段
        1.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2001-2008)
        2.稳步发展阶段(2008-2009)
        3.特色发展阶段(2010-2015)
        4.反思提升阶段(2016—~)
    (四)“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
        1.总目标
        2.具体目标
    (五)“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
        1.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参与主体
        2.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主体
        3.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体验参与主体
        4.学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外在参与主体
四、通化县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策略
    (一)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基本背景
        1.“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实施的历史渊源
        2.“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策略的实践探索
    (二)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基本策略
        1.以“撕”为主的目的性实施策略:以“满族撕纸”校本课程的实施为教育目的
        2.以“撕”促学的手段性实施策略:以“满族撕纸”校本课程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三)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环节
        1.以“撕”为主的目的性实施策略的实施环节
        2.以“撕”促学的手段性实施策略的实施环节
    (四)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价值追求
        1.课堂资源的融合
        2.学科的协同发展
        3.学生的综合发展
    (五)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基本特征
        1.教师间的协同合作
        2.跨学科与学科内整合
        3.整合与分化的互补共存
    (六)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效果
        1.课程文化的演变
        2.教学方式的革新
        3.课程资源的融合
        4.学生的综合成长
        5.教师的专业发展
        6.学校的特色发展
    (七)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效果的评价
        1.师生的自我评价
        2.学校的考核评价
        3.课程的发展评价
五、通化县K校“满族撕纸”课程整合实施典型课例分析
    (一)课例呈现
        1.课例一:《撕福字,过新年》
        2.课例二:《撕西游,话西游》
    (二)课例分析
        1.《撕福字,过新年》的课例解读
        2.《撕西游,话西游》的课例解读
六、农村学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各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实践探索
        1.总结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经验
        2.立足学校特色推广校本课程整合实施实践探索研究
        3.制定推动校本课程整合实施实践研究的文件与政策
        4.搭建促进学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实践探索的科研平台
    (二)学校:创设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环境与氛围
        1.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完善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
        2.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3.建立学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基本模式策略
        4.建立适应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制度体系
        5.组建团队专门研究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
    (三)教师:树立整合实施理念,培养整合实施能力
        1.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2.树立教师的多元整合观
        3.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4.建立教师合作文化
        5.立足校本实际定期开展教师的校本整合培训
结语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萌芽期—求学时期与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
    第一节 求学时期
    第二节 留法归国
    第三节 新音乐思想
        一、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三、新音乐思想的观点
    第四节 新音乐运动
    小结
第二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早期(广州音乐院时期)
    第一节 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
        一、办学缘起
        二、办学目标
        三、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
        四、教师和学生
    第二节 重视音乐实践
    第三节 创办《广州音乐》
    第四节 重视音乐教育
    第五节 专着和译介
    第六节 音乐创作
    小结
第三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中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
    第一节 专注教学管理
    第二节 引进固定唱名法担任公共课教学
    第三节 创办音乐期刊
    第四节 编译音乐专着组建管弦乐队
    第五节 音乐创作
    第六节 培养的学生
    小结
第四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晚期—南京国立音乐院与南京师范学院时期
    第一节 坚持音乐教育的师范性
        一、培养目标紧扣“师范性”
        二、学制制订围绕“师范性”
        三、教材建设凸显“师范性”
    第二节 重视社会音乐教育
    第三节 西方音乐的译介
        一、选题考究
        二、信达雅
        三、选译作品的革命性倾向
        四、关注音乐家的生活
    第四节 音乐创作
        一、讴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二、饱含深情的艺术歌曲
    小结
第五章 陈洪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专业音乐教育思想
        一、教育救国
        二、中庸之道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思想
        一、坚持师范性
        二、师德是教师的根本
        三、为师之道在于慈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六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及当下意义
    第一节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
    第二节 陈洪的“中庸”思想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陈洪“师范性”理念对我国当下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结论
附录一 陈洪创作的部分歌曲曲谱
附录二 陈洪履历表
附录三 后人对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10)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体育学科研究
        二、学科交叉研究
        三、体育学学科交叉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安排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起点与分析维度的确立
    第一节 学科的考辨和理解
        一、学科的起源
        二、学科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起点的确立
    第三节 分析维度的确立
        一、宏观层面——历史维度的确认
        二、中观层面——知识流动维度的确认
        三、微观层面——研究内容维度的确认
        四、三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体育学主要分支学科演化历程
        一、主要分支学科的确认
        二、体育教育学
        三、运动生理学
        四、运动训练学
        五、体育心理学
        六、体育社会学
        七、各个分支学科演化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体育学学科演化历程
        一、晚清时期(1860年-1910年)
        二、民国时期(1911年-1948年)
        三、改革开放前新中国(1949年-1977年)
        四、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1978年-至今)
        五、中国体育学演化的特点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学科演进路径模型
        二、学科交叉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学科交叉视野下体育学演化路径分析
        一、问题研究形态(15世纪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二、研究领域形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三、学科范畴形态(19世纪末至今)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流动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动总体特征
        一、我国体育学知识产量增长趋势
        二、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量增长趋势
    第三节 基于自引与被自引对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动的考察
        一、我国体育学学科自引分析
        二、我国体育学学科被自引分析
    第四节 基于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的考察
        一、学科交叉评价模型的构建和测度指标的选取
        二、1981-198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三、1986-199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四、1991-199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五、1996-200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六、2001-200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七、2006-201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八、2011-201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第五节 基于知识流动网络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结构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四、对于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
    第六节 基于学科分类对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四、对体育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内容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策略
        二、学科交叉知识的挖掘
        三、学科交叉知识的展示
    第二节 体育学与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身体素质训练
        二、学生体质健康
        三、运动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
        四、运动损伤
        五、老年人体育
        六、运动性疲劳
        七、肥胖
    第三节 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竞技运动心理学
        二、体育教学
        三、体育教育心理学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
        五、农村学校体育
        六、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
    第四节 体育学与经济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化
        二、体育营销
        三、各分支产业的相关研究
        四、体育旅游
    第六节 体育学和信息科技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体育传播
        三、体育媒介事件
        四、体育新闻
        五、训练、比赛信息化
        六、体育文献计量
    第七节 体育学与人文类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奥林匹克文化
        二、体育史
        三、体育文化产业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五、体育翻译与体育英语教学
        六、体育与艺术
    第八节 体育学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警察体育、体育犯罪、赛事安保
        二、体育志愿者服务
        三、体育赛事管理
        四、体育法学
        五、公共体育服务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对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四、舞蹈基础教育略谈(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部分高校校园排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黄雪纯.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若雨若风 如滋如润——论中国古典舞少儿教学中的舞史文化传授[J]. 李雨璐. 艺术大观, 2021(15)
  • [3]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以正阳一中及其附属学校为例[D]. 彭成秋.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以A区为例[D]. 张佳硕.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6]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0)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与反思[D]. 冉娅雪.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7]白马藏族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杨富英.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农村学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研究 ——以通化县K校“满族撕纸”为个案[D]. 杜磊娇.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9]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D]. 温跃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D]. 李博. 福建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浅谈舞蹈基础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