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迷走神经后不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变化的实验研究

刺激迷走神经后不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变化的实验研究

一、Experiment studie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changes in different tissues after stimulating vagus nerve(论文文献综述)

刘敬萱,孙彦辉,张莘,杜玉茱,贾春生,李晓峰[1](2021)在《耳针理论学说的研究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近20年的国内外耳针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比较不同流派耳针的理论及作用机制。分析了包括古典中医的经络理论与脏腑理论,近现代的神经学说、神经体液学说、胚胎学理论、全息理论、生物控制论学说和时间生物学理论,8种理论学说各有其合理性。今后应通过更加严谨的设计,从临床和实验角度探索更具科学性和普适性的耳针理论,为耳针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耳针的应用和推广。

窦莉[2](2021)在《“加味益神启窍方”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评估“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相关脑病脑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2)构建脓毒症相关脑病动物实验模型,通过观察“加味益神启窍方”对炎症介质和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探究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入住江苏省中医院EICU符合脓毒症脑病诊断的患者共计40例。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标准治疗,在此基础上,中药组给予“加味益神启窍方”:生石膏30g、黄芪30g、黄芩10g、当归10g、石菖蒲10g、桃仁10g、白芷10g、大黄5g。浓煎至100ml,每日两次;对照组给予等量温开水鼻饲。两组治疗疗程均为5天。入院后第1个24h记作day1,比较两组全身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神经损伤生化标志物(NSE、5100β)、血清细胞因子(IL-6、IL-1B、IL-2、IL-4、IL-5、IL-8、IL-10、IL-12、IL-17、TNF-α、IFN-α、IFN-γ)、胆碱能相关指标(血清 AchE、ChAT)、T细胞亚群计数、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治疗期间进行安全性评价,记录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随访至28天,记录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病死率。(2)将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2只。按照分组及给药方案给药一次,除正常组外,剩余动物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模型。观察24小时,脓毒症大鼠出现神经行为异常,神经行为学评估:神经反射评分≤6分判定模型成功。①造模成功后三组大鼠继续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按30ml/kg/24小时,每2小时一次。中药组按0.5ml/100g分三次灌胃给药(1h、3h、5h),空白组与模型组在每个时间节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②给药6h后:检测3组大鼠腹静脉血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和神经反射评分,并随机处死各组大鼠各6只,取一半脑组织匀浆上清液用于行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检测;另一半脑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致密神经元的比例及脑细胞凋亡情况。③给药12h后:检测3组剩余大鼠血清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及神经反射评分,处死所有大鼠后用取一半脑组织匀浆上清液检测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另一半脑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致密神经元的比例及脑细胞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表明:①与day1比较,中药组day5的WBC、NEUT及PCT均显着下降(P<0.05),且经中药治疗,day5中药组PC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与day1相比,中药组IL-5、IL-6及IL-17均显着下降(P<0.05),TNF-α非常显着下降(P<0.01),IL-4和IL-10均显着上升(P<0.05);对照组IL-6、IL-17及TNF-α均显着下降(P<0.05);且中药干预后IL-6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day5与day1比较,NSE及S100β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其中中药组NSE水平呈非常显着下降(P<0.01);中药干预后,NSE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但两组S100β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与day1比较,治疗后中药组及对照组AchE含量均有非常显着下降(P<0.05),且中药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AchE含量有显着下降(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ChAT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治疗后与day1相比,两组组患者GCS评分均有显着的提高(P<0.01,P<0.05),且中药干预后GCS评分较对照组有非常显着改善(P<0.01)。⑤两组患者day1、day5,GCS评分对SAE患者预后评价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4、0.784,根据约登指数取GCS评分的最佳截断值点为day5中≦8分,敏感度77.78%,特异度68.18%,95%置信区间(0.626,0.898)。两组患者day1、day5,S100β水平对SAE患者预后评价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0.681,根据约登指数取5100β水平的最佳截断值点为day5中>0.37ug/l,敏感度为94.44%,特异度为36.36%,95%置信区间(0.514,0.819)。⑥GCS评分和NSE水平呈负相关(P<0.001);GCS评分和S100β水平呈负相关(P<0.001)。⑦与day1相比,两组患者CD4+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经中药干预后,患者CD8+水平显着下降(P<0.05),且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day5与day1相比,CD4+/CD8+均显着升高(P<0.05),且中药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⑧中药组及对照组经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有非常显着下降(P<0.01),但两组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相比,中药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明显降低(P<0.05)。(2)动物实验表明:①病理学观察,模型组6h和12h的节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中药干预后6h和12h,中药组核固缩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同时,中药干预6h与12h之间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TUNEL结果显示,模型组6h和12h脑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中药治疗后6h和12h,中药组脑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治疗6h和12h的细胞凋亡率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ELISA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和脑匀浆中IL-6、TNF-α、NSE和S100β水平在6h和12h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中药干预后6小时和12小时,中药组血清和脑匀浆中IL-6、TNF-α、NSE和S100β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同时,中药干预6h和12h的测量水平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着(P<0.05)。④IHC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6h和12h脑组织中IL-6和TNF-α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治疗后6h和12h脑组织IL-6和TNF-α蛋白表达明显抑制(P<0.05)。模型脑组织在6小时和12小时的AchE和ChAT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中药干预后,中药组6h和12h脑组织中AchE和ChAT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同时,中药干预6h和12h时AchE和ChAT蛋白的表达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脓毒症脑病是脓毒症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神经—免疫—炎症反应是导致SAE损伤的主要原因。(2)“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改善SAE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提高抑炎因子水平,减轻失控炎症反应介导的脑损伤。(3)“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通过调节胆碱能系统发挥抗炎作用。(4)SAE患者存在一定程度免疫抑制,“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状态,通过降低抑制性T淋巴细胞及增加辅助性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5)“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改善SAE患者脑功能,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但对病死率及28天生存率无改善。(6)SAE患者血清S100β与脑功能严重程度呈负相关,通过检测血清S100β水平诊断及评估SAE具有可行性。(7)脓毒症可诱导大鼠神经炎症反应,“加味益神启窍方”可通过改善脓毒症神经炎症反应达到脑保护作用。胆碱能系统的损伤可导致脓毒症大鼠脑损伤,“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所致胆碱能系统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刘进[3](2021)在《二妙散水提物调控CIA大鼠FLS NF-κB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从CIA大鼠关节滑膜中分离纯化培养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研究不同浓度二妙散(Er-Miao-San,EMS)水提物对CIA大鼠FLS增殖、迁移和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并基于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探索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EMS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方法将24只雌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模型组(CIA组),Normal组常规饲养,CIA组给予牛Ⅱ型胶原免疫2次建立CIA大鼠模型,每周记录大鼠体重、关节评分和足容积,初次免疫42 d后,10%水合氯醛麻醉后处死,取大鼠左踝关节,4%多聚甲醛固定,脱钙后,Masson染色技术检测大鼠关节组织病理改变;无菌条件下剥离CIA大鼠右踝关节滑膜组织,纯化培养CIA-FLS,分别加入不同浓度EMS水提物(200、400、800、1600、3200μg/m L)干预,MTT法、Transwell小室检测CIA-FLS增殖和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IA-FLS中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IL-6、TNF-α、NF-κBp65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Normal组相比,初次免疫14 d后,CIA组大鼠体重增长不显着(P>0.05)。与Normal组相比,初次免疫7 d后,CIA组大鼠关节炎评分、足容积明显升高(P<0.01);初次免疫7d后,CIA组大鼠关节炎评分、足容积增长显着(P<0.05),Normal组大鼠关节炎评分、足容积无明显改变(P>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Normal组大鼠踝关节关节囊腔光滑、组织形态完整,被覆薄层的透明软骨,见滑膜细胞生长良好。CIA组大鼠踝关节见关节腔破坏、结构不完整,伴关节软骨的部分损伤,滑膜细胞增生,间质充血水肿,炎细胞不同程度地浸润。说明本研究成功构建CIA大鼠模型。2.分离纯化培养CIA-FLS,倒置显微镜下见长梭形或纺锤形的CIA-FLS贴壁聚集生长,少数有多个类似于神经元的突起,细胞核呈卵圆型位于细胞中央,随着CIA-FLS细胞不断分裂、增殖,CIA-FLS细胞逐渐增多,相互接触交织成网状,说明本研究成功分离纯化CIA-FLS。3.EMS水提物对CIA-FLS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浓度EMS水提物作用CIA-FLS 48 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MS水提物呈剂量依赖性抑制CIA-FLS增殖(P<0.05)。1600μg/m L EMS水提物极显着抑制CIA-FLS的增殖和迁移(P<0.01),表明在CIA-FLS存在异常的增殖、迁移,EMS水提物能不同程度地抑制CIA-FLS的增殖、迁移能力。4.EMS水提物对CIA-FLS中IL-6、TNF-α、NF-κBp65 m 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600μg/m L EMS水提物极显着抑制CIA-FLS中IL-6、TNF-α、NF-κBp65 m RNA和蛋白水平表达(P<0.01)。EMS可能通过抑制CIA-FLS中IL-6、TNF-α、NF-κBp65 m RNA和蛋白水平表达,负向调控NF-κB,进而抑制FLS的过度增生和炎症,说明EMS水提物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及炎症因子的生成,进而减轻CIA-FLS的增殖和炎症水平。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纯化CIA-FLS。EMS水提物抑制CIA-FLS增殖、迁移和炎症因子表达,最佳作用浓度是1600μg/m L。EMS水提物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及炎症因子的生成,进而减轻CIA-FLS的增殖和炎症水平;本研究为后期临床应用二妙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

杨彪[4](2021)在《迷走神经—孤束核—胸腺路径对肺炎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畜牧业以及其它工业的发展,我们所面临的疾病危害也越来越普遍,这直接影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和人体健康。肺炎作为家畜以及人们的主要疾病,其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人和动物感染肺炎的因素多种多样,机体通过多种途径抵御肺炎的发展。当机体感染肺炎时,机体通过免疫器官以及免疫细胞来控制炎症的发展。关于迷走神经支配免疫器官来调节炎症研究还不是很完善,较为清楚的是机体可以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来控制炎症。现阶段,迷走神经通过调节胸腺的免疫功能来控制炎症的发展还很模糊,其研究对于肺炎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中,通过吸入LPS感染急性肺炎模型,利用组织学和血清学检测肺炎模型是否建立成功。而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肺组织TLR4、5-HT、CGRP、和肺和胸腺中CD4和CD8以及孤束核c-fos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TLR4和synapsin-1与5-HT、CGRP共定位表达情况。通过颈部迷走神经干切断实验,研究迷走神经对胸腺中胸腺素、乙酰胆碱以及乙酰胆碱受体、CD4和CD8的表达量的影响。本实验总共分为四组,对照组:正常饲养,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感染组:LPS吸入性感染肺炎;假手术+感染组:颈部开口不切断迷走神经后LPS吸入性感染肺炎;手术+感染组:颈部开口切断右侧迷走神经后LPS吸入性感染肺炎。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肺炎模型的建立为了构建肺炎模型,本实验采取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而后通过吸入2 g/L的LPS溶液40μL诱导急性肺炎,每隔一天感染一次,总共感染3次。同时,通过病理解剖观察、组织学观察、脏器系数比较、血清学的方法来确定肺炎是否成功建立。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肺泡间质细胞大量增生,组织间隙增大,同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直观观察到感染组肺组织表面具有出血性梗死灶和出血斑点,感染组胸腺发生萎缩。其次,感染组小鼠体重显着性降低,肺绝对重量以及脏器系数显着增加,胸腺的绝对重量和脏器系数显着性降低(P<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血清中IL-2含量显着性降低,TNF-α含量显着性升高(P<0.05)。2、迷走神经对肺组织TLR4、5-HT、CGRP表达的影响小鼠感染模型建立成功后,为了研究迷走神经对肺组织TLR4、5-HT、CGRP表达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探究了肺组织细胞表面LPS受体、肺神经内分泌细胞5-HT和CGRP两种物质的表达量,同时运用了免疫荧光双标的方法检测了肺神经分泌细胞与神经之间和TLR4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1)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肺组织细胞TLR4表达量显着性升高,阳性细胞数量显着性增加;手术+感染组与感染组相比,肺组织细胞TLR4表达量以及阳性细胞数量显着性增加(P<0.05)。(2)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5-HT和CGRP的表达量显着性增加;手术+感染组与感染组相比,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5-HT和CGRP的表达量显着性增加(P<0.05)。(3)免疫荧光双标结果发现,肺神经内分泌细胞表面没有LPS的受体表达,但是,迷走神经末梢与肺神经内分泌细胞之间存在着突触联系,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可以通过5-HT和CGRP与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结合,将化学信号转化成电信号传递到大脑。(4)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感染组TLR4 m RNA和CGRP m RNA表达量显着性增加,手术+感染组与感染组相比,TLR4 m RNA和CGRP m RNA表达量显着性增加(P<0.05)。3、迷走神经对孤束核神经元c-fos及其m RNA表达的影响为了探究迷走神经对孤束核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免疫组化测定了孤束核神经元c-fos的表达,结果发现感染组神经元c-fos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这说明感染肺炎后孤束核神经元活动增强;手术+感染组与感染组相比,孤束核神经元c-fos表达量显着降低,神经元活动减弱(P<0.05)。另外,实验还运用了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探究了孤束核神经元c-fos m 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感染组神经元c-fos 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手术+感染组与感染组相比,孤束核神经元c-fos m RNA表达量降低(P<0.05)。4、迷走神经对Ach及其受体的影响迷走神经末梢能够释放Ach与胸腺细胞表面的Ach R结合来调节胸腺细胞的活动。为了探究迷走神经对Ach及其受体的影响,本实验运用了比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了胸腺组织中Ach含量、M-Ach R和M-Ach R m RNA的表达量。结果发现,感染组Ach含量显着性高于对照组,手术+感染组与感染组相比较,Ach含量显着性降低(P<0.05)。其次,与对照组相比,胸腺皮质细胞表面M-Ach R表达量显着性增加,手术+感染组M-Ach R表达量显着性低于感染组(P<0.05)。另外,荧光定量RCR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相同,感染组M-Ach R m RNA表达量显着性高于对照组,手术+感染组与感染组相比较,M-Ach R m RNA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5、迷走神经对胸腺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了探究迷走神经对胸腺免疫功能的影响,首先,本实验运用组织学的方法,探究了迷走神经对胸腺相对重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感染组胸腺相对重量显着性低于对照组,手术+感染组与感染组相比较,胸腺的相对重量显着增加,切断迷走神经能够抑制胸腺相对重量的下降(P<0.05)。其次,本实验利用了ELISA实验方法,检测了迷走神经对胸腺素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胸腺素分泌量显着性增加,手术+感染组血清中胸腺素含量显着性低于感染组(P<0.05),同时还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胸腺素m RNA的表达量,结果与ELISA实验结果一致。因此,迷走神经能够促进胸腺素的分泌。另外,实验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了迷走神经对胸腺组织CD4、CD8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胸腺组织CD4、CD8的表达量显着性增加,与感染组相比,手术+感染组CD4、CD8的表达量降低(P<0.05)。6、迷走神经对肺炎的抑制作用为了研究迷走神经对肺炎的抗炎作用,本实验运用组织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探究了迷走神经对肺相对重量以及肺组织CD4和CD8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感染组肺的相对重量显着性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肺组织中CD4和CD8的表达量显着性升高(P<0.05)。与感染组相比,手术+感染组肺组织中CD4和CD8的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一致。综上所述,发生肺炎时,肺神经内分泌分泌功能增强,迷走神经能够抑制肺神经内分泌细胞表达5-HT和CGRP。另外,迷走神经与肺神经内分泌细胞之间形成联系将肺内环境信息传到孤束核,致使孤束核神经元c-fos表达增加。而后传出神经纤维通过提高胸腺中ACh含量、M-ACh R的合成、胸腺素的合成以及CD4和CD8的表达来提高胸腺的免疫功能。并通过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输出,增加肺组织CD4和CD8的表达来抑制炎症的发展。本研究揭示了肺炎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为肺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对理解脑调节外周炎症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周辉[5](2021)在《神经相关因子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迷走神经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文中认为结直肠癌是消化道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目前仍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化疗为辅的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治疗的发展,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更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免疫治疗的突破进展,为结直肠癌晚期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尽管这些治疗方法可以适当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但复杂的细胞相互作用、免疫微环境、免疫治疗的毒性反应等仍需我们寻找新的目标靶点,以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神经新生,且神经发生与血管生成一样,也是肿瘤侵袭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癌细胞和神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癌细胞可以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因子和轴突诱导分子,诱导神经纤维以类似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的方式形成新生神经,另一反面,新生的神经释放的各类因子(包括各种神经递质)诱导肿瘤细胞及基质细胞增殖,导致免疫细胞活性抑制,形成有利于肿瘤细胞存活和增殖的微环境。自主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迷走神经对结直肠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尚少,且存在争议,因此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迷走神经在结直肠癌中的相关作用途径,为结直肠癌寻找新的治疗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自主神经分布,并检测α9n ACh R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了解自主神经系统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Elisa法检测迷走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神经肽P物质及其他神经递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了解迷走神经是否通过神经因子的释放作用于结直肠癌。构建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来模拟结直肠癌的肿瘤微环境,观察不同迷走神经状态(切断或刺激)下,肿瘤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疲乏状态,来说明迷走神经可能通过神经因子的作用,改变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状态,发挥其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第一部分自主神经及乙酰胆碱相关受体α9n ACh 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数量、分布以及乙酰胆碱相关受体α9n ACh R表达与人结直肠癌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以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作为交感神经标记物,以囊泡乙酰胆碱转运体(vesicular acetylcholine transporter,VACh T)作为副交感神经的标记物,采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9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自主神经分布,并检测α9n ACh R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α9n ACh R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临床病理特征结肠癌35例(38.89%),直肠癌55例(61.11%)。男性43例(47.78%),女性47例(52.22%)。根据术后病理,TNM分期:T分期:T1,2例(2.22%),T2,20例(22.22%),T3,29例(32.22%),T4,39例(43.33%)。淋巴结转移阴性48例(53.33%),淋巴结转移阳性42例(46.67%)。2.交感神经多位于邻近肿瘤细胞的间质内。交感神经阳性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低于交感神经阴性患者(P=0.018),肿瘤微环境中交感神经阳性者的患者预后优于交感神经阴性的患者(P=0.036)。3.副交感神经大多分布于肿瘤周边,在血管周边亦发现副交感神经。年龄>60的病人副交感神经阳性率高于年龄≤60的病人(P=0.034);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人的副交感神经阳性率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人(P=0.011);随着T分期的增高,副交感神经阳性率逐渐升高,肿瘤微环境中副交感神经阳性的患者预后差于副交感神经阴性的患者(P=0.005)。4.α9n ACh R在结直肠癌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中阳性表达。年龄>60的病人α9n ACh R阳性率高于年龄≤60的病人(P=0.026);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人的α9n ACh R阳性率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人(P=0.023);随着T分期的增高,α9n ACh R阳性率逐渐升高,与α9n ACh R阴性者相比,表达阳性者的预后差(P=0.005)。小结:交感神经多见于肿瘤早期,提示预后较好;副交感神经和α9n ACh R多见于肿瘤晚期,提示预后较差。副交感神经可能通过α9n ACh R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第二部分乙酰胆碱、P物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目的:检测结直肠患者血浆中乙酰胆碱、P物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情况,探讨迷走神经相关递质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的临床表达意义。方法:1.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46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标本中乙酰胆碱、P物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2.评价乙酰胆碱、P物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情况;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乙酰胆碱、P物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临床病理特征结肠癌21例(45.65%),直肠癌25例(54.35%)。男性27例(58.70%),女性19例(41.30%),≤60岁17例(36.96%),>60岁29例(63.04%)。根据术后病理,TNM分期:T分期:T1,8例(17.39%),T2,7例(15.22%),T3,7例(15.22%),T4,24例(52.17%)。淋巴结转移阴性14例(30.43%),淋巴结转移阳性32例(69.57%)。术前CEA正常(1-5ng/ml)28例(60.87%),增高(>5ng/ml)18例(39.13%)。2.乙酰胆碱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CEA水平无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乙酰胆碱表达量显着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乙酰胆碱表达量(P=0.044);乙酰胆碱的表达量与T分期呈正相关(P<0.05)。3.P物质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CEA水平、T分期无显着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P物质表达量显着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P物质表达量(P=0.009)。4.5-羟色胺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CEA水平无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5-羟色胺表达量显着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5-羟色胺表达量(P=0.007);5-羟色胺的表达与T分期呈正相关(P=0.030)。5.血管活性肠肽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CEA水平无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血管活性肠肽表达量显着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血管活性肠肽表达量(P=0.014);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与T分期呈正相关(P=0.039)。小结: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迷走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及其他神经递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均与T分期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中乙酰胆碱、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及神经肽P物质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第三部分迷走神经通过对免疫微环境的作用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目的:通过构建小鼠结直肠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建立迷走神经切断的小鼠结直肠癌模型,探讨不同迷走神经状态对移植瘤的大小的影响。研究不同迷走神经状态,肿瘤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来了解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状态,同时了解淋巴细胞的疲乏状态,探究迷走神经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1.构建小鼠结直肠癌原位移植瘤模型,进而建立迷走神经切断模型。2.统计学分析不同迷走神经状态,小鼠结直肠癌原位移植模型的成瘤大小情况。3.免疫组化染色测定IL-1,IL-10,IL-8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4.流式细胞术测定PD-1及Tim-3在CD4+T细胞上的表达水平。结果:1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迷走神经刺激组、迷走神经切断组及对照组小鼠均成活,4周后均有肉眼成瘤,并在体视显微镜下成功实施小鼠颈部单侧迷走神经切断。HE染色镜下观察所有小鼠结直肠种植肿瘤标本均证实为肿瘤组织。2三组小鼠成瘤情况三组小鼠均未见淋巴结转移。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及对照组三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0.247±0.051)mm3,(0.528±0.076)mm3,(0.487±0.051)mm3。迷走神经刺激组与迷走神经切断组相比,成瘤体积显着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迷走神经切断组相比,成瘤体积显着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迷走神经刺激组与对照组成瘤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结果3.1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及对照组三组肿瘤组织中I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4/10),100%(10/10),50%(5/10)。迷走神经刺激组与迷走神经切断组及对照组相比,IL-1的阳性表达率显着增大(刺激组vs.切断组:P<0.05;刺激组vs.对照组:P<0.05),而迷走神经切断组与对照组IL-1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及对照组三组肿瘤组织中IL-8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10),100%(10/10),40%(4/10)。迷走神经刺激组与迷走神经切断组及对照组相比,IL-8的阳性表达率显着增大(刺激组vs.切断组:P<0.05;刺激组vs.对照组:P<0.05),而迷走神经切断组与对照组IL-8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及对照组三组肿瘤组织中IL-1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2/10),100%(10/10),40%(4/10)。迷走神经刺激组与迷走神经切断组及对照组相比,IL-10的阳性表达率显着增大(刺激组vs.切断组:P<0.05;刺激组vs.对照组:P<0.05),而迷走神经切断组与对照组IL-10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流式细胞术结果4.1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及对照组三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率分别为(0.692士0.409)%,(1.126士0.472)%,(0.754士0.281)%。迷走神经刺激组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率显着高于迷走神经切断组及对照组(刺激组vs.切断组:P<0.05;刺激组vs.对照组:P<0.05),而迷走神经切断组与对照组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刺激组及对照组三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表面Tim-3+的表达率分别为(0.979士0.359)%,(1.466士0.600)%,(0.978士0.592)%。迷走神经刺激组CD4+T细胞表面Tim-3+的表达率显着高于迷走神经切断组及对照组(刺激组vs.切断组:P<0.05;刺激组vs.对照组:P<0.05),而迷走神经切断组与对照组CD4+T细胞表面Tim-3+的表达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分析刺激组中IL-1表达与PD-1+表达呈正相关(P=0.002);IL-8表达与PD-1+表达呈正相关(P=0.025);IL-10表达与PD-1+表达呈正相关(P=0.001)。IL-1表达与Tim-3+表达呈正相关(P=0.002);IL-8表达与Tim-3+表达呈正相关(P=0.025);IL-10表达与Tim-3+表达呈正相关(P=0.005)。小结:小鼠原位结直肠癌移植模型成功建立。结果表明迷走神经刺激组小鼠成瘤体积较迷走神经切断组显着增大,迷走神经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迷走神经刺激上调了肿瘤组织中IL-1、IL-8、IL-10的表达水平,反映了淋巴细胞向肿瘤组织的募集,促进肿瘤的炎性微环境的形成,同时,促进淋巴细胞中PD-1、Tim-3的表达,诱导淋巴细胞的疲乏状态,形成肿瘤的免疫逃逸,IL-1、IL-8、IL-10的表达与淋巴细胞中PD-1、Tim-3的表达呈正相关,进而形成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结论:1.交感神经多见于肿瘤早期,提示预后较好;副交感神经和α9n ACh R多见于肿瘤晚期,提示预后较差。副交感神经可能通过α9n ACh R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2.结直肠癌患者血浆中迷走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神经肽P物质及其他神经递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均与T分期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中乙酰胆碱、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3.小鼠原位结直肠癌移植模型成功建立。结果表明迷走神经刺激组小鼠成瘤体积较迷走神经切断组显着增大,迷走神经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迷走神经刺激上调了肿瘤组织中IL-1、IL-8、IL-10的表达水平,反应了淋巴细胞向肿瘤组织的募集,促进肿瘤的炎性微环境的形成,同时,促进淋巴细胞中PD-1、Tim-3的表达,诱导淋巴细胞的疲乏状态,形成肿瘤的免疫逃逸,IL-1、IL-8、IL-10的表达与淋巴细胞中PD-1、Tim-3的表达呈正相关,进而形成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

白桦[6](2021)在《基于炎性反应动态变化的电针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并以炎性反应动态变化为切入点探讨电针预处理减轻MIRI的相关机制。方法:1.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假手术(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组、电针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EMIRI)组。其中Sham组、MIRI组、EMIRI组又分为再灌注6h、24h和3d三个观察时间点。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后打开丝线结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EMIRI组大鼠造模前接受双侧内关穴连续4d电针预处理,电针参数为2/100Hz,2mA,20min/次,1次/天。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重量指数、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组织HE染色评价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效应。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浆中游离线粒体DNA(mtDNA)含量,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心肌组织线粒体细胞色素C(mit-cyto C)、胞质色素C(cyt-cyto C)表达情况,观察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的影响。3.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心肌组织Toll样受体9(TLR9)、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PR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原(procaspase-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的表达水平,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影响。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心肌组织白介素-1β(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CD86和CD206的表达情况,观察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急性促炎期向抗炎修复期转化的影响。结果:1.电针内关穴预处理显着提高MIRI大鼠心功能(P<0.001),降低再灌注3d时心脏重量指数(P<0.05),降低再灌注各时间点血浆CK-MB和cTnT水平(P<0.05),减少再灌注各时间点梗死面积比值(P<0.05),改善MIRI引起的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2.MIRI后线粒体损伤加重(P<0.05),外周循环中mtDNA含量增加(P<0.05);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可改善MIRI后再灌注各时间点线粒体损伤(P<0.05),降低MIRI后再灌注 6h 和 24h 时 mtDNA 水平(P<0.05)。3.MIRI后NLRP3炎性小体活化水平明显增加(P<0.01);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可降低MIRI后再灌注各时间点NLRP3炎性小体活化水平(P<0.05)。4.MIRI后,再灌注各时间点M1巨噬细胞表达增加(P<0.05),再灌注6h和24h时M2巨噬细胞表达明显减少(P<0.001),再灌注24h时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P<0.001);MIRI组内,与再灌注6h时相比,再灌注24h时M1巨噬细胞表达明显增加(P<0.01),M2巨噬细胞表达明显减少(P<0.001),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P=0.01),与再灌注24h时相比,再灌注3d时M2巨噬细胞表达明显上升(P<0.001),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P<0.05)。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可降低MIRI后再灌注24h和3d时M1巨噬细胞的表达(P<0.05),增加再灌注24h时M2巨噬细胞的表达(P<0.001),降低再灌注各个时间点中性粒细胞的浸润(P<0.05);EMIRI组内,与再灌注6h时相比,再灌注24h时M1和M2巨噬细胞的表达均明显上升(P<0.01)。结论:1.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MIRI大鼠具有明显的心脏保护效应。2.电针内关穴预处理抗MIRI心肌保护效应可能与其减轻心肌组织线粒体损伤,调控NLRP3炎性小体活化,促进MIRI后急性促炎期向抗炎修复期平衡和快速转化有关。

吴雨蕊[7](2021)在《电针耳甲抑制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的自主神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耳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生存率以及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并用药物拮抗剂(阿托品、普萘洛尔)阻断受体(mAChRs、β-ARs)以及神经切断术(颈迷走神经、内脏大神经)等手段证明其不同的自主神经抗炎途径机制,探讨电针耳甲抑制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的自主神经机制差异。方法:研究一:电针耳甲对致死剂量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生存率的影响将40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30-250g)随机分成模型组和耳针组(n=20)。所有大鼠均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下进行实验,采用腹腔注射LPS(10 mg/kg)的方法制备致死性内毒素血症模型,耳针组大鼠在LPS(10mg/kg)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分别进行耳甲电针干预各30min,共干预1h,模型组不进行相应的干预,仅作为模型对照。随后观察并记录两组大鼠7天内的存活情况。研究二:迷走通路在电针耳甲抑制内毒素血症炎性反应中的作用研究实验2.1:电针耳甲抗炎的迷走神经中枢mAChRs机制研究将42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30-250g)随机分成6组(n=7),正常组、模型组、耳针组、侧脑室生理盐水组、侧脑室硝酸阿托品组和单纯侧脑室硝酸阿托品组。所有大鼠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下进行实验,正常组大鼠仅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6 mg/kg),不做耳甲电针干预,仅作为空白对照;模型组大鼠从腹腔注射LPS(6mg/kg)诱导内毒素血症模型,不做耳甲电针干预,作为模型对照;耳针组大鼠在腹腔注射LPS(6mg/kg)前30 min及注射后在耳甲进行电针干预各30 min,共干预1 h;侧脑室生理盐水组大鼠经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5μL),侧脑室硝酸阿托品组大鼠经侧脑室注入甲基硝酸阿托品(5 μg/kg共5 μL),两组均在耳甲电针干预前30 min完成侧脑室药物注射,然后在腹腔注射脂多糖(6mg/kg)前30min及注射后在耳甲进行电针干预各30min,共干预1h;单纯侧脑室硝酸阿托品组大鼠经侧脑室注入甲基硝酸阿托品(5 μg/kg共5 μL),但不接受电针干预,在经侧脑室药物注射后1h进行LPS(6mg/kg)注射。所有组别大鼠均在LPS或生理盐水注射后3 h经腹主动脉取血用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 的水平。实验2.2:电针耳甲抗炎的迷走神经外周神经机制研究将14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30g-250g)随机分成2组(n=7),颈迷走神经切断术组、颈迷走神经假手术组。所有大鼠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下进行实验,颈迷走神经切断术组大鼠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术,颈迷走神经假手术组大鼠只暴露双侧颈迷走神经,不分离也不切断,所有神经切断术组(包括假手术组)的手术操作均在耳甲电针干预前30 min完成,然后在腹腔注射LPS(6 mg/kg)前30 min及注射后在耳甲进行电针干预各30 min,共干预1 h。所有组别大鼠均在LPS注射后3 h经腹主动脉取血用于ELISA法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实验2.3:电针耳甲抗炎的迷走神经外周mAChRs机制研究将21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30g-250g)随机分成3组(n=7),外周硝酸阿托品组、外周硫酸阿托品组、单纯外周硫酸阿托品组。所有大鼠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下进行实验,外周硝酸阿托品组大鼠经腹腔注射甲基硝酸阿托品(4 mg/kg),外周硫酸阿托品组大鼠经腹腔注射硫酸阿托品(4mg/kg),两组组均在耳甲电针干预前15 min完成注射,然后在腹腔注射LPS(6 mg/kg)前30 min及注射后在耳甲进行电针干预各30 min,共干预1 h;单纯外周硫酸阿托品组大鼠经腹腔注射硫酸阿托品(4mg/kg),不接受耳甲电针干预,在外周药物注射后45 min进行LPS(6 mg/kg)注射;所有组别大鼠均在LPS注射后3 h经腹主动脉取血用于ELISA法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研究三:交感途径在电针耳甲抑制内毒素血症炎性反应中的作用研究实验3.1:电针耳甲抗炎的交感神经外周神经机制研究将14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30g-250g)随机分成2组(n=7),内脏大神经切断术组和内脏大神经假手术组。所有大鼠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下进行实验,内脏大神经切断术组大鼠行内脏大神经切断术,内脏大神经假手术组大鼠只暴露内脏大神经,不分离也不切断,所有神经切断术组(包括假手术组)的手术操作均在耳甲电针干预前30min完成,然后在腹腔注射LPS(6mg/kg)前30min及注射后在耳甲进行电针干预各30min,共干预1 h。所有组别大鼠均在LPS注射后3 h经腹主动脉取血用于ELISA法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实验3.2:电针耳甲抗炎的交感神经外周β-ARs机制研究将14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30g-250g)随机分成2组(n=7),外周普萘洛尔组、单纯外周普萘洛尔组。所有大鼠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下进行实验,外周普萘洛尔组大鼠经腹腔注射普萘洛尔(4mg/kg),在耳甲电针干预前15min完成注射,然后在腹腔注射LPS(6mg/kg)前30min及注射后在耳甲进行电针干预各30min,共干预1h;单纯外周普萘洛尔组大鼠经腹腔注射普萘洛尔(4 mg/kg),不接受耳甲电针干预,在外周药物注射后45 min进行LPS(6 mg/kg)注射;所有组别大鼠均在LPS注射后3 h经腹主动脉取血用于ELISA法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其中研究二、三为同一批实验动物,其结果中正常组、模型组、耳针组共用进行比较。经皮内刺耳电针法:取黄帝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18*10 mm)2支,分别沿着皮内平刺入大鼠单侧耳甲艇和耳甲腔中心区域,进针深度6mm,然后分别接韩氏电针仪(HANS-200A),电针参数:电流强度4 mA,电针频率30 Hz,波宽0.2 ms± 30%,时间:LPS注射前和后各30 min共1 h。结果:电针耳甲可显着提高致死剂量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的生存率,将生存率从25%提升到50%(P<0.05)。电针耳甲可减弱脂多糖诱导的全身性炎性反应,降低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升高(P<0.0001,P<0.0001,P<0.0001);与模型组相比,耳针组的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下降(P<0.0001,P<0.0001,P<0.0001);电针耳甲抑制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释放的作用可被侧脑室注射硝酸阿托品逆转,与侧脑室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1,P<0.0001),而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时对电针耳甲发挥抗炎效应没有影响,与耳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侧脑室注射硝酸阿托品不能抑制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迷走神经切断影响了电针耳甲抑制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释放的作用,与耳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而颈迷走神经假手术组对电针耳甲抗炎没有影响,与耳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外周注射硝酸阿托品时,能观察到明显的抑制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作用(P<0.0001,P<0.01,P<0.0001),经外周注射硫酸阿托品时,在配合电针或者单独使用药物时都能观察到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P<0.0001,P<0.0001,P<0.0001),且比单独耳针时抗炎效果好(P<0.0001,P<0.05,P<0.0001),但针药结合与单药物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脏大神经切断也能影响电针耳甲抑制血清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释放的作用,与耳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5,P<0.0001),而内脏大神经假手术组对电针耳甲抗炎没有影响,与耳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外周注射普萘洛尔阻断外周交感神经时,在联合耳甲电针或者单独药物注射时都观察到抑制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作用,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1,P<0.0001),与耳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1,P<0.0001),但针药结合与单药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耳甲抗炎的自主神经中枢mAChRs机制是通过电针耳甲激活中枢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AChRs)提高脂多糖诱导的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的生存率,并抑制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释放,外周抗炎过程中除了电针耳甲激活迷走神经介导的胆碱能抗炎通路参与外,还能激活内脏大神经抗炎通路共同参与。而电针耳甲的抗炎独立于外周mAChRs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s),尚不能得出针药结合发挥的作用。

吴冬[8](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牛莉[9](2020)在《胆碱能抗炎通路介导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越来越高。脑组织对缺血敏感性较高,一旦发生缺血,会迅速出现病理改变,很快进入不可逆损伤状态,而血流恢复后又容易引发一系列复杂级联反应,出现神经细胞凋亡、坏死以及延迟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即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氧自由基大量释放、钙超载、NO过度释放、兴奋性氨基酸、炎症因子释放均可参与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容易引起远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学习、记忆和认知都会受到影响。临床上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一般发生在急救措施之后,如心肺复苏术,心脏骤停和休克患者的抢救后,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以及体外循环后也易出现。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CAP)是一条神经免疫调节通路,它的激活可有效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具有明显的炎症抑制作用。它是一种内源性神经反馈调节机制: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免疫刺激后,投射到迷走神经核团,激活中枢迷走神经,使外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网状内皮细胞上的α7亚单位的N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α7,α7nAChR)特异性结合,通过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参与众多生物学过程,如增殖、分化、黏附、迁移和凋亡等。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程序性死亡,主要包括信号转导、基因调控和凋亡效应的执行三个阶段,而信号转导过程的激活则是细胞凋亡的启动者。p38MAPK/NF-κB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的增殖及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p38MAPK主要介导炎症反应、创伤以及应激等信号传递,在调节炎症反应、神经退行性改变和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作用,p38通路过度激活能够抑制细胞生长甚至凋亡。右美托咪定(Dex)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镇静药物,同时也有镇痛和抗焦虑的作用,主要作用于α2受体。近年来研究证实:右美托咪定可激活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来防御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导的脑损伤,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以及减少钙超载;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肝、肠,肺、肾脏以及脑损伤。同时还可抑制线粒体凋亡,氧糖剥夺,钙超载,来保持线粒体的功能稳定。以上研究显示右美托咪定具有抗凋亡、抗炎、脑保护作用,但是右美托咪定使用剂量差别很大且既往没有进行比较。据此,我们提出假设,右美托咪定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保护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右美托咪定能够抑制交感神经,间接兴奋副交感神经,减慢心率,和迷走神经作用类似,本文拟从胆碱能抗炎通路方面探讨右美托咪定的脑保护作用。本研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右美托咪定对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是否有剂量相关性。2、探讨胆碱能抗炎通路是否参与右美托咪定的脑保护作用。第一部分: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作用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采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进行干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Dex高剂量组(DH)、Dex中剂量组(DM)、Dex低剂量组(DL)。S组只对大鼠进行血管分离,不进行插线栓;I/R组和Dex组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再灌注24h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I/R组不进行药物干预,Dex高剂量组(DH,60μg/kg)、Dex中剂量组(DM,6μg/kg)、Dex低剂量组(DL,0.6μg/kg)在缺血前给予不同剂量的Dex进行干预。用2,5,3,5-三苯基四氯化钴(TTC)染色检测神经损伤,采用湿-干加权法和HPLC-质谱仪分别检测脑组织中水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此外,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酶切caspase-3、Bcl-2和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I/R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与I/R组相比,DM、DH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与DM组相比,DL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DH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I/R大鼠脑梗死面积和含水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脑梗死面积及含水量明显增加;与I/R组相比,DM、DH组大鼠脑梗死面积和含水量明显减少;与DM组相比,DL组大鼠脑梗死面积及含水量明显增加,DH组大鼠脑梗死面积及含水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I/R大鼠脑组织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海马组织Y-氨基丁酸含量明显降低;与I/R组相比,DM、DH组大鼠海马组织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升高;与DM组相比,DL组大鼠海马组织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降低,DH组大鼠海马组织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I/R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增多;与I/R组相比,DM、DH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减少;与DM组相比,DL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增多,DH组大鼠海马神经凋亡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I/R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水平显着升高;与I/R组相比,DM、DH组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水平显着降低;与DM组相比,DL组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水平显着升高,DH组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I/R大鼠海马组织Bcl-2/Bax 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海马组织Bcl-2/Bax mRNA含量和蛋白水平显着降低;与I/R组相比,DM、DH组大鼠海马组织Bcl-2/Bax mRNA含量和蛋白水平显着升高;与DM组相比,DL组大鼠海马组织Bcl-2/Bax mRNA含量和蛋白水平显着降低,DH组大鼠海马组织Bcl-2/Bax mRNA含量蛋白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右美托咪定能够减轻I/R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减少脑梗死面积。2.右美托咪定可以上调Bcl-2/Bax蛋白表达,对I/R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3.右美托咪定的脑保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随剂量增加,保护作用增强。第二部分:胆碱能抗炎通路介导右美托咪定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目的:1.探讨右美托咪定对I/R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2.阐明胆碱能抗炎通路是否介导右美托咪定对I/R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一: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Dex+迷走神经切断组(D+V组)和迷走神经切断组(V组)。所有大鼠均进行模型建立干预,S组大鼠不插入线栓,正常缝合;I/R组大鼠缺血2小时后去除线栓;Dex组在制备MCAO前静脉输注剂量为Dex(6ug/kg),D+V组给与Dex(6ug/kg)前切断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切断组在制备模型前切断迷走神经。所有大鼠均在灌注24h后处死,测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梗死面积,检测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1β水平,测定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和NF-κBp65、Bcl-2、Bax、Caspase-3、CytC及p-p38的蛋白表达。结果:1.迷走神经切断对I/R大鼠含水量、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显着增加;与I/R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显着降低;与右美托咪定组相比,D+V组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迷走神经切断对I/R大鼠脑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显着增加;与I/R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显着减少;与右美托咪定组相比,D+V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迷走神经切断对I/R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率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海马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与I/R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凋亡率明显降低;与右美托咪定组相比,D+V组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迷走神经切断对I/R大鼠海马细胞凋亡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海马组织中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Bcl-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与I/R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海马组织中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与右美托咪定组相比,D+V组海马组织中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Bcl-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迷走神经切断对I/R大鼠p-p38、CytC和p6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p-p38、CytC和p65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I/R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p-p38、CytC和p65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右美托咪定组相比,D+V组p-p38、CytC和p65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Dex+α-银环蛇毒素组(D+G组)和α-银环蛇毒素组(G组)。所有大鼠均进行模型建立干预,S组大鼠不插入线栓,正常缝合;I/R组大鼠缺血2小时后去除线栓;Dex组在制备MCAO前静脉输注剂量为 Dex(6ug/kg),D+G 组给与 Dex(6ug/kg)前给 α-GBT(1ug/kg),G 组在制备模型前给与α-GBT(1ug/kg)。所有大鼠均在灌注24h之后处死,测定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以及脑梗死面积,检测炎性因子TNF-α、IL-6 和 IL-1β 水平,测定脑细胞凋亡率和 NF-κBp65、Bcl-2、Bax、Caspase-3、p-p38及CytC的蛋白表达。结果:1.α7nAChR抑制剂对I/R大鼠含水量、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显着增加;与I/R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显着降低;与右美托咪定组相比,D+G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α7nAChR抑制剂对I/R大鼠脑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显着增加;与I/R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显着减少;与右美托咪定组相比,D+G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α7nAChR抑制剂对I/R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率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与I/R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凋亡率明显降低;与右美托咪定组相比,D+G组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α7nAChR抑制剂对I/R大鼠海马细胞凋亡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大鼠海马组织中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Bcl-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与I/R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海马组织中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与右美托咪定组相比,D+G组海马组织中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Bcl-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α7nAChR抑制剂对I/R大鼠p-p38、CytC和p6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p-p38、CytC和p65蛋白表达显着升高;与I/R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p-p38、CytC和p65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与右美托咪定组相比,D+G组p-p38、CytC和p65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右美托咪定发挥脑保护作用依赖迷走神经的完整性。2.胆碱能抗炎通路介导了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3.右美托咪定脑保护作用的实现可能与p38MAPK受体介导的凋亡有关。

陆梦江[10](2020)在《不同腧穴电针减肥效应的差异及神经-免疫互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高脂诱导的食源性肥胖大鼠模型为对象,探讨电针不同腧穴的减肥效应差异,重点分析电针天枢穴对腹股沟脂肪神经—免疫活动的影响,从神经-巨噬细胞-脂肪对话角度探究电针减肥效应的部分生物学基础。方法1.以刚断乳3周龄Sprague-Dawley(SD)大鼠为对象,分为正常组、高脂饮食肥胖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再分为肥胖模型+电针天枢组、肥胖模型+电针足三里组、肥胖模型+电针曲池组(干预期间保持高脂饮食),电针参数为2/15 Hz,2mA,20min/次,一周6次,持续电针4周。通过体重、身长、脂肪及肝脏湿重测量观察电针不同部位腧穴的减重效应差异,通过测量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胆固醇、总游离脂肪酸、葡萄糖水平,评估电针不同部位腧穴对血脂及血糖的改善情况差异。2.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将双钩电极勾住腹股沟脂肪组织的交感神经纤维,连接信号放大器,待神经放电信号稳定后,通过Spike2软件记录电针不同腧穴时,脂肪组织交感神经活动情况。分别记录电针不同腧穴前、中、后三个时段的交感神经放电频率变化。3.采用Elisa法,测量各组血清中代表性致炎因子(IL-6,TNFα,TGFβ)和抗炎因子(IL-4,IL-10)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量腹股沟脂肪中正常组、高脂饮食肥胖模型组、高脂饮食肥胖+电针天枢组致炎因子(IL-1β,TNFα)和抗炎因子(IL-10,Argl)的mRNA表达水平。4.采用免疫荧光成像技术,测量正常组、高脂饮食肥胖模型组、高脂饮食+电针天枢组的交感神经相关巨噬细胞(SAMs)共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blot技术测量三组腹股沟脂肪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Slc6a2)、β3受体、酪氨酸羟化酶(TH)及解耦连蛋白1(UC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电针不同腧穴均能显着抑制高脂饮食造成的体重增加,不同腧穴在脂质调节方面存在差异:天枢穴对体重、Lee’s指数、脂肪重量和肝脏重量的改善最明显,足三里穴对血清总胆固醇改善作用最明显,曲池穴对高/低密度胆固醇的改善作用最佳,天枢穴和足三里穴对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改善作用最佳,电针天枢穴、曲池穴能够显着降低因高脂饮食增加的谷丙转氨酶。2.电针不同部位腧穴(天枢、足三里、曲池)对不同状态大鼠的腹股沟脂肪神经活动影响不同。正常状态下,电针足三里穴对交感神经活动兴奋作用最强;肥胖状态下,电针天枢穴对交感神经活动兴奋作用最强;电针减肥后,电针足三里穴对交感神经活动兴奋作用最强。3.从不同时段分析,正常状态下,电针足三里穴放电频率高峰为刺激60-90s时段,天枢穴为30-60s时段;肥胖状态下,电针足三里穴放电频率高峰为90-120s,天枢穴为60-90s;电针减肥后,电针足三里穴放电频率高峰为60-90s,天枢穴为0-30s。天枢穴放电频率高峰早于足三里穴出现,肥胖状态下电针120s内交感神经兴奋的高峰延迟,不同腧穴的长期电针能够改善这种交感神经兴奋高峰的延迟。4.电针不同部位腧穴(天枢、足三里、曲池)均能改善肥胖大鼠全身炎症状态,其中天枢和曲池穴明显降低了致炎炎症因子(IL-6,TNFα,TGFβ)水平,足三里穴明显升高了抗炎炎症因子(IL-4,IL-10)水平。电针天枢穴降低了腹股沟脂肪中致炎型炎症因子(IL-1β,TNFα)、升高了抗炎型炎症因子(IL-10,Arg1)mRNA水平。5.电针天枢穴减少了交感神经相关巨噬细胞(SAMs)数量,降低了该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Slc6a2)的蛋白表达,增加了β3受体,酪氨酸羟化酶(TH)及适应性产热相关蛋白解耦连蛋白1(UCP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1.电针天枢、曲池及足三里穴均能有效减肥且减肥效应存在差异,而天枢穴既能减肥又能减重。2.机体状态对电针效应存在明显影响。正常及减肥后状态下,电针足三里穴对腹股沟脂肪交感神经兴奋作用最强,但是在肥胖状态下,电针天枢穴对腹股沟脂肪交感神经兴奋作用最强,提示了不同腧穴减肥效应差异的部分神经生物学基础。3.电针可以调节肥胖机体的炎症状态。电针天枢、曲池及足三里穴均能有效改善全身炎症状态,而在降低促炎增加抗炎方面效应不同,其中电针天枢穴能够显着改善腹股沟脂肪的炎症状态。4.电针具有调控神经-免疫互作的作用。电针天枢穴减少了脂肪组织特异性交感神经巨噬细胞(SAMs),从而降低了对去甲肾上腺素的转运,改善了交感神经钝化;增加了 β3受体和TH的表达,提高了 UCP1适应性产热蛋白表达。综上:不同部位腧穴减肥存在效应及神经生物学基础的差异,而电针天枢穴减肥效应最显着,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脂肪交感神经,减少交感神经相关巨噬细胞(SAMs)的数量,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转运,从而增加脂肪产热消耗能量,以神经-免疫互作方式改善肥胖状态下交感神经信号钝化及炎症状态。

二、Experiment studie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changes in different tissues after stimulating vagus nerv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periment studie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changes in different tissues after stimulating vagus nerve(论文提纲范文)

(1)耳针理论学说的研究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古典中医理论
    1.1 经络理论
    1.2 脏腑理论
2 近现代西医理论
    2.1 神经学说
    2.2 神经体液学说
    2.3 胚胎学理论
    2.4 生物全息理论
    2.5 生物控制论
    2.6 时间生物学理论
3 总结与分析

(2)“加味益神启窍方”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1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概念
    1.2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诊断
        1.2.1 临床评估量表
        1.2.2 影像及超声技术
        1.2.3 神经电生理技术
        1.2.4 生物标志物
    1.3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1.3.1 炎症介质过度激活和细胞凋亡
        1.3.2 氨基酸、神经递质的改变及大脑信号传递异常
        1.3.3 脑灌注异常及脑微循环障碍
        1.3.4 线粒体功能障碍
        1.3.5 血脑屏障损伤
    1.4 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CAP)
        1.4.1 CAP概述
        1.4.2 CAP在SAE中的作用机制
    1.5 中医对脓毒症相关脑病的理论认知
        1.5.1 脓毒症相关脑病与六经辨证
        1.5.2 脓毒症相关脑病与卫气营血辨证
        1.5.3 脓毒症相关脑病与三焦辨证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进展
        1.6.1 脓毒症的治疗进展
        1.6.2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脑病患者脑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选择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全身炎症指标
        3.3 神经损伤生化标志物
        3.4 细胞因子指标
        3.5 胆碱能指标
        3.6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比较
        3.7 意识状况评价
        3.8 临床疗效评价
        3.9 预后相关指标
        3.10 安全性相关指标
    4 讨论
        4.1 概述
        4.2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
        4.3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4.4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4.5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6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预后的影响
第三部分 “加味益神启窍方”改善脓毒症脑病大鼠脑功能的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中药
        2.4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模型制作
        3.2 实验步骤
        3.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4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脑损伤的影响
        4.2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4.3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IL-6、TNF-α、NSE和S100β的影响
        4.4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大鼠脑组织IL-6和TNF-α蛋白的影响
        4.5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大鼠脑组织AchE和ChAT蛋白的影响
    5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CAM-ICU谵妄评估
附录二 GSC评分
附录三 危重病人APACHE Ⅱ评分表
附录四 SOFA评分
附录五 中英文缩略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二妙散水提物调控CIA大鼠FLS NF-κB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前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动物分组
        1.5 CIA模型的构建及取材
        1.6 体重变化
        1.7 关节炎评分
        1.8 大鼠足容积检测
        1.9 Masson染色
        1.10 CIA-FLS分离纯化培养
        1.11 CIA-FLS传代培养、形态学观察
        1.12 EMS水提物制备
        1.13 实验分组
        1.14 不同浓度EMS水提物对CIA-FLS细胞活力的影响
        1.15 不同浓度EMS水提物对CIA-FLS细胞迁移的影响
        1.16 不同浓度EMS水提物干预组CIA-FLS总 RNA提取
        1.17 cDNA合成
        1.18 引物设计、合成与PCR检测
        1.19 不同浓度EMS水提物对CIA-FLS中 NF-κB通路m RNA水平检测
        1.20 不同浓度EMS水提物干预组NF-κBp65 蛋白水平检测
        1.21 数据分析及图片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实验组大鼠体重结果
        2.2 不同实验组大鼠关节炎评分结果
        2.3 不同实验组大鼠足跖容积结果
        2.4 不同实验组大鼠关节组织病理学检测
        2.5 EMS水提物对CIA-FLS生长的影响
        2.6 EMS水提物对CIA FLS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2.7 IL-6、TNF-α和 NF-κBp65 扩增曲线与熔解曲线
        2.8 EMS水提物对NF-κB通路m RNA水平表达的影响
        2.9 EMS水提物对CIA-FLS中 NF-κBp65 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CIA大鼠模型的构建
        3.2 EMS水提物对CIA-FLS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3.3 NF-κB信号转导在类风湿关节炎病理进程中的作用
        3.4 二妙散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机制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CAP与NF-κB信号转导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迷走神经—孤束核—胸腺路径对肺炎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肺炎发生和发展机制
        1.1.1 肺炎症状及引发因素
        1.1.2 脂多糖及其引发肺炎机制
        1.1.3 病毒性肺炎发生机制
    1.2 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参与了肺炎的发展
        1.2.1 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分布
        1.2.2 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及其功能
        1.2.3 机体通过神经与肺神经内分泌细胞之间的联系参与肺炎抑制
    1.3 迷走神经通过免疫系统参与肺炎的调控
        1.3.1 迷走神经通过调节胸腺免疫功能参与肺炎的调控
        1.3.2 迷走神经通过调节脾脏免疫功能参与肺炎的调控
        1.3.3 迷走神经通过外周血免疫细胞参与肺炎的调控
    1.4 肺炎的治疗与预防
        1.4.1 肺炎的治疗
        1.4.2 肺炎的预防
第2章 引言
第3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耗材及设备
        3.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动物实验
        3.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3.2.3 一般检查
        3.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3.2.5 血清学检测
        3.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3.2.7 免疫荧光双标
        3.2.8 分子学检测
        3.2.9 数据分析及处理
第4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肺炎模型的建立
        4.1.1 临床症状
        4.1.2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4.1.3 体重以及脏器系变化
        4.1.4 血清学检测
    4.2 迷走神经对肺组织TLR4、5-HT、CGRP表达的影响
        4.2.1 迷走神经对肺组织TLR4表达的影响
        4.2.2 迷走神经对肺神经内分泌细胞5-HT和CGRP表达的影响
    4.3 肺组织5-HT/CGRP和TLR4共定位表达
    4.4 肺组织5-HT/CGRP和synapsin-1共定位表达
    4.5 迷走神经对孤束核神经元c-fos表达的影响
    4.6 迷走神经对胸腺免疫功能的影响
        4.6.1 迷走神经切断对胸腺重量的影响
        4.6.2 迷走神经对胸腺组织中Ach含量的影响
        4.6.3 迷走神经对胸腺组织M-AchR和M-AchR mRNA表达的影响
        4.6.4 迷走神经对胸腺皮质细胞胸腺素分泌的影响
        4.6.5 迷走神经切断对胸腺CD4和CD8表达量的影响
    4.7 迷走神经对小鼠肺组织炎症的调节
        4.7.1 迷走神经对小鼠体重以及肺脏器系数的影响
        4.7.2 迷走神经切断对肺组织CD4和CD8表达量的影响
        4.7.3 迷走神经切断对肺组织CD4和CD8mRNA表达量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5.1 肺炎模型的建立
    5.2 迷走神经对肺组织TLR4、5-HT、CGRP、CD4、CD8表达的影响
    5.3 迷走神经对孤束核c-fos表达的影响
    5.4 迷走神经对胸腺免疫功能的调节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神经相关因子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迷走神经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自主神经及乙酰胆碱相关受体α9n ACh 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乙酰胆碱、P物质、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迷走神经通过对免疫微环境的作用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自主神经系统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炎性反应动态变化的电针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MIRI的中医研究现状
        1.1 MIRI的中医概述
        1.2 中医对MIRI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MIRI的中医防治
    2. MIRI的西医研究现状
        2.1 MIRI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2.2 MIRI的发病机制
    3. MIRI过程中炎性反应动态变化
        3.1 急性促炎期
        3.2 急性促炎期向抗炎修复期转化
        3.3 抗炎修复期
    4. 针灸可调节机体炎性反应
        4.1 针灸调节炎性反应的效应研究
        4.2 针灸调节炎性反应的机制研究
    5. 针灸防治MIRI的研究现状
        5.1 针灸防治MIRI的临床研究
        5.2 针灸防治MIRI的实验研究
        5.3 针灸防治MIRI的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保护效应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MIRI模型的造模方法
        2.3 电针干预方法
        2.4 超声心动图的测量方法
        2.5 心脏Evans blue-TTC双染及心肌梗死面积测定
        2.6 H&E染色
        2.7 ELISA检测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电针对正常大鼠体重的影响
        3.2 电针对正常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3.3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3.4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脏重量指数的影响
        3.5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CK-MB、cTnT水平的影响
        3.6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3.7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 小结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MIRI模型的造模方法
        2.3 电针干预方法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
        2.5 WB检测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中线粒体完整性的影响
        3.2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血浆游离mtDNA水平的影响
        4. 小结
    实验三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MIRI模型的造模方法
        2.3 电针干预方法
        2.4 WB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活化水平比较
        3.2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TLR9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实验四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炎性反应动态变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MIRI模型的造模方法
        2.3 电针干预方法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
        2.5 免疫组化检测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
        3.2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针灸干预方案
    2. MIRI模型中缺血时间的选择依据
    3. 实验中再灌注期观察时间点的选择依据
    4. 电针预处理对MIRI大鼠心脏保护效应分析
    5. 电针预处理可减轻心肌组织线粒体损伤
    6. 电针预处理通过减轻线粒体损伤调控NLRP3炎性小体活化
    7. 电针预处理调节MIRI过程中炎性反应动态变化
    8. 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调节NLRP3炎性小体介导MIRI过程中炎性反应动态变化
第四部分 总结及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电针耳甲抑制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的自主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内毒素血症:炎性反应过度的产物
    2. 自主神经系统是神经调节免疫的关键效应途径
    3. 自主神经系统调控炎性反应的中枢机制
    4. 自主神经系统调控炎性反应的外周机制
        4.1 外周阻断mAChRs介导抗炎
        4.2 外周阻断β-ARs介导抗炎
        4.3 内脏大神经抗炎通路
    5. 电针耳甲抗炎的神经科学基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耗材
    2. 实验技术
        2.1 经皮内刺耳电针技术(iaES)
        2.2 侧脑室注射技术
        2.3 颈迷走神经切断术
        2.4 内脏大神经切断术
    3. 实验步骤
        研究一: 电针耳甲对致死剂量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生存率的影响
        研究二: 迷走通路在电针耳甲抑制内毒素血症炎性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实验2.1: 电针耳甲抗炎的迷走神经中枢mAChRs机制研究
        实验2.2: 电针耳甲抗炎的迷走神经外周神经机制研究
        实验2.3: 电针耳甲抗炎的迷走神经外周mAChRs机制研究
        研究三: 交感途径在电针耳甲抑制内毒素血症炎性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实验3.1: 电针耳甲抗炎的交感神经外周神经机制研究
        实验3.2: 电针耳甲抗炎的交感神经外周β-ARs机制研究
    4. 实验取材与检测
        4.1 取材
        4.2 ELISA法检测血清促炎细胞因子
    5. 分析与统计
    6. 结果
        6.1 电针耳甲可提高致死剂量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的生存率
        6.2 电针耳甲抑制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产生的作用可被侧脑室注射硝酸阿托品逆转
        6.3 电针耳甲抑制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产生的作用可被颈迷走神经切断逆转
        6.4 外周注射阿托品可抑制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6.5 电针耳甲抑制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产生的可被内脏大神经切断逆转
        6.6 外周注射普萘洛尔可抑制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第三部分 讨论
    1. 躯体组织穴位差异驱动不同神经抗炎途径
    2. 电针耳甲促自主神经平衡作用介导了对内毒素血症炎性反应的抑制
    3. B2-ARs介导的外周抗炎途径
    4. 选择特定电针参数提升耳甲抗炎效力
    5. 麻醉剂的选择
    6. 干预时间点的选择
    7. 取材时间点的选择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部分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9)胆碱能抗炎通路介导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胆碱能抗炎通路介导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10)不同腧穴电针减肥效应的差异及神经-免疫互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肥胖病的中医及现代医学认识
        1.1 肥胖病的中医认识
        1.2 肥胖病的现代医学认识
        1.3 脂肪组织的异质性
        1.4 肥胖与能量平衡相关的神经调控
        1.5 脂肪相关的神经调控
        1.6 脂肪组织中的免疫细胞
    2. 针刺减肥的效应规律及机制研究
        2.1 针刺减肥的选穴原则
        2.2 针刺减肥的临床研究
        2.3 针刺减肥的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电针不同部位腧穴减肥的效应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1.4 食源性肥胖大鼠模型的建立
        1.5 穴位的定位及麻醉状态下电针的操作
        1.6 体重、身长的测量
        1.7 血液采集及组织称重
        1.8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1.9 数据采集与分析
        2. 结果
        2.1 电针不同腧穴对大鼠体重及Lee's指数的影响
        2.2 电针不同腧穴对大鼠肝脏及白色脂肪湿重的影响
        2.3 电针不同腧穴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 小结
    实验二 电针不同部位腧穴对脂肪组织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1.4 穴位的定位及麻醉状态下电针的操作
        1.5 自制双钩电极
        1.6 腹股沟脂肪组织中的交感神经
        1.7 神经电活动记录
        1.8 数据采集与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状态下腹股沟脂肪交感神经活动情况
        2.2 电针不同腧穴对正常大鼠腹股沟脂肪神经活动影响
        2.3 电针不同腧穴对肥胖大鼠腹股沟脂肪神经活动影响
        2.4 电针不同腧穴对减肥后大鼠腹股沟脂肪神经活动影响
        3. 小结
    实验三 电针不同腧穴对肥胖大鼠炎症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实验试剂
        1.3 仪器及耗材
        1.4 穴位的定位及麻醉状态下电针的操作
        1.5 腹股沟脂肪的取材
        1.6 提取腹股沟脂肪RNA
        1.7 检测RNA浓度和纯度
        1.8 逆转录为cDNA
        1.9 qPCR检测
        1.10 Elisa法检测血液中炎症因子
        1.11 数据采集与分析
        2. 结果
        2.1 电针不同腧穴对肥胖大鼠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2.2 电针天枢穴对腹股沟脂肪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3. 小结
    实验四 电针减肥效应中脂肪-神经-巨噬细胞关联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实验试剂
        1.3 配置溶液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1.5 穴位的定位及麻醉状态下电针的操作
        1.6 腹股沟脂肪的取材
        1.7 脂肪蛋白的提取
        1.8 蛋白浓度的测定
        1.9 蛋白样品的制备
        1.10 Western Blot
        1.11 免疫荧光
        2. 结果
        2.1 腹股沟脂肪组织中与产热功能相关的蛋白表达水平
        2.2 电针天枢穴对腹股沟脂肪中交感神经相关巨噬细胞(SAMs)的影响
        3.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电针不同部位腧穴有效抑制肥胖大鼠持续高脂饮食状态下的体重、体脂增加
    2. 电针不同部位腧穴的减肥效应存在明显差异
    3. 机体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的调节效应可能存在差异
    4. 电针对脂肪组织交感神经活动及神经-免疫的调控作用
    5. 电针对肥胖状态下炎症的调节作用
    6. 电针可能通过神经-巨噬细胞互作减轻肥胖状态下的神经钝化,从而发挥适应性产热作用达到减肥目标
第四部分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介绍

四、Experiment studie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changes in different tissues after stimulating vagus nerve(论文参考文献)

  • [1]耳针理论学说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 刘敬萱,孙彦辉,张莘,杜玉茱,贾春生,李晓峰. 针刺研究, 2021(10)
  • [2]“加味益神启窍方”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窦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二妙散水提物调控CIA大鼠FLS NF-κB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D]. 刘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迷走神经—孤束核—胸腺路径对肺炎的调节作用[D]. 杨彪. 西南大学, 2021(01)
  • [5]神经相关因子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迷走神经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D]. 周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基于炎性反应动态变化的电针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D]. 白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电针耳甲抑制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的自主神经机制研究[D]. 吴雨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9]胆碱能抗炎通路介导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 牛莉. 山东大学, 2020(12)
  • [10]不同腧穴电针减肥效应的差异及神经-免疫互作机制研究[D]. 陆梦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刺激迷走神经后不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变化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