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心理测评工具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多种心理测评工具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一、在心理学教学中应用多项心理测评仪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孙卉[1](2021)在《农村预备师资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研究 ——以江苏省乡村定向师范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农村预备师资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本研究以江苏省乡村定向师范生群体为例,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模型构建、问卷编制、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分析、培训提升等内容,开展了五个分研究:研究1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的方法,构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模型;研究2基于构建的模型,按照测量学的标准和要求,编制了用于测查农村中小学教师/乡村定向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水平的问卷;研究3利用编制的问卷,对江苏省乡村定向师范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现状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4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和思路,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探讨了乡村定向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影响因素;研究5基于前序研究的内容,开发了用于提升乡村定向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水平的教学课程,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验证其有效性和稳定性。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模型包含六个维度(分别是乡村情怀、能力技巧、人格特质、自我调整、知识积累和伦理规范)和21个具体的特征,每一个维度都包含了 21个具体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中一些属于鉴别性特征,即能够将特定工作中的一般绩效者与卓越绩效者区分开的特质(包括了解农村、扎根农村、理解共情、影响能力、真诚尊重、发现问题、理性思考、知识积累、职业兴趣、把握规律等),另一些属于基准性特征,即胜任某项工具需要具备的一些基础的特质(包括建立关系、教学能力、诊断干预、危机干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人格健全、自控能力、成就动机、自我认识、伦理规范等)。第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编制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问卷》的信度、效度等指标均符合心理与教育测量学要求。最终确定的问卷包含七个维度,即“能力技巧1”、“能力技巧2”、“自我调整”、“人格特质”、“乡村情怀”、“知识积累”和“伦理规范”,合计包含42个项目。第三,基于江苏省乡村定向师范生群体的大规模调查显示:(1)受测师范生在“伦理规范”维度上的得分最高,而在“能力技巧”和“乡村情怀”方面得分较低。(2)与农村教师群体相比,乡村定向师范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得分较低。(3)乡村定向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在性别、年级、专业、学校、课程学习情况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第四,基于深度访谈的研究发现,乡村定向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知识技能、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培养训练和政策要求等,以上内容又可以构建出内在因素(包括知识技能、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外在因素(包括培养训练、政策要求)两个大类。内外两方面因素综合发挥作用:一方面,内在因素通常直接作用于乡村定向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另一方面,外在因素则需要通过内在因素而作用于胜任力。第五,基于模型建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而开发的教学干预从知识技能、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培养训练四个角度入手,尝试提升乡村定向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力水平。经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实验班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大部分维度和总分上,分数均有显着提升,表明教学干预是有效的,并且其效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上研究结果为乡村定向师范生乃至整个师范生群体的培养提供了借鉴,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评估、提升等方面为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思路。此外,在后续的研究中,样本的代表性问题、研究内容与实践要求之间的契合度问题、实践中的伦理冲突问题等依然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李卫卿[2](2020)在《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干预的研究 ——以K基地新兵跳伞为例》文中指出在军事训练的管理教育中,军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已被纳入《空降兵新兵训练大纲》的必训课目,是部队战斗力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空降兵作为机动作战部队,以伞降方式执行作战任务是其基本的空降方式,跳伞是空降兵部队官兵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但跳伞训练带有较高的危险性,风险高、强度大,官兵在心理上都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或多或少的会表现出心理障碍:如厌倦、恐惧、焦虑等。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跳伞伤的发生率很难控制。本研究以空降兵某基地2019年9月入伍的300名新兵为例,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结合跳伞实践,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构建跳伞训练中心理障碍干预策略的基本框架,探讨心理障碍的现象和发生的原因,分析心理障碍与人格特点的关系,进而对心理障碍的干预提出指导性建议。本研究中主要以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作为主要研究工具,其它量表作为辅助。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和测验法,采集四个时间点(开始训练的第一阶段结束、进行心理干预措施后、第一次跳伞前两天、最一次跳伞后)分别对300名新兵作全面测量,对比观察整体跳伞员的心理状态。研究观察发现:1.首次心理干预的效果明显。在第一阶段训练完后,经过测试表现出心理障碍的新兵有209人,我们通过心理干预训练,在第二次测试中有130人,人数有大幅度的下降,新兵的训练积极性和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我们的干预训练是有效的。2.干预效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第三次测试中(跳伞前2天)新兵的不良心理反映整体上又有所提升,这说明我们的心理干预措施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有一个保质期,在外界新的应激源或真正“临战”时,个别同志的心理状态就会反弹。这个现象就要求我们的班长骨干及伞训教员掌握这个规律,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到有备无患。3.跳伞员跳伞结束后的心理健康同样要引起重视。虽然测量结果中,新兵的总体心理状态趋势良好,但通过观察,个别新兵的心理状态还不能很好的调整过来,尤其是发生过跳伞特殊情况的跳伞员,需要我们采取多种应对方式,指导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健康。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对心理障碍的干预策略提出如下建议:1.政府征兵层面,空降新兵征召时注重心理素质的测试;2.军校教育管理层面,对空降新兵的心理训练策略要体系化、具体化、细化;3.军校教官的层面,要拓展心理学知识,提升心理障碍干预的技能;4.新兵的自我教育层面,要加强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缓解心理障碍;5.基础教育层面,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6.官兵人际关系教育层面,要营造平等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友爱的人际氛围”控制不良心理。

李雅方[3](2020)在《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究中医之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跨文化研究揭示传统中医学关于“恐”情志理论的合理性和现代价值,揭示中西医知识的通约性。“恐”作为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帝内经》中可以检索到67个有关“恐”的词项。我们拟通过现象学还原分析,揭示中医将“恐”这一情志概念归属到“五志”属概念之下说明中医已认识到情绪情感具有意向性这一本质特征。2.基于现代眼动技术和脉诊仪技术,探究中医之恐的眼动指标的识别模式,为中医临床情志测量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灵枢·大惑论》中说:“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证明眼动总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等指标可以作为反映中医恐之情志意向性的外观探针,以及根据中医“心藏脉,脉舍神”、“适其脉,观其志意”的理论,探寻将脉象变化作为反映恐之情志的生理指标。本研究最终试图结合中西医情志理论,利用眼动、脉象变化、面部表情和头部朝向等生理和行为指标,建构一个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为恐之情志研判提供一种具有中西医结合优势的恐惧情志的识别工具。方法:本研究包括理论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1.在理论文献研究部分,采用对《黄帝内经》、《难经》、《景岳全书》等传统中医经典的文献分析、文献词频统计,现象学还原分析方法对中医关于恐之情志的相关思想进行梳理、分析,明确中医关于恐情志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梳理出中医关于恐之情志辨析的基本思路和识别指标。其次,以“情绪”、“情绪诱发”、“情绪识别”和“恐惧”等为主题词,以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了解目前关于恐惧情志诱发和识别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考虑到人类有关恐惧情志还涉及到民族、社会、文化、医学等多种因素,因此本文还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关于恐惧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研究,以丰富和完善我们对恐惧的全面认识。2.在实验研究部分,本研究采用了眼动仪、中医脉象仪、面部表情分析系统等设备,观察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恐惧情志的条件下,被试的眼动总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到首个注视点的时间、首个注视点时间,眼动时头部运动朝向;脉象的主波(h1)、重搏前波(h3)、降中峡波(h4)和重搏波(h5)等振幅值和相应的时值(t1、t4、t5、t)、面积指标(As和Ad)等脉图参数等指标变化的情况;面部动作单元活动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活动强度等综合考量下面部动作单元组合模式以及头部朝向变化趋势,完成具有中西医情绪理论的恐之情志识别模式。结果:1.恐惧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情志,不仅有基因遗传和脑神经等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等自然科学内涵,也涉及人的存在、社会文化、人的心理过程等人文科学的意义,以及与临床医学中的许多病患状况有关。本文认为有关恐惧之本质和识别模式的探究理应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然而,目前心理学界关于恐惧识别模式的研究仍以还原论为主流,主要从心率、心率变异性、皮肤电阻等生理维度,面部表情、声音等行为维度和主观报告维度三个方面进行测评识别,西方有关恐惧识别的研究还存在着观察维度单一性等不足,本研究通过综合心理学、生理学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对人类恐惧多重属性的跨学科研究,发现恐惧是一种关乎自我存在状况,具有主体意指性,以及与语言文化相关的重要情志,恐惧的识别不应只考虑面部表情的、肌肉反应和其他生理维度,还应包括有关恐惧的意指性、与生命存在和社会文化意义相关的人文科学维度。有关恐惧情志的多学科研究为恐惧的识别模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2.“在志为恐”是传统中医情志理论中的重要命题,恐之情志与其他情志一样都具有明显的意向性特征,所谓意向性(intentionality),或意指性是指意识对某物的关系。《灵枢·本神》说:“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本文认为中医所说之“神”即是指在主体觉醒状况下,先于感知、变化不居、言语难以表达的、主动发出的一种意向性活动,中医认为,只有当“正邪相搏”导致“神伤”和心气虚、肾精不足、肝气虚和小肠气予不足等心身韧性虚弱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恐”才会持续不止。中医还发现了“目为心之使”的现象,认为眼动可反映心神的意指性,因此,恐之情志随意向而转移的特点可以经由眼动记录得以被揭示,为恐之情志的眼动识别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恐之情志的眼动实验结果显示:①对中性刺激图片不分区处理情况下,三种情绪状态下到首个注视点时间上差异显着[F=3.277,P=0.042],首个注视点时间差异显着[F=6.256,P=0.003],总注视次数差异显着[F=15.965,P=0.000]。②对中性刺激图片分四区域处理后:三种不同的主体情绪状态下到首个注视点时间在左下区域具有显着性差异[F=6.021,P=0.003],恐惧情绪的首次注视时间在右下区域与中性情绪存在显着性差异[F=11.108,P=0.004],恐惧情绪在左下区域与中性情绪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F=13.636,P=0.001],恐惧情绪在左下区域较中性情绪差异显着[F=30.197,P=0.000]。4.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恐之情志的脉象变化结果是:恐惧情绪脉象以虚脉为主,脉律多见不齐,脉力以无力最常见,脉势以低平虚为主。①在波幅指标方面:恐惧情绪状态下h1辐值显着下降[F=17.702,P=0.000],h3波幅显着下降[F=9.248,P=0.000],h4 显着下降[F=8.863,P=0.000],h5 显着显着[F=6.050,P=0.003]。②在时值指标方面:高低唤醒水平恐惧的脉动周期t显着缩短[F=6.447,P=0.040];高、低唤醒水平恐惧的收缩期时间呈延长趋势,舒张期时间差值呈缩短趋势;③在面积指标方面:恐惧情绪状态下的收缩期面积显着减小[F=14.006,P=0.000],舒张期面积显着减小[F=9.528,P=0.000]。5.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综合考虑活动单元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和活动强度等指标,认为恐之面部动作单元结果:高唤醒恐惧情绪主要引起AU17、AU24、AU43等动作单元活动,即下巴提起、紧压嘴唇和眼睛闭合;低唤醒水平恐惧情绪下被试的面部运动单元主要在于AU7、AU43,即眼睑收紧、眼睛闭合;中性情绪则综合表现在AU7,即眼睑收紧的表现。在头部朝向上,恐之时,头部朝向主要表现为向后、向左、向下的变化趋势,与眼动表现出的左侧注视视野相似。结论:1.通过对恐之情志的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可以发现人类的恐之情志的发生既具有与心、肝、肾、小肠等多个脏腑功能状况具有复杂的生理基础,也同时广泛涉及人的认知评价、意义赋予、民族文化、社会属性,以及人的身体健康与疾病状况等诸多因素,人类的恐之情态发端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恐的理解、评价和识别需要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角度来进行重新整合。2.中医关于恐之情志的许多原创性观点是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恐惧之情志具有意向性特征,恐惧的发生与“正邪相搏”导致“神伤”和心气虚、肾精不足、肝气虚和小肠气予不足等身韧性虚弱密切相关,研究证明眼动和脉象是能够反映恐之情志变化的外在观察指标,为临床恐之情志的识别、调控及相关心身疾病的诊疗拓宽了新的思路。3.本实验研究证实,高低唤醒水平的恐惧情绪下被试的眼动变化、脉象变化等指标能够呈现出特征性变化趋势,包括:①在眼动指标和头部朝向变化方面,恐之时被试对诱发刺激的眼动反应出现反应延迟,即眼动首个注视点时间缩短,总注视时间延长,总注视次数增多;恐之时的注视视野主要偏向左侧;恐之时被试的头部朝向呈向后左下的趋势。②在脉图参数方面,恐之情志会导致心排出量减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大动脉顺应性变差和动脉血管外周阻力增大。对心脏和动脉血管功能以及人体微循环产生明显的影响,以上实验结果提示中医有关心气虚、肝气虚和肾精不足导致恐之情志,以及“血不足则恐”的观点与现代研究的认识相比,仍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进一步挖掘研究的现代价值。③在面部表情方面,综合考虑面部动作单元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和活动强度,提示不同唤醒水平恐之情志可引起不同的面部动作单元,且揭示了中医情志相胜理论在面部表情情绪识别中具有潜在的价值。本研究提出的建立具有中西医知识融合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完全可能。

姚庆艳[4](2020)在《阅读疗法在太阳村儿童心理疏导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阅读的养生保健功用一直备受瞩目,读书不仅是增长知识最为便捷的方式,而且是人们寻求调节身心舒缓与放松的普遍选择。阅读疗法已成为大众无意识的自我治愈方式,同时也受到众多学者的研究关注。通过对阅读疗法研究梳理后发现,国内大部分有关阅读疗法的研究主体为大学生,研究对象多是针对当下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疏导。而相对于弱势群体,尤其是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疏导的研究较为缺乏,但这类群体本身较低的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使得他们在面临心理问题时更为棘手,因此也更加需要加大关注并进行心理疏导。故本文笔者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等调查方式,通过对太阳村儿童的观察接触,对管理人员和相关志愿者等人的访谈,总结出这些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主要从行为认知、情绪管理以及理想目标三个方面,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施阅读疗法的目标儿童。通过阅读疗法的个案干预应用后,探讨阅读疗法在太阳村儿童心理疏导中的适用性,分析相关结果后进行反思,以期在太阳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形成一套长期系统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同时将有助于为进一步应用阅读疗法在太阳村儿童心理疏导的实践提供借鉴。

何莹[5](2020)在《心理资本视角下NS银行客服中心员工帮助计划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提供线上服务的客服部门成为了企业维系客户关系的重要入口,客服人员的综合服务水平已成为企业能否向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关键因素。随着客户对服务质量、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客服人员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产生的负面情绪也不断增长,根据呼叫中心产业调查报告显示,客服行业普遍存在人员工作满意度低、流失率高现象。因此,需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来缓解客服人员因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帮助员工提升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绩效,确保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根据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文献及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资本对个体的态度、行为、绩效及工作满意度有正向的激励作用以及员工帮助计划对心理资本也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员工帮助计划优化措施来影响干预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升员工的自信、韧性、乐观及希望四个维度的水平,促进整体的心理资本全面提升,最终实现员工工作满意度、积极性及绩效的有效提高。通过文档研究法、观察法对NS银行客服中心目前的现状分析发现,客服中心客服人员存在着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状态不佳及因此导致整体中心绩效下降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成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NS银行客服中心员工进行了心理资本及影响心理资本因素的调研,并从调研结果中发现员工目前处于心理资本水平较低,受到的压力、社会支持、任务复杂性的影响较大的状态。因此,本文根据调研的结果,并在国内外心理资本和员工帮助计划的相关理论文献及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压力管理、社会支持、任务复杂性三方面提出了员工帮助计划实施方案,以及为确保项目能持续发而制止定的保障措施。最后,本文希望本次研究及所提出的实施方案能真正解决NS银行客服中心员工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能在NS银行客服中心转型工作中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客服行业的员工帮助计划实施工作提供借鉴。

巴雪冰[6](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是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的辅助,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控制自身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现实和发展要求、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传承主流文化的复杂过程。若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受阻,必然出现社会认知偏差,社会交往能力差,社会价值观认同障碍、社会融入度低等问题,影响大学生才能的发挥,甚至导致才能的滥用。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阈出发,把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以阐释,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性发展紧密结合的有益尝试。本研究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性发展理论作为研究依据,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发展现状的评价、影响因素的论证、迟滞原因的分析,进而提出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引导路径,以期切实有效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培养大学生成为既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又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用人才。同时,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参考。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概括并阐释了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涵、目标及主要内容。构建了包括6个维度,31个指标在内的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评价体系。编制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检验。通过问卷的投放调查,评价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现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设计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检验,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验证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20个主要影响因素。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现象,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角度论证产生迟滞的主要原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位一体的有效教育引导路径。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引导过程中,要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平台,发挥高等学校的教育优势,打牢家庭教育的基础地位,重视大学生个体的关键作用等。

张贯超[7](2019)在《基于Observer的飞行学员起飞阶段操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飞行员培养的需求也大幅增加。由于飞行员的培养过程相对较长、成本较高,因此如何准确评估飞行员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飞行学员的行为分析为切入点,对如何实现系统的评估飞行学员起飞阶段操作水平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飞行训练、行为分析观察及The Observer XT行为观察软件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以The Observer XT(12.0)作为行为测量分析工具,以飞行学员起飞训练作为实验内容,对飞行学员的操作行为开展研究,以达到改善教学,提升飞行学员操作能力的目的。之后,通过设计行为观察实验,并选取20名正在培训的飞行学员为研究对象,以DA40固态模拟机为实验平台开展了飞行学员行为观察实验,获取了飞行学员大侧风情况下起飞任务的操纵视频。其中,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还开展了预研究,并制定了一套适用不同场景的实验平台快速搭建方案。其次,通过文献综述、查阅《DA40飞机飞行训练教程》以及观看飞行员视频等方法提取了飞行学员起飞阶段的操纵动作和仪表显示数据,并结合The Observer XT(12.0)软件行为编码规则初步制定了适于分析飞行学员起飞阶段行为的动作编码方案。经过进一步完善后,形成了最终的起飞阶段行为编码方案。最后,将获取的飞行学员行为视频导入The Observer XT(12.0)软件中,应用制定的编码方案记录飞行学员在大侧风起飞任务中的操纵行为及相关的仪表数据。通过The Observer XT(12.0)软件自带功能,对行为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可视图分析及统计分析,并把行为数据分成三类——控制点量、响应执行量及连续量。通过依据DA40起飞操作行为数据的完成标准,结合四分位数计算方法,对控制点量和响应执行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区间的界定,并对两名典型飞行学员(表现最差和最优)操纵行为的连续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并在飞行学员操纵行为数据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制定了DA40模拟机飞行学员起飞阶段训练评估表,以辅助教员对飞行学员起飞训练进行评估。本文以行为分析为切入点,制定了DA40模拟机起飞阶段训练评估表,实现了飞行学员起飞阶段操作行为的研究,但是飞行学员的操作水平除了与飞行学员外在表现行为有关以外,也与飞行学员的生理、心理等因素有关,因此,今后可以结合生理、心理测量设备,与外在表现行为同步进行数据采集,综合研究飞行学员的操作行为。

王敏[8](2020)在《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十四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工作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工作模式产生的逻辑起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功能,也必然要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及学生主体性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学生工作模式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育、教导为主的教育中心型模式阶段,教育与管理并存的管理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模式)阶段,教育、管理和服务并存的服务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服务模式)阶段,现阶段学生工作模式多以服务中心型为主。近些年,学生工作模式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在具体工作中显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以往学生工作的局限,化解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必须转换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将“学生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新视野,适时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发展性”的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用“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形象地加以表述。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这种模式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高效发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指导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对高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模式等相关概念准确界定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涵义和特点,抓住“以人为本位”的核心思想,具体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核心价值诉求。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教育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学工队伍构建模式四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学生工作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本身三个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以往高校学生工作的有益经验,结合当前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新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和主线,从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论体系,对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理论思考。基本理念突出发展性和层次性,围绕着发展的学生观、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和发展的学生工作观而展开。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坚持发展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等基本原则的指导意义。围绕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等方面,确立了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在基本内容的设计上,着重突出了教育、管理和服务对学生工作模式未来发展的意义。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设计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核心价值诉求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从构建“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和“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入手,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内容。在系统阐述这三种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基础上,从“1个核心目标、3大内容体系、1个实践体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三种模式构建的具体思路和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可操作性。为确保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正常运行,又从组织领导保障、队伍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运行保障体系。

彭丽[9](2018)在《高原环境对汽车兵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驻守不同海拔汽车兵部分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的差异,分析受影响的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在不同战士类型中的分布特点,探讨高海拔组汽车兵复杂认知功能受损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客观评价高原汽车兵的认知功能状态提供实证依据,为针对高原运输部队制定心理保障措施、提升高原运输部队战斗力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为今后深入研究长期高原缺氧环境对个体脑功能的损伤机制、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高海拔(2890m)的196名汽车兵和中海拔(2260m)的190名汽车兵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低海拔(300m以下)192名汽车兵为对照组,详尽收集汽车兵的个人基本信息,特别是入伍时间、战士类型、受教育程度、驻守高原时间、高海拔出车时间与次数等。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生产的注意集中测量仪(EP701C)、注意分配测量仪(EP708A)评估个体感知觉、选择反应时、快速判断、注意力等简单认知功能;采用国际标准的韦克斯勒成人记忆测验表(中国修订版)、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验表(中国修订版)评估个体记忆力、领悟力等复杂认知功能;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生产的职业能力选择系统中的手指灵活性测量仪(EP109)和奥地利Schuhfried公司生产的维也纳心理测验系统(VTS)测定个体手指灵活性、双手瞄准度和敲击度等作业能力。数据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应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简单效应分析、LSD-t两两比较、非参数检验、线性相关与多元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一:驻守不同海拔汽车兵部分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比较1、对三种声音选择反应测量中,高海拔组对声音反应正确次数低于中海拔组(p<0.01)和对照组(p<0.01);高海拔组选择声反应时长于中海拔组(p<0.01)和对照组(p<0.01),且中海拔组选择声反应时也长于对照组(p<0.05)。2、注意力分配测量中,高海拔组、中海拔组注意声音正确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1);高海拔组注意声反应时长于中海拔组(p<0.01)和对照组(p<0.01),且中海拔组注意声反应时也长于对照组(p<0.01);高海拔组注意光反应时长于中海拔组(p<0.01)和对照组(p<0.01),且中海拔组注意声反应时也长于对照组(p<0.05)。3、注意集中能力测量中,高海拔组在轨时间高于对照组(p<0.01),脱靶次数在三组之间无差异(p>0.05)。4、图片回忆能力测量中,高海拔组、中海拔组图片回忆量表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1),且高海拔组图片回忆量表分亦低于中海拔组(p<0.05)。5、领悟理解能力测量中,高海拔组、中海拔组领悟理解量表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1);且高海拔组领悟理解量表分亦低于中海拔组(p<0.01)。6、精细动作——手指灵活性上,高海拔组、中海拔组掉针次数多于对照组(p<0.01,p<0.01)。一般动作——双手瞄准度和敲击度上,高海拔组、中海拔组瞄准错误个数少于对照组(p<0.01,p<0.01),且中海拔组瞄准用时短于对照组(p<0.01)。高海拔组、中海拔组右手敲击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果二:受影响的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在不同战士类型中的分布特点1、不同战士类型三种声音选择反应测量显示,与对照组比,高海拔组、中海拔组汽车兵对声音反应正确次数更低、选择反应时更长,这种差异主要集中在义务兵与一期士官(p<0.05,p<0.01)。2、不同战士类型注意力分配测量显示,与对照组比,高海拔组、中海拔组汽车兵注意声音正确次数更低、注意声音反应时和注意光反应时更长,这种差异主要集中在一期士官与多期士官(p<0.05,p<0.01)。3、不同战士类型注意集中能力测量显示,与对照组比,高海拔组汽车兵在轨时间更长,这种差异主要集中在多期士官(p<0.01)。4、不同战士类型图片回忆能力测量显示,高海拔组、中海拔组义务兵、一期士官和多期士官图片回忆能力均低于对照组(p<0.01)。这种差异在义务兵、一期士官、多期士官均存在,贯穿于整个高原服役阶段。5、不同战士类型领悟理解能力测量显示,高海拔组义务兵领悟理解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但,高海拔组一期士官、多期士官领悟理解能力低于中海拔组和对照组(p<0.05,p<0.01)。高原环境对汽车兵领悟理解能力的不利影响是从一期士官开始的,一直持续到多期士官。6、不同战士类型上作业能力测量显示,手指灵活性上的差异,在义务兵、一期士官、多期士官中均存在(p<0.05,p<0.01),双手瞄准度上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一期士官和多期士官(p<0.01)。而双手敲击度上不同战士类型间无显着差异。结果三:高海拔组汽车兵复杂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1、图片回忆能力与高原当兵烦恼程度、工作压力、睡眠状况呈正相关(p<0.05),与躯体疲劳程度、平日情绪稳定性、抑郁自评量分呈负相关(p<0.05)。领悟理解能力与受教育程度、高原当兵烦恼程度、工作压力、躯体疲劳程度、厌倦程度和家庭负担呈正相关(p<0.05,p<0.01),与年龄大小、入伍时间、高原服役时间、驻守高原时间、3000m以上出车次数和天数、4000m以上出车次数和天数呈负相关(p<0.01)。2、以图片回忆量表分和领悟理解量表分为因变量,以与之相关的项目为自变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躯体疲劳程度是高海拔汽车兵图片回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驻守高海拔时间和战士类型是领悟理解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高原环境对汽车兵部分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均有不利影响,但特定的岗位职业训练可促进个别认知能力。2、高原环境对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的影响基本遵循海拔高度依赖原则,表现为海拔越高,受损越严重。3、高原环境对复杂认知功能影响程度高于简单认知功能,对精细动作的影响大于一般动作的影响。4、高原环境对汽车兵简单认知功能的影响趋势主要集中在义务兵与一期士官,对复杂认知功能的影响有随着军龄增长影响增强的趋势。5、高海拔地区汽车兵记忆力、领悟力与多个因素相关,躯体疲劳程度是记忆力的主要影响因素,驻守高海拔时间和高原服役时间是领悟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马丽敏[10](2018)在《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中“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视知觉感知审美长期以来被界定为是一种意识层面的感知,可以定性,却难以定量。本文针对建筑装饰装修形态中由一般形式关系引起的审美情绪波动,提出了“和谐美”与“愉悦平和”情绪的对应关系,并通过大量行为实验和脑电实验对这种审美情绪的转折点进行可量化的测定与验证,从而为建筑装饰装修视知觉感知中的“度”寻求到一个比较明确的阈值,其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对视知觉感知审美的传统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意义。第一章绪论,将论文的研究缘起、现有的研究概况、理论综述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做了较为细致的阐述,为整篇论文理清了研究思路。总体而言,多个领域对形式美感的研究有所涉及,但切入的视角各不相同,每个领域各自为阵,相关理论都对美感体验的规律性有所表述,部分内容具有相似性和统一性,但跨专业相互结合的交叉研究较少,同时,对形态审美的视知觉感知进行深入的量化研究目前几乎是空白的。第二章对形态视知觉的机制和原理进行了梳理,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从人体视知觉感知的生理机制,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光的传播,还是脑内信息的传递,本质上都是通过粒子运动来实现的;虽然影响审美的变量因素很多,但都不会突破人类作为群体的审美共性。本章从客观世界在微观和宏观状态下的存在和运行视角,提出了视觉力和物理力,精神与物质异质同构的重要理论假设:1、世界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中维系平衡,保持运动,这一基本状态不仅决定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决定了精神的审美结果;2、宇宙运行轨迹呈现的斐波那契曲线影响了视自觉感知审美中的情绪变化,斐波那契曲线中的黄金分割关系能够反映出视知觉审美导致的情绪转折临界点(黄金比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并提出了视知觉感知审美的“平衡力控制区”模型理论;3、“平衡力控制区”模型理论对所有形态感知审美都具有适应性。第三章通过以尺度与比例、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四组形式关系为切入点,对建筑装饰装修一般形态的视知觉感知从它们在建筑形态中被感知的方式,在视觉中的同构转译机制,以及具体案例中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解析。这些形式组合表现出一种共性的关系,如:尺度、对比、均衡、韵律是一种动态关系中的平衡,强调在有限的范围内变化,满足视知觉对多样性的需求;而比例、统一、对称、节奏是一种短暂的静止状态,是动态平衡中的极端情况,这些动态变化总是围绕着这一静止状态周边运动。而这一“周边”的界限决定了视知觉形态感知引起的审美情绪转折。第四章从心理学层面的视觉审美与情绪变化的关系出发,将建筑装饰装修中尺度与比例、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四大类形式组合关系抽离出建筑空间本身,通过简洁明了的几何图形之间的转换来验证视知觉对形式美感知的“度”。结果发现:在以视知觉审美带动的情绪波动中,以一组形式关系从一个极端渐变至另一个极端的全过程为线性考察对象,这一视觉感知线黄金分割点两端及中间的交叉阈值临界处具有审美情绪突然转变的明显特征,从而论证了视知觉感知审美“平衡力控制区”模型理论的可靠性。第五章是通过ERP技术对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度”的进一步验证,首先对ERP技术原理、实验方法进行了一些相应描述;为了取得理想的实验结果,前期分别展开了变量控制实验和行为验证实验。本章重点是对ERP实验的设计思路、操作过程和数据分析进行解析,最终脑波数据通过SPSS方差检验显示:原图与变形图之间图片任务主效应差异极其显着,而两个不同维度的变形图之间则差异不显着。这说明:视知觉感知审美“平衡力控制区”模型理论中更为敏感的M0区间两端确实存在“审美塌陷点”R+和R-,而更宽泛的M区间是一个在审美过程中情绪相对稳定的阶段,突破这一区间的临界点,审美情绪明显转折,当然,M区间之外的审美依然存在情绪反馈,但不再是一种“愉悦平和”的状态,也就不再是我们所说的“和谐美”了。第六章总结了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度”研究的基本结论,并分别从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两方面阐述了该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在心理学教学中应用多项心理测评仪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心理学教学中应用多项心理测评仪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预备师资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研究 ——以江苏省乡村定向师范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农村预备师资
        (二) 乡村定向师范生
        (三) 胜任力
        (四) 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学术意义
        (二) 实际应用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一) 访谈法
        (二) 测验法
        (三) 实验法
    六、研究对象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有关师范生能力研究的综述
        (一) 研究领域
        (二) 研究方法
        (三) 局限之处
    二、有关乡村定向师范生研究的综述
    三、有关胜任力研究的综述
        (一) 胜任力的分类
        (二) 胜任力的评估
        (三) 胜任力的模型
        (四) 胜任力研究的局限之处
第三章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模型的初步建立(研究1)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一) 资料收集的方法
        (二) 绩效标准的确定
        (三) 研究对象的选取
        (四) 研究过程的安排
    三、研究结果
        (一) 编码词表的确定
        (二) 卓越组与普通组访谈时间和字数的差异
        (三) 研究的信度检验
        (四) 访谈资料分析指标的确定
        (五) 访谈资料的分析
        (六) 胜任力模型的初步建立
    四、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问卷的初步编制(研究2)
    一、引言
    二、问卷的初步编制
        (一) 初始项目的形成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三) 数据录入与分析
        (四) 数据结果
        (五) 讨论与分析
    三、问卷的再测与验证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 数据录入与分析
        (三) 数据结果
        (四) 讨论与分析
第五章 江苏省乡村定向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现状的调查(研究3)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三) 研究过程
        (四) 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 乡村定向师范生群体与农村教师群体的差异
        (三) 乡村定向师范生群体的差异分析
    四、讨论
        (一) 描述性统计结果的分析
        (二) 定向师范生群体与乡村教师群体的比较
        (三) 乡村定向师范生群体的差异分析
    五、总结
第六章 江苏省乡村定向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影响因素(研究4)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一) 资料收集方法
        (二) 资料分析方法
        (三) 研究对象的选取
        (四) 研究工具
        (五) 研究过程
    三、研究结果
        (一) 三级编码的结果
        (二) 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三) 信度效度的检验
    四、讨论
第七章 江苏省乡村定向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升研究(研究5)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课程内容
        (三) 测量工具
        (四) 研究过程
    三、研究结果
        (一) 两个班级的同质性检验
        (二) 教学干预效果检验
        (三) 观测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分析
    四、讨论
        (一) 教学干预的效果分析
        (二) 无效果维度的分析
        (三) 研究的伦理规范
第八章 总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思考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2中编制的问卷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干预的研究 ——以K基地新兵跳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内容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空降兵
        2.跳伞训练
        3.心理障碍
        4.军事素质
        5.心理素质
        6.个性心理特征
    (二)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干预的理论基础
        1.心理防护理论
        2.心理干预理论
        3.心理应激理论
三、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基本情况调查表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3.辅助量表
    (三)跳伞训练中新兵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表现
        1.恐高心理
        2.厌倦心理
        3.焦虑心理
        4.怀疑心理
        5.自卑心理
        6.过度紧张心理
        7.余悸心理
    (四)跳伞训练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高空跳伞环境因素
        2.长时间跳伞因素
        3.跳伞环境体验不真实因素
        4.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因素
        5.外部环境因素
四、心理障碍干预的实施过程
    (一)计划
    (二)行动
        1.入伍评估
        2.建立心理档案
        3.对照筛选
        4.“对症下药”——干预策略的实施
    (三)观察
        1.首次心理干预的效果明显
        2.发生跳伞心理障碍与不同气质特征的关系
        3.缺乏空中尤其是高空行为体验是导致跳伞过程中心理反应强烈的主要原因
        4.集体效应在实际跳伞过程中对新兵心理的支持作用巨大
    (四)反思
        1.心理干预的效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2.在某些特殊时期新兵的心理状态无法掌控
        3.注重培养新兵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
五、心理障碍干预策略的优化及管理建议
    (一)政府征兵层面,空降新兵征召时要注重心理素质的测试
    (二)军校教育管理层面,对空降新兵的心理训练策略要体系化、具体化、细化
        1.跳伞地面训练阶段
        2.跳伞实施阶段
        3.跳伞结束阶段
    (三)军校教官的层面,要拓展心理学知识,提升心理障碍干预的技能
    (四)空降新兵自我教育层面,要加强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缓解心理障碍
        1.放松入静法
        2.调整呼吸法
        3.暗示训练法
    (五)基础教育层面,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官兵人际关系教育层面,要营造平等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友爱的人际氛围”控制不良心理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常用心理测量量表
附录2 :跳伞观测手记
致谢

(3)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验研究方法
        1.3.3 统计分析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关于恐惧的多学科研究
    2.1 中国哲学对恐惧的研究
        2.1.1 儒家: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1.2 道家: 人之生也,与忧惧生
        2.1.3 禅学: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2.1.4 小结
    2.2 西方哲学对恐惧的研究
        2.2.1 亚里士多德: 恐惧源自异已的而又不受控制的危害
        2.2.2 霍布斯: 恐惧是对潜在伤害退避的自觉意识
        2.2.3 克尔凯郭尔: 恐惧是对世界上的存在的恐惧
        2.2.4 海德格尔: 恐惧显示了人这个此在的本真状况
        2.2.5 维特根斯坦: 恐惧状况具有语言文化的意义
        2.2.6 小结
    2.3 人类学对恐惧的研究
        2.3.1 达尔文: 恐惧是动物的本能
        2.3.2 泰勒: 恐惧源自原始文化的信仰
        2.3.3 弗雷泽: 恐惧源自对禁忌的触犯
        2.3.4 博厄斯: 恐惧是具有文化相对性的一种情感
        2.3.5 小结
    2.4 社会学对恐惧的研究
        2.4.1 班杜拉: 恐惧的社会学习
        2.4.2 弗洛姆: 对自由的恐惧
        2.4.3 人类独有的社交恐惧
        2.4.4 社会恐惧现象种种
        2.4.5 小结
    2.5 心理学对恐惧的研究
        2.5.1 恐惧的生理机制
        2.5.2 恐惧的认知评价理论
        2.5.3 恐惧的情绪动机
        2.5.4 小结
    2.6 临床医学对恐惧的研究
        2.6.1 分娩恐惧
        2.6.2 癌症恐惧
        2.6.3 外科围手术期恐惧
        2.6.4 儿童对医疗恐惧
    2.7 小结
第三章 中医恐之情志理论的研究
    3.1 “恐”的含义
        3.1.1 “恐”的本义
        3.1.2 “恐”在中医里的含义
        3.1.3 恐与惊之概念的比较
    3.2 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3.2.1 恐与肾藏精功能的关系
        3.2.2 恐与肝藏血功能的关系
        3.2.3 恐与心主藏神功能的关系
    3.3 中西医对恐认识的跨文化比较
        3.3.1 中西医“恐”的跨文化比较
        3.3.2 跨文化比较对“恐”情绪识别的启发
    3.4 基于中西医情志理论整合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指标
        3.4.1 个体的情绪主观体验
        3.4.2 眼动轨迹
        3.4.3 脉象
        3.4.4 面部表情和头部运动
第四章 实验研究
    4.1 恐惧情绪诱发的实验范式选择
        4.1.1 选择原则与材料分类
        4.1.2 恐之情绪诱发的综合考量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假设与指标选择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被试的遴选
        4.2.4 实验方法和步骤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基本情况
        4.3.2 恐之情志下的眼动变化
        4.3.3 恐之情志下的脉象信息
        4.3.4 恐之情志下的面部表情
        4.3.5 恐之情志下的头部朝向
第五章 讨论分析
    5.1 眼动指标的讨论
        5.1.1 关于中性刺激图片的选择及呈现时间设定
        5.1.2 恐之情志下不分区眼动数据差异性
        5.1.3 恐之情志下分区的眼动比较差异性
    5.2 关于脉象的讨论
        5.2.1 中医对恐之情志与“脉”关系的认识
        5.2.2 基于中医恒动观探讨恐之情志下的脉图特征
        5.2.3 恐之情志下的脉象参数差异分析
    5.3 关于面部表情和头部朝向的讨论
        5.3.1 恐之情志下被试的面部分类表情
        5.3.2 恐之情志下的面部动作单元
        5.3.3 恐之情志下的头部朝向
    5.4 恐惧情绪识别模式与路径整合
        5.4.1 恐之情志与眼动、头部朝向相关性的机制
        5.4.2 恐之情志与脉象相关性的机制
        5.4.3 恐之情志与面部表情的相关理论
        5.4.4 恐之情志意向性指标体系
    5.5 恐惧情绪识别模式的应用转化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情绪自评量表
    附录2: 观看视频情况
    附录3: 缩略词表
    附录4: 实验所用中性情绪图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阅读疗法在太阳村儿童心理疏导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总结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一、方法创新
        二、理论创新
        三、实践创新
第二章 阅读疗法与太阳村儿童概述
    第一节 太阳村现状
        一、太阳村概述
        二、太阳村儿童的救助现状
        三、太阳村儿童心理特点及成因
    第二节 阅读疗法概述
        一、阅读疗法的定义
        二、阅读疗法的理论基础
        三、阅读疗法的实践研究成果
第三章 阅读疗法在太阳村儿童心理疏导中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在太阳村实施阅读疗法的必要性
        一、太阳村儿童的心理问题亟需关注
        二、阅读疗法的形式多样且适用性强
        三、阅读疗法在儿童心理疏导中产生显着效果
    第二节 在太阳村实施阅读疗法的技术可行性
        一、阅读疗法在太阳村儿童心理疏导中易形成常态化
        二、阅读疗法易于在太阳村推广和实施
        三、阅读疗法与儿童心理疏导机制相吻合
    第三节 在太阳村实施阅读疗法的组织可行性
        一、太阳村拥有潜在的阅读疗法推广人及实践者
        二、太阳村现有文献为开展阅读疗法提供资源保障
第四章 阅读疗法在太阳村儿童心理疏导中的实施方案
    第一节 阅读疗法干预的准备阶段
        一、实施者与太阳村儿童建立信任关系
        二、选取阅读疗法的目标儿童对象
        三、干预方案的预期假设
    第二节 干预方案的实施要点
        一、实施前注意事项
        二、实施期间注意事项
        三、实施后注意事项
    第三节 阅读疗法应用的实施阶段
        一、阅读疗法干预过程原理
        二、实施流程及方案预选
        三、实施评估阶段
    第四节 阅读疗法干预后的预期结果
第五章 针对太阳村儿童心理疏导中的个案干预
    第一节 案例概要
        一、行为认知失衡的案例1
        二、情绪管理失控的案例2
        三、理想目标缺失的案例3
    第二节 阅读疗法书目匹配
        一、案例1书目确定
        二、案例2书目确定
        三、案例3书目确定
    第三节 阅读疗法个案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
        二、阅读与回顾阶段
    第四节 阅读疗法最终评估
        一、案例1
        二、案例2
        三、案例3
第六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果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结果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5)心理资本视角下NS银行客服中心员工帮助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员工帮助计划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1 员工帮助计划概念
        2.1.2 员工帮助计划的内容及作用
        2.1.3 员工帮助计划实施模式
        2.1.4 员工帮助计划的应用
    2.2 心理资本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2.1 心理资本的概念
        2.2.2 心理资本的维度
        2.2.3 影响心理资本的因素
        2.2.4 心理资本的影响效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S银行客服中心及员工工作现状
    3.1 客户服务行业介绍
        3.1.1 客户服务行业现状
        3.1.2 客户服务工作特征
    3.2 NS银行客服中心现状
        3.2.1 NS银行简介
        3.2.2 NS银行客服中心概况
    3.3 NS银行客服中心员工工作现状
        3.3.1 工作绩效现状
        3.3.2 工作积极性现状
        3.3.3 工作满意度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S银行客服中心员工心理资本调查
    4.1 调查过程与调查对象
    4.2 调查工具
    4.3 客服人员心理资本及影响心理资本因素的调查数据分析
        4.3.1 客服人员心理资本水平分析
        4.3.2 客服人员压力水平分析
        4.3.3 客服人员社会支持水平分析
        4.3.4 客服人员任务复杂性分析
    4.4 员工心理资本及其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
        4.4.1 员工心理资本存在的问题
        4.4.2 员工压力存在的问题
        4.4.3 员工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
        4.4.4 任务复杂性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S银行客服中心基于心理资本的员工帮助计划实施方案
    5.1 员工帮助计划项目实施目标
    5.2 员工帮助计划项目实施模式及实施小组
        5.2.1 实施模式的确定
        5.2.2 实施小组的确立
    5.3 员工帮助计划项目具体实施措施
        5.3.1 优化压力管理
        5.3.2 优化社会支持
        5.3.3 调节任务复杂性
    5.4 员工帮助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和调整方案
        5.4.1 员工帮助计划的使用率的评估
        5.4.2 员工帮助计划项目的满意度评估
        5.4.3 员工帮助计划对企业影响的评估
        5.4.4 员工帮助计划对员工影响的评估
        5.4.5 员工帮助计划项目投资回报率分析
        5.4.6 员工帮助计划项目评估方法
        5.4.7 员工帮助计划方案的调整安排
    5.5 员工帮助计划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S银行客服中心员工帮助计划实施方案保障措施
    6.1 宣传推广
    6.2 制度保障
    6.3 实施渠道的设计
    6.4 实施队伍建设
    6.5 财务保障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客服中心座席岗位说明
附录2 客服中心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部分内容
附录3 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员工心理资本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表

(6)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发展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2 社会性发展的几种经典理论
        2.1.3 社会性发展的几种现代理论
        2.1.4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社会性与社会化
        2.2.2 社会性发展
        2.2.3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
        2.2.4 思想政治教育
    2.3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目标
        2.3.1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在目标
        2.3.2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外在目标
    2.4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2.4.1 升华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
        2.4.2 培养社会性情绪与情感
        2.4.3 提升社会规范认知与能力
        2.4.4 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2.4.5 提高人际互动行为与能力
        2.4.6 规范社会行为与能力发展倾向
    2.5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
        2.5.1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联性
        2.5.2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2.5.3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关系
3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应用
    3.1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六维度结构
        3.1.2 评价指标的变量操作化定义与问卷设计
    3.2 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3.2.1 调查样本的选择
        3.2.2 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状况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3.4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状况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3.4.1 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维度的效度分析
        3.4.2 社会性情绪与情感维度的效度分析
        3.4.3 社会规范认知与能力维度的效度分析
        3.4.4 社会价值观维度的效度分析
        3.4.5 人际互动行为与能力维度的效度分析
        3.4.6 社会行为与能力维度的效度分析
    3.5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现状的评价与应用
        3.5.1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现状的评价
        3.5.2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现状评价结果的分析应用
4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理论依据和影响因素识别
        4.1.1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识别的理论依据
        4.1.2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提出
        4.1.3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具体影响因素的识别
    4.2 问卷设计检验与样本选择
        4.2.1 问卷设计与内容
        4.2.2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信度及效度分析
        4.2.3 样本的选择与统计
    4.3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4.3.1 学校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4.3.2 家庭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4.3.3 个人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4.4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影响分析
        4.4.1 社会因素的影响分析
        4.4.2 学校因素的影响分析
        4.4.3 家庭因素的影响分析
        4.4.4 个人因素的影响分析
    4.5 影响因素统计分析结果的总结
5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原因分析
    5.1 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迟滞原因分析
        5.1.1 家庭教育方式偏激影响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1.2 自我控制能力差影响大学生行为及情绪的调控的能力
        5.1.3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影响大学生归因风格
        5.1.4 个性差异影响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5.1.5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引导力不足
    5.2 社会性情绪与情感维度迟滞原因分析
        5.2.1 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影响大学生情绪状态的稳定
        5.2.2 错误的家庭示范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5.2.3 政治社会化进程缓慢影响大学生亲社会能力的提升
        5.2.4 新媒体的错误利用影响大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
    5.3 社会行为与能力维度迟滞原因分析
        5.3.1 父母控制程度强导致大学生自我照料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5.3.2 角色定位偏差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坚持的能力
        5.3.3 社会竞争加剧影响大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5.3.4 社会道德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影响大学生两难情境中的选择
6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提升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有效教育引导途径
    6.1 搭建社会资源在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有利平台
        6.1.1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引领作用
        6.1.2 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6.1.3 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在传播正能量中的作用
        6.1.4 努力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
    6.2 发挥高校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6.2.1 将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纳入高等学校教育目标
        6.2.2 重视大学文化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引导作用
        6.2.3 改革教育方式以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的认可度
        6.2.4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
        6.2.5 挖掘社团活动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积极影响
    6.3 打牢家庭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6.3.1 建立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
        6.3.2 避免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
        6.3.3 树立理性客观的教育期望
        6.3.4 明确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6.4 重视学生个体在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6.4.1 培育大学生积极的个人归因风格
        6.4.2 提升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
        6.4.3 促进大学生形成团队依恋情绪
        6.4.4 引导大学生遵守社会交往准则
        6.4.5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引导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B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状况调查问卷的项目分析T检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Observer的飞行学员起飞阶段操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飞行训练研究现状
        1.2.2 行为分析观察的研究现状
        1.2.3 The Observer XT行为观察分析系统应用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行为测量的工具
        2.2.2 行为测量工具——The Obersver XT软件
        2.2.3 数理统计法
    2.3 小结
第三章 飞行学员起飞训练行为观察实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原理
    3.3 飞行学员起飞训练行为观察实验的预研究
        3.3.1 实验工具
        3.3.2 飞行学员起飞训练实验平台的初步搭建
        3.3.3 基于初步搭建的实验平台的预实验效果分析
    3.4 飞行学员起飞训练行为观察实验设计
        3.4.1 实验对象
        3.4.2 实验场景设置
        3.4.3 DA40 固态模拟机及其它实验设备介绍
        3.4.4 飞行学员起飞训练行为观察实验平台的最终建立
    3.5 飞行学员起飞训练行为观察实验要求
    3.6 飞行学员起飞训练行为观察实验的开展流程
    3.7 飞行学员起飞训练行为观察实验注意事项
    3.8 小结
第四章 飞行学员动作行为编码
    4.1 飞行员行为研究现状
    4.2 飞行学员操作行为特征的提取
        4.2.1 操纵动作直接行为特征的提取
        4.2.2 飞行参数间接行为特征的提取
    4.3 飞行学员行为编码的初步制定
    4.4 飞行学员动作编码的改进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The Observer XT行为数据的提取与预处理
    5.1 基于编码方案的飞行学员行为观察记录流程
    5.2 基于The Observer XT飞行学员行为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5.3 基于The Observer XT飞行学员行为分析
        5.3.1 飞行学员的可视图分析
        5.3.2 飞行学员行为数据统计分析
    5.4 飞行学员行为数据的分类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行为数据的飞行学员操作评定与分析
    6.1 基于四分位数计算模型的起飞评估量的界定
        6.1.1 行为数据界定标准的制定
        6.1.2 控制点量的行为分析与评估区间的界定
        6.1.3 响应执行量的行为分析与评估区间的界定
    6.2 飞行学员起飞操纵连续量的对比分析
        6.2.1 起飞过程操纵量的对比分析
        6.2.2 起飞过程状态量的对比分析
    6.3 飞行学员起飞训练评估表的制定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局限
    7.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介

(8)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
2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生工作
        2.1.2 高校学生工作
        2.1.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2.1.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科学发展观
        2.2.3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成绩显着
        3.1.1 学生工作模式的目标和理念得到明确
        3.1.2 学生工作模式的内容得到深化
        3.1.3 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3.2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教育模式:过于突出教育的共性和塑造的统一性
        3.2.2 管理模式:过于突出管理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3.2.3 服务模式:过于突出服务的“大而全”,强调“包下来、管到底”
        3.2.4 队伍构成模式:专职人员配备比例不足,队伍缺乏稳定性
    3.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学校对学生工作及其模式构建重视不够
        3.3.2 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缓慢
        3.3.3 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
    4.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4.1.1 发展的学生观
        4.1.2 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
        4.1.3 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
        4.1.4 发展的学生工作观
    4.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4.2.2 坚持发展性原则
        4.2.3 坚持可持续原则
        4.2.4 坚持开放性原则
    4.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目标
        4.3.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2 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
        4.3.3 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
        4.3.4 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
    4.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内容
        4.4.1 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根本内容
        4.4.2 管理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内容
        4.4.3 服务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5.1 “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的构建
        5.1.1 “1个核心目标”
        5.1.2 “3大学生教育内容体系”
        5.1.3 “1个学生教育实践体系”
    5.2 “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5.2.1 “1个核心目标”
        5.2.2 “3大学生管理内容体系”
        5.2.3 “1个学生管理实践体系”
    5.3 “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的构建
        5.3.1 “1个核心目标”
        5.3.2 “3大学生服务内容体系”
        5.3.3 “1个学生服务实践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保障体系
    6.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组织领导保障
        6.1.1 组织领导保障的内涵
        6.1.2 组织领导保障的具体内容
        6.1.3 组织领导保障需处理的逻辑关系
    6.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队伍保障
        6.2.1 加大管理力度,提升队伍发展质量
        6.2.2 突出服务意识,拓宽队伍发展空间
        6.2.3 重视科研能力,提高队伍发展水平
    6.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物质保障
        6.3.1 经费与资金投入保障
        6.3.2 基础设施保障
    6.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
        6.4.1 学生工作的宏观制度保障
        6.4.2 学生工作的微观制度保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学生版)
附录B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辅导员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高原环境对汽车兵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一、相关概念阐述
    二、认知功能相关研究
    三、作业能力相关研究
    四、高原低氧对暴露个体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不同海拔汽车兵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差异比较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受影响的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在不同战士类型中的分布特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高海拔组汽车兵复杂认知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一、研究总结
    二、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10)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中“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范围
        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2 相关理论综述
    1.3 研究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构架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第2章 形态视知觉感知的机制和原理
    2.1 视知觉感知的生理机制
        2.1.1 人体视知觉感知系统对信息的摄入
        2.1.2 人体神经系统对信息的传递
        2.1.3 大脑对形态视觉信息的接收与加工
    2.2 视知觉感知审美中的变量因素
        2.2.1 时代变迁与地域特征
        2.2.2 文化背景与社会观念
        2.2.3 形态视知觉感知的个体差异
    2.3 视知觉感知审美的基本原理
        2.3.1 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
        2.3.2 形态视知觉感知审美的特征
        2.3.3 视知觉感知审美的物质环境
    2.4 视知觉感知审美的理论假设
        2.4.1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发展
        2.4.2 视觉力与物理力的相互转换
        2.4.3 精神与物质异质同构的理论假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装饰装修一般形态的视知觉感知
    3.1 尺度与比例
        3.1.1 视知觉对尺度与比例在建筑形态中的感知研究
        3.1.2 尺度与比例在视知觉中的同构转译机制
        3.1.3 尺度与比例在建筑形态视知觉感知中的实际案例
    3.2 对比与统一
        3.2.1 视知觉对对比与统一在建筑形态中的感知研究
        3.2.2 对比与统一在视知觉感知中的同构转译机制
        3.2.3 对比与统一在建筑形态视知觉感知中的实际案例
    3.3 对称与均衡
        3.3.1 视知觉对对称与均衡在建筑形态中的感知研究
        3.3.2 对称与均衡在视知觉中的同构转译机制
        3.3.3 对称与均衡在建筑形态视知觉感知中的实际案例
    3.4 节奏与韵律
        3.4.1 视知觉对节奏与韵律在建筑形态中的感知研究
        3.4.2 节奏与韵律在视知觉中的同构转译机制
        3.4.3 节奏与韵律在建筑形态视知觉感知中的实际案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中“度”的行为实验验证
    4.1 行为实验前期构想与实施
        4.1.1 实验依据和方法
        4.1.2 实验控制与步骤
        4.1.3 实验环境与对象
    4.2 行为实验具体设计与操作
        4.2.1 尺度与比例实验设计与操作
        4.2.2 对比与统一实验设计与操作
        4.2.3 对称与均衡实验设计与操作
        4.2.4 节奏与韵律实验设计与操作
    4.3 行为实验数据汇总和结论分析
        4.3.1 尺度与比例实验结果分析
        4.3.2 对比与统一实验结果分析
        4.3.3 对称与均衡实验结果分析
        4.3.4 节奏与韵律实验结果分析
        4.3.5 行为实验综合结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中“度”的脑电实验验证
    5.1 脑电实验的基本原理与实验准备
        5.1.1 脑电实验的基本原理
        5.1.2 脑电实验前期的变量控制实验
    5.2 脑电实验的设计方案与前期行为实验验证
        5.2.1 脑电实验实施的具体方案
        5.2.2 脑电实验启动前的行为实验验证
    5.3基于图像基础的视知觉感知“度”脑电实验
        5.3.1 ERP实验的行为指标数据分析
        5.3.2 ERP实验的脑电波形合成及分析
        5.3.3 ERP实验的脑电数据汇总及结论
        5.3.4 ERP 实验的脑电数据汇总及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度”的研究价值
    6.1 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度”研究的基本结论
    6.2 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度”研究的理论价值
        6.2.1 该研究理论的自身价值
        6.2.2 该研究理论的外延价值
    6.3 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度”研究的应用价值
        6.3.1 建筑形态审美的依据
        6.3.2 建筑设计实践的依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成果简介
后记

四、在心理学教学中应用多项心理测评仪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预备师资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研究 ——以江苏省乡村定向师范生为例[D]. 孙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空降兵跳伞训练心理障碍干预的研究 ——以K基地新兵跳伞为例[D]. 李卫卿.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D]. 李雅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阅读疗法在太阳村儿童心理疏导中的应用研究[D]. 姚庆艳.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心理资本视角下NS银行客服中心员工帮助计划研究[D]. 何莹.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D]. 巴雪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7]基于Observer的飞行学员起飞阶段操作行为研究[D]. 张贯超.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8]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D]. 王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9]高原环境对汽车兵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的影响[D]. 彭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2)
  • [10]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中“度”的研究[D]. 马丽敏. 东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多种心理测评工具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