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模糊综合评价及其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地震烈度模糊综合评价及其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一、地震烈度的模糊综合评定及其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显辉[1](2021)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单层工业厂房震后安全性鉴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震是已知的会对人类造成危害的自然灾难之一。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人类居住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建筑物的损坏,进而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期,对发生震害的建筑物进行安全性鉴定是地震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妥善安置受灾民众、迅速恢复灾区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我国地震现场安全性鉴定工作还主要依靠各科研院所资深专家的实际经验。2001年,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杨玉成研究员等编写了国家标准《GB/T 18208.2-2001地震现场工作第二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2021年,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孙柏涛研究员等完成了《GB/T 18208.2地震现场工作第2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报批稿)(以下简称:《安全鉴定国家标准》(2021))。该标准对地震现场常见的各类建筑结构作为各等级安全建筑时均给出了判断标准,但基本都为定性化条款,完全按照标准操作困难甚多。另外,安全性鉴定专家数量严重不足,各人实际经验及专业背景差异较大,这些都会导致鉴定效率低下,不利于地震应急期安全性鉴定工作的开展。鉴于上述定性判断的弊端,本文从大量实际震害出发,结合严谨的数学理论推导,提出了考虑各个构件重要性的受震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定量化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依据《安全鉴定国家标准》(2021)中关于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和单层砖柱厂房震害的判定条款,针对唐山及汶川等大地震中这两类结构的震害现象,将需要鉴定的结构构件典型震害分为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三类破坏等级,并重点分析了这些震害的原因。(2)依据《安全鉴定国家标准》(2021)中对于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和单层砖柱厂房作为安全建筑使用时的判定条款,针对国内多次大地震中这两类结构的震害现象,以及这两类结构自身的构造特点,提出了这两种结构各构件不同破坏等级下的判断标准。同时,提出细部震损的概念,将结构整体震损划分为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3)根据已划分的构件类及其细部震损,应用层次分析法经过大量试算,并与多名专家讨论,计算得出了这两类厂房结构各构件及其细部震损的权重系数。(4)将各构件类及其构件类细部震损的破坏等级从五级合并为三级,破坏比例合并为三级,得到九种震损状态,对每一种震损状态均赋予一个具体数值的细部震损评价系数。通过三角形隶属度函数图形,确定了九种震损状态对应的评价集合。(5)通过分析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将模糊数学中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到这两类厂房结构的安全性鉴定计算中。该方法通过严格的数学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随机抽取实际震害实例中典型破坏厂房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准性和可靠性。以国家标准和实际震害为基础,建立了地震现场两类典型结构安全性鉴定量化评定方法。该方法能够将安全性鉴定中的定性化判定做定量化处理,大大降低不同鉴定人员鉴定结果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该方法通过严格的数学公式推导,整体理论性较强。通过震害实例检验,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王洪[2](2021)在《青海共和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析及诱发地震震害预测》文中提出青海省共和地区位于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内,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青海农村民居建筑受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其抗震性能整体较差,在破坏性地震作用下,农村地区房屋相比城镇而言,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高,因此对于青海省典型地区的农村房屋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与震害预测研究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共和地区农村民居建筑结构特征和抗震性能现状,对青海省共和地区开展农村房屋实地调查,基于青海历史震害资料,总结了区域范围内典型农居建筑震害特点,并对共和地区农居建筑进行震害预测,得到了区内位于不同地震烈度范围所出现的不同破坏结果;评估了研究区内弱活动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分析了地震烈度分布特征,给出潜在地震对农村房屋造成的震害程度,并给出抗震设防减灾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青海省共和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资料收集,分析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给出区域内地震活动特征及地震活动环境评价;总结区域内典型民居建筑在历史破坏性地震下的震害特征及建筑破坏规律;利用历史震害统计法对青海省农村地区的主要建筑结构进行震害预测分析。(2)对青海省共和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农村房屋进行了抗震设防实地调查,获得了农村民居建筑的场地选址、建造时间、农居建筑结构类型和施工方式等方面资料,统计分析了各类农村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3)基于目前常用的震害预测方法,分别采用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易损性分析的确定方法对调查区的土木、砖木和砖混结构房屋进行了震害预测分析,分析了区内农居建筑位于不同地震烈度范围内可能出现的不同破坏结果,并将建筑物的震害预测结果与青海省历史地震破坏程度进行比较,从而佐证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4)区域潜在诱发地震风险评估。通过收集整理区域地应力资料,研究了区域地应力场,并结合多种应力分析指标,评估区域内断层稳定性;分析得到研究区内弱活动断层潜在地震最大震级为Ms5.2,震中烈度为Ⅶ度。在Ⅶ度情况下,土木结构房屋以严重破坏为主,砖木结构以中等破坏为主,砖混结构房屋少数中等破坏,多数以轻微破坏和基本完好为主;在Ⅵ度情况下,土木结构房屋以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为主,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基本完好,无损坏。

王建飞[3](2021)在《基于遥感技术的建筑抗震因子提取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展建筑抗震能力影响因子(下文简称“抗震因子”)调查,预测地震情景下的建筑破坏比,是编制区域防震减灾规划、制定区域抗震设防水准的重要依据。受“保障生命”的抗震设计思路影响,传统的单体建筑抗震能力验算重点在于研究单体建筑的物理响应机制、建立建筑破坏概率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影响建筑破坏率的“结构、高度、设防等级”等抗震因子加权,建立了丰富的区域建筑震害预评估模型。近年来,在“保障性态”的抗震设计新思路下,建筑抗震能力评估不仅考虑建筑本身的破坏概率,还增加了“建筑使用功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社会影响方面的考虑。在传统的“结构、高度、设防等级”等抗震因子体系中引入“设防水准、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等空间分布差异显着的因素,综合开展城市群、建筑群建筑抗震能力,构建地震情景,预评估建筑破坏比、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当前建筑抗震能力评估的新趋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对我国的建筑抗震因子数据调查提出了“范围更广、效率更高”的需求。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且建筑基础数据库不完整,加之,传统实地调查方法难度大、成本高且效率较低。如何建立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大范围建筑抗震因子调查方法,建立适合大空间尺度的震害预评估流程,是我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建筑群震害预评估中的抗震因子参数难获取的问题,本论文研究了各类遥感数据与Web大数据信息相结合的建筑群抗震因子提取方法,结合灯光遥感数据,统计分析了人口与经济等承灾体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了基于遥感的震害预评估流程与方法。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基于建筑震害等级和震害指数,研究了影响建筑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各类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相位特征”等遥感指数与建筑“轮廓、高度、年代”等抗震因子的关系,介绍了各类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原理。基于遥感提取的建筑抗震因子(下文简称“遥感抗震因子”)概率化分布特点,给出了基于遥感抗震因子的建筑破坏比预评估方法。(2)构建了基于遥感数据的建筑群抗震因子提取流程与方法。结合Web大数据改进了K-means影像分类算法,提出了网络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的建筑区快速提取技术,提取精度可达到90%以上;针对国内建筑属性数据库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城市、乡镇、农村”三级抽样的建筑抗震因子获取方法,评估了“人口普查数据”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建筑属性分布率随时间变化特征,在双侧精度99%置信区间内,全国各省份建筑属性结构在10年内无显着变化。最终认为,“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建筑属性分布概率可作为区域建筑抗震因子参数输入区域建筑破坏比预评估模型。(3)建立了单体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方法与流程。基于机器学习的Seg Net模型建立了基于GF-2的0.8m分辨率建筑轮廓提取方法,平均提取精度92.14%;提出了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 SAR)相位残差的建筑高度提取方法,结果的误差均值为-0.06层,误差均方差为2.01层(样本最大楼层数为29层),能够满足建筑易损性曲线评估模型的要求;建立了基于时序光学遥感数据和web大数据的建筑年代变化检测方法,90年代以前老旧建筑的识别率46.15%,90年代建筑识别率63.55%,2000-2010年建筑识别率84.23%,2010年以后建筑识别率90.91%;尝试基于PS-In SAR的时序形变数据,探索考虑大型建筑热胀冷缩系数的结构鉴定方法,结构判别精度可达到70.17%。(4)分别以首都圈和四川为研究区,基于模糊评价法与建筑易损曲线,实现了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建筑震害预评估。以首都圈当前建筑震害因子数据为例,复现1976年唐山地震,预评估了首都圈建筑群破坏比,产出县域尺度的建筑抗震指数与模拟的宏观地震烈度;以四川省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遥感数据为例,模拟了2008年四川省建筑震害、震中区县人员伤亡及建筑经济损失,验证了本方法的震害损失预评估精度。

莫慧珊[4](2020)在《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公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整体实力的迅速发展,面对城市人口的剧增,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在近年呈现普遍趋势。方案设计阶段在建筑行业经济成本管理控制中对工程经济性控制起指导性、决定性作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受建筑高度、层高、环境因素影响,综合决定其需要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合理的承重、抗侧力构件布置,以实现具体项目落地的承载力、正常使用要求。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决策行为。根据数据调研,在一二线城市内建设100-150米的超高层居住型公寓,交通效率高,符合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亦有效降低用地成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作为一种主流推广。现阶段针对国内100米以下的结构设计方法研究已较成熟,而对100-150米高度区间的超高层建筑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随着此类项目的普及,急需形成系统性的指导思维。方案阶段的规划布局与结构选型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决策问题,结合已有的项目经验,应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导数据。运用合适的运筹学方法论对影响这种超高层公寓建筑结构设计的多种因素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获得有指导意义的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工程价值。灰色系统理论能将客观的分散的信息集中处理,利用关联度概念进行各种问题的因素分析,找出影响性能指标的关键因素,具有较高的精度,适用于针对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居住型公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根据实际工程特点建立结构设计模型对主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关键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展开为多个分析模型进行满足结构性能的定性分析,形成数据样本,然后利用得到的多组数据构建灰色关联度计算数学模型运用MATLAB进行计算,分析出各个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系数,得到影响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居住型公寓主体结构成本的关键因素及关键因素之间的敏感度排序,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分析结论。继而结合实际案例,对影响基础成本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首次针对某一特定使用功能,在某个建筑高度区间的超高层建筑,对影响结构成本的多个因素进行全面剖析,建立灰色系统模型分析出该类型建筑结构对所考虑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对建筑结构初步设计阶段的方案决策有一定积极指导意义。

焦淙湃[5](2020)在《黄土斜坡地震危险程度快速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强震。强震诱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给震区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同黄土斜坡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其危险程度存在着差别,在地震地质灾害评估和地震应急工作中需要做出快速评价。本文以1920年海原特大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在统计分析黄土地震滑坡的分布规律、发育特征、破坏形式和滑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黄土斜坡地震危险程度的快速评价方法。本文的工作对地震安全性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以及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的快速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海原特大地震的基本概况及震害损失,从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等方面概述了研究区的地质环境背景,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内地质条件与黄土地震滑坡之间的关系,为确定和提取评估要素提供了地震和地质背景。2、在海原特大地震滑坡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海原特大地震黄土滑坡的发育和分布的基本特征。统计了滑坡体的岩土组成以及滑面的发育位置,将滑坡分为黄土层内滑坡、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黄土-基岩滑坡等三种类型,统计发现,该区域以黄土层内滑坡为主。总结了研究区滑坡的几何特征,将滑坡形态分为半圆形、三角形、马蹄形、长条形、矩形、侧壁缺失形、不规则形等七种类型。分析了研究区滑坡的破坏形式和发育机理,将滑坡分为振动拉裂型、振动剪切型、振动液化型和复合型四种类型。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滑坡的长度、宽度、厚度、坡向和主滑方向、原始坡高、原始坡角以及滑坡面积、体积和烈度分区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为确定黄土斜坡地震危险程度影响因子提供了野外调查依据。3、厘定和讨论了黄土斜坡危险程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滑坡野外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本文选取坡高、坡角、覆盖土层厚度以及地震烈度4个主要影响因子,利用数值计算方法确定了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基于模糊综合判别法黄土斜坡地震危险程度的快速评价方法。本文选取的坡高、坡角、覆盖土层厚度以及地震烈度等资通常不需要投入大量的勘察手段,可通过已有的地形图、卫星影像资料、第四系等厚线图以及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资料快速获取,这位地震应急现场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4、运用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对海原特大地震分布在ⅧⅨ烈度区的156处斜坡进行判别,并以此来验证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基于Geostudio系统软件,分别运用拟静力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对地震典型斜坡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危险程度评价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宋海波[6](2020)在《H铁矿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尾矿库是施工与生产循环交替进行的特殊工业设施,是矿山生产必不可少的组成单元。由于其存储的尾矿稳定性差,且生产建设期间内、外部条件复杂多变,导致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事故频发,不但危及矿山正常生产秩序,同时对周边居民、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安全风险管理应用性强,能系统全面地识别和管理项目风险隐患,是改善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基于上述背景,为使企业安全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整体提升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管理水平,本文对H铁矿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识别:分析了尾矿库生产建设特点和安全风险特点。通过分析文献资料、政府网站资料和开展矿山类企业调研,归纳出尾矿库生产建设过程人身和尾矿库设施两类共18个常见的安全风险事件。对项目WBS进行分解,并梳理了项目作业流程,将安全风险事件与WBS对照分析相应风险因素。结合类似项目安全检查表和专家意见,最终得到由人的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尾矿库系统因素等5个一级指标,共计17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安全风险清单。(2)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评价:以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因素清单为基础,利用AHP法构建项目层次结构模型,并分别求取了一级、二级风险指标的权重和重要性排序,其中一级指标重要性排序为人的因素>尾矿库系统因素>管理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环境因素。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得出H尾矿库生产建设项目整体风险介于中等与较高等之间,并对项目整体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项目一级、二级指标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根据风险重要性排序,坝体系统因素、安全意识、专业技能、安全管理为高级风险,尾矿排放系统因素、尾矿库维护管理、材料储备与质量、回水系统因素和身体状态为中级风险。(3)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应对:结合安全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提出尾矿库生产建设过程中安全风险的应对思路。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结合H铁矿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实际情况,针对高级、中级及较低级风险分别制定应对措施。本文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建立了安全风险清单,综合应用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完成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评价,并针对高、中、低级风险分别制定了应对措施。经实际验证本文提出管理办法可行、有效,对其它矿山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管理也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王思成[7](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景娅星[8](2020)在《地震作用下铁路简支梁桥反应与灾后承载力评定》文中认为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桥梁等交通系统的破坏,交通中断直接影响着救灾工作的开展,带来更严重的次生灾害,地震灾害的沉痛教训使人们对桥梁工程抗震研究工作逐渐重视。本文结合朔黄铁路桥梁健康监测项目,基于发生过典型大地震的地震调查以及目前国内外对桥梁抗震的研究进展,对地震作用下铁路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的结构响应和桥梁灾后承载力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依据国内外发生过的典型大地震,统计并总结了桥梁震害形式,对现行规范中桥梁震害等级划分规定进行了说明,介绍了三种桥梁震害的预测方法。(2)根据相关工程背景,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32 m铁路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的有限元模型,又建立了不同跨数、不同跨径组合方式两种对比模型。计算了桥梁结构的主要荷载,对三种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桥梁跨数的改变和跨径组合方式的变化不是影响桥梁结构自振特性的主要因素。(3)参考相关抗震规范以及实际桥梁所在地的地理位置,选择地震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对桥梁进行了反应谱分析,获取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提出了桥梁结构在地震中的易损部位和易损构件,计算了地震作用下桥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桥墩截面强度和偏心均满足规范要求。(4)利用经验统计法确定了该桥梁的震害等级,提出了几种可能发生的桥梁震害,对每一种情况下桥墩的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评价了桥梁震后的承载能力和可通行能力。计算结果表明震后桥墩墩底截面裂缝深度超过30 cm,且梁体纵向位移和横向位移均大于40 cm时,该桥梁不可以继续通行。

冉小青[9](2020)在《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公路工程逐渐向西部发展,山区公路建设带来的边坡稳定性问题日益凸显。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勘察设计初期时间短,边坡数量多,传统边坡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难以满足工程进度的需求。在勘察设计初期建立一套适用于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的快速评价方法,具有现实的工程实践意义。本文以G0711乌鲁木齐至尉犁段高速公路勘察设计WYSJ-1合同段为背景,针对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问题,采用修正的TSMR岩体质量评价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对研究路段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边坡的结构类型、变形破坏模式以及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建立适用于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的快速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沿线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快速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边坡工程地质模型及变形破坏模式研究。为快速描述边坡岩土体的结构特征,按工程地质性质、岩体结构类型和变形破坏模式对边坡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研究区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及边坡的结构类型,建立了各类型边坡的工程地质模型,分析归纳了各类边坡的几种主要变形破坏模式。(2)建立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山区公路地质环境复杂且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利用频度统计法从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相关文献中选取出现频率高、代表性强的因素,作为影响岩质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采用有限单元法分析粘聚力、内摩擦角、重度、坡高、坡度、降雨强度、降雨时间和渗透系数等8个因素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土质边坡稳定性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根据筛选后的因子,建立了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指标体系。(3)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为对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的山区公路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快速评价,在TSMR法的基础上,考虑地震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以修正系数的形式引入了TSMR体系,提出了适用于山区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的TSMR法;在研究各影响因素敏感性的基础上,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别使用专家赋值法和隶属函数,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建立了土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模型。(4)工程实际应用。以乌尉高速公路合同段边坡为背景,在现场工程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沿线边坡的岩体结构情况进行快速描述,根据建立的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及模型,对研究区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快速评价,为乌尉高速公路安全、高效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黄建良[10](2020)在《区域性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地震是对人类社会冲击最为强烈的自然灾害,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运用巨灾保险来承担地震经济风险的探索方兴未艾,但如何科学评估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是困扰业界发展的一大基础性难题。基于上述的社会需求,本文针对居民住宅地震保险标的,提出一种区域性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预测方法,旨在打通结构工程与金融保险之间的“最后一英里”,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成果转化至区域地震经济风险评估当中,科学预测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风险。本文以逆向演绎为主线思路,由无人机勘测获取区域居民住宅几何信息并映射在数据库中,以此快速预测该区域的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总体上本文以“构件、单体、区域”三层次逐步推进研究。(1)构件层次:得出适用的修复工法针对结构构件柱、墙、梁,以及非结构构件填充墙和设备管线,兼顾构件性能状态及应用场景特征而筛选出适用的修复工法,通过回归统计各修复工法的工程量公式,提出了一套构件直接经济损失快速测算方法。(2)单体层次:评估单体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修复工法归并方法,可形成一定目标之下的工法修复策略,使直接经济损失计量科学合理。通过刻画地震危险性概率分布,并结合Weibull分布对单体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分布的拟合,从而构建了单体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概率分布,得出各周期年的直接经济损失期望值。(3)区域层次:预测区域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通过整合无人机勘测与三维重建技术,形成便捷获取区域建筑几何信息的技术方案。利用基于加权海明距离的模糊识别方法对区域住宅建筑与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取每一栋住宅的损失期望,继而进一步预测区域总体直接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广州某典型城镇社区算例分析,证明了所述预测方法能系统性地完成一定区域内住宅群的勘测、识别、匹配及预测的全过程工作,为基本实现结构工程与金融保险专业之间的衔接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为地震巨灾保险的保费定价提供参考,也为公共防震减灾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

二、地震烈度的模糊综合评定及其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烈度的模糊综合评定及其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单层工业厂房震后安全性鉴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震后应急期地震现场建筑物安全性鉴定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震害分析和破坏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构造特点
    2.3 各构件类的震害分析和破坏机理研究
        2.3.1 厂房柱
        2.3.1.1 柱身
        2.3.1.2 柱头和柱牛腿
        2.3.1.3 柱间支撑
        2.3.1.4 柱间支撑与柱连接节点
        2.3.2 屋面及屋盖支撑系统
        2.3.2.1 无檩屋盖屋面板
        2.3.2.2 钢筋混凝土有檩屋盖
        2.3.2.3 屋架
        2.3.2.4 钢筋混凝土天窗架
        2.3.2.5 钢天窗架
        2.3.3 墙体、连系梁、圈梁和构造柱
        2.3.4 非结构构件、附属建筑和小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分析和破坏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构造特点
    3.3 各构件类的震害分析和破坏机理研究
        3.3.1 砖柱
        3.3.1.1 柱头
        3.3.1.2 柱身
        3.3.1.3 柱底
        3.3.2 屋面及屋盖支撑系统
        3.3.2.1 屋架
        3.3.2.2 屋面瓦
        3.3.2.3 支撑
        3.3.2.4 屋架与柱连接处
        3.3.2.5 屋面板
        3.3.3 墙体、连系梁、圈梁和构造柱
        3.3.3.1 山墙尖、门窗洞口角部、山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3.3.3.2 山墙上半部
        3.3.3.3 纵墙窗间墙
        3.3.3.4 门窗洞口处
        3.3.3.5 纵墙
        3.3.4 非结构构件、附属建筑和小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构件类、构件类细部震损及其权重
    4.1 引言
    4.2 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
        4.2.1 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
        4.2.2 单层砖柱厂房构件类及构件类细部震损
    4.3 各构件类细部震损量化
        4.3.1 细部震损破坏等级
        4.3.2 细部震损破坏比例
        4.3.3 细部震损量化
    4.4 结构整体震损量化
    4.5 权重的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
    4.6 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各构件类及其构件类细部震损权重
    4.7 单层砖柱厂房各构件类及其构件类细部震损权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单层工业厂房安全性鉴定方法
    5.1 引言
    5.2 模糊数学相关理论
        5.2.1 模糊数学概述
        5.2.2 普通集合
        5.2.2.1 集合的表示
        5.2.2.2 集合的运算
        5.2.2.3 集合的映射
        5.2.3 模糊统计
        5.2.4 隶属度函数
        5.2.5 模糊关系与模糊矩阵
        5.2.5.1 模糊关系
        5.2.5.2 模糊关系的表示
        5.2.5.3 模糊矩阵
    5.3 安全性鉴定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安全性鉴定方法可靠性验证及震害实例分析
    6.1 引言
    6.2 整体结构安全类别的判定
    6.3 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震害实例分析
    6.4 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实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青海共和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析及诱发地震震害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村镇房屋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建筑物震害预测理论
    2.1 概述
    2.2 建筑物震害预测步骤
    2.3 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海省历史地震背景及村镇房屋震害预测分析
    3.1 引言
    3.2 青海农村房屋基本概况
    3.3 青海历史地震背景
    3.4 农村民居房屋震害特点
    3.5 青海民居震害预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和地区村镇房屋现状调查
    4.1 调查概况
    4.2 调查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和地区农村民居震害预测
    5.1 砖混结构震害预测结果
    5.2 砖木结构震害预测结果
    5.3 土木结构震害预测结果
    5.4 农村房屋震害预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和地区诱发地震评价与震害预测
    6.1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6.2 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6.3 断层稳定性与诱发地震分析
    6.4 农村房屋震害预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基本信息

(3)基于遥感技术的建筑抗震因子提取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抗震能力与震害预评估研究
        1.2.2 震害预评估方法及震害影响因子研究
        1.2.3 利用遥感技术的建筑特征提取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原理
    2.1 建筑震害等级与抗震能力
        2.1.1 建筑破坏等级与震害风险
        2.1.2 震害风险指数与建筑抗震能力
    2.2 建筑抗震能力的影响因子
        2.2.1 建筑结构类型对抗震能力的影响
        2.2.2 建筑设防标准对抗震能力的影响
        2.2.3 建筑侧向刚度对抗震能力的影响
        2.2.4 其它影响因素对抗震能力的影响
    2.3 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原理
        2.3.1 光学遥感影像的建筑轮廓提取
        2.3.2 基于干涉测量的建筑高度提取
        2.3.3 基于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的建筑年代提取
    2.4 基于遥感抗震因子的建筑抗震能力综合评估
        2.4.1 建筑结构易损曲线模型
        2.4.2 基于遥感震害因子的结构易损模型
    2.5 小结
第三章 建筑群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技术
    3.1 建筑群抗震因子快速提取方法
        3.1.1 建筑群抗震能力评估指标与抗震因子
        3.1.2 建筑群抗震因子提取流程
    3.2 结合Web数据的遥感影像快速分类
        3.2.1 改进K-means初始类中心点的影像分割
        3.2.2 基于Web数据源的建筑群行政类别提取
        3.2.3 基于先验知识的遥感影像分类
    3.3 基于博弈分类模型的建筑群不透水面提取
        3.3.1 不同博弈假设的建筑群提取
        3.3.2 遥感建筑群提取结果优化
    3.4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建筑群抗震因子取值
        3.4.1 全国建筑抗震因子概率分布特征
        3.4.2 全国5-10 年内人口普查数据可用性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单体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技术
    4.1 单体建筑抗震因子提取方法
    4.2 单体建筑轮廓与楼层数提取
        4.2.1 基于SegNet神经网络的建筑轮廓提取
        4.2.2 基于时序PS-InSAR的楼层数提取
    4.3 建筑建成年代的遥感变化检测
        4.3.1 中低分辨率遥感的建筑区变化检测方法
        4.3.2 高分辨率遥感的建筑轮廓变化检测
    4.4 基于建筑遥感特征的结构分布概率提取
        4.4.1 基于高度与年代的建筑结构经验判定模型
        4.4.2 考虑建筑材料特性的结构判定模型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灯光遥感的震害损失预评估方法
    5.1 基于遥感技术的震害损失预评估方法
        5.1.1 震害损失预评估原理
        5.1.2 震害损失预评估方法
    5.2 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破坏比预测参数
        5.2.1 建筑抗震性能水准及量化指标
        5.2.2 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参数
        5.2.3 建筑震害矩阵
    5.3 基于灯光遥感的受灾人口与经济密度估计
        5.3.1 灯光遥感数据
        5.3.2 基于不变目标区的灯光遥感数据校正
        5.3.3 基于夜间灯光亮度的经济密度估计
        5.3.4 基于夜间灯光亮度的人口密度估计
    5.4 震害损失比预测方法
        5.4.1 建筑经济损失预评估方法
        5.4.2 建筑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预评估方法
    5.5 小结
第六章 遥感抗震因子在震害损失预评估中的应用
    6.1 首都圈建筑抗震因子遥感提取及建筑震害预评估应用
        6.1.1 研究区及数据来源
        6.1.2 首都圈建筑抗震因子提取
        6.1.3 基于唐山地震情景的首都圈震害预评估
    6.2 基于遥感抗震因子的震害预评估验证——以汶川地震为例
        6.2.1 研究区概述
        6.2.2 研究区建筑破坏比预测结果
        6.2.3 研究区建筑损失比预测
        6.2.4 研究区损失预评估结果对比验证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4)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公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结构设计综合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性工作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主要特点及结构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2.1 国内100-150米高度居住型公寓的主要设计特点
        2.1.1 超高层公寓的设计特点
        2.1.2 本文主要分析平面模型的确定
    2.2 国内100-150米高度居住型公寓的结构体系选择
        2.2.1 超高层结构体系选型概述
        2.2.2 100-150米超高层公寓的结构体系选型
    2.3 国内100-150米高度居住型公寓的结构设计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2.3.1 建筑方案特征因素
        2.3.2 环境条件因素
        2.3.3 主要影响因素的初步判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研究对象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
    3.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3.2 层次分析法
        3.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3.2.2 层次分析法在高层建筑选型决策中的应用
        3.2.3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3.3 BP神经网络分析法
        3.3.1 BP神经网络分析法概述
        3.3.2 BP神经网络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3.4 模糊综合评判与模糊聚类
    3.5 灰色系统理论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3.5.1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3.5.2 灰色关联分析
    3.6 本文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3.6.1 关于研究对象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3.6.2 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分析
    4.1 分析模型的建立
        4.1.1 基础分析模型概况
        4.1.2 材料强度概况
        4.1.3 结构分析的主要控制指标
    4.2 关于建筑高度变量的分析
        4.2.1 分析模型概况
        4.2.2 结构分析结果比较
        4.2.3 建筑高度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4.3 关于风荷载变量的分析
        4.3.1 分析模型概况
        4.3.2 结构分析结果比较
        4.3.3 风荷载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4.4 关于地震作用变量的分析
        4.4.1 分析模型概况
        4.4.2 结构分析结果比较
        4.4.3 地震作用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4.5 关于建筑层高变量的分析
        4.5.1 分析模型概况
        4.5.2 建筑层高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4.6 关于建筑体型变量的分析
        4.6.1 分析模型概况
        4.6.2 结构分析结果及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1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主要步骤
    5.2 MATLAB程序简介
    5.3 国内100-150米高度居住型公寓结构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4 以工程实例检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关于地基基础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
    6.1 项目案例
        6.1.1 项目概况
        6.1.2 工程地质概况
        6.1.3 130米高度区段高层建筑基础方案比选
        6.1.4 小结
    6.2 地基基础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6.2.1 超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特点
        6.2.2 影响基础成本的主要因素
        6.2.3 地质条件因素
        6.2.4 特殊地质条件因素
        6.2.5 主体结构条件因素
        6.2.6 环境条件因素
        6.2.7 施工条件因素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黄土斜坡地震危险程度快速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 本文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海原特大地震地质背景与震害
    2.1 海原特大地震概况
    2.2 地震震害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原特大地震诱发滑坡特征统计分析
    3.1 野外调查工作概况
    3.2 滑坡灾害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斜坡地震危险程度评价方法的建立
    4.1 斜坡的地震危险程度
    4.2 模糊综合判别法
    4.3 地震作用下黄土斜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模型的建立
    4.4 评价方法的建立
    4.5 方法对比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
    5.1 滑坡概况
    5.2 基于快速评价方法的边坡稳定分析
    5.3 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的边坡稳定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6)H铁矿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安全管理相关理论
        2.1.1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2.1.2 轨迹交叉理论
        2.1.3 系统安全理论
    2.2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风险
        2.2.2 风险的构成要素
        2.2.3 风险管理的内涵及流程
    2.3 风险管理的相关方法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2.4 本章小结
3 H铁矿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识别
    3.1 项目概况
        3.1.1 矿山生产及尾矿库建设条件
        3.1.2 尾矿库概况
    3.2 H铁矿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特点及安全风险特点
        3.2.1 H铁矿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特点
        3.2.2 H铁矿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特点
    3.3 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因素识别
        3.3.1 尾矿库生产建设常见安全风险事件识别与分析
        3.3.2 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3.3 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因素清单
    3.4 本章小结
4 H铁矿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评价
    4.1 层次分析法确定尾矿库生产建设风险权重
        4.1.1 构建尾矿库生产建设风险层次模型
        4.1.2 构建尾矿库生产建设风险判断矩阵
        4.1.3 尾矿库生产建设风险层次单排序与检验
        4.1.4 尾矿库生产建设风险层次总排序
    4.2 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4.2.1 构建安全风险评价的因素集U和评语集V
        4.2.2 模糊关系矩阵R建立与评价结果的求取
    4.3 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4.3.1 项目整体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4.3.2 各类安全风险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H铁矿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应对
    5.1 H铁矿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应对思路
    5.2 尾矿库生产建设高级别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5.2.1 人的因素类高级别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5.2.2 安全管理方面风险应对措施
        5.2.3 坝体系统方面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5.3 尾矿库生产建设中等级别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5.3.1 尾矿库维护管理方面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5.3.2 尾矿库系统因素类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5.3.3 身体状态和材料准备与质量方面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5.4 尾矿库生产建设低级别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5.4.1 环境因素类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5.4.2 其它低级别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5.5 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应对效果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H铁矿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相对重要性判别表
附录 B H铁矿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隶属度调查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核心研究方法
        1.4.3 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地震作用下铁路简支梁桥反应与灾后承载力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桥梁抗震分析研究现状
        1.2.1 国外桥梁抗震分析研究现状
        1.2.2 国内桥梁抗震分析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桥梁震害历史资料调查
        1.3.1 国外桥梁震害历史资料
        1.3.2 国内桥梁震害历史资料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铁路桥梁震害分析及预测方法
    2.1 铁路桥梁震害统计分析
        2.1.1 唐山地震铁路梁桥震害统计
        2.1.2 汶川地震铁路梁桥震害统计
        2.1.3 铁路梁式桥震害形式
    2.2 桥梁震害等级划分规定
    2.3 桥梁震害预测方法
        2.3.1 经验统计法
        2.3.2 理论计算法
        2.3.3 综合评判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梁桥有限元模型及自振特性分析
    3.1 有限元思想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工程背景
        3.2.2 建模要点
    3.3 桥梁主要荷载计算
        3.3.1 恒载
        3.3.2 列车活载
        3.3.3 冲击荷载
        3.3.4 制动力或牵引力
        3.3.5 风力
        3.3.6 荷载组合
    3.4 自振特性分析
        3.4.1 基本理论
        3.4.2 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梁抗震分析理论与实现
    4.1 桥梁抗震分析方法
        4.1.1 静力法
        4.1.2 反应谱法
        4.1.3 动态时程分析法
        4.1.4 本文采用的抗震分析方法
    4.2 ANSYS反应谱法分析
        4.2.1 反应谱的选择
        4.2.2 地震作用下桥梁内力响应分析
        4.2.3 地震作用下桥墩内力响应分析
        4.2.4 不同方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全桥内力分析
    4.3 地震作用下桥墩安全性检算
        4.3.1 铁路桥梁桥墩地震检算的有关规定
        4.3.2 桥墩截面特性计算
        4.3.3 顺桥向地震力作用下墩身截面检算
        4.3.4 横桥向地震力作用下墩身截面检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震后桥梁承载力分析与评估
    5.1 引言
    5.2 评估方法
        5.2.1 评估依据
        5.2.2 震害等级预测
    5.3 震后桥梁破坏及承载能力评定
        5.3.1 桥梁震害典型情况
        5.3.2 墩身截面检算
        5.3.3 基于震害情况的桥梁承载能力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分类
        1.2.2 因素筛选方法
        1.2.3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1.2.4 边坡快速评价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4.1 地层
        2.4.2 岩浆岩
    2.5 地质构造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区域稳定性及地震
    2.8 不良地质
第3章 边坡工程地质模型及破坏模式研究
    3.1 边坡分类
        3.1.1 边坡分类的目的和原则
        3.1.2 按工程地质性质分类
        3.1.3 按岩体结构分类
        3.1.4 按变形破坏模式分类
    3.2 边坡工程地质模型
        3.2.1 岩质边坡工程地质模型
        3.2.2 土质边坡工程地质模型
    3.3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3.3.1 岩质边坡破坏模式
        3.3.2 土质边坡破坏模式
    3.4 小结
第4章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因素筛选方法
        4.1.1 频度统计法
        4.1.2 数值分析法
        4.1.3 灰色关联分析法
    4.2 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2.1 内部因素
        4.2.2 外部因素
        4.2.3 岩质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4.3 土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4.3.1 内部因素
        4.3.2 外部因素
        4.3.3 数值模拟分析
        4.3.4 各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
    5.1 岩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
        5.1.1 岩体质量分级基本原理
        5.1.2 修正的TSMR评价体系
    5.2 土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及步骤
        5.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4 隶属函数的确定
        5.2.5 土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计算模型
    5.3 小结
第6章 乌尉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
    6.1 研究区域边坡概况
    6.2 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区域性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单体建筑损伤
        1.3.2 区域建筑损失
        1.3.3 研究方法比较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建筑构件层次分析
    2.1 修复工法特征化
        2.1.1 常用修复工法
        2.1.2 修复工法特征体系
    2.2 非结构构件破坏与修复
        2.2.1 砌体填充墙
        2.2.2 室内附属设施
    2.3 单构件修复的工法筛选
    2.4 单构件修复的工程量计算
        2.4.1 基本假设
        2.4.2 修复工程量计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单体层次分析
    3.1 修复工法归并
        3.1.1 归并原则
        3.1.2 归并流程
    3.2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布
        3.2.1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地震烈度与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关系
        3.2.2 地震烈度概率分布
    3.3 单体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分布
        3.3.1 单体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分布
        3.3.2 单体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概率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建筑层次分析
    4.1 无人机勘测区域建筑
        4.1.1 倾斜摄影测量
        4.1.2 无人机航空摄影
        4.1.3 建筑三维模型建立
    4.2 建筑几何信息提取
        4.2.1 建筑高度
        4.2.2 建筑平面边缘
    4.3 建筑物与数据库匹配
        4.3.1 单体建筑直接经济损失数据库
        4.3.2 区域建筑与数据库匹配
    4.4 区域居民住宅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风险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城镇社区算例分析
    5.1 概述
        5.1.1 算例选取说明
        5.1.2 无人机勘测及三维建模
    5.2 广州市天河区某城镇社区算例分析
        5.2.1 城镇社区基本信息
        5.2.2 无人机勘测成果
        5.2.3 居民住宅建筑几何信息提取
        5.2.4 数据库匹配结果
        5.2.5 区域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风险分布预测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修复工法工程量统计回归
附录B 修复工法相关定额
附录C 单体建筑直接经济损失数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地震烈度的模糊综合评定及其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单层工业厂房震后安全性鉴定方法研究[D]. 张显辉.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
  • [2]青海共和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分析及诱发地震震害预测[D]. 王洪.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2021
  • [3]基于遥感技术的建筑抗震因子提取与应用研究[D]. 王建飞.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
  • [4]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公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D]. 莫慧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黄土斜坡地震危险程度快速评价方法研究[D]. 焦淙湃. 防灾科技学院, 2020(08)
  • [6]H铁矿项目尾矿库生产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宋海波.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8]地震作用下铁路简支梁桥反应与灾后承载力评定[D]. 景娅星.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9]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研究[D]. 冉小青.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10]区域性建筑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预测方法研究[D]. 黄建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  

地震烈度模糊综合评价及其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