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选修课、活动课的关系

校本课程开发、选修课、活动课的关系

一、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谭蒙[1](2021)在《高中数学E类选修课程中《初等数论初步》的开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高中数学教育愈加重视。近年来,我国对高中数学课程进行多次改革,寻求一种更益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基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愈加深入,教育部门更是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开发、设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拓宽学生数学视野,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初等数论是数学学科的经典研究分支之一,具有教育性与经典性等特点。本研究尝试从初等数论的角度,基于重庆市万州Z中学的需求,开发《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开发《走进<初等数论>》校本教材。本研究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首先,对重庆市万州Z中学高一年级部分学生对于开设《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的学习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估与分析,以此来阐释开发此门选修课的可行性,并得出开发《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是必要与可行的结论;其次,对高中数学E类选修课程中《初等数论初步》进行开发研究,主要从课程的目标分析、课程的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的评价几个方面来进行开发与设计,并基本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校本课程开发框架;最后,展示课程试验的三个教学案例,即“整除的概念及带余除法”、“二元一次不定方程”、“同余的概念及性质”,并得出设计的课程内容是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结论。

张培娥[2](2020)在《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蔬菜种植教学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城市学校发展特点和学生需求状况,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云南省昆明市某中学高中生物选修课教学中实践研究了“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丰富和完善生物学学科教学课程体系建构,彰显校园文化形成特色课程,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研究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分析了实践学校的资源环境,设置了校本课程目标,筛选了课程教学内容,对“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进行了实施和课程评价,并针对实证研究得出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中“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有效补充,拓宽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范围,延伸了生物学教学内容。通过“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可以获得相关知识内容的补充,对培养学生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成效,可以作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与生态环保教育的载体。此外,“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通过创设真实自然的情境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学案例为一线生物教学提供了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良好借鉴。本研究针对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课时设置和课程内容、教材讲义、加深课程专业化合作及课程实验室利用率等方面提出了实施校本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本研究认为可适当增添校本课程的课时,确保教学时间顺畅充足;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增添模块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家庭阳台进行种菜,实现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创生与创新;针对校本课程的教材讲义,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尝试校本教材或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根据时效性与变化性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学生学习本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学校除依托合作单位获取专业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外,考虑由学生介入的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合作;提高课程实验室的利用率,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素养。

叶雨涵[3](2020)在《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Q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可以很大程度地丰富以往国家“主导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其在适应学生和社会需要上的效力。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实现素质教育、满足学生需求、促进教师发展、凸显学校特色、培养多样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逐步加深,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关注度随之提升,但目前已经具有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学校较少,主要集中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东部省市,西部地区对校本课程相关问题关注度不高,缺乏实践,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和完善都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推进的过程。本文通过文献法在综述了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案例分析法为主,对X市Q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记录及探析,并对其中三个成型校本课程案例进行课堂实录,在该过程中辅之对教师和学校领导者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以期更全面的了解该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发现Q小学虽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注重师生双向互动、有意形成各方参与的教育共同体;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主要呈现出的问题有教师课程开发主观性不足、开发过程盲目、实施效果不佳、评价方式单一、课程管理混乱等,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教师相关理论知识不足、认同感低、缺少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者、管理制度和体系不完善、缺乏社会民主参与决策、缺乏相应的资源设施、缺乏有效的评价及反馈体系、缺乏社会各方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针对Q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遇见的困境,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培训,积极促进教师转变课程观念,关注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保证课程开发有序开展;加强校方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程度;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与评价机制;营造多元的课程环境,加大学校与社会各方的联系;增进交流与合作,推广校本课程开发成果与经验。

刘晓燕[4](2020)在《基于海洋意识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对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达成了共识,我国是海洋大国,发展亦离不开海洋。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同样需要海洋意识、文化的软实力支撑,在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下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刻不容缓。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学学生海洋意识缺乏,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校本课程的优势在于能够适应学校,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系统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方式;落实活动,提高课程质量。将海洋意识教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焦点定位在海洋意识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强调适应学校特色、跨学科视角以及主题活动的应用。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为本人教育实习学校,也是本文构建设计出“海洋”校本课程体系依托的学校,为实践地点设计出“海洋”校本课程体系,目的是为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一种可参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确定研究内容与思路。通过文献研究从海洋意识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两大角度出发进行文献梳理,并对海洋意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及跨学科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以及斯腾豪斯的课程开发理念、“过程”理论对本文的指导意义,确定了研究内容与路径。第二章,现状及需求调查。通过问卷对天津市中学生海洋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海洋意识尚有欠缺,但对“海洋”校本课程充满期待。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学时等方面基本框架。第三章,“海洋”校本课程分析过程。在梳理校本课程设计相关案例基础上,结合教育实习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该校的课程类型、课程特色、课程条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海洋”校本课程体系建构。“海洋”校本课程在设计时参考了大量文献中的校本课程设计案例以及各中学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结合对课程开发的分析过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评价与课程保障六大方面构建了该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第五章,“海洋”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教学设计研究。结合实习学校实际情况,对“海洋”校本课程体系中的三类课程:基础课程、发展课程、探究课程的实施做出计划安排,开发了聚焦“一带一路”、走进国家海洋博物馆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课例。第六章,效果与反思。通过访谈法总结教师对课程的评价,整理教师对“海洋”校本课程的实施意见,从而为调整和完善校本课程做准备。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提出的“海洋”校本课程体系有待于在未来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白雪[5](2020)在《小学英语《Hello‘abc’》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重庆市Z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英语课程的差异性,灵活性,多元性,创新性,合作性等特质决定了其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为此,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被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基于此背景,小学英语的校本课程开发显示出了特有意义和实践价值。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正是达到如此目的有效途径。小学英语不仅是教会学生语言,而且要教会学生语言背后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承载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浸润语言背后的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以重庆市Z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将文化进行渗透,全面而深入的挖掘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全方位提升师生的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重要部分导论。简要分析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等一系列核心基础问题,为本研究的开展做了准备。第二部分浅析重庆市Z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和价值。从小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具体个案出发,从教材,课程,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对小学英语校本课程进入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为实践提供了实证的支持。其最重要之处在于,它给重庆市Z小学其他学科提供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范本和成功经验。第三部分阐述了重庆市Z小学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及背景。通过最初的需求评估,再到目标确定,最后落实到组织与实施评价等阶段,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开发全过程。第四部分介绍重庆市Z小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重庆市Z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本着尊重学生发展的原则,充分调动学习兴趣,这里不仅惠及学生也包括老师。多元的课程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更增强了他们对英语学科的热爱,从而促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外来文化。在课程研究的过程中也促使教师探究意识、学习意识、课程意识的增强,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重庆市Z小学校本英语课程开发的原则尊重了科学性,民主性,针对性,趣味性,德育与教学融合线,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目标制定上遵循学生需求,教师需求,社会需求,学科需求,来设定总目标。为了细化和落实又把总目标分为了学生目标,年段目标,教材目标,教师目标。Z小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内容载体又分为了教科书,以及其他课程资源。其内容结构根据高中低三个年级段进行划分:低段重语音,中段重语境,高段重语用,并将国家教材做根基,自选教材做补充,校本教材为特色,三者融为一体,并行不悖。在实施途径方面,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势,而是试图通过多渠道实施,并且对该课程的评价体系也进行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规划,在制定教育评价计划,开发评价方法,整理评价数据,获取评价结果等方面都运用了多元的手段。第五部分是校本课程的实践效果,意见建议以及改进措施。通过反思得出如下启示:研究周期方面加强研究论证,拒绝盲目改革,把握灵活性。在目标的观念,更新思想观念,拓展的空间的概念,英语素养的普及。保证目标一致协调。在课程内容方面,削减了繁难的内容,加入了人文情怀,文化素养,提升了教材的质量,体现了综合特色,以及完善的内容体系,并且提高了教师素养,符合了课程要求,并增加了特色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同时,合理设计探究论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教师解决问题,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课程评价方面制定了合理可行的评价标准,提供灵活的参照对象,不断扩大评价范围,完善评价体系,改革应试方式,丰富评价的方法。

钟翠婷[6](2019)在《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好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中认为高中语文的校本资源开发,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教师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正确认识到校本资源开发的意义、模式、存在问题,并且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一、高中语文教学校本资源开发的意义1.是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需要加强对高中语文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为此教师要加强对语文校本资源的开发。首先,开发高中语文教学校本资源是学生在进行

欧勇麟[7](2019)在《物理实验类校本课程开发及案例研究 ——以虹吸现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和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如火如荼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师发展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本次研究对梧州市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了调查,分别调查了现阶段梧州市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已开设的校本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遇到的困难等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所有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大部分的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都持积极态度,但在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了知识技能不足,人手时间不足等困难,已开设的校本课程中也存在学生主体地位不凸出,教师角色没有转变以及学生对校本课程不感兴趣等问题。本次研究在总结对现阶段校物理本课程开发存在的困难的和不足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例物理类校本课程案例的开发,本研究从案例开发前的调查、案例的开发全过程、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高自由度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让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选择、评价中,来凸出学生在校本课程中主体地位;以教学设计中“问题主导”的形式,尝试让教师完成从“教”向“导”的角色转变;将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情景引入课堂,用有趣的物理实验尝试提高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学习资源,凸显学校特色。最后进行了整个研究过过程的反思。希望本次研究能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孟庆楠[8](2019)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D中学生命教育课程为个案》文中认为社会一直在变,不变的是课程研究对时代变化的主动回应,课程是对我们生活其中或即将面临的社会变革做出主动回应的最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学科统编教材的颁布和使用作为课程改革的回应之一,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增加生命教育内容,将生命教育思想贯穿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凸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价值。如何有效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使不同生命个体都能获得情感、认知和价值上的收获,提升生命的品质,是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新挑战。以“校本课程”与“课程校本”为基本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国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要求、推动课程改革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特色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基于以上背景,研究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为内容载体,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研究领域,确定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这一研究问题。选择D中学作为工具性个案进行实证研究,D中学在“生命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构建了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以学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为切入点,采用观察、访谈、搜集实物以及辅以量化分析等方法,从概念界定、个案学校背景描述、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样态以及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载体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尝试总结个案学校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态分析,运用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实物分析法,从课程理念架构、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组织结构、课程实施策略以及课程效果评价等方面分析并呈现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样态。第二阶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静态分析,运用师生访谈、实物分析以及辅以量化分析等方法,从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内容呈现三个维度对D中学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进行定量刻画和定性诠释,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运用、分析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均与本学科领域的两名专家进行研讨并最终确定。研究获得以下结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动态发展”的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前进和完善发展过程。其中,D中学“生命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的生命教育课程发展为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坚实的课程基础;学科课程标准、学校办学理念和学生生命成长需求是课程目标设计的主要来源;学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为校本课程组织结构提供了基本依据;校本课程的学科特征和支持系统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程度和质量;课程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引导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基本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载体——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化形态”。利用“三维度七内容”分析框架对D中学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内容选择方面,教材蕴含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点化生命以及感悟生命的“生命教育”办学理念;内容组织方面,关注学科知识逻辑、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知识与生活的融合;内容呈现方面,呈现回归人本、回归校本、回归国本的特点。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对比发现,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内容呈现“忠实一致”、“相互适应”、“内容创生”三种价值取向观。透过D中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审视,发现:理想层面,学校“生命教育”办学理念统领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为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对话生成的课程观以及注重情境创设的教学观;正式层面,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坚持“创生”的价值取向,以“本土”作为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内容呈现的现实依据;运作层面,学校开放共享的组织结构、共建共担的教学系统、自为自觉的内部评价以及集体审议形成的民主决策确保了课程的顺利运行;领悟层面,教师专业能力的“生命在场”和学教研共同体中教师间的“生命对话”是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经验层面,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养成能够促成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这也是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然价值与应然走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是根植于具体学校情境、学生生命成长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内部生发”与“外部植入”相结合形成的课程,是“养根固本”的课程,是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课程。实践表明: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与“课程校本”的结合,是唤醒生命超越性的现实可为活动,对其进行研究要从“可持续性发展”与“暂时性理解”的统一中展开。进一步提出建议:要基于“证据”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迭代与优化;发挥课程校本与校本课程的价值;回归师生个体生命的现实需求;立足本土厚植家国主义情怀。

董凡瑜[9](2019)在《高中生物校本课程《食品微生物学》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实际应用中发展而来的学科。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基础课程的拓展和补充,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如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实现对课程的科学管理,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达到知识拓展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口的,是校本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所在的学校一贯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在对校本课程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开展校本课程的经验和实际,进行《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首先对学校的管理制度、硬件设施条件、教师及学生水平进行分析,保证校本课程开设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然后对学生进行学习需求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得出学生对课程的主题、内容、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具体需求。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代表进行访谈,了解外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依据人本主义的课程理论,从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课程开发,编制课程讲义及课件。最后,在课程实施后通过问卷让学生对课程进行总体打分,并对课程进行描述性评价。对参加和未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学生分别进行学习效果检测,对比两组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前后的差异,研究课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利用spss软件对学生成绩进行总分及各能力维度得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参加本课程的学生与未参加本课程的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参加校本课程的学生在生物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

尚敏[10](2019)在《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四川省永安中学为例》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践行目标。中小学教育应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德育居首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有效融入到学校课程中,促使三者相互补充,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各自作用。三位一体的课程全方位的保障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形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育中“繁、难、偏、旧”的单一课程逐渐被新的综合课程所替代,打破学科、知识界限,逐渐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新课程。因此,适合各自学校发展并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便成为高中教育与教学的研究热点。地理学科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的科目之一,与地理学科发展有关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理所当然变成了高中教育教学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外关于地理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内容较少,主要涉及整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国内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个案为主。本研究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由点到面式的延展开来,找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理论基础与原则,并对调查问卷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及未来展望,寻找兼具独特性与普适性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为了体现永安中学的地理学科发展特色,本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谈话法、文献查阅法、行动研究法、案例教学法、问卷调查法等。由于目前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尚处初始阶段,可借鉴的资料有限,因此本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否具有借鉴性及普适性,有待时间进一步的检验。永安中学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始于2014年,短短几年时间并不能完全证明研究成果,正因如此,笔者选取具有挑战性与潜力性的内容做为研究方向,有利于今后在此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升。目前来看,初步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初步形成永安中学的地理学科特色。

二、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数学E类选修课程中《初等数论初步》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加强学校课程建设的实施建议
        1.1.2 《初等数论初步》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1.1.3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统计分析法
        1.3.4 实验法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计划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2.2 国内外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2.3 初等数论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与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4.1 文献评述
        2.4.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3章 高中数学《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分析
    3.1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3.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4 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发流程
    3.2 高中数学《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3.2.1 初等数论的特征
        3.2.2 高中数学课程中《初等数论初步》的现状
        3.2.3 探索高中课程改革新模式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2.4 拓宽学生数学视野并促进与大学数学教育衔接
    3.3 高中数学《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3.3.1 国家政策分析
        3.3.2 重庆市万州Z中学校内资源分析
        3.3.3 重庆市万州Z中学学生需求分析
        3.3.4 重庆市万州Z中学家长需求分析
第4章 高中数学E类选修课中《初等数论初步》的开发
    4.1 《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的目标分析
    4.2 《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的组织
        4.2.1 《初等数论初步》的呈现形式
        4.2.2 《初等数论初步》的组织形式
        4.2.3 《初等数论初步》的内容选择
        4.2.4 《初等数论初步》的教学纲要
    4.3 《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的实施
    4.4 《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的评价
第5章 《初等数论初步》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
    5.1 案例一:“整除的概念及带余除法”
        5.1.1 教学设计
        5.1.2 课例分析
    5.2 案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
        5.2.1 教学设计
        5.2.2 课例分析
    5.3 案例三:“同余的概念及性质”
        5.3.1 教学设计
        5.3.2 课例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一年级学生对于开设《初等数论初步》课程的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
        二、国家基础教育教学发展与改革倡导
        三、现实生活应用分析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观察法
        三、调查法
第二章 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
        二、校本课程和选修课
        三、有机蔬菜和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二、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三、与“有机蔬菜种植”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第三章 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一、学校浓厚文化底蕴
        二、专设本课程实验室
    第二节 学生需求分析
第四章 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一节 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
        一、课程目标概论
        二、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
    第二节 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
        一、课程内容组织原则
        二、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 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的实施
    第一节 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
    第二节 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第三节 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 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一:蔬菜的起源与演化、有机蔬菜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案例二:有机蔬菜种植实践专题一:松土
        三、教学案例三:有机蔬菜种植实践专题三:种植种苗
第六章 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的评价
    第一节 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一、前后测学生成绩结果分析
        二、学生课堂综合表现结果分析
        三、学生随机访谈结果分析
    第二节 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第三节 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
第七章 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第一节 课时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
    第二节 课程教材讲义方面
    第三节 加深课程专业化合作方面
    第四节 课程实验室利用率方面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B “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前测试卷
    附录C “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后测试卷
    附录D “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
    附录E “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访谈记录
    附录F “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实施过程评价量表
    附录G “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本身评价量表
    附录H “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学生学习心得体会
    附录I “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学生实践图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Q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理由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关于“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外关于“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分析
        (三)本课题的研究趋势
    三、本课题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目标模式”
        (二)施瓦布的“课程实践模式”
        (三)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三、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
        (一)校本课程开发尊重学生、学校和社区的差异
        (二)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是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
    四、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环节
        (一)确定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三)课程方案的形成和组织
        (四)实施与评价课程
第二章 Q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
    一、Q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情况
        (一)Q小学总体校况
        (二)Q小学学生学情和需求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四)校本课程开发步骤
        (五)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六)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
        (七)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二、Q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实录
        (一)“垃圾分类”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概述及分析
        (二)“大雁塔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概述及分析
        (三)“餐桌礼仪”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概述及分析
第三章 Q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与问题
    一、Q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
        (一)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三)注重师生双向互动,建构和谐师生关系
        (四)各方人员合作,形成教育共同体
    二、Q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认识不足
        (二)缺乏素质完备的校本课程开发主导者
        (三)缺乏完备的管理制度和体系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及反馈体系不完整
        (五)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民主参与
        (六)资源设施匹配不足
第四章 促进Q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一、转变教师课程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促使课程开发有序开展
        (一)以学校为主体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工作
        (二)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工作
        (三)全体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工作
    三、建立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四、建立分工明确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五、营造多元的课程环境,加大学校与社会各方的联系
    六、增进沟通与合作,推广校本课程开发成果与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海洋意识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概念界定
    1.6 理论基础
    1.7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8 本章小结
2 中学生海洋意识及对于“海洋”校本课程需求调查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过程与内容
    2.3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2.4 调查结论及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海洋”校本课程分析过程
    3.1 课程类型
    3.2 课程特色
    3.3 课程条件
    3.4 本章小结
4 “海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4.1 课程理念
    4.2 课程目标
    4.3 课程内容
    4.4 课程设置
    4.5 课程评价
    4.6 课程保障
    4.7 本章小结
5 “海洋”校本课程实施过程
    5.1 课程实施方案
    5.2 “海洋”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5.3 本章小结
6 效果与反思
    6.1 课程实施评价与效果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小学英语《Hello‘abc’》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重庆市Z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时代背景
        二、教育背景
        三、现实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二、《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节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第二节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一、中西融合,文化共生
        二、形式丰富,趣味多样
    第三节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第三章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和过程
    第一节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现行小学英语教材开发总体情况
        二、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存在的矛盾
        三、《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
    第二节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一、需要评估
        二、确定目标
        三、组织与实施
        四、评价
第四章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民主性原则
        三、针对性原则
        四、趣味性原则
        五、实用性原则
        六、生活化原则
    第二节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
        一、目标来源
        二、课程总目标
    第三节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结构
        一、《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载体
        二、《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结构
        三、《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与评价
    第一节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式
        一、英语学科标准中关于英语教学的表述
        二、开设英语校本课程
        三、努力构建英语的隐性课程
    第二节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的标准
        二、评价的内容
        三、评价的方法
        四、评价的结果
第六章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的使用效果及改进
    第一节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的使用效果
        一、英语校本课程的质量得到提高
        二、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节 《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的改进措施
        一、《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二、《Hello‘abc’》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改进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好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中语文教学校本资源开发的意义
    1. 是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需要
    2. 是培养学生发展的需要
    3. 是实现地域人文素养传承的需要
二、高中语文教学校本资源开发的模式
    1. 需求主导模式
    2. 条件主导模式
    3. 目标主导模式
三、高中语文教学校本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 对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程度不高
    2. 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过于随意盲目
    3.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资源过于单一
    4. 对于校本资源的挖掘整合程度不足
四、强化高中语文教学校本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措施
    1. 树立高中语文校本资源开发的观念
    2. 处理好语文校本资源和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
    3.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进行校本资源的开发

(7)物理实验类校本课程开发及案例研究 ——以虹吸现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校本课程的理论
    1.1 校本课程的历史,概念
    1.2 定义表述及内容要点
        1.2.1 开发活动
        1.2.2 学校本位
        1.2.3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
    1.3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4 研究背景
    1.5 研究现状
    1.6 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
        1.6.1 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
        1.6.2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7 相关问题
        1.7.1 校本课程开发与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关系
        1.7.2 如何区别“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2.梧州市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2.1 调查背景
    2.2 研究方案的设计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方法
        2.2.3 访谈问题的设计
    2.3 梧州市区内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情况
        2.3.1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结果
        2.3.2 关于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态度的调查结果
        2.3.3 于校本课程开发遇到的困难调查结果
    2.4 调查结果分析
        2.4.1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分析
        2.4.2 关于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态度的分析
        2.4.3 于校本课程开发遇到的困难的分析
    2.5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2.5.1 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2.5.2 教师角色定位没有转变
        2.5.3 学生对开设的课程不感兴趣
        2.5.4 现有的校本课程不够凸出学校特色
3.校本课程开发尝试——教师层面开发案例
    3.1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设计
        3.1.1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3.1.2 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
        3.1.3 确定课程目标
        3.1.4 确定教学方法
        3.1.5 组织实施
        3.1.6 评价
    3.2 具体内容的开发——以虹吸现象为例
        3.2.1 案例:虹吸现象的探究性研究
        3.2.2 教学设计
4.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8)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D中学生命教育课程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核心素养引领下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保障与实施空间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延伸与拓展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纵深探索与实践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理论分析
        (一)课程层次理论
        (二)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三)生命教育理论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展生命教育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三)课程依据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校本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
        (五)生命教育课程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二)关于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三)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范式的确定
        (一)质化研究的范式
        (二)工具性个案研究的取向
        (三)量化辅助研究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四、资料搜集的方法与过程
        (一)进入研究现场
        (二)研究资料搜集的主要方法
        (三)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品质控管
        (一)研究效度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描述
    一、学校的背景故事
        (一)强强联合:学校的社区环境
        (二)自由包容: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优质艺术: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学校愿景的建构
        (一)素质教育转型: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出
        (二)学术型教师:教师愿景目标的达成
        (三)中国芯的人才:学生愿景图像的勾勒
        (四)回归生命本源:课程愿景目标的规划
    三、校本课程的出现
        (一)纵深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先行理念者:校长的改革角色
        (三)关注生命:学校课程的规划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样态
    一、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架构
        (一)学校“生命教育”理念的诉求
        (二)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探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追求
        (四)学科“德行教育”思想的要求
    二、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设计
        (一)生命为本: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目标设计理念
        (二)走进生命: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三)生命优先: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目标
    三、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结构
        (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生命共性”与“生命个性”的结合
        (二)校本选修课:崇高而优美的生命教育
        (三)主题活动课:发展生命的灵性和创造
    四、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一)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之初
        (二)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推广之路
        (三)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教学模式
    五、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评价
        (一)学生的学习成效:“养成好习惯,做合格公民”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喜欢出发”
        (三)学校的特色发展:“有生命的德行教育”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载体——基于校本教材的内容分析
    一、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的内容分析体系设计
        (一)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的概念界定
        (二)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的内容分析框架
    二、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的内容选择分析
        (一)本体性知识:培育有根的生命
        (二)整合性知识: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三)本土性知识:以“生命”的方式认识“生命”
    三、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的内容组织分析
        (一)表层组织:遵循生命成长规律
        (二)深层组织:生命的纵深与延展
        (三)校本教材内容组织的特点:追求整体融合
    四、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的内容呈现分析
        (一)图片呈现:生命的表达与构造
        (二)文字呈现:生活与生命的对话
        (三)校本教材内容呈现的特点:以本为本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审视
    一、理想:“生命教育”办学理念贯穿始终
        (一)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二)关注对话生成的课程观
        (三)注重情境创设的教学观
    二、正式: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的价值取向与现实依据
        (一)创生: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的价值取向
        (二)本土: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的现实依据
    三、运作: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内部的支持
        (一)开放共享:学校组织结构中的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
        (二)共建共担:学校教学系统中的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
        (三)自为自觉:学校内部评价中的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
        (四)民主决策:学校集体审议中的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
    四、领悟:教师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
        (一)教师专业能力的“生命在场”是基础
        (二)学教研共同体中“生命对话”是支撑
    五、经验: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课程追求
        (一)关键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然价值
        (二)必备品格: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然走向
    六、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与“课程校本”的结合
        (二)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是“可持续性发展”与“暂时性理解”的统一
        (三)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是唤醒生命超越性的现实可为活动
    二、研究建议
        (一)基于证据: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迭代与优化
        (二)基于发展:实现课程校本与校本课程的价值
        (三)回归生命:向生命更深处漫溯
        (四)回归本土:厚植家国主义情怀
    三、研究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高中生物校本课程《食品微生物学》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理论基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之处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2.2 调查法
    2.3 访谈法
    2.4 实验法
3 研究过程与结果
    3.1 “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
    3.2 “食品微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3.3 “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实施
    3.4 “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的评价
    3.5 高考改革新要求下校本课程的调整
4 研究成果与课程发展潜力
    4.1 研究成果
    4.2 “食品微生物学”校本课程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三 实验课课例教案
    附录四 讲授课课例教案
    附录五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六 学生总结原稿
    附录七 前测试卷
    附录八 后测试卷
    附录九 课件节选
致谢

(10)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四川省永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来源
        1.1.1 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1.2 培养目标的需求
        1.1.3 我校教研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1.2.1.1 校本课程
        1.2.1.2 校本课程开发
        1.2.2 研究现状
        1.2.2.1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1.2.2.2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1.2.3 研究特点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
    2.1 理论基础
        2.1.1 地理学理论
        2.1.2 认知理论
        2.1.3 自主创新理论
        2.1.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5 多元智能理论
    2.2 基本原则
        2.2.1 系统性原则
        2.2.2 差异性原则
        2.2.3 过程与目标统一的原则
        2.2.4 结合乡土地理的原则
3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1 案例基本情况简述
        3.1.1 永安中学基本情况简述
        3.1.2 永安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简述
        3.1.2.1 地理校本课程整体设计
        3.1.2.2 地理校本课程建设情况
        3.1.2.3 地理校本课程的运行机制
        3.1.2.4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资源
        3.1.2.5 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3.1.2.6 地理校本课程实施效果
    3.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3.2.1 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3.2.2 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3.2.3 地理校本课程文本资料分析
    3.3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3.3.1 师生混淆相关概念
        3.3.1.1 混淆地理校本课程、选修课、活动课概念
        3.3.1.2 混淆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自编地理教材
        3.3.1.3 混淆地理校本课程与国家地理课程
        3.3.2 地理教师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
        3.3.2.1 缺乏地理课程专家的指导
        3.3.2.2 缺乏教育教学最新理论
        3.3.2.3 缺乏优质交流与合作
        3.3.3 地理校本课程缺乏保障机制
        3.3.3.1 地理教师缺乏深度思考
        3.3.3.2 开设主体缺乏合作
        3.3.3.3 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3.3.3.4 评价机制不完善
4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影响因素
    4.1 升学教育制度
    4.2 开发主体的主动性
    4.3 课程改革的力度
5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解决对策及展望
    5.1 全面认识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5.1.1 理解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5.1.2 确立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步骤程序
    5.2 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5.2.1 力争专家指导
        5.2.2 丰富教育理论
        5.2.3 增强交流深度
    5.3 健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机制
        5.3.1 对地理教师的评价
        5.3.2 对学生的评价
        5.3.3 对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
    5.4 对地理校本课程的展望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数学E类选修课程中《初等数论初步》的开发研究[D]. 谭蒙.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高中生物选修课“有机蔬菜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D]. 张培娥.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Q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D]. 叶雨涵. 江苏大学, 2020(05)
  • [4]基于海洋意识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设计研究[D]. 刘晓燕.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5]小学英语《Hello‘abc’》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重庆市Z小学为例[D]. 白雪. 西南大学, 2020(01)
  • [6]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好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钟翠婷.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22)
  • [7]物理实验类校本课程开发及案例研究 ——以虹吸现象为例[D]. 欧勇麟.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8]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D中学生命教育课程为个案[D]. 孟庆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9]高中生物校本课程《食品微生物学》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 董凡瑜.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10]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四川省永安中学为例[D]. 尚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校本课程开发、选修课、活动课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