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1例临床观察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1例临床观察

一、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1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1](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2](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认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李中华[3](2020)在《溶栓加抗凝治疗与单纯溶栓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转运PCI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溶栓加抗凝治疗与单纯溶栓治疗对转运PCI术后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提高临床对院前溶栓加抗凝治疗的认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可靠有效的院前治疗手段。方法:2018年04月至2019年11月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1例,将院前溶栓并行转运PCI治疗的患者根据是否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24例)和非抗凝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家族史、血脂指标、肌酐、肝功能指标、Killip分级、犯罪血管、溶栓时间、导丝通过时间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再通率及心脏超声EF、FS值,观察院内不良反应事件。并将抗凝组根据APTT数值分为三组:一组(10例APTT数值小于50秒)、二组(4例APTT数值50-70秒)、三组(10例APTT数值大于70秒),比较三组患者溶栓再通率及心脏超声EF、FS值。结果:1.抗凝组与非抗凝组、一组与二组与三组之间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指数、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冠心病家族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血清肌酐(Scr)、溶栓时间、导丝通过时间、Killip分级、犯罪血管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抗凝组24例溶栓再通20例,非抗凝组27例溶栓再通14例,溶栓再通率分别为83.33%、51.85%,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凝组与非抗凝组EF、FS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一组10例溶栓再通7例、二组4例溶栓再通4例、三组10例溶栓再通9例,溶栓再通率分别为70%、100%、90%,三者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一组、二组、三组EF比较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FS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将三组相互之间比较得出一组与二组EF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非抗凝组牙龈出血1例(3.57%),皮下出血1例(3.57%),抗凝组牙龈出血2例(8.33%)、鼻衄1例(4.17%)、血小板减少1例(4.1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行转运PCI治疗的STEMI患者,溶栓加抗凝治疗对溶栓再通率的影响优于单纯溶栓治疗。2.行转运PCI治疗的STEMI患者,溶栓加抗凝治疗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优于单纯溶栓治疗。3.溶栓加抗凝治疗APTT数值维持在50-70s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更为显着。

张正光[4](2013)在《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概况》文中指出19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130多家医院入组93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用小剂量(50 mg)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6693例,阻塞相关血管开通5318例,开通率为79.46%;死亡293例,病死率为4.38%;出血550例,出血率为8.22%,其中重度出血7例,颅内出血21例(0.31%),再次梗塞60例(0.90%)。超过40家医院对rt-PA(50 mg)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进行了比较,共计入组34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rt-PA治疗1689例,先静脉推注8 mg,其余42 mg在30或60和90 min滴注;尿激酶治疗1760例,150万U位滴注30 min。结果显示,阻塞相关冠脉血管开通率分别为79.40%(1341例)和57.33%(1009例),相差非常显着(P<0.001)。12家医院研究了rt-PA50与100 m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共计入组1054例患者,其中50 mg组487例,100 mg组567例,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分别为78.85%和82.36%。另有22家医院入组1017例病人,行rt-PA 50 mg 30 min给药临床试验,冠脉开通率达80.53%;18家医院行rt-PA 50 mg 60 min给药临床试验,入组942例病人,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为77.92%;50家医院用rt-PA 50 mg 90 min给药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组2768例患者,冠脉开通率为77.89%。6家医院对用rt-PA(50 mg)与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相关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1.4%和65.2%。22家医院比较了小剂量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作不同时间的治疗效果,表明症状发作时间越短,用药的溶栓效果越好。刘光对入院前和入院后用小剂量rt-PA溶栓进行了比较研究,证明入院前溶栓比入院后效果好。对冠脉内输注rt-PA(50 mg)和2次静脉推注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也进行了探索。

刘浙波,夏豪,童随阳,王欣,李磊,杨洋,李晶[5](2015)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2014年9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2014年9月)、维普数据库(1999年-2014年9月)、万方数据库(1990年-2014年9月)、PubMed(1990年-2014年9月)、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9期)。纳入阿替普酶(试验组)与尿激酶(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Jadad改良法制定的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581篇,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7篇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试验组溶栓后再通率高于对照组(RR=1.33,95%CI1.181.48,P<0.01),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42,95%C1 0.300.58,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76,95%CI 0.580.98,P=0.04),再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49,95%CI 0.320.75,P=0.0009),病死率低于对照组(RR=0.46,95%CI 0.290.71,P=0.000 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尿激酶,且安全性高于尿激酶。

梁汉林[6](2012)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31例,均应用尿激酶进行早期溶栓治疗。结果本组再通率为70.9%(22/31),发病后溶栓时间愈早再通率愈高;患者胸痛症状、血清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等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的救治。

郑丽[7](2007)在《中药静脉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病死率和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中医药早在两千多年前即有关于相似症状的疾病的记载,多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综述部分简要概括了近年来中医从邪气、经络、五脏等不同角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因病机的认识;概述了辨证论治研究现状;初步总结了十余名名老中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经验。临床试验提示应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急性心肌梗死在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缓解症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由于文献数量较少、临床试验的质量良莠不齐、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尚不能明确中医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本文研究部分,笔者检索和整理了相关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目的:应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中药静脉制剂辅助治疗发病28天内急性心肌梗死对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CBMdisc(1978年2006年10月)、CNKI(1979年2006年10月)、维普(1989年2006年10月)三个数据库。收集应用中药静脉制剂加西医基础治疗为治疗组治疗AMI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其对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的影响。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用Jadad评分和Cochrane手册对隐藏的评分方法测评。提取的数据录入Revman4.2.8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5篇共含1732位患者的文献被纳入。Jadad评分为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病死率的固定效应模型总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39[0.170.88],总效应Z=2.25,P=0.02;再通率:RR及95%CI为1.07[1.011.14],总效应Z=2.15,P=0.03;心功能不全发生率:RR及95%CI为0.31[0.160.61],总效应Z=3.39,P=0.0007;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RR及95%CI为0.19[0.080.48],总效应Z=3.57,P=0.0004。未见有关严重不良反应的记录。结论:中药静脉制剂辅助治疗急性期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在降低病死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提高再通率方面有一定作用。现有资料未提示有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缺少中药静脉制剂对AMI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发生率影响的证据。需要提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以进一步验证。

农一兵[8](200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治疗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发展了溶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剂等治疗方法,而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则为这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随着这些方法的应用,AMI急性期病死率已经降低到4%—6%,远期预后也取得了一定改善,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AMI的临床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再灌注治疗之前曾得到广泛的重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降低了病死率,在防治AMI并发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些研究的质量和疗效尚未得到系统地评价;另一方面,中医药临床研究整体来说对方法学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临床试验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文对近几十年来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进行了一项较大样本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用以探讨早期中药干预对AMI远期预后的影响,试图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MI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依据。 一、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方法:①以(中文标题:心肌梗塞or心肌梗死)and(全部检索条目:中医or中药or中西医结合)的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年限为1978年1月至2004年11月。②由2位研究者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意见不同者通过讨论解决。③获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并加以评价。④对合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定量的Meta分析。 结果:①共检索到1621个文献。②经两次筛选,剔除不符合要求以及重复报道的文献,最终共有252篇文献入选评价。③按照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观点,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存在遵循标准的程度不足、研究设计缺陷较明显(特别是随机、盲法和统计学方法)、观察指标选择不尽理想(特别是缺乏远期预后指标)等问题。对提到“随机”的文献进行Jadad评分,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3—5分)只有1篇,仅仅得到3分。而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质量评分结果,也没有1篇得分超过6分(总分是12分)。④只有8篇文献可以进入Meta分析程序,总病例数仅738例,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西药相比,加用中药进行干预对AMI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P=0.24),临床总有效率(P=0.17)和心律失常发生率(P=0.07)也没有差异,但中药干预组再梗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7和0.01),治疗后左室EF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 结论:总体来说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存在较多问题,极大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Meta分析显示中药对减少再梗和心力衰竭、提高左室EF射血分数有益,但仅以本项Meta分析为基础,对于中医药治疗AMI的疗效目前尚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1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1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3.1.3. 3 丹蒌片(2B)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3.2.3. 3 丹蒌片(2C)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3.4.3. 3 丹蒌片(2B)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3.5.1. 1 临床问题
        3.5.1. 2 推荐意见
        3.5.1. 3 证据描述
        3.5.1. 3. 1 稳心颗粒(1B)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 1 临床问题
        3.5.2. 2 推荐意见
        3.5.2. 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3.5.3. 1 临床问题
        3.5.3. 2 推荐意见
        3.5.3. 3 证据描述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 3. 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4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3)溶栓加抗凝治疗与单纯溶栓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转运PCI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2.1 溶栓药物概述
    2.2 第一代溶栓药物
        2.2.1 尿激酶(UK)
        2.2.2 链激酶(SK)
    2.3 第二代和第三代溶栓药物
        2.3.1 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
        2.3.2 阿替普酶(rt-PA)
        2.3.3 替奈普酶(TNK)
        2.3.4 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hTNK-TPA)
    2.4 三代临床溶栓药物的疗效对比
        2.4.1 UK与SK比较
        2.4.2 UK与rhPro-UK比较
        2.4.3 UK与rt-PA比较
        2.4.4 UK与rhTNK-TPA比较
        2.4.5 SK与TNK比较
        2.4.6 rhPro-UK与rt-PA比较
        2.4.7 TNK 与rt-PA比较
        2.4.8 rhTNK-TPA与rt-PA比较
    2.5 溶栓治疗现状与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来源及分组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主要仪器及药物
    3.3 研究方法
        3.3.1 院前及转运情况
        3.3.2 溶栓用药情况
        3.3.3 PCI 经过
        3.3.4 PCI术后用药
        3.3.5 基本资料及血液标本采集
        3.3.6 心脏彩超检查
        3.3.7 记录不良反应
    3.4 相关定义
        3.4.1 Killip分级
        3.4.2 TIMI血流分级
        3.4.3 溶栓再通
        3.4.4 溶栓再通率
        3.4.5 转运PCI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非抗凝组与抗凝组基本资料比较
    4.2 非抗凝组与抗凝组溶栓再通率、心功能比较
    4.3 非抗凝组与抗凝组不良反应比较
    4.4 一组、二组、三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4.5 一组、二组、三组患者再通率、EF、FS
    4.6 一组、二组、三组溶栓再通率、EF、FS两两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简介
致谢

(4)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1.1 rt-PA 50 mg与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1.2 rt-PA 50与100 mg对比试验结果
    1.3 rt-PA 50 mg, 30、60和90 min不同给药方案的临床效果
    1.4 rt-PA 50 mg与链激酶比较
    1.5 其他研究结果
2 结语

(5)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文献检索
    1.3 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溶栓后再通率:
        2.3.2 出血发生率:
        2.3.3 心律失常发生率:
        2.3.4 再梗死发生率:
        2.3.5 病死率
        2.3.6 发表偏倚:
        2.3.7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6)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项目
    1.4 血管再通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7)中药静脉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病死率和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研究现状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经验总结
    本篇meta 分析用到的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中药静脉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病死率和并发症影响的meta 分析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中药静脉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meta 分析的数据提取表
附件2: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词表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现代治疗进展回顾
    第二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综述
    第三部分、预后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文献评价表
附件二、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1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3]溶栓加抗凝治疗与单纯溶栓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转运PCI的疗效比较[D]. 李中华. 吉林大学, 2020(08)
  • [4]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概况[J]. 张正光. 生物技术通讯, 2013(06)
  • [5]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刘浙波,夏豪,童随阳,王欣,李磊,杨洋,李晶. 疑难病杂志, 2015(02)
  • [6]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体会[J]. 梁汉林. 中国当代医药, 2012(04)
  • [7]中药静脉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病死率和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D]. 郑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D]. 农一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1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