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波分复用介质多层滤波器光斑尺寸依赖性的测量

密集波分复用介质多层滤波器光斑尺寸依赖性的测量

一、Measurement on Spot Size Dependence of Dense WDM Dielectric Multilayer Filters(论文文献综述)

陈诗蒙[1](2021)在《近红外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机制及其生化传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器因其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无需标记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是目前检测生物和化学分析物表面生物亲和吸附的理想方法之一。束缚在金属/介质分界面周围的表面等离激元波对倏逝场内的介质折射率变化非常敏感,可用于检测与折射率有关的物理及化学参量。目前,传统表面等离激元传感技术在检测低浓度生物分子分析物时存在灵敏度技术瓶颈,大部分表面等离激元生物传感器检测限无法达到早期疾病诊断水平。因此,研究新型高灵敏度免标记表面等离激元传感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提高表面等离激元传感灵敏度和降低生物分子检测限为目标,围绕近红外SPR传感技术及其生化传感应用展开研究。从表面等离激元传感基本理论出发,探究了近红外光激发SPR效应的基本特性,设计并制备了多功能生化传感芯片。并利用近红外SPR传感检测平台监测了多种超低浓度生物分子特异性结合过程。该工作解决了困扰当前表面等离激元传感器无法实现低浓度生物分子检测的技术难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近红外光激发SPR效应实现传感灵敏度的增强,从Maxwell方程组出发验证其高折射率灵敏度特性。通过对近红外SPR光谱特性及电场分布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发现相比于传统可见光SPR传感器,近红外光在小入射角下激发SPR效应可以产生更大的表面等离激元波衰减深度和更强的局域电场强度,因此具有更高的折射率灵敏度。成功搭建了近红外SPR传感平台并验证了其可行性,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相吻合,波长灵敏度较传统棱镜耦合可见光SPR传感器提高1个数量级。2.提出和实现了金/银双通道自补偿近红外SPR传感方案,克服交叉敏感问题并提高了检测精度,从而降低传感检测限。实验中采用双通道方法成功消除了非特异性吸附带来的干扰信号,并通过合成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球偶联物在传感表面形成三明治检测结构增强了检测信号。该传感系统获得了 DNA分子fM量级的计算检测限,并成功实现了复杂血清混合样本中DNA分子的检测。该SPR传感方法对各类生物分子的超低检测限具有良好的潜力。3.设计和研制了基于连续型金覆盖纳米三角阵列传感结构的近红外表面等离激元传感系统,同时实现了体折射率灵敏度和表面灵敏度的增强,进一步突破了表面等离激元传感器在生物传感领域的测量瓶颈。利用金纳米球和纳米三角阵列的等离激元耦合作用激发强局域场,成功提高了生物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检测能力。将该方法用于检测DNA分子杂交过程,计算检测限约为1.2 aM,达到传统荧光标记法的检测水平。最后,对全文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今后将在金属材料等离激元特性、纳米结构生物传感检测及系统集成化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王佳彤[2](2021)在《胶体量子点滤光片光学性质的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光学薄膜技术迅速发展,滤光片的种类和应用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对滤光片性能参数的要求也愈发严格。现如今,滤光片在光通信、光谱分析、遥感检测、生物医疗、航空航天、军事卫星等领域均有重要应用。滤光片以光谱特性为依据可以分为吸收滤光片和干涉滤光片。干涉滤光片具有种类多,应用广的特点,但是因其复杂的多层膜系结构使之在实际应用中对入射光线角度要求较高。吸收滤光片则是利用光吸收特性抑制特定范围波段的光透射,弥补了干涉滤光片入射角的不足,但是因其吸光材料的限制,截止范围固定满足不了许多领域的应用需求。因此,本文将具有尺寸可调特性的胶体量子点与滤光片结合起来,利用高质量的Cd Se胶体量子点和Cd S胶体量子点制备滤光片研究分析其光学特性。具体工作为:1、Cd Se、Cd S胶体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本文制备了Cd Se、Cd S胶体量子点,并对其进行纯化、消光处理,去除前驱体、配体等杂质对样品材料的影响。同时我们进行了吸收、发光的表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其内部结构形貌进行表征。高质量的胶体量子点为我们滤光片的制备提供保障。2、胶体量子点点阵列、线阵列滤光片的制作和分析本文搭建了胶体量子点滤光片标定系统,使之能更好的对滤光片透过率进行测量分析。通过移液器吸取样品溶液滴涂点阵列滤光片,测量其透过率曲线,对比其性能参数,证明利用胶体量子点制备长波通截止滤光片的可行性。通过对胶体量子点的粒径尺寸调节可以控制吸收滤光片的截止范围。通过SONOPLOT微纳米级沉积系统打印线阵列滤光片,通过提高工艺水平,提高滤光片透过率曲线信噪比,为微型光谱仪成像系统奠定基础。3、胶体量子点滤光片尺寸依赖性、温度依赖性研究本文通过对不同粒径尺寸的Cd Se胶体量子点进行薄膜透过率的测量分析可知,随粒径尺寸增加Cd Se胶体量子点薄膜透过率曲线红移;通过对不同温度的Cd Se胶体量子点薄膜吸收、透过率测量可知,温度每增加10 K,Cd Se胶体量子点薄膜吸收曲线红移不超过1 nm,透过率曲线误差在0.1以内且半峰宽增加。

梁海东[3](2021)在《单模-多模-单模光纤结构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监测中的传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单模-多模-单模(single mode-multimode-single mode,SMS)光纤结构由于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易于制备等优点,自从发明以来,吸引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SMS光纤结构依靠其多模干涉(multimode interference,MMI)效应,可以在位移测量中提供较高的测量灵敏度和稳定性。本论文提出使用SMS光纤结构与Ilizarov外科整形器械相结合,用于骨折患者术后的骨骼生长的康复监测。通过使用弹簧级联SMS光纤结构和Ilizarov外科整形器械的结合方式,以提高SMS光纤结构的位移测量范围,使其可以适用于骨折患者骨骼较大的生长范围。在理论仿真的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在实验上完成了SMS光纤传感器与Ilizarov胫骨纵向延伸和横移装置的组合应用以及该器件的位移传感特性分析,并最终将其应用在临床诊断上。另外,为了消除温度在位移测量过程中所引起的串扰灵敏度,一种基于弯曲光纤双滤波器的比率测量系统被应用在SMS光纤结构—Ilizarov外科整形器械复合测量系统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SMS光纤结构的研究进展和Ilizarov技术的发展历史。在理论部分,分别使用模式耦合理论和导模传输法对SMS光纤结构的MMI原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基于光束传输法(Beam Propagation Method,BPM)建立SMS光纤结构模型,在数值上仿真了SMS光纤结构的传输光谱、多模光纤(multimode fiber,MMF)内部的光场分布及其与输出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SMF)之间的耦合损耗等。系统分析了MMI在不同长度、半径MMF和入射波长下的情况,包括MMF的截面出射光场分布的仿真和实验对比,并对拉锥和侧面抛磨后的MMF内的MMI原理进行了简要分析。2.使用弹簧将SMS光纤结构与Ilizarov胫骨纵向拉伸装置进行机械级联,以提高SMS光纤结构的位移测量范围,使其可以适应Ilizarov胫骨纵向拉伸装置的较大的测量范围。仿真得到了SMS光纤结构在理论上的位移传感特性,预测了位移变化过程中SMS光纤结构的传输光谱移动趋势。在实验上将弹簧级联的SMS光纤结构的Ilizarove胫骨纵向延伸装置应用在位移测量中,研究相应的位移传感性能和温度灵敏度。采用双弯曲光纤滤波器的比率测量系统消除在位移测量中所引起的温度串扰。3.使用弹簧将SMS光纤结构与Ilizarov胫骨横移装置进行机械级联,以提高SMS光纤结构的位移测量范围,使其可以适应Ilizarov胫骨横移装置较大的工作区间。在理论上仿真得到了MMF内的光场分布结果和不同长度MMF与输出端SMF间的耦合损耗。实验上,将弹簧级联的SMS光纤结构-Ilizarov胫骨横移装置应用在位移测量中,研究相应的位移传感特性和温度灵敏度。对双滤波器的比率测量系统进行校准,用以消除在位移测量中所引起的温度串扰。4.将SMS光纤结构级联的Ilizarov胫骨纵向延伸装置应用在具体的临床上,在临床环境下测量了SMS光纤结构-Ilizarov胫骨纵向延伸装置的位移临床测量表现。对64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形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比对装戴SMS光纤结构结合的Ilizarov胫骨纵向延伸装置与单纯Ilizarov胫骨纵向延伸装置的患者在术后骨骼生长长度上的误差。本论文以光纤传感技术为基础,设计并制备了基于MMI原理的光学传感器件。探索了SMS光纤结构与Ilizarov外科整形器械的结合,实现了可用于骨折患者腿骨生长康复阶段监测的传感器。这些工作对今后SMS光纤器件在光纤传感和临床医学交叉结合应用等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光纤光学和生物医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也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李鹤[4](2018)在《面向硅基集成的光器件的研究》文中提出进入现代信息社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对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与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硅基电子学不仅面临串扰与迟延的困扰,同时面临着高集成度下功率需求和芯片散热的问题。硅基光子芯片的不断研究为这些瓶颈提供了极佳的解决方案。硅材料因为其低廉的价格,良好的CMOS兼容性和极好的红外波段传输特性,在未来的光电集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绝缘衬底上的硅的折射率与折射率对比度比其他的集成波导器件如平面氧化硅波导或铌酸锂波导都要高,这使得硅基平面光器件拥有更小的结构尺寸,有利于光学器件在片上的高度集成。硅基光电子芯片不仅在通讯方面有重要用途,而且在未来的量子通信、人工智能以及激光雷达等方面都有重要用途。回音壁模式微腔,因其高品质因子(Quality factor)和小模式体积,对光有强的束缚作用,进而增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在气体检测,四波混频,激光辐射与腔光力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本文涉及了几种光学微腔的制备、仿真,在理论上分析了光学微腔中的模式和相互作用,在实验上首先制备了氟化钙,变形铌酸锂椭圆微腔,进而过渡到单片毫米尺度与片上微米尺度硅基微腔等。其中,片上硅基微球光学微腔在高阶耦合情况下,品质因子仍然有105。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本论文总结了近年来解析和模拟仿真光学微腔的几种方法,并应用于我们制备的微腔模拟。2.本论文实验继承并发展了几种光学微腔制备工艺。我们改进了加工与测试高品质因子光学谐振腔的方法,制备了毫米级的低表面粗糙度的光学微腔。同时原创地提出了绿光大功率激光器制备片上硅球的工艺,即重融硅柱法制备片上硅球微腔。3.本论文搭建了光学平台用于测试微米级别的片上高品质光学微球。通过棱镜耦合方案,实验得到氟化钙的品质因子为8.22 ×106;搭建光纤耦合系统并且实现了片上硅球高阶模式的光纤耦合,得到了品质因数为3.5 × 105的回音壁模式。4.本论文完成了硅基芯片中的蚊香波导,光栅结构,倒锥耦合器等结构的设计、制版、加工与形貌表征。

二、Measurement on Spot Size Dependence of Dense WDM Dielectric Multilayer Filter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easurement on Spot Size Dependence of Dense WDM Dielectric Multilayer Filters(论文提纲范文)

(1)近红外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机制及其生化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缩写对照表
1 绪论
    1.1 表面等离激元简介
        1.1.1 表面等离激元发展历程
        1.1.2 表面等离激元研究概况
    1.2 表面等离激元传感技术
        1.2.1 传播型表面等离激元传感技术
        1.2.2 局域型表面等离激元传感技术
    1.3 表面等离激元传感灵敏度增强机制
        1.3.1 体折射率灵敏度增强方案
        1.3.2 表面灵敏度增强方案
        1.3.3 放大材料信号增强方案
    1.4 论文主要内容
2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基本理论
    2.1 表面等离激元基本性质
        2.1.1 表面等离激元色散方程
        2.1.2 表面等离激元特征参数
    2.2 表面等离激元激发模型
        2.2.1 传播型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发
        2.2.2 局域型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发
    2.3 表面等离激元传感特性
        2.3.1 材料的色散效应
        2.3.2 表面等离激元的传感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近红外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系统的研究
    3.1 近红外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基本理论研究
        3.1.1 折射率灵敏度特性研究
        3.1.2 电磁场分布特性研究
        3.1.3 光谱特性分析
    3.2 近红外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体系的构建
        3.2.1 传感系统的搭建
        3.2.2 传感膜厚度的优化
    3.3 近红外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系统的性能分析
        3.3.1 实验光谱特性分析
        3.3.2 系统实验误差分析
    3.4 近红外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器的生化检测能力分析
        3.4.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4.2 传感表面的生物膜系构建
        3.4.3 刀豆球蛋白A分子特异性结合检测及传感芯片的再生
    3.5 本章小结
4 自补偿近红外表面等离激元传感系统
    4.1 金/银薄膜双通道检测方案
        4.1.1 双通道共振传感特性研究
        4.1.2 双通道可行性验证
    4.2 双通道传感芯片的制备与测试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2 芯片制备及折射率测试
    4.3 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球偶联物信号增强方案
        4.3.1 芯片生物分子修饰
        4.3.2 信号放大材料制备
        4.3.3 信号增强实验方案
    4.4 传感系统的生化传感检测
        4.4.1 自补偿效果验证
        4.4.2 信号增强效果验证
        4.4.3 传感芯片的再生及重复性测试
        4.4.4 复杂环境样本监测
    4.5 本章小结
5 纳米三角阵列近红外表面等离激元传感系统
    5.1 连续型金覆盖纳米三角阵列传感特性分析
        5.1.1 纳米三角阵列电场分布特性
        5.1.2 纳米三角阵列等离激元光谱特性分析
    5.2 纳米三角传感芯片的制备与测试
        5.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5.2.2 纳米三角阵列的制备
        5.2.3 传感芯片性能测试
    5.3 金纳米球三明治信号增强方案
        5.3.1 纳米阵列传感表面的生物分子修饰
        5.3.2 信号放大材料制备
        5.3.3 信号增强实验方案
    5.4 传感系统对脱氧核糖核酸的特异性检测
        5.4.1 直接检测
        5.4.2 三明治检测
        5.4.3 传感芯片的再生及重复性测试
        5.4.4 特异性检测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胶体量子点滤光片光学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滤光片
        1.2.1 滤光片的分类
        1.2.2 滤光片的研究进展
        1.2.3 胶体量子点滤光片的研究现状
    1.3 胶体量子点的概述
        1.3.1 胶体量子点
        1.3.2 量子点的基本性质
        1.3.3 胶体量子点的应用
    1.4 本文的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胶体量子点滤光片机理
    2.1 胶体量子点的能级结构
    2.2 消光系数
        2.2.1 基本概念
        2.2.2 Cd族胶体量子点的消光系数
    2.3 胶体量子点滤光片的性能参数
        2.3.1 带通滤光片的性能参数
        2.3.2 截止滤光片的性能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体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
    3.1 胶体量子点的合成
    3.2 胶体量子点的形貌结构表征
        3.2.1 胶体量子点X射线衍射(XRD)分析
        3.2.2 胶体量子点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3.3 胶体量子点的光学性质表征
        3.3.1 胶体量子点吸收光谱分析
        3.3.2 胶体量子点发光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d S、CdSe胶体量子点的合成、表征与滤光片的制备
    4.1 Cd S、CdSe胶体量子点的合成
        4.1.1 合成环境
        4.1.2 实验材料
        4.1.3 胶体量子点的制备过程
    4.2 Cd S、CdSe胶体量子点的表征
    4.3 Cd S、CdSe胶体量子点滤光片的制备
        4.3.1 胶体量子点的处理
        4.3.2 胶体量子点滤光片的制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胶体量子点滤光片点阵列、线阵列透过率研究
    5.1 胶体量子点滤光片点阵列的研究
        5.1.1 标定系统的搭建
        5.1.2 胶体量子点滤光片点阵列透过率曲线分析
    5.2 胶体量子点滤光片线阵列的研究
        5.2.1 SONOPLOT打印系统
        5.2.2 胶体量子点滤光片线阵列透过率曲线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胶体量子点滤光片尺寸依赖性、温度依赖性研究
    6.1 胶体量子点滤光片尺寸依赖性研究
    6.2 胶体量子点滤光片温度依赖性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单模-多模-单模光纤结构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监测中的传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SMS光纤结构的研究进展
    1.3 ILIZAROV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ILIZAROV技术的由来及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
        1.3.2 ILIZAROV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
        1.3.3 ILIZAROV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足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SMS光纤结构内的MMI效应
    2.1 导模传输法分析
    2.2 模式耦合理论分析
    2.3 基于BPM的 MMI光学特性仿真
    2.4 拉锥SMS光纤结构内的MMI效应
    2.5 侧抛SMS光纤结构内的MMI效应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SMS光纤结构在ILIZAROV骨纵移装置上的研究
    3.1 弹簧级联SMS光纤结构的ILIZAROV骨纵移装置的制备
    3.2 SMS光纤结构的位移传感特性仿真
    3.3 弹簧级联SMS光纤结构的ILIZAROV骨纵移装置的测量
        3.3.1 位移测量实验装置
        3.3.2 位移测量结果与讨论
        3.3.3 温度依赖性测量
    3.4 比率测量系统
        3.4.1 比率测量系统的构成和发展
        3.4.2 比率测量系统实验装置
        3.4.3 比率测量系统的校准
        3.4.4 比率测量系统的位移测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MS光纤结构在ILIZAROV骨横移装置上的研究
    4.1 SMS光纤结构的位移传感原理
    4.2 弹簧级联SMS光纤结构的ILIZAROV骨横移装置的制备
    4.3 弹簧级联SMS光纤结构的ILIZAROV骨横移装置的测量
        4.3.1 位移测量结果与讨论
        4.3.2 温度依赖性测量
    4.4 比率测量系统
        4.4.1 比率测量系统实验装置
        4.4.2 比率测量系统的校准
        4.4.3 比率测量系统的位移测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SMS光纤结构—ILIZAROV外科整形器械的临床应用实例
    5.1 临床资料
    5.2 治疗方法
        5.2.1 一期手术清创
        5.2.2 二期手术骨延长、安置环式外架
    5.3 SMS光纤结构—ILIZAROV外科整形器械的临床测量结果
        5.3.1 一般资料
        5.3.2 患者每月计划延长及实际延长数据误差
        5.3.3 患者肢体延长长度与延长速度
        5.3.4 平均矿化指数和外固定指数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面向硅基集成的光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硅基光子学
    1.2 光学微腔
    1.3 回音壁模式微腔的应用
    1.4 论文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学微腔模拟仿真
    2.1 光学追迹仿真
        2.1.1 光学追迹简介
        2.1.2 光学追迹模拟
    2.2 轴对称下弱形式模拟求解
        2.2.1 弱形式简介
        2.2.2 弱形式求解模式本征电场
    2.3 保角变换方法计算
        2.3.1 保角变换简介
        2.3.2 保角变换计算
    2.4 FDTD模拟仿真
        2.4.1 FDTD计算简介
        2.4.2 FDTD计算模拟
    2.5 公式数值计算方法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光学微腔加工
    3.1 机械抛光制备光学微腔
        3.1.1 机械抛光简介
        3.1.2 机械研磨抛光的机理
        3.1.3 微腔加工实验
    3.2 微加工制备微盘
        3.2.1 微加工工艺简介
        3.2.2 微加工制备微盘步骤
    3.3 激光重融制备片上硅球
        3.3.1 激光重融简介
        3.3.2 激光重融实验制备片上微球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光学微腔的耦合
    4.1 微腔耦合的原理
    4.2 波导耦合
        4.2.1 波导耦合微腔简介
        4.2.2 SOI微盘耦合模拟
        4.2.3 波导与微盘的制备
    4.3 棱镜耦合
        4.3.1 棱镜耦合介绍
        4.3.2 棱镜耦合平台的搭建
        4.3.3 棱镜耦合试验
        4.3.4 棱镜耦合硅盘的实验
    4.4 拉锥光纤耦合
        4.4.1 拉锥光纤介绍
        4.4.2 光纤耦合原理
        4.4.3 拉锥光纤的电场分析
        4.4.4 拉锥光纤耦合实验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Measurement on Spot Size Dependence of Dense WDM Dielectric Multilayer Filters(论文参考文献)

  • [1]近红外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传感机制及其生化传感技术研究[D]. 陈诗蒙.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胶体量子点滤光片光学性质的研究[D]. 王佳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3]单模-多模-单模光纤结构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监测中的传感应用研究[D]. 梁海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4]面向硅基集成的光器件的研究[D]. 李鹤. 南京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密集波分复用介质多层滤波器光斑尺寸依赖性的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