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与体育

论素质教育与体育

一、浅谈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谷松[1](2017)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结合我国社会“新常态”发展的时代需要,青少年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新的定位。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表现,还有其本质特征。良好的适应和行为是其外在表现,其本质特征就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发展所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反映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目前,心理健康素质研究还存在内容界定不清和测量操作不便的局限。体育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手段,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已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与趋势。然而,由于不同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发展标准设定与认知的偏差,致使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内容与方法还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如何合理利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的独特功能就成为摆在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心理健康素质理论与运用为背景,以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了兼具试探性和验证性的逐步递进的三个研究。以期为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理论发展、丰富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以及为素质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实践提供参考与支持。研究一以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背景,以“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编制和检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研究二依据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理论,以“体育运动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选择适宜的心理、生理、社会指标,选取我国7省28所中学1794名青少年作为被试样本,以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为主要方法探索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三在前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体育运动如何培养心理健康素质”为关键词,辅以实地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建构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结论如下: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研制方面(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包括“认知素质”、“情绪素质”、“人格素质”和“适应素质”4个分量表、15个一级指标、89个观测项目。(2)本研究构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侧重于实践验证性和可操作性,突出中学期间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下以“知、情、意、行”为核心理念的心理培养目标。(3)《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各级内容具备中度及以上的相关性,通过使用可以对不同水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进行有效区分。2.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关系方面(1)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在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项目、运动情境(竞争性/非竞争性)、运动持续年限和课外运动参与情况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课外体育活动能显着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及其分量表内容的发展情况。(2)“体育运动”能够间接通过“主观幸福感”、“心境状态”、“身体自我效能”、“身体自尊”、“心理坚韧性”、“同学人际关系”的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产生正向效果。(3)“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认知能力与学业表现理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理论”、“运动能力感理论”和本文提出的“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理论”于本研究中可获得验证。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方面(1)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主要路径是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在目标和功能上有交叉重盈之处;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2)为实现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的组织与开展应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体育学科教学规律为指导思想,以积极情绪、体验成功、民主自治、个别辅导为基本原则,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专题讲座、营造健康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为主要途径,以发展认知素质、调节情绪素质、提高思想品德素质、锻炼意志品质、健全个性素质、改善人际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及社会适应素质为主要目标,以体育运动过程、内容、方法中的有机、适度、灵活渗透为主要策略,以切合实际的培养设计和有效的课堂管理为过程控制,来建构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现实路径。(3)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包括:增强育心意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操作技能3个方面。

张帆[2](2016)在《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竞技体育试图通过自身“微调”来优化备受诟病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也逐渐遭遇瓶颈,尽管国家通过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归根结底诸如对金牌和物质利益的一元化强烈追求,使运动员主体地位日趋下降,尤其是淡化主体精神、人生价值等人文素质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未有根本改变。鉴于此,对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应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与未来趋势。本研究以理论与实证、量化与质化相结合,以“培养出来什么”、“什么影响培养”、“如何进行培养”三个核心关键词为指引,将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分为三个研究。研究一运用模糊德尔菲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并采用决策试验与实验评估法、折衷排序法进行各指标的影响关系及达到理想绩效的优劣比较;研究二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5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约1000名后备人才作为研究样本,以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因素模型;研究三则在前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辅以实地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良性发展的教育路径。获致结论如下:1、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方面(1)指标体系结构上包含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65个三级指标、111项观测点。4个一级指标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及“人文精神”等。其中以“人文精神”指标权重比率(30%,30%)为最高;“人文精神”指标中心度(8.59)与原因度(0.09)为最高;“人文知识”指标绩效排序(7.85)最佳与差距值(0.21)最小。(2)各一级指标及各次指标之间亦具有中度以上的相关性,但评定委员、竞技体校成员及兼具两者身份的人员对整体指标及“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一级指标的评价有显着性差异存在。2、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建构方面(1)“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而且也会间接通过“人际因素”因素的中介作用,同时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2)“学校因素”、“人际因素”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但不会通过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人文素质产生间接效果。(3)“学训因素”不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而是通过“人际因素”的作用后,才会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4)“表现因素”不会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也不会通过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人文素质产生间接效果。(5)“家庭动力学理论”、“差别接触理论”与“需求-压力理论”于本研究中可获得验证,至于“一般紧张理论”仅获得结果的部分支持。3、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方面(1)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存在竞技理想模糊、人生价值取向扭曲、奥林匹克精神薄弱、运动协作精神不强、竞赛心理素质欠佳、道德人格不够高尚、自我调控能力较差、文明行为修养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匮乏等消极现象。(2)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青少年运动员夺标育人的助推器、人性回归的指南针、专业素质的耦合剂、体育发展的矫正器。(3)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应把握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与金牌主义教育的关系、人文性与职业性教育的关系。(4)实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要树立“先成人再成才”、“先育人再夺标”竞技能力与人文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激活文化教学与专项训练、文化教师与专项教练之间的2种联动;要重塑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等3类体系;要处理好师资队伍、校本课程、校园环境、评价体系等4项建设。

谭牮牮[3](2021)在《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校体育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屡屡遭遇困境,是在其教育的价值上出现了偏差,违背了培养人的初衷,沦为达成目的的工具。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是其课程所追寻的方向,对体育课程的内容和上课的形式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的讨论既是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内涵的需要,也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外有研究表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其课程的主体在课程活动之中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自身的需要所进行价值选择时的倾向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是从学科的角度研究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也有梳理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探究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还有从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演进与发展规律进行探究的。本研究选题依据有以下四点:一是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立足于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二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三是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有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四是价值取向是课程标准修改应确立的前提与核心。从研究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未来走向的目的出发,以建国以来颁布的11部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对这些教学指导文件从颁布的时代背景、文本剖析不同大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走向,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发展,即从建国初期的体育课程为劳动生产和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价值取向,再到实施素质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的价值取向,一直到新世纪的体育课程以“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整个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演变特征是由重视运动技能传授——增强体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本发展演变的。从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中看出,体育课程由重视国家发展需求一步步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最后到重视学生的全方位素质的提升,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发展方向。分析出现不同阶段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原因有时政主导价值取向的、“传统养生”价值观念、“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中,功利主义价值观是现实根源;传统养生观念是思想根源;时政格局是社会根源。深入分析现存的价值取向的根源分析有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其导向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价值取向的走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开放融合,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体育课程的理念应与国际接轨;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具有文化传统的根源。启示我们在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的体育课程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未来的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实现整合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加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程结构上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结构整体。

谭佳智[4](2021)在《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CNKI平台中1992-2019年期间收录的北大核心、SCI、CSSCI、CSCD类体育课程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1992-2019年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借助Citespace5.5R2(32-bit)软件对体育课程文献进行数据处理,提取文献主体、科研主体等信息,分析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等,探寻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及研究经验。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在1992-2019年的27年间科研文献的积累呈现出周期性的发展特点。体育课程课题性文献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等国家性课题。在期刊来源方面主要以专业性高校为主的学报式期刊为主要刊载平台,科研方法上以传统普遍式的科研方法为主,但新兴的科研方法也开始渗透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方法体系。2.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最大的稳定团队是以季浏、王健、董翠香、黄汉升等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也是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产量的主力军,且高产作者的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多数体育课程研究者的合作较为分散。3.我国体育课程科研机构主力较集中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机构合作性具有较小区域集中、大区域较为分散的特点。4.国内1992-2019年间体育课程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学校体育、体育教学、高校、改革、教学模式等主题词展开。5.国内体育课程领域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新体育课程、课程体系、立德树人等关键词展开。6.为了促进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建议提高对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文献规范性和科研力度,提升合作意识,形成优势互补,以创新思维、实践精神,增强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可探索性。

雷辉旭,周丽华,赵伟丽[5](2021)在《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改革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素质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改革的路径主要有:创新与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厘清教育主管部门职能、构建和完善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实践体系、建立国家层面的素质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正确处理好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事权关系,做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许宏悦[6](2020)在《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文中指出高校体育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中的专业博物馆,既构成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完整体系,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等体育院校的科学研究、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等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知识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促使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越来也明显,国家和社会也广泛关注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本研究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为研究对象,对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内容、特点、实现形式和途径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了解学生参与高校体育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的状况,分析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情况和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为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出对策和建议。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体育博物馆在辅助体育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展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2.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是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实现的,主要有参观讲解、博物馆课程教学、专题讲座论坛研讨会、陈列展览和学生志愿者培养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教学、科研和素质教育等方面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3.尽管高校体育博物馆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但仍然存在管理体制的缺失,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资金来源投入不足,场馆设施落后;使用率不高,宣传力度不足;陈列手段和展示内容单一、陈旧;工作队伍不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等问题。4.为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应明确管理部门,规范管理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博物馆建设投入;加强宣传,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创新展陈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张雅如[7](2020)在《户外教育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兴盛,人才为本。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确立了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以实践育人为根本途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持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科研创新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层次创新研究人才,成为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更成为国家繁荣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诚然,我国研究生人才教育中也普遍存在培养方式单一、创新能力不强和人文素养缺失、身心素质不强等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现实问题。立足现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首开先河,将户外教育引入研究生通识教育课程,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户外教育作为在户外情境中开展的体验教育方式,具有体验性、开放性、灵活性、自然性、探索性、挑战性等特点,通过主体体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研究生的领导力、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感恩意识、逆境生存等综合素质的提升。近年来,户外教育在国内高校本科生教育中广泛运用,但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运用才刚刚起步。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将户外教育融入高校研究生教学中,顺应了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面向实践的改革需要,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是新时期我国对社会主义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文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户外教育开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查阅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户外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文献资料,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收集整理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户外教育的开展情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生学习体会和课程效果反馈的资料和统计分析的数据。研究中,还对国内已经开展户外教育的八所高校主要负责教师进行了户外教育现状和实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表明:一、户外教育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有效融合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图景;二、户外教育在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提升研究生感觉能力、运动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促进学生观察、推理等理性技能的发展;三、户外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户外教育认知程度不足、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间脱节、教学师资配置不足、户外教育科学研究薄弱等问题;四、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将户外教育纳入研究生培训体系的实践运用,初步形成了一套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在内的运行体系,具有较好的推广与借鉴价值。针对新时代户外教育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运用提出以下建议:一、大力开展研究生户外教育课程建设工作,化解对户外教育认识不足、师资队伍匮乏、课程体系不完善、安全体系不健全等制约户外教育发展的矛盾,将户外教育纳入研究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二、围绕不同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要求,围绕“学生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将户外教育纳入到实践育人教育体系;三、将户外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发挥户外教育在构建健康、协作、积极、友好的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易琰[9](2020)在《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成绩提升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体育中考的话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如何在满足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培养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从而解决应试教育的现状,是学校、家长、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近三年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成绩及实施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影响成绩的因素并找出相应的策略与举措。结论如下:(1)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成绩的基本状况:近三年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成绩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相比邻校更为突出;学生统考项目提升空间大,男生总体水平较女生好;跳绳和跳远的成绩相对于中长跑项目来说更好,中长跑项目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最应该加强的地方。(2)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实施过程的现状分析:学校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课堂教学内容单一;主要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测试成绩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场地器材不能完全满足需求。(3)影响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成绩的因素有:认知程度因素;教学内容因素;教学方法因素;监督制度因素;评价体系因素;物质条件因素。(4)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成绩提升的策略与举措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程度;打破应试教育的框架,科学合理应对体育中考;加强教法研究,以多样化手段教学;加大监督力度,保障成绩公平性;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中考效果的提高;增加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

孙达[10](2020)在《延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素质拓展训练学生满意度研究》文中提出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发展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但在小学领域的发展还不够普及,关于小学方面的素质拓展训练研究较少,需要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首先对延吉市四年级学生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总体满意度和各维度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做了统计分析;其次对不同性别和不同民族学校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学生满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探讨“延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延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素质拓展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的满意程度,使素质拓展训练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使学生可以达到素质拓展训练预设的学习效果。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延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开展的素质拓展训练总体上满意度均值为3.5315,呈现一般和满意之间的状态。其中组织形式、教师教学、外界支持是导致总体满意度均值不高的主要原因。第二,引起组织形式满意度得分低的主要原因是每学期安排素质拓展训练的次数和项目的总时间满意度得分低。导致教师教学满意度得分低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纠正错误的方式、教师对待同学的方式、教师成绩评比的方式、教师总结与分享的方式和教师情景导入的方式满意度得分低。造成外界支持满意度得分低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和家长重视素质拓展训练满意度得分低。第三,场地环境影响了场地器材的满意度得分。课程内容设置上缺乏团队合作项目。学习效果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与同学关系的方面上不明显。第四,女生总体满意度低于男生总体满意度。其中组织形式、课程内容、学习效果满意度存在显着性差异是导致男女生总体满意度有显着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第五,汉校学生总体满意度低于朝校学生总体满意度。其中组织形式满意度存在显着性差异是导致朝汉学校学生总体满意度有显着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延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对四年级学生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时要做到科学调整素质拓展训练的组织形式、增强素质拓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对参训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宣传力度、积极维护素质拓展训练场地环境、增设团队合作项目、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身体素质学习效果的建议,以此来提高四年级学生对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的满意程度。

二、浅谈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社会“新常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新的定位
        1.1.2 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1.1.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运动渗透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理论综述
        2.1.1 心理健康素质的构念内涵
        2.1.2 心理健康素质的理论基础
        2.1.3 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
        2.1.4 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方法
        2.1.5 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理论研究的启示
    2.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2.2.1 “青少年”的界定
        2.2.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现状
        2.2.3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议题
        2.2.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趋势
    2.3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研究回顾
        2.3.1 体育运动的长期心理效益
        2.3.2 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相关理论
    2.4 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2.4.1 有效界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体系
        2.4.2 科学建立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
        2.4.3 积极探索体育运动、运动心理效益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访谈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思路
        3.3.1 研究层面
        3.3.2 研究路线
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编制和检验
    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4.1.1 研究目标
        4.1.2 研究内容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构念的收集、整理和提取
        4.3.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初步确认
        4.3.3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专家审查与修改
        4.3.4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模型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3.5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3.6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的效度
        4.3.7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的内容
    4.4 讨论
        4.4.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与结构
        4.4.2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测量与使用
5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目标与内容
        5.2.1 研究目标
        5.2.2 研究内容
    5.3 研究对象与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方法
    5.4 研究架构
        5.4.1 自变量
        5.4.2 中介变量
        5.4.3 因变量
    5.5 研究假设
    5.6 资料处理
        5.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6.2 方差齐性检验
        5.6.3 单因子方差分析
        5.6.4 信度分析
        5.6.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6.6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
    5.7 研究结果与分析
        5.7.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情况
        5.7.2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5.7.3 运动心理效益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中介影响
    5.8 讨论
        5.8.1 被试特征分析
        5.8.2 运动心理效益对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中介影响分析
        5.8.3 相关理论支持结果
6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
    6.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6.1.1 研究目标
        6.1.2 研究内容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方法
    6.3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价值思考
        6.3.1 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是体育运动增进人体健康的重要内容
        6.3.2 运动技能掌握依赖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
        6.3.3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在目标和功能上有某些交叉重盈之处
    6.4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路径建构
        6.4.1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指导思想
        6.4.2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
        6.4.3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6.4.4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优势资源
        6.4.5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目标设置
        6.4.6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施策略
        6.4.7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过程控制
        6.4.8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评估反馈
    6.5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6.5.1 增强育心意识
        6.5.2 完善知识结构
        6.5.3 提高操作技能
7 综合讨论
    7.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的价值判断
    7.2 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理性认识
    7.3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7.3.1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体系方面
        7.3.2 在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中介模型方面
        7.3.3 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方面
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内容访谈
    附录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项目专家效度表
    附录三: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初测问卷
    附录四: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测量及其与体育运动之间关系的研究”问卷实施说明书
    附录五: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附录六: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
    附录七: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
    附录八: 身体自我效能问卷
    附录九: 中学生同学关系问卷
    附录十: 心境状态量表
    附录十一: 运动心理坚韧性问卷
    附录十二: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正式问卷
    附录十三: 身体自尊量表
    附录十四: 体育运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及其预测变量的相关分析(各维度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文素质相关研究
        1.2.2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1.2.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
    1.3 研究应用价值
        1.3.1 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1.3.2 为培养主体学校提供借鉴素材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人文素质
        2.1.2 人文素质教育
        2.1.3 指标体系
        2.1.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2.1.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2.2 理论基础
        2.2.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方法论
        2.2.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偏差影响因素的理论观点
        2.2.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理论观点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思路
        3.1.1 掣肘的根源
        3.1.2 转轨的捩点
        3.1.3 困境的消弭
    3.2 技术路线
        3.2.1 准备阶段
        3.2.2 执行阶段
        3.2.3 完成阶段
4 研究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
    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4.1.1 研究目标
        4.1.2 研究内容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3 研究架构
        4.3.1 建构指标体系
        4.3.2 指标体系调查
    4.4 研究工具
        4.4.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初步建构
        4.4.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问卷初稿审查与修改
        4.4.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问卷实施程序
    4.5 资料处理
        4.5.1 数据处理
        4.5.2 数据分析
    4.6 结果与分析
        4.6.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专家意见整合分析
        4.6.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权重分配分析
        4.6.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影响关系分析
        4.6.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绩效排序分析
        4.6.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实证调查分析
    4.7 讨论
        4.7.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结果
        4.7.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相对权重关系结果
        4.7.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指标绩效及影响关系
        4.7.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结果
5 研究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建构
    5.1 研究目标与内容
        5.1.1 研究目标
        5.1.2 研究内容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方法
    5.3 研究架构
        5.3.1 自变量
        5.3.2 中介变量
        5.3.3 因变量
    5.4 研究假设
    5.5 研究工具
        5.5.1 研究工具撰拟说明
        5.5.2 研究工具内容说明
        5.5.3 研究工具检验
    5.6 资料处理
        5.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6.2 卡方检验
        5.6.3 t检验
        5.6.4 单因子方差分析
        5.6.5 探索性因子分析
        5.6.6 信度分析
        5.6.7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
    5.7 结果与分析
        5.7.1 研究样本暨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5.7.2 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5.8 讨论
        5.8.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因素
        5.8.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
        5.8.3 相关理论支持结果
6 研究三: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
    6.1 研究目标与内容
        6.1.1 研究目标
        6.1.2 研究内容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方法
    6.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应把握的关系
        6.3.1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关系
        6.3.2 人文素质教育与金牌主义教育的关系
        6.3.3 人文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的关系
    6.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应做出的选择
        6.4.1 从根本上转变竞技运动功利主义的偏颇价值观
        6.4.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呼唤人文素质的教育
        6.4.3 建构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6.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1234”教育路径
        6.5.1 一个理念
        6.5.2 二种联动
        6.5.3 三类体系
        6.5.4 四项建设
7 综合讨论
    7.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价值判断
        7.1.1 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人文知识)
        7.1.2 掌握为人的基本道理(人文思想)
        7.1.3 学会必要的处事能力(人文方法)
        7.1.4 形成稳定的体育精神(人文精神)
    7.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的理性认识
        7.2.1 人文素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7.2.2 人文素质发展偏差的主要成因
    7.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现实选择
        7.3.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夺标育人的助推器
        7.3.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性回归的指南针
        7.3.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素质的耦合剂
        7.3.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体育发展的矫正器
    7.4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7.4.1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方面
        7.4.2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方面
        7.4.3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方面
8 研究结论
    8.1 本研究指标体系可概括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指标要素
    8.2本研究影响模型可勘查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影响机制
    8.3 本研究教育路径可提供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课程标准的缘起及核心概念界定
        2.1.1 核心概念界定
    2.2 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课程标准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课程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历史研究法
        3.2.3 归纳总结法
        3.2.4 比较研究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建国以来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历史演进分析
        4.1.1 1956 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
        4.1.2 1961 年《中学体育教材》
        4.1.3 1978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4 1987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5 九年义务体育教学大纲——1988 大纲、1992 大纲
        4.1.6 1996 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7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4.1.8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
        4.1.9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7-9 年级)课程标准(2011 年版)》
        4.1.10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
    4.2 我国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价值取向分析
        4.2.1 时政主导的价值取向
        4.2.2 “传统养生”的价值观念
        4.2.3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
    4.3 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存在根源分析
        4.3.1 国家意志的体现
        4.3.2 受传统文化影响
        4.3.3 体育课程开放融合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1.4.3 国外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小结
        1.4.4 国内知识图谱可视化相关研究综述
        1.4.5 国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综述
        1.4.6 文献综述总结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知识图谱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积累情况分析
        3.1.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年分布情况
        3.1.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基金分布
        3.1.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发文期刊统计
        3.1.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情况分析
        3.2.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数量关系分析
        3.2.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高产作者情况分析
        3.2.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合着情况分析
        3.2.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共现图谱分析
        小结
    3.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机构情况分析
        3.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统计分析
        3.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共现图谱分析
    3.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热点及主题分析
        3.4.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主题分析
        3.4.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主题知识群构建及分析
    3.5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前沿预测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改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素质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1.1 素质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出发点
    1.2 素质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落脚点
2 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改革路径
    2.1 创新与完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2.2 厘清教育主管部门职能
    2.3 构建和完善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学生实践体系
    2.4 建立国家层面的素质教育协同发展机制
    2.5 正确处理好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事权关系
    2.6 做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3 结语

(6)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博物馆
        1.3.2 高校博物馆
        1.3.3 体育博物馆
        1.3.4 教育功能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2 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体育博物馆基本概况
        4.1.1 中国武术博物馆
        4.1.2 乒乓球联合博物馆
        4.1.3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
        4.1.4 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
    4.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内容
        4.2.1 辅助体育专业教学
        4.2.2 进行科学研究探索
        4.2.3 开展素质教育
    4.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特点
        4.3.1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直观性
        4.3.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互动性
        4.3.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非强制性
    4.4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形式和途径
        4.4.1 参观讲解
        4.4.2 博物馆课程教学
        4.4.3 专题讲座、论坛、研讨会
        4.4.4 陈列展览
        4.4.5 培养学生志愿者讲解员
    4.5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具体实现
        4.5.1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专业教学中的实现情况
        4.5.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科研中的实现情况
        4.5.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的实现情况
    4.6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
        4.6.1 管理体制的缺失,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实现
        4.6.2 资金来源投入不足,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6.3 使用率和宣传力度不足,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6.4 陈列和展示内容单一陈旧,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6.5 工作队伍不完善,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7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对策建议
        4.7.1 明确管理部门,规范管理方式
        4.7.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博物馆建设投入
        4.7.3 加强宣传,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4.7.4 创新展览和陈列方式
        4.7.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7.6 加快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7)户外教育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强国战略的必要
        1.1.2 户外教育是促进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方式
        1.1.3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启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户外教育先河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方法及研究路线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4 创新点及特色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特色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户外教育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生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生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户外教育的研究综述
        2.3.1 国外户外教育研究现状
        2.3.2 国内户外教育研究现状
第3章 户外教育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应用的实践探索
    3.1 国内高校户外教育开展现状
        3.1.1 高校户外教育发展历程
        3.1.2 高校户外教育课程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3.2 户外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3.2.1 户外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功能研究
        3.2.2 户外教育老师对研究生开设户外教育课程的认知
    3.3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展户外教育的背景分析
        3.3.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要求
        3.3.2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学生的基本情况
        3.3.3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户外教育场地
        3.3.4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户外教育体系和模式
    3.4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户外教育的模式探索
        3.4.1 户外教育选修课程模式
        3.4.2 汇丰商学院军事情境领导力课程模式
        3.4.3 商学院户外极地远征模式
        3.4.4 丰富的校园主题户外教育活动模式
    3.5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户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1 户外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3.5.2 立足提升研究生人才素质的户外教育发展对策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户外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成效凸显
        4.1.2 户外教育提升研究生素养的运用实效明显
        4.1.3 户外教育丰富研究生课程的探索事效彰显
    4.2 展望
        4.2.1 户外教育将在深化体系改革中深度融入高等教育
        4.2.2 户外教育将在教学科研创新中快速走向多元发展
        4.2.3 户外教育将在行业标准规范中逐渐实现安全监管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成绩提升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我国体育中考的发展历程
    2.2 体育中考存在问题的研究
    2.3 体育中考模式的研究
    2.4 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
    2.5 体育中考实施的价值意义研究
    2.6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对比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近三年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成绩的基本状况分析
        4.1.1 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单项成绩分析
        4.1.2 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测试总成绩分析
        4.1.3 岳阳市第六中学中考成绩与邻校成绩比较分析
    4.2 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实施过程的现状分析
        4.2.1 体育中考认知情况的分析
        4.2.2 体育中考教学内容选用情况分析
        4.2.3 体育中考教学方法运用情况分析
        4.2.4 体育中考成绩公平性的分析
        4.2.5 体育中考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分析
        4.2.6 体育中考场地器材的现状分析
    4.3 影响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成绩的因素
        4.3.1 认知程度因素
        4.3.2 教学内容因素
        4.3.3 教学方法因素
        4.3.4 监督制度因素
        4.3.5 评价体系因素
        4.3.6 物质条件因素
    4.4 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成绩提升的策略与举措
        4.4.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体育中考的认识程度
        4.4.2 打破应试教育的框架,科学合理的应对体育中考
        4.4.3 加强教法研究,以多样化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中考
        4.4.4 加大体育中考的监督力度,保障成绩的公平性
        4.4.5 完善体育中考评价体系,促进体育中考效果的提高
        4.4.6 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中考教学与训练的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延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素质拓展训练学生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延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学校”概况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延吉市小学学生对素质拓展训练总体的满意度情况
    4.2 延吉市小学学生对素质拓展训练各维度的满意度情况
        4.2.1 延吉市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小学学生对场地器材的满意度情况
        4.2.2 延吉市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小学学生对组织形式的满意度情况
        4.2.3 延吉市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小学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情况
        4.2.4 延吉市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小学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情况
        4.2.5 延吉市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小学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情况
        4.2.6 延吉市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小学学生对外界支持的满意度情况
    4.3 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学校小学学生对素质拓展训练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4.3.1 素质拓展训练学生满意度的正态分布检验
        4.3.2 不同性别小学学生对素质拓展训练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4.3.3 不同民族学校小学学生对素质拓展训练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浅谈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研究[D]. 谷松.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2]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3]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D]. 谭牮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D]. 谭佳智.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5]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改革路径研究[J]. 雷辉旭,周丽华,赵伟丽. 青少年体育, 2021(03)
  • [6]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D]. 许宏悦. 苏州大学, 2020(03)
  • [7]户外教育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例[D]. 张雅如.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岳阳市第六中学体育中考成绩提升策略的研究[D]. 易琰.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10]延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素质拓展训练学生满意度研究[D]. 孙达. 延边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论素质教育与体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