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福尔马林溶液治疗放射性膀胱炎的护理特点

4%福尔马林溶液治疗放射性膀胱炎的护理特点

一、4%福尔马林溶液治疗放射性膀胱炎的护理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何裕智[1](2021)在《消痔灵对放射性直肠炎出血的实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直线加速器建立放射性直肠炎(Radiation Proctitis,RP)大鼠模型,评价消痔灵注射液对放射性直肠炎大鼠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选用48只检疫合格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建立实验组大鼠放射性直肠炎的模型。(1)照射方法:对SD大鼠进行麻醉,待肌肉完全松弛后,将SD大鼠仰卧位固定于特制纸板上,用直线加速器进行照射,照射范围为肛缘至腹部范围4cm,放射源至皮肤距离为100cm,照射剂量25Gy,剂量率500c Gy/min。(2)观察指标:照射后每日观察并记录大鼠的精神、饮食、活动、毛发、体质量、大便隐血等一般情况。从第2周开始,每周记录1次,共12周。12周后随机抽取实验组5只大鼠,取血后立即处死,取直肠标本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3)造模评价:大鼠一般情况严重异常(即一般情况评分≥3分),直肠组织呈中度以上炎性改变,即为造模成功。2、药物灌肠及作用机制研究。(1)分组及用药:将实验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福尔马林组、低浓度消痔灵溶液组(2%)、中浓度消痔灵溶液组(3%)、高浓度消痔灵溶液组(4%)。模型组只进行造模,不行灌肠处理;福尔马林组造模后,用10%福尔马林溶液灌肠;低、中、高浓度消痔灵溶液组造模后,分别用2%、3%、4%的消痔灵溶液灌肠。照射后第12周开始灌肠,持续灌肠2周,隔天1次,共计7次。(2)观察指标:记录大鼠的精神、饮食、活动、毛发、体质量、大便隐血等一般情况;取大鼠直肠组织,使用HE染色并于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情况;处死后取大鼠腹主静脉血,使用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2(Interleukin-2,白细胞介素-2)、IL-6(Interleukin-6,白细胞介素-6)、TNF-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水平。结果:1、一般情况:(1)一般征象:空白对照组大鼠精神、活动正常,毛色有光泽,反应敏捷,食欲好,大便为成形粪便,肛门无粪染。模型组大鼠精神倦怠,活动减少,扎堆蜷缩于角落,遇刺激时呈弓背状,攻击性强,进食、饮水量减少,排便次数增多,排便间隔时间短,粪质含水量多,为黑褐色水样便或呈大颗粒状,肛门可见不成形粪便粘附,肛周毛发呈撮状,放射区域尾部毛发脱落。与模型组相比,各组灌肠2周后,10%福尔马林组大鼠精神一般,活动恢复,进食、饮水量无明显变化,毛色亮白有光泽,大便为大颗粒润泽粪粒;2%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4%消痔灵注射液组的大鼠精神、活动良好,进食、饮水量增多,毛色亮白光泽,大便为成形粪粒,干湿适中。(2)体质量:给药前实验组各组间的体质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各组灌肠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10%福尔马林组、2%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4%消痔灵注射液组的大鼠体质量增长量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模型组外,其余四组实验组两两比较,体质量增长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便隐血试验:所有实验组大鼠照射前大便隐血试验均呈阴性,造模成功后均呈阳性表现。各组灌肠2周后,除模型组外,经10%福尔马林组、2%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4%消痔灵注射液组灌肠治疗后的大鼠大便隐血改善率分别为75%、50%、75%、87.5%。2、炎症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实验组大鼠血清中IL-2、IL-6、TNF-α的浓度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0%福尔马林组相比,三组不同浓度的消痔灵注射液组的浓度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同浓度的消痔灵注射液之间两两比较,4%消痔灵注射液组的浓度水平低于2%消痔灵注射液组和3%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低于2%消痔灵注射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情况:(1)肉眼形态学观察:空白对照组的大鼠直肠组织黏膜颜色粉红,未见明显充血。模型组的大鼠直肠组织黏膜颜色暗红,组织增厚,可见明显充血、肿胀及大小不等的溃疡点。10%福尔马林组的大鼠直肠黏膜偏白,欠光滑,肠壁稍薄,组织水肿,未见出血点。不同浓度消痔灵注射液组出现浓度与肉眼黏膜病变程度呈反比的趋势,4%浓度消痔灵注射液组的肉眼黏膜病变程度最低。(2)组织形态学观察:空白对照组大鼠直肠组织结构完整,黏膜连续,未见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直肠黏膜上皮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腺体结构不完整,组织损伤特征明显,多灶性溃疡形成;10%福尔马林组、2%消痔灵注射液组、3%消痔灵注射液组、4%消痔灵注射液组大鼠直肠黏膜上皮均无明显水肿,部分腺体细胞修复,腺体结构基本完整,黏膜下组织轻度充血,局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不同浓度消痔灵注射液组出现浓度与镜下黏膜病变程度呈反比的趋势,4%浓度消痔灵注射液组的镜下黏膜病变程度最低。结论:1、使用局部单次大剂量(25Gy)放射干预可成功建立大鼠放射性直肠炎模型,与既往研究相符;该模型建立较为简单,易操作,可复制。2、消痔灵注射液保留灌肠对于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有显着疗效,能缓解放射性直肠炎的便血情况,改善大鼠体质量增长,降低放射性直肠炎大鼠血清中IL-2、IL-6、TNF-α的浓度水平,减轻炎症反应。3、4%消痔灵注射液灌肠可作为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大鼠的最佳浓度选择,消痔灵注射液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大鼠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2、IL-6、TNF-α的合成、释放有关。

魏思琪[2](2020)在《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及初步应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开发适用于宫颈癌患者的症状评估量表。2.基于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信效度。3.调查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的症状,并提取症状群,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与症状群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采用研究小组讨论、宫颈癌患者访谈及参考现有量表和已发表文献,建立“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条目池,然后进行两轮的专家咨询进行条目的筛选,通过对50名宫颈癌患者的预调查,进一步调整量表的语言表述。2.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疾病相关资料调查问卷、初始版“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和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调查274名宫颈癌患者,采用内部一致性评估量表的信度,采用内容效度指数、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效度。然后,采用因子分析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各个领域的单维性;使用Stata 15.0分析“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前4个领域中各条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并绘制各条目的项目特征曲线、项目信息曲线和整个领域的测验信息曲线。3.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疾病相关资料调查问卷和“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调查184名盆腔外照射第三周的宫颈癌患者,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从发生频率>20%的症状中提取症状群,采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各症状群的稳定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4个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差别,探究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与放疗期间症状群的关系。研究结果1.量表开发。经过研究小组讨论、对宫颈癌患者进行访谈以及参考现有相关量表及已发表文献后,确定该量表应包括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心理精神症状、治疗相关症状等4个方面。编写量表的条目池共包括38个症状条目。每个条目均采取0-10分多级评分方式,0分表示该症状不存在,10分表示能想象的最严重程度。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删除I-CVI<0.78的18个症状,将阴道异常出血和阴道异常分泌物合并为一个症状条目。最终形成“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初始版,共包含19个生理、心理症状。2.量表测量学特性的评估结果。“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共提取5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心理相关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消化道系统症状、化疗相关症状和疼痛-疲乏5个领域,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23%。量表的I-CVI的范围是0.86-1.00,S-CVI/Ave为0.94。“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与MSAS-Ch中相同的13个条目及两个量表总分的聚合效度的相关系数范围是0.01-0.99,其中两个量表的疼痛、恶心、呕吐、精神紧张、压抑、焦虑和脱发等症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腹胀和腹泻不相关,疲乏、食欲不好、体重下降三个症状方面相关性不好,手脚麻木或刺痛和两个量表的总分属于中等程度相关。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整体Cronbach’s系数为0.858,心理相关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和疼痛-疲乏三个领域的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94、0.97和0.92,消化系统症状和化疗相关症状两个领域的Cronbach’s系数为0.68和0.67。应用项目反应理论评估量表质量。经主成分分析法运算后,4个领域的第一特征根与第二特征根的比值均大于3,满足单维性假设。心理相关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消化道系统症状和化疗相关症状四个领域中各条目的区分度分别为0.61-0.71、0.68-0.72、0.72-1.48和0.68-3.25。17个条目中除条目2、3、19外,其他条目的反应阈值(难度)均明显超过-33的理论范围。各条目的IIC中,只有条目2的信息量>3,其他条目的信息量均不超过0.5。3.量表初步应用。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发生频率最高的症状是腹泻(88%)、疲乏(82.1%)、大便带血(56.0%)、腹胀或身体肿胀(54.3%)、肛周疼痛或出血(53.3%)等。最严重的症状是疲乏(3.33±2.19)、腹泻(3.20±2.06)、肛周疼痛或出血(1.97±2.80)、腹胀或身体肿胀(1.96±2.22)、大便带血(1.80±1.95)和疼痛(1.80±2.48)。14个发生频率>20%的症状,共提取4个症状群,分别为心理相关症状群、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消化道-疼痛症状群以及消化道-疲乏症状群。4个症状群的累积贡献率为78.87%。各个症状群的Cronbach’sα分别为0.96,0.94,0.75和0.67。不同工作状态的患者在心理相关症状群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5),放疗前是否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5)。结论1.初始版“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条目包含宫颈癌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常见的生理及心理症状症状,覆盖面较广。语言表述清晰易懂。2.“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相关的症状。该量表心理相关症状领域、泌尿生殖系统症状领域、化疗相关症状领域和消化系统症状领域的条目区分度较好,但是难度过大。3.腹泻和疲乏是宫颈癌患者在放疗期间最常出现且最严重的症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4个相对稳定的症状群,分别是心理相关症状群、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消化-疼痛症状群和消化-疲乏症状群。治疗前仍在工作的患者的心理相关症状群的得分低于不工作的患者,而放疗前接受手术的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得分更高。

彭鸥[3](2020)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急性反应的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及新西兰兔放射性肠炎模型建立》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急性反应的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行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直肠炎、膀胱炎、骨髓抑制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8.1-2019.7.31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放疗宫颈癌病人的病例资料,自放疗开始后3个月内门诊观察或电话随访放疗相关急性反应,并依据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进行分级。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0月31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76例患者,针对其相关反应及临床病例资料,行影响急性放射性损伤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76例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中,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为72.37%(55/76),其中1级、2级、3级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分别为 32.89%(25/76)、34.21%(26/76)、5.26%(4/76),无 4 级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急性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率为61.84%(47/76),其中 1 级、2 级、3 级分别为 39.47%(30/76)、21.05%(16/76)、1.32%(1/76),无4级急性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共有68名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了骨髓抑制,总发生率为89.47%,其中1级14例(18.42%)、2级33 例(43.42%)、3 级 17 例(22.37%)、4 级 4例(5.26%)。影响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直肠V40是急性直肠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4.875,95%CI:1.659~14.324),即直肠 V40>50%可能加剧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影响急性放射性膀胱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急性膀胱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3.006,95%CI:1.093~8.268),即初诊时临床分期越晚,发生急性放射性膀胱炎的可能性越大。结论:我院肿瘤科行根治性放疗宫颈癌患者急性放射性损伤发生情况与其他中心报道基本一致,其中直肠V40是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放射性膀胱炎的发生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可能与膀胱V40、V50有关;而骨髓抑制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进一步研究分析。第二部分 新西兰兔放射性肠炎模型建立目的:用不同剂量的X线照射新西兰兔,以建立急性放射性肠炎模型,为进一步探索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和保护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本实验中,我们以33只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使用CT扫描定位并勾画靶区,分别用5Gy,10Gy,15Gy和20Gy射线照射兔子肠道的特定区域,观察其精神状态、体重、进食饮水情况、大小便、自主活动等,并在第3和第5天抽血检查炎症指标。在第5天处死所有兔子后,观察受照部位的肠管大体变化,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照射后第3天,15Gy组和20Gy组兔子开始出现食欲下降、精神差、大便改变第5天起15Gy组逐渐恢复,20Gy组症状继续加重,甚至出现死亡,其余各组均无明显症状出现;20Gy组兔子在放疗后第5天出现体重明显减轻(P<0.01),其余各组均基本保持稳定;15Gy组及20Gy组分别在放疗后第3天、第5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粒细胞减少,20Gy组在放疗后第5天时血红蛋白升高(P<0.01),5组兔子放疗前后血小板均无明显变化;解剖发现,5Gy和10Gy组兔子肠管仅表现为轻度充血、水肿,15Gy组肠道呈间断性充血,20Gy组照射部位肠道充血明显呈暗红色,部分肠段有坏死倾向并散发出腥臭味;5组兔子之间镜下病理改变存在明显差异(P<0.05),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肠道损伤明显加重,甚至出现严重的全身炎性反应,导致兔子死亡。结论:本实验表明,用15Gy及20Gy照射新西兰兔局部肠道,大体表现及病理均可出现放射性肠炎改变,但20Gy剂量组出现严重的大便习惯改变、肠粘膜损伤、甚至死亡,不能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模型。用15Gy建模,临床症状及镜下改变均较满足放射性肠炎改变,因此认为建模成功。

孙立巧[4](2020)在《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大的负担之一,癌痛控制不足的现象在我国仍较为普遍,癌痛给病人带来的心身影响极其严重,超过50%的患者遭受过癌痛的折磨。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还给家属带来一种负担。如果癌痛得不到控制,一方面会加速肿瘤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影响患者的睡眠、食欲、免疫力,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慢性疼痛不能解决将会发展成顽固性癌痛,导致患者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癌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阶梯止痛的方案,虽然这种方案可以解决临床上大部分的疼痛,但是由于其成瘾、不良反应,使得其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受限。近几年,中药在临床上发挥了一定的疗效。尽管华蟾素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癌痛的治疗,但是对华蟾素胶囊治疗癌痛的潜在机制研究甚少,近几年来β-内啡肽和5羟色胺在癌痛的地位备受关注,本课题将初步观察华蟾素胶囊的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情况、对阿片类药物便秘的改善情况以及测定β-内啡肽、5-羟色胺二者与华蟾素治疗疼痛的关系,从而对临床癌痛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研究目的]观察和评价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平行性随机对照的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服用药物止痛药物的基础上,口服华蟾素胶囊(陕西东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上市销售的药品),3粒,3次/日。观察14天,研究结束时评价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情况及阿片类药物便秘情况、测定β-内啡肽、5-羟色胺的水平等。[研究结果]1.疼痛改善方面:根据WHO疼痛评价标准,收集的6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0例,轻微缓解3例,无效2例,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4例,轻微缓解8例,无效5例,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计算有效率,治疗组疼痛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疼痛缓解率为56.66%,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NRS评分,治疗前NRS评分治疗组为:5.6±1.48分;对照组30例癌痛患者为5.6±1.75分;经t检验,P=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NRS评分治疗组为:3.7±2.17分;对照组3.7±2.17分,经t检验,t值P=0.02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依据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来评价生活质量。治疗组改善17例,稳定8例,无效5例,显效率83.33%;对照组改善11例,稳定5例,无效14例,显效率53.33%,经秩和检验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依据中医对癌痛的评价标准和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疼痛、烦热、渴喜冷饮、便秘、舌红或紫、苔黄或燥等中医症状。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前治疗下降,其中治疗组的烦热、渴喜冷饮、便秘、舌红或紫、苔黄或燥的中医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烦热症状改善不明显,对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4.阿片类药物便秘效果的评价:依据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来评价便秘的改善情况。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经检验P=0.04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疼痛相关因子情况:外周血疼痛相关因子β-内啡肽及治疗前后改变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β-内啡肽水平,经检验P=0.39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β-内啡肽水平,经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疼痛相关因子5-HT治疗前后改变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5-HT肽水平,经检验P=0.50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5-HT水平,经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评价方面:依据体格检查及实验检查来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问题。我们将安全等级分为4级,以1级和2级计算安全率,其中治疗组的1级安全的人数为12例,2级安全的人数14例,3例安全的人数4例,4级安全0例,安全率为86.66%,对照组1级安全的人数为8例,2级安全的人数9例,3例安全的人数13例,4级安全的人数0例,安全率为56.66%,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可以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部分中医症状评分、减轻患者的便秘、安全性好,发挥止痛的机制考虑和提高癌痛患者体内的β内啡肽水平,降低5-HT炎症指标水平有关,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依信[5](2019)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性犬膀胱炎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目的:临床上将发生在膀胱黏膜及其黏膜下层的炎症称为膀胱炎,常由疾病、创伤、感染等多种原因导致,多发于母犬。临床症状为尿痛,尿频,尿血,尿闭等。由于犬膀胱炎不容易彻底治愈,使用抗生素治疗易产生耐药性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兽医临床治疗。本试验旨在研究通过酒精灌注建立膀胱炎模型后,使用不同剂量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作用于犬膀胱炎模型,通过尿液检查、超声检查、组织病理学观察、检测炎性因子的表达来探讨ADSCs对犬膀胱炎症反应的影响,为ADSCs应用于泌尿系统损伤修复的研究提供依据。试验Ⅰ犬AD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选取4只健康比格犬,无菌采取腹部和腹股沟处皮下脂肪,机械剪碎,使用酶消化法分离获得ADSCs,用DMEM+10%FBS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的表达,并检测其体外三向分化能力。结果:运用酶消化法可以从犬新鲜脂肪组织中分离到ADSCs,流式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间充质细胞表面抗原CD29(100%),而对造血细胞表面抗原CD34(1.5%)、CD45(5.6%)表达水平低。这些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具有三向分化能力。说明从犬腹部脂肪组织中可以分离得到ADSCs,这些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试验Ⅱ犬实验性膀胱炎模型的建立选取南京本地12只健康、清洁成年田园犬,体质量(7±2)kg,随机均分三组,空白对照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阳性组(C组),对B组膀胱灌注生理盐水,对C组膀胱灌注75%酒精(0.6 mL/kg)引发黏膜损伤,建立犬膀胱炎模型。结果:空白组和生理盐水组的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差异,说明正常操作不会引起膀胱炎症。酒精灌注组出现急性膀胱炎症反应,超声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黏膜结构损伤,中性粒细胞浸润。尿检出现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和组织碎片等。尿液IL-8和EGF水平也显着高于其他组。由此可见成功建立了犬膀胱炎模型。试验Ⅲ探究ADSCs对犬实验性膀胱炎的治疗作用选30只成年的、体质量(7±2)kg的健康中华田园犬,随机均分三组,阳性对照组(A组)、低剂量ADSCs组(B组,200万细胞/kg)、高剂量ADSCs组(C组,400万细胞/kg),比较各组犬的治疗效果。对所有犬进行膀胱灌注酒精,成功建立犬膀胱炎模型。体外分离、扩增ADSCs后,对B、C组静脉注射ADSCs,对A组注射生理盐水。检测各组血液及尿液指标,超声检查膀胱形态变化,对膀胱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用ELISA法分别测定IL-8和EGF在尿液中的表达。结果:灌注酒精后,犬发生膀胱炎反应;经ADSCs治疗(B、C组)后,犬膀胱炎明显好转,黏膜快速修复,尿液IL-8含量显着降低(P<0.05),EGF含量显着升高(P<0.05)。以上结果说明静脉注射ADSCs可有效修复酒精诱导的犬膀胱炎,影响炎症因子和黏膜修复因子的分泌,且静脉注射高剂量ADSCs的疗效更显着。

周英南[6](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放射性直肠炎(RP)是许多盆腔恶性肿瘤,如直肠癌、宫颈癌、前列腺癌,放疗中或放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和痛苦,影响放射治疗的连续性,使放疗疗程延长或者中断,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其临床上常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和黏液血便,严重者甚至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发病率6%17%,多数病程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随着放疗在此类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可以预见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病率将来可能会进一步提高[1]。目前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方法众多,单纯西医治疗尚缺乏理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西医多采用手术、营养支持疗法,不良反应较多且复发率高,而中医药在其治疗上已展现出安全、便捷、高效的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医药逐渐发展,其独特的疗效被世人所接受,放射性直肠炎的中医药研究发展迅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医内治法及外治法现又受到医务工作者们的广泛重视,尤其是中药灌肠、针灸、耳穴等技术在放射性直肠炎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显着,优势明显。中西医结合疗法经过数十年来的艰难发展,逐渐被世人所接受,但经检索发现中医对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药物种类及方法繁多,但缺乏统一的、固定标准,同时各个研究纳入的病例相对较少,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很难客观、科学地对其疗效作出评价。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相应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SinoMed)、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Pub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2002年1月-2017年12月,语种限汉语和英语。全面搜索国内外发表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有关临床研究。要求所纳入文献的研究类型必须为随机对照试验(RCT)。所有文献由两名评议员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质量评价等,选择最后纳入的文献。把上述文献数据提取及归纳,运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而得出结论。结果:最终共有17项研究被纳入,经Meta分析发现:总有效率OR[95%CI]为5.13[3.78,6.96],(P<0.00001),即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时,中西医结合疗法比常规西医治疗组的有效率高,疗效更好;2项研究比较两组治疗后KPS评分[2]改善情况:OR[95%CI]为14.8[10.78,18.84](P<0.00001,),即中西医结合疗法与单纯西医相比,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项研究比较两组干预后中医症状积分[3]改善情况:中医症候积分变化:腹痛-0.66[-0.83,-0.5],(P<0.00001),便血-0.53[-0.68,-0.38],(P<0.00001),里急后重-0.63[-0.77,-0.49],(P<0.00001),即在治疗放射性直肠炎中,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较之于单纯西医治疗更有优势,能明显减轻患者腹痛、便血、里急后重等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较与单纯西医疗法相比,在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提高生活质量上均具有优势。

黄伟[7](2019)在《尿液微生态及其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前列腺癌尿液微生态菌群的改变,明确前列腺癌及良性前列腺增生人群尿液微生态菌群的差异,筛选出能够特异性区分前列腺癌的尿液微生态指标。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研究纳入两组队列,前列腺癌组和良性前列腺增生对照组。前列腺癌组和良性前列腺增生对照组在年龄上严格匹配。前列腺癌组和良性前列腺增生对照组均是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门诊以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升高待查(前列腺癌可能)入院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患者。经会阴前列腺穿刺前一天取所有患者的尿液,穿刺后依据病理结果进行分组。前列腺癌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前列腺癌组和良性前列腺增生对照组人群尿液样本通过对16S rRNAV3-V4区靶向扩增和PCR产物纯化后进行二代测序分析尿液微生态菌群情况。利用方差分析比较前列腺癌组和良性前列腺增生对照组之间的尿液优势菌群差异性,筛选前列腺癌相关的特异性尿液菌群;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前列腺癌组主要差异微生态菌群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建立指标模型,并将指标模型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拟合检验分析,计算特异性差异菌群在诊断前列腺癌方面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研究共60例患者纳入队列,其中前列腺癌组30例和良性前列腺增生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尿培养均为阴性,尿常规无差异,前列腺癌组的前列腺体积显着小于良性前列腺增生对照组,其余临床状况均无显着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前列腺癌组和良性前列腺增生对照组的尿液微生态菌群发现,前列腺癌组尿液微生态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并且两组尿液微生态多样性和年龄均不具有显着相关性。前列腺癌组患者尿液菌群结构上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对照组有显着差异。通过序列比较分析,在科水平上,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对照组相比,前列腺癌组Burkholderiaceae(P<0.001),Xanthomonadaceae(P<0.001),Caulobacteraceae(P<0.001),Paenibacillaceae(P<0.001),Oxalobacteraceae(P=0.03)细菌比例减少,Enterococcaceae(P=0.005),Enterobacteriaceae(P=0.027),Moraxellaceae(P<0.001),Sphingomonadaceae(P=0.028),Corynebacteriaceae(P=0.041),Flavobacteriaceae(P=0.004),Comamonadaceae(P=0.047)细菌比例显着增加。前列腺癌组绝大多数差异优势菌群种类都被认为是泌尿生殖系统相关的感染病原体(促炎细菌)。但这些前列腺癌相关尿液差异优势菌群未能发现与前列腺癌术前Gleason评分,术前血清tPSA水平,临床分期存在显着相关性。通过热图分析,我们选取能区分前列腺癌组及良性前列腺增生对照组科水平上的差异菌群进行前列腺癌诊断作用的研究,其中选取的微生物菌群分别是Enterococcaceae、Xanthomonadaceae、Enterobacteriaceae、Burkholderiaceae,通过分别对不同微生物菌群的相对含量进行ROC曲线模型拟合,再结合ROC曲线下面积的大小判断其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果。对Enterococcaceae及术前血清tPSA进行 ROC 曲线拟合,Enterococcaceae 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 0.814,P<0.001,95%置信区间为0.709-0.920,其对应的灵敏度为0.967,特异度为0.533。对Xanthomonadaceae 及术前血清 tPSA 进行 ROC 曲线拟合,Xanthomonadaceae 的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57,P<0.001,95%置信区间为0.906-1.000,其对应的灵敏度为0.900,特异度为0.967。对Enterobacteriaceae及术前血清tPSA进行ROC曲线拟合,Enterobacteriaceae 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 0.780,P<0.001,95%置信区间为0.665-0.895,其对应的灵敏度为0.500,特异度为0.967。对Burkholderiaceae 及术前血清 tPSA 进行 ROC 曲线拟合,Burkholderiaceae 的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81,P<0.001,95%置信区间为0.954-1.000,其对应的灵敏度为 0.933,特异度为 0.967。微生物菌群 Xanthomonadaceae 和 Burkholderiaceae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较好。结论:人类尿液中存在特定的微生态菌群,微生态菌群的失调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与良性前列腺增生人群相比,前列腺癌患者的尿液微生态具有其独特性。前列腺癌患者尿液中普遍存在促炎细菌和病原微生物。其中存在的一些关键功能菌群未来或可作为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方向。本研究是探讨尿液微生态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前瞻性研究,后续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益赫[8](2019)在《地榆炭镇痛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地榆炭(SRC)是地榆高温炭化后的产物,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血证,以及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等多种病证所引起的疼痛,疗效确切。然而,现今对于地榆炭镇痛作用的相关研究甚少,对其发挥镇痛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尚属空白,对地榆炭的质量标准研究更是进展缓慢。本实验团队突破固有的对小分子化合物、金属盐离子等成分研究的局限思路,创造性地引入纳米材料学科中的分离技术和表征方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地榆炭进行综合探究,以揭示其发挥生物效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目的:1.从地榆炭中分离出地榆炭纳米类成分(SRC-NCs),比较不同温度制备条件下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差异,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2.对地榆炭纳米类成分进行详细表征。3.建立实验动物致痛模型,明确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镇痛作用。4.通过测量血清中炎性介质的含量,初步探索其镇痛作用机制,以延伸其生物效应的发挥。方法:1.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制备工艺优化研究:设定不同梯度温度烧制地榆炭,通过水提、过滤、透析等方法分离出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对此种纳米类成分进行形态样貌、理化特征及生物效应的比较分析,优选出最佳的制备温度工艺,为接下来研究奠定基础。2.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表征研究:利用纳米材料学研究技术,运用电子显微镜(TEM、HR-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UV-vis)、荧光光谱分析(FL)及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XPS)等手段,对地榆炭纳米类成分进行详细的表征。3.地榆炭纳米类成分镇痛作用的研究:通过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建立经典致痛动物模型,通过二甲苯致耳肿胀建立经典炎症动物模型,评价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镇痛作用。4.地榆炭纳米类成分镇痛作用及其机制初探:通过测定血清中β-内啡肽含量,评价药物的镇痛程度,通过测定血清中前列腺素E2、缓激肽等炎性介质的含量,初步探析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镇痛机制。结果:1.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制备工艺优化研究:研究发现,不同温度制备条件下得到的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形态样貌及理化特征各具特点,其中350°C制备的地榆炭生物效应更好。2.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表征研究:经TEM、HR-TEM、XRD分析发现,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呈椭圆球形外部形貌,晶格间距为0.243nm,分布较为均一;XPS分析结果表明,地榆炭纳米类成分主要由C、O及少量N元素组成,其中存在C-C,C-O,C-N,C=O,C-OH等多种化学键的结合方式,结合FT-IR结果可知,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可能含有-OH,-COOH等多种活性基团;UV-Vis结果表明,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具有微弱的紫外吸收。3.地榆炭纳米类成分镇痛作用的研究: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可以显着提高小鼠由热刺激所致疼痛的痛阈,降低化学刺激所致疼痛的扭体次数,降低由致炎试剂诱导的炎症介质释放,局部炎性细胞浸润而致的耳肿胀率。证明了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4.地榆炭纳米类成分镇痛作用及其机制初探:地榆炭纳米类成分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PGE2及BK含量,降低血清β-EP含量。说明地榆炭纳米类成分镇痛机制的发挥有可能与改善热、化学等刺激所致的小鼠炎性损伤,从而减少炎性致痛物质如PGE2、BK的释放,下调β-EP的疼痛表达有关。结论:本实验从地榆炭中分离得到了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表征。而后利用不同的致痛动物模型明确了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镇痛作用。通过测量血清中各物质含量,初步发现其镇痛效应的发挥可能与下调β-内啡肽的疼痛表达,减少前列腺素E2、缓激肽等炎性介质的释放有关。以上结论为中药炭药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地榆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宁,陈志强[9](2016)在《非细菌性膀胱炎的新认识》文中指出非细菌性膀胱炎是一类病因学复杂、诊断较为困难、临床上不能完全治愈的一种膀胱慢性炎症状态,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夜尿、耻骨上膀胱区疼痛而排尿后缓解,部分患者可伴有尿痛、血尿等,尿培养无细菌生长。非细菌性膀胱炎的常见形式包括腺性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肿瘤治疗相关性(放射性/化学性)膀胱炎等。细菌性膀胱炎的治疗主要是抗菌药物的使用;而对于非细菌性膀胱炎的治疗,目前由于各种流行病学相关数据缺乏,病因、发病机制及生物学转归不完全明确,对各种治疗方式及疗效分析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使得非细菌性膀胱炎的治疗显得异常混乱。为此,我们归纳总结了此篇综述,希望能够对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规范非细菌性膀胱炎的治疗有所帮助。

张鹏,熊海军,屈小英,李雅[10](2014)在《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对放射性膀胱炎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性分析放射性膀胱炎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方法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放射性膀胱炎出血患者65例,治疗分别采用膀胱冲洗加全身药物治疗、膀胱灌注治疗及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凝止血术的疗效。结果:轻度放射性膀胱炎出血患者37例,膀胱冲洗治疗后血尿消失,3例1年后复发;膀胱灌注23例,2例1年后复发,其中1例行电凝止血后血尿消失;5例重度膀胱出血、膀胱填塞患者行电凝止血,1例1年后复发,总体效果良好。结论:放射性膀胱炎需根据出血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可联合应用多种方法。

二、4%福尔马林溶液治疗放射性膀胱炎的护理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福尔马林溶液治疗放射性膀胱炎的护理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消痔灵对放射性直肠炎出血的实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放射性肠炎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成果
        1. 研究背景
        2. 宫颈癌症状评估量表的现状
        2.1 治疗相关毒性反应评估量表
        2.1.1 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
        2.1.2 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3.0
        2.1.3 正常组织迟发不良反应判定系统
        2.2 症状评估量表
        2.2.1 记忆症状评估量表
        2.2.2 埃德蒙顿症状评估系统
        2.2.3 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
        2.3 生活质量量表
        2.3.1 宫颈癌治疗功能评价系统
        2.3.2 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存质量宫颈癌特异性模块
        2.3.3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之宫颈癌量表
        3. 测量学理论概述
        3.1 经典测量理论
        3.2 现代测量理论
    研究目的、方法
        4.1 研究目的
        4.2 理论框架
        4.3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宫颈癌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
    1.1 研究设计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对象
        1.3.2 纳入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组建量表研究小组
        1.4.2 建立条目池
        1.4.3 确定咨询专家
        1.4.4 条目的筛选、删减和修改
        1.4.5 预调查
    1.5 质量控制
        1.5.1 建立条目池
        1.5.2 资料收集阶段
        1.5.3 资料录入分析阶段
    1.6 结果
        1.6.1 条目池建立
        1.6.2 条目初步筛选
        1.6.3 预调查结果
    1.7 讨论
    1.8 小结
第二部分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测评
    2.1 研究设计
    2.2 经典测量理论
        2.2.1 基本思想
        2.2.2 CTT的三个假设
        2.2.3 相关概念
        2.2.4 CTT的优势与局限性
    2.3 项目反应理论
        2.3.1 概述
        2.3.2 基本原理
        2.3.3 相关概念
        2.3.4 IRT的理论假设
        2.3.5 常用模型
        2.3.6 参数估计
        2.3.7 IRT的优势与不足
    2.4 研究对象
        2.4.1 研究对象
        2.4.2 纳入排除标准
        2.4.3 样本量计算
    2.5 研究工具
        2.5.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2.5.2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
        2.5.3 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
    2.6 测量学特性考评
        2.6.1 统计统计
        2.6.2 测量学特性考评
    2.7 质量控制
    2.8 结果
        2.8.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8.2 量表的可行性
        2.8.3 信度测评
        2.8.4 效度测评
        2.8.5 单维性测评
        2.8.6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IRT分析
    2.9 讨论
        2.9.1 量表的接受度和可行性
        2.9.2 信度测评
        2.9.3 效度测评
        2.9.4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项目参数
        2.9.5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项目特征曲线和信息曲线
    2.10 小结
第三章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初步应用
    3.1 理论依据
        3.1.1 症状管理
        3.1.2 症状群
    3.2 研究对象
        3.2.1 研究对象
        3.2.2 纳入标准
        3.2.3 排除标准
        3.2.4 样本量计算
    3.3 研究工具
        3.3.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3.3.2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
    3.4 资料收集方法
    3.5 统计学方法
        3.5.1 统计描述
        3.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3.5.3 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比较
    3.6 质量控制
        3.6.1 资料收集阶段
        3.6.2 资料录入分析阶段
    3.7 结果
        3.7.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7.2 症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3.7.3 症状群
        3.7.4 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比较
    3.8 讨论
        3.8.1 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症状的发生情况
        3.8.2 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的症状群
        3.8.3 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比较
    3.9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宫颈癌症状管理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急性反应的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及新西兰兔放射性肠炎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急性反应的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新西兰兔放射性肠炎模型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所致放射性直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4)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癌性疼痛的中医认识及研究现状
        1. 中医概述
        2. 癌痛的病因病机
        3. 中医内治法
        4. 中医外治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二 癌性疼痛的西医认识
        前言
        1. 癌痛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2. 癌痛的评估
        3. 癌痛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入组标准
        1.3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2. 临床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周期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研究内容
    3. 临床研究结果
        3.1 病例来源
        3.2 一般资料
        3.3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华蟾素胶囊镇痛机理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性犬膀胱炎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犬膀胱炎的概述
        1 定义
        2 发病机理
        2.1 膀胱的防御机制
        2.2 膀胱炎致病因素
        2.2.1 泌尿道致病菌
        2.2.2 泌尿生殖系统解剖学异常
        2.2.3 代谢性疾病
        2.2.4 泌尿道结石
        2.2.5 人为因素
        2.3 炎性因子在膀胱炎中的作用
        3 诊断
        3.1 病史
        3.2 临床检查
        3.3 血液学与血清生化学检查
        3.4 尿液分析
        3.4.1 尿比重
        3.4.2 尿液pH值
        3.4.3 尿沉渣染色
        3.4.4 尿液培养
        3.5 影像学诊断
        3.5.1 X光检查
        3.5.2 超声检查
        4 治疗
        4.1 药物治疗
        4.1.1 抗生素治疗
        4.1.2 中药治疗
        4.2 支持疗法
        4.3 预防性治疗
        4.4 替代与补充疗法
        4.4.1 尿液酸化剂
        4.4.2 α受体激动剂
    第二章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膀胱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1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特性
        1.1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1.2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
        1.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1.4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4.1 形态
        1.4.2 细胞周期
        1.4.3 免疫表型
        1.5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潜能
        2 ADSCs修复重建膀胱
        2.1 ADSCs分化为膀胱上皮细胞
        2.2 ADSCs分化为膀胱平滑肌细胞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三章 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分化和鉴定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犬脂肪组织的提取与ADSCs分离培养
        2.2 流式细胞术检测犬ADSCs表面特异性蛋白
        2.3 ADSCs分化潜能鉴定
        2.4 数据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ADSCs的形态学观察
        3.2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ADSCs表面特异性蛋白结果
        3.3 ADSCs分化潜能鉴定结果
        3.3.1 成骨分化及鉴定
        3.3.2 成软骨分化及鉴定
        3.3.3 成脂分化及鉴定
        4 讨论
        4.1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
        4.2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4.3 结果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犬实验性膀胱炎模型的建立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仪器及耗材
        1.3 药物和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给药处理
        2.3 样本采集
        2.3.1 血液样本采集
        2.3.2 尿液样本采集
        2.4 检查项目
        2.4.1 一般临床检查
        2.4.2 血常规测定
        2.4.3 尿常规和尿沉渣检查
        2.4.4 超声检查膀胱形态
        2.4.5 膀胱组织病理学观察
        2.4.6 尿液IL-8、EGF水平测定
        2.5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表现
        3.2 血液白细胞统计分析
        3.3 尿色与尿沉渣染色检查
        3.4 膀胱超声图像变化
        3.5 膀胱组织病理学变化
        3.6 尿液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3.6.1 尿液IL-8水平变化
        3.6.2 尿液EGF水平变化
        4 讨论
        4.1 犬膀胱炎概述
        4.2 结果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犬实验性膀胱炎的效果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仪器及耗材
        1.3 药物和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给药处理
        2.3 样本采集
        2.3.1 尿液样本采集
        2.4 检查项目
        2.4.1 一般临床检查
        2.4.2 尿常规和尿沉渣检查
        2.4.3 超声检查膀胱形态
        2.4.4 膀胱组织病理学观察
        2.4.5 尿液IL-8、EGF水平测定
        2.5 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表现
        3.2 尿色与尿沉渣染色检查
        3.3 膀胱超声图像变化
        3.4 膀胱组织病理学变化
        3.5 尿液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3.5.1 尿液IL-8水平变化
        3.5.2 尿液EGF水平变化
        4 讨论
        4.1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膀胱组织分化潜能
        4.2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抑制炎症及促进损伤修复
        4.3 结果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6)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一、方法
    (一) 检索策略
        1、检索范围
        2、检索词
    (二) 文献纳入标准
    (三) 文献排除标准
    (四) 实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五) 文献筛选、质量评估及资料提取
    (六)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 文献纳入结果及特点
        1、文献筛选流程图
        2、纳入文献情况
        1 ) 一般情况
        2 ) 治疗措施及对照措施的基本情况介绍
        3 ) 研究对象性别及病种构成情况介绍
    (二) 对治疗安全性的评价
    (三) 所纳入研究观察指标的选择情况
    (四) Meta分析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一) 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机理及治疗方法
    (二) Meta分析结果讨论
        1、中药干预的临床疗效的分析
        2、中药干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放射性直肠炎的中西医诊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7)尿液微生态及其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符号及术语表
绪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荧光原位杂交在尿液微生态中的研究
    2.3 前列腺癌尿液微生态研究
    2.4 前列腺癌术后功能评估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患者一般情况统计
    3.2 前列腺癌术后勃起功能障碍和尿失禁评估
    3.3 荧光原位杂交在尿液微生态中的临床研究
    3.4 前列腺癌尿液微生态临床研究
    3.5 尿液微生态对前列腺癌诊断作用的研究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8)地榆炭镇痛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综述
    综述一 地榆炭的文献研究概况
        1 地榆炭的临床应用研究
        2 地榆的炮制历史沿革
        3 地榆炭的药理药效研究
    综述二 疼痛的文献研究概况
        1 西医对疼痛的认识研究
        2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地榆炭中纳米类成分的发现
    引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第二章 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制备条件及优化选择
    引言
    实验一 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制备温度的考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实验二 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理化性质的考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第三章 地榆炭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引言
    实验一 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镇痛作用研究
        1 热板实验
        2 扭体实验
        3 二甲苯致耳肿胀实验
    实验二 地榆炭纳米类成分的镇痛机制研究
        1 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对小鼠血清中β-内啡肽(β-EP)表达水平的影响
        2 地榆炭纳米类成分对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及缓激肽(BK)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9)非细菌性膀胱炎的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腺性膀胱炎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
    1.3 发病机制
    1.4 CG的诊断
    1.5 CG的分型及其生物学意义
    1.6 临床治疗
2 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辅助检查
    2.4 诊断
    2.5 治疗
3 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
    3.1 流行病学
    3.2 KR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3 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3.4 治疗
    3.5 其他毒品相关潜在泌尿系统疾病
4 肿瘤治疗相关膀胱炎:放射性膀胱炎/化学性膀胱炎
    4.1 放射性膀胱炎
    4.2 化学性膀胱炎
    4.3 病理改变
    4.4 临床症状
    4.5 治疗

(10)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对放射性膀胱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4%福尔马林溶液治疗放射性膀胱炎的护理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消痔灵对放射性直肠炎出血的实验性研究[D]. 何裕智.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及初步应用[D]. 魏思琪.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急性反应的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及新西兰兔放射性肠炎模型建立[D]. 彭鸥.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4]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D]. 孙立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性犬膀胱炎的疗效研究[D]. 文依信.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的meta分析[D]. 周英南.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尿液微生态及其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D]. 黄伟. 浙江大学, 2019(03)
  • [8]地榆炭镇痛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益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非细菌性膀胱炎的新认识[J]. 王宁,陈志强.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6(07)
  • [10]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对放射性膀胱炎疗效分析[J]. 张鹏,熊海军,屈小英,李雅. 吉林医学, 2014(05)

标签:;  ;  ;  ;  ;  

4%福尔马林溶液治疗放射性膀胱炎的护理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