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北方寒区紫花苜蓿越冬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提高北方寒区紫花苜蓿越冬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一、提高北方寒区紫花苜蓿越冬率的综合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苏力合[1](2021)在《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特征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文中认为紫花苜蓿在新疆草食畜牧业生产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疆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冬季气候、土壤环境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苜蓿生产性能受挫。因此,安全越冬是苜蓿种植中的重要问题。目的:明确田间有无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及相关抗寒基因在紫花苜蓿根系中的表达规律,同时明确积雪对紫花苜蓿翌年返青后越冬率、生产性能的影响。最终解释积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方法:本研究设定覆雪及不覆雪2个处理,选择5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1、3、5、7和9级),通过观测紫花苜蓿根颈处及表层土壤(1,20 cm)温度变化,并研究有无覆雪对紫花苜蓿根部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物酶活性以及抗寒相关基因(CAS15A、DREB1、NAC3)表达规律的影响。以及积雪如何影响紫花苜蓿春季返青、生产性能的问题上进行阐述。结果:(1)与不覆雪相比,覆雪能提高紫花苜蓿根颈处及地表温度。相比于不覆雪,覆雪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的越冬率(P<0.05),紫花苜蓿越冬率表现为秋眠型>半秋眠型>非秋眠型。根系保护物质含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覆雪下各秋眠级紫花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不覆雪处理,丙二醛含量低于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的抗寒生理和越冬率进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覆雪处理的秋眠型苜蓿(肇东、中苜2号)抗寒性最好。(2)抗寒基因DREB1,CAS15A和NAC3基因在3个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中均可被诱导。DREB1基因的表达量在秋眠型紫花苜蓿(肇东)中最高,CAS15A和NAC3基因的表达量在半秋眠型紫花苜蓿(Archer)中最高;覆雪与不覆雪状态下3个紫花苜蓿抗寒基因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3)同一秋眠级紫花苜蓿在覆/不覆雪处理下的产量大小顺序为:覆雪>不覆雪。不覆雪的Archer品种产量最高为10.93t/hm2,覆雪下的肇东品种产量最高为14.83t/hm2。覆/不覆雪下,中苜2号的株高都为最高,分别为95.67cm和86cm。积雪可保证紫花苜蓿正常生产性能。覆/不覆雪处理仅影响翌年第一茬紫花苜蓿的粗蛋白含量,而对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无明显影响。根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紫花苜蓿草产量及营养品质可得出,覆雪后的秋眠型和半秋眠型苜蓿生产性能表现良好。结论:覆雪产生的保温效应可提高紫花苜蓿的抗寒性保护其安全越冬,并可保证紫花苜蓿正常生产性能。紫花苜蓿CAS15A、DREB1和NAC3抗寒基因在有无覆雪条件下均可被诱导,表达量与秋眠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秋眠型和半秋眠型紫花苜蓿抗寒性及生产性能表现良好。

王晓龙[2](2021)在《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文中提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高产优质,适口性好,经济价值高,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其生态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有大面积栽培。本研究以国外引进和国内审定登记的10个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观察测定和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从种子、幼苗、田间植株直至根系入手对材料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理化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鉴定评价,并利用转录组分析技术筛选研究与苜蓿抗寒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旨在探究苜蓿耐寒响应机理,为苜蓿耐寒品种选育、种质创新及分子育种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低温条件下,所有苜蓿材料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根长和芽长均呈下降趋势,萌发高峰期随温度降低而后延。6℃的温度条件为苜蓿材料萌发的临界温度,超过该温度全部品种发芽率均高于50%;低于该温度发芽率不及或部分达到50%。品种间简化活力指数、根长和发芽率差异显着,且与萌发时的温度条件相关,可以作为评价指标鉴定萌发期苜蓿的抗寒性。依据这几个指标的表现,经隶属函数筛选分析初步判定龙牧806、龙牧801、草原3号、肇东和公农2号苜蓿的耐寒能力较强。(2)苜蓿材料中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低温处理时间延长呈先升后降之势,丙二醛(MDA)含量和电导率(EC)呈升高趋势,但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明显。低温处理6h后,品种龙牧801的Pro、SP和SS含量均最高,而草原3号和公农2号的SOD、POD活性最高;处理8h后,龙牧801和龙牧806的MDA含量及EC最低,龙牧801的SP和SS含量最高,而龙牧806和肇东苜蓿CAT、POD活性最高。据此可将全部材料按抗寒性等级分类,龙牧801、龙牧806和肇东苜蓿属于强抗寒性品种,草原3号、公农2号为较强抗性品种,敖汉、中苜1号、皇后苜蓿抗寒性较弱,420、赛迪苜蓿抗寒性较差。(3)品种越冬率与中性洗涤纤维、饲草产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光合速率、叶片水汽压、可变荧光(Fv)、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呈显着正相关(P<0.05);越冬率与株高、节间长、相对饲用价值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品种草原3号、肇东、龙牧806、龙牧801和中苜1号苜蓿饲草产量较高,龙牧806和中苜1号苜蓿饲用品质优良,适宜在呼和浩特地区种植。(4)冬季尽管苜蓿停止生长,但根系内部的生理生化活动一直延续。随地温降低,根系内Pro、SS、SP、MDA、脱落酸含量和SOD、POD、CAT活性均普遍升高,至最冷的1月(气温、地温均最低)达到峰值,此后随温度回升有所下降;而EC也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秋眠等级越低、越冬率越高的品种,变化趋势越明显,且其根系内各种内含物的含量与活性在最冷时期显着高于其他品种。简言之,最冷时期根系内含物含量与活性的测定分析是甄别苜蓿品种抗寒性强弱的有效手段,依此排列的品种抗寒强弱顺序依次为:龙牧801>龙牧806>肇东>草原3号>公农2号>中苜1号>敖汉>皇后>420>赛迪。苜蓿越冬率与根颈大小及位置密切相关,根颈越大、入土越深、则翌年苜蓿越冬率越高。(5)从苜蓿根颈中共获得444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鉴定出7个低温响应转录基因和关键信号转导通路DEGs,分别从属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过氧酶体通路和转录因子家族(MYB、B3、AP2/ERF、WRKY),且主要富集在细胞部分(cell part)、细胞膜部分(membrane part)、对刺激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和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等细胞生理、代谢过程。7个DEGs经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得出的结果与转录组测序(RNA-seq)结果趋于一致。论文研究探索出苜蓿种子萌发的临界温度,明确了根颈大小、入土位置与苜蓿越冬相关,提出幼苗期和越冬期苜蓿叶片和根系内各种内含物含量与活性的变化可以作为品种抗寒性鉴定的重要指标。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并优化苜蓿抗寒性鉴定评价体系,结合代谢组学或蛋白组学,深入揭示苜蓿抗寒响应机理。

范锴[3](2021)在《鄂尔多斯沙地栽培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苜蓿是优质豆科多年生牧草,具有产草量高、适应性强等优质性状,一直以来在我国饲料作物中占据重要地位。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储藏养分以和植物生长定植的直接器官,根系的发达状况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和利用的持久性。干旱和寒冷是制约苜蓿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根系发育状况对苜蓿生长的影响已有许多报道,但针对鄂尔多斯沙地条件下,苜蓿根系生长状况和适应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草原3号、康赛、龙牧801、肇东、中苜2号和中苜3号六个国内外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使用Win RHIZO根系扫描软件等方法,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对其根系形态特性、生理指标在鄂尔多斯地区发育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如下:(1)根系的根颈直径、主根直径、主根长、侧根数、根颈分枝数、新芽数、根颈入土深度和根干重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侧根的发生主要集中在0~20cm浅土层;同一品种的总根长、单位土壤体积的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根系平均直径和根表面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且降幅较大,但是根系总体积没有变化。从形态参数分析,草原3号,康赛和龙牧801表现较好。(2)供试苜蓿品种根系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营养元素以C、N为主。康赛、龙牧801、肇东、中苜2号和中苜3号的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大,草原3号酶活性较低,但变化幅度不大,含量较平稳。(3)各参试苜蓿品种根系中均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以天冬氨酸、脯氨酸和谷氨酸为主,草原3号、康赛和肇东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4)从根系形态角度选育适宜品种时,建议选择根颈入土深、根颈直径粗、主根长,侧根发达和根干重大的品种;从根系生理指标选育适宜品种时,建议选择抗寒性、抗旱性强及酶活性变化幅度较为平稳的品种。综合分析,供试品种中最适宜鄂尔多斯沙地种植的苜蓿品种是草原3号、康赛和龙牧801。

李鹏宇[4](2021)在《基于垄沟集雨模式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适播期及适播密度研究》文中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油菜种植呈现出“北移西扩”的趋势,北方地区冬油菜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冬油菜与夏玉米在部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进行轮作的可行性越来越高。与冬油菜传统种植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而垄沟集雨覆膜的增温保墒效果显着,可有效缓解干旱缺水问题。因此,针对北方广大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地区,基于垄沟集雨模式下冬油菜-夏玉米轮作的播期及密度研究,对于提高该地区光热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丰富北方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大田实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播期及密度对冬油菜和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水热环境,生理生长及产量等的影响,并以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作为评价指标,旨在获得适合关中地区的冬油菜-夏玉米轮作生产模式,以期为该地区的冬油菜和夏玉米种植以及进一步研究该轮作模式下作物对水、肥、气、热等的响应状况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垄沟集雨覆膜栽培可显着改善冬油菜和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水热状况,促进了作物生长和产量的提高。覆膜提高了冬油菜和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了耗水量,显着提高了生育前期的0~25cm深度土层的土壤温度。在生理生长方面,冬油菜和夏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地上干物质量和根系干质量增加。相较于平作,成熟期冬油菜的分枝数、角果数和千粒重增加,(9月22日播)产量增加了39.1%~55.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1.2%~64.7%;夏玉米行粒数、穗粗、穗长和百粒重增加,产量增加了39.4%~81.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9.4%~82.0%。(2)垄沟集雨覆膜栽培冬油菜的适播密度要低于平作。增加种植密度,冬油菜个体间的竞争加剧,耗水量增加,土壤温度降低,株高、茎粗和根系干质量下降,主根长、群体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地上干物质量增加,成熟期的分枝数、角果数和千粒重降低。而覆膜冬油菜长势更优,积累的地上干物质也更多,增加了对有限水肥资源的消耗,相较于平作冬油菜个体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本研究表明,垄沟集雨覆膜种植冬油菜的适播密度为10万株/hm2(产量为4658.7kg/hm2);平作冬油菜的适播密度为15万株/hm2(产量为3252.3kg/hm2)。(3)正常播期夏玉米收获后可采用垄沟集雨覆膜的方式复播冬油菜,可保证晚播冬油菜安全越冬,提高冬油菜产量。播期推迟,限制了冬油菜苗期的干物质积累,使成熟期的单株分枝数和角果数减少,千粒重降低,造成产量下降。覆膜显着提高了冬油菜越冬后返青期的土壤含水量,并且随着播期的推迟,覆膜冬油菜越冬后的土壤含水量显着增加。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保证了冬油菜越冬后的快速增长,降低了播期推迟所带来的产量损失。播期由B1(9月22日)推迟为B3(10月12日)时,P1(平作)越冬率仅为30%,产量下降了66.9%,而P2(垄沟集雨覆膜)可以安全越冬,产量下降了28.05%。(4)冬油菜-夏玉米轮作模式下,覆膜夏玉米的生长状况和产量要优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并且适宜种植密度也相应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加,限制了夏玉米个体的生长,使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降低,耗水量增加;灌浆期的茎粗和单株叶面积下降,但株高、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地上干物质量增加;成熟期的行粒数、穗长、穗粗和百粒重下降。播期提前,夏玉米生育期内有效积温和灌浆期日均温增加,灌浆期延长,同一密度处理下的百粒重显着增加。B1(5月28日播)夏玉米在10万株/h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为12522.5 kg/hm2;B2(6月15日播)夏玉米在7.5万株/h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为11492.0 kg/hm2。(5)基于垄沟集雨覆膜栽培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土壤水热状况得到改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显着提高。本研究认为,在关中地区于9月下旬采用垄沟集雨覆膜的方式播种冬油菜,冬油菜可于5月下旬收获,后采用垄沟集雨覆膜的方式播种夏玉米,夏玉米可于9月中下旬收获。冬油菜和夏玉米密度均控制在10万株/hm2,可获得最高产量。

邬佳宾[5](2021)在《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文中提出越冬期低温胁迫是影响人工草地栽培及农牧业低产、减产的关键因素。随着气候异常变化的加剧,温度的急剧变化更加频繁,局部地区寒旱灾害呈多发态势,在北方季节性冻土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同时,近年来我国北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迅猛,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紫花苜蓿抗寒性和越冬率的研究,提出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本项研究以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广泛种植且易受寒害的典型牧草紫花苜蓿为对象,通过野外控制实验,开展紫花苜蓿越冬期土壤水热环境对冬灌(包括封冻灌溉、融冻灌溉)的响应、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效应综合评价等研究,探究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优化应对寒害的田间管理措施。(1)封冻灌溉增加了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入冬前土壤含水量,融冻灌溉增加了返青前土壤含水量,高水量冬灌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高于低水量冬灌;封冻灌溉后,各土层土壤温度均随灌溉水量的增加而提高,高水量处理下的土壤温度高于低水量0.5-2℃;融冻灌溉后,高水量处理下的土壤温度高于低水量1-2℃;封冻灌溉与融冻灌溉均具有平抑土壤温度变幅的效果,对于浅层土壤的影响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封冻灌溉能够促进土壤冻结,融冻灌溉则缓解土壤融冻。上述结果表明,冬灌创造了良好土壤水热环境,有利于紫花苜蓿越冬和返青。(2)基于水分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封冻灌溉后,紫花苜蓿仅在根层土壤含水量足够高的情况下才吸收土壤水分;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根茎水的贡献率有所不同,贡献率最高的3个土层分别为40-50 cm、50-60 cm和0-10 cm,总贡献率达70%。低水量和中水量封冻灌溉仅引起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紫花苜蓿并未吸收利用土壤水分。上述结果表明,高水量封冻灌溉有利于紫花苜蓿顺利进入越冬期。融冻灌溉后的第三天,紫花苜蓿开始吸收利用土壤水分。在低水量处理下,紫花苜蓿根茎水分的主要来源为中层、深层土壤;中水量处理下,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对紫花苜蓿根茎水的贡献率相似;高水量处理下,中层土壤成为紫花苜蓿水分吸收的主要来源。上述结果表明,融冻灌溉缓解了紫花苜蓿返青初期的干旱胁迫,能够促进紫花苜蓿提前返青。鉴于此,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实施融冻灌溉,规避可能发生的早春冷害。(3)冬灌后紫花苜蓿根系中脯氨酸、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与根系活力均有明显变化。除低水量封冻灌溉条件下脯氨酸含量增加不显着以外,封冻灌溉、融冻灌溉两次冬灌后紫花苜蓿根系脯氨酸含量都显着增加,并且增加幅度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高水量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根系脯氨酸含量最高;不同水量封冻灌溉、融冻灌溉后,紫花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增加,且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量与冬灌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封冻灌溉不同处理下紫花苜蓿POD、SOD均显着增加,中水量融冻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POD、SOD活性最高;低水量和中水量封冻灌溉引起了紫花苜蓿根系MDA的较大变化,高水量封冻灌溉的影响则较小。低水量融冻灌溉显着增加了紫花苜蓿根系MDA含量,中水量、高水量融冻灌溉对MDA的影响则不显着;除高水量融冻灌溉处理以外,其他冬灌处理都引起了紫花苜蓿根系活力的较大变化,其中高水量封冻灌溉和中水量融冻灌溉对根系活力的提高最为有效;进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上述结果表明,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根系生理指标响应积极,冬灌提高了紫花苜蓿的抗寒性,在保障紫花苜蓿安全越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冬灌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越冬率及产草量,在高水量封冻灌溉+中水量融冻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越冬率以及鲜、干草产量达到最大。综合分析冬灌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热环境、紫花苜蓿水分摄取策略、紫花苜蓿生理指标及抗寒性等因素,本项研究认为,高水量封冻灌溉+中水量融冻灌溉是紫花苜蓿冬灌的最优灌溉模式。冬灌改善了紫花苜蓿越冬前期及翌年返青前期两个关键时期的土壤水热环境,促进了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理指标的活性,增加了紫花苜蓿根系水分吸收利用,提高了越冬率和牧草产量。在生产实践中,高水量封冻灌溉+中水量融冻灌溉是紫花苜蓿冬灌的最优灌溉模式,封冻灌溉时间在土壤进入稳定冻结期前20天左右进行效果最佳,融冻灌溉的最佳时间是中国北方平均日最低气温稳定在-4℃以上。本项研究从多角度深化了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效应与机制的认知,所提出的优化冬灌模式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高茜[6](2020)在《冬灌对紫花苜蓿土壤温度和湿度及越冬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紫花苜蓿是畜牧业的重要牧草,近年来,在北方地区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生产中遇到的越冬困难日趋严重。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冬灌制度对紫花苜蓿越冬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北方紫花苜蓿的越冬管理提供参考。试验分为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两部分。室内试验在低温光照培养箱内进行,模拟越冬期间大田气象环境,探究冬灌处理对紫花苜蓿根颈部生理指标的影响;田间试验设在河北省廊坊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内,于2018-2019年越冬期间进行,在田间苜蓿越冬前设置了不同的冬灌水量处理,记录越冬期间苜蓿田间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并于2019年3月进行返青率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室内试验设置了降温前灌水与对照处理,分别为:仅灌水处理、仅覆盖处理、灌水后覆盖、和无灌水无覆盖处理。使用低温光照培养箱模拟越冬环境,测定处理下苜蓿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及抗寒性。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温度降低,各处理紫花苜蓿根颈中的丙二醛含量均增高,其中冬灌处理后植株根颈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各处理。低温胁迫下植株根颈中的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大幅度上升,而冬灌处理能显着提高其积累量。2、冬季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不同的冬灌水量处理,分别为一次性灌水:60 mm、40 mm、20mm,记录越冬期间田间土壤温、湿度的变化。试验数据表明,最大冬灌处理的试验小区在越冬期间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春季土壤解冻后深层土壤的含水量也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增加冬灌水量对田间土壤温度有一定影响,且可以在苜蓿返青期间提供部分水分。3、在田间小区试验中还测定了不同冬灌处理对紫花苜蓿越冬率与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越冬率最高的是最大冬灌水量处理小区,且该处理后,紫花苜蓿根颈部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大量冬灌能增加紫花苜蓿根颈抗寒性物质,保护紫花苜蓿根颈,降低苜蓿受害程度,提高越冬率。

徐洪雨[7](2020)在《水分亏缺和骤然降温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最重要的优良牧草之一。在我国,紫花苜蓿在冬春季节时常遭遇冻害,严重影响了紫花苜蓿的种植和推广。前人研究表明,冬季水分状况对紫花苜蓿越冬有重要影响,但相关机理仍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分别模拟紫花苜蓿的抗寒锻炼期和冬季休眠期的水分状况,以及返青期的温度骤降,对紫花苜蓿的越冬机理及其品种差异进行试验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在土壤冷冻前的冷适应阶段,选择紫花苜蓿“WL353LH”,设置80%和25%最大持水量两个水分处理,温度从24/20℃(昼/夜)逐渐降低到4/0℃(昼/夜)、再到-2/-6℃(昼/夜),温度变化过程中监测紫花苜蓿根颈低温半致死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充分浇水处理(80%)相比,水分亏缺处理(25%)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的抗寒性。生化指标测定和代谢组学分析表明,水分亏缺处理提高了根颈内总可溶性糖、氨基酸类(如脯氨酸、脯氨酸甜菜碱)、脂类和类脂分子(如: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甘油磷脂)的含量,相关代谢通路得到加强。KEGG富集分析发现,18条显着富集的代谢通路涉及到糖类、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和甘油磷脂的合成/代谢,这些物质是重要的渗透调节剂和冷冻保护剂,还涉及细胞膜的合成、流动和稳定。根颈内物质含量的提高以及相关代谢通路所涉及到的物质合成/代谢,与水分亏缺处理中紫花苜蓿抗寒能力的提高有关。2.在土壤冷冻后的冷冻阶段,选择“WL440HQ”和“肇东”,75%最大持水量下充分冷适应(4/0℃,昼/夜,1周),而后将一半样品的表土更换为烘干的沙土,另一半保持75%最大持水量,再在-2℃低温冷冻(无光照),模拟紫花苜蓿越冬的冻干环境和正常冷冻。结果表明,与“肇东”苜蓿相比,“WL440HQ”根颈在冷适应结束时甜菜碱和可溶性糖(总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半乳糖和水苏糖)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较低,在随后的冻干环境中,其根颈失水速率较快,细胞液相对渗透率加大,导致细胞受到无法修复的损伤,严重影响“WL440HQ”苜蓿根颈的抗寒能力。相比之下,冻干环境对肇东苜蓿的影响并不显着。3.在紫花苜蓿对骤然降温的响应试验中,在冷适应前和退适应后进行两次骤然降温处理(18℃2℃),调查“WL440HQ”和“肇东”苜蓿对此处理的响应。与“WL440HQ”相比,“肇东”苜蓿在骤然降温环境下,GaS和StaS基因表达量快速提高,棉子糖和水苏糖快速积累,其抗寒能力提高的更快,以此应对不利的环境条件。因此,骤然降温对肇东苜蓿的影响更低。本研究将为紫花苜蓿越冬水分管理及骤然降温高发区紫花苜蓿种植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来降低骤然降温对紫花苜蓿的伤害奠定基础。

杨蕾[8](2020)在《野火球晚熟材料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品质的研究》文中认为三叶草属牧草因抗性与生产性能及饲用价值等原因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种植受限,为筛选出适宜在我区种植的抗性强、饲用价值高的优良三叶草属牧草,本研究以野火球晚熟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野火球早熟材料和红三叶为对照材料,通过田间栽培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再生草特性、光合特性、抗性及营养品质等方面进行研究,综合评价野火球晚熟材料的优良特性和利用价值。结果如下:(1)野火球晚熟材料的生育期为130天,较早熟材料晚54天;返青期一致,营养生长期长,现蕾与开花较晚;其生长速度和生长强度均优于早熟材料;单株分枝数是影响其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其再生部位多在叶腋处,因此刈割时留茬相对高些以利再生。(2)野火球晚熟材料的光合速率与早熟材料无差异,但低于红三叶,而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高于红三叶,是抗旱的重要生理特征。(3)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与耐盐性及苗期的抗寒性和抗旱性表现均一致从强到弱排序为:野火球晚熟材料>野火球早熟材料>红三叶;耐碱性从强到弱排序为野火球早熟材料>晚熟材料>红三叶。其中种子对Na2CO3的耐受性均优于NaCl。(4)3份材料均在现蕾期刈割最佳,第二茬草的营养品质优于第一茬草;野火球生长各时期的总黄酮含量均显着高于红三叶,其中,晚熟材料在分枝期总黄酮含量较高。野火球晚熟材料两茬再生草的总黄酮含量显着高于早熟材料,且第二茬草总黄酮含量显着高于第一茬草。

蒲媛媛[9](2019)在《我国北方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评价及冷冻胁迫下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油菜生产分为冬、春两大产区,冬油菜以甘蓝型冬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产为主,因其产量高、抗倒伏、品质优良等特性,在我国油菜生产中占据主要地位,总产量占全国油菜的86.3%,但因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差,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在我国北方地区,冬油菜主要以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为主,因此,研究并提高甘蓝型冬油菜的抗寒性,选育优良抗寒种质资源,对我国北方冬油菜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对12个北方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评价的基础上,筛选出强抗寒品系“2016TS(G)10”和弱抗寒品系“天油2288”,在冷冻胁迫下(-2℃)对两个不同抗寒性材料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叶片显微结构、叶片超微结构、生理生化及光合指标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转录组水平对强抗寒品系“2016TS(G)10”响应冷冻胁迫的抗寒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明确了12个甘蓝型冬油菜的抗寒性强弱差异。12个甘蓝型冬油菜在甘肃天水(34°6′N,海拔10841650 m)越冬率为92.1%97.8%,北移至兰州(36°73′N、海拔1517 m)和上川(36°03′N、海拔2150 m)后越冬率大幅下降,甘肃农业大学新育成的“16TS 309-4、16TS 306-3、16TS 309-10、15NS 45-4、2016 8(G)和2016TS(G)10”一系列品系在上川镇的平均越冬率为10.2%14.4%,抗寒性显着优于新油23、天油14和天油2288。根据越冬率、半致死温度(LT50)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方法对参试材料抗寒性强弱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为:2016TS(G)10>16TS 309-4>16TS 306-3>15NS 45-4>16TS 309-10>2016 8(G)>16TS 312-2>16NTS 158>16NPZ 269-1>天油14>新油23>天油2288。2.发现了冬油菜春播后田间植株春化率和生长发育的差异可以反映并评价冬油菜抗寒性的强弱。将冬油菜在我国北方适时春播,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2016TS(G)10”的田间春化率(4.05%)和小区平均薹高(10.77 cm)为参试材料间最低;弱抗寒品系“新油23”和“天油2288”田间春化率(87.65%和85.19%)和小区平均株(薹)高(80.18cm和58.21 cm)为参试材料间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化率与平均株(薹)高及半致死温度(LT50)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2)为0.900.96),与越冬率、综合评价(D)值、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可溶性蛋白质(SP)呈极显着负相关(R2为-0.96-0.63),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北方冬油菜适时春播(3月下旬),田间植株春化率和生长发育的差异可以评价冬油菜抗寒性的强弱。3.揭示了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和弱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在响应冷冻胁迫下植物学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差异。在-2℃持续冷冻胁迫下发现,弱抗寒品系“天油2288”叶片栅栏组织细胞减少,海绵组织细胞排列松散,叶绿体数量减少且膨胀变形,叶片相对电导率(REL)和丙二醛(MDA)含量持续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下降。强抗寒品系“2016TS(G)10”叶片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整齐,海绵组织细胞间距增加,叶绿体膨胀变形,但数量没有显着减少,叶绿体中淀粉颗粒显着积累,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以及叶绿素a/b较弱抗寒品系高,室温恢复48 h后的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Pn)高于弱抗寒品系“天油2288”。4.探索了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响应冷冻胁迫(-2℃)的抗寒机制。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从转录水平分析了强抗寒品系“2016TS(G)10”响应冷冻胁迫的基因表达情况,冷冻胁迫1 h、3 h和24 h分别鉴定出690个、2538个和2403个差异基因(DEGs),三组数据比较分析后共鉴定出3905个DEGs,上调表达的DEGs有2312个,下调表达的DEGs有1593个,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等途径中的DEGs在冷冻胁迫下被诱导表达,与“核糖体”和“真核生物核糖体生物合成”等途径中的DEGs被抑制表达。其中,与“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相关的3个DEGs(BnaC06g28830D、BnaC04g40760D和BnaC05g37450D)随冷冻胁迫时间的延长表达量显着上调,调节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与脯氨酸代谢相关的P5CS(BnaC04g05620D和BnaA05g05760D)基因表达虽受冷冻胁迫抑制,但表达量仍较高,调节细胞中脯氨酸含量。与可溶性糖合成或降解相关的β-amylase基因(BnaC09g21440D、BnaA07g05790D、BnaC07g34180D、BnaA03g42940D和BnaA01g17940D)在冷冻胁迫下表达受抑制,导致叶绿体中的淀粉颗粒显着积累。另外,AP2/ERF、MYB、WRKY以及Q型C2H2家族转录因子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响应冷冻胁迫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5.确定了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Q型C2H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的理化特性、染色体的分布、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的分布、基因复制事件、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冷冻胁迫下基因表达情况。基于转录组数据,对甘蓝型油菜Q型C2H2锌指蛋白家族进行了全面的鉴定和分析,共有216个Q型C2H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在19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根据基因结构和蛋白保守结构域的分布特征,将216个Q型C2H2成员分为8簇,片段复制事件在该家族的扩展中至关重要,冷冻胁迫下大部分的Q型C2H2基因未响应,注释为ZAT10、ZAT12、ZAT6和ZFP2的11个基因受冷冻胁迫诱导表达,表达量高且差异倍数也高,在甘蓝型冬油菜响应冷冻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蒲媛媛,赵玉红,武军艳,刘丽君,白静,马骊,牛早霞,金姣姣,方彦,李学才,孙万仓[10](2019)在《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系)抗寒性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12个北方强冬性甘蓝型油菜的抗寒性进行比较,并运用3种鉴定方法对其抗寒性进行明确划分,为北方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改良提供科学可靠的鉴定方法及优良的抗寒种质。【方法】以12个北方强冬性甘蓝型油菜为材料,通过观察记载冬前植株形态、统计田间越冬率、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测定冬前低温下生理指标和比较分析冬油菜春播后品种(系)间生长发育的差异、春化率的差异与抗寒性的关系,来比较分析品种间抗寒性的差异,接着运用LT50、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和春化差异比较的方法对参试材料的抗寒性强弱进一步进行了明确划分。【结果】参试材料在甘肃天水(34°60′N,海拔1 084—1 650 m)越冬率为92.1%—97.8%,北移至兰州(36°73′N、海拔1 517 m)和上川(36°03′N、海拔2 150 m),越冬率大幅度降低,兰州越冬率为36.0%—78.6%(地膜覆盖),上川越冬率仅为0—14.4%(地膜覆盖),甘肃农业大学新育成的16TS 309-4、16TS 306-3、16TS 309-10、15NS 45-4、2016 8(G)和2016TSG(10)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品系,平均越冬率为10.2%—14.4%(上川)。上述品系越冬前植株生长习性趋于匍匐生长,心叶色和幼茎色呈黄绿色或紫色,叶片颜色深绿,地下部干物质积累大于地上部,根冠比增加,介于0.23—0.95,且差异显着(P<0.05)。低温条件下,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soluble protein)、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和游离脯氨酸(proline)含量相对较高,且LT50较低,在-13.4—-5.7℃。冬油菜春播后,12个参试材料的田间春化率介于4.05%—87.65%,2016TS(G)10春化率最低,为4.05%,小区平均株高为10.77 cm,未现蕾阶段的植株薹高10.50 cm,现蕾阶段的植株薹高17.10 cm,均为品种(系)间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化率与平均株(薹)高、成熟期植株所占比例和LT50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0—0.96,与越冬率、综合评价(D)值、CAT、POD、SP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6—-0.63。【结论】在中国北方,冬油菜适时春播,可通过田间春化率的差异、植株生育时期的差异及平均株(薹)高的差异来评价冬油菜抗寒性的强弱。甘肃农业大学新育成的7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系,在北纬36°03′,海拔2 150 m的地区可以越冬,抗寒性显着优于天油14和天油2288(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及新油23(新疆农业科学院选育)。

二、提高北方寒区紫花苜蓿越冬率的综合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北方寒区紫花苜蓿越冬率的综合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特征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积雪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
        2.2 越冬期低温胁迫与抗寒性
        2.3 紫花苜蓿根系形态与抗寒性
        2.4 紫花苜蓿生理生化特征与抗寒性
        2.5 紫花苜蓿秋眠性与抗寒性
        2.6 紫花苜蓿抗寒相关基因
        2.7 积雪对紫花苜蓿抗寒性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覆/不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理及越冬率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及统计
        2 结果分析
        2.1 覆/不覆雪处理对紫花苜蓿根冠处、土壤表层(1,20 cm)温度的影响
        2.2 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变化的影响
        2.3 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变化的影响
        2.4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越冬率的影响
        2.5 覆/不覆雪处理下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和越冬率的相关性分析
        2.6 覆/不覆雪处理下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指标的交互作用
        2.7 覆/不覆雪处理下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性和越冬率的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根颈土层温度及越冬率的影响
        3.2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二 覆/不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基因表达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及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覆/不覆雪下不同各秋眠级紫花苜蓿总RNA的提取
        2.2 覆/不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基因特异性表达的影响
        2.3 覆/不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4 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和抗寒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2.5 覆/不覆雪、不同采样时间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基因的交互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三 覆/不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及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2.2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2.3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2.4 覆/不覆雪处理下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
        2.5 覆/不覆雪,不同茬次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交互作用
        2.6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3.2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3.3 覆/不覆雪处理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2)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苜蓿生态生物学
    1.2 苜蓿品种适应性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萌发期耐寒性研究
        1.3.2 幼苗期耐寒性研究
        1.3.3 形态结构与抗寒性
        1.3.4 秋眠性与抗寒性
        1.3.5 根系性状与抗寒性
        1.3.6 抗寒基因表达研究
        1.3.7 转录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萌发期耐寒性
        2.3.2 幼苗期耐寒性
        2.3.3 生物学特性与农艺性状
        2.3.4 越冬期根系生理
        2.3.5 越冬后期根系性状
        2.3.6 转录组测序分析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萌发期种子对低温的响应
        3.1.1 恒温梯度下种子萌发特性
        3.1.2 变温梯度下种子萌发特性
        3.1.3 萌发期抗寒性综合评价
    3.2 幼苗期生理及基因对低温的响应
        3.2.1 苜蓿幼苗对低温的生理响应
        3.2.2 幼苗期抗寒性综合评价
        3.2.3 抗寒基因对低温的响应
    3.3 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与抗寒性
        3.3.1 生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
        3.3.2 耦合作用及相关性分析
        3.3.3 光合荧光特性
    3.4 越冬期根系生理对低温的响应
        3.4.1 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变化
        3.4.2 根系膜系统及酶活性变化
        3.4.3 根系抗寒性综合评价
    3.5 越冬后期的根系构成
        3.5.1 根颈直径、入土深度及主根直径
        3.5.2 侧根数、侧根直径、位置及根颈干重
        3.5.3 根系表面积、体积、根长及根尖数
        3.5.4 根颈体积和表面积
        3.5.5 地下生物量
        3.5.6 根系构成与耐寒相关性分析
    3.6 转录组分析
        3.6.1 测序及数据组装
        3.6.2 功能注释
        3.6.3 DEGs鉴定
        3.6.4 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3.6.5 转录因子
        3.6.6 qRT-PCR验证
4 讨论
    4.1 萌发期苜蓿抗寒性
    4.2 幼苗期苜蓿抗寒性
    4.3 生长期苜蓿抗寒性
        4.3.1 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与抗寒性
        4.3.2 光合荧光特性与抗寒性
    4.4 苜蓿根系生理与抗寒性
    4.5 苜蓿根系构成与抗寒性
    4.6 转录组分析
        4.6.1 抗氧化系统与抗寒性
        4.6.2 转录因子参与抗寒性
        4.6.3 激素信号转导与抗寒性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鄂尔多斯沙地栽培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苜蓿基本情况介绍
    1.2 苜蓿根系形态的研究
    1.3 苜蓿根系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1.4 苜蓿根系与生长年限的关系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样地管理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材料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根系形态测定项目与方法
        2.5.2 根系生理测定项目与方法
    2.6 试验材料来源
    2.7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苜蓿根系形态特征差异比较
    3.2 利用WinRHIZO分析苜蓿根系形态特征
    3.3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碳水化合物及化学计量特征的比较
    3.4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比较
    3.5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
    3.6 根干重与根系形态性状指标相关性
    3.7 根干重与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含量相关性
    3.8 根干重与生理特性的相关性
    3.9 根干重与游离氨基酸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苜蓿品种的根系形态
    4.2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系碳水化合物及化学计量特征
    4.3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系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
    4.4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系游离氨基酸含量
    4.5 根干重与根系形态特征及生理特征的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垄沟集雨模式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适播期及适播密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垄沟集雨覆膜种植对土壤水热环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3.2 种植密度改变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3 播期改变对冬油菜和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5.1 密度改变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1.5.2 播期改变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1.5.3 2 种轮作模式下夏玉米最适播种密度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冬油菜试验设计
        2.2.2 夏玉米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
        2.3.1 环境相关指标则定
        2.3.2 作物相关指标测定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3.1 土壤环境
        3.1.1 土壤水分
        3.1.2 土壤温度
    3.2 作物指标
        3.2.1 冬油菜生长特征
        3.2.2 叶绿素
        3.2.3 根系特征
    3.3 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种植方式和播期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4.1 土壤环境
        4.1.1 土壤水分
        4.1.2 土壤温度
    4.2 作物指标
        4.2.1 生长特征
        4.2.2 叶绿素
    4.3 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播期和密度对垄沟集雨覆膜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5.1 生长环境
        5.1.1 气象因子
        5.1.2 土壤水分
        5.1.3 土壤温度
    5.2 作物指标
        5.2.1 灌浆期生长特征
        5.2.2 根系特征
        5.2.3 产量、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低温胁迫对作物的危害
        1.2.2 苜蓿的抗寒性
        1.2.3 植物水分摄取策略研究
        1.2.4 低温胁迫的应对措施
        1.2.5 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土壤特征
        2.1.3 地形与地貌特征
        2.1.4 气候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2 试验设计
        2.2.1 冬灌试验处理设计
        2.2.2 小区设置
        2.2.3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理指标试验设计
        2.2.4 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试验设计
    2.3 数据获取
        2.4.1 气象数据获取
        2.4.2 灌溉制度数据获取
        2.4.3 土壤相关数据获取
        2.4.4 紫花苜蓿生长发育指标获取
        2.4.5 紫花苜蓿生理生化指标获取
        2.4.6 水稳定同位素丰度数据获取
    2.4 数据分析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冬灌对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
    3.1 封冻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热状况及其变化
        3.1.1 封冻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2 封冻灌溉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2 融冻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热状况及其变化
        3.2.1 融冻灌溉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2.2 融冻灌溉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冬灌条件下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
    4.1 SPAC系统中不同水分氢氧稳定同位素丰度特征
    4.2 基于图解法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摄取特征
        4.2.1 封冻灌溉
        4.2.2 融冻灌溉
    4.3 基于Mix SIAR模型冬灌紫花苜蓿水分来源解析
        4.3.1 封冻灌溉
        4.3.2 融冻灌溉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冬灌对紫花苜蓿生理指标及抗寒性的影响
    5.1 冬灌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5.2 冬灌对苜蓿抗寒性的影响分析
        5.2.1 冬灌处理下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变化
        5.2.2 冬灌处理下紫花苜蓿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5.2.3 紫花苜蓿保护性酶系统对冬灌处理的响应
        5.2.4 不同冬灌处理下紫花苜丙二醛含量变化
        5.2.5 紫花苜蓿根系活力对冬灌处理的响应
    5.3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
        5.3.1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2 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
        5.3.3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4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5.3.5 冬灌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效应评价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紫花苜蓿冬灌优化模式
    6.1 封冻灌溉优化模式
    6.2 融冻灌溉优化模式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成果与科研工作目录清单
致谢

(6)冬灌对紫花苜蓿土壤温度和湿度及越冬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苜蓿生产现状
        1.1.1 苜蓿产业发展
        1.1.2 苜蓿越冬困境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理指标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1.2.2 提高苜蓿越冬能力的研究
        1.2.3 冬灌对越冬期间田间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3 本试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质水分含量对紫花苜蓿抗寒生理的影响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指标
        2.2.3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丙二醛
        2.3.2 过氧化氢
        2.3.3 可溶性糖
        2.3.4 游离脯氨酸
        2.3.5 可溶性蛋白
        2.3.6 过氧化物酶
        2.3.7 超氧化物歧化酶
    2.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冬灌水量对田间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量指标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冬灌对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影响
        3.2.2 冬灌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冬灌水量对紫花苜蓿越冬率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量指标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冬灌对越冬率的影响
        4.2.2 冬灌对苜蓿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水分亏缺和骤然降温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紫花苜蓿的越冬过程
        1.2.2 紫花苜蓿对低温信号的感知
        1.2.3 秋眠性与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关系
        1.2.4 组织器官与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关系
        1.2.5 低温对紫花苜蓿细胞的影响
        1.2.6 紫花苜蓿对低温的响应策略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1 冷适应期水分状况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
        2.1.2 冷冻期水分状况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
        2.1.3 紫花苜蓿对骤然降温环境条件的响应
    2.2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冷适应期水分状况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处理
        3.2.3 样品收集
        3.2.4 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定
        3.2.5 生化物质的测定
        3.2.6 非靶向代谢组学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干物质量
        3.3.2 低温半致死温度
        3.3.3 丙二醛
        3.3.4 生化物质
        3.3.5 代谢组学
    3.4 讨论
        3.4.1 水分亏缺对抗寒性和膜透性的影响
        3.4.2 生化物质与抗寒性的关系
        3.4.3 代谢物与抗寒性的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冷冻期水分状况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处理
        4.2.3 样品收集
        4.2.4 膜透性和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定
        4.2.5 生化物质的测定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干物质量
        4.3.2 膜透性和低温半致死温度
        4.3.3 根颈组织含水量
        4.3.4 丙二醛
        4.3.5 脯氨酸、甜菜碱和可溶性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紫花苜蓿对骤然降温环境条件的响应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处理
        5.2.3 样品收集
        5.2.4 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定
        5.2.5 可溶性糖的提取及测定
        5.2.6 糖代谢相关基因和冷调节基因的定量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低温半致死温度
        5.3.2 淀粉和可溶性糖
        5.3.3 糖代谢相关基因和冷调节基因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历

(8)野火球晚熟材料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红三叶与野火球的分布、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2 红三叶与野火球的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率
    1.3 红三叶与野火球饲用品质与生产性能的研究
    1.4 红三叶与野火球抗寒性与抗旱性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小区设计及田间管理
    2.4 试验方法
        2.4.1 物候期
        2.4.2 株高
        2.4.3 分枝数、叶面积和茎叶比
        2.4.4 再生速度
        2.4.5 越冬率和叶绿素测定
        2.4.6 刈割
        2.4.7 光合生理特性测定
        2.4.8 营养成分测定
        2.4.9 种子萌发期和苗期的抗性测定
        2.4.10 隶属函数的计算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3份材料生物学特征的比较
        3.1.1 物候期
        3.1.2 3份供试材料形态特征的比较
        3.1.3 3份材料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3.1.4 3份材料不同刈割时期生长速度的比较
        3.1.5 3份材料不同刈割时期生长强度的比较
        3.1.6 3份材料单株地上生物量与各生长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2 3份供试材料再生草生长特性的比较
        3.2.1 再生草再生部位的比较
        3.2.2 再生草再生强度的比较
        3.2.3 再生草单株地上生物量的比较
    3.3 3份供试材料光合生理特性比较
        3.3.1 3份供试材料光合生理日动态分析
        3.3.2 3份供试材料单叶光合生理特性分析
    3.4 三叶草属3份种质材料抗性的比较
        3.4.1 3份材料萌发期抗性的比较
        3.4.2 3份供试材料幼苗期抗旱性的生理响应
        3.4.3 3份供试材料幼苗期抗寒性的生理响应
    3.5 3份供试材料的化学成分比较
        3.5.1 不同刈割时期对3份材料常规养分的影响
        3.5.2 不同刈割时期对3份材料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5.3 3份材料再生草常规养分和总黄酮的比较
4 讨论
    4.1 生物学特性与抗性的关系
    4.2 苗期生理生化响应与抗性的关系
    4.3 刈割与生物量的关系
    4.4 刈割时期与营养品质的关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我国北方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评价及冷冻胁迫下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低温胁迫对冬油菜植株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1.1.1 低温胁迫对植株形态特征的影响
        1.1.2 低温胁迫对叶片显微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1.1.3 低温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1.2 植物抗寒性的分子机制
    1.3 转录组学在植物低温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1.3.1 转录组学的定义
        1.3.2 转录组学在植物低温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1.3.3 转录组学在甘蓝型油菜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1.4 转录因子在植物低温胁迫中的研究进展
        1.4.1 转录因子的定义
        1.4.2 低温胁迫下植物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综合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参试材料及试验地点概况
        2.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比较
        2.2.2 甘蓝型冬油菜电导率及半致死温度(LT_(50))比较
        2.2.3 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冬前植物学形态及干物质积累特征
        2.2.4 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越冬前生理变化特征
        2.2.5 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春播后生长发育差异比较
        2.2.6 参试材料的抗寒性评价
    2.3 讨论
        2.3.1 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
        2.3.2 抗寒性与春化特性的关系
        2.3.3 甘蓝型冬油菜新抗寒性品系的意义
    2.4 小结
第三章 冷冻胁迫对强抗寒性与弱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植株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培养
        3.1.2 低温处理及采样
        3.1.3 生理指标测定
        3.1.4 光合参数测定
        3.1.5 叶片显微结构观察
        3.1.6 叶片超微结构观察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低温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植物学形态影响
        3.2.2 冷冻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显微结构影响
        3.2.3 冷冻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叶片超微结构影响
        3.2.4 冷冻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生理指标影响
        3.2.5 冷冻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低温胁迫对植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3.3.2 低温胁迫对叶片显微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冷冻胁迫下转录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RNA-seq文库构建,Illumina测序和数据分析
        4.1.3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分析
        4.1.4 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
        4.1.5 qRT-PCR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4.2.2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筛选
        4.2.3 甘蓝型冬油菜冷冻胁迫下差异基因的共表达趋势及功能注释
        4.2.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4.2.6 冷冻胁迫下转录因子的差异表达分析
        4.2.7 qRT-PCR荧光定量验证
    4.3 讨论
        4.3.1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与冷冻胁迫
        4.3.2 核糖体和氨基酸代谢途径与冷冻胁迫
        4.3.3 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与冷冻胁迫
        4.3.4 脂质代谢与冷冻胁迫
        4.3.5 冷冻胁迫下转录因子的表达
    4.4 小结
第五章 甘蓝型油菜Q型C2H2锌指蛋白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冷冻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与转录组测序
        5.1.2 甘蓝型油菜Q型C2H2成员鉴定
        5.1.3 甘蓝型油菜Q型C2H2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及基因复制分析
        5.1.4 甘蓝型油菜Q型C2H2蛋白保守结构域的分析
        5.1.5 甘蓝型油菜与拟南芥Q型C2H2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5.1.6 甘蓝型油菜Q型C2H2基因在冷冻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甘蓝型油菜Q型C2H2锌指蛋白家族成员鉴定
        5.2.2 甘蓝型油菜Q型C2H2基因在染色体定位及基因结构分析
        5.2.3 甘蓝型油菜Q型C2H2蛋白保守基序分布
        5.2.4 甘蓝型油菜Q型C2H2基因复制与基因组间共线性分析
        5.2.5 甘蓝型油菜Q型C2H2锌指蛋白家族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
        5.2.6 低温胁迫下甘蓝型油菜Q型C2H2基因的表达分析
    5.3 讨论
        5.3.1 甘蓝型油菜Q型C2H2基因家族扩展
        5.3.2 甘蓝型油菜Q型C2H2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分析
        5.3.3 甘蓝型油菜Q型C2H2基因对冷冻胁迫的响应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人个简介

(10)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系)抗寒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试验地点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半致死温度(LT50)
        1.3.2 植物学观察
        1.3.3 干物质测定
        1.3.4 生理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及评价方法
        1.4.1 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将相对电导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为:
        1.4.2 综合评价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及叶片半致死温度(LT50)
        2.1.1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
        2.1.2 叶片电导率及半致死温度(LT50)
    2.2 甘蓝型冬油菜冬前植物学形态及干物质积累特征
    2.3 甘蓝型冬油菜越冬前生理响应特征
        2.3.1 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2.3.2 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2.4 甘蓝型冬油菜春播后的差异比较
        2.4.1 春化率差异比较
        2.4.2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株(薹)高差异比较
    2.5 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评价
        2.5.1 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
        2.5.2 春化差异与抗寒性关系
3 讨论
    3.1 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研究
    3.2 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系的抗寒性评价
    3.3 甘蓝型冬油菜新抗寒性品系的意义
4 结论

四、提高北方寒区紫花苜蓿越冬率的综合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生理特征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D]. 苏力合.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苜蓿抗寒性鉴定及耐寒种质筛选[D]. 王晓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鄂尔多斯沙地栽培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的研究[D]. 范锴.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基于垄沟集雨模式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适播期及适播密度研究[D]. 李鹏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冬灌抗寒效应与机制[D]. 邬佳宾. 内蒙古大学, 2021
  • [6]冬灌对紫花苜蓿土壤温度和湿度及越冬生理的影响[D]. 高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水分亏缺和骤然降温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机理[D]. 徐洪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8]野火球晚熟材料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品质的研究[D]. 杨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我国北方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评价及冷冻胁迫下转录组分析[D]. 蒲媛媛.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1)
  • [10]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系)抗寒性评价[J]. 蒲媛媛,赵玉红,武军艳,刘丽君,白静,马骊,牛早霞,金姣姣,方彦,李学才,孙万仓. 中国农业科学, 2019(19)

标签:;  ;  ;  ;  ;  

提高北方寒区紫花苜蓿越冬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