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正在成为我国再生资源主要加工利用基地——对我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长三角正在成为我国再生资源主要加工利用基地——对我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长江三角洲正成为我国再生资源的主要加工利用基地——对我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行业发展问题的几个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乔冰彬[1](2020)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文中认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背景下,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占领国际竞争新高地的必要举措。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嵌合式融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路径。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中南腹地中心位置,对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研究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路径,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能够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更是打造区域竞争高地、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落实“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以湖北省12家国家级高新区、1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对十堰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荆州市、仙桃市、武汉市、宜昌市、咸宁市、恩施州、随州市、襄阳市、孝感市等省域范围内近40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近60家集群代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总结湖北省产业集群及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湖北省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集”而不“群”、规模较小、同质化现象突出,集群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配套发展滞后等,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融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立足湖北省实际,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就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技术、创新、产业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新时期湖北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申晓蓉[2](202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文中认为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启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历程。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书写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新篇章,以自身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与世界。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视域,深入系统地总结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经验,采取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分析方法,力求能够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进行创新性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与被指导的互动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域研究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符合三个理论原则,即贴合国情、符合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现代化规律,并以此为前提区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与“一般经验”,为全文的整体性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来看,中国经济现代化成功的基本经验在于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推进经济现代化,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度以及工业化的可持续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来看,一方面,中国经济现代化始终坚持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现代化得以完善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稳定趋势以及国际化水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机制来看,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目标与发展的平衡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区域的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保障机制来看,中国经济现代化持续推进的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以加强自身建设来提高党领导经济现代化的水平。同时,在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有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为经济现代化也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撑作用。

杨泽涛[3](2019)在《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分区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环境风险涉及的因素多、范围广、内容复杂,与单一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相比较,区域环境风险更侧重关注区域产业布局、功能区划、环境风险受体等大尺度的环境风险因素。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分区管理工作,能够系统、科学的识别区域环境风险类型及重点管控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风险特征及风险等级情况,提出环境风险分区管理措施,对建立区域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相关学者对区域环境风险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区域环境风险的特点,建立了一套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确立了不同等级的环境风险区域,提出了环境风险分区管理措施,采用清远市作为实例验证,结合清远市的分区特征,制定清远市分区环境管理对策,最终建立清远市区域的环境风险管理机制。总体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区域环境风险是由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控制机制、环境风险受体组成的系统,层次分析法是大型区域环境风险评价较为合适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受体、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三级指标评价体系,提出了区域环境风险分级标准,划分了“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三个区域。(2)采用下层行政区边界分区是区域环境较为合适的划分方法,分区管理适合开展大型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结合区域的经济特点、产业布局、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受体等特点,提出了区域的环境分区管理机制。(3)清远市2016年2018年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87.77亿元,共562家工业企业,共64家重点风险管控企业,共15个市级、县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危险废物产生总量为25505.03吨,共有41个尾矿库,共有20家主要污水处理厂。(4)通过开展清远市案例验证,清远市划分为“低风险区(M<40)、中风险区(40≤M<50)、高风险区(M≥50)”。高风险区为清城区(56.709)、英德市(59.986);中风险区为清新区(46.587)、连州市(49.219)、佛冈县(40.635)、阳山县(47.574);低风险区为连山县(36.565)、连南县(35.469)。(5)采用开展水、大气环境污染扩散模拟,如氰化钠经过排沟渠进入北江后,在企业纳污口处下游98km处,氰化钠浓度最大值达到3.09 mg/L,超三类水质标准,会产生跨界污染,影响到下游清城区的范围。大气环境风险物质在发生泄漏扩散情况下,通常可能影响到企业周边半径3-4公里范围(以液氨泄漏为例),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跨界环境污染的风险。(6)根据清远市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与脆弱性等特征,具体描述清远市环境风险单元的分区特征,针对性制定环境分区管理措施,建立了清远市的环境风险管理机制。

戴其文[4](2017)在《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和塑造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支巨大力量,深刻地改变着国内区域经济的框架构造。全球化与地方化过程是并存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不平衡产生作用。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家角色的转型,强化了国家角色的重要性。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西部欠发达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的内陆转移,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贫穷地区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持续扩大已成为经济增长背后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到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民族的团结、和政治的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提出:提高发展的平衡性,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论文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新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探索新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过程、空间演化规律与机理。以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研究全球化和地方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广西作为沿海的西部落后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近年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扶持效应明显。中国—东盟博览会和自贸区的建设显着地推动了广西各地区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厘清基础理论,建立分析框架。以广西各地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衡量全球化,从政策视角解读地方化,包含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具体选择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作为地方化的表征指标。在考察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广西城市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组织。以此为依据分别从全球化参与程度和地方化政策两个视角对广西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城市尺度上的剖解。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以县域尺度探讨广西水平层面上的空间差异。总结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规律特征。通过上述研究,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研究证实了从全球化和地方化视角探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机制具有可信的解释力。全球化和地方化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垂直差异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体现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方面的地方化因素也推动了城市间等级差距的扩大。全球化和地方化并不是单独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而是二者相互交织产生合力,借助于政府的角色,通过政策的落实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广西逐步形成"一主两副"的多中心结构和"西弱东强"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市之间层级逐渐拉开,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空间结构原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全球化和地方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政府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空间结构的惯性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3)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贸易、外资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在广西的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不仅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甚至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广西经济全球化的参与格局变化重塑了省内经济地理格局,改变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4)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产业结构是地方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综合表现,是全球化和地方化、国家力量和地方力量交互影响的产物。广西各地市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采矿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资源和普通劳动力依赖较强,分布较为分散,而高关联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资本、技术、人力、集聚有着较高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分工和协作,集聚在不同的中心城市并形成了相关的产业集群。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明显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特征,导致产业空间发生重组,促进了城市垂直差异的扩大。(5)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产业园区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推手和重要增长极。园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势必会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拉大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推动广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广西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分布在中心城区、次级中心城区及相邻的县域,等级性特征明显,不仅反映了广西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还会进一步拉大城市间的垂直差距。(6)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化对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的水平差异影响不明显,而地方化产生显着作用,证实了多尺度和多机制框架对于分析欠发达地区省内不平衡现象的适用性。地理、环境和民族综合分析框架也证实了地理、环境和民族等地方化因素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论证了地理和环境是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基础结构特征,其对发展的严重制约难以完全克服。广西存在显着的异质空间结构,一些地方化特征对经济发展具有非线性效应。

李进卫[5](2016)在《再生利用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我国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重要性及其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再生利用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前景、原则以及重点领域与主要工作。

蒋秋菊[6](2016)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研究—以苏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人类社会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所形成的废弃物种类、数量日趋增多,随之而来的处理难度也日益加大,对人类所处的生活环境及人类自身健康而言,废弃物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20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理论兴起,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逐渐引起世人重视,再生资源的合理回收利用可同时解决环境危机和资源匮乏的问题,获得双赢效果。本文对国内外再生资源发展历程、体系建设优缺点做出梳理分析,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再生资源体系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苏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客观分析,提出适合苏州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从而对进一步完善苏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供有利建议。本文首先对再生资源及再生资源体系建设做了系统阐述,进而对苏州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历程、现状、面临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对国内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经验做法做进一步梳理,为苏州再生资源体系优化提供借鉴。最后,结合苏州实际情况,提出完善苏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对策和建议,为相关部门优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翟昕[7](2014)在《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动荡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中国再生金属产业回眸与前瞻》文中研究指明记者:在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的制造业走进了一个转折时期,在今天这样的形势下,您如何看待再生金属产业今天所处的大环境?答:再生金属产业在走过这么多年的历程之后,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拐点的来临,再生金属产业的问题与困境正全面凸显。许多企业家都在琢磨着一件事,即在经济

戴志雄[8](2012)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文中提出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支持。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不仅是解决我国有色金属原材料短缺的客观需要,更是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节能环保的内在要求。实现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局。

梁红[9](2011)在《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循环经济是后工业社会下实现生态文明的一种经济形式,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自然资源价格低廉、再生资源价格偏高、资源性产品比价不合理、废弃物排放成本较低等资源环境的价格扭曲现象严重地阻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已有很多文献,但对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研究很少。本文以广义价格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规范研究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分6章对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进行了研究。主要观点如下:(1)本文认为,尽管市场经济代表工业文明的经济方式,而循环经济为生态文明下的经济方式,但循环经济不是对市场经济的完全否定,而必须进行兼容。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方式由于人性假设、理性假设、产权性质、产品性质、溢出效应、驱动机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同,导致价格形成变异,表现出两者存在明显的对立性。但是,经济性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利益机制的价格机制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机制。市场经济机制与循环经济机制兼容的途径是采用广义价格对市场经济下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修正。具体为通过完善初次和二次分配,使“经济人”转化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人”,使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兼容;通过“一权一主”将资源环境公共品转化为类私人产权的责权利关系;通过税收和收费形成公共品的价格;通过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兼顾,对负外部性进行税收、罚款,对正外部性进行财政补贴、绿色投资等使外部性内在化;通过初始产权分配和排污权交易将数量信号转化为价格信号。(2)论文对广义价格理论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广义的物品、广义的产权、广义的交换、广义的成本和广义的收益的分析,得出了物品的有用性、稀缺性、产权性和可货币性是形成广义价格四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认为,分配也是一种交换,实现资源环境产权交易市场化,产权应由“一物一主”向“一权一主”发展;价格的形成除了考虑传统意义上的成本外,还应包括环境成本、代际成本,其收益既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收益,还包括社会收益和生态收益。通过论证表明,广义价格理论不仅能够容纳循环经济中发生的各种价格关系,为循环经济发展中采取的各种货币化手段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循环经济发展采取“价格组合拳”提供可能。(3)论文以广义价格为理论支点,在论证资源环境的绝对稀缺、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外部性、特殊的价值属性及难以货币化等,使得在价格形成中存在资源环境稀缺程度度量困难、产权界定困难、价值计量困难、外部性货币化困难和比价安排困难。解决这五大难题,有赖于价格形成的广义化。即应该是价格形成主体的广义化、价格形成客体的广义化、价格形成目标的广义化和价格形成方法的广义化,采取“市场导向、政府调节、社会参与、义利并重”的价格形成机理,使各种资源环境价格,如Py(原生资源价格)、Pz(再生资源价格)、Pp(排污权价格)、Pr(资源税费)、Ph(环境税费)、Pq(其他税费)、Pb(财政补贴)、Pf(罚款)、P1(绿色采购)、Pj(基金)、Pe(押金)通过不同价格形成主体得以实现。(4)论文从物质流和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循环经济系统的层次性,即企业层面、区域层面、社会层面和国际层面四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分析认为,上下游企业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合则双赢,竞争则两败,只有通过协商定价的方式才能实现价格较高、利润最大。在社区循环层面,自治是实现社区废弃物利用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社区成员的自我约束机制,通过自治定价的方式才能有利于废弃物分类和将分散的废弃物进行集中。废弃物的社会循环就是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实现城市垃圾向“城市矿山”的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是不够的,应采用参与定价的方式才能得以解决。在国际循环层面,通过对有关事例的分析和基于“国家也是人”的国际关系理论,阐述了国际循环的合作定价及其实现途径。(5)论文基于广义价格理论,对循环经济中价格形成的微观基础、市场体系、技术支撑、政府政策进行了分析。从微观层面来看,理性经济人视角下的循环经济价格形成,一方面源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推动,另一方面是源于企业对政府广义价格手段的推动;社会人视角下企业对循环经济价格形成的影响,包括企业主动推动市场机制下绿色产品的价格形成、促进资源环境产权明晰和建立押金制度。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是资源环境价格形成的基础,只有资源环境的产权得到界定,资源环境产权市场化并通过交易市场进行交换,才能使资源环境产权货币化。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技术创新会改变供求关系、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与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密切相关。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进出口政策、统计核算政策、法律法规等对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的政策,如税收、补贴、奖励、绿色采购等,本身就是广义价格的一部分,有的政策或法律法规关系到资源环境产权的界定和交易,影响着企业的成本收益及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促进循环经济中价格形成的政府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和直接投资、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绿色进出口制度、绿色GDP核算体系和统计体系、法律体系,既有资源环境税、使用费、押金返还制度和专项补贴等直接的手段,也有产权、许可证交易、跨境生态补偿和创建回收网络等间接的手段,有标准、禁令、配额和许可证等规制措施,也有宣传、信息公开和鼓励参与等参与性措施。

莫天宇[10](2011)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再生铜产业发展研究 ——以清远循环经济基地再生铜生态工业园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再生铜产业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并迅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铜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贫铜国家,铜矿储量非常有限,原生铜金属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需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制约因素。因此,充分利用再生铜资源,建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再生铜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依靠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的实施,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达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条件下的再生铜产业的发展,与传统铜工业的资源利用率低、高能耗、污染严重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研究主要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着手,要点是建立再生铜生产的生态工业园区和推行清洁生产。本文通过引入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综述,对我国再生铜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再生铜产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继而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清远循环经济基地生态工业园区进行案例研究分析,运用生态系统集成和物质工业代谢等分析方法,对工业园区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分析和物质工业代谢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建立最佳的再生铜产业发展模式,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生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长江三角洲正成为我国再生资源的主要加工利用基地——对我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行业发展问题的几个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三角洲正成为我国再生资源的主要加工利用基地——对我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行业发展问题的几个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5 文献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3.2 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3.3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3.4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模式
    3.5 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第4章 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及案例
    4.1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
    4.2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典型案例
第5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经验与启示
    5.1 美国“硅谷”协同创新模式
    5.2 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发展模式
    5.3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5.4 广东家电制造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5.5 对湖北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启示
第6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2 企业层面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系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思想指引
        二、中国经济现代化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理论基础
        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的理论原则
        二、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本主题:工业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中国工业化的探索
        二、新型工业化体现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条件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要实现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
        一、加强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二、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
        三、推动工业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动力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对外开放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推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机制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指向:以人民为中心
        一、阶段性目标: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
        二、最终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应处理好目标与发展的关系
        一、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保障机制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支柱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加强自身建设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以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为支撑
        一、发挥国有经济在经济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
        二、国家宏观调控为经济现代化保驾护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分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相关概念
        1.2.2 环境风险评估
        1.2.3 区域环境风险评估
        1.2.4 区域环境风险管理
    1.3 区域环境风险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思路
第二章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研究——层次分析法
    2.1 区域环境风险识别与系统研究
    2.2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分析
    2.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2.3.1 层次分析法步骤
        2.3.2 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2.3.3 指标因素权重计算
        2.3.4 评分标准
        2.3.5 评价分级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3.1 区域环境风险区划方法研究
    3.2 环境风险管理方法的相关研究
    3.3 区域环境风险管理对策
    3.4 区域环境风险分区管理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远市实例验证
    4.1 清远市总体概况
        4.1.1 清远市工业经济概况
        4.1.2 清远市工业企业概况
        4.1.3 清远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概况
        4.1.4 清远市危险废物产生与处置概况
        4.1.5 清远市尾矿库概况
        4.1.6 清远市污水处理厂概况
    4.2 清远市各县(市、区)区域特征
        4.2.1 清城区
        4.2.2 清新区
        4.2.3 英德市
        4.2.4 连州市
        4.2.5 佛冈县
        4.2.6 阳山县
        4.2.7 连南县
        4.2.8 连山县
    4.3 清远市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结果
    4.4 环境风险扩散模拟验证研究
        4.4.1 水环境风险扩散模拟
        4.4.2 大气环境风险扩散模拟
    4.5 环境风险分区管理措施
        4.5.1 高风险区
        4.5.2 中风险区
        4.5.3 低风险区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区域与案例选择
    1.4.1 研究区域
    1.4.2 案例选择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全球化与地方化
    2.1.2 欠发达地区
    2.1.3 垂直差异与水平差异
    2.1.4 区域、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
2.2 基础理论
    2.2.1 区域发展理论
    2.2.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2.2.3 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理论
    2.2.4 制度经济地理学理论
2.3 研究进展
    2.3.1 区域发展与欠发达地区发展
    2.3.2 全球化、地方化与区域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3.1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1 城市中心性的测度
    3.1.2 城市间经济空间联系评估
3.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3.2.1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测度
    3.2.2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3.3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
    3.3.1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特征分析
    3.3.2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研究方法
4.2 贸易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
    4.2.1 对外贸易与贸易依存度的城市差异
    4.2.2 贸易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3 外商投资企业与广西城市发展
    4.3.1 外资企业的整体数量变化
    4.3.2 外资企业的城市数量和结构变化
    4.3.3 外资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4 外商直接投资与广西城市发展
    4.4.1 实际利用外资的城市差异
    4.4.2 FDI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5 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
4.6 东盟案例分析
    4.6.1 经贸合作成果惠及广西各市而南宁受益最大
    4.6.2 投资合作项目增多而大型企业更具潜力和优势
    4.6.3 大型企业抓住博览会契机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产业结构视角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 产业结构与广西城市发展
    5.2.1 广西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5.2.2 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5.2.3 产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3 产业集聚、专业化与城市发展差距
    5.3.1 城市工业和制造业空间格局
    5.3.2 城市工业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化
    5.3.3 城市工业产业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
    5.3.4 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产业园区视角
6.1 广西产业园区、高新企业与城市发展
    6.1.1 广西产业园区的时空变化
    6.1.2 广西高新企业的时空格局
    6.1.3 产业园区、高新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2 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2.1 南宁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2.2 北部湾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3 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3.1 以"铝产业"为主导,结构效益低
    6.3.2 产业集聚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
    6.3.3 产业间缺乏协作分工,集群效应尚未形成
    6.3.4 产业园区存在问题突出
6.4 产业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球化一地方化视角下的广西区域发展的水平差异
7.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7.1.2 区域不平衡的测度与时空分析方法
    7.1.3 区域不平衡的多机制分析方法
7.2 多层级区域不平衡分析:尺度效应
    7.2.1 Theil指数分析结果
    7.2.2 Theil指数的分解结果
7.3 区域不平衡的分布演化趋势:时空转移
    7.3.1 区域不平衡的总体分布动态
    7.3.2 区域不平衡的趋同分析
7.4 区域不平衡的空间性:时空关联
7.5 区域不平衡演化的内在机理:空间与非线性视角
    7.5.1 来自线性模型的证据
    7.5.2 来自半参数模型的证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基本结论
    8.1.1 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
    8.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8.1.3 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
    8.1.4 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
    8.1.5 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
    8.1.6 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
8.2 政策启示
    8.2.1 加快桂西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经济空间结构的平衡
    8.2.2 发挥政府的关键角色,加速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结
    8.2.3 因地制宜地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工作及学术成果 后记

(6)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研究—以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一、资源与再生资源
    二、再生资源理论及应用体系研究
第二章 苏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现状及分析
    一、苏州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历程
        (一)计划管制阶段(上世纪 50-70年代)
        (二)市场探索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初)
        (三)市场初步形成阶段(本世纪初—至今)
    二、苏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全力推进体系建设,三级网络框架初步构建
        (二)不断加强市场监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三)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增强居民环保意识
    三、苏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
        (二)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技术支撑体系
        (三)软件体系建设不足
        (四)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缺乏
第三章 国内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经验做法
    一、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
        (一)德国
        (二)日本
    二、国内试点城市的经验做法
        (一)北京
        (二)汨罗
        (三)永康
    三、国内外先进经验的总结
        (一)政府主导、立法保障
        (二)多方参与、权责明晰
        (三)技术支撑
        (四)因地制宜的体系建设
第四章 完善苏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政府宏观管理机制,建立法规政策支撑体系
        (一)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法规政策,提供法律基础
        (二)设立专职管理机构,确保职责明晰
        (三)统一规划,优化网点和分拣中心布局
        (四)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一)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二)鼓励技术创新
        (三)加快再生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三、强化社会参与机制,营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良好氛围
        (一)发挥政府部门示范引导作用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三)激发公众参与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再生有为:是节能环保的有效途径
规模再生:是做大做强的基础
规范再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科技再生: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资源再生:可有效掌握供给渠道话语权

(9)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
        1.1.2 资源环境的价格扭曲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1.1.3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强价格形成研究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1.2.1 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运行机制
        1.2.2 关于价格的含义及其运行机制
        1.2.3 关于循环经济的价格机制
        1.2.4 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和不足
2. 价格形成在循环经济中的地位
    2.1 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政府失灵"还是"市场失灵"
    2.2 市场经济机制的基本特征
    2.3 循环经济机制的基本特征
    2.4 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及其转化
        2.4.1 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立性
        2.4.2 循环经济机制与市场经济机制的兼容性
    2.5 价格形成在循环经济中的地位分析
        2.5.1 发展循环经济有赖于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2.5.2 我国资源环境价格扭曲的根源是价格形成体制机制存在障碍
        2.5.3 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决定有别于传统的商品价格决定
    2.6 小结
3. 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基础
    3.1 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关系
        3.1.1 循环经济下的各种利益(价格)关系分析
        3.1.2 世界各国在循环经济发展中采取的货币性手段
    3.2 广义价格理论
        3.2.1 广义的物品
        3.2.2 广义的产权
        3.2.3 广义的交换
        3.2.4 广义的成本
        3.2.5 广义的收益
        3.2.6 广义的价格
    3.3 对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关系的再认识
        3.3.1 资源环境的有用性
        3.3.2 资源环境的稀缺性
        3.3.3 资源环境的产权性
        3.3.4 资源环境产权的交换及其货币化
    3.4 小结
4. 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机理
    4.1 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因素
        4.1.1 资源环境的价值
        4.1.2 资源环境的成本
        4.1.3 资源环境的供求
        4.1.4 资源环境的产权及其货币化
    4.2 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矛盾
        4.2.1 资源环境稀缺程度度量的困难
        4.2.2 资源环境产权界定的困难
        4.2.3 资源环境价值计量的困难
        4.2.4 资源环境外部性货币化的困难
        4.2.5 比价安排的困难
    4.3 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机理分析
        4.3.1 循环经济中价格形成主体的广义性
        4.3.2 循环经济中价格形成客体的广义性
        4.3.3 循环经济中价格形成目标的广义性
    4.4 循环经济中价格形成的方法
        4.4.1 计量方法
        4.4.2 试错方法
        4.4.3 市场方法
    4.5 循环经济中价格形成的原则
        4.5.1 初始环节的价格形成原则
        4.5.2 生产环节的价格形成原则
        4.5.3 销售环节的价格形成原则
        4.5.4 回收环节的价格形成原则
    4.6 小结
5. 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形式
    5.1 循环经济系统的层次结构
    5.2 企业循环中的价格形成形式
        5.2.1 企业循环中的物质流和价值流分析
        5.2.2 企业循环中的协商定价
        5.2.3 企业循环中协商定价的支撑条件
    5.3 社区循环中的价格形成形式
        5.3.1 社区循环中的物质流分析
        5.3.2 社区循环的的理论基础—公共资源自治理论
        5.3.3 社区循环中的自治定价
    5.4 社会循环中的价格形成形式
        5.4.1 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实现社会循环的关键
        5.4.2 社会循环中的价格形成形式-参与定价
    5.5 国际循环中的价格形成形式
        5.5.1 废弃物的跨国转移
        5.5.2 解决废弃物国际循环的途径----国际合作
    5.6 小结
6. 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支持
    6.1 价格形成的微观基础
        6.1.1 企业行为是循环经济中价格形成的基础
        6.1.2 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活动的动力与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
    6.2 价格形成的市场体系
        6.2.1 资源环境产权市场化与价格形成
        6.2.2 关于碳权交易
    6.3 价格形成的的技术支撑
        6.3.1 循环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技术创新
        6.3.2 技术支持循环经济价格形成的主要体现
        6.3.3 循环经济下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6.4 价格形成的政府政策
        6.4.1 循环经济中价格形成的财政、金融政策
        6.4.2 循环经济中价格形成的进出口政策
        6.4.3 循环经济中价格形成的核算体系
        6.4.4 循环经济中价格形成的法律支持
    6.5 小结
7. 主要研究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循环经济条件下再生铜产业发展研究 ——以清远循环经济基地再生铜生态工业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循环经济的理论综述
    2.1 循环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2.2 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2.3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2.4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理论
    2.5 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理论
    2.6 循环型工业的发展模式
    2.7 循环经济发展的物质代谢分析
3. 我国再生铜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3.1 我国再生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 再生铜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4. 清远循环经济基地再生铜生态工业园区研究
    4.1 清远再生铜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4.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构分析
    4.3 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4.4 工业物质代谢分析
    4.5 实施的效益分析
5. 我国再生铜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政策建议
    5.1 我国再生铜产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
    5.2 我国再生铜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6. 结语及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长江三角洲正成为我国再生资源的主要加工利用基地——对我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行业发展问题的几个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D]. 乔冰彬. 长江大学, 2020(02)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D]. 申晓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分区管理研究[D]. 杨泽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D]. 戴其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5]再生利用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J]. 李进卫. 上海节能, 2016(12)
  • [6]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研究—以苏州市为例[D]. 蒋秋菊. 苏州大学, 2016(02)
  • [7]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动荡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中国再生金属产业回眸与前瞻[J]. 翟昕. 资源再生, 2014(02)
  • [8]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 戴志雄. 资源再生, 2012(04)
  • [9]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研究[D]. 梁红. 江西财经大学, 2011(04)
  • [10]循环经济条件下再生铜产业发展研究 ——以清远循环经济基地再生铜生态工业园区为例[D]. 莫天宇. 暨南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长三角正在成为我国再生资源主要加工利用基地——对我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