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碳纤维产业调查报告

台湾碳纤维产业调查报告

一、对台湾炭纤维工业的考察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晨[1](2016)在《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众蚕桑改良会作为近代中外蚕业改良合作中的代表性组织,其长期致力于蚕种的引进,制造以及推广,因生产原料的好坏是中国蚕业兴旺的源头所在,可以说,合众蚕桑改良会的相关活动,是近代中国蚕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它的身上,集中了一般民众、政府、商界人士及外国人士对于中国近代蚕业发展的认识与构想。而该组织的发展与演进的曲折历程,也是一个传统国家向近代转型过渡中在某个领域、某一具体事物中的微观写照。作为中国蚕业的近代转型与发展历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合众蚕桑会自身也随着这种趋势进行或主动或被动的调整,这无疑赋予了它鲜明的个性及时代特征,也使其成为研究“宏观”与“微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绝佳样本。在中国传统社会时期,蚕业是十分重要的副业生产项目,它的出现与发展,完美的契合了封建经济中“男耕女织”的生产分工。在明清时期,中国蚕业一度因国外需求大涨及江南整体经济环境的繁荣,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但中央政府所施行的“禁海”及“闭关锁国”政策,不但压缩了蚕业终端产品扩展其海外贸易的空间,也断绝了中外蚕业技术交流与往来的可能性。因外销不畅,蚕业出现资金缺乏,行业回报降低等现象,并且在内需增长乏力,国内消费者购买欲未有明显变化之时,此类情形进一步加剧,造成蚕业发展后续无力的局面。此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大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由此导致的市场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等现象,无疑与中国蚕业的发展方向构成鲜明矛盾。以日本为首的新型蚕业产品提供者及贸易者的崛起,对中国蚕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形成巨大挑战,在与外部对手的竞争中,以往尚能以独家生产者身份加以掩饰的缺点,此时被无限放大。中国在蚕业生产技术、行业管理水平、生产者素质及发展理念等多个蚕业生产及发展要素上,全面落后于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完成了对中国蚕业的赶超,其生产规模与外贸水平在跃居世界首位的同时,还在一直蚕食中国仅有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蚕业的近代衰落,并非是个别现象,它也是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新体系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准备不足及理念滞后,而出现的必然结果。以蚕业、棉业、茶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的衰落及以草帽辫、猪鬃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畸形发展,也成为近代中国的经济“新常态”。为扭转蚕业颓势,早在清末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筹议蚕业的改良与转型,但受到政治气候及中外交流渠道闭塞的影响,这种改良尚未脱离“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朴素理论范畴。其具体活动的执行,不是依靠某些力图通过举办类似洋务来积攒政治资本及口碑的地方实力派官僚,就是被托付于任职于海关部门,在个人行动及资金支出方面不受官方监督的外籍职员。即便如此,相对零散与简单的早期蚕种改良活动,为后世该事业的继续发展积攒了可贵的实践经验,也使国人看到了利用外来技术、外来人员服务于中国蚕业改良的可行性。北洋政府成立后,政府对蚕业关注有所增强,但其总体的衰落趋势并未发生实质性好转。欧战爆发后,欧洲蚕业因法国、意大利等蚕业生产国的相继参战,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几近消失,中国蚕业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与发展时间。但在战事引起的国际蚕业贸易格局动荡中,日本及美国得利最大,前者进一步巩固了其蚕业生产第一强国地位,后者则成为世界生丝的最大进口国,这无疑为中国蚕业改良带来了新的压力。作为蚕业的主要经营者,江浙地区丝商群体为自身生存及经济利益考虑,依靠逐步健全的团体组织,向政府方面提出了改良中国蚕业的倡议,这无疑与官方发展蚕业,增加税收的想法不谋而合。战后,欧洲经济亟待振兴,但其自身生产资料与生产力的缺乏使法、意等国不得不从发展本国蚕业考虑,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即是这种中外双边需求互相协调下的最终产物。美国、日本则各自从扩大原料来源及掌握中国蚕业状况的角度出发,对组织成立也持支持态度。受外交及贸易关系的影响,改良会中的政商势力、中外势力、外国势力,围绕组织成立初期的经费、管理及会员范围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与博弈,最终在各方的调和与妥协下,合众蚕桑改良会确立了以官方派驻监理员、丝茧总公所及法国人员三方在名义上共同掌权的初步组织体系。而北洋政府时期外人在华的特殊地位与商人势力的膨胀,使官方代表在会中地位尴尬,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督管控体系的合众蚕桑改良会虽然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购种、发种业务,但其并未对中国蚕业的转型产生关键性、实质性的帮助。南京政府成立后,在“革命”意识与理论的指导下,国家公权力逐步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也使旧有传统产业及社会团体组织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蚕业方面也不例外,政府方面首先对其宏观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且以官方力量为先导,一批隶属于政府管理的蚕业组织与机构相继建立。而作为旧政府时代,江浙地区规模最大的蚕业改良组织,合众蚕桑改良会在人员、组织方面仍具有相当大的利用价值,为此,国民政府通过积极对外交涉,派遣专员办理的方式,完成对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从而将其纳入以行政权力为保证与基础的整体蚕业改良体系中。此时,受政府推动及西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影响,中国蚕业改良体系也在理论研究及活动形式上发生着自主蜕变。以往单纯注重蚕种改良的相关组织,纷纷向育种、试验、销售、推广等方面拓展业务,这种变动在合众蚕桑改良会表现的较为明显,以设立蚕种推广所及镇江蚕种制造场为代表,会中的核心业务开始向盈利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政府经济支持力度降低后的现实需要,也是完成改组后,延续组织寿命,增强自身竞争性与生存能力的主动求变之策。南京政府成立后,随着国家公权力对行业深入及民族意识的高涨,合众蚕桑改良会不得不面临被官方接收与改组的命运,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有所提升,外国政府方面对政府旨在收回主权、削弱外籍人员地位的改组工作也予以积极配合。而随着外部经济形势、安全形势的急转直下,30年代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陆续施行了“统制政策”,在这一轮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中,合众蚕桑改良会逐步走向式微,这也是该时期无数类似组织的最终命运,这种“官强民弱”的相对失衡现象,也与北洋时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国家角色缺失、整体经济社会环境未发生根本转变之际,单纯依靠某个组织来拯救蚕业积贫积弱的整体局面的做法并不现实,但其长达十余年的实践活动并非毫无作用。作为以沈联芳、葛敬中、何尚平等人为代表的各界人士参与近代蚕种改良的心血结晶,合众蚕桑改良会不但为日后中国蚕业的复兴与腾飞积蓄了力量,其发展经验与教训也为中国现代农业的转型与对外合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庞宝庆[2](2014)在《昭和初期财政政策研究(1926~1936)》文中研究说明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核心,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建立起的近代财政体制推动了日本产业发展。总体来说,经济是在政治的大框架下运行的,在战前日本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日本产业发展的特点是国家主导、技术移植和军事工业优先,其前提是巨额财政投入,在经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战争景气的消退,对于普遍处于危机状态的企业,日本政府通过银行进行救济,挽救了一大批濒于破产的企业。进入昭和时代,民政党内阁为重振日本经济,开始把希望寄托于金解禁政策上,在财政上实施紧缩政策,但其紧缩政策所造成的金融恐慌,最终发展成“昭和金融危机”。政友会内阁上台后,仍沿用其传统的积极政策,其预算规模、国债规模进一步扩大。民政党内阁重新上台后,井上准之助开始以“紧缩财政”为核心,实施“均衡财政”,为将来利益实行政策性后退。除缩减预算规模、减少政府财政开支外,其最重要手段是实施“金解禁”政策。但紧缩财政与世界性经济危机重合,严重冲击了日本经济,井上财政以失败收场。政友会重新执政后,高桥是清对传统资本主义体制进行修正,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桥财政思想及政策,虽然与凯恩斯理论有些类似,但不同的是,高桥依靠扩大军事支出的通货膨胀政策使日本率先走出危机。但“军事第一,民生第二”的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是短期的,极易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从长远看则会断送日本经济进一步成长的空间。高桥也看到了这一点,后期高桥财政力图恢复“健全财政”,减少财政赤字,缩减军费开支。但随着“二·二六”事件爆发,高桥财政画上句号。军部法西斯在政治上的势力进一步加强,经过马场财政、结城财政、贺屋财政,日本进入准战时财政体制阶段。

鲁彦[3](2005)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金陵大学农学院为个案研究,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探析了民国以来金大农学院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即对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的影响。 民国初年,中国灾荒频仍,各地不断发生抢米风潮,社会极不稳定,1911,在中国华东地区承办以工代赈的金陵大学数学教授裴义理,目睹中国农民生计窘迫,深感培养中国农业技术人才,以求复苏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建议金陵大学开设农科并获同意。金大农科借鉴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即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 金大农学院除作好了本院的教学工作外,还促进或帮助了我国近代高等农业院校的建立和系科设置、为我国农业院校的布局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编写了一批高水平的农业教材、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等,这些方面对我国近代农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大农学院的农业科研活动是多方面的。如:农业经济调查与研究、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森林与水土保持研究、园艺与蚕桑研究、植物学研究与标本室的建立、农业工程研究、农史研究等,除此之外,还促进或帮助我国其他单位的农业科研工作和科研机构的建立、促进了我国近代农业科技交流活动的发展等方面,金大的农业科研对我国近代农业科研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大农学院农业推广增加我国农作物产量,促进了农村改良;县单位农业推广和农业推广理论的研究,为我国制定从中央到地方农业推广体制提供了经验和参考依据;促进或帮助了我国近代农业推广机构的建立等,对我国近代农业推广同样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金大农学院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模式的研究,对我国当今高等农业院校办学有一定借鉴意义。 本文的研究跳出就校史谈校史,而是以史料为基础,探析金大农学院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开辟了一个较为新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张旺玺,蔡华苏,孙乃武[4](2000)在《对台湾炭纤维工业的考察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对台湾炭纤维工业的考察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台湾炭纤维工业的考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2、学术史回顾
    3、研究空间及概念界定
    4、本文主要研究路径及章节
第一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初创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蚕桑业及其困境
        1. 整体经济形势的萧条
        2. 蚕桑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盛极而衰
        3. 日本蚕业的崛起及与其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冲击
    第二节 晚清民末蚕桑改良事业的初步开展
        1. 清末民初振兴蚕业的论争与实践
        2. 清末民初蚕桑改良的进步与局限
    第三节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筹组及其成立
        1. 外籍人员对于中国蚕丝业的担忧与扶植构想
        2.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正式成立
        3. 中心组织形式及主要负责人的确立
        4. 地方性组织网络的建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内部权力纷争
    第一节 欧战后各国在“华丝振兴”问题上的不同面相
        1. 美国、法国对华丝的扶植
        2. 日本独霸中国生丝厚利的企图
    第二节 国际关系变动下的合众蚕桑改良会
        1. “有碍主权”问题
        2. 日本参会问题
        3. 经费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
    第一节 新政府对蚕业发展的全面介入
        1. 制定宏观发展规划
        2. 建立健全相关组织
    第二节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
        1. “费由我出,政则他人”:外人掌控下的合众蚕桑改良会
        2. 新政府社团改组政策的初步实施
        3. 围绕“交权”及“改组”的中外博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核心业务革新
    第一节 中国蚕桑改良系统与机制的西化倾向
        1. 对蚕业问题认识的趋新与深化
        2. 新型蚕业改良活动的开展
    第二节 合众蚕桑会蚕业改良思路与方式的嬗变
        1. 由“购买”到“制种”
        2. 由“分发”到“指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蚕业教育活动
    第一节 合众蚕桑改良会介入蚕业教育的形式演进
        1. 合众蚕桑改良会自立教育机构早期设想及探索
        2. 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
    第二节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1. 中国女子蚕业教育的兴起
        2. 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的筹组与发展
        3. 职业去向与生源:镇江女子蚕业学校与蚕业近代化的双向互动
        4. 镇江女子蚕业蚕校的突破与独特性
        5. 合众蚕桑改良会科研事业的后续进行
    本章小结
结语 蚕桑改良组织的近代命运与传统农、蚕业的转型困境
附录(一)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章程暨监理员规程》
附录(二)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办事细则》
资料来源及参考文献
后记

(2)昭和初期财政政策研究(1926~193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的界定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的研究状况
        1.2.2 日本方面的研究状况
    1.3 论文的基本结构、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论文的基本结构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1.4 文献资料介绍
        1.4.1 中文文献资料
        1.4.2 日文文献资料
第2章 大正时期财政政策
    2.1 近代财政政策的建立
        2.1.1 近代财政制度的建立
        2.1.2 近代金融制度的建立
        2.1.3 近代货币制度的建立
    2.2 大正前期财政政策
        2.2.1 一战前财政政策
        2.2.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财政政策
        2.2.3 “金禁止”政策的出台
    2.3 大正后期财政政策
        2.3.1 一战后的财政政策
        2.3.2 大正后期金解禁问题
        2.3.3 大正时期的国债政策
    2.4 大正时期租税政策
        2.4.1 一战时期租税政策
        2.4.2 一战后租税政策
        2.4.3 1926 年税制改革
        2.4.4 关税法的修改
    2.5 小结
第3章 昭和金融危机
    3.1 昭和金融危机的连发
        3.1.1 若槻内阁财政政策
        3.1.2 若槻内阁国债政策
        3.1.3 昭和金融危机的连发
    3.2 田中内阁的财政政策
        3.2.1 田中内阁金融危机善后政策
        3.2.2 田中内阁时期“金解禁”问题
        3.2.3 田中内阁财政政策的展开
        3.2.4 田中内阁的国债政策
        3.2.5 地方税委让问题
    3.3 小结
第4章 井上紧缩财政
    4.1 井上财政的展开
        4.1.1 井上准之助的经济思想
        4.1.2 井上紧缩财政的展开
        4.1.3 井上财政时期的国债政策
        4.1.4 井上财政时期租税政策
    4.2 金解禁政策的实施
        4.2.1 旧比价金解禁准备政策的完成
        4.2.2 旧比价金解禁的实行及其破产
    4.3 小结
第5章 前期高桥财政
    5.1 高桥财政的历史背景
        5.1.1 犬养内阁建立与高桥财政的起步
        5.1.2 高桥是清的经济思想
    5.2 高桥财政时期的金融政策
        5.2.1 再次停止金本位制
        5.2.2 低利率政策的推出
    5.3 赤字财政与赤字公债
        5.3.1 “五·一五”事件与政党政治的终结
        5.3.2 赤字财政的展开
        5.3.3 日本银行认购公债政策
    5.4 时局匡救事业与地方财政
        5.4.1 时局匡救计划
        5.4.2 地方财政
    5.5 小结
第6章 后期高桥财政
    6.1 “均衡”财政政策
        6.1.1 冈田内阁的建立
        6.1.2 藤井财政与公债渐减方针政策
    6.2 后期高桥财政
        6.2.1 高桥财政与“健全财政”方针
        6.2.2 高桥财政时期租税政策
        6.2.3 高桥财政的产业政策
        6.2.4 高桥财政对产业资本的影响
    6.3 小结
第7章 后高桥时代财政政策
    7.1 马场财政
        7.1.1 二·二六事变的爆发
        7.1.2 马场锳一的财政思想
        7.1.3 马场财政的实施
    7.2 结城财政
    7.3 贺屋财政与准战时财政体制的确立
        7.3.1 贺屋财政的实施
        7.3.2 准战时财政体制的确立
        7.3.3 1940 年税制改革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金陵大学农学院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的研究概况
    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与重点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金大农科创办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沿革
    一、金大农科创办的社会背景
    二、金大农科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金大农学院对近代农业教育的影响
    一、开创了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先河
    二、协助组建了兄弟院校相关系科的建立
    三、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作出重要贡献
    四、编写了一批高水平的农业教材
    五、为我国近代农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第三章 金大农学院对近代农业科研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调查与研究,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作物育种研究,开创了我国近代作物育种改进的先河
    三、病虫害防治研究,提高了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四、其他研究
    五、协助组建其他农业科研机构
    六、促进了我国近代农业科技交流活动的发展
第四章 金大农学院对近代农业推广的影晌
    一、金大农学院农业推广的体系
    二、农业推广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促进了农村改良
    三、县级农业推广和农业推广理论的研究
    四、促进和帮助了我国近代农业推广机构的建立
第五章 金大农学院的办学历史经验及其对当今农业科技改革的启示
    一、金大农学院推动了中国农业教育的现代化
    二、金大农学院促进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高等农业院校必须走为农业服务之路
    四、高等农业院校不能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的培养
    五、应借鉴金大农学院教学、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六、开展中外合作与交流也是金大农学院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致谢

(4)对台湾炭纤维工业的考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聚丙烯腈原丝
2 聚丙烯腈基炭纤维
3 炭纤维复合材料
    (1) 球拍
    (2) 高尔夫球杆
    (3) 自行车
    (4) 钓鱼竿

四、对台湾炭纤维工业的考察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D]. 王晨.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2]昭和初期财政政策研究(1926~1936)[D]. 庞宝庆. 吉林大学, 2014(09)
  • [3]金陵大学农学院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D]. 鲁彦.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 [4]对台湾炭纤维工业的考察报告[J]. 张旺玺,蔡华苏,孙乃武. 炭素技术, 2000(06)

标签:;  ;  ;  ;  ;  

台湾碳纤维产业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