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站水质监测数据库应用系统研究

环境监测站水质监测数据库应用系统研究

一、环境监测站水质监测数据库应用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军军[1](2020)在《五排水库水污染现状调查及底泥污染控制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武胜县五排水库位于长滩寺河中游、飞龙镇五排水村境内,水面面积267万余m2,集雨面积316.22km2,总库容5215万m3,有效库容为3115万m3。近20年来,流域内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水库中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本文通过搜集五排水库主干道历史监测数据、现场布点监测数据等方法对五排水库水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讨五排水库污染的主要问题,识别其主要污染因子和重点治理对象,为探索底泥污染防控技术,对底泥中的Fe、Mn、Al的含量及其与磷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自制锁磷剂对五排水库底泥污染物释放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五排水库库心、坝前监测断面、主干道水体中COD、高猛酸盐指数、氨氮、TP、TN等监测指标的浓度均在多个月份出现超标,其中TP和TN的超标率为100%,通过运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和环境指数评价法对五排水库水体中各项监测指标进行评价,得出五排水库在2018年11月,氨氮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高锰酸盐指数和COD均为Ⅳ类水质标准;TN、TP含量均超过Ⅴ类水质标准,为劣Ⅴ类,总体水质评价五排水库水质为劣Ⅴ类水体。2018年11月,TN污染指数为3.10;TP污染指数为7.8;NH3-N污染分指数0.76;高锰酸盐指数污染分指数为1.06;COD指标污染分指数为1.15,五排水库环境污染综合指数QI为13.87。五排水库的主要污染因子为N和P,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五排水库要达到Ⅲ类水质管理目标,主要是控制N和P的入库总量。2.对五排水库底泥养分含量进行了分析,在所调查的样品中,有91%的样品中碱解氮含量、92%的样品中速效磷含量、84%的样品中全氮含量、67%的样品中全磷含量、67%的样品中有机质含量均处于较高及其以上级别水平。通过将底泥中的总磷、速效磷含量与底泥中的Fe、Mn、Al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底泥中TP与Fe、Mn、Al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得出底泥中Fe、Mn、Al等元素对磷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3.基于底泥中TP与Fe、Al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运用铁盐和铝盐配制的锁磷剂对五排水库底泥污染防控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探究了不同剂量锁磷剂对底泥污染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1)实验水体中加入100g的锁磷剂,锁磷剂刚好能完全覆盖住底泥形成覆盖层,覆盖层会阻碍气体进出水体,阻碍微生物与有机物接触,影响水体中有关反应的进行,使得水体中DO、COD、氨氮、高猛酸盐指数等监测指标达到最低点和趋于稳定值所需的时间比未添加锁磷剂的实验组要长,添加的锁磷剂越多,形成的覆盖层越厚,所需的时间越长;(2)未加入锁磷剂的水体,底泥中的磷会在厌氧状态下向水体中不断释放,直至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不再变化,整个过程中底泥向水体中释放的磷含量在0.83~0.97mg/L范围,而水体中添加了锁磷剂的五个实验组,水体中磷含量始终在0.05mg/L以下,未出现增长,且五个实验组水体中磷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添加了锁磷剂的五组实验,水体中TP含量≦0.05mg/L,达到了Ⅲ类水质标准,达到了五排水库水质标准。这表明向实验水体中投入100g锁磷剂即可达到完全覆盖住底泥,底泥中磷的释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且继续增加锁磷剂的投放量只会改变覆盖层厚度而对底泥中磷释放的控制效果无明显增加。所以实验水体锁磷剂的最佳投加量为100g/桶,在实际应用中相当于投加1.43kg锁磷剂/m2水面可以较好控制底泥中磷的释放。该研究结果为控制水体底泥磷释放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对水体污染治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黄世裕[2](2020)在《大型水库生态安全调查研究 ——以新丰江水库为例》文中认为生态安全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一起构成了国家安全[1]。我国对生态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安全评价上。湖库是我国重要的饮用水来源,是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湖库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是湖库实施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新丰江水库是全国第七大水库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是东江流域最重要的水量、水质调节枢纽,对保障下游4000多万人的供水安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新丰江水库开展生态安全评价显得尤为迫切。为了解新丰江库区水生态安全状况,本论文通过构建“DPSIR”评估模型,选取能够代表新丰江水库水生态安全状态的指标,建立大型水库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库区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及标准化,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水生态安全指数,从而评价新丰江水库水生态安全状况。评估结果表明,新丰江水库安全等级除2013年为Ⅱ级“较安全”状态外,其余各年份均为Ⅰ级“安全”状态。5年间新丰江水库的ESI指数在79.22~83.66之间,2013~2017年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且2017年ESI指数为五年间最高值。入库污染负荷分析表明,尽管近年来新丰江水库集水区内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入库污染负荷仍处于较高水平,各类污染源中,面源污染占比较大,其中又以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源的贡献相对较高。对此,本文提出了新丰江水库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郑秋生[3](2020)在《生态视角下的北方城市河湖健康评价研究 ——以上街区为例》文中指出河流、湖泊是区域排涝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保障区域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无节制污水排放,导致各类水生态问题逐渐突出,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普遍出现水质恶化、水文条件恶化、形态结构破坏、生物多样性损害、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对水生态环境的不断重视,我国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不断推进,河湖水系建设实践不断探索,河湖水系工程建设开始注重水质改善、生态修复、休闲观光等。同时,河长制相关制度明确要求研究建立河湖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因此,如何在生态视角下构建河湖评价体系,分析河湖水系状况,依据评价结果查找河湖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河湖管理和保护的方案,更好地为管理者和开发者提供参考就显得十分必要。鉴于此,本文以查找河湖生态健康中存在的问题为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构建了基于生态视角下的河湖评价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并以上街区主要河湖为对象进行了评价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从整理国内外河湖健康研究相关文献出发,分析了国内外河湖健康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了河湖评价需要的指标因子,并对生态、河湖健康、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相关理论概念及内涵进行解析。其次,在现有河湖健康评价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专家学者和河湖管理者的意见,并从上街区河湖实际情况出发,采用频度统计法选定评价指标,本文选择了13个评价指标,从河湖物理结构、水质状况、生物丰度指数、社会服务功能等四个方面构建了生态视角下的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量化了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对上街区主要河湖按照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计算出各河湖的评价结果,对湖泊评价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河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林遵杰[4](2020)在《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提炼了一些国内外文献的观点,界定了环境监测、基层环境监测站、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介绍了行政监督理论、戴明循环等理论基础,用来探索研究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这个特定对象,希望探索出能够促进基层环境监测站更好地履职尽责和更快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同时,本次探讨也希望能够加强人民对我国环境监测体系的认识,提升我国环境监测体系的管理效率,尤其是基层环境监测站点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实际参考和应用价值。对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做了综述。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控制、全面管理和管理改进三个方面。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很多,如行政监督理论等,相关研究正在深入和丰富起来。但是,运用这些理论针对环境监测站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如政府职能转变,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的管理需要更新的角度,更深的层次进行解读、匹配,需要后续继续研究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在如何提高管理方面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还引入了基本运用于企业管理的PDCA循环,再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ISO/IEC17025:2005)对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提出了改进原则和改进措施,对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的原先的管理目标做了重新修订,设计改进方案,建立了全面管理的管理体系,同时对该方案进行了评估。本文最后提出了从优化组织机构及部门职责、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加强内外部质量管理、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保养、保证适宜的检测环境、加大人员培训等几方面改进措施。

贾潍佳[5](2020)在《近岸海域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海域水体叶绿素-a(Chl-a)浓度是衡量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指标,其演变规律反映了海水理化性质动态变化的规律。因此,对Chl-a浓度的预测分析对发现水体理化性质的演变、预防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保障沿岸海洋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偏重于水体Chl-a浓度与水环境的关联性分析,对水体Chl-a浓度的预测研究也主要面向河流、湖泊等非海域环境,缺乏针对近岸海域Chl-a浓度的预测方法。本文以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数据集为研究对象,采用集成学习方法,通过对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数据的时空特征、理化特征和水文、气象特征等自然因素,以及海域功能区划、陆源排放等人为因素对近岸海域Chl-a浓度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实现了对近岸海域Chl-a浓度的时空分布预测。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给出面向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原始数据预处理、特征构造及特征处理三个步骤,其中,原始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去重、下采样、插补及归一化,特征构造包括特征简化和特征组合,特征处理包括特征重组和特征重要性分析。(2)提出基于聚类-回归堆叠的近岸海域Chl-a浓度时空分布预测方法,首先对监测数据进行K-means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将近岸海域划分为七类分区,每类分区中具有相近的Chl-a浓度演变特征;然后在每个分区,基于KNN、MLP、SVR、XGBoost和RF的回归堆叠模型,实现Chl-a浓度的季节性预测。(3)提出基于KNN-LSTM的Chl-a浓度时空分布预测方法,首先结合欧氏距离与KNN算法筛选与当前目标监测站位具有最相近特征关联的监测站点,形成预测区域,然后以各监测站的环境因子所构成的时间序列作为训练数据,应用LSTM网络模型实现了近岸海域Chl-a浓度的时空分布预测。本文采用2015年至2018年威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数据集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对近岸海域Chl-a浓度时空分布预测的有效性。

陈忠[6](2020)在《漕桥河水环境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文中指出随着高速增长的社会经济,太湖流域水质日趋恶化,加剧了太湖富营养化程度。漕桥河作为太湖西部主要入湖河道之一,位于宜兴市东北部,西起滆湖,途径徐家荡,在上游与武宜运河交汇于宜兴闸口处,在下游宜兴分水处又与太滆运河相交,最后经百渎港汇入太湖,是宜兴市北部连接滆湖和太湖的重要引排通道。本研究对漕桥河的水环境概况、经济社会概况、两岸土地利用现状、河道功能状况、水域岸线管理保护现状、水生态现状等漕桥河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漕桥河河道周边的水环境情况。通过对主要考核断面水质情况、沿程水质变化、支浜水质情况的分析,全方位了解漕桥河水系的水质情况。从而看出了水质历年来有好转趋势,但与上级下一步的考核要求仍有差距。进一步系统地总结了漕桥河流域的主要存在问题。特别是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负荷较大,畜禽养殖、围网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急需治理,支浜污染问题严重、水质亟待改善,上游来水及支浜汇水直接导致河道水质变差,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艰巨,要进一步注重水生态修复,加强执法监管力度。依据水质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治理措施与对策,对5个控制单元分别提出整治任务,也对水质改善提出重点工程,旨在达到水环境改善、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的目的。本论文通过漕桥河水环境的调查和评估,基于河道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对漕桥河河道整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寻找出漕桥河目前的存在问题,就漕桥河的水资源保护和水质改善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为政府和领导决策提供有参考借鉴意义的调查分析报告,以提升漕桥河入湖水质为根本,进一步改善太湖湖体水质。

王裕根[7](2019)在《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于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的组织行为,深入分析中央、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乡镇政府、乡村企业以及村庄农民在推进国家环保法律执行的权力关系及其结构,从政府运作过程的视角揭示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并解释弹性的条块关系结构对基层环保执法的塑造。从现实经验看来,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的前提是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确实存在并通过有效途径把信号传递到县级环保执法部门。乡村企业污染总是发生在一定场域中,特定场域中的社会主体对污染认知和感受的差异化会影响环境利益的表达。村庄中不同农民认知观念、价值以及利益取向的差异化弱化了农民的集体行动能力,直接影响了村庄社会的环境利益表达。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农民的弱组织性影响到国家执法力量的介入方式和强度。只有当农民组织起来反映自己所受的损害并释放出环境违法行为的强烈信号,国家执法力量介入的力度才会加大。然而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乡村企业排污行为是否构成环境违法行为还依赖于国家的权威技术认定。国家在认定乡村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时,污染认定的科技理性与村庄生活理性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农民与企业发生环境利益冲突,县级环保部门及乡镇政府对污染的界定存在权威支配、话语支配以及信息支配,农民基于生活理性对污染的认知话语常常被边缘化,这为乡镇政府和县级环保部门调解企业和农民的环境纠纷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与企业、乡镇政府以及县级环保部门数次利益博弈之后,农民渐渐陷入了“补偿陷阱”,象征性污染补偿逐步代替实质意义上的法律监管。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与乡镇政府本身处于地方条块关系中。县级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决定了县级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法律执行的立场和态度。受制于地方条块权力结构以及政商关系,具有执法权的县级环保部门并不会严格执法而是选择“以罚代管”策略,让法律不完全执行。“以罚代管”既协调了县领导与乡村企业的政商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县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威。然而,“以罚代管”并没有治理污染问题,反而使得乡村企业排污行为具有了正当性。尽管部分农民不断上访,但根据信访属地管理原则,乡村企业与农民的环境污染纠纷最终还是要乡镇政府进行处理。由此,在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时,没有执法权的乡镇政府必须协调好乡村企业和村庄农民的利益冲突关系。而受制于县级政府发展和稳定的双重考核机制、基层社会的权力—利益关系网以及自身治理资源的欠缺,乡镇政府往往会选择一种模糊性治理策略来对待污染问题。乡镇政府模糊化处理乡村企业和农民的环境污染纠纷,实际上掩盖了乡镇政府履行属地的环境监管责任。由于县级政府要维护乡村企业的利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再加上基层社会复杂的人情关系网络,所以县级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未能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真正重视乡村企业污染问题的治理,这导致国家环保法律实施始终处于“悬浮”状态,也即,地方条块环保履职实践存在执法目标偏离。与此同时,受污染影响的农民群体也遭遇了环境利益诉求表达上的挫败感。环保督察是一种在党政体制结构内推动环保法律执行的制度创新。中央环保督察通过各种方式传导政治压力让地方党委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地方党委政府也会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应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环境问题。县级党委政府在感知中央环保督察的政治压力之后,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的问题高度重视,整合相关环境执法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力量开展联合执法,通过责任倒逼机制落实到每个执法者,此时基层环保执法力度加大。这就改变了以往法律执行的“悬浮”状态,使得国家法律渗透到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实践中。通过环保督察解决了一些底层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但受制于央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央难以有效监督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效果,中央环保督察难以倒逼地方对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治理。因此,基层环保执法目标偏离只是得到中央的适度矫正。当中央的力量介入地方条块履职实践,此时条块关系中的央地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党政体制的政治整合功能。从法律执行角度看,当基层环保执法目标偏离很大时,中央能够通过政治整合的方式,把县级政府、县级环保部门、乡镇政府、乡村企业以及村庄农民之间的权力关系进行整合,打破国家环保法律在地方执行中梗阻,推动国家环保法律向基层社会渗透,同时对执法过程的利益冲突进行整合,让执法目标偏离得到适度矫正。但是,这种矫正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动态中与执法偏离形成多次互动和博弈关系,并在偏离中寻适度。纵观基层环保执法的过程可以看到,乡村社会的环境利益难以有效吸纳到常规环保执法的政府决策和执行中。当乡村社会的环境利益无法得到地方政府有效吸纳和整合,导致执法目标偏离过大影响到中央的政治权威时,中央能够在既定的体制结构内创新系列制度推动环保法律执行。中央通过环保督察的形式创建了中央与基层群众的制度化联系,并通过政治压力传导重新激活了地方政府启动新一轮意见表达、政府决策以及政府执行的政府过程,从而让基层社会的环境利益能够被吸纳到地方政府决策和执行中。由此,以党政关系为基本的条块关系时刻存在弹性,这种富有弹性的条块关系结构塑造着基层环保执法实践,并在实践中呈现波动性。

沈亚鹏[8](2019)在《综合治污背景下城市深基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 ——以昆明市长城中学深基坑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科技生产力的全面推进,惠及更多地区,更多人口的城镇化发展已然成为推进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之一,但面对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人均土地占有率低的发展现状。由此,城市建设规划产生的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工程顺应而生,结合工程施工实际情况来说,大多数深基坑建设工程的施工场地为城市枢纽地段,而施工活动势必会导致施工区域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包括空间拥挤,水土大气污染,管线凌乱等在内的各类矛盾,对施工区域周边环境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因此,有必要结合当下国际和国内关于绿色施工相关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原有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并设计出一套适合我国城市深基坑建设项目情况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模型和评价方法。论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绿色施工理论分析与实际施工项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入手,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优秀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等;其次在我国绿色施工及城市深基坑工程基本理论和昆明市目前对于综合治污的具体要求下,介绍了绿色施工标准和绿色施工监测技术,提出国际与我国目前的绿色施工标准和具体检测方法,并指出了不足之处。紧接着提出了绿色施工评价的创新方法——四活动评价法,其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重视施工过程中环境影响作业的量化和统计,以自动化的实时环境监测仪器实测数据代替原有估计数据和非实时、非连续数据,以清晰明了的计算方法代替原有复杂的演算过程。最后结合昆明市长城中学深基坑项目实际施工环节,对四活动法评价方法进行验证,得出评价结果并对昆明市长城中学深基坑项目绿色施工提出了改进建议。论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的方法,将全新的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四活动评价法由理论迁移至实际施工项目中,把昆明市长城中学深基坑工程在施工环节中出现的环境影响因素转化为可量化的具体指标,检验了四活动评价法的评价过程,最终得到具体的施工活动评分,得出这一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论文的研究也完善了我国当下对于深基坑工程评价方面的不足,还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了实际施工活动的又一有效监管举措。

李石华[9](2018)在《基于高分影像的抚仙湖流域多尺度LULC时空演变及其与水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时空演变及其对水环境的多尺度影响已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流域LULC多尺度时空演变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研究对流域土地利用优化、水环境质量改善及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云南省典型高原湖泊流域--抚仙湖流域为研究区,以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于1米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水质监测数据为数据源,发展了一种能有效提高流域尺度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精度的多尺度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分析了流域LULC多尺度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力,揭示了流域不同污染源区水质对LULC类型与格局的尺度依赖性,构建了流域水质与LULC类型及格局的时空关系模型,识别了流域LULC类型及格局与水质相互作用的特征尺度,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基于LULC变化情景模拟流域水质变化,提出了水环境保护策略与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流域LULC时空演变特征。(1)LULC信息提取。基于随机森林算法,融合初始分割尺度与最优分割尺度的多尺度光谱、几何和纹理对象特征,构建了多尺度随机森林(MSORF)方法,并利用初始分割尺度(BSVM)、最优尺度分割(OSVM)、像素级分割(PSVM)、多尺度随机森林(MSORF)方法对抚仙湖流域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高分辨遥感影像开展分类实验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SORF分类精度总体优于PSVM、BSVM、OSVM,其精度可分别提高约9%、7%、4%,该方法可用于流域尺度LULC信息提取。(2)流域20052017年LULC类型变化。水域、林地、耕地、草地为流域主要地表覆盖类型,四种地类合计分别占总面积的95.59%(2005年)、95.00%(2008年)、93.89%(2011年)、93.43%(2014年)、92.50%(2017年)。其余六种地类(房屋建筑(区)、道路、园地、构筑物、人工堆掘地、荒漠与裸露地表)合计分别占总面积的4.41%(2005年)、5.00%(2008年)、6.11%(2011年)、6.57%(2014年)、7.50%(2017年)。人工地表类型呈逐年增加趋势,而自然地表覆盖类型则相反。其中,人工堆掘地2017年的面积是2005年的5倍,而水域面积仅变化了0.08%。LULC收入与支出分析表明,耕地、林地、草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减少,而荒漠与裸露地表、道路、房屋建筑区、水域的变化则表现为空间位置的转移。上述结果表明,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LULC类型变化显着。流域LULC变化主要受坡度、高程和距最近道路的距离影响。(3)流域LULC动态度变化。流域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动态度存在差异。全流域尺度20052017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2.18),而各河岸缓冲区20112014年最小(0.56)。子流域尺度上,代村河流域20052017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6.87),而尖山河流域最小(1.64)。河岸缓冲区尺度上,各河岸缓冲区尺度上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值均大于5且100米缓冲区的值普遍大于其余缓冲区。而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最大的分别是:代村河河岸300米缓冲区内的荒漠与裸露地表(50.6%)、尖山河河岸700米缓冲区内的人工堆掘地(276.36%)、梁王河河岸300米缓冲区范围内的园地(344.63%)、马料河河岸1000米缓冲区范围内的构筑物(160.84%)、牛摩河河岸100米缓冲区范围内的草地(56.17%)。总体来看,流域LULC变化属于极缓慢变化型,河岸缓冲区的动态度高于子流域和全流域,距离河岸100米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河岸的动态度较大,人类干扰是流域LULC动态度变化的重要推手。(4)流域LULC时空演变过程与表达。1)基于变化轨迹原理,在JQuery和ECharts环境中,以Java Script为开发语言,实现了流域5个时段10个LULC类型的转换计算(3894种),揭示了各地类在研究时段的90种主要转移路径和方式,并将其动态可视化。2)构建基于地类图斑的LULC变化时空分析算法,并集成了时间轴动画、多视窗和实体回溯三种方法全面刻画了LULC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耕地、园地、草地的变化量较大,分别为1.97%、1.59%、1.87%,水域变化最小(0.1%),LULC类型转移方式不一。如耕地主要向“园地”、“林地”、“人工堆掘地”、“草地”转换,而房屋建筑区主要向“人工堆掘地”、“园地”、“构筑物”转换。(5)流域LULC格局变化。选取的8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20052017年,流域景观类型以林地为基质;斑块总数呈增加趋势,由17098个增加至20936个,增加近20%,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面积差异弱化,斑块面积标准差由368减少至343;斑块形状进一步复杂化;斑块自然连通性变化极小,由97.9减少至97.6。(6)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变化。流域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随空间尺度增加而下降;流域土地利用强度总体以较强为主,但区域差异显着。抚仙湖北岸、南岸土地利用强度高,呈现高-高聚集。而在流域边界线附近为低-低聚集。从子流域尺度上看,东大河流域、马料河流域、代村河流域、路居河流域、牛摩河流域土地利用强度表现出高-高聚集,而其他流域的土地利用强度较低且呈零星分布,表现出高-低、低-高聚集特点。2、流域多尺度LULC变化与水质的关系(1)流域水质时空分异特征。1)入湖河流水质总体较差,而湖心水质仍为I类。入湖河流水质年平均水质均为劣V类。45个断面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处于III类劣V类的比例为47.67%,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则为75.56%;总氮(Total Nitrogen,TN)超标非常严重,劣V类占比约90%。2)入湖河流水质空间变化差异显着。城区流域的COD较高,磷矿区流域的TP较高,山区流域的TN值较高。COD、TN、TP在各个子流域的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其变化规律差异显着。(2)流域LULC类型及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在剖析LULC类型及格局与水质关系时,充分考虑了流域内部LULC和污染源的空间异质性对水质指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LULC类型及格局对水质的解释率具有显着差异。(1)流域各时空尺度下,不透水表面(Impervious Surface Area,ISA)、其他用地(人工堆掘地、荒漠与裸露地表)面积百分比均与水质指标呈正相关且对水质指标具有促进作用;而林草覆盖是影响水质的另外一个重要因子,其面积占比与水质指标呈负相关,这与预期的林草覆盖可改善水质的认识一致;种植土地(耕地、园地)与TN、TP呈负相关,但其增减不能较好地解释水质变化,表明种植土地对水质的影响复杂,这说明农业用地的面积占比不是影响TN的主要因子,这与研究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种植结构以及与受纳水体的距离、地形等因素有关。(2)子流域和河岸缓冲区尺度,景观多样性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s Diversity Index,S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annon’s Evenness Index,SEI)、斑块面积标准差(Patch Size Standard Deviation,PSSD)、平均形状指数(Mean Shape Index,MSI)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子。而其余景观格局指数边缘密度(Edge Density,ED)、斑块连通性指数(Patch Cohesion Index,COHES)、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Area-Weighted Mean Fractal Dimension Index,FRAC-AM)虽与水质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但表现出空间尺度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如景观斑块类型的总数(Number of Patch,NUMP)与水质关系无法合理解释。2)LULC类型及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特征明显。(1)在城区流域范围内的河岸缓冲区300m是LULC类型对COD影响的最强空间尺度(特征尺度)。这与其余高原湖泊研究结果较为一致,该结论的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2)LULC类型及格局对水质影响特征存在共性:城区LULC类型及格局对COD影响最大,磷矿区对TP影响最大,村落农田区对TN影响最大。其差异表现为:城区和磷矿区在缓冲区300m、500m和700m对COD和TP的解释率较大,而在村落农田区则表现为子流域尺度对水质的解释率最大。而不同区域LULC格局对水质指标影响则表现为:在城区和磷矿区,COD、TP在子流域内被更好地解释;而在村落农田区,TN在缓冲区700m能被更好地解释,而TP则在缓冲区300m具有较高的解释率。相比于河岸缓冲区,子流域尺度下的景观格局指数对水质解释度高。3)LULC时空演变下的抚仙湖与流域水环境质量调控措施与建议。利用CLUE-S模型对流域2020年的LULC变化模拟发现:自然变化情景势必对入湖河流的水质构成严重威胁,进一步加重面源污染;而生态保护情景下则有利于提高流域内入湖河流水质质量,可有效改善流域水环境。针对不同区域特征提出流域水环境保护目标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格局、土地利用方式的尺度优化、区域生态修复策略。

王丽绒[10](2017)在《突发性水污染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初探》文中指出叙述了突发性水污染监测预警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分析了突发性水污染监测预警系统的结构设计及核心功能设计,从而提升突发性水污染监测预警系统的前瞻性、全面性等。

二、环境监测站水质监测数据库应用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监测站水质监测数据库应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五排水库水污染现状调查及底泥污染控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质现状调查及评价
        1.3.2 水体底泥现状调查及污染控制技术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五排水库水质调查及分析
    2.1 五排水库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植被
        2.1.5 河流水文
    2.2 水质现状调查方法及数据来源
    2.3 五排水库水质调查结果分析
        2.3.1 2017-2018 年水质月度监测
        2.3.2 五排水库库心监测分析
        2.3.3 五排水库大坝断面监测分析
        2.3.4 2018年10 月五排水库主干流调查分析
        2.3.5 2018年11 月五排水库全水域调查分析
    2.4 五排水库水质评价
        2.4.1 单因子指数评价
        2.4.2 环境污染指数评价
        2.4.3 富营养化评价
    2.5 小结
第三章 五排水库底泥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底泥调查点位布设
    3.2 底泥现状及分析
        3.2.1 底泥养分含量
        3.2.2 底泥重金属含量
        3.2.3 底泥Fe、Mn、Al含量
    3.3 小结
第四章 底泥污染控制实验研究
    4.1 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装置及运行方式
    4.2 实验测定仪器和方法
    4.3 实验底泥指标
    4.4 结果分析
    4.5 实验小结
第五章 底泥中磷酸盐的控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装置及运行方式
    5.2 实验测定仪器和方法
    5.3 实验底泥指标
    5.4 结果分析
    5.5 实验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型水库生态安全调查研究 ——以新丰江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课题调查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湖泊流域社会经济影响调查
    2.1 流域社会经济影响调查
        2.1.1 人口分布基本概况
        2.1.2 区域内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2.2 流域污染源状况调查
        2.2.1 点源污染
        2.2.2 面源污染
    2.3 点源污染负荷量统计
    2.4 面源污染负荷量统计
    2.5 污染负荷变化趋势
第三章 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状态调查
    3.1 流域水质调查
        3.1.1 监测方案
        3.1.2 评价标准
        3.1.3 评价方法
        3.1.4 入库河流水质评价结果
        3.1.5 库区水质评价结果
    3.2 湖库底质调查
        3.2.1 监测方案
        3.2.2 评价标准与方法
        3.2.3 评价结果
    3.3 湖库水生态调查
        3.3.1 监测方案
        3.3.2 调查与评价方法
        3.3.3 浮游植物评价结果
        3.3.4 浮游动物评价结果
        3.3.5 底栖动物评价结果
第四章 湖泊生态服务功能调查
    4.1 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调查
        4.1.1 采样点数量、采样频率及监测指标
        4.1.2 结果分析
    4.2 栖息地功能调查
        4.2.1 流域林地、湿地面积
        4.2.2 林草覆盖率
        4.2.3 水源涵养指数
    4.3 湖滨拦截功能调查
    4.4 人文景观调查
        4.4.1 人文景观功能
        4.4.2 珍稀物种生境代表性
第五章 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调查
    5.1 环保投入调查
    5.2 污染治理情况调查
        5.2.1 农村污水、垃圾收集与处理现状
        5.2.2 城镇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现状
        5.2.3 工业企业污水处理情况
    5.3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调查
    5.4 生态建设调查
        5.4.1 湖滨带建设情况
        5.4.2 植被覆盖率情况
    5.5 环境监管能力调查
    5.6 长效机制建立情况
第六章 湖泊生态安全综合评估
    6.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6.1.1 评估指标框架的选取
        6.1.2 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
        6.1.3 评估指标的筛选
    6.2 参照标准的确定
    6.3 数据预处理和标准化
    6.4 权重的确定
        6.4.1 研究方法的确定
        6.4.2 AHP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6.5 生态安全分级标准
    6.6 综合评估结果及分析
        6.6.1 方案层及目标层评估
        6.6.2 评估结果
        6.6.3 结果分析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生态视角下的北方城市河湖健康评价研究 ——以上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理论创新
        1.4.2 实践贡献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
        2.1.2 社会生态
        2.1.3 景观生态
        2.1.4 水生态文明
        2.1.5 河湖健康
        2.1.6 AHP层次分析法
        2.1.7 熵权法
    2.2 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生态视角下的河湖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指标构建原则
    3.2 河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指标说明
        3.3.1 河湖物理结构
        3.3.2 水质状况
        3.3.3 生物丰度指数
        3.3.4 社会服务功能
    3.4 层次分析法确定河湖健康评价指标权重
        3.4.1 构造判断矩阵确定权重系数
        3.4.2 问卷调查
        3.4.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3.4.4 典型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4.5 层次分析法河湖健康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5 熵权法确定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3.5.1 数据标准化处理
        3.5.2 确定信息熵
        3.5.3 确定指标权重
    3.6 指标最终权重
    3.7 指标权重合理性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案例分析
    4.1 上街区河湖基本情况
        4.1.1 河湖概况
        4.1.2 水文水资源状况
        4.1.3 河湖水质状况
    4.2 上街区主要河湖健康评价
        4.2.1 太溪湖
        4.2.2 东虢湖
        4.2.3 上湖
        4.2.4 开阳湖
        4.2.5 方顶湖
        4.2.6 汜水河
    4.3 案例分析研究结果分析
        4.3.1 各河湖评价结果分析
        4.3.2 存在主要问题
        4.3.3 上街区河湖水系生态提升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及展望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本文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境监测
        2.1.2 基层环境监测站
        2.1.3 管理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行政监督理论
        2.2.2 戴明循环
第3章 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的管理现状分析
    3.1 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基本情况
    3.2 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管理体系
        3.2.1 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管理文件体系
        3.2.2 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组织机构及职责
    3.3 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的外部监管
        3.3.1 万人评议
        3.3.2 S区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的监督性检测
        3.3.3 省环境监测中心的年度考核
        3.3.4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其下级质控中心的能力验证
第4章 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4.1 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2 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5章 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管理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5.1 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管理改进的原则和思路
    5.2 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的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5.2.1 管理目标分解表
        5.2.2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5.3 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管理改进方案评估
    5.4 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管理改进的措施
        5.4.1 优化组织机构
        5.4.2 完善管理体系文件
        5.4.3 加强内部控制
        5.4.4 加强外部控制
        5.4.5 规范仪器设备管理
        5.4.6 加强检测环境条件的控制,增强内务管理
        5.4.7 加大人员再教育力度,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近岸海域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时空分布预测分析研究
        1.2.2 水体Chl-a浓度分析研究
    1.3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4 本文组织
第2章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数据及其预处理
    2.1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数据概述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数据集组成
        2.1.3 Chl-a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2.2 海域环境监测数据预处理
        2.2.1 原始数据预处理
        2.2.2 特征构造
        2.2.3 特征处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聚类-回归堆叠的近岸海域Chl-a浓度时空分布预测方法
    3.1 近岸海域聚类划分方法
        3.1.1 基于K-means聚类的监测站位分组
        3.1.2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监测站位分组
        3.1.3 基于层次聚类的监测站位分组
        3.1.4 基于最优聚类的监测站位分组
    3.2 基于回归堆叠的近岸海域Chl-a浓度预测方法
    3.3 基于聚类-回归堆叠的近岸海域Chl-a浓度预测方法
    3.4 实验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KNN-LSTM的近岸海域Chl-a浓度时空分布预测方法
    4.1 基于KNN的近岸海域监测站位筛选方法
    4.2 基于LSTM的近岸海域Chl-a浓度预测方法
    4.3 基于KNN-LSTM的近岸海域Chl-a浓度时空分布预测方法
    4.4 实验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漕桥河水环境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环境现状
        1.1.1 全国地表水环境现状
        1.1.2 太湖水环境现状
        1.1.3 入太湖河流水质现状
    1.2 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经验
        1.2.1 国外水治理经验
        1.2.2 国内水治理经验
    1.3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漕桥河水环境现状
    2.1 漕桥河概况
    2.2 经济社会概况
        2.2.1 和桥镇
        2.2.2 万石镇
        2.2.3 周铁镇
        2.2.4 前黄镇
        2.2.5 雪堰镇
        2.2.6 控制单元划分
    2.3 漕桥河两岸土地利用现状
    2.4 河道功能现状
    2.5 水域岸线管理保护现状
    2.6 水生态现状
    2.7 已整治情况
第三章 漕桥河流域水质情况和污染现状
    3.1 水质情况
        3.1.1 主要考核断面水质情况
        3.1.2 沿程水质变化情况
        3.1.3 支浜水质情况
    3.2 污染源调查及入河量计算
        3.2.1 计算方法
        3.2.2 污染物入河量计算结果
    3.3 污染源结构分析
        3.3.1 工业污染源分析
        3.3.2 生活污染源分析
        3.3.3 农业面源污染源分析
    3.4 入湖污染物削减量测算
第四章 漕桥河流域主要存在问题
    4.1 水资源保护问题
    4.2 水域岸线管理保护问题
    4.3 水污染问题
        4.3.1 工业污染源
        4.3.2 生活污染源
        4.3.3 农业污染源
        4.3.4 支浜污染
    4.4 水环境问题
    4.5 水生态问题
    4.6 执法监管问题
第五章 治理对策和综合整治方案
    5.1 水污染防治
        5.1.1 加强工业污染整治
        5.1.2 全面落实生活污染治理
        5.1.3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5.1.4 深入开展支浜污染整治
        5.1.5 加大船舶污染治理力度
    5.2 水环境治理
    5.3 水生态修复
    5.4 各控制单元综合整治
        5.4.1 控制单元1(和桥镇)整治
        5.4.2 控制单元2(万石镇)整治
        5.4.3 控制单元3(周铁镇)整治
        5.4.4 控制单元4(前黄镇)整治
        5.4.5 控制单元5(雪堰镇)整治
    5.5 水质改善重点工程
        5.5.1 重点工程
        5.5.2 效益分析
        5.5.3 目标可达性分析
第六章 后期保障与维护建议
    6.1 法律法规保障
    6.2 经济政策保障
    6.3 组织协调保障
    6.4 监督管理机制
    6.5 科技支撑保障
    6.6 公众参与保障
    6.7 管理保护目标
第七章 结论
    7.1 水环境现状分析
    7.2 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五、本文章节安排
第一章 乡村企业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及其执行体制
    第一节 环保立法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实施的组织机构
        一、现行环境法律体系规定的执法部门
        二、环保部门的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体制
    第三节 乡村企业污染监管的执法体制
        一、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二、基层环保执法权的配置结构
        三、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中的“条”和“块”
第二章 环保执法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矿山企业的环境污染
        一、“矿业大镇”
        二、盛朝矿业公司
        三、恒久矿业公司
        四、“被污染包围的村庄”
    第二节 村庄不同主体的差异化认知
        一、污染受害不同
        二、农民环境利益分化
    第三节 基层环保执法的村庄语境
        一、农民的弱组织性
        二、自利的村干部
        三、上访的集体行动困境
第三章 环保执法的技术依赖及其后果
    第一节 污染认定的技术标准
    第二节 技术理性与生活理性之间的冲突
    第三节 环保执法的技术支配形式
        一、权威支配:污染认定的技术权力
        二、话语支配:污染识别的专业知识
        三、信息支配:污染信息的非开放性
    第四节 技术支配的后果
        一、技术权力支配排斥农民参与
        二、象征性补偿代替法律监管
第四章 县级环保部门“以罚代管”的制度逻辑
    第一节 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及其基本特性
        一、乡村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
        二、环境违法行为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基层环保执法的组织环境和“以罚代管”策略
        一、组织内部执行力不足
        二、组织之间的关系制约
        三、“以罚代管”的执法策略
    第三节 “以罚代管”的生成机制
        一、政商关系的嵌入
        二、企业与执法者的合作博弈
    第四节 “以罚代管”的社会后果
        一、污染问题得不到精准治理
        二、执法目标的消解
第五章 乡镇政府环境监管中的模糊性治理
    第一节 环境上访的属地管理
        一、农民环境上访
        二、乡镇政府模糊性应对
    第二节 环境监管中的模糊性因素和策略选择
        一、乡镇履职中的模糊性因素
        二、模糊性治理的实践
    第三节 模糊性治理的结构动因
        一、发展与稳定的双重考核体制
        二、权力-利益关系网络
        三、属地监管的“悬浮”
    第四节 模糊性治理对环保法律目标的消解
第六章 中央环保督察背景下地方政府的组织应对
    第一节 环保执法的专项行动与环保督察
        一、环保执法的专项行动
        二、环保督察
        三、中央环保督察的组织机制和目标
    第二节 中央环保督察的政治压力传导
        一、自上而下的组织动员与自下而上的群众信访
        二、政治压力传导的形式
        三、地方政府应对的组织机构
    第三节 “一切为了通过”:政治高压下乡村企业污染的运动式治理
        一、领导注意力传递
        二、执法力量整合
        三、责任倒逼机制
    第四节 环保督察的治理限度
        一、中央难以监督地方环境治理效果
        二、地方临时性应对而非整体性治理
结语
    一、基层环保执法的实践样态
    二、执法目标偏离与适度矫正
    三、基层环保执法的政治逻辑
    四、基层环保执法的弹性体制结构与改革挑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一 调研访谈人员名单
附录二 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及档案资料
附录三 全国部分乡村企业污染案例(2008-2018)
致谢

(8)综合治污背景下城市深基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 ——以昆明市长城中学深基坑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绿色施工及城市深基坑工程基本理论基础
    2.1 绿色施工的相关理论
        2.1.1 绿色施工基本概念及内容
        2.1.2 绿色施工原则及要求
    2.2 城市深基坑工程的相关理论
        2.2.1 城市深基坑工程概述
        2.2.2 城市深基坑工程发展的新特点
    2.3 城市深基坑工程施工的环境影响及对策
        2.3.1 基坑降水的环境影响及对策
        2.3.2 深基坑围护施工的环境影响及对策
        2.3.3 土方开挖的环境影响及对策
    2.4 综合治污相关政策
        2.4.1 综合治污的重要性及做法
        2.4.2 昆明市综合治污的基本要求
    2.5 绿色施工环境监测方法
    2.6 PSR框架理论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的绿色施工评价方法及不足
    3.1 传统的绿色施工评价方法
        3.1.1 专家意见法
        3.1.2 模糊数学评价法
    3.2 传统的绿色施工评价不足之处
        3.2.1 可操作性不强
        3.2.2 评价指标获取不客观
        3.2.3 指标获取缺乏动态连续性
        3.2.4 计算过程过于复杂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四活动的绿色施工评价模型研究
    4.1 四活动评价法模型的定义及模型构建
    4.2 四活动评价法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总指标体系
        4.2.2 施工活动环境影响指标
        4.2.3 环境改变自动监测指标
        4.2.4 环境改变民意调查指标
        4.2.5 环境改变处置措施指标
    4.3 四活动评价法客观指标数据的获取
        4.3.1 自动大气环境监测站
        4.3.2 连续实时噪声监测系统
        4.3.3 连续实时扬尘监测系统
        4.3.4 自动地下水环境监测站
    4.4 四活动评价法指标的权重和计算
        4.4.1 四活动评价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4.4.2 四活动评价法指标总得分的计算与定级标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昆明市长城中学深基坑项目
    5.1 昆明市长城中学深基坑项目概况
        5.1.1 昆明市长城中学深基坑项目简介
        5.1.2 昆明市长城中学深基坑项目区域条件
    5.2 昆明市长城中学深基坑项目施工主要技术要求
        5.2.1 土方开挖及降水的绿色施工控制要点
        5.2.2 深基坑支护的绿色施工控制要点
        5.2.3 旋挖灌注桩和高压旋喷桩施工要点
        5.2.4 钢筋混凝土支撑要点
        5.2.5 格构柱钢材支撑要点
    5.3 五华区长城中学深基坑项目绿色施工评价
        5.3.1 应用传统的评价法对长城中学基坑项目进行计算
        5.3.2 应用四活动评价法对长城中学基坑项目进行计算
        5.3.3 评价结果分析
    5.4 昆明市长城中学基坑项目绿色施工改进措施建议
        5.4.1 构建完整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
        5.4.2 全面推广绿色施工环境保护理念
        5.4.3 加强绿色施工培训
        5.4.4 采取雨季施工特别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9)基于高分影像的抚仙湖流域多尺度LULC时空演变及其与水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目标
        1.2.2 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与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抚仙湖流域LULC信息提取与表达
    2.1 流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湖泊水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源与数据处理
        2.2.1 数据源
        2.2.2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2.2.3 流域边界划分
    2.3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LULC变化信息提取
        2.3.1 多尺度对象随机森林方法流程
        2.3.2 基于MSORF的抚仙湖流域LULC信息提取
    2.4 LULC时空变化过程表达
        2.4.1 LULC时空变化过程表达方法
        2.4.2 基于过程对象的时空过程表达模型
        2.4.3 实验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抚仙湖流域LULC时空过程演变分析
    3.1 流域LULC数量结构特征分析
        3.1.1 全流域LULC数量结构特征
        3.1.2 子流域LULC数量结构特征
        3.1.3 河岸缓冲区LULC数量结构特征
    3.2 流域LULC时间变化分析
        3.2.1 流域LULC时间变化分析方法
        3.2.2 流域LULC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3 流域LULC空间变化分析
        3.3.1 流域LULC空间变化分析方法
        3.3.2 流域LULC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3.4 流域LULC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4.1 流域LULC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3.4.2 流域LULC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3.5 流域LULC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3.5.1 流域LULC时空演变过程分析方法
        3.5.2 流域LULC时空演变结果分析
    3.6 流域LULC强度空间分异
        3.6.1 流域LULC强度空间分异分析方法
        3.6.2 流域LULC强度空间分异分析
    3.7 流域LULC变化驱动力分析
        3.7.1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方法
        3.7.2 流域LULC时空演变驱动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抚仙湖流域LULC变化与水质关系
    4.1 研究尺度选择
        4.1.1 尺度的界定
        4.1.2 尺度的选取
    4.2 抚仙湖流域水质变化特征分析
        4.2.1 水质监测数据获取
        4.2.2 湖心和入湖河流水质总体特征分析
        4.2.3 入湖河流污染源分析
        4.2.4 入湖河流污染源区水质变化分析
    4.3 LULC类型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
        4.3.1 LULC类型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分析方法
        4.3.2 全流域尺度下LULC类型与湖心水质关系
        4.3.3 子流域尺度下LULC类型与入湖河流水质关系
        4.3.4 缓冲区尺度下LULC类型与入湖河流水质关系
        4.3.5 LULC类型对水质影响分析
    4.4 LULC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
        4.4.1 LULC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分析方法
        4.4.2 LULC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分析
        4.4.3 LULC格局与水质的多尺度关系模型
        4.4.4 LULC格局对水质影响分析
    4.5 土地利用强度与水质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抚仙湖流域水质变化情景模拟与调控
    5.1 流域LULC变化情景模拟
        5.1.1 流域LULC变化情景模拟方法
        5.1.2 基于CLUE-S模型的流域LULC变化情景模拟
        5.1.3 模拟结果精度验证
        5.1.4 流域LULC变化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2 基于LULC变化情景的水质变化
        5.2.1 基于LULC类型变化情景的水质变化预测
        5.2.2 基于LULC格局变化情景的水质变化预测
    5.3 不同LULC变化情景下的水环境质量调控
        5.3.1 流域LULC类型与尺度优化
        5.3.2 流域LULC格局与尺度优化
        5.3.3 流域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方式优化
        5.3.4 流域重点区域生态修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特色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
致谢

(10)突发性水污染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突发性水污染监测预警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2 突发性水污染监测预警系统的结构设计
    2.1 系统框架设计
    2.2 系统数据连接设计
3 突发性水污染监测预警系统的核心功能设计
    3.1 传输数据接收功能
    3.2 数据整编功能
    3.3 水质预警界限设定功能
4 结语

四、环境监测站水质监测数据库应用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五排水库水污染现状调查及底泥污染控制实验研究[D]. 曾军军. 湖北大学, 2020(02)
  • [2]大型水库生态安全调查研究 ——以新丰江水库为例[D]. 黄世裕.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3]生态视角下的北方城市河湖健康评价研究 ——以上街区为例[D]. 郑秋生. 郑州大学, 2020(02)
  • [4]温州市S区环境监测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林遵杰.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近岸海域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预测方法研究[D]. 贾潍佳. 山东大学, 2020(10)
  • [6]漕桥河水环境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D]. 陈忠. 江苏大学, 2020(02)
  • [7]基层环保执法的运行逻辑 ——以橙县乡村企业污染监管执法为例[D]. 王裕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综合治污背景下城市深基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研究 ——以昆明市长城中学深基坑项目为例[D]. 沈亚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基于高分影像的抚仙湖流域多尺度LULC时空演变及其与水质关系研究[D]. 李石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18
  • [10]突发性水污染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初探[J]. 王丽绒. 能源与节能, 2017(04)

标签:;  ;  ;  ;  ;  

环境监测站水质监测数据库应用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