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坎滑坡形成机理及治理建议

乌坎滑坡形成机理及治理建议

一、吴坎滑坡形成机理及治理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蔡俊超[1](2020)在《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全过程力学行为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现象广泛揭露于水电、交通、矿山等工程边坡中,对工程安全造成重要影响,其所处的变形演化阶段及力学状态是稳定性评价和治理方案选取的关键。而针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过程中各阶段力学特征研究尚有不足,特别是变形全过程中层间力学行为与变形特征研究较少。本文在查阅大量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体案例和现场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形成条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对柔性弯曲型倾倒的形成条件敏感性、倾倒破坏失稳机理与过程、阶段性层间力学行为特征和倾倒破坏力学判据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的全过程变形曲线,并建立了变形全过程的阶段性力学判据和针对性的稳定性评价方法。通过系统的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具有“柔性”特征、单层厚度小、中陡倾坡内是岩层发生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的必要条件,其发生条件分别体现了岩体力学特性、岩层厚度和岩层倾角等发育特征。(2)结合已有研究,选取岩层倾倒角、最大拉张量、单位拉张量、纵波波速、变形破裂特征等相关指标,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程度工程地质分区开展了研究,并总结了各分区岩体变形破裂的力学机理。(3)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选取苗尾水电站坝前边坡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反演验证模型合理性后,通过改变单因素条件分析了柔性弯曲型倾倒形成条件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坡高、坡角和岩体力学特性(岩体和结构面的内摩擦角)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影响显着,其次为岩层倾角。(4)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临空条件下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破坏的演化全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其失稳机理为:岩层倾倒弯曲→多级弯折面(带)形成→贯通性弯折面(带)形成→岩体沿某级贯通弯折面(带)剪切失稳。(5)选取典型岩体力学参数组(20MPa)开展柔性弯曲型倾倒数值计算模型研究,综合分析数值计算模型监测点位移曲线特征和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破坏特征,提出了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的全过程变形曲线。变形曲线表明倾倒变形全过程可分为启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暂稳阶段、蠕变阶段和失稳破坏阶段。通过力学分析,分别选取坡角(α)、岩层倾角(β)及岩层与坡面夹角()建立了各阶段的力学判据。(6)数值计算模型监测层面应力与位移曲线揭示了倾倒变形发展过程中层间作用力的分布规律与层间错动规律。启动阶段层间正应力与剪应力近乎全长分布,应力沿结构面深度未呈规则三角形分布,但应力的合力与三角形分布的结构面长度积分近似相等。伴随倾倒弯曲变形发展,层间张开,层间参与受力的层面长度逐渐减小。总体上,坡脚滑移区应力值最大,坡顶倾倒影响区应力值最小,坡体中部倾倒区应力值居中。层间位移规律表现为剪切位移远大于法向位移,且最大值发生在层面顶部或者层间“脱空”部位。(7)通过引入侧向约束系数和板梁截面侧向尺寸,建立倾倒变形三维力学模型,确定了倾倒弯曲折断深度与侧向约束系数、板梁宽度之间的量化关系。板梁首次折断深度随板梁侧向约束系数的减小而增大,表明侧向约束系数越小,临空条件越好,越易于发生倾倒破坏,且倾倒折断深度越大,揭示了倾倒变形破坏的边界效应。(8)基于柔性弯曲型倾倒体发育过程的时空变形特征,提出了“浅层初始阶段+深层最终阶段”的全过程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浅层初始阶段的稳定性采用改进折断面形态的悬臂梁方法。深层最终阶段的稳定性采用岩层变形最终形态的突变理论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实例中,研究表明分析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较为吻合。

王成龙[2](2019)在《宝鸡市底店北坡村黄土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滑坡是一种严重地质灾害,具有破坏性强且破坏不可逆的特点,给处于易发灾区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潜在威胁。许多大型黄土滑坡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大量发育,尤其是大气降水和地震的作用下,黄土滑坡灾害频频发生。宝鸡地区处于关中平原的西部,地质环境条件比较复杂,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一直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以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底店北坡村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此滑坡的野外现场调查以及相关土工试验数据的研究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边坡在不同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得出结论,并针对此结论对底店北坡滑坡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现场的实地勘察,对该地区的基本概况做出比较详细的了解,例如区域地质构造(主要断裂有渭河断裂、秦岭北缘前断裂和八渡—虢镇断裂)、气象和水文、地层及岩性(泥岩、卵石层、黄土、黄土状土、粉质黏土)、地下水(松散岩类孔隙水、承压水)等,并根据相关室内试验得出该地区的岩土工程特性。(2)详述该滑坡的结构特征、变形特征和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其内在影响因素主要是边坡形态、坡体结构、地应力和地层分布;外在影响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地震作用、人类活动和植被破坏。并对其发育过程和形成机理作出了详细分析说明。(3)在该滑坡稳定性分析中,首先采用了理正软件通过极限平衡法计算了对5个剖面各3种工况(自重工况、自重加降雨工况、自重加地震工况)进行计算,相应地得出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Fs及滑坡推力。再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通过折减系数法对该滑坡在三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对其稳定性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并与极限平衡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基本相符,存在差异性在笔者看来是由于极限平衡法在边坡工程中的局限性所致,综合最终得出该滑坡的稳定性结果,即滑坡在自重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在自重加降雨工况和自重加地震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欠稳定状态。(4)依据分析研究的结果,再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对该滑坡的发育程度的预测,对该滑坡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建议。(5)对提出的综合治理建议进行论证,采用CE05 2018-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计算出在采用微型桩治理后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进一步给出排水系统设计方案。

王昌明[3](2019)在《山西吕梁黄土滑坡成灾模式及降雨预警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全市大部分地区被不同厚度的黄土所覆盖,丘陵沟壑纵横,境内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尤其以黄土滑坡为主。根据调查显示,吕梁市共发生黄土滑坡221例,其中小型黄土滑坡172处,中型黄土滑坡36处,大型黄土滑坡13处,没有特大型及巨型滑坡,区内潜在的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触发因素以及如何预警成为各相关部门关心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丰富的黄土滑坡调查数据,查明了吕梁市滑坡的位置、数量、类型等,分析了滑坡时空分布特征,开展了研究区黄土滑坡易发性区划研究。在此基础上,为有效地制定单体滑坡防治政策,进一步总结典型黄土滑坡类型,开展典型黄土滑坡主控因子及成灾模式分析,基于非饱和土理论,以前期降雨量、当日降雨量为参数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程度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以计算结果为依据构建黄土滑坡预警模型,为黄土滑坡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得到如下结论:(1)研究区滑坡具有分布广、数量多、不均匀性等特征,其中以柳林县、交口县居多。在空间上分布具有沿不同地貌、褶皱断块具有分区性;灾害点沿公路、铁路以及河流线性分布明显;灾害点局部集中分布等特征。在时间上每年68月为滑坡发生高发期,尤其以降雨集中的78月居多,约占灾害总数的75%。(2)滑坡分布与地形地貌关系密切,高程8001300m、坡度525°、阳坡坡向、凹形坡、黄土梁岇区范围内,滑坡尤为发育。滑坡与地层岩性、植被指数、人类工程活动也有较好对应关系。(3)将研究区滑坡易发性程度分为四级: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以及不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面积占吕梁市总面积的23.26%,包含滑坡灾害点115个,占灾害总比例的51.8%,中易发区占吕梁市总面积的21.74%,包含滑坡灾害点85个占灾害总比例的38.28%,低易发区占吕梁市面积的44.42%,包含滑坡灾害点数20个占灾害比例的9%,不易发区占吕梁市面积10.58%,包含滑坡点1个占灾害比例0.45%。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面积占吕梁市总面积的45%,两区灾害点数占总灾害点数的90.08%,说明易发性分区结构合理。(4)将吕梁市黄土滑坡分为Q3单一层内滑动、Q3-Q2组合地层结构层内滑动以及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动三类。其中单一层内滑动的滑坡主要与自身坡高坡度有关,坡体越高、坡度越大灾害越易于发生,暴雨常常是这类滑坡的主导因素。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常常形成在基岩产状平缓的高陡斜坡部位,具有滑动势能大、滑速低、滑距小的特点,暴雨常常是诱发这类滑坡的主导因素。Q3-Q2接触面组合地层结构层内滑坡大多具有坡度较陡、坡高高的特征,暴雨与工程活动常常为引起此类滑坡发生的诱发因子。(5)基于数值模拟和现场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滑坡的演化过程、成灾模式以及主控因素,表明研究区黄土滑坡是在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耦合作用下形成的。(6)以堡只村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变形破坏特征、形成机制以及主控因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前期降雨量-降雨量的黄土边坡预警模型,并以滑坡滑动的降雨数据及近年来获取的监测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与实际情况一致,具有一定适用性。

赵能浩[4](2019)在《基于剪切带摩擦—生热—增压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滑坡(High-speed landslide)由于其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且难以预防,容易导致灾害区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常被形容为灾难性滑坡(Catastrophic landslide)。速度快、滑距远、体积大、致灾性是其最为显着的特征。高速滑坡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地质灾害,其机理性研究和运动过程模拟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关于高速滑坡的动力学机理,长期以来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认识,源于其运动速度之快、滑动距离之远,难以用常规运动学方法进行解释。有学者提出,在高速滑坡加速启动的短短数十秒阶段,底部剪切带剧烈摩擦,产生极高的热量,在热增压效应下,使得剪切带内的超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大,导致滑动面抗剪强度骤降,从而致使上覆滑体加速滑动。然而,由于上覆滑坡体与底部剪切带在厚度上的巨大差异,使得目前该理论仅局限于一维简化模型;另外,剪切带内产生的高温一旦超过孔隙水的沸点,势必会产生汽化现象,便涉及剪切带内多相热力学耦合问题。上述问题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且严重制约了高速滑坡摩擦-生热-增压促滑理论的发展。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高速滑坡的动力学机理、摩擦-生热-增压动力学模型以及滑坡体运动力学模型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然后搜集了国内外50例典型高速滑坡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了高速滑坡的地质条件、触发条件、动力学过程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考虑热-水-力耦合和热-水-汽-力耦合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算例验证。基于上述所建立的模型,研究了高速滑坡启动控制参数,包括滑体与剪切带的厚度效应,水力学及热力学参数的影响,以及滑动面倾角与滑体初始加速度的影响。最后,将模型应用于2个工程实例,包括已经发生高速滑动的西藏易贡滑坡,及尚未发生灾难性破坏,但存在潜在高速滑动隐患的甘肃青崖岭滑坡。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列述如下:(1)总结了高速滑坡基本特征。搜集了国内外共50例典型高速滑坡案例资料,并将其基本信息列入附表一中。基于所搜集的高速滑坡案例资料,分别对其地质条件特征(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滑坡体与剪切带物质结构等)、触发条件(主要包括地震触发、降雨触发、冰雪融化触发、水库蓄水触发、岩崩加载触动、变形累积(属自然失稳)、人工采矿触发、火山喷发触发等8类)、动力学特征(速度与位移、残余动摩擦角、体积效应、物质形态转化)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总结了一般性规律。(2)发展了考虑热-水-力耦合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本章基于剪切带摩擦-生热-增压促滑机理,在一维滑坡热-水-力耦合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条分法,将滑体划分为一系列小滑块和底部对应的局部剪切带,分别建立了每个滑块的运动方程,和每个剪切带内的热量方程和孔压方程。该模型包括三大控制方程:上覆滑体的运动方程,底部剪切带的热量方程和孔压方程。选取了Vaiont滑坡进行算例分析。通过本文的模型证实,滑坡摩擦-生热-增压的促滑机制受滑体不规则的空间形态特征影响较大;并且通过算例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拟二维热-水-力耦合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3)首次提出了考虑热-水-汽-力耦合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剪切带内摩擦生热,导致温度升高,一旦超过孔隙水沸点,则会发生汽化现象,进而影响剪切带内超孔压,以及上覆滑体的动力学过程。本部分的研究内容在剪切带热-水-力耦合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孔隙水高温汽化过程,建立了考虑剪切带热-水-汽-力耦合的滑坡动力学模型,并选取Vaiont滑坡进行算例分析。(4)研究了高速滑坡的启动控制参数。本部分基于滑坡剪切带热-水-力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重要控制参数,如滑体厚度、剪切带厚度、热传导系数、热增压系数、渗透系数、滑动面倾角及滑体初始加速度等,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阐明了其对滑体速度、剪切带温度和超孔压的控制机理,从摩擦-生热-增压-加速的角度,为滑坡启动后发展为高速滑坡的潜在可能性判断提供了重要学科理论依据。(5)基于剪切带摩擦-生热-增压的高速滑坡热-水(汽)-力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工程实例应用。本部分将前文建立的基于剪切带摩擦-生热-增压的高速滑坡热-水(汽)-力耦合动力学模型,应用于国内西藏易贡滑坡和甘肃青崖岭滑坡,前者为已产生高速滑动的灾难性滑坡,后者为尚未发生灾难性破坏,但存在潜在高速滑动隐患的古滑坡。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进一步促进了对于高速滑坡的认识,丰富了高速滑坡动力学机理,发展了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还为潜在高速滑坡的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郑吉云[5](2019)在《云南石马哨排土场滑坡特征及防治工程研究》文中认为排土场的安全稳定受场区工程水文条件、排土工艺、过程管控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控制。排土场选址不当、地基处理不到位、堆排工艺不合理、防护措施不科学以及超高超量堆排均会形成排土场病害。在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云南山区,排土场病害现象较为突出,形成了排土场安全事故或灾害隐患,严重制约了矿山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因此,合理规划矿山生产建设,落实好国家、地方相关政策要求,有效控制排土场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做好排土场病害防治意义重大。本文以云南石马哨排土场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勘查手段查明滑坡的地质背景条件、滑坡基本特征和成因条件,对滑坡的形成机制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开展防治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勘查,查明了滑坡区及周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环境背景条件;查清滑坡基本特征(规模、边界、结构、变形),获取了滑体、滑带、滑床的相关岩土参数;分析了滑坡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该滑坡为特大型深层推移式填土滑坡,控滑结构面为堆体与原始斜坡的接触带,滑动面近似圆弧形。2、排土场地形条件复杂,基底存在工程地质性质不良的红黏土层,在地表水体疏排不畅大量入渗软化并增加坡体重量和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的背景条件下,持续的不合理排土加载诱发了排土场滑坡灾害。3、对排土场滑坡整体和前缘局部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在现状条件下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局部在强暴雨条件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存在滑动破坏的可能。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评价结果吻合。4、根据排土场滑坡特征及稳定性,结合周边环境影响因素和保护对象,经分析比选,确定滑坡防治方案为:清坡减载+抗滑桩+排水措施+挡土墙+拦挡坝等工程进行综合防治。通过防治工程的实施,滑坡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了滑坡稳定性,确保了保护对象的安全,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为类似排土场滑坡灾害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赵华[6](2016)在《高速公路沿线黄土滑坡群(带)的利导与整治》文中提出岢(岚)—临(县)高速公路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吕梁山脉中北段,沿线近80 km范围内有百余个成带或成群分布的黄土滑坡。初勘和详勘查明了沿线滑坡群产生的地质环境条件和诱发因素,论证了滑坡群的成因机理与活动特征针对不同路段滑坡群(带)的发育特征和活动性,提出了相应的利导建议与防治措施:对滑坡危害特别严重且有备选路线的路段,建议采取选线避让措施;对滑体小、滑坡相对稳定的路段,提出了公路建设与沿线土地利用有效结合的削方减载回填压脚的措施;对稳定性差且无备选线路避让的滑坡,采用线路微调结合一定的支挡措施;对滑坡间存在相互牵制,或规模较大、稳定性差的滑坡,需开展专项治理设计。所得结论为科学、经济地整治沿线滑坡灾害提供了技术支撑。

赵鹏[7](2016)在《基于ABAQUS的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抗滑桩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受特殊地形地貌和地质环境的影响,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为严重。抗滑桩作为治理滑坡的一种常用形式在实际工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滑坡的类型、特点、稳定性计算方法、治理原则和措施、抗滑桩的设计理论以及设计要求进行了归纳。采用ABAQUS有限元法,通过滑坡等效塑性区贯通和特征点水平位移发生突变的联合判定准则确定其稳定安全系数,并进行了准则的合理性评价。同时,分析了多层土质滑坡的土体参数对其变形和安全系数的影响,并结合灰色系统理论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排序。总结了抗滑桩常见的破坏模式,并通过ABAQUS仿真搜索了某电站厂房滑坡的最危险滑动面具体位置。通过单排抗滑桩嵌入稳定土层深度、布桩位置、桩身直径、桩顶约束对抗滑桩治理滑坡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此外,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双排桩排距变化对前后排桩受力、变形机理及滑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并运用上述仿真成果对汉中市勉县周家山镇滑坡进行了综合治理。得出主要成果如下:1)不同桩顶约束条件下,桩头自由时桩身的横向位移大于桩头铰接时和桩头固定时的横向位移;滑坡安全系数随桩顶约束增强而提高。2)合理布设单排抗滑桩位置为0.35≤k≦0.55时治理效果比较明显。滑坡安全系数先随桩径的增加而增加,最后趋于稳定;抗滑桩的最大弯矩发生在滑动面周围,而最大剪力发生在离滑动面一定距离的深部;抗滑桩嵌固入稳定土层深度为0.5-1.0倍覆盖层厚度时较合理。3)排距的变化仅对桩内力的大小产生影响,而不影响其分布形态。当双排桩的排距较小时,前排桩内力小于后排桩内力,且随着排距的增大,后排桩的内力逐渐减小,前排桩的内力逐渐增加,最终超越后排桩。

赵永辉[8](2016)在《澜沧江古水水电站争岗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文中提出拟建古水水电站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澜沧江上游段,区内高山峡谷地貌较发育,岸坡层状岩体倾倒变形强烈,沿岸发育多处由倾倒变形演化的大滑坡,争岗滑坡就属其中之一。争岗滑坡位于古水水电站坝址下游右岸直线距离约1km处。滑坡堆积体平均厚度约37.11m,面积约128×104m2,体积4750×104m3,为一处巨型岩质古滑坡。滑坡近期变形明显,有局部复活的迹象,一旦滑坡出现较大规模失稳将对古水水电站的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构成威胁。据调查,该河段上下游20km范围内,两岸岩体倾倒变形强烈,且规模较大的滑坡共4处。在如此短的河段内,为何如此高频率地发育这类巨型滑坡?两岸岩体强烈倾倒变形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演化为滑坡?争岗滑坡前缘出露400米厚的硬质玄武岩,其如何从前缘硬质玄武岩内剪出形成巨型滑坡?这些问题都需要展开深入研究。本文对争岗滑坡的基本特征、成因机理、演化过程、稳定性状况、滑坡所在河段岸坡岩体倾倒变形发育特征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滑坡所在河段岩体强烈倾倒变形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岸坡岩体特殊的陡倾层状结构是其主要内因,而第四纪更新世以来澜沧江河谷强烈、快速的下切作用形成的河谷高陡临空面为倾倒变形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伴随河谷快速下切带来的岸坡岩体强烈卸荷作用为岸坡深部岩体的倾倒变形提供了进一步的动力源。(2)该河段岩体倾倒变形的主要类型为倾倒坠覆、倾倒蠕变和倾倒折断,其破坏机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形式,即层内剪切错动、层间剪切错动、层内拉张破裂和张剪破裂。(3)滑坡区岩体内发育多条构造成因的顺坡向软弱结构面,前缘玄武岩浅表层内发育两组缓倾角卸荷裂隙。滑坡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中后缘反倾岩层通过倾倒折断面向河谷方向滑移,前缘玄武岩在上部岩体荷载和自身重力作用下沿其内部的顺坡向软弱结构面和缓倾角卸荷裂隙产生剪切-滑移。(4)争岗巨型滑坡的演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微(未)变形阶段;(2)中后缘倾倒蠕变,前缘剪切-滑移变形阶段;(3)中后缘倾倒坠覆,前缘剪切-滑移面贯通阶段;(4)滑移失稳阶段。(5)基于FLAC3D和Geo Studio,研究了争岗滑坡现在的稳定性和未来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争岗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好;降雨条件下,Ⅰ区中后缘和Ⅱ区中前缘均存在失稳的可能。

胡鹏[9](2015)在《秦巴山区浅层堆积膨胀土滑坡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秦巴山区典型的膨胀土滑坡入手,总结了该地区膨胀土滑坡的特点,进一步分析研究了灾害发生的机理,为整个地区涉及膨胀土滑坡的工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王亚洲,王武刚[10](2015)在《西康高速牛岔湾滑坡及其对村民房屋变形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建设工程是否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对村民房屋的影响判断是个敏感而难做的课题,本文通过现有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对安康市汉滨区牛岔湾滑坡进行了评价,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及当地工程经验,对牛岔湾内村民房屋的开裂变形原因进行了定性分析,鉴定了滑坡对村民房屋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防治方案建议。

二、吴坎滑坡形成机理及治理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坎滑坡形成机理及治理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全过程力学行为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破坏特征与分类研究
        1.2.2 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形成条件因素研究
        1.2.3 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演化过程与阶段性研究
        1.2.4 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1.2.5 主要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的基本特征
    2.1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概述
        2.1.1 倾倒变形的一般分类
        2.1.2 基于变形破坏机理与过程的倾倒变形工程地质分类
    2.2 典型柔性弯曲型倾倒案例
        2.2.1 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
        2.2.2 澜沧江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
        2.2.3 澜沧江黄登水电站坝址区1#倾倒变形体
    2.3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边坡发育特征
    2.4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2.4.1 倾倒岩体结构特征
        2.4.2 倾倒折断面特征
        2.4.3 未倾倒岩体结构特征
    2.5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2.5.1 坡表的变形破坏特征
        2.5.2 坡内的变形破坏特征
        2.5.3 柔性弯曲型倾倒工程地质分区特征
    2.6 柔性弯曲型倾倒岩体力学参数阈值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形成条件敏感性分析
    3.1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形成条件概述
    3.2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形成条件研究案例
        3.2.1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
        3.2.2 参数选取与模型构建
        3.2.3 计算模型可靠性验证
    3.3 边坡临空条件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影响研究
        3.3.1 规模效应
        3.3.2 坡高效应
        3.3.3 坡角效应
    3.4 边坡岩层几何条件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影响研究
        3.4.1 岩层倾角对倾倒变形影响分析
        3.4.2 岩层厚度对倾倒变形影响分析
    3.5 边坡岩体力学特性对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影响研究
        3.5.1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对倾倒变形影响分析
        3.5.2 结构面力学参数对倾倒变形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演化过程与破坏模式的离心试验模型研究
    4.1 离心试验模型方案
        4.1.1 试验目的及试验原理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模型设计
    4.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变化特征分析
    4.3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应力位移特征分析
        4.3.1 倾倒变形破坏全过程坡体应力与变形发育规律
        4.3.2 倾倒变形破坏全过程坡体位移与变形发育特征
        4.3.3 倾倒变形破坏全过程阶段性特征分析
    4.4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失稳模式研究
        4.4.1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弯折面发育过程研究
        4.4.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工程地质分区特征
        4.4.3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失稳过程模式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力学行为特征与力学判据研究
    5.1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演化特征研究
        5.1.1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演化研究模型
        5.1.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演化阶段性分析
    5.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全过程力学判据研究
        5.2.1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启动阶段力学判据研究
        5.2.2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暂稳阶段力学判据研究
        5.2.3 柔性弯曲型倾倒-破坏蠕变阶段力学判据研究
    5.3 考虑侧向约束的倾倒折断深度力学判据研究
        5.3.1 考虑侧向约束的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三维力学模型
        5.3.2 考虑侧向约束的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折断判据研究
        5.3.3 侧向约束对倾倒变形折断深度影响定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边坡稳定性研究
    6.1 现有方法评述
    6.2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稳定性分析方法设想
    6.3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稳定性分析方法构建
        6.3.1 浅层初始阶段稳定性分析方法
        6.3.2 深层最终阶段稳定性分析方法
    6.4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案例分析
        6.4.1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浅层初始阶段稳定性分析
        6.4.2 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深层最终阶段稳定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2)宝鸡市底店北坡村黄土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底店北坡村黄土滑坡基本况及形成因素
    2.1 底店北坡村黄土滑坡地质环境条件
        2.1.1 位置、地形及地貌
        2.1.2 气象和水文
        2.1.3 区域地质构造
        2.1.4 地层岩性
        2.1.5 地下水
        2.1.6 地层分布
        2.1.7 岩土工程特性
    2.2 底店北坡村黄土滑坡主要特征
        2.2.1 范围、规模及特征
        2.2.2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2.2.3 滑坡变形特征
    2.3 底店北坡村黄土滑坡主要影响因素
        2.3.1 内在因素
        2.3.2 外在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底店北坡村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与稳定性分析
    3.1 底店北坡村黄土滑坡的发育过程
        3.1.1 应力集中阶段
        3.1.2 蠕动—裂隙阶段
        3.1.3 强降雨启动阶段
        3.1.4 滑移—破坏阶段
        3.1.5 逆掩—压密阶段
    3.2 底店北坡村黄土滑坡的形成
    3.3 底店北坡村黄土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3.3.1 定性评价
        3.3.2 定量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有限元软件ABAQUS概述
    4.2 本构模型的选取
        4.2.1 线弹性模型
        4.2.2 非线性弹性模型
        4.2.3 弹塑性模型
    4.3 屈服准则的选取
    4.4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及其计算流程
    4.5 边坡失稳判断的标准
    4.6 计算条件
        4.6.1 材料分区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4.6.2 单元网格划分
        4.6.3 计算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底店北坡村黄土滑坡综合治理硏究
    5.1 防治方案建议
        5.1.1 常见的边坡加固与防护技术方法
        5.1.2 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5.1.3 结论及建议
    5.2 防治设计部分
        5.2.1 防治等级及安全系数
        5.2.2 治理方案论证
        5.2.3 排水系统设计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山西吕梁黄土滑坡成灾模式及降雨预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易发性区划研究现状
        1.2.2 山西黄土滑坡分类与破坏机制研究现状
        1.2.3 滑坡降雨预警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与水文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人类工程活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黄土滑坡易发性区划研究
    3.1 概述
    3.2 黄土滑坡发育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2.1 空间分布特征
        3.2.2 时间分布规律
    3.3 易发性评价指标选取与分级
        3.3.1 高程
        3.3.2 坡度
        3.3.3 坡向
        3.3.4 坡体形态
        3.3.5 起伏度
        3.3.6 地貌
        3.3.7 植被指数
        3.3.8 地层岩性
        3.3.9 人类工程活动
    3.4 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
    3.5 易发性评价模型与方法
        3.5.1 信息量法
        3.5.2 Logistic回归
        3.5.3 信息量与逻辑斯回归耦合模型
    3.6 易发性区划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土滑坡主控因子及成灾模式
    4.1 概述
    4.2 典型黄土滑坡类型与主控因子分析
    4.3 典型滑坡成灾模式分析
        4.3.1 Q_3 单一黄土层内滑动
        4.3.2 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动
        4.3.3 Q-3-Q_2 接触面组合地层结构层内滑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非饱和土理论构建滑坡降雨预警模型
    5.1 概述
    5.2 模型构建思路
    5.3 非饱和降雨入渗原理
    5.4 数值计算的条件设定
    5.5 降雨预警模型的建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堡只村黄土滑坡降雨预警应用与分析
    6.1 概述
    6.2 监测数据分析
    6.3 预警模型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剪切带摩擦—生热—增压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高速滑坡动力学机理
        1.2.2 剪切带摩擦-生热-增压动力学模型
        1.2.3 滑坡体运动力学模型
        1.2.4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高速滑坡基本特征
    2.1 引言
    2.2 高速滑坡的速度阈值定义
    2.3 国内外典型高速滑坡
        2.3.1 国内典型高速滑坡
        2.3.2 国外典型高速滑坡
    2.4 高速滑坡的地质条件特征
        2.4.1 地形地貌特征
        2.4.2 滑坡体物质结构特征
        2.4.3 剪切带物质结构特征
    2.5 高速滑坡的触发条件
        2.5.1 地震触发
        2.5.2 水动力条件触发
        2.5.3 累积变形能释放触发
    2.6 高速滑坡的动力学特征
        2.6.1 速度与位移
        2.6.2 残余动摩擦角
        2.6.3 体积效应
        2.6.4 物质形态转化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热-水-力耦合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概述与基本假设
    3.3 滑体运动方程
        3.3.1 滑体物理力学概化模型
        3.3.2 基于动力条分的运动方程
        3.3.3 初始条间力的确定
    3.4 剪切带内的控制方程
        3.4.1 剪切带物理力学概化模型
        3.4.2 热量方程
        3.4.3 孔压方程
        3.4.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5 耦合方程的数值求解
        3.5.1 有限差分法
        3.5.2 耦合方程有限差分格式
    3.6 算例分析
        3.6.1 Vaiont滑坡概况
        3.6.2 模型参数
        3.6.3 计算结果分析
        3.6.4 关于结果的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热-水-汽-力耦合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概述与基本假设
    4.3 剪切带水-汽两相混合结构
    4.4 剪切带内的控制方程
        4.4.1 热量方程
        4.4.2 孔压方程
        4.4.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4.5 耦合方程的数值求解
        4.5.1 主要变量的维度分析
        4.5.2 耦合方程有限差分格式
    4.6 算例分析
        4.6.1 模型参数
        4.6.2 计算结果分析
        4.6.3 关于结果的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滑坡启动控制参数研究
    5.1 引言
    5.2 无限边坡单平面滑动模型
    5.3 滑体与剪切带的厚度效应
        5.3.1 滑体厚度对滑坡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5.3.2 剪切带厚度对滑坡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5.4 水力学及热力学参数影响分析
        5.4.1 热传导系数对滑坡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5.4.2 热增压系数对滑坡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5.4.3 渗透系数对滑坡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5.5 滑动面倾角与初始加速度的影响分析
        5.5.1 滑动面倾角对滑坡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5.5.2 初始加速度对滑坡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应用
    6.1 引言
    6.2 西藏易贡滑坡实例分析
        6.2.1 易贡滑坡概况
        6.2.2 模型参数
        6.2.3 计算结果
        6.2.4 讨论
    6.3 甘肃青崖岭滑坡实例分析
        6.3.1 青崖岭滑坡概况
        6.3.2 模型参数
        6.3.3 计算结果
        6.3.4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5)云南石马哨排土场滑坡特征及防治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排土场相关研究成果
        1.2.2 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排土场基本情况
    2.2 气象及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2.5.1 地质构造
        2.5.2 新构造运动
    2.6 水文地质条件
        2.6.1 地下水类型
        2.6.2 地下水特征
        2.6.3 水的腐蚀性
    2.7 工程地质条件
        2.7.1 工程地质岩组
        2.7.2 不良地质作用
        2.7.3 岩土工程性质
        2.7.4 工程地质评价
    2.8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排土场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3.1 滑坡基本特征
    3.2 滑坡边界特征
        3.2.1 滑坡后缘
        3.2.2 滑坡中部
        3.2.3 滑坡前缘
        3.2.4 滑坡左侧边界
        3.2.5 滑坡右侧边界
        3.2.6 滑坡影响区
    3.3 滑坡变形特征
        3.3.1 滑坡裂缝
        3.3.2 滑坡负地形
    3.4 滑坡结构特征
        3.4.1 滑体
        3.4.2 滑带
        3.4.3 滑床
    3.5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5.1 滑坡影响因素
        3.5.2 滑坡成因机制
第4章 排土场滑坡稳定性评价
    4.1 定性评价
    4.2 定量评价
        4.2.1 计算方法
        4.2.2 计算工况及荷载组合
        4.2.3 计算参数
        4.2.4 稳定状态判断标准
        4.2.5 计算结果
    4.3 稳定性综合评价
    4.4 滑坡威胁危害及发展趋势
第5章 排土场滑坡防治工程
    5.1 防治目标及原则
    5.2 防治方案确定
        5.2.1 防治总体思路
        5.2.2 防治方案比选
    5.3 防治工程设计
        5.3.1 设计依据标准及参数
        5.3.2 清坡减载设计
        5.3.3 抗滑桩设计
        5.3.4 截排水沟设计
        5.3.5 挡土墙设计
        5.3.6 拦挡坝设计
    5.4 监测工程设计
        5.4.1 监测目的任务
        5.4.2 监测工作部署
    5.5 防治效果评价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高速公路沿线黄土滑坡群(带)的利导与整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吕梁山脉中北段工程地质特征
2 公路沿线滑坡群的工程地质特征
3 黄土滑坡群利导与整治方法
4 结论

(7)基于ABAQUS的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抗滑桩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滑坡的特点和类型
        1.2.1 滑坡的特点
        1.2.2 滑坡的分类
    1.3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概述
        1.3.1 滑坡稳定定性分析方法
        1.3.2 滑坡稳定定量分析方法
    1.4 滑坡治理的原则和措施
        1.4.1 滑坡治理的原则
        1.4.2 滑坡治理的措施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滑坡稳定计算理论及抗滑桩设计理论
    2.1 滑坡形成的条件
        2.1.1 滑坡体所处的地形地貌条件
        2.1.2 地质构造
        2.1.3 水文地质条件和地震作用
    2.2 滑坡稳定计算理论
        2.2.1 极限平衡法
        2.2.2 平面滑动法
        2.2.3 传递系数法
        2.2.4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2.3 灰色系统理论法分析滑坡稳定影响因素
    2.4 抗滑桩简介
        2.4.1 抗滑桩研究现状
        2.4.2 抗滑桩设计的要求
        2.4.3 抗滑桩设计理论简介
    2.5 本章小结
3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及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分析
    3.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3.2 岩土工程中常用的本构模型
        3.2.1 有限元模型理论
        3.2.2 弹性模型
        3.2.3 扩展的Drucker-prage模型
        3.2.4 ABAQUS关于桩-土接触分析
    3.3 滑坡稳定性的ABAQUS分析
        3.3.1 ABAQUS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原理
        3.3.2 滑坡的有限元判定准则
    3.4 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影响滑坡稳定的主要因素
        3.4.1 影响滑坡稳定的单因素有限元分析
        3.4.2 灰色度理论系统及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
        3.4.3 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多层土质滑坡稳定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抗滑桩的有限元受力机理分析
    4.1 抗滑桩的常见类型
        4.1.1 抗滑桩的分类
        4.1.2 工程中常用的抗滑桩类型
        4.1.3 工程中常用的双排抗滑桩类型
        4.1.4 抗滑桩常见的破坏模式
    4.2 无支护状态下的滑坡有限元分析
        4.2.1 无支护状态下滑坡稳定系数的确定
        4.2.2 滑坡滑裂面精确位置的确定
    4.3 单排抗滑桩的有限元分析
        4.3.1 抗滑桩桩径改变的受力及变形机理
        4.3.2 抗滑桩嵌入稳定层深度的数值模拟分析
        4.3.3 抗滑桩布桩位置的数值模拟分析
        4.3.4 抗滑桩桩顶约束的数值模拟分析
    4.4 双排抗滑桩的有限元分析
        4.4.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4.4.2 设桩位置的数值模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汉中市勉县周家山镇滑坡抗滑桩计算分析
    5.1 工程概况
        5.1.1 滑坡地形地貌
        5.1.2 滑坡的物质组成
    5.2 滑坡的破坏方式、基本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
    5.3 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
        5.3.1 计算参数的选取及稳定性评价标准
        5.3.2 稳定性计算结果
    5.4 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
    5.5 抗滑桩支护模拟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澜沧江古水水电站争岗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斜坡岩体倾倒变形成因机理研究现状
        1.2.2 滑坡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3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
    2.1 工程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形地貌
        2.2.2 区域地质构造
        2.2.3 区域构造应力场
        2.2.4 区域地震活动
第3章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层岩性
    3.2 地形地貌
    3.3 地质构造
    3.4 水文地质条件
    3.5 不良地质现象
第4章 争岗滑坡主要发育特征
    4.1 滑坡堆积体形态特征和滑坡边界
        4.1.1 形态特征
        4.1.2 滑坡边界
    4.2 滑体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4.2.1 物质组成
        4.2.2 结构特征
    4.3 滑带及滑床特征
        4.3.1 滑带特征
        4.3.2 滑床特征
    4.4 近期变形破坏特征
        4.4.1 Ⅰ区变形破坏特征
        4.4.2 Ⅱ区变形破坏特征
第5章 滑坡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研究
    5.1 滑坡所在河段澜沧江河谷发育历史分析
    5.2 近坝河段巨型滑坡的发育特征
    5.3 滑坡所在河段岸坡岩体倾倒变形的发育特征
        5.3.1 倾倒变形体的主要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
        5.3.2 倾倒变形体的变形破裂模式
        5.3.3 倾倒变形体的工程地质分类
    5.4 争岗滑坡的成因机理及演化过程分析
第6章 滑坡堆积体演化趋势研究
    6.1 滑坡变形分析
        6.1.1 计算模型的建立
        6.1.2 计算参数的选取
        6.1.3 计算结果分析
    6.2 滑坡稳定性评价
        6.2.1 计算工况的确定
        6.2.2 计算参数的选取
        6.2.3 计算模型的建立
        6.2.4 计算结果分析
    6.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吴坎滑坡形成机理及治理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反倾岩质边坡柔性弯曲型倾倒变形全过程力学行为及稳定性研究[D]. 蔡俊超.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宝鸡市底店北坡村黄土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研究[D]. 王成龙.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3]山西吕梁黄土滑坡成灾模式及降雨预警模型研究[D]. 王昌明.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基于剪切带摩擦—生热—增压的高速滑坡动力学模型研究及工程应用[D]. 赵能浩.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5]云南石马哨排土场滑坡特征及防治工程研究[D]. 郑吉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高速公路沿线黄土滑坡群(带)的利导与整治[J]. 赵华. 灾害学, 2016(03)
  • [7]基于ABAQUS的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抗滑桩优化设计[D]. 赵鹏. 西安工业大学, 2016(02)
  • [8]澜沧江古水水电站争岗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D]. 赵永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9]秦巴山区浅层堆积膨胀土滑坡机理研究[A]. 胡鹏. 秦巴山区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10]西康高速牛岔湾滑坡及其对村民房屋变形的影响分析[A]. 王亚洲,王武刚. 秦巴山区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

标签:;  ;  ;  ;  ;  

乌坎滑坡形成机理及治理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